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下消费市场范文

线下消费市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下消费市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下消费市场

第1篇:线下消费市场范文

关键词:女性传统婚服;消费者;市场

中图分类号:TS941.1 文献标志码:A

A Study on Traditional Female Wedding Dr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dern Consumer Market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female wedding dresses can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consumers. Although they still have the potential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they face great challenges from western wedding culture and dress. Market research shows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female wedding dresses still have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should be oriented to diversification, sophistic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and seek for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on the premise of adhering to ow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raditional female wedding dress; consumer; market

我国女性婚服属于礼服的一种,是在婚礼中为匹配婚俗而穿的服装,亦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虽然现代女性可自选婚服,虽然在婚服市场中西式婚服影响较大,但女性传统婚服却因其独有的特质和文化内涵而独树一帜。现代女性在选择传统婚服时虽很谨慎,但选择传统婚礼的女性却在逐年增多。

伴随近年传统婚礼需求的增长,女性传统婚服的影响也在逐日显现。基于现代消费市场与女性传统婚服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现代女性对传统婚服的了解程度;在现代社会女性传统婚服复兴的必要性;现代女性消费者在婚礼中选择传统婚服的意愿程度;女性传统婚服的选择渠道;现代女性选择传统婚服的意愿度;现代女性心目中传统婚服的理想式样;现代女性对传统婚服式样的选择倾向性。

1 现代女性消费者与女性传统婚服

在现代女性消费者对传统婚服了解程度的调研中, 1.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对传统婚服非常了解,65.6%的被调查者认为部分了解,另有32.8%的被调查者认为并不了解。实际上,只有少数年轻女性对传统婚服非常了解,现代年轻女性对传统婚服的认知程度还普遍偏低。在现代社会复兴女性传统婚服的必要性方面,39.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55.7%的被调查者持无所谓态度,另有4.6%的被调查者认为无必要性。调查显示,只有为数不多的被调查者对复兴女性传统婚服持反对意见。从历史的角度看,每个国家都有符合自身文化信仰的传统服饰,而婚服则更具象征意义,这是否意味着在未来的研发中不用特别考虑当今社会的穿着习惯。在女性消费者选择穿着传统婚服参加婚礼的意愿度调研中,82%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愿意穿着。即使对女性传统婚服与中式礼服对比中,亦可发现有57.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传统婚服,这两项有着较高比率的统计结果颇为出乎意料,而且正是在女性传统婚服选择余地较小的现实环境下得出的。不管是怎样的原因,这意味着现代年轻女性消费者对传统婚服的内在认可。然而在婚服市场中,婚纱更具实际吸引力,市场中既有一般的婚纱品牌也有知名品牌,在全国也有婚纱聚集地,亦有更多的女性消费者倾向于对婚纱的选择,而且在这一点上女性传统婚服要弱化许多。这表明,部分女性消费者对传统婚服虽内心认可,但在实际购买时还是更倾向于婚纱。在调研中发现,虽然也有为数不少的女性对传统婚服表现出较强的购买意愿,但在实际购买中缺少果断。

在女性消费者对传统婚服购买渠道的调研中,有50.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电视,被调查者表明她们多关注古装电视剧,这不仅因为剧中服饰制作精美,明星的参与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调查中发现,有17.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互联网。被调查者表明,在网上既可看到全国范围的传统婚礼报道,也可看到明星穿着传统婚服参加婚礼的影视图片,而选择报纸、杂志、婚博会和朋友推荐的比例大幅走低。在对心中理想的传统婚服样式的调研中,47.1%的被调查者认为旗袍仍是不错的婚服样式,而选择褂裙和明制婚服的分别为24.5%和20.6%,后两者的选择比例并不算低,这或同这两种婚服距现代较近有关,而旗袍因其更为符合女性曲线美而受到欢迎。不过在调研中发现,选择周制婚服的比率仅为4.9%,这同周制婚服年代距现代久远有关。另有2.9%的被调查者选择唐制婚服,究其原因或是因为唐制婚服的青绿色同现代婚礼的大红之色背离。在对传统婚服样式选择的倾向性调研中发现,选择旗袍者为53.2%,选择明制婚服及褂裙者均为21.5%,选择周制婚服者为2.5%,选择唐制婚服者有1.3%。如果将这一调查结果同被调查者心中理想的传统婚服样式比较,选择周制婚服、唐制婚服及褂裙的人数有所减少,而选择明制婚服和旗袍的人数有所增加,这或同凤冠霞帔更能营造传统婚礼氛围有关。而旗袍因其独有的特色以及对女性身体曲线的展示而被认可。结合调研,在现代婚礼中新娘虽更倾向于婚纱、褂裙或旗袍,但女性传统婚服中的周制和明制婚服亦被为部分现代女性认可,国人婚礼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这一根基未有太大改变。

2 现代婚服市场与女性传统婚服

据2013年资料,我国年均结婚人数超超过2 500万,年均婚礼开销超过数千亿。然而我国女性传统婚服却面临西式婚礼文化与西式婚服的冲击,其发展仍需要时间的孕育。不过,伴随现代消费者对传统婚礼需求的增强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女性传统婚服消费也表现出其增强势头。在对女性消费者如何获得传统婚服市场渠道的调研中发现,以租赁渠道获得传统婚服者为29.5%,由长辈传承获得者为23%,通过购买获得者为45.9%,通过定制方式获得者为1.6%。可以看出婚服市场依然是现代女性获取传统婚服的主要渠道。在对女性消费者购买传统婚服的费用调研中发现,如以3 000元为基准线,有91.8%的被调查者表明她们更愿在 3 000元内的费用购买传统婚服(2013年标准),只有8.2%被调查者愿意支出3 000元以上的费用,而愿意支付5 000元以者不到4%。虽然女性传统婚服市场有其增长潜力,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则集中于中低价格传统婚服,对较高价格传统婚服只有少数被调查者表示能够接受,更多的消费者希望能以合适的价格买到心仪的传统婚服。

