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主题实践教育范文

主题实践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主题实践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主题实践教育

第1篇:主题实践教育范文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病区将政治意识、政治站位摆在最前面,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决策部署,结合院总支要求,根据病区工作特点,制定学习计划,并在学习过程中大家积极讨论发言,提供了好多党建带动业务的好办法,现将这些办法和开展体会归纳总结如下:

一、学习形式灵活化。

我病区在开展学习教育工作布置的时候并单纯针对党员干部,而是以党员干部教育为重点,先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学习,然后将他们按人分包病区普通职工,以一拖三、拖四的形式起到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在每天早晨交班的时候,进行学习重点总结,布置当天的学习任务,职工根据当天时间自行安排自学,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并将学习的困惑在第二天晨交班时分享反馈。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全病区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有了明显提升,工作积极性也相应提高了,大家的奉献意识增强了,跟领导讲困难、提条件的少了,牢骚满怀的职工没了,“以养员为中心”的理念有了新的理解、新的认识。

二、学习对象扩大化。

如果党员学带动职工学是基本,那么职工学带动患者学就是延伸。我们根据病区患者的学历、年龄、病情等特点进行分组。对于学历层次高、理解能力强、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主要以理论书籍教育学习为主;对于学历层次一般、理解能力一般、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主要以读报、看爱国电影的形式开展学习教育;对于学历层次低、理解能力差、病情欠平稳的患者主要以听爱国音乐歌曲的形式开展活动。我们将这种学习方式作为患者康复训练的一部分,定期对他们进行康复功能量表分析,检验学习成效。

三、学习内容场景化。

理论学习往往是枯燥无味的,但是怎么样提高同志们的学习热情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经过民主讨论,决定将学习影像化、动漫化,让学习者能够重回当时的情境,体验当时的战火场景,身入其境的理解理论的出炉、成果的艰辛,可以更深刻理解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更好的掌握理论要义,用理论指导实践,结出果实。虽然前期的参与人员要付出大量的汗水,但是更了整个集体,大家毫无半点怨言。

四、指导实践细节化。

主题教育的开展,已经深入人心,获得了患者、职工的极大拥护,成效是显著的,职工面貌焕然一新。原来大家抱着铁饭碗,不思进取,不想干事,害怕担责,现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奉献意识增强了,懂得当前社会还有很多困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大家只有抱团努力,不放弃,才能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大家用这种全身心为民的情怀去干工作,工作能不出成绩嘛?全区职工“抱成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积极献言献策、群策群力,干出一些具体成绩,分享如下:

1、建立沟通记录台账,勤与患者家属保持沟通。

这种勤,不局限于具体日期,而是根据家属探视的时间间隔以及患者的病情需要、思想动态,随时与家属联系,并将医生的电话告知家属,方便家属主动联系。对于联系的时间、内容、联系人,均建立台账,便于以后的随访、考证。改变以往联系少、不记录的惯性思维。联系多了,沟通勤了,家属就更理解我们的工作,避免了很多医疗矛盾,间接少给政府增加负担。

2、建立科室文化阵地。

医院有医院文化,科室同样有科室文化。我们结合自己科室的特点,建立了自己科室的文化阵地。将文化内涵以耳濡目染的形式传达给养员患者。我们不局限于数字电视宣传文化思想,还将多媒体运用于康复治疗,比如每天给患者放一些轻音乐,每周组织观看两场电影,成立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设立宣传栏、照片墙,用这些方式展现治疗护理的具体化、细节化,用主题教育指导实践,引领工作。

3、成立巴林特小组,交流思想,给医患人员减压。

现代医疗服务工作,不仅需要医务人员有精湛的医术,还必须有良好的心态、沟通技巧和语言艺术。这种聚焦于医患关系的自我教育、自我培训形式,有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减轻医护人员心理压力,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并有效避免医患矛盾的产生。

4、分级护理细节化。

第2篇:主题实践教育范文

一、提高认识,精心安排部署。

现正值我区抗击疫情、加紧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新城区应急管理局为引导人们在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同时做好胜利75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70周年纪念活动,弘扬革命烈士无私奉献、不畏牺牲的爱国精神,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活动通知,积极营造了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活动。

一是由党组书记、局长*同志讲述“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发展历史、假期变迁、风俗习惯、祭祀扫墓等文化史实。

二是全体干部职工起立,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集体诵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缅怀革命先烈。

三是由局全体女同志诵读《烈士颂》,表达思念和亲情,讴歌中华民族的英雄,引领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是清明主题手抄报展示。

五是由办公室朗诵经典韵味诗文《感悟清明》,致敬中华传统文化,悼念逝去的先辈。

六是观看纪录影片《烈士纪念日》。

七是登陆网站进行网上祭扫。

三、履职尽责,守护我区安全。

第3篇:主题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形势与政策;主题;结合;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54-02

