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学实践教育范文

研学实践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学实践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学实践教育

第1篇:研学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网络教学;网络教学设计;网络教学设计样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3-0079-08

一、网络教学设计样式的研究诉求

教学设计是现代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网络教学设计具有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但同时需注意到任何教学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展开的,而环境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开展。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网络教学日益受到关注以来,网络教学设计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概括看来,已有的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第一,传统的经典教学设计模式或教学理论直接应用在网络教学设计中。例如,ADDIE模式、迪克和凯里(2001)的教学设计模式、Gagne的九事件教学(1985)和Keller(1983)的ARCS模式等在网络教学设计中都有应用体现。这些教学设计模式注重过程,基本由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五个阶段构成。又如,密歇根大学采用基于目标的绩效/知识模型(PK模型)引导在线课程的设计。PK模型一部分来源于M,David Merrill的成分显示理论和Jeroen van Merfi6nboer的复杂认知技能和知识理论。

第二,传统教学设计模式在网络教学中的改造应用。许多专家认为网络教学应该有特定的教学模式。Gayle David,son-shivers和Karen Rasmussen提出了WBID(Web-BasedInstructional Design)模型。在该模型中,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设计模式和理论皆为网络教学设计各阶段的基础嘲。FranklinR.Koontz、Hongqin Li和Daniel pora(2006)提出了ASSIST-Me模型,该模型从学习者的视角,提出了7个基本教学设计步骤,每一步骤还包括一些子步骤。

第三,网络教学设计新模式的研究。David Merrill提出了名为Pebble-in-the-Pond的教学设计模型,与传统教学设计模型聚焦过程不同,该模型基于规则,强调教学设计产品而不是过程;它在设计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并且利用真实的内容材料而不是规范:即它利用功能原型而不是规范文档来表征教学设计。

第四,教学案例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案例库。案例生动形象、互动性强、易于理解和记忆,更方便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并且更能调动和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求知欲。随着在线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网络远程教育领域,师生分离,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了帮助他们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消化,在网络课程中大量使用案例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案例也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点。

第五,教学设计样式研究。样式(Pattern)研究起源于建筑学,最早是由建筑理论家Alexand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Alexander将样式定义为:“样式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接着指明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关键部分,这样就可以重复使用这个方案,而不必另起炉灶”。随后。样式思想慢慢影响了软件行业。许多人开始用样式来记录软件设计的专业经验。伽玛等软件工程学者出版了《设计样式》一书,详细呈现了信息系统应用的成功样式,成为样式在软件行业应用地位的奠基之作。同时,一些美国和德国具有丰富计算机教学经验的学者,也将基于样式的方法应用到问题解决中,开展了教法样式项目(Pedagogical Pat,terns Project)的研究。此外,欧盟ELEN项目(2003)啊、IMS全球学习联盟UNFOLD项目等都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样式进行了有益实践,出现了在线学习的设计样式(Design Pat,terns for e-Learning),研究了在线学习环境中从课程内容到教学组织的设计经验。Diana Laurillard在2012年新出版的《教学,一门设计科学:为学习与技术而构建的教学模式》“Teaching as a Desien Science——Building Pedagogical Pat-terns For Ttechnolog”一书中,提出了教学是一种设计科学的观点,并且探讨了“获得学习”、“探究学习”、“讨论学习”、“实践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样式。我国胡小勇老师在《基于样式视角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一文中,提炼出三种优质网络课程的收敛样式:理论导学型、技能训练型和问题研学型。

以上三项研究皆是关于教学设计模式和基本理论的,但在这些模式和理论的使用过程中,应用者普遍体会到。教学设计模式和理论比较抽象、宏观,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践环节,即使教学设计专家都很难把握其实质,而对于新手教师。难度更大。教学案例又比较具体。与具体的学科知识关联度高,不适于作为一般性的设计参考支架,但教学设计样式是立足于中观层面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本研究将对网络教学设计样式展开研究与实践。这是因为对于习惯于传统面对面教学设计的教师来说,网络教学设计还是一个新领域。由于缺乏可借鉴的原则、方法和操作样式,所以传统教师面对网络教学时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研究者做了大量探索,最新研究是将教学设计作为一种科学进行研究,教师如建筑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一样,承担着教学设计师的职责。希望形成人人设计、我为他人设计、他人为我设计的愿景,使优秀的教学经验与范式得以共享与传承。本文中提到的网络教学与网络课程同义;教学样式、教学设计样式、设计样式三者也同义。

二、教学样式的概念解读

教学样式的本质是提供一种分享成功教学实践的范式和方法,对于新手教师更具有重要意义。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职责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的工作会部分或全部地由某种网络应用(如教学课件、虚拟实验等)所取代,面对网络教学设计。绝大部分教师都还是初学者。如前所述,在面对面教学中,已形成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但教学模式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比较抽象、宏观,可操作性差:教学案例又比较具体。与具体的学科知识关联度高。不适于作为一般性的设计参考支架。而教学样式界于教学模式与教学案例之间。即界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理论之间。是从中观层面进行的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概括起来,教学样式具有以下特点:(1)可操作性:设计易于用户理解和掌握的结构框架,让用户易学、易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2)通用规范性:从中观层面对课程进行设计和管理,使得教学内容和活动的设计更具通用和统一,并有利于知识的有效共享。(3)相对灵活性:描述的是按照特定情境下解决某类重复出现的相似教学问题的基本框架。而非细节规定。因此。具有相对较好的灵活性和可迁移性。具体地说,教学样式是获取教学实践中的专家经验的方法,目的是以一种简洁的形式记录教学实践的专家知识,使得需要这些知识的人可以方便地获得。教学样式的本质是提供一种分享成功教学实践的格式和方法。

三、基于EDR的教学样式研究

面对“教学样式”这样的设计理念,研究者既有用之解决实践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有寻找通用方法论的理论诉求,而“教育设计研究”(Educational Design Research,EDR)正是能够同时满足这两项需求的研究范式。EDR旨在通过研究者与实践者在现实情境中开展协作,通过迭代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得出情境敏感的设计原理和理论,它既可以输出理论性成果,又可以产生实践性成果。本研究的目标是获取网络教学实践/网络课程设计中专家经验的教学策略和设计方法。形成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样式。以一种简洁的结构形式进行记录,使得需要这些知识的人能够方便地获得和应用,形成一种通用的网络教学设计样式语言。其迭代循环研究如图2所示。

从图2看出,该研究包括三个阶段(三个子循环),每个阶段皆有其短期的研究目标和任务。阶段1主要进行文献分析和近年来网络教学设计(网络课程)剖析。由于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直接载体,是网络教学设计的制成品,在建设网络课程时,需要将网络教学的内容、活动、策略、评价等设计清楚,网络课程建设的过程就相当于网络教学的预演练过程。所以本阶段对历年来评审出的国家精品课程(包括普通本科、网络、高职高专三类)和精品资源开放课,在课程的全局设计、单元设计和内容设计层面,从课程的组织结构、活动设计、策略设计、媒体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出这些课程一般性的课程架构和教学策略,据此总结出教学样式的结构模型:阶段2主要根据阶段1的分析结果所提出典型的网络教学设计样式并且选取实验点进行试用:阶段3主要完善阶段2的研究成果,并且对样式进一步修订和推广应用。限于篇幅,本论文主要讨论阶段1和阶段2的研究。

四、典型样式的提出

从本质属性上来说,设计样式是启发式的,是设计实践的产物。在我们提出的样式中,一方面努力在汲取传统教育框架下教学法、认知科学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经验。这些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如优质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案例。另一方面,我们从国家精品课程中选取了部分课程,针对这些课程的组织架构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了分析。

(一)针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分析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先期启动项目,于2003年4月正式启动实施,旨在通过评选,实现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推广、复用和共享。以这些优秀的网络课程进行有效的示范与引领,截止到2010年共评选出包括网络教育课程在内的3845门课程,涉及工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基本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最高水平,是新理念与新技术结合的成果。通过对课程的全局设计、单元设计和内容设计的分析,我们发现:

1.课程的组织结构主要分为整体架构与分层架构两种

整体架构是指将整门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按照课程组成要素进行架构,通常划分为“电子教案”、“教学案例”、“例题习题”、“文献资料”等板块,如图3所示,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分门别类,便于查找资料,缺点是粒度太大,不便于学习者自学、课程的共建共享、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评价、标注以及学习进度的跟踪等。第二种是根据主题按章节或模块进行组织,按小粒度进行学习的精细化设计,这种设计策略能从根本上弥补第一种方法的不足。如图4和图5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整门课程相当于一个以课程为单位的资源库,分门别类,分成了几个分库,如“电子教案”、“教学案例”、“例题习题”、“文献资料”等,从这种分类上看,该门课程“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主”,“十一五”规划期间评审出的几千门本科精品课程,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

由图4可以看出,整个课程按“课程一章一节”分成了三层,在界面左侧对课程进行主题上的总体导航,并将每一节学习活动分成了“单元导学”、“讲解视频”、“知识自学”、“案例分析”、“知识总结”和“单元白测”。

由图5可以看出。整个课程同样也是按“课程一章一节”分成了三层,并且将每一节的学习活动分成了“准备”、“研习”、“活动”和“后测”几部分,并在课程界面左侧对课程设置了一个总体导航区。

图4和图5所示的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架构更加灵活,便于课程内容的共建、共享及评价;更利于对课程内容及其学习活动的精细化设计以及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

另外,每一门课程(特别是分层架构的课程)都设计了多种学习活动,例如学习指导、热身、前测、后测、课件学习、案例讨论、在线实验、游戏、讨论、协作学习、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这些活动内容采用了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如音频、视频、文本、图文与动画等;还有多种学习工具的支持,例如标注、笔记、收藏、计算器、实验器材等。针对某一章、节或者知识模块的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特点,采用了不同的组织策略,如基于内容的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自主探究的教学等。

(二)网络课程的基本结构

综上分析,发现有些网络课程往往以课程为单位,粒度大,内部耦合度较高,课程结构一旦确定下来很难改动,基本上是静态的组织方式,难以根据学习对象的特征去灵活组织,呈现教学内容,安排学习活动,所以存在共享难、可重用性差与重复开发等弊端。基于此,我们确定本研究中的网络课程将主要由课程,课程模块、学习单元、学习活动和知识原子四层组成,如图6所示,知识原子处于知识体系的最底层,是通过技术而表征的某一知识点或技能,如某一视频课件、教学录音及其它各类媒体素材等:学习单元是指一次完整学习体验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序列,每个学习单元相对独立,可以实现共享和重组,新建课程可以由来自不同课程的学习单元组成或新建学习单元:同一个学习单元可被多个课程重用。学习单元要能够适应各种显示终端与平台。便于课程的重组重建。

由图6可看出,课程架构确定好后,影响课程质量最关键的部分应是学习单元的设计。即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学习单元中学习活动类型及序列也不尽相同,这将是教学设计样式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七种典型的网络教学样式

如前所述。网络课程(网络教学)教学活动的类型和组织序列有很多,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和研究及对我国精品课程的设计分析,我们提出了七种网络教学设计样式,分别是理论导学型(基于内容的设计)、技能训练型(基于技能的设计)、问题研学型(基于问题的设计)、情景模拟型(基于情景的设计)、案例研学型(基于案例的设计)、自学探究型(基于探究的设计)和实验探究型(基于实验的设计)。这些设计样式适于对整门课程、学习模块、学习单元或者某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在同一门课程中,各种设计样式可混合使用。各种设计样式有统一的结构,均由名称、解释、问题描述、解决方案几部分组成。限于篇幅。下面针对前两种设计样式进行重点阐述,其它简述之。

1.理论导学型设计样式

名称:理论导学型(基于内容的设计)

解释:理论导学型设计样式注重学科内容固有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以学科内容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知识讲解。辅以一定的实践活动和练习测试,帮助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通常,理论类的课程采用此种设计样式,如教育概论、心理学导论、外国文学史等课程。该类型主张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问题:如何在网上进行理论教学而不仅仅是将教材内容搬到网上或者只是照本宣科?以及如何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

解决方案:学习单元中的活动设计与排列,如图7所示。

对于具体学习单元的设计,可采用图7中的“学习指导”、“学习导入”、“教师精讲”、“实践活动”和“学习评价”五个学习板块/活动,当然这五个活动只是理论导学型课程的共性提炼,每一门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度增加学习活动,如拓展资料、课后总结等,原则上以这五个活动为准。

2.技能训练型设计样式

名称:技能训练型(基于技能的设计)

解释:技能训练型设计样式注重学习者某种技能或技巧的培养,以学习者参与和体验为特点,为他们提供一系列操练和模拟体验的机会,从而使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通常。操作类、实训类以及实践类课程可以采用此种设计样式。如计算机软件、硬件组装、家用电器维修、解剖学、航空航天、旅游、汽车组装、足球、游泳等课程。

问题:如何在网络教学中达到技能训练的目标?

解决方案:技能训练型学习单元的信息结构,如图8所示。

对于具体学习单元的设计,可采用图7中“学习指导”、“体验”、“教师精讲”、“再体验”和“巩固练习”五类活动,当然这五类活动只是技能训练型课程的共性提炼,每一门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度增加学习活动,原则上以这五类活动为准。

(1)问题研学型。设计样式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问题与知识间的联系,学习者通过自学与助学相结合的方式围绕问题展开研习,教师通过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式对知识技能进行测评,最终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学习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此类课程的设计核心在于问题情境的设置,适用于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

(2)情境模拟型。设计样式以情境体验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模拟或虚拟的情境中通过情景观摩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在体验中应用所学知识。它在假设的情境中进行,在教师的指导或协助下,学生设计出与知识应用相关联的实践场景,并置身于该场景,学生是情境的主要推动者,并在情节发展中促进深层学习目标的完成。该类设计样式一般适用于实践性或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高职高专中的医药卫生、公共事业、法律、旅游等课程,本科教育中的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课程。尽管目前国家精品课程网中此类课程并不多见,但是情境模拟型课程的观念却在课程中多有体现。

(3)案例研学型。设计样式最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学习情境之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并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经常运用案例教学法,即案例研学型设计样式的一种典型应用。案例研学型设计样式能够较好地将学习内容与实践情景结合起来,主要适用于医学、管理学、法学等领域的课程,且这些领域的课程有比较丰富的结构良好案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库、北京大学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等著名案例库。

(4)自主探究型。设计样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模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该设计样式的特色是探究活动,即以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自主探究型课程多见于以主题为线索的、综合的、开放的甚至跨学科的学习内容。短的可以是1到2个课时,长的则可以达到几周。自主探究的主题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采集、观察、试验、辩论、设计、反思、判断、汇报及创造等一系列活动,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5)实验探究型。设计样式用来检验某个理论或证实某种假设而进行一系列操作或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研究目的,利用专门仪器、设备来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条件或环境等因素,使某些新事物的生成、现象或过程再现,从而去发现、认识自然现象、事物性质和科学规律。实验是通过某些手段来解决问题,在研究领域中检验或验证某种假设、原理、理论而进行的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技术操作行为。主要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虚拟仿真实验等。

总之,每一种有代表性的网络教学设计样式都有一定的指向性,都反映了特定的教学目标、哲学假设、课程观和价值取向,所以都有某种合理性。这些相对收敛的设计样式,反映了网络教学的设计规律,有效地提升了教师/教学设计人员间分享成功教学实践的格式和方法,保证了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使得课程更加易于维护、管理和评价;使得学习者的学习将更加高效,提高其学习满意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

五、典型样式试用

以上网络课程的设计样式在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试用。试用组织人员包括项目组研究人员、教学设计人员(同时也是项目主管)和网络课程建设教师。主要目的是验证这些设计样式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优势及不足,以期在实践应用推广之前予以改进。试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对主讲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及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设计人员和主讲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信息。

(一)课程及主讲教师的基本信息

共有7位主讲教师(7门课程)参与了该活动(如表1),其中有5位教师有建设网络课程的先期经验:有4位教师曾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级或市级精品课程建设:有6位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上。从这些基本信息及其研究人员对这些教师的了解得知。她(他)们大多数人具有丰富的面对面教学经验,是所在学科领域内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骨干力量,但是只有3位教师有在线教学的经历。

