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德品质个人总结范文

道德品质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品质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德品质个人总结

第1篇:道德品质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校教师; 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56-001

技工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重任,对于一所优秀的技工院校,没有一批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是无法想像的。因此,技工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获得的。一个人能否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重视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因此,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和方法,对于教师增强自我修养会有很好的帮助。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修养”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修”的原意是“切磋琢磨”,“养”的本意是指涵养性情或陶冶情操。“修”与“养”结合起来是指,通过学习、磨练、涵育和陶冶情性,养成良好品德的功夫。综合起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修身养性”之道;二是指接人待物的良好态度;三是指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技艺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素质和才能;四是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的过程和功夫。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担,更是连接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处事,如何对待生活,如何被社会所认可,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人格修养等,教师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技校的教师而言,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文化素养;二是精通所教专业的知识并能够领悟该专业知识的文化素养;三是具备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能力。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可以让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得到加强,而且可以增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讲究道德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特别重视道德修养。对每一个教师来讲,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其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客观要求和必要途径。教师不仅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掌握业务技能,而且必须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具备与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社会越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要求教师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愿望就越强烈,技工教育也不例外。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校学生,才能较好地实现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然而,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单靠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教师自觉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就是将外在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从业者的内在信念,并进而将这种内在信念转化为实际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劳动者完善道德品质陶冶道德情操的能动力量源泉。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知识,更要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能够沉着面对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让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成人”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给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师的个人素养对学生都将产生影响,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使学生难忘的老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第一,坚持知行统一。理论是行动的向导,缺乏理论指导的行动必然是盲目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理智的、自觉的活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也需要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道德理论作基础。只有掌握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真正懂得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实际要求,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选择和评价能力,并形成科学的职业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技工学校的老师不能满足现有的某些道德知识,而必须在总结新的职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职业道德认识,增强职业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凭借较高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度的责任感、踏实的工作作风、崇高的敬业精神,将学生培养成才。

第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同其他事物存在和发展一样,都是在外部与内部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高,既要依赖包括批评在内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评价,又要依赖包括自我评价在内的自我道德审视和自我道德评价。认真地、经常地进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只有勇敢地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严于和善于剖析,反省自己,才能消除错误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第三,学习先进人物。由于先进人物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我们的职业道德理想,为我们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所以向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学习,特别是向本行的先进人物学习,也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第2篇:道德品质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思想品德;道德教育;法律常识;道德水平;思想活动;青少年道德品质;德育阵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057-01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就我个人几年来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 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写学习心得、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能及时的进行思想反馈,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例如:我在上《做诚信的人》这一课内容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谎、作弊、违纪等不守诚信的现象,开展了一次《诚信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们对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从而增强了诚信意识。

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从而在学生心里逐渐树立起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再比如:结合学校“献爱心学雷锋小组”成立七周年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的专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以后要把每月的一些零花钱省下来捐给“献爱心学雷锋小组”,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同学,还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捐书,收废品(将废书、废纸、饮料瓶积攒起来)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教育

第3篇:道德品质个人总结范文

全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全媒体概述及内涵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尤其是得益于互联网迅速发展,传播手段和方式可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开始逐步融合互通,各种传播工具如报纸、杂志、广播、音像、网路、卫星通讯等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并且针对受众需求不同,选择最适合的形式和渠道,达到深度融合,实现对受众的全面、最佳传播效果。不同文献里对“全媒体”的定义不同,但归纳总结相关文献得出,“全媒体”是应“媒体而生”的产物,是在传统媒体及新兴媒体的基础上衍生而成的。也就是说,“全媒体”可理解为: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等各种表现形式,全面的、立体地展示着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当前,“全媒体”正在传播领域的实践中日复一日丰富发展着它的内涵,而当所有的信息传播普遍地以这种方式运作时,我们也就进入了全媒体时代。

二、大学生对全媒体的应用现状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上网人数已经高达100%,其中90%的高校学生已经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全媒体对已经完全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一种生活环境。有分析称,如今的虚拟空间已成为大学生的第二生活空间。

为了更加详实的掌握大学生对全媒体的应用现状,我们选取了学院大一年级200多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经过数据分析,相信可以从中说明或发现一些问题。

