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增长能力不断进步,我国金融行业不断取得新发展,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力军,在行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口行业严重受挫,企业凋零、股市大跌,金融行业自身发展严重受阻。同时,国内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大量外资银行涌入争夺国内市场,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越发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国有商业银行持续稳健的发展动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我国国有银行时刻面临的重大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若要取得稳健的发展,必须要在银行自身经营绩效上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因为每个银行的经营绩效是银行自身综合实力的最直接体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只有在提升经营绩效上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才能更好的巩固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的基础性位置。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提升银行的经营绩效,是当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重视的战略性工作。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绩效
绩效是指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及取得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的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
2.经营绩效
经营绩效是指营运管理最终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一些指标任务达标的情况,包括:销售额、销售额增长率、毛利额、毛利率、毛利额增长率、损耗率、其他收入、其他收入增长率、综合毛利率、人力成本占销售比、经营费用占销售比、净利率、存货周转率、投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等等。
3.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因此,本文将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界定为:商业银行在保障盈利、多渠道筹集资金、经营多种资产对象、保证银行信用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所能达到的具体的运营管理成果。
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总体上经历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经营模式转变的过程,随着经营模式的转变,经营绩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虽然银行正在努力建立新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缺乏明确目标定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不断变革,银行自身也在不断改进新的经营绩效指标来适应新情况,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仍然存在缺乏明确目标定位的问题。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不同地区制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时并未因地制宜,仍旧施行同样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这也就造成了指标体系混乱而且缺乏目标。另外,由于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各个支行经营环境、竞争状况、地理位置等不同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支行间经营效益的差异巨大,施行同样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员工待遇差别很大。因此,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中的突出问题。
评价指标避难就易。在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中,存在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财务性指标是企业总结和评价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的相对性指标,由于此类指标可以通过往年的财务数据分析比较容易地显现出来,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在评价经营绩效时十分重视财务指标。然而,财务指标是面向过去,反映的是过去的绩效,无法提供创造未来价值的动因。非财务性指标无法通过财务数据准确计算,十分难以衡量,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往往避开这类指标。在银行实际发展中,诸如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质量、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可以促进银行全面经营绩效水平的提高,对银行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评价体系存在避重就轻的问题。
效益发展只重眼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重点是短期的经营绩效,而很少把涉及到未来长期发展的指标列入考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当期的经营成果,当期的经营成果直接关系到银行内部的绩效考核,银行内部的绩效评价又与员工的薪酬挂钩,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银行自上而下目光紧盯当期效益,被考核人可能会以损害长期发展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而忽略了银行长期经营绩效的实现。这种效益发展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略长期发展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利益,不利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体系制定缺乏沟通。国有商业银行在制定经营绩效考核指标时,一般会采取自上而下确定考核目标的方法,银行基层员工没有参与具体考核指标的制定,而只是绩效考核的执行者。这种情况下,银行没有广泛收集员工关于经营绩效考核的意见,员工对绩效考核的理解和参与度都难以准确到位,而只是在浅显地了解之后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执行,简单地把经营绩效考核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去完成,对绩效考核缺乏认同感。银行员工长此以往,会极大程度地降低经营绩效考核的效用,也就无法达到通过绩效考核激励员工的效果,导致考核流于形式。员工会重视跟自身利益相关的考核指标,忽略其他不涉及经济利益的指标,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对银行整体的利益造成巨大损害。
2. 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对银行内部工作实际情况的调查,可以总结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内部体制。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内部体制是多年工作中总结出来了经营模式,银行内部长期循规蹈矩地按照这种固有模式运作,没有实现商业化的变革,所以银行现行的内部体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大部分银行骨干成员仍旧是在计划经营管理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是银行内部机制改革的核心力量,因而在内部机制的改革中,难免会留存计划性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因而存在诸多的弊端。银行内部体制陈旧、行动落后,缺乏深厚的现代银行治理文化底蕴,导致了银行内部的高层领导和大部分员工依旧在固有的计划模式下工作。
执行力度。股份制改造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引入了许多的先进管理理念,但是在银行内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往往浮于表面,并没有得到实际运用,而只是存在于战略管理理念的高度,这就体现出了银行执行力不够的问题。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底层员工,都存在忽视管理理念的现象,没有把战略性的管理理念进行彻底地实施,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工作与公司管理理念的脱节。
员工素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庞大,员工数量众多,本身员工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就有差别,还有新员工的不断进入,导致了银行内部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中坚力量基本上是在股份制改造之前就已经在银行任职,都是计划经济下的老员工,其工作思想、做事风格等方面难免会存在一些落后成分,可能会跟不上时展。银行不断有新员工的加入,这部分员工是在新的经营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所以工作思想和做事风格方面应该会更加紧贴时代步伐,这种情况也造成了银行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建议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不仅可以促进银行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而且可以带动我国银行业更好更快发展。通过综合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中的现存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本文认为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加快金融创新,提高盈利能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能力上存在一系列的缺陷,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金融产品类型少,开展业务范围小。针对此种情形,国有商业银行可以研发新的金融产品,促进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升级。例如完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ATM等先进的转账支付工具和手段,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大力拓展信用贷款类型,为借贷者提供可靠的信用贷款渠道,同时提供更好的贷款优惠;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着重发展银行卡、投资银行、理财咨询等业务,注重中间业务收费定价;加大业务宣传,积极培养市场需求,提高居民对银行金融业务的认知。在努力发展优势业务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作业模式创新和营销渠道创新,借鉴外国成熟先进的经营模式,设计出符合我国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2.强化资本管理,规范流动性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持有充分的资本既能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又能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基础上提高获利能力。因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实施全面资本管理,要保持合理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和稳固的资本基础,支持银行自身业务发展和具体战略计划的实施,持续满足监管要求,并确保银行资金的安全运营。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与其经营绩效成正比,规范流动性管理,可以促进银行经营绩效的改善。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建立适当的考核问责机制,保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资产流动性进行专业管理,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提高对流动性风险识别、测量和控制的能力。
3.优化资产结构,减少不良贷款
国有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和政府相关政策,不断提升授信限额,大力促进信贷方向的改良,改善业务内容和资产结构。银行相关部门要坚持不断地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修订风险管理相关文件。银行要优化贷款结构,提高贷款质量,建立和发展全方位的社会信用体系,有针对性的检查风险存在情况和存在范围,有效减少不良贷款。对于潜在的风险因素和问题隐患的贷款要密切监视、提前介入,及时制定处理预案。加大清收考核力度,推动自动化清算系统建设,加强金融业务监管,及时清算核销旧账坏账,强化风险管理和控制,减少不良贷款。
