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

实践教育的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践教育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践教育的目的

第1篇: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实践观 思想政治教育 意义

《提纲》曾被恩格斯高度地评价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核心和灵魂。实践性是社会与人的本质属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但人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往往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截然分开,使认识与实践脱离,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说说而已”,其结果必然导致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鉴此,本文通过对《提纲》中关于实践的观点的剖析和思考,来初步探讨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提纲》中所包含的实践观

首先,实践是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这就是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把客观物质世界看作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纯粹的客体,只是消极被动地直观的对象,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他们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把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消极被动的、直观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没有看到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因此,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他们虽然正确地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但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3]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客观世界,既不是精神的自由创造物,也不是纯粹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世世代代实践活动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人化了的自然。人的实践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的客观物质活动。它既要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又能动地作用于客观对象使之发生符合人的目的的变化。

其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如上所述,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然后才有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客观世界首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然后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马克思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以前的一切旧哲学认识论,都脱离实践活动抽象地谈论认识问题,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因而根本无法解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的问题。一切唯心主义者实质上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主张主观真理论,因而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在主观意识领域内寻找真理的标准。只有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实践观,才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他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们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外界客观事物相符合,这个问题不可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得到解决,只有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才能解决。而实践则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唯一桥梁。因此,马克思强调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5]这就是说,只有实践能够证明人的思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的问题。可见,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不仅揭示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即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都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决定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马克思进一步强调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7]这就是说,社会实践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来源,无论是正确的社会意识,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甚至宗教神秘主义的思想观念都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找到他们产生的根源。因此,这种“神秘东西”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实际地消除其现实的社会根源,才能把它消灭。这体现了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提纲》中的实践观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科学的认识规律

学生通过教师教学, 掌握知识、接受教育的过程,必须以认识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我们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应当看到: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是能动的主体,理论、形势和政策、理想和人生观、道德和爱国主义、法制和纪律等是客体。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借助自己的思维方式、方法、科学知识、价值观、审美观和以往的经验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加工,并形成新的认识。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探究,就是认识主体对来自认识客体的信息的整合。认识客体的信息只有经过认识主体的加工,才能形成关于认识客体的感受和认知。[8]所以,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正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采用适当的方式把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生动活泼的认识活动,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例如,积极创造覆盖面更广、承载思想信息更多、更加便于操作、更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网络载体、文化载体和管理载体等,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9]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达到了社会的要求需要有一个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只能由实践来充当,在实践中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和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曾经说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10]离开实践来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会失去客观的衡量准则,只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随意性,甚至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正确的理论、思想才有产生作用的基础和对象,才能真正发挥导向、激励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才能真正发挥生命线的作用。理论脱离实际,理论便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对象,理论的指导作用无以发挥,价值无法实现,理论只会成为抽象、空洞的概念和教条。[1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在其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成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看大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只有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符合客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时,在其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是否能够使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便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例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经常及时地组织教育活动的检查和评价,把正评价和负评价、教育者的评价和受教育者的评价结合起来,并利用评价反馈的信息,加强和改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调控。[12]

(三)认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

从科学认识论的角度看,实践是沟通理论和实际、主体与客体、物质和精神、内容和形式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与其他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渗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显著的本质属性”。[1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该避免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必须符合实践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有效地连接主客观,实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思想进行教育,只能从现实的人、具体的人的实际出发开展教育。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分析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实践基础和客观原因,决不能脱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客观条件,空洞抽象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实际出发,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帮助大学生运用正确思想指导实践,完成从认识到行动的飞跃;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遵循的知行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本质属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大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特点,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比如,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社会考察、劳动教育等多种实践活动,[14]让他们锻炼用所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又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些理论,就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

总的说来,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提纲》所阐述的实践的观点仍然是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和立足点。当前,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直接关系到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运用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体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在实践中学习,锻炼,体验生活,建立社会关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8]刁隆信.试论主体的认知结构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9-32.

[9]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7-205.

[10]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1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1(3):49-52.

[1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3.

第2篇: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

英语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服务的。2000年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出台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了英语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和解释了英语教学的三个特点: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但是从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教师主要采用单方教授,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这种模式的英语教学不仅教师们教的没有动力,学生接受也十分痛苦,教学质量更是难以提高,从而降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违背职业教育以应用为目的的宗旨。

近年来,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做中学,注重将语言基础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全新的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被各大高职院校广泛地引入英语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项目任务,在完成项目中会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同时习得相应的语言知识,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2.项目式教学的概述

2.1项目式教学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2项目式教学的特点。

2.2.1倡导整个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把掌握的既有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2.2.2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式教学中,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和数据是完成项目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生找到丰富的资料和大量的数据。在学生成果展示环节,教师更多地鼓励学生使用PPT,这一过程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

2.2.3团队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工作方式,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这样的过程中,小组全员参与并承担不同的角色,讨论、协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项目式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实施

以 《新职业英语》为例, 大体上说,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分六个教学阶段:

3.1项目前准备。

本阶段主要由教师介绍“项目式学习”的定义、目标和选题原则,说明本课程的时间安排和教学形式,指导学生分组并选出组长。教师根据教材各单元主题,提出项目任务设想。经过介绍,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教学流程,把握选题方向。指导学生分组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倾向于男女同学搭配,并兼顾语言水平因素。

3.2课堂教学。

根据各单元主题和核心技能要求,选择教学素材,设计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介绍项目计划的写作方法、调研手段、PPT制作要求、项目结题写作方法等。例如,《新职业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主题是workplace,那么教学目标就应该是辨别办公场所布局、扩充有关职场着装和行为规范知识、学习组织会议流程等,然后根据目标选择教学素材和设计课堂活动。

课前,教师将语言点知识和练习上传至师生交流平台,供学生下载学习。课堂上,检查语言点自主学习情况,针对课文内容理解做练习并为项目做准备活动。此阶段通过思考问题、完成活动,激活学生先前习得的知识和经验,调动他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鼓励他们联系生活经历,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例如,Reading1:Workplace Fashion Trends,即职场时装潮流。那么,课堂上学生可以分组进行interview,学生A扮演作者,学生B扮演职员,B依据课文内容就职场着装向A提出问题,以此检查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3确定项目。

小组讨论是教师所提供的项目任务设想并确定项目,教师深入小组指导,把握项目的可行性和价值。项目应与职场相关,完成项目中至少做一次采访,至少涉及一个职场活动。例如,学生确定的项目为preparations for department meeting,即部门会议准备。那么,在完成项目中,学生应至少采访一位文秘,了解会议准备注意事项。

