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理想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50-01
一、激发兴趣,营造想象氛围
喜欢涂涂画画是学生的天性。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教师可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
(一)借助故事营造氛围。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能使他们增长知识,陶冶心灵,并能激起对故事情节的想象,进而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二)结合音乐营造氛围。初中学生特别喜欢音乐,课上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当然在选择音乐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及课业的类型来选择播放不同特点的音乐。音乐的节奏与课堂内容充分的融合在一起,这样能保证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行绘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能力,激发他们的激情,调动起学生的兴奋性,还可以解除疲劳。在中国画的教学中,则可以播放一些舒缓、优雅的音乐,让它引领学生更好的体会中国画的意境。使学生的思绪随着音乐在想象的世界中自由翱翔。
(三)巧编歌谣营造氛围。歌谣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识记,也是初中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教学时运用这个特点,把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编成儿歌,加强教学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易懂易接受。这样,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学会了知识,还自觉地随着记忆进入了五彩缤纷的想象世界。
二、把学生引入想象的殿堂
进入想象氛围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知识面的局限,想象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但只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去启发、引导和点拨,就不难使学生的想象展开翅膀自由飞翔。
(一)直观引伸。初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很强,根据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创造的心理过程,直观引伸是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故事启发。故事对初中生的吸引力特别大。教学中,可以投其所好,让学生从故事中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古诗配画》一课中,首先运用教材提供的范例《月是故乡明》来指导学生如何大胆想象。接着,利用古代画家的创作故事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宋朝一个皇帝赵倍招考画工,要求给‘深山藏古寺’这句诗配一幅画,当时不少人画的都是茂密的森林呀,高大古老的寺庙呀,虽然绘画技巧都很不错,但并没有考龋而另一个考生却被录取了,原来呀,他的画面是这样的:一个和尚在井边挑水,一条石板小路伸入深山……”同学们的眼睛眨巴眨巴的,不一会儿,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好像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三)典范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少年对艺术偶像是很崇拜的。这时可以顺其童心,充分利用艺术偶像的力量为教学服务。学生都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他们说,一只小鸡,一对小虾,在其笔下都特别的有趣。《古诗配画》一课中,可以抓住这一点来启发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齐白石老先生曾经画过这样的一幅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意思是说,青蛙的声音从十里山泉里传出来。大家知道,山呀,水呀,人呀,物呀,都好体现。这声音要画出来可就麻烦了。”这时先让学生去思考议论,而后讲述齐白石老先生是这样体现的:几只小蝌蚪从山泉里流出来。听到这里,学生己是恍然大悟了。
三、加强学生的直观记力, 培养有条理的
就目前一些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其他任科教师经培训后代任的情况来看,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堪忧。且不说大部分乡村学校并未达到“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就算已经配备的学校,也基本是由语文或思想政治等文化课老师代任,不仅非心理学专业出身、没有任何资质证书,也基本未受过任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虽然拥有一颗想帮助孩子的心,但一些非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仍然持传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或完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视为等同,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不像”。另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采用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的方式方法,并未学会从内心里倾听学生、理解学生。更为糟糕的是,如果自我成长方面未达到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要求,在遇到棘手的问题甚至教师自身都不知道如何处理,不能有效疏导孩子情绪情感上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教育孩子大道理,这样并不能达到行为的改变。
二、学校重视和宣传力度不足,学生缺乏求助途径
由于学校重视和宣传力度的不足,即便在一些具备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似乎仍然是一个“摆设”。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足表现在:并未正式开设此类课程、当同学真正遇到问题时不知具体向谁或者用什么途径寻求帮助。一所几百名学生的学校中,往往只有一两名心理健康老师,无法正常为每个班级开设心理健康课,而由于不开设心理健康课这些老师平时并不露面,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便不知如何求助。在能开设心理健康课的情况下,对真正需要心理健康咨询与干预的学生,也基本不能提供有效的一对一面询辅导。另外,由于宣传意识薄弱,学校不能通过宣传栏、广播、手抄报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
三、缺乏对农村学生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脱离农村教育实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大量农民工入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日益突显,这不仅对乡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也对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留守儿童身上往往会出现性格上的孤独、自卑以及不能良好的与人沟通等心理问题。虽然开始有教师注意到,并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格外关注,但这并不能解决留守儿童孩子的实际心理问题。