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践教育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48-01
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一生,直接支撑着初中和高中教育。所以小学教育应该是基础教育中最关键的。而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小学教育水平,对如何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是提高小学教育
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阶段。他是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超越性统一。它强调教育必须从抽象的规定走向现实的操作,从培育书生转变为培育真正的现代化人,从理解、执行型变为智能、创新型的劳动者的培养。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在教育的主旋律,并且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
要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需要先进的教育管理办法这种有效的手段,先进的管理办法是素质教育顺利开展进行的重要保证。先进的教学管理是适应时代需要,是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迫切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全面发展型的人才。社会越进步、越发达,这种需求就越强烈。
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是良好的教学管理。优质的教学管理,才是创办特色小学学校的需要。学校特色是在办学主体有目的的追求下,学校工作的某一个方面十分优秀,特别是有比其他学校更优质的工作。学校的管理者,应当从时代的高度出发,着眼于未来,深入分析本校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所拥有的师资力量,正确评估本校的实际水平,建立合适的价值取向,确立一个有前景的发展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促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施行革新理念,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就是施行革新理念。当代学校管理改革的潮流逐渐发展成为校本管理。“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长期制约着学校自身的发展,很多小学学校在校本管理的传统与实践上存在着真空带,校本管理制度化仍然需要长期的努力。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导致了小学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这又为校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应立足我国小学学校的现实基础,同时借鉴西方的校本管理,促进我国小学管理的革新与发展。
从改革开放到至今,学校管理制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小学学校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体现在教育体制从过去的宏观体制,到如今的“多级权责共享”,而且还具体体现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上的不断革新。校长负责制是一种以“校长责权”为中心内容,并与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紧密联系的权责制度,开发校本课程是开发以学校为基础课程的一种延伸,因此,小学学校的办学自在校长负责制的提出与实施的前提下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且为校本管理的推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校本课程的推行不但对校本管理的提出了相关的制度要求,而且为校本管理累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社区教育对学校的生存以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管理者在社区教育中得到了锻炼自身的校本管理能力,同时加强了主动参与校本管理的意识。教学管理革新的新理念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理性创新,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
理性创新体现了小学教育管理上学校管理层的集体智慧,也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所以说小学教育管理必须加强理性的创新。学校管理者要带头作用,在管理过程中带领和培养出一个积极学习的教育管理团队。小学教育管理者应当通过地不断学习和加强理性创新,逐渐改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观。
小学教育管理者要以理性创新为工作思路,分析与解决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情绪。管理者应该拥有理性创新的思想,处事科学合理。教学管理与时代潮流是否相符合;教学管理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管理是否切实可行。理性考虑这三方面是否合理,情理交融,理与情的巧妙结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就是常规谈心,要经常性找各岗位各类型增进感情,谈心交流。谈心的面要广,周期要短,频率要频繁。谈心的内容面要广,这样能让教师放松情绪。谈心的过程中,应与对方置于同等的地位,双方平等交流。谈心的方式要灵活,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变通语言表达方式,多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作深入交谈。常规谈心是一种情感投资,得到的将是情感与智慧双重回报。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竞争的加剧,更多的人注重对孩子的教育。这就给学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学校只有从学校管理上抓好本职工作,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不久的将来,会对小学教育管理做出更好的阐释。
参考文献
[1]王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05.01.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绩效管理;应用实践
1绩效的定义
绩效,其含义就是业绩和效果。在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当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指的是某人在从事一项工作时即使没有什么实际的工作效果,但是毕竟他付出了时间和劳动,对于工作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在绩效这种思想和理念当中完全否定了这种说法。在绩效思想观念下,工作效果如何必须用业绩说话。根据这样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绩效的定义:绩效就是工作人员工作之后的成果。我国在绩效技术方面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普遍认为绩效技术的作用就是通过分析、开发、实践以及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让组织或个人业绩得到有效提高的一种技术。
2高等教育管理中绩效管理的应用实践
2.1在进行绩效管理之前要做好基础管理
在进行绩效管理之前,教师必须要在高校当中做好基础管理。如果高校当中缺乏有效的基础管理,教师想直接开展绩效管理,那么无异于让一个身体素质极差的人去参加马拉松比赛。在高校当中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好基础管理的工作,例如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之前,学校一定要建立并健全一套高校的岗位体系,使高校的岗位可以得到合理、科学的设置。这样一来,各个岗位的职能就能够得到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也能够更加清楚其所在的岗位的要求。假设高校没有完善的岗位体系和明确的岗位设置,各岗位工作流程没有一个清楚的关系,那么管理工作潜在的问题和不利的影响就会十分重大。除了上述建立并健全一套高校的岗位体系之外,高校在开展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很多问题。例如制定的绩效计划非常普通,不具备丝毫的挑战性,在这样的计划之下,学生即使没有多少重视和努力也能够完成绩效计划所要求的内容。这样的绩效管理工作没有一点实际的意义,无法让学生有效的进步,而且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的高校当中很多见,让高校的绩效管理变成了一种表面上的形式。与之相反,有些高校制定的绩效计划过于困难,学生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绩效管理注定也是失败的。
