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病人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人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病人护理措施

第1篇: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2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403-01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本病较普遍,全球可见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主要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刺激症。我院收住104例病毒性脑膜炎病人,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104例病人全部康复。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住104例病毒性脑膜炎病人,其中男64例,女40例,平均年龄14-72岁。其中病毒性脑膜炎86例,脑膜炎18例,病情轻重差异很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经过较脑膜炎严重。临床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四肢无力、恶心、嗜睡,更有甚者焦虑难安,情绪波动大,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2 药物治疗

方法一: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每8小时一次,每次5-10mg/kg连续给药10-14天。方法二: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每12小时一次,每次5mg/kg连续给药10-14天。方法三:对于因柯萨奇或埃可病毒所引发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防类似反应发生。早期适量应用甘露醇及呋塞米脱水剂可减轻脑水肿症状。3 护理措施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首先氧气吸入,对于重症,卧床不起者,为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应及时协助患者排痰,必要时做好吸痰工作。此外,为了避免褥疮的发生,应叮嘱家属多帮助病人翻身。对于高烧患者,采用物理法降温。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发展,保持不、电解质处于平衡状态。

3.2 高烧护理措施 ①降温上升时,病人会有寒意,叮嘱其注意保暖,协助病人做好保暖工作;②持续发烧患者,在用退烧药的同时,应叮嘱病人多喝水,以保持水分充足;③体温下降时,为避免病患受凉,应及时更换病人因发汗致湿的衣物。

3.3 饮食指导 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瘦肉稀饭、面条、青菜汤等。

3.4 病情观察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观察神志状态,瞳孔大小呼吸节律,防止脑疝的发生。

3.5 加强病患肢体锻炼,多和病患沟通,以促进其语言功能更好地恢复,让患者全面了解病情,树立患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愈率。

3.6 昏迷的护理 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便让分泌物排出,可抬高床头30度,利于静脉回流,降低脑静脉窦压力,利于降低颅内压。每2h翻身一次,拍背促痰排出,减少坠积性肺炎,密切观察瞳孔及呼吸,防止因移动致脑疝形成和呼吸骤停,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尽早给予鼻饲,保证热量供应,做好口腔护理,因为任何躁动不安均能加重脑缺氧,可使用镇静剂。

第2篇: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骨折病人 护理措施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正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从而证明了情绪对调整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

        对病人来说,保持乐观的情绪尤其重要,一切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作用,都可导致并加速病情的发展。因此,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我们临床护理的重要环节。我院骨外科病房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骨折患者15例,现将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我们采取的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  心理护理

        1.1 心理因素分析

        通过我们临床观察,病人的致病因素与心理活动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关系。护理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患病后的心理状态不同于正常人,有着特殊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但因其疾病类型,病程长短及其性格,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而表现出相应的不同特点。所以,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对治疗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1.2 患者入院后心理状态的护理

        患者住院后由于环境的改变,人地生疏,故表现为焦虑和恐惧,担心自己的病治不好,怕成为一个残疾人,特别是一些农村自费患者,常为住院费担心。护理人员在病人面前切忌表现出惊慌、忙乱、烦躁或不屑一顾的轻视态度,应以良好认真的服务态度,从容镇定的神情,熟练准确的操作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及时止血、镇痛,使病人脱离生理痛苦反应,从而稳定情绪。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卫生宣传,简单介绍病情和同类病人救治成功的病例、医院救治的经验及伤病良性转归的可能,使病人建立安全感。

        1.3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护理

        骨外科的慢性病患者多见于一些陈旧性的骨折,骨髓炎或伤口不易愈合的开放性骨折,病情多数较为顽固,容易反复发作,有时药物治疗也不太理想。这些患者入院后会产生一种以希望了解病情为中心的求知欲望,他们盼望医生能对病情做出详细的了解,冥思苦想询查病源,本组患者15例;有的患者由于治疗时间较长,产生急躁情绪,失眠、烦躁、易怒,自觉度日如年。