因此,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与学生实际心理健康问题相结合,探寻属于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模式,不能单纯照搬硬套已有的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无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多大的发展进步,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之相配合,都不能真正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保证,家长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逃避自身责任其实是很多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如果家长一味地依赖学校,而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只传授知识而忽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人来说非常不利。就算学校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但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学生问题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填补的。一些农民受自身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限制,一心想着孩子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对孩子的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根本不予重视。还有一些家长,只希望让孩子早些出去打工挣钱,孩子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都毫不在乎,更别说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鉴于以上问题,要真正改变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必须要做到:
1.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对心理健康教育设定专项拨款,完善经费监督机制。一方面,改善学校已有设施,力争每个学校都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另一方面,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在农村经济条件本来就很落后的情况下,只有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才能吸引专业人才返乡执教。
2.注重对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吸纳,对已有在职的非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全面的专业培训。招聘专业出身、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健康教师任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展开的根本保证,也是培训其他非专业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重要途径。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都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不仅要增加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途径、也要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了解与重视,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最终目标。
一、互联网对高中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1.虚拟世界疏离了现实的人际交往
虽然互联网逐渐走进高中生的生活,对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帮助,但是其产生的依赖却疏远了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随着即时通讯软件如微信、qq的流行,网上交友成为当下最时髦的事情,逐渐在高中生的生活中得以普及。例如,高一新生周某在网络社交活动中异常活跃,在各大游戏群、论坛、聊天室中经常看到他的影子,因其对互联网使用过度,导致周某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越走越远,其性格也越来越自闭,经常缺席集体活动,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大量的调查表明,网瘾和非网瘾的高中学生之间的区别在于:网瘾学生喜欢通过网络交往新朋友;而非网瘾学生则喜欢保持原来的人际交往,两种群体因此越走越远。此外,网瘾学生会把全部精力投入网络关系的建立,网友甚至比他们的亲人朋友更重要;并将大把的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上,不仅荒废了学业,还投入大把的金钱。高中生尚未进入社会,其资金来源受限,而强烈的上网欲望令他们与互联网时刻相守,因此,网吧抢钱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给家庭带来了悲剧。
2.沉迷网络游戏危害高中生健康
在高中生学习和生活规律方面,网络成瘾的学生通常会因为对网络的沉迷而昼夜颠倒、废寝忘食,损害身体健康。据报道,某高中女生由于钟爱某部韩国电视剧,一鼓作气追了十几集之后,感到眼睛异常不适,经医生诊断,由于长期对屏幕的盯视,引发了急性青光眼,医治若不及时,会有致盲的危险。像这种沉迷网络、损害身体健康的青少年案例比比皆是,不但影响高中生的学习,还有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其影响恶劣、代价惨痛。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中生的自我约束力较弱,自律意识较差,无法抗拒互联网的诱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出是高中心理教育适时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一种动态概念,借助高中生对网络的依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高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发挥了网络的优势,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以进入网瘾学生的虚拟世界,对其因病施药,效果也十分显著。网络心理教育作为一种新教育方式,带来丰富教育资源的同时降低了教育成本。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系统论述理论的学科,主要通过《基本原理》等课程对高校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环节,贯穿课程始终。然而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道德教育受到诸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
从道德教育的自身来看,它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第一,道德教育内容的失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教育内容的陈旧。教材的修订常常也只是在原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精编,内容实质上仍是当初那般模样。其次是教育内容的空泛、教条。本该为基础教育所该强调的一些道德规范又出现在了大学课本中。其次是道德教育方式的失当。即教育者更多时候仅是在将书本的知识简单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再者,高校理论课学时的分配上也存在不合理之处。理论课的学时远大于实践课的学时,多数教育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将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授。
从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它又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冲击和挑战。首先,道德相对主义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以尊重道德差异与多元为核心的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教育的影响日益明显,它反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强制灌输的方式,而是突出多元共存和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其次,应用伦理学的质疑。综观目前的德育研究与实践,相当一部分还是游离在现实之外,以固定的理念去套千变万化的实践,而应用伦理学则希望学生能从“美德袋”中跳出来,提倡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教育方式去替代灌输的教育方式。再次,网络时代的挑战。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新兴媒体盛行。电子媒介将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主体的行为在虚拟的世界中以电子符号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这些行为是否与学校理论课中所欲极力培养的道德行为一致,我们无从得知。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国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德育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不仅培养大学生人格,而且奠定的是国家基石。