3.4制订项目计划。

学生小组制订项目工作计划及工作步骤,讨论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明确分工。课堂上,小组代表陈述选择项目的原因及项目计划,其他小组和老师提出修改建议和意见。以preparations for department meeting为例,分工时应明确会议室布置、会议通知拟定和、会议资料准备、会议议程拟定等工作。

3.5实施项目计划。

在这一阶段,学生按照计划中的小组分工和合作形式,收集资料和数据,并整理分析。各小组完成PPT初稿,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适当修改。如果采取情景展示方法,小组在此阶段排练,教师在台风、英语表达、语音语调等方面提出建议。例如,实施部门会议准备项目中,学生在采访时完全用英文完成,加强情景口语训练。在布置会场时,检查会议室设备是否正常工作,熟练使用办公设备。拟定会议通知和会议议程时,掌握写作格式,提高文字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在通知中提出着装规范,应用Reading1所学的知识。

3.6检查评估及总结。

这个阶段是对整个项目活动的检查评估和总结,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评价内容既包括对项目成果展示评价,又包括对学生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表现的评价。例如,在检查部门会议准备项目中,小组以视频和PPT向师生展示成果,每个小组按照教师所给的评分表给其他小组的展示打分,教师适当点评,其他小组发表看法,以便改善。

4.教师在项目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既重视整体把握,又不能忽视常规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一个链条,连接着看似独立却联系紧密的模块知识。项目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整体构建、任务协调的意识,对以后从事项目工作很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常规的课堂教学是顺利完成项目的基础,毕竟高职学生的词汇和语法及知识储备有限,语言水平较低,项目实施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教师给予适当的讲解和答疑对于项目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4.2教师辅导渗透到每一个环节。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列举至少三个项目实例,并为学生提供查找资料的多种途径。在学生制订项目计划和制作PPT前,适时为学生提供样本,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及时进行面对面辅导。课后,学生要完成大量的项目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短信、微信、E-mail、网络交流平台等及时为学生提供辅导,增强学生的自信,促进项目的顺利完成。

4.3既重视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又不能忽略个体差异需求。

第3篇: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 园林建筑设计 项目教学法 实践项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67

Application of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n Designing Practical

Project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HUANG Jichuan, ZHOU Rong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Guangdong 528000)

Abstract The teaching effec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isn't ideal because of the disjun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th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design procedures and requirem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could be improv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n designing practical project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which is based on real project of employment position, aiming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combining specialized courses.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uld be enhanced as well.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Project Based Learning; practical project

0 前言

项目教学法( 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 ,也称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是为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项目教学法将实际项目带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特别是实践项目与实际工程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专业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侧重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教学项目设计与当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和要求差距甚大,一般是根据教材的章节安排,分割为亭、廊、花架等不同单体建筑独立进行,每个单独的项目都要求学生完成一整套的设计成果。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师生在实践教学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的实践成果却零碎不成整体,深度也只能达到概念设计、个别能够达到方案设计阶段,根本无法达到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也仅停留在比较粗浅的水平,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1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园林建筑设计”实践项目设计思路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园林建筑设计”实践项目设计通过整合传统教学中碎片化的实践内容,打破各门课程之间的藩篱,将涉及不同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不同就业岗位的专业技能组合在一起,从而克服传统教学方法所造成的知识和技能条块分割,达到培养学生以创新和设计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1 以就业岗位与专业技能为先导

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目的的,“园林建筑设计”实践项目的设计应当注重培养相应就业岗位专业技能。从近几年的初次对口就业统计数据来看,从事方案与施工图规划设计工作的约占59.2%,从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工作的约占23.7%,从事概预算与招投标工作的约占10.5%,从事苗木生产养护工作的约占6.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事设计、施工及概预算、招投标工作的园林专业学生所占比例较高,合计达到93.4%。在实践项目设计时,就应当以培养园林专业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上所需的团队协作、手绘表达、计算机、景观材料、工程结构等方面的根本目的(表1)。

表1 就业岗位与专业技能

1.2 整合不同课程的理论知识

园林专业的“园林建筑设计”一般安排在第4、5学期,其先修课程包括“测量学”、“设计初步”、“园林工程制图”等,分别培养了学生工作时需要的现场勘察、立意构思、手绘表达、工程结构和景观材料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践项目的设计不仅仅考虑本门课程的知识技能,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将之前的所有课程涉及的各项知识技能整合在一起,通过实践加以锤炼,并为后继的课程和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3 根据实际工作步骤重组实践教学内容

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是根据教材的章节安排,分割为亭、廊、花架、小品、公园大门、茶室、厕所的设计等碎片化的不同单体建筑独立进行。这样的设置虽然能够全面覆盖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但在有限的课时下每个项目成果学生最多只能做到方案设计的深度,还加重了教师的批改工作量。单体建筑设计训练的方式也与实际工作的步骤完全不同。当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一般包括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不同阶段,单体建筑如公园大门的设计要受到完整公园项目的性质、人流量、外部交通等因素综合影响,同时大门的设计进程也要与公园项目的设计进度保持一致,极少存在单独设计建造园林单体建筑的情况。重新组合后的实践教学模K应当以园林专业现实工作的内容和步骤保持一致。

1.4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园林建筑设计”实践项目

以园林专业核心岗位最常见的工作项目“小游园的规划与设计”作为参考,将实践教学项目按照实际工作中设计项目的步骤分解成五个部分(表2),把传统实践教学里的各个细分内容分解、组合并融入其中,每一个模块都要求学生完成亭、廊、花架等单体建筑相应深度的阶段性成果,融合专业技能训练及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教与学的过程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相吻合。新的实践项目更使学生能够在教学结束时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设计作品,让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表2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教学项目

2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教学效果

2.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现代风景园林学是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极其综合的学科,涵盖面极其广泛。在传统教学方法下,每门课程都有自己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需要掌握,使学生除了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付出大量的时间外,特别是还需要为这些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融会贯通付出额外的精力。项目教学法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直接在实践教学项目中提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能够在践过程中融合先修、同修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2.2 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将实践教学过程与工程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的内容,熟悉相关工作的流程,才能让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得到全面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园林建筑设计”实践项目不再局限于培养学生在园林建筑单体上的创意、设计能力,而要求学生在融合不同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入锤炼立意构思、手绘表达、景观材料、园林植物和工程结构等多方面专业技能,真正培养了学生未来进入就业岗位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3 实践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2012、2013两个年级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后继课程的教师反馈认为学生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通过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对2012级学生毕业实习情况的反馈意见反映,不仅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职业认知、自我定位、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也更加全面,达到甚至超过了企业对实习生的需求。

3 结语

从教学实践的经验来看,基于项目教学法设计的“园林建筑设计”实践项目,通过围绕核心就业岗位的实际项目,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整合不同课程的理论知识,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应当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并在学生分组、教学进度控制、考核评价等方面模拟真实项目运行过程来进行实施,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创新强校工程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参考文献

[1] 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43-44.