在对婚服市场的调研中还发现,单纯销售女性传统婚服的商家并不很多,只有为数不多的商家在销售旗袍和褂裙。除网络销售外,实体店销售女性传统婚服的亦不多,而且分布不够集中,多是在销售婚纱的同时兼顾传统统婚服的销售,且规模有限,消费者可选择余地不大。在实体店和租赁店方面,在婚服市场中专门销售女性传统婚服的不多,多为旗袍和褂裙。出于风险考虑,一些店铺在销售旗袍和褂裙的同时还销售着其他礼服,很多消费者还是无法在现代市场中买到其他样式的传统婚服。调研发现,在现代市场中专门销售旗袍和褂裙的品牌企业亦不多见,租赁女性传统婚服的也不多。虽然婚服市场也有女性传统婚服的租赁,但款式不多、做工不高,无论是周制婚服、唐制婚服还是明制婚服都不很理想。因此总体来看,我国女性传统婚礼服已出现分化趋势,高低两端产品趋多,中端产品空间尚小,亦缺少适合于普通大众消费者的中端产品,这就使得在当前婚服市场中婚纱仍占据主导地位。如从长远发展来看,这并不符合现代女性对传统婚服的个性化需求特点。

第2篇:线下消费市场范文

近年来智能手机配置不断升级,消费者对智能手机性能的一味追求让“跑分党”一词应运而生,而智能手机厂商也有意识地引导消费者关注产品配置与性能,这让不少曾经的“山寨品牌”抓住机会洗白上位,凭借高配置、低价格成功地跻身主流手机品牌行列。虽然芯片厂商同样关注低价智能手机市场,并推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芯片产品,但芯片技术的发展总是需要时间的,坐等芯片更新换代的同时,价格战成为品牌手机抢占市场份额的首选。

在智能机普及的过程中,手机领域出现的庞大市场潜力让大量厂商为之疯狂。除传统手机厂商外,PC、家电乃至互联网厂商蜂拥而至。很多在手机领域并没有沉淀,本身更是缺乏研发甚至售后实力的品牌,拼配置成为其想要崛起的首选。但对于一些小品牌而言,其产品的配置往往都是芯片厂商和制造商推出的固定方案,并没有太多差异化。于是乎,新兴手机厂商迷恋上用价格战直接撕开市场空间。凶猛而持续的价格战让手机市场份额越来越集中,虽然会让资金规模略弱的中小品牌退出市场,但360与格力这类手握重金的企业却并不会被价格战吓退,雄厚的资本反而让其更擅长并能够持续进行价格战。当越来越多“有钱人”看上并进入智能手机领域时,从配置到价格的竞争怪圈就在短时间内难以被打破了。

营销渠道的反思

芯片厂商、方案商以及制造商都有着大量成熟的产品提供给资本方选择,预售模式的兴起更极大地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很多新兴品牌手机厂商都采用线上营销方式,更连实体店铺铺货甚至城市售后点都取消了,从销售到售后均在线上解决。

公用方案加上公共模具,品牌厂商为追求最低,要么用规模去压元器件厂商以降低成本,要么就通过放宽良品率,以追求最低成本,从而在终端市场上获得价格优势。

第3篇:线下消费市场范文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眼镜市场的销售模式更趋多样化,线上线下的零售市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究其存在,各显锋芒,各有短板。根据GfK全国零售市场估算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中国光学眼镜线下零售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77亿元,销售规模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相比2015年372亿的战绩,2016年线下销售规模整体同比上涨1%,增速放缓。

线下销售市场份额显示,隐形眼镜、太阳眼镜增长幅度最为明显,隐形眼镜线下销售规模在整体零售市场规模中形成逐年扩张趋势,其零售规模同比上涨6%,隐形眼镜领涨线下眼镜零售市场,太阳眼镜零售规模增速位居第二,同比上涨3%。伴随隐形眼镜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护理液销售额紧随其后,同比上涨1%。而光学镜片作为主要销售产品预计2016年零售规模将达到150亿元,较去年下跌1%的基础上同比上涨1%,呈回暖趋势。

随着秋冬季的到来,太阳眼镜消费市场增量将会整体紧缩。GfK预测,2016年下半年中国光学眼镜线下零售市场规模仍将持续增长,不过,同比增长速度将会有所减缓。

消费需求持续升级,精确定位市场需求潜力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已经快到让生活无法停留供消费者细心琢磨的地步,巨大且内容丰富的信息量深入浅出地影响着消费者的观念。消费者对健康的定义标准愈加严格以及生活崇尚态度持续升级,在隐形眼镜的消费中,“越短越健康”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根据GfK全国零售市场估算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日抛型透明隐形眼镜的线下销售占据隐形眼镜市场份额的23%,同比上涨27%,健康消费带动下的日抛型隐形眼镜开始走俏市场。

除此之外,由于消费者对眼健康意识的高敏感度以及生产厂商的牵引消费效应,消费者对于功能形眼镜的推崇度不断增加,功能形眼镜线下市场份额占比达到6%,同比增长31%,其中散光片发展潜力巨大。

在眼镜零售店向视光中心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定位至关重要。根据GfK2016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防辐射镜片的线下市场份额为4%,与第一季度相比,环比增长4%,眼镜零售店发展需要市场提供精确消费信息,目前防辐射镜片领涨光学镜片市场增长态势,而功能性镜片成为光学镜片生产和销售的突破点。因此,无论是生产商、批发商还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零售店,能够敏锐洞察光学眼镜零售市场的增长点就会在市场运营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线渠道持续升温,市场主线仍需关注

随着互联网时代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自体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鲜事物更新速度加快,更新周期不断缩短,随之而来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年代更迭,传统的消费习惯逐渐褪去了独当一面的霸道。目前,越来越多的在线产品用户希望得到最真实的产品体验信息,品牌商也更倾向于将新品在线上首发,在社交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体验评价商品、晒单以及朋友圈动员转发等形式,自主交流体验经验和信息。

根据GfK关于整体零售消费品总额中在线市场的占比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间,中国在线市场比例逐年增加,呈现井喷式增长,10年间在整体消费品总额中所占比例增长43倍。不断膨胀的在线消费在带给消费者便利的同时,也在驱逐消费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得消费格局逐渐新型化。