2.2绩效辅导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内容
高校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绩效辅导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内容。长期以来,绩效辅导工作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即便是现在也有大量的高校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只是制定一个考核的计划,之后分析计划完成的状况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要想让绩效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必须重视绩效辅导的过程。虽然绩效辅导的过程非常重要,但是长期以来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负责绩效管理的老师只关注绩效管理的结果,但是对于绩效管理过程当中的绩效辅导并没有做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往往只根据绩效管理的结果去评定学生的优劣,但是却忽略了考核过程中可能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绩效辅导就是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绩效管理过程当中容易产生的一些问题,让那些潜在的问题和障碍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绩效管理的过程当中获得一个更好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从始至终重视并做好绩效辅导的工作。
2.3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绩效考核,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
在高等教育当中运用绩效管理,就必须经常对学生进行绩效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在考核的过程当中,有关部门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如果只是一味生硬的要求,那么学生接受考核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并不愿意接受绩效考核。教师在考核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绩效管理的同时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获得真实有效的反馈,在此基础上对绩效管理工作当中正确的部分继续保持并发扬,对那些错误的部分要及时纠正并改善。有了这样的一个过程,绩效管理当中的绩效考核工作的质量一定能够有效提高。所以说,教师必须改变考核在学生心目中的生硬的形象,真正让绩效考核成为激励学生的好办法。如果上述情况能够真正得到实现,绩效考核工作还能够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完成更多的有效互动,这对于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有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高校的绩效考核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负责考核的部门和教师要保证整个考核的过程在一个完全透明的环境之下进行。绩效考核能够发现学生的缺点,但是绩效考核的目的是要给学生一种激励,让学生在发现并了解了自己的缺点之后能够有效的改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学校当中管理混乱的情况依然十分普遍。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一定要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有效的运用绩效管理的方法。只有在运用了绩效管理方法之后,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才能够更加有效和规范。所以说,高等学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绩效管理的方法运用到管理的过程中,使高校管理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等职业院校绩效管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9-21.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作为校长,首先要有明晰的办学理念。我校始终站在改革发展的前沿,明确提出民主和谐的办学理念,即:“以人为本,依法办学,民主管理,专家治校”总体办学思想和“夯实做人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目标,制定了校风、学风、校训。科学的办学理念,为形成和谐民主的办学氛围奠定了坚实基础。
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就要求校长在确立先进办学理念基础上,必须扎扎实实开展学校各项工作。我认为,校长要管理好学校,必须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工夫:
一是抓住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必须转变全体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挑战,如何看待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强化新课程的理论学习与观念提升,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较大冲击力去冲击和震撼我们已十分熟悉的领域、观念和方法,帮助教师尽快地走出对课程改革彷徨、犹豫和徘徊的低谷,使教师对新课程的选择尽快实现由无奈到必然、由失落到奋起、由守成到开拓的转变,使我们尽快地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走进新课程,这是教育教学改革起步的关键。
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上,我们坚持科研引领策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功地研究出“自主合作教学模式”这一成果,开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课堂教学体系,由四部分构成,涵盖三个特点、四条准则、五个环节,最后实现发展目标。三个特点是:全方位、立体式、高质量,这是从教育方向、学习方式、质量标准三方面提出的理念。四条准则是:以教助学,以学促教,以评激学,教学相长,这是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五个环节是:自学教材—合作交流—展示提升—扩展延伸—反馈验收,是具体的操作部分。最后部分是实现发展目标,即:乐学、会学、学会。这四个部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开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课堂上呈现出“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良好局面。省教科院在我校召开了现场会,向省内其他地区推广,2012年12月,经专家组集中评审,我校的《自主合作教学模式》被评为首届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优秀推广成果。
我们还意识到对所有学科在工作部署上平铺直进,肯定不是形成自己特色的必由之路,必须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尽快在某些学科上取得突破,以积累经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适应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教学体系。尽快在优势学科上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然后,将取得的经验全面铺开,促进各学科齐头并进。
