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生实习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字: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功学
引言
成功学,又被称为生命学,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是一门研究如何获得成功的科学。成功学着眼于研究成功的通用方法,培养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习惯,从而使人们更能够迈向成功。成功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拿破仑·希尔,他在整整加年的时间里走访了5o4位美国社会成功人士与各界名流,如安德鲁·卡耐基、托马斯·爱迪生、亨利·福特、罗斯福等人。经过深入研究并思考这些人士成功经验的基础,他终于找到了人们日思夜想的人生真谛——如何才能获得成功。那些曾经建造了人类文明大厦和推动了社会进步的精神意志和人格品质,如“目标专一”、“勤奋节俭”、“吃苦耐劳”、“自尊自救”、“诚实公正”、“善良仁慈”、“助人为乐”、“坚忍不拔”、“和谐共处”等等,几乎无一例外地熔铸为成功学的灵魂。
职业生涯指一个人一生从事职业的经历。职业生涯设计就是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与职业道路相适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它以培养人的就业和创业意识为目的,指导人们科学合理规划自己,关注人一生的发展。
一、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时就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职业目标模糊,普遍存在消极心态和失落感。由于学习差,认为今后没有发展潜力。职业自卑感认为自己只是一线劳动者,地位低下,收入微薄,自卑感油然而生。对职业的思迁心理:部分学生不喜欢甚至厌恶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就业前途的恐慌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就业前途恐慌不安。部分学生抱着“破罐破捧”“得过且过”的想法,不爱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许多中职学生没有真正将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没有认真执行规划,而是规划完应付了事,把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置之脑后。
在中职学生的就业中,问题也日趋突出。当前我国总体就业形式严峻,这对中职学生的就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中职学生就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盲目就业,就业不稳定,频频跳槽,能力不足,缺乏上进的后劲等,究其原因是由于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对自身无法清晰定位,存在许多不良就业心理状态,从而浪费就业资源。因此,如何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职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新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表现为: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竞争方式和个性追求多样化。这些变化对人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中职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也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拓宽教学内容才能适应这种变化。
二、职业生涯规划中成功学教育的内容
成功是一种客观现象,有方法可依,有规律可循。成功学诞生于美国,在其l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系统和完善。成功学以人为本,把教育学、人才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交叉成人生哲学得以应用和实践的励志理论,从戴尔·卡耐基的初创到拿破仑·希尔的成熟,成功如同暗夜的亮星,给众多生存路上的奋斗者带来追求光明力量和追求希望的勇气,并最终让他们感受到事业有成的乐趣和幸福。
(一)理想和目标的教育
理想是确定目标迈向成功的出发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关于理想具体化的教育。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溶人成功学教育,能够取得较明显的效果。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大多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理念,中职的专业教育教学使他们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没有高考的压力使他们相较于同龄人更有向往成功的欲望。成功学从目标的确立与人的成功、成才的角度层层分析,深入浅出,既阐述了理想与成才的必然联系,同时又给出了实现理想和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由低到高,由近及远艘看似宏大和遥远的目标变成为现实的每一个行动。弓f导人们每一天的行动都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放弃与实现目标无关的其他事情。成功学在如何设立目标方面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方法。例如:目标必须是长远目标和中期目标、近期目标的结合;目标要明确而且要量化;对于确立目标的方向和内容方面,也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基本原则。这些具体的方法和原则无疑对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将收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二)积极的心态
范德比尔特曾经说过:“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成功学能始终让人保持积极自信的心态,这也是做每件事情成功的基石。成功学及成功心理训练将提高人们的自信心作为其主要内容,因此从理论到实践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培养人们自信心的方法。尤其是它能结合人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习惯加以训练,使人们从改变日常行为方式等各方面人手逐渐地形成自信的品质。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创设隋境,让学生练习当众发言、训练与他人的各种交流如目光的交流等、学会放声大笑、加快步伐、学会如何面对恐惧和克服心理压力等等。
(三)人的潜能的无限性
成功学还非常注重人类的潜能的开发与训练。我们所说的“人类潜能”就如同蔚蓝色海面上漂浮着的冰山,一般人终生只是开发利用海上冰山一部分,而成功人士则连同海下冰山一起开发利用了。因此从开发人们的潜能人手’且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一个很好的切人点。成功心理训练在这方面也提供了系统的开发手段和途径,如模仿与潜能开发、动机与潜能开发、遗传与潜能开发、幻想与潜能开发、个人形象与潜能开发、人际吸引与潜能开发等等。这些手段和途径的提供给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天地。因此,在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的进行过程中,作为学校和教师应当尊重并利用这种规律,应用这些手段和途径来科学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
三、成功学在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运用
(一)首先要在校、师、生中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单由一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不是只由学校某一个就业指导部门就能单独完成的,由于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必须涉及到学生及面向学生的校内外服务和管理机构。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学生、学校和社会观念的更新。中职学校转变思想是关键,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上学校首先要从观念上走出把它等同于“就业安置”的误区,转变思路,充实内涵,把就业指导的重心转向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同时注意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促使教师从学生的整个生涯规划和管理的角度去认识并积极参与是搞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重要条件。学校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带动学校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是核心,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尤其是新生有87%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所以我们必须加速学生观念的转变,以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参与为前提,只有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并自觉参与时,才能找到学习的动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其次,把“成功学”思想引入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
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是以中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功学”重在引导人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成功,其本身所体现的思想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指导思想并不背离。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德育课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教育部指定必修的中职德育课的一项重要课程。为此,可以把“成功学”的理论融人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乃至德育的全过程中耻学生切实体会到其内容、立场是自己成功(事业与生活)所必需的。比如,集体观念、爱国情怀、道德操守等都是个人成功所必须的从而促使中职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实践意愿,使成功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三)第三,可以将成功学教程纳入教学内容,动态与静态教育相结合
把“成功学”理论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向学生系统讲解“成功学”的理论和案例,或者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各种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除此,还可以在课余开展丰多彩的生涯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既有针对学生个体的也有面向全体的。静态的如以各类资料展示为基础,如通过海报展示萨帕人生彩虹理论艘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阶段性,以及人生各阶段所担当的角色用图画的形式展示生涯知觉、生涯的准备、生涯的进展过程;通过成功人士的生涯发展过程,展示生涯的选择类型;通过图片资料展示工作领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状况。
动态的生涯教育活动包括:一是各类讲座。请企业的人事主管到学校给学生讲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靖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意义的认讽在学生到单位顶岗实习期间靖以往的毕业生现场说法艘学生正确对待实习试用;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来学校为学生讲解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鼓励他们投入职业生涯发展。二是各种竞赛、主题班会、座谈会。配合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举办“我爱我的专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在实习中开展“爱岗敬业”摄影比赛;定期举办“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怎样成为我想成为的人”等主题班会眉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举办各种学生、家长座谈’了解学生对实习和就业的期望。
关键词:学习心理;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
作者简介:邱云(1957—),女,四川汉源人,成都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习心理研究”(编号:CXSL-0100204,主持人:邱云)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4