经过调查统计,约60%的同学使用网络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学习或了解资讯,约40%的同学用于娱乐和与外界交流。其中,微信、微博占有大部分比例,其次是QQ状态和论坛等;83%的同学在课堂间隙,通过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关注身边好友的动向;78%的同学通过互联网与家人朋友联系;87%的同学表示他们会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工具转发或记录一天的见闻和心情。可见他们已从原来“单媒体”步入为现阶段的“跨媒体”、“多媒体”的全媒体时代。

三、全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目前大学生们思想政治方面依然呈现着诸多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要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1、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单方面的,全媒体时代充满着社会现实感

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迅速拉近人们与社会现实的距离,近年来,高校频繁发生校园“怪事”,“我爸是李刚”、“药家鑫事件”、屡见不鲜的高校跳楼事件、大学暴力事件等。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肯定全媒体给大学生所带来丰富多彩的新鲜事物,可以说它给我们展现的世界是全方位,立体化的,但同时高校工作者们应避免单方面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阶段全媒体时代现实主义的影响,是高校工作者面临的重中之重。

2、传统教育方式将受到挑战

我们所熟知的传统教育手段比较单调,单纯的输出和输入的方式占据了主要地位。这种方式不但形式枯燥单一,而且大多是教育工作者通过个别谈心等方式单方面的传达自己的教育理念,而绝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这种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效果有时可能达不到预期。由于只是教育工作者单方面的灌输和启发,作为学生如果没有反馈及回应,就导致了教育者无法准确的把握受教者的心里活动和受教效果。而全媒体环境可以给学生一个转换身份的契机,基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诸多网络互动形式应运而生,比如微信、空间、微博等。学生不再是单一的受教身份,更加可以转换为信息的来源。在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毫无修饰的展现自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取向。这就给了教育工作者一个倾听和了解学生的最好平台。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状态,同时也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们要及时转变观念,跟紧新时代的步伐。

3、全媒体的时效性和全面性优势显著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我们依然遵循着了解学生情况、面对面沟通教育、观察教育效果这样的单一流程。这种方式不仅单一,而且教育工作的展开往往滞后,这种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了解情况和教育阶段。首先在了解阶段,较之于传统教育,全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寻找更多的方式和途径去了解和把握一个学生的状态。我们不必局限于遵循走访学生、心理测验这种老路,还可以关注学生们感兴趣的新鲜事物;通过学生接受的网络文化去把握他们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状态;通过微信、微博等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交往人际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育工作开展的速度,还可以全面把握一个学生的综合情况。其次,在教育工作进行阶段,全媒体时代带来的积极改变也值得我们学习。如今,教育的途径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书籍、报刊、杂志、宣传板报,还包括了微信、电子新闻、视频等。这些新兴的方式往往更加受到学生们的青睐。由于他们接受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因此我们所传递的信息也更容易被学生吸收。全媒体所带来的信息实时性更强,角度也更加全面,通过这种新方式有时会对受教者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全媒体时代更需严格把关,勿让糟粕侵蚀校园

全媒体时代虽然带来了诸多益处,但是我们也不能小视其有可能带来的危害。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样这种自由开放的形式也提供一个危害学生的空间。比如在如今的网络中充斥着一些腐朽的观念和不良的思想,对于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被误导,导致了价值取向功利化,人生观变得消极、道德思想逐渐淡薄。在平时工作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学生将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虚拟世界中,更有甚者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心理健康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放松警惕,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其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注:本文为大连交通大学2013年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全媒体时代构建和谐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研究DJSZ-2014-B15。

浅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品质培养

马玉龙(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大学教育必须回到人本身。自由教育要求我们的大学摈弃功利主义色彩,以培养人这一根本的教育目的出发,从心智和德性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启蒙,引导他们研读经典,与真正伟大的心灵进行对话,唤醒每个人身上的卓越与高贵,促使他们的道德成长。因此,以自由教育理念来关照道德教育是解决大学教育庸俗化以及大学道德教育缺失的有效途径。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

大学一度是能激起世人道德瞻仰的育人圣地,但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大学正在逐步丧失道德教育的基本功能,其自身的道德性遭到了人们的怀疑,更不用说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教育以及对社会道德的引领。当前的大学道德教育究竟面临怎样的困境,如何走出这一困境,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现状

1、缺乏诚信意识。诚信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应如此,也是社会的基本要求,但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却不容乐观。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抄他人作业、考试作弊、找人替考、制造虚假文凭、使用假证书等;有的学生没有时间观念,上课时经常迟到和早退。还有,在图书馆、教室和餐厅不懂得谦让他人,抢占座位,大量学生存在说谎和偷盗行为。上面这些不良现象越来越多,对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具有严重的影响。