二是要不断强化管理,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团结和谐的领导集体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切实抓好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和制度建设,按照要建成一流学校的奋斗目标,强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学校党政各层次的会议制度,学校定期召开党支部会议、党政联席会、民主协商对话会、校长办公会、行政办公会和教学管理碰头会等,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培养和提高了学校各级干部的政策水平、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为学生的服务意识。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每一个人都振奋了精神,增强了加快学校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
做到公平公正是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在工作中我们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依法办学,民主管理,专家治校”的办学理念,充分尊重教职工的创造性精神,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的一切工作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教职工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优化组合,实现科学合理的定性、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德、能、勤、绩评价体系,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学校管理运行过程的计划功能、组织功能和控制功能的改革,实现管理创新,使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更趋于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我们坚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人看人品、看能力、看业绩,公正对待和重用那些诚实可靠、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不让那些投机钻营、挑拨离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树山头,搞宗派、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沽名钓誉、弄虚作假和能整事、不干事的人占便宜、得好处、有市场。努力使全校教职工都成为学习上的勤者,工作上的能者,作风上的正者,自律上的严者。同时,我们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使每名党员都做到,在工作面前,多一分原则,少一分世故;在人际交往面前,多一些正气,少一些义气,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近十年来,在先进的办学思想指引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升,中考成绩不断创历史新高,60%的学生升入一类重点校,100%的学生升入高中或职业学校,报考率、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四项指标一直位于区属校之首,位居省市前列。2005年实现了中考状元零的突破,近年来学校又实现了新的跨越,高分段人数和优秀率均列省市名校先进行列方阵。由于学校各项工作成果显著,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获得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长春市一类一级学校,长春市十大人民满意学校、国家级、省级电化教育示范校,吉林省基础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吉林省校本研究先进单位,长春市教育科研先进校,实践新课程先进单位,吉林省文明单位等国家、省、市各种荣誉30余项,连续被评为朝阳区名校。
关键词: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实践研究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好思想上的导航者和奠基者。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体制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以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树立正确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发扬学校优秀校风的重要表现。思想教育管理与学校的校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教育管理可以为加强校风建起到奠基作用和良好的管理作用,反过来良好的校风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上的发展进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可以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优秀的人才保证。最后,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我国进入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国家需要的素质型人才,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是与我国科学化教育体制相适应的重要举措。
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上的困境
1.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负责并以其为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部分学校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强化,导致传统的思想驾驭管理体制僵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无法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思想教育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缺乏有效规划,缺乏专业性的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导,管理体制停滞不前。
2.师资团队缺乏有效建设
思想教育老师在对学生思想教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在思想教育管理团队体系中,老师缺乏有效的共同交流机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情况掌握不全面,信息流通渠道不畅达,对教育信息、学生的思想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力度不足,无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思想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技能和知识点有待提高,学习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的创新能力的不足。
3.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化
思想教育管理方式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任务、目标、效率息息相关。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大多采取上课的方式,老师通过课堂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走进了学生的教学课堂,但是学校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忽视了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模式存在僵硬化现象。
三、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研究