        2   护理措施

        2.1疼痛护理

        2.1.1针对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对症处理。创伤、骨折伤员在现场急救时予以临时固定,以减轻转运途中的疼痛,并争取及时清创、整复;发现感染时通知医生处理伤口,开放引流,并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缺血性疼痛须及时解除压迫,松解外固定物,如已发生压疮应及时行褥疮护理;如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须及时手术,彻底切开减压。

        2.1.2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防止粗暴剧烈,引起或加重病人疼痛。

第3篇: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预防 术后病人肺不张 有效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64-02

肺不张是胸外科行肺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数发生在术后24-48h之内。正常呼吸时有间歇自发性深呼吸可使细胞得到充分的扩张,而术后病人用了物和呼吸器,而固定,并保持着缺乏间歇性呼吸的均匀呼吸,进而导致术后肺不张。也因患者术后疼痛而限制呼吸,不敢深呼吸、咳嗽、咳痰,使分泌物阻塞支气管管腔,空气进不到肺泡,肺泡收缩,增加了肺不张的可能性。临床表现为呼吸增块、高热、支气管呼吸音消失或减弱,有时病人还可出现烦躁不安。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及早采取护理措施以有效防肺不张的发生。

1 肺不张的原因

肺不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①气管内全麻者由于插管对支气管黏膜的刺激,物对呼吸道上皮细胞介质的影响及吸咽对呼吸道的刺激均已导致术后大量痰液,气管分泌物引流不畅,痰液粘稠栓塞引起肺不张。②通气不足,术后因切口疼痛和胸痛和胸腔引流管刺激,患者不敢做深呼吸和咳嗽,胸带包扎过紧限制了胸廓的运动,患者过于衰弱,无力呼吸及术后发生支气管哮喘等均能造成肺通气不足,支气管气流速度下降,在咳嗽时其剪刀作用减弱使分泌物不易排出,导致肺不张。③气管插入过深,导管插入单侧支气管而使另一侧支气管不通,肺处于萎陷状态。④术中对肺组织的挤压导致肺组织挫伤。

2 肺不张的预防

肺不张的预防从以下几点着手:①对吸烟患者术前半个月劝其戒烟,以减少分泌物对呼吸道的刺激。②对呼吸道炎症或呼吸道感染者术前应充分利用抗生素治疗,在感染控制后方可手术。③术前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肺功能锻炼,练习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方法。④术中气管插管不宜过深,以免插入单侧气管引起对侧肺不张,尽量减少对肺组织的挤压,术毕吸尽痰液。⑤术后在病情许可下用止痛药物,预防因疼痛引起的呼吸肌运动受限,造成肺通气不足。⑥术后经常辅助患者坐起拍背、协助咳嗽排痰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3 肺不张的护理措施

术后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被破坏而造成肺泡不能通气和灌注,促使气道关闭,而出现肺不张。肺不张通常发生在术后24h-48h之内,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心律失常、呼吸衰竭、肺炎等严重病发症。主要护理措施如下:

3.1 肺不张的术前护理。有效地给患者进行术前教育,对吸烟者术前十五天要停止吸烟,减轻体重。由于有些患者不按医嘱和治疗规程办事,所以我们必须把注意力转向督促患者执行规定的保健活动上来,让其意识到发生并发症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费用,同时增强他们对这种疗法的信心,示范有规律的呵欠动作。护士要认真说明这种疗法的重要性,同时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让他们知道即时得了肺不张的并发症,只要按照期望的呵欠动作的疗法去做,也能化险为夷。总之,护士应积极地做好术前指导。

3.2 肺不张的术后护理。

3.2.1 呵欠动作的护理指导。对肺不张的预防,呵欠动作胜过一般的深呼吸,是一种自然的深呼气,一旦开始打呵欠,病人即使感到伤口疼痛也无法使呵欠终止,其次诱发呵欠相对比较容易,病人很了解打呵欠是什么样的动作,只需指点或鼓励病人或护理人员先作示范动作,更能激起病人打呵欠。一次可保持3-5分钟,可使萎陷的肺泡再度扩张,并有较高的肺泡充气压力、较长充气时间及最深呼气量,可有效地预防肺不张,特别是对胸部上腹部的手术病人效果更佳。