“主题教育”就是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贯穿于思想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主题教育因为更生动、活泼,更能体现教师对课程认知的深度及知识的广度受到当今教改的推崇。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与政策性等共性特征,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实践性和教学方法多样性等特质,这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处于特殊的位置。

一、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对大学生成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正确领悟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进而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去。

2.为其他高校提供有益的参考。本课题旨在通过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载体,把各种主题教育同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和管理体系,提出可借鉴和可复制的建议,为其他高校进一步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对象。选取2013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17个专业54个班级3053名学生,随机抽取20个班级共1117名学生作为试验组,其余34个班级共1936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2.研究目标。构建新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精心设计紧跟形势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确定每学期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主题教育的具体内容,逐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源库。

3.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问卷调差法、个案访谈法等。

三、研究的主要过程与主要步骤

1.成立由分管校领导、宣传部、教务处、公共基础部、思政课部、学工处团委有关负责人组成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协调教学工作。

2.由宣传部、思政课部、学工处、团委共同拟定主题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相结合的工作体系,对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深刻领会和吃透《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精神,制定紧跟时代步伐的主题教育内容。

3.确定每学期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主题教育的具体内容,统一授课计划、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等,逐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源库,设计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表。

4.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后,试验组进行主题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相结合的授课,对照组按照以往教法正常授课。

5.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授课进行一次检查,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试验组的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期间,分别选取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进行个案访谈。

6.学期末再对全体学生做一次问卷调查,收集两组学生的成绩、课堂到课率、学习兴趣、知识拓展面、对教师评价、课堂收获等方面的信息,评价效果。

四、研究结果

1.加强主题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结合,既是政策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加强主题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教学内容更能吸引大学生,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能够顺应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变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因为该学科能够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政策观,学会科学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全面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2.加强主题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结合,必须丰富教学内容,融入当前主题。(1)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需要与“形势”主题相结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紧紧围绕“形势”问题展开。在第一学期授课过程中,授课内容紧紧围绕国际国内的重大形势,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2016经济形势及展望”等专题开展教学。这些专题紧紧扣住国际国内重大“形势”,使课程内容易于接受。(2)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需要与“政策”主题相结合。形势与政策的关系非常紧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只有与“形势”结合才能更好地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因此,形势与政策不能分开讲。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以形势为基础,在讲清形势的同时宣传政策,做到形势与政策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把各项政策、意义、目的讲解清楚,理解其中的内涵,贯通过去、现在、将来,颁布哪些政策,如何实行,怎样调整,如何制定等。对于政策调整的益处,则作为重点讲解,使同学们认识到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做到了形势与政策的较好结合。(3)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需要与“热点”主题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本身理论性较强,不够生动活泼,需要教师加倍努力,讲解更形象一些,这就需要结合“热点问题”讲解,使课程更具有吸引力。在所有的热点中,社会热点更适合于讲解,学生也更愿意了解,我们教学中要讲清楚热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分析如何化解热点问题?社会是如何看待热点问题的?讲解过程中要灌输党和政府一定会高度重视并解决热点问题的观念。(4)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需要与“群众”主题相结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需要与“群众”主题结合,与“群众”结合,实际上就是与大学生结合,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不断实现每一个梦想。

五、结果与讨论

形势与政策教育和主题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学内容具有学科交叉性强、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等特点,因此必须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现实国情为根本出发点,以社会现实热点问题为主要切入点,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主题教育为辅,科学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体系。主题教育强化了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效果。把主题教育融入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到课率、知识拓展面及对授课教师的正面评价,还提高了学习效果。形势与政策课为主题教育明确了方向。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形势政策并能够正确分析运用,从而更好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参考文献:

[1]耿邹良.主题教育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运用[J].龙岩学院学报,2007,(8).

[2]熊兵.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me Education and 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

CHEN Jian-yong,XIANG Yang

(Hubei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Jingzhou,Hubei 430420,China)

第4篇:主题实践教育范文

一、关键词解读

家园教育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教育愿景,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形成的家园之间的有效联合。通过家园双方教育理念的沟通、教育行为的配合,为班级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空间。

主题背景下:这里指在“大中国”的主题背景下,“家园共同体”共同建立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拓展幼儿对祖国不同文化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孩子的多元文化视角。

二、前期思考

“家园教育共同体”: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家园共同体”有了新的提升,不仅得到家长情感上的认同,教育行为上的协同,而且通过积极主动的家园共育使家长获得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的协同。

“主题背景”:在当前,文化的多元化背景下,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一些新奇的西方文化,认为多元文化就是让孩子们了解其他国家的不同文化,如: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的节日,形成了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在多元文化下让孩子了解我们祖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结合主题“大中国”,让孩子了解祖国丰富多样的地理风貌和风土文化,这成为了我们“家园教育共同体”的共识、成为本学期“家园共同体”探索的重点。

