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治纪律教育范文

法治纪律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治纪律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治纪律教育

第1篇:法治纪律教育范文

法律教育部分内容的修订较此前的版本更为科学合理,而且避免了以往非法学专业的基础课教师需要学习庞杂的部门法的问题,但同时面临着新的挑战。思政课教师要将全体大学生培养成法治国家所需的具备基础法律知识和素养的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法律部分的关注突出地表现在关注实际的具体的法律问题比较多,部分教师遇到学生的课堂或课后咨询具体的法律问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部分老师在法律教育相关专题的教学中讲授“法律基础”部分也更多的是法律知识和概念的讲解,很少涉及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的知识。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对于非专业的教师难度较高,其也不同于以往具体部门法概述的教学,需要教师从更高的层次上去把握和理解,并且能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生的语言阐释,借助经典案例或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对法治思想、精神和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对于法学专业的教师,同样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实际的授课中容易陷入法学专业教学的深度。现实教学中出现的是部分法学专业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按着法学专业教育的方向上走,但对于学生学习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并且不符合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学生容易陷入艰涩理论学习的困惑中。

二、法律教育部分对基础课教师挑战的对策

探究在思政课教学团队中,由于年龄、职称和专业的组成科学、全面和合理的需要,相当部分教师不具备法学专业背景,然而本门课并未要求必须具备法学专业背景,且不影响实际教学,如前文所述,《基础》课的法律教育部分强调的是思想性的教育,教师只需花功夫研习法律部分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理念即可应对教学需要。研习法律部分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理念须始终围绕着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法律意识这一主线开展,更侧重于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研习可分为自主学习和其他系统培训,这里主要探讨系统培训的路径。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除了要透彻地分析教材中的规定的重点内容,还要基于学生实际以及学生需要和关注的法律问题进行讲授。除了教材已规定的选取学生关注度高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问题;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关注不同领域的法律知识进行差别讲授,如财经系的大学生更关注经济领域的法律知识,而食品系学生则更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规范。这样结合大学生实际,结合生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既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能解决法律部分意识和理念方面的教育的需求。在讲授相关专业侧重的基础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可附带理念和精神的教育。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教育很重要的是通过消极案例中得出积极的引导,从而树立对法治道路的信心。通过对比事例诱导冲突,然后把两者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正面教育。法律部分教学的基本特点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每个法往往只能简单带过,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反而弱化了法律部分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从民法、刑法、诉讼法等角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同时多运用一些“情法冲突”、“情理冲突”的典型案例如长沙的哥撞死劫匪案、南京彭宇事件等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别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作价值判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同时法学专业的教师要注意把握理论讲授的度,并且紧密结合高职高专的培养要求,开辟出特色的教学模式及内容。我院也对此有针对我院情况的思考,以下是我院的情况:

1.教学现状。我院的法治教育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制意识教育,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缺乏法律情感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法治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后的认知和行为的培养。学生对校园部分法治教育活动了解和参加得较少,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仍需提高层次和水平。

2.教学优势。目前,已经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精品课程较为成熟,同时已开设法律相关的网络公选课,有固定的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和实践教育常规活动,成立法律服务队并进行规模的校内法律宣传活动,已有按照院办宣传科的文件精神开展活动,已开展校园法制节目的拍摄录制尝试,这些活动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和成效,同时通过这些尝试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局限,以便后续的提升和改进,尤其是通过活动建立法治教育的系统的构建和运行的研究。

3.教学前景。形成地市级的普法品牌活动,提高学生作为完整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职业素养,为法治校园自下而上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与上述基本状况对应的对策思考

1.课程教学改革。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授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确保培养学生基本意识的主渠道。契合法治教育目的的课程设置上,较为适宜的开设法治教育“活动课程”(《高职学生实用法律知识介绍与体验》)以及其他法律文化和精神类课程,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普及模式,即围绕学生实际参与的社会生活来组织课程内容,同时渗透精神和理念层面的教育。

2.社团服务建设。从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开展既符合学生需求,又与中央精神和主题契合的活动,深化理论学宣讲团(含法律服务队)的建设,提高社团成员的基本素质和服务水平,开展常规模拟法庭活动和主题宣讲活动,录制校园法制节目“不二法门”视频和音频,自行组织(校内和社区)或参与校团委组织的外出法律服务活动,拓展提升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就近的工业园区以及其他联系的服务点,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和特色,以工业园为重点对象进行量身订造的宣传和服务设计)。

3.技术平台和机制建设。开发移动APP和电脑客户端的宣教平台,开发微信课程和小游戏,校内纸媒宣传,成立校园咨询团队,培训一批班级普法联络员,最终成立咨询工作室,能给同学提供简便服务,同时收集我院师生的建议,以便于向建立我院特色的法律服务点进行发展,协同院办宣传科开展每年的主题普法活动,紧跟普法政策和形势,从整体上形成法治校园的氛围。

第2篇:法治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律职业技能;法律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301-02

法律职业所肩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其从业者既要精通法律知识,又要养成法律思维,熟悉法律职业技能。国外法学教育对其与法律职业的关系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中国现在法学教育中,存在着对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与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不足,这与中国法学教育研究的不足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法学教育研究的比较,指出中国现行法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途径。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的研究。在西方,法学教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当时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师徒口耳相传的传授方式。到中世纪,法律首次被作为一种独特的和系统化的知识体,即一门科学来传授,但其时,法学教育仅作为一般性的人文科学教育,而非法律职业性训练,法律技能的培训和法律思维的养成,受到忽视甚至抹杀。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有学者认识到单纯把法律作为科学并不全面,认为法律不仅仅是科学,同时也是一种职业。而法科毕业生的实际执业能力与法律职业所要求的能力之间越来越突出的差距则直接促成了西方法律职业界人士对学院式法学教育的反思与矫正。从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西方法学教育中形成了一股技能性与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强烈之风。