1.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创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上的革新必须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作为学校管理者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学生具体的思想教育情况,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加强对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涉猎学校的多个管理部门,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因此,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就显得极为重要。学校的各个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能,进行统一规划从而合理有效的安排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将思想教育管理体制强化职能发挥到最大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时,要时刻关注学校、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关系和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广度和深度。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德育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思想教育老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性的技能能力,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明确的政治立场。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形成良性的互动沟通机制,在教师的资源配置方面,要合理优化,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一支有利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师资团队,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软实力保障。
四、总结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长期、持久的工程,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现实提供综合型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综上所述,本文论述了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针对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师资团队建设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加强管理体制强化、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旨在不断推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加快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作者:徐丹红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结合以上四个方面的解读,并针对提升学生岗位素质要求,以下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教育管理目标的定位。
1、提升岗位技能的目标定位岗位技能构成了岗位素质的硬件要素,并直接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相联系。但无论面对怎样的专业方向,其所建立的教育管理目标在总括层面都是一致的。
1.教学管理上的目标。前面已经提到了教学在理论和实训等两个方面的培养内容,若要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则需要优化两个方面的课时比例,以及在课程内容编排和实训环节创新上下工夫。
2.资源配置上的目标。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上,支撑起上述两个方面的培养需要,则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难题。因此,应在开放的体系下完成人才培养,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充实学校办学条件。
2、提升岗位意识的目标定位岗位意识属于学生岗位素质的软件要素,其通过工作态度来推动岗位技能的发挥。可见,针对这一环节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要。结合上文所进行的解读,可将目标定位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及拓宽实训功能上。
二、定位驱动下的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实践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1、建立提升岗位素质的目标上文已经归类出学科门类,不难理解,针对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其所需要的岗位技能是不同的。因此,各系部、招生就业部门之间应形成联动机制,共同提炼出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核心岗位技能。从而,为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2、完善理论和实训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应完善以校本要求为指导的,教材体系、授课形式。笔者建议,可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出若干门教材,从而更好的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训教学环节应努力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联系,从而在岗位实践中提升起学生的岗位技能和意识来。
3、优化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建立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十分必要,这将指导学校今后的培养工作。因此,学校招生就业部门、系部应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从而跟踪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通过情况汇总、分析,来优化现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当然,还应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引入相应元素。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针对提升学生岗位素质的讨论还将在更广泛的视角下进行,而笔者也只是结合自身体会所进行的讨论。
三、小结
关键词:目标管理法;教育管理;应用
因为教育管理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教育性,这就导致教育管理对象纷繁复杂。教师自身的工作不仅具备创造性的特点,还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尤其是对学生心理把握具有非常大的难度。目前此种现状,传统教育管理方法已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教育学者尝试着将企业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法应用到教育管理中,以便能够解决教育管理难题。
1目标管理法的起源与相关理论
目标管理法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在其看来,如果企业没有任何目标,或者目标永远不改变,企业发展将会停滞,内耗逐渐增加。目标管理法要求领导与员工共同制定目标,而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员工必须做好自我控制工作。企业发展期间,一定要有确定的目标,这样企业发展情况、员工工作成果都会有相应的衡量标准,即便是处罚也有相应的标准。目标管理方法有助于企业领导对职工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自从目标管理法提出来开始,它就成了管理学界和管理实践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广受世界各国管理者的认可。德鲁克认为,并不是先有工作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因此,“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1]。目标管理的中心思想就是让具体化展开的组织绩效目标成为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行为的方向和激励,同时又使其成为评价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工作绩效的标准,从而使组织能够有效运作。德鲁克强调指出:凡是其业绩影响组织健康成长的所有方面,都必须建立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管理既适用于盈利性组织,也适用于非盈利性组织。目标管理的流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目标的设置;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为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2]。