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中,人们关注的不仅是培养数量,更关注培养质量,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职大学生能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虽然很多开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都十分重视提高培养质量,但在现实中却出现了一些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或就业质量不高的情况,而企业却苦于招不到合适或满意的人才,即培养与需要之间存在差距,这个问题不仅存在,而且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个人的原因。而就学生个人原因来讲,主要在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不认真、不努力,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没有学习动力,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不能对自身现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明确的定位,更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如何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人生目标,缺乏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虽然许多院校都认识到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相应指导,但是形式是有了,实效并不太理想。为了了解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情况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学习心理因素的影响,笔者在对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对两所院校经济贸易与管理类方面的六个专业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这六个专业的学生在录取时基本是满足第一志愿录取的。抽样调查发放问卷650份,收回有效问卷634份,其中一年级92份,二年级362份,三年级180份,收回率为97.5%。为了让学生能如实反映自己的情况,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以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本文就问卷调查在学生专业学习方面反映出的学习心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从高职学生专业学习方面反映出的学习心理问题看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不管是什么原因选择了高职专业,一旦他们进入了大学校园,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他们大都充满了激情和期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逐渐消失,激情逐渐消退,各种不适应和学习心理问题就出来了,如有的不知道如何安排课余时间,不知道如何学习,心理感到焦虑;有的觉得所学专业并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有的对自己今后做什么感到迷茫,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缺乏动力等等。这些学习心理问题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了有些学习心理问题不仅存在,而且比较突出。
(一)问卷调查对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反映出的学习心理问题
一是专业学习缺乏兴趣。虽然大多数学生是自己或综合考虑进行的专业选择,但对所选专业并不太了解。问卷中有73%的学生是自己选择专业或综合考虑后选择的专业,他人帮选择的有27%。在选择专业时,只有10%的学生对所选专业非常了解,了解一些的有66%,不了解的有24%,即大多数学生入学前是不太了解专业的。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初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在学生心中对专业还是充满期待和希望的。然而入学后通过学习和进一步的了解,只有51%的学生对就读专业喜欢和比较喜欢,还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喜欢上现在就读的专业。.如有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只有31%的学生还会选择此专业,69%的不会和不一定,其中不会和不一定的二年级比例最高,占二年级学生的72%。这说明学生对所学专业在逐渐失去兴趣,对专业失去兴趣必然对专业学习失去兴趣,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学习活动,渴求获得知识的积极倾向。由于这种倾向是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因此,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不仅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保持着愉悦的情绪,所以能够持之以恒,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1]由此可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其核心要素是对所学专业要有兴趣,这是推动学习的最佳内部动因,也是最有效的动力,如果学生对专业失去兴趣,必将失去学习的最有效动力,从而出现学习成绩下滑、厌学甚至放弃学习的状况。因此,对问卷中反映出来的这一学习心理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二是对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力不足。问卷中有45%的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其中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二年级比例最高,占二年级学生的52%,其次是一年级,占一年级学生的48%。究其个人主要原因,39%的学生回答缺乏明确学习目标,其中一年级比例最高,占一年级学生的57%;有34%的回答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不明确,其中一年级比例最高,占一年级学生的48%,其次是二年级,占二年级学生的33%;认为没有学习兴趣的占22%。在学习和生活目标上,只有27%的学生回答有明确目标。目标不清晰,方向肯定就不清楚,也就不可能产生向目标方向努力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缺乏,必将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或缺失。因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或缺失,就会出现学习放松,不求进取,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现象,这必将对学习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是对专业和学习成绩不满意以及对未来感到迷茫,导致有的学生出现情绪困扰。由于有的学生对专业不喜欢或不太喜欢,有的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有的目标不明确,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而在情绪上对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笔者在访谈过程中也明显感到了学生的情绪困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和自身感到的落差,有的学生觉得前途渺茫,情绪低落,面对学习的要求和就业市场的竞争表现出退却,不求进取,甚至自暴自弃;有的学生担心自己的学业,忧虑今后的就业,感到忧心忡忡,无所适从,情绪十分焦虑。由于情绪是一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如果学生感到现实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就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的困扰,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预防和克服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等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与权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为自己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3]即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使规划者了解自我,认识客观,明确目标,指导行为的作用和功能。高职学生入学后通过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剖析自我、了解自我,做到正确评价自己,正视自己,并通过对相关主客观条件的分析,逐步厘清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找出自身差距,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在校期间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和努力方向。通过规划的过程,使学生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该怎么做才能满足这个需要,因为如果学生制定了适合自己的客观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有了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对学生来讲既是导向又是激励,同时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走进所学专业。职业目标的确定让学生找到了职业发展的方向,有了自己的职业意向,促使学生把所学专业与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更加认识到学好专业对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加之职业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学生对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等充分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因此学生重视它在乎它,愿意为之付出和努力。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正如问卷中有81%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认真规划,将对学习产生较大影响,对增强内在学习动机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这将有效地预防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针对问题,采取措施,切实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
近几年来,虽然各院校都重视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大多数学生都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总的来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质量并不高,而质量的好与差主要体现在规划是否适合学生本人,不适合学生本人的规划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和职业理想的实现,同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心理也要产生很大影响。从表面看,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质量的原因是学生本人,因为是学生自己在做规划,但从根本原因看在于学校,是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不到位,没有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绝不是形式,而是学生成才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需要,必须高度重视,在实效性上下功夫。目前,很多院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在问卷调查中,有89%的学生都认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是重要的,而且有94%的学生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说明这几年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问卷中也反映出了另一方面的问题:一是还有43%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并不太了解,在了解的主要渠道上,来自于学校渠道即开设的课程和老师的只有54%。二是在做规划时对自我和客观形势的了解以及职业发展目标上,只有27%的学生认为是非常了解自己,有20%的学生认为了解就业形势与职业发展趋势 ,有32%的学生认为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非常清楚。这说明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做规划时缺乏真实的主客观依据,而且有的做了规划还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使所做的规划仅流于书面形式,并不适合学生本人,这样的规划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对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作用,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这不符合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切实提高实效。
首先学校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认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最终要看社会需要的满意度,即使学校开办了社会需要的专业,也根据社会的需要精心设计了培养方案,但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学生虽然是教育教学的对象,但却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人,如果学生没有符合自己的职业意向和发展目标,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就不会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发展结合起来,就会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这必将影响学习效果,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不仅仅只是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更重要的是在于实施的效果。很多学校都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了高职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并作为课程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在实施中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课时数安排太少,教师授课时没有时间深入讲解和指导;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问题,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的教师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不能胜任教学等等。在诸多原因中最关键的是师资水平,因为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这门课程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指导性都很强,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但实际上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师的专业背景比较杂,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认为是公共课,无关紧要,只要有人上就行了,至于上的人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却没有严格的要求和准入制度。因此,制定相关标准和严格准入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的学习、培训、交流和科研,强化听课评课制度等等,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
