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1篇: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浅谈 培养 学生 学习 高中 物理 习惯

高中物理是理科学习的重要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同学有这样的感受:“下了很大的功夫,却成绩平平,不尽人意”、“上课听得懂,课下做题却无从下手,没有思路”。于是,很多同学感觉物理太难了,不得已选择了“弃理从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许多同学的物理成绩上不去,并不是单纯的能力问题,而是由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那么高中生应具备哪些良好学习物理的习惯呢?

一、独立思考的习惯

“物理不是听懂的,而是想懂的。”有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问题,不经过认真思考,就立即去求助于老师或同学,这样即使自己当时明白了,印象也不深刻,时间久了,就会忘记。事实上,解题能力的提高,是在自己冥思苦想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有的同学较长时间没有做出一道题,这并不代表你没有收获,事实上在你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对旧知识进行了整理、加工、复习、总结,这怎么说没有收获呢?

二、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是物理解题的重要环节,一次成功的解题,其功夫至少一半应归功于审题。解一道物理问题,审题时间约占解题总时间的60%,草率的审题,往往欲速则不达。审题过程中要正确地进行过程分析,要善于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明确出题人的意图,发现设置的陷阱等等。许多同学把因自己的审题粗心造成的失分,归属于粗心大意,于是一次一次地原谅自己,这是一种逃避,其实粗心本身就是一种能力问题。

三、勤于练习的习惯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技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搞清楚并掌握住的。只有在完成一定量习题的过程中,经过自己认真钻研、深入反思才能做到。有些同学的练习书中,圈圈点点、勾勾画画,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乱,但正是在这圈画中,他发现了新问题,这些生动的记录,可能驱使他查书籍,找同学,问老师,得弄清之后头脑就丰富了,知识就更系统了。勤于课下练习,除了巩固所学知识有重要作用外,久而久之,可以形成能力。然而,注重课下练习并不是陷入题海,否则会事与愿违。“囫囵吞枣十道题,不如真会一道题。”,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追求真会。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反思解题思路、反思解题所用到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反思能否一题多变等等。

四、独立做题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教会学生物理知识和解题方法,但最终的目的是形成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践,在听懂的基础上,要尝试独立地解决有一定质量的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在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实现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从慢到快的转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听得懂老师的讲解、看明白参考书的解答而不去独立思考和做题,永远也形成不了自己的能力。

五、整理错题的习惯

多年来,我一直要求学生进行错题档案的整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要学会“珍视”自己的错误,因为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隐藏着自己在知识、能力或方法方面的问题。这时要认真研究症结所在,把重点题目及时整理到错题档案本上,有时间经常翻阅,这样就防止了以后再出现类似的错误。要相信,连续掉入同一个陷阱的人,绝不是智者。

六、规范解题的习惯

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解题思路更为规范。比如一个力学问题以及力电综合题、力热综合题等,一般都是从画示意图,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过程分析入手的。这一步至关重要,关系着整个题的成败,所以一定要认真仔细。当分析完这一步之后,再选择合适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最后对结果进行合理性地分析。而许多同学遇到一道问题,思维就发生“布朗运动”,不是画示意图进行按部就班的分析,而是先想用什么规律去求解,急于求得答案,结果适得其反。故此,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养成按部就班分析问题的思路意识。对于答题的书写格式,许多同学无视规范化的要求,解题过程丢三落四、推理过程杂乱不堪。事实上,卷面乱是思维乱的外在表现,这样也会造成“题目会解,得分不全”的结果。故此,要求同学们平时练习中一定要养成按部就班规范书写的习惯。解题过程中作图要清晰,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要有重要的演算过程,要给物理结果带上正确的单位等等。

七、合作交流的习惯

学会合作和交流,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物理学习中更为重要。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研究、甚至争辩,对同学或老师的看法要敢与质疑。这样下去就能相互启迪,促进智慧的发展,并且当真正解决一个难题之后,就会产生成功的愉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有价值、有意义,不要流于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积极参与,逐渐养成习惯。

八、总结归纳的习惯

第2篇: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培养 高中生 语文 学习习惯

谁都无法否认,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与人的发展惜惜相关,王尔德有句名言“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人一旦养成了某种习惯,一辈子都会难以改变,好的习惯会使你受益匪浅,坏的习惯会让你终身难以自拔。语文又是高中生必须首先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就有利于学习各门知识,语文学不好,不能读、不能写、高中生思想的开展和知识的增长就会受到妨碍。所以一定要加强语文基础训练,对高中生严格要求,使他们踏踏实实地打下牢固的基础,所以,我们要重视培养高中生具有高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为各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一,重视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习惯意识”

