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缺点范文

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缺点

第1篇: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电梯群控 模糊控制 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发展方向【Abstract】Fuzzy control, neural network, fuzzy neural network, genetic algorithm, expert system and so on five kinds of algorithm widely used in intelligent elevator group control technology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of,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elevator group control system application were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elevator group control technology was proposed in response to the present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levator group control technology.

【Key words】The elevator group control, Fuzzy control, Neural network, Genetic algorithm, Development direction

0引言

S着电梯群控技术的飞速发展,乘客对于电梯乘坐满意度和节能环保的要求愈来愈高,如何改善乘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以及如何降低能耗已经成为电梯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另外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的电梯群控系统性能和核心技术上与国外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尽快掌握此关键技术将会对国内电梯业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智能群控技术的研究也随之成为国内电梯行业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在电梯群控技术中关键的两个环节就是电梯交通流的分析研究和智能电梯群控调度算法的研究。电梯交通流的研究是优化派梯调度的依据,所以对电梯交通流的算法分析研究尤为关键。另外对于电梯群控调度算法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采用了很多群控的优化算法进行派梯,取得了很多成果。因此电梯群控技术的研究主要定位在群控算法的研究上,本文主要介绍这些算法并讨论其在电梯群控系统应用中的优缺点,并提出电梯群控技术的发展方向。

1 电梯群控技术算法

1.1 模糊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先对电梯交通模式进行分类,然后由专家知识确定隶属函数及控制规则,确立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实现多目标控制,并根据不同的交通模式调整加权系数,最后通过模糊控制算法实现不同交通模式下电梯群的优化调度控制。但此算法的缺点是系统性能主要取决于专家的经验,如果专家预设的规则与实际的建筑不符控制效果就会不好,另外调整和确定隶属函数需要大量仿真实验且需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技能和适应性差。

1.2 神经网络算法。神经网络算法模仿的是人类的大脑和思维方式,网络结构特殊性使其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它可以通过调整网络权值得到近似的最优输入输出映射关系,适用于处理非线性问题,并且它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能改进控制算法并对制定的规则加以修改,利用非线性和学习方法建立合适的模型进行推理对电梯交通流进行预测,对于建筑里不断变化的交通流能灵活的进行调整。由于在网络里要不断接受数据的输入和处理,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但此算法的网络训练样本多,算法的收敛时间将会延长,而且还会产生体积庞大的网络,难以验证算法的合理性。

1.3 模糊神经网络算法。模糊控制算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处理精确的和模糊的信息并能实现精确的映射,不足之处是隶属函数中的加权系数不能随着不同的交通流类型而变化,无自学习能力,而神经网络算法正好弥补了其不能自学习和自适应性的功能,是可以自动生成函数、自动提取问题的自适应算法。因此将两者完美结合即为模糊神经网络算法,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更好地预测交通流的不确定性,从而实现以最小的电梯数目配置应付最大的交通流,实现最优的调度。但模糊神经网络算法的不足在于其梯度法的学习,其收敛性太依靠于初始条件。

1.4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模拟自然遗传规律来寻找最优方案的一种算法,实际上就是种群在进化中优胜劣汰的一种竞争机制,最终选出最佳的一种方法。此算法自适应能力强,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通流调整为不同的群控策略,但遗传算法搜索时间长,搜索效率低。

1.5专家系统控制算法。专家系统控制算法是根据专家的经验积累起来的有一定控制规则的推理知识库,能解决很多需要靠经验解决的问题,根据这些输入评价指标信息可以利用推理知识库按一定的策略去调度电梯。但此算法对复杂的电梯控制系统不适用,主要是局限于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另外控制规则数多的话,系统难以控制,并且影响控制的性能。

2电梯群控技术的发展方向

目前对电梯群控技术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针对对上述群控算法的研究,整体算法优化没有大的突破,并且很多都在研究阶段,实际应用的很少,因此本文在此提出了未来电梯群控技术的发展方向。

(1)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法。目前研究的能达到电梯满意度的指标主要有拥挤程度,乘梯时间、候梯时间,长候梯率等几种,而随着超高层电梯群发展的越来越迅速,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度加强,对于电梯的运行速度和电梯的能耗方面研究的不多或者不太深入,所以未来新的优化算法需要包含更多人们关注的指标,并且要根据不同建筑物的电梯运行情况和同一建筑物不同时间区间的需求智能的调整这

(2)多种智能算法融合。以上几种智能算法只是分析的其中几种普遍比较成熟的算法,当然还有支持向量机、蚁群算法、混沌理论、petri网等,这些也都已经在电梯群控中有应用。但是上述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我们可以看出电梯群控技术在以后的发展中必然需要将这些算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吸收各种算法的优势弥补劣势,在电梯群控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算法模块进行控制,有效的实现电梯群控的智能化,这是未来电梯群控的主要发展趋势。

(3)基于图像处理的群控技术。目前电梯群控大多还是通过传统的外呼按钮作为获取乘客信息的设备,进入电梯之后再进行目标楼层的选择,获取交通流的实时性和完整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增加一些图像处理设备对客流信息进行检测识别,增加智能输入楼层液晶触屏显示器面板提前进行登记,客流信息的完整度掌握非常好的情况下进行派梯会有更好的效果。

(4)基于“互联网+”的群控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因网络通信方面也是影响群控技术的关键因素,所以“互联网+”应用在电梯群控技术也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现已经有学者研究了基于手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几种电梯群控调度方法,它们都是在智能群控算法的基础上加上与乘客交流信息互动反馈获取实时的交通流信息,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当前时刻实时数据进行调度实现派梯的高效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峰期客流排队等待时间长的问题,用户体验也很好,未来通过手机客户端获取乘客信息改进电梯群控的技术会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3 结论

本文对智能电梯群控技术的算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分析了各种算法的优势和劣势,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电梯群控技术的发展方向:我们不仅要进行控制算法的优化研究,也要对电梯群控技术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如何在实H工程中得以应用也是我们未来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贺.论智能控制技术在现代电梯群控系统中的应用[J].

科技与企业.2013 (11):100-100.

[2]张健,王笑竹.改进GA优化BP神经网络的电梯群控策略

[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柳. 2015 (4) :36-39.

[3]郑晓芳.我国电梯群控系统研究文献综述与思考[J].华东

交通大学学报.2012.29 (3):51-55.

[4]黄支支.电梯群控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硅谷.

2014.2:82-87.

[5]程诚,周彦晖.浅谈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电梯群控系统[J].

计算机与网络.2015.12:69-71.

第2篇: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缺点范文

摘要:

主要介绍了互联网汽车与智能汽车的定义及区别,并对国内外互联网汽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对互联网汽车发展过程中牵涉的问题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国内现状,对未来互联网汽车的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

互联网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信息安全;V2V;先进驾驶辅助系统

1引言

随着2015年3月5日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契机。汽车产业作为中国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截至2014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新增1707万辆,目前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同时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也给汽车后市场带来了巨大商机,2014年汽车后市场规模已超7000亿元,5年内将超过1万亿元。“互联网+”汽车对于智慧交通的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在有效利用现有交通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优势,能够在降低交通负荷、减少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等方面发挥效用。因此,互联网与汽车的结合对于汽车产业的升级、智能交通的开展以及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2互联网汽车与智能汽车的定义及关系

智能汽车即在普通车辆的基础上增加了先进的传感器(雷达、摄像)、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人、车、路等的智能信息交换,使车辆具备智能环境感知能力,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及危险状态,并使车辆按照人的意愿到达目的地,最终实现替代人工操作的目的。而互联网汽车则是以传统汽车机械制造为核心,充分集成互联网企业的操作系统、大数据、通信、导航、云计算、娱乐等资源的汽车。在汽车硬件背后,有一个开放融合的互联网和大数据,围绕用户的用车生活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用户提供智慧出行服务的互联网汽车生态圈。通过部件电子化、服务互联化、驾驶自动化、汽车生活互联网化等,实现传统汽车与互联网的结合。智能汽车主要是基于汽车本身的技术升级,而互联网汽车则不单局限于汽车技术本身,而是将互联网融合到整个汽车售前/售中/售后等产业链中,重塑汽车产业。因此,互联网汽车与智能汽车相比,拥有更大的内涵,而智能汽车则是互联网汽车实现的基础。