2、道德法制观念淡薄。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但在实际校园中,经常出现违法违纪现象。有的学生根本不顾及学校纪律规定,经常出现吸烟、喝酒、赌博、偷窃行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如果看到资料对自己有较大作用,则会撕下来占为已有;学生宿舍经常发生重大财物被盗现象,给很多学生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等。再有,大学校园中存在的打架斗殴现象又是一个影响极坏的现象,有的高校还出现了学生帮派,有的将社会当中的闲散人员引入学校,发生打群架现象。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3、铺张浪费,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学生的花费都是依靠父母的给予,因此应该珍惜父母的血汗钱。但在当前的大学校园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主要有浪费粮食、浪费衣物、挥霍金钱、浪费水电等。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祖国的未来息息相关,要求具备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上面存在的现象确实让人忧心忡忡。

4、意志薄弱。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原来的生活秩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发生较大的改变,而新的道德还没有发展完善,当前存在的价值观多种多样,大学生思想常常处于迷茫之中,不易分辨正确的价值观,假如不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则会出现严重后果。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爱主义人生观就对当前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认为“人自古以来就是自私的”,认为“人生来就应该为自己活着”,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为了得到金钱,不惜铤而走险,有的学生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加强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路径研究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此阶段,大学生的性格逐步树立,同时也逐步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塑性较强。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对大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强调公民道德,利用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切实贯彻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帮助大学生努力学习,使其富有创造精神,为了祖国发展而甘于奉献,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青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严格教育,在思想上转变观念,使大学生树立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大学生敢于负责,养成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良好行为,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

2、创造良好的校园道德文化氛围。重视建设优秀的校园道德氛围,需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教师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对学生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平时工作与学习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高等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人格的力量,用美好情感去教育学生,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二是道德品质教育内容,要重视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防止道德知识形式化,使学生产生道德品质教育过于空洞的认识;三是道德品质教育的方法,高等学校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课外和校外活动,做到统一行动。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走出校门,将课堂上掌握的道德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才会产生道德意识,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3、促进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外因为事物变化提供条件,内因可以直接引起事物变化,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要自大学生本身做起,第一,大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与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不忽视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争取不犯小错误,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在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和行为中,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道德习惯的表现。第二,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到准确分辨对与错;第三,要重视培养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向社会宣扬的先进人物学习,认真领会江总书记提出的“四自”,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将“四自”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将正确的道德意识转变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切实指导自己的行动,做到知行统一。

三、结束语

总之,大学教育必须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落实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大学课堂教学作用。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只有这样,大学才能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人格高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静,李菲.从底线伦理的视角谈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7).

[2]祝军.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教育探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第4篇:道德品质个人总结范文

品德是在人们的交往和实践中通过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中表现出来的。人只有在与人们不断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能形成一个人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也只有在与人们的社会实践交往和实践活动中才能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是善的还是恶的,是美的还是丑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最行之有效的渠道就是实践活动。那么,如何借助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实践活动前, 对实践活动的目的、过程、形式、方法等都要精心设计、了然于胸,要能引导学生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必要时还可进行现场模拟演练。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实践结束后, 教师应及时引导孩子进行总结、反思。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指出不足,肯定其文明规范的行为举止。这将对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品质内化成品德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品德 实践 指导 放手 总结

中图分类号 :G64

品德,谓品质道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想行为倾向。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人们的品德是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形成的。而人作用于社会,改造社会,其实就是所谓的“实践”。所以也可以说,品德是在人们的交往和实践中通过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中表现出来的。人只有在与人们不断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能形成一个人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也只有在与人们的社会实践交往和实践活动中才能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是善的还是恶的,是美的还是丑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全日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要求学生作为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内化,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实现这一目的无疑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性、体验性的活动过程。

作为班主任,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塑造出良好的品格。如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最行之有效的渠道就是实践活动。那么,如何借助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与尝试的过程中,总结了如下经验。

一、 实践活动前,精心指导

就小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再加上其受暗示性强、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等意志过程的特点 。因此,这就更加需要在实践活动前对他们进行耐心指导。教师对每次实践活动的目的、过程、形式、方法等都要精心设计、了然于胸,要能引导学生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必要时还可进行现场模拟演练。

