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科学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改革
1 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发展研究
1.1国内城乡规划专业的起源
城乡规划专业在我国创立于1952年,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其知识结构和职业需要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建筑学”为专业主体的传统内容。《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注册规划师职业制度的建立,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政策管理的影响整合,使得“建筑工程类”的知识面已无法应对城乡综合发展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制约了城乡规划的学科发展。
1.2当代城乡规划学专业学科发展
城乡规划学科和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构成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学科门类的三个一级学科群,学科群培育发展,以开放的学科体系构成。
二级学科的类型分为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管理。
2 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为例对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研究
2.3 现状的课程以及学生状况评析
2.3.1 专业概况
我校是以工为主,工、管、艺术三大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据此我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突出工学学科特点,同时兼顾管理和艺术学科的交融。在课程设置上具体加大建筑设计、建筑构造等工学类课程的学时比例;同时也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如中国画基础、建筑美学以及如城市管理与法规属于管理类的课程,这是兼顾专业自身要求以及因地制宜的课程体系。
2.3.2 课程存在问题
(1)落实教学培养目标不足
个别课程结构不尽合理、逻辑关系个别错位,课程内容重复,实践类课程质量待提高,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2)通识教育不足
通识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民主社会中责任者和公民的教育,强调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教养。我校当前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AB类课程,缺少艺术、管理、文学类通识教育类必修课程。
2.4 现行课程的改进措施
2.4.1 落实教学目标
根据就业调研、预测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现行的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更突出以设计为主、兼顾策划、管理,而去掉教学、政策、法规研究。
(1)调整课程结构、理顺逻辑关系
第一种是以学科加年级形成的课程结构,即一、二年级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三、四年级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第二种是实行“学分制”全面选修的课程结构,其中又有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课程结构之分;第三种是基础课程与“工作室”制相结合的课程结构;第四种是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设计教育的课程结构。
(2)提高实践类课程质量
增加计算机辅助设计学时,增加软件教学内容,增加规划集中周课时。
(3)理论课程紧缩并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内容
城市设计、交通、规划原理等课程均需要在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针对课程的小设计。
2.4.2 通识教育是重要基础
我校建筑与规划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应以拓宽学生学科视野的广度与深度,努力为学生创建信息多元、富于弹性的教育空间,提供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成长为可持续发展的有创见性的人才。建议开设人生哲学、创新能力、艺术赏析、写作评论、研究方法、团队协作、领导力等通识教育课程、以适应学校以及专业新的更高的要求。
2.5 课程结构的调整对比研究
2.5.1 总课程学分及构成比例比较
总课程结构调整前,实践环节学分少,国家规定实践课应占25%。选修课比例不足,必修课比重过大。总课程结构调整后,实践环节比例增加,占24%。必修课比重下降。
2.5.2 必修课程学分及构成比例比较
必修类课程结构调整前,公共基础课比例占必修课程29%。其中25%为政治,18%为体育,37%为英语。最为重要的专业课比例过低27.3%,不及公共基础课。设计类课,比例过低,占必修课的48%。必修类课程结构调整后,专业课比例升高达到31%。
2.5.3 专业课程学分及构成比例比较
专业课程结构调整前,理论课过高,占必修课的52%。专业课程结构调整后,理论课比例下降占43%,设计类课程超过理论类课程。
2.6 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四维无融通”模式
改革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以提高教学绩效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运用教学激励与情境创设手段,在历史时空经纬坐标中实施将课堂、校园、校外三个空间维和历史时间维“四维”有机结合,构建“全员参与的复合互动式课堂”、“全过程体验的专业实践活动”、“全方位参透的大教学系统”等三大系统,建立“课堂教授与课外作业辅导相融通、原理性教学与操作性教学相融通、教师导学与学生教课相融通、情景模拟与规划分析相融通、教案教学与科研项目相融通”的五大教学模式,以解决师生平等交流欠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情感与认知匹配不力、重课内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合作问题。
3 总结
建筑与规划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迫切需要融入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的指导,这是促进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研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的必要手段与途径。
对建筑与规划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是一项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工作。若只有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或体会,只能是从感性的和局部的视角认识问题。往往会出现经验大于理论,而得出南辕北辙的观点,更难以使课程结构的探讨达到研究所需要的高度。而要真正推进课程结构的设计,就必须深入地研究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从宏观教育的高度,把握建筑与规划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方向,摆脱狭隘经验的束缚。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编,《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0―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
[2]吴志强,《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 《重大事件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
[3]理查德―勒盖茨,《为中国规划师的西方城市规划文献导读》
[4]谢香云,师生互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1,1:64-67
[5]李文成,《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0
目前,社会利益群体重新分化组合,呈现出利益群体多元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主题。结合我国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作为村镇规划科的一名普通科员,在学习过程中,就城乡统筹发展中规划工作人员的价值立场谈一下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规划工作人员的立场