4.完善体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
国有商业银行首先要进一步深化股份制改革,促进股权结构合理化,推动公司组织结构的完善。其次,要持续推进和完善领导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权,促进银行自我完善和发展,降低政府的行政干预,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再次,银行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了解员工需要,注重精神激励,多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促进员工与银行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银行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配置为手段,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加员工参与,鼓励更多的员工参与到人事改革中来,激发各机构的经营活力,从而提高银行整体的经营能力。
四、结语
面对激烈竞争的经济社会环境和问题众多的银行内部困境,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还有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力度提升自身的经营绩效水平,促进银行自身的经营能力不断发展进步,才可以更好地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本文通过系统地探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中的一系列问题,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从加快金融创新、强化资本管理、减少不良贷款、完善体制改革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建议,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的提升提供了合理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曹晓丽、胡小盼.增值税转型对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13
[2]黄伟光.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山东财经大学,2013
[3]郑小平、申凯.浅谈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09
[4]朱佳、申凯、侯志才.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J],财会通讯,2012
[5]杨子怡.国有银行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1
[6]胥雪刚、庞晶.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改革的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1
[7]方长丰.关于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1
一、引言
由于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国内的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张。伴随实体经济转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的银行业的行业分化趋势明显。随着近年来各大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完成,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门槛进一步放低,竞争对手的大量涌入,使得国内传统的银行业所面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更应该不断提升服务效率以及经营效率,服务效率的提升依赖于银行对员工专业素养、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而经营效率的提升则需要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科学、客观、定量定性的分析。为了使国内传统金融业能在这样一个竞争巨大的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继续持续稳健的发展,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应该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率,使传统银行业能在内部竞争与外部竞争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依然能健康的发展,更好的给银行的客户和投资者树立信心。
二、相关文献综述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家们就开始把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管理作为加强银行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但银行作为一类相较于其他生产性企业更为特殊的一类企业,其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又相对较晚。在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西方国家金融届和学术界在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渐趋于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绩效评价研究体系,这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我国的学术界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并对我国的学术研究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Alhadff[ ]1954年在对美国加利福利亚州210家商业银行进行研究分析时发现银行业的绩效与产出的扩大成本效应有关,且扩大的成本效应对产出有着负向的影响。1972年,美国学者David Cole首次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引入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中,丰富了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分析方法。1985年,英国经济学家West[ ]将因子分析法运用于银行业绩效评价中,并结合骆驼分析法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因子分析法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Robert Kaplan和 David Norton在1996提出了平衡计分卡在绩效评价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它不仅能测量财务指标,还能准确地衡量出非财务指标,这一方法在当时也是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法。Allen N. Berger 在其文献综述研究中总结了130多篇关于各国金融机构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其中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有数据包络分析法、自由分布方法和随机边界方法和因子分析法等。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关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2004年李建军从微观绩效和宏观绩效两个方面对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进行了分析,他根据商业银行的公共特殊性创造性地提出将银行绩效评价分为三个方面:企业型绩效评价、公共型绩效评?r和综合型绩效评价。2005年张云在其发表的文章中系统的概括出了西方国家近年来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的相关方法,从国内金融监管者、社会中介部门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三个角度分别对银行经营绩效评价建立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沈春雨2011年在其硕士论文中总结了前人将EVA方法应用于绩效评价中的理论成果,尝试性的将EVA方法应用于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评价中。
综合来看,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研究在近年来还是比较丰富的,研究内容也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股权集中度、资本市场结构等因素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以及银行自身经营能力指标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经济增加值法(EVA)、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因子分析法、平衡计分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等分析方法。
三、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的来源说明
本文选取了2016年上市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的银行样本,这16家上市商业银行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浦发)、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这16家大型上市商业银行的各项财务数据每年均以年报形式准时向社会大众和股东披露出来,其数据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实效性。主要从盈利能力、流动能力、风控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评价,根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办法》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的通知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在此领域的研究基础上从上述四个方面选取了十二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在第三章中有详细讲述。这十二个二级评价指标分别为:A1:平均总资产回报率、A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A3:成本收入比、A4:权益利润率、B1:流动性比率、B2:存贷比率、C1:资本充足率、C2:拨备覆盖率、C3:不良贷款率、D1:总资产增长率、D2:净利润增长率、D3:资本积累率。
(二)数据处理与检验
为了将数据统一量化,分别对所有指标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按照方差为1,均值为0的标准化方法来进行。对处理后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本次实验计算出的KMO取值为0.546,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检验中的统计量Sig.为0.000,小于0.01,说明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适应进一步分析。如下表1为KMO检验和 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
表1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三)经营绩效评价模型计算结果
为了能达到经营绩效分析的目的,需要将各个原始标准数据带入各主成分因子的计算表达式中,计算出各个银行在四个主成分因子上的得分情况,方便更直观的比较各银行之间的经营绩效差异。各主成分因子得分情况如下表2所示。
表2 主成分因子得分
注:表2中FACi_1表示第i个主成分因子的得分
为了能客观的对十六家银行的经营绩效评价结果进行一个评分和排序,本文选取四个主成分对所有指标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每个主成分因子的权重系数。根据解释的总方差表可知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41.76%,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17.36%,第三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14.96%,第四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8.54%,因此,四个主成分所占的权重分别为0.4176、0.1736、0.1496、0.0854。银行评价指标的四个主成分因子的得分分别为F1、F2、F3、F4,记F为银行做种经营绩效评价得分,则
F=0.4176*F1+0.1736*F2+0.1496*F3+0.0854*F4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中国工商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得分为:
F=0.4176*(-0.766887942)+0.1736*(-0.275967931)+0.1496*
0.592743371+0.0854*(-1.865390315)=-0.4388