互联网时代催生的在线消费渠道多元化,这种便捷的消费方式满足了消费者的兴趣点,在线消费呈现逐年递增。

根据GfK对在线市场和线下大城市零售检测数据及估算显示,中国耐用消费品零售市场中在线市场占比增长明显,较去年增长幅度较大,这同样也印证了消费模式不断革新的现象,其中在线购买比例较大的几大消费品为平板电视、电脑、平板电脑、隐形眼镜以及隐形眼镜护理液,中国耐用消费品的在线市场拉大占比,2016年上半年平板电脑在线消费占比直逼传统消费市场,各占50%,实现平分天下态势。在线渠道经历爆发式增长背景下,预测下半年将继续平分秋色,甚至越居主线。隐形眼镜及护理液的在线消费比例增长较平稳,其中,2015年度财政报告中隐形眼镜在线市场占据26%,预测2016年全年财报占比在线将会达到33%。然而在面对传统市场可以带给消费者体验等诸多切实观感优势之外,即便以在线渠道为主的消费品在“以价换量”的高速增长形势面前对线下市场形成威胁,但是目前线下消费模式也在不断革新,其重要地位仍然不可撼动。

电商节日助推,在线市场势如破竹

目前,以阿里和京东为主的网络购物平台将商机直接时令化,以“多快好省”著称的双11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也是最为认可的促销节。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B2B与跨境电商部主任张周平分析认为,首先从市场增速来看,中国电子商务已经进入成熟期;其次市场结构方面,B2B仍然占主导地位,网络零售占比持续扩大,B2B服务商不断寻求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探索,从而推动整体交易规模的稳定增长;最后网络零售市场持续升温,行业进入兼并整合期,巨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资本投资方式,迅速对新市场、新业务领域进行渗透,同时不断拓展新的业务线。

根据GfK针对隐形眼镜在线及线下市场销售额增速对比数据显示,线下市场销售额月增量波动不大,节日促销影响力度并不是很明显。在线市场销售额月增量非常不稳定,波动明显受到节日促销的强烈影响。2015年10月在线市场销售额下滑至基准线下19.6%,环比降低25.9%,受双11促销节的强大影响,11月隐形眼镜在线市场销售额增长至基准线上132.4%,环比增加152%,而12月又回落到基准线下38.7%,环比降低170.8%,可以看出在节日点回落后市场的隐性萧条,这些数据足以显示节日促销对线上经济体系的巨大推动力。

全渠道消费畅通无阻,线下消费渠道霸道依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足不出户”,改变无处不在,都得益于科技的巨大力量,消费者在这张编织技术一流的“网”中生活,有些人高度紧张适应着它的更新换代速率快速前进,体验着21世纪新科技带来的精神洗礼,然而也有被心理、生理年龄所限制的人群雾里看花调整不过来节奏,有的直接放弃跟随,因为线上消费并不是唯一途径。但是即便如此,他们所有都必然会被这种主导的消费习惯影响。终归只要有消费的意愿,渠道的选择必然是多方面的,全方位消费提供的众多选择已经为整个生活提供了菜单式选择。

根据GfK数据对在线市场和线下大城市零售检测数据及估算统计,2015年隐性眼镜在线市场份额为26%,线下市场为74%,而预测2016年在线市场份额将升至33%,线下市场份额将降低7%,随之,隐性眼镜护理液市场份额同步发生变化。而由GfK数据统计的维恩图可见,2016年上半年,隐形眼镜线下市场品牌数量已达到138个,在线市场品牌数量为106个,其中既在线上销售又在线下销售的品牌数量为44个,而在106个在线销售的品牌中,有58%的品牌仅进行线上销售,数量为61个。隐性眼镜之所以能够逐渐成为眼镜零售市场的主要推动力,这与其品牌格局规划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线上线下在抢占市场份额的占比中以差异化经营各显神通,而这一经营战略调整也促使隐形眼镜在线销售呈领涨趋势。但根据数据预测,接下来的发展线下销售渠道仍是销售主线。

隐形眼镜线下消费渠道之所以能够霸道依旧,实体店的优势显而易见,难以取缔。第一,产品极致体验。隐形眼镜分类较多,硬性、软性、透水性等各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目前消费者健康用眼意识不断提升,更青睐于实际去真实了解产品的舒适性以及整体对自身眼睛的保护度。在之前对隐形眼镜使用者的定性访谈中了解到,如果选择高价位的定制隐形眼镜,他们认为实体店和视光中心能够给予切实体验,能够为消费者保证产品的质量,这类似于花钱买放心,这点对于线上消费来说难以达到。第二,品牌选择、建立信任。上述数据显示线下品牌仅有44个进行线上消费,在138个线下品牌市场占有中,消费者有了更大的选择权。除此之外,功能形眼镜佩戴虽对于近视人群来说带来了便利美观的福音,谈及如何选择一副真正适合自己的隐形眼镜方面,消费者认为在实体店或者视光中心能够获得更专业直接的解决方案,更能与专业的视光师建立信任感。第三,快速购物、后续服务快捷便利。目前消费者线上购物并不是随手可得,即便物流速度再快中间仍然需要等待,而线下购物即可在短时间内满足购物需求,除此之外随着消费者对售后服务的选择和要求不断提高,线下的全方位便捷售后服务理所应当成为首选。?

第4篇:线下消费市场范文

2014年2月25日,第十一届CTR洞察中国趋势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主题为“变革中的市场进化趋势”。CTR副总裁田涛表示:我们清晰地洞察到今天中国传媒与消费市场发生变革的主要动力。首先,正在进展中的城镇化进程导致的消费者价值观重塑;其次,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的扩大和互联网应用的深化。新与旧之间、规模与精准之间、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矛盾和纠结,孕育着全新市场模式的诞生。

趋势一:CTR预测2014中国传统广告市场增长率为6%。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和传媒环境的变化,预计2014年广告市场增长仍将保持低位。传统媒体积极应变,互联网继续领跑但增速放缓。回顾2013年传统广告总体增幅6.4%,在电视广告平均增幅9.6%的背景下,省级卫视大放异彩,增幅高达22.8%。广播、户外广告小幅增长;互联网同期增长46%。

趋势二:CTR预测2014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增长率为8%? 9%。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2014年将小幅回升。2013年快消品同比增长7.4%,下滑明显但已出现企稳迹象。电商对于实体零售渠道的冲击首次被量化,从其他渠道转入的销售额平均值为38%,虽然电商对传统渠道的分流作用不断上升,但总体对市场带来的更多是增量作用。调查显示,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使用化妆品平均为3.1个步骤,而韩国则为4.7个,中国个人护理用品市场呈现巨大发展空间。