3.2.2 翻身、拍背、辅助咳痰。患者撤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后,即可翻身,拍背,每隔2h翻身1次,以防止分泌物沉积在胸背及肺底部;拍背要有节奏地由上而下,由边缘至中央叩拍患者背部,要求患者进行深呼吸。经过上述措施后痰液大多已从肺泡周围进入气管,或痰液已松动,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深呼吸时,嘱咐患者在呼气的2/3时咳嗽,重复数次,因深呼吸可带出少量肺底部分泌物,配合咳嗽可产生痰液移动及加强咳出效果。

3.2.3 视患者病情可适当给予辅助治疗。辅助治疗有雾化吸入、鼻导管吸痰、气管内给药、气囊加压等。为有效抗菌消炎稀释痰液,使痰液迅速排出,保持呼吸道畅通,可采用雾化吸入,有效预防肺不张;病情严重、无力咳嗽或全麻未清醒未撤离呼吸机的患者可采用鼻导管吸痰;在呼吸机撤离前如发现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时可采用气管内给药,使患者会发生呛咳,引起剧烈咳嗽,同时湿化气道,稀释痰液,促进排痰;呼吸音低、呼吸音粗或干湿性口罗音者如采取其他措施无仍无改善,可给予气囊加压通气,促进肺复张。

第4篇: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吸痰;缺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常用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正确、彻底地吸痰不仅可以避免并发症,而且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2000年4月~2006年7月期间,我科收治需要吸痰的危重病人42例,经过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科

42例病人,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在29~76岁之间;气管切开者19例,上呼吸机机械通气者8例,未建人工气道者18例;在19例气管切开患者中,脑出血10例,肺心病9例。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吸痰虽然不是有创性操作,但不容易被病人所接受,病人往往有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积极采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沟通方式,有条不紊地安排好各项护理工作。如在吸痰前应向病人解释吸痰的目的及重要性,消除恐惧紧张心理。使患者处于较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心理护理强调个体化。气管切开的病人大多病情较重,病人情绪较紧张且无法应用语言进行交流。因此吸痰前与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昏迷病人要注意固定好头部,使气管套管位于气管的正中。防止吸痰时由于病人的躁动引起气管套管移位,从而导致吸痰管插入困难。

2.2掌握好恰当的吸痰时机,正确有效地吸痰

如吸痰操作不当和过于频繁可致许多并发症,如缺氧、窒息、肺不张、支气管痉挛、心律失常、气道损伤、颅内压增高、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及感染等。气管切开的病人,依靠气管内吸痰,以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良好的肺通气和肺换气。因此掌握好吸痰的技巧至关重要。吸痰时由里向外,左右转动或上下轻微移动,不要固定在一处,注意旋转拔出吸痰管,充分吸净包括黏附在气管壁上的分泌物。如分泌物过于黏稠,用无菌注射器直接注入3-5 ml无菌性生理盐水冲洗内套管,要在患者吸气时推人,数秒钟后,乘患者呛咳时吸出。迅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可有效地预防缺氧和低氧血症。

2.3吸痰前吸氧

吸痰前先给病人吸入高浓度氧5~6min。有文献报道,吸100%氧时,肺内和血液中氧储备量分别是3000 ml和950ml,而吸空气时只有450ml和850ml。故我们在吸痰前短时间给病人吸入高浓度氧增加了病人体内的氧储备,尤其是肺内的氧储备增加明显,提高了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从而减轻了吸痰时病人的缺氧表现,提高了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减少了吸痰对病人心率、血压的影响。方法:气管切开上呼吸机的病人可在呼吸机上按100%氧吸入2min,按键,自动吸100%氧2min后吸痰,气管套管内吸氧或鼻导管吸氧的病人调高吸氧流量5~6L/min,吸入高浓度氧2~3min后吸痰,注意调高吸氧浓度时湿化瓶内蒸馏水位应为1/3水平,防止高流量氧气导致湿化瓶内的蒸馏水通过吸氧管吸入病人呼吸道造成严重后果。