家庭、社会、学校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发挥着道德教育的力量。聚焦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大学是他们形成正确“三观”的黄金阶段。从学校来看,若教育者在课堂上的教学热情饱满、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与受教者之间能形成良好互动,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反之,若教育者以强制灌输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则可能使学生滋生叛逆心理,这个隐性的一面。教育内容、方式、手段则是显性的存在。此外,道德教育也有强制性的特征。《原理》等理论课程为必修课,这是学校培养计划的要求,亦是传达党和国家思想,保持优良传统的表现。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传播速度加快,西方的自由主义等思想传入国内,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再者,在新媒体日趋流行的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快速,常常是毫无防备就被带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大染缸,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三观的畸形。因此,急需高校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畸形的价值观、道德观进行矫正,培育健全人格。高校思想理论课程在系统论述理论的同时,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灵魂,贯彻课程始终。这些课程有利于凝聚共识,形成共同信仰,自发地提升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坚定学生拥护党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心,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更符合社会正向运转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和体,这些都是家庭和社会教育力所不及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道德教育的出路
(一)完善德育内容
1.走心
时下,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等多档综艺节目深受观众喜爱,这些节目以“走心”打动了不少观众,无论是于其自身,还是于观众而言,它们俨然已达致双赢的局面。高校德育要想取得成效,内容“走心”实为上策。专家进行教材的修订,这本无可非议,但人无完人,在修订过程中,必有疏漏之处。因此,应让更多的人参与内容的修订,集思广益,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及民主性。
2.升级
原有的道德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层出不穷的新的道德问题,改进道德内容是十分必要。为此,高校德育内容在呈现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同时,需对其升级,注重知识的深度。让学生从学术的高度去解读核心价值观,使其内涵更为具体详实,引导学生从对概念的认识上升至理性思考的高度,增强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改进德育方式
关键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
引言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单单是为完成基础的课业要求,还要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即提高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满足感。唯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接班人,而我们的社会才会因此得到全面的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教育领域的形势并不能达到我们所期许的程度,从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往往是过分地追求升学率从而忽视了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造成了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经过千军万马的高考之后,只有幸运的部分人能继续他的学业,也就是这些人将来能找到好工作的几率大些。那我们上大学之后,不再有紧张的升学压力压着我们,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未来,这时候就很有必要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从而对大学生的未来做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这也是让大学生适应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必经阶段。
一、当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在当今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模式中,教师充当了“填鸭人”的角色,强迫学生们去听,不管学生乐不乐意去听,对学习感不感兴趣。逐渐使学生失去对理想信念的兴趣,虽然这样可以在应试教育下获得高分,我们实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获得高分,而是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经过自己的讨论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去体验社会,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只会讲重点,学生们就只会划重点。例如,在课堂上问学生的理想是什么,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过上无忧的生活。我们不能去批判些什么,但是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教育领域的缺陷。我们需要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课堂进行探讨和研究,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找出让学生更好学习的有效方法。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道路很漫长,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慢慢进行探索,我们一定要坚持改进,找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建立有效的课堂模式。
1.2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性不够
很多学生和家长觉得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什么重要的学科,不需要认真学习,把重点放在专业课上就好。教育部把理想信念教育做一门独立的学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习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去学习和生活,对于正在处于迷茫期的大学生来说,其实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教我们很多人生的道理和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这在其它课堂上是学不到的。理想信念教育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改进的措施