其他各银行的经营绩效综合评价得分也可据此计算出来,计算结果以及排名如下表3所示:
表3 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名
(续上表)
表3中银行经营绩效综合得分有正值和负值,这里的正负只是一个相比较的值,并不是银行当年的的经营绩效为负。结合上文中旋转因子载荷矩阵中得出的结论,每个主成分因子能反映绩效评价不同的能力,主成分因子F1反映了评价指标中的发展和风险控制能力,主成分因子F2和F3反映了评价指标中的盈利能力,因此本文选用F2和F3两个主成分因子的评分和作为盈利能力的综合评分,主成分因子F4反映了评价指标中的流动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四、实证结果分析及建议
(一)实证结果分析
总体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绩效比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好,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绩效比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要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方面排名靠后,排名为第12-16名,基本落后于所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从盈利能力来看,以兴业、浦发和招商等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表现的比较出色,事实也确实是如此,近年来,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张,尤其是在某些特殊的地区,这两家银行的业务量已经超过了国有五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并且还在以非常高的速度进行业务扩展。从流动能力来看,股份制银行的表现也是独占鳌头,股份制银行规模相对五大国有银行而言其规模更小,各项资金的审批流程更简洁,因此在资金流动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国有控股的五大银行是由“老国企”转变过来的,手续审批等方面也就更复杂,因此其资金等的流动周期就更长,流动能力也就被削弱了。
在发展能力上,三家城市商业银行跻身前四名,虽然我国现有的城市商业银行所占的绝对份额仍然较低,但其增长速度很快,体现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从风险控制能力的角度来看,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等一众股份制银行都名列前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等反应风险控制能力的指标比股份制银行高出很多,尽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严格把关,但是由于国有银行业务范围广,涉及的客户群体较为复杂,130%左右的拨备覆盖率足以保护高风险资产的预期损失。
(二)提升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建议
1.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
做好不良贷款管理工作,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管理是根据不良贷款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化解和防控信贷风险的过程。贷款存续期内,贷款人应通过风险监测和贷后检查等措施,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分类或调整,对于符合不良贷款特征的,要及时纳入不良贷款管理,以真实反映资产质量,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流程,对不良贷款实行全面、精细化管理。如可在灵活运用直接催收、诉讼、减免息、以物抵债、呆账核销等传统手段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打包处置、债权转让等市场化、批量化处置渠道。
2.完善公司治理,构建扁平化的风险管理架构
就股份制商业银行现有的情况来看,风险管理依然是其软肋。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风险控制架构,对其进行重新构建,以防止不良资产的新增。股份制商业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比较脆弱,这就要求股份制银行在今后的公司治理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从容的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贷款;经营绩效;相关性
一、引言
2015年2月13日,银监会我国2014年银行业报告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八千四百二十六亿元,相比上季度增加七百五十七亿元,相比去年末增加二千五百零六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百分之一点二五,相比去年增长零点二五个百分点。另外,2014年在个人贷款方面,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不良贷款率依旧保持较低走位,达百分之零点二九,比去年上涨百分之零点零三,信用卡透支不良率达百分之一点四九,比去年增长百分之零点二一。由此可见:商业银行不良双升情况加重,信贷风险持续上升。银监会负责人曾表态:银行业是一种典型的亲周期行业,经济下行必然会带来不良贷款,企业或房地长地方债务出现隐患,又反作用于银行不良贷款。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关于企业贷款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经营产生的风险可能会使其在未来遭受经济损失,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将其分为异常损失,预期及非预期损失三种。预期损失就是指银行在预料到的平均损失承受范围内,通过调整业务价位和提取拨备进行覆盖,可从银行盈利中减去。而非预期损失是指超出预期损失之外的潜在损失,这部分损失必须由银行资本进行覆盖,以保证银行在面对经济下滑局势也能照常运作。异常损失是银行倒闭与否的关键点,一般事先通过压力或情景模拟进行测试,出现概率小却风险大,商业银行必须完善风险应急机制,依据事先拨备计划形成稳健的经营保障和风险应对能力。
三、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同信贷资产质量关系分析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影响信贷资产质量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商业银行本身具备一般企业特质,同样包含多个管理层委托关系,但在多层委托过程中,因为委托人与人信息不相符,于是人机会主义行为频现。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可有效约束人行为,商业银行多层委托关系很大程度上与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有关系,考核机制落实能减少参与主体的经济冲突,净化市场。商业银行本质也是一个经营货币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就必然存在风险。业务经营管理是风险高发地带,商业银行资金多数是来自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的应用主体使其很难承受信贷资金恶化状况,客户挤兑会导致兼并或破产。因此,优化银行内部关于企业贷款与经营绩效的考核指标,以成本控制和管理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和贷款功效,重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评估环节能促使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商业银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纽带,带有鲜明外部性特点,其信用创造、金融服务、支付中介、经济调节等职能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但商业银行具有的负外部性也会因为贷款与绩效考核指标不明确而导致信贷业务质量下滑,准确性降低阻碍银行健康发展。
四、国际贷款损失拨备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上很难对贷款损失拨备形成统一标准,我国监管局应督促监督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识别核销制度,支持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实际对风险的承担能力决定贷款拨备细则。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大力引进战略投资,基于上市背景下的贷款损失拨备是外界人士判断银行风险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商业银行具有信息垄断特征,贷款损失拨备具有主观性,银行操纵能力强。所以,在提升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基础上,对信息的公开也非常重要.另外,国际形势多变,特殊情况时有发生,了解国际先进的风险资本和管理理念,加强商业银行管理,以保证贷款损失拨备对预期和非预期损失的全面覆盖,也需逐步优化压力测试,最终有充足的方案来解决异常损失带来的冲击。
五、企业贷款拨备的计提方法
1.贷款预期损失
贷款预期损失是针对贷款发生违约损失的估计,属于经营成本,具体计算方式可用客户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及风险的乘积进行量化,后期采取贷款定价和贷款损失拨备补充。因此,对预期损失计算公式可表示为:E(1)=PDXLGDXEAD
PD违约概率主要是针对阶段性的违约可能性,LGD违约损失率主要针对违约损失风险与风险暴露总额的比值,EAD违约风险主要是针对违约后银行所能承受风险的余额。
2.贷款现值
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下,F代表贷款账面价值,银行贷款现值的计算是由贷款本金利息和减掉贷款预期损失,也就是贷款账面价值与贷款预期损失的差值。其中,贷款现值表达式为:
E(1j)表示在期限j阶段内的贷款预期损失,r表示贴现率,可用无风险利率进行表示,T表示贷款到期的截止时间。
3.贷款损失拨备
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会对贷款进行现值备账,但为更好的计算贷款价值,充足的贷款损失拨备十分必要。贷款损失拨备主要是指在处理每一笔贷款时,会额外收取部分风险升水,并将其累积在银行专用账目上以备预期损失之需。这样部分贷款违约现象就会有专项资金用来冲抵,假如出现贷款损失拨备与贷款现值和面值差相等,则有:
综合预期损失、贷款机制、违约升水三者之间的关系可得出:理论上贷款损失拨备需要全部覆盖贷款预期损失,但实际生活中商业银行贷款拨备提取会掺杂收入稳定性、资本管理及税收政策等多方面影响,贷款定价在贷款预期损失中也会发挥一定作用。因此,贷款损失拨备与贷款预期损失是存在偏差的。
六、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商业银行经营能力和水平是其经营绩效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细分为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等。不一样的评价目标和主体把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设置分为三类:(1)银行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采取的内部经营管理绩效考核办法,以银行盈利能力为考核着眼点;(2)银行监管局方面对金融安全稳定性的考量,安全性是其出发点,主要评估内容为银行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3)评级机构以风险为核心的资信评估,主要评估内容为银行盈利能力、资本流动性、资产质量等。详见下表:
七、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
1.宏观影响因素
(1)基本经济情况
经济总量与经济周期,商业银行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中介的主要功能注定银行业朝着周期性行业发展,当国家经济处于不断上升阶段,个人和企业财富增加,人们存款意愿无意间增强,银行资金开始聚拢,放贷资金更有保障。整个经济体投资和消费更新速度加快,大众对国家经济预期好会产生超前消费需求,市场货币和产品流通速度也随之加快,银行资产业务获得大幅度提升。双重效应使得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业务摆脱恶性循环,呈现出良性协调发展趋势。反之,国家经济低迷,企业贷款意愿下降,更有甚至资金链出现断裂,不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经营绩效下降。企业与个人财富减少使得银行资金流动性出现问题,遭遇通货膨胀时大众现金成本上涨,将有预期的现金转成实物资产或名义利率,商业银行就会随通货膨胀局势而采用债券或存款保增值。
(2)利率因素
利率市场化加剧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在掌握产品定价权的基础上,为争夺优质客户就会放低贷款利率而增加存款利率,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益降低,整体经营绩效下滑。
(3)汇率因素
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或其它股份制银行资本含有大量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在国际市场的上下浮动可能会使外汇储备价值缩水,商业银行需及时调整内部资本结构,以保障银行经营绩效的稳健性指标。
2.微观因素
(1)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针对商业银行在某个阶段内创造利润的展现,盈利性目标是指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要求管理者在固定的资金总量前提下把经营绩效最大化,优秀稳定的赢利能力是保证商业银行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维护股东利益最大化,维护商业银行信誉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达到市场资本运作要求的前提。
