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励志古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整体解读]
本诗首联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颈联用“沉舟”和“病树”来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尾联点明酬赠题意,以自勉自励结束。
2 [关键字词]
(1)酬:以诗相答;(2)乐天:指白居易;(3)长:振作。
3 [情感基调]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全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4 [典故运用]
(1)“闻笛赋”表现诗人对友人去世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2)“烂柯人”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5 [中考链接]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七、《过零丁洋》
1 [关键字词]
(1)一经:儒家经典;(2)寥落:荒凉冷落;(3)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4)汗青:特指史册。
2 [意境描述]
颔联: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3 [名句品析]
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及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4 [疑难阐释]
颈联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5 [中考链接]
结合我同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八、《渔家傲・秋思》
1 [整体解凑]
本词上阕侧重描写边塞秋色,下阕侧重抒发思乡之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2 [疑难阐释]
(1)霜满地:借边塞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既有守边辛苦、思念家乡之情,也有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3 [风格特色]
本词笔力雄健,感情沉郁;意境开阔,苍凉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4 [词眼点释]
词的上阕写景,以一“异”字统领,其“异”的表现有三:雁去将士留;秋风边声起;落日孤城闭。
5 [典故运用]
燕然未勒归无计:此处用典,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6 [名句品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战士思家与报国的矛盾展示得淋漓尽致。“家万里”与“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将士戍边的无奈和对家乡思念的情感。
7 [中考链接]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九、《江城子・密州出猎》
1 [整体解读]
本词上阙描写了出城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杀敌卫国、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2 [语言风格]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实属豪放派词篇的典范。最能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擎、卷、挽、射。
3 [典故运用]
(1)看孙郎: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2)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而为国杀敌。
(3)射天狼: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外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 [词眼点释]
(1)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字,突出词人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
(3)“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坚信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
5 [意境描述]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随从守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6 [疑难阐释]
(1)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2)“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看孙郎,亲射虎”。词人以孙权比喻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抱负不凡。
7 [中考链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 [整体解读]
本词上片描述军旅生活,写出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等雄壮场面;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结语“可怜白发生”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全词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 [语言风格]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从词句及气氛可看出本词的语言风格是:豪放、悲壮。
3 [关键字词]
(1)八百里:指牛;(2)麾下:指军营里;(3)翻:奏;(4)沙场:战场;(5)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6)天下事: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
4 [意境描述]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兵士们欢凰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5 [名句品析]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6 [疑难阐释]
(1)本词在内容上打破上下片传统写法,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后九句为第二部分,全词的点睛之笔是“可怜白发生”一句。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挑灯看剑”和“梦回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7 [中考链接]
(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2)“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中考链接参考答案]
六、示例:(1)思想感情: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2)哲理: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七、示例: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八、示例:此句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关键词】 瑕疵出资; 权利限制; 比例股权; 非比例股权
出资是股东的基本义务,股东出资形成的公司资本是公司运营的物质保障和对外承担债务的信用保障。但公司股东出资瑕疵问题一直是公司领域比较多发复杂的问题,瑕疵出资人可以取得股东资格,享有股东权利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但瑕疵出资股东行使股东权利是否应该受到限制,限制行使哪些股东权利以及如何来限制等问题,由于《公司法》缺乏相对明确的规定,致使理论界争议颇多,而且司法裁判结果也不一致①。鉴于此,2011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司法解释(三)》)用较大篇幅对瑕疵出资股东的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规定,给司法实践中处理瑕疵出资纠纷提供了清晰的法律路径,但笔者透过《公司法》及《司法解释(三)》对公司出资瑕疵股东权利行使限制的法律规制进行深入的梳理及分析,认为仍留有很大的思考空间和不完善的地方。故本文拟对瑕疵出资股东权利行使限制的内容与程序作一探讨分析,以期对立法与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一、对瑕疵出资股东权利行使的立法规制现状分析