2.4严格掌握吸痰时间

每次吸痰不超过15s,在两次吸痰间隔中再给病人吸入100%氧或高流量氧气,至少保证病人经历5~10次呼吸周期再行吸引,严密观察病人有无缺氧表现,观察监护仪病人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若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应适当延长间隔时间,待病人症状消失,体征平稳后再吸痰,直至痰液抽吸干净为止。

2.5吸痰后吸氧

吸痰完毕后再吸入100%氧或高浓度氧1~2min,以恢复病人在吸痰过程中氧供给不足和氧的消耗,恢复体内的氧储备。然后切记将吸入氧流量调至吸痰前的水平,以防长时间高浓度氧引起吸入性肺不张、氧中毒、肺组织纤维化等不良后果。

第5篇: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全麻 术后 护理 康复 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1-0061-02

全身麻醉对病人造成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乱,使全麻术后病人在意识恢复阶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呛咳、躁动、寒战、痛苦挣扎等,全麻未清醒前,病人处于意识丧失阶段,为防止各种合并症或意外的发生,必须有专人守护,直至清醒为止。由此,我们主动地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在提高全麻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麻手术患者共80例,男性41例,女性3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

1.2 方法

对手术患者在术后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并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

1.3 结果

全麻术后对病人采取护理措施帮助病人安全渡过了全麻恢复期,使病人在生理、心理上缩短、降低了不愉快的程度,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

2 护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全麻未清醒前,下颌关节部位的肌肉松弛,舌根易后坠而阻塞咽喉通道,一般在咽喉部置通气导管,并可通过导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待病人逐渐清醒,自己用舌将通气导管推出时,可将导管取出。

2.1.2全麻后常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故麻醉未清醒前,病人应平卧头侧向一边,防止唾液和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一旦发生误吸,应立即采取头低位,使声门裂高于食道入口,呕吐物流向鼻咽腔然后从口角流出,此时可用吸引器清除口鼻腔的残余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2 加快物的排泄速度

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物可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引起吸入物排泄时间延长,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与吸入物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减慢吸入的排泄速度,致使术后物长时间积蓄,影响术后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因此,术后加快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2.1 加强保暖工作

由于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再加机械通气的影响,体热的丢失常较显著,同时术中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都可以导致低温。低温抑制了全身的循环和代谢功能,使物的排泄时间延长。因此,手术患者回到病房前,我们就应做好保暖准备工作,使室温保持在20~25。C,增加棉被和棉垫,如有条件,可添置电热毯保持恒温。

2.2.2 高流量吸氧

术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可加快残余物从气道和血液中散发和解离。另外,也可及时纠正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给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况、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稳定后,逐步减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气维持。

2.2.3 维持循环功能

术中正压机械通气使胸内压升高,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手术刺激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影响正常的循环功能,这种不良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因此,术后应加强对生命体症的监测,保持有效的循环功能,适当地加快补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环代谢功能,使残余尽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弥补术中补液不足、失血、第三间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2.3 积极改善呼吸功能

全麻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术后由于全身物的残余作用不同程度地会抑制呼吸中枢而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改变,加之,肌松药残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导致通气不足,患者会感到胸闷不适,同时,长时间的气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频繁,因此,术后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3.1 有效的伤口镇痛

肺容量降低是术后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大手术后,因腹部创伤、手术刺激、术后疼痛等因素,使胸、腹的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有效的腹部伤口镇痛能恢复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目前我院运用的椎管内或静脉内连续镇痛泵,镇痛效果持续、有效,缓解了疼痛反应对呼吸的抑制。

2.3.2 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

有效的咳嗽排痰,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有效镇痛的同时,教会病员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4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由于长时间的麻醉抑制、手术创伤,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紧张焦虑、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使胃肠蠕动在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4.1保持电解质的平衡

