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师范生实习规划范文

师范生实习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师范生实习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师范生实习规划

第1篇:师范生实习规划范文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层出不穷。本文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分析了道德失范的原因,并从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和社会效应入手,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提出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和对策。

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应用几乎覆盖整个社会体系。信息网络技术在加速信息交流、促进知识创新、更新社会观念、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频频暴露。由于目前网络立法还不健全,相应的法制体系规范尚不能发挥作用,网络道德对于网络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形成之初,它不过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技术手段和工具,因此,适应物理空间的既有道德规范基本上就可以满足网络应用的需要。然而,随着互联网超乎想象的扩张和许多有悖网络技术的问题和矛盾出现,如黄色、暴力信息、恶意政治信息、文化霸权主义、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侵犯他人财产等,道德对网络的关注也经过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网络使用者和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实现信息共享,唤起主体的道德感,树立合理的网络价值观,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形成网络新秩序,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责任。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1.大学生对网络中的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健康的认识,网络价值观念模糊。大学生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而网络作为一种无国界、开放性的媒体工具,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充斥其间,对于还没有成熟的青年学生,长期接触互联网,很容易受到网上相异思想的冲击和影响。

2.大学生利用网络的隐蔽性进行网上不文明行为,网络言行随意放纵。在“网络社会”中,由于每个人均以电子化的高速运动的“符号”存在,主体行为往往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因此,一个人在网上往往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调查显示,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

3.大学生利用网络弄虚作假,人格道德双重性突出。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大学生可以不必以真实的身份来进行网络交流和信息传递,而是戴上“假面具”篡改或者隐匿身份、性别、年龄和相貌。调查显示,大约有4成左右的学生在网上有过虚假信息的行为,有6成以上的学生曾经以不真实的身份跟网上人接触过。不少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内向,木呐寡言,而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则花言巧语,游刃有余;现实生活中诚实正直,是人们心目中的高尚的正人君子,在网上则可能会暴露出低级趣味、自私、贪婪甚至是,释放出长期被禁锢压抑的人性中的“劣根性”,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人格道德双重性突出。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传统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

2.网络文化的自主性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网络相对现实生活是一片没有区域限制、没有传统道德约束、没有他人管制、祟尚自我、个人至上的“绝对自由”和“无政府”地带,大学生完全可以隐去真实社会身份,扮演各种角色,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负责任地在网上发表言论、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进人了一个“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新天地”,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甚至可以为所欲为。网络的高度自由容易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淡薄甚至消解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道德文化植人者的“不在场”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大学生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自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学校德育传输给大学生的核心的道德内容。这对于促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发展也同样适用。然而,作为“道德文化植入者”的家庭、学校与社会面对网络文化冲击,却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网络是新生代,多数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大学生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在大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与网络道德相比则显得滞后与低效;面对网络,社会价值取向过于单一,等等,这些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守范很难。

二、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理性思考

网络的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及隐蔽性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引发大学生的人格分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曾经说过:“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网络社会问题而日渐引发的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

第2篇:师范生实习规划范文

对照标准,狠抓落实,不断提高学校信息化装备标准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确保学校信息化装备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能够做好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和信息化应用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设立教育技术装备室,由一名副校长兼任主管信息化工作的教技室主任,明确了教育技术装备室的工作职能和主任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机制。

落实经费,保障设施,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

在设备配置中,学校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各项规定,通过政府采购系统完成采购,所购产品严格按照要求把好质量关,保障仪器、器材、设备和图书的购置符合政府采购规定的要求,质量可靠。严禁盗版、低劣、内容不健康的图书进入学校。

精心创设,营造氛围,积极挖掘环境育人的功能

学校注重实验室(含各类专用教室)、图书馆的环境与氛围设置,融知识传播、技能形成、素养提升、学校特色等要素于一体,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各类专用教室张贴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图文并茂,营造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习氛围。各专用教室、图书馆配备了专职保洁员,做到了整洁美观,环境优美。

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切实提高信息化领导与组织水平

健全制度,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

学校加强了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制度,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全校中青年教师100%通过了信息技术考核,做到持证上岗。目前,网络学习已成为学校教师自我进修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了鼓励教师提升教育信息化素养,学校制定了《澄阳小学教职工学期绩效考核细则》,把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及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学的成绩作为绩效考核内容。

规范管理,提高专用室装备管理水平

不断加强学校计算机、多媒体器材、网络设备等信息化装备的管理,重视网络中心的安全工作,定期做好备份,并定期进行常规的网络防毒杀毒等工作,确保学校网络正常运行。随着普通教室电教设备的增多,学校落实了班级电教设备管理制度,每位教师使用后均要记载使用情况,教技室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掌握班级电教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培研结合,服务教育,提高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强培训,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1)加强“教科——教研——课堂”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学校一方面主动为实验教师解除后顾之忧,为他们保驾护航,另一方面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来共同研讨具体的教学问题,支持实验教师备好课,共同提高信息化水平。学校要求同学科实验教师每周集体备课,共同研究、分析新教材的特点,及时研讨实验中的问题,并且分工负责,集体修改,最后实现成果共享。

2)组织教师开展“阅读——练笔——反思——实践——博客”活动。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课改动态等。学校开通了教师博客平台,让老师们在阅读、积累、体会的基础上撰写博文,深度交流。