2.中国的研究。中国法学教育基于国外法学教育改革的启示及当前法学教育中严重的弊端,也开始关注法学教育及法律思维与法律职业技能养成的内在关系。经过学者的多年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版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或文集,如北大教授贺卫方主编的《中国法律教育之路》、耶鲁法学硕士杨欣欣主编的《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中政大法学教授霍宪丹的《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与转型》及广东商学院教授房文翠的《法学教育价值研究》等。但中国法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中外法学教育比较及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角度阐述,真正就法学教育与法律思维、法律职业技能训练内在规律的研究尚属凤毛麟角。可以说,中国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亟待提高

二、中国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技能与法律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法律思维是一种依循法律逻辑,依据法律方法根据法律进行思考,法律思维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特有的思维模式,法律职业技能作为一种将法律知识运用于法律实践的能力,是法律职业从业者胜任法律职业的必要条件。法学教育对法律人士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使其养成法律思维,改善法律职业技能,为法律职业输送合格的人才。中国目前的法学教育脱胎于苏联模式,片面强调法律知识的传授和学术培养,而忽视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法律思维的养成。

1.法学教育中概念化、教条化和形式化的色彩浓厚。中国现行法学本科教学中,讲授的内容主要是解释概念、注释法条、阐述理论、抽象议论。尽管案例教学法、讨论课、实习等教学方法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加以采用,但仍然存在概念化、教条化和形式化的模式。在司法考试的冲击之下,这种现象被更加强化。概念化、教条化和形式化的教学,使法学本科教学更多地接近于一种学历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与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受到忽视。

2.法律的应用层面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讲授中忽视如何发现、证明和重构事实,忽视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和现象的相互关系等等。法律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这种创造性工作,更主要体现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与法律职业技能。从抽象的正义到个案的具体正义,从普适性的法律规则到具体事实中的应用规则和法律结论都需要创造性的努力,而我们的法学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多少课程致力于这种能力的训练和思维的培养。

3.教师法律实务经验欠缺。中国法学教育经历了一个规模快速扩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资力量没有得到加强。有的学校甚至勉强拼凑教师成立法学系或者法学院。一些本科院校的法学老师中,大部分教师缺乏法律实务经验。这使得在教学中,更多的是传授概念。这无疑也是造成法学教育中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职业技能。

4.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中国现行的招生体制中,进入法学本科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应届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中,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这造成在法学教学中,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在实践中的作用,不能形成正确的法律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得学生不能较好的提高自身的法律职业技能。在中国现阶段的法学本科教学中,更多的是一种学历教育。学生关注较多的是如何顺利获得自己的文凭,与国外一些法学院校相比,不适应法学学习的学生不能被淘汰。这无疑使得中国现阶段法学本科毕业生中,没有良好法学思维能力和法律职业技能的学生数量增多。

基于上述不足,探寻本科法学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职业技能,无疑对促进中国法学教育工作,提高法学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法学教育中实现法律思维与法律职业技能养成的途径

法学教育天生就有内在的二重性,即职业培训性和学术研究性的二重对立,并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法学教育理论、目标、模式、内容和方法。法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法律系统知识、原理和制度,更在于培养学生的一般职业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法律思维,这种法律思维决不能满足于职业者的匠气和定势思维,而要使其建立在更加广阔和坚定的人文理论和科学的基础上。同时,法律教育应当与法律职业的关联性 [1],决定了法学教育不能完全脱离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针对中国现行本科法学教育模式中存在的缺陷,提高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法学本科培养方案。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经历了式的发展,但是对于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并未有较大的改善。在法学核心课程中,还未将法律社会学列进去。将来在完善法律本科培养方案时,应当将法律社会学列入教学课程中。以拓宽学生视野,避免法条教学的不足。同时培养方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经验培养的关注,改变现行毕业实习走过场的局面。同时,法学本科培养方案应当赋予高校的自,让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做出调整,使高校培养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毕业生。

2.开展诊所教学。诊所法律教育主要通过指导老师培训和指导学生进行法律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和法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学生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来培养学生作为法律人的职业使命感和正义感。诊所法律教育的效果和成就已经得到了实践的充分证明,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2] 。中国法学教育界对此也有较多的探讨,但是在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中,开展诊所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加大对诊所教学的研究,向国外先进经验学习,提出适合中国模式的诊所教学。诊所教学的案源可以来自于法律援助、社区服务、诊所接访等。诊所教育的核心是保证学生的法学实践,与法学理论学习和法条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在诊所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自身的权益。

3.强调模拟法庭的建设。在模拟法庭具有提高学生法律职业技能,提高学生法律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认知的能力 [3]。同时,笔者认为,通过模拟法庭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自豪感。通过精选的案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明确各自的分工,对于学生熟悉诉讼程序,学习各种法律文书的写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设置的模拟法庭设备简陋,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模拟法庭。建议各学校要加强模拟法庭的建设,为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提供必要的硬件。同时要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改变模拟法庭走场的形势。在模拟法庭的教学中,应当将学生按照扮演角色的不同,分成不同的组别,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模拟法庭中来。使更多的学生能在模拟法庭中得到锻炼。

4.限制司法考试的报名条件。限制司法考试的报名条件,看似与提高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职业技能没有相关性。但是目前中国法学教育中,为了适应司法考试的要求,使学生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单纯的追求司法考试的通过率,而采取法条教学和习题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培养和法律职业技能的提高。这方面和中国司法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报名中允许其他非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报考有关。在国外,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只能由法学院受过正规法学教育的学生才能报考。中国现行司法考试对非法学专业的报名条件限制过低。司法考试对现行法学本科教学的冲击是巨大的。甚至有将法学本科教学演变成司法考试教学之忧。

四、结论

中国的法学教育从规模上来说,经历了一个跳跃式的发展。基本上所有的本科院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要实现法学教育的目的,培养具备法学思维能力和法律职业技能的合格人才,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显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周学峰,王伟.美国法律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4-117.