2.1创立新的教学模式
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改革中,我们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打破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也是人,他也会犯错误,所以学生们要敢于质疑,自己不懂的有疑虑的地方就要大胆的提出来。我们要运用各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我们可以运用学校的多媒体的平台,展示学生的各种成果。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这个平台,找一些与政治相关的视频和当下的一些政治热点,对高校学生进行适当的理想信念教育,如果把学生教育的太过着急,那么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2加强对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灌输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在召开会议的过程中给高校学生讲述拥有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不要单纯的去应付教师,为学生们的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一个好学生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所以,拥有理想信念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程度。
摘 要:通过分析中学生德育的重要性,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优良的德育思想,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坚实后备力量,理应具有明确、科学的理想和信念,如何让初中生的理想和信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并开花结果,是每一位班主任所共同期盼的。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传统文化
“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正是一群有着理想与信念的特殊人群,在初中教育教学阶段,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是重中之重,其目的是将他们培养为理想和信念切合我国实际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人。因此,初中班主任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实践策略,提高德育质量,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一、班主任对中学生开展德育的重要性
身为班主任,其任重而道远,不仅要教给学生学科上的知识,还要管理好班级,对学生开展德育。其中尤以班主任德育最为重要,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讲,其一,它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德育的内容中,有很多部分都涉及我国的传统美德,例如,拾金不昧、诚信友善、尽忠爱国等,这些都是我国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精神食粮,需要中学生好好传承和发扬。其二,它是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凸显。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指导方针是与当前德育内容相契合的,因此,开展班主任德育可谓一举两得。其三,它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对中学生开展德育之后,学生必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从而逐渐扩大交际圈,赢得更多人的尊重,走向人生的巅峰,实现自身价值。从反面来看,众所周知“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从字面意义上不难看出,当一个人未受到良好的德育时,很有可能运用自己的所学做一些危害他人和国家利益的事情。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教育教学阶段,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德育必不可少。
二、如何有效对学生实施德育
(一)强化中学班主任的德育意识
班主任是实施整个德育的发起者,更是领导性人物,因此,其德育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德育的质量。为了能将我们的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青少年,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广大的中学班主任理应对中学生的德育引起高度重视,将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了有效强化中学班主任的德育意识,校方可以定期举办德育人才培养交流会,让全体教师探讨一下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体会,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学生德育,不断总结经验,方能提高得更快。
(二)开展社会公益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生能将自己的一身本领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是每一位中学班主任迫切希望看到的,而身为教师,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学生将自己的一身本领用于破坏社会主义美好生活上,因为,那样便背离了教育的初心。为了让中学生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班主任可以积极从开展社会公益实践入手,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社会,在奉献中体验喜悦,在服务中收获快乐,关爱更多的人群。具体来讲,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务献血活动,献出的是一袋血,挽救的是一条生命,其意义重大。再如,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植树种草,绿化荒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念,从而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切力量。
(三)联系学生家长,开展家庭德育
家庭也是开展德育不可忽视的一片阵地,基于血缘关系,有时班主任的教育并没有家长的教育更有效,因此,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善于调动来自学生家庭方面的力量,建立家庭和学校德育统一战线,在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具体的实施办法即班主任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让学生家长来到学校,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们简要分析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介绍几点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健康道德素养的方法,如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以及孝敬父母等,如此,则更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在中学教育教学阶段,对学生开展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让中学生的理想与信念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并结出美丽的果实。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班主任可以e极从以上三点入手,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让中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中学德育的有效性,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赏识教育 高师院校 免费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64-01