3国内外互联网汽车发展现状

作为互联网汽车实现的基础,智能汽车的实现对于互联网汽车的发展有着基础性作用。对于智能汽车,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将智能汽车定义为以下5个层次:无智能化(层次0)、具有特殊功能的智能化(层次1)、具有多项功能的智能化(层次2)、具有限制条件的无人驾驶(层次3,如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全工况无人驾驶(层次4,可称为完全自动驾驶阶段或无人驾驶阶段)。美国、欧洲、日本都制定了智能汽车发展计划,并开展了多个项目。美国将智能汽车项目分为3个阶段:车内网络建设及智能车辆开发阶段;车内网与V2V/V2I技术集成阶段;车内网、V2V/V2I、Telematics技术集成阶段。美国已通过Safetypilot项目在2014年完成了9000辆车的示范运行测试,而且2014年2月,NHTSA宣布将逐步在轻型车辆上推广DSRC(dedicatedshortrangecommunication,专用短距通信)系统。欧洲则通过simTD项目建立基于局域自组织网络的车路协同式安全系统,并且于2014年,开始在“荷兰—德国—奥地利”高速公路上进行示范运行。日本则通过Smartway项目,利用多种通信方式,集成ETC、VICS(vehicle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ystem)、车载导航、Internet连接、驾驶辅助系统等,在OBU(onboardunit)上实现信息服务、网络服务、收费服务等功能。无人驾驶是智能汽车的最高阶段,谷歌从2012年起开始展示其无人驾驶汽车,迄今为止已完成超过70万英里的路测。继谷歌之后,其他国际汽车企业也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奥迪继谷歌之后第二个在美国内华达州获得无人驾驶测试牌照,沃尔沃在2014年推出无人驾驶量产车型,奔驰则计划在2020年销售无人驾驶汽车。国内互联网龙头(百度、阿里巴巴集团、腾讯公司)分别表示将进军无人驾驶、互联网汽车、智能电动车领域,并分别在硬件开发、平台建设方面开展投资与研发。国内的科技企业乐视、华为分别联手主机厂商打造软硬件合一的智能信息化平台。智能汽车与互联网企业的结合,将发挥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把互联网元素融入汽车售前/售中/售后中,实现汽车产业的互联网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汽车。2015年4月,阿里巴巴汽车事业部宣布了2015年战略,将联手整车、二手车、本地服务等汽车相关企业,打造“互联网+”汽车产业,利用阿里大数据,将传统的4S服务升级为16S服务,重新定义未来车生活。

4互联网汽车关键技术

4.1ADAS技术

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是利用安装于车上的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在第一时间收集车内外的环境数据,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等技术处理,从而能够让驾驶者在最快的时间内察觉可能发生的危险,以引起注意和提高安全性的主动安全技术。ADAS技术包括LDW(车道偏离警告)、VD(车辆检测)、FCW(前向碰撞警告)、PED(行人检测)、TSR(交通标志检测)、IHC(远光自动控制)、HMW(车距检测及警告)、ACC(自适应巡航控制)、PA(泊车辅助)、SVM(全景影像系统)、ARNAVI(增强现实导航)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辅助汽车驾驶人员进行安全驾驶,降低事故发生几率,但ADAS仍然处于智能汽车的层次2阶段,若要实现层次3、4的无人驾驶阶段,仍然需要进一步实现车与车之间的通信。

4.2V2V通信技术

V2V通信技术的使用使得未来无人驾驶的普及成为可能,这将彻底改变用车方式。通过利用V2V通信技术实现车与车之间以及车与路边设备间的互联,车载设备可以获得城市道路的交通情况和附近车辆的行驶情况,并根据所获得的信息,系统推荐合理的行车路线,减少拥堵时间。另外,车车通信也可以让驾驶员了解周围车辆的驾驶情况,并避免追尾、撞车等交通事故的发生。在实现车与车之间以及车与路边设备间的互联时有两种技术方案:DSRC(IEEE802.11p)技术与LTE-V技术。DSRC技术是现在主流的V2X技术,但其也有投资成本高、性能受密度影响大等缺点。从2014年开始,大唐电信、华为等厂商在3GPP提出了LTE-V,通过LTED2D(devicetodevice)方式实现V2V通信,同时通过传统LTE蜂窝网络实现车载信息服务。DSRC技术与LTE-V技术优缺点比较如下。(1)DSRC•受各国政府支持,技术经过较长时间演进与试验,相对成熟;•需要大量部署支持IEEE802.11p技术的RSU,部署时间较长,成本较高;•支撑安全应用的系统容量受限(美国提供10MHz带宽,欧洲提供30MHz带宽);•IEEE802.11p采用CSMA/CA资源竞争方案,存在拥塞问题和隐藏终端问题;•安全和维护技术复杂;•对未来ITS业务需求的支持,缺少清晰的技术演进路线。(2)LTE-V•标准尚在制定过程中,技术相对而言成熟度较低;•部署相对容易,可以利用现有蜂窝网络,不需要部署新的网络设备;•频谱带宽分配灵活,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传输更可靠,集中式资源分配协调技术,降低竞争冲突分组丢失;•3GPP持续演进,可支持未来ITS业务需求。以上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因此未来采用哪种方案还需要通过进一步应用实践进行验证。

4.3手机与车机互动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手机的很多应用,如导航地图应用、在线音乐应用等,已越来越多地被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在服务提供上相对嵌入式车机具有应用数量巨大、更新迅速的优势,但也存在着影响驾驶安全的问题。因此为了融合手机与车机的优势,手机与车机的互动方式应运而生。业界主要存在两种手机与车机互动模式:API交互模式和屏幕投射模式。API交互模式的原理是通过标准的API协议将车内信息网关和汽车的部分能力进行开放,从而实现手机与车机的互动。屏幕投射技术能够实现用户直接操作手机所导致的屏幕变化同步映射到车机屏幕上,用户可以在车机屏幕上对手机应用进行触屏操作,这些操作信号能被手机接收为当前手机应用的输入。目前实现模式主要包括镜像链接(mirrorlink)、Wi-Fidisplay及基于MHL/HDMI+蓝牙的互联模式。镜像链接通过蓝牙/USB/Wi-Fi承载方式以及Wi-Fidisplay通过Wi-Fi直联方式,都可以将手机屏幕投射到车载终端的屏幕,然后通过车载终端对手机应用进行控制。基于MHL/HDMI+蓝牙的互联模式则通过MHL/HDMI进行数据流传输以及通过蓝牙技术进行控制信令传输。镜像链接、Wi-Fidisplay技术的基本模式一致,只是实现的协议栈不同。Wi-Fidisplay原本定位于手机与电视屏幕等高画质显示屏之间的互动,因而更注重视频压缩、传输时延,这方面优于镜像链接,但Wi-Fidisplay的手机耗电较大。而基于MHL/HDMI+蓝牙的互联模式,其音视频传输性能在各种传输方案中更优,可支持未经压缩的高达1080P的高清视频和数字音频且有很大余量,MHL同时具有超低的工作电流和待机功耗。车机与手机通过屏幕投影模式建立互动连接后,车机可以随意使用手机上的任何应用。而且两者的UI界面完全一致。API交互模式下,车机只能使用手机来使用这些API开发的应用,两者的显示并不完全一致。相对而言,屏幕投射技术能够带来更开放的用户体验。

4.4事故紧急救援呼叫

车辆事故紧急救援呼叫基于汽车传感、移动通信、卫星定位技术,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与公共救援中心取得联系,并自动将车辆位置及车辆信息发送至救援中心,救援中心确认事故后对事故人员进行救援。汽车发生事故时,车辆需要发起车辆事故紧急救援呼叫至紧急公共服务点请求救援。汽车需要支持通过安装在车辆上的多个传感器感知碰撞事故的发生,并以此自动触发车辆事故紧急救援呼叫。汽车应获取车辆事故数据并向紧急公共服务点进行发送。为了帮助救援人员更快地进行救援,需要获取并上传的数据包括车辆经纬度位置数据、车辆类型、驾驶方向、事故发生时间、车辆识别码(VIN)等信息。在救援请求数据的发送上,应选择可靠的通信技术方案,现有网络下,可供选择的通信传输技术包括:短消息技术、移动分组数据业务技术、DTMF(dual-tonemultifrequency,双音多频)技术、带内调制解调技术。根据车辆事故紧急救援呼叫的特点,在通信传输技术分析中着重考虑包括数据传输时延、可靠性、技术实现难度、网络覆盖度以及是否可以与事故救援语音呼叫一同路由5个维度。表1总结了短消息技术、移动分组数据域业务技术、DTMF技术和带内调制解调技术这4种通信方式优缺点。从现在国际上的车辆事故公共紧急救援呼叫技术选择来看,欧盟eCall与俄罗斯选择了带内调制解调技术,通过3GPP与IETF进行了技术规范,并组织产业链厂商进行技术验证与产品开发。而日本HEM-NET则采用3G移动分组数据技术。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欧盟与俄罗斯地域广大,语音相对移动数据来说覆盖率较高,并且公共服务点分散,采用基于语音通道的带内调制解调技术较佳。而日本地域狭小,3G分组数据业务覆盖较高,并且HEM-NET采用集中调度方式,平台统一,从而采用3G分组数据技术较佳。由于我国的情况与欧盟及俄罗斯类似,因此采用基于语音通道的带内调制解调技术较为合适。随着LTE技术发展及网络建设,VoLTE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VoLTE的车辆事故紧急救援呼叫技术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

4.5语音识别技术

在车辆驾驶环境下,人机交互的有效性和简洁性对于驾驶的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车内环境下,语音交互相对于按键交互等传统的车内交互手段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可以解放驾驶人员的双手,减少驾驶分神的情况,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降低事故的发生。但现有车内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不高,主要存在以下挑战。•车内环境复杂,有各种噪音、回声的干扰,会对语音识别的准确率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车内复杂环境下语音识别的准确率,需要在采样时,大量收集实际场景下的语料,完善语音识别模型,不断优化体验效果。•各种方言及口音,同样也会极大地降低语音识别准确率。因此,车内语音识别开始从本地识别向在线识别转变,通过云端的语音识别引擎收集大量具有方言特质的语音语料,从而进行实测模型训练与识别匹配,可以大大提高不同方言口音的识别率。•语音识别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从语言学到通信理论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声纹、TTS、ASR等技术,同时也需要针对车内环境做特殊处理。此外,也需要软件、硬件的共同配合协同,技术门槛较高。因此,车载语音识别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完善,提高识别的准确性,才能满足未来互联网汽车的业务需求。

