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纪律教育范文

幼儿纪律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纪律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纪律教育

第1篇:幼儿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绿色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从他们“离开”家来到幼儿园的第一天起,他们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集体化的正规教育之中,这种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特殊效果。因此,对幼儿进行绿色教育,用最大限度的“绿化”能量和手段,去努力撑起所有幼儿的蔚蓝色心空也就变得意义深远。通过创造一种自然、自由、平衡、和谐、无污染的教育环境,让幼儿活动和学习的环境充满生机、富有大自然的气息,使孩子能积极主动、健康和谐地成长。

一、绿色教育简介

“绿色教育”一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运用的新名词,是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过早的知识灌输、过多的技能培训等种种问题提出的一种教育新话语。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人的自然成长规律,尊重幼儿的天性、个性和主体性,通过创造一种自然、自由、平衡、和谐、无污染的教育环境,使幼儿园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为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幼儿园实施绿色教育具有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可性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是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共同生活来获得经验的,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蒙台梭利也说过:“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因此,幼儿园应以呼唤幼儿精神活力为目标,以开放的教育心态,将绿色教育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创设一个精品化的幼儿园生态环境,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成长。

二、幼儿园教育中的“绿色教育”的实践

幼儿园教育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立足于时代新的理念,延伸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教育,通过创设天然的绿色环境,促进幼儿的环保意识,给幼儿心灵种下关于文化的“绿色种子”。

1.融绿色教育于活动环境中

在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今天,科技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环境污染问题却日趋严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也就迫在眉睫,只有首先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绿色的家园,才能让孩子们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健康成长。例如可以利用幼儿园中多幢建筑间自然形成的空间设计设计小花圃、小花房,小山坡等,也可以在班级中设置自然角、绿色壁画等区域,为孩子们开展一系列生态绿色活动。

同时,融绿色教育于活动环境中,也应营造和谐友爱温馨舒适的人文环境,让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也酒满阳光,充满绿色。例如,一次课后,有个小朋友急急忙忙地跑来对我说:“老师,某某某小朋友在拿水管喷水呢!溅出来的水花把其它小朋友的衣服也弄湿了。”我利用这次事件,组织小朋友讨论:“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小朋友应该怎样用水?”通过讨论,不仅让小朋友明白应该节约用水、不能随便玩水的道理,也开展了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孩子树立环保意识。

2.融绿色教育于日常生活中

绿色教育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做个有心人,从孩子们熟悉的周围生活入手,处处捕捉教育的契机,从幼儿的生活中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发现人们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把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萌发绿色生活理念,体验绿色生活。

例如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我和植物一起生长”的种植活动、“绿色美化生活”的体验活动,通过在园中开辟“绿色家园”、“亲近绿色”等,让幼儿在种植、栽培、收获和管理的真实生活情景中亲近绿色。再例如:幼儿天生喜欢亲近大自然,能以自身的感受体验大自然的喜怒衣乐,在他们眼中大自然中的一切均很亲切,我们可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特别是走进大自然的绿色实践探索,如带孩子们挑马兰头、捉蜗牛、摘豆角、挖山芋……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体验到绿色环境的生态魅力。

3.融绿色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真正的发挥,他们在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和满足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但正如英国列斯特大学教育学院资深教授莫尤斯﹒珍妮特女士所说:“游戏不只是游戏”。在幼儿园中,游戏有着双重的目标。只有这样,游戏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效果,才能让幼儿在玩玩、说说、做做的游戏中掌握环保知识。例如:每次一到游戏活动时间,幼儿游戏材料随处可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游戏评价时间,向幼儿介绍了废物产生的途径、废物的种类,了解废物的功用和危害,让幼儿在游戏中懂得了如何减少垃圾,如何变废为宝,懂得了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与此同时,我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观察作业,要求孩子们放学后,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河面上的垃圾,被污染后的河水颜色、气味等,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

同时,为了丰富幼儿的游戏生活,教师还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各种游戏材料的制作活动。通过一物多玩、一物多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体验到变废为宝的乐趣,了解节约资源的道理,逐渐形成物尽其用的意识和行为。例如收集树根、草根、叶子、蔬菜、瓜果皮等摆一摆蔬果造型;利用绿豆、黄豆、赤豆、花生等自由创造组合成独特的画作,如有趣的山芋小老师、土豆小金金、萝卜小猪等。

4.融绿色教育于家园互动中

对幼儿来说,除了同伴、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是家人,特别是父母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待人处世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实践也证明,绿色教育只有在家园的共同配合下,使幼儿园与家庭、幼儿与教师、家长间产生互动的教育功能,,才能使绿色教育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以孩子为纽带,带动家庭乃至社区的绿色活动,是我们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有效举措。

例如:我园通过家访、家长园地、宣传栏等引导家长了解地球的环境状况,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为使家园教育达成一致,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家长问卷等,增强家长的环保意识,采取家园共育的方式,帮助幼儿将贴近生活的环保知识转化为自身行为。

三、幼儿园实施绿色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绿色教育的成功得益于高效的管理。幼儿年龄小,理解水平低,因此,对幼儿进行绿色教育应注意如下事项,才能使其从小就真正地喜欢这个世界,从身边做起,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关心这个世界。

1.重视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在快速发展的独生子女社会时代里,孩子的生活能力真的很差,尤其是刚入园的幼儿。所以必须把幼儿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作为幼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注意在快乐心境下开展养成教育能够充分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2.注重发掘孩子们的潜质和活泼元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先天性的潜能质地,不过表现起来会有差异而已。而在现实的幼儿园教育中,也不难发现这些孩子在“大字不识一个”的情形下,却会表现出超人的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孩子们的潜质和活泼元素,对幼儿的良好潜质进行最大程度地挖掘开发,并进行必要的保护和发挥,促使他们在快乐学习的同时能够健康成长。

3.加强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的同时要努力发挥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师幼之间要想进行正常有效的情感沟通,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教师要赢得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喜欢,而不是靠哄、套、骗。因为幼儿就是一块浑然天成的玉璞,对其打磨的第一手应该是导向仪,幼教人员需要足够的爱心和耐心,甚至比后来的学校教育还要显示出更多的“良心成分”,才能为幼儿的进步成长创设良好环境。

总之,幼儿教育是人生走向教化和学化的第一级阶段。这对于承负孩子启蒙教化的幼儿园及其教师来说是任重而道远。教师应该从孩子们熟悉的周围生活入手,把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构建美丽的绿色家园,创设天然自然的绿色环境,从而为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凌.努力施展绿色教育,支撑幼儿蓝色心空—浅谈现代教育形势下的幼儿教育管理[J].快乐阅读,2012,12:24

[2]徐敏,章彩萍.让绿色教育回归幼儿生活[J].幼教园地,2010,12:23-24

第2篇:幼儿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大理;旅游产业;旅游改革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074-03

一、 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大理是云南省乃至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早的城市之一,旅游业已发展成其支柱产业,是云南乃至全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本文从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贡献、旅游企业和产品体系现状、与省内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比较及在全省的地位研究3个维度对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在云南省的地位进行研究。

(一)大理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贡献

本文用旅游总人次、海外游客、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增加值5个指标对大理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贡献及在全州的地位进行研究。

从“十一五”末的2005年到2009年,大理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由665.91万人次[2]增加到1 141.22万人次[3];海外游客从17万人次增加到35.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49.5亿元增加到92.26亿元;旅游外汇收入从4 328万美元增加到9 983.9万美元(见表1)。预计“十一五”期间,大理州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 007.97万人次,年均增长9.3%;接待海外旅游者152.82万人次,年均增长14%;旅游创汇42 758万美元,年均增长16.9%;旅游总收入363.7亿元,年均增长11.4%。①

2009年,大理州第三产业总产值为157.3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量的38.6%,呈现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后者占GDP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5.57%和35.64%[4];旅游业的增加值为19.08亿元左右,占GDP总量的4.69%,旅游业已经成为大理州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

(二)大理旅游企业和产品体系现状研究

本文从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四类旅游核心企业――包括旅游住宿设施、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和旅游车船公司[5],以及旅游产品体系五个方面对大理州旅游企业和产品体系现状进行分析。

“十五”末的2005年底,大理州共有11个A级景区,其中4A 级3个;到2010年3月,全州共有16个A级景区,其中4A级4个。2005年,共有旅游星级饭店97家,其中四星2 家;2010年发展到101家,其中四星3 家,五星2家。旅行社由27家发展到29家。旅游车公司由9家发展到10家,大型游船从5艘扩展到6艘。