三、过程和效果:

活动流程:

通过亲子合作的方法来介绍,涉及到祖国的东西南北各地。孩子、家长合作收集资料、练习介绍内容、制作PPT等,在看看说说、唱唱跳跳、品尝特产中让孩子们充分领略了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俗,进行了一次次有趣的“时空之旅”,拓展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孩子对祖国知识的了解,真正感受我们的祖国真大。

数据说明:班级共有17位家庭参与介绍了祖国17个地方,占班级总人数是63%,其中12位妈妈、4位爸爸、3位外婆(奶奶);介绍内容是旅游过的地方有6个,占总数的35%,是自己家乡的有11个占总数的65%。

四、活动后思考

1.寻找“家园共同体”发挥的新平台――结合主题背景。反思:①以往家园合作,家长的角色基本上是被动的,而且家长参与的面窄。②以往开展“大中国”主题,教师的局限:游历和见识的不足,而家长身上丰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却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因此如何发挥“家园教育共同体”的作用,让家长和教师一样同样成为教育的主体?通过主题寻找不一样的发挥平台,成为老师思考的方向,让“家园共同体”有了新的协同方向,即有事可做,能够不断有新内容进行有效联合。

在“大中国”主题背景平台上,首先通过教师对“大中国”主题的引领:主题活动的内容和教师的前期思考,让家长了解主题内容、激发家长参与的热情;发挥家长的教育智慧、挖掘教育资源,让不同家庭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家园共同体”在主题教育中的作用。

案例:美丽的苏州

金金、妈妈和外婆一起来介绍了美丽的家乡――苏州。首先,通过观看地图来了解苏州的位置,是上海的邻居;接着,带领孩子们用眼睛来看苏州:苏州有名的园林(PPT图片);用手摸来感受:介绍苏州的苏绣真丝(实物双面绣、真丝衣服),让孩子看看、摸摸。通过听一听来了解苏州特有的评弹,外婆还用好听的苏州话来念了一段儿歌,让孩子们猜一猜,当孩子们猜出是《摇啊摇》后,让孩子们再用上海话来说一说,感受不同的方言念出来的不同效果;最后大家一起用嘴巴品尝苏州的特产豆腐干,了解苏州的味道:甜甜的。

2.优化家长协同教育能力――遵循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本次活动中,家长作为教育者的意识更加强烈了。活动过程中,作为专业教育者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家长通过不同方式的指导策略来有效引领家长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优化家长的教育能力。一位妈妈说:“通过本次活动,让我从老师、从其他家长身上学到了很多幼儿教育的方法,我将把这些好方法运用到我的家庭教育中去。”

3.凸现幼儿为“家园共同体”主体――鼓励幼儿自主学习。主题背景下的“家园教育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关系:教师、家长、儿童是一个合作的团体,同为主角。教师和家长的协同备课中将角色定位于:孩子学习的引导者,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整个过程中,对于每一个参与的幼儿来说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

介绍的内容――老师、家长鼓励孩子一起讨论选择。在“我是小沈阳”的内容选择中,叶子妈通过和孩子一起观看以前去老家东北时的照片,和孩子一起挑选介绍的内容;涛涛妈还特意利用国庆节和涛涛一起回了一趟老家江西,收集相关的资料,帮助孩子进一步建立对家乡的感受。

介绍方法――亲子合作介绍。孩子和家长合作介绍,一问一答。如:小雨家庭在介绍山东时,妈妈介绍名山――泰山;小雨来介绍山东名人――孔子,说说孔子是谁,背一段论语、介绍孔庙里的家法等。

“家园教育共同体”中,教师与家长达成共识:重视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幼儿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4.把握家园协同的走向――建立多元文化的理念。建立有效的“家园教育共同体”,作为专业者的教师要根据孩子不同发展的阶段来定位家园共同体的协同走向,把控好每一阶段“家园共同体”的协同重点。

前期――从“心理协同”到“行为协同”。心理协同即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心理零距离”,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建立认同感,彼此合作和支持,共同为营造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努力。在家园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家长的行为协同,家长不是教育的旁观者,只有家长真诚地用行动参与到家园协同的各种活动中来,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家园共同体”。这是我们前期“家园教育共同体”构建中的重点。

中期――从“行为协同”到“观念协同”。我们有了前期的家园共同体协作的成功案例,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家园共同体的协同重心放在了从行为到观念协同上:善于发现和合理运用家长资源,引导家长参与,与教师成为互补的教育资源,为参与提供真正的核心内容。但是由于家园教育观念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家园共同体的协同效果。因此我们通过在“大中国”主题背景下的合作,帮助家长在直接参与过程中调整、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直观形象地实施影响:老师对家长、家长对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老师和家长共同寻求教育规律、梳理教育理念,实现理念和实践的对话。