2目标管理法的主要内容
2.1设定目标
组织必须设定一个可行的目标,这是实施目标管理法的关键性要素。而后,再将目标进行一步步分解,直到目标任务分配到最小单位身上。以学校教育管理而言,学校制定一个目标,将目标任务首先分配给教师,而教师再将任务分配给学生。这样目标任务就上下一贯,相互制约,形成连锁结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总体目标的实现。
2.2目标实施计划
目标管理法作用的发挥,最为重点是进行周密计划。实施计划不仅要包含目标实施所要遵循的方针、所依据的政策、所要采取的方法等,而后再一步步详细地列出每一步计划。没有计划目标管理难以实现。依然以教育管理为例,学校与教师共同制定管理目标后,必须制定出教学目标实施计划,这样教师才按照计划实施目标,以及掌握目标实现情况。
2.3目标管理与组织建设相辅相成,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目标是组织团体实施行动的指导原则,目标从开始制定、核准到执行,都需要有组织负责。因为目标管理实际上就是一种组织行为,不仅能够反映出组织所具有的职能,也能够体现出组织权力。因此可以说,目标管理根本上讲,就是组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组织管理的一种形式。所以目标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组织建设的过程。基于此,目标管理与组织建设一定要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依旧以教育管理为例,学校应用目标管理法,实际上就是在促进自身组织建设发展,也正是因为现有的组织建设已经成熟,才能够实施管理目标。
2.4管理意识
组织领导应该具备管理意识,并且要求每一级目标实施者都应该具备管理意识,否则难以实现整体目标。以教育管理为例,学校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之后,如果学校领导并不以为然,未能进行监督管理,教师的管理意识也会薄弱,就难以指导学生实现个人目标。
2.5考核、评估与验收
目标管理法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考核、评估与验收,如果没有考核,目标管理并不完整,而且很有可能因为没有考核,而影响目标实施者的积极性。比如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目标,也制定了相应的计划,但是却未能及时进行考核、验收,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定会受到影响。
3目标管理法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原则
首先,教育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并且要由单一目标评价转变为多目标评价。其次,必须为学校各科教师和部门设定目标。如果一项工作没有特定的目标,这项工作就做不好,教学部门与其他管理人员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扯皮”问题。再次,目标管理的对象包括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学生的所有人员,大家都要被“目标”所管理。第四,实现目标与考核标准一体化,即按实现目标的程度实施考核,由此决定升降奖惩和绩效工资的高低。第五,强调发挥各科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学校领导者应允许教师根据学校的总目标设立自己参与制定的目标,以满足“自我成就”的要求。第六,任何分目标都不能离开教育管理总目标自行其是。在学校规模扩大和分成新的机构时,不同部门有可能片面追求各自部门的目标,而这些目标未必有助于实现用户总目标。教育管理总目标往往是摆好各种目标位置,实现综合平衡的结果[3]。
4目标管理法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4.1制定目标
学校分管教学领导与各个专业学科负责人要开会讨论,以此制定本校在这一学期以及一学年教育管理目标。制定的目标要切合学校发展及专业实际,这样无论是学校高层,还是基层一线教师,都会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因为各个专业教师对教育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每个教师也应该制定自身的管理目标,只有每位教师都完成了相应的目标,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大目标才能够实现。为了保证目标得以实现,学校制定目标时,应该分为如下几步:首先,学校分管教学领导预定目标,提出后与各个专业教师进行讨论,以此确定该方案是否可行。也可以由个体教师或集体教师共同预定一个目标,让大家展开讨论。学校分管教学领导要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内外部条件,最终确定目标。其次,制定新目标后,学校原有的管理组织结构可能不利于目标的实现,或者是原有的制度不利于责任分工,因此需要学校进行适当的调整,添加或者删减某些机构,以此保证结构实现最优化。最后,合理分配目标。就是要将教育管理目标分配到各个学科教师身上。这是教师应该负有的责任,为了能够让教师更好地完成目标任务,学校也应该给予教师相应的权利,赋予教师相应的决定权,这样教师实施计划时,才不会瞻前顾后。学校领导要充分尊重教师,因为教师身处在教学第一线,对教育管理最有发言权,因此在执行目标计划时,学校领导要掌握大方向,而具体执行权力要交给教师。
4.2实施目标
教育管理实践中的目标管理虽然主要是由教师负责,但是学校领导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要每隔一段时间就对教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对教师目标情况进行汇总,以此了解学校教学管理大目标的完成情况。而教师在执行目标计划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及时与学校领导进行沟通,以便能够保证目标顺利完成。当然,目标计划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学生配合,因此教师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目标再次分配到学生手中,如果每个学生能够完成目标,教师也就能够完成目标。因此,教师必须采取一切方法,激发学生热情,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提高,在其他能力素质方面也有所提升。
4.3目标评价体系
学期结束或者是学年结束,学校领导都需要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一般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通常情况下,学校都是通过学生成绩来进行评价信息反馈。但是因为学生成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教师为完成目标所做出的努力,因此还要考虑到其他方面的评价指标因素。在对教师教学目标进行评价时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测评情况,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同行评价、督导组评价等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另外学校领导也要关注教师在教学中的动态,并且对其进行反馈处理。只有科学考量各方面的评价指标,并合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才能更加公平客观地实施教学目标评价。
4.4目标管理的奖惩制度
在制定目标之初,学校领导与教师就应该商议出奖惩方法,待到学期结束或者是学年结束就依据最初制定的奖惩方案来进行奖惩。学校在检查目标实现情况后,按照情况实施奖惩。但是学校领导应该注意,不能过度地苛责未完成任务的教师,要共同分析原因,以便下一次目标能够完成。还有些教师虽然完成了预期目标,可能使用的方法不对,或者是完成非常困难,这也需要学校领导与教师加以总结。
5结语
综上所述,目标管理法在教育管理实践中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但是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的配合,彼此之间都要具备自我控制能力。由于教育管理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多,与企业管理相比,不仅要考虑到效益问题,更需要考虑教育性问题,因此学校领导与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蓝敏萍.目标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2013,(7).