(2)经营规模与成长性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会受到规模经济约束,商业银行的规模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其资金应用带来的附加值和运营成本,资金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是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绩效的两大关键点。商业银行资本增值和营业利润增值的能力就是成长性,主要表现在经营合并或兼并等方面,商业银行在合理科学的治理方向下整体经营绩效才会获得稳步提升。
(3)资产质量
商业银行的负债经营特性是其区别于其它企业的标志,自由资金在商业银行资产中占有比例很小,大部分资金来源于社会各部分的资金盈余。资金链运转需要科学的资产业务支撑,负债业务聚积资金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严格控制放贷风险。因此,资产规模、资产结构、现金储备、资产风险度是衡量商业银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如果一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资产质量低,则间接说明其内部坏账多,经营绩效不佳。商业银行市场运作风险必不可少,及时合理控制存贷比、资本净值和资产比率、低质量贷款比重等指标是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风险系数的重要举措。
(4)偿付能力
偿付能力是指商业银行遭遇严重冲击时,运用其全部资产偿还债务的能力,这间接反映了这家商业银行对债权人权利的保障程度,一般资金雄厚的银行机构制度较完善,信誉较好,可以很好吸收存款。
八、企业贷款拨备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1.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情况及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适度的贷款拨备对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大有裨益,可为银行稳健经营保驾护航。但贷款拨备又决定于不良贷款率,过低难以弥补风险损失,过高则对会拖滞经营绩效,计提拨备意义重大。笔者依据2014年国内十佳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与盈利状况对其经营绩效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净利润与拨备覆盖率变动趋势
通过对工商银行近九年的贷款拨备和净利润进行观察可知,拨备覆盖率与净利润基本同步。由上图可知:在2009年工商银行博备覆盖率与净利润出现同步增长,实现转折。但2012年工商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净利润却平稳增长。工商银行数据基本呈现了:银行贷款业务与银行利润成正比,拨备覆盖率与净利润同步变化,不良贷款额度与拨备覆盖率成正比。工商银行在2012年之后拨备覆盖率并未跟随利润增长,这是因为贷款上升比率要比不良贷款上升比率大,所以利润增加拨备覆盖率会出现下降现象。
2.国内十家银行贷款拨备与利润对比分析
利润指标是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反映,笔者选用利润率,即用净利润/资产总额来计算利润指标,而拨备则是采用拨备覆盖率(实际计提贷款损失与不良贷款的比值)及贷款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各项贷款余额)来体现。其中,2014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及利润率对比情况如下所示:
企业贷款拨备率与利润率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利润率与贷款拨备率,利润率与拨备覆盖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利润率与拨备覆盖率的相关系数为-1.288,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性,拨备覆盖率会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影响,而利润率与贷款拨备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贷款拨备率的提升会对银行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九、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日常信贷业务绩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整体质量管理。商业银行需不断更新企业贷款与绩效考核体系及发挥企业制度激励价值,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过程良性发展。另外,商业银行贷款拨备计提方式也会影响银行绩效,采取合适的企业拨备计提方式,严格控制企业贷款数目,把好贷款调查、审查、检查三关。只有尽可能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嵘,冯冬燕.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探讨[J].管理观察,2014(19):62-63.
关键词:地方性 商业银行 经营风险 分析 管控
一、引言
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家逐步放开资本管制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地方性商业银行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到2012年底,全国地方性商业银行总数已经突破100家,其中3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已经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另有14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在排队等待审查上市。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拓展市场份额和壮大资产规模,地方性商业银行不断创新经营思路,拓宽经营渠道,地方性商业推出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对中小型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对个体客户进行信用支持等。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吸引存款数额和资产规模方面都取得了质的飞跃。然而,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快速发展和资产扩张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的隐患,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经营过程风险。因此,分析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并建立有效的管理对策,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方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分析
经营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各种经营过程中,包括了资本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利率风险等。地方性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特点,导致了地方性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许多经营风险。
(一)地方性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负债规模却不断上升,面临着较大的资本风险
地方性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相当于国有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规模仍然处于劣势。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一季度,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为632992亿元,而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为129371亿元,仅为大型商业银行的1/5。由于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使得地方性商业银行整体实力不足,而且当前资产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良或者劣质资产。据银监会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一季度,大型商业银行为0.98%,而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83%,农村商业银行为1.73%。因此,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较差。
与此同时,银行业本身作为负债经营的行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负债规模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银行业垄断优势不断消失的市场背景下,地方性商业银行有更大的冲动和压力来提高负债比率,减少资本金持有规模。截止2013年一季度末,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总负债规模为120833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25.59%,而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负债规模为591190亿元,仅比上年度同期增长了9.29%。持续攀升的负债规模,极大的损害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偿债能力,不利于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
(二)地方性商业银行对重点客户过渡依赖,面临较高的集中信贷风险
受经营范围的制约,地方性商业银行无法像其他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那样,在全国范围内挑选最优质的客户或者信用较高的客户,而只能依赖于当地的政企客户资源,开展信贷或者金融服务。然而,当地的优质客户资源往往比较稀缺,同时又面临被其他国有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抢客户”的风险。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一杯羹,地方性商业银行不得不采取重点客户培育和维系的经营思路,对重点客户进行专项服务和优惠,甚至进行长期的服务支持。这样的经营思路尽管能够保持银行的重点客户不流失,同时也带来了集中信贷的局面,使得商业银行对于某几个重点客户过渡依赖,也就是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了同一个篮子”,一旦这些重大客户发生经营危机,地方性商业银行势必会承受重大损失。
(三)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客户以中小企业居多,难以及时全面获取客户经营信息,面临着较高的信用风险
地方性商业银行大都致力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支持和服务于当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个体金融客户。这些服务理念和服务对象的选择,正是地方性商业银行从激烈的市场夹缝中获取生存,从而走向繁荣的制胜之道。然而,从经营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当前企业经营信息自我披露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信息都无法在第一时间被投资人获知,更不用说中小企业或者私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往往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来钻银行经营的“漏洞”或者采取虚假欺骗行为,来骗取银行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而事发之后,已经于事无补,承担损失的只能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相对欠缺,在面临系统性风险时,无法抵御残酷的市场竞争并摆脱市场困境,使得地方性商业银行面临着很高的坏、呆账风险。
三、地方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一)积极拓展和利用内外两个融资渠道,提高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关键词:因子分析法;经营绩效;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1-0027-04
一、引言