1 赏识教育的本质
赏识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赏识,最终目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赏识教育是一种立足于“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是源于对学生的爱,发现并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1]。赏识教育最初是由一位普通的父亲周弘在教育他的聋童女儿时发现和提出的,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杨海波将周弘和赏识教育誉为“伟大爱的实践,科教兴国的精华”, 周弘所著的《赏识你的孩子》等书更是引起了教育界的轰动[2]。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赏识就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
笔者认为: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赏识教育不是盲目的赞扬和夸耀,要以辩证的目光看问题,赏识亦可有批评,在批评中体现赏识、渗透期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早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2 省属高师院校免费师范生群体的现状
2.1 大都来自省内较偏远的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省属高师院校免师生大多来自省内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当地的教育水平也相对落后。很多同学从家乡考入大学,周围新的环境、新的事物对他们以往的价值观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加上教育水平的相对落后,这些都会使他们不同程度存在自卑、敏感等问题。存在以上问题,会大大影响这部分同学今后的学习生活,更会严重阻碍其各方面进步和发展,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2.2 理想信念自信缺失,专业自信缺失
来到大学这样一个思想和学术百花齐放的高地,很多免试生以往坚信的理想和人生追求或多或少遭到了动摇。很多同学开始怀疑,毕业后到偏远地区做一名人民教师是否是成功?其他同学毕业后可以马上继续深造,而自己却没有这样的选择机会。因为省属高师院校免试生专业的特殊性,就使得很多同学进校后,接触新的思想和事物后,容易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怀疑,对自己的专业前景表示怀疑,造成理想信念缺失,若不正确引导,更容易造成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2.3 职业定位特殊,学习动力不足
省属高师院校免师生的职业定位就是毕业后回签约地做一位人民教师,相对其他同学来说,他们就业面较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这就使得很多同学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觉得不用非常努力学习,能正常毕业就行。因为职业定位的特殊性,学习动力不足已经成了常见的问题,所以抓好班级学风建设也就成了免师班需要急迫解决的关键问题。
3 赏识教育对省属高师院校免费师范生的重要性
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是信任的教育,更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省属高师院校免费师范生因其自身建设、人生规划、职业定位、培养模式及就业方向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很大一部分人存在交际自卑、专业不自信和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教育者要求,尤其是面对这样的受教群体。
赏识教育是以信任为基础,是双方感动和被感动的过程,在省属高师院校免师生中运用赏识教育首先是能够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尊重,尽快打开学生的心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就牢牢站稳,当学生被批评时理解为帮助,被赞扬时理解为鼓励,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在省属高师院校免师生中运用赏识教育,能够极其有效的解决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自卑问题,肯定学生的选择、肯定学生的努力,在一次次暗示中,提升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专业归属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运用赏识教育能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才能,为每个人的成长成才提供好的、适合自己的条件。
4 如何在省属高师院校免费师范生中运用赏识教育
4.1 理想信念引领,助力专业自信养成
思想是指导人行动的原动力,理想信念更是贯穿人成长的主线。省属高师院校免师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容易产生理想信念自信缺失,专业自信不足的问题,将赏识教育运用在对学生理想信念的认同上,运用在对学生职业生涯选择的肯定上,对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归属感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我们首先要对学生选择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觉悟表示赞扬,为他们甘愿在基层发光发热的信念表示肯定,要将赏识教育体现在学生主观选择的方方面面,将专业自信和职业生涯自信牢牢扎根心底,为其内生驱力的养成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2 因材施教,先识后赏
切不可盲目地对学生采用统一式的、格式化的赞赏,学生不尽相同,比如对待自卑的学生和叛逆的学生,所采用的方法和切入点应该不同。但无论对象是谁,老师都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全方面认识学生,清楚其优点,有依有据地进行赞扬,这样更有说服力,更能使其产生认同感。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赏识教育,赏识不代表不能批评,不代表迁就,要牢牢把握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原则,要提前建立好牢固的沟通桥梁,在批评中体现赏识、渗透期望,使学生将批评理解为帮助,将赞扬理解为鼓励。
4.3 无形渗透,自我成长
教育的目的在于早日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赏识教育亦是如此。省属高师院校免师生最缺乏的是自信、是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赏识教育恰好能很好的缓解这些问题,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赏识不是一直抓住某一方面翻来覆去赞不绝口,而是要把握关键节点,比如出现自我批评、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努力发展等时刻,要及时地、毫不犹豫的运用赏识教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者一定要将学生的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视为最高目标,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赏识教育的运用务必要把握正确的度,要恰到好处,赏识教育不是虚伪的教育,不是捡好话捡空话,我们要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保持自信,敢于迎接挑战对于战胜困难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Abstract: Teacher qualit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paper studies how to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that the educational ideals is the prerequisite, continuous learning is fertile ground, teaching practice is the base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is the way.
