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部近日引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并非画蛇添足,这是很及时,很有必要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实需要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事而宜。老师和学生学习,生活在同一集体中,互相尊重对方是理作当然,众所周知的。
老师作为师长应当为学生树立好良好的榜样,不必为无法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而刻意做“母老虎”,应当融入团队,把学生当作自己身边的好友一样看待,成为群体中的“大哥哥”或“大姐姐”,这样既可以不用为管教不好学生而累坏身骨,还可以高兴愉快的和学生们相处,度过每一天。
老师应当学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的根本,要知道老师和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都是不一样,有时双方都不一定能很好地看清问题的本质,从而使双方相互误解了对方的意思,而有时学生可能会因为这点事而怨恨老师,产生矛盾。作为老师应当有宽广的胸襟,能像雪松一样能屈能伸,使自己在学生中有很高的真正的地位,这样才能赢得“民心”。老师不应为一些小事而大动干戈,批评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到时间,不可训太长时间,这样即使你自己觉得不累,但学生很可能已经站久了,听累了。老师批评学生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是否适当,得体,是否伤到了学生幼小的自尊心,常用词语不能多用,学生早已听得耳朵出茧子,切记不能动粗,特别是一些男老师,不礼貌的语言不可使用,作为一名好老师,一定要尊敬学生,不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发泄墙”。就以上几点我来举一两个例子简单谈谈:
例一:上课铃打响了,老师已经走进教室了,可还看见某同学在东张西望讲话。老师立即火冒三丈,心想:上课铃都响了,可这位同学却还在忙自己的事情,显然没把老师,铃声当会事。于是老师就开始训斥,刚开始还是一个小波浪,接着却是一波接一波,老师竟在上课时间“即兴演讲”。完全没有顾及到周围的一切,那位老师竟然训了大半节课,而其余的学生呢,也有幸旁听到了一场精彩的激动人心的“演讲”,结果这节课本应讲的知识都拖到了下节课。
例二:某学生因为作业问题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训话,老师一看这学生——恨铁不成钢,立马破口大骂,逼真地像咆哮的母狮:“你这死猪脑子,真是榆木脑袋不开窍!来来回回都快订正十几次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地伤害,结果成绩越考越糟,一落千丈。
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以上两个例子的老师是多么可怕,学生却是如此可怜。显然教育有方是很重要的,教育一但出了很大的差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果老师发现教育学生时出了一点差错,那就应当及时亡羊补牢,想方设法弥补过错,例如向学生道歉,先欠着学生一份人情,以后再还,老师们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说出口,认为老师是不可以向学生道歉,不然会有损自己的形象,但如果不去弥补,那你的形象就已经受损了,虽然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已经无法再平等了,但是想必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们可尊可敬的老师,每日都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操劳,为学生都付出了很多,哺育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但人才毕竟是难得的,许多学生都很普通,成绩平平,并不引人注目,老师如果发现或注意到了该学生还是有潜质,就应该多疏导,指点一下该学生并帮助该学生更加优秀。班级里还是会剩一些“垃圾”无法“处理”,周转不快,一拖再拖,老师应当多了解一下他,看看是哪方面出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发现并及时纠正,不应当恨铁不成钢,任其发展,变成真正的废品,拖了班级的后退,成为老师同学们抱怨的对象。如果该学生还有药可救,并且还有好胜的心,就应当采用“激将法”或“软禁”。如果该学生很悲观,就应当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肯定,定期与他谈心,给予安慰和鼓励。
【关键词】中小学 班主任 实效 对策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原则,指导着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者,更加突出了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和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关注和教育。而整个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如何,班主任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班主任对中小学教育实际效果的作用
班主任掌握着中小学生的日常工作,应该是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的,懂得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明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好特长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园丁”。
(一)班主任是中小学生的知“知心人”
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教师的教诲和指导,尤其是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惑时,他们能够并且最愿意求助的人就是班主任。班主任的形象逐步从过去的玻璃外的“偷窥者”转向学生的知心人,有些班主任还是学生的“知心姐姐”。主要是因为班主任工作逐步透明化,更多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前提而开展工作,班主任更多地从规范学生转为倾听学生。因此,学生愿意向班主任表达自己的想法,反映班级的问题了。
(二)班主任是中小学生的“指路人”
班主任应该向中小学生传递积极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现象,学生的家庭条件有限,在一些特长培养和兴趣爱好的发展中就会遇到经济问题,将会向班主任说明情况,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此时,班主任就是学生的倾听者和指路人。
(三)班主任是中小学生的“母版”
中小学生较为擅长模仿教师的行为,因为他们是想成为像老师一样有知识、有文化的优秀的人,他们的内心是渴望进步、存在真、善、美的。由于班主任是他们常年的陪护者,学生与班主任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最为相似。因此,班主任就是中小学生的母版。