[2] 陈妍.项目教学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以《室内装饰材料》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3(S4):114-115.

第4篇: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

鉴于以往对于实习目标探究偏少,本文在考虑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拟对教育实习目标的建构进行初步探讨,以引发研究者对此问题的更多关注。

一、教育实习目标的重要性。有学者指出教育实习课程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教育实习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内容供师范生学习;教育实习应该运用哪些核心目标来帮助学生学学习;教育实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到什么程度?上述问题表面上看是三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个基本问题:教育实习的目标,足见目标在实习中的其重要程度。

我国以往关于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似乎是定位于学会教学,但是其目标中又缺少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和详细的规定与描述,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师教育的发展要求,必须重新思考和拟定教育实习的目标。

长期以来,师范生的实习并没有被当做“课程”来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实施,导致实习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实习目标。而缺乏清晰目标带来的则是教育实习在没有目标指引、监控和评价的情况下“失控”自然运行,完全被卷入中小学自己的秩序和轨道,随之而来的就是教育实习质量的降低,以及教育实习诸多价值功能停留在书面上,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实习目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当前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的困境。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进以及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原有实习目标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各个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培养方案中,都有教育实习的内容,只是所给的学分和时间的多少稍有出入。在这些培养方案中,几乎都没有主动去应对当前的挑战,没有详细给出教育实习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与教育实习相关的目标主要是期望通过实习,能培养学生从事教学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实习的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很有必要借助课程理论中关于课程目标的相关研究成果来分析。课程目标的研究主要围绕课程目标的定义、功能价值、来源、标准和表述等进行。一般来说,课程目标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必须有高度的明确性、必须具有连贯性和可行性。姑且不论目标的来源,依照课程目标的标准,以往关于师范生的实习目标就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目标不具有时代性,落后于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特定历史时期的课程目标必须代表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必须保证各方的利益。就教育实习目标而言,当前社会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培养的学生具有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日后成为专家型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教育机构的教育实习目标对此发展趋势作出反应和调整。上述实习目标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未能将目标置于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教师专业发展的框架内进行思考,过于抽象,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有脱离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嫌疑。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态度的转变。这就意味着教育实习的目标要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展开,深入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以更好地发挥课程目标所具有的指引、激励和评价的功能。

(二)目标不明确,不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一般认为课程目标具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不管是行为目标还是表现性目标,都必须明确才能得到切实地实施。如果目标比较抽象和模糊,就无法引导和调控整个教育实习,使得整个实习处于茫无头绪的状态。在教育实习的目标中出现“素质”、“实践能力”、“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比较宽泛,不够明确的术语,比较难把握,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得到实现。

三、教育实习目标遭遇困境的原因。既往教育实习目标之所以出现困境,这与制定目标时没有仔细考虑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一味坚持传统的做法,以及未能处理好几对主要的关系有很大的关系。

(一)学术取向和实践取向的关系。众多师范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大都将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作为培养目标,以体现高校教学的学术性。正是这种教学价值定位,对教育实习目标产生了重大影响。

师范生在实习之前首先要学量的教育理论知识,然后才会在三年级甚至四年级得到实习的机会,并被期望能在实践中验证、丰富先前所学的理论知识;练习应用所学的教学技能。在这样的假设之下,教育实习目标似乎不需要作进一步的澄清。教育实习就是在这种假设的指引下,在没有具体目标引导的情况下运行。这种假设实际教学视为理论知识的简单运用,忽略了实际情景的复杂性,导致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相分离,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二)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对于教育实习,一般都提出一些宏观的目标,可将其称之为总目标。既往的教育实习一般只有总目标,没有对总目标按照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公认的维度和优先顺序进行分解、描述和排列,以建构一个教育实习的目标体系。

可以这样说,既往教育实习目标只关注总目标的制定,相对忽视具体目标的分解和建构,割裂了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出现总目标被架空,目标的调控功能弱化的现象。

(三)稳定与变革之间的关系。教育实习的目标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和不断处于变革的系统。只有这样的系统才能对外部不断变化的社会做出灵敏和及时的反应。既往的教育实习目标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做出符合时展趋势的调整,很难适应当前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处于不断变革中的基础教育实践,从而导致教育实习的结果与实践中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距离。

总体来看,建构教育实习的目标体系,必须处理好稳定与变革的关系。目标在一段时间内必须要保持稳定,以稳定高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实习的目标就不能随着局势的变化,做局部甚至全部的调整。

四、建构教育实习目标的思路。现实中的教育实习目标往往是从培养方案的目的或者目标中演绎出来的,而不是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确定出来的,其可行性、科学性很难得到保证。

教育实习需要科学合理、体现时代精神的目标体系,但是要建构出这样的目标,不可能依靠以往的经验和思路来实现,必须依靠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来建构目标体系。进入20世纪80年代,教师的专业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这样一来,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的教师,是教师教育机构的核心任务。一般认为,专业素质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构成。其中专业知识包括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专业态度包括专业理想、专业伦理等。

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尤其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主要依靠日常教学来获取。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紧紧依靠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可能的。为此,可以把教育实习定位于立足所学专业知识,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巩固专业态度的过程。至此教育实习的核心目标也就清晰了,那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和训练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整个教育实习目标体系的建构也要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

(二)按照课程开发的原理来确定教育实习目标。按照泰勒原理,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分别是: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社会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泰勒原理充分表明课程目标的制定不是一个封闭运行和固守单一来源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听取多方面意见的过程。“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又全面地选择目标提供基础。上述每一种来源都有其价值。在设计任何一项全面的课程计划时,对每一种来源都应予以考虑。”

以此来看,在制定教育实习目标的时候,依然要从这三个来源来加以选择。就学习者本身而言,目标制定者必须在实习之前评估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结构,以及学生对于实习的期望、兴趣和需要。研究表明,学生在实习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很多行为并不来自大学的教学,而是来自自己的受教育经历。所以了解学生以往的受教育经历和当前的教育信念是非常关键的。

就当代校外社会生活而言,当前社会正朝着学习化社会的方向发展,对于教师提出很多新的挑战,要求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成为研究者、终身学习者等等,这就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对此迅速作出反应,来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才能够把教育实习的目标集中到教师专业发展上面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教师。此外,很多校长反映师范生空有理论,而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用来指导和提升教学实践;缺少必要的教学技能和方法;不具备专业精神。他们抱怨很多毕业生来工作必须要重新培训才能上岗。这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了教师教育机构和教育实习目标的偏差,非常值得关注。