要培养高中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发现许多落后的高中生往往是道德行为习惯也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得没礼貌,不讲文明。如何才能培养高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使高中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重复不良行为;使高中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第二,重视培养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良好习惯

1说:在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教育,老师要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学生回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把自己阅读和别人讲述的东西用语言叙述出来,受了“述”的基本训练之后,逐步加强创造性,逐步过渡到写。

2读:做每件事最好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所以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初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督促高中生形成正确的读写姿势以及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给的,但最好是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帮助归纳的,这样更有助于高中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的养成。教师首先应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动笔的地方自己先动笔,这不仅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也是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教给方法之后,还应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高中生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

3思: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高中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指引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认识水平。

4写:首先要让学时明白审题的重要性,避免跑题。其次谋划全篇,要有新颖的开头,回味无穷的结尾,分三到五段叙述"主题思想"的各个侧面,并注意分清层次,要有过度和照应,三是写作文要讲求迁遣词造句的规范化,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法修辞知识。四是引用名人的名言很要紧,可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最后写完后,至少读三遍,修改三遍。此外要让学时多选几个作文题,多写几篇,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5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它可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所以在中学语文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实际情境,注意选项择学让感兴趣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高一学生可以围绕礼貌用语、口头用语等,也可以运用讲故事、传悄悄话、复述、扮演角色等形式,高二学生可以采用编故事、讲述见闻、访问、讨论、演课本剧、自由交流等形式。

(2)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例如:可以选“课外活动影响不影响学习”为话题,让学生选项择观点,互相辩论。

(3)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首先要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实践的机会,其次,引导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锻炼,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给高中生增加口语交际的机会。

第三,重视培养高中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的基本途径,有利于巩固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十分重要的方面,所以,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第3篇: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阅读习惯就是在阅读活动中经过长期训练,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旦养成就将成为语文阅读活动的一种模式,并自然显现,促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

由于高考的原因,高中学生在语文上的时间更愿放在高考必备的篇目和一些基础知识上,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普遍认为阅读文本只要知其大概即可,甚至把阅读等同于浏览。事实上,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考试说明》都非常明确,阅读这块恰恰是个重点,无论是语言运用题、诗歌还是现代文阅读,甚至作文,都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至关重要的联系。这几年的江苏高考试题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学生更注重所谓的答题技巧,一旦少了阅读理解的基础,那么这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从进入高一开始,教师就应给学生灌输阅读的重要性,从起始年级就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并坚持始终,相信到高考时必能收获累累硕果。

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提醒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新课标的形势下,阅读教学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已经成为迫切需求,但阅读过程中,学生虽然很刻苦,但自身的阅读能力底子相对薄弱,对教师过分依赖,自身在阅读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得到很好发挥。如不勤于朗读背诵、阅读文本粗枝大叶、不太喜欢课外阅读、不愿做阅读摘抄、不勤查工具书等不良阅读习惯在我们学生的身上尤为明显。由此而形成的思维惰性严重影响并阻碍了学生健康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也存在不足,教师缺乏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教学时严重依赖教参提供的固有信息,教学陷入模式化,只重视照本宣科,完全忽视学生的需求,教学逐渐僵化,缺乏活力,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

为此,只有针对高中学生的现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落实到目前的新课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阅读、会阅读,从而实现阅读的高效和阅读教学的超越。

新课程在“阅读部分”方面有如下要求: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诵读诗文、读书看报、浏览期刊、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积累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习惯;勤于使用各类工具书,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的习惯;勇于质疑问难、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善于倾听别人发言、努力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问题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具体养成善于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如:看到文章题目便预测文章内容、形式的习惯;在阅读时能做好相应的圈点勾画,思索并探究文中所写事理等,坚持“质疑―破疑―再质疑―再破疑”的习惯;对不同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形成自己思想的习惯。

第4篇: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1.制定学习计划

高中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求知欲强,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但他们意志薄弱,易受外界影响,学习上往往只凭一时的兴趣和好恶,忽冷忽热,一曝十寒。针对中学生的这种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一方面学生要在每学期初制定一个学期总计划,明确学习任务,确立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根据课程进度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周密计划。许多学生执行计划时往往有始无终,这主要是没有遵守学习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所定计划目标过高,超过自身生理负荷所容许的范围,尽管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预定的学习目标却未达到。这种挫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信心、情感、意志等动力要素,产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所以制定计划时必须正确认识自我,计划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体验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就感,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2.以高中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多样化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高中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像游泳一样,高中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高中生头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够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外语教学最有害的缺点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高中生什么也学不到。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根据高中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把所学的内容用多种练习方式,通过启发高中生思维,让高中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引导高中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形成能力。使高中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些,教师要精心设计,把每一课都导演成高中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让高中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培养高中生良好的语言素质。