[2]贾晓霞.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
关键词:实践教学; 3+1教学模式;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49-001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如何切实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使学生学有所用,是摆在各应用型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高校积极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教学是“3+1”办学的落脚点,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渠道,因为是创新的教学和培养模式,所以肯定会面临教学环节中学生教育管理的新问题。
一、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教育管理的几个变化
(一)教育距离的变化:从校内转到校外
学生在校内的考核、纪律、评优评先、奖助贷有专门的管理体系,由辅导员专门负责。但学生在第4年到企业参加实践,辅导员的管理鞭长莫及,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联系,很难切实具体了解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实习情况和实习困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不足,对学生的管理和评价容易出现偏差。
(二)教育主体的变化:从教师管理转为教师与企业共管
在校内,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管理。学生到企业参加教学实践,离开校园环境,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力度明显下降。学生的管理主要参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教师与企业共管的主体责任不够明确,学生既是公司的员工,受到公司规章制度的管理,又受到校规校纪和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的管理,造成双方管理,但管理都不够严格的局限。
(三)教育环境的变化:从学习转到实习
学生前3年在校内学习专业文化知识,课程安排比较紧凑。第4年到企业参加实践,需要明显的心态转换,从单纯的课本知识转移到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同学关系处理扩展到同事关系处理、上下级关系处理。面对公司对人才的挑选,社会实践能力明显欠缺,面试能力不突出。
二、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教育管理的几个问题
(一)管理方式跟不上实习的管理规范需求
对口的实践基地建设才能保障定向的应用技术培养。目前许多实践基地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很多学生为了能够离校参加教学实践,签订的实践单位与本专业所学技能知识无关,造成实践效果差。第一,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数量不稳定,成为学生专业对口输出的不稳定因素;第二,教学实践管理不规范,与企业联系不够密切;第三,与企业合作没有取得双赢效果。第四,企业对学校教学实践基地建立双赢意识不强,没有全心全意为实践教学的学生岗位设置和发展。
(二)管理理念跟不上变化中的青年特点
学生管理工作为了社会的需求,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无法实现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的协调统一。过于看重社会需求,将会将大学生培养成为被动接受、过分依靠管理者、缺乏个人主见的平庸之辈,导致学生无法实现个人价值。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非常依赖管理制度对学生的约束,过分强调在学生管理中做到统一,这种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限制在一定范围,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缺乏竞争优势。
(三)管理渠道跟不上学生的需求
实践教学的实际管理措施是巡查监管。巡查监管是保障落实的关键。学生签订的企业地域分布广泛,二级巡查经费少、时间短,导致很多巡查只能是走马观花,召集学生见面填写材料,并没有实地去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参观,也没有了解学生在企业工作的真实情况,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存在的弊端非常明显。学校无法得到企业的反馈信息,无法了解学生的教学实践情况,无法确定学生是否有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生产当中。
三、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管理教育四大对策
(一)理念更新
在学生层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开始转变对现有制度和模式的盲目顺从心理,希望通过自我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在校内培养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在合理范围内发掘自身潜在能力。实践教学要注重实践的针对性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规范落实
改变制度、理念、方式等与实际管理工作脱节的管理现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社会的发展需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将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发展需求统一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1.签订实践教学的单位要有严格要求,如签订正规注册的公司,登记时留下单位的固定联系电话,由就业指导中心进行比对真伪,保障电话巡查的真实性。2.对于比较偏远的县市,为了能够保障巡查到位,要给巡查老师充裕的时间,避免学生因为单位事务繁忙请假。3.做好巡查记录、影像资料。
(三)分类管理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认为把所有的学生都输送到公司就是最好的实践教学。应分“企业生”“考研生”“创业生”等进行管理。例如对于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条件的,从学校层面要引导大学生强化创业意识、引导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引导大学生培养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提高创业心理素质。
(四)合力增强
明确校方、企业和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责任,以企业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考核和约束,学校有责任要求企业进行基本的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充分调动企业的人才资源和硬件资源,动员其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来,现在使用的教科书十几年都没有明显变动,而很多技术和机械在实际中已经淘汰,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教学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可以聘任有教学资质的一线工程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到校内任教,普及最新的工程技术、管理理念、设备介绍。
参考文献:
[1]马鹏.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中的问题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3(3),95-100
当今社会已经逐渐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等微工具成为获取资讯、交流沟通、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微时代下的社会交互模式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价值理念、课堂行为、交际行为的重要因素,对高校教育管理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顺应发展潮流,抓住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为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微时代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实践困境