股东资格是股东享有股东权利的基础。瑕疵出资人股东资格的确认,并不意味着其可以行使完整的股东权利。如果让出资瑕疵的股东与完全出资的股东一样可以行使同等的股东权利的话,显然违反了民商法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基本原理。
(一)《公司法》对股东权利行使限制的规制
关于瑕疵出资股东行使哪些权利应受到限制,应通过什么程序进行限制,我国《公司法》未有明确规定。只是《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②,分红权和优先认购权按照实缴比例行使,实际上就是立法对于出资瑕疵股东行使这两种权利权进行了直接限制,体现了立法对于瑕疵出资股东违反出资义务行为的否定,反映了立法对于出资协议、章程应当得到遵守、执行及保护公司债权人等许多公司基本法律制度的尽力维护③。而且公司法采用任意性规范中的“推定适用条款”即该限制规定一般情况下自动适用,除非公司在其章程中以特别条款的形式作出否定性规定,即全体股东经过法定程序没有不同的约定即为适用,当然,这样留给了股东足够的意思自治空间,这是我国立法技术的一大进步。但《公司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的表决权④、第一百六十七条第四款规定的有关股份公司股东分红权⑤、第一百八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⑥都没有限定按照实缴比例来行使,那么在股东没有对出资瑕疵的股东行使这些股东权利作出约定的情况下,瑕疵股东是否与已经诚信出资股东享有同样的权利?这不可避免地造成公司实践应用的模糊与混乱。
(二)《司法解释(三)》对瑕疵股东权利行使的规制
1.瑕疵股东行使权利的范围限制
从《公司法》第三十五条可以看到,公司章程可以排除法律对于出资瑕疵股东权利行使的限制性规定,充分体现了股东意愿,但却未规定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对哪些权利不可以限制。《司法解释(三)》第十七条规定:“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出资,公司根据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对其利润分配请求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股东权利作出相应的合理限制,该股东请求认定该限制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由此可见,出资瑕疵股东的分红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权可以被限制,但条文中有一个“等”字,似乎意味着还有其他的股东权利可以被限制,但却未规定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不可以限制的权利,即瑕疵出资股东权利行使的保护范围。依照“法无明文禁止即允许”的基本法律理念,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是否可以限制出资瑕疵股东的所有各项权利呢?显然是不合适的。但《司法解释(三)》并没有给出明确规定即章程、股东会决议不得对股东权利作出限制的范围。
2.瑕疵股东行使权利的程序限制
《司法解释(三)》对瑕疵出资股东行使权利限制规定了程序,即通过公司章程之约定,或通过股东会决议的方式做出。换句话说,在公司章程没有相关约定,或者股东会没能以有效决议的方式做出相关决定的时候,公司或其他股东并不能对瑕疵出资的股东行使权利进行限制,这是瑕疵股东行使权利受限的程序性规定。换言之,《司法解释(三)》对股东权利行使受限的规定并非是强制性规范,在公司章程或股东会决议没有对出资瑕疵股东的权利行使作出限制的情况下,公司并不能通过法律途径限制出资瑕疵股东行使 权利。
而股东会作出瑕疵出资股东行使权利限制的决议时,如果瑕疵出资的股东是小股东,决议则比较容易作出;但如果瑕疵出资股东是大股东,那么根据公司法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的规定,在章程中又未就关联事项表决的回避作出明确约定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出有效的股东会决议,当然《司法解释(三)》规定的对瑕疵出资股东行使权利约束机制也就成为空文。
二、完善我国瑕疵出资股东权利行使的立法建议
(一)从比例股权与非比例股权的视角明确受限范围
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体现的是股东的集体意愿,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可以在符合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不对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行使权利作出任何限制,这是因为股权从本质上是一种私权,应由全体股东根据意愿作出决定。当然,公司章程也可以基于意思自治对瑕疵出资股东的权利行使作出相应限制的规定。但是,这种限制权利行使范围应该受到合法性的审查,如果对瑕疵股东行使权利作出过分限制,同样侵犯该股东利益,甚至不利于公司发展。
对于哪些股东权利行使应该受到限制,有学者认为应当按照股东固有权和非固有权⑦或自益权和共益权⑧来进行判定。笔者认为股东的哪些权利属于固有权还是非固有权、自益权还是共益权,理论界还争议颇多,模糊不定,当然不能作为股东权力行使受限范围的依据。
笔者认为从可操作性角度考虑,应从比例股权与非比例股权⑨的视角明确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不得限制瑕疵出资股东权利行使范围,即瑕疵出资股东行使非比例股权不应受到不合理限制。因为非比例股权是保证股东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维护自身权利的最基本保障,这些非比例股权的行使有利于保障投资收益、维护交易秩序、提高公司运营成果。比如:股东的查阅权、建议权和质询权可以帮助所有股东及时了解公司运营状况,提出改善公司经营管理的建议;而召集和主持股东会的权利以及提案权则有利于打破内部人控制,保护公司利益;异议股东的回购请求权、股东代表诉讼权利、解散公司请求权等股权行使可以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因此,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对这些非比例股东权利作出不合理限制的应当认定无效。
比例股权是公司股东按照持股比例确定的股东权利,股东实际履行相应的出资义务是其行使相应股东权利的主要依据,故出资瑕疵的股东行使比例股权受到相应限制,能够更加有效地督促瑕疵出资股东尽快补足出资以便行使完整的股东权利。况且,比例股权具有的可分割计算的特点,使得这种限制不仅可能,而且简便易行,具有可操作性。故,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对瑕疵股东行使这些比例股东权利作出合理限制是必要和可行的。
(二)构建限制瑕疵股东行使权利的路径
明确了瑕疵股东权利行使受限的范围,但不应寄希望各公司的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个案约定比例股权行使受限规定,否则可能出现在章程与股东会决议都没有规定的情况下,瑕疵出资股东与完全出资股东可以行使同样的股东权利,甚至出资瑕疵占多数的股东通过滥用公司控制权在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中规定不按实缴出资比例分配利润与公司剩余财产,这显然违反民商法公平、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所以在公司章程与股东会决议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立法上必须供给各个公司以通用的法律规范,所以,对于依照股东持有股份比例为基础予以确定的股东权利:红利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新股认购优先权、表决权需要立法直接出面予以强制性、普适性规定即按照实缴比例行使是非常必要的。
三、结论
瑕疵出资股东可以具备股东身份,但其取得股东身份不意味着可以行使完整的股东权利,相反其股东权利的行使应当受到合理的限制。章程、股东会决议可以充分体现股东意愿对其行使比例股权是否限制进行约定,但对于体现公司管理的非比例股权不属于受限范围。但对于比例股权是否受限,公司章程未有规定,也未有股东会决议,则按照法律的规定予以解决。即公司立法应当对瑕疵出资股东的比例股权予以强制性的直接限制,同时保留章程和股东会决议可以排除限制适用规定,体现股东权利为私权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 冯果.论公司股东与发起人的出资责任[J].法学评论,1999(3).