4.6互联网汽车信息安全

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互联网汽车数量的增多,互联网汽车的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明显。CharlieMiller在2015年黑帽子大会上公布了攻击Jeep的方法,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成功远程控制了一辆Jeep自由光。此外,随着V2V及V2X技术在未来的普及,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不断得到显现。互联网汽车安全威胁主要牵涉以下方面。

(1)外部通信安全威胁

随着车辆与外部通信的增多,外部通信(包括蜂窝通信网络、Wi-Fi、蓝牙、V2V/V2X、DSRC等)面临多种安全威胁,这些威胁分别会破坏汽车与外部所传输数据和控制信号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车内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

车载信息系统已逐渐普及,针对车载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也不断增多,包括针对操作系统及应用的威胁。这些威胁包括证书校验、安全更新、用户隐私数据、访问权限等方面。

(3)车内电子电气系统的安全威胁

由于车辆内部电子电气系统在设计初期是相对封闭的网络,设计初期对于安全性的考虑较少,所以攻击者一旦通过外部网络占领车载智能终端,则很可能对内部电子电气系统全面控制。

(4)针对云端的安全威胁

对车载云端服务来说,由于提供的服务将与车辆行驶安全相关,黑客的攻击手段也会有一定差异。主要包括通过云端的非法汽车控制、黑客挂马威胁、汽车固件更新管理的非法使用以及未经授权的终端对云端的攻击等。因此,为了保证互联网汽车的安全性,应通过多种安全措施,在云端、通信网络、车内信息系统及车内电子电气系统等方面提供全面的安全保证。安全措施包括:车载智能系统防篡改与完整性校验、外部设备接入的认证和权限审核、远程更新的认证及加密、用户隐私数据的权限控制与加密、通信数据的加密与证书管理等。

5结束语

互联网汽车已成为未来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展趋势,通过互联网汽车不仅可以提高出行效率、降低拥堵、减少事故,而且可以打造开放融合的汽车上下游产业环境,实现汽车与互联网的结合,从而彻底改变未来交通的模式与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4]李洁.基于车联网的事故公共紧急救援呼叫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J].电信科学,2014,30(11):56-60.

第3篇: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IC卡电表;远程抄表;电力载波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力建设发展迅速,电网改造在有些地区已初步完成,用户不仅要求有电用,而且要求用高质量的电,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提高电力部门电费实时性结算水平,建立区域乃至全国统一的电力大市场已成为所有电力部门的共识。由此带来的对传统结算手段的改进。

人工手工抄表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同时也容易出现混淆、错误,也容易导致用户与供电企业的纠纷。

鉴于此,目前市场上已出现无线(或者有线)抄表的电表和IC卡电表。例如基于电力线载波的有线抄表系统、基于无线通信网无线抄表系统、基于GPRS/CDMA的无线抄表系统、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有线抄表系统和IC卡电表等。

2 已有电能收费系统的优缺点

1.1 基于电力载波的有线抄表系统

利用电力载波作为自动抄表系统的底层数据通道,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供电线路,无需单独架设通讯网络,也无须后续的通讯费用,经济且实用性强,采集所得的数据实时性较好,运行成本低,无疑是很方便的。但是用低压电力线作为传输信道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电力线的干扰非常大,特别是在用户线路上,用户的家用电器、开关电源等产生的高次谐波,各种用电设备的通断产生的瞬时脉冲干扰和各种大功率开关器件的开关产生的宽频谱的驻波干扰等等。不同地方的线路特性可能完全不同,使用线路的种类及线路上的负荷情况都会对高频信号在电力线上的传输特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使是同一段电力线路,其传输特性也会随各种电力负荷的变化而改变,这样影响了数据信号的远距离传送。其次线路在经历变压器的位置需要安装集中器;传输距离较长时,载波信号衰减严重,需要进行中继,这样增加了设备投资。

2.2 基于无线通信网的无线抄表系统

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无线通信实现的自动抄表系统,对范围广、分布分散的电表采集器进行数据通信,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使用这种通信方式,安装调试方便。但是无线信号属于空中传输信号,现在各种无线信号繁多,相邻两个信道会产生相互干扰。

2.3 基于GPRS/CDMA的无线抄表系统

基于GPRS/CDMA的无线抄表系统是利用GPRS/CDMA无线数传业务实现的远程自动集中抄表监控管理分析系统。由于它施工简便,性能可靠,自动化程度高,投资回报快,深受广大用户欢迎。但是基于GPRS/CDMA的无线抄表系统需要一定的数据通信费用,这就增加了抄表系统的运行成本。

2.4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有线抄表系统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居民集抄是利用已有的有线电视通信网络来实现居民集抄的一种集抄方案。

有线电视网作为现行有线电视普遍使用的通信机制,其提供的频带宽(可达1GHz),等时服务性能好,支持全部现存的和发展的窄带和宽带业务,并为用户提供了廉价的以电为基础的终端设备,这可以使用户根据需要逐渐增加投资以加入某些新的通信业务,从而使有线电视网与其它网络环境相比在带宽、等时性、兼容性及投资方面占据了优势,成为目前实现多媒体通信最具竞争力的网络。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表集抄系统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案。但是利用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抄表需要用户电表和有线电视网络之间建立数据通信,完成这种数据通信需要采集器和调制解调器等设备,这将增加抄表系统的成本。而且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居民集抄也需要一定的通信费用,这将增加抄表系统的运行成本。

2.5 IC卡电表

采用IC卡电表和采用传统的手工抄表相比有很多优势:

(1)有了IC卡电表,不需要麻烦人工抄表,有利于现代化管理。

(2)IC卡电表的使用避免人工抄表上门收费给客户带来的诸多不便,且历史购电数据均可以保存,便于客户查询。

(3)充分体现了电力的商品属性。实现了预付费功能,实行先买电后用电,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购电、用电,不会因欠费而发生滞纳金,增加不必要的开支。

(4)IC卡电表即解决了收费难的问题,也很好地解决零散居民客户、临时用电客户、经常欠费客户的收费问题。但目前的用户电卡,需要插到电表里或靠近电表将所购电量传递给用户电表,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特别在农村,电表一般装在几米高的地方,操作起来就更加麻烦。

以上分析了有线和无线远程集中抄表系统和IC卡电表的优缺点。远程集中抄表是用于小区用户用电量的智能采集系统,采用远程集中抄表系统和采用传统的手工抄表相比有很多优势:

第一、远程集中抄表系统抄表速度快,抄收同时性好。

第二、远程集中抄表省时省力,大大减少了手工抄表所用的人力物力。

第三、有利于消除人工抄表的误差。

第四、可实现分时电价统计,时段电量控制。

第五、可远程控制通断,实现预付费管理功能。

但是远程集中抄表要借助通信网络才能完成,新建通信网络投资较大,而借助已有通信网络则需要缴纳一定的通信费用,导致远程集中抄表系统运行成本较高。IC卡电表不需要借助任何通信网络也不需要缴纳任何的通信费用,系统投资少运行成本低。但目前的IC卡电表,需要将用户电卡插到电表里或靠近电表才能将所购电量传递给用户电表,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特别在农村,电表一般装在几米高的地方,操作起来就更加麻烦。为了解决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网络投资较大、运行成本较高,而IC卡电表操作比较麻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IC卡的电能收费系统的设计方案。

3 本设计方案涉及到的主要技术

本方案涉及到电力载波通讯技术,故首先介绍一下:电力载波通讯即PLC,是英文Power line Communication的简称。电力载波是电力系统特有的通信方式,电力载波通讯是指利用现有电力线,通过载波方式将模拟或数字信号进行高速传输的技术。最大特点是不需要重新架设网络,只要有电线,就能进行数据传递。

4 设计方案

4.1 本设计的总体方案

本方案的总体设计思路:生产一种IC卡接口装置放在用户家中,该装置和用户电表之间可以通过有线、无线或电力载波进行数据通信。用户将IC卡插入或靠近IC卡接口装置,该装置可以将用户所购电量等数据传递给用户电表,而用户电表内的剩余电量等数据也可以通过该装置传递给IC卡。

4.2 用户电表的组成

用户电表的组成:传统的IC卡电表内部由基表,主控单片机芯片,数码显示,继电器开关,ESAM安全模块和IC卡接口组成。本设计方案用户电表的组成和传统的IC卡电表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将IC卡接口电路分离出来,增加一个通信接口用来和IC卡接口装置通过有线、无线或电力载波进行数据通信。这样做可以多块电表共用一条线路或共用一个无线收发模块或电力载波收发模块。也可以不用通信接口而将无线收发摸块(无线调制解调模块)或电力载波收发模块(电力载波调制解调模块)置于用户电表内部,用无线或电力载波和IC卡接口装置进行数据通信。这样做每块电表都要安装一个无线或电力载波收发模块。