在传统模式下,规划工作者往往存在两种立场。一是协调,即协调各既得利益团体的之间的纷争,使各种“话语”趋向于统一;二是关注弱势群体,往往以带有强烈同彩的“话语”进行道德上的自我“标榜”,由于其提出过激的举措往往严重侵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听起来更像是喋喋不休的抱怨,即使在其自身看来,也更像是“道德秀”而缺乏可行性。此外,从其立场来看,其考虑的也仅仅是弱势团体的利益,而缺乏整体通盘的考量。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重要内容即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在此背景下,规划工作人员的价值目标也相应地应从“社会平等”转会“社会公正”。
作为城市规划局一名工作人员,按政府行为行事本无可厚非,但规划更多地涉及公众利益。因此,规划过程不是单独面对官吏,也不是使所有人成为兄弟。一名合格的规划工作者不应一味地迎合权力,但是也并不应陷入没有理智的同情。规划的声音并不是单纯权力的代言或者道德的呐喊,而应是理性的判断。规划工作者必须理性、公正、永不懈怠,坚持“科学”与“发展”,不单单是描绘一个发达的物质世界,更多地是规划一幅美好和谐的社会。
二、统筹城乡发展中规划工作人员的责任
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价值取向应为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我们既不应偏向于城市,也不应偏向于农村。
在我国以往发展过程中,农村为支持城市发展已付出太多。由于农业及工业收益率的巨大差异,农业生产无法产生持久的激励,资本等生产要素更趋向于工业所在的城市,此外,还存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的工农业剪刀差,农民工以廉价劳动支撑起的城市快速扩展,以及城市空间在扩张过程中对农民土地的侵占等问题。
目前,随着工业的积累,工业基础的不断增强,转折点已出现,农业应成为接受“补助”而不是受“挤压”的部门,一旦农业利润不再作为积累流向工业部门时,农业就获得了利用自身积累来寻求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在“发展”的要求下,较为理性的选择将是仍以城市、工业化、发展经济为中心,适度的关注、反哺农村、农业,以营造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
统筹城乡并不是农村、城市完全放开的“新乌托邦”,大量农村人口的急速涌入势必造成城市有限公共服务的崩溃。将“三农”问题转变为城市问题,城市将会同乡村一样落后,部分城市的过激改革以及拉丁美洲等国家的休克疗法足以使我们吸取这方面的教训。
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让农村与城市完全相等,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城市与农村回归各自的角色;我们不需要是否让农民转变为市民的争论,而是需要解决如何使农民平稳地转变为市民,同时规避和解决在此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由此,我们的职责主要在于逐步放松制度分割及垄断,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的眼神,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均等化。
三、个人感想
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总体上我们可能并没有认为中国的城市规划与西方的城市规划有很多大的差别,所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更多的是对西方规划的学习与借鉴。但是,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两者的巨大差异,我国城乡规划工作者承担着更为巨大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转型。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文素养;素质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素质培育课程;课程规划模式
一、引言
早在十九世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长就曾提出,高等教育的目标不应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在追求职业需求、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职业志向的同时,高等教育还应该为国家培养服务型人才、促进学生人性和理性方面的健康发展。担任耶鲁大学二十年校长的里察•拉维因(RichardCharlesLevin)认为,拥有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他倡导的教育是追求自由的精神,负责任的公民,具有远大的志向,和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威大校长和耶大校长的高等教育理念都在强调,作为负责任的公民应该为社会的需要服务。当今美国的高等教育,不论是理工科或文科专业均特别重视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平衡发展。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大众传播学术界已经开始探索高等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人才的问题。曾经开创大学培养职业技能性新闻记者的密苏里大学,也终于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培养具备高人文素质、广博知识,但仍具备专业技能的新闻传播人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国家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高等教育(highereducation)步入大众化也迫使当今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相应的调整。那么作为一所应用型的高等学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技能,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本论文是以目前美国与台湾地区的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为参考基础,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提出一个课程规划模式方案,并为大陆培养应用型新闻学专业人才,规划一个为期四年的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案例。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高综合素质、敬业精神、判断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才”。高等教育担负的职责不仅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精英教育,更大的使命应该是为国家培养社会建设与改革需要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专业实践经验与技能,并且能够充分掌握和运用其专业知识。但同时也必须具备广博的人文素养与深厚的知识积累,以及具备独立思考与批判的精神。高等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职业院校教育人才的培养有基本理念上的差异: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目标,是培养为社会各行业提供未来的领导阶层的人才;而职业学院教育则为各行业培养基层的技术性专业人才,这种人才发展的潜力主要是在其专业领域成为未来的“工程师”。那么目前海峡两岸培养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具有何种发展方向上的特征?目前海峡两岸的高等教育多往实用性、职业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现今两岸许多大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开设大量专业性、实践性的课程,传授狭窄的专业理论知识,两岸的高等教育机构已逐渐成为职业培训的场所[1]。在课程规划方面也呈现出缺乏培养人才理念的办学现象。开设课程往往不是以培养现代专业人才的目标为导向,而是以任课教师的个人能力或兴趣开设课程,其结果是规划出的大学四年课程如同一个“大杂盘”,缺乏教育的方向感。那么,新闻传播学课程规划的理念应以什么为建构的依据?我们应该培养具备哪些方面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于现代人的素质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标准来确定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二)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规划