3)依托校园网,学校建立了课题管理平台,分课题以网页形式呈现课题信息及研究过程资料。设置的栏目有: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成果鉴定等。每学期还上传课题实施计划、研究成果综述等。研究过程中的成果资料,如获奖论文、、获奖课视频、证书等均按规定格式上传。此举有效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加强了课题研究的流程管理。

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组织开展学生读书活动。除了经常出示新书通告,推荐新书,介绍小学生必读书目之外,还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一是抓课内阅读,开设馆内阅读课,由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到阅览室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二是抓课外阅读,提倡学生开展网上阅读,参加各类网络读书活动。通过激发兴趣、任务驱动、营造氛围等手段引导学生走近书本;三是以活动促读书,自2008年以来,每年学校要举办“澄阳小学阅读节”活动,在活动期间,举办各种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并号召学生在学校网站、个人博客上发表习作,学生跟帖点评等,促进学生有目的、有系统地开展各种阅读活动。

经过几年的努力,澄阳小学已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文化氛围,学生热爱读书,善于读书,每年人均借阅量达15册以上。近三年来,学校还有同学荣获苏州市“阅读之星”称号,学生在各级各类的报刊上发表习作42篇,省级24篇,市区级252篇。学生各类艺体获奖80人次。

学以致用,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第3篇:师范生实习规划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医院情况 县级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编制床位296张、实际床位410张,11个病区,现有在岗护理人员198人,护士平均年龄为33.4岁。

1.1.2护生情况 本市中职卫校护生、本县人口,接收人数 2010年48人、2011年49人、2012年52人、2013年52人,每批护生平均年龄(17±0.5)岁。

1.1.3规范管理 对2011年度起接收的护生加强组织管理,逐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由粗放管理变为规范管理。

1.2方法

1.2.1组织与制度

1.2.1.1健全临床教学组织机构 护理部主任任组长,组员(科室总带教)由各科室护士长推选一名临床带教经验丰富,热爱临床教学工作的人员担任。

1.2.1.2制定护生实习与带教管理规定。根据医院临床护理教学工作的实际,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了临床护理实习带教管理规定,包含师资认定、培训计划、临床带教、出科考试、劳动纪律、仪容仪表、培训、服务态度、轮科等规定,使带教老师和实习护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

1.2.1.2.1师资的选拔:至少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热爱临床教学工作,有责任感、有爱心的护士担任带教。实习结束前,通过科室总带教及实习生对带教老师进行民意测评,了解老师的带教能力、品行,决定是否继续带教[1]。

1.2.1.2.2遵守劳动纪律 每个实习生来院实习前,与医院签定一份协议,由学生家长签名,告知医院对实习生的管理规定,请家长予以配合,保障护生在院期间安全及实习的出勤率。

1.2.1.2.3制定培训计划 护理部根据学校的实纲制定年度带教计划,给实习生制定一个明确的计划和安排,使他们每到一个科室都有目的地进行实习。

1.2.1.2.4出科考试 制定考核内容,操作考核内容是护理部根据学校的实纲要求把应掌握的基本操作项目分派到每个科室,理论考核内容则由科室考核本专科疾病相关知识。出科前1 w,由教学组长进行考核。

1.2.2实施

1.2.2.1落实培训计划

1.2.2.1.1岗前培训 医院岗前培训,每批护生来院时进行为期1 w的集中岗前培训, 分别由发展部、院感科、医务科、护理部主任从医院基本概况、医学生的医德语言培养、手卫生、医疗废物分类、职业暴露与标准防护、传染病防治法、护士礼仪、实习生带教管理规定、基础护理操作技术训练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 使护生明确实习目的、劳动纪律、考核要求和管理办法,强化制度意识,尽快了解医院情况[2]。

1.2.2.1.2月业务学习 护理部根据临床实习进程, 制订相应内容学习,每月1 次,授课以护理部为主,内容包括交接班、查对制度的解读、静脉输液的新进展、静脉输血、护理安全警示教育、患者健康教育、护患沟通交流艺术、护理职业道德与素质修养等,均采用多媒体授课。

1.2.2.1.3科室小讲课 每月2 次,带教教员根据科室实习生培训计划,进行包括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知识、专科技术操作、专科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专科健康教育、药物剂量计算等内容培训, 帮助护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提高对专科护理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1.2.2.1.4护理查房 每月2 次,科内选择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典型症状的病例,让学生多形式的学习专科疾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兴趣[3]。

1.2.2.2合理排科 根据临床科室设置把同学分成等同小组,每4 w一轮科。参照实纲要求,安排科室轮转。每组选一个小组长,负责上传下达。

1.2.2.3定期召开座谈会 每月轮科这天上午,护理部主任召集实习生座谈,从中了解护生的实习需求和工作表现、分享实习经历、征求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指出护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在实习初期、中期和后期召开护生小组长和教学组长座谈,教与学互通信息,充分沟通。

1.2.2.4规范出科考试 出科考试的成绩反映了学生对科室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的程度,也反映了科室教学水平[4]。出科前1 w,科室带教组长根据计划要求对本科实习护生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完成出科鉴定。

2 结果

护生实习效果明显提高,见表1。

3 讨论

3.1临床教学组织的成立,体现工作的重视,责任明确。临床教学质量的高低与重视程度、组织安排、严格要求和业务水平有很大关系。

3.2临床实习阶段是护生向临床护士过渡、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形成专业化角色特征的重要阶段,培养护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是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系统岗前培训让学生思维更清晰,明确学习目标、该做什么、怎么做,提高了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有利于实习生增强临床护理基本技能,提升职业心理素质,有助于实习生尽快适应实习工作环境,完成角色的转变,有效提高了临床实习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3规范化的管理让参与者明确组织规定、目标,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避免盲目、随意性。临床教学管理措施的积极尝试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确保了护生实习质量。规范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模式是一项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红英. 实习护生的带教管理[J] .现代医院 2009,9(10):114.