4.3 IC卡接口装置的组成

IC卡接口装置的组成:IC卡接口装置主要由IC卡接口电路、主控单片机芯片、数码显示、操作按键、通信接口或无线收发模块或电力载波收发模块等组成。用通信接口可以实现IC卡接口装置和用户电表之间的有线数据通信,用无线收发模块可以实现IC卡接口装置和用户电表之间的无线数据通信,用电力载波收发模块可以实现IC卡接口装置和用户电表之间的通过电力载波的数据通信。因为IC卡接口装置和用户电表的距离一般比较近,所以无论用有线、无线还是电力载波都比较简单可靠,成本也比较低。

4.4 收费功能的实现

收费功能的实现:用户在供电部门交款购买,所购电量在售电机上被写进用户电卡,用户将用户电卡(IC卡)插到或靠近IC卡接口装置,通过IC卡接口装置将用户所购电量等数据传递给电表,同时用户电表将表内剩余电量等数据通过IC卡接口装置传递给IC卡(用户电卡),用户电卡经多次加密可以保证用户可靠的使用。当所购电量用完后,表内继电器将自动切断供电回路。这种方式对长期固定用户比较适用,而对流动性较强的临时性用户应采用以下方式比较方便。用户在供电部门交款购买,所购电量在售电机上被写进用户电卡,用户将用户电卡(IC卡)插到IC卡接口装置上,用户电卡和用户电表通过IC卡接口装置进行数据通信,将用户所用电量从用户电卡中扣除,而剩余电量保留在用户电卡中。这对流动性较强的临时性用户特别适用,他们可以拿着用户电卡中的剩余电量到别的地方继续使用,或到供电部门换成现金。以上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具体采用哪种方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本设计方案所论述的收费系统无需借助任何通信网络,投资少运行成本低。而且IC卡接口装置放在用户家中,用户操作起来非常方便。比较适合用于居民小区,特别适合用于农村用电户。本设计方案也可以用于水、气、暖的收费系统,实现一机多用一卡多用,给用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本收费系统经济且实用性强,可长期稳定运行。是电能收费系统比较理想的收费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浩.接触式智能卡读写器设计研究[J].山东电子,2000,1:24-25

[2]Simon Newman,Gavin Sutter,Electronic Payments-The Smart Card:Smart Cards,e-Payments,&Law—Part I,Computer Law and Security Report,2002,18(4):235-240

[3]北京达盛科技有限公司.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模块实验[S].RFID世界网,2011

第4篇: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Wi-Fi技术;网络规划;4G

1.Wi-Fi技术的发展背景

Wi-Fi又叫802.11b标准,是IEEE定义的无线通信的工业标准。它是由美国电工电子技术协会为了解决无线网络设备之间的互联,在1997年7月的标准。这些标准都是802.11x系列标准。所以一般所谓的802.11x系列都属于Wi-Fi。其特性为:速度快,可靠性高,组网成本较低。该技术目前使用2.4GHz附近的频段,是一个免费的频率段,正因为如此,也不需要去缴纳任何的费用,开发商可以免费使用,而因此也成为Wi-Fi无线网络技术发展的必要有利条件。

在现在社会,Wi-Fi这一功能已得到了很多设备商的重视和应用,他们将其应用于更多的终端设备,比如电脑笔记本、汽车、家电等,致使终端设备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伴随着人们的需求,Wi-Fi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以智能手机为例,目前约半数智能手机带有Wi-Fi,2014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约90%。促使智能手机内置Wi-Fi的因素是可通过Wi-Fi实现文件传输、上网或聊天等功能,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上网的随意性。

2.Wi-Fi技术进程与优缺点

2.1 Wi-Fi技术发展进程

IEEE 802.11是IEEE最初制定的无线局域网标准,工作频段在2.4000~2.4835GHz,传输速率2Mbps,因为传输速率不高,所以它主要用于数据的存取业务。随着用户的需求,IEEE相继制定了其他标准。首先制定的标准是1999年IEEE 802.11a,该标准的工作是频段5.15~5.825GHz,其数据的传输率远远大于802.11标准,传输速率可达到54Mbps,甚至72Mbps。同年,802.11b标准批准并制定,它是对802.11标准的一个补充,工作频段2.4~2.4835GHz,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1Mbps。一个显著地特点是,该标准数据的传输率可在11Mbps、5.5Mbps、2Mbps、1Mbps之间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自动切换,且在2Mbps、1Mbps速率时与802.11兼容。随后,在2007年又了802.11n标准,它是新一代的Wi-Fi标准,数据传输速率非常快,可传输速度高达500Mbps,用户需求进一步满足,从而使无线网络移动性极大提高。

2.2 Wi-Fi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其一,Wi-Fi的覆盖范围半径约100米左右,而蓝牙15米左右,覆盖范围优于蓝牙技术。

其二,虽传输质量和安全性不及蓝牙技术,但llmbs的传输速度为个人信息化提供保障。

其三,厂商不需耗费资金进行网络布线,只要在指定地点设置好“AP”,接入网络,然后“AP”通过电磁波,发射到距接入点半径10-100米的范围,用户将支持无限网络的设备拿到该区域内,就可高速上网,从而节约了成本。

不过现阶段,Wi-Fi还只能作为特定条件下的应用,相对于有线网络来说,无线网络在其覆盖的范围内,它的信号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同时也会因建筑物的阻碍和雷电天气的影响而造成网络信号的不稳定和速率下降。而且,Wi-Fi网络因为频率的公共性,网络易饱和和被攻击。

3.网络规划

Wi-Fi技术的发展和优势,让更多的运营商投入其市场,并采用更多的技术去发展。作为运营商,了解Wi-Fi网络规划的流程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无线区域准备进行网络规划时,首先考虑网络规划的基本需求,根据基本需求一步一步的规划设计区域的覆盖方案。满足了基本需求和其他需求。再结合现场勘查需求和工程建筑勘察,就可进行网络规划了。以下是网络规划设计流程图。

图1网络规划设计流程图

了解了网络规划的基本方面,完成网络规划时现场数据的需求,就可进行下一步网络规划方案的设计和规划。

3.1 网络规划方案设计

网络规划的设计一般有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两种,两种设计区别只在于选择的一些设备和覆盖的地方不是很一致外,其他步骤基本一致,所以本文仅已室内设计为例,室外设计方案不再赘述。

无线网络在室内进行设计的时候,一般从室内金属墙木/塑料、板玻璃、玻璃、天花板管道等建筑物方面造成的损耗干扰考虑。所以“热点AP”发射功率的调整,都是在计算完这些损耗从而进行调整的。(中国移动无线局域网规范对24G覆盖要求:设计目标覆盖区域≥95%,无线网络覆盖接收信号强度≥-75dBm)。

以下从一个例子进行简单说明: f取24GHz,按照规范要求,其接受信号的强度必须≥-75dBm。公式Lbs=324+20lgF(MHz)+20lgD(km)=100+20lgD(km)(Lbs:自由空间的路径传播损耗)。

设“AP”,取天线的发射功率为20dBm,24G覆盖天线增益为3dBi,则天线的输出功率为23dBm,则无线网络信号损耗为:Lbs =100+20lgD(km)+建筑物特性损耗。

现在取距离为10米,查表得10米损耗60 dB,由此最小场强为

P20m =23dBm-60dB-30dB-5dB

=-72dBm>-75dBm (仅考虑混凝土墙损耗30dB、天花板损耗5dB)

符合要求,按照公式,即可确定发射功率。

准备完以上工作,初步就可设计网络规划方案了。首先根据建筑物的格局,进行平面设计;其次根据无线网络规范的设计要求,设计“热点”个数和位置,并均匀分布;再进行交换机的确认和安装位置;最后汇总所有相关数据(含记录的数据,现场的照片以及设计结果)进行上报,这样一个基本的网络规划方案就算基本完成了。

4.Wi-Fi网络技术的市场发展

从无线网络的市场现状分析,其一,无线网络Wi-Fi传输速度比较快,网络连接也比较方便,不用进行专门的网络布线就可接入网络,节省了组网成本。其次,Wi-Fi网络它具有移动性,具有灵活多变的组网方式,使用外部环境的能力比加强,从而更为方便和快捷的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求。

从网络目前的使用情况来析,无线网路Wi-Fi已经具有了市场化发展的有力和必要条件。因为从用户的需求和应用看,不论是室内的家庭布网,还是公共场所的室外的组网,反应都比较良好。这样的结果,为运营商带来了很大的收入和利益,也引起开发商进一步投入的动力。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可看出,Wi- Fi技术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目前4G网络虽已推出,但由于Wi- Fi的性能和优势,即使移动运营商推出4G网络,Wi-Fi无线技术将仍然在无线网络接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作者单位:1.西安正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健敏.浅谈3G与wiFi技术[J]. 中国电子商务,2011.09

第5篇: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 数据存储 备份 分类 对比

中图分类号:TN710.34 文献标识码:A

1 数据存储分类

计算机的数据存储技术经过了不断地发展,存储系统也在不断地进步。早期使用的存储技术是基于服务器的存储,后来逐渐的出现了基于磁盘阵列的存储,现在则更多的使用的是基于网络的存储,集NAS、SAN,无论是从数据的读写速度上、还是存储的容量的大小上面,都有着巨大的进步。

