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盈利能力的基本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增能是指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二、增能理论的基本假设
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帮助应该着重于增进他们的能力,以对抗 环境的压力。
1、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
2、阻碍人的能力发挥的环境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3、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地增加;
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三、造成无力感的根源
1、受压迫的人的自我负向评价;
2、受压迫的人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
3、环境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四、助人过程
1、选择长期处于“缺乏能力”的人为服务对象;
2、与服务对象建构协同的伙伴关系;
3、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
4、维持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
5、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
五、增能发生的层次
1、个人层次:指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
2、人际层面: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
3、环境层次:指能够改变那些不利于实现自助的制度和规则。
六、增能实务中的运用
1、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2、协助服务对象了解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3、协助服务对象认识专业人员只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伙伴,他们则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论文摘要:分析了知何增强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这一课题。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的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本专业的适应性和跨专业的适应性。要增强学生的这种专业适应能力必须认清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同时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着手来共同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开放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教育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在各种专业教育中,国际贸易专业的本(专)科教育与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人世这一事件的关系可以说是首当其冲地紧密相关。在这种大环境中,高校国际贸易本(专)科教育如何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已变成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分析当前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的现状并提出增强其专业适应能力的相应对策。
一、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现状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即是培养能够与外国人做贸易的生意人。但是在做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个环节,如要开拓市场,要商务谈判,还要履行合同,还要售后服务。面对这诸多的环节,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总体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专业的适应能力不强,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学生对于本专业的适应性不强
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对于专业的适应性差首先表现在对于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岗位适应性不强,具体表现在制单能力不强,翻译能力(其中包括口笔译和口译)弱,面对进出口报关或者商务谈判,缺乏信心。有些学生在毕业一两年后都无法适应国际贸易专业所要求的专业岗位,慢慢地会丧失在此领域发展的信心。
(二)学生对于跨专业的适应性差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差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对于跨专业的适应性差。这里的跨专业主要是指虽然学生在学校学了很多的国际贸易相关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海关报关实务,商务谈判和单证实务等。但是这些课程都是通用性的,2004年新外贸法实施后。越来越多的企业直接从事对外贸易,外贸从原来的行业变成了一门职业,学生一旦到了工作岗位,他首先面临的是一个企业环境,然后才是这个企业所在行业的外贸环境。因此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首先要适应的不是和国际贸易相关的岗位与技能,而是这个企业所在的行业的专业知识。如学生进了服装企业,为其从事外贸方面的工作,此时学生若不懂得服装行业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要从事外贸工作几乎不可能。如外贸易翻译,商务谈到,若基本的服装行业的知识不懂,是不可能开展工作的。其他的一些科技含量较高或专业性更强的行业如化工行业或电子行业更加如此。
目前,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在跨专业的适应性方面很差,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总是很后悔自己在大学期间没有很好地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构建方面几乎是从零开始,感觉非常吃力。
二、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不强的原因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毕业后专业适应性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本专业适应能力差和跨专业适应能力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教学环境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的外界环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人世以来,我国对于外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杨岚研究认为尽管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人世的大环境的改善与世界经济从金融危机中的复苏,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实际上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外贸出口形势严峻给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企业拥有自主的进出口经营权,但他们又不会像专门的贸易公司那样岗位分工很细,因此他们需要综合素质高并能为他们的外贸业务方面独当一面的人才,同时高层次的外贸人才依然紧缺,但是门槛相对比较高。