[2]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 叶林.公司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关于股东瑕疵出资及其民事责任的认定[M].//中国民商审判(总第3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 赵旭东.新公司法讲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6] 周友苏.试析股东资格认定中的若干法律问题[J].法学,2006(12).
[7] 江平,孔祥俊.论股权[J].中国法学,1994(1).
[8] 叶林.公司股东出资义务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8(4).
[9] (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公司法(影印本)[M].第4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0] 孔祥俊.公司法要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11] 张保生.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权利限制及其法律规制[C].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公司法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
[12] 李建伟.公司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3] 顾东伟.限制股东权利章程条款效力之探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14] 王嫱.有限责任公司未出资股东资格探析[J].政法学刊,2008(3).
[15] 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6] 赵旭东.公司法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7] 奚晓明,金剑峰. 公司诉讼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18] 蒋大兴.出资瑕疵投资者的权利结构[A].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0.
[19] 施天涛.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0] 雷兴虎.公司法新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流派众多,名家名作也不可胜数。如何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来培养提高初中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反思,总结出了以下策略和方法,愿与大家商讨。
??一、课前预习,初步背诵
与学习其他文章一样,学习古典诗词也要强调预习,要把预习工作落到实处。预习时,一般采取个人独立预习与小组预习相结合的形式。个人预习要解决的是生字、生词的读音问题,要求学生人人行动起来,翻阅字典,读准字音,为诵读和理解扫清拦路虎;在此基础上,还要熟读成诵。小组预习的常规做法是,要求组员合作,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简况等问题,做到组内资源共享,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策略。
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学习小组对刘禹锡的简况做了较为深入地了解,尤其是对贬谪诗人的情感有了较深的体会,令笔者十分欣慰。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作者的身世,学生只能是听众,学习积极性不高。让学生参与初步解读,带着问题阅读,预习工作就会扎实有效。
二、检查默写,展示个性鉴赏成果
识记、理解、默写是鉴赏古典诗词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尽管能背诵下去,但往往默写不正确。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诗歌的语言。诗歌当中的一字一句是不能随便改动的,错别字的出现,明显歪曲了诗歌的原意。检测默写,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提倡个性鉴赏,是培养学生主动进入诗词意境氛围的关键环节。这里所说的个性鉴赏,是倡导学生把初步理解诗歌形象语言,大致把握诗歌情感等方面的感悟理解用口头表达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提高。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作用是点拨指导,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环境,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关于这首诗的情感,许多学生认为是“感伤悲慨”,依据是“巴山楚水凄凉地”,“怀旧空吟闻笛赋”。
针对学生理解的片面性,教师要做的工作是适时讲解如何从整体出发,在全面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概括作品的情感。一首诗歌中既有直抒胸臆的句子,又有间接抒情的句子。要全面概括诗歌情感,就要同时兼顾这两方面的因素。这首诗的前两联,叙述作者遭遇贬谪时间之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但后两联情感却出现了变化。听了朋友的劝慰,作者巧妙设喻,以“沉舟”、“病树”自况,传达出积极、达观、向上的心态,感情豪放。基于此,可以把这首诗歌的情感概括为伤感、豪放。
这一事例说明,引导学生进入自由的个性鉴赏氛围,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发现问题,开展师生互动交流,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质疑问难,突破难点
?诗词教学中,难点是一种客观存在,教者不可回避难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的两个典故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教材中有注解,但学生不一定能理解作者运用典故的目的、作用,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如何突破这两个难点呢?笔者的一个做法是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回忆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人久居他乡,世事沧桑,年老回乡,反主为客,感慨万端。这两首诗在抒写世迁,诗人悲慨万端方面有类似之处。复习它,有助于化解难点。再联系刘禹锡诗中的典故,可以化难为易。“闻笛赋”指的就是晋人向秀的《思旧赋》,表达了对亡友嵇康的悲叹、悼念之情。刘禹锡借此典故抒写自己贬谪期间,一些友人离去而无限伤感之情。“烂柯人”典故则用王质的故事表达自己遭遇坎坷,惆怅失意的复杂情怀。理解诗中典故的作用意义,一方面要了解典故的本意,另一方面要把作者的境遇、情怀与典故密切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深刻领悟作者的良苦用心。
?另一个做法是投石问路。学生没有发现或意识到的难点问题,教师要主动出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学习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后半句,很多人都能理解,但对“兴,百姓苦”不一定准确理解。考虑到理解可能不到位的问题,笔者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举例说明秦汉王朝兴盛期间,天下劳苦大众的疾苦,学生列举了很多例子,笔者再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的份量,学生终于体会到了诗歌语言的精妙所在。