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而课程的规划与设置应该考虑到社会的需要。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与改革的要求,课程设置的理念必须同时代的发展步调相一致。当今我们需要培养的不仅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而且是具有智慧的专业人才。智慧是人的综合知识和判断事物的集中体现。自然科学向我们提供知识,但是它无法为我们提供智慧,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智慧的养分。因此我们需要从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中获取智慧。人文素质的养分主要取自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众多领域的肥沃土壤。文、史、哲知识不仅可以培养我们全方位的、广博的知识基础,也为培养我们独立判断与批判能力提供条件。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较为宽广的视野,培育广博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知识基础,也为培养学生好学善思的素质提供养份。通过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通过广博的知识文化积累,和高雅的文化环境氛围的熏陶,学生不仅可以拓宽其知识面,还能在思想、道德、文化、审美、身体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也为培养人的自主创新的能力提供条件。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训练开发出来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有针对性的教育,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锻炼获得的[2]。要想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的文化水平高、知识面广,融会贯通的能力就强。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指人们能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构成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情的新形象[3]。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人文学科中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学、社会学等课程为培养人的文化素质,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素质教育的培育需要整合学习专业化和学习职业化的教育目标。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两者间应该是一种有机的结合。素质教育是学生技能培养的延伸和提升,它不应局限于教授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问题。对素质教育与实践性课程的授课比例需要进行合理的配置与均衡的发展。在规划课程时需要了解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考虑课程与课程间相互渗透的设计。开设每一课程应明确认识该课程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每门课程的安排必须能充分体现出应用型的教育理念。在撰写教学计划时需要明确说明开设每一门课程预计达到的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设计每一门课的具体内容和撰写课程大纲。此外,需要具体说明学生学习某一专业课程后应该“掌握”、“具备”何种能力。例如,具备独立进行创作的能力等,并且说明在技能的训练上要达到何种程度。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处理好技能训练与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审美素质间关系的问题。基于上述理念,本论文以莆田学院新闻学专业四年本科修读172总学分,设计以修读83学分的专业课程为案例,提出一份“新闻学专业四年学习课程规划表”(见表—)。此表根据学生对不同传播媒体的兴趣,区分为A、B两个专业轨,供学生选读。不论选择A轨或B轨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的学生均须修读至少47学分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必须修读至少36学分A、B两专业轨共同选修的专业性课程。此项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规划可大致归纳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延伸)课程”和“综合素质培育课程”三类。
二、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教育是一种系统性、专门化的知识培养。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在专业范围内要求学生学习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同时也在培养学生分析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4]为满足传播业界对于人才技能之要求,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原理等知识,并掌握对该专业应用所需的基本技能。此类课程包含所有专业所需修读的基础理论,或专业技术原理性课程。为满足新闻传播业界对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课程规划方案要求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在四年内必须修读一定学分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性训练课程:专业必修学分:47学分(包括实习学分)专业选修学分:36学分(可选择修读的学分为68学分)专业拓展(延伸)课程:必修学分:32学分专业拓展(延伸)课程:必修学分:32学分综合素质培育课程:必修学分57学分新闻专业本科四年必须修读总学分:172学分1.专业素质培养课程:此方向着重传授传播学理论性与原理性、传播史、传播法规等课程。此课程也包含专业实践性的基础课程。此类课程均为必修课程。2.专业技能性课程:此类课程以实践为导向,主要是培养学生操作影视媒体器材与相关设备的能力。
三、专业拓展(延伸)课程
新闻媒体报导所呈现出内容的质量与媒体工作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品德、和能力有直接的关系。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必须修读上述83个专业核心课程学分外,我们进一步要求本专业学生需要自行选择修读拓展其志趣的“专业拓展课程”。这是属于专业知识培养性质的课程。它是培养学生能够掌握某一科学、或某一个领域,并且具备该领域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在进行采访时能够提出具有专业性、深入性的采访问题,并能做出具有深度的新闻报导。例如,对未来有意在体育方面发展的新闻专业学生可到体育学院修读相关的课程,以培育学生在此领域的专长。学生亦可在其他领域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医疗、自然科学、环境科学、艺术、地质学、海洋学、生理学、人类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领域,拓展其专业知识。此课程要求学生在其兴趣拓展的领域至少修读两个专业领域,且每一领域修读不得少于12个学分的课程,修读拓展性课程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
四、综合素质培育课程
此课程设置的目的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开拓其视野,使其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基本的了解。课程内容也应包括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并培养他们分析事物和创新的能力。此类课程包含工具性知识的培养,如外语、基础研究方法等。这一模块要求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在四年内必须修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课程至少57学分,其中修读文学、历史、哲学,每一类不得少于12学分的课程。根据上述理念,本论文更进一步提出由三个模块组成的“新闻学专业四年课程规划模式”(见表二)。
五、结语
以应用型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培养专业人才的理念为基础,本论文提出一个“新闻学专业四年课程规划模式”的案例。形成此模式的概念亦可运用到其他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其他专业领域。此模式的有效执行,除了需要学校各院系彼此共同配合方可达成外,也需整合如中文、历史及目前开设的公共课程等,并须重新规划设置如目前台湾各院校普遍设置的“通识教育中心”。此中心的设置可向全校所有科系学生提供各类综合素质培育课程,供不同专业学生选读。
参考文献:
1.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转型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比较、评估与展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候定凯,粱爽,陈琼琼,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张岂之.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黄达人.大学的观念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田建国,周光迅.大学教育综合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7.叶立群.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8.房剑森,薛天祥.高等教育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10.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1.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的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2.张力.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关键词]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231-01