再次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必须是全程的、多方面的,必须是面上教育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而不仅仅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面上的教育,主要是要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了解相关知识,懂得如何做规划。但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并不只是这些,而是要让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和以后的发展有目标、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所以重点还在于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学生也非常希望有这方面的指导和服务。问卷中,有82%的学生愿意接受职业测评和职业辅导,希望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举办讲座,开展职业测评和咨询等。因此加强课后指导和服务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强指导老师的力量,因为任课教师一人面对那么多学生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了解学生的辅导员和了解专业的任课教师参加,真正使学生制定出的规划不是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参加规划书评比比赛,不是表面受看而不适用于学生。同时,这种指导是全程的,因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实施、评价和校正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期间。另一方面要加强指导服务,如开展职业咨询、职业测评,举办相关专题讲座等等。
(二)重视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喜欢专业,这是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的必然要求。从问卷可看出大多数学生入学时对所学专业并不太了解或不了解,从学生来讲,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非常想了解和认识这个专业,但有的学校并不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只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一些时间介绍专业,之后就没有专门的专业思想教育了。这样学生只能对专业有个大概了解,不可能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也就难以认同和喜欢,即使当初学生自愿选择了这个专业,也可能因为专业思想教育跟不上,从而出现专业思想问题。学生对专业的不了解或困惑,一方面将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专业意识,也无法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将导致学生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失去内在的学习动力。因此,抓好专业思想教育对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从学校来讲,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进一步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所学专业,明确学什么,怎么学;把专业思想教育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专业思想方面的工作;把专业思想教育寓于专业课的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依托第二课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系列的专业思想教育活动等等。另一方面还要根据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专业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感染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喜欢上所学专业,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才能找到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激发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桂世全.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33.
1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划分
系统的生涯规划应当包括觉知与承诺、认识自己、认识工作世界、决策、行动和再评估、成长六个步骤。职业生涯第一阶段为觉知与承诺阶段,一般出现在大学早期,此阶段的指导应集中在对职业生涯的初步介绍上,专业课程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普及时,以案例解读等方式开始培养学生对职业生涯的感性认知,使其愿意花时间来规划自己的生涯。同时,强调学生应对职业生涯的长期性进行合理预期。对自我的认识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要、基础的部分之一,系统化的生涯规划是“从内而外”的过程,因此它首先是认识自己的人格特质、个人兴趣、价值取向、个人核心竞争力,正确认识自己是一个长期过程,且应依靠科学的测评工具和方法,教师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其它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自身特点的意识,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核心专业能力。对外在工作环境的认知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要和基础的部分。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对校内校外专业(职业)领域比较熟悉的优势,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工作世界的情况。决策阶段是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和评估的阶段,具体内容包括:综合和评估信息、目标设立与计划等。在这个阶段,专业课程教师一方面可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决策,另一方面还要发挥自身生活阅历相对丰富的优势,从人生规划、生活规划的高度帮助学生决策。行动阶段是将全部的探索和思考落实的阶段,学生要通过行动来实现自己设立的目标。这个阶段通常是求职过程。这个阶段,专业课程教师要发挥自身对专业领域熟悉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机会。同时,还要对学生在行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专业角度的指导。而在评估、成长阶段,则指参加工作后,也需要不断进行职业探索,根据外部情况的变化修正规划。这个阶段通常学生已经离开学校,踏入职场。专业课程教师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一方面充实自己的专业资源,另外,也对他们职业生涯发展持续关注。
2 专业课程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专业教学系统中的地位
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实现是以教学作为手段的。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教师的作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要素。首先,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只有课程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学生才能找到专业学习与职业目标的结合,才能把专业学习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以专业课程学习为载体指导具体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即提高课程设置的专业独特性,可帮助学生更加明确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行动方案,并且使得学生执行起来效果更好。其次,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在教育中处于主导者地位,在学校的科研工作中,专业课教师同样起主导作用。他们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和学生接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只有在专业课程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下才能更清楚的认识自己、认识工作世界,完成个人能力匹配评估,进而进行职业生涯决策。另外,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显著,甚至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兴趣都会受到授课教师的影响。教师对本专业的发展状况越了解,学生就越可能从教师那里获得专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增强对职业机会的评估。另外,如果专业课教师还能掌握一定的职业咨询技能,那学生就能从教师那里获得能力匹配评估和职业机会评估的中肯意见,使评估更加准确。
3 专业课程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制设计
3.1 专业课程教师与职业生涯规划专职教师的分工与合作提出,专业课程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要否定或取代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工作,而是强调分工与协作,各司其职,共同搞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从时间上讲,专职教师是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介入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伴随整个学生涯;专业课程教师一般是从二年级以后才开始介入的,在三、四年级进入高峰期。因此,从时间角度讲,低年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以专职教师为主,高年级职业生涯规划应以专业课教师为主。从指导内容的角度讲,普适意义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应以专职教师为主,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应以专业课程教师为主。
3.2 为专业课程教师普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高尚的师德,还要求教师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教师技能,做到因材施教,并结合自身丰富的专业领域资源和职业知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辅导。要求专业课程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就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专业课程教师普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
3.3 建立专业课程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激励机制。专业课程教师具备职业生涯指导的条件和相关知识还只是其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必要条件,要想专业课程教师自觉主动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学校应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建立专业课程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辅导的鼓励和保障措施,如设立专业课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绩效基金、核算相应工作量、职业生涯专业课程教师导师津贴制等,充分调动专业课程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在正确指导下树立职业目标,把准职业发展方向。
3.4 完善专业课程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考核机制。可将专业课程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纳入专业课程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内容范围,完善相应考核机制。高校可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增加以下内容:为学生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职业咨询服务;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职业情况;对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跟踪指导;把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融入教学内容中等。要将专业课程教师指导工作的过程和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甚至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环节,强化其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意识,规范其参与指导的行为。
Abstract: Taking the "Civilization Style" competition for the carrier is conducive to recognize and rationally use the commonality among vocational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professional courses, cultural foundation courses and the second class, so as to greatly play the guidance role of career planning.