关键词: 教师素质;提高;思考
Key words: teacher quality;improving;reflections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232-02
0 引言
教师是教育工作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教师自己和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关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那么什么是教师素质呢?所谓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人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以及潜在稳定的必要的职业品格,是教师职业、教育人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综合反映。①关于提高教师素质的思考具有巨大的意义。如何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今时展的需要,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所面临的十分紧迫的问题,下面我就教师素质的提高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1 教育理想是提高教师素质前提
我们都知道理想的重要性,简单理解理想是只对于某一事物的合理想象和希望,是一种激励人不断前进的内在力量,是力量的源泉,是人生道路的指明灯。曾经有一句话这样说:“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的多远。”那一个没有理想的老师呢?同样,一个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是不可能持久的保持其对教育的激情,对教学的认真,对学生的关爱,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渴求,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是很难在其教师职业的道路上走很远的。可见,一个教师的教育理想不仅关乎他自己的生活、事业、未来,还关乎学生、学校、教育乃至国家的未来。
那么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教育理想呢?首先,教师在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上要转变观念,不仅仅把教师职业看成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一种工作,应该把教育工作看成一种专业工作和一份教育事业。当教师把教育工作看成一种专业工作的时候,教师将会思考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知识?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这样将会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当教师把教育工作看成一份教育事业的时候,教师将会确定明确的教育目标,用敬业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立志在教育事业上有所成就,这将推动教师自身不断提高不断发展以及促进教学和学生的不断进步。可见,教师的教育理想对教师工作具有较强的“指明灯”的作用。其次,教师在应该具有“真爱”教育的情怀。具体表现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是真实真诚真挚的;在对待学生方面,教师应该是富有情感的,是能够理解和宽容学生的;在教育方面,教师应该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总之,教育思想是教师特有的东西,教育理想是教育思想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有崇高教育理想的教师,将会有明确的教育方向,将不断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推动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提高其素质,切实地为教育服务。
2 不断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
这里强调了教师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教师的不断学习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基石,也是教师素质提升最核心的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知识和技能需要定时充电、不断更新的意识和观念。尤其是在终身教育思潮、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型社会思想的提出后,教师应该强化“活到老、学到老、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教育观念,意识到不断学习对自己和学生的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仅将这些观念“灌输”给学生而且应该亲身将这些观念付诸实际。其次,教师应该重视知识结构的建构。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应该是单一的静态的,应该是多样的动态的。教师不仅仅要精通其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跨学科、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哲学、现代科学、社会人生、创新、教师职业精神和品格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要能够“跳出学科看学科,跳出教育看教育”。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不能“闭关锁国”,尤其是在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断更新的社会下,教师应该用开放的、动态的观念面对各种新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和适应社会的发展。
3 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沃土
马克思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中心,教师的实践离不开教学,教师素质和能力需要在教学中检验和深化,教学实践也将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积累一定的实践性知识,也就是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包括一定的课堂情景知识、课堂危机处理知识、教学风格、教姿教态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不是纸上谈兵就可以的,是需要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来锻炼与提升的。另一方面,教学实践是双向的。教师应该正确看待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单向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传递着知识和情感等各种信息,这一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也是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的。再次,在实践过程中应重视前人经验。孤独的实践者会走很多弯路,我们需要参照他人的经验。实践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借鉴前人的教学经验,将别人的教学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检验教学经验并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和能力。
4 教育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关键
反思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却往往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反思是对过去的思考并从中总结经验,反思的目的是更好的展望未来。肖川曾说:“许多的教育探索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仪的常规和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②
教育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行为、决策、结果等进行综合、总结、分析、提炼的过程,应该包括对教师自我、知识素质、能力水平、道德修养、身心素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评价、课程、育人、生活等多方面的反思。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将会直接的反映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教学反思”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育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③大凡优秀的教师都是在实践、反思、总结这条途径中成长起来的。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注释:
①韩永英.对提高教师素质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1(12):12.