第3篇:法治纪律教育范文

1.日本中小学生法律意识意识淡漠日本青少年研究所2001年度进行的“初中生的生活和意识调查”中,选择曾有过“扒窃”、“吸烟”、“欺负朋友”、“对老师使用暴力”、“破坏学校的公共物品”等项的占到了将近30%的比例。在2004年进行的“高中生的学习意识和日常生活”的调查中,对中、日、美三国进行了比较,在规范意识方面,有关“扒窃”、“使用麻醉剂”、“欺负朋友”、“饮酒”、“吸烟”、“逃学”、“无理由外宿”等12项,选择“做了也没什么”的日本最多,选择绝对没有的在三个国家中最少。[3]从这一结果来看,表现出了随着年级的提高规范意识弱化的倾向。日本东北大学教育文化研究会以本地高中为对象于2003年进行了“高中生对教育和社会的意识”调查,在对校规的意识方面,“学校规则起到了保护校内正常秩序的作用”、“学校规则的制定是出于教育的考虑,学生应该遵守”等项目,赞成和否定的各占一半。2004年9月日本高中教职员工会实施了“高中生宪法意识调查”,对于“你对近年来宪法第9条的讨论有什么认识”这一问题,43.3%回答“不知道”。[4]说明过去以社会科为中心进行的宪法学习,对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并没有发挥充分的作用。2.为保障学校安全需要加强法律教育近年来学校中频繁发生闯入、杀伤事件,来自外部的威胁学生身体和生命安全的事件频发,学校的危机管理和危机应对骤然得到关注。对于学生间的欺负等暴力行为,学校和老师有警告的义务,游泳池等学校设施设备的事故,体育、社团活动等事故是学校事故中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通过学校与社会协作推进开放学校事业,而且暴露出以教师为主的学校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较差,特别是在紧急时学校和教师的应对因缺乏“法律常识”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学校和教师承担着保护学生身心安全的责任,在紧急时有向包括警察在内的有关机构通报等应对方法,还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因此,从学校安全考虑,有必要加强学校和教师的法律意识。比如欺负问题,要以教育中心为首,与教育咨询机关协作,为受欺负的同学提供到其他学区就学的措施,根据情况向警察通报、和律师协会商谈等各种各样的措施。如果这样的措施不是适当且迅速的,就有可能使问题更加恶化。3.学校内的教师体罚问题教师体罚学生是日本《学校教育法》第11条所禁止的,体罚行为的本身说明教师的法律意识欠缺甚至淡薄。特别是过去都是以教育的名义在内部处理,难以作为法律问题解决。随着学校从封闭到开放,以推进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信息公开等为背景,此前由内部处理的问题现在要求通过判决等法律途径进行解决。有的地方教育委员会也从指导学校的立场出发,积极采取行动。因此,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法律意识。4.消费者法律纠纷的增加和消费者教育的必要性随着日本社会的开放和国际化,普通人的经济生活更加丰富,同时消费纠纷也更加多样化。因此,就要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学习到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和守法思维。消费者教育不仅是在社会科和公民科,特别是家庭科中也要加以重视。但是从2002年开始实施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削减了家庭科的授课时间,有关消费者的法律内容也大量减少。虽然期待灵活运用综合学习时间进行学习,但是作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的家庭科,其位置和作用却根本得不到重视。因此,必须要在现实社会中重新确认消费者教育的必要性,同时,根据其内容制定与实际生活相符合的教材。