面对外资银行即将进入中国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国内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等因素带来的挑战,如何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是摆在各级商业银行领导者和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找出问题和原因,以规避不足,发挥优势,提高经营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用单指标评价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存在诸多缺陷,在理论和实践中已经形成共识。目前,有许多人采用众多方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评价,虽然有其长处,但仍显不足。有的采用的指标体系中指标过多,当然这会包含更多的经济信息,但是指标的繁杂造成指标间划分不明确或指标定义模糊不清的现象难以避免;有的利用所设置的统计指标,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再对指标加权平均,最后计算出综合得分。[1]这种评价方式面临一个难题,就是权重的设置。虽然权重是按照重要性来确定,但由于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很难做到公平、客观。而且,由于在评价之前未必能充分考虑到各指标的信息量,因而权重的设定缺乏科学性,势必导致权重设定的过高或过低,使得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银行的真实经营绩效。同时,由于权重在评价之前就已经设定,这在客观上也会诱导被评价者粉饰绩效现象的发生。[2]国内学者也尝试用多元统计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矩阵法等对商业银行进行绩效评价,提出一系列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加以评价,以力求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建立绩效评价模型的根本目的是考核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判断银行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鉴别银行的整体运作是否健康。因此,指标体系要全面反映银行经营管理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等普遍原则,并通过指标的设置和权重的分配,促进业务结构的优化,提高资产质量,化解风险,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3]
2.重要性原则。涉及到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指标有很多,要抓住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否则不能对被考核对象的经营情况进行准确评价,更不能有效地引导银行实现总体经营目标的经营行为。有研究表明,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以8-15个为宜,所以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将一些非重要变量删除,以构成最佳变量子集,本文选择了10个指标来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评价。
3.层次性原则。在多指标评价体系中,不同的指标关系密切,构成一个指标类,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把指标进行分类,构成不同的层次。在本文中,根据商业银行的考核和评价的目的,把指标分为盈利性、资产质量、运营能力、发展能力4类,评价体系具体分为三个层次,最上层是总目标,即银行经营绩效;第二层为盈利状况、资产质量状况、运营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4个方面;第三层是10个明细考核指标。这样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就能清楚地反映出被评银行中哪个好、哪个差,在哪一方面好、在哪一方面差。
(二)评价指标
根据前述原则,本文设计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数据的选取
目前国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由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而来的新兴的商业银行,此外还有已上市的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在选取样本数据时,我们以各银行网站公布的2005年年报为对象,由于未能获得光大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的2005年财务数据,故本文最终的样本包括了12家商业银行。
表2是本文据以研究的12家样本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表中数据根据各银行网站的2005年度年报计算获得。
(二)因子分析过程
1.样本数据的处理。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比例指标中确认的存贷比标准值为:存贷比≤75%,而过高或过低的存贷比都会对银行的盈利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指标存贷比C3应属于适度指标,对其进行正向化处理,使用公式C3′=1/ABSC3-75%。而对于反向指标不良贷款率,使用公式C4′=1/C4,对其进行正向化处理。然后对正向化后的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2.样本方差的解释。选择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因子分析,利用SPSS14.0得出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列表如下:[4]
以主成分方法作为因子提取方法,选定的因子提取标准为:特征值≥1。可见有三个满足条件的特征值,它们对样本方差的累计解释率达到了80.544%,因此提取三个因子即可对所分析问题做出较好的解释。
3.因子载荷矩阵。由于原始因子载荷矩阵在因子解释过程中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故选择方差最大化方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
4.因子解释。从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因素F1中绩效评价指标C3、C4、C5、C9、C10具有大的载荷,其中C3、C4、C5是我们选取的资产质量指标,指标C9、C10是度量发展能力的,因此将F1命名为稳定性和发展能力因子。指标C1、C2、C6、C7在因素F2中有较大的载荷,其中C1、C2是我们选取的盈利能力指标,指标C6、C7是度量运营能力的,因此将F2命名为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因子。剩余的利润增长率C8由因素F3解释,因此将其命名为利润增长因子。5.因子得分。运用SPSS14.0的因子得分功能分别对各银行在三个主要因子上进行评分,然后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三者累计的方差贡献率之比对得分进行加权汇总,得到各银行的总因子得分,并按照总得分的降序得出12家银行的排名(见表6)。例如,Yi是第i个银行的总得分,Fij(j=1、2、3)为其在第j个因子上的得分,则有
Yi=(35.439*Fi1+32.564*Fi2+12.630*Fi3)/80.544
(三)实证结果分析
1.股权结构对银行总体绩效有显著影响。从排名来看,工行、农行、中行排名最后3位,建行由于在2005年在香港成功上市,其业绩表现不俗,排名第7位,而其他上市银行如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排名占据前4位,华夏银行、深发银行上市银行排名在第6位和第9位,则上市银行的总体评价明显优于其他商业银行。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的总体表现亦明显优于国有银行。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越分散,其总体的绩效表现越优秀。
2.在资产质量和发展能力方面。考察各银行的因子F1的得分发现,国有商业银行排名垫底,这说明国有银行资产质量堪忧,不良贷款率较高,其中农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6.17%,稳定性差。同时,国有银行的存款增长率和贷款增长率较低,存款增长率在10%-16%之间,贷款增长率在5%-11%之间,业务发展受限。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表现明显优于国有银行,除深发展银行不良资产率为9.33%外,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普遍低于国有银行,资产质量状况良好。同时,存款增长率和贷款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国有银行,存款增长率在15%-30%之间,贷款增长率在19%-32%之间,业务发展迅速。
3.在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方面。从各银行的因子F2的得分排名看,国有银行表现两极分化,建行和中行排名靠前,分别是第1和第4位,工行是第8位,农行则是第12位。建行的资产利润率为1.03%,资本利润率为16.38%,资产利用率为4.05%,盈利能力强,运营能力佳。相反,农行资产利润率仅为0.02%,资本利润率为1.31%,资产利用率仅为2.46%,盈利能力弱,运营能力差。建行的优异表现主要得益于股份制改造,通过国家注资、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成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最后于2005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其业绩表现良好。而农行在股份制改造方面明显慢了一步,股改方案仍在酝酿之中,其业绩表现不良在情理之中。
4.在利润增长方面。通过各银行的因子F3的得分排名看,国有银行排名分别是5、8、9、10位,中等偏下,其利润增长水平一般。而交行一枝独秀,利润增长率高达476.62%。[5]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的建议
(一)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
国有商业银行单一的股权结构是制约其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关键。在外部市场环境相同的条件下,银行的经营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经营者的努力程度。而在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下,国家所有权和银行法人财产权是重叠的,进而导致国有银行的委托关系的不完善,内在权利制衡机制的缺乏。作为一般公司治理核心的董事会,在国有银行是不存在的。政府作为所有者也必然将其目标与国有银行的商业化经营目标相混淆。对于经营者来说由于缺乏利益机制的驱动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兼容导致银行经营效率低下经营者缺乏发展的动力。因此,改善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消除国有银行存在的所有者缺位问题,是提高银行经营效率的根本途径。从建行2005年的经营业绩上可以看到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效果初显,其他国有银行也加快改革步伐。
(二)改革现有的管理模式,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四大国有银行在业绩评价中的不良表现与他们自身管理效率低有着直接关系。国有银行目前实行的是法人授权分级管理机制,由于管理层次过多,不仅直接导致了管理在上传下达过程中效率降低,而且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基层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致使国有银行的经营目的的实现受到阻碍。[6]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冗员众多,负担过重,也限制了盈利能力的提高。因此,积极促进国有银行的机构改革,裁撤冗员,进行管理模式的重建,推行扁平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才可以达到提高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目的。
(三)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
继续巩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优势,形成银行间竞相赶超的局面。防止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其行为表现也逐渐出现了国有化的趋势。[7]督促股份制商业银行完善内控制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对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控制。继续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使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管机构相互分离、互相制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以股票期权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四)鼓励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提高竞争力
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仍是我国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从国外的发展来看,手续费收入在总收入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增加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将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银行盈利点单一的弱点不仅影响了盈利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增加了经营风险,因此应鼓励商业银行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品种,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忠俊.国有商业银行业绩综合评价内容[J].统计应用,2003,(2).