就专家而言,需要咨询长期从事教师教育和教育实习研究的专家,听取他们对于实习的理论设想以及目标预期,这可以保证教育实习目标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从上述三个来源得到的教育实习目标,还需要进行筛选和甄别,使之系统化,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以求更好地引导教育实习。

(三)从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角度来设计实习目标。实习不是简单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不是用自己的实践去验证某种教育理论的正确性,从而来加深自己对于该理论的信念,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去教学现场感受真实的教学情境,而是与理论课程的学习整合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没有割裂理论与实践,而是“课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实习目标不能贸然倒向理论或者实践一方,而是寻求平衡点,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学习很好地融合起来。

当然,教育实习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孤立地看,是由于对教育实习目标重视不够,以及高校课程的学术倾向等等;如果站在课程开发的角度来看,不能不说教育实习从来没有被当作一门“课程”来进行仔细规划和设计。现在应该是从目标入手来开发师范生教育实习课程的时候了。

第5篇: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

摘要:阐述了在高等林业院校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系统探讨了搭建木文化实践教学平台以及进行木文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木文化;实践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39-02

一、关于木文化

木材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种重要天然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军工、运输等工农业及国防领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过去人们关于木材,只注重发掘其作为物质生产应用方面的价值,即只关心木材的使用价值,而忽视了对于木材的非物质生产应用价值。木材的非物质生产价值,是人们在与木材的长期相伴共处中所逐步形成的某种观念、信仰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种“东西”是非物质的,它融汇在人们对待木材的观念和态度中。随着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逐步将木材的这种非物质的东西上升为一种文化,即所谓的木文化。木文化的范畴及其广泛,主要包括木材艺术、木材美学、木图滕以及因人们长期对木材的崇拜而形成的与木材有关的风俗、习惯、仪式等传统观念和行为。作为一种文化,它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层面上的恩惠,是其物质应用价值所不能取代的。在木材学术界所成立的国际木文化学会和中国木文化分学会,就是基于发掘木文化、弘扬木文化,使木材在物质和精神上能有机地融合,更好地为人类生活服务,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的理念,旨在通过木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提升人们尊重自然、尊重木材、热爱森林的思想境界,提高人类综合素质。

二、对大学生进行木文化教育的意义

尽管我国的林业院校一直都在倡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文化亲和力的浸润。因此,我国林业大专院校不妨尝试以木文化亲和力的运用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使大家形成共同的文化取向,把素质教育变为这种文化取向的产物,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主力军。目前在木文化宣传教育方面,国际木文化学会已成为木文化学术研究的交流平台,我国的一些林业院校,也正在陆续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木材艺术、木材美学等课程,其目的就在于发挥木文化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显然,区区几门与木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尚不足以为学生搭建起木文化学习与研究的平台,还应建立起一个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与木材直接相关的木文化实践教学体系,使之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开展木文化教育的深刻内涵更在于让学生在进行木文化实践学习过程中,通过诸如木材解剖、木材物理、力学、化学性能实验、木材数控雕刻、仿形切削、模型制作、木艺手工等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与木材实现亲密接触,通过认识木材、亲近木材,潜移默化地接受木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对木材的热爱,乃至建立起热爱林业、服务林业无上光荣的新型价值观,进而起到稳定专业思想,端正学习态度,促进自主学习林业科学知识的自觉性,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木文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的搭建

1.木文化平台的硬件体系建设。学校十分重视我院木文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2010年学校就以立项建设的形式,在我院实施了木文化实践平台的硬件基础建设。先后投资600多万元,为木文化实践平台添置了数控雕刻机、激光切割机、电子显微镜、仿形木工机床等先进木艺创作设备,其他木工车床如铣、刨、车、钻、磨床及相关手工工具也一应配套齐全。此外,学院还腾出10余间实验室作为木文化平台活动基地,保证了木文化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

2.木文化平台的理论课程配套体系建设。我院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率先开设了木材美学课程,另外还相继开出了诸如装饰工程、造型原理、模型设计与制作、数控雕刻技术、艺术设计等多门与木文化相关课程,为木文化实践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3.木文化实践平台的实践项目群体系建设。木文化实践教学平台绝非独立于专业教学以外的教学体系,它是对专业教学的有益补充,木文化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木文化教学促进专业教学,通过专业教学宣传和弘扬木文化,彼此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木文化实践平台的实践项目体系,将包含部分教学计划内与木材研究相关的实践项目。本木文化实践教W平台的实践教学项目体系主要包括:(1)木材表观认知实验项目群,该实验课程群的主要实验项目有:木材干形认知实验、活结与死节认知实验、树瘤认知实验、应力木认知实验、板根认知实验、木材三切面认知实验、木材年轮认知实验、边材与心材认知实验,髓心与木射线认知实验等[1]。(2)木材的宏观物理力学性能实验项目群,木材物理性能实验主要项目有:木材电和热绝缘实验、木材密度实验、木材含水率实验、木木材润湿角实验、木材干燥特性实验等。木材力学性能实验主要项目有:木材的抗弯强度实验、木材抗剪强度实验、木材抗拉压强度实验、木材弹性模量实验、木材泊松比实验、木材硬度实验、木材抗冲击韧性实验、木材蠕变特性实验等。(3)木材的化学性能实验项目群,木材化学性能实验主要项目有:木素化学性能实验、半纤维素化学性能实验、纤维素化学性能实验等。(4)木材的微观分析实验项目群,木材微观分析实验主要项目有:木材切片实验、木材解剖实验、木材微观构造实验、木材三切面细胞体视显微实验、木材细胞分析实验、木材显微美学元素提取实验等[2]。(5)木材机械加工性能实验项目群,木材机械加工性能实验主要项目有:木材的锯、车、铣、刨、钻、磨加工性能实验(基础机加工);木材仿形切削加工实验、木材数控雕刻实验、木材激光切割实验(高级机加工)等。(6)木艺手工实验项目群,木艺手工实验课程主要项目有:木材手工镂雕实验、木材表面烙画实验、手工粘贴制作实验、木材艺术造型创作实验、根雕艺术创作实验等。