二、 实践过程中,大胆放手

在课改的大潮中,专家们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从品德教育以及实践活动的的特点来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不容忽视,教师更要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兴趣、情感需要、意志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的人本化特征。

再者,有了实践活动前教师的精心指导,孩子们对活动的目的、方法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其去发挥,去探索。哪怕期间遇到了难题或是实践已经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结果,我们也不能加以指责或急以干涉甚至干脆越俎代庖。我们要知道,实践活动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实践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是否收获了什么。就拿我们班曾开展的一次调查活动――《我们眼里的习作》来说吧。为了让学生正视“老、大、难”的习作问题,并从中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此次活动。我引导孩子设计完面向同学的调查问卷后,就紧锣密鼓地对我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再来就是整理、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出来的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而且也不合实际:例如,132名同学中,每天花30――60分钟读课外书的约有86名约占69.9%;读课外书时能做到边读边想,并记下疑问请教别人的约有59名大约占48%。调查的结果表面上看是喜人的,但孩子们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总觉得这不真实,用一名男同学的话说,有些同学老爱“包装”自己。可以说,此时,孩子们遭遇了此次调查活动的瓶颈。作为教师,我不急于发表意见,而只是提了一个小建议――学习律师,多方举证。于是,孩子们又分别针对教师和家长分别设计了两份问卷。这次的调查结果数据明显与上次相差很大。就这样,汇集了同学们、老师们的问卷以及对家长、同学们的个别访谈及观察,孩子们经过一番统计、分析、整理。他们发现,阅读量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同学们习作水平的提高。

三、 实践结束后,总结提升

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实践环节使学生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为学生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当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或多或少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品质的问题。比如,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仍存在语言比较随意,举止不太自然等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活动结束时及时引导孩子进行总结、反思,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指出不足,肯定其文明规范的行为举止。这将对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品质内化成品德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忽略了学生这个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忽略了道德和道德需要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只是把学生当作接受道德的“容器”,那么,无论你的动机是多么的善良,用以灌输的道德是多么的高尚,对于学生来说最多也不过是获得了一些道德知识而已,而对于学生自身的道德行为产生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品德教育中,实在无法看到受教育者主观道德的影子。也就是说,在使受教育者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缺少了道德实践这一环节,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有道德的人也就将成为空谈。

参考文献:

第5篇:道德品质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渗透

一、前言

改革开始之后,我国经济水平以及综合国力都发生了显著地增强,但是与此同时,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也发生了显著地增长。这个现象的出现与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我国的教育学家就说过,“做人最为根本的就是道德,若是没有道德,那么再大的学问也没有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而学问与本领越大,对于没有道德的人来说为非作恶的可能性就越大。”英语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门外来的语言,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都放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对于道德教育的引导与渗透却是忽视的。但是道德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道德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并且思想道德教育还贯穿了所有的科目中,融入了所有的教学内容中。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同时对于学生整个人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与思想观的树立也是具有关键作用的。而英语作为一门外来的语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对于英语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渗透问题却是被忽视,进而可能就会导致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但是素质却是较为低下的。这个问题的存在主要就是由于教师忽略了英语教育中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思想品德并不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实现的,是需要日积月累,较长时间培养而形成的,另外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还需要学生在结合书中知识以及自身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制定思想道德教育渗透的计划与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中强化思想道德品质。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道德、智力、体育、艺术与劳动全方面发展,所以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求在英语教学中涵盖思想道德教育。我国目前所大力推进的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就是贯彻实行素质教育,在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初中教学中,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教学内容,与其他的学科之间的教学目标是相同的,同样在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文化素质上是具有责任的。

2、英语新课程教育要求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初中教学作为基础教学,将英语教学列入了重要科目之中,英语教学主要就是所有学生而设定的,并且英语教学与素质教学进行了综合考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教学任务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更好的满足实际使用需要;最后就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发散思维,并且通过英语学习使得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开阔眼界,树立爱国主义意识,从而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有所受用。因此可以说,道德教育的渗透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二)可行性

1.语言所具有的社会性

语言也就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存在的。首先,语言可以说作为社会的附属品而存在的,也就是说社会产生的时候语言才能够存在。第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语言也可以说是社会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主要就是由于社会的运行是需要靠语言来协调、组织与传播的,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离不开语言的。这也就是语言的社会性,该特性也就决定了在教育语言中是可以进行各种教育的渗透的,其中也是包括道德教育的。所以通过英语教学不仅仅可以实现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英语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英语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通过学习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从而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2、英语教学为渗透道德教育提供了条件