对于城市规划的意义,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比喻,如果是城市是人的大脑,那么我们所做的城市规划就是这个人大脑中的经络与神经细胞。那么,如果城市规划不科学,那么城市建设就会进入到一个混乱的状态中,甚至会造成整体城市建设失误,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规划非常重要,甚至关系到整个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宏伟蓝图,它能为城市建设提供基本的依据,同时帮助城市将其整体功能发挥出来,进一步保证城市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笔者针对自己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将其融入到本文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方向的探讨之中,相信一定可以为同行的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1 城市规划学科的作用
城市规划学科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甚至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方面是否能够得到协调和发展。从大量实践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建立城市规划学科可以使一个城市在建设、设计等多方面受到诸多赞誉,也正是因为有了城市规划学科的引领,才能很好的避免城市建设开发出现环境恶化、布局混乱等现象的出现,甚至会对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产生不良影响,由此可见,这一学科的建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2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
2.1 重点突出独立性
从现在的《城市规划学》来看,它作为一门建筑工程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学科而存在,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到了现在,其地位已经越来越突出,同时也正是因为城市规划属于简述工程领域的发愁,有些时候会对自身学术的延伸产生影响,尤其是在现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城市规划不到位而导致的损失越来越大,在这个时代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规划被其他领域所包裹,甚至会对时代的发展产生影响。由此来看,城市规划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必将更加突出其独立性,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最终在众建筑学科中脱颖而出。
2.2 系统规范性更加严密
虽然现在城市规划学科已经作为学科而存在,但是在规划知识方面往往是笼统的,在知识的拓展上还差的很多,无法使现阶段城市规划的要求得到满足,这主要是因为学科范畴的限制以及没有引起相关学术领域的重视而导致的。换句话说,之所以城市规划不能成为单独的学系,就是因为城市规划知识范畴以及不能使时展要求得到满足而导致的。因此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学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会在知识领域上不断拓宽,同时建立起更加规范、严密的城市规划知识体系。
2.3 在科技上坚持与时俱进
应该说城市规划学科是一门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学科,其中包含测量、勘测以及制图等多领域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其知识性非常强,同时对这方面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但是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技术手段已经不能使现在的城市建设需要得到满足,并且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很多高科技测量手段融入其中,这无疑为城市规划科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城市规划科目的发展必将进行一次又一次大的知识更新与技术革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与时俱进的融入更多的科技手段以及科技含量。
2.4 主要强调指导性
在现阶段,原有城市建设理念都处于一种求时代气息的氛围中,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忽视民众的主观感受,因而出现了很多盲目乱建的现象。现在的城市规划建设重视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城市原貌尽可能的保留下来,同时尊重阻燃,顺从自然的发展规律。在国家的倡导下,现在城市规划建设强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坚持绿色环保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对城市规划学科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一步步将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3 相关建议
3.1 将其从建筑学科中剥离出来
要想真正使城市规划学科得到发展,同时为国民经济发展而服务,就应该将城市规划学科从建筑工程领域中剥离出来,为其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的不断发展。同时要想对城市规划学系进行建立,就应该吸引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参与到城市规划专项研究领域中来。
3.2 希望更多院校建立规划学系
经审批成立城市规划学系之后,还应该高校建立城市规划系,如果可以在学系的名称进行延伸,建立城市乡镇规划系,那么就会更加直观,供广大学子进行直观的选择。当然,还可以有理化的对相关学系进行建立,这就要求教育部对其进行科学布局,对城市规划学系进行大力发展。
3.3 政府应重视城市规划
如果教育部已经在学系建立上做出了决策,那么就可以再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就是国家级层面。教育部和建设部委等可以与国务院一同将城市规划工作纳入到国家级的层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开发建设的决策者以及全国人民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不科学的规划会将我们的城市弄的一团糟,甚至使国家在民力与财力上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
3.4 健全城市规划机构
如果城市规划学科可以在知识层面获得成功,那么久应该与时俱进将城市规划知识纳入到城市建设中,进而将城市规划者与执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种高度统一的执行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城市规划部门始终处于一种半独立的状态之中,同时隶属于同级住建部门的党委管理和业务指导,存在高素质人员短缺、工作人员偏少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现阶段规划管理部门的现状,因此在笔者看来,要想对城市规划的科学发展进行实现,就需要不断壮大我国城市规划机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着手:第一,尽早实现规划部门的独立性,不仅实现规划业务上的独立性,同时还要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样一来城市规划工作在展开的过程中将会更加顺利;第二,对规划部门功能进行完善,摆脱住建部门的影响,避免出现那种似是而非的规划;第三,将各方面人员配齐,包括工作人员与技术人员,并选择一些高素质、高科技的人员纳入到城市规划队伍中来。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工作应该从国家的层面开始抓起,进而达到全社会重视的一种程度,而我们要向发展城市规划学科,就需要从科技层面的提高、知识领域的拓宽、工作岗位的增加、城市规划学系的建立等方面着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规划学科更多的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城市规划方面的工作经验,从不同方面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 袁奇峰,陈世栋.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建设研究述评及展望[J].规划师,2012,(9):5-10.
[2] 李翅.构建北林特色的城乡规划学科体系[J].风景园林,2012,(4):96-99.