四、木文化平台实践教学的实施

1.实验模块设置与实践课程体系方案。在木文化实践平台实践项目群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模块设置,以便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建立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木文化实践平台所建立的三大实践教学模块及其功能如下:(1)基础实验功能模块――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教学体系内的相关课程实验。主要包括通识实验和专业实验两部分。通识实验主要是指木材学实验;专业实验主要指家具表面装饰实验、木工数控雕刻实验、木材美学实验、家具模型制作实验、木质装饰构件实验等。(2)动手训练功能模块――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教学体系以外,能够利用现有设备完成与木文化相关的制作,以亲身体验木文化。将工程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科学与人文交融,提供一种实现他们构想作品的实践方式和实际操作平台,把创意变为实物作品,使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创作的魅力,感受到工程与艺术相结合所取得成果的乐趣。(3)科技创新及木文化弘扬功能模块――针对大学三、四年级学生通过平台进行能力提高的实践教学训练,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参加各类竞赛,并能够成为木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打破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重视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利用平台,积极推进和承担学生课内外各类小项目研究,广泛吸引各个专业和各种年级的学生参加。

2.三阶段循序渐进式实施教学。木文化实践教学平台,以木材为研究对象,以素质培养为目标,对学生实施由基础实验到动手训练再到创新实践循序渐进式的三阶段教学。遵循由表及里、由观察到动手、由初步认识到深刻理解、由一般应用到文化提升的潜移默化的认识过程。

3.实施范围及学生受益面。木文化实践平台立足于服务林学院各专业教学,面向全校开课。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林学专业;生态学专业;园林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将直接受益。全校范围内对木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通过校选课受益。

我们虽然实施了木文化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工程,但目前还处在起步和建设阶段,其文化内涵和教育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凝。木文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工程包括硬件建设工程和软件建设工程,本文侧重的是木文化平台软件工程的建设,即木文化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它主要是在原教学计划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拓展和增加了赋予木文化内涵的课外实践课程体系,其目的是使学生的课余爱好和兴趣得到满足的同时,受到木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通过木文化实践平台,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使学生的热爱林业、崇尚自然的素质涵养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第6篇: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栏目;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苏教版主编王祖浩教师在教材的首页有一段《写给同学们的话》,有关教材栏目是这样写的:“不同功能的教材栏目体现了作者的编写理念,有助于同学们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你知道吗]引导同学们回顾已有的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联系自己原有的经验,激发探究的欲望。”这段话体现了编者的理念,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方向标。

新教材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倡导多元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基本概念的形成,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广大教师都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观念,开展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优化教学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各环节设置,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的方式,问题情境与活动探究的紧密联系等细节问题都存在对教材观念理解的不透彻。于是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为设计而设计等不符合新教材理念的课堂教学。

一、教材栏目的统计与分析

苏教版的教材栏目以高中《化学1》、《化学2》为例主要有:【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资料卡)、【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练习与实践】共10个栏目。【你知道吗】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联系自己原有的经验,激发探究的欲望。

1、新教材苏教版高中《化学1》、《化学2》教材栏目[你知道吗]浅析

以苏教版《化学1》为例,教材栏目【你知道吗】的内容进行统计,如表3所示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物质的聚集状态[固体、液体、气体有什么差异?与微观结构有何联系?]

物质的分离提纯【你学过哪些物质分离方法?如何应用】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化学试剂上标签的数据是如何得到的?】

认识原子核【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它由哪些更小微粒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有C-12,C-12原子是指什么原子?】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氧化还原反应【在氯气与金属钠的反应中哪些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专题三《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有关铁铜的应用,你能说出它们的物理性质吗?将你所知道的填入表3-4(表略)]

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水泥、玻璃、陶瓷是三大硅酸盐产品,它们是用什么原料生产的?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为什么盛放NaOH溶液的玻璃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

【沙子、石英、水晶等都存在天然的SiO2,你知道SiO2的作用吗?】

【手机、电脑都与硅单质有关,你知道硅是如何制得的吗?】

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为什么人们谈论酸雨时常常将其与二氧化硫联系在一起?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有哪些来源?】

从教材栏目【你知道吗】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分析教材编写的几个主要意图,从而给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笔者列出主要几点:

(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点燃学生智慧火花

钠与氯气反应哪些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问题的设置用一种原理引导学生的学习,称为以“理”入境。 “为什么人们谈论酸雨时常常将其与二氧化硫联系在一起?做到了以“情”入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火花。

(2)加强知识联系,优化化学与STS知识的整合

教材栏目时刻注重与初中科学的相关知识的结合,与前面专题中相关知识的联系,使化学与STS知识的整合。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有关铁铜的应用,你能说出它们的物理性质吗?倡导“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

(3)注重基本概念的形成,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

教材栏目的内容直接与基本概念紧密联系。通过教材栏目对基本概念的形成创设情景,使学生的认识过程不断发展。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它由哪些更小微粒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有C-12, C-12原子是指什么原子?回顾旧知识,抛出新问题,将学生的认知带到一个新的领域。《化学1》问题设置要求认识一个原子,也就是局部的分析问题,形成基本概念,相比之下《化学2》要求从所有的原子找到规律,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深化,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

(4)紧扣核心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基本概念和掌握化学学习方法

【你知道吗】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一节课要解决的核心知识。为什么人们谈论酸雨时常常将其与二氧化硫联系在一起?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引起学生的思考,要知道这个为什么,学生就会冒出另外一个为什么,这样逐步的推进最终达到教师所要求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师才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能够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使学生会学习、会思考。教材栏目与学生知识构建可用以如下表示:

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信息提示等――整理与归纳、拓展视野

提出核心知识――解决问题、形成知识――完善知识体系、提升拓展巩固核心知识

二、教材栏目下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笔者认为,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栏目的真正含义,分析符合新教材理念的教学方式,达到优化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方式。下面以《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为例,谈谈以教材栏目为线索进行情境式教学的教学设计过程。

教材栏目:你知道吗――观察与思考――调查研究

下面以《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为例通过教材栏目【你知道吗】进行“化学进化”教学设的过程

【你知道吗】设置四个问题:

问1.水泥、玻璃、陶瓷是三大硅酸盐产品它们是使用什么原料生产的?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问2.盛放NaOH溶液的玻璃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问3.沙子、石英、水晶、硅藻土等都是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你知道二氧化硅有哪些重要的应用吗?

问4.当我们在电脑前用鼠标和键盘连接瞬息万变的世界时,当我们打开手机与家人、朋友互致问候时,神奇无比的硅片制成的集成电路在为你提供服务。你知道硅是如何制得?