3.强调高中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对于英语来说,审题是解题的基础,而高中生好动、精力不容易集中,经常会出现马虎大意的行为,对英语题目缺乏耐心细致的审题,从而酿造一系列的失误,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在英语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学习细腻的处理问题。在英语作业上,监督学生认真审题,集中精力,专心答题。

4.强化高中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对于高中英语的学习来说,需要专注课堂学习,认真听讲,在英语课堂上,要想实现良好的学习倾听习惯,必须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表现欲望加强,喜欢自己说,不喜欢听别人讲话,爱插嘴或者抢话,这些都是对学习极为不利的。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必须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倾听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倾听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视听习惯和倾听习惯。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再给学生讲英语故事时,充分采取抑扬顿挫的语言,或者利用手势、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来调动他们倾听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运用悬念法,让学生产生好奇,促使他们认真地倾听,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散他们说话的意识,让他们认真倾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倾听习惯和倾听能力,才能在数学课的学习上提高学习效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

5.着重培养高中生英语作业的书写习惯

作业的写作习惯关乎到所有的学科,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在学校有一定的规范来约束高学生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来写。但还是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做到自律,对于作业敷衍了事,不认真,不整洁。所以在英语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做个示范作用。老师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让小学生具备良好的书写习惯,老师要在学生平时书写给予关注和多加注意,突出自己的书写良好习惯,给学生榜样的力量。在英语课堂板书上要做到认真、整洁、仔细、规范,让学生感到敬佩和欣赏,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动力,促进今后的自身发展。

6.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习惯

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可夫语)。也正像一句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其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个途径。

6.1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良好的想象力依赖于学生的好奇心和知识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构思新颖、思维巧妙、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维护"童心"保持学生持久的好奇心。

第5篇: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生 科学品质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有利于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教师无法把科学素养像知识那样教给学生。

1.教师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和科学品质的形成

教师一方面要处处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以自己突出的科学品质感染人,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涉及科学素养培养的行为和品质要有规章,以规章制度教育约束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不小心将一根玻璃管掉在地上摔碎了,教师往往会有几种态度:(1)视而不见,再拿一根继续演示;(2)踢到一边或拿扫帚胡乱扫到一边;(3)将碎片小心捡起,并彻底清扫。教师的操作和行为是否规范,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科学品质的养成极为重要。

2.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品质

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它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学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化学教学中充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要规范操作演示实验,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补演示实验,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诱发、拓宽、深化学生的科学思维。(2)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尝试探究性教学,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3)教师可利用课外家庭小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好的习惯。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有效地获得化学知识,培养了实践技能和素质,而且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科学素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教师可以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教师可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

4.联系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水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选择实际问题情景:无锡太湖2007年5月底蓝藻大爆发,引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导致全市人民饮用水困难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引导展开教学,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教师可以介绍核武器的制造等。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能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科学品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应该在充分挖掘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有效的科学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3.10

第6篇: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非智力因素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决定着成败.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调查研究,认识习惯的魔力

行为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巩固下来的行为方式,它一旦形成,就会稳定,成为一种倾向和需要,甚至会保持一辈子.一位哲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就足以说明习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可以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主宰着人的行为;习惯是一只无形的大手,指挥着人的行为.习惯有好坏之分,学生一旦从小养成了好习惯,他就终身受益;反之,学生一旦从小养成了坏习惯,要改正过来就会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有的甚至终生难改.

计算题出错的原因有很多,但学习习惯不好是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习惯的养成过程.计算是数学教学中最基础和最容易掌握的,因此,许多学生不把它放在眼里,当数目较小、算式简单时,就会产生“轻敌”的思想,遇到数目较大的,就产生厌烦的情绪,有时题目也没看清就匆匆动笔做,做完不检查等,这些坏习惯直接导致了计算的错误,因此,我们对习惯的魔力不能等闲视之,一定要帮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回顾反思,走出习惯的误区

行为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巩固下来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稳定、持久,成为一种倾向和需要.高中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看错数字、写错数字、漏写符号等.只要教师能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习惯.数值计算有一定的艰苦性,内容枯燥,情况复杂,一步有误,全盘皆错.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三、强化训练,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的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要着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良好习惯.