四、积累方法,迁移默化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仅要熟读大量的古典诗词,还要积累初步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要领,这样才能谈到提高。针对每一单元的诗歌特点,要着眼培养鉴赏能力,及时总结鉴赏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针对写景抒情类的诗歌,要求学生概括诗中的意象,分析意象特点,进而把握作品情感,一言以蔽之,“写的什么景抒的什么情”;针对咏史怀古类的作品,了解前后两个朝代的大致特点,知人论世,对比感悟作者抚今追昔、昔盛今衰、世事沧桑的深沉感慨等。
?教材所选诗歌例子毕竟有限,解读好范例,让学生得法于课堂,受益于课外,由点到面,应该贯穿于古典诗词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开展比赛活动,营造学习氛围
关键词:鉴赏 ;创新; 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诗词,古代诗词,现代诗词无一不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让学生学好诗词,创造性地鉴赏诗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水平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从事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深感诗词的鉴赏应等同于小说,散文,戏曲等文学作品,不可偏废,同时在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地鉴赏诗词方面有一定的感受,尤其在对古诗词的引领鉴赏中尝到了一定的甜头。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造性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让我们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程度
应当说古诗词有着诸多不便我们学生鉴赏的因素,首先,古诗词一般都为格律诗,这些诗词有了平仄的韵脚,诗句词序往往显得比较复杂。其次,古诗词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有的上百年,有的上千年,距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较远。第三,有的诗词的意境抨击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的则是作者自身生活情感的流露。不同的诗人词人机遇有别,他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则代表着个人的志向和认识,即使是同一作者由于喜怒哀乐的时段有别,不同时段诗词亦同样大有差异,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创造性地鉴赏古诗词有时还真是困难重重,有时勉强凑合一下总不是作者心声的写照,总有牵强附会之嫌。所以作者以为,要让我们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积淀,这里包括民族斗争史,文学发展史,汉语知识变迁史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鉴赏古诗词。应当说我们不可能有时间让学生去掌握与古诗词有着密切联系的诸多内容,有时只要结合相关学科的学习稍作提示性的联系即可。有时还可通过一些历史故事的电影与古诗词有关的历史镜头,这些镜头完全可以辅助我们的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鉴赏。如让学生创新鉴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必须先从历史的角度去介绍其人,他是一个壮志未酬的诗人,再从文学的角度去介绍其人,他是一位中国古代文学史具有显赫地位的诗人。从某些意义上讲,我们的学生知晓了这些,就能比较顺利自主而又创造性地鉴赏“大江东去”的壮阔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一腔真诚。
二、创造性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去进行古诗词艺术的比较
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作品的样式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久放异彩,不同时期有不同风格的古诗词又能在人类文化的长廊中同占一席之地,都是因为有着匠心独具的表现手法,都是因为有着美好的情感。要想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创造性地鉴赏这些古诗词,最好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多将古诗词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提高创造性鉴赏的水平和能力。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延伸以及综合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比较性的鉴赏,柳中庸,唐朝著名诗人,有两首古诗不但值得一读,而且有利于我们的学生通过比较提高创造性鉴赏能力。柳中庸的这两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征人怨》诗题中有怨字,而诗歌中无一怨字,《听筝》题中无怨字,而诗歌却以“怨”去铺陈。应当说这两首古诗都与“怨”有关,但诗题与抒写内容之间都有不同之处,因此我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地开展。通过相互置换关系的你谈我议,学生们豁然开朗,为了检查学生的鉴赏效果,我让学生以《柳中庸的怨求》为题,写探究两首诗的异曲同工的小论文,学生们所写的论文有理有据,中心明确,论据确凿,简洁独到且篇篇入理入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创造性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让我们的学生把故事的意境与人们的推崇无缝对接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给人们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启迪,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人们受到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主人翁精神的启迪。如目前的“”事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吟诵此文,通过创造性地阅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总而言之,我们的国家要兴旺发达,需要我们有高尚的道德,有可贵的人文情怀,有满腔的社会责任意识,也要有把握社会关注民生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应当说新的时代我们所崇尚的精神都能从古诗词中挖掘。我们还记忆犹新,在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曾引用了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表明自己今后工作的态度,十年来温总理就是这样践行总理职责的。人们说以史明镜,我们也完全可以诗明镜以诗励志。
参考文献:
[1]曹津源.以身许国为民造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9.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
一 营造诗意氛围,以环境润物无声