[2] 刘芳.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中的主成分分析法[J].金融问题研究,2003,(5).
[3] 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卫海英.SPSS10.0 for Windows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5] 谢利.上市银行05年报评析经营指标向好战略调整显效[N].finance.省略.金时网.金融时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转型
互联网金融是近几年来谈论的热点问题,互对我国传统金融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影响是非常大的。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方便、快捷的服务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需求,提高银行竞争力,就需要加快经营转型,本文对目前商业银行转型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保障措施进行了浅析。
1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观念落后
中国商业银行虽处在快速稳定的发展阶段,但目前为止,仍是传统上"重投入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结构、重速度轻管理"的外延粗放式增长模式。此外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目标客户类型也悄然改变着,严重冲击了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客户更为大众化,参与各种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人群包括中小企业、企业家和普通大众。
(二)经营转型战略不成熟
中小企业业务是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方向,但推进难度比较大,仍是没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与此同时网络小微贷款模式的竞争力迅速显现出来。商业银行针对国内小微企业数量多,融资需求频率高、需求额度小的特点,建立了以"网络、数据"为核心的小额贷款模式。迅速体现出"小额、信用、期限灵活和较高利率"的特点,在放款规模、贷款方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做不很好,但是却没有非常好的成绩,经营转型战略还不够成熟。
(三)传统业务流程繁杂
商业银行贷款流程主要是借款人提出申请贷款额度、期限等,向银行提交完整的财务报告、抵押清单及相关证明等材料;银行根据提交材料对借款人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和审批;最终银行与借款人签订贷款合同,约定贷款种类、金额、用途、利率、期限以及违约责任、还款方式等等。审批时间一般较长,抵押担保要求严格,且涉及事项较多。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贷款审批流程简单便捷,如阿里信贷,针对淘宝商户的信贷审批流程主要是:3分钟网上申请,无需人工审批,1 秒钟贷款到账。
2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转型措施
(一)加快打造全方位的金融生态圈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做了一些转型,在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处理等方面的能力逐渐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应该加快经营转型,加快打造全方位的金融生态圈。商业银行建设门户金融生态圈是需要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建设的门户金融生态圈应该包括金融超市、金融直营店、金融便利店及金融精品店等,建设这些店在内的全面综合门户金融平台,用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应该以网络理财与网络融资为重点,注重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理财顾问、产品营销、金融资讯和客户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二)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
全面准确的认识互联网金融变革,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挑战与机遇,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变革的认识,加强对商业银行管理理念、战略定位、商业银行经营哲学等的认识,密切关注银行经营模式、经营管理理念等的变化,取长补短,不断创新,探索符合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路径。加快引进与培养金融复合型人才,互联网金融对人才要求相对比较高,需要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技术及专业的金融知识,另外还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现有员工的培训,经济金融人员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养,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要加强经济金融专业知识的培养,加快培养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 建立互联网金融考核指标,对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程度进行考核,运用企业会计来指导互联网金融发展,利用会计核算来计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情况、互联网金融收益及成本等。
(三)构建线上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现有的金融业务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为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增加了新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加快互联网金融经营转型的时候,还应该加强风险管理。现阶段我国关于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出来可能会给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合作方的管理状况、客户资源及信用情况对合作双方都有影响,这样可能会出现新的风险。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会出现很多风险,为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金融创新,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同时要加强风险管理,构建线上风险管理机制。
3 结论
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也逐渐向互联网金融方向转型,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在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下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徐敏.论互联网金融创新战略[J].中国金融电脑,2013(10) .
[2]陈敬民.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若干思考[J].金融纵横,2013(09).
【关键词】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银行绩效;业务多元化
一、引言
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使得金融监管机构更加关注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和银行发展的稳健性,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国际监管呈现整体趋严的态势,根据巴塞尔协议,银监会颁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在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普通股权资本、资本保护性缓冲、缓冲资本的建立、银行杠杆率均有新的更严格的要求。金融监管标准提高,将会引起银行资产结构变化和业务更趋于多样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最大化潜在收益是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监管标准的调整会对银行效益产生一个怎样的影响,巴塞尔协议Ⅲ的监管要求是限制商业银行的的业务发展,还是会使要求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效率和安全管理方面协调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的同时是否会增加银行的效益水平值得我们研究。
二、理论模型
对银行绩效数据的处理:
1.模型设定
本文选取11家上市银行2007~2012年的数据,选取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RORWA来评价银行的风险盈利能力。选取存贷比(CDB)、核心资本充足率(CCAR)、银行资产多元化指标(DYH)、不良资产率(BL)、银行所有权性质(XZ)、存款市场增长率(CZZ)、GDP增长率(GDPL)来表示市场情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因素和银行资产状况等。模型如下:
RORWA=Ci+αiCDB1i+βiCCAR1i+γiDYH1i+δiBL1i+εiXZ1i+ζiCZZ1i+ηiGDP1i+θiSR1i
+μi,i=1,2,3,4,5,6
2.控制变量
(1)存贷比(CDB)。指存款总值和贷款总值之间的比例,该比例越高,说明银行资金的利用效率越高,资产的流动性降低,风险增大。
(2)核心资本充足率(CCAR),该指标越高,表明银行的融资成本越低,风险越低。
(3)银行资产多元化指标(DYH):。P1代表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p2代表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它表明商业银行经营多元化程度,DYH值越低表示多元化程度越高,银行可以通过多元化降低风险。
(4)不良资产率(BL)反应银行贷款的质量指标。
(5)银行性质(XZ),该变量为虚拟变量,四大国有银行的XZ值为1,其他银行XZ值为0。
(6)存款市场增长率(CZZ):,Ct是第t年存款额,CZZ反应银行发展速度。
(7)GDP增长率(GDPL):来评价市场总体变化情况。
(8)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RORWA):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或净利润或调整后净利润)/加权风险资产期初期末平均数。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RORWA)来评价资本消耗水平。RORWA越高越节约资本。
三、实证分析
(一)实证结果
我们采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11家2007~2012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及和讯银行数据库。11家银行分别为中信银行(ZX)、中国银行(ZH)、建设银行(JS)、工商银行(GS)、交通银行(JT)、北京银行(BJ)、兴业银行(XY)、招商银行(ZS)、民生银行(MS)、华夏银行(HX)、浦发银行(PF),选取的指标有存贷比(CDB)、核心资本充足率(CCAR)、银行资产多元化指标(DYH)、不良资产率(BL)、银行所有权性质(XZ)、存款市场增长率(CZZ)、GDP增长率(GDPL)、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RORWA).