因此,新的外贸形势对于国际贸易学生的高素质要求而学生离此要求又比较远是导致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外部原因。
(二)学校的实践环节薄弱
学生为什么专业适应能力差,从学校的角度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在实践环节这一块工作做得没有足够扎实。
王莉,张汝根研究认为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类学生在实践环节这一块感觉比较困难,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实习企业难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外贸企业担心泄露其商业经营机密,不愿意让大量学生深人到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其次,难以保证实习企业有能力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有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甚至什么具体业务也没接触到便返回了学校,实践效果难以保证。
确实,作为一个文科专业,尽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现实情况却很难做到,不像工科的专业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去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甚至学校自己都可以设校办工厂。
因此,薄弱的实践环节使得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其实没有具备真正的动手能力,而学生一到工作岗位上后,又面临着真刀实枪地干的局面,这样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可以想见是比较弱的。
(三)学生缺少职业规划
对于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差这一状况,从学生的角度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大学的求学期间缺乏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要,但是很多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听别人说的层面上,并没有很好地联系到自己的身上加以具体执行。而实际上这个环节却非常重要。 目前,在高校中只有很少比例的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强,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规划,而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只是跟着学校走,没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到了大四的时候,很迷茫,自己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不感兴趣,想转行搞会计,可大学期间又没做什么准备,出去搞会计谈何容易。还有一些,到了大四时,感觉找不到好工作,便跟着大流去考公务员或研究生。当然这种无准备之仗很多时候都是当陪客。
(四)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弱
有一定社会经历的人都知道,立足社会必须要有再学习能力,不具备再学习能力,人就会处于吃老本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立足社会是非常不利的。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管是什么专业,在大学里面所学的课程都是基本的框架,在面对现实情况时感觉得完全不一样,因此大学生毕业后真正的老本实际上不是所学的知识,而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弱,专业适应性肯定不强。
三、增强国际贸易本(专)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的对策
从以上关于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的学生专业智能差的原因分析可知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的学校及学生两大方面的因素所构成。但是外因是我们所掌控不了的,我们能把握的只是内因。从内因的角度,为了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在培养计划中要充分关注专业的适应性
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学校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去服务社会。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因此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定要在计划中充分考虑专业的适用性。如所开的专业课程是否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安排的实践环节要想办法落到实处,如安排学生到工厂实习,实习的时间可以分段,加长。从大一的寒暑假就开始,让学生从工厂的实习开始接触生产领域,了解基本的生产过程,因为贸易是生产的后续过程,不了解生产,对于落到实处的销售就会感觉没有根底。大二的寒暑假还是要定在工厂实习,可以了解国际贸易岗位,大三的寒暑假则要通过所学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在岗位上进行实践验证,而大四则是学生补充专业知识以及根据自己前面积累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找工作单位以及定下自己以后努力方向的时候。如有的同学英语好,相关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也扎实,则可以胜任多种国际贸易岗位;有的同学性格活跃交际能力强,则更适合于市场的开拓。
另一方面,学校制定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计划时,要落到实处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构建跨专业知识结构的平台,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懂得国际贸易,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跨专业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跨专业适应能力。
总之,学校培养计划的设计要始终围绕着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来安排。计划落实后出来的学生在基本的国际贸易岗位都能站稳脚跟。
(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贯穿专业适应性的理念
高校的任课教师是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培养计划出来后,实行的质量如何,任课教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专业适应性理念。教师教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了解到这门课程在国际贸易专业这一领域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此手段引导学生到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体验该领域,专业课程的教学要使得学生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效果,而不是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