二、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的法律教育内容

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法律教育是作为新的概念而出现的,司法制度改革赋予了法律教育新的内涵:(1)以法律意识为基础,通过身边的具体事例学习法律在社会中的运用;(2)根据现代社会中学习私法的必要性而导入具体内容,不仅是在社会科和公民科,在家庭科中也要进行消费者教育,将身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当作教材;(3)学习者自身要自觉重视对“法制社会”的认识,法律教育因为导入陪审员制度而具有强烈的司法参与的特点。[1]因此,法律教育是通过学习法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掌握知识和技术,围绕能够形成自主行动的人格而进行教育。1.2007年修订学习指导要领中的法律教育内容日本的法律教育致力于增强法律意识,在授课中引入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判决的案例。要求在教育内容方面达成共识,在学校现场通过实践加以确立。其法律教育内容随着学习指导要领的修改而变动,且逐渐深化和细化,将规则的制定与遵守社会生活的秩序、家庭和社会的管理、民主政治等都涵盖于法律教育之下。(1)形成规则意识方面的内容。在小学中低年级(1~4年级)生活课和家庭课中,要求学生:明白学校设施的情况以及老师等支撑学校生活的人们和朋友们的事情,能够快乐安心地游戏和生活,同时记住上学路上的情形,能够安全地上下学;思考支撑家庭生活的家族的事情和自己能做的事情,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能够注意到有规律地、健康和正确地生活;明白公共物品和设施是大家的,有管理它们的人,理解它们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注意安全正确地使用它们。小学高年级在家庭课中要学习关心家庭生活,能够做家务、能够与家庭成员相互交流;思考邻居们的生活,能够下工夫思考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体育和保健课上,1,2年级学习遵守秩序和规则,为了快乐地游戏制定简单的规则。3,4年级学习遵守秩序和规则,参加团队进行简单地比赛。5,6年级学习根据自己的团队特征进行作战,能够在规则上下工夫。道德课上,1,2年级学家使用东西的重要性,遵守纪律和规则;3,4年级学习遵守纪律和社会规则,有公德心;5,6年级学习拥有公德心,遵守法律和规则,重视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主动尽自己的义务。无论对谁都不体现差别和持有偏见,努力实现公正、公平和正义。特别活动课上,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充实和提高班级、学校生活,开展培养健全生活态度的活动;组织社团活动,脱离年级和班级,主动与4年级以上的好友和儿童组织社团活动,追求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在学校节日活动中,开展防止不良行为、倡导交通安全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于身心健全发展的关注,培养安全的行为规范和有规律的、得体的集体行动,在运动中的亲切态度,组织能够涵养责任感和能够提高体力的活动。开展远足和集体外宿活动,比如移动教室、修学旅行,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扩大见闻,亲近自然和文化,积极开展体验集体生活和公共道德的活动。初中生在社会科中的历史领域学习法治国家的建立。在公民领域学习管理家庭和社会的机能,从人类是社会性存在的观点出发,思考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现在的家庭关系中个人的尊严和两性的本质上的平等,协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遵守约定的意义和个人的责任。家庭科中学习家庭和家族的基本机能,思考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的方法;思考自己的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过关心环境的生活。在体育课上以解决团队和适合自己的能力的课题为目标,能够下工夫根据规则制订训练计划和比赛的方法。道德课上学习理解法律和规则的意义,在遵守的同时,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切实尽到自己的义务,努力维护社会秩序和纪律;提高公德心和社会连带感的自觉性,努力实现更美好的社会;注重正义,无论对谁都保持公正、公平,努力实现没有差别和偏见的社会。在特别活动中,班级活动要以班为单位,适应班级和学校生活的同时,进行充实提高,开展针对学生面对的问题,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的活动。其他要求基本与小学特别活动内容相同。(2)私法和消费者保护方面的内容。小学1,2年级生活课上,明白自己的生活与本地区的人们以及各种场所的关系,并对他们有亲切的态度,能够与人恰当地交往,能够安全地生活。小学3,4年级的社会科中,实地参观和调查本地区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思考与他们的工作相关的人们的活动。小学5,6年级家庭课上,思考有计划地使用自己身边的物品和金钱的方法,能够恰当地购买物品。初中公民领域,理解身边的以消费生活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的意义,同时着眼于价格的波动理解有关市场经济的基本问题;使其理解为了提高国民生活和福利,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在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理解社会资本的整备、防止公害等保护环境、充实社会保障、保护消费者、租税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国民的纳税义务,从有限的财源分配的视点理解财政。在家庭科中了解贩卖方法的特点和消费者保护,能够恰当地选择、购买和灵活使用生活必需品和服务。(3)有关宪法方面的内容。小学5,6年级社会科中,学习日本国宪法对于国家的理想、天皇的地位、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国家和国民生活的基本规定。初中历史领域学习“日本国宪法的制定”和“日本民主化和重建的过程”。在公民领域,以基本的人权为中心加深对人类相互尊重的理解,着眼于法律的意义,营造民主的社会生活,理解以法律为基础的政治的重要性,思考国家政治以日本国宪法为基础运行的意义。深入理解日本国宪法以尊重基本人权、国民以及和平主义为基本原则,理解作为日本国和日本国民的综合象征的天皇及其国事行为。2.法律教育研究会选编的四种推荐教材的内容日本第一次将法律教育置于国家教育政策的一环,在实施中得到律师协会和司法书士协会等法律实务人士的全面协助也是全新的实践。在法律教育实践中,研究会以中学学习指导要领为依据,为初中社会科公民领域编制了四种教材:《制定规则》学习作为法律和规则的基础的思维方式;《私法和消费者保护》是现代经济社会公民应该重点学习的内容,学习通过合同进行自我管理的思维方式;《宪法的意义》指向缺失了公共权力甚至社会经济权力和国民的关系问题,学习宪法及立宪的意义,并与生活相联系;《司法》,学习认定事实、进行事实性综合判断,发挥裁决的作用。教材尽量采用通俗的语言帮助理解民主主义和立宪主义,民主主义是大家的事情由大家来决定,立宪主义明确应该由大家决定的事和不由大家决定的事情,将这些概念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以加深对宪法的理解为目标。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权利不是像物质一样的“拥有”,是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成长起来的东西,权利教育之前首先要进行正确判断的教育。因此,为了保证法律教育的效果,就需要法律实务家对教师的支援。教师方面也要提高法律教育的素质和教学方法,从在职教育和教师的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反思。在授课方法上,不论授课负担的不同和学力水平,都要有唤起学生兴趣的方法。因此要求法律实务家对教育和儿童发展有一定的认识。法律实务家和教师都有必要调整教学方法,做到相互配合,要能够很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是今后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日本中小学法律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4篇:法治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法律教育 高职 困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36-02

重视法律学科建设工作,对高职生继续加强法制教育,使高职生成长为不仅具有实用技能,而且还是懂法、守法、依法维护个人合法权利、替他人伸张正义的法律人才。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法学领域,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发展机遇,因为基层工作大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懂法之人,同时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在师资、育人目标、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也面临一定的困境。为此,先调查与分析原因,然后研究解决策略非常必要。

1 面临的困境

1.1 高职生法律意识淡薄

走访调查得知,高职生在法律意识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部分高职生对于法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小我的层面,认为个人遵纪守法,完成学习任务,顺利毕业,靠个人所学的知识技能找份工作就行了,对学法、守法、宣传法律、伸张正义、依法维护法律的尊严等方面,还缺乏高度的、全方位的认识。在社会责任感与维护正义行为等方面,没有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不仅是维护自身权利的需要,更是一个当代高职生的应有之责。

1.2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以实用技能为主,在法律教育方面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较为模糊,还处在普及法律常识的层面,法律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校方没做过多要求,要求考核能达标即可,高职生学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个人的兴趣与需求。众所周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将会需要更多的法律人才。尤其是乡镇与农村基层,未来需要更多的基层司法工作人员来服务社区,其工作内容包括普法宣传、司法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援助、诉讼业务咨询等方面,工作性质繁杂琐碎,却又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现实生活中,高职生毕业多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不能为基层提供法律服务,这与高职院校在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有一定的关联。

1.3 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长期以来,高职法律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基本是在参照本科法律教材基础上,依据高职生的文化基础删减与整合而成。 在教学内容上依然侧重于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内容繁多庞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也只能是雨水过沙滩般匆匆一遍;在知识运用方面,拓展内容中所列举的案例多年未更新,缺乏新鲜感与时代感,也未能贴近高职生的日常生活。且在培养高职生的分析与运用能力方面有一定的脱节。高职生反映,在教学方法运用上,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一人主导课堂,采用单调的宣讲方式,高职生被动地接受灌输,师生之间、高职生之间缺乏一种必要的交流与互动,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课堂动态生成无从谈起。

1.4 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访谈得知,由于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是在中专类学校或成人教育院校改建而成,师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学历需要提升。目前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师部分是由思政教师直接转行而成,知识更新力度不够。由于近年来多数职业院校的扩招,在岗教师授课任务繁重,教师疲于上课,缺乏研修机会,造成许多教师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二是具有法律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更是寥若晨星,好在近几年大有改观。三是部分青年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教育教学技能需要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其所从事的法律专业的实践技能也明显不足,高职院校需要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来担此重任[1]。