旅游产品体系方面,大理通过古城、三塔、蝴蝶泉、南诏风情岛、天龙八部影视城等著名景区景点的建设,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观光旅游产品日趋完善和成熟;随着旅游度假区、经济开发区、温泉疗养区等项目建设,形成了一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如洱源地热国和西湖、苍海高尔夫、双廊、沙溪寺登街等,以会展、商务、生态和康体等专项旅游产品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正在形成。

此外,大理在旅游节庆活动开发及品牌培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成功推出了“三月街民族节”、“大理国际茶花、兰花博览会”、“大理名人高尔夫联谊赛”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节庆活动。

(三)大理旅游业与省内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比较及在全省的地位研究

本文以2009年的数据为依据,从旅游景区级别、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人均旅游消费四个方面与云南省内其他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对比,研究大理旅游在全省的地位。

从旅游景区级别来看,截至2009年4月,云南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134家,其中大理共拥有13家,总数位居首位;但大理4A级和5A级高级别的旅游景区较少,共有3家(4A级3家),少于昆明(共7家,5A级1家,4A级6家)、丽江(共4家,5A级1家,4A级3家)和版纳(共7家,4A级7家)[6]。此外,丽江、迪庆的列级旅游资源中均有世界级旅游资源,而大理州列级旅游资源全部为国家级和省级,缺乏世界级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吸引力有限。

2009年,大理的旅游总收入为99.26亿元,占全省810.73亿元[7]的12.24%,仅低于省会城市昆明的226.34亿元[8](见表2),位居第二,高于省内其他主要旅游目的地丽江、迪庆、保山和版纳;旅游总人次同样也低于昆明,排名第二;在人均旅游消费方面,大理虽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20.15元,却低于两个邻近的竞争目的地:丽江和迪庆,表明大理旅游虽然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但人均旅游消费低显示出大理仍然缺乏综合性休闲娱乐度假型旅游产品。

二、大理旅游业发展机遇和问题研究

试从旅游目的地SWOT分析的两个方面――旅游业发展遇到的机遇和面临的问题,对大理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及长远发展进行战略研究。

(一)大理旅游业发展机遇

大理旅游业发展机遇主要包括大理苍洱片区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开展和云南“桥头堡”建设两个方面。(1)云南省作为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省份,选择大理苍洱片区作为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之一[9]。改革试点的开展,对推动大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完善旅游资源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获得政策支持以及提升旅游竞争力等方面有重大意义。(2)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对云南旅游产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样,对大理国际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实现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营销国际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合作国际化有重大意义。

(二)大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理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确立了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具备良好的设施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旅游品牌效应等。但从旅游消费额、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考察,大理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1.旅游消费额低与旅游产品供给单一

从消费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游客人均逗留时间较短和人均消费额偏低。根据大理州旅游局的调查,国内过夜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为1.60天,过夜游客每天人均花费总额为563.85元,一日游游客花费为381.63元。在总花费构成中,刚性消费比重偏高,占人均花费总额的58.8%,购物、娱乐等弹性消费严重不足。从供给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供给单一,主要为观光旅游产品和商务会展旅游活动,休闲度假康体产品缺乏。

2.旅游企业整体综合实力不足

大理旅游企业 “散、小、弱、差” 的现象十分突出,市场开拓能力弱,业务范围狭窄,管理水平低下;观光接待型酒店多,休闲度假型、商务型酒店少,接待功能单一,没有国内外知名酒店品牌进入大理;发展方式粗放,还处在以景区门票收入、以数量型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

3.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凸现

不断变化的市场与相对滞后的体制之间的矛盾,导致旅游企业恶性竞争;加快发展的需求与融资渠道狭窄之间的矛盾,产生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队伍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紧缺。

三、大理旅游业“十二五”以及2020年战略发展构想

本文依据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业政策与推广机制[10],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大理旅游业“十二五”及至2020年战略发展构想。

(一)优化大理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大理要建设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具体布局包括一心、一圈、一试点、五大旅游功能区、十大产品体系建设。

“一心”是指大理市,依托大理市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大理市为中心的“旅游城镇体系与滇西游客集散中心”;“一圈”是指建设以洱海为重点的“环湖休闲度假旅游圈”;“一试点”是指“苍洱片区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

“五大旅游功能区”具体包括:(1)苍洱-古城休闲度假旅游区。范围包括整个大理市旅游区,包含双廊景区、喜州古镇、苍山国家地质公园、洱海、大理古城、海东景区等景区景点。(2)鸡足山-云南驿文化生态旅游区。范围包括宾川和祥云,景区景点主要有鸡足山景区、水目山景区、云南驿景区等。(3)魏宝山-巍山古城文化旅游区。范围包括弥渡、巍山县、南涧三个县,包含弥城景区、密祉景区、巍山古城景区、巍宝山景区、无量山景区、小湾景区等景区景点。(4)石门关-宝台山文化生态旅游区。范围包括云龙县、漾濞县、永平县三县旅游区,包含诺邓景区、天池景区、石门关景区、西坡花园景区、曲硐景区、宝台山景区等景区景点。(5)生态温泉-古城古道文化休闲旅游区。范围包括鹤庆县、剑川县和洱源县,包含新华村银都旅游商品区、黄龙湿地、云鹤镇景区、剑川古城、寺登街茶马古道、石宝山景区、大理地热国、茈碧湖湿地公园、西湖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

“十大产品体系”是指高山湖泊观光旅游产品、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度假区旅游产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温泉文化旅游产品、户外度假旅游产品、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和置业度假旅游产品。

(二)完善和提升“十大旅游产品体系”

从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三个方面构建大理适合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1.完善观光旅游产品体系

观光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包括:(1)高山湖泊观光旅游产品:建设以苍山、鸡足山、巍宝山、石宝山、水目山为主的名山胜景旅游产品;以洱海、茈碧湖湿地、西湖、剑湖、黄龙湖湿地等为代表的高原湖泊湿地旅游产品。(2)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挖掘鸡足山佛教文化、魏宝山道教文化等宗教旅游产品;完善崇圣寺、石钟山、博南古道、沙溪寺登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历史遗迹旅游产品,进一步提高大理旅游的文化内涵。

2.提升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包括:(1)度假区旅游产品:在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内加强中高档旅游度假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休闲娱乐旅游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将其建设为云南省的重点度假旅游产品。(2)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是利用民俗集镇、节日庆典、音乐舞蹈、民族建筑、服饰艺术等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包括以喜洲镇、周城镇、诺邓白族村等为代表的民居建筑旅游产品;以三月街、火把节、绕三灵等为代表的民族节庆旅游产品;以及以大理石制品、剑川木雕、鹤庆银饰、民族扎染等为代表的民族工艺旅游产品。(3)温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以茈壁湖温泉疗养基地、大理地热国、天生桥温泉区为代表的温泉文化旅游产品。(4)户外运动旅游产品:大理是开展户外运动旅游的天堂,可以开发高尔夫、民族体育、花甸坝滑草等体育竞技产品;漂流、登山、攀岩、户外自助游等挑战极限旅游产品;也可以在洱海、茈壁湖、西湖等湖泊上开发划船等水上运动旅游产品。(5)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完善和提升包括大理古城、喜州古镇、剑川古城、巍山古城、凤羽古镇等历史文化名城在内的古镇文化旅游产品。(6)置业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第一居所、第二居所、产权酒店、分时度假等不同形式的置业度假旅游产品。

3.做精专项旅游产品

包括会展旅游产品和节庆旅游产品为主的专项旅游产品。按照国际标准加强会展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开拓面向国内外的会展旅游产品;除了继续举办“三月街民族节”、“大理国际茶花、兰花博览会”、“大理名人高尔夫联谊赛”等节庆活动外,还要继续挖掘大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源,重点开发社会参与度高、声势大的民族节庆旅游产品尤其是国际性节庆旅游产品。

(三)加强产业政策与目的地营销的支持力度

1.推动苍洱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探索。充分利用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对阻碍旅游产业发展的现行旅游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探索旅游用地、旅游投融资等政策,如设立旅游委员会、整合大理旅游集团、优先旅游用地审批、入境会展旅游的免签证制度或专项免签证制度、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改革试点。

2.探索旅游用地体制、机制和政策。国土资源部与云南省政府签订了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合作协议[11]。国土资源部将对云南省旅游产业的业务指导与政策支持。大理苍洱片区作为云南省旅游综合试点之一应积极探索建立差别化的土地供应管理政策,切实保障作为大理州支柱产业的旅游产业的建设用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完善大理旅游营销推广机制。第一,完善大理旅游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建设具有多国语言,面向全世界的大理旅游信息系统,及时大理旅游信息和时政新闻,进行大理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营销推广网络。第二,建议成立“大理会展及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中心”,整合旅游、外事、宣传等部门的对外宣传力量,对大理旅游进行整体策划和品牌推广,实现整合营销。第三,建立“大理旅游目的地营销基金”,州政府、各县市政府、旅游企业、旅游文化企业以及各利益相关部门每年为营销基金注入资金,主要用于国内外旅游宣传、参与旅游交易会等相关费用,为大理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费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EB/OL]. 省略/zwgk/2009-12/03/content_1479523.htm.

