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医学生实习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生实习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生实习规划

第1篇: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实习生;毕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12-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执业医师法》的实施和患者法律意识的提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临床毕业实习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的关键时期,不仅关系到医学生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的提高,更关系到今后的就业。但是近几年,因教学资源的不足,考研的冲击以及对实习毕业生管理上的松懈,加上教师教学意识不高,医学生的毕业实习质量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多年来,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做了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得出了结论,为改变现阶段的实习现状,需要学校、医院的多部门共同努力,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健全的实习生管理制度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保障

坚持岗前培训,重点学习《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病历书写质量与要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内容,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认知医务人员的性质,从而增强法规意识,用制度、条例来规范个人行为,培养良好的气质和修养。由医院统一制定和安排实习生的培训、实习科目及时间分配,制定《实习管理规定》和《实习生守则》,用制度规范临床带教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及实习生的行为守则。尤其是涉及具体实习科室方面,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实习成绩考核办法,对实习生请假、奖惩措施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实习生严格遵守科教处安排的“实习报到实习过程实习出科”的轮转程序,杜绝实习生擅自调科的现象,并且上级部门要组织人员对实习生管理工作进行监控和检查,一旦发现指导教师有懈怠和疏忽的教学现象,要严肃处理。要在最后的出科考核上严格把关,可以由教研室负责进行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试,由主考教师现场考核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病历书写,对考生进行临床知识提问,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临床思维、分析能力等,并结合实习生的实习态度、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把实成绩归入学生档案。

二、注重实习生素质培养是毕业实习的核心内容

在医院里实习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兼任学生和医务人员的双重身份。医学生毕业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是实习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良好医学职业道德的重要时期。然而,现阶段的实习医学生大部分是“90后”,自我意识强,思想独立,不喜欢受约束和教条式的灌输。因此,有必要加强“共情(empathy)”教育。所谓“共情”是一种带入式思维方式,就是从患者的角度想问题,平等的沟通,使实习医生对人文知识与医学实践从根本上协调一致,形成一体化认知。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在实习生入科后,由教学秘书负责制订和实施实习教学计划。首先进行入科教育,熟悉各项科室的规章制度等,再由临床带教教师有计划的带领实习生进行技术和医德的讨论和总结,安排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精选与实习生知识层次相符合的题目与内容,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讲座,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此外,还要有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布置实习生的自习内容,了解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新动态,帮助学生与时俱进。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实习生教学管理一直是医院管理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内已经有一部分综合性医院在试行以教学促进医院发展的策略,这也是关乎医院百年大计的长远性策略。在借鉴他们成功经验的同时,可针对医院的具体情况,在各科室实行实习生导师制,选择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担任实习生培养的任务。首先,实习生导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其次,实习生导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医德和师德,热爱教学,具备优秀的个人修养,从而影响学生在医疗活动中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耐心的服务态度等个人素质;第三,要精选实习生导师,要求导师具备协调沟通能力,能准确把握医疗和教学的时机,协调好实习医生和病人及家属的关系,从而增多实习生的实践机会;最后,医院要坚持教学反馈机制,可以通过实习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的带教情况及实习生的心声,使“教”与“学”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从而进一步提高实习教学的水平。

四、领导重视、监控到位是搞好实习生管理的关键所在

在国内医疗体制下,院方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临床实习的质量,要想培养出“实用型”的合格人才,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实习医院要抓好各个环节的管理,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院领导宏观管理,科教处具体管理,临床科室阶段性管理,从上到下形成一个完整、健全的实习生管理体系。

临床实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医学毕业生的质量,对学生的职业前途和学校的声誉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实用型”的合格人才,在临床实习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注重培养综合性素质教育,实习医院要抓好各个环节的管理。我坚信,随着医疗教学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一个完善的实习制度会应运而生,使每个实习生都能受益,进而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廖生武.弘扬医师职业精神对培育实习医学生医德素养的几点思考[J].教学研究,2013,10(11):151-153.

[2]周昌菊,黄柳恒,李丹,罗雪梅.临床实习生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5):1214-1215.

[3]王英姿.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探讨[EJ].职业与教育,2010,(6):183.

[4]唐加星,何梅燕,蒋丽燕,区锏.规范实习生管理,提高临床教学质量[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2):113-115.

[5]徐潮,马修云,孙光喜,孙逊,高贵留,王锦乾.医学生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中的几点体会[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2):178-179.

第2篇: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一 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的原因

1

历史原因。西方国家的职业指导发轫于20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概念和思想上都比较成熟。而我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是在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才开始,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的研究和实践是建立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加上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还有待提高。

2 体制原因。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进程,在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中基本没有涉及到职业生涯的概念,很多孩子填报大学志愿时都是由家长决定,到升入大学后才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名词,了解和熟悉都需要一个适应期。而在西方国家,早已实施了广泛的学校生计教育,包括1-12年级的生计教育计划,生涯规划教育具有早期性的特点。

3 观念原因。随着本科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和大学生的不断扩招,进人大学的适龄青年逐年呈上升趋势,对城市居民而言高等教育已比较普及。但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考上大学仍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在学生家长的观念中上大学的目标就是要找到一份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以便过上富足的生活,这种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就业的心理。包括平时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学生不愿意去面对社会现实,总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的人生应该是一帆风顺的,从而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4 心理认识误区。在职业规划认识上,学生均存在着不同的误区,主要有:(1)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变化太快,计划赶不上变化,觉得职业生涯规划是没有必要的;(2)认为职业规划应该是毕业前的事情,低年级不需要规划,殊不知早日开始规划和实施才能达成最终的目标;(3)制定职业规划时急功近利,例如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在未来工作的三年内就要升到主管,五年内就要实现年薪50到100万,一旦没有达到目标,产生的挫败感对生涯规划反而有阻碍的作用。