唯有如此,才能从教师这个环节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而教师要在这方面表现好,无疑要时常与现实的国际贸易环境相结合。到现实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去感受,去思索,再用自己的体会来引导学生。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一种开放的长远的心态来进行规划
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专业适应能力这一课题的主体是学生。在这一课题当中,学校,教师给出一个大的框架后,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一种开放的长远的心态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 盈利能力 评价 预测 上市公司
一、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以下简称ANN),是一种对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模仿的数学计算模型。神经网络依靠大量的人工“神经元”联结组合而成,每个“神经元”代表一种激励函数,它属于一种特定的输出函数。对每两个“神经元”间的连接都赋予一个权重(Weight),它代表通过该连接信号的加权值,这与活体生物的神经网络相类似。网络的激励函数、连接方式与权重值的不同决定了网络输出的不同。同时,ANN是一种自适应系统,它能根据外界信息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内部结构,通过对输入、输出变量的不同关系的分析,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建立不同的非线性统计性数据模型,这一建模的过程也被称为“训练”。
如图1所示,a1、a2、……、an为输入向量的各个分量;W1、W2、……、Wn为神经元各个连接的权重,b为偏置,f为非线性传递函数,t为神经元输出,t=f(WA′+b),其中,W为权向量,A为输入向量,A′为A向量的转置。
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是为维持企业生存、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备受企业的管理者、所有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因此,必须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准确、合理的评价与预测。由于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仅涉及到一系列定量的指标,还包括了大量定性的指标,这些指标本身就非常复杂,再加上会计信息本身所特有的模糊性,对盈利能力的评价与预测造成了很大的难度。ANN具备大量公式同时运行、大量数据同时计算、运算程序分布式存储、运算结果综合式处理、自我适应、自我组织与自我学习的能力,它自从被提出以来就在实务界得到广泛的运用,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电子技术的发展与进步,ANN逐步完成了软件模拟与硬件实现的无缝对接,在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专家系统、优化组合、知识控制、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NN非常适合应用于拥有很多不同的输入向量(即所要处理的问题需要同时考虑多种条件与因素),且输入向量具备不精确、模糊性特征的信息处理问题。笔者根据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各项评价指标的特征,结合ANN的优点,构建了一个ANN企业盈利能力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
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企业盈利能力评价与预测模型设计
(一)指标的选择
企业盈利能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类是应用最广泛的商品经营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在计算时以企业的利润表为分析基础,包括收入利润率分析与成本利润率分析;第二类为资本经营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在计算时不仅要运用企业的利润表,还涉及到资产负债表,主要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分析与评价;第三类为资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主要是指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否科学、合理,与最终所建立的ANN企业盈利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直接相关,因此,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坚持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可比性、客观性、重点性等原则。笔者在建立ANN企业盈利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时将运用以下几个指标:销售净利率X0,销售毛利率X1,总资产报酬率X2,净资产报酬率X3,每股收益X4。
(二)模型设计的原理
将笔者已选择的几项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相应数值作为ANN的输入矢量:X=(X0,X1,X2,X3,X4)T,网络的期望输出t表示企业盈利能力综合评价结果的相应的分值。发挥ANN所特有的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能力对该网络运用大量的样本进行训练与学习,不断降低相对误差,最终使之符合预定精度,以完成ANN企业盈利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构造。
(三)模型的建立
第一步,选取合适的ANN结构。著名ANN基础理论专家S.K.Doherty的研究表明,只含有一个隐含层的三层(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前馈ANN具备以任意精度逼近任何非线性函数关系的特点。因此本文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时将建立一个三层前馈型ANN模型,由于笔者选取了5个企业盈利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则输入层神经元个数就是5。虽然到目前为止,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的确定方法在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但根据以往学者研究的经验,隐含层神经元个数n与输入层神经元个数m应满足如下关系:n>1/2m。故本文的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确定为3。输出层为唯一的神经元――企业盈利能力综合值。
第二步,网络参数初始化。为隐含层与输入层之间的连接赋予权值Wij、阈值(k,输出层与隐含层之间的连接权值w′ij)、阈值(′k,以较小的随机数确定)。
第三步,本文的样本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下文简称CSMAR)。笔者对所选取的样本数据进行等比例缩放以使所有的盈利能力指标数据落在[0,1]区间内,以便于ANN对数据进行处理,对相互间差异很大的各指标的实际数值进行归一化处理,有利于神经网络预测精度的提高与应用范围的拓展,计算公式为: X′i =(Xi-Xmin)/(Xmax-Xmin)。
第四步,输入层神经元的输入X′已给出,计算输入层的输出Y′:Y′i= f(xj),其中神经元的激活函数为非线性函数,sigmoid函数最为常用,即 f(u)=1/(1+e-u)(该函数的一个特征为:f′(u)=f(u)[1-f(u)]。