1.5 高职生实训、实践条件欠缺

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注重对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识记,但在实践环节,除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除外,都面临着无实习基地、无实训条件的境地。高职生由于缺失法律的实践与运用机会,很难提高法律意识,也难以养成依法律己、依法思考周边人群的社会行为是否在法律许可范围之内,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环境下,导致高职院校无法培养社会所需的法律人才。

2 解决策略

2.1 建立家校联合机制

高职生法律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校方的系统教育,同时也需要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来共同提升高职生的守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制意识。首先,家庭的生活环境与教育方式对于高职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等尊长者平时的言行举止、处事方式等都会对高职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长者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上,都要注重对学生遵纪守法意识的渗透与濡化;其次,校方要继续保持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微信群、QQ群等媒介,让高职生的家长能够及时地了解自家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校方可从网络信息库中筛选高职生因为对个人要求不严,或因一时冲动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发到微信群、QQ群上,对家长、高职生起到警示作用。再次,校方可利用校内局域网,开展网上法律大讲堂、心理咨询等活动,及时解答高职生家长的提问,对心理有问题的高职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总之,高职院校要始终秉承“以德为首、重技强能”的办学宗旨,建立家校联合机制,共同努力,依据高职生的文化基础和认知规律,科学、系统地对他们开展法制教育,让该校的毕业生既有法制精神、道德素养,又具有一专多技能,从而倍受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欢迎。

2.2 树立教学新理念、明晰人才培养方向

在法律教育方面,高职院校应站在市场的角度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审视与考量。确定清晰的人才培养方向,然后革新教学新理念、突出教学重难点内容,在制定具体的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提高到“守法、遵纪、德高、技强”的维度,将高职生培养成为专业抓实、知识拓展、能力过硬的实用性技术人才。为此,高职法律教学的重点就不应该仅是理论知识的增加,应该是直接帮助高职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高职生在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提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案例、研究社法制进程的思辨能力,即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与防治观念。不仅包括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的法律知识逐渐通过实践环节,来增加个人的体验,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活行为。逐步成长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与维护法律尊严的社会好公民[2]。

2.3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

据教师反映,绝大部分高职生能按照校方的要求,思想进步,学风端正,但有少许高职生在学习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缺乏自主性与自控力,再加上长期以来法律教育仍然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条文中,很多高职生误认为法律教育就是公共思想道德教育的延伸,思想上也不够重视。为此,教师针对此情况,应熟谙学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贴近生活,多选取与时政、社会新闻热点联系紧密的背景材料,认真备课,精心导入,来提高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例如:法律条文比较枯燥,在引导学生解读完后,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教师引导高职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该案例之中所包含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现象,从而提升高职生学法的内驱力,同时也培养高职生运用法律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法律的现实作用和社会价值,从而增强法律教育的实效性[3]。

2.4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教化,可见,师资力量与师资水平是搞好教学工作的群体与保证。为此,高职院校欲培养法律实用型人才,加强教师自身的法律素质和职业能力尤为关键。建议措施如下:一是知识需要更新与提升。校方可选派没有双师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到实务部门进行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法律实践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二是要加强与法律相关部门合作,例如:鼓励和激励具有法律职业资格证的教师挂靠到律师事务所,增强法律执业能力,提升实践能力为教学服务。三是选派教师积极参与相关的法律调研活动,例如:法律救助热线、社区家庭冷暴力调查、农村诉讼业务代办等,以此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四是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校本培训工作,通过“传、帮、带”活动,形成合理的“老、中、青”比例师资梯队。五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双证书”要求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鼓励并从时间、财力上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全国统一开考的各种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六是聘请法学理论功底深厚的优势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到校做报告或经验交流,做教学的坚强后盾,形成优势互补[4]。

2.5 加强实践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离开了实践,很多理论只能停留在文字的表象之上。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职生法律素养的提高,通过运用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来提升高职生学法、懂法、守法与用法能力的历练。为此,在教学环节可开设形式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模拟法庭、法庭旁听、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等。以模拟法庭教学为例,高职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合理搭配分组,由教师提供贴近日常生活的典型综合案例,各组抽签后依据案件性质、内容,进行模拟分工,担任不同角色,肩负陈述与法庭辩论等责任,集体讨论后,分别准备就绪,在教师的引导下,高职生模拟的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巧,从而培养了高职生组织分析案件材料、法律文书写作、驾驭诉讼程序等各方面的I务能力,并且有利于培养高职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此外,还有法律援助、见习法庭、实习等形式的实训课程,都有利于高职生提高法律意识、了解社会普法现状,使高职生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提升自我,达到能够熟悉和运用程序法、实体法,而且模拟过程使其对法律专业能力、业务素质有新的认识,可以全方位培养和提升高职法律学生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5]。

参考文献

[1] 金川,郑艳.高职法律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职教通讯,2007(9):71-73.

[2] 王少云.对深化高职法律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3,12(6):58-59.

[3] 谢俊.刍议高职院校实施法律教育的重要性[J].法制与社会,2010,12(下):223-224.

第5篇:法治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 课程 教学方法 探讨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恰当掌握和运用十分重要。思政课教师除了对教学内容要有深入地理解和全方位的阐述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灵活多样的的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既丰富深刻又充满趣味和吸引力,教学内容和形式也会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进行探索和改革,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 目前该门课程在教学方法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陈旧

大部分教师沿袭应试教育模式,局限于课堂“灌输”形式,教学理念有待提高,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虽然有的教师也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大多停留在文字搬家层面上,课件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二)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单一的讲授教学方法, 更多的是要求学生端坐静听, 由于缺乏操作活动, 容易束缚学生手脚, 未能让学生以最大程度投入和参与教学活动, 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缺乏兴趣, 教学互动性较差。

(三)教学过程枯燥

传统教学方法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比较沉闷, 缺乏生气, 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容易泯灭学生的求知欲。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采用多种授课方法的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要直面大学生的各种困惑,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多种授课方法的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从中准确、快捷、方便的了解到学生的一些思想情况、道德状况、学习与生活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去积极引导和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多种授课方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法的不足,而且多种授课方法符合时展,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本课程确实发挥解疑释惑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探析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媒体,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提出各自的见解,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正面案例激励、鼓舞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也可以利用反面案例来警示学生,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