二、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工作是随着2009年《中小学生班主任规定》的颁布而逐步走向规范化、合理化的,这一文件的公布为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借鉴,同时也对规范了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评价,促进了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班主任工作地实际效果。但是,与此同时,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爱与责任的教育欠缺
班主任多为任课老师兼职,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班主任了解班级情况,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等问题影响了对学生的关心和引导,从而形成了对中小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将失去和学生更多地沟通和交流,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及其家庭情况完全不知情。这样的情境之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校、教师的信心,对中小学生的情感造成伤害,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积极性,最形成班主任只能强制管理班级的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今,有九成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几代人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备受关怀和溺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这为班主任的工作带了很大的难度。一方面,家长对班主任的托付,请求班主任关照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对中小学生的要求的执行。这两者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考验。应对这样的情境,班主任处理得不够妥当,甚至形成不良之风。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造成学生对班主任不满;同时,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盛行,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造成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这也是对班级管理工作造成了重大阻碍。由此,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是不合格的。
(三)价值观念的教育欠缺
中小学教师为了学生升学率和学生优秀率,十分关注学生的成绩。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尤其是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出现了偏差。有部分教师较为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缺乏帮助和引导。班主任工作中也有这样的特点,对成绩较差或者不太遵守纪律学生的作为安排在教室的最后,并且将这一小拨学生放在一起。这样就会形成恶心循环。
三、增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实效的对策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中小学的心理发展状况为根据,以中小学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和归宿。故而,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作细致,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与责任
班主任的爱与责任的体现不是在重大问题上,而是班级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生活中的细节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中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晨读时,有个别学生有东张西望的现象,这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矫正。再者,在班级卫生大扫除的过程中,有不爱劳动和表现出爱劳动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真正地去教育和引导,督促其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这些细小之处就需要班主任专心关注学生细微的变化,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组织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社会、家庭和学校都是学生生活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影响较大。有九成独生子女的班级中,每个学生渴望成为小集体的中心,从而形成了自我为中心之风。因此,班主任需要及时调整这样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同学间的和睦关系。
(三)正确评价,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班主任作为班级直接的管理者,不仅需要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评价学生,基础是班主任自身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再者,需要要求学生能够尊重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学生的身心健康。最终实现师生和睦的关系,融洽的班级学习氛围。
总的来说,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需要在尊重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实现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如何当好班主任仁[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2]马红宇,周宗奎,陈继文.小学优秀班主任素质结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
第三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应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享有的待遇与权利。
第二章配备与选聘
第四条中小学每个班级应当配备一名班主任。
第五条班主任由学校从班级任课教师中选聘。聘期由学校确定,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时间一般应连续1学年以上。
第六条教师初次担任班主任应接受岗前培训,符合选聘条件后学校方可聘用。
第七条选聘班主任应当在教师任职条件的基础上突出考查以下条件:
(一)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二)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三)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第三章职责与任务