1.巩固知识,以练为主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巩固学生的以前知识,帮助学生理清要点,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二划三想四算.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划就是在式题上划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想什么地方用口算,什么地方用笔算,是否可以用简便运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计算.

2.查漏补缺,调查为先

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演算的习惯.在复习课上,摸清学生中的“漏”和“缺”非常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提前一两天布置一些这样的家庭作业.在复习课上,计算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时,要做到不急不躁,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草稿纸上也应书写清楚,不乱写乱画,以保证计算的准确及检查的方便.

3.发展提高,思维为先

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耐心检验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题目中数字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同时,我还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等,培养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惯.

4.练后反思的习惯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4)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可轻易放弃努力, 不断完善自己.

第7篇: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叶圣陶先生也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人终生受益。那么,从小就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应具备的语文习惯类型

明确了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就要担当起帮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的重任。我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去解决问题。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古人言,耳听八方,说得一点也不错,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所获取的信息三分之二是来自于耳朵的聆听。就学生而言,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云,这都是不好的习惯。因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认真听课是分不开的。所以,培养学生静静听讲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现在提倡不能以老师的细讲为主,但这不等于不用听课,而是对所听的内容作了一定的提纯。实际上现在要听的内容只是少一点而已,却比以往的满堂灌的课上所听的内容更重要了许多。如果学生听不懂、悟不透教师所讲的,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影响人们的口语表达及智力发展。所以,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很必要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俗话说:“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作,才是真功夫。”可见,练好口才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的中学生,由于经常看电视、玩电脑,所以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差。许多初中生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有的是讲话没有中心,思维跳跃很大,让人不知所云,给人语无伦次的感觉;有的则是词不达意,说话断断续续,许多字词发音含糊不清,听他讲半天之后你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还有的是只听不说,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不敢说也不会说;还有些学生经常乱说,说话没有逻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从不经过思考就大喊大叫。

古人已为我们得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经验,所以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多读。而且教材在朗读方面提出了三点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应紧扣这三点要求展开朗读训练,从而培养习惯。首先是初读。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生字障碍,做到读准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以及自觉的朗读习惯。其次是精读。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给的,但最好的是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帮助归纳的,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的养成。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都知道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使人受益终身。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书,既可积累大量的知识,也可渐渐学会表达技巧。但我们对高中生的阅读状况做了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阅读的兴趣而没有阅读的习惯,有阅读的行为而没有阅读的效果,有阅读的要求而没有阅读的方法,有阅读的数量而没有阅读的品位。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引学生去培养有关阅读的习惯。作为教师应该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三、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

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长期实践和应用,使他们形成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心理学也对习惯有一定的研究,它认为养成习惯的一般规律:一个人之所以形成某种习惯,是因为一定的情景刺激和他的某些有关动作在其大脑皮层形成了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所以,每当受到这一类情景刺激作用时,就会自动化地去进行与此相关的动作。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应该对学生不断施加一定的情景刺激,促使他们不断产生相关的动作。简言之,只有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并进行长期的实践与磨炼,才能培养起他们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应着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第8篇: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一、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上的问题

升入高中之后,学生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高考。在升学压力下,学生普遍表现为,学习负担重,不能及时调解,导致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神经衰弱、思维迟钝。甚至有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不局限于好、坏学生),会出现严重的厌学心理。

2.交际上的问题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人际关系可分为三种:(1)与教师。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理解,未得,甚至得到教师的指责,就会产生不理解,不信任的对抗心理,产生压抑和消极的情绪。(2)与学生。每一个人都需要归属感,学生也希望被自己的集体需要。生生之间存在的矛盾,会导致学生产生紧张感和孤独感。(3)与家长。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强,经常会与家长发生意见的冲突,未能良好解决,还有单亲家庭,父母不和等等,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3.青春期的问题

首先,是封闭心理,这是青春期心理中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学生在消极的情绪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其次,是情感激荡但内隐,表现在学生内心情感波涛汹涌,或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想倾诉,但却对教师、家长欲言又止,内心压抑,焦虑;最后,是比较普遍的早恋问题,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期,容易出现朦胧状态的恋爱。

二、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的疏导策略

1.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正确认识并有效适应现实

高中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面对客观的事实不能及时,正确的做出评判。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的评价,都会造成主客观的不协调,导致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评价社会。教师方面,首先,应对学生的行为给予恰当分析和评价,不一味否定,加强学生自我认识,引导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懂得挖掘自己的潜能。其次,应也拿到学生正确的看待现实,直面现实,迎难而上;家长方面,应正确看待学生的成绩和早恋问题,正确的疏导,减轻学生的压力。