二 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职业意识培养体系

舒伯(super)认为生涯发展由时间、广度、深度三个层面构成,其中生涯发展的时间是指生涯发展的阶段或时期,包括生长(growth)、探索(explorafion)、建立(establishment)、维持(mainte-nance)及衰退(decline)五个发展阶段;生涯发展的广度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要扮演的各种不同角色,如儿童、学生、公民、员工和父母等;生涯发展的深度是指个体扮演每一个角色时所投人的程度。从这一生涯发展理论来看,大学生在时间维度上处于成长和探索时期,而在生涯发展的广度上扮演着学生的角色,那么从生涯发展的深度上则是指他在扮演现在学生这个角色时所投入的程度,在这三个维度上我们从现代大学生所处的学生的角色,来促进和加深其投入的程度,从而增强对其职业意识的培养,并试图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个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辅的职业意识培养体系。

1 通过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来加强职业意识。激发学生开发自我,增强个人体质和心理健康,促进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专业的测评软件和咨询等手段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特长,培养其职业意识,这些都是基本的环节。但如果能辅助以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素质拓展活动,更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乔韩窗口(Johariwindow)原理,每个人的自我概念都是由公开区、盲目区、隐秘区、和未知区四大部分构成,但是每个人这四部分区域的大小与比例是不相同的,而且它们将随着人的成长以及教育环境发生变化。例如,我们需要通过和别人合作分享来扩大公开区,通过活动中别人的反馈来减少我们的盲目区,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开发我们的未知区,而大型体育赛事和相对应的素质拓展活动能较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体育赛事能够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真正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素质拓展项目主要集中在自我认知调整训练和对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的培养上。据笔者从事团委和学生辅导员工作的经验,从学生在参与体育和素质拓展后的反馈来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身心得到了锻炼,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对自己的愉悦度,提高对自身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用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未来的挑战。

2 通过营造大学生身边良好的环境来加强职业意识。在我们的问卷中有一项调查内容:“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在被调查者中有19%的同学选择从和父母谈论中得来,有23.2%的同学选择是和朋友或同学平时的交流讨论,而在调查“读大学的目的”时,有13.6%的同学选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72.4%的同学选择为了自己有一个好的未来,有73.1%的同学在遇到职业困惑时会向身边的同学或者父母亲戚倾诉,60%的同学认为父母、亲人和同学以及校友对自己择业观念的影响最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身边的亲人和同学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影响力是不容低估的,为此我们认为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更好地加强对其职业意识的培养。具体措施有:(1)在新生入学时给新生和新生的家长各一封信,在给家长的信中我们主要将孩子的生涯规划、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相关信息与家长做好沟通和交流,扭转家长认为“考上大学就是金饭碗”的思想观念;在给新生的一封信中则要告诉他们进入大学并不是到了自由的天堂,如果不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大学毕业也许就意味着失业,同时附上在大学中成功规划自己人生的实例,纠正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一些认识误区,并将学生四年来的生涯规划情况分学期和家长沟通,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2)在大学中朝夕相处的同学是对学生个体影响较大的群体,我们可以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宣传优秀事迹、介绍他们成长的轨迹,让学生觉得身边的同学可以做到,自己也应该可以做到,从而产生良好的影响效果;(3)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我们通过大型系列活动――“感恩・责任”教育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达到激发其职业意识的目的。

3 通过促进大学生对职业因素的了解来加强

职业规划意识。大学生在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往往考虑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自己的职业发展愿望,即自己愿意从事何种行业。而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为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不断加深对职业的认识,从而帮助他们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来选择自己的职业意向,并激发职业意识。对职业的认识和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理论的讲解只是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学习到的会加深感性认识。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1)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并通过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了解,不断调整自身心态,确定就业目标,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和自己适应社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包括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等。其次,社会实践是推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投身到社会实践的各个工作岗位,弥补自身经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并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社会所需,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2)让企业走进校园。现代大学生的培养和社会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这种结构性的供求矛盾凸显出本科教育的弊端。在这种形势下,本科教育面临着新的考验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教务处的牵头下,采取从大一到大三打牢基础知识,掌握好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大四学年让企业深度介入。企业对毕业生有着共性的要求,将这些基本素质要求纳入到教学计划和内容中,由大型企业派专人上课,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缩短学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之间的距离,解决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职业规划意识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通过职业规划意识体系的培养能让学生不断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规划人生的愿望。然而如何进一步发掘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扮演主人翁角色,主动投入到其中,是现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龙立荣,李哔职业辅导思想的历史嬗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40(6)

[2]王泽兵,孙加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青年研究,2007,(2)

[3]程肇基,任映红,指向自我认同教化:大学生自我概念形成的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2)

第3篇: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 临床实习;学习;教学;内科

【中图分类号】R1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71-03

临床实习作为医学本科教育中的最后环节,是医学生接触临床的起点。该阶段是学业的重要阶段,是从医学基础理论学习向临床医生转变的桥梁和关键时期,期间教育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的医学人才质量。在这个阶段医学生须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与临床知识相结合,逐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得一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基础。而在内科实习又是临床实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本文章拟通过对医疗系临床实习期学生在内科实习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反映了进入内科后,临床实习生学习学习情况及临床带教现状,分析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遵义医学院09临床专业已完成内科临床实习的80名医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要求同一调查小组的学生在内科实习后考核前完成,采取无记名形式,共发放80份,有效回收73份,回收率91.3%。收取后对有效问卷数据采用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内容