趋势三:“手机”定义全面颠覆,“移动”生活已成主流。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动移动社交的发展,在4G时代网民媒体接触时间将被移动社交“绑架”。CTR研究发现,20%的网民每天刷屏96次,平均每小时6次。尽管手机安装了愈来愈多的应用程序,70%的用户常用的仅为10个。6成中国网民使用过手机购物,15%网民一半的网购行为在手机终端完成。

趋势四:社交媒体对消费者在“释放”中“绑架”。由于社交媒体强势发展,2014年每天接触超过4类媒体的中国城市居民比例将持续下降,各类新兴媒体将捆绑社交媒体发展延伸。研究发现,53%的社交媒体用户减少了纸质书籍的阅读,40%认为隐私缺乏保障,32%认为人际交往质量下降,26%认为睡眠时间在减少。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人们随时“释放”自己社交空间的同时,生活空间被“捆绑”得更紧。

第5篇:线下消费市场范文

儿童网游风生水起

1.儿童网游出现的背景

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提出,儿童网络游戏是指以儿童(主要集中于6~14岁)作为主要目标受众,由软件程序和信息数据构成,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提供的游戏产品和服务,通常以网页游戏的形式存在。目前大多数的儿童网络游戏网站都兼有儿童SNS社区(儿童网络虚拟社区)的身份。

新一代儿童从出生起就处在新媒体环境中,相比较传统的儿童游戏,他们更热衷于网络提供的娱乐方式。艾瑞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儿童网民已经达到8958.2万人,儿童互联网渗透率为51%,高于全体网民。在上网的过程中,84.2%的用户主要是玩虚拟网游或其他形式的网游,由此可见,儿童互联网市场特别是儿童网络游戏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2.多家企业涉足儿童网游

2007年8月,上海淘米网络有限公司成立,次年5月,一款叫做“摩尔庄园”的儿童网络游戏应运而生,成为国内首个面向7~14岁儿童的网上虚拟乐园,它以“健康、快乐、创造、分享”为主题,在一个由田园、城堡、牧场组成的童话世界里,小玩家们化身为摩尔庄园里的小鼹鼠,一起玩游戏、交朋友。作为吹响中国儿童网游第一声号角的排头兵,“摩尔庄园”目前已拥有5000万的注册用户。此后,上海淘米网络有限公司又连续推出多款儿童网游,比如以探寻太空新能源为主题的科幻社区养成类网页游戏“赛尔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功夫探险虚拟社区“功夫派”等等。

随着上海淘米网络点燃第一把火,也有不少颇具眼光的企业看准了儿童网游的市场,各方资本不断涌入。2008年9月,广州百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上线“奥比岛”,2009年4月浙江博卡思教育软件有限公司推出“盒子世界”,2010年4月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也开始涉足儿童网游领域,启动“洛克王国”,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其注册用户数已突破6000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更是超过55万。

3.儿童网游打通家长关

相比较成人网游而言,儿童网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直接使用者是儿童,但作为监管者的家长在这里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可以说,未来摆在每一个儿童网游运营商面前的最大挑战,不是从技术上如何吸引小玩家,而是如何让他们的家长放心,进而愿意为游戏掏腰包。①

由于之前存在的一些有关儿童上网的负面信息,家长和整个教育界对于儿童网游持有一定的戒心,普遍的怀疑态度成为涉足儿童网游的企业不得不面临的一大考验,为此,这些企业也纷纷推出了一系列让家长放心的举措。

以开路先锋上海淘米网为例,它率先采用上网限时服务,淘米网络平台每天6点开放,晚上12点关闭,防止儿童沉迷其中;如果小玩家连续操作45分钟,屏幕上就会出现提醒信息,邀请小朋友运动一下或者做做眼保健操;家长还可以通过手机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控制儿童的上网时间;另外,为了尽力打造绿色上网环境,淘米网还进行了语言设置,如果小玩家使用了不文明措辞,将会被惩罚。另一款儿童网游“盒子世界”则提倡家长与孩子一起登录,激活后产生家长账号和孩子账号,父母可以管理孩子的在线时间以及查看孩子的在线情况。

盈利模式的双线发展

儿童网游企业为儿童创造虚拟社区,小玩家化身各种角色在其中活动,可以交朋友、学知识、养宠物,对孩子们而言极具吸引力。目前,儿童网游企业通过提供线上服务和线下产品授权两种模式盈利。

1.线上服务是企业盈利的主要来源

用户粘性是互联网产品的生存基础,儿童网络游戏作为其中的一个品种也不例外,它的基础盈利方式就是通过提供独特有趣的服务吸引足够多的用户,然后将普通用户转变成活跃用户,进而成为付费用户,形成稳定的用户群。

目前来说,线上收入在儿童网游企业的盈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上海淘米网就通过出售米米卡的形式取得线上盈利,小玩家通过购买米米卡在网络虚拟社区中获得一些特权,比如装扮形象、增强功能等,其线上收入与线下收入的比例是9∶1。

但是,由于儿童网游的独特性,普通的线上盈利方式也受到多重制约和限制。首先,儿童本身缺乏购买力,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就变得举足轻重,而对于网络付费模式,很多家长是持质疑态度的;其次,儿童网游的付费也受到政策的约束,2010年6月,文化部正式《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首次系统地对网络游戏的娱乐内容、市场主体、经营活动、运营行为、管理监督和法律责任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的重点之一是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和相关虚拟交易的限制。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认为,这对儿童网游行业形成重大考验,可能会迫使相关企业放弃原有的以经营虚拟货币交易为主的盈利方式、构建新的商业模式。

2.线下发展成为企业新盈利增长点

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根据调研公司FrostSullivan的数据,2005年至2009年,中国儿童消费市场规模由740亿元增加至16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3%;而从2009年至2013年,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7.1%,到2013年,国内儿童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3111亿元。

在这样具有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背景下,不少涉足儿童网游的企业纷纷开启跨界合作的大门,采用品牌授权的方式,将盈利模式从线上向线下转移,深度全面挖掘线下资源,开发一系列的衍生产品。动画电影、儿童剧、图书、服装、玩具,儿童网游企业正在打造一条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儿童娱乐产业链。例如开篇提到的腾讯旗下的儿童网游“洛克王国”就携手优扬传媒和炫动传播共同打造了网游衍生动画电影《洛克王国!圣龙骑士》,并在国庆期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淘米网的知名游戏“摩尔庄园”、“赛尔号”也走下了电脑屏幕,“赛尔号”舞台剧和“摩尔庄园”舞台剧在北京和上海共演出9场,在北京朝阳公园举行的首届淘米嘉年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个家庭。