2.加强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高中,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是学生心理压力最主要的来源。进入高中,学生面临“高考”大关,不仅学业加重,而且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也有了提高。很多学生由于初升高之后,无法自行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能恰当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学习压力加重,而产生焦躁、厌学的心理。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疏导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课后总结等,合理地安排学习和玩的时间,科学用脑,劳逸结合。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焦躁情绪。

3.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和自信心的训练

第9篇: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种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因素,学习者的内在学习规律居中心地位,怎样教是被怎样学制约的。因此,高一与初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处理,必然以学习者的接受规律为依据。下面我们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构建学习模式,以此来描述语文学习的内在要素、间接要素的联系及其动态过程。

1 激发兴趣,做好动力、情感的衔接

学习动力、学习情感是影响语文学习的两大要素。学习情感包括自信、焦虑等。学习动力主要是态度和动机。动机源于需要,需要依赖于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为语文学习提供动力。但是目前的实际状况却令人忧虑。已向全国范围的抽样问卷表明,初三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占53%。另一项调查更进一步表明,随着年纪的升高学习,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水平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调查结果与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语文兴趣普遍偏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任务。所以抓住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的聚焦点,做好动力、情感上的衔接应是高一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第一要素。

兴趣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以情动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秘诀。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培养师生感情的重要性。刚刚跨入高一的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集体、学习任务和教师,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不适应、不习惯甚至焦虑。处于新旧临界点的他们,非常需要来自教师的宽容和理解,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隔阂。但我们有些教师,却忽视了学生心理上的这个衔接点。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高一教学的第一次:设计好第一次师生见面;讲好第一节课;把握好每位同学的第一次提问;做好第一次联系;讲评好第一次作文;出好第一次测试试卷……通过这方方面面的第一次,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自信,拆除心理障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学习的第一推动力。

2 先放后收,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

语文学习一是获取知识。二是养成习惯。习惯是知识、行为在长期里逐渐积淀而成的。习惯没有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分。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可以凭最小损耗获取最大的知识信息,极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中有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刚刚进入高一的新生,在大的学段跨越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变化的冲击下,他们不知道初中带来的哪些习惯应该保留,哪些应该随着学习的深入进一步发展。认识的误区导致学习行为的紊乱。他们蔑视勤奋努力,嘲笑严谨认真,误把书写潦草、形同鬼画符当做成熟潇洒,误把作业拖沓、马虎草率当做新颖脱俗,误把虚浮不实、好高骛远当做叛逆保守、打破教条……面对这种情况,高一起始阶段,教师应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当做教学常规,不仅要有针对性的澄清学生思想环节上的换乱,更要在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如预习、上课、笔记、复习、作业、考试上落实教学常规,并反复强化,形成定势。

学习方法是学习习惯的内核。衡量一个高中生是否会学的根本标志就是看其是否掌握了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高中生与初中生学习方法的最大区别就是,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更多具有整齐一统的规范性,更多外部的强制色彩,而高中生仅仅如此还不够,教师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年龄、性格气质和认知思维特点,是反省型还是冲动型;是依赖型还是自住型;是偏于预感的领悟还是逻辑的分析;是擅长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还是自我组织、灵活多变......在教学中,诱导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了解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性格气质特点,发掘自我优势,摸索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 把握心理水平,做好知识上的衔接

学习模式中最后一条通道是“学习基础”,在新的学习任务面前,这条通道既有可能成为语文学习的“瓶颈”。有关研究表明,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有“三块”,分布在小学四年级,初三和高二。其中高一恰好是两个心智发展高分之间的低谷。由于第二性征和角色的转换,高一学生无论在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上,抑或思维发展、认知成熟上都经历着剧烈的变化,语言学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处于低潮期。此时学生面对的是更为困难、更为复杂的语文知识的学习。高中“语基”已由识记辨认语修知识、文学常识,变为为联系具体语境的语言操作。现代文已由教师指导下的浅易材料的理解,变为艰深文本的批判性阅读。文言文阅读已由初步接触,变为全面展开深入学习。这不断向外扩展的知识,由于较大的语言单位和陌生的语言情景结合起来,对能力的要求大幅提升,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的不适应。

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区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就语文知识而言,前者可以用来指相对静态的语言知识和规则,后者可以用来指动态的语言操作。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可以看做是初高中语文知识教学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可以以此确定语文知识教学衔接的输入控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