第五步,计算隐含层神经元输入X′′:X′′j=∑w′ijy′i-θ′j和输出Y′′:Y′′j= f(X′′j)。
第六步,计算输出层神经元的输入X′′′:X′′′k=∑w′iky′k-θ′k和输出Y′′′:y′′′k=f(X′k)。
第七步,对于给定的一组样本数据(X,T),计算网络的误差uk=(tk-yk)f′k(x′′′k),若该误差不满足要求,则计算隐含层的一般误差Vj=[∑(ukw′jk)]f′j(X′′′j)
第八步,修正权值和阈值:Wjk(N+1)=Wjk(N)+ηWjk(N),其中W′jk(N)=Vj,η为步长。
Wjk(N+1)=W′jk(N)+ηW′jk(N),θ′ k(N+1)=θ′k(N)+θ′ k(N),θj(N+1)=θj(N)+ θi(N)。
第九步,在进行完以上步骤后,取下一个列模式作为输入信号,把所有的训练模式运行一遍,若达到了预定精度,则停止训练,否则重新运行,直到达标为止。
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企业盈利能力评价与预测实例分析
本文以沪市5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2013年一季报进行分析,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中的“公司研究系列―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盈利能力”,从中挑选出本文所要用到的五个指标,即输入层。接着结合模型建立过程与ANN基本理论,确定本次训练需要使用的各参数,隐藏层到输出层的权矩阵为(-7.1692,-8.3074,-8.0133)T,输入层到隐藏层的权矩阵为:
本文以MATLAB7.0作为编制ANN计算程序的应用软件,以样本中52家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作为网络的期望输出。样本包含52组数据,笔者选取其中的36组作为用于训练网络的样本,其余的16组样本用于模拟待测评的对象,也可以用来检验,把上述52组数据经过归一化处理到[0,1]区间内后输入到已编制好的计算机程序中进行训练和仿真。
各参数设置为:显示迭代过程为5,训练精度为le-5,最大训练次数 25 000,经过52次循环学习后网络训练结果与企业的盈利预测基本相似,52家公司的盈利能力预测的相对误差都控制在了5%以内;同时,在36组训练样本运行完毕后,无论是36组训练样本还是16组检验样本的模拟仿真结果排序都与期望输出排序顺序达到了高度一致,验证了ANN系统对企业盈利能力评价与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实务的具体运用中,通过反复训练,不断调整网络权值与阈值,同时对学习精度进行适当提高,扩大训练样本数量的方法,可以实现ANN误差的进一步降低,精度的进一步提高,从而获得与实际更加接近的仿真结果。基于以上过程构建的ANN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模型无疑具有更准确的运行结果与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关键词:资产评估;经济学;产权
资产评估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目在经济学基本理论体系中有其适当的定位。如果不能从理论上系统深入研究,建立公认的与经济学理论发展相适应的资产评估理论体系,评估学很难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因此,针对资产评估行业经济学基础薄弱的现状,加强资产评估理论的经济学分析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资产评估的目的有资产评估一般目的和特定目的之分。资产评估的一般目的或基本目标是资产的公允价值。特定目的就是引起资产评估的资产业务对评估结果用途的具体要求,包括资产转让、企业兼并、企业出售、企业联营、股份经营、中外合作、企业清算、担保、企业租赁、债务重组等。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看资产评估目的体现的不仅是资产的供求关系,还体现了资产的稀缺性以及对稀缺资产进行占用、处置和让渡而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
一、产权及产权性质
产权经济学家都把产权视为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关系,即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而不是人对物的关系;产权是一组行为性权利,或者说是一个“权力束”;某种物品经济价值大小决定于该物品所附着权利数量和强度。产权是一束权利包括:使用权,在权利允许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使用权利;收益权,在不损坏他人的情况下可以享受从事物中获得的各种利益;决策权,在权利所允许的范围内改变事物的形状和内容;转让权,在权利所允许的范围内出租或出售。产权具有以下儿种性质:
第一,产权具有排他性。产权的排他性意味着两个人不能同时拥有控制同一事物某种相同的权利,特定权利只能是一个主体。由于排他是存在排他的成本的,当产权主体的排他成本低于排他的可能收入时,排他就是必要的。产权主体为了降低排他成本,会容忍一定程度的产权模糊。
第二,产权是有限的。产权之间有清晰的界限,产权的主体是可以明确界定的,否则会导致产权的纠纷;任何产权都是有一定的数量、时间和空间的范围。
第三,产权是可交易的。作为产权客体的资产是劳动创造的,并目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因此产权也是具有价值的,同时由于产权是排他的,可以从产权权利束中分离出来,因此产权是可以交易的。
第四,产权是可分割的。产权的可分割性有两方面含义,权利束中的各项权利是可分的;相应的由各项权能行使带来的利益也是可分的。既然产权是可分解的,那么产权也是可以合并,它们都是产权配置的乎段,为资源配置提供了广泛空间。产权交易按照产权属性的分割性可以分为整体交易和部分交易;按照时间的可分性分为永久易和有限期交易。
二、资产评估目的的产权特征
不同的评估目的不但体现着资产评估结果的具体用途,还决定着对评估对象的利用方式和使用状态的约束,以及资产评估市场条件的宏观限定。评估目的众多,其约束和限定也十分复杂,而从产权的角度对评估目的进行划分和分析,能够比较清晰地将影响评估价值判断的众多复杂的约束和限定反映出来。
(一)评估目的界定了不同的产权主体
产权主体是占有产权的不同行动团体和个人。产权主体可以使私有的、集体所有的也可以是国家所有的。不同的产权主体,资产评估服务的对象和责任对象是不一样的。资产产权主体的所有制对资产价值也会产生影响。不同的所有制下产权主体获得报酬和承担成本不同,所面临的风险也不相同。所有制的集中度越高,产权主体进行活动的动力越大,由于掌握特殊资源而获得的报酬越多,资产盈利能力越强,但是相对面临风险更大,评估时要综合这两者对资产价值的影响。而所有制集中程度低的资产,往往不是为了盈利,其报酬和费用可能更多地分散到每个人身上,比如公园、公交、教育等并不是为了盈利,其收益更多地体现为社会福利,难以用货币计量,但是一旦其所有权可以变更,所有者承担的资本化利润或亏损就会产生。因此,评估时有必要考虑资产交易前后的产权主体的所有制变动情况。
(二)评估目的体现为产权变更的不同程度
根据产权的可交易性,评估目的可以划分为涉及产权变更和不涉及产权变更;由于产权的权利束和权利及收益的可分割性,进一步可以将涉及产权变更的评估目的细分为权利束整体转移的整体产权变更和细分权利转移的部分产权变更。
第一,整体产权变更:包括资产转让、企业兼并、企业出售、企业联营、破产清算。对于以整体产权变更为目的的评估来说,无论产权变更的资产涉及的是有形资产或是无形资产,单项资产或是资产综合体,资产具有特定的或一类投资者,关注的是资产在连续经营条件下给投资者带来的预期收益,因此评估时应当优先以效用价值理论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为基础。
第二,部分产权变更:包括资产或产权的担保、租赁等。对于以部分产权变更为日的的评估来说,一般更看重资产实体的现有实际价值和变现能力,而不考虑资产的增值因素。以资产抵押为例,对于接受资产抵押的一方来说,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其主要考虑资产抵押方的还款能力和以资抵债能力,更关心资产的变现能力。接受抵押方并不通过对资产的实际的使用经营来获取收益,资产的未来获利能力对其来说并不重要。因此,评估时应当优先以要素价值理论为参考。但是如果抵押资产具有很强的资产增值能力,如某项领先的专利技术或知名品牌等无形资产,这实际上能够提高抵押方的还款能力和实践,意味着资产有很强的变现能力,这时评估可以适当以效用价值为参考。
参考文献:
1、姜楠.关于资产评估准则中价值类型选择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资产评估,2002(5).