后期――展望“文化协同”。

案例:中国美食

第5篇:主题实践教育范文

在主题背景下有效地开展幼儿数学活动,目标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是关键。教师在主题活动中根据主题目标选择数学内容时。应把数学的知识体系作为纵向坐标,该主题的实施阶段作为横向坐标,确定适合幼儿数学发展水平的教育内容。考虑这些问题的前提不是某一学科,而是幼儿的生活和需求。

一、数学目标与主题目标的有机整合

数学活动目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其主要涉及逻辑、数、量、空间、时间等五大系列。对数学目标的正确把握能帮助教师自觉平衡数学教育的内容,使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对数学教育更敏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数学目标与主题活动、一日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数学教育的契机,不断提高幼儿的数学意识。

主题目标与数学目标的有机整合,首先要尊重数学的知识结构、幼儿认知规律;其次,明确主题目标变数学单一目标为多元目标,轻知识目标重能力和重情感目标,以促进幼儿整体性发展为最终目标。教师设计数学活动时,应分析目标构成的要素,即幼儿的主题生活经验、数学知识的积累必须以幼儿的情感、态度、数学能力为前提。当幼儿的“主题生活经验、数学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幼儿在不断探索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而当幼儿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数学技能越来越高时,其又能促进幼儿不断地积累“背后”的数学经验和知识。例如,在中班《我爱我家》主题中,幼儿模拟家庭生活开展了一系列诸如分发餐具、整理衣橱、查询电话号码、为小区配钥匙等与数学有关的活动。在为家人“购买苹果”时,佳佳家有5口人,但她只挑了4个苹果。问及原因时,她说:“我奶奶有糖尿病,不能吃甜的东西,给她买苹果不是害了她吗?我想挑一样别的东西给奶奶吃,”问及怎样分配苹果时,她告诉教师:“外公一个,爸爸一个,妈妈一个,还有我一个呀,”这一实例不但反映了幼儿数物对应的能力,也体现了幼儿对长辈健康的关注。

可见,教师在主题背景下设计数学活动应源于幼儿生活经验、幼儿好奇之事,应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引导幼儿亲身感悟数学知识。

二、数学内容与主题活动的有机渗透

在主题背景下有效地开展幼儿数学活动,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抓住主题活动中幼儿真实和自发的数学问题,然而这偏偏是教师最感困惑的难点。其难在于:幼儿往往提不出生活中有关的数学问题。即使幸运地遇上数学问题,除少数对数学敏感的幼儿外,一般幼儿不会主动想到运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因此,在主题活动中,教师本人对数学的敏感以及因势利导的活动设计与指导能力对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影响很大。主题的设定,以教师预定为主,兼有师幼或幼儿的生成。不同的主题性质,决定了数学活动在主题中存在和拓展空间的大小。有的主题来源于某一领域,如《我爱妈妈》这一主题涵盖的活动就以社会性内容为主,生成数学活动的空间就比较小;有的主题开放性大,数学活动生成的空间就比较大,如《我们的社区》等;有的主题来源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场景都可以作为数学活动生成的线索,如《西游记》等。因此教师在预设主题时,应尽量选择开放性主题,给幼儿数学教育与主题的融合提供更多的可能、更大的空间。

1 挖掘主题活动中涵盖的数学因素

主题活动所表现的整体、具体的世界中,必然包含着数学方面的内容。幼儿在对事物较为整体、全面的认知中,也会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特征,体验到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任何主题包含的数学因素,有些比较显性,有些比较隐性,需要教师对其认真分析。努力发掘主题涵盖的数学因素,为生成数学活动提供可能。以大班《中国队,加油》主题为例,通过对主题中具体活动的分析,认为可能涵盖的数学因素有:分类,规律排序,统计,记录,感知时间,感知数量,学习组成和加减等。

表一尽可能地罗列出了该主题中所涵盖的数学因素,找出了数学与主题活动的相交点,这一切为主题活动中数学内容的精心选择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2 提炼适合主题教育的数学内容

在分析、发掘主题活动中涵盖的数学教育因素之后,教师可综合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以及数学教育的具体操作层次,幼儿数学发展的实际水平,幼儿的学习兴趣等,有针对性地提炼出最适合本班幼儿的数学教育内容。以《中国队,加油》为例:

主题的总目标:(1)初步了解与多哈亚运会和北京奥运会有关的小知识,关注身边的运动会。(2)热爱运动,能积极参与多种运动。(3)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幼儿的数学水平:《中国队,加油》在大班11月份左右进行(正好结合多哈亚运会),当时幼儿的数学水平为:能自己确定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能进行5以内的组成;有简单的规律排列的经验;能给7以内不同大小的物体排序;喜欢并能积极地参加数学活动,愿意与同伴交流,有合作的需要和初步的方法。