关键词:城市规划;科学化;策略
现如今,中国正在加速城市化建设,因此,城市规划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相应的人们对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需求也有所提高,这就直接的提高了人们对城市规划的要求程度。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和现代化的高水品要求,怎样提高城市的规划水平,科学而合理的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是城市规划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科学化规划城市的特点
1.1科学规划城市的综合性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包含经济、环境、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实际需要,不同方面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另外,还要将各方面的内容统筹起来,综合规划,这样才能使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复合功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1.2 科学规划城市的法制性
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维护市民的公共利益,其属于一种地方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所以,在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时,要有强制性和权威性,这不仅需要权威机构的参与,如政府机关,同时也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根据不同地区需要,颁布适合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进行。
1.3科学规划城市的前瞻性
城市在不断发展进步,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在科学规划城市时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长远发展,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做好应对措施,保证科学规划的进行速度,避免措手不及,影响城市规划的进行。
1.4科学规划城市的区域性
每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都不同,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位置不同,因此,对于不同城市的规划应该有不同规划策略,不能一概而论,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城市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城市良好快速的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不足之处
2.1 发展目标不切实际
现今,有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可能由于知识水平不够或是发展理念不完善,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盲目的追求城市的性能和职能,而忽略了城市实际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规范。依据我国城市发展的情况,其所提出来的发展目标难以完成。这样不切实际的目标不仅不利于城市的发展,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铺张浪费,为了城市的长久发展应竭力避免。
2.2 形象工程泛滥
近些年来,有很多城市在进行规划时过度重视形象工程,如大搞开发区、大学城、大型娱乐场所、大广场、宽马路等。这样的形象工程不利益城市的长久发展。首先,建设形象工程会占用过多的土地面积,使得其他地区较为拥挤;再者,建设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铺张浪费,劳民伤财。因此,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应杜绝此类工程的泛滥。
2.3传统历史建筑损失严重
每一座城市中都有一些古老传统的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民族文献的体现,也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但是,有的城市的规划时往往不注意保护这些历史建筑,只是盲目的进行翻新和扩建,这对于历史文化价值损伤很大。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对于历史建筑要深入研究,认真对待,不要使历史文物过早的流失。
2.景区破坏现象较为严重
利益最大是每个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但是,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城市的全面发展。现今,由于城市规划而使得风景区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城市的规划者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在风景区开办各种工厂,如水泥厂、刚进厂等等,这些工厂所带来的污染是不可估量的,这些污染不仅使风景区空气混浊,也是风景区的植物受损严重,惨不忍睹,应严厉杜绝此类现象的再度发生。
三、城市规划科学化应该遵循的原则
首先,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以及对资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加,强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规划中更应该坚持这一思想,因为随着城市发展,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协调现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能够有效促进城市中各种矛盾的解决;其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规划应该以提高城市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等作为具体的目标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和导向,能够大大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应该不断强化城市文化建设,主动保护城市珍贵的文物遗产,发展各种城市文化,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还应该在城市的交通以及医疗或者教育等各方面考虑居民的利益。再者,应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城市规划中应注重人、经济以及环境的和谐发展。尤其是城市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重点考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原有的生态基础上进行小改动,使其和人的生活呈现出更加和谐的状态,避免各方利益的冲突。
四、完善科学化城市规划的几项策略
4.1实事求是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思考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城乡规划实践活动中能运用课程的理论知识确定各项工程系统的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项设施,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先进的理念和有关知识形成影响城镇发展的重要决策。
随着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一直在改进,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本课程作为是城乡规划专业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城乡规划学科整体教学改革的推进,本课程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
1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特点
系统性
各工程系统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系统,课程内容囊括了从宏观的资源平衡、总量预测到微观的管网计算,是一个工程系统从构建到建设使用的所有知识。授课时应系统的介绍各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专业性
课程主要涉及了城市中除了交通工程以外的其他八项工程系统,每个工程系统在城市的范畴中各自相对独立各成系统,各自具备自身的特点,有其独自的技术特点。城乡规划要在规划层面将这些工程系统的进行统一规划安排时,需要对这些工程系统的建设条件和安全的运行环境有较好的了解,才能将这些工程系统科学合理的统筹在一起,即满足自身建设和运行的要求,又对其他工程系统不造成影响。
技术性
本课程是在规划的层面对工程建设进行统一的安排,课程内容是工程系统规划实用技术的讲解,用技术手段将这些工程进行统一规划,本课程重点强化的就是技术性很强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技术环节的实际操作环节。
实践性
本课程虽然是理论课,但是却和实践环节结合非常紧密,每项工程系统都需要实际的规划练习,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来综合考虑不同的层次,不同深度的工程系统的实际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划安排。
综合性
本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各工程系统在规划层面的布局和安排,还需要对工程系统设施综合考虑、统一布局,合理安排各工程系统设施及其相关的资源、附属设施的统一规划,同时也需要进行管线的综合规划、管线的竖向规划以及综合防灾规划等的内容。