早期的基于服务器的存储,即DAS是以服务器为中心的一种存储方式,DAS中存储设备,是直接的与各种服务器或者客户机的后面链接在一起的,服务器/客户机能够直接的对其进行控制。DAS的本身内部没有操作系统,它守在服务器上的操作系统负责管理。也正是由于这样,导致这种存储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用户的数量增加或者服务器在提供服务的时候,使用这种存储方式的计算机的响应速度会变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ATM以及以太网的普遍性的使用,服务器本身就成为了数据的I/O的一个问题根源所在。

而网络存储系统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DAS中的问题。NAS技术是以网络为中心的一种存储方式,是面向文件的,这个的存储设备能够单独的作为文件的服务器和网络连接在一起,而数据的存储应用部分则没有在同样的服务器中。因此使用这种存储方式进程数据的存储,数据都是在设备中存储的,设备通过网络的LAN接口和文件的系统服务器连接在一起。因为NAS的本身的属性,使得其克服了DAS的缺点,在用户的数量增加或者运行的服务变多的情况下,NAS的服务器仍然能够正常工作而不受到影响,其运行的响应速度也不会受到影响,因此使用这种存储方式进行数据的存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可靠的。

SAN的原理则是依靠光纤通道的高速的传输速度以及其内部交大的容量,将服务器和存储的设备很好地连接在一起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网络结构,二者之间能够通过高带宽的交换机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在网络中的访问,即使不通过服务器也能够很好地使得存储设备中的数据进行交换,从而使得数据交换以及传输之后产生更少的网络冲突,网络堵塞也会因此而大大的降低,这样服务器在运行的过程中压力会大大的降低,从而系统的整体能够更加的灵活并且更加的具有伸缩性,因此SAN技术现在十分的受欢迎,在目前来看是使用的比较多的一个技术。该技术主要的有点在于能够使得数据的存储速度更快、同时操作也更加的简便,而且能够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集中地管理,使得应用起来更加的方便,因此其应用前景很好。SAN还有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在扩容方面容错性能较好,只需要在其中加入新的SAN的设备就能够进行简单的设置从而实现在线的扩容,就算在存储设备被损坏的情况下也不会导致整体数据的损坏,因为只需要对已经损坏的硬盘进行更换就可以了,不需要对磁盘阵列进行重新的启动,因此这种存储技术在数据的备份以及容灾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2 数据存储系统对比

NAS技术目前来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存储介质了,它和以往的磁盘阵列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有着自己的核心的、操作系统以及磁盘系统的服务器。传统的磁盘阵列往往需要通过服务器或者是第三方的软件来进行控制,这样实施下来则会比较缺乏自我的管理的核心,并且使用的操作算法有着很低的效率,尤其是在对一些大流量的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很容易直接的造成服务器的超载的负荷,这样就会使得响应的速度十分的慢。而NAS与此有着极大的不同,它自身有着相对来说很完整的文件管理系统,所采用的磁盘操作算法也再以往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以及提升,能够使用多个磁头臂同时来进行读写,这样的运行速度明显的得到了提升,响应的时间大大的缩短了,并且同时文件读写中可能产生的错误也大大的降低了,这样有利于使得网络以及服务器的运行的性能得到很好地提升。而和SAN相比较而言,NAS管理的文件是在RAID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条件了存储操作系统,以及TCP/IP的访问协议。但是SAN作为一个独立的数据管理网络,其和交换机之间进行数据的访问时不需要通过服务器进行的,是通过光纤通道以及交换机来进行数据的访问的,其所追求的目标是保证存储性能更加的好,处理速度更加的块,因此SAN与NAS相比较,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有着更多的优势,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数据的存储备份成本也会随之而有所增加。

3 分类与对比

计算机中对数据的备份效果与很多种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的,比如说用户的备份要求、用户投入的资金的多少以及对于效果的预估等都能够对数据的备份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如果想要能够出现效果较好的备份方案,那么首先应该对其投入较多。总而言之就是,对于计算机中数据的备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一些性价比比较高的方案来进行,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目前来看,使用的比较广泛的两种对于数据进行备份的方案如下所示。

3.1冷备份

冷备份相对来说技术结构比较简单,并且成本也比较低,主要是使用磁带机这一类设备定期的对计算机内部存储的数据进行备份存储。从我们对其进行的描述方式就能蚩闯隼矗计算机的冷备份方式是一个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的方式,实现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其存在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这种备份方式在备份的过程中进行数据的转移十分的麻烦,一旦数据遭到破坏就难以进行恢复,因此需要慎重的应用。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一些中小型的企业或者是个人经常会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数据的备份,毕竟其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3.2热备份

这种备份方式目前来看,效果是最好的并且数据的恢复是最快的。这种备份方式需要设置专门的灾备设备以及技术中心,使用光纤作为通道来连接需要进行备份的服务器,在这个系统安装完成以后就不需要再进行任何的人工操作,机器能够自动的进行备份,完成数据的转移,并且这些数据转移是在被监控的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发生的。虽然其备份的效果很好,但是目前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使用的专用的容灾设备价格太高,并且其安装的程序过于复杂,往往需要有专业性的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并且安装的技术十分的复杂,往往需要设备的提供厂商进行技术上的问题的解决,并且其使用的范围也比较窄。由于这些缺点的存在,使得热备份的方式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使用,往往在一些对于数据的存储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才会使用这种备份技术,或者是一些规模十分庞大的应用系统以及企业的计算机数据服务中心才能够使用它。

3.3暖备份

暖备份则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折中的技术,其备份的技术难度处于冷备份以及热备份之间,也是目前来看使用的范围最广的一种方案。这种备份技术主要是通过设置硬盘的远程镜像、对数据库的复制以及灾备中心等来实现对于计算机中存储的数据进行完全备份的。

其中,硬盘远程远程主要是通过对比主服务器差一点的另外一个服务器以及那些磁盘阵列的硬盘进行设置来进行数据的存储的,并且通过光纤通道以及RAID技术来进行数据的传输以及备份,这种备份方案的成本比较低并且技术难度也不是很高。虽然其实现起来的技术难度比较低,但是进行光纤的设置也是需要花费很大一笔开销的,并且由于使用光纤进行传输,因此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有使用的距离的限制。并且,这种暖备份的技术使用的并不是同步的复制技术,因此在进行数据的同步存储方面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总体来看在较大的范围内这些问题并不是很严重,并不会干扰到这种技术的应用。数据库的复制技术和这种远程影像技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主要的区别在于具体的存储方式的不同,数据库的复制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存储不同步的问题,能够使用数据库的软件的恢复功能进行备份,这种备份方式比RAID更加的可靠,实现起来更加的具有优势。因此,数据库的复制技术有着一些优势,能够解决灾备问题,但是由于不同的厂家的数据库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进行跨厂商的数据库操作十分的困难,因此实际的应用时需要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暖备份的灾备中心的概念和热备份中提到的概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暖备份中,灾备中心主要是在企业的内部设置的,其本质是一个比较大的数据备份中心,以这个中心为核心对整体的结构内部的所有数据进行存储以及管理。因此这种实现方式导致其对于数据的管理不存在距离的限制,能够实现远程的数据存储以及管理,并且在不同的网络架构中都能够得到很好地应用,并且在投资的过程中与热备份相比较而言也比较低,并且其扩容性也会更好一些,实现起来需要的技术相对来说难度更低一点。这种备份技术的主要缺点在于在际的实现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备的计划,否则在备份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4 结论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个人数据、企业数据的存储问题逐渐的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没有对数据进行备份,在计算机的硬盘遭到损坏时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计的。因此,本文主要对于计算机的数据存储的备份方式进行了介绍,包括其分类以及各种方式具有的特点,并且做出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希望能够对于防止数据的破坏和损失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使得人们更加的正确的应用数据的存储备份技术,使得技术更加的安全与可靠,得到更大范围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姚晓毅. 计算机数据存储备份技术探析[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10):63+68.

[2] 李宁. 计算机数据存储备份的分类与对比分析[J]. 现代电子技术,2015,(03):149-151.

[3] 陆丹. 基于P2P云存储备份系统设计及日志恢复实现[D].吉林大学,2013.

[4] 韩猛. 白云鄂博铁矿计算机数据网络存储和备份的实现[A]. 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冶金自动化》杂志社.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0年会论文集[C].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冶金自动化》杂志社,2010:5.

[5] 魏强. 一种网络备份系统的存储优化研究与实现[D].信息工程大学,2009.

[6] 陈洁. 银行数据中心数据存储管理的实现与优化[D].复旦大学,2009.