根据初中英语教材建设的基本构成可以了解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对学生渗透热爱党与祖国的思想,从而使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的英语教材中有以下内容:如Unit 7“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Unit 9“When was it invented”.(2)向学生明确的指引学习的目的,将学习的目的提升到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中,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同样是在人教版九年级的英文教材中有以下内容:Unit 1“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Unit 4“W hat would you do”,Unit 8“I'll help clean up t he city park”,Unit 15“We're tryingto save the manatees”.(3)向学生传递热爱集体,正确的对待集体与个人的信息,从而使得学生的集体观念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的英语教材中有以下内容:Unit4“What would you do”.(4)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同学、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在人教版八年级英文教材中有以下内容:Unit 5“It must be-long to Carla”,Unit 11“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 is”,Unit 12“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Unit 10“By the time I got out side,the bus had a ready left”.可以发现在英文教材中进行不同方面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可以是同时进行的,而能否有效的发挥教材中道德教育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进一步的渗透是非常关键的。想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现全面发展,需要将道德渗透融入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四、初中英语教学道德教育渗透的发展现状

(一)过度洋化

我国传统文化中是有非常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内容,但是现在在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过度的洋化,bye-bye、hello、good等极为简单的词语成为了学生最为常用的语言,而代替了我国传统使用的再见、你好等充满感情的词语。而过度洋化的结果就是学生对于教材或者教学中存在的道德教育渗透的敏感程度降低,无法及时的了解到这些内容对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是具有积极影响的。

(二)忽视道德教育的渗透

由于我国目前整个教育体系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将考试视为所谓教学的目的与内容,教师将英语教学的目标仅仅是设定为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而导致在英语教学中无法将道德教学的渗透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这是导致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无法有效渗透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因。

(三)过于简单的道德教育方式

我国现在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大体上仍然是灌输式教学,也就是生硬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对于道德教育,很多教师在渗透的过程中仍然是采取最为简单的方式,填鸭式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道德教育更好的渗透。有学者就曾经说:我国教育最大的失败之处就是极不尊重学生这个主题,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强行往里加塞知识。则句话就是反应了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主要现象。

五、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更好的渗透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词句教学的作用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语言是最为直接也是必要的工具,在实现人们思想感情表达的同时,也会展现出人们的生活习惯与风俗。所以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仅仅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英文知识的传授与英文能力的提高方面,还需要通过英文向学生介绍使用英语的国家的风俗习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增长更多的见识,对于英语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在介绍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的过程中与我国的风俗习惯进行对比也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提高学生对我们国家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词汇是非常丰富的,同时句子的结构也是非常多样化的,若是教师在重视词汇与句子结构的讲解中,渗透更多的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想必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课文教学,实现道德教育的深化

课程的开展基本上都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也是在教材的基础上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可以说学生所获得的所有知识都是来自教材。在我国,学校使用的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学者共同商讨与研究而决定的,所以可以说教材中已经融汇了我国知识中的精华部分,其中也包含了对学生所要进行的道德教育渗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于道德渗透的部分进行下意识的讲解,从而更好的实现道德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并且初中英语教师要是想要更好的达到该目标,还需要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从视觉、听觉以及感觉三个方面综合运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而形成较好的道德观念。

(三)与话题相结合,强化道德教育

在我国当前的教材中,可以说所有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之间都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组织一些话题的探讨,而向学生深入的展示中西方生活中的差异,并且通过这种问题的探讨方式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人类在发展与进步过程中所需要面临的多种问题。另外就是提出一些贴近生活的话题,例如与教材内容结合,探讨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通过这类问题的探讨与总结,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到道德方面的不文明行为。在结束了这种理论性的探讨之后,教师还应该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不仅仅能够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能够更加真实的接触道德教育,为道德教育的渗透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四)提高教学中的目的性教育

对于传统教育中的教书所占的重要地位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将教书与育人进行有机结合。想要提高初中英语教育中的道德渗透效果,转变教师的观念是极为重要的。教师首先需要认识到道德教育在初中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于传统观念中的应试教育思想进行改善;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关注,包括情感、思想与生活中的各方面变化,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而进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培养;第三就是在教学中要综合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英语教学对于开放性特别高的现代社会是极为关键的,所以重视英语教学质量并没有错误,只是应该结合多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其中就包括对学生成长极为关键的道德教育。在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课文学习或者英语文章阅读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了解更多国外的风俗习惯,对西方的知识进行更多的了解,使得学生更能够感受文化的美好,进而使其精神与思想受到熏陶,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教师重视言传身教