(二)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即“对话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对话为教学原则,教师不断地追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以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调动学生提高、完善自己的积极性,开辟自我教育、主动学习的空间。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三)素质拓展法

“素质拓展法”是一种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特殊的学习训练方法,是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趣味性的活动,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学习和训练方法。

(四)多媒体视频法

多媒体视频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事先制作好的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多媒体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是将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和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

(五)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各种教育情景,通过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纠正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统一,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六)情境模拟法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集情境教学、模拟训练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于一身的注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能够迅速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情境模拟教学法具体操作流程有:设计情境、布置情境、学生进入角色、情境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点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

高职思政课全体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研究,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教学中要更加自觉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整体设计,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到整体优化,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兴富.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0

[2]王凤芹.浅议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0.2

[3]秦红兰.浅析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2(20)

作者简介:

第6篇:法治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法律高职教育,实践,问题,体系建设

前言: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高职教育毕业生的目标工作岗位是生产第一线, 较快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以尽快适应第一线工作岗位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高职高专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在实训基地建 设、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及实训教学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要努力构建法律职业教 育实训 教学体系,包括制订实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鼓励教师编写实训教材,建设实训教学队伍 ,建立实训教学基地,加强实训教学的管理,实施对实训教学双方的考核等。

一、我国法律高职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及同行一直探索实践教学的方法,倡导并采用案例教学法、录像观摩法、学生旁听、模拟法庭等方式,以期达到让学生融会贯通掌握法律知识的目的。这些方式虽然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被规范地、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目前,各个法律高职院校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未从法律高职教育整体出发,来建构一种以适应高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实训课程明显不足,实训基地未能充分利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外实训基地是依托行业特色对学生进行训练,促进其职业技能养成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法律高职院校都对此重点进行了建设,但如何使校内外实训基地发挥其应有效用,使基地建设与课程改革有机衔接,达到教书与育人,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配合上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学校模拟法庭建的非常壮观,校外实训基地也搞了几十个,但由于课程改革不到位,岗位技能设置与培训培养方法没有相应跃进,从而使这些实训基地在实际教学中,并未被充分地利用。

(三)实习流于形式。现行的高职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第一,毕业实习的时间过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一些法律高职院校只给学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时间,工作流程还未搞清楚几乎就该走人了。同时,由于实习时间过短,导致实践部门一般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第二,毕业实习缺乏监督和指导。教师进行实训考核时都感觉到左右为难,原因在于学校对实训教学一般都不采取与理论教学一样的严格的评分制度,实训教学的考核存在很大的主观性,而且考核一般都让路于学生就业等情况的需要。这样做的后果导致了学生的不重视和教师的不认真考核,实训教学就这样流于形式了。

二、高职高专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

(一)探索建立循序渐进的、体系化的、适合法律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学校应该制订比较具体的实训计划,内容应包括各项具体技能的训练目标、要求、课程设置、实训方法和手段、实训效果的测试与鉴定等。同时学校应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实训计划的基础上制订翔实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对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目的有一个切实的和可操作性的阐述。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制订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与法律专业总体教学计划的关系,特别是内容衔接和时间的合理分配等;二是实训教学计划中综合计划与专门计划的关系。

(二)鼓励教师编写实训教材。在法律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将职业技能训练作为主干课程予以合理安排。学校应采取与理论课教材相同或对等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实训教材的编写和创新。 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坚持兼顾法律职业伦理的原则、观照法律生活实际的原则、训练法律职业技能的原则、反映法学理论研究动态的原则和学以致用的原则。

(三)建立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真正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目前的问题是,各法律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有相当一部分仅仅是通过了某种资格考试,而并没有真正的从事或者开展相关业务。法律资格证书的获得不等于曾经从事相关工作,更不等于拥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因此,法律高职院校应当通过设立各种激励机制,建设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队伍。如与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建立长期关系,选派教师到目标单位体验生活;鼓励拥有律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到律师事务所注册并从事律师实务工作等。

(四)建立实训教学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坚持情景仿真化、功能实用化、管理专门化的原则,以真正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校内的模拟法庭、模拟监狱、模拟劳教所、模拟侦查室等都可以作为校内实训场地,用以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技能、语言技能和社交技能等。

(五)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训前指导教师要安排好实训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实训期间要与学生经常联络,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建立师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固定联系制度,学生要向指定的指导教师汇报实训情况,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与辅导。

(六)进行严格的实训教学考核。实训教学的考核是确保实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应规范实训教学考核办法,保证实训教学质量。首先要制订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训成绩评定办法等实训教学文件。实训结束时,各实训基地要成立实训考核小组,负责评定学生的实训成绩。凡被评为实训成绩不及格者,一定要补考,补考仍不及格者应随下一届学生重新实训。若能认真落实以上措施,便可在较大程度上确保实训教学的质量。

三、结束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全面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性强的高级实用人才。作为法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担负这一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实训教学出现的新问题,并积极进行实训教学的改革和建设,设计适合法律高职教育的实践模式,并针对不同专业未来就业工作岗位的需要进行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学校毕业到岗位就业实行无缝隙对接,充分体现法律职业教育在专业技能与实务操作上的优势。

参考文献:

第7篇:法治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验经济;智慧旅游;盐城

一、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

智慧旅游被称为旅游业的,它是一种融合了通信与信息技术并以此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服务于游客、企业、政府等,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智慧旅游,让普通人也可以轻松地实现以往看来遥不可及的精确、简约、浪漫的旅游。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旅游主题定为“智慧旅游年”,引导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智慧旅游在中国方兴未艾,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智慧旅游这个名词出现不过几年,却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旅游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有望成为第三产业的战略支柱性产业,另一方面,旅游者数量不断上升,对旅游体验的质量要求变高,而智慧旅游建设能够改善当前状况。本文以盐城为例,论述了如何在具体的城市中发展智慧旅游,对于类似的城市来说,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二、智慧旅游与体验经济的结合点

构建智慧旅游的三大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为各类游客提供更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从旅游者的角度讲,主要包括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个基本功能。