第八条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九条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第十条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第十一条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
第十二条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第四章待遇与权利
第十三条学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注重听取班主任意见。
第十四条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
第十六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第五章培养与培训
第十七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订班主任培养培训规划,有组织地开展班主任岗位培训。
第十八条教师教育机构应承担班主任培训任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应设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养方向。
第六章考核与奖惩
一、西部农村中小学新任班主任的现实境遇
1 岗前培训脱离农村教育工作实际
[案例]张老师参加了县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任班主任岗前培训。全县的新任班主任集中统一培训,注重的是班主任通识培训。经验交流一环中,全是县城一流学校的优秀班主任介绍经验,缺乏专门针对农村教育而开展的经验交流。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配备与选聘一项中规定了教师初次担任班主任应接受岗前培训,各省市确实对农村新任班主任进行了岗前培训,但是在培训过程中依然是城市取向。农村学生的特点、班级管理模式、班级活动内容与形式有自己独有的特性。农村中小学班主任面临着留守儿童教育、潜能生教育、结合农村实际开展班集体活动等。在访谈调查过程中,很少有各区县教育培训单位专门针对农村班主任的培训。
2 新任班主任角色认识模糊
[案例]赵老师走马上任班主任,在工作理念中认为只要我把班上的学习搞上去了,就能在学校树立自己的地位,每天中午牺牲自己的午休时间给学生讲课外作业,评价课后作业。其他老师很难找到一点空隙时间辅导学生,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确实在学校排位中靠前,但是学生的综合成绩倒数第一,班风建设不尽人意。
赵老师对班主任的角色认识不清,尤其是对农村班主任角色认识模糊。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的“主任”或“首席教师”,所面临的是与学生个体、班级群体、科任教师、学校及各方面教育力量等的关系。新形势下,班主任角色需要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班级群体组织的领导者、学校教育计划的执行者,更是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尤其要针对西部农村教育的实然状态,转换角色,促进学生的发展。
3 新任班主任工作境遇与理想心理落差大
[案例]李老师是过五关斩六将新招聘的优秀大学生,来到重庆西部某乡镇中学,在开展班级工作中非常有想法,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带好班级。在一次班级活动中,主动邀请学校德育主任参加,活动之后,德育主任点评道:“我们农村中学不需要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关键是学生不出事,成绩搞上去就行了。”
西部农村中小学新任班主任大多是非常优秀的大学生,通过公开招聘、支教、西部志愿者、顶岗实习等各种形式为农村学校补充了新鲜血液。他们的进入为西部农村班主任队伍植入了新的文化。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动态性的特点。西部农村学校工作条件、环境、待遇、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往往困扰着他们,新任班主任在学校活动、工作中话语权明显的缺失,致使他们的满腔热情、理想被现实境遇敲得支离破碎。
4 新任班主任成长帮扶机制实效性的缺失
[案例]王老师担任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该年级共4个班级。学校为王老师派来同年级的一位班主任传、帮、带。在开展班级管理与活动中,王老师常向师傅请教,但每次师傅的回答都令王老师无语:“你是大学生,我们是‘土班主任’,我们的方式方法都过时了,还得向你学习。”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学校班主任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大家都为班级活动名次、班级学习成绩铆足了劲儿竞争。虽然学校实行了“导师制”,但实效性非常差。究其原因,一是学校缺乏师师之间和谐的协作文化氛围;二是学校刚性的量化考评,导致竞争过度;三是学校导师制考评机制不健全,“导师制”流于形式。
二、西部农村中小学新任班主任校本培养的对策
1 转换培养模式:校本培养
目前,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模式如火如荼地进行,体现了针对性、自主性、灵活性的特征。新任班主任校本培养是以解决新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与建设中生成的问题为出发点,将学校班主任的工作、学习、研究实践融合在一起,发挥班主任的集体智慧,解决农村学校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西部农村新任班主任培养的校本模式必然成为现实途径。学校在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时,根据新任班主任特点,在班主任校本培训的目标层面上设计出学校对青年班主任的发展要求的层次性。譬如,可以根据担任班主任工作年限对青年班主任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1―2年成为合格班主任,3-5年完全胜任班主任,6年以后向专家型班主任发展。也可以对班主任的现状作分析,根据素质和水平划分对象,如经验型班主任、案例型班主任、学者型班主任。新任班主任校本培养就是要求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基于学校的发展,在真实的情境中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新任班主任的校本培养途径不仅是局限在一所学校,如果学校新任班主任过少,可以实行区域联动培训,以教学片区为单位,实行点面结合的方式。片区学校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能为农村新任班主任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观摩、借鉴的平台。
2 构建长效机制:班主任见习制与导师制相结合
西部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问题的复杂性、任务的艰巨性要求综合素质高、熟悉农村教育规律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大学生新入职期间,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流程、原则、规范还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因此,新人职的教师都应跟班见习班主任,以现任班主任为导师,见习期至少为一年,经考核合格后方能担任班主任。新人职教师担任见习班主任,与现任班主任共同管理班级,见习班主任就能在导师的引领下逐渐进入角色。师徒在班主任工作中不存在直接利益冲突,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班级建设好,导师才能毫无保留地手把手带徒弟,从而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制。新人职大学生能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学习班主任工作的技巧与艺术,在体验中成长。在班主任考评中,实行师徒捆绑式考评,才能真正落实见习制与导师制有机结合,促进新任班主任快速成长。