在多家儿童网游企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开发衍生物的时候,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块领地,那就是与出版社合作,开发儿童网游衍生类童书,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销售业绩,成为少儿图书畅销榜的常客。网游类衍生童书的畅销正是契合了两大市场发力点,一方面,网络游戏的火爆在线上聚集了一批忠实的游戏玩家,几千万的注册用户为网游衍生童书铺开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另一方面,儿童网游改编动画电影的上映又吸引了一大批动漫爱好者的注意,调动了他们的热情,继而为电影童书的出版打下了基础。正是这种品牌的号召力凝聚了人气,促进了网游童书的消费。

注释:

第6篇:线下消费市场范文

国产手机崛起背后的争议

近日,多家第三方市场调研公司(HIS、Counterpoint Research、IDC、Strategy Analytics、Trendforce)了今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市场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除了三星、苹果之外,国产品牌几乎已经再无直接对手,而在中国国内市场,国产手机更是牢牢地占据了前三的位置。只不过,和前两个季度华为稳稳坐定国内市场第一的情况有所不同,此番各方调研公司的数据中,再度出现了数据打架的情况,在IDC、Counterpoint Research等机构的报告中,OPPO、vivo已经“联手”实现了对华为的超越,而在Strategy Analytics、Trendforce的报告中,华为则仍然保持了行业老大的位置。

其实,近年来国产手机行业已经多次出现“第一”之争,去年华为、小米就也曾经因为统计数据的不同轮流做过老大,如今争锋的对手换成了OPPO、vivo,则再一次说明国产手机在冲刺高端市场的过程中,“路线之争”已经进入到愈演愈烈的阶段。

线上渠道助力国产手机成长

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国内手机销售渠道构架呈现运营商渠道、线上渠道、线下渠道三国并立的局面,3G时代运营商渠道的强势缔造了“中华酷联”的火爆,而电商渠道日趋完善的产业链加上对粉丝经济的运用,让小米以黑马姿态通过持续爆发式增长成为线上渠道营销的代表品牌。

扁平化的线上电商渠道不仅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机成本,更降低了厂商进入市场的门槛。小米、锤子、乐视、大可乐、一加等互联网手机品牌蜂拥而至,众多初创型企业借助线上渠道快速完成了从生存到疯狂成长的转变,也为国产智能手机强势崛起奠定了基础。线上渠道,对于最初众多国产手机的诞生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渠道架构内部的分化

运营商渠道极大推动了智能手机普及化进程,而线上渠道则真正实现智能手机的“全民化”,随着整个智能机市场成熟度的提升,原本势衰的线下渠道反而异军突起,OPPO、vivo凭借完善的线下渠道“逆袭”小米,让市场看到了渠道为王阵营内部的分化。“卖图片”的线上渠道难以满足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当价格不再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最重要因素时,能够多点触发且多元化体验的线下专卖店更受成熟理智消费者欢迎。营销渠道架构内部的分化让庚Phone、大可乐等新兴手机品牌轰然倒下,越来越多互联网手机品牌淡出人们视野的同时,终端市场消费者开始反思国产智能手机品牌的“底蕴”。

专利危机下的技术突围

侧重渠道的做法让小米、乐视、一加等互联网品牌快速崛起并获得大量资金,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同时,国产手机开始向外扩张,但2015年小米等国产手机品牌拓展海外市场时遭遇的专利危机,让人们看到了国产智能手机高速发展埋下的隐患。继小米在印度市场遭遇专利危机后,杜比实验室(Dolby)也将OPPO和vivo告上印度法庭,称这两家公司的手机产品侵犯其专利权,要求支付专利费。

专利或者说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国产手机的成长,尤其是在全球市场布局上,缺少技术底蕴支撑的国产手机不得不放缓了扩张速度进而苦练内功。华为在2015年和2016年的高速成长也侧面反映了技术路线阵营的崛起,华为不单是国内拥有和申报手机相关专利最多的品牌,同时也是2016年前三季度市占率最高的品牌。

华为在2015年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了3898件专利申请,令其有足够的底蕴在全球消费市场攻城略地,而华为今年在中美两地同时对三星发起专利诉讼也让市场看到了华为在技术储备上的雄厚底蕴。

中高端手机火爆下的创新需求

智能手机通过触控操作加智能操作系统,颠覆了功能机主导的手机市场,但多年下来,智能手机鲜有另终端消费者惊喜的革新存在,即使iPhone这样足以被冠以“现象级”的品牌,依旧得面对销量下滑的风险。消费对中高端手机的青睐,一方面是市场区域成熟的表现,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消费者对新技术或功能的需求,毕竟绝大多数手机厂商都只会在中高端手机产品上融入新技术或者功能。渠道+低价能够让国产智能手机快速掌握低端市场,但中高端市场比拼的核心却是技术,唯有技术才能成为创新的核心推动力。

技术和渠道的平衡

当技术及创新应用功能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时,侧重渠道的互联网手机品牌自然会进入阵痛期,其通过渠道聚集的大量资源将被投入技术储备中,逐步完成转型或者均衡渠道和技术两个方向的比重。小米、乐视等互联网手机增速放缓甚至下滑更多是市场进入成熟期后的必然选择,这类品牌本身也有意识放缓脚步,夯实基础,为新一轮的市场角力做好准备。

华为代表的技术路线企业自然会成为本轮市场风格转型的最大受益者,不过其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相当重视线上+线下渠道的建设,尤其是运营商渠道,“中华酷联”时代华为同运营商的关系相当良好,手握大量专利技术加上完善的渠道建设,华为足以在未来的市场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侧重渠道或者侧重技术,不均衡的发展战略都能帮助智能手机厂商在某一个阶段获得高速发展,但当整个行业从导入期、成长期进入成熟期时,不均衡发展战略就不再适用了,渠道和技术的平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国产手机转型的方向。

第7篇:线下消费市场范文

芦苇不比灌木,它只能依靠遇强风而不倒的韧性,野蛮生长。

2014 年第一次调研1919 时,我们去到那个年销售额最高可达三千万元的门店,那里并没有我们之前想象中人流如织的场面。

一个门店,四五名员工,看不见的顾客,千万级的销售。这是依靠厂商划分销售区域和价格差来赚钱的传统经销商做不到的。

传统的酒水分销体系已然不再适应新的消费市场,它需要变革,只是革命者的迟迟未出导致人们对眼前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乃至忘掉了其中的战机。