人员组成,实习中工作学习的情况,实习生对实习中过程中各种教学方式的感受,实习后对医生这项职业的感受,毕业以后的打算。

3调查结果

一共有33名男生及40名女生参加了本次问卷调查,分别占45%及55%。

对医学生实习期间工作及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实习生在内科各个科室工作时间在6-8小时为4.1%,工作时间在8-10小时及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到24.7%和21.9%,而47.9%实习生选择根据科室而定。

在关于实习中哪些教学活动对学生帮助较大时调查中,有65.8%(48/73)的同学选择查房老师的讲解,有32.9%(24/73)的同学选择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选择了每周三进行的小讲座以及学校邀请各种专家进行的讲座的相对较少。而在上述教学方式中哪些需要增强的多选题中查房老师的讲解及带教老师的讲授仍是同学们选择最多的分别占到了41.1%及37.0%除此之外还有同学提出要求希望有心理培训的内容。

而在关于哪些方面希望带教老师带教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的多选题中,56.2%医学生(41/73)选择了加强体格检查,49.3%(36/73)医学生选择了临床操作,45.2% (33/73)选择了加强问诊的培训,41.1%(30/73)的选择了加强病历书写的培训,34.2%(25/73)医学生希望有更多前沿知识的介绍,但其中还有12.3%(9/73)希望老师能够记住自己的名字(表2)。对于增加哪些培训方式,39.7%(29/73)的医学生选择了科室讲座,而选择结合多媒体,微博和视频教学的同学都是20.5%(15/73),除此之外还有同学提出了希望加强临床经验和实践操作的培训。

对于职业的态度及今后的打算方面, 54.8%(40/73)的医学生感觉到压力很大,不知道能不能做好,而27.4%(20/73)的医学生认为这项职业很神圣,希望能做好,另外有9.6%(7/73)的医学生认为目前医疗环境不佳,8.2%(6/73)的医学生没有太多的感觉。而对未来的打算,有61.7 (45/73)的同学选择了考研,而其中50.7%(37/73)的医学生是因为压力过大,而11.0%(8/73)医学生参加考研的是由于大家都在考研,还有19.2%1(4/73)的医学生准备直接工作,12.3%(9/73)还没有什么头绪,5.5%(4/73)的医学生决定在毕业后改行。

4讨论及对策

对医学生实习期间工作及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每日工作时间在8-10小时及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到24.7%和21.9%,而47.9%实习生选择根据科室而定。说明实习期间工作时间较长,约半数实习生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还有近半数的实习生选择根据科室而定也说明了内科各个科室之间客观上存在工作量的差异,这一方面对于实习生而言具有何种影响还不得而知。而关于实习生在工作之外的相关专业知识学习情况时间小于1小时的占到41.1%(30/73),完全不看书的占30.1%(22/73),关于这一点也反应了实习期间部分实习生只注重完成日常事务,没有注意对知识的积累,不利于实习生今后的发展。

关于临床上各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掌握临床知识影响的调查中,65.8%(48/73)学生选择查房老师的讲解,32.9%(24/73)学生选择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而15.1%(11/73)学生选择了每周三进行的小讲座,4.6%(4/73)学生选择了学校邀请各种专家进行的讲座。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查房老师的讲解及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实习过程中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显示了在实习带教工作中的作用,而这两项的也是医学生特别希望加强的,分别有41.1% (30/73)和37.0%(27/73)希望这两方面能够进一步加强。而内科小讲座和各类专家的讲座比例在医学生的选择中都不高,提示了内科小讲座和专家讲座的形式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这样才能吸引实习生的参加。关于调查中同学提出的心理培训应该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不少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感受到较多的压力,而很多时候这些不良的情绪只能自己消化,而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及心理培训有助于疏导及改善这类情况[1],但选用何种形式来进行,如何保证其的效果这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关于带教老师的调查中,实习生提出了关于希望带教老师进一步加强的包括体格检查,临床操作,问诊的培训,病历书写这几个方面培训工作。参照实习手册,这些都是内科实习中对实习生的要求,也反映了这些诊断学的基础知识需要在内科实习中进一步强化,如何让这些基础临床技能培训融入临床工作中应该有更为细致的操作方法,。而也有34.2%医学生希望有更多前沿知识的介绍,反映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求,应该适当举办部分级别较高的讲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方面着手,还有12.3%(9/73)同学希望老师能够记住自己的名字,这看起似乎有些荒谬,但是也反映少数带教老师对于带教工作并未重视,记住别人名字应该是一个基本礼貌问题,如果同学的名字都记不住很难相信他会重视对同学的带教工作。

上述调查情况提示我们应该重视内科带教情况。目前内科各个科室有一名专职的教学秘书,负责科室实习生带教工作,他们往往工作多年,有带教经验丰富,但做为科室的中坚力量,又需负责科室查房,各种临床操作、科室总住院医师等较繁重的医疗工作,精力有限,往往主要关注考勤,出科考试等工作内容,而很难直接带教,虽有相关的规定要求减轻其工作负担,以便进一步指导实习生,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很难得到执行。临床上带教老师主要是由规培医生,研究生及住院医来担任。带教老师日常与实习同学接触最多,在带教过程中老师的言传身教往往发挥最为直接的作用[2]。但带教老师可能是有丰富经验的研究生,规培医生,也可能是刚刚毕业的规培医生或实习后马上读研的医生,师资水平不平均。部分带教老师不重视带教工作,仅仅将实习同学作为当成劳动的工具干些日常琐事,未能尽到带教的责任;调查中提示部分带教老师记不住学生名字从侧面反映了这一情况。同时临床上关于带教培训以及评价带教工作机制尚不完善,无法客观的评价带教老师工作情况,也缺乏对带教老师适当的奖惩措施,带教工作仅仅依靠自己的热情,难以促进带教工作的提高。如何进一步发挥专职教学秘书的作用,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这些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于希望在实习过程中增加哪些培训方式的调查中,39.7%(29/73)的医学生实习生选择了科室讲座,而选择结合多媒体,微博的进行培训或教育有20.5%(15/73),还有20.5%(15/73)选择了视频教学,这里可以看到科室讲座是比较受到实习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在科室学习期间有新鲜的临床经历,有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补充教材及理论课的不足[3],这也符合记忆曲线的特点。至于微信,微博等多媒体通讯是很多同学联络的日常手段。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它也有成为培训方法的潜力,但是这些方法传播迅速,难以监督,在实际监管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需要慎重考虑这一相关问题。而视频以及视频教学在临床中已得以广泛的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4],但目前内科临床科室应用的并不多。各个科室完全可以收集各种多媒体资料,形成自己的教学数据库,以便实习教学、健康教育等各种场合使用。