2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时少,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在教学改革以后,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是32课时,这个课时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远远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不能介绍课程的所有内容,仅仅能系统的介绍工程系统的理论知识,难于展开课堂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只有4个课时的时间用于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的片面的规划设计,内容多,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突出重点。
2.2 教学资料、师资的不足
本课程涉及内容多、系统性强,所需课时数多,讲课难度大,内容涵盖从各项工程总量预测、基础设施选址、管线布局形式选择等内容到详规的管网规划、管网水力计算和管径选择等,既有总规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又有详规层面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还有综合防灾规划、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多、难度大、计算复杂,需要很多优秀、完整的设计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但这类专项的设计资料储备较少,且内容比较单一,多为给水、排水、电力的工程系统规划资料,像防灾系统规划资料的储备非常少。
同时,本课程涉及的各专业工程的内容比较深、广,规划专业的老师在专项工程的了解和把握会有所欠缺,需要相关专业的老师和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将各专项工程的内容进行补充,本专业并无供电、防灾等领域的专业教师,需要跨学院合作来补充师资。
3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思考
3.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本课程的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需要对上课内容进行优化,目前城乡规划在工程系统的专业规划领域涉及的深度主要是指导后续是专项设计,上课内容应突出系统性,系统的介绍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各工程系统的在各层次规划中的深度。
3.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本课程的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总规到详规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如城市电力工程系统,则有用总量预测、城市电源的选择、电力线路由规划、变电设施规划、城市电网结线形式规划等内容,即有总体规划层面的内容,又有详细规划层面的内容,讲课时从规划层面入手,将各规划层面所涉及的内容总结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并结合相关的规划设计实例介绍,使各规划层次的深度更清晰明了,规划方法和程序更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
课程中相关管网水力计算,可以利用规划设计软件进行复杂的管网水力计算,将各管网计算内容采用上机操作与讲课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管网布置与计算的过程,了解相关软件在规划设计中的运用情况,能操作相关软件进行管网的水力计算。
3.3教学团队、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本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往往涉及各专项工程系统规划的设计任务,需要大量运用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方面的知识,教学时,利用本专业教学团队的优势,紧密结合其他课程设计(如城市总体规划)举办相关讲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实习课程和其他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性课程中,其现场工作均包含了城市工程系统有关的调查内容。和总规教研室、详规教研室的老师合作,将每年的实习课程涉及的不同城市与场地,作为设计资料,能够为本课程提供丰富、多变的实践教学环境。
一、整合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
编者根据科学性、教育性、实践性的原则,按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思路,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将教材设计成“职校起航、认识自我、职业认知、生涯设计、生涯发展”等七个学习领域,这其中还包括“就业导引”和“创业指导”两个拓展领域。由于这些教学内容相互交叉、彼此交错,所以讲授起来脉络不是很清晰,学生理解比较困难,也不方便学生自学。教学中可以将教材内容分为三大部分“规划、就业和创业”。首先,将指导学生制作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设定为第一任务,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内容,将任务分解为“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认识职业、目标确立、措施实施、评估调整”等分任务。其次,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两大任务的学习。
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质是“面向职场需求”的专业教育,无论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过程,还是师资、教学资源诸方面都要考虑它的终极目标:面向职场未来的人才需求,理论联系实际的教与学,产学合作的办学机制,职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市场和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体制。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与职场无缝连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才能高,才能满足产业的人才需求。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定突出其专业性和职业性,充分考虑职场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在认识职业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专业,适时调整内容,由学生调查、讨论、分享自己专业的特色、对应职业和职业岗位要求、未来就业所需职业技能证书等,在提供调查、研究方法的同时进行个性化指导。
二、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特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想方设法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下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一)利用心理测试,发现一个真正的自己。心理测试(Psychological Test)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测试方法,它是通过一系列手段,将人的某些心理特征数量化,衡量个体心理因素水平和个体心理差异的一种科学测量方法。现在很多招聘单位都会借助心理测试来挑选适合的人才。在职业规划课堂教学中,引入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性格测试、职业锚定位测试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倾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职业价值观等,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提供可依据的信息,从而适时进行兴趣的培养、性格的调试及能力的培养等,可以说,各种各样的心理测试是了解自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手段。当然,对它的运用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必须按照科学心理健康测量的要求进行,尽可能减少失误。