1919在酒水流通领域野蛮生长,用了近10 年的时间进化为一个平台生态型企业。很难想象在西部成都,有这样一个生于地面长于天空进而席卷全国的酒水流通模式。这一过程令人鼓舞:我们可以击穿陈腐,只要努力。

比这更鼓舞人心的是,这种穿透力不再是世界恫吓传统企业的武器,而是被一家传统企业握于掌心的力量。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总是听到从各方传来的颠覆之声,鲜少听到传统企业成功再生的欢呼。

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关注传统企业转型这个命题。那些像芦苇一样生长的中国企业,在新世纪的疾风之下,颤颤巍巍,犹如惊弓之鸟。

做企业,没人不想在稳定的成长空间中基业常青,但外部因素波涛暗涌,商业环境、政策环境、技术环境都在巨变,要想稳定,实在是难。战场上输了还有投降的机会,举起白旗,让对方涂上他们喜欢的颜色还能换回一条命。但商场没有投降这种退出机制,没有回头路。

今天的中国商业野战家们正在经历近二十年来最残酷的自然选择,从宏观到微观再到消费者习惯都在发生剧烈变化,谁更适应环境的变化,谁就能生存下去。这与企业的体量无关,与企业的名气也无关。就像很多很多年前,恐龙比乌龟更强大,但今天恐龙灭绝了,乌龟还一直繁衍着。能够活在变化中的企业,最后才能抵达未来。

这种在变化中的适应力,取决于企业如何使用新技术、新模式去发起变革。这种变革既包括企业向内革自己的命,也包括企业共同对外推动全行业变革升级。前一种是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机会,后一种是关乎共同生存发展的空间。

每一个企业对所处的行业,都负有一份责任。好与不好,身处其中的企业都有份参与。我们总是看到一个企业的荣耀,我们时常忘记一个行业的生生不息。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企业依靠透支行业的未来获得成功,比如过去的酒水行业。资源向酒企的严重倾斜,冗长的渠道链条,对大众消费市场的冷视,这些原本应该是行业的短处乃至弊病,却因为从酒企到渠道商都依靠非大众消费市场实现了腾飞,成为行业集体拒绝成长的理由。在过去十几年里,当其他行业都在努力适应新时代的时候,这个行业在努力原地踏步。

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酒水行业最为显眼。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想要找出一个个案进行研究时,会首先注意到1919――一个典型行业里的非典型案例。

1919 从酒水行业走出来,很早就意识到酒水始终是要回归到大众快消品的本质上来。事情总是这样,少数人更能接近本质。这或许要归功于创始人杨陵江看得远、看得清的能力。企业家有时是种天赋,有时是后天努力。杨陵江可能两者皆有,但是重在后者。

这种努力就是芦苇的韧性,让1919 试图将酒水拉回到商品的位置上,让自己站在零售的起跑线上时,能够领先同行。这种韧性也让1919 能够在O2O 这个概念都远未出世的时候,就开始线上和线下的融合。

融合才是关键,不是在线上线下两端都占位置,而是能够让线上线下融合为整体。将线上线下看做单一矢量,是我们对O2O 的误读。这种依靠信息化实现的交融,其实是零售行业本身的生存规则。

之所以早先我们认为零售行业已经失势,大有被电商、O2O 取代的可能,是因为这个行业没有装入新的技术和模式。从2014 年第一次调研到2016 年成稿,我们看到1919不断地在进化自己的技术和模式。从电话线到电商平台再到移动端,从送货上门到最快19 分钟立即送,技术和模式推动的是服务和产品的升级。

这是芦苇的生命力。

诚如《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所写,“在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颗人类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流逝。”同样,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就得忍受漫长的孤独、折磨、打击,为迎接这样的时刻做准备,而一旦转机出现,必须一跃而起。

第8篇:线下消费市场范文

了把非科班出身的妻子孙莹的作品推广出去,刘强曾抱着她的油画作品多次前往798,去接触各种各样的画廊。

对许多新入行的艺术创作者来说,成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了更好地把自己的作品卖出去,年轻的创作者们通常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画廊就是其中一种。那些并没有太多推广渠道的创作者通常会抱着自己的作品去找画廊,以合作或者的方式同谈妥的画廊签约,再借助画廊通往下游的能力,如推介、展览等,把自己的作品销售到藏家那里。入行的新人很多,但成名的门很窄,画廊交易是唯一的选择。

画廊老板每天见到的新人按照背景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专业出身、师从名家,推广时也相对容易,但可遇见的不多;一类则相对弱势,背景并不光鲜,甚至出身“草根”。对画廊来说,谨慎其实是更好的选择。线下运营的高支出让画廊变成了一件成本颇高的生意,因此在签约创作者时,画廊通常会根据以往经验设置较高门槛。

而刘强所创办的ARTAND 则是这样的产品形态:以社区的形式吸引创作者入驻,再通过展示和挖掘汇集口味相符的藏家,延伸到艺术品的交易,从而进一步吸引链条中下游机构的入驻,让创作者流入市场的入口相对变宽。

让创作者自我运营

在帮孙莹推广之前,刘强一直离艺术圈不远不近。他在吉林艺术学院学了五年雕塑之后也曾留校任教了一段时间,后来就跑到北京,在雅昌艺术网做编辑,主要负责论坛和博客版块的运营。2009年他加入了新浪微博早期团队并主管社区产品业务,却在微博上市之前决定退出创业。

刘强很看好教育和医疗领域的发展前景,可分析来分析去,发现自己最熟悉的还是艺术圈,但又觉得这个领域太小众。

真正让刘强发现 ARTAND 这件事可行的却是孙莹:2009年左右,豆瓣小站开通,孙莹在上面建了个人小站,经常把自己的画作传上去。通过持续地和关注者互动,再加上豆瓣方面的运营,刘强发现孙莹在这里不仅收获了持续创作的动力,还能不断地把作品卖出去。在这个基础上,孙莹后来又到线下开了画展、签了不错的画廊,成了一名职业画家。