1.1 网络依赖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带来枷锁。微网络是具有开放性的环境,高校学生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发表生活感悟,了解社交圈的消息,微工具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1]。但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网络用户群的不断扩大,其素质也参差不齐,再加上网络监管难度的增加,造成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性。高校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长时间处于微网络环境中难免受到外界信息的侵蚀,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理解问题的角度,动摇其正在形成中的价值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部分,微时代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困境。
1.2 对高校教育管理方式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信息资源不平衡基础上,高校教师拥有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将大量信息资源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微时代下,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资源的途径多样化,甚至在某些资源的获取上超前于学校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冲击了高校教育主体地位。传统高校教育是一种单向度的教育模式,这必然导致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局限性,例如教学活动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育模式受到微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冲击和挑战。
2 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突破途径
2.1 树立“微时代”的教育管理理念
传统高校教育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充分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微工具、微媒体在高校的渗透和扩散,对学生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理念应体现微时代的特征,将微时念运用到高校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
1)坚持微管理的价值诉求,将微时代的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在教育模式、管理方法的各个环节体现微时代的基本特征。
2)顺应微时代的管理趋势,将教育管理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掌握微时代的管理规律,体现出高校管理的人文主义理念。
3)高校要充分运用微时代的新媒体,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和管理内容,真正实现管理理念的
转变。
2.2 将微媒介融入高校管理
1)运用微媒介了解和关注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地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做好高校危机管理工作。
2)利用微博、微信等工具传播积极先进的思想教育内容,运用微媒介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利用微媒介建立起教师与学生、高校管理者与教师、高校管理者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拉近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群众基础。4)运用微媒介构建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例如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设置学生获取个人信息、学校信息的渠道,节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本[2]。
2.3 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方法
在微时代下,高校应将微媒介等信息技术融入至高校教学中,提高高校教育的时效性。微教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展现出微时代的特征,例如目前国内广泛运用的“微格教学” “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模式。“微格教学”又叫“微型教学”“小型教学”,微格教学于1963年作为一种新型的师资训练方法出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微格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堂分为一个个单一的教学部分,结合多媒体现代技术完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及时的评价、反馈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微课”,又叫微课程,指的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主要包括微课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学习资源。微课主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将教学视频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用于承载教师在课堂中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步骤而展开的精简凝练的教与学活动,将各种教学资源组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翻转课堂”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作成微视频和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讲解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课堂上开展成果展示和问题探讨,教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3 结束语
微时代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对于高校而言,微时代既是发展机遇又是一项挑战,一方面,微时代为高校教育管理带来机遇,通过树立微时代的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实现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冲击和压力。总之,高校应充分利用微时代的积极作用,推进高校教育管理与微媒介的有机结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关键词:书院制;境外学生特点;教育管理;书院文化
随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书院制模式作为高校实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尝试,为寻求高等教育发展创新及人才培养改革、探究书院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结合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四海书院全面落实高等教育规律与学生发展特点有机融合,着力打造成一个文化与教育一体化的空间。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既满足社会需求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实践,是当前学校制定书院发展规划的首要前提。
1现代书院制概况与特点
现代书院是在继承我国古代传统书院与英国寄宿制教育模式基础上,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及理念而创设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探索与研究新兴产物。
1.1四海书院概况