第6篇: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公共保护和救灾 宽带PPDR移动通信 LTE PDT

1 引言

在2012年的世界无线大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邀请各个国家对宽带公共保护和救灾移动通信网络进行讨论。这个议题引起了我国公安部和工信部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讨论和部署我国的宽带公共保护和救灾移动通信网络已经成为近期移动通信行业的热点话题。如何能快速发展我国在这个领域内的技术、标准和产业链,从而在国际引领发展方向上占据主导地位,是值得进行广泛和深入研究的。

公共保护和救灾(Public Protection & Disaster Relief)主要指政府部门向公众提供保护及救灾的服务,简称PPDR。PPDR部门和组织的电信与无线通信应用对维护法律和秩序、保护生命和财产、赈灾与应急响应等至关重要。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了能够积极应对这些灾难,令政府在第一时间做出响应,PPDR通信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PPDR通信包括公众保护(PP)通信和救灾(DR)通信。目前,通信技术正处于更新换代的高速发展时期,PPDR机构和组织对宽带通信的需求也正不断增长,研究如何应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解决方案来满足PPDR人员对视频、多媒体等业务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2 国内外宽带PPDR移动通信网络现状

目前,在国际上已经有多项会议和组织开展了宽带PPDR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如世界无线大会、国际电信联盟、亚太电信组织(APT)等。

在技术体制方面,ITU提出了7种PPDR系统使用的宽带无线接口标准和3种窄带无线接口标准。宽带无线接口标准分别是IMT-2000 CDMA-MC、IMT-2000 CDMA-DS、OFDMA TDD WMAN、TDMA-SC、IMT-2000 CDMA TDD、E-UTRA(LTE)和SCDMA。窄带无线接口标准分别是Project 25、TETRA和DMR[1]。

在频率分配方面,ITU建议在UHF频段为公共保护和救灾无线通信分配频谱,并将世界分为中东和欧洲、美洲、亚太三大区,具体的频谱分配为:

第一区:380~470MHz,其中380~385/390~395MHz

作为PPDR的核心频段;

第二区:746~806MHz,806~869MHz,4 940~ 4 990MHz;

第三区:406.1~430MHz,440~470MHz,806~824/851~869MHz,4 940~4 990MHz,5 850~ 5 925MHz,以及部分国家使用的380~400MHz,746~806MHz。

在网络运营方面,APT认为PPDR机构有4种方式可以将IMT技术与网络应用在PPDR系统中[2],以满足未来宽带无线通信的需求:

(1)部署一个基于IMT技术的专用PPDR网络,由PPDR机构拥有和运营;

(2)基于IMT技术,将PPDR机构拥有和运营的专用PPDR网络与商业网络相结合,经过协商签订合同,使PPDR机构成为一个具有优先权的用户,便于其获得漫游能力;

(3)基于IMT技术,将PPDR机构拥有和运营的专用PPDR网络与商业网络相结合,但经过协商签订合同,专用PPDR网络由商业实体拥有和运营;

(4)共享商业IMT网络运营商的IMT基础设施,经过协商签订合同,将其作为一个专用子网络(如VPN),或者PPDR机构自身成为一个具有优先权的用户。

在实际应用方面,美国已经率先在宽带公共安全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0年美国了《国家宽带计划》,其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公共安全宽带无线网络。目前,美国已经将D block频段分配给公共安全用户,并且认定LTE标准适合建设该网络[3]。

在我国,公共安全行业是PPDR无线通信行业的应用主体。目前,公共安全行业使用的350兆集群通信系统包括常规、模拟集群和数字集群三种。可以说,公共安全行业专用移动通信网络是刚刚从模拟步入数字化。PDT(警用数字集群)标准是根据中国国情,融合了中国厂商自主创新理念和公安实际应用需求的全新数字集群标准,具有大区制覆盖、自主加密技术、数模平滑过渡、融合常规通信、多厂家可互联互通等特点。但是,单一的集群通信系统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用户越来越多的应用需求,也不能适应越来越复杂的事故状况。所以,现在的公共安全业务由集群通信系统、无线图像数据传输系统、专用卫星通信系统、公网移动警务通信系统共同支撑。不过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公共安全移动通信专网和PPDR移动通信网络也应该与最先进的技术接轨,走向宽带化,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3 中国宽带PPDR移动通信网络初探

中国宽带PPDR移动通信网络的构建可以从用户需求、技术体制、频谱安排、演进方向这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3.1 用户需求

中国的PPDR机构和组织以公共安全行业为主,并包括军队、武警和消防、医疗救援、政府管理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等。建立一个专用的移动PPDR通信网络是PPDR机构的首要要求。通常当需要进行PPDR任务时,正是公众移动通信网络最薄弱的时候,网络过载以及部分设备损毁都会导致通信失败。并且公众移动通信网络与PPDR移动通信网络在核心运营要求方面也有诸多不同,例如:覆盖上PPDR用户要求网络至少覆盖95%的国土面积,而公众网络无法达到;功能上PPDR用户最重视一呼百应和指挥调度的功能,还需要有优先级和直通模式,而公众网络都不具备;指标上PPDR网络的上行数据量远远大于下行,还要求尽量少的系统延时,这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重点也截然不同;安全上PPDR用户需要保证其通信的安全性,而公众网络无法保障。因此,PPDR用户要求必须建立专用的移动PPDR通信网络。

在业务和功能方面,PPDR用户希望更多地依靠多媒体业务,对准确的定位信息、现场图像传输(可靠的图像质量)、可视化指挥、移动办公、上传和下载行动信息、在线数据库查询以及安全加密等业务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而目前的窄带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上述需求。因此,亟待建立一套具备高速数据传输,以实现多媒体业务的宽带PPDR移动通信网络。

3.2 技术体制

LTE技术是3.9G通信技术的全球标准,被视作从3G向4G演进的主流技术。它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同时支持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在20MHz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326Mb/s与上行86Mb/s的峰值速率,改善了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提高了小区容量,降低了系统延迟。针对PPDR任务需求,其主要特点有:

(1)显著增加频谱效率;

(2)以分组域业务为主要目标。系统在整体架构上基于分组交换;

(3)QoS保证。通过系统设计和严格的QoS机制,保证实时业务(如VoIP)的服务质量;

(4)系统部署灵活。能够支持1.25~20MHz间的多种系统带宽,并支持“对称”和“非对称”的频谱分配,保证了将来在系统部署上的灵活性;

(5)降低无线网络时延。用户面时延小于5ms,信令面时延小于100ms;

(6)向下兼容。支持已有的3G系统和非3GPP规范系统的协同运作;

(7)可以提供点到多点传输的简单信道结构。

由于LTE技术具备上述特点,能够与中国PPDR用户大部分的需求相符,所以应用LTE技术可以作为宽带PPDR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ITU已经将LTE作为PPDR系统使用的宽带无线接口标准之一,美国的全国性公共安全宽带网络也采用LTE技术,欧洲也正在讨论并考虑将LTE技术作为宽带PPDR移动通信网络的技术方案。因此,中国也可以重点考虑采用LTE技术,这将会对PPDR任务的全球漫游以及国际合作带来巨大好处。

LTE技术支持FDD和TDD两种方式,但由于无线技术的差异、使用频段的不同使得两种方式各自体现出优缺点。针对宽带PPDR移动通信网络在覆盖范围、频谱利用率、干扰、上下行数据量、建网成本几个方面,LTE TDD和LTE FDD相应的优缺点如表1所示。

关于TDD和FDD的比较,还需要考虑国家和社会层面的问题。由于LTE TDD是TD-SCDMA向4G的演进方式,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也由我国主导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产业链的推进;所以,宽带PPDR移动通信网络使用LTE TDD更符合国家电信业的发展思路。但是,国际上大量的LTE FDD网络进入商用,必然会促使更多国家在建设宽带PPDR移动通信网络时采用LTE FDD的方式。因此,LTE FDD方式将更能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综上,TDD和FDD方式各有所长,因此到底哪种方式更符合中国宽带PPDR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和演进,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目前无法定论。

3.3 频谱

频谱是建设通信网络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公共安全行业的窄带数字集群系统处于350MHz频段,有5MHz的带宽。辅助的图像传输系统工作在336~344MHz,有4MHz的带宽。宽带PPDR移动通信网络的频谱安排需要进行综合的考虑。

美国的全国性公共安全宽带网络部署在1GHz以下的700~800MHz,有20MHz的带宽;北京等城市部署的宽带政务网工作在1.4GHz,有20MHz带宽;我国公众移动通信LTE网络部署在2.6G,共有190MHz带宽。下面的讨论就以这3个频段为参考。

由电波传播原理可知频率越高,传播损耗越大。经计算,1.4GHz的损耗约是800MHz的5倍,2.6GHz的损耗更是800MHz的10倍以上。这就导致高频率基站的覆盖面积急剧减小,建网和管理的成本增大。PPDR用户期望大区制覆盖,尽量降低建网成本,所以选择较低的频段更符合用户需求。并且公众LTE网络部署在2.6GHz,如果PPDR网络与其处于相同频段,则容易产生网络间干扰,影响服务质量,从而降低PPDR专用网络的服务能力。所以,建议宽带PPDR移动通信网络的频率选择1GHz以下、800MHz左右。如果在此频段无可用频率,1.4GHz也可以作为备选方案。

关于带宽,以处理一项重大突发事故为例进行估计,其中典型的PPDR人员为指挥中心的总指挥官、事故现场指挥官、公安、武警、消防、医疗、政府行政人员。PPDR人员的宽带行为可以总结为:

(1)PPDR人员基本信息:定位信息、生物信息、短消息、查询等(数据量较小,上下行流量均小于1Mbps)。

(2)事故现场数据库上传/下载和信息搜索:现场图片、地图、建筑物结构图等。这些信息必须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获得并上传至指挥中心提供给指挥官,以协助指挥官进行人员部署(数据量的大小由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复杂性决定,上下行流量均约2Mbps)。

(3)视频:现场的视频通过网络传送给指挥官,并由指挥官分发至事故现场PPDR人员。视频分高清和普通两种(高清视频流量为4Mbps,普通视频流量为1Mbps)。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至少需要一路高清视频不间断地提供给指挥官。同时,由于不同的PPDR机构在处理事故中的关注点不同,因此至少需要4路普通视频分别提供给不同的PPDR机构使用(数据量较大,一路高清视频流量为4Mbps,一路普通视频流量为1Mbps。上行流量占主要部分,约8Mbps,下行流量约4Mbps)。

因此,可以估计出在处理一项事故的过程中,所需的上行流量为11Mbps,下行流量为7Mbps。再按照10%的余量进行统计,所需的上行流量共计12Mbps,下行流量为8Mbps。3GPP的LTE(Release 8)频谱效率为上行0.81bps/Hz,下行1.6bps/Hz。由此可以计算出,宽带PPDR移动通信网络需要15MHz左右的上行带宽。所以,如果使用对称业务方式,宽带PPDR移动通信网络至少需要上下行共计30MHz的带宽。如果使用LTE TDD中非对称业务方式,按照上下行3:1配比,宽带PPDR移动通信网络至少需要上下行共计20MHz的带宽。如果要考虑到在小区边缘传输的速率将急剧下降,需要的带宽可能更大。

3.4 演进方向

我国的公共安全行业刚刚进入数字时代,窄带数字集群系统在PPDR任务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其可靠的语音通信和调度功能是目前的LTE系统无法代替的。因此,如图1所示,在一段时间内,我国的PPDR移动通信系统仍将会依靠数字集群系统进行语音通信,依靠LTE系统和军用、卫星等补充系统进行数据、多媒体通信,多个系统共同服务来完成PPDR任务。未来,在众多问题解决后,宽带网络将可以满足可靠的语音通信,届时可以做到语音和数据相融合,形成融合的宽带PPDR移动通信网络。

参考文献:

[1] ITU-R Report M 2009. Radio interface standards for use by public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lief operations in some parts of the UHF band in accordance with Resolution 646(Rev.WRC-12)[R]. 2012.

[2] APT. NEWAPT Report on PPDR Applications Using IMT-based Technologies and Networks[R]. 2012.

[3] FCC. 国家宽带计划[Z]. 2010.

第7篇: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学系统;网络课程;;SQL Server

中图分类号:TP311.5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利用网络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巨大的挑战,网络教学突破了对传统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局限,更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共享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料,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学习计划,最大限度的实现自主学习,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一个完善的教学网络系统是实现网络教学的关键,针对当前网络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现提出利用开发设计的《信息技术安全》网络教学系统。本系统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较强的交互性,实用性好;界面操作简便,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和移植性。

1 网络教学系统结构

1.1 分布式数据库体系。目前,网络教学系统的结构设计,经历了从两层到三层结构的演变。当前大多数Web应用系统大多采用多层结构,最常见的是三层B/S体系结构,它充分利用了C/S结构的技术特点,使整个系统有更好的交互性。在三层结构中,最底层的是数据层,数据库负责教学系统中的各种用户信息,教学资源等的管理、存储;中间层是功能层,由Web服务器管理,实现用户的注册、登录,及在线作业和考试等功能;最顶层是界面层,即用户直接看到的浏览器网页界面,用户向服务器提出申请后,经过验证,数据库将信息处理结果返回到客户端。本系统采用三层应用系统,其结构如图1所示。

三层体系结构中,Web服务器通过数据库ODBC接口,访问数据库。浏览器访问数据库上的信息主要有以下方式:公共网关接口(CGI)、服务器ASP方式、API方式及JDBC等。不同的数据访问方式也有各自的优缺点。由于系统的操作界面均采用网页的形式,并且要对各种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动态处理并及时返回处理结果,因此要采用动态网页技术。

1.2 构建服务器的方式。在整个系统的实现中,利用IIS与技术联合构造三层式数据体系结构的中间层是Web服务器,它将客户机/服务器与Web密切结合,完成前后端的链接与集成,并使得Web站点的开发更便捷,通过加快联机过程和应用软件集中的开发与管理,可在前台使用当前流行的浏览器和后台对数据的读取。

2 总体结构框架的分析

基于的网络教学体系采用三层B/S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第1层是用户界面层(客户端浏览器),它是各种用户与整个系统的接口。系统将动态网页代码转变成图文并茂的交互式网页,客户可通过任何一款浏览器软件,用户输个人信息,并通过浏览器向后台提交访问请求。第2层是业务逻辑层,它能实现业务的规则,启用Web服务器。实际上客户机的后台就是一个小的Web服务器,它能启动相应的进程代码,来对客户机的任何请求进行相应,利用技术动态生成一连串动态网页代码,并将处理结果嵌入其中,然后把结果返回给客户端的浏览器界面。第3层是数据层,它是整个网络教学体系的地基,包含了个人信息数据库、教学资源管理数据库、考试题库数据库、知识点分析数据库四部分。

3 网络教学系统功能设计分析

该系统主要实现了网络课程的讲授、实践教学的演练、课外辅导、在线小结测验、BBS学习交流等功能,允许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自主学习,从而把传统枯燥的学习过程演变的灵活多样。此系统主要包含的功能模块有以下几个:(1)网络课程的讲授。网络课程是整个系统的主要功能,老师和学生(课程爱好者)可通过该模块实现在线的交流讨论。老师可以针对教学大纲对课程进行删减与添加,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修改教学资源的内容;学生(或课程爱好者)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个人需要在线播放或下载教学视频、课件PPT及PDF参考书等内容。学生通过此系统可以进行自主的预复习,更好的对课程学习进行巩固与促进,更好的改进了老师和学生的沟通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实践教学的演练。实践教学分为实践指导演及实践操作的测试。实践指导演示,针对课程各章节的重难点,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指导内容,可将课本中的某一章节中重点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更详细的介绍,甚至可以给出实际的案例演示,学生可按照案例演示一步步的进行操作,巩固知识点。实践操作测试,可以以在线测试的形式出现,在测试题中给出相关重难点的应用题目;(3)在线小结测验。系统提供了章节的小结试题。整个题库包含了各章节的试题及答案详解。题库包含单选、多选、是非对错、主观题、填空,简答题等七种题目类型。题库中的除了有部分题目的参考答案,还设有相关知识点的延伸。该系统包含有三种随机选题方式:试卷标准化选题,上机标准版选题和任意区间选题,并能严格控制重复题目在试卷中的出现;(4)BBS学习交流。该系统提供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习重难点等多种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授课备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及多样的试题库等资源。该系统还支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主研究学习、典型案例分析演练等多种学习模式。该系统还可以实现作业的在线提交与批改。在线交流包含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间交流以及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bbs能促进学生之间交流探讨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师生间的交流bbs可提供老师的答疑和学生的问题咨询;老师之间的交流bbs可供各个老师进行教学讨论,甚至进行网上集体备课,充分集思广益,将更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4 结束语

本系统经过代码测试后,系统性能运行可靠,操作便捷,界面清晰,教学资源多样,很适宜专修《信息技术安全》的学生学习,同样也适用于对信息技术安全有兴趣的爱好者进行学习讨论。

网上教学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新型尝试,在实际的教学应用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缺少对学习过程的真实性监控,没有实现完全的智能化交互控制,在后续的设计修改中还要对交互性方面做更多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吴志祥,李光敏,郑军红.高级Web程序设计―网站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李海波,李相海.基于技术的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1(02).

[3]李存斌,樊建平.ASP高级编程及其项目应用开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第8篇: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纸质档案;电子档案;整合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科研项目中的档案整理工作也越来越多。科研项目,即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的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在现实生活中,纸质档案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时代的需求,电子档案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电子档案具有简便、省时、易携带等特点,已经逐渐取代纸质档案而存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客观地对待每一件事以及每一个事物,客观面对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优缺点,并适当对其加以利用。

一、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优缺点

(一)电子档案的优缺点。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行业随之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当代的各行各业以及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渗入。档案管理工作也有了全新的发展。

在信息发展迅猛的今天,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事业中,还是在社会交流与国际联系中,互联网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电子档案紧紧依赖于计算机而存在,因此电子档案的优势显而易见,且其记忆速度和运算速度高达数亿次每秒。能够大大缩短查阅资料上浪费的时间,优化了资源检索过程。电子档案具有存储时间长、存储容量大、储存困难等特点。在科研项目中,电子档案可对档案资料进行长时间的储存,科研档案在科研管理活动中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能够有效地记录过去的科研成果以及过程,而且对于今后的科研计划、科研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电子档案长时间的储存功能显得格外重要且必不可少。此外,电子档案还能利用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对科研项目中的文字、图形、表格等各种形式的载体进行原件保存。但是,电子档案储存难度大,因其对计算机的依赖性强,一旦计算机受到病毒等的侵害,就会造成不可恢复性的损失,这不仅会对科研项目中的档案管理工作造成危害,还会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的成果。