孙莹从“草根画家”到“职业画家”的经历让刘强看到了社区的力量――这也构成了 ARTAND 后来的产品形态,也就是让创作者进驻社区。

刘强说 ARTAND“以人为本”,是指同其他的艺术品电商相比,ARTAND 更强调在艺术品交易中创作者的能量。同豆瓣小站的思路类似,在 ARTAND 上,每个入驻的创作者都可以建设个人主页,包含动态流、个人简介、作品集、文章(类似于行业博客)以及出售作品等,每个版块又都有交流模块,也就是说,创作者可以通过 ARTAND 展示自己、和同行或者粉丝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达到运营自己的效果,最终完成作品交易。

同之前在线下找画廊、办展览的方式不同的是,线上的展示方式降低了新兴艺术家自我推广的门槛,并能将受众关注的视角更多地回归到创作者本身以及作品上,从而减少诸如出身、背景等因素在此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使早期艺术家的自我展示也更加扁平。

引导爱好者向收藏者转变

目前在 ARTAND 上入驻的创作者,其作品主要有绘画和雕塑两大类,据刘强介绍,之后还会有更多方向的艺术品。不过 ARTAND 目前还没有分类浏览和搜索功能,交易的导向性并不明显,还是更多地鼓励创作者的展示和互动。

创作者逐渐进入之后,刘强接下来还想引入画廊、博物馆、拍卖公司等艺术机构,并以“加 V”的形式来构建 ARTAND 上的社区规则:在创作者和藏家方面,线上的方式可以让双方沟通更顺畅,也能进行直接交易,方便创作者职业生涯的起步;而专业艺术机构的引入则能够通过专业的艺术机构让创作者走得更远一些,看重的是他们起步之后的发展空间。

虽然互联网用“去中介化”的方式大刀阔斧地进入了许多领域,但刘强的方式明显谨慎了许多:从 ARTAND当前的形态来看,去中介化更多地作用在创作者生涯的第一步,通过这种方式帮他们降低入行的门槛并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粉丝;但当前期的积累完成之后,在业内崭露头角的创作者大多数还是要和专业的艺术机构对接,走向更大的舞台。毕竟当下线上电商的艺术品交易方式所针对还是大众级的消费市场,挖掘更多的创作者和消费者是永远的话题。

在这种情况下,刘强希望ARTAND先成为一个入口,再搭建一个生态社区:年轻的创作者在此入行,并在和同行、藏家的交流中获得成长,再进一步对接线下的艺术机构。在这上面,还能够诞生各种合作机会。

创作者起步时在线上展览,之后再以线下的形式展览实体展品,最终当影响力足够大时,则可以借助线上的形式来突破线下的时间、地点等物理局限。

第9篇:线下消费市场范文

这不是想象,而是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随着“线上交易、线下取货”的O2O模式的出现,原本虚拟的网络交易走向实体化,给传统鞋服企业的电子商务带来了新的机遇。

什么是O2O?

O2O即Online To Offline,其核心是通过打折、提供信息、服务等方式,把线下卖场的消息推送给互联网用户,从而把他们带到现实的卖场中去――消费者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

O2O与B2C、C2C的区别在于:B2C、C2C是在线支付,购买的商品会塞到箱子里通过物流公司送到用户手中;而O2O是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

如何开展O2O?

线上线下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O2O的产生,可谓顺应了这一趋势。那么体育用品企业可以O2O吗?

应该说,相当数量的体育用品企业是能够做到的。O2O的核心在于线上线下互动,大部分的体育品牌企业已经开通官网、官方旗舰店或者其他形式的电子商务,线上的渠道与窗口已经畅通,线下渠道就更不用说了,经过多年渠道深耕,肯定有相当多的资源在手中。

“O2O模式的优势在于满足了消费者就近消费的心理,因为就近消费让人产生安全感。”业内专家称,“不过这种模式要求企业线下资源要足够多,可以覆盖广泛地域,这样才能够让消费者实现就近消费,并享受完善的售后服务。一般来说,诸如李宁、安踏、特步、匹克这类拥有较多线下专卖店的鞋服品牌采用O2O模式较有优势。”

“O2O模式的核心很简单,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商店中去,顾客在线上支付,再到线下去提取商品和享受服务。”匹克电子商务事业部总经理王建源表示,O2O模式是一个将线上虚拟经济与线下实体店面经营相融合的商业模式。

“对于O2O模式来说,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是关键,这需要有很强的信息系统支撑,极可能因为搞了这个可以称为终端订单系统而导致企业信息管理成本的剧增。”王建源称,“模式的创新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企业要综合考虑其中的成本和收益。”

当然在推行中可能要涉及到跟商、分销商之间的利润分成问题,但更应看到线上线下联动之后产生的巨大合力,不仅困扰整个产业的“库存紧箍咒”可以摘掉,而且每笔交易可跟踪,将大大提高产品开发的精准度与适销性。

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可能要成为决策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了。否则,恐怕要在“一招后,招招后”的怪圈中打转转,当对手建立绝对优势,留给自己的只有出局时黯然神伤的背影。

体育厂商瞄准O2O模式

根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国网络消费的主力是23岁到35岁的年轻人,这也是整体消费的主力,他们追求时尚,重复消费能力强,将占据消费市场相当长的时间,而正在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消费群体,他们对网络更熟悉,面对这样的消费主体,体育品牌安能漠视。这就是为何目前许多体育企业开始将目光瞄准新的产业模式,通过O2O线上线下互动形成良好的购物服务体验,更加贴近消费市场。

盯上“O2O”模式的不仅是电商企业,还有传统的鞋服企业。在一些“淘品牌”依靠电子商务迅速成长起来之后,传统鞋服企业也纷纷“触网”。然而在传统B2C、C2C的模式下,惯打“地面战”的鞋服品牌,到了线上,不是战绩平平,就是线上线下的销售产生了冲突,此消彼长。

“对于传统体育鞋服企业来说,O2O模式正是解决线下实体店与线上电子商务渠道冲突的办法之一。此外,从另一个市场的角度来说,线上线下整合,传统体育鞋服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实体店优势,增加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对纯网络品牌来说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打击。”王建源称。

以“O2O联动”为目标的七匹狼从去年开始进行线上营销。据董事长周少雄预计,今年在线零售收入占比将达到10%。按照该公司去年21亿元的收入规模推算,电商业务今年将超过2亿元。