在实习一段时间之后,实习生开始对这份职业的有了自己的认知, 临床上的经历给了同学具体印象,也开始了对未来规划,其中有61.7% (45/73)的同学选择了考研,其中50.7%(37/73)的医学生是因为职场压力过大而选择考研,而11.0%(8/73)医学生参加考研的是由于大家都在考研的从众心理,这里也可以看到,由于临床上对于医学生学历要求的逐渐提高,本科学历在当前已显的不足,面对压力,六成以上的医学生希望进一步考研,有进一步学习的准备,当然也有推迟毕业,晚一点面临职场压力的考虑以及从众心理的因素,面对医学生考研及就业的压力,我们也应该理解学生的困难,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的方式,给与学生必要的帮助,实习下半学期,适当准假,利于学生的复习。对于部分思想上还不清晰,没有明确目标的同学,应该尽快明确自己当前的目标,

综上所述,目前的我院的内科实习带教工作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应从进一步增强带教的师资力量,制定评价带教效果的评价机制,提供包括科室讲座,视频教学等形式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可以在此时开始指导实习生进行相应的人生规划,为其考研或就业打下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祥春, 张增国. 临床实习期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16): 65,67.

[2]裴大军, 陈芳, 石宏伟, 邹智杰, 周佳莉. 326名实习护生职业态度及临床带教老师因素对其影响分析. 护理学报. 2012. (19): 29-31.

第4篇: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 专科;医学生;临床实习;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159-02

临床实习是每一名医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是医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其临床创新思维和职业道德的关键时期,而三年制专科医学生主要是面向农村和基层卫生单位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临床实习对他们有着尤为重要的的作用。但近年来,很多医学类专科院校正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临床实习质量呈下降趋势。为此,笔者结合本校专科生在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影响专科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因素及其对策进行如下分析。

1 影响因素

1.1 学生自身因素

1.1.1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能力差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培养也由单纯的专业培养转向以专业为主导、以相关自然学科和人文知识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三年制专科生由于学制短、内容多,教师所能讲授的知识有限,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知识极少涉及;在应试教育下进入高校的专科生,追求分数成为其学习的最终目的,以致于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忽视其他方面知识的掌握,多数教师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专科医学生呈现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的现状。

1.1.2对实习不够重视,缺乏积极性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生生涯向医生生涯过渡的必经之路,但很多学生对临床实习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临床实习只是对书本知识和临床见习的简单重复,对临床实习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对毕业实习进行整体规划,以致于进入医院后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只是每天机械地跟随带教老师查房,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临床诊疗活动中,缺乏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1.1.3 缺乏自信,动手能力差 随着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医学生的队伍也迅速壮大,实习资源日渐紧张。因此,很多医院都同时接受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临床实习工作,而专科生在实习队伍的“金字塔”中处于最底层,无形中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再加上自身知识体系不健全、学习能力差、不善于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等因素,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使得他们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不敢发言,一些基本的技能操作不敢动手,严重影响了其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职业态度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1.2 临床带教因素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使医学生的数量成倍增长,教学医院的带教任务也显著增加,出现一位老师带教几名甚至十几名学生。而专科生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带教老师又有很重的临床医疗任务,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临床教学,把实习带教看作是自己的负担,对临床带教缺乏积极性,少数带教老师责任心不强,对临床实习生放任不管,挫伤了实习生的积极性[1]。

1.3 管理因素

临床实习生多由学校和医院进行双重管理,正是这种双重性造成了管理上的真空。一方面学校检查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医院职能部门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如医院在入科时没有对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入科教育,使其对新科室不熟悉,导致进入状态较慢,适应期过长;部分医院对出科考核不够重视,实习考核方法不全面,未对学生“三基”能力进行综合考核,更有甚者干脆不安排出科考核,实习结束后不考核就直接在实习鉴定手册上签字,让学生转科,不能有效监控实习质量[2]。

1.4 社会因素

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增高,专科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很多学生又不愿回基层工作,因此专升本成了理想的跳板。由于专科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备考专升本的过程无疑会消耗实习生大量的精力,在实习前半年,把时间都放在专升本复习上,到了下半年则奔走于各个人才招聘会,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医患矛盾已成为制约医学生临床实习的重要因素。目前医疗政策过多地强调患者的利益,忽视了医疗单位及医护人员的利益,医院惧怕医疗风险,为尽可能地避免医疗纠纷,医院及带教老师不敢让实习生从事基本的临床实习操作;加之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以前普遍加强,大部分患者对实习生持有抵触心理,不愿意配合实习生对自己进行检查,导致实习生动手操作机会较以前大大减少,极大地挫伤了其学习热情[3]。

2 对策

2.1 重视专科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现代医学教育是以专业为主导、以相关自然学科和人文知识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因此,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就要求学校转变教育观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设置专科生培养方案,优化专科生知识结构,全面提升专科生素质。

第5篇: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D64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5(C)-0125-01