2、周叔敏.国外资产评估价值类型实用性分析[J].中国资产评估,2009(2).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利率 股票市场价格 传导机制
一、引言
作为最重要资产价格之一的股票市场价格,是我国经济形势“晴雨表”的重要指标,也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部分。从经济学知识出发,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公众手中持有更多的货币,从而产生增加消费的欲望。这可能导致他们购买更多的股票,从而使股票价格上升。如果把托宾q 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和企业资本重置成本之比,那么股票市场价格上升就会使托宾q 上升,进而刺激投资,反之则会造成投资萎缩。同时,股票价格的上升也使公众持有的财富上升,从而使消费上升,最终无论是投资的扩张还是消费的增加,都会使产出增加。
易纲、王召(2002)在“货币政策和金融资产价格”一文中通过构造产出一般方程、企业利润方程、IS―LM等模型构建了由产出、消费、价格、托宾q和长期债券利率所组成的动力系统来确定经济运行的稳态。研究结果表明当经济中有股票市场存在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变得更加复杂。一般而言,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最为主要的中介指标,是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下面将主要分析这两个指标的变动在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
二、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
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1. 资产组合效应
所谓资产组合,指一系列具有不同到期日、不同收益率和风险特征的资产的组合。在总财富、风险偏好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会选择一种符合其自身风险收益偏好特征的资产组合结构。
货币供给 单位货币边际效益 股票资产/货币资产边际收益比率 理性投资者股票资产需求 若股票市场有效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股票市场价格。
2.内在价值增长效应
根据证券投资学的基本理论,股票市场中股票的价格是由股票的内在价值所决定,价格总是围绕内在价值上下波动。
货币供给 若有效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 市场利率水平 上市公司融资成本、投资需求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内在价值 股票市场价格。
3.预期效应
“预期”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决定其当前的行动前,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所作的一种估计。
货币供给 经济主体预期未来货币政策趋紧、股利贴现模型下市场贴现率 在公司经营状况不变的前提下、股票预期收益现值 股票市场价格。
4.通货膨胀效应
通货膨胀会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成本、收益以及预期等因素进而改变经济主体的行为。在不同的通货膨胀类型下,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也不相同。
温和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 在有效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一般价格水平 上市公司经营收入 〉 经营成本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股票市场价格。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货币供给 存在价格粘性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原材料、人工等经营成本持续 上市公司经营收入 〈 经营成本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股票市场价格。
从上文的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可知,股票市场价格与货币供应量成正比,即货币供应量增加,股价上升,反之则下跌。但是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价格的这些关系是建立在一系列经济学假设基础上的,而实际经济活动远比这些假设复杂,因而实际中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并非完全按照理论推理进行。
三、利率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
1.利率对股票市场供给的传导机制
从股票市场的供给看,利率变动通过影响上市公司的融资费用和财务成本,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股票市场价格,调节股票市场的供给。与货币供应对股票市场传导的内在价值效应类似,利率 上市公司融资成本 上市公司预期投资收益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内在价值 股票市场价格 。
但同样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利率 上市公司经营风险 传统的银行信贷渠道收缩 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规模 股票市场供给 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股票市场价格。
2.利率对股票市场需求的传导机制
从股票市场的需求看,投资者购买股票主要是一种基于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上涨预期的投资行为。在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主要通过股票买卖价差获得利润,只要价差收入加上股利收入超过市场同期利率水平,就能获得利润。
利率 持有股票的机会成本 预期投资股票风险 理性投资者转移投资方向、股票市场需求 在股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股票市场价格。
在引入斯卢茨基方程来分析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最优调整过程时,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利率上升引起的替代效应要大于收入效应,所以利率上升会降低股票市场的需求。经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在大多数情况下利率上升会降低股票市场的价格,反之则会增加股票市场的价格。
参考文献:
[1]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经济研究,2002,03:13-20+92
[2]孙华妤,马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07:44-53+91
[3]刘松,杨溢.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实证与方法[J].经济管理,2003,22:78-83
[4]王培辉.货币冲击与资产价格波动: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0,07:59-70
作者简介:
财务分析在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国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高等及专科院校开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我国建国初期,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在高等及专科院校开设了经济活动分析课。经济活动分析课的内容,既包括财务分析,又包括成本分析,还有生产分析和销售分析等内容。几十年来,经济活动分析课的开设,对于推动实际工作部门经济分析工作的开展,保证企业各项经济计划的完成,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给分析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主要是由于企业筹资和投资渠道多元化,而形成财务分析主体多元化。各个财务分析者有不同的分析目的和要求,因此,所要分析的内容也不一样,采用的分析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实践要求充实和加强财务分析工作。
财务分析学的建立如何适应上述形势的需要,目前有种种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分别在财务管理学和财务会计学等课程中增设论述财务分析的章节。但初步实践证明,这种想法和做法因受各学科内容体系与课程章节篇幅的限制,使有关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问题难以深入展开,往往只能是对几项财务评价指标作简单的说明,造成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起不到加强财务分析的作用。
另一种,是单独建立财务分析学。这门学科应继承和发扬行之有效的分析理论、形式和方法,借鉴国际的经验,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一门从理论到方法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作为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的主干课开设。本学科不受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等课程的约束,既应较好地满足各类财务分析者的需要,又能保持财务分析学的完整内容和科学体系。
二、单独建立财务分析学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我们认为,明确财务分析主体、确定财务分析学的内容、制定财务分析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等,是单独建立财务分析学需要首先明确的几个问题。
(一)财务分析主体多元化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形成财务分析主体多元化,除原有财务分析主体外,增加了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雇主和企业员工等。不同的分析主体,分析的目的要求不同,分析的内容也有区别。具体可归纳如下:
1.投资者,主要关心投资的报酬和风险,财务分析应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2.债权人,主要有贷款人和供应商。贷款人主要关心贷款及其利息能否按期收回,供应商主要关心货款能否如期收回。财务分析应分别为贷款人的贷款决策和供应商的销售决策提供依据。
3.国家及其管理机构,主要关心现有资源的配置和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财务分析应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4.企业管理部门和员工,主要关心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情况,财务分析就为企业管理部门和员工改善企业财务活动,提高企业财务成果提供依据。
财务分析学,应力求满足上述不同财务分析者经营决策的基本需要,并以此作为衡量财务分析学对象是否科学,内容是否完整的客观依据。这意味着,财务分析学不仅应满足企业外部财务分析者的需要,还应满足企业内部分析者的需要;不仅应满足财务分析者对企业过去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事后总结分析的需要,还应满足财务分析者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事前和事中预测、决策分析的需要。所以,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告、日常核算资料和计划资料等为依据,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为财务分析者提供运营决策依据的科学。