道德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不仅仅需要通过语言进行讲解,实际行动也是极为关键的内容,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教师要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首先要保证自己具备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对于生活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妥善解决。教师要时刻铭记自己就是学生的典范,需要为学生的成长起到带头作用。而作为学生在道德品质极高的教师的影响与带领之下,道德品质肯定也会逐步提高,进而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结束语:

道德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入,能够在提升学生英语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实现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学习都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而想要保证道德教育更好的渗透于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综合考虑,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实现教学模式的革新,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喜荣.德育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中学英语园地(教研版),2011,(01).

第6篇:道德品质个人总结范文

摘要: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传统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高中体育 内涵 教学方法

新课程实施后,用“目标引领内容”要求我们树立明确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均衡协调发展.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首席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首席引导者”,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兴趣、爱好,明确体育教学目标,把握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涵,充分渗透教学方法和实践,培养终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体育中渗透着道德品质教育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因此,许多国家在制定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都提到注意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体育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而且在更广泛更全面的教育过程中占有一定位置”。尽管各个国家的社会情况不尽相同,带有不同阶级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但都一致确认体育的教育因素,重视通过体育培养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

通过体育能卓有成效地育人,这是已被实践多次证实了的。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人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参加运动竞赛时,情绪往往兴奋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而规则、裁判、道德、精神文明规范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且这种教育过程是在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一般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场上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培养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好作风,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塑造“四有”人才的重要方面。

二、体育中包含着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新的意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的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体育的终身受益的任务,还要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要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指挥队列的能力、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竞赛的基本裁判能力、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的能力以及指导他人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等等。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学生步人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打下物质基础,而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也为事业的成功和开展社会交往创造了条件。

三、体育中渗透着美育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中进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育。各国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从不同角度将美育列入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之中。芬兰明确提出“体育可以为美育提供可能性”。新西兰提出学校体育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能轻快,优美地进行运动”。英国关于学校体育的目标中列有“美的理解”的内容。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外表整洁,举止端庄”。并且强调身体发展在美学方面的重要性,“从古代人体美的形象开始,就列入了人类美学概念中,不懂得协调发展的肌体和健康,就不能理解人的内在美”。不少国家愈来愈重视利用体育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美育在人的正常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美育是辅助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学校要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美育教育当是不可缺的部分。美育与体育相互联结,有一定比例的交叉重叠关系。体育中渗透着大量的美育因素。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可以感受和意识到三方面的美的现象。从身体角度可以意识到身体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等、从运动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从行为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机智美等。更重要的是,运动者在运动中可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感受到享受美。

当然,美的教育应是有意识的,潜移默化的。首先,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自己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判断和评价的能力,研究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美,懂得审美常识。这样才能以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体育之中,帮助我们的下一代具有美的情感,更好的认识世界和认识生活。

课程改革任重道远.现代教师要共同面对这新的挑战,要求我们教师本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课程改革作为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把课改研究最为丰富自己的土壤,把教学实践作为检验自己的课堂,把教学反思作为终身学习的习惯,.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在坚持实践中学习,在不断实践中学习,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总结.重组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借鉴他人的知识与经验,以不断适应课程改革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第7篇:道德品质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品德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24-01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 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 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写学习心得、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能及时的进行思想反馈,增强德育效果。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例如:我在上《做诚信的人》这一课内容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谎、作弊、违纪等不守诚信的现象,开展了一次《诚信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们对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从而增强了诚信意识。

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从而在学生心里逐渐树立起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再比如:结合学校“爱心助学会”成立七周年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的专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以后要把每月的一些零花钱省下来捐给“爱心助学会”,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同学,还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捐书,收废品(将废书、废纸、饮料瓶积攒起来)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8篇:道德品质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字:民办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培育;思想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54-02

民办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办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是保证学校培养出合格劳动者的重要前提。因而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培育更应注意将民办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起来,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课题组之前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民办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分析,并指出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中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和不足,在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培育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来自学生主体自身的阻力,从而影响职业道德培育的效果。