[2]黄中英,蔡瑞卿.系统化岗前培训的实践与探讨[J].全科护理,2013,11(7):1987-1988.

第4篇:师范生实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产儿科 培训 新生儿窒息 复苏技术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WHO 1994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每年500万的新生儿死亡中约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即新生儿窒息导致的死亡,已占到婴儿死亡的20%~30%[1]。所以与分娩有关的围产医护人员必须加强理论和操作技术,产儿科密切协作,及时沟通,正确处理窒息儿是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取得成效的关键。资料显示培训后较培训前新生窒息复苏的成功率有明显提高(P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规范化培训前2005年1月-2007年12月分娩活产总数为12598例和培训后为2008年1月-2010年12月分娩活产总数16053例活产新生儿

1.2 培训方法 ①医院成立新法复苏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职能科室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把产儿科配合,实施新法复苏作为产儿科工作质量指标,建立健全的产儿科合作管理制度,凡高危妊娠者,手术产者和产程中出现异常者,由产科通知儿科医生在分娩前十分种到达现场,做好复苏准备。②全体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及助产士分批参加学习班,授课老师必须取得省级“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资格证,每人课后进行理论测试,然后每人当场在模型上操作,老师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督促人人掌握并过关。③由产房护长组织助产士进行复苏演练,演示复苏配合要领,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④对每例窒息复苏个案进行回顾,找出成功与不足之处,便于日后改进与提高。⑤重点培训毕业三年内的医生及助产士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各项应急抢救技能,定期反复进行培训及抽查,着重检查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务必每位助产人员熟练掌握,将复苏流程图挂于每间分娩室内,使大家时刻温习,牢记于心。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取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俩组活产新生儿的活产数,窒息例数,窒息发生率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005年1月到2007年12月窒息例数434例,其中轻度窒息351例(占窒息总数的80.8%),重度窒息83例(占窒息总数的19.2%)。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轻窒息例数351例(占窒息总数的86.3%),重度窒息例数48例(占窒息总数13.7%)。经X2检验结果显示,在规范化培训后新生儿窒息率方面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不同年度新生儿窒息率

3 讨论

3.1 我们认为开展产儿科合作,制定明确的工作年度,严格质量控制,正确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生命质量的有效方法,加强产前产程监护。产儿科密切协作,及时沟通,儿科医生提前进入分娩室或手术室,对产前,产时有高危因素可能发生窒息情况者的抢救,复苏预案,是新生儿窒息复苏取得成效的关键。

3.2 助产士实行规范化培训后在陪伴过程中对产妇在整个产程中不同时期产程进展情况的正确掌握和了解,并结合自己熟练的专业知识,在不同的产程阶段,提供有效的方法和建议,随着产程进展给以帮助,不断鼓励和安慰产妇,给产妇以持续的心理支持,消除焦虑和恐惧,使产妇充满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降低窒息率。助产士是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接触者和关爱者,也是最早对新生儿实施初步复苏的专业人员,所以对助产士进行规范化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窒息抢救技术,可以保证复苏的顺利进行。

3.3 2008年以前我院虽然也有进行培训,每人接受的复苏知识多少没有考核,带教也是凭经验去做,无规范化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对新毕业助产士没有一套完善的教学标准和计划,实行规范化培训后,对每位助产士考核过关,重点对象毕业三年内新入职的助产士,有效保证了新生儿得过正确的及时的复苏,使新生儿窒息率大大降低。本文显示,规范化培训后新生儿窒息率由3.5%降至2.24%,有效提高了产科质量。主要原因:①新生儿窒息复苏是一项分秒必争的工作,新生儿的预后取决于窒息的程度,时间和复苏是否及时、正确。助产士是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关爱者,也是最早实施初步复苏的专业人员[3]所以对助产士进行规范化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复苏技术,才可确保抢救成功。②助产士实行全程陪伴分娩能够准确掌握产妇的第一手资料,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临产时胎儿因缺氧发生窘迫症状,如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极易发生新生儿窒息,对存在对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心中有数,严密监测产程的进展,对高危儿分娩时及时通知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及时到场,每一个产妇分娩都做好新生儿复苏的准备,并重点强调初步复苏的步骤,如保暧,摆正,清理呼吸道,擦干全身,必要时触觉刺激,通过培训使大家从观念上切底更新。③反复强调培训的重要性,并且持之而行,因为窒息病例不是经常遇到的,这样就要每位助产士将复苏流程熟记于心,经常演练,才能在抢救时做到有条不紊,思路清晰,动作敏捷,且与小组密切配合,这样有效提高新生儿复苏质量,保证复苏的成功。④重视抢救用物的清点,准备和保养,在危急情况下起关键作用,为复苏成功提供保障。⑤将每例窒息复苏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找出复苏的与不足之处并作好记录,便于日后的复苏中加以改进。

参 考 文 献

[1]叶鸿瑁,虞仁杰译.新生儿复苏教程第五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出版社,2006,1~2.