教室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描写黄河的诗句。从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看黄河的奔腾不息滔滔入海;在李白“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悟黄河的源远流长博大情怀;在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品黄河的意高境远舒展心胸。后面的评比栏上冠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标题提醒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这是本学期教室的装扮。这是“以诗文辅德,塑造人格美;以诗文践行,引导行为美;以诗文益智,渗透智慧美;以诗文陶情,欣赏艺术美”的教育理念。这是让墙壁、生物角、小书架处处都彰显古诗词文化的具体措施。让以“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为主题的读书展示栏成为孩子们展示阅读成果,交流读书心得的“悦读”家园。这些,不仅成了班级的一道风景,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学生在欣赏、诵读中,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从中了解黄河孕育华夏的文明史,感受到黄河的力量和精神,在诗意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诗词的陶冶和影响。古诗的积累,底蕴的积淀就在这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环境中得到滋润。
二 经典诵读课堂,让情趣融合所长
今年,教育部在语文新课标的修订中,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阅读做了一些调整,都增加了经典篇目的诵读与背诵。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到400万字以上,而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则有136篇。诵读古诗文的主阵地是语文课堂,我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技术来演绎流传千古的经典诗文,和诗文浑然一体的音乐、生动再现诗文意境的图片,为孩子们理解古诗文搭建了桥梁,打通了时空的间隔。在《惠崇春江晓景》中寻春、探春、赏春,感受春之生机;在《卜算子咏梅》说梅、问梅、评梅、赞梅,感受梅花的高洁品质……学生在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古诗课堂中,将语文课程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和实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诗的语言特别跳跃、含蓄,为读者留下很多“空白”。在课堂上,我匠心独运,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处展开丰富的想象,再通过艺术再造——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古诗配上合适的画面,将一首首诗词,转换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实践证明,学生爱给诗词配图画,乐意用彩笔来阐述诗意。由此可见,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好这些空白,不仅能加深对诗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 特色诗韵活动,用体验品味成功
古诗词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藏,在学生积累诗词的过程中,如何能让学生保持对诗歌的持久兴趣呢?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课内外组织丰富的活动来激发诵读兴趣,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课前吟诵,培养雅趣。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适合小学生诵读。充分利用每天早读或语文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课前吟诵”活动,让学生手捧诗卷,神游天下,神交古人,于广袤大漠中静观日落,于清风明月处可见闲情,于百花争艳处独嗅芬芳,于芭蕉梧桐处坐听风雨;让学生手捧诗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春看儿童忙趁东风放纸鸢,夏观荷池接天莲叶无穷碧,北可驰骋于塞外草原天高云淡,南可畅游于江南看鱼戏莲叶间。真正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在“常吟”与“时习”中感受语言的精练、节奏的明快、意蕴的深远、情感的真挚。总之,在诵读中培养雅趣,在吟诵中陶冶情操。
办手抄报,培养情趣。随着学生古诗词积累数量的增多,他们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采用办古诗词手抄报的形式恰能满足学生这一愿望。为此,我每月以一个主题让学生办古诗词手抄报,把学生带入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境界,使学生走进浩瀚渊博的古诗王国,让诗香溢满班级,让诗魂注入学生的心灵……定期引导学生将手抄报归类整理成册,分为山水田园篇、花草咏物篇、送别思乡篇、爱国励志篇、春夏秋冬篇、洛阳牡丹篇等……再通过定期的手抄报评比展览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在不知不觉中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转化成学习的情趣,在展示中形成阅读和积累的良好习惯,在交流中提高归纳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古诗文 方法策略 初中语文
千百年来,从上古的《诗经》到的《沁园春·雪》,由于语言生动凝练、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具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和励志佳作。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方法。
一、查阅文学常识的策略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了“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的《泊秦淮》,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
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4.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为: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而现代诗为自由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可以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
二、解读诗题点明主旨的策略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三、创设情境品味古诗意境美的策略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关键词: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唐诗三首;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18-02
黎英海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唐诗三首》堪称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对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中国的古典诗词以其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
(一)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概况
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开创了古诗词艺术歌曲之先河。黄自创作的《花非花》,《点降唇·赋登楼》。旋律优美,和声新颖,有着恬静,优雅的意境,是当时艺术歌曲创作的精品。
2、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谭小麟为代表,他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词既有成熟的现代作曲技巧,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自君之出矣》、《正气歌》。