[2] 大理州统计局.大理白族自治州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ynf.省略/DL_Model/newsview.aspx?id=456383.

[3] 大理州统计局.大理白族自治州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ynf.省略/DL_Model/newsview.aspx?id=1209224.

[4] 大理州改革与发展委员会.大理白族自治州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EB/OL]. dl.xxgk.yn.省略/DL_Model/newsview.aspx?id=1210323.

[5] 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课题组. 中国旅游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N].中国旅游报,2004-06-28(3).

[6] 云南省旅游局.2009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EB/OL].ynf.省略/canton_model18/newsview.aspx?id=895511.

[7] 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ynf.省略/tjjxxgk

_model/newsview.aspx?id=1264827.

[8] 昆明市旅游局. 2009年我市旅游指标完成情况[EB/OL]. tour.km.省略/structure/lytj/lytjnr_158230_1.htm.

[9] 云南省旅游局,云南省改革和发展委员会. 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纲要[EB/OL].yunnan.省略/html/2009-05/04/content_350542.htm.

第3篇:幼儿纪律教育范文

首先从幼儿情绪、行为、人际关系、个性培养等方面剖析这种传统做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说明在幼儿教育中应具有的正确的教育观,同时提出应当为幼儿创造一个民主、宽容的就餐环境,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幼儿园,常常可以听到都是这样善意的提醒:“你怎么还说呀?”、“你聊上了是不是?”、“好好吃,别说话”……膳食活动中幼儿保持安静,不说话是指幼儿园的纪律。许多老师、家长十分认同。一些幼教专著也认为幼儿吃饭不专心“偶有不慎,呼吸不得法,在吞咽中就会发生厌食”。吃饭不说话还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春秋时期,孔子指出君子“食不语”,南宋朱熹批注此句时,提到边吃边谈恐怕对呼吸器官有害。除了被视为传统美德、有益于健康外,也有益于幼儿园内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曾听到一个幼儿老师说:“让孩子边吃边玩一个小时也吃不完。”吃饭不说话,有利于加快进食速度。教师可以及时将用过的餐具给食堂送去,不耽误食堂员工的工作,教师也可以及时地让幼儿做好午睡的准备,不耽误教师的换班。由此,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幼儿园的这一项保育制度受到了普遍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有必要对长期贯彻的规定重新修正。说话问题与幼儿的健康发展有何种深层的关系?对健康的标准的理解是关键。现代“健康”已不仅仅是传统上认为的身体强壮、发育正常、无缺陷,还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认知、情绪、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多方面。推而知之,在幼儿园中要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就必须做好包括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两大方面的工作,也即不仅要照顾幼儿身体发育,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还要对幼儿的心理加以保护,不断增进幼儿的心理能力。因此进食问题已不能仅从身体健康考虑,必须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角度来重新认识。

幼儿的身体发育迅速,却又十分稚嫩,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过多的外界刺激会造成各种兴奋灶相互影响,相互抑制,出现兴奋灶的弱化。进食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吃饱吃好,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往往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别说话,好好吃”、“快点吃”、“不要把饭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净”、“注意细嚼慢咽”等等。原本愉快的进食顿时严肃起来。幼儿必须运用较低的记忆能力记住相当数量的规矩,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饭,这势必造成兴奋灶的抑制与弱化,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减少,食欲下降。另外,从生理解剖特点来看,神经系统调节反应的区域与消化腺的区域都在下丘脑中位,凡能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的一切因素都能影响食欲,其中情绪起了重要作用。当人的情绪低落时,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没有食欲。教师对吃得慢的幼儿的催促(事实上,就餐一开始教师就不断地对所有孩子催促),以及对规则不时地提醒,使幼儿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了食欲,甚至会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反感、恐惧、紧张,造成食欲不振、厌食、畏食。

对比一下,美国幼儿园孩子们的用食环境十分宽松,幼儿可以自己选择座位,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孩子们很愿意告诉大家他吃的是什么,也很喜欢讨论饭桌之外的话题,如《忍者神龟》或是同爸爸妈妈上哪儿玩了,等等。老师也同小朋友坐在一起边聊边吃,只是在幼儿有困难时给予帮助,如将大块的三明治或奶酷切小,剥水果皮等,颇有成年人工作午餐的气氛。孩子们吃饭十分愉快,吃不完的孩子也不会受到催促。而在中国老师们忙个不停,为每个孩子盛饭菜,并注意随时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说话。然而让幼儿专心吃饭还是让老师大为伤神。在观察中,仍有些幼儿不吃饭或是吃了半天了也没有吃几口。有些保育员为了让幼儿把饭菜都吃完,就给幼儿塞饭,往往没等幼儿咽下便一口接一口地喂,幼儿的嘴鼓鼓的,嚼也嚼不动,有的甚至出现呕吐现象。是美国的饭菜香吗?中国幼儿园食堂的精美饭食比起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幼儿食物十分简单。宽松的进食环境使美国幼儿吃得更愉快。然而这又与我国传统和幼儿园中的“吃饭说话易呛食,不利于专心吃饭”的告诫大相径庭。中国幼儿的咽食能力、呼吸能力比美国幼儿差吗?在观察中,我们也看到即使有老师的督促,幼儿之间仍进行着悄悄话,“吃完了,我去看《小蝌蚪找妈妈》。”“那我跟你一起去看好吗?”发生呛食的幼儿很少。在家庭中幼儿也不免与父母在饭桌上谈话。种种迹象表明幼儿说话与吃饭不专心呛食没有密切的关联。而幼儿在吃饭不许说话的要求下引起的对吃饭活动的反感、厌食、畏食、食欲不振却值得我们关注。

处于此年龄阶段的儿童语言发展十分迅速,有说话的兴趣,在相互交流中体会着说话的乐趣,充满好奇心,对周围环境总有摸一摸、动一动、说一说的欲望;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大于抑制的特点,幼儿不能十分安静地坐着吃饭。长期以来,对此项纪律的维护给幼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幼儿的行为出现明显的双重性,即在教师管理下能较好地要求去做,如碰巧其他老师同该老师说话,幼儿往往有说不完的话,表现出异常兴奋。如果老师不在或是管理松懈时,他们还常伴有攻击性或发泄行为的产生。进食中,幼儿紧紧地并排坐着,在老师的监督下,幼儿之间的“小摩擦”仅仅表现为瞪一眼或是不理睬,如果老师有所松懈,特别是忙着给一些幼儿喂饭时,孩子们就便有机可乘,大声说笑、指责、踢闹,有些大孩子则凭借力量“强占”更大的桌面或欺负小孩子。

其次,不利于幼儿同伴交际能力的提高。在幼儿园生活的8个小时中,由教师控制的时间占去了绝大部分,幼儿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在共同进餐活动中,小朋友们被要求“自己管好自己,自己吃好自己的饭”,幼儿之间极少能够交流,其中“听话”、守本分的幼儿常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成为全班幼儿学习的榜样。这不仅强化了“乖”孩子的行为,而且使其他幼儿为了取悦老师纷纷模仿:不说话加快吃饭的速度,自我封闭式的进食环境,使幼儿特别是缺少伙伴的幼儿,再次失去了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机会。

再次,易造成教育者于被教育者的对立,不利于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幼儿从出生第一天,就开始了发展主体、完善主体的进程。4至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有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想说话,想用语言来表达意愿是其重要的表现。教师屡次强令禁止“快吃,还聊哪?”、“你吃不完了?”,给幼儿心理造成相当大的精神负担,产生厌恶甚至逆反心理,并在其他活动中发泄出来,幼儿变得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或是公然违抗。作为被影响者的幼儿,其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必有意无意地影响教师的行为,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期望、评价态度和处理方式等。长此以往,最终影响教育的整体效果。