3 营造文化氛围:构建协作式教师文化
新任班主任处于能力构建期,一个相互信任、协作的教师文化氛围是新任班主任成长的保证。学校领导力是教师协作式文化构建的保障。学校领导力是指学校领导团队通过一系列行为相互协调整合而形成的服务于学校组织目标、确保领导过程顺畅运行的影响力。它具有逐步生成、不断内化的动态特征,能够发挥导向、凝聚、规范、辐射功能。学校管理层要运用机制、制度,使前喻文化(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长辈向晚辈学习)和谐统一,形成融合、接纳、宽容的协作式专业发展氛围,新任班主任的成长同时也是老班主任知识、观念、技巧革新的过程。年长班主任丰富的经验与新任班主任的蓬勃朝气、多才多艺相得益彰,共同为西部农村教育撑起一片蓝天。
4 注重自主发展: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教育管理的创造性、复杂性以及动态生成性的特征决定了新任班主任不能单凭被动学习就能成为熟练甚至是专家型班主任。新任班主任自主发展的能力是从新手迅速过渡到熟练掌握班级管理技巧、提升班主任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学校管理层要提升新任班主任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的能力,实现“自我引导”发展。其一,把握自主发展的前提:认识自我。新任班主任自主发展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虽然自己是“天之骄子”,在农村中小学,自己学历高,可能还出身名校,但是农村教育具有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教师之间文化的碰撞,都需要新人职教师充分而清醒地认识自我。年长班主任虽然学历、知识不及现代的大学生,但他们丰富的生活阅历、农村班主任工作经验与技巧是新人职教师学习的一笔财富。其二,夯实自主发展的基础:自主能力。新任班主任必需具备班级教育管理自主能力、主动研究的能力、反思能力等。新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主动思考、探索,养成记“班历”的习惯,结合“班历”进行反思研究。其三,探寻自主发展的平台。新任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见习、导师机制、网络媒体、报刊杂志、观摩培训,多途径地学习,自主创设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一、批评教育学生时,你想批评的学生在吗
有的班主任常常抱怨:自己经常进班,发现问题也进行了纠正、引导,但同样的问题仍然会发生,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有一点班主任往往会忽视:你想批评的学生不在批评现场。比如,学生常常会迟到、早退、旷课,班主任发现后,会立刻到班里进行批评教育,有时还十分严厉地给学生上一堂说教课。班主任自以为处理得及时、到位,教育效果应该很好。殊不知,你所谓的批评是在出勤同学面前讲的,应该听的那部分同学根本不在。这种教育有两种误区。一是好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自己不缺勤、不违纪,却听了一大段自己不该听的话,心里很不舒服。如果长期这样,好学生也可能会对班级纪律熟视无睹,违纪人数也会越来越多。二是那些长期迟到、旷课的学生由于没有当面听到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即使有同学转告他们,但教育时效性已经大打折扣,内心感觉班主任不管不问,就会更加肆无忌惮。这一教育误区提醒我们,班级管理中要找准教育对象,千万不能“费力不讨好”。
二、犯错学生面对面时,你能调解好矛盾吗
班主任常常将犯错的几个同学一起请进办公室,问这问那,有时大声训斥,希望从声势上吓倒他们,然后各打五十大板了事。本以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实际上学生只是“口服心不服”,没有把教育真正做到学生心里去。其原因是没有处理好教育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立意识比较强,爱面子,尤其在群体面前,喜欢彰显个性,表现出“唯我独尊”的外在形象,这也是学生之间容易发生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班主任把这样一群学生叫到一起,想问清楚事情的原委是很困难的。学生之间发生的小争执、小矛盾只是因为他们斗一时的“匹夫之勇”,逞的是一时的“英雄之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相互承认错误,或向对方道歉。尤其在当事人面对面时,还会打“持久战”,互不相让。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应该冷处理:先让他们各自独立反思,然后再分别谈心,了解事情的缘由,做通各方面的思想工作,最后让他们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相互承认错误,互相道歉。这种冷处理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能“化干戈为玉帛”。
三、对学生的偏爱,你是真的爱学生了吗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往往会把班级管理大权交给部分学生干部,并完全相信他们。班主任认为这是对学生的信任和关爱。现在班级里的学生人数普遍比较多,尤其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的中小学班级人数大多超员。这给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并大大增添了工作量,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为了减轻工作负担,把部分班务交给学生,从某种角度上说确实也是锻炼了这部分学生的能力。但这种做法很难让其他学生理解和支持。你想想,学生在同一个班集体里,都想得到锻炼,也想得到班主任的信任和关爱。可是班主任的关爱仅局限于部分人身上,自己却享受不到“阳光和雨露”,内心能平衡吗?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一些班级事务上可能与班主任对着干。迫于班主任的权威,这些学生表面上还可能收敛些,但对班主任偏爱的那部分学生,他们是不会理解的,更是不能接受的。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常常和班级干部作对,不服管,甚至故意找茬,班级干部则认为有班主任给自己撑腰,也有恃无恐,从而使班级矛盾尖锐化。这样,班级四分五裂,各项工作也都很难开展。有的学生甚至把这种不满带到毕业以后,其影响力可见一斑。这种“教育偏爱”在于班主任的意识出现了问题,其主观上是为了锻炼学生干部,但实际上是“害”了这部分学生。《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所以说,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千万不能偏爱学生,要“一碗水端平”。