二氧化硫这节课通过对教材栏目的加工处理,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问题运用课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目的很明确、积极性很高,能够运用知识解释实验现象,效果很好。通过情境式教学设计,给学生创造了思维空间,符合新教材从单一的物质中心模式到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二氧化硅这节课完全利用教材栏目【你知道吗】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化学新教材“化学进化”观念的建构,通过教材栏目为起点和支撑,充分利用图片创设情境,然后从历史演变背景的角度使学生形成化学观念,给学生创造了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

试卷分析课效果很好,学生很活跃,完全将试卷分析交给学生,老师成为引导者,改变以往试卷分析课枯燥的局面。

但是在实际课堂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时间的把握和课堂的驾驭存在一定难度。比如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疑问和兴趣,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但是一些细节问题还需强调。如何做到既能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符合新教材设计特点展开教学,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教材栏目下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1、更新观念,重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倡导“教改”与“课改”同步进行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新教材加强了生产生活实际与化学的结合,洋溢着一种时代气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仔细分析教材栏目,理解教材栏目的意图,按照教材栏目的梯度和方式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得课堂教学与教材更好的融合达到“教改”与“课改”的同步进行。

2、研究新教材,把握好教学中的“度”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感觉教材的内容相对以前知识点增加了很多,到了期末复习的时候,很多知识学生都已经遗忘。只有充分利用教材栏目的理念,将重要知识点连成知识线,再将知识连成网,不轻易加深的教学内容,时刻把握好教学中的“度”。另外一定要让学生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起点,让学生至少能想到这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创设情境设置合理的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3、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平时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不自觉的将问题深化、拓展。学生对于个别问题重点的把握不够。感觉能听懂但实际停留于表面。教师应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监控者,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动脑思、动眼看、动口议、动笔写、动耳听,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高中化学教材栏目就是教材编写的意图,就是一节课的课堂设计,如果每位老师能够仔细体会,一定能将新课程理念深入落实到每节课堂。

参考文献:

[1] 《实施以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魏樟庆2007.8

[2] 《化学《必修1》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学体会》顾建辛 2007.8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王祖浩

第7篇: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项目驱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30-022007年开始实施的我国高校“质量与改革工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被列入重点内容。而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认定与推广实施,既涉及深层的教育教学理论又涉及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先从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某一方面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现实条件,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先从某一方面的教学模式突破,再逐渐完善、优化、拓展,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这样的改革创新思路,我们从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际出发,先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为此,我们申报了“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导师制下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教改研究项目。本文即是对该项目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

一、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围绕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内外都在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研究和探索可追溯到19世纪末。那时,随着欧美国家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的人才培养开始与工业生产相联系,涌现了一批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做中学”为代表的关注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这些理念,主张从“坐中学”转向“做中学”,在后续的近百年时间里,一直得到不断的强调和完善。[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学习认知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情境认知理论、参与隐喻理论等等相继提出并被引入教育,直接影响了教育实践。参与隐喻理论认为,知识从根本上讲是蕴含于实践之中的,传统教育的痼疾在于未把学习宣讲的东西付诸实践,使学习或教育与完整的经验割裂开来;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认知的最好办法是让学习者进入真实的情境之中,解决传统教育中的过于抽象化、脱境化和个体化的问题,富有希望前景的努力之一就是设计实习场,在实习场中,学习者遇到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与今后工作所遇到的情形是一致的。实习场的设计原则包括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提供思维技能的指导和建模、提供反思的机会、创设结构不良(复杂多解)的问题等情境,营造研讨问题、合作性的、社会性的、具有激励性的氛围。这种“真实的情境”,将学习、教育任务中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蕴含在现实生活的实际经历之中。[2]实质上,上述学习认知理论,不仅仅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习和教育的整体质量。

在我国,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一直很重视。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近数年来,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和试点探索,提出了“实践体验”、“问题解决”、“研究性实践”、“项目学习”等等适应不同教学阶段的多种模式。[3-5]

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做法是:以实际的项目案例为导向,所有的课程都围绕项目进行,并通过案例或项目贯穿一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教学设计上,以实际项目的开发作为学习载体,将知识的拓展与项目研究开发过程的迭代相结合,用项目研发的渐进思想,与知识构建的思路相对应地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法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专业实际项目的全过程,使学习者遇到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与今后工作所遇到的情形一致,得到理论学习与真实实践相结合的系统训练。

参照上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做法,我们将研究与实践定名为“导师制下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基本做法是:在完成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之后,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大二后期或大三的班级中,由有实用在研课题的教师公布在研软件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相应的参研小组,由主持课题的教师为组长,配以若干名教师组成导师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参研小组在跟班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同时,分工协作,全过程参与,完成实用的工程项目。

三、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试点

在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和试点方案论证的基础上,2009年7月,在即将进入大三的2006级软件工程专业正式开展试点。这里以《南华大学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的实际项目组为例。该项目的导师组由本项目主持人和另外五位专业课教师组成,参研小组的学生经双向选择,由6名学生组成,女生2名、男生4名;6名学生中成绩有好的,也有一般的;有的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有的尚未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项目实践方面,有一名学生做过小型的实用软件项目,其他的项目实践则只有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和课程设计。

1.项目的选取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选取好的项目,既能涉及该专业理论教学的主要理论知识,又要与该专业未来的工程实际情境相接近,难度和工作量又要适当,让参试的学生在学习期限内,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经过认真的讨论分析,认为《南华大学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这个项目,其要求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包含了学生所学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能与学生应学的内容紧密结合;项目实施的步进阶段、任务分工协同等实际过程,也接近学生未来专业工作的情境;同时,学生本身就是教务系统的用户,易于理解。因此,选取该项目进行实践试点,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教学过程组织