(二)财务分析学的内容
财务分析学的内容,概括讲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及其成果。
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包括企业的筹资、投资、日常经营和收益分配等活动。上述这些活动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如投资主体和形式的多元化,形成了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因此,财务分析不仅要包括投资、日常经营和分配等财务活动的分析,还应包括筹资方面的分析。
企业的财务活动是持续不断的,根据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现在是过去的继续,未来是现在的延伸。所以,财务分析不仅要包括事后的评价分析,还应包括事中和事前的预测分析,即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财务活动全过程的分析。
基于上述认识,财务分析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筹资分析、投资分析、日常经营分析和收益分配分析四个部分。
根据财务分析学的具体内容,财务分析可按以下顺序进行:
首先,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进行一般性分析。主要是利用企业的财务报告,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构成和变动情况,使财务分析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其次,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进行系统性分析。这是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不仅要利用企业的财务报告,还要利用日常核算资料和计划资料等。系统性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安排。按财务分析内容可分为:筹资分析,投资分析,日常经营分析和收益分配分析等;按财务分析主体可分为:筹资者分析,投资者分析,债权人分析和经营者分析等;按财务评价指标可分为:筹资效益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和社会贡献水平分析等。具体如何安排,需进一步调查和研究。但不管采用哪种安排,都应该保持财务分析内容的完整性,并力求便于分析者理解和运用。
最后,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在上述一般性分析和系统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项财务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确定各项财务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评价方法。
(三)财务分析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各个财务分析者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和要求虽不尽相同,但都需要从总体上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为此,需要建立一套能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财务评价指标。
《企业财务通则》规定,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金利润率、营业收入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这八项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较好地满足了债权人和投资者的需要。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总结,财政部规定从1995年起,采用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新的评价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这十项指标是对原来八项指标的改进和完善,这不仅能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通过新增的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等指标,还可以衡量企业对国家或社会的贡献水平,兼顾反映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能较好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上述十项指标,能较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需要,也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经营管理者或筹资者的大部分决策的需要。但对企业筹资者来说,他们更关心企业的筹资成本和筹资效益。因此,设置一些反映企业筹资效益方面的财务评价指标,似乎能使财务评价指标更趋于完善。
财务评价指标,分为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筹资效益指标和社会贡献水平指标等不同类别,每一类别一般又有好几个指标组成。因此,应在类别间和指标间分清主次,按主次关系排出类别顺序和指标顺序。这种主次的划分,主要决定于各指标的内容和指标间的关系。同时,还决定于财务分析者的分析目的和要求。因此,我们认为主次排列的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分析的目的和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计算出各项财务评价指标的数字后,如何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如何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筹资效益和社会贡献水平呢?这就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贷款定价金融服务创新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和消除对利率的管制,遵循市场价值规律,由市场自主决定利率。通俗的讲就是买卖双方在自己认为合理的情况下,不受外在其他因素的约束,达成协议。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银行的发展提供机遇,又给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挑战。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为了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继续顺利的继续下去,在这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刻,总结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状况具有了相当的必要性,也体现了十分深远的现实价值。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
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我国经济深化改革中万人瞩目的重点,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追溯到1993年,提出了“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一定幅度内自由浮动”。到1996年1月,我国同业拆借利率首次完成了市场化。以此为契机,其他市场的利率也随之放开了:国债利率、贷款利率、外币贷款利率和外币大额存单利率及人民币贷款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而真正触及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一步是,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存款类金融机构可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公开发行或定向发行同业存单,其发行利率、发行价格等以市场化方式确定。至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步入了深水区。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可以看到我们的利率还不是完全的市场利率,利率管制问题仍然存在,我国利率机制并没有做好价格信号传导的桥梁,充分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大大减慢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研究
利率风险是指,银行净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或着说是市场价值偏离预期值的不确定性,由市场利率波动引起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存在两种主要风险,即“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两种。其中,阶段性风险是利率管制向市场化转化过程中的产物,恒久性风险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与监督原则》中的规定,利率风险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商业银行市场化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目前,国内学者对着以课题的研究,在度量利率风险的方法上有一致的观点,不同点主要体现在风险的衡量指标和模型的不同上。
黄泽民,屈小粲(2013)通过对四种风险度量方法(持续缺口分析、VAR模型分析、敏感性缺口分析和情景分析)进行比较,认为敏感性缺口分析的优势与我国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最匹配,对16家商业银行2006年至201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及自身的市场定位加快经营模式的战略性转型,进而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建立并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配合利率市场化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对所采用的利率风险衡量及控制方法进行合理升级。魏薇,陈本凤(2006)建议我们应该建设动态缺口分析模型,为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路。杨建东(2013)继续采用敏感性缺口模型,提出了利率风险管理的控制方法和经营建议。
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和获得最大利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融合自身企业文化和制度,在货币资金借贷及流转业务中发挥盈利能力促成不同经营环节经营活动相关能力得综合表现。由于我国在金融业严格限制混业经营,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集中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传统领域,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主要依赖于存贷款间的高利差水平。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后果就是作为基本盈利保障的官方基准利差的消亡,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可能会发生明显变化,进而影响其盈利水平。
四、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研究