四、放心的学生,你真的放心吗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都会重视“两头”的学生,即前面的“优等生”和后面的“学困生”。而中间的那部分“学习一般、表现一般”的学生,班主任往往认为是最放心,也是最省心的学生。其实这部分学生最无奈,也最悲凉,且人数最多。由于他们学习相对自觉,不大违纪,不会给班主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班主任对他们投入的精力也就最少。班主任把平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好的和那些给班级添乱的学生身上,帮助学习好的继续努力,给班级增光,教育不听话的“改邪归正”,少拖累班级。就这样,班级长期处在“三分天下”的局面。格局不变,班主任教育方式不变,有的班主任对中间的那部分学生甚至连名字也叫不全。要知道,中间这部分学生也需要班主任的呵护。他们成绩不太好是有一定原因的,如果班主任能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他们会很快迈进优等生的行列。经过走访,我们发现“中间学生”是十分渴望班主任把关爱之手伸向自己,帮助自己的。但在久等之后,不见班主任老师任何动静,心里充满凄凉和无奈,于是就在这渴望与绝望的环境下生活到毕业。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违纪了,究其内因,就是想让班主任“关照”一下自己,只不过采用了“曲线救国”的策略。在调查中,许多班主任也承认一个现象,平时照顾比较多的那部分好学生毕业后不和自己联系了,而联系较多的却是那些平时批评多的和不大注意的学生。这一现象告诉我们,班级中间那部分让班主任放心的学生,其实不能放而不问,由于他们缺少主动性,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去沟通、帮助,让他们迅速跨越到优秀学生的群体中来。
一、高三班主任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适应教育本质要求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实现途径。此外,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新课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把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成长作为关注的重点,把学生的心理成长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2.适应班主任工作的需要。教育部2009年8月22日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2条提到:“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这个规定表明,教育界有识之士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适应高考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在研究影响高考的20 多个因素中发现,考试的心态在高考作用中居第一位,考试前的心态在高考作用中占第二位,学习方法在高考作用中占第三位,学习基础在高考中占第四位。由此可见,高考是一场心理战和知识战的较量,平时扎实的学业成绩是高考取得优良成绩的前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生在高考中正常发挥已学知识的前提保证。
二、高三班主任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具体做法
1.全程化意识。从高三备考开始一直到高考结束的“后高考时期”,都注意进行心理调适。从高三备考开始,班主任教师要明确整个高三阶段需要完成的复习、考试进程等,有助于学生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做到有条不紊。另外,学生的心理不适问题贯穿于整个备考阶段,需要班主任教师通过自己的观察或者向任课老师了解、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班干部的交流等方式获悉相关学生动向,然后及时进行相关调适工作。即使高考完毕,面临填报志愿以及录取结果,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心理不适,因此,需要班主任教师及时跟进。
2.目标学生心理分析。根据相关调查,高考考生存在的心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焦虑问题;二是情绪低落问题;三是怯场问题;四是状态问题。而每个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很可能是不一样的,作为班主任教师,首先要有相关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压力来源。一般来说,高考学生的压力有内源和外源之分。内源性心理压力主要是由于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而引起的,这类学生通常对自己能力与高考目标的关系认识不清、定位不准。而外源性压力主要来自于父母,还有部分来自于亲朋好友。一些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顾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过分拔高要求,造成孩子精神压力过大。作为高三班主任教师,我通常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诉说,从中帮助学生梳理出心理压力的来源,为下一步工作做好相应的准备。
4.针对学生不同心理需求,开展心理调适。我在弄清楚学生的压力是内源还是外源,心理不适是焦虑、情绪低落还是不在复习状态等情形之后,进行相关的心理调适。首先,对于内源压力,主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而外源压力,我除了对学生本人加强心理健康调适之外,还与其家长加强联系,善意提醒家长配合班主任工作,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而家长本人也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心情焦虑的学生,一方面对他进行恰当的目标定位,避免定下的目标过高,教育学生只要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就可以了,人生拼搏的时间和阶段很多,不要给自己在短期内施加过大压力。
5.提醒部分家长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部分考生的高考心理压力来自于其父母,在此情况下,高三班主任除了对相关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之外,也要善意提醒其父母自觉进行心理调整,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点:
(1)善意提醒家长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一般表现为夫妻关系和谐、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对孩子给予真诚和理智的爱,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志趣相投、态度和善、思想活跃、心理相容,反映出相亲相爱的情调和积极向上的气息。夫妻关系是家庭心理氛围的核心,其中父母的情绪对家庭心理氛围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2)恰当提醒家长保持良好的心态。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就是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人生的一切,包括孩子的高考,不过高拔高目标,也不妄自菲薄,并将这种沉稳、积极的心态传导给高三的孩子。