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代表人物罗忠镕,作品《涉江采芙蓉》严格按照十二序列音乐的规则创作而成。将“五声十二音”作曲技法运用到民族音乐创作中的先导。这时期创办的首届“华夏之声古典诗词音乐会”①更是推动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发展。黎英海就是这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优秀的代表。特别是他创作的《唐诗三首》,是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典型代表。其中的《枫桥夜泊》荣获“8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金奖,成为新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优秀代表,深受声乐演唱者的喜爱和欢迎。
(二)黎英海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黎英海,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祖籍四川。他从小酷爱音乐,也表现出有很高的音乐天分。14岁时黎英海到川南师范学习,在此期间,该校音乐教师王立三发现了他的才华,给予他极大的帮助和支持。1943年9月考入重庆木关国立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作曲。后因抗战胜利学校迁往南京,得到著名外籍教授佛兰克和拉扎洛克的影响和帮助。1952年—1964年,黎英海在上海音乐学院工作,他这里广泛地接触民族民间音乐,并把对调式的研究由民歌扩大至戏曲、说唱及民间器乐等领域。
二、黎英海的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
黎英海先生创作的《唐诗三首》中体现了他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和独具一格的创作风范。
(一)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
中国的古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黎先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擅长用精湛的音乐语言来表现诗歌的意境,把歌词中最细腻的感情用音乐表现手法准确的表达出来。其旋律好像是从歌词的朗诵中自然流出来,让歌曲的旋律线条应和诗歌韵律的抑扬顿挫。在黎英海的作品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古朴、典雅的《枫桥夜泊》。诗歌:“月落乌啼霜满天”中“落”字对齐四个音符,“天”字对齐六个音符,还有变化音升4都是为了是歌词的押韵与凄美流畅的旋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创设出了凄凉的意境,够了出灰暗、寂静的月夜,为后面情绪的抒大作了很好的铺垫。在这小小的作品中。黎英海把意境心绪表现的淋漓尽致,音乐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所表达的情绪,将音乐融进诗意,这也是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成功所在。
(二)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音乐界对民族音乐的创作和研究现状激起了黎英海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当时有些人生搬硬套把西方传统调式和声手法应用于民间音乐创作中,黎英海认为这并不符合实际,指出:“不能把欧洲的大小调的和声观点强加到民族旋律当中,这样会格格不入,风格很不协调。②黎英海曾指出:“如何发展我国独具特色的浓郁民族风格的多声部音乐,永远是一个实践过程,必须通过创作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我们的音乐创作应当以民族传统音乐为根基,广泛吸收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使之与民族特点相结合,多样化大胆进行尝试。③他主张即对待传统既要继承,又要发展创新。他在创作中从不离开传统这个基础去创新,而是更多的从固有的传统中去挖掘,并与近代创作技法相结合,是自己的作品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黎英海创作的作品均体现了他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和独具一格的创作风范。作品《唐诗三首》的旋律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借鉴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使得音乐调式颇具民族特色。黎英海在该套作品创作时借鉴了西方作曲中的“泛调性”手法,从而使得作品给人一种超脱传统的听觉享受。正是因为黎英海将五声调式与西方调性创作思维巧妙结合,使得这套乐曲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黎英海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风格呈多样化的,适应了内容表达的需要,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
(三)创作中的美学追求
诗歌本体就有美学的价值。在《春晓》的诗中,诗人使用清新隽永、平淡朴质的语言方式写景叙事,将人们带入一种隐约的、朦胧的、飘忽的、空灵的美学境界,充满超脱、宁静的意趣。在《枫桥夜泊》中表现的是寂寥、落寞的没。而《登鹳雀楼》表现的是纯朴、雄壮之美。黎先生通过诗歌的美和音乐的美相结合。在创作中黎先生特别注重音乐形象的塑造,他强调 “词曲结合的对立统一关系,关键在形象”。而且“依据词酝酿旋律时,首先是考虑音乐形象,写成之后,最后要检验的也是音乐形象。”④在他的这些作品中体现了意境美、旋律美、音乐形象生动、节奏曲式多样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伴奏等美学思想。黎英海的《唐诗三首》表达歌词意境和塑造音乐形象方面都有所体现。在黎英海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伴奏中运用了音声模拟技法,从而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在听觉与音色上达到了审美情趣。从黎先生的声乐创作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古诗词情有独到的审美观点,是崇尚古诗词那古朴、典雅风格的。他的声乐作品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以及民族的美学观点。
三、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民族音乐为素材,以中国古典文化为依托,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经演不衰。黎英海先生以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为己任,一生追求从不悔。作品中所涵盖的民族精神和意欲振兴“中国民族乐派”的艺术情结令人感动,而他所挖掘的民族音乐精华必将在后辈中发扬光大。黎英海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气质典雅,曲调优美。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优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优秀典范。他继承和发展了青主、黄自 开创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体裁。作曲家在吟咏性旋律的创作进行了成功的探索,这在当时歌曲的创作中并不多见,为后来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我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华夏之声》音乐会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学术性演出活动,第一次古诗词艺术歌曲音乐会与1983年6月21日在广播大夏音乐厅举行,此次音乐会的宗旨是在艺术歌曲复兴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营造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②冯光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他 这里完美交融——卸载黎英海先生80大寿之际.中国音乐年第二期.