关键词: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文明风采”竞赛
Key words: vocational;career planning;"Civilized Style" competition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46-02
0 引言
为了优化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实效性,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以下简称“文明风采”竞赛)为载体开展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有利于挖掘、整合第二课堂中潜藏的隐形德育资源,为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考。“文明风采”竞赛是一项由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组织,面向全国中职生一年一度的常规德育实践活动。以“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为平台开展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 以“文明风采”竞赛为载体,对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开发实践模块
针对专业对口行业、对口企业的用工需求展开调查,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参照。组织研究中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及预期目的及效果,结合专业教学和对口专业岗位群对从业者的要求,开发教学模块和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认识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文明风采”竞赛内容设计教学的项目和任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德育实践活动、完成相应的项目和任务来达成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活动课型教学跨度为三年,即对于三年制全日制普通中职生而言,该活动课型贯穿一个人才培养周期始终,主要分为“认识教育模块――参与教育模块――实践教育模块”三大教学模块进行。
2 以组织“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为载体,开展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教育活动
通过参加“文明风采”竞赛,切实实现“为学生提供知识转化和实践的平台,丰富学校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发展意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目标。在认识教育教学模块,着重以分类指导的方式开展职业规划教学中的职业启蒙教育,具体操作如下:①组织专业教师在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展专业介绍和形势教育,以企业常见工种设置为例向对口专业学生介绍就业前景。②组织语文教师、德育教师对学生开展辅导,组织学生参与“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的“创业之星”等征文赛事,达到推动学生自主了解专业内涵、学习意义的目的。③组织社团辅导教师对学生开展辅导,组织学生参与“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主题摄影比赛以及微电影比赛,使学生在从多个侧面参与及相关比赛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将抽象中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相关德育知识具象化并加以实践、体验,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认识体系。
3 以组织“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为载体,开展中职职业生涯规划参与教育活动
3.1 该阶段的主要教育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因为“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一般在每年的3月至6月开展,此时二年级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不仅对专业、行业、职业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即将面临为期长达一年的顶岗实习,具有较强烈的择业需求和了解岗位的愿望,这一阶段组织学生参加“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既能利用学生参与实习的强烈愿望,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写作指导;另一方面又能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求职应聘准备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顶岗实习的企业,做出理性分析和选择。
3.2 运用所开发的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认识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展课堂教学,用形象具体生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岗位群的认识。该课件应具有下列作用:
①是教师开展专业介绍和岗位认识教学的辅佐工具,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认识多媒体教学课件应是对本校本专业学生近年实习、就业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后所开发本专业对口常见岗位群的具体介绍,每一岗位应包含名称、从业要求、图片、学生就业实例等内容,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对指导同一专业的学生具有积极的感性认识教育作用;②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认识岗位要求的辅佐工具。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认识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设有人机交互的互动功能,除了满足教师在对本专业对口常见岗位群进行介绍的需求之外,学生还能在熟悉课件内所列岗位群的基础上运用课件完成自己三年内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通过组织学生使用该课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推动学生进一步了解对口专业所需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及创业素质,强化学生对岗位的认识,推动学生开展职业选择。
3.3 在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时候,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制订短期规划及中长期规划各一份,其中短期规划的年限为一至三年,目的在于对学生即将开展的顶岗实习进行规划和指导;中长期规划的年限为五至四十年,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发展形成较为完整、具体的认识。长计划与短安排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起到岗前培训、职前指导的作用。
4 通过追踪三年级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开展中职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构建效果评价体系
①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顶岗实习带队教师、实习回访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就业指导部门、用人企业反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查看学生实习报告等渠道,由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从职业生涯规划落实的层面来考查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并将学生顶岗实习表现与其所做的职业生涯短期规划设计书中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学生所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其顶岗实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企业要求、岗位能力素质要求是否匹配,如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实践情况反差较大的话还可以运用现场面谈、通讯媒介、作业载体、网络平台等方式联系学生分析反差原因。通过学生顶岗实习表现反证其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所得,变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评价、学业成绩评价为综合素质评价,从而避免理论考核方式的片面性,以达到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状况的目的。
②该阶段的主要教育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因为三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对从业岗位的了解由平面到具体,由理想化到现实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修改、调整、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此时学生所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将更趋向理性化、合理化,达到“在总结完善中循环提高”的教育目的。
③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分为认识教育、参与教育、实践教育三大模块,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学生参与“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情况成绩、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成绩(含机试作业成绩)、学生顶岗实习成绩三大部分构成,此基础上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5 对离校实习的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从中验检教改效果,进一步修正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方案
综上所述,以“文明风采”竞赛为载体,在实施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了打破学科教学封闭性的作用,承认并合理运用中职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文化基础课程、第二课堂教学的共通性,能使职业生涯规划应有的职业指导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从而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题研究组.中职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程[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中职生;工匠精神;工学结合模式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秉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理念,依托自身的技术、技能和技艺,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这种精神融合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因素,具体表现为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当前,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如何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匠精神教育模式?如何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始终不渝的思想境界?下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中职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意识取向,又是一种行为取向。工匠们所奉献出来的产品质量高了,有市场竞争力了,这就是工匠精神确实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明。中职学校肩负着为企业第一线岗位培养更多的合格员工的责任,更应该义不容辞地对准员工培育工匠精神。并且,中职学校只有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在“立德树人”的工作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让学生在熟练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基础上,树立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形成专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把学生从本质上全面改造成为德艺双馨的工匠,才能实现“技能立教、就业兴校”的目标。因此,工匠精神是中职教育的灵魂,中职学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因此,中职学校必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办教于企”和“引企入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鼓励三年级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中职教师必须坚持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把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实践性教学与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艺双馨的工匠。