总而言之,电子档案的便利性,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电子档案的存储地址一般在电脑上,不占空间,甚至仅需要一张光盘就可以储存所需信息,存储量大且运算和记忆速度已经达到数亿次每秒,与人共享方便,可通过笔记本U盘等随身携带,可节约大量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共享他人资源的优势。除此之外,电子档案可以长时间保存相关信息,不会随时间的延长造成资源的磨损或毁坏,人们可以快速查阅期望得到的信息。在这个信息全球化的社会,只有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作用,才能高效地与世界接轨,获得全球最新信息,完成信息全球化交流,促进自身产业的发展。电子档案管理利弊并存,均不可忽视,电子档案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表现在构建、储存、保护、防丢失等方面。其一,在电子档案构建的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建立妥善的资料格式,以达到资料的完整与完备性。其二,电子档案的储存是关键步骤,相关工作人员要牢记资料的储存路径及位置,不可因自身原因造成丢失等严重后果。电子档案的最大缺点即存储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电脑黑客的手段也是越来越高明,许多机密性文件可能因为黑客的侵入而造成严重的更改或是毁灭。因此。想要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以及不被侵入,就要严格做好防盗措施,设立严密的防盗网络,保护电子档案完整不被侵害。

(二)纸质档案的优缺点。科研项目中的档案管理仍然离不开纸质档案的帮助,科研准备阶段中科研课题申请书、审批文件、任务书、项目计划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等材料都离不开纸质档案的使用。大量的纸质档案在人工查阅时可以加入电子档案元素,利用电子档案的便利性对纸质档案进行编码和记录,通过检索号就可快速获得科研项目档案管理中的纸质档案。除此之外,在书写上,纸质档案能够直观、简明地表现出其简单性,以及在阅读方面的便利性。与电子档案相比,纸质档案保存安全,不易丢失,可盖印章、按手印、签字,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而没有当事人的电子档案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其缺点也不可避免,纸质档案占据空间,查阅不便,整理麻烦,而且容易磨损和损坏。因此,对于纸质档案的广泛使用,需要对其纸质进行筛选,并且妥善保存、管理。

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整合与利用

(一)两者相融相合的必要性。电子档案的发展促进了纸质档案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电子档案的产生也进一步代替纸质档案而存在,电子档案不仅可以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还可以减少金钱的浪费,不仅能够简化纸质档案管理,还能够高效地实现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转化,使得科研项目的完成更加高效。在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相互转化关系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各自的优势,对于纸质档案应加以妥善保存,同时建立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联系,使得只要输入有效关键字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对纸质档案进行搜索。就科研项目的长远发展来看,电子档案永远无法完全取代纸质档案的位置。因此,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中,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必将共同发展,只有将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进行合理的整合利用,并建立双向联系,电子档案为纸质档案梳理位置及信息,纸质档案为电子档案提供有效库存和档案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不仅可以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还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科研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整合利用。科研项目材料档案是探索科研规律的实践活动的直接记录。主要包括:科研准备阶段中科研课题申请书、审批文件、任务书、项目计划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等材料;研究实验阶段中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项目进展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中的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参加人员名单、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成果和奖励申报中的成果和奖励申报材料及审批材料,这部分档案是科研档案存档的主体。 只有综合利用电子与纸质档案的优缺点才能有效完成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

电子档案、纸质档案两者的优缺点特征明显,因此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中应尽量结合两者优缺点整合利用过程,相关人员要尽最大努力对档案的优点加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而对于其缺点,要尽量避免,实现两方面优势互补,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利保障条件。两者之间要扬长避短,共同作用才能发挥更大的优势。例如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具有高效性,还具有科学性,其在科技方面的优势不容忽视,因此要加以重视,而纸质档案在签约、签字、印章等方面具有相当的法律效力,此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要加以保留。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必然能够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进一步得到优化。

三、结束语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电子档案管理已经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但每一项文化遗产必然有它不可取代的优势,因此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都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整合利用与共同发展构成了完整的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管理人员只有结合科研单位实际,积极探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有效地整合各类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促进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才能全面提升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捷,陈凤兰,李秋风等.高校学报档案管理"双套制"刍议[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9):12-13.

第9篇: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电子白板;液晶调光玻璃;红外触摸框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电子白板汇集了电子技术、软件技术等多种技手段,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及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与电脑进行信息通讯,将电子白板连接到计算机,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在专门的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可以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或协作会议。如果通过特定的应用程序如MICROSOFT的NETMEETING,交互式电子白板就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办公室、会议室进行交流,实现网络会议。

无压触摸的红外交互式电子白板市场应用较广,在使用中普遍采用正投模式。而正投模式的缺陷是使用者自身会遮挡投影光路,使演示不完整,交流不顺畅。以前一般采用身体微侧,或在上方书写的方式来克服这一问题,现在则通过搭配短焦投影机来缓解。

本文即是从硬件角度提出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采用背投模式,使用液晶调光红外交互式电子白板。

一、液晶的物理特性

液晶是介于液体与晶体之间的一种物质状态。它既有液体的流动性,又有晶体的取向特性。

液晶光学性质会因外电场引起改变,此称液晶的电光效应。

当液晶分子有序排列时表现出光学各向异性,光通过液晶时,会产生偏振面旋转、双折射等效应。而液晶分子是含有极性基团的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偶极子会按电场方向取向,导致分子原有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从而液晶的光学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

二、液晶薄膜及其调光原理

在两片有机导电薄膜材料之间加上液晶材料,即构成电子液晶调光薄膜,简称液晶薄膜。

液晶薄膜通电时,在电场作用下,薄膜中间的液晶分子有序排列,使光线能穿透玻璃,此时的效果便是透明无色玻璃状态;液晶薄膜断电时,薄膜中间的液晶分子无序排列,使光线无法穿透玻璃,此时的效果便是乳白色的不透明状态(适合做背投幕)。液晶薄膜调光原理如图1所示。

三、液晶调光玻璃的构成

液晶调光玻璃亦称调光玻璃, 是将具有光开关功能的液晶薄膜,通过夹胶复合在两片钢化玻璃中间。利用液晶的电光特性,只需对电源进行控制(控制电压为交流70~110V,采用交流供电可防止电极老化),便可使玻璃在瞬间实现透明与不透明(雾化)的转换。液晶调光玻璃结构如图2所示。

四、液晶调光红外交互式电子白板

液晶调光红外交互式电子白板硬件如图3所示,由液晶调光玻璃(在后)和红外触摸框(在前)构成,两者尺寸匹配,有效投影面积之宽、高比为16:9或4:3,并通过外框组合为稳固、安全的一体。红外触摸框选择USB口,方便与电脑通讯连接。

之所以选择红外触摸框而不选择压感式(电阻式)触摸屏实现触点定位,主要因为背投式是透视显示,感应器件在周边,与操作面没有任何接触,对透视光无阻损,对操作面无磨损。同时,现在的红外技术具有抗光,抗粉尘,抗水等各种特性,也是在各种严酷应用环境要求下触摸技术的首选。

液晶调光玻璃的状态由可控交流电源控制,控制方式可多样化:开关、光控、声控、温控、遥控、远程网络控制等,可为客户量身定制。

交互功能取决于软件,与常规交互式电子白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五、液晶调光红外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系统

液晶调光红外交互式电子白板主要作教学和会务使用,应用系统由液晶调光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投影机组成。该系统中投影机工作在背投模式,计算机图像从未通电状态下呈乳白色的玻璃板背后透射显示,这样用户可非常自然的操作,不会挡住投影光线产生任何阴影。背投模式需在白板的后面预留出投影机的放置空间,投影机位置选择需注意不要直射观众眼睛,有较强光斑。选择超短焦投影机挂置上方较为理想。液晶调光交互式电子白板一般需独立支架。其应用框图如图4所示。

液晶调光交互式电子白板可兼作玻璃隔断。不通电时呈不透明(雾化)状态,与磨砂玻璃效果相近;通电时呈透明无色玻璃状态,显示背景或装饰图画。

六、液晶{光红外交互式电子白板优缺点与市场浅析

液晶调光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显著优点,同时也无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点。

优点:主要是性能优势。背投模式,使用者自身不会遮挡投影光路,演示完整,交流顺畅;画面清晰、亮度高;触感平滑、书写流畅。

缺点:主要是成本、重量劣势。成本增加(液晶调光玻璃+控制电源+微功耗),重量增加较大(主要是两片钢化玻璃较重)。

在结构方面,如若只做投影用,白板后面需留置空间(至少80公分宽)是个代价,若兼做双态(雾化和透明)隔断,则其灵活性与美观上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

电子白板最先兴起于欧美国家,中国的电子白板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现已成长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在电子白板的用户中,绝大部分来自教育行业,近些年在各类教育装备展会上,电子白板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份。

电子白板的技术发展主要呈现在触控软件上,而硬件无太多变化。如液晶调光红外交互式电子白板面市,将成为电子白板大家族中一道亮丽光景。有应用价值就会有市场需求,产业那么大,哪怕是1%的份额也是个了不起的数字。

笔者相信,液晶调光红外交互式电子白板凭借其性能优势和应用上的灵活性,必将在电子白板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只是需要消费引导,需要给客户一个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