(二)网络课程建设前问卷调查及分析

在建设课程之前。我们对表1中所示的课程建设教师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其结果及分析如下:

1.对网络教学的理解及对其发展前景的态度

有6位教师认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的前景比较乐观,理由有多种,“普及教育的需求”、“信息社会”、“可以让学生开拓视野,学到更全面的知识。学习形式更多样化,学习内容更丰富”等:只有一位教师认为发展前景一般。理由是“因为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有些信息不能及时交换传递”。有6位教师将网络教学理解为:“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还有一位教师对网络教学的理解是:“希望能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沟通、部置作业等”。

总体而言,这几位教师不管是否曾经有过在线教学经验,或者是否有过网络课程的建设经验。他们对网络教学的前景皆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且对网络教学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一方面说明网络教学已渐渐渗透到他们的教学视野中,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对网络教学理解各有所别。但这些理解都是目前阶段下,网络教学所存在的常规形态,这也说明采用网络教学的目的不同,其成熟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在学校面对面教学中,只是将网络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引导面授学生借助email或BBS进行交流,并且教师可以有选择地、不定期地将教学大纲、教学资料等到网上,供学生下载、研读;但在网络教育中,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教学都是在网上进行的,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基本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所有的教学资料、学习任务和作业都是通过网络传输的。

2.在线教学的在认知上最大困难

有4位教师认为开展在线教学最大的困难在于“无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1位教师认为开展在线教学最大的困难在于“不知道如何设计网上活动”。还有1位教师认为开展在线教学最大的困难在于“无在线教学设计人员支持”,1位教师认为开展在线教学最大的困难在于“无政策支持”。

“无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表示网络课程建设对不熟悉网络教学的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工作量,他们需要更多的网络教学设计支持:“不知道如何设计网上活动”和“无在线教学设计人员支持”说明他们对网络教学环境和多媒体技术的陌生及担忧。这些调研结果,也从不同侧面说明教师对网络教学设计支持的诉求,希望能够借助一定的设计支架、策略、方法或样例,能够较快地形成恰适的设计思路,少走弯路。

3.本次建设的网络课程选用设计样式及其支持

如表2所示。这几位教师在课程的预设计阶段,皆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选用多种设计样式,经访谈得知,教师对这些样式名称基本能做到见名知义,大致理解每一种样式的内涵及特点,但同时希望从教学设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处得到多方面的支持,教师对网络教学还是有一种陌生感,对教学设计人员(在教师眼中通常看作是技术支持人员)有一种依赖感。如何将这种依赖转化为对教学设计样式的依赖将是本研究努力的最终目标。

(三)教学设计人员(项目主管)与教师之间的设计交流

本试用活动中的教学设计人员同时承担三种角色,第一,是该项目的研究人员之一。参与了项目的前期策划、调研和某些设计样式的构建,所以对这七种设计样式有着一定理解,非常希望在自己主管的网络课程建设项目中应用这些样式。第二是项目主管。承担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教师培训、时间控制、质量检查、录像及现场实拍等工作的组织协调等。第三是教学设计人员。主要从中观层面给教师一定的教学设计建议与指导,提供设计案例、规范文档和技术支持等。

下面以赵老师(项目主管兼教学设计)与曹老师(《幼儿园创意手工》课的主讲教师)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互动为例。剖析网络教学设计样式在实践中的作用及应用效果。分析其优势及不足,以期改进。

一开始,赵老师与曹老师就课程建设事宜进行了会谈。在这次会谈中,赵老师向曹老师介绍了该课程的未来使用对象、应用环境、课程建设的基本流程、关键时间点及七种网络教学设计样式。第一次会谈后。曹老师研读了七种设计样式,根据《幼儿园创意手工》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确定该课程主要采用技能训练型的设计样式,拟订了课程结构大纲,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看出,除第一章之外,每一章的研习活动以培养技能为目标:另外该大纲过于简约,对具体的活动类型及序列没有进行深度设计:还有每一知识点的学时太长,不符合网络学习环境下“少食多餐”的设计策略:再有章标题的设计上不够人性化,如第三章“纸类巧制作”、第四章“纸杯变变”、第五章“纸盒等的制作”和第六章“纸芯巧心思”逻辑上存在问题等。

赵老师收到如表3所示的结构大纲后,就大纲中的问题与曹老师进行了多次电话与邮件交流,并提供了相关案例,曹老师也再次仔细研读了七种网络教学设计样式,确定了新的课程结构大纲。

课程结构大纲确定后,曹老师提交了第二章的word文本讲义和PPT讲稿。赵老师站在学习者的立场,给曹教师提出了相关建议。如赵老师发现“棉花和环保袋”的主题讲解相对独立。故建议拆分成两个小讲座,以便于学习者学习:建议加强“创意解读”、“手工演示”和“制作要点”的讲解等。最终建设完成的课程结构大纲:

从上述老师的互动情况看,赵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课程信息的量和质及建设目标对曹老师提出了要求并给予相应支持,如对教学活动的安排与组织给出了建设性建议。在两位教师的互动过程中,七种教学设计样式是双方交流的话语基础和设计支架。虽然该课程主要采用了“技能训练型”的网络教学设计样式,但是根据每一小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进行了变通设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由于第一章主要是概述性讲座,所以必要的活动设计主要采用了“理论导学型”的设计样式,说明在同一门网络课程中,七种教学样式可混合使用:第二,“技能训练型”设计样式中的活动名称,如“体验”、“教师精讲”、“再体验”和“巩固练习”,可采用更能体现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的人性化术语,如“创意课程”。“手工作业”等。但活动内涵依然体现“技能训练型”的精髓,注重学习者某种技能或技巧的培养,以学习者参与和体验为特点,为他们提供一系列操练和模拟体验的机会,从而使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但同时也提供相应的理论讲解。如“讲稿下载”。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教学设计人员在以前的工作中。基本只是凭经验给予教师提供设计建议和要求,而有了样式库之后,她们能够比较系统地应用这些样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课程的总体建设水平,并且各类人员之间有了彼此之间进行设计交流的共同语言。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对网络教学设计也有了充分的认识,在具体的学习内容、活动、策略和评价设计上也更加精细与合理化。

六、小结及后续研究

总之,在样式试用过程中,我们看到“网络教学设计样式”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能够很好地帮助网络教学设计人员了解网络教学设计与技术,但无法帮助了解内容,而教师熟悉课程内容,但是不了解网络多媒体技术特点和网络教学环境,缺乏网络课程设计策略与方法的窘况,使两者能够很好地做到优势互补,提高了课程的总体建设水平,同时还看到网络教学设计具有多视角整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教学设计主体的整合,由以前主体单一性向主体群体性转化:(2)教学设计理论的整合。表现在借鉴使用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功效学、人因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作为网络教学设计与开发的丰富养料、思维框架和研究方向:(3)教学设计内容与网络技术的整合等。

第2篇:研学实践教育范文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探索新领域。国外一流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及耶鲁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至世纪末,先后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本科生研究中心”、 “本科生研究办公室” “指导研究”(一年级新生开设)等项目,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培养本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并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成效明显。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由于注重科技知识的应用,着力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将创意转化为具有应用型并有竞争力产品的技巧、能力,培训了大批高等应用型人才,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崛起与经济腾飞培养了企业所需的管理、技术、生产和营销人才。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有关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与管理模式还在不断探索并不断优化中。阻碍当前公共卫生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因素是预防医学教育及其管理基本上以经验式教学、家长式管理为主要实施手段。这种培养模式会导致有创新潜能的学生,其自身潜能得不到激发且科研精神得不到正确的培养,反而培养出的高分低能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对社会和学生本人来说都是损失。二十一世纪以来,公共卫生事业迅猛发展,由此带来的新科学、新技术、新思维对预防医学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挑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短板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试教育及其所带来的眼高手低,所学知识滞后于实际工作运用,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能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预防医学教学改革重点应加强实践环节,国外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宽口径、重实践、提倡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值得我们借鉴。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面貌必有以下趋势:

①人才培养模式必然随我国卫生战略的转变而调整,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群体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及扭转大卫生观思维是教学重点所在。

②伴随卫生防疫部门的职能分化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不仅仅是对三大卫生与流行病防控的熟练掌握,还应当包括专门知识与技能,譬如:慢性病与艾滋病防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突然事件的应急处理、社区卫生服务等。

③学科交叉进一步拓展,宽口径教学大势所趋,对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现代预防医学,信息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④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要通过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专业相关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来实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的培养,且把应用能力作为重点培养。

⑤转变传统的经验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作为培养的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操作能力、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对于培养预防医学创新型人才尤为关键。创新意识是学生综合素质构成的核心成分。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不断深化新思维、新方法的探索能力的训练。创新意识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科研能力提升,本科阶段对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将会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极大推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改革主要内容

2.1 设立科研素质选修课。培养创新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首先必须营造适合培养创新素质的环境,其次要造就能够担当培养创新人才高水平师资队伍,而科研素质选修课就是实现这种氛围和环境的理想组织形式。 在科研素质选修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与学双方,都能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大家研究、分析和讨论。由于学生是主动投入,思维全面开放,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教学效果明显高于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此外,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学生对教师的知识掌握与更新要求更高,促进了教师提高自身水平的动力与迫切感,实现教学互动、创新双赢的良好的学术氛围。

2.2 设立大学生科研学分,构建科研学风授予评估体系。计划试行一学年,平均每学期评定一次科研学分,纳入第二课堂学分。由学院学术委员会领头头成立以同类专业为小组、学科带头人任组长的学生科研学分评定小组,对学生的科技成果按优、良、中、一般等四个等级进行评价,在以上科研学分的范围内给出四个不同等级的科研学分,申请科研学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发现发明、创意创造、公开发表的论文、科技成果或获奖作品等。评价结果和相关成果的主要内容特点张榜公示无异议者,则报教务处将该生的科研学分正式记入其学籍档案,;

2.3 拓展大学生科技协会功能,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服务部门和科研基金,主要负责科研素质选修课的科研选题、组织协调、登分注册、科研基金的筹集发放与管理等。其中科研基金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筹得:①校长奖励基金和学科竞赛单项奖励基金;②部分用于实验教学的教学经费;③课题相关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④来自产学研基地等社会相关机构的赞助基金。其中机构赞助基金主要支持与该机构有关的科技创新课题,与社会相关机构良性互动的双赢的局面,从而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人员、场地、设备及财力支撑;

2.4 设立开放实验室, 允许本科生以科技小组形式,以研究生相同待遇进入实验室,从事科技创新活动。

2.5 制定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 计划项目试行期内,设立为期3-6周左右的科研计划,利用寒暑假及第三学期时间相对集中的优势,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把时间用于科研。

2.6 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可从以下三种途径着手:一是导师指导;二是学生自身知识和经验的习得与储备;三是科技创新实践。其培养手段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2.6.1 塑造创新环境。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和开放型实验,建立实验及创新基地,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创造条件。

2.6.2 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打破课程界限,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以新技术、新设备及其应用充实各门课程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新动态和应用的新热点,以此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支撑和基础。

2.6.3 优化训练策略。训练策略是创新能力直接实现的培养策略,学生创新意识和基本能力是训练的重点,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主要靠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鼓励学生尽早加入科研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院设立学生科技活动基金,举办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展,每年还可以组织部分科研小组成员到相关生产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改革实施效果

3.1 学生投身科研的主动性增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11年至今,我院本科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实践活动,共有137组科研兴趣小组700余名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获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1项,校创新性项目4 项;挑战杯赛事获全国二等奖1项,湖南省银奖1项、铜奖2项,国家节能减排项目竞赛一等奖1项,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二等奖2项,优胜奖2项;本科学生参与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部分被SCI收录。

3.2 学习风气更加浓郁,预防医学学生专业课成绩明显提高。项目实施四年来,课程考试不及格率逐年下降,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及毕业生按期毕业率不断上升,位于全校前列。五年来共有21名本科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700余名学生获得学校奖学金。

表1 2011-2014年学生成绩各项指标情况表

3.3 学生培养质量提升,就业率稳中有升,考研录取率逐年升高。我们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紧密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创新教育,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努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得到业内用人单位的日益认可。同时由于项目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科研激情与探索欲望,每年报考研究生的热情有增无减,考研录取率逐年攀高。

表2  2011-2014年就业考研各项指标情况表

第3篇:研学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65-01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主要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三个课堂教学环节。“先学”不等同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它是在课堂教学之始,根据教师所列出的学习目标来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而“后教”则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当堂训练”这一环节则是教师预留部分时间,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所设计的达标训练,让学生当堂完成,最后评价、总结的课堂教学活动。笔者将结合当下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践行的。

一、先学学扎实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先学”即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课堂效率。因此,“先学”环节必须落实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初,为学生指明自学方向,列好自学指导任务,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性,使得“先学”能够学扎实。

例如,笔者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学生首先自读课文,进行“先学”环节。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进行拼读,有读不懂的地方用笔做上标记,教师巡视,将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收集起来,写在黑板上,再由其他学生来帮助解决。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会有疑问作者为什么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标题,还加引号,此时,就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文本内容的“研学”,去探寻作者究竟讲了什么。重视学生的初步阅读感受,这种“先学”方式,使得学生对文本能够更好的去感知和理解,并在“先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带着疑问去听讲,使得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能和谐统一,既彰显了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导向,也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和扎实。

二、合作应放手

当学生的“先学”环节有效落实后,教师针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去给学生解疑,而是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开展小组活动的形式,自己去解决。对此,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并交流,既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优势互补,还能激发学生思维,探索未知的兴趣,从而提升其学习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对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组明明是对立的情形,但作者为什么要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理解有一定难度。此时,我并没有急于去给学生解释,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开展合作学习,用集体的智囊共同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学生们分工合作,讨论、交流、记录、发言各司其职,既有利于其各自特长的发挥,也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从而提高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后教在于精

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中,“后教”这一环节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旨在为学生纠错解疑的。由于时间的分配问题,决定了这一环节的用时太长。因此,教师此时的“教”就是要精讲,彻底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精讲要求教师的“教”: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讲;有会的讲学生,要让学生来讲,教师不再重复;学生讲解有遗漏的,教师要及时补充;学生讲解出现错误,教师第一时间纠正。

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后,进行的小组代表发言时,笔者就遇到了上述几种情形。在发言时,有的小组同学认为父亲说“糟糕透了”是因为父亲比较严厉,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是父亲的审美能力不一样,还有同学说因为母亲更爱孩子,甚至还说自己在家里也经常会遇到类似情形……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都不一样,因此,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此时,教师就要对此进行讲解和更正了。“后教”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学生进入“当堂训练”环节的一个保证。

四、训练提实效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宗旨应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搞好扎实有效的“当堂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抓好当堂训练,既能有效巩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也是将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迁移和提升的有效途径。

就如笔者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学生在阅读了母亲赞扬巴迪的一段话,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母亲看到巴迪的诗后兴奋、激动、赞赏的心情后,就设计了如下课堂练笔:“听了母亲的话,巴迪心里美得不得了,激动而自豪地等待着爸爸回来。他心里反复地想,爸爸会怎样赞扬他呢?如果你就是巴迪,请用一段话把他期望中爸爸的反应写出来,注意抓住爸爸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然后让学生将各自所写的当堂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使得前面所学的方法得以有效应用和深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要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并鼓励学生不断的去自主尝试,学会和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探索新知,从而激发学生去实践的欲望,在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如此,才能使得“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4篇:研学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 语言教学;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2-0078-04

2007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逐步发展为基于网络化的教学,使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自主化学习,广大高校教师对网络化教学的模式予以充分的探讨和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发现许多问题,涉及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网络学习环境等,但对于如何开展语言实验教学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何构建语言实验教学体系,也一直处于探索之中。

一 语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和实验教学体系不统一

传统的语言教学是基于课程体系的讲授式教学,而语言实验教学则为更加注重实际操练的实训化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于现代化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分析、训练,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因而传统的语言课程教学体系不能适应这种建立在“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独立操练的实验教学理念,虽然近年宋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做了改革,但在实验课程设置、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整个教学体系未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的改革,达不到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更谈不上实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信息化、综合化。