②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③陈丽.关注教学反思,促教师专业发展[J].文教资料,2009(03):98.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师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关键词]四想四对照 传统文化 道德教育
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四想四对照”教育活动把孝道、立志、劝学、尚德等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元素,通过“孝道感恩”、“读书明志”、“辩论赛”、“演讲赛”等一系列具有鲜明主题的活动,激发学生确立人生理想,形成道德自觉、学习自觉的行为习惯,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赢得学生、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高职院校的生源是“三校生”(中专、职校、技校的学生)和普通高考中的第五批考生,录取的学生分数低、学习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对高职在校生所做的调查中显示,在新生遇到的学习问题中,排在首位的为 “缺乏学习动力”,遇到最主要经济问题是“‘必要支出’过多”。高职学生进校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事物缺乏应有的兴趣、沉迷于网络游戏、花钱大手大脚、上课迟到早退已成为影响高职教育教学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尽管针对上述行为出台一系列教育和管理措施,但效果却不理想,究其根本,是我们缺少能唤起学生内心良知的道德与情感教育,缺失能唤醒学生作为子女、作为公民的内心责任意识的教育。
学会感恩仅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步,道德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磨炼,才能最终形成一种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动。感恩教育须与学生反观自身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感恩父母、学院、社会的外在情感转而化为自身责任的内在动力。学校必须给学生以专业认同、职业认同、学校认同为前提的人生理想教育,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入到每天的学习行动中去,才能起到真正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
综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是缺少感恩教育,也不是缺少人生理想教育,而是要么沦为只有感恩而无行动的口头派,要么步入只讲人生理想而不与专业学习的虚无主义,要么陷入只谈学习行动而缺少人文关怀的僵硬主义,这便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系统的、有机组合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缺失的现状。
二、感怀恩情反观自我,汲取动力志于成人
“四想四对照”的主要内容为“想一想父母含辛茹苦送我来学校读书盼什么,对照自己在学校的表现是否对得起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想一想我在学校做什么,对照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是否达到父母的期望;想一想我将来走上社会干什么,对照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想一想我要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凭什么,对照社会对人才需求,自己应该如何努力。”“四想四对照”所对应的感恩教育、人生理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成才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及重要的现实意义,四部分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立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一)明孝以正心,道德之根本
孔子在《孝经》中讲到:“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意即德性的根本在于孝道,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是孝。又言“百善孝为先”,进一步开宗明义地指出:孝心一开,百善皆开。一言以蔽之,孔子以来的儒家十分注重“孝”在民生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我校开展的“四想四对照”活动,以“孝”作为学生德性开发之起点、之根本,以孝贯通一系列学生思想教育活动。首先让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小事入手,以开展主题班会和座谈会的形式,要求学生算一笔经济账,回忆和述说父母及长辈为自己付出的感人事例,体谅父母的辛苦,感知他人的善意、养成助人为乐的品德,让学生初步具有传统孝道、责任感、爱的回报的情感体验,形成勤俭之谓德、骄奢之谓恶的道德认识。同时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或不足,通过自我反省、班主任积极引导、同班同学相互帮助,形成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以尽孝道的共识,探讨个人尽孝的具体做法。
因势利导,学校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作为指导思想,展开“自爱、自强,心中有爱”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知孝,进而知关爱自己,然后自强不息。由孝敬父母而生恭敬之心,由体谅父母之辛苦而知勤俭慎行,由爱敬父母而知尊重他人、感恩学校、关爱社会,最终形成一种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和谐校园文化。
(二)立志以帅气,精神之源泉
树无根不活,人无志不立,一个有志向的人,他的生命才是朝气蓬勃、生生不息的。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把“立志”看做成事之首,孟子有“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之言,晋代嵇康在《家诫》中的“人无志,非人也”之说,更是把立志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志向是道德形成的重要的内在条件,不仅表现在它作为道德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它左右着实践的道德方向。
“四想四对照”活动除了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述立志的重要性,帮助分析学生的优劣势,确立其人生志向等,还通过“寄家书”、“演讲比赛”等活动来坚定志向、砥砺志向。家书的内容涉及学生的思想感悟、人生规划、想对父母说的话等,让家人感知学生的奋斗目标及当前的思想状况。同时为父母参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渠道,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代表会,邀请家长来校参观,从早上出操到晚自习,从宿舍到食堂,让家长感受自己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状况,一起探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演讲活动来不断强化学生关于个人志向的内心体验,从而内化为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增加发奋图强的信心,形成学习的勇气和毅力,排除干扰,战胜困难,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