三、高三班主任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适度。心理调适的适度既包括轻重适中,也包括频率适中。每次进行调适的时间不宜过长,不占用学生的复习、考试、休息时间,注意细水长流,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外,频率不宜过高,进行一次谈话或者辅导之后,要相信学生,要耐心等待学生自我调整好状态,不能操之过急。在这方面,我是有过教训的。如对我们班的某同学,她属于明显的复习不在状态上,我对她进行一次长谈后,过了几天,我看她还是没有明显改善,又马上找她来谈话,前后弄了几次之后,该学生突然冲着我大发雷霆,我找她的同桌了解情况,才知道由于我找她谈话的频率过密,引起了她新的紧张,所以才引起她的爆发。由此,我反思自己要注意耐心等待,不能够一厢情愿,还要将心比心,注重学生感受。
一、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自己的职责
1.班主任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在现代教育视野中,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服务,也是一种技术。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体现。
2.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的职责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二条规定: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关心教育和管理学生。“全面”自然包括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班主任应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这是对新世纪班主任工作职责的新要求,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新内涵。
3.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能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有针对性且持久的心理辅导的人就是班主任。
班主任心理教育的实质是什么?通常所说的学习指导、智力训练、能力培养、情感教育、人格教育、生活技能训练、社会适应性培养等均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都是学校以及班主任心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探究学生各种心理表象的成因,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预案,是班主任在工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天然优势
很多时候,教师就像是一面镜子,是学生对照自己行为的参照,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镜子效应就更容易形成。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又是多方面的,有许多都是在无形中形成的。我们平时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班主任对一个学生态度好,印象好,信任,那么这个学生成绩也会相应地好,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很多成功人士都提到,可能是学生时代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兴趣的引导而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1.班主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求,辅导者对被辅导者要了解、熟悉,不但要了解其外在的行为,还要了解其心理的需要或心理发展趋向。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从学习情况到个性心理,从现在的状况到以前的表现,对学生全面了解的机会非其他教师可以企及,因此辅导会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明显。
2.班主任可以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良好的学习氛围,健康活泼的班级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3.班主任可以协调科任教师的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科任教师的协调配合。科任教师发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也会向班主任反映。这有利于全面掌握学生的动态,促成合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班主任与学生家长联系紧密
教育要想取得实效,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都比较了解,通过电话、家长会、家访等途径与家长保持联系,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方便条件
1.可以组织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
班队会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阵地。班主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思维,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班队活动。班主任通过观看学生的表演、参与学生的讨论等多种活动方式,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心理体验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各种活动中。班主任可通过调查访问、参观、拓展训练、社会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交往、合作、战胜挫折等心理品质。
3.可以让学生开展心理自助活动
让学生编辑心理健康知识,出板报、橱窗、知识角、报纸、刊物、网页等。
4.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
按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定义,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I者,是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是联系其他科任教师及社区家长的纽带。班主任要比学科教师更具有巨大热情,付出着更多心血,笔者作为一名班主任,就从班风建设、转化差生、师生关系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班风建设共同打造