2 教学模式与实验教学手段方法的矛盾。

在当今的外语网络化教学中,没有更好的引入实践环节。虽然构建了数字网络化实验室,教学模式上也实现了网络化,但在教学上却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充分利用数字网络技术来进行外语实验教学的却不多。很多数字网络化实验室的大部分功能并没有开发和利用起来,甚至把数字网络化的实验室当作了多媒体教室、当作计算机房宋使用,针对数字网络实验室开发的实验教材不多,结合教育技术方法的实验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二 语言实验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与语言实验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主体,学生的认知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主体的认知结构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言教学系统与传统语言教学模式存在着显著不同,其一,能够促进语言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发展,促进并形成主体和客体等各要素间能动交互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其二,是教育价值能够实现完整意义上的构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该说为外语实验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特别是为语言实验教学的网络数字化特征提供了基础和支撑,而网络化外语教学环境也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化的支持,从教育价值的构建角度分析,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共同为外语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自主学习理论与语言实验教学

构建新型外语实验教学体系,自主学习理论能够进一步突出自主性、创新性和科学的教育价值理念:能够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化的教学模式理念,真正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原来单一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为学生创造多方位的外语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学习网站等进行自主学习与测试,自主考核学习过程与实训结果,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随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强化训练,通过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北京邮电大学多年来在语言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确定了语言实验教学的理念和思路,构建了完整的语言实验教学体系,并于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语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语言实验教学的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强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适应信息化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该理念,语言实验教学中心首先完成了对教学观、教师观、学习观、媒体观以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并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与内容(五个掌握);针对不同实验教学课程,构建了五个语言实验教学平台,最终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四个功能),一句话,就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具体体现在:

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

六个转变――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变“教师包办”为“学生自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教材学习”为“资源共享”;变“单科实验”为“多科整合”;变“传统手段”为“现代手段”。

五个掌握――一是要掌握三种语言与文化:外国语言与文化、计算机语言与计算机文化、中国语言与文化;二是要掌握三种理论:教育理论、语言学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三是要掌握三种媒体:大媒介(电子系统)、小媒介(幻灯、投影、录音等)、综合媒介(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结合构成的信息网络);四是要掌握三种技术:编制技术、使用技术、维护技术;五是要掌握三种方法:教学方法、科研方法、创新方法。

五个平台――针对不同实验教学课程,构建五个语言实验教学平台,即:信息网络化平台、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外语资源服务平台、语言技能训练平台、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

四个功能――培养学生在实际语言应用环境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和教学实际情况,语言实验教学中心建立并完善了“四个面向、三个层次、多个模块”的层次化、实训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四个面向是指:面向全校信息信通、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经济管理、人文、国际等9个学院35个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面向全校41个研究生、博士生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面向外语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体系;面向外语专业

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个层次是指:按照“语言基础”、“技能技巧”、“设计研究”三个层次,语言实验教学中心独立开设实验课,在对全校通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了由“语言基础训练”、“技能技巧训练”、“设计研究型训练”三大实验教学板块组成的相对独立的“一体化、三层次”的语言实验教学体系。

多个模块是指:在每个层次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划分成不同的模块。

实训化是指: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在实验室内得到实验训练,在课外得到进一步的实践锻炼更是必需的,因此,中心特地把语言实验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开放实验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紧密联系课外实践的、实训化教学体系。

(1)语言基础训练

语言基础训练主要是在任课教师的主导和实验教师的协助下,利用语言实验教学中心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和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对学生进行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实验教学,主要集中于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强化,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师设计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通过协作学习、会话讨论、教师点语评等形式获取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和各种交流技能。这一层面的实验教学包括:技能基础训练模块、语言习得模块、知识验证模块,如各语种的视听说、语音语调、翻译基础等基础型实验。

该层次的实训活动以辅助教学、夯实基础为主线,主要对应如基础英语、基础日语等核心“基础类”课程,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扩展,内外互动,相辅相成,以强化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2)技能技巧训练

技能技巧训练是在基础板块内容的基础上,对语言能力和技能要求高一级的课程进行能力训练与提高式的实验教学。充分突出语言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提高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使外语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层面的实验教学主要集中于支撑报刊选读、写作等语言“能力类”课程,如写作、口译等课程的教学。开设的实验模块主要有各语种的高级视听说、专题口译等技能技巧实验。

(3)设计研究型训练

设计研究型训练主要以自主创新实验等培养学生进行研究、创新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利用先进的设备,融合先进的教学理论,对技能要求高,能力要求强的技能类的课程进行实验教学。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利于学习者技能提高和知识扩展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这一层面的实验教学,主要应用于高技能和高交际能力的课程训练。完全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重点在于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以学术专题形式进入自主创新性学习、通过自主课题研究进入实验室研究、可以参与教师课题等形式进入设计研究实验、可以通过毕业论文的创新实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研究实验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型实验项目,如本科生进行数理统计中因子分析在语言测试中的应用、同声传译训练的探索与实践、外语电视访谈节目与外语素质与能力提高的探索、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电子化教学实验等设计研究型实验。

四 实验教学的实践

根据上述实验教学体系, 目前语言实验教学中心每学年主要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数达四十多门课程以上,在实验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突出了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现有的设备设计实验项目。目前共开设44门课程,168个实验项目,其中语言基础型实验87个,占52%,技能技巧型实验57个,占34%,设计研究型实验24个,占14%。年受益学生达14000人。根据本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结合中心的特色与优势,在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深刻认识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学生只是实验操作者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式、研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因此,本中心实验教学人员十分重视努力探索和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思想指导实验教学全过程,实行多种形式、相互衔接、渐进性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努力营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环境””。中心主要的实验室全天面向学生开放,不受课时限制。学生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任务既可以是老师布置,也可以是自选,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

2 渐进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式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传统语言教学往往局限于专门技能训练,容易培养出“学究和书虫”,存在一些弊端,针对这一情况,中心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大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变单一技能训练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师首先将科研成果设计成课程实验项目,利用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研究领域:再将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项目分解为小项目,吸收学生进入小项目的研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实证调查、资料收集等工作,使学生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从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最终,学生能够发挥其创新能力,独立承担部分科研工作。

3 重视运用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改进传统语言实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利用最新的实验教学手段,大胆探索,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单向式实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积极培训教师掌握和应用实验教学新技术。

自2002年始,中心每学期定期专门培训教师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设计制作、图像、音频及视频文件编辑处理等,帮助教师掌握和应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技术,并鼓励教师进行实验教学课件设计的交流和研讨。目前,中心实验教学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网络实验教学,并有完整的实验指导书和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中心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将实验课实验教学资源上网,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此外,中心还开辟了教师论坛等栏目,实现师生网上互动,辅助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式实验教学,扩大了实验教学覆盖面,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4 构建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语言实验教学中心各门实验课程都改革了成绩评定办法,强调平时学习训练,建立了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实验考核方法,包括:实验表现、实验考查、数据记录与分析、书面作业、实验测试、阶段考核、语言实践7种形式。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采用不同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考核机制和模式。形成了应知应会笔试考核、综合实验答辩考核和创新实验学术论文考核等

多种考核模式为一体的多元化、系统化、能力化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既注重过程评价又注重结果考核,促进了学生实验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例如:基础实验采取“平时+自主+笔试”的考核方式,重点监测、评价和保证学生对“应知应会”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综合型实验采取“目标+环节+答辩”的考核方式。实验考核分项进行,统筹兼顾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设计报告。创新型实验采取“目标+环节+报告+答辩+论文”的考核方式,创新型实验在综合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和培养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对自己完成的创新研究的精髓进行提炼和总结,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通过几年的实践,多元化的考核评估办法得到了学生们的赞同和认可,认为它能科学合理、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实验课程、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真实水平,激发了学生自主训练和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的学风,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 结语

语言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网络技术的特色,结合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现状,以实施创新教育为主线,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构建语言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了个性化、主动式的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营造的外语学习环境进一步体现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工科专业大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适应信息化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语言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璐,汪成楚,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快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4):60-62