应该是耳濡目染的缘故吧,我女儿特别喜欢读书,从小就对语言文字有较强的感悟力。小学五年级迷上《红楼梦》后,这丫头不仅翻阅了厚厚的原著,还把两个版本的电视剧看了N遍,《葬花吟》等经典诗词就此被她熟记在心。好像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她忽然无师自通地写起古诗词来。
第一首《如梦令》写在一张皱巴巴的小便笺上。记得当天放学归来,她头冒热气脸上挂灰地摸出一张纸片塞给我。我心不在焉地展开纸片,心里恨恨地想:你就不能写在本子上吗?你就不能别把墨水洇成团吗?你就不能……可当我透过那粗陋的笔划读懂文字的含义时,立马满脑子懵懵的,说不出一句话。“日近悲凉寒冬,天降冷清骤风。不知今宵阁中,可有红妆泪?雪绒,雪绒,汝证曾有魇梦。”――这可不是林黛玉的时代,这是21世纪,现在孩子们的生活里充满了电子游戏和奥语奥数,女儿竟然写出这样多愁善感的词!
“好!非常好!”我对女儿竖起大拇指。
“真的吗?好在哪里呢?”她刨根究底继续追问,一脸的不自信。
可怜我这个中文系毕业生对古诗词也是一知半解,让我从韵脚、意境、内涵等方面再作深层次点评,一时间还真有点力不从心。于是,我把这纸片用微信拍了,发给孩子的外公。写了一辈子诗歌的外公赞不绝口,甚至猛夸女儿是李清照再世。这反应,比我这个当妈的强烈太多,真是改不了的诗人脾性啊!
女儿受到肯定,越发诗兴大发。没过多久,她就写出若干首半古不新的诗词,比如《春景》:“皎月影下掩孤门,媚日阴里苔宿盆。借得午后一时闲,偷来三月桃李魂。柳岸丛间见蝶舞,杏滩花海闻香纯。待到夏来秋冬去,此番佳景又一轮。”比如《醉花阴・秋夜》:“残笛月下音沁人,花落永不存。燕去冬将至,叶如雨落,潇潇秋露润。夜半窗外风飒爽,半枯草无神。寒溪缓缓流,朦胧雾起,闻有梅香纯。”比如《秋律》:“秋水盈盈笑,秋阳闪闪耀,秋山默默绕,秋雨静静飘。秋色曼妙,秋烟袅袅,秋夜光渺渺,秋思心上雕。”
女儿写诗作词随意得很,信手拈来,分分钟搞定。问她怎么做到的?她回答:“很简单啊,你只要把那些典雅的字词堆砌起来就成了!”晕,这让以“推敲”闻名天下的贾岛先生情何以堪?更得气坏推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杜甫老先生吧?好吧,既然女儿喜欢古诗词,那我就顺水推舟尽量帮助她吧。我专门请教了南师大文学院的教授,为她买了《笠翁对韵》《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白香词谱》等经典,自己闲来无事便跟着她一起琢磨。女儿逼我一起学写诗,我勉为其难但又不便拒绝,最后只好以香菱姑娘励志,默默地准备了一册诗稿本曰:双韵集。
偶尔将女儿的诗词晒给朋友,朋友立刻怂恿我说:“太有才了!我帮你找人宣传宣传吧。当年的文学小明星不就是这样诞生的吗?”
我谢绝了朋友的好意,并笑着反问:“你想让我像仲永爸那样,‘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不不,仲永妈伤不起,孩子还是顺其自然慢慢成长比较好!”
是啊,现在的孩子优生优育,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他们不凸显才华谁凸显才华?他们不尽兴发展谁尽兴发展?现在的这个时代,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展示自己、实现自己。身为家长,我们可以为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喝彩,但真没必要像仲永爸那样放大和夸耀。一旦过早地将孩子推到聚光灯下,让孩子陶醉于众星捧月的感觉不可自拔,那必将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泯然众人”的后果恐怕还是轻的。
2
其实为鼓励女儿创作的积极性,我也曾帮她投寄过一两篇诗作,并且非常幸运地都发表了。去年南京青奥会召开,经过师长的辅导,女儿创作的《青奥三字经》在一个大型征文活动中获奖,还赢取了上台演出的机会。正因为有了信心,后来女儿但凡知道有各种诗词征文比赛,总会自己主动报名参加。我想如此这般,也就大概差不多了吧。我和女儿一致认为,成不成为诗人并不重要,享受诗词之美,已经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别样收获。
要说这份平常心还是女儿给予我的。幼儿园小班时,有一次,女儿的画作被老师选中去展览。我隔了几天才知道这事,当时心里就乐开了花,急不可耐拖着孩子去看马路边的画展。那副《小鸡啄春图》是女儿与小朋友合作完成的,女儿只是用土豆刻成的模子,印了几个小鸡爪。即便如此微不足道,我还是按捺不住兴奋,不仅逮住女儿左问右问,还要求她伸出V指拍照留念。当女儿最终逃离我去一边玩耍时,我忽然间怅然若失地明白了什么。从那以后,我努力学着既不“捧杀”也不“棒杀”,努力让孩子的成长成为她自己的事。
【摘 要】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为突破文言文的学习难点,选择内容要适量,要由浅入深,循序建构。要以激发诵读兴趣入手,采取有效的诵读方式。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借以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养成健全的人格,感知中华优秀文化思想的美、语言的美。浸润心田,享用终生。
关键词 循序建构;有效诵读;学思结合;注重实效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这些流行不衰的资源蕴含着大量的伦理道德、礼仪风俗、人文历史。我校利用少年儿童的记忆黄金期,有选择地引导他们诵读一些国学经典,借由先哲的风范熏习我们的少年,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秉性淳良的儿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为孩子们奠定一生融入社会、生活幸福、事业大成的基础。
一、精选内容,循序建构,有效诵读。
国学经典虽然流韵悠长,语言简练,极具概括性,但在白话文通行的今天,它却以晦涩难懂的语言、特定的历史背景、远离现实的旧章典俗,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我校根据“思想教育标准”、“难度系数标准”进行选择建构。
1.精选内容,形成教材系列
校本课程开发初期,我校组织课题组教师广泛收集资料,大量阅读经典,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在选择符合思想教育性标准的经典中,按照难度系数对其进行第二次筛选。选择难度符合或稍高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经典内容,构建国学经典诵读教程。在实施中不断对内容修改、扩充,经过六年的时间,形成教材系列。具体内容分为古典诗词和古文经典。