班风,即班级风气,是指一个班级中起主导作用的风气。它是师生在共同的班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精神风貌,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在多年的班级工作中,深深感到要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就必须搞好班风建设,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就必须加强班主任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然后由教师带动和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确定班风,提出目标。班主任在接班之初,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征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讨论确定班风的构成要素。班主任调查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情况明了,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班集体奋斗目标,班主任可根据目标的内容和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有效的措施,引导同学们实现班级和个人的双重目标。这样,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必能形成团结和谐、奋发上进的班风。其次是选拔和培养班级骨干。要树立优良的班风,实现班级共同目标,必须有一批紧密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最后是建立完善班级规章制度。“没有制度,无以成方圆。”小学生依赖性强、自觉行为意识差,他们的行为常要依靠外力的监督。因此,班主任必须要为他们建立起看得见、摸得着、可以仿效的参照系,给他们以具体的规范。
二、转化后进生不要吝啬“爱”
在每一个班里,都会有几个后进生,所谓的后进生,在教育词典中的定义是在班级中经常违反纪律守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类学生经常被教师,甚至是同学忽略,所以后进生转化工作非常重要,要做好小学后进生转化工作,班主任一定不要吝啬你的“爱”。后进生往往自卑、没有自信心。老师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他们,他们同样和其他学生一样,渴望被尊重,渴望进步,要相信学生总是向上的,要对学生抱有希望。学生犯的错误,教师不要耿耿于怀,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尊重后进生,注意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后进生要有耐心和爱心,后进生转化工作可能要一个学期,可能要一年、三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教师要有绝对的耐心和爱心,就像孔子说的“诲人不倦”。我们不仅要从行为上坚定,还要从心理上坚定,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并持之以恒,后进生是完全可以转化的。后进生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关爱。通过多方协作,多种形式,共同转化后进生,后进生转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在期待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抓住时机,做好转化工作。这些迟开的花朵将开得更加绚丽,更加灿烂。
三、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效果与质量的重要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师生之间相互尊重,讲究民主。在接触中,班主任与学生个性充分彰显,互帮互助,合作共进。班主任与学生敞开心扉,如同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班主任,首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正确看待师生关系。很多班主任在面对自己的学生时常常一副居高临下、不可侵犯的态势,这在无形之中拉开了师生距离。既不利于师生相处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良好的班主任形象有利于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小学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作为班主任,既要注意外在形象也要注重加强内部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平时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方面,都要为学生做表率。学会与学生沟通。班主任应该放下架子,用心与学生沟通,并在沟通过程中注意技巧。用语要注意言辞,平时课间要多去班内转转,深入班级内部,广泛了解学生。把握好度。班主任既要和蔼可亲,对学生宽容博爱,但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学生犯了错误,该批评的就要批评,不能心软。
一、 中小学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权存在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生理、阅历等因素的限制与成年人在知理力、自治力、评判力、可塑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法律上属于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他们实施一定行为或者不作为,一般需要成年人的指导或管教。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或班主任批评教育未成年的学生自古以来就是他(她)们的权利或者职权,也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要求。我国《礼记》有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可连柯也认为,“合理的惩戒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事实上,正是有了一批批为人师表的“严师”才造就了一代代德才兼备的“高徒”。
学校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除了健全学生人格外,培养学生自治、守纪律、感恩、负责任等美德,也属于学校的教育任务。教师或者班主任的职责或权利除了教学上的授课外,还包括上述学校的教育任务。因此,当学校教育活动的进行受到干扰,导致影响知识传授以及教学目的时,教师或班主任当然可以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达成学校的整体教育目的。
在现代家庭里,未成年中小学生与其父母的关系是一种血亲关系,依据天然的血缘或者法律的拟定而形成,父母将其视为“私有财产”而倍加呵护或处治,父母对其未成年子女自然或者当然拥有法律上的管制、批评教育或者惩罚的权利。在中小学,未成年中小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是依据法律或者契约而形成的一种在学关系。该在学关系中,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他(她)们在学校与未成年中小学生的关系,如同家庭里父母与其未成年子女的关系,也即如美国普通法上的“代替父母关系”。根据“代替父母说”(inlocoparentis )的基本理论,中小学生进入学校时,教师或者班主任就“立于父母的地位”(intheplaceofparent )。虽然,教师或班主任对中小学生并没有像父母对自己的子女那样的自然感情,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天生的自然关切,但为维护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保障学生自身的受教育权,教师或班主任在学校功能及活动的范围内,仍然而且应当有权去命令、控制、教训学生,正如父母在家中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因此,“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一规定我们也可以从“代替父母说”寻求到其理论基础。