[2]孙立伟、新型外语训练中心的构建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贾国栋,基于课堂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9,(6):82-85

[4]蔡基刚,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8-22

第5篇:研学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学化学实验 微型化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学化学教学中所包含的教学实验虽然与科学研究所进行的实验有所不同,但它们在实验中的认识过程本质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基础化学教育始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重知识的积累,轻能力的培养等现象。受高考的影响,中学化学教育仍普遍以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为主,而传统的常规实验教学已经不能适应于新的课程理念的要求“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微型化学实验具有采用微型化的实验仪器装置和使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这两个主要特征,因此微型化学实验具有节约药品,节省时间,反应时间短,现象明显,便于携带等优点,且兼具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育功能。

1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研究和推广微型化学实验的意义

1.1 传统的常规实验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

(1)常规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我国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形式以演示实验为主,约占实验总数量的80%以上,一般都是老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记结论。极少有同学会主动动手做实验,出现的现象通常是一人做、大家看。长久下来,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懒动手,害怕动手的坏习惯,更遑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了。

(2)常规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占的比例过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大多是按照课本或实验册上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试验,程序化过于严重,只是单纯的验证所学知识点,并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创新。就算是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也常常是教师做过演示实验之后,学生进行模仿、重复,或是教师进行有关的知识点讲解之后,学生拿着写有详细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的实验手册进行实验,做实验也只是流于形式,完全体现不了实验教学的功能。

(3)常规实验的药品用量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实验中,常常涉及到三废的处理,而常规化学实验由于仪器设备的体积较大,所需试剂量较大,因此产生的废气废液的量较多。且三废的处理一直是常规化学实验的薄弱区。这样就不仅造成了药品的浪费,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学生长时间接受着这样的实验课程教育,它本身就在进行着环境的破坏,根本就不存在对环保意识的培养。

1.2 微型化学实验具有良好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微型化学实验还能够密切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行微型化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有很多都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代用品,如:酒精灯可用青霉素药瓶做灯体,试管可用无色小药瓶代替,导管可用废圆珠笔芯、输液管代替;碳酸钙可用鸡蛋壳代替,剪下石棉网的一段,刮去油漆即可用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等。微型实验仪器价廉,学生可人手一套,且安全性高。

(2)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基于微型化学实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一改往常老师在做常规实验演示实验时,学生无动于衷的现象。利用微型化学实验,学生可以完全掌握实验的主导性,通过手、眼、脑并用,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重新认识化学实验内容以及方法。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学者来说,首先需要通过观察来积累对物质的感性认识。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微型化的仪器中进行的,需要的药品非常少,仅为常规化学实验药品用量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因此大大缩短了化学反应进行的时间,这样就需要学生有更高的观察能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4)有利于人文教育。微型化学实验因其仪器精巧美观有利于促进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微型化学实验是绿色化学实验的一部分,它是严格按照绿色化学思想设计实施的,它并不是对常规化学实验的简单微缩,它在“三废”的处理,药品的回收利用方面做得很好,微型化学实验是影响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

2 开展中学微型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2.1 做好对国内外微型化学实验进展的宣传,加强认识

自1990年以来,微型化学实验一直是ICCE的热点话题。我国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开始于1988年,1989年我国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把微型化学实验课题列入科研计划,由华东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学院首先成立微型化学实验研究课题组。经过努力,一些学校成功开发出了30多个部件的仪器实验小箱以及40多种初中微型实验箱,举办了多场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微型实验》和《师范教育研究文集》等。也有许多论文在《化学教学》、《化学教育》、《化学通报》上发表。

2.2 加强对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化学实验的微型化,不单单是指仪器的微型化,试剂的微量化,它更注重的是利用微型化学实验对化学实验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研究,进而获得更多的化学信息。用微型化学实验替代常规化学实验,由于仪器与试剂用量的变化通常会引起试剂浓度,反应条件的变化,因此并不能完全按照常规实验的条件和方法进行实验,更要在设计实验时考虑到实验的可操作性。

2.3 加强对中学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的研究与开发

微型仪器的生产应有微型、新颖、美观、规范、标准、配套、实用性强等特点,且应同时具有组装灵活,封闭性好等优点,生产厂家应及时与一线教育工作者联系,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及时进行相应的改进。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在仪器的选用,组装方面多做研究,寻求最佳效果,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用合适物品代替某些仪器,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4 促进化学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全面提高

可以通过创建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协作网,定期举办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创建中学微型化学实验专栏主页和网站等途径,加强各地研究人员,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特别是相关的网站的建立,能大大地帮助有志于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研究与应用的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更方便,更有效地查找相关资料。

3 微型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改进

3.1 中学微型化学实验设计的思维方法

在进行微型化学实验设计前,首先要先掌握该项化学实验所遵循的反应原理,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然后猜想,在什么样的化学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与实验现象。例如,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装置来进行喷泉实验,该实验设计应该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喷泉实验是利用某种气体极易溶于某种溶剂,从而引起盛装该种气体的器皿内的压强骤减,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大气压的原理制成的,水可作为溶剂物质的首选,所以就可从极易溶于水的多种气体中选择一种相对容易制备且水溶性较大的气体,一般选择氨气。(2)若选择的气体为氨气时,可以利用氨气溶于水后,溶液显碱性,能够使指示剂变色的特点做出彩色的喷泉。(3)设计时,可充分利用气体的体积(压强)因外界温度的改变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这一特点。

3.2 分子的性质实验的改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对探究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这一性质时,所设计的实验是这样的: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的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其溶液的颜色。然后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大小均匀的小烧杯中,另外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的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B烧杯放在大烧杯外面,然后观察现象。经过几分钟后发现A烧杯中的溶液变红,而B烧杯中的溶液不变色。

此探究实验需要用到4个烧杯,不易开展学生实验。改进后的实验为将A、B、C三个小烧杯改为载玻片或是玻璃片,在载玻片上分别滴上一滴相应的溶液,然后用小烧杯罩住A、B两载玻片,可以很快地发现A载玻片上的酚酞液滴变成红色,而B载玻片上的液滴不变色。这样设计的实验能够大大地节省实验试剂,并能缩短反应时间。

3.3 氧气的制取及其性质实验的改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对用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的设计为:把少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按照质量比3:1混合,混合均匀后将其平铺于试管底部,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然后对试管底部进行加热,用向下排水法收集氧气,后用带火星的木条,铁丝等进行氧气的性质验证实验。

改进后的试验为:取一干燥洁净短试管放入大约1.0g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用带有尖嘴管的橡胶塞塞住试管口,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将带有火星的木条放在尖嘴口处,木条复燃;从废旧的石棉网上剪下一条细长的铁丝,刮去表面油漆涂层,在火柴棍上缠上4~5圈铁丝,在酒精灯上点燃火柴棍,烧到近铁丝时将其放在尖嘴管处,可观察到铁丝燃烧起来了,火星四射(做此实验时应尽量远离反应装置)。

4 结论

微型实验作为一种实验方法有很多的优点,但它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推广应用仍存在困难之处。微型实验仪器本身精致小巧,操作灵活自由,较忽略操作的规范性且在搅拌、抽滤、分液、萃取、控温加热等操作上难度较大,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微型化学实验大大节省了实验时间,有些实验现象转瞬即逝,不易观察,不适于进行演示实验;学生的实验水平相差较大,进行实验教学时不易组织管理。我们应该采取常规实验与微型化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常规实验中训练学生的实验规范操作能力,利用微型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后雄.新理念化学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66-269.

[2] 王群立,崔景尧.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创新中学化学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7):155-156.

[3] 潘丽霞.在中学推行微型化学实验势在必行[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7):184-185.

[4] 李风海,苗深花.浅论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的功能及开展[J].菏泽学院学报,2006(4):117-119.

[5] 姚如富,李艳婕,张骅骝,周泽尚,施巧月.绿色微型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6):125-129.

[6] 黎芳伦,蔡凌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绿色化学与微型实验[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111-112.

[7] 董春来.科学新课程中微型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J].新课程·综合刊,2006(10):35-36.