第8篇: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井冈山;剧目表演;红色文化;教学

舞蹈剧目排练课是舞蹈教学中一门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经常通过国内外各种体裁与形式的舞剧来进行教学,能充分地体现学生基本技术能力、技巧成熟水平,这是经过舞台表演来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课堂训练到舞台训练的桥梁。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的、全面发展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学习剧目学会刻画角色,塑造人物形象,掌握舞蹈表演能力,使学生以自身创造性的舞台行动对作品进行直接地体现,是教学训练的综合体现,也是其训练的结果与目的。作为本科的教学,在于从教室教学为主转为以舞台表演、社会艺术实践为主要阵地,通过对作品的学习、表现和创作,促进表演自身以及对表演规律,表演理论、表演作品、创作研究的提高和发展。为此,剧目课是演员能够达到的舞台表演,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训练课程,培养教育专业能演、会教、善研究的横向型人才。它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剧目课分为保留剧目、新创作剧目、社会艺术实践三大内容,在保留剧目里包含了中国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蹈等剧目。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集体舞的课程训练,培养学生的互相默契配合的舞蹈意识,掌握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类别的作品;进行单、双、三人舞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独立、事力的表现力及艺术个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和长处而选取创作有针对性的作品,进行强化训练;进行中小型舞剧、舞蹈诗、综合文艺晚会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对舞剧中任务的塑造与刻画,接触不同形式的舞蹈表演,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综合训练;准备、策划、编排毕业晚会等等 。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是由中国井岗山干部学院、同济大学、井冈山大学共同编创的一部音乐舞蹈史诗,由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学生演出。它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节目概括浓缩了一大批革命先烈的伟大理想。节目分《序》《引兵井冈》《星火燎原》《伟大创举》和《尾声》五个部分,融汇了舞蹈、声乐、戏剧、朗诵、情景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全景展示了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历史,艺术地再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经典演绎了广泛流传的井冈山红色歌谣,深情地颂扬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将它作为舞蹈剧目表演课教学的典范教材,是井冈山红色文化教育的积极体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巧和剧目表演的过程中同样能学习到井冈山革命精神的崇高内涵,从而做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在舞蹈专业课《剧目表演》的教学中,将技能训练与红色地方风格特色相结合,使学生在简单的动作练习中培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台感觉。挖掘学生的个人表现力和擅长的舞蹈,着重培养个性,使他们了解自己适合和擅长的舞蹈,增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舞蹈教育教学的相关课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在以井冈山精神内涵的红色教育中,使学生了解掌握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和井冈山精神内涵所特有的美学特征,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美学修养。除课堂学习外,结合专业的特点和浓郁的井冈山精神内涵,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校内外演出活动,把井冈山精神内涵和其时代价值传递给每个人,从而接受井冈山革命精神的洗礼,更加精力充沛的学习和工作。

在具体的《剧目表演》教学内容上通过将《三湾来了毛委员》《为有牺牲多壮志》《成长》加入到二、三、四年级的剧目排练教学中来巩固舞蹈剧目排练课的基础训练以及对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的更深刻理解。通过剧目《绣军鞋》的排练教学,让学生学习了解江西赣南采茶风格的舞蹈。通过剧目《序》的排练教学,让增强情感教学在本课题中得以体现。通过剧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排练教学,让学生的舞台表演个性得以解放。在教材的选择上,突出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中剧目的时代特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实情际况因材施教制定课程,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为编写教材奠定基础。体态与动作方面,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之上,应时展的需求,进行发展与创新。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完成基础和专业课程外,大量增加舞台表演、教学辅导和小作品创作实践活动。加强与实践基地方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思路,锻炼和打开学生的社会视野,以更加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为开放式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为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从原来注入式教育发展为启发式教学,强调因材施教的特点;由言传身教的单一教学方式,转变到课上训练课下研讨的复合型教学方式;把教法与学法相统一,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四边性,努力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寻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悟性。另外,本台节目能把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在我国传统的舞蹈教学中,存在着重技能、轻艺术的状况。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弊病在国际学术交流的比照中愈显突出。在教学中我们坚持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要求同时并进的原则,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艺术体验、领悟和表现能力获得显著提高。事实证明了演出实践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并使教学水平大幅提高,激发和促进了师生舞蹈创作的热情和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大辞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第9篇: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2013、2014级体育保健课学生28人为研究对象。其中“损伤型”(骨折、脱臼、韧带损伤等)14人,占50%;“残疾型”(先天性残疾、小儿麻痹后遗症等)2人,占7%;“病症型”(心脏病、慢性肝肾炎、手术后遗症及各种内脏器官病症等)12人,占43%。调查发现,学生对飞镖项目了解不多,仅5人表示曾经接触过飞镖,其他人均表示从没接触过。尽管身体不方便,但学生对这一新兴、时尚的运动项目还是非常感兴趣。

二、伤残病弱学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们一提到伤残病弱学生的体育教学就会马上与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是中国古代养生功法联系起来。虽然古代养生功法早已被科学实践所验证,很适合体弱病残者的锻炼,但从学生的年龄考虑,单纯的养生导引不易达成应有的效果,因为养生功法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乏味,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锻炼的欲望,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与运动过程的愉悦和乐趣,因而学生上课处于消极应付状态,保健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现行教学模式与学生特殊身体状况之间的矛盾

体育保健班学生因为特殊的身体状况,需要定期复诊治疗或者是中途插班进来,经常会出现请假看病或休息养病的情况。而现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一般存在“基础”“应用”“提高”等的纵向层级关系,缺勤或中途插班的学生往往由于没有前一次课的基础而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情绪,极易造成教师难教,学生消极“混课”现象。

3.重健身,淡健心

体育保健课一般由体育教师兼任,由于缺少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训,习惯沿用普通体育课教学思维,因而过多地强调运动技术的传授,主观地认为通过身体练习达到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加快康复目的,但伤残病弱学生容易放大自我障碍,对与体力相关的体育活动和动作技能学习普遍心存畏惧,往往是消极参与,这就导致学生离体育课堂越来越远。

三、导入飞镖项目教学的实践

1.导入飞镖项目的依据

笔者认为,保健班学生的身心状况决定了在教材选用方面应注重参与性,淡化技术性,兼顾娱乐性。飞镖与传统的保健课教学内容如太极拳、气功等相比,除了具备规则简单、负荷低且能自行调节运动量等一般特征外,其新颖性、时尚性、趣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又是其他项目所不及的,特别适合保健班学生的需求。从心理层面讲,教授飞镖项目可以缩小和减轻学生自我障碍意识,解除对体育课堂的防备心理,提高体力状况心理阈值,满足青年学生追求时尚心理,形成强烈的优越感和成就感。导入飞镖项目符合学校“节俭办学”的理念,符合“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校本开发”的课改理念。

2.开展飞镖项目教学的基本思路

伤残病弱学生障碍部位的身体机能不太可能短时间内恢复,甚至有些终身得不到恢复,在这种场合,学会对障碍的接受和对自己的价值的再认识是最核心的问题。因此,飞镖教学目标应重点突出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提升,应以自我实现的积极态度养成与良好的社会适应促进为目标,配合科学合理的身体练习,实现健心与健身的双重效应。另外,飞镖项目具有的新鲜感、神秘感、时尚感对青年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规则各异的游戏式飞镖竞赛的办法保持飞镖对学生的持续吸引力,让学生体验飞镖运动的乐趣和成功感,改善心理状态和调节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

3.飞镖项目的专题化设计

保健班学生常出现需复查复诊、临时身体不适需请假、因伤中途插班等特殊状况,结合飞镖易学、易练、易参与的特点,经课改小组反复讨论,以游戏式飞镖竞赛为主线,将飞镖项目教学内容分成4个专题,每个专题下面包含2~8个课时。各专题、各课时的内容也相对独立,互不牵连,前后专题、前后课次之间不存在“基础”“应用”“提高”等纵向层级关系,学生的上课如同平时听学术讲座,即使缺席某一专题或课时,也不影响其他专题、课次的学习,仍旧可以轻松融入课堂,从而达到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专题化设计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增强飞镖课程内容的普适性和可选择性,在现实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可行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实践证明,伤残病弱学生对这种能在阳光下活动而不出大汗,劳而不累,玩而不怠,乐而不疲,探索未知而收获知识的飞镖教学模式非常喜欢,参与度高,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四、飞镖项目教学策略