随着金融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各商业银行为抢占优质信贷市场不断加强对优质客户的营销力度,优质客户对贷款利率下浮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降息和利率下浮将进一步缩小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可见,面对这一局面,各商业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根据自身目前的经营特征和发展战略定好位,尽快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成熟实用的贷款定价机制。
曹霞,常玉春(2002)在贷款定价模型中有创新性的引入期限复利概念、成本与基准利率相机抉择原则,设计了一套在自由利率条件下,能够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复利贷款定价模型。李祺(2011)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贷款定价现状,在结合以往贷款定价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以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作为市场化利率基础的定价方式,即贷款利率=市场基准利率+行业调整系数+客户调整系数(或贷款利率=定价基础利率×行业调整系数×客户调整系数)。
五、评述与总结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外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早,相关文献也比较全面,为我国研究金融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提供了较深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理论支撑。通过梳理已有文献,我们不难分析学者们一致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1)我国现在金融业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仅把国有大型银行和商业银行作为研究重点显然是不全面的,应该注重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研究;(2)既然利率市场化给银行的经营造成了挑战,那银行如何应对,因此从业务开展的实践角度对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战略进行的研究更具有始终价值,显然这一点由于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而被忽略。
参考文献
[1]Angkinand A.P.,Sawangngoenyuang W.,Wihlborg C.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banking crises:A cross -county analy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2010,(2):263-292.
[2]黄泽民,屈小粲.《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武汉:华东师范.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一系列用途、质量、偿还期限相同或相近,并可以产生大规模稳定现金流且将已经形成的信贷资产集合起来,经过一定的组合包装,以其为基础资产向投资者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过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1.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分散贷款的非系统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可以交易流通的证券,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不改变负债的情况下,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从而有效改善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协调了传统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则可以有效地分散资产组合,降低贷款的非系统性风险,同时也可以继续维持其原有的稳定的客户群。
2.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改善资本充足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8%的标准,通过对贷款进行证券化可以降低资产风险度,改善资本充足率。开展低风险或无风险的中间业务,以最小的成本增强流动性和提高资本充足率,在有限的资本条件下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
3.有利于增强盈利能力,改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将期限长、利润薄的贷款提前兑现,从而加快信贷资产周转速度,提高资产的收益率。另外,贷款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手续费、管理费等收入,也可以为其他银行资产证券化提供担保赚取收益,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4.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虽然近几年通过努力,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国际水平,且不良贷款绝对额巨大,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隐患。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成批量、快速转换为可转让的资本市场产品,重新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将银行资产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是化解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现状及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障碍
(一)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差
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以短期存款为主,而本应由资本市场承担的公路、电厂等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却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重逐年上升。银行资产(主要是信贷资产)长期化与负债短期化、贷款流动性降低与存款流动性增强两对矛盾并存,使银行“短借长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大。
(二)风险过度集中,不良资产比重高,运作效率低
由于创新工具的缺乏,商业银行只能被动持有中、长期信贷资产,现实或潜在风险不能及时、有效地分散、对冲和转移,风险更多的分置于银行体系中。众所周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且不良贷款绝对额巨大。商业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时,只能在未来不定期的收回资金,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且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和精力。
(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盈利能力下降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资产的快速扩张,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难题。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仍依靠传统的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比例很小,以及沉淀的巨额不良资产,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
另外,我国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经验,无论是金融环境还是法律、会计、税收环境都还十分欠缺,存在许多障碍,制约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突出表现为:资本市场规模小、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单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缺乏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资产支持证券的需求不足等等。
三、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行资产证券化需要提供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保障。我国政府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市场准入和退出,各类参与主体行为规范、风险控制、监管主体、会计准则、税收制度等方面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为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它需要养老基金、商业银行、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提供稳定的资金。由于资产支撑证券的复杂性,个人投资者不能自觉地防范风险,也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难以及时科学的调整投资策略。因此,在推行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时,要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提供大量、持续、稳定的长期资金。
(三)规范信用评级制度,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信用评级机构。资产支撑证券的顺利发行,关键在于能否被投资者所认可,而信用评级机构所出具的资信评级结果往往能左右投资者的选择。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独立、客观、公正、透明的信用评级体系,培育一批国内具有权威性的、在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信用评级机构。另外,要加强国内评级机构与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信用评级技术和经验,从而提高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根据我国银行实际,选择适宜证券化的资产。国际资本市场的实践表明,并非所有的资产都适宜于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能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本息的偿还分摊于整个资产的存续期间,而且平均偿还期至少为一年;债务人应具有较好的资信,以保证资产支撑证券的未来现金流收益的稳定性;证券化的资产应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可使证券化所需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证券化资产的信息应具有一定的透明度。
(五)培养相关高素质人才。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资产评估、信用评级、发行、出售和管理工作,其中还涉及大量的法律、税收、会计等问题。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进需要大量既懂得法律、信用评级、会计、税收方面的知识,又掌握资产证券化专业知识,既有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又充分了解我国的金融市场情况、会计准则和财税制度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和各商业银行应加大对现有相关从业人员及未来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管理 教学方法 探索