由于术中失血失液、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术后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钾、低钠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补充。一般呕吐、腹泻、肠和胆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钠,为低容量性低钠,必须既补充容量,也补充钠。

2.4.2肠蠕动恢复的锻炼

一般术后1~3天,肠蠕动逐渐恢复,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持续胃肠减压的情况下,可帮助腹部按摩,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能促进的排气。鼓励患者作肢体伸屈活动,协作变换卧位。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2.5 加强舒适护理

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如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因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适护理。早期采取半卧位、适时协助改变多卧位方式、配合多软枕衬垫身体支撑点、气垫床的应用,都能避免肌群、韧带、肌腱的过分牵拉伸长,缓解术后腰酸背痛。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动、端坐、行走可疏通经络、促进循环。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2.6 认真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每15~30分钟一次。发现异常体征,应区别麻醉剂的影响或手术后出血情况,以便采取紧急措施,排除险情。

2.7麻醉清醒前,病人可出现躁动不安,如拔管、坠床等危险,守护者必须注意安全,可按医嘱给镇静止痛剂,必要时采用约束带,保护病人的安全。

3 结论

通过将综合护理措施运用于全麻术后恢复护理工作中,加速了病人的全面苏醒,提高了全麻病人的康复质量,减轻了全麻术后呛咳、躁动、痛苦挣扎等症状。从而帮助病人安全渡过全麻恢复期。

参考文献

[1] 谢荣主编. 麻醉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1994,656~657。

[2] 盛卓人主编.实用临床麻醉学,第三版[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第6篇: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1临床资料

自2006年8月~2009年12月入住ICU的病人1 855例,男1120例,女735例,年龄5~86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754例,多发伤286例,各类肿瘤108例,其他707例。

2护理问题及措施

2.1  身体不适及护理

2.1.1  各种管道及监护设备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不适: ICU各种监护仪器的导线会让病人感觉不舒适,尤其是术后放置的一些引流管,如胸管、胃管、中心静脉导管等,还有气管切开术后、呼吸机的应用等。我们采取的护理措施:1) 将各种导线适当约束放于合适部位,尽量不影响病人的活动,以减少不必要的限制。2) 向病人介绍各种导管的作用及放置原理以及如何保证引流效果。3) 遵医嘱按时服用止痛剂。4) 定时帮助病人更换卧位,尽可能使病人舒适。

2.1.2  噪音: 我院ICU病房有12张床位,病室面积约100 平方米,床距1米,无隔栏装置,各种各样的机械声、报警声、吸痰声甚至夜间谈话及走路声可成为噪声来源。据报道[1],危重病房是医院噪声最强的地方,可达5~80dB,而超过60 dB时,对环境会产生一定干扰。我科调查发现,60%的病人感到噪音使他们烦躁不安。噪声可刺激人的交感神经,使病人的心率上升,心情烦躁,影响病人睡眠。护理措施是:1)医护人员谈话轻声细语。2) 严格做到四轻。3) 根据情况夜间调小报警音量。4)所有治疗尽量集中,以免影响病人休息。

2.2  精神方面的不适及护理

2.2.1  恐惧与焦虑: ICU病房挤满了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如除颤器、氧气、吸引器、呼吸机、监护仪等均为病人所不熟悉的高新技术设备。

这种过度的拥挤,使病人活动空间缩小,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压力,同时ICU内各种噪音,光线刺激,同病室危重病人的抢救或死亡均会对病人的心理、生理上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保护性医疗,护士避免谈及病情易引起病人猜疑。护理措施如下:1) 对术后清醒的病人讲解各种仪器使用的目的、用途及安全性,告诉病人监护对他的病情有利。2) 根据病人文化程度及对疾病的看法不同采取不同的解答病情的方式。给病人讲解如何配合治疗,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3) 对于术前联系的病人,由护理人员到病房进行探视,给病人讲解ICU制度及特点,询问病人有何特殊要求。4) 采用音乐疗法: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病人自己选择收听平时喜欢的音乐。通过和谐优美的音乐,通过对病人的心理和生理起到双重作用,产生情感效应及震动效应,以调节病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郑春美[2]对设有对照组的鼻咽癌病人进行音乐治疗,实验组病人心理障碍得到明显改善。