医疗工作是关乎生命的事业,医疗工作者的工作质量与态度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因此,医务工作者及在校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标准更加严格,更具特殊性。如何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扭转当前的职业道德水平下滑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医学教育问题。本文是从四个方面多角度的探寻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一、优化培养目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传统医学生培养方案都是以专业教学为核心,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医科技术为中心,这就造成医学教育的重专业教学轻德育的现状。要解决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就必须从教育战略、培养目标上强调医学生思想素质教育。进入21世纪,我国医学院校认识到提升职业道德教育高度的重要性,在教育规划和发展方向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天津医科大学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医术放在同一位置,设立了“德高医粹”校训,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学校始终提到要将德高医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道德良好的医学人才。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政抬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医学人文精神,才能真正把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二、加强医学职业道德课程建设

要形成系统的医疗职业道德,就要对医学生进行专门的医学伦理教育教学。实际上,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可供医学伦理教学的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真实案例,将抽象的医学伦理与实例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使医学伦理课程上具有生动性、可实践性和可接受性。医学伦理课考核也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如减少试卷客观题量,增加案例分析题量,检验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论的理解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在设有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应开设法学课程,让学生不仅有较高的医德素养,还具备相关的医学法律知识,成为既懂医又懂法、有道德情感又有理性思考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对医学生开设艺术欣赏科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从艺术中汲取美和爱的内涵,陶冶情操的同时,深刻感受高尚的修养和道德素质。通过开设医学伦理课、法学课和艺术课,构健医学职业道德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开辟实践途径,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

为使学生能真实感受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医德教育要加强配套建设,发觉实践素材,开辟实践平台。例如,发挥临床教学基地的作用,组织学生到临床教学医院进行实习见习活动,在临床实习中深化德育。除了日常医务工作外,还可以在征得病人同意的前提下,安排学生与病人谈话,了解病人的病情、治疗效果,了解病人对医院医德医风的评价及对医务工作者的期望。从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实际工作中的医学技术和职业道德状况,同时体会到医务工作者不断加强医学伦理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实习结束后,教师要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身边缺乏职业道德的现象,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观念,使医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深化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开展义务就诊、帮助弱势群体、无偿献血等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发展,自觉关注医学职业道德问题,在实践和探索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四、强化专业课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功能

医学院校除了增设人文课程外,还应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比如,在讲解尸体解剖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对死者尊重的教育;在讲授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时,导师可以从专业技能上引申到脑死亡和患者处于植物状态下的伦理问题。从医德与医术的结合教学中,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不断提高,对道德标准在医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项教学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职业道德意识,有对医学问题的高度敏感性,才能做到在教授专业知识技能时合理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因此,学校还应在师资培训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医德培训。

五、构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方位、立体式教育。医学院校要建立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融为一体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应把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人文道德课程是学生获得职业道德理论的基本途径,而专业课程中应结合医学知识,用职业道德理论分析医学问题,做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结合。加强以医学道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环境、文化的育人作用,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学校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文精神。社会实践是对学生学习的综合检验,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不断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

第6篇: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 胜任力;口腔医学生;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将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也更好的适应了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对于医学人才的需求。笔者将基于胜任力的管理理论引入口腔医学生的本科培养模式之中,并结合口腔医学专业特点和学生培养的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究,提出了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本科精英培养新模式。

1 胜任力概述胜任力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competency”,其原意是能力、技能。被誉为“胜任力研究之父”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在1973年最早将胜任力的理念引入学术界[1]。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随着之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胜任力的这一内涵被不断拓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除人力资源管理外的其他领域。

从大学口腔医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胜任力可以概括为口腔医学生在毕业之后的某个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的绩优者所具备的可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是判断一名学生是否能够胜任未来某项工作的特质,是决定并区别未来业绩好坏差异的个人特征。胜任力的特征中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需要后天培养形成的。在本科教育阶段,高等学校或教育机构就应该着重培养后天特征,结合人才市场用人需求,站在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有意识地规划和设计培养其胜任力,从而确保受教育的口腔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获得进入某一行业的胜任能力[2]。

2 口腔医学生胜任力培养的特点口腔医学生的胜任力培养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是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这与企业员工的胜任力培养截然不同,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同时今后还要面对口腔医疗临床实践,因此除注重对学生的口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之外,还需同时注意对学生抗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兼顾学生的个性培养,以培养出术业有专攻而素质全面的口腔医学生。

笔者认为学生的胜任力层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表现在外的表面层,体现在口腔专业知识技能、思维集中力、收集信息的能力等,这些知识、能力与行为易于被培养和评价;二是潜在层,比如发散型思维、挑战风险的意愿与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相对不容易被挖掘与感知,可以被认为是人的“潜能”;在潜在层与表面层之间还应该存在着一个中间层,中间层的胜任力介于表象和潜在的能力之间,这之间的能力就是本科胜任力培养的着重点,比如口腔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3]。

3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生培养模式口腔医学生的胜任力培养应当侧重学生中间层能力的培养。而在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结构亟待转型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口腔医学生胜任力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3.1 对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也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应对经济全球化下严酷的国际竞争压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就必须要拥有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就必须依靠创新性人才。口腔医学生虽然仍处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和积累,但也不能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即便是口腔医学生阶段的创造活动很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新颖产物,他们的创新可能很多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但就学生个体历史而言却是具有首创的意义。

3.2 对口腔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口腔医学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原本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已有相当部分从原有的理论研究或创新型人员转向产业一线的应用型人员。产业应用型人员需要能够很好地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要胜任这类应用性工作,口腔医学生需要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口腔医学生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实施,使口腔医学生既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善于将书本知识或其他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效益[4]。这样培养的口腔医学生才能真正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口腔医学生的实践素质提高了,才能使高校成为促进口腔医疗事业发展的有利推手。因此应当在本科阶段多举行有创新意义的竞赛、活动等,鼓励口腔医学生进行大胆的摸索。