一、职业道德培育必须遵循民办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选择适应民办高职学生的教育方式。从民办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来看,简单的说教和灌输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我们所期待他们接受的东西,也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和效果。尤其是在当前这种市场经济浪潮之下,在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往往变得离散而多样化,甚至不能很好地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我们要敢于面对生源质量不足的现实,积极主动地分析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以及他们的行为特征,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转变传统、守旧、单一的教育方式,并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培育的方法和策略。

2.与学生实际需要和发展相结合,忌空洞化、概念化、抽象化。一方面,民办高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差,对学习的热情、兴趣和动力都不是很大,尤其是理论方面的东西,更觉得枯燥乏味。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面临过这样的尴尬――自己精心设计且准备充分的课件和教案,一旦进入课堂教学,哪怕讲得再动情入理和文采斐然,依然有一部分学生漠然视之并且我行我素。因此,要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就不能将所授内容空洞化、概念化、抽象化,更不能教条化地遵循传统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民办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往往更趋于实际性和功利化,看问题也较为片面和狭隘,注重实用性和眼前利益,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才学、才听,对于自身感觉作用不大的课程则不愿意学,甚至逃课早退,因此很多文化教育类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反而不受重视,被他们排除在学习之外。因此,要让学生能够主动接收教育信息,主动思考和学习,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在满足学生需要和发展的前提下,将职业道德等知识通过新颖、活泼生动的方式传达给他们,结合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发展即将碰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让他们提前感受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思考能力和品质修养。

3.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民办高职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动手能力强,对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反而较高,这种“好动”的性格也决定了很多高职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沉默呆板,不愿意听课和思考,但在各类活动中却能如鱼得水,发挥特长,展现才华和能力。作为教育者,要善于扬长避短,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和机会,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职业道德意识并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如: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让他们从中体验作为一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礼仪、职业形象、职业态度等,并在其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诚信服务精神、爱岗敬业精神,要通过实践训练来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品格,将职业道德认知内化为职业道德情感,通过有针对性的职业活动来巩固其职业道德意志。

二、民办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对策和途径

(一)调整教育内容,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民办高职学生上大学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毕业后找份好工作,因此,对自身的需求很明确,因而在教育中我们也应注重考虑学生的发展欲望和实际愿望,给学生提供更直接、更直观的指导和服务。

1.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还得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步伐,彰显时代性。在把握课程的主要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引入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实际,探索职业与道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市场竞争和成功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知识,适合学生的“胃口”,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职业道德教育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注重岗位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体现岗位特色。不同的岗位和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将“一般职业道德”与“行业职业道德”两者相结合。如对工科类的学生应更强调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的教育,对文科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则突出诚实守信、顾客至上、坚守原则、乐于奉献等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3.职业道德教育应对在校学生三年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大一期间重在“敦品、励志”,强调基础德行的培养和教育。大二期间则重在“定位,强能”,强调培养学生在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中应具备的职业意识、合作意识、职业态度、职业纪律精神等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大三阶段主要是顶岗实习期,重在“内化、成才”,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品质,成为高素质的职业人。

(二)多元教育相结合,夯实职业道德基础

职业道德培育不能够独立于其他教育之外而单独进行,否则其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把职业道德培育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

1.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在大学生“三观”的塑造和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打好德育基础,这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2.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在专业课教育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内容,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才能和技术并不能让一个人成功,反而更需要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热忱和态度,要让学生在工作中树立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勤于劳动、乐于奉献。

3.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遵纪守法是每一位公民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明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道理,在完善自我价值时不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强调知行合一,强化实践和实训锻炼

职业道德培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职业道德的践行。因此,培育职业道德强调知行合一,离开社会实践,没有经过亲身体验、感受和锻炼,便无法将所学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在职业实践中检验、反思和总结,因而无法将职业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转化为贡献社会和造福人民的实际行动,最终也不可能培养出相应的职业道德情感和信念。

结合民办职高学生的特点,一是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锻炼学生团结合作和友好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二是以课程实践和实训教学为载体,加强职业道德的认知和实践,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突出实验和实训环节,将严守纪律、文明安全生产、遵守操作规则、爱护设备工具、珍惜资源和杜绝浪费等具体的职业道德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约束,使学生逐步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三是进行校企合作,把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搬到企业、车间和第一生产线,让学生在企业和生产现场上课,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文化和规章制度,切身感受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和敬业意识。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职业道德培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职业道德培育应利用好各种校园教育资源,大力营造校园职业道德教育氛围,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教育广大师生。另外,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更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的榜样。搞好师德师风建设也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师的政治立场、职业涵养、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日常的行为举止对学生都能起到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教师要用辛勤的工作、无私的品质、对事业的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爱心等职业道德情感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以及师德修养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提高职业道德培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浩.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商丘科技职业学院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9.