2.2.2  孤独感和被抛弃感: 病人一进入ICU就感到精神紧张,调查发现有70%~80%的病人感到ICU的环境及复杂的仪器设备对他们是一种威胁,感到不知所措。如气管切开术后采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既影响了病人语言交流能力,同时机械呼吸机的应用又加重了病人焦虑、孤独和疲劳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这种心理上的刺激,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很多病人认为医护人员更关心他们身旁的仪器,无法了解病人身心整体情况。ICU的护理人员往往被监护仪所指导,很少与病人交谈,他们关注的是疾病和损伤,80 %的病人认为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其他状态无暇顾及。。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家属穿上隔离衣探视,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2) 护士尽可能多与病人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3) 认真做好基础护理。4) 对病人多鼓励,让病人知道只要积极配合治疗,病情稳定了就能转出ICU。

2.2.3  人格丧失:手术后病人转入ICU后,为适应监护和引流需要,病人几乎全身裸露,而护理人员为治疗,记护理记单,观察仪器而忙忙碌碌,医护之间也是谈论病情,这只会让病人以为护士更关心他身旁的仪器而不是病人本身。我们采取的措施是:1) 除了做好术前探视外,术后病人清醒后立即为他们介绍手术情况,,应询问病人有何特殊要求。2) 经常给病人翻身按摩皮肤做好基础护理,尽量让病人舒适,多与病人交流。3) 随时给病人介绍一些必要的监护情况,并介绍一些康复及饮食治疗方面的知识,让病人对自己病情有所了解,对康复充满信心。

3 体会

总之,监护设备对病人造成的医源性伤害及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避免的。护理人员要加强病房管理,经常深入实际,了解病人产生困惑的原因,及时解决问题,把监护设备对病人造成的心理及生理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促进整体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 考 文 献

第7篇: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12-02

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进入胸膜腔的气体改变了胸膜腔的负压状态,肺组织部分或者完全被压缩。单侧肺受压不超过30%者临床表现明显,均需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1]。

1 护理

1.1 引流护理

必须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使用,胸壁伤口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2 保持引流管通畅

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病人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 因此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置病人于半卧位 。并定时挤压引流管,30-60分钟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 在应用前要检查水封瓶及橡胶管不漏气,通向引流瓶的长玻璃管要插在液面下3~4 cm。在行闭式引流术后24 h内每30~60 min挤压引流管,防止血块堵塞。如水柱无波动,检查引流管是否扭曲、折叠或堵塞根据情况及时处理,保持通畅,如病人出现胸闷气促立即通知医生。患者因为负压吸引器连接不宜离床活动。

1.3 注意观察并记录

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水柱波动范围。手术后一般情况下引流量应小于80ML/U,开始时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浅红色,不易凝血。若引流量多,颜色为鲜红色或红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则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每日更换水封瓶。如是一次性引流瓶无需每日更换。术后观察有无皮下气肿、气体排出量、颜色、性状并准确记录。因整个系统是个密闭装置,因此经常检查各连接管接口是否松脱,吸引器负压不宜过大,查看引流瓶内水柱波动范围,正常水柱上下波动4~6 cm。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能随意调节或关闭吸引器。

2 拔管指征

拔管指征48-72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H引流液小于50ML,脓液小于1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方法:嘱病人先深吸一口气后屏气即可拔管,迅速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宽胶布密封,胸带包扎一天。拔管后观察病人有无胸憋、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状。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原理是利用重力、保持相对密闭,排出胸腔内的积液、积气,恢复胸腔内负压,促使肺膨胀,恢复呼吸功能。因此治疗气胸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术是紧急措施的一种,为此护士必须掌握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常规,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或病情变化,能够立即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参考文献:

第8篇: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心理特征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24