幼儿的学习兴趣:运动是幼儿每天都要进行的一项活动,而亚运会和北京奥运会又是全社会关注的活动,幼儿也必定会在日常生活中与成人一同观看比赛,所以他们对这个主题涉及的内容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通过对表一的分析,教师觉得有些内容不适合在此主题中进行,如:多哈所在方位牵涉到较广泛的地理知识,是大班幼儿不易理解的;亚运会产生的奖牌早已超过百枚,对中国队的奖牌总数进行加法,是不合适的;了解每一天,知道具体的哪一天是几月几日,获得了什么金牌,也超出了大班上学期幼儿的接受能力;幼儿外出旅游的经验也不是特别丰富,统计用什么方法到北京去看奥运会就会显得单调。经过多方的综合、整合、提炼,我们选择出《中国队,加油》这一主题背景下适合幼儿学习的数学内容。

三、在主题活动中营造数学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现代数学教育要求环境资源作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依据和背景,主题教育环境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积极营造主题教育环境,引发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及数学活动产生浓厚兴趣,易唤起幼儿亲近数学的情感,进而以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第6篇:主题实践教育范文

一、传统节日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传统节日是文化聚焦的一种形式, 蕴藏了丰富的民族特点和民族精神, 是传承我国文明的一种重要载体。近年来,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西方文化的融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衰落, 特别是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具有较大的冲击, 相较于传统节日的氛围, 幼儿园的孩子可能更加喜欢欢乐的圣诞节, 有圣诞公公为大家派送礼物, 为孩子带来希望和梦想。而传统的中国节日更加注重礼仪与民俗文化, 对现代的孩子来说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更加需要在教育中加强对孩子的传统文化熏陶。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 给幼儿园的孩子们灌输传统文化的时候, 通常采用的是说教式, 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所以传统的节日概念和重要性没有在孩子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地位。

因此需要在幼儿园教育中, 强化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教育, 利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 将传统文化和传统精髓融入到玩乐当中。传统节日所凝聚的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 要充分的挖掘其教育资源,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传统和教学意义。将传统的节日教育引入到幼儿园课程当中, 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 形成具有幼儿园特色的传统活动体系, 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以游戏的形式, 提高活动的参与度, 加强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促进共同发展。

二、如何利用主题绘本的形式强化传统节日教育意义

在幼儿园教学当中, 选择的教学方式相对来说比较轻松, 幼儿园的学生初次接触除家庭之外的教育环境, 需要家长的参与度相对来说比较高。因此在教育工程中需要尽可能的调动家长的参与度, 加强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主题绘本来进行活动实践, 能够营造一定的情境化环境, 提高学生的节日氛围的感知, 领悟其中的意义。首先, 主题绘本营造了良好的情景学习环境。通过趣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主题绘本的形式, 孩子在玩乐的过程当中, 能够看到形象的传统节日元素, 看到过年了有大红的灯笼和热闹的鞭炮; 中秋有圆圆的月亮和可爱的玉兔, 漂亮的嫦娥故事等; 端午节有有趣的赛龙舟活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绘本的形式在课本上进行视觉传统, 同时教师利用情境化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当场演练过节的氛围, 懂得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乐趣, 才能真正从心里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另外, 通过中国传统节日主题绘本的活动时间, 能够引起孩子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让孩子深入其中的去扮演某个角色, 从而对绘本做出一定的回应, 让孩子从一个简单的文化接受者, 变成了节日的主导者, 能够深入其中的利用语言和动作进行沟通, 激发孩子对绘本的热爱, 同时深入的熏陶其中国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和传统意义。还可以通过编故事的形式还原绘本内容, 提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意义, 让新一代的孩子能够有效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礼仪, 其实也可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例如在中秋节的时节, 利用绘本教育, 孩子们不但记住了嫦娥和玉兔的故事, 还知道了中国传统的月饼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要吃月饼, 并且知道中秋节意味着团员, 一定要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团聚在一起。让孩子们仿照绘本的样子, 在月光之下, 与小伙伴们团聚在一起, 说说悄悄话, 尝一尝月饼等。绘本上的场景就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了。通过中国传统节日主题绘本的教育还需要家长的紧密配合, 在上课的时候, 教师可能是利用多媒体, 众多的孩子在一起进行教育。课后会将教育资料分享在家长群中, 这时候需要家长们陪着孩子一起再温习一遍绘本内容, 通过一幅幅场景的展示, 家长和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和场景再现, 不仅有利于强化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还能够有效的强化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孩子的传承。同时活跃的家庭氛围, 也能够提高孩子对绘本的热爱, 能够自主的进行阅读, 阅读能力也能够相应的提高。

第7篇:主题实践教育范文

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载体、以主题工作任务为单位来组织与实施课程的新型课程模式,其具体涵义可从如下几方面要素理解。