(二)巧用角色扮演,体会纷繁复杂的职场人生。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是一种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的场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能力。因此,恰当地使用角色扮演法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关于分解目标、搭建台阶的教学,学生从调查、访谈中获得本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路径,从底层到高层,从小目标到大目标,各自分工扮演相应的角色,如物业管理专业的职业路径是物业管理员→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师→物业主管,学生分别扮演,陈述各自的工作职责、岗位要求及未来发展,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三)会用信息技术,探究未来职业生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教学也不例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改变一支笔、一本书、一言堂的传统课堂的单调模式,多媒体声、光、电教学设备将图、文、音、像同时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乐学落到实处,学生能主动进入教师营造的教学情境中,容易产生感情共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制作教学课件,穿插音乐、视频和GIF小动画,图文并茂、声情并举的课件能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理论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富有生趣和活力;其次在“认识自我”的学习中,申请网络教室,进行心理测试,学生通过测试看到了一个以前并不了解的自己;在“认识职业”的教学中,教师给每组布置任务,由他们分工上网查询了解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并做成PPT进行课堂解说,学生第一[dYlW. 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次近距离接触工程造价、市政工程、物业管理、房地产估价等专业,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些清晰的认识;最后要求学生制作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要求精心设计、图文并茂并做现场展示,这再一次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挑战。令人欣慰的是,有些学生的作品确实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对所学专业、对未来职业的探索和研究,不管深度怎样,通过理实结合、学做统一的教学方法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多用榜样引领,激发职业情感,唤起职业梦想。职业生涯规划是一辈子的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它更多是一种观念的更新,一种做人做事的忠实态度,一个踏踏实实的人生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勇往直前,激发职业情感,唤起职业梦想。教学中可以选用一份学长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作为学期教学的引领,通过规划者的设计和实施带领学生进入对自我的探索、对专业的了解、对环境的分析、对职业的憧憬,学生在感叹学长作品的同时,对自己也充满信心,对现在和未来有新的认识。教师还可以从以往的学长及在校的同学中选出身边榜样,让他们现身说法,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重新审视自己,反思当下,思考未来。榜样的作用无疑是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坐标图,让我们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终点,而后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0 引言
我国城市园林发展无论是速度还是数量都是空前的,情况一年比一年好,新一代风景园林师成长了起来,设计领域和思路有了很大的拓宽。园林是一个具备社会、自然、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既要满足生态、环保、休闲和装点城市的社会功能,又要符合植物学特性的自然规律,同时,在艺术上既要体现创作哲理,又要突出设计者所追求的个性这就要求设计者应有较全面的修养,要有高立足点、大视野和全方位的把握能力园林小是纯艺术,任何单纯或极端地追逐其中一种功能,都可能是小完整的园林创作思维在科技飞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的现实面前也在裂变之中,生态的、传统的、后现代的各种思想以及对于把城市推向过于刚硬的批判,正在昂首跨上规划设计舞台,显现了规划设计平台的平等对话和包容。
1 充分认识城市园林内部结构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
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
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 “ 空气清新 ,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 。
分析其内部结构,大致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 )公共绿地管理:包括各级 、各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其它公共绿地及城市道路绿化管理。
2 )专用绿地管理:包括防护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工厂、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的附属绿地。
3 )园林绿化建设、养护管理:包括园林绿化工程设计 、施工、养护管理单位和队伍。
4 )园林绿化材料生产:包括为城市园林绿化服务的苗圃、草圃、花圃、种子基地等生产绿地管理及专用物资供给、保障事业。
5 )园林绿化科研、教育、服务管理:包括园林绿化专业的科研、教育单位及园林内的商业、服务业单位。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 、服务、生产、科研、教育等几个环节,密切相关,
互相衔接,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体系。
2 科学的做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着重于整体城市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在结合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
的同时,同步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园林城市。
2 . 1 坚持以人为本。
园林建设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
2 . 2 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遵循生态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中要力戒毁林、毁田造园林的作法,对规划设计范围内的大树 ( 特别是古树、珍贵树种)要尽可能保留。充分考虑对生态带来的负面效应,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最小;同时还应维护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污染。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做到前后相贯。同时将园林规划设计与当地的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结合起来。
2.3 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
2.4 突出 “系统”的观念,强调绿地景观的整体性,突出城市整体环境观念,保护城区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指导绿地系统规划。
2.5 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着重建设沿河地带的绿地系统。
2.6 突出因地制宜、经济节约原则,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效益。
2.7 设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搞好创新。好的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条件适合也是可以完全照用 (但要付原设计者设计费),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多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取得好的效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顾实际盲目模仿,最后适得其反,观赏效果降低,园林建设生命力不强,经常需要改造,浪费大。
2.8 善待、慎待园林建筑构筑物、雕塑等硬件(往往是公园绿地的要素)。不可否认建筑在公园绿地中有时处于主景、点景和主题地位公园的观赏聚焦是十分重视园林建筑构筑物的形象、体量和尺度,以及由此传达的思想文化形态成功的园林建筑设计难度往往超过大型建筑设计过于猎奇、张扬和寻求哗众取宠等低层次的建筑审美均可取有深度、有品位、独特的形象来白文化与生活的启迪、积累和提炼。
2. 9 重视原有绿地的减法设计突出园林中的大树景观已提到日程上来尤其是对植物 (有时也包括过繁的建构筑物)的删减,以保证植物景观的形态美和个体美,也是提高绿地的艺术质量和植物群落科学合理的必要手段。
2.10 加强园林学科的理论建设搭建规划设计理沦争鸣的平台,提倡
各种学术观点的公平对话,建立理沦队伍,用更高的理论水平来支撑
和指导专业重振我国在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的风采和地位。
2.11 面对水资源的匾乏,新建园林要有节水意识水面、水量要根据城市用水的大环境予以确定,鼓励并提倡集水园林。
3 加快立法建设进程,完善园林绿化配套法规和技术标准。理顺管理
体制,依法强化行业管理。
3.1 根据国务院立法计划,积极搞好《城市绿化条例》和《城市公园管理条件》的起草、协调工作;争取早日颁布实施。抓紧有关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的编制,促进行业法规体系完整配套。
3 .2 根据城市园林绿化标准体系,抓紧专业标准、规范的编制配套。
3.3 充实加强城市各级人民政府园林行政主管部门(或配备专门的人员),依法行使园林绿化行业管理职能。在管理体制上,特大城市、大城市坚持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适当保留一定的人、财、物制约调控权;中、小城市以相对集中管理为主。
3.4 各级政府的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要参与编制园林绿化规划,行使行业审核、协调、服务、监督的行政职能,管理城市各类园林绿地的建设和维护。对经营园林绿化设计、施工,苗木花卉生产、销售等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进行行业监督管理。