恶性肿瘤病人常见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恐惧心理:由于人们对恶性肿瘤在认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普遍存在“谈癌色变”的情况,认为癌症是“绝症”,得了癌症就等于是判了死刑。因而病人在未确诊前,非常恐惧自己所得的病就是癌症。病人常表现为:忧心忡忡、心情紧张及对医护人员的言语、态度十分敏感。或坐卧不安、唉声叹气、感情十分脆弱。

怀疑心理:病人在疾病确诊前常有恐癌心理,怀疑自己的病可能是癌症,而一旦被确诊为癌症,病人又怀疑是否是医院误诊搞错了,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产生怀疑,不愿也不敢相信。表现为烦躁、紧张、 焦虑,反复到各大医院进行重复检查等。

否认回避心理和幻想心理:病人的癌症诊断一旦被确证,出于对癌症的恐惧,却不愿意面对自己患恶性肿瘤这个现实,对病情以及任何事情都采取回避态度。表现为沉默寡言、烦躁、激惹、心存幻想,否认癌症这个事实。

认可心理和依赖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幻想破灭,不得已承认自己患癌症无疑时,“病人角色”的表演则相当“出色”。病人为了不让家人难过悲伤,亲人为了让病人安心治疗,彼此心照不宣,绝口不提病情。这时病人既不表现痛苦也不害怕,显得十分平静。非常愿意与家人呆在一起,以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同时也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依赖于药物和其他的一些治疗。把“生”的希望甚至于日常生活护理全都交付给了医护人员。表现为爱发脾气、苛求挑剔、以“自我”为中心、随时随地的要求医生护士给予关照。

抑郁心理和悲观绝望心理:病情的日益恶化和癌症疼痛的折磨,以及化疗、放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人常常产生“生不如死”的念头,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死亡安排多于生还打算,祈求早日解脱。病人常表现为心情忧郁、悲观、消沉和绝望,自残甚至轻生自杀。

恶性肿瘤病人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恶性肿瘤病人由于有上述的一些心理特点和心理表现。以及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尤其经过术后几个疗程的长时间放、化疗,病人会因为其放疗的不良反应、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常人难以忍受的癌症疼痛等,使病人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烦躁、情绪低沉、意志消退等不良心理状态和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其陷入悲观绝望之中,丧失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而再不愿意继续治疗。病人的这些不良心理状态和消极情绪,会使其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加剧病情恶化的程度和速度。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重视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不仅有利于肿瘤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还有利于肿瘤的消退。是一种值得医护人员重视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

针对不同的肿瘤病人心理特点,制订出合理的、科学的心理护理计划,并配备专门的相对固定的具有一定医学心理学知识的护士去为患者做好心理疏导。要根据病人在不同疾病期的心理状况和病情的变化等情况,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实施方案。给予患者以贴心的心理抚慰及精神调养,以及必要的生活指导。充分调动其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

护理人员对癌症患者应有深厚的同情心和爱心。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以及情绪反应了然在胸,在充分掌握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之后。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如精神紧张、心理恐惧、否认怀疑、悲观失望、绝望情绪等,有的放矢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工作,给予对症下“心”药,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在医疗方面让患者满意放心。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平衡状态。

护士为患者提供精心护理时,不可忽视家属的作用。家属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性格行为、生活习惯最了解,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对家属给予关心和帮助,努力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克服悲观失望情绪,与医护人员一道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并积极配合医师对疾病的治疗。

有效的心理护理是建立在良好的护患之间的关系上。护理人员要随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心理交流,加深患者及家属与护士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保证各项治疗方案和疗程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尽可能地满足其癌症患者的意愿需要。根据病人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布置住院的病房环境,如家庭式病房或工作式病房。让患者在身患绝症住院期间,感觉到一样可以得到工作和生活乐趣,一样可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从而唤起病人对生命的渴望,产生出强烈的生存意愿,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去战胜病魔,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重视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把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治疗恶性肿瘤病人的关键环节之一。护士以和蔼的态度、可亲的语音,关心体贴的行动,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有效地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交流,以典型治愈病例让病人看到治愈的光明前途,可让病人的悲观情绪得以消除,在精神上得到支持。取得病人在治疗上的配合,有利于提高对恶性肿瘤病人的治疗效果,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和恢复,而且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