第5篇:师范生实习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家庭的一员,出了学校后还将从事某种职业。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三种道德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从书本定义上讲?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和规范总和。但是?道德不是一层不变的单一概念。因为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社会生活已经衍变成了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三大领域。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也就相继产生了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这三种道德规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分别简述之。

1.大学生应具备最基本的社会公道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马克思称社会公德是“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也是社会道德的支柱?极大地有利于培养高等学校“四有”新人。换言之.社会公德既具有共同性、群众性?又具有时代性、历史传承性。

客观地讲?在今天?多数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社会公德。例如?在图书馆自习时大多数学生懂得安静、不防碍他人正常学习?懂得爱护图书资料;在食堂用餐时?懂得依次排队、礼让师长;在考试时?反对弄虚作假、企图舞弊过关?提倡公平竞争;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分明、敢于和歪风邪气做斗争……这些现象令人欣慰。但在另一方面?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也有极少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公德。如?在考试时寻找“”。在公共场合言行古怪?甚至违法乱纪?极大地败坏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形象。如果我们不能对上述现象果断做出科学对策?将使社会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认同感下降?后果堪优。

2.大学生有必要接受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初步的职业道德意识

大学生虽然还没出社会.似乎还谈不上什么职业道德?但是?大学生很快会进人社会而融人某一职业中?我们高校完全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宏观的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他们初步的Y,业道德意识?明白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当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人社会后自觉地按职业道德行事。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以及职业作风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凡是走上工作岗位的公民?都将面临职业道德的约束。只有遵守职业道德?才能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才能使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从而带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高校学生总会步人社会?因此职业道德建设十分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意义在于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为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要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以从中培养其职业道德意识。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发现?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或从事过社团活动的大学生?他们在就业后所显现的职业道德素质一般较高。

3.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家庭道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当今中国?无论是社会还是农村?无论家长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是好是坏?大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在各自家庭中处于实际的核心地位。从读小学开始到读完大学?每个家庭所提供给大学生的经济支持和精神动力是无法计量的。目前?有些过分溺爱孩子?一味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过分的宠爱?使少数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回到家中总以“英雄”自居?不尊敬父母、长辈?不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能为家庭分忧?自私自利……这是极其有害的!古往今来?中国人都讲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张“孝顺父母”、“家庭和睦”?这与世界文明的前进潮流也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德育应针对少数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的现象?及时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帮助他们摆正其在各自家庭中的位置?明白自己在家庭中应发挥的作用?理解家长的辛苦?懂得孝敬父母、长辈。

二、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三种道德规范”的内容与方法

高校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应立足以下几点:(1)高校应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教育学生树立“遵章守纪为荣、违章违纪为耻’?的观念?把“遵章守纪”这一外在要求变为大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习惯。目前?大力整顿高校的学风、考风?严肃处理违纪学生?就是一种有效的公德教育。(2)高校应把道德教育与法律知识灌输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现代社会?法律与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两把不可缺少的“神剑”?如果把所有的道德问题都交给法律去解决?将会使人们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故而只有把道德教育和法律结心起来?才能彰显道德的威力。(3)必须重视“小事”上的公德教育。若放纵某些大学生在“小事”上的缺点,将会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恶性发展,等到出现大问题时再想扭转局面,恐怕不是易事。目前,少数学生恶意破坏教室、宿舍、图书馆以及校园的公共设施,其初衷或许仅仅是好玩,他们未必意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但一些学校对此现象重视不够,没有对相关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而是派后勤职工把受损的公共设施修好了事。其结果必然是,公共设施继续被破坏,而那些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将继续丧失,并有可能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职业道德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1)通过德育课、就业指导课,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观念,为他们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人只有确立了相应的职业道德意识观念,才能培养起职业情感、树立起职业理想,也才能做到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2)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的高级人力资源。目前,少数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几乎不考虑社会的利益,单纯追求就业环境和经济报酬的最优化,怕吃苦,这是需要纠正的。同时,我们也可喜地看到,也有不少大学毕业生不计名利报酬,立志西部、扎根艰苦行业,这是值得高校德育界大书特书的。(3)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工作者向大学生进行爱岗就业的报告,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此夕卜还可以通过假期社会实践、“两课”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第6篇:师范生实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就业能力;途径

2014年,全国将有727万大学生毕业,又创历史新高,加上以前未就业以及辞职换岗位者,这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更大。为了确保增加的就业岗位得到落实,作为今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湖北省规定继续招聘8180名农村新进教师,而且必须今年完成招考和录取指标。3月22日上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谈到,中国教育结构将进行调整,全国近700所地方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就业压力超前和教育结构面临调整的形势下,师范院校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在竞争中抓住机遇、争取主动?笔者将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什么是师范生就业能力

有关“就业能力”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欧洲共同体将就业能力定义为“实现就业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IL0)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教育和技能部(DEFS)将就业能力界定为“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需要的能力”。本文所指“师范生就业能力”,是指师范生获得首次就业机会、保持工作和获取新的就业机会所要具备的能力。

二、现阶段在师范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得师范生从进入大学起就深感就业方面的压力。不少学生由此产生了焦虑情绪,有的以为掌握了一些技能就可以成功就业,因此急于掌握一门技能,希望教师只教实用的技能,对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出现这类情况跟师范生没有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符合自身个性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有关。目前尽管各高校已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由于师资力量和授课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帮助每个学生制订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生活中的无计划性,最终导致就业时缺乏针对性和竞争力。