2010年,暨南大学创建四海书院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新型实验区,致力学校人才培养和特色书院文化创新的实践探索。书院结合学校为侨校的立足之本,发挥中华文化传承海外的重要功能,承担境外本科新生第一年的教育与教学管理。书院依托学生社区为载体,融教育、传承、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学生自主发展中心,也是学校制度化社区教育管理中心。书院下设立教学研究与改革中心、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学生拓展与发展中心和学生文化与创作中心四个组织机构,致力于培养“四海”人才的六种能力(知识、心理、文化、创新、体育、团队)。
1.2书院教育管理模式特征
现代书院是依托学生宿舍式生活社区为载体,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为主要功能的人才培养创新的教育模式。现代教育理念则是在全员育人的发展角度,倡导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中心地位。高校教育围绕“以学生学习与发展”管理目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大学自治即重视教师教学自由与学生学习自由,因此,现代书院制度本着以生为本、积极倡导学生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暨南大学四海书院学生学习与自主发展过程中,倡导并推广学生建立以社区集体单元中自发形成学习与生活互助特色小组。社区组织与管理是现代书院较之普通学院不同的特色。现代书院创设目的在于将传统文化与社区功能有效融合达到在便于组织管理的同时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学生在丰富的社区生活能习得文化,在多样的组织文化与制度管理下养成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通过渗透式的生活化教育和制度化的组织完善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有效途径。社区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充满教育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成长。导师制度的完善落实有利于健全书院制学生的教育教学内容,现代书院重视学生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书院根据学生的学术兴趣、学习背景及学习基础,建立规范的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学习与科研项目。书院建立制度化的导师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跟进学生们的学习发展动向。四海书院设立的《四海书院学业导师实施办法》定量考核学业导师工作绩效,要求导师引导学生专业基础学习与学术能力发展。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理智训练、思想道德及行为养成,四海书院为学生开设了中华传统才艺班选修与现代化初级干部研修班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华舞蹈、书法、武术课程等相关文化研习;增设干部研修课程,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结合书院特色文化的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汲取与实践强化,通过学术文化与活动组织陶冶学生情操、训练心智、拓展素养。
2境外大学生特点
2.1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
据书院五届学生成绩统计,书院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整体基础较薄弱,挂科及偏科情况较为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缺乏良好学习习惯,未掌握正确学习方法。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学生是长期生活来自多元的家庭背景及多样的文化环境,经历了与境内完全不同的教育体制,对学习环境难以适应,从而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能力不适应,学习方法不科学等状况。
2.2自主意识较强,兴趣爱好广泛
境外学生入学以来,在课余生活与文娱活动方面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性与鲜明的自主意识。他们加入学生社团组织与学生会,并担任重要职务以锻炼自己的领导与管理能力;很多境外生因兴趣爱好加入社团组织,例如街舞社、足球队、动漫协会、乐队等。还有部分热衷于参加公益活动。境外生普遍有着对自身感兴趣事物的热爱、坚持与专注精神。笔者在与学生相处和交谈中能感受到学生对待事物与生活的激情与乐观。
2.3个人意识较强,集体意识缺乏
统计学生参加学校和书院组织的大小型集体活动次数中,70%以上的学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很多学生认为活动与自己无关,觉得很无趣。很多境外新生入学以来感到心理上的孤独与生活上的不适;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导致心理异常。境外学生普遍以个性化风格及兴趣爱好组成小团体而缺乏与同班同学、书院同学的交流,削弱了他们对集体和书院的归属感、凝聚力。
3优化书院境外学生教育管理思考
新型书院管理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传统文化氛围的目的是值得肯定,但问题实质在于制度化的教育管理未能将精神文化合理融合于学生生活。故笔者认为现行书院管理体制还有很大革新空间。
3.1凝炼书院生活的文化内涵
加强书院的精神文化对学生生活的实质影响。在书院生活中体现书院的文化特色。应根据书院学生的特色结合书院教育引导方向有的放矢建设书院文化,建立适应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特色精品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学生树立良好统一规范化的书院体系,从硬件及软件方面使书院学生高度意识书院的文化积淀,从而在长期的书院生活中找到归属感,发现书院的文化内涵。书院教育工作者要有创造性的育人理念,转换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思考与创新。
3.2引领制度化教育的书院精神
创设适合境外生学习与发展的有效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不能只为完成教育目标而不结合学生发展需要而设立,应该注重通识教育课堂的文化教育效果,要明确外招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认真落实课程设计与结构关系,精心设计外招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科目,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书院通识教育的独特性与针对性。结合传统书院的精神文化传承及现代信息化社会的科学理念,将书院活动以民主竞争淘汰机制遴选优秀的学生品牌活动,使书院学生自主参与到活动建设中立,加强了学生参与书院活动积极性。
3.3建构书院文化与教育协同创新制度
明确书院自身定位。创新的书院教育管理模式不同于普通专业学院,它在继承了传统书院文化实质,还赋予了书院教育于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及意义。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实践探索中反思及创新:书院特色需要通过学生活动、学生发展、学生书院生活展示出来。通过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专业学院以制度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二者处于互补合作性关系,对学生进行持续性教育与管理。学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自我,在书院养成良好的自主实践意识与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主性与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书院模式下管理团队人员专业化分工,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4小结
书院制模式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针对现实教育管理问题的革新尝试。随着近年来国内关于现代书院制教育理论研究内容的充实,推动并发展了更多的高校采取书院制教育模式实践与特色创新。但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激进”到“渐进”的流变过程。正如书院教育管理模式探索需要在已有成效基础上提升实效、稳步成熟、渐进完善。
作者:陈静蓉 单位:暨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应强,方华梁.从生活空间到文化空间:现代大学书院制如何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6(3):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