[8] 张彩文,张建夫,刘玲.中学化学微型实验研究[J].考试周刊,2008.17:207-209.

[9] 黄亚丽.微型化学实验及其推广应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

第6篇:研学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 化学;演示实验;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139-02

创新和实践是当代素质教育的主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其中演示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的支柱。因此,化学教学应当抓住演示实验教学这一环节,肩负起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的重任。

1 规范演示实验,确保演示实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学生实验操作能否规范,与教师演示实验是否规范有直接关系,“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演示的一点一滴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做到以自己规范、精湛的实验操作技艺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演示实验总是感兴趣的,总是想看看将要发生什么新奇的现象,容易引起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实验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因此演示实验必须成功,实验现象必须无懈可击。为此,课前必须充分准备,坚持预演,确保课堂上演示成功。

如“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爆炸”是初中化学最精彩的一个演示实验,笔者的经验是:把一个易拉罐的底部打一小孔,小孔恰好能被火柴的头端堵着;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纯净的氢气(此时小孔入的火柴的头端堵着);收集2分钟后,一边拔出火柴,一边用燃着的长木条点燃,过一小会儿,就会听到“砰”的一生巨响,易拉罐被高高地掀起。看到这样的实验效果,学生为之欢呼雀跃,有效地激发了求知欲。

2 明确演示实验观察的目的和对象,使学生逐渐学会

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时,不要先给结论,而应先做实验。尽可能地模拟发现知识时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分析实验提供的一切信息,发现其中的知识、科学原理,最后得出结论。因此,观察是“门户”,观察能力是实验能力的基点。

在实验中,需要观察的内容很多,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硬度、光泽,化学实验中仪器的连接、操作方法,实验中发生的颜色变化、沉淀、气体的生成以及声、光、热等,这些都是需要观察的对象。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会获得观察结果,才能了解事物变化的规律及本质。好的观察方法是:1)明确观察目的;2)确定观察对象;3)设计观察程序;4)叙述或记录观察现象;5)分析观察结果。

如“氧气的制取与收集”的观察计划可拟定为:1)反应物过氧化氢和催化剂二氧化锰的颜色、状态;2)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3)实验仪器及装置;4)实验操作步骤;5)实验过程的现象;6)生成物的特征(氧气的检验);7)反应物的质和量的变化。实验做完后,请学生回答,并互相补充,再结合教材上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观察也有利于以后学氧化碳等气体的制法时,顺利进行知识迁移,并逐步掌握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3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现象是给学生一个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这仅仅是认识阶段的初步感知,还应启发、引导学生对这些感性的东西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的知识飞跃。在学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时,笔者(或让学生)做了有4个探究性演示实验:一是剪断镁带;二是加热水使之变成水蒸气;三是镁带燃烧;四是在硫酸铜溶液里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在做完前两个实验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思考这两个实验的共同特征,然后引诱、启发,让学生分析讨论:这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实验前后仅仅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并无新物质生成,进而得出物理变化的概念。同样的方式,后两个实验的共同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由此得出化学变化的概念。最后再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这样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由表及里的、由浅入深的揭示事物本质的思考题把学生的积极性推向,达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现象本质”的科学探究学习方法。

4 对演示实验勇于改革,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4.1 增加演示实验

为了讲解某些化学原理和概念,教材中没有安排实验或实验效果不理想,教师可自己或发动学生设计增加新实验。如学习碱的通性时,学生能回忆起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现象及原理,而不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将带盖的塑料瓶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瓶内注入适量浓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把盖子拧紧、振荡,可以看到瓶子变瘪的现象。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能够反应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多学科知识相互联系设计创造实验的能力。

4.2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现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尽量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因为探索性实验的现象和结论都是未知的,学生在实验中必须认真仔细观察和记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对实验的全部记录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得出结论,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如“铁钉生锈”实验简便易做,但需要的时间较长,可改为探索性家庭小实验。

4.3 变验证性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如“酸碱盐”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重点在于这一部分占全书比重较大,内容较多;难点在于学生难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如果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将演示实验改为边上课边让学生来实验,实验后让学生根据生动的现象总结各类物质的共性和个性,这样学生可以牢固地掌握这些物质的性质及相互间的反应规律。

4.4 变验证性实验为并进式实验

教材中既安排了演示实验,又安排了学生实验的同一教学内容,则可将两种实验合二为一该为并进式实验,这样既缩短了课时,又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5 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并上台“表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只提供药品、仪器,让学生自行设计二氧化碳的发生、收集并检验的整个实验装置,对于设计优秀的可上台“表演”,亲自设计并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6 开设课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7篇:研学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教学实践;实践步骤

当今、未来社会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等多元综合素质人才。这就是新时期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研究性学习”理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创新意思,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这里的“实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时能有效的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独立创造性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健康发展,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竞争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打开每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教师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把问题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在学习实践中鼓励学生积极自主解读、自主理解文本内容,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分析批判思维解决问题。在此学习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体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差异,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凸显个性过程,因为个性具有创造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不断能生成新的问题,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实践中改变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力逐渐形成。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一书中解释:“研究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剖问题的学习领域。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首先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在自身生活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自然、社会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下面我就上述三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经验与大家分享。

首先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始。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告诉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不要把学习的知识强加给学生死记硬背,而要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寻找问题现象背后的原因,懂得问题的原理去创造学习。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对研究学习产生巨大兴趣,为此教师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具有以下素养。

一、教师要有献身精神

教育是事业,事业就需要献身。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精神,关爱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在教师温暖激励,谆谆教诲下,触动心灵,师生情建立,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就激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中央电台“开讲了”栏目介绍90岁高龄上海交响乐团指挥曹鹏老师,他如何让人们听懂音乐的一个故事,曹鹏老师讲;我给上海电缆厂演交响乐,问工人们听懂了吗?工人讲,“交响乐,很响的音乐,我们不喜欢”,我听后难过,怪我们自己,于是就住进上海电缆厂与工人同劳动,改变配器,仅用小提琴拉《洪湖赤卫队》,长啸吹一个工人们熟悉的歌,大管吹一个《游击队的歌》,之后我们交响乐团演几个曲子并讲解,最后工人们说;“交响乐,交响很好听的音乐”。我们教师就要像曹鹏指挥家那样,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决不收兵。同时曹老师还辅导患有自闭症孩子学习演奏音乐,这些孩子常反复地问:“爷爷你到过北京吗”?有时演着演着就下舞台,曹老师就陪着下去,体现出为师之道,父母之心。这样有爱就会有奇迹,这种关爱成就了这样一批孩子,孩子们会演奏一定的音乐,会用拥抱报答曹老师的爱,会伸出大拇指为曹老师点赞。

二、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很好的“传道、授业、解惑”,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有,知识渊博的教师能驾驭教材,能从教材中挖掘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知识产生共鸣,有亲切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从导入至整个教学过程,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住学生有兴趣集中精力研究你教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个性得到张扬,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获得各种知识能力,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

三、教师运用互联网+学科教学

网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资源,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养成有问题上百度的习惯,通过网络平台收集资料信息,解决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学生要玩,教师把学生的玩与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网络平台师生进行微博、微信互动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预防学生在玩中走弯路,实现老师、家长、学生的有效沟通,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电视剧《任长霞》,任长霞在处理一件网络案件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位女学生在网上认识了一位名为“少林侠客”的青年,两人网上交流,情投意合,女学生去登封受骗,被扔进湖中被任长霞救出。女学生母亲得知及时赶到到登封,见到女儿就说;“家里条件这么好,你不好好读书,整天上网吧。”女孩说“除了学习你们问过我别的事吗,这怪我吗?你不好好想想,你和爸爸整天在外忙,你知道我每天过得有多寂寞吗?我上网聊天因为他能懂得我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懂吗?我和他才认识四天,在网上我们说的话比你和我十年里还要多的多。”任长霞告诉女学生;“世上除妈妈之外还有值得信赖的人吗”,又教育男青年;“你虚伪,欺骗孩子,要知道你是她一生中能倾述的人”,简短话语,击中要害,双方受到良好教育。这就是有些家长过分关注经济指标,很少关注孩子生活指标,家长、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没有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结果。