旅游的核心模式,就是以时间和物质的资源换取精神的收获和满足。所谓好的旅行,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将资源的效应最优化,并获取最符合旅游者期望的满足感。借助智慧旅游,自助游游客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安排自己的全部行程,完成从设计旅游行程、获取详细的旅游咨讯、享受线上预定服务、电子地图查询、虚拟现实体验到分享旅游经历的全过程,获取全程的数字旅游新体验。也就是说,借助科技的力量带给游客更便捷的旅游体验。

游客体验是智慧旅游核心价值的所在,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正开始注重改善其旅游吸引物有形和无形的环境体验。在旅游城市中,旅游者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能创造自我体验的互动者,具有双向旅游信息传播特征。游客间互动现象广泛存在于旅游服务接触当中,游客间的交互关系极大影响游客对服务体验的满意度,也会影响到顾客对服务的整体评价。智慧旅游城市不但要注重技术的运用,也应重视整体的旅游氛围的营造,重视旅游城市中用户的现实体验,而网络虚拟社区中其他游客的态度、行为对旅游者也会带来影响。因此,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应以旅游中的参与为前提,以消费体验为核心。

三、盐城智慧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一)盐城旅游发展总体现状

盐城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生态独特、资源丰富的城市,是江苏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城市,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是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城市。

旅游经济方面,全市现拥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60多家,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5家,AAA级景区8家,AA级景区2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1家;现有星级旅游饭店54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8家;现有旅行社134家,其中具有出境组团资格的旅行社7家。

盐城旅游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2014年曾先后荣获“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十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2014全国智慧旅游优秀案例”等荣誉,2014年盐城实现旅游总收入201.05亿元,同比增长15.9%,增幅列全省第二;接待游客2 018.89万人次、同比增长14.9%,增幅列全省第三,其中境外游客4.22万人次,同比增长61.9%,增幅全省第一。

(二)盐城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1.2011年,“智慧盐城”平台体系搭建

“智慧盐城”门户作为”智慧江苏”门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为政府、企业乃至个人开展创新的实用平台,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创造优质的创业服务环境。“智慧盐城”门户作为“智慧江苏”门户13个市分站当中的一个重要分站,其本身不是一个网站,而是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的开放应用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信息平台。“智慧盐城”门户突破了运营商的传统业务范畴,全网覆盖,持续为盐城政府、市民、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2.盐城已正式启动智慧旅游项目建设

盐城从2012年开始启动智慧旅游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盐城智慧旅游手机游客助手和触摸屏系统。本项目由盐城市旅游局出资,盐城电信承建开发,包含智慧旅游手机客户端软件、多媒体触摸屏系统。采用固网和天翼3G网络双重保险传输,有效满足客户端信息快速查询、视频查看、手机购物、宾馆预订等大数据量应用,手机客户端软件、多媒体触摸屏系统及门户网站,市民和游客可免费使用。

项目中的手机游客助手和旅游触摸屏功能十分强大,整合了盐城市优化分散的景点、住宿、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旅游资源,设置了盐城印象、旅游资讯、景点荟萃、美食分享、宾馆住宿、交通指南、快乐购物、娱乐休闲以及个等九大一级菜单和影像盐城等等36个二级、三级子栏目,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海量信息,内容全面丰富。同时为方便外地游客实时查询,对交通、旅游百科、天气预报等相关数据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智慧分析。手机游客助手可通过PC、天翼智能手机、PAD等各类终端进行使用,安卓、IOS(苹果)等版本,多屏融合,充分展现了“游客体验至上”服务理念。

3.政府重视,编制智慧旅游发展规划

策应“智慧盐城建设”,探索具有盐城特色的智慧旅游建设之路,盐城市旅游部门依托专业机构编制《盐城市智慧旅游总体规划》(2015-2020年),为盐城智慧旅游发展建立顶层设计,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该规划总体结构合理,内容体系完整,符合盐城旅游发展实际,特别是针对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两大智慧旅游建设主体,提出了营销、服务、管理等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设内容和措施,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4.盐城旅游营销节节升高

从2012年开始,作为盐城旅游形象宣传的微电影《盐城之恋》《鹤舞盐城》先后上映,一经推出就获得国内外游客的热情关注和广泛好评,其中《盐城之恋》荣膺“2012中国旅游宣传片TOP10”。

2014年“轻松点击、畅游盐城”智慧旅游项目荣获全国智慧旅游优秀案例、大丰荷兰花海“智慧景区”项目荣获江苏省智慧旅游优秀案例。

2015年,盐城旅游与人民网旅游频道达成年度战略合作,盐城利用人民旅游优势平台全面宣传推广盐城旅游城市形象,让更多国内外人士关注盐城、走进盐城、支持盐城。

2015年1月起,盐城在央视黄金栏目强势推出了《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旅游形象宣传片,该片全面展现以绿色湿地、红色铁军、白色海盐和蓝色海港构建的盐城“四色”旅游资源、丰富的美食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引起了海内外游客对盐城旅游的高度关注。

5.“盐城旅游一卡通”

“盐城旅游一卡通”是由盐城市旅游局与南京银行共同推出的金融银联IC卡。此卡将囊括全市代表旅游景区、酒店等优势资源,惠及市民。不管是自助还是跟团,游客们都可利用本卡享受旅游、金融、信息等多项增值服务,此举让盐城广大市民更加深切感受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产业附加值、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四、盐城智慧旅游发展思路

智慧旅游城市的总体架构一般由一个平台、若干支撑体系以及相应的基础环境构成。一个平台是指智慧旅游城市平台。支撑体系涉及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游客使用的智慧旅游介质。

智慧旅游依托智能旅游的技术基础,凭借先进的智能化手段,将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科技信息革命的成果注入旅游者服务中去,智慧旅游强调以人的需求为主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科技的最先进、最尖端、最智能。智慧旅游贯穿于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始终,从旅游需求的产生到旅游实践,再到旅游心情的分享。

(一)出发前,满足旅游者对旅游信息需求的服务

智慧旅游在旅游需求方面,站在旅游者的角度,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抓住旅游需求阶段旅游者的心理,做好主动推介。一方面,旅游者对于旅游信息的需求不仅量大、样多,而且对于旅游信息质量要求高;另一方面,旅游者在得到这些旅游信息,做好旅游购买决策的同时,希望能直接进行线上旅游产品的预定和购买,实现一站式服务。