2.教学实习过晚,社会实践过少,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现实情况是,师范生所具备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师范生经过几年系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用人单位还需要师范生对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具备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击打能力等。而这种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经过多次的教育实习和实践来完成。目前情况是,各师范院校一般只规定了大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一到两个月的毕业实习,而这种实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用很有限。此外,虽然学校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但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往往流于形式,有的干脆没有开展。

3.学习的能力欠缺

当今社会知识日益更新,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工作者唯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升自己,才能适应现实需要。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没有学习的能力,将无法持久地胜任工作。现实中,大学生真正具备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却远远没有达到社会的要求。例如,他们学会了电脑的基本操作方法,但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没有为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做好准备。少部分人学习带有盲目性和被动性,消极等待教师传授有限的知识,课后又习惯借助网络等以应付的态度对待作业,结果导致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

4.不了解职场上的一般规则,未树立职业精神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考入大学后,教育仍然着重教授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这样的结果是:大学生属于智商较高的群体,但由于缺乏情商的培养,导致他们的情商普遍不高。在做人方面,缺乏感恩的意识;做事方面缺乏主动精神,思想单一,方法简单,不能随机应变;而在求职中,则表现为不了解职场的一般规则,缺乏职业精神,对单位的忠诚度不高,常轻易毁约和跳槽。这也导致了用人单位对聘用大学生产生一些顾虑,反过来又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三、提高师范生就业能力的几个途径

尽管师范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着上述问题,可一旦明确了今后工作中到底需要怎样的技术和能力,他们本身也会拥有强大的动力,愿意为未来付出不懈的努力。这就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对师范生进行积极的培养和引导,帮助他们有意识地提高就业能力。

1.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大学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推动那些没有社会需求亦非精英教育的专业转型,让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对应起来。只有从宏观上把握,才可以避免因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钩而导致新的就业困难。

在具体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与相应的职业需求相对接。这就需要高校“走出去”,走向社会。具体来讲可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走访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看重人才哪些能力和技能,从而发现在教学和培养方案中需要改进和增强的部分。二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是否符合单位的要求,对学校的教学内容、传授方法、具体措施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2.技能培养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分阶段培养和提高师范生专业基本技能

从2012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师范生毕业时直接申请教师资格证的规定,要求包括师范生在内的所有人,都要通过教师职业资格的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顺应这个新的变化,高校在对师范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参照教师职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的要求,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现实中,师范生在语言和书面表达、班级的管理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运用以及课堂组织能力等几个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学校还需要参照职业标准,利用第二课堂等形式,分阶段、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具体来说,在低年级通过举行“三字一话”、朗诵、演讲等专项训练,采取举行比赛、交流会的形式,提高学生在书写和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兴趣和能力;通过课件制作的培训或比赛等,提高大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的水平。到了高年级,则采用讲课比赛、说课比赛等形式,重点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设计技能、班级管理技能、教育技术技能等综合方面的技能。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反思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等。

3.教学实践与用人单位相对接

高校的教学实践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教学实践应与用人单位相对接。现实中顶岗实习就是很好的尝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创造了更多的实习条件,有利于他们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缩短在岗位上的磨合期,帮助他们在毕业时就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指导学生实践时,增加了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通过近距离考察实习者的能力和表现,对于发现的优秀人才可及时吸纳为正式的成员,促进事业的发展。另外,高校的科研力量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合作和发展平台。从这个角度来说,将教学实践与用人单位对接,对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是件好事。

4.实习实训覆盖师范教育的全过程

没有工作经验是新入职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实社会中,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之后,由于经验不足,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往往不知所措。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少的甚至只有几分钟。那么,教育的对象到底有哪些共性的特点,怎样在遵从教育规律、顺应学生天性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完成教学任务等,这些问题都是师范生需要在实践中去体会和探索的,仅靠大学课堂里的理论教学或者短短几周的毕业实习是远远不够的。

实习实训应该贯穿师范教育的全过程,且依照年级的不同,所去的实习单位和实习侧重点也不同。大一的实习可不拘泥于教育系统,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通过对比和反思,探寻哪种职业更适合自己。大二、大三假期时可让学生到中小学进行实习,了解当前的教育形式,并对教学方法及要求进行梳理,建立初步的职业意识,对将要从事的职业进行定位,提前做好继续坚持或者转行的准备。大四则通过顶岗实习等形式,为正式入职做好能力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如果希望到教育系统就业,则可通过顶岗实习、掌握授课的内容形式及要求及担任班主任的具体要求和实践方法等,在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

5.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精神

现实中,毕业生得到更多的是就业信息的提供、户档托管等毕业相关手续办理方面的服务,也有一些毕业生求职技巧方面的帮助。但是,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相对而言比较少。这就需要更多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强的教师充实到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中来。另外,需要帮助师范生树立职业精神。可引进社会上系统的求职培训和职前培训机制,将单位的入职培训前移;有计划地聘请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对师范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敬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入职。

参考文献:

[1]马萍.新形势下师范类本科生就业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5).