(一)取向与目标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之价值期待、选择、追求的倾向和方向[1]。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者体现在课程中的价值期待和追求方向。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进步、个性完善和学科发展的综合性价值取向,它以社会职业中的工作过程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以职业岗位中的具体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的基本参照点、以结构化的主题工作任务为项目组织的依据。课程目标是课程研制者对于课程价值取向的准确定位,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域的具体化,体现着一定的教育价值观。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它追求的是一种将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者融合而成的混合型目标。首先,通过职业岗位中一个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训练学生的技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以达成具有工具理性的行为性目标;然后,通过对结构化的主题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实现具体工作任务在学习情境中的二度确立,借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其具有解放理性的表现性目标;再次通过以项目为载体的一件件典型产品或服务的实现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其具有实践理性的生成性目标。

(二)体系与结构

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是以主题为单位对职业岗位中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并在此分类基础上,将含有相同或相似主题的工作任务概括化和结构化,借以形成主题工作任务,然后再依照工作过程间的逻辑关系把概括化和结构化的主题工作任务项目化,最后再按照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将各个项目主题体系化,构成严密的项目主题课程体系。这一课程模式遵循的是“行动导向”的思维模式,体现了“做中学、学中思、思中行”的教育理念,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观的转变。

(三)组织与实施

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是在充分分析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将一个个具体工作任务中所蕴含的主要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主题工作任务为单位加以抽象化、概括化,使之成为结构化的主题工作任务,然后再以项目为载体,将一个个结构化的主题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中的逻辑关系来加以项目化,它遵循的是“自主学习、行动导向”的组织原则,体现了行动体系的课程理念。在课程实施方面,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是按照行动导向的原则,通过对主题工作任务的二次分解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一件件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来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个情境化项目的实现来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种课程模式注重的是工作思维的培养、行动知识的积累和职业情感的陶冶,强调的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与各工作任务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的是以项目为载体的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所以“一体化”的实训室及多功能的专业教室应是这种课程模式实施的理想场所,主题工作任务的二次分解应是这种课程模式实施的出发点,项目情境的再度认定应是这种课程模式实施的理想途径,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应是这种课程模式实施的有力保障,小组探究的教学组织应是这种课程模式实施的有效方式,典型产品或服务应是这种课程模式实施的后续动力。

(四)管理与评价

课程管理既包括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课程活动的管理,又包括对课程文件(如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如专业教学设备、教材)的管理[2]。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属于综合型管理的课程范畴,它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采用的是学校、企业和教育行政部门三家共治的管理模式。如在课程编制、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及课程资源等的管理上,既能充分尊重企业专家的意见,注重在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确认中履行他们的课程管理职能,又能扎实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主题工作任务和情境项目设计中的课程管理职能,还能突出课程专家的指导地位,在主题任务结构化和情境项目序列化中体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就是通过收集和应用信息,对职业教育课程在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可能性、有效性进行价值判断,以便为职业教育课程的改进作出决策[3]。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评价注重评价方法的适切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及评价对象的完整性。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能以适切性为抓手,在重视以典型产品或服务等为载体的静态评价和结果评价的同时,还能充分结合项目主题式课程的情境性、任务型特点,突出动态评价和过程评价的重要性;在评价主体的确定上,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能在岗位任务的分析中、主题任务的集结中、单项任务的完成中、典型产品的产出中、项目主题的排序中充分尊重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的意见,积极发挥专业教师的评价主导作用,努力建构一种由学校、企业和课程专家等构成的多元性评价主体;在评价对象方面,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能充分体现评价对象的完整性,不仅对课程设计中诸如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课程内容的适应性、课程组织的逻辑性等较为关注,而且对课程能否吸引教师的开发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很好地胜任其所对应的职业也很关心,还对课程系统中诸如课程实施范围的选择、课程实施指导人员的确定、课程实施程序的安排等也十分重视[4]。