[2]张镜怀.整合校企资源,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成效[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3]潘晓艳.在实践中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

第9篇:道德品质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师 失德 成因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应该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导性,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其具备的道德品质也会对学生会起到代代相传的复制作用,教师的榜样力量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从2008年的范跑跑事件,到高校教师学术造假,幼儿园虐童事件和校长开件等等,公众的焦点一次又一次聚焦在教师这一群体上。一方面,他们仅仅只是个案,不能因此而否定整个教师队伍,而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教师队伍的缩影,或多或少也折射出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作为一个神圣的职业,在指责他们出现的问题时,也要探究导致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当然,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教师培养和认定标准不够规范

许多教师在作为师范生学习时,学科专业教学和教师技能培养一直是学校培养的重点,而“师德养成教育”却受到忽视。很多学校没有构建合理的师范生培养体系,没有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对师德的培养和渗透。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规范只有模糊的认知,没有明晰的标准和界定,从而难以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准则。

同时,教师的认定也有待规范,师范生一般毕业直接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而一些人只需要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考试并说课过关,就能够获得教师资格证,没有设定标准去考核和规范申请者的实际才能与为师能力。

二、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教师也承担着较严重的压力,从而导致教师热情退却,情绪衰竭,产生职业倦怠,有可能导致一些违背师德行为的产生。一般说来,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压力

作为教育者,首先,教师承担着基本的教学工作。课前,要制定教学计划和进行详尽的备课;课中,要完成教学任务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课后,要进行作业批改和教学总结反思等工作。同时,还要完成教务处下达的其他任务。其次,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目前,学校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还是学生的成绩,如何因材施教,达到教学目标也让教师备受压力。此外,随着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的改革,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快速更新,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知识创新需求的多元化,都对教师的知识学习、储备、加工能力,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的工作对象是特殊的、能动的、受到多重影响的人,其过程需要双向交流,长期而复杂。

2.组织压力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参与的机会很少,教师没有决策权,其利益保障处于被动状态。同时,教师的绩效考核没有明确的标准,薪酬回报不够公平。当教师持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而只能得到少许回报时,低成就感便会形成,职业倦怠也由此产生。

3.角色冲突

教师从事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肩负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大重任,在学校和社会,扮演着知识传授者,道德教育者,心理辅导者和学生管理者等角色,在家庭,还要承担着赡养父母,教育子女等重任,多重身份标签和角色转化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为人师表”的准则往往让教师不得不将这些情绪隐藏,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产生心理负荷。

三、社会的评价标准不当和支持力度不够

教师应该是道德家吗?这个问题备受争论。在中国,教师是一个被神圣化的职业。人们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概括对教师的要求,对老师的个人道德水准有着极高的期待。自古以来,公众塑造和宣传的教师的完美形象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只求奉献不求索取”。 这种被拔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老师处于巨大的社会舆论和压力中。另外,人们往往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混为一谈,往往用高标准来要求教师。教育是全民的教育,因此似乎所有人都对教师有话语权和评判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关注和规范。即使私人空间的一些言行也可能被放大化或以高于常人的标准受到限制。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搜很难听从自己的喜怒哀乐做真性情的自己。所以很有必要给教师“道德松绑”。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师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着。而在教育行业中,教师似乎更多是“工具”。社会一味关注学生,却鲜少关注教师群体。教育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而人们的习惯思维是教育等同于学校,等同于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社会将所有的责任都堆积在教师的肩上了。另外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也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而现在的教育模式大多只追求学生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教师队伍自身的发展,贬低了教师的自我价值、个性解放和生命自由。”

四、物质社会和不良价值观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的不断丰富,人们的价值取向在发生着改变。面对社会中金钱、物质、荣誉、利益、权利等一些不平等现象的影响,教师的价值观也会受到一定冲击,而且于此同时,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权威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种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和社会间的冲突,对教师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再加上自身承受的工作压力和社会舆论,如果没有良好的途径去调节心理负荷,可能会导致一些违背师德的现象发生。

教师“失德”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社会要对教师进行“道德松绑”并关注教师队伍的成长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规范和制定合理的标准并加强监督。不过“教师失德”现象不代表整个教师队伍道德水平的滑坡,我们要客观合理地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