最后,易使幼儿情绪低落,消极被动,处处依赖成人,缺乏活动的兴趣,思维求同性高,有从众心理倾向。幼儿园中老师对幼儿保护有加,生怕幼儿受到伤害。如吃鱼,教师要挑鱼刺;吃饭时,老师要主动添饭加汤;吃得慢的,教师便会亲自喂饭。幼儿无须解决活动中的一切困难,甚至在困难未出现前,教师已将之化解。幼儿之间无须互相学习,交流吃饭的心得。在家里更是如此,家长或许是害怕幼儿吃不来,或是幼儿吃得慢焦躁不安,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多数幼儿都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吃完饭。幼儿没有自我服务的机会,长此以往,幼儿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处处依赖成人。在严格的膳食制度下,幼儿如同被人操作的木偶,没有了吃饭的兴趣,不能享受到进步的愉快。为了避免惩罚与责备,严格遵守着各式各样的规矩。幼儿被人为地剥夺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变得胆怯、退缩,缺乏创造性。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也正是幼教事业如此受到世人重视的根本原因。幼儿园里,都是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从小班开始就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吃饭不说话,保持安静就是其中之一。在进食期间,幼儿只有一件事可做--专心吃饭。而这种习惯是否因此形成?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孩子说话不多,而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饭时悄悄说话。生活中也不例外,尽管许多人受过幼儿教育,但人们往往喜欢在吃饭的时候交谈,甚至一些重要的事往往是在饭桌上决定的。边吃边聊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即使是幼儿园老师在用食时也经常在一块交谈。为什么幼儿就不能说话?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幼儿吃饭速度相当快。如某小班最早吃完的与最迟吃完的相差20分钟。教师几乎从一开始用餐就开始催促。教师更多看到的是没吃完的孩子,吃得慢的孩子。吃得快的孩子被允许自由活动,并严格将他们与没吃完的幼儿分开,以免干扰没吃完饭的幼儿吃饭。在观察中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坐在另一个没吃完的孩子旁边,老师立刻走过来:“到那边玩去,没看见他在吃饭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饭速度快的孩子越来越多,而老师关注的孩子越来越集中,在让所有的幼儿都吃完后,教师才开始关注所有的孩子。一些幼儿为了能够自由活动或是免受教师最后的“关照”,狼吞虎咽。这就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使幼儿形成一种观念--吃饭是阻碍活动自由的负担,吃饭是惩罚的工具。有些教师经常说:“你吃不吃,再不吃,就再给你添一碗。”这更使幼儿对此深信不疑。二是吃饭越快越好。有些幼儿在几分钟内便可吃完,所有的幼儿都希望加快自己的吃饭速度。幼儿园所规定的科学用食时间成为最后期限,教师只关注那些吃得慢的,却没有担忧过那些吃饭过快的幼儿是否因速度影响了消化吸收。观察中发现一男孩因吃得过快而发生呕吐现象。此外,人进食后血糖会慢慢升高,当升至一定水平就会刺激大脑,发出饱足感信号,于是人们会停止进食。而快食者进食过快,血糖上升速度相对进食速度滞后,发生饱足感信号较晚。由于进食过快,在停止进食之前,可多食入一些食物,快食的结果是超量进食,有可能引起肥胖。

由此可见,传统教育对“吃饭中说话”的理解是有极大的偏差的。吃饭不说话除了能方便教师,维持幼儿园各项工作按时有序进行以外,其他作用较少。尽管它确实可以避免呛食洒汤,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与生俱来有趋利避害的能力,只要需要,本能便可得到发展。而在现实中的过度保护,会让幼儿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国外,家长特别重视不替孩子干事,几个月的孩子学习自己吃饭,吃得满脸满身满地,也被视为学习的必经过程而听之任之。一味防范的不当的教育行为、要求、措施,给幼儿身心造成了负面影响,并由此使幼儿形成对吃饭的错误态度。另外,从长期效果看,“吃饭不许说话”也没有得到世人的普遍遵从。人们喜欢在进餐时聊天,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齐克森·默海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并认为饮食中,人们心情愉快,思维活跃,乐于接纳新想法,富于创造性联想。让幼儿边吃边聊,体验进餐的愉快,不仅有助于增进食欲,也可以为幼儿多方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教师是否因此而对幼儿的吃饭放任不管呢?在进食活动中毫无纪律的约束也是不利的。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为保证群体生活有序进行,就必须对不同个体进行约束。

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就餐环境不等于放任自流。维护其他幼儿享受自由的纪律是必要的。让幼儿在吃饭中体验着如何吃(即使是边吃边聊)才不引起呛食洒汤,对幼儿也十分有利。纪律有内部纪律与外部纪律之分。在幼儿园教育中,常常是对外部纪律强调有余,特别是对纪律的权威性强调有余,而对内部纪律重视不足。外部纪律只是一种表面的、暂时的、脆弱的、不可持久发挥作用的。只有被幼儿主动、自觉、自愿接受的纪律,才会在需要纪律时发挥作用。然而,我们也看到幼儿的心理尚不成熟,自律源于外部纪律的内化。整个幼儿阶段,接受成人的意志,服从成人的安排,构成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外部纪律,并将之转化为幼儿的自律,从而帮助幼儿通过自律使自己充分享有个性发展的自由。如果外部纪律不是幼儿身心发展所需要的,就无法内化为幼儿的自律,幼儿的服从只是暂时的,幼儿无法享受到自由,无法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由此,教师必须明白何时何事需要维持纪律。在进食活动中,幼儿喜欢说话,愿意相互交流或是自言自语。只要他的活动没有妨碍其他幼儿吃饭,没有破坏整个进食活动,个体行为就不应当成为纪律问题而受到束缚。观察中也看到有些小孩喜欢干扰别的幼儿吃饭,如拉拉她的小辫子,扯扯别人的衣服,踢人等,这时,教师就需要维持纪律,让幼儿明白,纪律不是用来管儿童的,而是帮助幼儿主动自由活动的。幼儿只有了解纪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并逐步学会自控。幼儿园中,老师不希望幼儿说话,源于幼儿吃饭不专心,吃得过慢。如果每个幼儿都能在四五十分钟内吃完饭,而且吃得很快乐,并形成类似于工作餐的氛围,相信比硬性“快吃饭,少说话”的纪律对幼儿的发展更有利。

第一,创设宽松的就餐环境,有助于促进食欲。在膳食活动中,幼儿可自由选择座位,选择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共进午餐,教师只在幼儿请求帮助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教师多给幼儿一些吃饭时间,不在就餐活动中处理有关纪律的问题,如“快吃”、“保持桌面干净”等。教师与幼儿边吃边聊营造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的氛围。幼儿园是家庭与社会连接的纽带,与家庭不能截然不同。让幼儿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就餐心情,可以促进消化腺的分泌,增进食欲。同时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有利于幼儿积极适应社会。观察中,曾看到一个孩子生病吃不下饭,在就餐时间内独自看书,主班老师怎么劝也不吃,而配班老师走过去,轻轻地安慰他,劝了几回,让他坐在桌边,自己拿了小椅子同他坐在一起,陪着他说话,半个小时过后,幼儿把饭吃完,高高兴兴地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去了。不应强迫幼儿进食,不用严格的纪律约束,而是通过情绪状态的调整,促进幼儿食欲。

第二,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自我服务的机会。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今天,很多幼儿乃至青少年被过度地保护起来,被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幼儿园教师工作十分辛劳,要到食堂取饭菜,整理桌子,给幼儿分饭分菜,时刻关注幼儿吃了多少,是否需要添加,给吃得慢的或吃饭能力差的孩子喂饭,吃完饭后还要收拾干净,组织幼儿睡觉,结果是幼儿无须自我服务。实际上幼儿在3岁左右便开始寻求全面的独立的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愿意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常听见孩子说:“我自己来”,幼儿有自我服务的欲望。让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如何进餐,如收放餐具,自取食物,互相鼓励不浪费粮食,不挑食等。要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依赖成人的好习惯。教师往往重视“保”,给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忽视了“育”--教育幼儿独立、自信。过多的保护剥夺了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的权利,导致了幼儿在自主感的发展上的失败。

第三,为幼儿创造一个与同伴融洽交往、师幼积极互动的场所。使幼儿在语言能力、知识经验、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所发展。民主宽松、开放的教养方式中,幼儿自由选择伙伴,畅所欲言,不时地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形成融洽的班级气氛。这可以使幼儿多方面受益。

首先表现为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语言发展环境。4~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特别快的阶段,他们的说话乐趣决不亚于呀呀学语的婴儿。语言产生于人们交流的需要。幼儿通过应用新词、新句式,聊天、辩论、置疑等对听说能力的提高十分有利。

其次,有助于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讨论、聊天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交谈,认识饭菜的名称、味道、颜色,了解吃饭的礼节。有些话题虽然也与吃饭无关,如有的小朋友告诉自己的伙伴前天爸爸带他到游乐园玩了,那里有好多好玩的东西,但是孩子们依然听得很仔细。幼儿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愉快的交流中,幼儿不知不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

再次,宽松愉快的就餐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的交往机会减少了。虽然人们可以很轻易地了解世界上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而匆忙的生活,高层建筑、单元房使人们更多地封闭起来。幼儿大部分时间呆在家中。幼儿园成为幼儿相互交流的最重要途径。但是,老师却控制住了大部分时间,幼儿自由交往的机会很少。研究发现,我国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差,能主动与人交往,敢在老师面前发表意见的仅占50%。在与幼儿园老师交谈中,教师也谈及近年来班里情绪过激,不懂得与人交往的幼儿有所增加。