第7篇:师范生实习规划范文

1 实习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学生实习目的不明确,对实习重要性认识不足

师范生实习目的不明确,对于实习的重要性没有明确认识的问题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很多学生是为了实习而实习,目的仅是简单地完成任务,修得实践学分。因此,出现了不少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的实习问题,很多学生没有能够从十分重要的教育实践中获得裨益。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相应的规划,很多学生是为了实习而实习,视实习为一项不得不做的任务来完成,态度不积极,不认真,并没有意识到实习的宝贵经历与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之间密切关系;第二,部分学生选择通过攻读硕士研究生或者出国继续深造,为未来择业增加砝码。为读研或者出国做准备大大分散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精力,学生难以做到两部分的平衡,这使得学生的实习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实习效果并不明显;第三,学生们本身对于实习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实习是做表面文章,实习生们并未意识到长达6周的实习是对自己三年大学学习成果的检验。英语专业师范生实习将对接收实习生的中小学教学单位的日常工作和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影响,而对于这一点,学生们在实习时常常忽视。

1.2 教学技能训练不足,知识应用能力差

2000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第二版《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新《大纲》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英语专业师范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英语教学法知识属于英语专业知识,是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所要求的重要课程(《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目前师范院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英语教学法课程。但是,高校英语教学法课程理论性较强,虽然采取了教练结合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讲授课程的机会,但是由于课程本身细化不足,教学课时有限,学生很难在短短的上课时间内得到真实有效的教学技能培养和锻炼。加之学生是在大学中以学生身份学习,角度不同所接受和考虑的事物则大有不同,致使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技能。“由于受实践基地的限制,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即使有一点实习也是流于形式,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导致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低下”(郑玉琪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师范生在进入实习学校时不能够立即适应自己身份角色的变化,从学生转换为教师,从汲取知识到教授知识,迅速的角色转换是对学生能力水平的重大挑战。同时其技能由于缺乏真实的锻炼,教学经验不足,对于很多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难以有恰当的把握和处理,直接造成实习效果的下降。

1.3 实习过程中实践时间短,实习真实授课机会少

据了解,大部分英语专业,包括名牌院校的英语专业,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的毕业实践活动几乎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结束后开一纸实习期间的表现证明(郑玉琪 2006)。近年来,随着师范院校扩招规模扩大,师范生人数增加,相应每年需要实习的学生人数日益增加。相比之下,中小学数量和学校规模相对固定,每年能够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实习基地接受师范生实习的能力更是捉襟见肘。这一状况致使两个问题的出现:第一,部分学生需要自行联系实习学校,而自主实习由于缺乏带队老师监督以及和同学的交流学习,很多学生的实习很难取得理想效果。这直接导致很多师范生实习的有名无实现象的产生,最终无法达到师范生实习教学的目的,也不利于师范生未来进入学校教学;另一方面,实习生人数过多,在实习期间难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很多学生在实习学校只能有一次真实授课的机会,这根本满足不了毕业后真正要从事教学工作的师范生的实习要求。

2 实习问题解决方法及创新

2.1 针对解决师范生实习接收学校不足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扩大实习范围,扩展实习渠道,跨地区实习的解决方法。

第8篇:师范生实习规划范文

初期主要以集体课方式进行教学,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适当的开展乐器合奏等活动,这样师资投入较少,同时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较为理想的培训效果。注重节奏训练,推广打击乐练习。通过调查,很多偏远地区音乐教学设施简陋,有的学校虽有钢琴,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学生接触乐器的机会非常少,而打击乐教学以及节奏的训练又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为更好地完成音乐教学计划,音乐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条件,有效地利用木棍、矿泉水瓶、课桌等“打击乐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节奏方面的训练。此外,提高多媒体及软件的应用能力,以及各类音乐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也是音乐师范生不可缺少的专业素养。培养创新型音乐教师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首先要成为个性鲜明的人;使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型的教师。

音乐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时间一般在8周以上,这样能更好的使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当地教育状况,为以后的基层工作打好基础。1.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各高校应积极创建师范生实习支教基地,逐步扩大实习支教规模,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确保音乐师范生教育实习活动的顺利开展。2.明确实习任务,详细安排实习计划。在正式实习前一学期应该通过对音乐师范生开展思想教育或展开班级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师范生支教的重要意义,并组织高年级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使他们尽早做出科学、有效地实习规划。3.充分发挥当地教师的指导作用。音乐师范生的实习支教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调查以及教育锻炼等诸多内容,学校有关部门及带队教师应与实习支教点的教师积极协调,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让当地教师对音乐师范生进行科学、有效地指导和帮助,以达到师范生与当地学校互惠双赢的良好效果。4.认真做好实结与评定。实结是根据实习计划与实习内容作出的最终检查与评定。除了情况分析以及评价优缺点之外,还应该对实习成果进行分析,把问题提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这样有利于真正的改进音乐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开好实结会,除了报告工作、表扬做出突出成绩的学生,还要认真总结经验或以成果展示的方式相互交流、扩大影响、巩固成绩。

落实“专家型导师制”“聘请中小学教学名师担任兼职导师,建立‘双导师制’,每20名学生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中学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导师”。这项举措可以帮助学生在教育实习之前了解到中小学教学现况,增强他们成长为优秀教师的职业理想与信念,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包括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双导师制度并不完善,因此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建议。1.使学生掌握音乐师范生各项政策,熟悉培养计划。在访谈调查中发现,很多音乐师范生对双导师的具体概念比较模糊,甚至有的不知道有此政策。因此,学校应该通过举办知识竞赛、座谈会等形式使新生入学时就明确校内、外导师,让学生对双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和优势得到充分认识,鼓励学生加强与导师的联系和交流。2.导师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音乐师范生校内导师负责学生专业学习、学术以及专业实践等方面活动的指导;校外导师主要通过有关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并在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学校要对认真负责的导师进行表彰奖励。3.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完善对校外导师的聘任制度、考核和评价机制,定期对学生满意度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对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价,以利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有利于目标和任务的落实。