二、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建构模型

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追求的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其职业行动所需要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体现的是行动导向的教育理念,试图通过岗位任务的分析、主题任务的确定和项目情境的创设及典型产品的形成来建构学生职业行动所需要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及合作态度,以达成融合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混合型培养目标。据此,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建构模型是按照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路径走向建构的。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建构思路,在这一路径中,职业分析是首要环节,通过对反映人才结构需求状况的专业进行分析,厘清每一个专业所包含的主要工作领域及切实工作岗位,这既是项目主题式课程设计的必要环节,也是项目主题式课程来源于职业实践的核心依据。在专业分析的基础上,找到每个专业所包含的主要工作领域,分析出每个工作领域的具体工作岗位,并以脉络清晰的岗位群落为对象,在企业专家、行业精英及课程专家的帮助下,认真分析达到某一岗位要求所应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越详细越好。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企业专家和行业精英的意见,在课程专家和专业教师的协助下勾勒出详尽的岗位任务分析表以及完成每项具体任务所应具备的主要知识、技能和态度,最终完成行动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开始向学习领域的工作过渡。学习领域中,主题概括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这一领域内应充分发挥课程专家与专业课教师的核心作用,仔细分析完成每一件具体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主要知识、技能和态度,即主题,并以此主题为突破口,将包含有相同或接近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情感的不同工作任务归结起来并加以结构化,使具体的工作任务概括、抽象成为可供学生学习的主题工作任务,从而圆满完成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过渡。不过主题概括这一阶段核心任务的完成仅仅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一种可能,要想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必须进入到学习情境中,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一个有利于完成这些主题任务的项目,这就需要依据主题工作任务的边界,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这些主题任务项目化,然后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将各个项目结构化,最终建构成一系列呈多种结构和类型特征的项目主题式课程。在这一构建路径中,任务分解和主题概括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其质量影响到整个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建构。

三、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保障系统

在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建构过程中,要经过三个核心阶段、四个关键步骤和九个主要环节,但不管是在哪个阶段或步骤或环节,都离不开一定的保障条件和推动力量,如图2所示,在行动领域阶段,无论是职业分析步骤或任务分解步骤,也无论是从专业到岗位再到工作任务的动作环节,都摆脱不了企业的影响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离不开企业专家的主动参与。也就是说,整个行动领域阶段的工作首先要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企业专家和行业精英为主导力量,兼顾课程专家和专业课教师的协助力量,认真做好职业分析、领域厘清和岗位定位等核心工作,并仔细分析每一个工作岗位所包含的具体工作任务,绘制出清晰的岗位工作任务明细表,充分体现行动领域的职业性特征。纵观整个行动领域阶段的工作,不难发现,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以及社会的劳动结构和产业类型是整个行动领域工作开展的外在支持环境,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最大化利益追求是整个行动领域工作开展的内在动力与保障条件,而一大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企业专家和行业精英则是整个行动领域工作从发生到的主导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在学习领域阶段中,其主要工作是仔细研究在行动领域中绘制出来的岗位工作任务明细表,分析出完成每一个具体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主要知识、技能和态度,即主题,并以此主题为突破口将包含有相同的或相近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不同工作任务概括化、抽象化,借以形成主题工作任务,在主题工作任务中体现学习领域内所包含的教育性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经济效益是学习领域中所有工作得以展开的核心驱动力,学校现有的办学实况是学习领域中所有工作得以展开的内在条件,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则是其工作得以展开的外部环境保障,而课程专家则是该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主导力量。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需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从中获取利益。而要使改革富有成效,学校就一定会认真考虑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区域经济特点所能提供的保障环境,并在课程专家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协助作用,圆满完成学习领域阶段每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分析和主题工作任务的归纳等工作。在学习情境阶段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将经过结构化处理的主题工作任务项目化,借以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项目情境。在这一阶段,关键是如何根据主题工作任务来创设适宜的项目情境,为此,应结合工作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仔细研究各对应主题工作任务间的逻辑结构,以主题工作任务边界为划分依据,结合区情、校情、生情、学情和教情,按照经济、实用、有效的原则,将一个个经过结构化处理的主题工作任务项目化,然后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将各个项目主题结构化,最终建构成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切实支持是项目情境建设的外部支撑,学校的办学条件是项目情境建设的内在条件,学生的发展需求是项目情境建设的核心动力,而专业课教师则在整个项目情境建设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这一过程运转的强大推动力。要想创设出适切得体的项目情境,则脱离不了富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专业课教师的劳动,因为只有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校的实际办学状况及企业的真实所需,进而创设出适切得体的项目情境,最终养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第8篇:主题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实践

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内容已经得到了本质上的转变,已经开始由传统知识教学转变为能力教学,对学生知识运用更为重视。在上述教学需求下,我国开始对主题式教学方式进行挖掘,在该基础上构建语文主题式教学体系。主题式教学模块从主题板块出发,形成了对应任务结构,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训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育作为当前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明显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主题式教学作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可以通过主题板块达到教学的改善,形成优化模块教学结构,已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对主题式教学模块进行全方位把握,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原则,形成应用为主的语文模块,从而实现能力分析、主题内容、设计目标及主题明确,达到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全面强化。

(1)能力分析。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对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全面分析,依照学生特征配置教学资源。如在《世说新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对学生文言文水平进行了解,选取古文翻译作为教学主题,在学生古文翻译能力基础上进行《世说新语》讲解,课堂效益大大改善。

(2)确定主题。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从教学需求和学生需求出发选取对应主题,从而保证主题与教学相得益彰。如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选取交际、介绍、朗诵、演讲等作为主题,鼓励学生参与到主题训练过程中。