建立一个研究11家上市商业银行绩效与风险状况之间关系的Panel Data模型:
RORWA=Ci+αiCDB1i+βiCCAR1i+γiDYH1i+δiBL1i+εiXZ1i+ζiCZZ1i+ηiGDP1i
+θiSR1i+μi,i=1,2,3,4,5,6
式中:被解释变量RORWA分别是11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的时间序列,解释变量为存贷比(CDB),核心资本充足率(CCAR),银行资产多元化指标(DYH),不良资产率(BL),存款市场增长率(CZZ),GDP增长率(GDPL)分别是11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时间序列数值。银行所有权性质(XZ)为虚拟变量。
利用形式设定检验方法(N=11,k=7,T=6),由公式计算得到F统计量分别为F=13.62049683查F分布表,在给定1%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相应的临界值为F(9.40)=2.12.由于F1>2.12,所以拒绝原假设,不建立混合模型。然后我们进行Hausman检验,由于P值为0.004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059824 0.010286 5.816042 0.0000
CCAR? 0.000572 9.84E-05 5.808357 0.0000
BL? -0.008676 0.000860 -10.08337 0.0000
GDPL? -0.019327 0.009293 -2.079664 0.0436
CDB? -0.000514 0.000116 -4.424949 0.0001
CZZ? -0.012403 0.007375 -1.681715 0.0999
DYH? 0.018211 0.003160 5.762890 0.0000
XZ? 0.000802 0.000324 2.472870 0.0174
故估计结果如下:
RORWA=C+0.0006*CCAR-0.0087*BL-0.0193*GDPL-0.0005*CDB
-0.0124*CZZ+0.0182*DYH+0.0008*XZ
其中C为一个常数,因各个银行的常熟部分不尽相同此处常数项用C来表示。
(二)结果分析
(1)CCAR(核心资本充足率):与RORW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随着权益的增加,银行的效益就会增加。
(2)不良贷款率(BL):该指标与RORWA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是由于不良贷款的增加会使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变差,从而对银行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3)存贷比(CDB):银行的存贷比率与RORWA呈显著地负相关关系,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中有大量的不良贷款,收益要用于弥补贷款损失,不良贷款的增加使得银行的效益降低。说明商业银行在控制不良贷款方面存在问题。
(4)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GDPL):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RORWA存在显著地正相关关系,由于物价水平变化以及国民收入消费结构的变化不定,因而对与银行绩效是否有提高,仍需进一步探究。
(5)存款市场增长率(CZZ):存款市场增长率与RORWA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在存款额上的增加并没有使效益增加,相反,存款额的增加反而使效益呈下降趋势。说明由于我国银行在资金运营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资源(下转第213页)(上接第210页)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较低。
(6)银行资产多元化指标(DYH):商业银行的多元化指标与我国商业银行的RORW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使银行的经营效益在增加。说明业务的多元化会使得商业银行的银行绩效增加。
(7)银行所有权性质(XZ):银行所有制性质与RORWA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比中小股份制银行经营效益要好,这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益和在信用风险的低在起作用。
四、结论
巴塞尔协议Ⅲ的监管要求是限制商业银行的的业务发展,还是会使要求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效率和安全管理方面协调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的同时是否会增加银行的效益水平。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商业银行的多元化与我国商业银行的RORW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使银行的经营效益在增加。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措施应当首先从业务多元化,提高管理效率,大力推进银行产本多元化。
第二,完善资本充足率管理,促进银行的稳健发展。银监会实施新的资本监管标准,从短期看,可能会给中国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业务扩张和利润增长等造成冲击。但从长期看,这将有利于激励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促进盈利模式转型,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增加银行绩效。
第三,贷存比、不良贷款率和银行绩效呈负相关说明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控制能力较差,信贷风险很大,商业银行应推进贷款拨备率差异化管理,改善银行资产质量,对银行贷款监管应实行差异化管理。减少不良资产其对盈利的负面影响。
第四,存款市场增长率与RORWA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在存款额上的增加并没有使效益增加,相反,存款额的增加反而是效益呈下降趋势。说明由于我国银行增长速度过快。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较低。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应过分注重银行的发展速度,而应把资源配置效率和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使我国商业银行不仅快而且好的发展。
第五,核心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效益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巴塞尔协议Ⅲ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并不是限制商业银行的的业务发展,而是要求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效率和安全管理方面协调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提高银行治理水平,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的同时增加银行的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1]Berger A・N.,Bonaccorsi Di Patti E,2006,A New Approach to Testing Agency Theory and An Application to the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1065-1102.
[2]黄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王相宁,张志洋.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势力对其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0(12).
[4]刘星,张建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研究[J].当代财经,2010(3).
[5]肖元.利用信用工具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效率[J].中国金融,2010(22).