但是,从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存在实习生管理难度大、擅离岗位等问题,在“高实习率”的表象下,却普遍隐藏着“低稳定率”的事实。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还导致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出了质疑;也使不少家长及其邻里亲朋对学校产生偏见,形成“中职教育无用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职教育的形象,给中职学校招生带来不利影响;还影响到一些在校生的学习信心,动摇了他们的职业理想。如不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势必严重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必须积极采取对策,切实加强校企双方对实习生的管教,为学生毕业后成长为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工匠奠定坚实基础,为校企双方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一)坚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改全过程
在指导思想上,学校要从中职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出发,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中职教育的价值,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改全过程,在德育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等环节中加强工匠精神教育,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都包含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尤其要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职生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技术、技能、技艺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
(二)引导学生立志成长为工匠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基于利益与需求的驱动,对未来职业的追求、向往、规划和构想。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2015年,该校与广州某汽车企业合作,厂方提供了薪酬待遇、工作条件都较为理想的第一线操作实习岗位,校方共输送了专业对口的实习生186人,毕业前在岗35人,稳定率只有18.6%。顶岗实习稳定率低,固然与实习生的职业理想密切相关。面对很多中职生缺乏工匠志向的现实,教师应该时时谨记关于培养工匠精神的号召,以培养学生工匠志向为目标,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在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努力练就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技艺和熟练的择业、求职技巧,努力提升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为实现工匠志向而准备更为完善的物质载体,使自己在创业、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引导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63%的顶岗实习学生存在角色转换慢的问题。有的学生要求实习条件好,待遇高,干活轻松。如果厂方未能满足这些要求,他们或者在工作中得过且过,马马虎虎;或者不打招呼,擅自离岗。这种责任心不强、纪律观念淡薄的表现,是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格格不入的。究其原因,就是相当部分实习生不是把作优质的操作性人才作为人生的职业目标,而是怀着失落无奈的消极心态来接受中职教育,对操作性职业提不起兴趣,更难以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尽职尽责的意识,所以,即便零碎地掌握了一些技g、技能和技艺,但也因为缺乏上述这些意识,在工作中常常未能把技术、技能和技艺发挥到极致,得过且过,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往往造成产品质量问题。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努力加以解决,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关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方面职业道德的教育。这样,工匠精神的培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注重提高全面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许多企业立足于专业技能及知识结构、个人全面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等方面来选择求职者。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价值理念与踏实做事的习惯,尤其是创造精神和全面持续发展能力。为此,教师在指导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主动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以适应职业要求;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顶岗实习要求,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创造精神,提高全面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顶岗实习前职业指导,使中职生做好充分思想准备
学校根据内容安排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及实习指导教师,对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学习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制定个人如何成长为一名称职工匠的职业生涯规划;观看实习企业的录像,简要介绍其特点、位置、环境;学习实习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安全操作的技术规程;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岗位职业道德规范。在顶岗实习前职业指导活动中,还应邀请合作企业的优秀工匠进校,请他们现身说法地宣讲在工作中依托技术、技能和技艺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典型事迹,帮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使其立志成为优秀工匠。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受经验、阅历、环境、知识、技能的限制,部分中职生的团队合作以及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较为薄弱。很多中职生在顶岗实习前担心与企业领导、带教师傅、同事难以沟通,难以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因此,学校应及时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的技巧和艺术,学会与领导、同事、同学相处,共事,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学会尊敬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和善待人,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发展和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
(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对接,营造零距离顶岗实习氛围
中职生顶岗实习后要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一员。在校期间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由学生身份转换为工匠角色的关键时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衔接,让学生在校内能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营造零距离顶岗实习氛围,为学生顶岗实习打好基础。企业文化进入校园,要体现出融合性和时代性。国旗要端正居中地悬挂在教室前方,用大字书写的与合作企业工作精神、经营理念相统一的班风张贴在国旗两边,在教室墙壁上个性化地布置宣传栏、公告栏、学习园地、德育园地。在德育园地,要张贴企业的规章制度、学生的“3Q”“5S”宣传和考核材料;在学习园地,要张贴学生工整清晰地书写的学习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心得体会;在宣传栏,要张贴公司简介、总裁寄语及企业文化宣传标语,如“今日学校技术标兵,明日企业岗位明星”“今天不努力学技术,明天将努力找工作”等等。另外,还要整齐划一地排列课桌椅,规范得体地摆放卫生洁具。整个教室的布置显得朴素淡雅,既体现出校企文化的融合性,又营造出一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文化氛围,时时强化着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
根据国务院2015年5月8日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从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高度来看,要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将其扎根到中职教育中去,要从中职生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顶岗实习入手,以点带面,才能将工匠精神弘扬起来,传承下去。
【关键词】中职生;就业意识;培养;策略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明确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强调“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可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在围绕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打基础、作准备,就业是中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中职教育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的今天,只有解决好了学生的“有业就、就好业”的问题,中职学校发展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为此,对中职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意识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1中职生就业意识现状分析