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从自身学习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进行研究。

教师从自身学习生活中着手,就是把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书书本知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所以我们教师要从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提出问题上下功夫。据调查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差,一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会比葫芦画瓢,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只要结论,不要得出结论过程,一部分学生不参与也不研究。学生这种学习状况,要求我们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本时发现、提出问题,搜集资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如我教七年级学生学习“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这节课,要求学生看到题目就要发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有多大?告诉学生在学习时多问为什么?有问题意识,教师不断采用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手段,如采用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栏目形式,问学生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是真的吗?教师指导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本,收集资料信息。学生首先收集到,地球是球体,这个结论经历古代、近代、现代漫长的时间才得出,继续阅读得到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千米,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长40米,于是学生得出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这样,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到各学科中,就会养成产生问题意识的习惯,研究性学习就逐渐形成。

第8篇:研学实践教育范文

研究者从2014年4月进行问卷设计,设计的问题所要了解的维度包括:学校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人员面积、个人实际参与的程度、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对个人专业发展的效果)等。然后征询部分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意见加以修改,最后面向全体教师以匿名方式进行问卷填答。在初步整理分析答案的基础上,并根据研究者平时对部分教师的了解和认识,做进一步的访谈。在较为全面把握中学教师参与校本教研这一“对象活动”的基础上,研究者对学校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科研主任等做了进一步的访谈,从学校管理层面上了解当前学校对校本教研的实际态度和管理过程。

通过集中发放问卷的方式,研究者共发出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6份。其中,男老师有效作答57份,女老师有效作答79份。大专毕业的老师有效作答6份,本科毕业的老师有效作答118份,研究生毕业(含在读,且都是教育硕士系列)的老师有效作答12份。教龄在5年以下的新老师有效作答6份,6至10年的青年教师有效作答74份,10至20年的中青年教师有效作答35份,教龄在20年以上的资深教师有效作答21份。

在初步归纳整理问卷信息后,研究者做了20人次的访谈调查。选择的依据是根据平时被选择对象有关校本教研的言论和研究者对其个人的了解状况。然后,研究者还对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和科研主任做了进一步的访谈,获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研究者发现,随着近年来校本教研的观念和活动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校工作要上去,个人要发展,校本教研就必须开展下去,而且要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但是,总体上的情况不容乐观。研究者将主要问题方面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并加以说明。

在136份有效问卷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没在做校本教研或没做过校本教研,而是认为自己和这项活动关系不大。其中,男教师的情况要比女教师严重,约有14.7%的男教师认为自己和这项活动绝缘。

进一步分析发现,总体上,参与面与教师的学历水平存在正相关,即学历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有机会、有条件参与学校里组织的校本教研,也更容易自发进行教育研究活动,而与教师的年龄层次存在倒U字形的关系,即刚工作的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不多,而工作两三年之后的年轻教师这方面的机会越来越多,自发开展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而教龄超过10年的教师,参与的情况就逐渐不那么乐观。对于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来说,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仅仅局限于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普通教师参与的情况极少。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1)学校为数不多的几位拥有教育硕士学历(含在读)的老师往往有更多机会做课题研究。(2)总体上,“课题研究”是年轻教师干的活,但也有一位满五十岁、1982年就参加工作的老师对参与课题研究很有主动性。(3)男教师做课题研究的比例高于女教师。不管怎么说,有一部分中学教师的确在做“校本教研”,但其参与面还是比较窄的。

动机是人参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教师本身认识到参与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并愿意去钻研,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在136份有效问卷中,60.29%的教师认为是为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帮助。较少的教师认为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或为了职称晋升的需要,所以参与的欲望和热情不足。虽然在校本教研中有一半的教师会在平时进行教学反思,问卷回答反映出很多教师会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41.47%的教师与同事交流探讨教学中的得与失,或者撰写教学札记。但进一步访谈中获知,就算是同事间的交流讨论,也只是限于口头较多,主题往往也是围绕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如果不能达到此效果,肯定作罢,由此可见,参与的深度非常浅。

即便61.76%的教师会撰写教育教学札记,也是在学校的强制要求下写的。访谈中参阅了一些札记,其实就是一些粗浅的“回忆录”,即有关教学过程的陈述,有时候也会记录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但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具体情况见下表:

三、参与积极性不高

第9篇:研学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实验 探究性教学 运用实践

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以培养人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理应为培养人的各方面能力服务。但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都只注重学生单方面能力的培养。就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而言,教学目的包括科学知识的传授、科学方法的传承、科学思想的习得及科学品质的培养,但教学中一般只做到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对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品质方面的要求,教育教学所做的工作显然不够。实施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弥补一直以来教育教学的不足,以期真正实现对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教学方法都是根植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发展规律的科学。高中化学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方式也是从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中诞生的。

(一)“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是由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认知―发现”心理学派的理论重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该学派关注于人们认识事物的内部认知结构,深入探讨人类是怎样通过对外部事物的发现过程逐步形成认识的。其次,在教学中,该学派在此基础上又探究了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学生发现外界事物的规律,从而习得知识、形成认知。在这一方面,高中化学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正是让学生在发现中认识事物。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立内部表征的过程,而学习者建立内部表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在真实的实践中获得对事物的理解与知识。根据建构主义观点,高中化学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正是让学生学会在具体实践中获得物质变化知识与规律,进而由学生自己主动建立起内部的知识表征。

二、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应用原则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以往教学中人们忽略最多的就是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显然,依据心理学中建构主义及“发现―认知”学派的观点,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是很难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的。显然只有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扮演了主动的角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获得有意义的认知。

(二)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做好引导与组织工作。

无论在哪一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最重要的角色。对于学生而言,整个学习过程是需要教师为其设计的。同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一直扮演着引导者与组织者的重要角色。不管是整个实验的快慢进度,还是实验环境民主性与趣味性的营造都是由教师掌控的。而且,化学实验不可避免地包含很多危险性因素,这也是教师要做好的课堂工作。

(三)整个探究过程的氛围要和谐,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认知―发现”学派认为,学习者只有在一个自身认为安全放松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上应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有益于学习的课堂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既有老师对学生真诚的鼓励,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及友好默契。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经过设计的实践活动,与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的唯一区别就是它的单纯性。但不管是怎样的实践活动,人们都会在其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所以,在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堂上我们不能追求学生单方面能力的培养,更要在该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

三、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步骤

(一)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进行化学实验的第一步,教师要向学生出示问题情境,这一个问题情境应该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当学生产生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讨论时间,让学生因问题情境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不断碰撞,最终在老师引导下整个班级将问题归为一个主要的核心问题。这是实验开始的第一步。

(二)在问题中建立猜想并产生假设。

有了问题以后,为了解决问题,一开始我们只能通过假设暂且给出一个合理解释。所以实验的第二步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大胆猜想,继而形成自己对于结果的假设。而恰恰处于青少年期的高中生是最具挑战精神和对事物的探索欲的,所以此时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猜想环境就够了。

(三)制订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有了假设,学生就得用实验验证假设,这就好比数学中的归纳法一样,只有经过验证的假设才是成立的。当然,实验不是随意就能做的,正像上面我们说过的,实验是一种经过设计的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在做实验前要首先制订出实验方案。学生要向老师上交自己制订的实验的具体方案,同时在实验之前要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实验药品用途等都牢记于心,为即将进行的实验做好准备。

(四)进行实验。

实验是整个过程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学生各方面的锻炼和培养都主要在此进行,所以做好实验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至关重要。学生在此过程中经历物质变化的整个过程,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五)评价试验,得出结论。

实验过后,学生就要根据刚才的整个实验及实验记录评价试验,进而与实验之前已做出的假设和猜想对照得出实验结论。这是对实验过程的理论升华。

(六)表达交流。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智慧的产生都是要与人分享的,也正是在这样的分享中,人类社会得以进步,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在实验结束的这一项工作正是让学生学到这样的道理,让学生在自我表达当中获得与人分享自己成果的快乐。

四、结语

高中化学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是在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与推动下进行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改革,该教学改革旨在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的步骤清晰、科学,经历问题出发―假设―制定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分享交流等过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黄波.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学生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及实践[J].高等函授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