鉴于此,盐城市政府部门,特别是旅游主管部门,除了坚持以满足和服务游客体验为高端目标,形成系统的智慧旅游建设发展规划,并以此加快和推动信息化基础建设。此外,还必须通过政策扶持吸引社会资本和技术力量参与到“盐城智慧旅游”中来,引导和扶持社会企业以市场经营的方式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二)旅途中,满足游客所需要的智慧服务

对于旅游中的游客而言,智慧旅游可满足“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贴心旅游接待服务。

旅游交通是旅游者实现空间位移的必要条件,对于旅游活动来说至关重要。盐城已经有了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但在自驾游出行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旅游景区是游客旅游的核心目标。2014年,大丰荷兰花海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荣获“江苏省智慧旅游优秀项目”称号。作为盐城地区首个数字化景区,大丰荷兰花海智慧旅游运用了时下最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能为景区提供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旅游体验,真正实现让游客一站式畅享花海,让景区全程智能化管理。盐城应逐步在其它景区推进智能旅游项目。

(三)旅途中与旅行后,游客所需要的分享

智慧旅游在为旅游者提供“全程式”旅游服务的同时,也为旅游者的旅游心情分享提供了更广阔、更安全、及时的途径。翔实可靠的旅游记录不仅是游客的体验和感受,同时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参考和帮助。盐城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网站建设,鼓励广大驴友以博客、微博等形式分享旅游体验,使更多的潜在旅游者变成现实的旅游者。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权益可能会受到威胁和破坏,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旅游监管与投诉处理机制。将旅游者的体验反馈给旅游供应商,以督促旅游企业不断改进,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整个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总之,智慧旅游的发展需要依托“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这一模式来支撑。智慧旅游作为行业大发展背景下的一种国家意志,它并不是某一部门或组织的力量所能覆盖的。应平衡好政府、企业、游客三者之间的产业链关系,促使生态、社会等价值最大化,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思思.国内智慧旅游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

第8篇:法治纪律教育范文

__县审计局自20__年以来,深入学习贯彻相关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审计机关实际情况,经会议研究决定成立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领导小组和自评小组,制定落实了《__县审计局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职责实施方案》,规定了审计局依法履行教育管理的职责,对即将迎来的教育督导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现将自检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办法及措施

(一)加大教育工作审计力度,对20__年—20__年教育工作中涉及到的教育经费核拨、使用及使用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教育专项经费的核拨及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督促落实核拨情况,对发现滞留、挪用等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纠正;对教育附加费是否专款专用,基建款、房屋修缮款使用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校企业为弥补教育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职工福利所上交的管理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二)创新工作方法,发挥审计作用,在教育工作审计中,全体审计人员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职责,明确审计目标任务,对涉及教育工作的审计项目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加大对教育局、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审计力度,加强对校办企业的审计监督,杜绝校办企业在资金管理使用上的漏洞,确保学校利益不受侵害。

(三)加大政府性教育投资前置审计和结算审计力度,近年来,我县的教育投入经费与日俱增,建设项目较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对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我单位审计人员,深入建设工地,认真查阅工程建设相关材料,实地勘测工程量,对工程建材做详细检查,对所建工程全程进行跟踪审计,有效的确保了工程质量,做到了高质高效,使建设经费发挥了最大效益。

(四)加大对教育工作审计中的资料收集,在审计中注重审计资料的管理使用,认真编写审计日记,做好审计报告的起草,项目完成后对审计档案进行归档装订,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监督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二、存在问题

第9篇:法治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兴趣;竞争形式在主张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我们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英语教学理念。我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和教学实践,熟读教材,翻阅相关书籍,并且坚持听取前辈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方式方法,总结出了一些有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

一、上好一节课,从课前开始,充分备课少不得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备课比较马虎,认为只要把教材中的内容讲完就可以了,甚至有人认为备课不必要的老师,年年都讲,常常都讲的内容还需要备课吗?其实不然。近十年来,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对广大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一直坚持课前认真备课,而其中充分钻研教材是最基本的,我还翻阅相关的辅导书籍或在网上查找课件、视频等,从中总结重点,发现亮点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二、上好一节课,激发学生兴趣少不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否对英语感兴趣,英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就在课内创设更好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去进行交际”。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新鲜、轻松,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自我,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传递的能力

合适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在英语课堂中,英语语言情境创设得好,能给学生营造氛围,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把握英语语言,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逻辑性,培养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我上“How are you today?”这一课时,不是站在讲台不动,而是带着笑容走到学生中间,一边轻轻地抚摸学生的头一边向他提问“Hello/Hi,how are you today?How is he/she?How is xxx?(学生同桌的名字)”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来,从而也能以轻松自然的状态用“I’mfine./Very well. He/She is fine.Thank you,and you?”回答。在这过程中学习了新单词和短语。

2.把游戏带进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游戏教学能把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寓于轻松愉快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主动学习。这种做法是我长期以来一直运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例如:在教“What’s your job?”时,请一位学生根据另一位学生或者老师做的动作来猜此人的职业,创设了一个师生或者生生对话的情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有了提问他人做什么工作的交流语境。学生模仿人物形象有的惟妙惟肖,有的滑稽逗人,猜谜的学生也说出千奇百怪、奇思妙想的答案引得全班同学捧腹大笑,课堂气氛顿时被调动起来,大家争相参与,教室里处处传来英语对话声。在猜一猜、说一说、扮一扮的过程中,大家无意识地运用了本课的重点句子“What’s your job?”和有关职业的单词,不知不觉已经把本课的内容熟记于心,并熟练应用。

3.多举办竞争形式,让学生勇于争先

学生都具有上进心和荣誉感,利用这种竞争意识,我在课堂上把学生分组进行比赛,例如,日常口语交流、角色扮演、书写竞赛、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学生积极参与、勇于争先、乐于学习,在竞争中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能力。

可见,只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把游戏寓于教学中,多组织良性竞争,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兴趣和热情倍增。

三、上好一节课,老师的信任与鼓励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