就业意识是对就业的认识和为就业确立的心理准备,是职业素质综合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盲目、随意、不稳定、适应困难等问题,学校于2012年2月开展了“中职生就业意识开发与养成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2012年6月对在校5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情况反映出中职生在就业意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目标不明确,缺乏对自己正确定位的意识
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就业目标、职业、兴趣、职业选择、职业素质等无明确认识。在回答“你为什么读中职”的问题时,58.4%的学生是由于自己成绩太差才选择中职,7.6%的学生根本不清楚为什么上职校,只有26.2%的学生选择“为了今后的就业”;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比较盲目,有26.7%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根本没有兴趣,10.2%的学生对选择专业无所谓,43.3%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点兴趣;对自己所学专业29.1%的学生不了解,8.2%的学生不关心,42.8%的学生正努力收集相关信息;只有27.7%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38.8%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20.4%的认为学习没意思;44.5%的学生抱着混张文凭的思想,只有21.1%的学生表示要认真学习,努力训练自己的专业技能。
1.2缺乏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意识
有20.7%的学生认为没必要现在就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13.2%的学生抱无所谓的态度;只有31.9%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现在已经是一位准劳动者,近45%的学生认为自己还是一个中职生,25.1%的学生对自己的身份不清楚或无所谓;在回答现在的学习生活结束后,选择“求职就业”的占45% ,选择“看看形势再说”的占41%,选择“没想过”4%。
1.3缺乏主动就业意识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并不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不知道自己以后干什么,这就显示出了当前学生对待就业问题的茫然与疑惑。很大部分中职生存在着严重依赖心理。72%的同学要依赖学校推荐就业,11%的靠父母亲朋找关系就业,只有17%学生表示今后自己找单位就业。有些学生被用人单位辞退后不是首先主动查找自身的不足而是一味地推卸责任,又回到学校要求学校重新推荐就业。还有些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固守自己已有的生活圈、人际圈。
1.4缺乏前瞻性就业意识
前瞻性就业意识就是能在就业中确立长远眼光,善于发现在职业中隐藏的发展潜力。69%的学生愿意选择已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愿意做有名气的、大企业的员工,只有21%的学生愿意选择处于上升期的企业,还有1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1.5缺乏自信、自强意识
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自身学历低在就业中处于劣势而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任务完成方面均出现一定困难。
1.6缺乏艰苦奋斗的意识
现在中职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吃苦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不愿意加班、克服独自在外边工作的不便等。30.1%的学生对职业技能课难以坚持,18.7%的学生不愿意动手练习,27.8%的学生想方设法逃避学习,得过且过心态比较普遍。
1.7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很多学生在谈到通过自主创业实现有效就业时,只有19%的学生表示有想法。很多学生往往过多强调创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困难,有的缺自信、认为自己不是创业的料。
2中职生就业意识培养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中职生就业意识培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2.1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生就业意识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两门课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开设的德育必修课。其中《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的主要渠道。
《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旨在提高中职生职业素质、形成职业能力、促进中职生可持续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课对老师而言,“是把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成才观教育融为一体,分步推进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程,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施成功教育的过程,是对学生大面积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过程,是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了解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是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学生加强自信、树立理想、形成动力的过程、是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调整自我,提高自我,适应职业岗位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社会,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做准备的过程。”因此,要求《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要贴近职业,贴近社会、贴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才容易受到学生关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从案例故事入手,让学生在故事中寻找学习的榜样,树立职业理想。除了让学生系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的基础知识、方法外,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的48个贴近中职生实际的案例故事,让学生学有榜样,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艰苦奋斗的意识、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自主创业的意识。通过指导好学生认真完成好每一课后的“学以致用”和正文中的“想一想”、“问一问”、“查一查”、“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找一找”、“试一试”等互动项目,及合作、沟通、形象塑造、自我控制、适应变化等意识和能力。通过教材第四单元“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共三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引导学生做好角色转换和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通过第三课“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意识;讲究质量,注重信誉的诚信意识;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的守法意识;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协作意识;进一步强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意识。
2.2在专业课中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专业素质是职业素质构成中的重点,“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在职业活动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能力,是中职生与同龄阶段其他青年人的重要区别。”中职学生今后要通过职业活动获得稳定收入、立足社会,专业技能素质必不可少。而且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其他职业素质大多要通过专业技能的运用展现出来。
因此,专业课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意识,学好专业课,努力做到一专多能。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要考取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考取其他专业的上岗证,为将来就业掌握多门技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计算机专业既要文字录入速度快、又能进行硬件维修、软件的维护、网页制作;汽修专业能进行汽车修理、组装、喷涂、还能掌握驾驶技术等。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实训基地硬件建设档次和管理水平,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掌握本专业熟练技能。我校近年投入近千万元改善学生实作实训条件,崭新实训大楼,较为配套实训设备,使学生专业技能素质提高很快,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寓意识培养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1)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结合省、市中职生技能大赛,我校每年均组织一次面向全校各专业全体学生的技能竞赛,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市竞赛,另一方面在全校学生中掀起“学技术、比技能、赶先进、超一流”的热潮,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2)围绕学校德育目标,分年级分阶段、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活动。比如对刚入学的新生采取主题班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走出失败阴影,踏上人生新征程的励志教育。对二年级即将进入实习阶段学生重点进行作好就业准备的系列教育,比如请本校毕业的自主创业成功的学生回校作报告等。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就业意识培养氛围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有中职特色,可以通过橱窗、专栏、标语等形式营造培养氛围,如我校专门开设了百米创业长廊,在校园内开设宣传本校历年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典型;在实训大楼每一层楼开设陈列室,专门陈列展览在校学生作品及加工制作的产品;开设专栏宣传优秀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先进事迹;通过在学校显眼位置设置办学理念:天生我才必有用 非凡技能是人才;校训:文明守纪、苦练技能、成就自我、报效祖国;培养目标: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基础。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学习的紧迫,要就好业就要从现在做起,作好准备。
2.5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在实习岗位上培养就业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要到生产服务一线参加顶岗实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提高教育质量。”顶岗实习是增强中职生实践操作能力,促进中职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将专业课程内容由理论到实践系统转化的过程,目的是为学生实现在学习期间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中职学校要加强对实习的管理,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实习指导机构,有专人负责学生实习指导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在实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克服身体、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适应,及时与家长、企业沟通,共同作好管理工作。同时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全面如实反映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推荐就业的主要依据。