二、 中小学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权规定的法律依据
“批评教育权”从字面上看包括“批评权”和“教育权”。“批评权”即是班主任对违反学校规定或者“有缺点错误”的中小学生给予的教训、否定评价的权利;“教育权”一般认为是为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培养学生的人格自由发展,而由教师或班主任等教育关系的主体享有的权利或职权,如传道授业,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权利。实际上,教育是一个传授知识纠正错误的过程,它不可能拒绝对错误的批评,教育词义里应当包括批评。而此处教育部规定的班主任有“批评教育权”,将“批评权”与“教育权”并列或者重叠使用成一种“联合权利”,意在加重或突出强调“批评权”。它指的是班主任对违反学校规定或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具有命令、管制、教训等处置权利,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权利。由于这种消极意义上的“批评教育权”,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加以的是不利处罚,涉及中小学生的权益保障及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班主任来说,行使这种“批评教育权”也需要有明确的权利来源依据,现实中,因教师或班主任的行为无依据而侵犯学生权益引起社会纷争的情形时有发生。因此,中小学班主任行使“批评教育权”必须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这一明确的规定又必须有法律依据。我国教育部赋予中小学班主任享有“批评教育权”规定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宪法、法律。
宪法是母法、纲领性的根本法,是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制定的依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权的规定在形式上属于行政规章,其制定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否则无效。我国现行宪法对于教育相当重视,对有关教育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地方政府的教育职权及地方教育文化事业的自等都作了原则指导性的规定。如现行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发展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宪法第十六条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部以行政规章的形式颁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赋予中小学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权,不仅是宪法规定的具体化,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促进中小学生人格自由发展,保障实现其受教育权的重要途径。
法律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法的位阶上作为教育部制定的教育行政规章是当然次于法律。我国以法律形式颁布的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都是教育部制定教育行政规章最直接的依据。如我国《教育法》就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第二十八条);学生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等义务(第四十三条);我国《教师法》在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一章中也明确规定,教师有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为保障教师或者班主任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支持教师制止有害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等等。以上宪法、法律的规定十分明确简洁,是教育部关于班主任享有“批评教育权”规定的法律依据。
三、 中小学班主任行使批评教育权的前提条件
如前所说,班主任行使的“批评教育权”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权利,其法律性质应当属于对违反校纪校规或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为达成学校教育目的而给予的一种惩戒。惩戒的词义里兼含有教育及惩罚以矫正行为的目的在内。然而班主任对学生施之惩罚的目的,并不是纯粹性质的惩罚,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主要是在于达成教育目的,实现学生的人格自由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班主任行使“批评教育权”或对学生的惩戒,应当以学生的行为“违反校纪校规或者有缺点错误”为前提条件,且对“违反校纪校规或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的惩戒应当考虑其教育的目的,而校纪校规为学生所设定义务,以及维持学校内部纪律的规定,也应当限于符合教育目的所必要,其批评教育的方式应当符合法律上的“适当原则”或者教育部规定的“适当方式”,否则有滥用惩戒以达成教育以外目的的嫌疑,不仅背离学校的教育目的,影响学生人格自由的发展,而且也违背了教育部赋予班主任“批评教育权”的初衷。本文认为,作为班主任行使“批评教育权”的前提条件主要是学生有违反所在学校的校纪校规现象,因此,学校的校规中对学生惩戒的规定就应当设定科学合理。原则上应当考虑以下几点:1.校规所规定事项原则上只能规范有关学校教育事项,对于校外活动的规制,则必须有极强的正当化事由,并且必须是学生的校外行为对于学校教育将产生重大影响,方可比照校内行为给予惩戒。不能以学生在校外的行为“影响学校声誉”等不确定的模糊的法律概念而加以惩戒。2.即使容许校规规制的事项,也不应当规制过度,如对学生发型等可以适当规范,但不宜一律规定男生“三分头”,女生耳上一公分,否则将过度限制学生对自身仪容的自我决定权。3.校规的制定应当符合正当性。校规的制定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为达成教育目的,保障学生人格自由展开,学校应当广泛吸收教师、学生及家长参与校规的制定。因此,校规的合理化,不能完全依赖学校内部的努力,亦需要社会、家长及教育团体的参与和监督,才能确实保障学生权益,避免校规的不合理性。
综上,教育部赋予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权”不仅有理论基础,也有法律依据;班主任行使“批评教育权”并非无限制,其必须符合一定的前提条件,其批评教育的方式应当“适当”,最终目的是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及学生的人格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 扬子晚报,2009-08-25(A5).
[2] 许育典.教育法.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