3.5 搞好城市园林绿化成果的保护和管理。城市绿化种植不得随意砍伐和损毁,特别应落实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职责。
4 做好宣传工作。发动群众参与园林绿化
建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离开社会和 群众的支持参与是不可能办好的。为使群众能热爱并积极参与,应以 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进行有关 树木花草种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其认识,培育其兴趣,力争把
爱护园林绿化形成社会风气,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制
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单位绿的园林
化,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
5 结束语
针对城市从自然条件到工业布局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应布置大型
生态绿化,科学地配置植物群落,使之如自然植物群落一样能够自养
循环,并起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水土等作
关键词: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36-02
一、传统建筑设计规范教育地位
建筑学综合了文史理工多个领域,集合了工程和艺术、传统与地域等多种门类科学。立足于应用型教学目的,建筑设计课程、建筑规范课程和建筑绘图软件课程是我校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始终贯穿我校建筑学教育,形成三大支撑体系。建筑设计规范,是由政府或立法机关颁布的对新建建筑物所作的最低限度技术要求的规定,是建筑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建筑法规体系分为法律、规范和标准三个层次,法律主要涉及行政和组织管理,规范侧重于综合技术要求,标准则偏重于单项技术要求。人类有关建筑法规的编纂,国外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时期。《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为人筑屋者如因工程不固使屋塌,致主人于死,其本人处死刑;如致屋主之子于死,则其子应处死刑。中国的《考工记・匠人》和《礼记》,也对单体建筑、群体建筑乃至城市规划从“礼”的角度设置规则。建筑设计规范是房屋建筑建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校建筑学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建筑设计规范训练一直基于建筑设计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学习设计,这种方法行之有效,但是也有明显的缺陷。设计课程学时多、周期长、设计内容复杂,需要占用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研究方案,剩余研究建筑设计规范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从投入和成效的角度看,这种混合的教学方式非常低效。建筑设计规范课程,需要挖掘和遵循其客观存在的规律和程序,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运行这些规律,运用教育学基本原理,使规范的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操作性。
二、建筑设计规范课程教学的思考
近5年,我国建筑设计市场不断变化,快速城市化、新技术涌现为特征的世界性问题逐步体现。2014年,防火规范进行了适应市场变化的重新编纂,建筑设计人员均面临着重新学习和体会规范的问题。建筑学的发展要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要基于市场和实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有益有效的探索。
建筑学教育是基于职业训练的教育教学,德莱弗斯(Hubert Dreyfus)的“技巧为基础的模型(skill-based model)”,在书中提出将设计专业技能(expertise)划分为7个层级(见表1)。
建筑设计规范课程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生手和初学者,培训过程基本到达专家级别即可。作为建筑学教师,明确学生掌握知识的质和量,确保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可以尽快进入职业领域,顺利掌握建筑设计规范,应用于实践的建筑设计。
首先,明确了规范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的级别,课堂上引入实际工程项目问题并引导其解决。其次,按照建筑设计规范的章节,结合设计,增强理解。再者,探索运用分组教学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建筑规范课程的梳理和学习。
三、我校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实践化教学实践
1.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阶段化。我校一直贯彻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培养具有动手能力的建筑专业人才。课程设置过程就是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适度改变了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逐步参与进入建筑设计规范课程中,在学校内就进入设计院工作模式,充分体会规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意义。
2.建筑设计规范课程模块化。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呈现分散模式,每门课程只注重单次课程的教学,忽视后续课程的联系问题。将生手和高级初学者的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设计规范课程模块化,前呼后应,构成整体课程。初级规范体系、中级规范体系和高级规范体系,分别对应低年级的民用建筑通则,中低年级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高年级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这套体系已经在我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延续下来,并且有效的衔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3.建筑设计规范课程热点化。建筑设计规范内容全面,课程必须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划分基本掌握知识和重点掌握知识。充分考虑规范在建筑学培养计划中的位置,结合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建筑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建筑规范条件下考虑功能分区、空间组合、疏散防火等,最终使学生达到综合考虑结构形式、构造做法等和建筑规范的关系。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为例,提取建筑构造章节七个小点为主题,布置研究点,将授课班级分为6组,采取无组织平等自愿分组形式。组内成员地位平等,互相监督和检查小组成员出勤情况,根据小组任务自行布置任务,共同完成研究。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进程依次向学习小组布置以下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在课外时间,通过查找、阅读书籍规范、课外调研、图书馆调研、合作讨论等方式完成以下项目,并在课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见表2)。
4.建筑规范课程实践调研常态化。以往建筑规范课程,不仅在课程讲授上,甚至在调研过程中多以书本内容为主,实践环节比较少。为了强调真实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加强建筑规范相关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安排分组教学内容时,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要求学生走出去进行调研。实地调研宿舍楼、图书馆、食堂、商店、办公楼等建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无组织小组共同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考察活动,分析资料并且发现和解决问题。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视组内成员的分工,强调实践调查的重要性,提升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建筑规范课程成果表达多元化。建筑学专业涉及多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模型制作等多种表达手段,同时也包括办公软件等的应用。课程鼓励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制作工作模型,培养学生进一步完善和理解建筑规范课程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强化建筑设计思维与表达的一致性。
除了本专业的模型表达外,充分运用自制视频、自制ppt或者图纸等多种表现手法,实现多方位的能力培养。
四、结语
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实践化改革是大势所趋,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在不断的实践化改革过程中总会存在争论和疑虑,但无论如何,关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思考和尝试对于课程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