2.6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
学校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就业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我校设置了专门的就业办公室,负责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以及就业前的指导教育工作。学校把“高质量就业工程”作为学校长足发展的五大工程之一,正真体现了学生就业在学校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总之,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工作形成合力,让学生“学习好、有业就、就好业”是中职学校全体同仁为之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
[2]蒋乃平、杜爱玲主编《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关键词:中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F7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46-02
近期,世界旅游及旅游理事会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说,中国有望在2018年以前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市场。而根据迈点旅游研究院对国内酒店开业情况的不完全统计,2013年国内开业的酒店(三星标准以上)数为188家,客房总数约为45366间(套),而且数量还在持续增加。这一个个数据充分显示酒店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中职院校应该牢牢把握这一机遇,要培养学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能熟练地掌握业务技能。为此,酒店顶岗实习便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现阶段,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多是被学校安排在订单培养酒店或者合作酒店中。通过顶岗实习,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基本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具备初步的职业技术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习惯,而且在语言沟通、各部门间的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全面的提升。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且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但是在实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仍值得思考。
一、学生顶岗实习出现的问题
1.实习初期,普遍存在“水土不服”现象
中职学生的“水土不服”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生活上容易出现矛盾,甚至会将情绪带到工作中去,造成不良影响、损失甚至人身伤害。另一方面是实际工作状况与自己的期望有一定的偏差,使得学生产生放弃的心理。
一般来说,中职学生年龄偏小,在17岁左右,很多是刚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还没有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多以自己为中心,缺乏互帮互助,沟通协作团体意识。初次离家,属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变的陌生和狭小,一举一动都会展现在陌生人的面前,这些种种的变化都会使他们感觉到不适应,不自信,甚至会产生烦躁情绪,继而将其体现在对周围的人和事情的态度上。这样,很容易与自己同学,或者老员工,产生矛盾,使得自己不能将精力集中到工作中去。
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少数人有过酒店实习的经历,初入酒店工作感觉最强烈的应该还是“落差”两个字。首先是工作环境的落差,在酒店他们需要随时提供微笑服务,不仅是向需要帮助的老人,吵闹的小朋友,还要在应对餐桌上的残羹冷炙,房间里的杂乱无章,突发状况时也微笑应对。其次是工作能力的落差。酒店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设立相关的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这些与学校的理论学习都会有一定的差距。面对老员工的娴熟,学生们在顶岗时都会感到一定的压力,即使有二次培训,但是掌握情况还是会有出入,会使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丧失自信心。再者,顶岗实习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工作时间观念,这使在学校时拖沓懒散生活的他们感到很不舒服,很疲惫。
2.实习过程中,调岗心理频频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学生们都已经适应自己岗位的工作,甚至有的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但是,这时调岗申请也会随之而来,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一是有的学生业务水平进步的比较快,熟练掌握自己的工作之后,主动要求熟悉其他部门的工作,希望积累更多实习经验,之后工作可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二是有的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认为自己不能很好的胜任相关工作,工作量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消极工作,经常找理由请假,最后希望通过调岗逃避相关工作。
调岗心理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学生的积极主动,也可能是因为学生的消极逃避。但是,这两种原因都反映出了学生的不稳定和急躁的心理。中职学生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而且年龄偏小,即使在实习磨合期中见识到很多东西,但这远远达不到他们能胜任岗位的要求。所以,他们应该有脚踏实地,戒骄戒躁的思想,一步一个脚印的干好每一份工作。酒店工作是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即使每天面对的是不同的客人,不同的情景,服务技能还是离不开基本操作。这就使得他们容易产生浮躁心理,萌发调换岗位的想法。
3.实习结束后,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经过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中职学生不仅锻炼了职业技能,而且提高了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得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增强了自身的社会竞争力。但是仍有学生在实习结束后选择改行,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由于酒店的人员环境比较复杂,家长对酒店行业的具有传统的偏见,认为酒店服务工作地位卑微,缺乏技术含量,没有发展前途,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该行业。二是学生对自己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认为眼前的薪资水平不能满足自己现在和以后的日常开销,转而选择其他行业。
二、对于出现问题的思考
通过以上对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出现问题的分析,我认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学生自身所造成的,也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才能使这些情况得到改善。作为一名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本文从转变态度,加强实习期管理、实施职业规划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
1.转变学生态度,树立服务理念
斯塔特勒曾提出“客人永远是正确的”、“饭店从根本上来说,只销售一样东西,这就是服务。”良好服务意识的建立是学生为客人提供超值服务的基础,也能激发学生对客服务的自主性,将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贯穿于服务之中。所以学校应将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实习阶段可以尽快进入角色。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不仅要在工作教学上使学生满意,践行服务理念,而且积极掌握酒店行业的现状和服务规范,提高服务认识水平。其次,学校应将服务理念贯穿到教学中去,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技能培训、聘请酒店员工进行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同时,学校还应加大宣传实习期间爱岗敬业的典型事迹,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
2.积极沟通,加强实习期管理
中职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少,心理年龄还不成熟,在与酒店零距离接触的实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厌倦逃避等问题,所以学校应做好跟踪协调工作,加强实习期的管理。在顶岗实习前,学校需要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酒店管理员必须从基层服务员做起,娴熟的服务技能和丰富的服务经验都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同时要教育学生在实习中要将自己所学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平时要与学生多沟通,了解他们所需所想;工作中耐心指导,允许犯错,并鼓励他们积极改正。除此之外,指导教师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在实习期间严格实习纪律,做好学生的考勤工作,遇到旷工、逃工的情况及时了解并进行处理;坚持与岗位领班、部门经理进行交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3.实施职业规划,加快学生自身定位
关键词: 中等职校德育 职业规划教育 切入点
“职业规划”是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客观因素和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学习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具体实施职业目标的过程。对于即将走进职业生涯的中职学生来讲,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于是,职业规划教育就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职业规划教育就是通过构建职业指导体系和以市场为主导的就业服务体系,对中职生讲授关于社会职业和中职生个性发展特点的基本知识,进行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在地位上,职业规划教育是德育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延伸;在作用上,职业规划教育使德育目标更清晰地渗透于德育的全过程。
二、中职生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其它途径求学无望的情况下才进入中职的,因此入学后不久,便暴露出各种问题,如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厌学、早恋……上述现象的存在不但有碍于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建设,而且会危及社会治安的稳定,特别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这就需要引导中职生明辨是非,识别美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
三、中职学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立足点及尝试
职业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及综合职业素质。(引自《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