参考文献

第9篇: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危重病人;护理;高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严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1]。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快,护理过程复杂、病死率高,易引发医疗纠纷。2007年以来,我科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了危重病人的风险管理,以降低病区的医疗风险,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高风险因素

1.1 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 危重病人一般情况下是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工作预见性难,而容易发生护士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或处理不及时的情况发生,从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1.2 急救物品配备不全 日常护理中所准备的药品能应对普通病人的需要,而危重病人的病情发生变化较快且复杂,一旦发生急救物品配备不全或功能不完好的状况,延误了抢救而造成病人死亡,医疗纠纷则很难避免。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在临床的急救物品配备中必须要考虑全面、且具有实用性和预见性,这些物品除能应对日常护理需要外,还要为危重病人的抢救提供必要的急救物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1.3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护理记录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护士在危重病人护理工作中往往重治疗、护理,轻记录,常常出现只做不记或记录不及时、不全面的现象。一旦发生护理纠纷引起诉讼,护理记录将被封存,不能修改,在诉讼时这些记录起到关键的证据作用。因护理记录存在疵瑕而败诉的几率大增,轻则引起医疗赔偿,严重的可能会因为护理记录中缺少关键的抢救措施造成当班护理人员的行政或刑事责任。

1.4 护患沟通不良 病人病情的自然发展,或治疗、检查过程的风险都可能使病人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如果医护人员与清醒病人或家属沟通不好,可导致纠纷的发生。这种纠纷的发生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视病人为亲人,以人为本,多沟通、多了解病人的需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谐的护患关系就很容易建立起来。

2 防范措施

2.1 进行危重病人的风险识别

2.1.1 识别新收的危重病人 病人入院后首先由护士接待,护士应具备区分病人病情轻重的能力,然而我科的护士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年轻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与判断不是很准确,这就为后续救治带来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为降低先入为主带来的隐患,我科室根据专科特点,规定新收病人,除了测量生命体征外,还进行经皮血氧饱和度的测量,从而能识别新收的危重病人,及时处理。

2.1.2 识别危重病人的潜在危险 每个病人在被口头或书面告知病重后,必须由高级责任护士进行评估其潜在的危险,指导其他护士在床边备好急救物品,交代需要加强观察的病情及护理中应注意的事项。另外,护士长或高级责任护士每天组织对新入、危重病人进行三级护理查房,及时发现危重病人存在的问题,及早介入,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同时提出护理对策,使护理措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2.2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学习培训是提高临床业务技能的唯一途径,护理工作的实践性较强,要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胜任临床工作。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护理大专或本科学习,积极参加与本专科相关的学术活动,定期组织专科知识学习和专科技能培训、护理业务查房、护理病例讨论。定时组织考试、考核,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2.3 加强重点环节和人员的管理 排班时注重新老护士搭配和发挥护理骨干作用,是风险管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之一。特殊时段(双休日、节假日)在排班本上标明当天的负责护士,负责护士主要检查对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宊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形成一套形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把风险管理作为长效机制来抓,对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护理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护理质量的控制范围包括入院指导、执行医嘱、各项治疗护理落实情况、健康宣教、出院指导等环节。

2.4 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 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文书书写格式、内容、要求的培训,护理记录对共性和重要个性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制订专科护理书写模版。设定护理文书的质控员,对全区的护理文书定期检查,要求不合格的病历不出科。

2.5 落实上报制度 护理人员在任何时间发生或发现护理缺陷均应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或护理安全组长汇报,既有利于化解矛盾,又为弥补缺陷赢得了时间,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另外,凡遇到有纠纷倾向的病人及家属,在晨会交班时进行相互告知,并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使护理纠纷得到有效遏止。

通过加强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高风险因素的防范措施,危重病人的护理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病人的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护士对护理危重病人的自信心、主动性、责任感、成就感、明显提高。护理缺陷与护理纠纷明显减少。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将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