财务管理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融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于一体的经济管理课程。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状态。财务管理课程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投资技术能力、融资技术能力、资本运作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等。方法能力培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策略性思考能力、对财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社会能力培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教学方法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影响非常重大,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及处理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使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管理,这就决定着财务管理的理论性和务实性较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即要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基本职能、理财目标等基本理论知识,也要使得学生具有从价值增长的角度进行企业决策和基本理财决策等能力。另外,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涉及数学、经济法、管理学、会计学、税收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与微观经济学、金融学交叉。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而且在进行财务管理课程学习时能综合运用。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现状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灵活多样,有不少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课以传授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不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着重知识的传授,轻视知识的应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教师为中心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财务管理内容的讲解与呈现。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更不利学生具有财务管理实务的思维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最大弊端是师生之间缺少互动、轻视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的创设,所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重视理论知识灌输,忽视财务实践活动,很难让学生体验现代财务活动信息
财务管理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教学必须与当前财务管理实践有机结合,但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是面向黑板和投影仪的讲授法,偏重概念、原理、公式与运算的灌输,学生乃至教师缺少走人现实财务实践活动的机会,因而仍然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灌输活动,培养出的学生不具备筹资决策分析、投资决策分析的基本能力,对企业财务活动分析一筹莫展,学生体会不到现代财务活动信息,很难具备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职业素养。
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财务管理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出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与现实的财务管理实践紧密结合,一个方面把财务管理教学与财务筹资、投资实践等结合起来,使学生具备财务管理的基本素养,二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解决财务管理教学内容枯燥、单调的问题。在多年的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实践,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能较好的达到财务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围绕接近企业理财实际的工作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自行完成确立目标、设计和实施工作过程以及评价工作效果等环节。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次结合现实的项目投资决策。布置学生调查一些家用轿车品牌的初始投资额、预计使用年限、预计残值、年均运行成本等信息,然后计算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的选定品牌轿车的年均成本,最后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购买哪种品牌轿车决策并做出评价。再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股票投资或基金投资的比赛。首先将学生分组,给定学生投资额和投资期,然后各组同学根据实时的国内外股票市场或基金市场行情信息,选择股票投资组合或基金投资组合,最后比较哪一组学生获得的投资回报最高。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基本技能,而且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策略性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2、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是教师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相关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面临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例如将授课班级模拟成为一个企业,企业内有董事会、领导机构、供应处、营销处、财务处、生产处、人力资源部、科研所等部门,将学生按组织结构分组,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进行扮演。如在进行财务预算的教学时,要求扮演董事会的学生首先下达企业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下达有关控制指标;然后扮演财务部、生产部、营销部、人力资源部的学生根据企业下达的目标和有关指标计划编制出本部门的预算草案;然后再由企业财务部门对各部门的预算草案进行审核、归集、平衡、汇总并编制企业总预算草案,将草案下发各部门协调讨论,并进行进一步的修改。经过有必要的反复调整后,形成总预算报企业领导机构。通过这样过程的实际操作,使得学生掌握财务预算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了运用财务预算知识的能力,并且提高了学生对财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
3、案例引导分析法
案例引导分析法是通过案例教学把抽象的财务管理理论变得直观明了的教学方法,实施案例引导分析法教学首先从财务管理教学目标出发,选择适当的案例,其次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进行案例分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后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学生疑问做出解答。比如,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教学时,可以以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为案例,引导学生查阅该公司所处的行业资料、市场行情资料、企业发展资料等,结合财务报表资料进行分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对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评价,并给出相应的财务管理改善建议。
4、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基于财务管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将学生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之中,然后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任务活动中心,进行讨论、分析,通过自主探索与互动协作的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完成任务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如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布置教学任务,搜集公司财务报表资料完成以下工作任务:进行偿债能力分析、进行营运能力分析、进行盈利能力分析、运用杜邦财务分析方法对公司的综合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学生通过上网搜集一家上市公司三期以上财务报表资料,进行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杜邦体系分析,然后写出一份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还可以采用财务管理教学软件法以及老师精讲、学生多练的精讲多练式教学方法;对有些适合自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预习,由学生上讲台讲授,再由老师归纳总结、解答疑问的学生自学法等等。
四、结束语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提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教师、适当的教学方法三位一体,从而实现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达到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陆沛年.高职财会专业目标定位及能力培养初探[J].企
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12):70-72.
[2]杜丛生,黄杰锋.以培养高职生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教学
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8,(6):221.
[3]王春英.财会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方法
[J].商业经济,2008(10):117―118.
[4]顾新连.关于《财务管理》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J].会计
之友,2009,(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