那么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时,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关系呢?我校在2006、2007级学生中按照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路作了一定的尝试。
1.抓好入学教育第一关,顺利完成普职衔接。
这是完成职业规划教育导入的关键点。我们把入学教育时间拟订为一周,内容分解为11个方面,主要涉及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全部内容框架及规范。包括就业指导、专业宣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素质拓展、理想前途、学校简介及校史、入学测试、体能测试、音乐人文素养、文明礼仪、安全教育、流行病与意外伤害,参观现代化企业管理和参加国防军事训练等。
班主任还通过主题班会、文艺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各种体育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事实证明,这种以职业发展教育为依托的铺垫,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持久的效果。
2.落实工学结合并作为德育教育形式的补充。
在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我们注意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实习,并就实习事宜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毫无疑问,中职学生会把大部分精力集中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与之匹配的实践性活动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将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机会。比如,通过电子厂生产线的实际操作和大型酒店的管理与服务等专业实践活动,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开阔眼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做到与社会实际工作的“零”对接。通过实地实践,学生培养了敬业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就业安置率。
3.以职业规划教育活动为主线连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推进德育工作。
要使德育工作真正起到实效,还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校、家庭、社会的要求与他们自身的愿望一致,让他们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我们必须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一,因学生个体背景、特点、发展水平不同,其职业发展和规划的需要也各不相同;第二,因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不同,其适宜的工作类型各不相同;第三,虽然所学专业类型不同,但是其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基本相同,都是要具备健康完善的人格,这是一种受益终身的通用能力,我们要帮助他们不断充实与调整职业规划的内容,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后的心理调试工作。事实上,当学生与用人单位正式签约后,心理上会出现很多的变化。有的因顺利签约而对自己评价过高;有的则因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工作而惶恐不安……因此,我们的职业规划指导有必要承担起这一工作任务,以帮助学生塑造一个轻松充实的自我,顺利就业。
4.设计构建以培养职业操守为阶段性目标的德育实践及考评流程。
行为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五个方面。以敬业爱岗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教育关系最为密切。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看,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使学生获得自主职业选择的技能及有效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
但是,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计划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能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我们认为,把“遵守规程”与“遵纪守法”对应起来,把“流水生产”与“团队合作”对应起来,把“完成工序”与“履行义务”对应起来,把“工资报酬”与“劳动光荣”对应起来,等等,就可以用一个流程式的环节链条,引导学生在职业技能的不断熟悉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作为职业学校,这种量化考核,除了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行为表现外,还必须增加劳动态度、生产效率、职业习惯等与职业需要相关联的内容。而且参与评价的主体,应该包括学生、小组、教师、班主任、车间、企业等层面。实际上,真正满足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实现了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统一的指导和教育,才是真正的有针对性的德育。
参考文献:
[1]吴祥帧等.中国教育家论德育.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2]丘文.当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惠州职业教育网,2006,9.
[3]马树超.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4]李健.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思考.福建德育网,2008,3.
[5]佘国治.学校的养成教育贵在坚持.英才苑,2007,12.
1.市场需求前景
通过与中职学校、企业领导、校友进行座谈,了解到目前中职学校和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如下
(1)中职方面需求量大的专业:汽车维修、机电、模具设计、服装设计等实操性强,需要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
(2)中职方面基本饱和的专业:由于基础性课程、公共课教师的更新较慢,计算机专业及基础性专业如英语、数学、语文基本饱和,招聘此类专业毕业生的单位较少。
(3)企业方面需求量大的专业:工商管理、机电、自动化等专业,有英语特长的此类专业毕业生很受欢迎。
2.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中职学校除了关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更注重他们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指导学生实训的能力。以下几种毕业生需求量大:
(1)掌握理论知识,实操能力过硬,特别强调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脑、动手能力。
(2)获国家级、省级奖项的学生,如会计专业的沙盘比赛,机电、计算机等专业的专业性比赛。用人单位表示,能在专业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是学生专业能力突出的有效表现,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资本。
(3)师范技能强,学生管理能力也强的学生。企业方面,除专业知识扎实外,优秀的外语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等素质颇受企业欢迎。此外,一些企业招聘倾向于社会工作、社会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在文体活动、音乐、演讲等方面突出的学生也较受企业青睐。
对学生培养和就业工作的启示
通过就业市场调研,找到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一些二本院校因学校知名度不高而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消极影响;课程设置偏传统,与就业市场联系不紧密;学生动手能力、实操能力有待提高;师范生课堂组织能力、学生管理能力不足;高校与实习就业单位未形成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加强高校的对外宣传力度
普通院校针对其知名度不高的事实,可以考虑对实习就业重点区域,如珠三角地区的就业单位进行重点宣传,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把重点就业单位或新开发单位请进来,与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动员全校教职工参与学生的实习、就业工作的联系和推广,拓宽学生的实习就业渠道。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安排实习和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以此形成学生更加牢固、更加广阔的高质量就业市场,同时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培养专业化人才
在调研中,多数用人单位表示现在的应届毕业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现实的行业岗位需要差距较大,许多毕业生需要较长时间的重新学习与磨合才能进入岗位角色。因此,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讲授什么样的课程、参加什么样的实践、培养什么样的技能等等,要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定。应及时更新课程设置,让学生学有所用;合理调整课程安排,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注重培养专业化人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诚信意识;鼓励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发挥优势,提高就业竞争力。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师范生的师范技能
锻炼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经常举办一线中职教师讲座,使学生对中职学校有正确的全面认识;针对师范生,开设增强“新课标”教研能力———引导能力、课件制作及课堂控制能力等的课程。师范类毕业生能否在毕业后较快地适应“新课标”的教学工作,是大多数中职学校能否录用师范类毕业生的重要条件。要强化师范技能实训课,让学生了解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提高现场授课和学生管理能力。
4.加强动手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性竞赛,实施多证培养制度
通过举办或参加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专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性技能职业资格考试,逐步将多证培养制度化,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交流,主动走出去
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变化迅速,企业发展和需求的变化也大,因此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对师范生定期开展顶岗实习。
6.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形成品牌特色
学校应以现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理念来改革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教会大学生在校期间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人生职业设计,了解就业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须经过正规全程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课堂理论教学并结合实践,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在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形成品牌特色。此外,聘请相关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优秀校友来学校举办讲座,提高学生实习就业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学校可根据企业、中职学校的要求或接受企业委托举办定向培训班,以取得更好的教育、实习和就业效果。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