作者:王旸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第9篇:师范生实习规划范文

一、紧抓关键环节,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以来,学校师范专业每年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均在一本控制线30分以上,生源质量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目标追求,近年来,学校专门成立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和教师教育办公室,定期召开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专题会议,对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以及各个关键环节的目标要求进行认真论证,大力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工作。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精品课程资源

本科学习阶段所形成的良好专业基础和发展潜能,对于师范生将来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深入研究教师教育发展趋势,认真总结多年来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理念和通专结合、文理交融的原则,积极实施“2+2”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进校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大类进行培养,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并完成教育实践和科研训练等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校级精品课程100门,省级精品课程4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通过建设教师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体系,力争使免费师范生经过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具有厚实宽广的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

2.建立专业机构,强化免费师范生教学能力

为了培养免费师范生从教实践能力,学校以建设“国家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为契机,组织精干力量,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建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积极创新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理念和思路,从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语言文字表达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从教能力进行专题培训与测试。同时,学校每年举办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通过教学方案设计、说课、模拟授课和现场回答评委提问、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等环节的实践演练,使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与提升。

3.设立创新项目,提升免费师范生研究能力

作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学校,学校十分重视免费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学校还建立专门的研究基金,实施“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师范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事学术研究,培养初步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各院部和职能部门也从不同层面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支持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学生处从2010年开始设立“大学生勤助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目前已经立项132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设立“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基金项目”,从2007年至今,立项611项,目前已经结题505项。这些工作的实施,有效地培养了免费师范生的学术研究意识,促进了其研究能力的提升。

4.开展理想教育,培养免费师范生从教信念

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立志从教、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四年来,在免费师范生新生入学后,学校不失时机地启动以“坚定理想、牢记使命、立志从教、快乐启航”为主题的“免费师范生入学教育活动月”,围绕“理想教育――西部基础教育现状与师范生使命”“励志教育――做人民的教育家”“专业教育――我的大学”和“成长教育――快乐启航”四大主题,在免费师范生中开展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特色鲜明的入学教育活动。学校举办“教师教育论坛”“基础教育名师讲堂”“博雅讲坛”“启梦教育论坛”,同时,学校在大学二年级,为免费师范生开设《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大学三年级开始,结合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相关政策,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坚定教师职业理想,投身基础教育事业,做坚定的教育工作者。

5.注重人文教育,提高免费师范生文化素质

学校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免费师范生文化素质教育,制订《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推荐30种“教育名著阅读书目”,引导免费师范生充分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师范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人类已有的教育文化奠定应有的基础。与此同时,学校还定期举办古诗文吟诵活动,鼓励免费师范生背诵一定数量的中国传统文学名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年来,新闻与传播学院积极开展“晨读经典”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和正确理解经典名著的文化内涵;理工科基础教学部和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分别举办“博雅讲坛”和“启梦教育论坛”,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加强制度创新,保障教师教育培养质量

制度建设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保障和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学校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为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

1.推行“教授接待日”制度,创建全员育人氛围

2009年,学校实施“教授接待日”制度。校内各学院每周至少安排两个单元时间,在相对固定的地点,由教授轮流值班接待学生,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心理及学业等方面存在的困惑。通过教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和沟通,启发学生尽早形成学术研究意识,增强其创新思维能力。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悟从师者的道德情操、治学态度和教学风格,“教授接待日”制度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近三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强化了广大教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调动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而且对于培养免费师范生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实行双导师制,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

为了强化免费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提升其从教专业能力,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有组织地聘请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大学和中学教师,共同担任免费师范生的指导教师,并从不同角度帮助师范生逐步提升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的知识与理论水平,为其将来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奠定应有的基础。同时,学校还专门设立“专家导引室”,坚持每周组织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讨论学习和生活问题,增长学生见识,开阔学习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3.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

为了营造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校坚持每学期对免费师范生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进行统计比较,对于品学兼优的免费师范生给予奖励,提供多种奖学金,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选派到国外高校进行交换学习和深造;对于学业成绩较差的免费师范生给予警示和督促,对于学习动力不足、挂科较多的免费师范生,及时进行学业劝诫。学校还建立本科专业分流制度,实行入学一年后专业分流模式,免费师范生可按照学校规定在师范专业范围内进行二次专业选择。这些激励与约束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采取切实措施,提升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免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学校积极引进相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利用多种方式资助教师出国研修,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同时,在相关学科设立“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和“曲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研究制定了《陕西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曲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设置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教师队伍学历提升计划实施办法》《陕西师范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奖励暂行办法》《陕西师范大学“三英人才计划”实施方案(2010年―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教师转岗分流工作暂行办法》等人才工作制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大力促进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构建起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教师教育学科学术梯队。

三、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教师教育培养特色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免费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实际从教能力,建立对中小学生以及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树立从教职业理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以来,学校认真总结十余年“校县共建”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部六省区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共建活动,将直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与加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着力做好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的各项工作,努力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1.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为确保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实习支教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和指导全校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同时,在各学院相应设立由主管院长负责,学科专家、学工组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以学科专业为单位,开展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以及实习基地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教育实习的学校安排、生活接待和业务实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建立了校内和校外教育实习的两级管理体制。