如果能让幼儿在就餐中聊聊天,将有助于幼儿弥补此方面的不足。孩子喜欢孩子,幼儿有相同的思维方式,能够相互理解与沟通。小伙伴对孩子而言如同空气和水,在自由开放的时空中,幼儿可以逐步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这种技巧是在与成人交往中学不到的。撒娇、霸道在这里不受欢迎,幼儿必须习惯于使自己适应他人和环境的需要。教师是幼儿的大朋友,在积极的师往中可以引导幼儿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及师幼关系。

最后,通过幼儿间及师幼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加深对幼儿认知水平、交往的技能、语言水平、思维方式等的了解。还可以了解当前幼儿的兴趣、特点和需要,这对于改进及进一步开展教学十分有利。幼儿的学习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交谈中,教师可以把握教育的契机,不失时机地促进幼儿在各方面的提高。

由此可见,创设一个宽松的就餐环境,多给一些就餐时间,鼓励师幼共同进餐,边吃边聊,是一种本质上不同于当前幼儿园普遍实行的“过多强调纪律”的就餐活动,而这种不同源于不同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给幼儿自由说话的权利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幼儿身心虽然尚处于稚嫩状态,但具有发展潜能。他们有自己的兴趣、愿望和需求,有独立的人格,成人必须尊重儿童,将儿童作为独立的人来对待。教师允许并积极鼓励幼儿提出合理的愿望和要求,主动参与自由自主的活动,从而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对幼儿说话自由的限制强调了成人权威的不可违抗性,在教育上表现为无视幼儿的特点、需要,以传递固有知识技能,维护既有规则为主,无视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这无疑是对幼儿信任感、认可感、自尊感的剥夺,更多地助长幼儿的自卑、怯懦、退缩的体验,扼杀了幼儿主动性、创造性,造成幼儿缺乏学习和适应生活的主动性能力。给幼儿自由说话的权利,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必须做的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教育不应限于对幼儿提供成型的观念、知识技能,更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充满探索的机会,富于个性化的环境,引导幼儿根据自身特点去思考、尝试、发现、创造,让幼儿挖掘自身潜力,获得不断学习和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从而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的进食活动反映出人们长期以来对幼儿教育中的“保育”和“纪律”的认识,值得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资料

1.万钫《学前卫生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3.薛烨《小朋友们,吃饭不许说话》《中国青年报》1999年9月13日

4.张博《正确认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学前教育》1996年第4期

5.李岱玲《幼儿心理卫生浅议》《教育导刊》1998年第6期

6.唐华《幼儿的进餐环境及其创设》《学前教育》1995年第5期

7.刘馨《全面保育--维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重要保证》《学前教育》1999年第6期

8.徐颖《更新教育观念--维护幼儿心理健康》《幼儿教育》1995年第12期

9.姚念玖《孩子为什么不快乐》《启蒙》1994年第11期

10.涂艳国《教育中的自由与纪律》《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10期

11.张博《哪些因素影响纪律的维持》《学前教育》1998年第9期

12.张博《纪律及其维持》《学前教育》1998年第6期

13.曹能秀《蒙台梭利关于自由和纪律关系的论述及其启示》《幼儿教育》1999年第2期

14.唐继宏徐月芽《帮助幼儿建立自我纪律和自我控制》《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15.冯晓霞《面向可持续发展--幼儿教育的新课题》《学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第4篇:幼儿纪律教育范文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内涵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从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上看,它体现于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价值、内容、过程、方法、手段、途径等方方面面,而从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现代性则是现代德育(相对于传统德育)综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体性与发展性。“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发展性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促进幼儿德性健康发展。德育现代性要求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在现代性的吁求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点,而且要不辱使命,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理路及其功能价值。因此,幼儿教育者就要从理论上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建构起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德性人。自然,要完成人自身这一伟大转变的任务就要从幼儿抓起,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诸多一重一轻的怪圈,真正使幼儿德育建基于现代性之上。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道德与习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认识。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成人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三、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

而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问题更为转向儿童自身及其与社会相互作用方面,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彻底走向它的尽头。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体验、移情与社会行为,二是关于选择、建构与道德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现代性水平,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当代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普遍范式,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的观点,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与情景无关的特质,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这种特点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

第5篇:幼儿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故事教学;幼儿园;幼儿;活动

收稿日期:2007―12―25

作者简介:张彩丽(1975-),女,汉族,河南省漯河市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和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研究。

故事教学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开展故事教学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的故事教学从目标的制定、到教学的实施、到活动的评价都是为了幼儿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处理好目标与幼儿的发展,活动中的纪律与幼儿的发展,活动的过程与幼儿的发展,教师与幼儿的发展的关系,故事教学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处理好活动的目标与活动中的幼儿之间的关系

目标是活动的准绳,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故事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制定的目标,要以幼儿应有的发展水平为依据,既适合幼儿现有的理解、接受能力,又略高于现有水平,制定最适当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观察活动中幼儿的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真实表现,随时调整教学的目标,或适时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应该随着教育活动的开展而自由调节,在寻求平衡过程中不断生成”。①不能死死地抱住目标不放,更不能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忽视幼儿听故事的情绪,甚至牺牲整个教学过程。比如,原计划讲两遍故事以后,大部分幼儿就能复述故事,结果未能如愿。为了达到原定的目标,教师就暂时放弃接下来的环节。继续反复讲述。原本动听的故事,也会变得索然无味。使幼儿“听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愉悦感大打折扣”。②这种死抱既定目标不放,不能灵活应变的教学,不但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而且对幼儿的发展也不会产生多少益处。最终只能算失败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故事教学中最忌局限于预定的目标,硬逼幼儿达到“应然”的状态,而应该时刻关注活动中幼儿当前的需要,把握幼儿“实然”的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真正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处理好活动中的纪律与活动中的幼儿之间的关系

纪律与幼儿的自由发展是辨证统一的。良好的纪律可以有序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纪律不能限制儿童活动的自由,影响儿童身体的健康。蒙台梭利在论述自由与纪律时谈到:“如果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那么纪律本身也需要是灵活的。我不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像哑巴一样不出声和像瘫痪病人一样不动弹才是纪律。此时,他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③故事教学本身应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在故事教学中,幼儿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动作,或赞或叹,或捧腹大笑,或手舞足蹈,都是幼儿身心活动的自然流露,是自我发展的真实体现。教师如果忽视了儿童的这些内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所谓的纪律,限制儿童活动的自由,不许孩子乱说、乱动,让孩子长时间正襟危坐、呆若木鸡地去听故事,久而久之,将会危害孩子身体的健康发育。

故事教学又是促进幼儿多种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幼儿在听故事时,总会根据教师的讲述,积极地去思考、去想像,从而促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的发展。他们通过复述故事、自由交谈,发展自己的记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充分展示、张扬自己的个性。因此,在故事教学中,纪律条款应尽可能的精简,只要能够维持个体基本行为规范和群体基本活动秩序就足够了。“假如某一教育体系-而很少涉及纪律和常规,那么这个体系就具有发展上的优越性”。④过严过繁的纪律还很容易束缚儿童积极活跃的心理活动,对儿童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

三、处理好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幼儿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双主体,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实现的活动”。⑤杜威更形象地认为,教学活动就好比师生共渡一条船去旅游,那么怎样才能使渡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地航行?使船员旅游愉快?只靠船长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可能的。船长必须和全体船员一起努力,一起去经历、去体验。旅途中大家不断地相互欣赏、相互激励,共同努力、共同享受旅途的愉快,可见船长和船员都是活动的主体。这一比喻告诉我们,在幼儿园教学中,师幼互动的质量是衡量幼儿园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师和幼儿目标一致、步调协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幼儿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故事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兴趣,要让幼儿感受到故事教学的魅力,体验到故事教学的轻松和愉快,使每个幼儿都真正积极主动地融入活动,并成为活动的主体。可以通过师流、幼流等互动形式让幼儿畅谈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其次,要给幼儿提供自由思考、自由想像的时间,让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语速要快慢适度,用心去关注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取向,要耐心倾听幼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让幼儿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展开思维和想像的翅膀自由飞翔。第三,要善于引导幼儿复述故事。教师只有把握好这些关键要素,使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感到有趣事要听,有趣闻要想,有自己的趣话要说,才是真正地把主人的地位还给了幼儿,使幼儿真正地享受到故事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四、处理好活动的过程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讲述是故事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讲述故事时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言语技巧,力求做到讲述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态度亲切感人,表情丰富自然,动作大方得体。讲述要能够激起幼儿的兴趣,扩展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的想像。讲述过程中应伴随不时地交谈和提问,与幼儿沟通心灵,分享情感。通过讲述,应使幼儿在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都有收获和发展。