[6]庄新路.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4).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研究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实现了质的飞跃,跨国银行在世界范围内的业务也日益活跃,资本的流动速度明显加快,为了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各大银行纷纷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金融全球化成为了新的发展潮流。为了更好的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挑战,适应世界的发展潮流,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必须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型。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混业经营模式有效性研究的学者较多。White(1986)的研究表明混业经营导致的高风险并不是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大量商业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而Boyd、GrahamandHewitt(1988)通过设计模拟合并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混业经营能够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提高资本的单位报酬率;王学武(2000)在对混业经营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专用性假说理论来解释混业经营;韩波(2009)在认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混业经营能够有效的提高银行业的效率以及提升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92年之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业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迅速,证券发行和流通市场得以建立和发展,银行在进行自身业务的同时还可以发行国债、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整个银行业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局面。第二个阶段是1993年至2001年,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分业经营模式,这是因为在1992年底,由于房地产和证券投资热的出现,再加上监管措施的不到位,在各专业银行纷纷涉足证券、保险等行业之后,我国金融业十分混乱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所以为了保证证券业的良性发展,1993年,我国成立了证券业专门的监督机构———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同时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经营由混业经营模式正式改革为分业经营模式。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银行业进入半混业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在逐步放开银行业市场的同时,大型的商业银行业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虽然没有得到法律明确的保护,但是混业经营正在潜移默化的深入金融领域。银行业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银证合作和银保合作。银证合作主要包括证券抵押融资、委托收付款业务、银行间同业拆解、银证转账业务、国债市场回购等。银保合作的业务形式有:银行代售保险产品、银行收取及支付保金业务、保单质押贷款业务、保险公司通过银行进行结算、转汇款及资金划拨等业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改革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与之前相比,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建议
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是一项全面、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和系统工程,中国也不例外。国际上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也举不胜举,为此,需要我们从各方面做出努力。
1、推进混业经营向纵深发展
商业银行应该逐步扩大其营业范围,即在经营自身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推出适合证券业、保险等其他金融行业的业务,实现银行收入的多元化;逐步整合和重组各种资源,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调整客户的结构,中小型企业是未来银行业的主要客户,而不是过去传统的“大户”,为此,商业银行要加大资源的倾斜力度;在把握好利率市场化的主旋律,在逐步实现银行业全面开放的基础上,有序的,积极的进行经营模式改革。
2、加强银行混业经营创新能力
经营模式的改革意味着需要相适应的治理理念,需要适合市场、适合客户多样性需求的银行产品,这就需要银行业在整合行业内资源的同时,及时的更新发展理念,加强对行业内员工的教育,要求他们在掌握银行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他金融行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服务好客户,进行不同产品的交叉销售,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推陈出新,把握市场动态,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才能在混业经营模式中处于不败之地。
3、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
在经营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建立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以控制银行的运行风险,同时加强对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银行持有高质量的资产,形成银行统一的风险偏好。
4、加强信息化建设
混业经营模式对银行业的信息化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各金融行业顺畅、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沟通。混业经营需要金融业建立一个统一的客户服务平台,该平台的建立能够使各个渠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各个渠道的资源实现最合理的利用。
作者:刘新玉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
参考文献:
[1]王学武:《从美国的G—S法案到FSMA法案一现代金融业经营体制选择理论透视》,2000(5),p20-24.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会计风险 成因 管理
金融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对象,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金融业经济面临着更多的改革空间。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核心构成,在金融总收入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搞好商业银行发展是极为关键的。强化银行日常管理是收益扩大化的基本保证,对内部事务处理问题及时调控管理,优化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秩序。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构成,银行会计可从宏观上引导常规经营,逐渐提高银行的内控效率。
一、商业银行作用
商业银行是从事金融业务的主要机构,在推动社会经济改革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金融机构的中心,银行不仅注重于内部机制调整与优化,也与其它诸多行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在加快我国金融体系调整中实现了综合改革。结合现有银行业现状,商业银行主要作用包括:
(一)优化行业经营
银行是我国金融产业的核心构成,银行发展状况标志着区域经济事业的发展成就,成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行业之一。新时期金融经济体制改革,银行企业开辟了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更加促进了银行经济作用的全面发挥。例如,为了满足企业筹集资金的要求,银行开始不断地调整经营模式,对传统资金借贷方案逐渐放款,在增加本行业收益过程中,也为其它行业创造了收益空间。
(二)推动经济改革
从经济产业发展历程来看,银行不仅建立了适合本行业的经营体制,也开始建立符合其它行业的营运模式。例如,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在推动国家金融产业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能够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多方面的资金帮助。未来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模式日趋形成,商业银行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
财务是任何一个企业经营期间的重要工作,搞好内部财务工作有助于增强内控实力,扩大企业在市场营运中的占有率。随着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系统的深入改革,以会计系统为主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得到推广,从银行经营、收益调度、市场分配等方面改善了银行经营秩序。如今,商业银行营运规模逐渐地扩大化,会计系统因业务量增加而出现了诸多风险,给银行财务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结合工作情况,银行会计工作风险成因及实况。
(一)人员因素
办公职员是会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会计员个人工作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事务的处理成效。银行作为我国现代化金融产业核心,若其内部员工职业标准达不到要求,势必带来诸多的会计风险隐患。以资金收支环节为例,会计人员对公司资金流收支、财务实况、操作方法等缺乏综合性的了解,资金收支预算超出了预定的标准。会计人员工作不够专业性标准,这不仅浪费了资金,也容易引起全面性的风险问题。
(二)管理因素
银行是金融业的主导结构,其收益占整个金融收益的40%-50%。经营者长期注重于银行业务方案的市场推广,对会计工作缺少足够的管理力度,导致会计人员频频失误,给客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管理是企业经营之根本,会计管理缺失扰乱了正常的营运秩序,阻碍了商业银行对外经营的改革进度。例如,商业银行在经济交易活动中,对合作方财务资料审核管理不严,增大了资金借贷合同中的风险系数。
(三)监督因素
对于银行会计监督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即银行监督、政府监督,经济监督工作缺失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状况,风险严重时会破坏市场内固有的金融体系。银行对会计工作数据、流程、结果等监督不足,导致公司账务数据与资金额度失去真实性,且为“小金库”、“公款私用”等非法行为创造了机会;政府对银行调控监督不足,银行内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工作风险更大,财务报表结果难以客观反映资金情况。
三、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综合措施
商业银行是百姓、企业、政府、机构等最常用的银行,不同银行的目的、作用、功能、操作、经营范围、经营科目、服务对象、对风险的容忍度等等有很大区别,甚至完全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企业及机构的存款、发放贷款、票据贴现及中间业务等。新时期为了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强化内部会计管理力度是极为关键的,这依赖于银行本身管理体制的调整。笔者认为,商业银行会计管理需掌握时代性特点,坚持会计创新改革才是长久之计。
(一)经济性管理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商业银行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必须以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拟定经济性的管理决策,这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是一切商业、经济活动的语言、准则和根基。它既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
(二)相关性管理
相关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与管理当局的决策相联系,有助于提高人们决策能力的特性,商业银行管理需从多个方面的关联性角度考虑,确保各项管理任务均能达到标准要求。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帮助信息使用者提高决策能力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能指导商业银行经营期间作出最佳选择的特性,保证实现预期的收益额度。
(三)时效性管理
所谓的时效性,是指必须为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最为及时的、迅速的信息。如当商业银行要求对某项目进行经营决策时,就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提供有关该项目的经营情况和投资预测,只有及时的信息才有助于管理者进行正确及时的决策。此外,还需根据市场变动情况,灵活地调整会计管理方式,帮助银行处理好各项经营事务。
(四)灵活性管理
管理会计由于预测、决策、管制和评价考核的需要,使得管理会计报告在方式方法上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它不像财务会计报告那样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向外报送,而是根据需要不拘泥某种形式或方法。商业银行按照会计事务需求,可以自由地应用各种科学的预测方法,选择最佳的报告方式向决策者提供信息。
(五)预算性管理
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其职能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但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经营和决策信息,为了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必须强调事前和事中的控制。商业银行财务部门拟定预算方案,并通过编制全面预算和责任预算报告对未来进行规划,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控制和评价。
四、结束语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银行业的规划发展,新经济环境要求银行坚持科学的会计管理模式,及时调整原有的会计工作体系。针对银行经营阶段存在的风险隐患,财务部门需全面推广会计风险控制方案,提前做好会计风险调控措施,避免金融风险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会计管理过程中,要坚持经济性、相关性、时效性、灵活性等管理特点,做好充分的财务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常国平.企业财务会计职能及工作考核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2012,19(6):33-35
[2]郭金平.研究财务会计对市场风险的预见作用[J].中国会计,2011,30(1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