1.并联式教学策略

并联式教学是笔者将物理学的“并联”概念移植到体育教学中而提出的创新性概念。本文将教师比作是电路中的“正极”,学生是“负极”,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材内容是“电气元件”,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把一个知识点通过教材内容传递给学生的完整“回路”。在这个“回路”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环境等因素任意选择一个内容展开课堂教学,形成“并联式”教学。并联式教学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因迟到、缺席而影响学习的问题。课改前的教材内容由于存在“基础、应用、提高”,或“分解、完整、配合”,或“动作、技术、战术”等纵向层级关系,因此课堂教学只能是串联式教学,只有在完成前一项基础上才能开展下一项教学,依次递进,互为前置。当发现学生缺勤情况时,串联式教学极易造成教师难教、学生消极的“混课”现象。由于在前期的准备中我们选用了易学易练易实践的飞镖项目作为教材,又将飞镖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互不牵连的专题和课时,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在各专题、各课时之间进行任意切换,让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内容,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风格,每一节课都有新鲜感。例如,教师第一课时可以首先开展“竞赛组织与礼仪,飞镖个人赛”的教学,让学生自行组织一场飞镖比赛,然后第二课时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详细介绍个人对抗(上海)的规则,组织学生练习。或者先进行个人对抗、团体对抗的规则学习和练习,再开展教学比赛。实践证明,并联式教学收到实效,没有出现因为跟不上进度而厌学的情况,不断变换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学习热情。

2.成功体育教学策略

在飞镖教学中,实施成功体育教学策略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1)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首先给学生确立一个切合实际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激发其学习欲望以及行动力,让学生充满热忱和兴趣地主动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实现目标并获得成功,形成“目标―成功―新的目标―新的成功”的良性循环;其次是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即引导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努力、意志、方法、习惯等与智力、能力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因素,使学生感到失败是可以改变的,成功是可能的。以投镖体验课为例,每人投10轮,每轮投3镖,在每次投镖开始前要求学生在心中自定一个目标环数,投镖完成后用实际环数与目标环数相比较,超过目标环数的就是成功,低于目标环数的就是失败,最后比较总成功次数和总失败次数。如果前者多则算成功,再定新目标,追求新的成功。如果后者多就找原因,是姿势问题,还是力度问题,还是策略问题,然后重新尝试,直到成功。

(2)帮助学生多渠道取得成功。①从自学中获得成功。通过课外自学,每节课要求一名学生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了解到的课堂以外的飞镖知识,当他们发现自己掌握了老师都没教的知识时,学生会觉得自己很成功。②从反思中获得成功。每次练习结束后展开学习讨论,让率先完成任务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战术策略,分享自己的经验,并能改进或创新规则,当学生发现自己成为别人老师的时候会觉得很成功。③从团队合作中获得成功。设置一个任务如“环球旅行”练习的任意顺序投中相连的5个数,小组成员相互鼓励,相互合作完成任务获得成功。④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成功。举办一场小型比赛,明确每个人的分工:策划和组织人员、裁判员、队长、队员、工作人员,每个人按要求完成任务即获得成功。

(3)强化学生成功后的感受。当获得成功后,我们要想办法来强化学生的成功,努力使其心理获得最大满足。如学生在“上海”的练习一轮投镖中投出90环的高分,作为“权威”的老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成功,用肢体动作如大拇指、点头、微笑和语言评价给予表扬,引导其他学生鼓掌赞扬,然后让其分享成功的经验,做示范动作,指导其他学生练习,帮助学生纠正动作,“怂恿”其他学生去主动向他请教。学生在获得他人的认可、欣赏、表扬、称赞后,进一步感受成功的喜悦,感受自己的价值,从而向新的更高目标进发,争取新的成功。

五、教学评价

飞镖项目的教学评价主要根据教师的经验从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进行定性评价。教师每节课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练习的积极程度、学习任务的达成程度、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程度、心理状态和情绪的调节程度等,并给予即时评定,对主动展示学习成果、愿意分享学习经验、团队协作中作用突出、参加校运会飞镖比赛的学生酌情给予总评成绩加分。虽然定性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难度,但其对教学效果产生的重大正面影响值得我们大胆尝试。

六、收获与反思

收获一:自体育保健班开展飞镖项目教学以来,学生出勤率明显提高,与其他教学内容相比,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参与飞镖项目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兴趣更浓厚、练习更认真、气氛更活跃、教学内容实施更顺畅、教学效果更明显。飞镖教学成为我校体育教学的一大特色。

收获二:既然学生因特殊情况请假缺席是客观的、不可控的,那么唯有调整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想方设法克服不利因素才能实现教学目标。飞镖项目的专题化设计和并联式教学很好地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增强了课程内容的普适性和可选择性,充分体现了教改的可行性、实效性和灵活性。

收获三:导入飞镖项目教学的实践成果受到学校的肯定,飞镖也被列为校运会趣味比赛项目:2014年校运会,飞镖团体赛共有104队516人次参加,飞镖个人赛共有22组643人次参加,飞镖一跃成为校运会第一大项。其中,10名保健班学生参加校运会飞镖比赛裁判工作,另有5人次参加校运会飞镖比赛2人获奖,12人次参加各二级学院运动会飞镖比赛3人获奖。

反思:从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了解到,部分伤、残学生反映飞镖项目运动量不足,尤其是对下肢锻炼不足。课题组研究认为,今后飞镖教学应在每节课下课前安排15分钟的垫上运动或台阶运动,增加静力性力量练习,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

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和现有条件,开发拓展类、休闲类体育项目,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已成为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导入飞镖项目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为更多的新兴休闲体育项目进校园投石问路是笔者的初衷所在,希望文章能给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帮助,仅此而已。

参考文献:

[1]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7,11(27):83-96.

[2]吴燕丹,黄汉升.从“保健”走向“调适”―高校特殊体育课程的定位[J]体育学刊,2006,3(13):131-134.

[3]梁荣发,刘昕,张秀真.高校游泳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探索[J].新课程,2005,9(27):20-21.

[4]梁荣发,张秀真.游泳课开展助浮式水球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2005,1(27):188-189.

[5]郭孝平.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6(25):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