幼儿复述故事也是故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的讲述,幼儿对故事中的动物、人物、事件都会产生自己的理解,这时,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地复述故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记忆,发挥自己的思维与想像,使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评价、改编故事。通过这种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于促进幼儿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想像能力以及言语沟通能力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故事教学的压轴戏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不仅能够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多种需要,而且它还是幼儿最欢迎、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获得极大程度的相对自由,他们自由地说话、自由地活动、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尽兴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尽情地满足表现的欲望。他们语言、身体、个性等方方面面的潜能都将因此而激活,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动静搭配,也是故事教学的重要特点。皮亚杰认为:活动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的,离开了活动,幼儿的发展就无从谈起。“知识乃是主体对客体活动的结果-还要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物质环境,给儿童提供活动进行学习”。⑥故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主旨去设计、去实施。各个环节要相互衔接,动静搭配,合理安排。比如:将上述环节设计成这样的教学过程:1.教师说出故事的名字,先让幼儿设想一下故事的内容。2.引导幼儿观看图片,根据图片的暗示,猜想老师要讲的故事。3.教师讲述故事。4.让幼儿角色扮演,展示幼儿听故事的收获和问题,引起幼儿再次认真听故事的兴趣。5.教师再讲一遍故事,这一遍,教师要放慢“讲”的速度,以幼儿“学”的速度来调整自己“讲”的速度,并注意纠正前面角色扮演中出现的不协调。6、再次角色扮演,让幼儿看见自己的进步。7、师生共同复述故事。这样有动有静的安排,不仅符合幼儿好动、好说、好表现的心理,而且让幼儿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变被动地接受“死知识”,为主动探究“活知识”,必将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当然,这一安排还可以做其他更好的调整。

综上所述,幼儿园故事教学中,只有处理好了以上几种关系,故事教学才能真正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注释:

①唐德海,周西安,韦莉娜.论教育目的的预设与生成.高等教育研究,2007,(8).

②朱立新.幼儿园故事教学模式化的危害.幼儿教育,1999,(1).

③[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邵夏珍主编,万信琼译.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M].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01.

④冯夏婷,胡金娇,吴冬梅.建立新型师幼互动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第6篇:幼儿纪律教育范文

幼儿园新学期教师的工作计划一

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期,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机遇,面对新课程的改革,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逐步转化为教育行为,又如何付诸于教育实践中?面对一批接近五周岁的孩子,培养他们的学习、行为、卫生习惯显得至关重要的,现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所任学科的特点,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 总体思路

今年我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南,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培养幼儿创造力和想像力、激发幼儿对科学领域的兴趣、教给幼儿粗浅的知识为重点,提高幼儿多方面的素质。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担任计算、健康两领域的教学,同时承担了本班特色课英语的教学。

(一)健康领域

1、喜欢参加幼儿园各种集体活动。

2、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具备初步的安全保健知识,学习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适当的保护。

4、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要求动作基本做到轻松协调。

(二)科学领域

1、对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和现象有明显的兴趣和好奇心。

2、尝试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和现象,喜欢探索和提问。

3、喜欢与同伴合作,尝试用多种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喜欢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运用简单的数、形、时空等数学知识,能在成人的指导下学习使用比较、分类、排序等方法。

5、关心周围环境、爱护动植物,萌发初步的环境意识。

(三)英语学习的目标

1、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

2、幼儿掌握正确的英语发音。

(四)保育目标

1、配合生活老师做好班级内与外的卫生同时,并能按要求将 班级物品摆放整齐归类放好,教育幼儿要爱护班级物品。

2、养成饭前便后及时洗手的习惯,照顾好幼儿的两餐两点,对进餐慢的幼儿进行教育,并告诉幼儿不可以挑食,饭粒不可以掉在桌上和地下,要珍惜粮食。

(五)常规教育目标

1、礼貌

先从自我做起,对领导、同事、家长都要面带微笑向人主动问好。给幼儿带个好头,并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培养幼儿成为一名尊老爱幼、讲礼貌文明的好孩子、能友好与他人相处。

2、课堂活动纪律

要正确引导幼儿上课的坐椅子姿势、培养良好的课堂常规;不许随便下位置、回答问题时要举手、并学会尊重他人,安静地倾听他人的发言,养成不随便打乱别人的讲话。

三、教学措施:

1、开展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结合一日生活进行随机教育,并要做到持之以恒。

3、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因材施教,多鼓励表扬,激发幼儿上进心。

4、尊重幼儿,耐心对待幼儿,保护幼儿那颗稚嫩的心。

四、家园沟通

1、通过电话、家访、手册、面谈等形式来了解幼儿在家与在园的各种表现。

2、在沟通时应注意热情有礼、对待特殊情况要冷静、有条理地进行交流 .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按照计划严格执行,把工作落实好,力求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查看更多>> 教师工作计划

幼儿园新学期教师的工作计划二

我们都知道,一个学校是由多个班级组成的,班级是学校的重要成员,它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学校.如何才能将班级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呢?那就要看这个班的指挥官——班主任的工作。为了让班级充满活力与创新,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也为了使新学期班级上能有更新的气息,特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如下。

一、常规教育

从热闹的假期踏入新学期,学生的心神松散,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早进入角色,再次适应学校紧张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充分利用班会的时间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见师长热情问好。教给学生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

2、充分发挥各项活动中的教育阵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比如:可以利用文明班的评比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

二、班级纪律

一个班级,要想有良好的班风,必须要有良好的纪律才行。

1、课堂纪律

首先利用班队课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纪,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这样学生既感到有努力目标,又有约束力,而且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遵守纪律。由于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这样变被动的各种要求为主动的行为,有助于学生将文字内化为行为。我们班的宗旨是"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2、课间纪律

课间是学生轻松休息的时间,良好的课间纪律将会给整个校园带来活跃而轻松的气氛.然而,丰富多彩的课间动,就是解决课间纪律乱的法宝.使学生既健体又受教育,同时,随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文明活动,寓教于乐。

3、课后纪律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集体生活,要求学生做到不仅做到快,齐,静,而且能够进行自主管理.做到高高兴兴来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去。

三、卫生

讲究卫生很重要.俗话说,病从口入.收拾好卫生,既能使身体健康,又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个人卫生:要求衣着整洁,常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

2、班级卫生:每天两次分派值日生清扫,设立卫生监督岗,进行检查与监督.对于主动,及时打扫卫生的同学或小组,进行奖励.同时进行爱护环境和花草的教育。

四、班干部的培养

班级管理光靠班主任一人来管理是不够的,而班干部却是班级管理的好助手.这学期我仍将培养做事认真有责任性的人,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和学会管理。齐心协力搞好工作,建立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班集体。

五、其他

班级管理中还应注重个体的发展,在各项活动中挖掘各种人才及学生的潜力,使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能在某一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班级继续开展各种活动.如:三好学生评选,学习能手等各种评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敢于面对大家展示自我,充分锻炼自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充分利用班级板报中的德育阵地,加强管理。

第7篇:幼儿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半日活动;细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既有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又有学习活动;既有自由、自主的选择性活动,又有组织、有指导的教育活动;既有幼儿与玩具、材料等物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又有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影,为了让孩子们每天快乐地来园,快乐地离园。教师既要做很多的工作,又要有充分的准备,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才会更合理呢?