3.3 对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医学作为一个古老的学科,为人类的生存与安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人们的心目中,医生一直是一个恪守誓言、富于同情心、勇于承担责任、积极服务于民众的受人尊重的社会职业。人们也一直认为,医学的职业精神会通过医学教育传承给医学生,医生在服务于大众的社会实践中会秉承与践行这种价值观和责任感[5]。然而,近几十年来,社会常常谴责医学界偏离了职业精神、违背了伦理规则。因此,对于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中的职业精神及医风医德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不仅要培养出医技精湛的医生,更要培养出品格高尚的仁者。

4 基于口腔医学本科生胜任力培养的实践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具体如下。

4.1 通过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创新胜任力的培养,全覆盖胜任力内涵首先,打破以前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分离的模式,创建“一贯制”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改革,在培养全程中引入专业知识学习,开展早期接触、反复接触临床教学改革等,加强学生医学专业知识方面的胜任力培养。

通过引入早期接触、反复接触科研环节,培养创新理念和能力,并实行了创新班主任辅导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多段式”导师制和大学生科研计划等项目,并开设科研设计训练课程,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应用等职业发展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根据国情、校情,循序推进教育国际化,开拓学生国际视野,丰富创新能力培养方式。通过建设国际化口腔专业全英文课程、邀请国际医学大师进本科生课堂、开展国际交流营、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等举措,营造教育国际化的学术氛围,为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树立成就导向、接受国际先进学术知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等各方面胜任力的培养搭建了国际化平台。

4.2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胜任力培养组织出台口腔医学各科实践教学标准。依托四川大学新增的“实践及国际课程周”课程,设立了临床技能训练、科研能力提升、国际视野拓展、社会实践锻炼四大教学模块,保证参与学时的个性化选择,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结合多段式导师制及创新班机制,由各科学术带头人牵头、优秀的导师指导,自主开展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国家及学校“三大实验计划”,使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组织影响大、参与面广的“林则杯”口腔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独立创新思想和持之以恒精神;通过“三馆一廊一杂志”即:“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标本陈列馆”、“图书馆”、“华西口腔校友长廊”、“《中国口腔医学信息》杂志学生采编部”的持续建设工作,同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华西医院为平台建设示范实习、实训基地,训练了学生的医疗技术,更是强化了对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全方位提升了学生对口腔医疗岗位的实践能力,拓展了实习范围。兼顾口腔医学生的职业特点,除在常规的业务科室轮转外,还在消毒供应室、制作中心等科室实习,实现口腔人才的全面发展。

4.3 弘扬医学职业精神,塑造高尚人格胜任力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向医学科学、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6]。在教授临床技能的同时抓好实习医生的医德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向医生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全面完善自己,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7]。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开设了临床前技能培训课程,完全模拟临床实景,同学们通过医生与患者的角色扮演,体验换位思考,全面了解接诊患者的全过程,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以医生的身份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能力。同时要求带教老师在平时的临床实习接诊过程中,时刻重视对实习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工作最广泛、最基本的途径。

5结束语

对于我国医疗事业单位来说,每一名口腔医学生都是各个高校培养的“产品”,而评价这

个“产品”的核心标准之一就是其是否能够胜任工作岗位。本文从胜任力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口腔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及口腔医学生胜任力培养的三个要素,并总结了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我国口腔医学精英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DC.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J].AmPsychol,1973,28(1):1-14.

[2]胡颍,徐刚.基于胜任素质的大学生能力培养[J].中国集体经济,2007(3):179.HuYing,petence-basedabilitycultivationforcollegestudent[J].ChinaCollectiveEconomy,2007(3):179.

[3]贝.胜任素质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5):98-101.ChuBei.Anenlightenmentofcompetencetotalenttrainingincolleges[J].JNingboUniversity:EducationEdition,2008,30(5):98-101.

[4]郭朝晖,曹欢.胜任力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12):102-103.GuoChaohui,CaoHuan.Cultivatinginnovativecollegetalentswithcompetenceasthefocus[J].CO-OperativeEconomyScience,2011(412):102-103.

[5]徐龙.加强社区全科医生教育和管理初探[J].实用全科医学,2006,4(6):694.XuLong.Aprobeintotheeducationandadministrationofcommunitygeneralpractioners[J].AppliedJGeneralPractice,2006,4(6):694.

第7篇: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一)就业期望值偏高目前,我国县级以上医院基本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有的甚至要求要有工作经验且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然而,许多专科临床医学生将择业目标锁定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大型医院,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就业。有调查显示,生源地为省会城市的毕业生100%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来自地市(县)的学生有48.17%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无人愿意到乡镇农村就业;生源地为乡镇农村的学生有54.2%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42.6%的学生希望到地市(县)就业,只有3.2%的学生愿意回乡镇农村就业。由于个人的期望值较高,与社会现实严重脱离,导致大量的专科临床医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二)就业选择相对单一临床医学专业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来说,专业性更强,培养目标更明确,就是培养合格的医生。因此,临床医学生的主要就业单位就是事业单位的医疗机构,向私人医院或医药公司等单位分流的相对较少,自主创业的更少,就业选择比较单一。同时,部分临床医学生也希望能够有机会从事其他相关行业,但是因为在学校所学的都是专业教育,缺乏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缺少底气,导致这部分学生往往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正因为这样,更加重了专科临床医学生的就业难度。