(3)设计目标。主题确定后要对学生学习目标进行明确,要确保学生能够在原有主题基础上了解学习目的,在明确目标指引下实施学习。这种有目的学习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减少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弯路。

(4)主题模块。主题模块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围绕主题对各项划分后的内容进行合理“放置”,从而形成重组的教学模块。如口语交际主题式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我的空中楼阁》划分为一个版块,将其归类到介绍主题下,形成了介绍主题模块,对其主题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依照主题模块进行记忆和学习,从本质上提升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效益。

2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实践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个性进行全面把握,结合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指标构建对应教学体系,将新时期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学体系的全面改善,达到主题式教学效益的全面提升。

2.1 自主学习,训练能力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主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设计好的学习主题出发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对主题模块内容进行理解。如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试着对文章进行理解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课外阅读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内容学习,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获取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

2.2 精讲释疑,解决问题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主题内容配置对应教学资源,围绕主题对教学体系进行细化和丰富,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对主题部分进行细化精讲,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强调,加深学生对初中语文主题模块的理解。要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答疑解难,在解答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点评。这样既可以改善学生语文主题式学习的效益,又可以激发学生主题式学习热情,双管齐下,实现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优化。

笔者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就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对重点词句进行翻译,解释了文章的主要意义。与此同时,笔者还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朝服衣冠是什么意思?”、“邹忌为什么要如此向齐王纳谏?”等问题进行解答,肯定学生的学习。

2.3 内化反馈,提升质量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实施了解,实施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从两方面评价出发全面把握学生主题式学习进度和效益,提升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对学生行为反馈信息、评价反馈信息等进行总结,在该基础上对主题式教学进行调整,从而全面优化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结构。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评价内容的公平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基础上实施动态评价,从而实现激励与行为的结合,全面改善学生学习效益。

3 总结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中要确保突出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素质进行强化,从而改善初中语文教学效益,为学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把握好能力要求、知识内容、模块内容及整合训练,从上述四方面对设计进行细化和完善,结合实践经验实施对应调整,从而形成系统化、层次化主题式教学结构,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金庆峰. 开放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1:90-91.

[2] 黄慧. 试论叙事―主题式教学模式――以英语阅读教学为例[J]. 外国语文,2013,04:138-141.

第9篇:主题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主题式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24-01

在国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主题式教学主要包括:数学活动式主题、生活化主题、演绎归纳式主题、问题焦点式主题等,旨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另外,在高中数学中应用主题式教学,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主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全面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1. 主题式教学的内涵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模式,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主题,创设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整合主题相关的资源,让学生接触到和主题相关的各种领域的相关内容。这与新课标的精神是相契合的,学生在此过程自由选择、自由探究,能够获得、重组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往往体现在基于问题进行学习。

2. 主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的目的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主题式教学的目的主要表现为:

1)通过主题的合理选定,构建与教学内容、目标相适应的课堂环境,进而全面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潜能;2)应用主题式教学有利于促进自主探讨与学习的开展,有利于体现学生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3)应用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都可以作为学习情景的组织者或探讨者,有利于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4)教师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焦点式主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5)主题式教学的方法较为丰富,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主题式教学的优势较多,广大教师必须牢牢把握住其实际应用目的,从而有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3. 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的实践分析

在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实践中,教学主题的合理设定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所设定的主题必须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可行性,从而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与质量。在主题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高中数学的特点,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接受与理解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于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主题式教学体系。结合笔者多年高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主题式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加强数学活动式的主题教学

在高中数学的主题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教学主题的展示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过课前适当的讲解与引导,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为课堂中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数学活动式主题教学的应用范围较广,在很多高中数学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讲解中都可以应用,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与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数学课堂的环境。

3.2问题式主题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笔者近几年来在工作中一直注重尝试“问题串”形式的问题情境的构建。在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实践中,问题式主题教学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并且体现了主题式教学的精髓所在,即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得到自己的结论。在问题式主题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其与探究性学习结合的重要性,问题式主题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更多的依赖于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以及问题的具体呈现方式,而学生是否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则要依赖于学生所具备的学习方式与认知风格。因此,在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中,应用问题式主题教学时,教师必须注重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问题,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协调,并且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3.3演绎归纳式主题教学的灵活应用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学生若想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且具备较强的数学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因此,在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演绎归纳式主题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归纳和总结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并且做到数学知识应用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这样才符合现代数学教育的根本要求。在现阶段使用的高中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有着其形成与发展的特殊背景,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空间直角坐标系及复数等,都是对于数字理论的抽象概括,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极有可能出现概念模糊或理解不清的问题,所以,在演绎归纳式主题教学的应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知识背景的还原,使学生在对其知识背景进行观察、猜想、实验、操作、验证、归纳与演绎等过程中,逐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4. 结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主题式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广大教师必须注重对于其实践中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汝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