一、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老师在整个半日活动中扮演的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非是一个控制者的角色,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收放自如的游戏活动,他们是有自主性的。但是,怎样才能使一个班孩子的常规与自主性达到比较好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自由与纪律二者关系如何协调?老师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及作用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例如,某班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较好,孩子相互交际能力很强,孩子们坐在一起总会津津乐道地谈论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实,这时的孩子们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他们在发挥自己与人交际的本能。但是,此时的教室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明显缺乏了纪律性。多数情况下老师会选择直接制止孩子们吵闹,打断他们的交谈,达到安静的效果,但这显然对孩子的个人发展无益。

因此,教师应时刻寻找促进孩子发展的契机,经过思考,我认为幼儿是需要天性的自由表现的,但是缺乏纪律性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放纵。老师既不能一味地打断制止孩子的交谈,也不能任由他们无序讨论,老师可以将自由框范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首先,老师可以要求孩子们交谈时声音应该放低,这是在集体场合,大喊大叫是不允许的,这是自由交谈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老师可以事先收集好孩子们平时感兴趣的一些话题,采用集体讨论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个别分享,这样孩子们的自由交谈活动是有目的的,既能够发展他们的语言交谈能力,也能够增强孩子们的秩序意识,整个活动是有教育意义的。其实,自由与纪律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反而是同一事件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

二、教学活动的完整有效

教学活动显然是幼儿园生活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组织好一次教学活动,不仅需要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更需要老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认真备好教案、做好课件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还要备幼儿,提前思考抛出的每一个问题孩子可能会怎么回答,而老师又要怎么去接。教师对幼儿回答问题的反馈能力,需要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因材施教,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胆大积极的孩子尽可能多引导,激发他的创造潜能;对于胆小怯场的孩子,可以多用表扬、鼓励的方式引导。

三、生活环节注重细节

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萌芽发展阶段,生活环节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繁琐生活环节中孩子们能学会很多本领,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老师不仅是要组织好一个教学活动,生活环节也马虎不得。比如,像盥洗、进餐这样的环节,老师必须注意好各种细节,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用餐不说话、饭后漱口等,老师提出的要求应该明确,一定要让孩子们事先明确要求,他们才能按要求去做,所以常规往往是在琐碎的生活环节中培养而成的。

幼儿园教师与其他的老师不一样,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可爱的孩子,身正为师,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教育手段来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是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学习和努力的。

参考文献:

第8篇:幼儿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 幼儿园大班 早期阅读集体活动 教师言语行为

一、概念界定

(一)早期阅读集体活动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1998)把早期阅读界定为“儿童一岁半以后即开始的阅读。主要有成人将儿童读物中的内容读给儿童听,儿童识字后,进入自己的阅读”。①周兢、余珍有(2003)认为,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教育活动。②黄娟娟(2006)认为早期阅读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托儿所)、家庭通过对婴幼儿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图书、图片、标志、文字、电视、录像、碟片、计算机多媒体等),让婴幼儿接受有关材料的信息,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倾听成人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③集体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是根据某一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某一相对固定的时间内,以集体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早期阅读集体活动是指以集体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

(二)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当人们说出一串话语时,就在完成的一种行为。它最先由英国牛津大学语言哲学教授奥斯汀于1955年在《论言语行为》中提出,言语行为就是“说什么也就是做什么”――to say something is to do something。他将言语行为划分出三个层次:言说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④而后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修正了奥斯汀的三分说,将言语行为抽象划分为以下四种行为话语行为、命题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⑤

(三)教师的言语行为

施志毅、廖可珍(1997)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师行为做如下定义:教育是一种以教师行为为表征的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⑥唐松林(2002)对教师行为做了如下定义:教师行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直觉与信念。它是教师经过专业化训练和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维、认知结构、人格特征及与之适应的行为方式总和。⑦林正范、徐丽华(2006)指出,教师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师的教育概念、教育教学能力、身心健康状况都会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⑧《朗曼词典》将“教师言语行为”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语言表达的行为。具体到本研究内容,可将教师言语行为定义为:幼儿教师在集体活动中指导幼儿阅读的有声言语行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1.了解大班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特点和现状,并发现其存在问题。

2.针对大班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

X市S区幼儿园大班三位老师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对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现状和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上述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研究方法的梳理,本研究力图吸收逻辑经验法和释义法的长处,并使用观察法,通过笔录、摄像手段记录在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的言语行为,选取X市S区幼儿园大班三位老师作为观察对象,每个班观察2次,每次30分钟。共用3个小时进行观察。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整理和呈现教师言语行为百分比,并结合数学统计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最后,对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现状进行反思。

在本研究中将幼儿教师在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的课堂言语行为分为:组织行为、陈述行为、提问行为和反应行为。

组织行为:(1)学习要求:教师在集体活动开始时对阅读内容的说明和活动结束时对学习内容的总结。(2)纪律要求:教师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或对全体幼儿纪律的强调或指出哪个小组、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3)课堂常规:活动开始和结束时教师与幼儿之间的问候语,以及教师提醒幼儿的一些课堂常规行为。(4)其他行为:教师播放音乐或使用多媒体时的言语行为,以及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时的言语行为。

陈述行为:教师传授知识、提供信息等直接针对学习内容的言语行为。

提问行为:教师提出一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包括一次性提出问题,完全重复提问一个相同的问题或者对相同问题换用另一种提问方法,还包括针对幼儿的回答做进一步的提问。

反馈行为:包括对幼儿的回答作出的肯定与否定,重复幼儿的回答,给回答问题的幼儿以提示或提示性建议,总结幼儿的观点,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现场观察了3位大班幼儿教师的在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的课堂言语行为,由于笔者在观察时,被录音的教师事先皆不知情,没有做刻意的准备,所以研究结果中的课堂言语行为的现状真实可信。

表1 教师言语行为原始频数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6次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总次数是622次。其中教师组织行为的总次数是185次,陈述行为的总次数是89次,提问行为的次数是173次,反馈行为的次数是175次。

(一)教师各项言语行为占课堂言语行为的总数的百分比

从6次活动整体统计来看,活动中教师的组织行为占30%,陈述行为占14%,提问行为占28%,反馈行为占28%。

(二)教师的组织行为

图1 教师组织行为比例

从“教师组织行为比例”柱形图中可以看出,在6次活动中教师提出学习要求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提出纪律要求的比例。

由于幼儿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经常会出现遗忘教师已经强调的学习要求。例如,在《春天来了》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学习要求为“小手要指着字宝宝”,幼儿注意力分散之后,教师需要多次重复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在《春天的颜色》活动中,学习目标是:学习“蓝色”、“绿色”、“金黄色”等关于颜色的词语,并能积极寻找春天的颜色。那么在课堂上老师就会经常提醒幼儿:“春天是……色的。”“小朋友们想一想春天还有其他的颜色吗?”笔者认为,教师对学习要求的重复不仅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幼儿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灵活使用词汇的能力。仍以《春天的颜色》为例,教师在不断地启发幼儿思考春天还有哪些颜色时,有一位小朋友告诉老师:“春天是五颜六色的。”

在研究结果中,不同教师对纪律要求的次数也不同,笔者认为这与教师的性格有关。严肃的教师教导出来的幼儿往往在课堂上较守纪律,小声说话和做小动作的幼儿较少。性格温和的教师教导出来的幼儿在课堂上比较胆大,违反纪律的现象常常会出现,教师就会停下来维持纪律。

(三)教师的陈述行为

图2 教师陈述行为比例

在“教师课堂言语行为比例”饼状图中,教师的陈述行为占14%。在上图中,我们也可以发现,6个活动中教师的陈述行为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无论是哪位教师在课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话缀和口误。笔者认为由于受方言的影响,三位教师对“Ch”和“C”发音混淆,例如误将“春”读为“Cun”。同时,作者还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陈述语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课堂变得毫无生气、死板,不易引起幼儿兴趣。例如在《春雨》活动中,教师在向幼儿朗诵《春雨》这篇文章时,语气平淡,幼儿注意力很快就会分散,课堂上的小动作也频频出现。但在《拦鹿追兔》活动中,这位老师根据老虎、梅花鹿和小兔自身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给幼儿讲《拦鹿追兔》的故事,小朋友们听得很认真。在做角色扮演游戏时,幼儿也能模仿三位主人公说话的特点进行表演。

(四)教师的提问行为

图3 教师提问行为比例

从“教师提问行为比例”柱状图中可以看出,在6次活动中,教师一次性提出问题的行为所占的比例最大。

同时在这6次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每个教师提问的数量也会有一些差异。在笔者的观察中发现,教师往往多采用集体提问的形式。集体提问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带动全班幼儿的积极性,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当个别幼儿有注意力分散时或者是某个问题比较难于回答时,教师就会采取单独提问的形式。对相同问题换用另一种提问方法和针对幼儿的回答作进一步的提问,这两种提问形式往往也是用于引起幼儿的注意。

在提问的内容方面,作者在观察时发现,教师比较倾向于提问与故事内容有关的问题,而较少关注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问。例如在《七色花》活动中,教师只让幼儿弄清楚珍妮用七色花瓣做的7件事,理顺每件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一节课下来,幼儿只是记住了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其实,《七色花》的故事是要告诉幼儿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如果教师在这次活动中能够提问幼儿类似“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样的问题时,通过幼儿的思考和老师的启发,幼儿就会明白要帮助有困难的人的道理,那么这次活动将能更好地体现它的教育目标。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活动之前让幼儿想象一下七色花是什么样子的,都有什么颜色。这种针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问,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五)教师的反馈行为

图4 教师反馈行为比例

从“教师反馈行为比例”饼状图中可以看出,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得比较少,说明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不够重视。