二、影响专科临床医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近年来,医患关系颇为紧张。医院为了缓解这种医患关系,最大限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促使医院对医生的要求更加严格,进而提高自己的用人标准,要求临床医学生不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还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及医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专科临床医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提高,医疗保健工作的服务对象和分布地域也在悄然改变。这就需要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适应这种变化,与以前医疗服务集中在城市的情况相比,医生需求已经发生变化: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从县级以上医院转移到了基层医院。但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滞后,基层医院效益不高,财政投入不足,在以个人发展前景为主要择业考虑因素的情况下,毕业生"下基层"的积极性还不够高。(二)学校因素现在,很多医学院校教育理念上都是"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上,很多教材都比较滞后,跟不上当前的医学专业理论;实践上,很多实验老师长期脱离临床,陈旧的实践技能,跟不上当前的临床实践技能。同时,学校往往强调医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优秀,忽视了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医学生很难达到医疗单位的要求,无法适应医疗模式的改变。此外,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医学院校都有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是课时数太少,一般只有几个学时,无法系统地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使医学生无法正确定位,更不能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还有,对部分不愿意从事对口专业工作的临床医学生,如何指导他们转专业或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兴趣,都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在就业服务方面,很多医学院校缺少规范、系统、专业的网络平台,就业信息主要通过毕业班辅导员在班级QQ群上,或组织一些小型招聘会和讲座等,而且无规律,不利于毕业生计划安排,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较大阻力。(三)家庭因素目前,就读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家庭中,有很多家庭在子女选择专业时未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片面地向子女传达医生职业稳定、收入高等信息。导致部分人盲目地选择学医,对学医缺乏必要的兴趣,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另外,对医学和医生认识上的偏差,使医学生和家庭无法正确地理解医学人才培养的渐进性和晚成性,不能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导致择业的盲目性很大。

三、解决专科临床医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第8篇: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1 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医患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互相信赖、相互合作的关系骤然紧张,医患之间的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近几年在我国各大医院发生了多起不同程度的伤医案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在校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想道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和影响,严峻的医患关系不仅对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院校、怎样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学毕业生,成为摆在医学院校面前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

2 医患关系紧张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2.1 医患关系紧张阻碍了医学生的职业认知度

据调查统计,97%的医学生充分认识了目前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60%的医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充满了恐惧,或者认为工作环境不安全;15%的学生表示自己以后要转行;42%的医学生表示,如果重新选择自己不会选择医学专业。根据中央电视台的一项调查得知,伴随现代医疗纠纷的增多,负面新闻的报道,90%以上的人普遍认为医生的声誉在下降,还有2006年中国医师协会的问卷调查显示,医务工作者认为从业环境“较差”和“恶劣”的高达74%,这个数据在2000年、2002年分别只有61%和48%,同时还有一些资料报道当今起码有80%以上的医生子女不愿意选择医生的行业。目前社会对医师的舆论压力很大,甚至是一边倒,高风险超负荷的工作状况使得医务工作者在窘迫的环境下生存。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迷惘和恐惧感,甚至失去了对医学专业的信心。

2.2 医患关系紧张导致医学生择业恐惧

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给医务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很多热衷于医学的高考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得不慎重考虑这一现状,日益恶化的从业环境,倍加紧张的医患关系,必将使得医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充满坎坷,无形中学生就将产生畏惧医学的心理,并且促使其放弃选择医学专业。同时,当今某些新闻媒体对社会上的伤医和医疗纠纷案件不分青红皂白,脱离事实随意报道使得这种对医疗的畏惧空前增大,也将进一步促使医患关系的恶化,当然对准备报考医学院校的学生也是当头一棒。所以,紧张的医患关系导致了医学生生源质量的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了好学生不愿意学医,医学院校招不到好学生的局面。

2.3 医患关系紧张动摇了医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众多的职业分类中,如果按照职业风险排名的话,医疗职业是首当其冲的,近两年由于医疗纠纷导致医务工作者及其家属被殴打、辱骂甚至失去生命的案例是举不胜举,在这种背景下医务工作者既要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又要谨小慎微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据相关报道某医院要求医务人员上班时戴上头盔,武夷山妇幼保健院不得不因为医闹事件而停业多天,某县医院因不能忍受医闹的严重威胁最后走上游行抗议的道路,在相关医院实习的实习生目睹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就是心灰意冷,万念俱灰,甚至停止中途的实习。在某市中心医院实习的学生亲眼目睹因医疗纠纷迫使一普外科年轻医师自杀的事件,这一惨景成为目睹者心中永远不能磨灭的阴影。正因为职业的高风险和搞压力,所以医学院校教师和实习带教教师不自觉地流露出情绪,这些情绪也无形中影响着医学生,让一些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动力,看不到未来的希望,甚至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

2.4 医患关系紧张加大医学教学的难度

由于当今医患的紧张局面,很多的患者增强了自我保护的意识,患者去医院看病只会选择那些信得过的医师给自己看病,至于那些刚刚毕业或者在医院实习的准医生,患者是不让他们碰的,这样应届毕业生很难找到提高的机会,实习生就更没有学习和锻炼的平台,实习生就是在这种尴尬的境界中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治疗过程中牵涉到某些隐私操作时就更加举步维艰。与此同时,医院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持阻止医院实习生进行临床实践学习的态度,可想而知,这种情况是临床教学的一个重大难点,且愈演愈烈。

3 加强对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思考

3.1 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理想教育

职业理想是每个医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灵魂和孜孜追求的目标,职业道德成了实现自己职业理想不可或缺的精神保障,两者非常重要。学校要加强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医疗本身是一个令人充满敬意的行业,是一个高尚和纯洁的行业,要引导学生在执业中要坚持人本原则,弘扬医德精神,充分体现医者仁心的高尚精神,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为了一切患者”,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更高的职业理想,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充满对职业的情怀,才能真正实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伟大使命。