通过这个平台,线下商可以多余的货品,当线下经销商的库存信息到网上之后,等于是帮助线下经销商打通货品交易平台。此外,七匹狼还将建立起“CRM品牌生态化的体系”――主要完成线上线下的会员数据库打通。

在产品上,七匹狼对相同的产品用营销方式进行区隔,相同的营销方式用产品进行区隔,比如有50款销量超过800件以上的T恤,就要把款式分配给各个分销商;不同店铺20%-30%的产品都是有区隔度的;在服务上,对分销商按电子商务的7大块基础点分拆出来,使服务差异化。

七匹狼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O2O”线上线下联动。实体店铺与网店相互补充,用网络去延伸实体店的丰富度。由于积分是互通的,保障了线下线上的便利性和权益,更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线上会员的特权也可以在线下实现,让顾客无论是线下线上,都能同时享受到一样的服务。

O2O模式的两大核心

在电子商务初期,只采用信息流方式,是不得已而为之。那时物流、支付条件不具备,搞电子商务只好用网站来进行信息流活动。O2O要成为一种刻意的模式选择,需要在发挥信息流本身优势上做文章。

O2O的优势在于创造意义价值。实体对应功能,资金对应价值,信息对应意义。

创造顾客意义价值

一件商品对顾客有没有意义,决定了它在实体上该不该生产,该生产多少;决定它在价值上值不值得,值多少。从理论上说,如果意义是已知的,市场上既不应有多余的产品,也不应有不足的产品。但在实体商业中,精确到个人的意义是未知的,实体商场不得不采取或多或少的数量,不得不采取或高或低的价格,出售商品。

信息流的优势,就是可以让商品不发生实体或价值上的耗费的条件下,通过传递商品实体性能和价格的信息,诉诸顾客的选择和判断,使那些只符合意义价值的商品,发生实体和价值运动,从而避免无效的中间耗费。因此,意义挖掘,成为O2O深入发展可以倚赖的稳定的技术和商业优势。

北京亿美软通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岩认为,从B2B到B2C,再到O2O,这就是一个伴随互联网用户增加到互联网消费文化成熟,再到互联网商业生态繁荣的过程。成熟的O2O,应在把握信息流过程中,在文化上下功夫,使信息流更有意义,积极创造用户的意义价值。

数据采集,洞悉顾客价值导向

实体商店进行交易的一个无法克服的缺陷,是难以对用户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O2O模式由于要求用户在网上支付,支付信息就成为商家对用户个性化信息进行深入挖掘的宝贵资源。掌握用户数据,可以大大提升对老客户的维护与营销效果;通过分析,还可以提供发现新客户的线索,预判甚至控制客流量。

对于O2O企业来讲,销售数据的量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O2O可以通过订单来统计和跟踪每一笔交易,这是线下商家难以做到的。对于OpenTable、SpaFinder这样的O2O企业来说,在线结算已经成为比本地广告更加赚钱的业务。O2O对于推动电子商务从销售货物,向提供服务和体验转变,将起到推动作用,自身也会顺势而上,提高电子商务服务业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位势。

从本质看O2O

随着互联网上本地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和实物之间、线上和线下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加紧密,O2O被看成电子商务网站的下一个掘金点。实际上,O2O是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同时起到推广和成交的作用。那么,我们就需要认清O2O模式的优势与短板在哪里,会带给中小企业哪些新机会?

O2O的瓶颈

O2O带给我们新鲜感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营者们必须看清O2O形式所面临的难题,即网站流量、回头客体系及服务问题等。

“线上没有流量,线下自然就产生不了生产力,O2O是一种电子商务模式,因此首先面临的就是流量的问题。”提起O2O所面临的问题,专家直指流量。没有线上的流量,自然就没了销量。如何让客户记得你?虽然目前可以利用社交网站的优势对商家进行宣传,但是想在众多的O2O大军中脱颖而出,恐怕还要在营销战略上多做调整。

另外,在回头客体系方面还需发力。很多商家利用手机短信来替代传统印刷的卡片优惠券或者会员卡来吸引回头客。这种方式虽然打破了地域界限,让用户能得到消费实惠。但由于不受地域限制,用户又是依靠记忆消费,建立回头客体系无非难上加难。

业内人士表示,O2O不仅仅是企业通过开一个网店那样简单,你要做到线上和线下的服务链条统一、信息传导及时、个的创新等等,而目前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做好准备。团购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其实就是O2O目前的一个缩影。正如团购行业一样,随着团购网站的大胆尝试,O2O模式也正在不断的进步和完善中。

交易型O2O模式:优势与弱点

国内迅速发展的O2O模式中,高朋(Groupon)网络团购较为突出,具有代表性。团购从竞争战略上可以归类为成本领先型,是一种以打价格战为主的商业模式,其突出的优势体现在交易型销售中的打折销售上,适合当前国内行业中间环节不透明、存在暴利的领域。

团购型的O2O通过打折、提供信息、服务预订等方式,把线下商店的消息推送给互联网用户,组织其抱团采购,从而将他们转换为线下顾客,如今很多体育品牌加入了团购的大潮中。

不过,交易型销售有两个特点,第一,产品同质化,要抱团采购,产品就不能差异太大;第二,价格几乎是交易的惟一焦点。这在团购中都充分体现出来。

团购型的O2O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第一,对O2O来说,先付钱才能消费,加大了维权的难度。O2O线上如果是第三方难以控制线下服务的质量,将来一旦出现纠纷如何协调,对各方都是考验。同优惠券这种更灵活的方式相比,明显不占上风。第二,对价格来说,线下价格如果与线上价格相同,顾客会想,我为什么不直接到店里,看了货才决定交不交钱,买不买货;如果线下价格与线上价格不一致,店家会权衡到底是线下的顾客流量大,还是线上的顾客流量大,以决定得罪谁,吸引谁。这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交易型O2O销售模式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市场一旦渡过粗放期,利润就失去保障。因此只适合存在暴利的粗放市场。

顾问型O2O模式:强化品牌、广告和体验

顾问型销售与交易型销售相反,它考虑的核心不是成本,而是利润。顾问型销售的法则包括:产品或服务与竞争产品有所差别,产品或服务按客户需要细分或定制,客户对产品或服务如何提供解决方案或增加价值并不是完全了解,产品或服务要让人感到以客户为中心,产品或服务的较高成本可以被证明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