笔者在观察时发现,教师往往较少关注幼儿的回答,对幼儿回答的正确与否没有作出充分的肯定与否定。在对幼儿具有创意的回答时,教师的肯定也只是简单的一句“很棒”,评价较单调,不易激发幼儿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提示行为占的比例较大,教师往往急于纠正幼儿出现的言语错误,中断幼儿的回答,没有给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例如在《小公鸡吹喇叭》活动中,老师提问一个小朋友:“小公鸡怎样吹喇叭才算是学会了呢?”这个小朋友只回答:“声音要响亮。”老师回答:“还有声音要清脆,声音要动听,是不是?”幼儿回答:“是。”在这段对话中,幼儿的回答并不完整,老师应该给予幼儿提示,给幼儿思考的时间,而不是急于将完整的答案告诉他。

在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时,教师常常只是针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而未上升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高度。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出大班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现状为:

1.在教师的言语行为中,组织行为所占的比例最重,其次是提问行为和反馈行为。教师的陈述行为较少。

2.由于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师的组织行为中,较多的是对学习要求和纪律要求的强调。对学习和纪律要求的反复强调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也有利于幼儿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3.在教师的陈述行为中,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往往会出现话缀和口误。部分教师的陈述语气比较平淡,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的提问多采用一次性提问和集体提问的形式;在提问的内容方面,教师常常囿于活动内容的范围,而忽略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提问。

5.在教师的反馈行为中,对幼儿回答的评价过于简单,总结时也只是简单地重复幼儿的答案,没有上升到品德教育的高度。在指导幼儿回答问题时,很少给幼儿思考的时间,急于给出正确答案。

(二)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及结论提出一些解决建议:

1.尝试进行教学反思,学会组织计划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2.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各种教学材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积极性。个别指导和集体教学相结合。

3.家庭、幼教机构和班级教师应对幼儿的纪律要求一致。

4.幼儿教师要不断培养对教学内容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激发幼儿的言语习得兴趣,也为幼儿的言语习得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5.恰当地使用提问,集体提问和单独提问相结合,注意形式的灵活性,适当增加单独提问的比例。

6.积极使用反馈,关注幼儿的回答,具体指出幼儿回答的可取之处和不当之处。留给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给予提示。对幼儿回答的反馈要注重教育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幼儿品德的培养。

注释:

①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下册),1998.

②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3.

③黄娟娟主编.识字、认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新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0.

④巴斯摩尔著.洪汉鼎译.哲学百年 新近哲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⑤柴生秦.西方语言哲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⑥施志毅,廖可珍.建立教育行为学刍议.江西教育科研,1997,(4):7-8.

⑦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⑧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行为研究的认识.教师教育研究,2006,(2):23-26.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下册),1998.

[2]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3.

[3]黄娟娟主编.识字、认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新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0.

[4]施志毅,廖可珍.建立教育行为学刍议[J].江西教育科研,1997,(4).

[5]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行为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2).

[7]巴斯摩尔著.洪汉鼎译.哲学百年 新近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柴生秦.西方语言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9]周兢.论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1995,(2).

[10]祝士媛.我国早期阅读的现状与对策[J].幼教天地,2007,(6).

[11]伍新春.早期阅读教学的原则[J].幼儿教育,2008,(7).

[12]张明红.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看早期阅读的教学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13]区培民.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一体化的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1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89.

[15]肖锋.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析――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研究工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6).

[1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99-245.

[17]程晓樵等.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研究[J].教育评论,1995,(4).

第9篇:幼儿纪律教育范文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内涵

认识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强调幼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前提,而且没有对这一必要性的科学认识或者根本上认为幼儿德育没有必要,那么在思想上就不会有幼儿德育应有的地位,从而实践上也就不会有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德育也就是人完整道德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是个很特殊的时期,这一点从心理学研究即可证明。对道德教育来说,这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不论受到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还是不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尤其是教育家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从古罗马的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普鲁塔克(Ploutarkos)到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从中国古代的颜之推到近代鲁迅等,他们都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倡导者,其有关思想也早已成为德育思想史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思想难免会带有与各自时代、社会结构相一致的印痕。然而,对历史的批判和继承正是现代德育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德育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德育给予现代德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其思想内容和方式方法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在部分教育者的观念里还余迹犹存。比如,以讲究“使为则为,使止则止”(《颜氏家训·教子》)为核心特征的重命令轻理喻、重权威轻个性、重控制轻选择、重规训轻德性、重服从轻体验等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家庭和幼儿教育里还大量存在,道德教育内容有教(习俗教化)无德(道德)现象仍较普遍等。应该说,这些都与德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一致。现代社会已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凭借现代科技的强力推进,正大步朝向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道德教育在帮助人完成现代化并进而促进社会现代化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道德教育本身要尽快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现代性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道德教育同其它各级各类道德教育一样,增强自身现代性是当前的首要使命,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基础性作用。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从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上看,它体现于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价值、内容、过程、方法、手段、途径等方方面面,而从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现代性则是现代德育(相对于传统德育)综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体性与发展性。“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发展性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促进幼儿德性健康发展。德育现代性要求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在现代性的吁求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点,而且要不辱使命,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理路及其功能价值。因此,幼儿教育者就要从理论上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视角观照道德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道德总是哲学在思考伦理价值时的首要选择。道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引领一个时代道德发展的航标。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曾说:“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探讨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种研究结合起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道德实践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两者的联姻,不仅如此,教育者的观点和行为也较少明确从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出发。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包括幼教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非常明显,直接表现则是道德教育的人为痕迹随处可见。“如果说人们对道德哲学家很少直接就道德教育问题发表言论还只是感到遗憾的话,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觉利用道德哲学的成果,则可称之为教育的不幸了。”实际情况正是这样,教育工作者还缺乏对道德教育价值深刻的反思,对当前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和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缺乏主动寻求道德教育研究成果的意识。一百多年来,道德教育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已取得丰硕成果,它们对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以及推进道德教育现代化进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正如著名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G·F·Kneller)所言:“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因此,与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也应是一位道德哲学家,对幼儿道德发展应有自己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思考,从而使人的德性在生命的幼年就能得到深深的培植。

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建构起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德性人。自然,要完成人自身这一伟大转变的任务就要从幼儿抓起,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诸多一重一轻的怪圈,真正使幼儿德育建基于现代性之上。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道德与习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认识。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也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与这一现代德育思想相映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关于此点还可见下文道德心理学的进一步分析)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成人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道德哲学要求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建设路向、德性培养等问题予以重新思考和判断。

三、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

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幼儿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幼儿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幼儿有灵有情也有智,他(她)不是行为主义者手中操纵的机器,也不是认知主义者所解读的那样冰冷的理性,甚至也不可以当作等待解读的“文本”。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不是成人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幼儿生活的发展一起发展,随幼儿的成长一道成长的。幼儿生命的鲜活性使得他对生活有着无比的热爱,对人类道德有着不尽的探索兴趣,他对道德有着一份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善。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构成他对道德理解的一部分,也是今后道德自我建构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呵护并珍视幼儿对待世界的这份情感,并使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其自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作为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皮亚杰(JeanPiaget)和柯尔伯格已于上个世纪先后研究了儿童以道德认知为核心的道德发展规律,从总体上揭示出了道德发展遵从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路向。而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问题更为转向儿童自身及其与社会相互作用方面,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彻底走向它的尽头。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体验、移情与社会行为,二是关于选择、建构与道德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现代性水平,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当代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普遍范式。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的观点,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与情景无关的特质,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皮亚杰对幼儿的研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做出许多独立的判断,7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到9岁时这种判断基本取代了客观判断(李伯黍,1981)。既然幼儿时期已有初步自律道德的意识(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一种自律的道德),那么发展幼儿自律道德就要尊重其自我选择的权利。其实,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A·L·Gesell)早已提出“2岁危机期”这一概念,埃里克森(E·H·Erickson)对此解释说是幼儿向父母寻求自我选择的反抗,在他的理论中,主动性与自主性被视为幼儿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这种特点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心理学家吉尔·诺姆(GilNoam,1993)的研究很好说明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一些儿童早期不良的经验会导致一种‘不良意愿’模式的建构,而长期的伤害和同伴的拒绝则会扭曲儿童道德互惠的建构,以至于这样的孩子感到‘有权力’以攻击和剥削的方式对待别人”。显然,对教育者来说,防止幼儿建构“不良意愿”模式并代之以“良好意愿”模式是件极为重要的事,否则当幼儿将这种不良模式整合到道德自我建构中时,就会在以后生活中,尤其是解读社会道德情景时形成个人偏见。

最后是移情(empathy),一种替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禁止性道德行为则同负疚、羞愧以及厌恶感联系在一起。这说明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响儿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种研究喻示了幼儿道德教育新的方向,并成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道德心理基础。

总之,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幼儿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注:

[1]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3][6]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4]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5][7][美]威廉·弗兰克纳,黄伟合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8]于钦波、刘民:《外国德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