3.2 加强对医学生的诚信教育

(1)坚持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两手抓。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尤其要把诚信教育摆在一个首要的位置,以落实医学生诚信度提升的目标,为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奠定一个基础。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有加强诚信教育的意识,既要提升职业技能,也要提升道德素养,为以后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提供条件,也为缓解医患紧张关系作出贡献。

(2)加强医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医学院校在对学生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医患关系,分析医患紧张的原因,重视诚信对于从业的重要作用,培养加强诚信品德的意识,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诚信度,更好地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学校要将每个学生在校的表现都纳入个人诚信档案,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利用教师队伍的诚信建设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强化学生诚信道德的形成,实现诚信教育的目标。

3.3 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

(1)强化人文和社科教育。虽然医学生未来的职业是从事医疗,但是完善的人文社科知识对于未来的从业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尤其是今天的医学生在校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时间长、知识体系精细复杂,学生的压力大,平时很少有过多的时间去接触文史哲,对人文知识更是缺乏。但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是必须要和患者面对面接触的,是需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的,更何况现代医学更加注重以患者为中心,这就更加要求医学生要增强人文社科知识的积累,要不断优化自己的人文社科知识结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岗位的要求。医学院校要为学生开设相关的人文修养课程,促使学生将医学与人文更好地结合;要定期开展人文知识讲座和论坛,在学校弘扬人文社科精神,形成优良的氛围;开展各种社科知识竞赛,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医学生的文化底蕴。

(2)培养沟通能力和交往技巧。良好的人际关系始于良好的沟通,要想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更需要良好的沟通。医生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不但要治疗病人的身体,而且要治愈病人的精神和心理,要完成这个任务没有良好的沟通技能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医学院校在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医患沟通技能的教育。首先,教师在授课是就要以身作则,要和学生经常开展双边活动,加强课堂的互动,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的计划,做到因人施教。无形中又促进了学生交流的欲望和意识;其次,教师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要打破传统地灌输式教学法,要创设情景教学和现场模拟教学法,增强学生交流的频率,提升交流的技巧;再次,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和朗诵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从而提升综合能力,更好地为以后医疗执业做好准备。

3.4 加强对医学生的日常礼仪教育

(1)医学院校要完善德育体系,加强礼仪教育。礼仪不仅是一个人知识水平的体现,也是一个人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优雅的礼仪习惯不仅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的体现,也能有效地避免医疗纠纷和事故的产生,上述案例中有很多纠纷的产生就是因为医方缺乏工作的耐心和基本的礼仪而产生。所以,医学院校要建立一套健全的道德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道德教育规划,设置相关礼仪课程,完善礼仪教材编写,尤其是今天医疗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还需要增加国际化医疗礼仪教程。如果医学生开始就在这种良好的礼仪环境下耳濡目染,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真正做到“尊重患者”。

第9篇: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1.1医学生的价值观我国的医疗体制上不完善,高额的医疗费用、保障不完善的病人、供不应求的医疗资源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而当代医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他们尚未进入临床工作,但通过临床实习,对医疗工作中所发生的一切都耳濡目染。医学生是医学发展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决定着今后医学的发展,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导向显得尤为重要。

1.2人文教育医学教育是造就富有情感、富有人文关怀的医生,而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严重缺失,这种缺失表现在:一方面课程设计不合理,,医学类课程只增不减,人文教育被严重弱化,人文社科类课程很难列入必修课,导致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认识不足,医学实践缺乏人文精神的滋润,忽视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医学继续教育内容仍然以医学知识更新和临床培训为主,也没有将人文教育纳入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中。由此可见,确立人文医学的核心课程,加大人文医学的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力度,是我国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进展与改革策略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制度的创新,制度已不仅局限在为其提供保障层面的作用,更多的重点开始关注如何有效激励与促进科学的快速发展,科学的体制化进程也越来越表现出对制度创新的追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教学的创新,离不开医疗体制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变化。

2.1医学生价值观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是对社会的庄严承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工作环境如何恶劣,选择了医务工作,就是选择了“救死扶伤”,任何情况都不改变医学的初衷。作为医学生,应该了解并接受在现有的就医形势下最大程度地治病救人,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将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中,这是时展所需要的,也是医学发展的趋势。

2.2加强人文教育对于处在自身特殊发展时期的医学生应加强人文伦理教育。医学是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现代医学模式强调的是人的整体性,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学会治病,更要学会待人,要同患者进行思想、情感交流,以确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在这种医学观的指导下医生可以更深入、更详细地了解病人的各种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最佳的防治决策。有研究表明: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和实习管理工作中,根据不同实习对象的心理特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带教手段,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及培训等教学活动,提高实习生社会适应能力及综合素质,注重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问题。

2.3改善教育教学规模医学教育规模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遵循高等医学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卫生服务需求和区域卫生规划为引导,以教学正常运行的基本教学条件作保证,统筹规划各学科(专业)、各层次、各类型的医学教育,科学调控医学教育的发展。我国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以20世纪初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医学教育以五年制本科为主体,实施“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的培养,学完规定课程或修满学分,成绩合格准于毕业并授予相应学位,成为医学实用型人才。伴随全球化和医学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借鉴和消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既要搞精英教育也要搞普及教育。重点医学院校侧重培养科研型或复合型,地方医学院校侧重培养服务地方事业的临床型人才。

2.4重视临床技能实践从教学理念上着手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摒弃“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带领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实践,达到规范技能操作、打牢实践基础的目的。在实训与实习教学环节,通过改善硬件设施如:成立技能培训中心,自编教材,购置模拟人,录制教学录像,配置直播示教系统和网络平台等,构建科学合理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并有效实施,可有效的促进医学生更好的掌握临床技能,进一步提高医学院校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