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节奏、文字兼美。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合在诗词中的智慧、风骨、胸怀、操守都是少年儿童陶冶情操、建构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古诗词篇目结合《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按难易程度推荐各年级诵读。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本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我们按校本课程开发纲要的标准,分年段、目标明确、悉心研究、严格筛选。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思路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实施整体性教学。
2.循序建构,分段推进
国学经典对于今天的儿童少年是陌生的知识。为有效推进经典诵读,我们采取循序建构、分段推进的策略。经典诵读初期,我们在全校开展“诵读弟子规宏扬真善美”。《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孺子、敦伦尽份的最佳读物。三字一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在此基础上增加《三字经》节选和《笠翁对韵》,为学生继续诵读打基础。经过两年的实践,总结推进。第二阶段,组织三到六年级学生诵读《朱子家训》、《论语》、《孟子》节选。《论语》是部充满智慧的典籍。古人云: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悟先贤的智慧,积淀经典名言,提高品德修养。第三阶段,组织五六年级学生诵读《大学》、《中庸》以及诵读励志古文。诵读《大学》、《中庸》,明志修身。“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3.构建模式,有效诵读
我校在诵读课堂教学中强调:“诵读化”。诵读是学习文言文、古诗词的好方法。是培养语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还要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国学经典诵读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朗读,强调积累,但形式不拘一格。教学中力求做到:隅教于乐,知识生活化,道理浅显化。以经典诵读为途径,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传承国学精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完整领悟,古为今用,引导践行。
我们充分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诵读兴趣,在诵读中渗透思想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主席:“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1.增强意识,完整领悟
作为优秀文化载体的国学经典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开展首先要引导师生热爱经典,增强意识,同时要增强教师自身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校本课程伊始,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倾听有关国学经典诵读的专家讲座,观看经典诵读的竞赛视频。为提高国学功底,我校为教师提供经典书籍,在业务学习中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心得。
2.学思结合,古为今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校充分利用经典诵读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的浓厚兴趣。把经典诵读与品德教育相结合,既有效地加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又强化了诵读课程的生命力。
3.注重实效,引导践行
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我们坚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知、情、意、行相统一,我校在引导诵读《弟子规》时,结合诵读内容,制定本校的“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建立规范意识,践行规范。
三、阅读拓展,活动深化,环境熏染。
1.延伸文本,拓展阅读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几年来,我校以国学经典诵读为契机,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我们同省内孔子学院联系,获得与经典诵读有关的书籍,同时开放学校图书室,各班级建立图书角,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籍目录。每天定时阅读,把校外阅读同校内阅读相结合。为促进学生阅读兴趣,我校定期组织中高年级学生“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友”读书汇报会;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故事演讲比赛。
2.营造氛围,浸润经典
为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我校将有关经典内容的图像、书法、经典佳句名言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和走廊的展板中,让更多学生接触经典,感受经典的熏陶。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营造氛围。每天定时播放古典乐曲,以《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风格明郎、愉快的国乐,为学生晨读、午读的引导音乐,营造平和、幽远、古朴的书香氛围。每周三开设“国学经典诵读”栏目,利用国学经典诵读机进行经典诵读示范,赏析经典古诗词,交流经典诵读体会。同时,利用校内视频网络,定时播放《中华五千年美德故事》动画片。以此引领全校师生走进国学经典的美妙世界。
3.展示成果,活动深化
在有效开展诵读国学经典的基础上,我校还重视经典诵读与其他课程、活动的结合渗透。经典诵读与品生、品社相结合,增强课程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