学校十分重视制度建设的作用,在实践探索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实施方案》,从目标、内容、时间、组织机构、工作模式、成绩考核、学分认定、经费管理等方面,对实习支教进行系统的安排部署,以确保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学校还制定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见习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师范生在第1学期到第6学期,每学期至少参加为期1天的教育见习,加深学生对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了解,为开展教育实习工作奠定了基础;修订了《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经费管理办法》,将实习经费从学院业务费中单列出来,按照“限额分配、部分包干、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管理,为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提供应有的经费保障。

2.开展改革试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适应性,保证首届免费师范生一学期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探索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学校积极进行半年实习支教试点工作。2008年,组织125名师范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2009年,扩大试点范围,组织505名师范生进行半年实习支教试点工作。在实习支教期间,学校领导还带队赴新疆等省和陕西各地开展专题调研,听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学领导和教师对学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从各个环节完善教育实习的制度设计和组织管理工作。通过试点,学校探索了“区域集中、分片管理、两级指导”的教育实习工作机制,确立了多学科专业混合编组与单一学科专业编组相结合的教育实习组织方式,为做好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奠定了应有的基础。

3.强化指导队伍,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教育实习质量,近年来,学校一方面组织聘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担任师范生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截止2010年末,已经正式聘请学科教学兼职教师400余人,主要承担师范生在中学教学一线的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学科教学论教师的引进及培养培训工作,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按照区域集中、分片管理的原则,聘请学科教学论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队,赴各实习点巡回指导,为学生教育实习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建设成果,通过教育实习网络指导平台,成立专业化、高层次的教学指导团队和心理辅导团队,针对学生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在线答疑,实现网络化、即时性的指导。

4.拓展实习基地,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根据师范专业的学生人数,学校积极拓展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按照“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先后在省内外建立了320个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2009年,学校结合与西部六省区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共建工作,将实习支教与免费师范生将来的就业去向进行统筹设计,重点遴选100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教育实习创造便利条件。2010年秋季,首届免费师范生分赴9个省区300余所基地学校,开展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其中,在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开展教育实习的学生人数为:新疆402人、甘肃297人、宁夏350人、青海256人、81人、陕西765人。各省区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对教育实习工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学校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共建,对于教育实习工作成绩的取得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继续探索,积极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

从陕西师范大学四年的探索来看,国家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譬如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设计弹性空间过小,没有建立免费师范生退出与非师范生转入的相应机制;试点学校师范生规模与培养条件不相匹配;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的服务年限过长,不利于吸引优秀生源;不允许免费师范毕业生报考脱产学术型研究生,不利于部分优秀免费师范生继续深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院校与地方政府、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不够,渠道不畅,信息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如部分省份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政策要求学生回生源所在县中小学任教,不符合国家关于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用人单位(中小学校)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缺乏全面了解,缺乏与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合作意识,未能充分参与到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活动中来,尤其是示范性高中等优质中学在接受免费师范生开展实习中表现不太积极;市场经济下就业双向选择与确保免费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存在一定矛盾,对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地域进行限制,不符合由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各地免费师范生招生数量与教师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确保免费师范生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存在一定困难。针对上述问题今后我们要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

1.积极扩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

第一,国家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开展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各省区结合自身条件,选取1至2所师范院校进行改革试点,建立高师院校实施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层次的师范生免费教育体系,不断扩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为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优秀教师。

第二,在以各省财政为主的前提下,建立国家层面师范生免费教育专项资金,中央财政根据各地经济、教育状况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合理分担地方试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办学经费。

第三,建立健全免费师范生的选拔、准入与退出机制,将真正热爱教育、有志于长期从教的学生选拔到免费师范生队伍中来,使真正有志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专业学生进入免费师范生行列,使不愿意或不适宜从事教师职业的免费师范生能够退出免费师范生行列。

2.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的就业政策

第一,允许免费师范生面向全国教育系统就业,毕业前未签订就业协议的免费师范生派回各省区教育行政部门,由各省区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安排到本省师资紧缺地区任教。

第二,国家应严格审查各地制定的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督促有关地方政府修订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尽量使各省区在就业管理工作实践层面的相关规定(就业原则、就业途径、跨省就业等)保持相对一致。

第三,各省区政府职能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免费师范生就业督查机制,监督、审查本省各地区对免费师范生的岗位工作落实是否得力,考核、监控免费师范生工作表现及流动情况。

3.切实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相关政策

第一,制定免费师范毕业生申请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基本条件、用人单位考核标准、报考专业与学校、学费、指导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具体实施细则,允许学生在六所部属师大之间跨校报考;选拔部分优秀免费师范生(10%左右)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毕业后再履行协议规定的从教义务。

第二,适当缩短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服务年限,同时,部属师范大学进一步采取切实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持续深入开展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教育,使其履行承诺,立志从教,终身从教。

第三,在免费师范生本科和教育硕士学习期间,设立专门的国家奖学金,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国家设立免费师范生国际交流基金,进一步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采取校际交流、访学、联合培养等方式,搭建师范生成长的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

4.进一步加强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制度设计和经费投入

完善教师教育改革的制度设计,建立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联动机制。地方政府要支持师范大学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和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师范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接收免费师范生实习工作纳入到对中小学的业绩考核中;师范大学要进一步拓宽与中小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合作领域和方式,进一步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