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规划建设范文

科学规划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规划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规划建设

第1篇:科学规划建设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系统;土地管理;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3-0000-01

Information Age the Scientific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s in Land Management and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Wang Yue

(Guilin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Guilin541001,China)

Abstract:The era of computer-based information system,the combined strengths of office automation capabilities of its land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pplication goals,the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ideas,the promotion of China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with the orderly conduct of scientific land management,efficient,automated,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Computer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Land management;Urban planning

一、信息时代对城市规划建设及土地管理的强烈冲击

从广义角度讲,城市规划建设及土地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秩序化、先进性与持续性发展,从宏观整体层面来看,城市规划及土地管理则主要将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各类空间关系作为主体处理对象。由此不难看出,信息化时代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及土地管理的最强烈与直接的冲击便体现在其是现代化、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有力工具,能有效推进各类设施的整全建设、优化基础配置,协调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环境,为广大人民提供人性化服务,充分满足他们的各类丰富需求,令生态环境得到最合理的保护,并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成熟化发展,当前众多行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均朝着应用多样化的方向不断提升,令承担的服务事项日趋复杂,集成化水平远远超过传统自动化办公系统的服务范畴,综合了人、物、财、知识与信息等诸多优势的企业资源,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纳入员工办公、各职能部门中层管理与领导层决策管理的协同知识平台。

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科学应用

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科学应用旨在全面实现规划管理相关部门的办公自动化,令其各项行政公文的查询、收发、督办管理能高效进行,通过部门内部的消息、邮件及文档信息化管理实现跨时空的信息交流及无纸化办公的科学目标。在各项规划业务开展中图文一体化的综合审批主力包含一书两证的审批、批后管理、综合监督检查等业务,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辅助下该业务可实现全过程的带图作业,令管理人员全面开展针对业务图形的形象化浏览、实时查询、综合编辑、精细化计算机全面分析,当然该系统同时包含针对图形操作的权限管理功能。另外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系统还具有针对复杂业务数据强大灵活的统计查询功能,可根据管理者、操作人员的不同需求将各类资料按照既定文档格式进行打印及输出。同时其具备综合的自动建立归档的档案管理功能,可将各类行政办公及业务审批构成的资料、文档、图形等重要的文件进行自动归档处理,并随时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查询、调阅及统计处理。该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系统同时兼具对土地管理及城市规划各类图形、审批业务数据、局内信息的,为相关规划部门构建门户平台,创设动态新闻、服务指南、规章制度、办事规程等综合栏目,从而充分满足人们对各类信息浏览查询的丰富需求。依据规划数据的相关建库规范及要求,我们可利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系统对各类规划图形及属性数据进行整理收集、综合应用,展开空间层面的信息统计、查询、浏览及分析编辑处理,对各项编制及研究起到科学辅助作用,并提供丰富的图形信息综合等优势功能。

三、计算机技术在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适应性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与人性化发展,其为各类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建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实现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及审批的办公自动化创造了有力条件。例如C/S模式结构的科学应用,令计算机系统各类瓶颈问题得以合理解决,与B/S模式结构相比,前者应用的一大优势在于不过分依赖企业的外网环境,即无论能否连接外部网络,其均会正常发挥自动化服务职能,因此我们应依据不同的网络环境及功能需求进行适应性应用。Visual Basic是一类集可视性、面向对象技术与实践驱动方式于一身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可广泛应用于Windows环境的程序中,具有效率高、简单、可操作性强等优势,可快速、准确的开发既定环境下图形界面生动、丰富、功能强大的各类应用软件系统,因此在城市规划及土地实践管理中我们应对其进行合理应用及综合开发。

四、结语

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令新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更全面融合了知识、协同管理、门户等精髓内容。由此不难看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立再也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全面纳入了崭新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思想,重新展现了优势价值,因此我们只有用发展、辩证的眼光重新审视其应用管理,才能切实提升城市规划及土地管理建设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第2篇:科学规划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学科;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subject also shows that cit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a city planning is the subject of the best practitioners. Advance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must strengthen urban planning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disciplin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引言: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密切相关,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发展、相互协调的关系。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导致该学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规划发展和一个城市的建设方向,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城市规划实践则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机会和发展机会。

一、 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现状

对于城市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话题的兴趣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践出现了重大转机,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学术界对城市规划的发展与专业建设的认识与探究也在不断深入,对于推进城市规划发展及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城市规划发展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1、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步骤不协调

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城市规划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向多方向多领域发展趋势渗透,这种综合式的发展往往使得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与之不相应,跟不上当前形势的变化。与此同时,对城市规划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探究也引发了规划专业人员对于专业建设定位的思考,并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但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还没有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系。

2、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有待深入研究

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方面的理论空白是我国城市规划长期以来对各个学科知识综合却不适用的现象,应该要在大力强调城市规划学科拓展的同时,科学地对各个学科的空间属性进行探究并使其交叉领域知识成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向导,如与城市社会学等相互渗透。所不同的是,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交叉领域的研究应始终以空间为中心,再围绕中心进行探究。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城市规划领域更应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城市规划学科基础知识等方面,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并且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平衡,使得我国城市规划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革新进取,从而把握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方略。

3、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的价值观等问题更应受重视

当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涉及到经济和政策领域后,规划工作往往会遭遇价值判断困惑之类的问题。如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规划,人们应如何权衡公平与效率?主张公平的人认为规划应该以社会的长期有效运行为依托。但对于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的现实情况看,这种理念很难充分贯彻。但是若把效率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则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将大打折扣,其存在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因此,那些主张效率的观点的人们希望改革传统的规划理念,将经济学理论等融入到城市规划实践与专业建设中来,使之更适应我国当前的发展,并被地方政府所接纳。

二、 推进城市规划科学化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对策

1、 注重对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的管理

城市规划专业建设在我国起步晚,并且许多学校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也都存在许多问题。况且,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体系还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制度来完成对规划办学质量的认证,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统一的体制。而专业评估制度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国外的认证制度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国情,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因此,加强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管理刻不容缓。只有全方位加强对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的管理,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效率。

2、 明确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办学方向并呈现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深入,使得城市规划的教育事业得了空前发展并呈现出它的特色。探究国情,我国的城市规划是在公有制的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在城市规划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城市规划专业,大都是来自建筑学学科,将城市规划当作设计的办学理念早已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工程领域的知识和建筑学知识对于城市规划同样非常重要。所以,相对于有较好设计学科基础的高等院校,有经济地理背景的规划可突出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并可以延伸至社区发展的领域,将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念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呈现不同的办学特色。

三、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具体实践

1、城市规划科学化应增强规划意识

城市规划科学化建设应在规划过程中增强规划意识,树立科学的规划意识。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总体进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应树立整体观念和总体意识,把区域总体发展规划与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融为一体,树立全方位城市规划、全过程城市规划意识,把宏观城市规划与微观城市规划,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交通、通讯等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因素,确保城市规划科学化具有具体的实践方向。

2、城市规划科学化应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城市规划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把城市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第一要素。城市规划应紧密围绕城市发展整体大局来开展,而不能只强调理论规划而不顾具体实际。目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政策形势持续变化,城市规划要建立灵活机制,保持调整余地,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与时俱进才是科学城市规划的认真负责态度。

第3篇:科学规划建设范文

关键词承德县;农村水电

“十一五”以来,承德县紧紧抓住小水电代燃料和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难得机遇,转变思路,创新机制,以水电开发为龙头,兼顾城市防洪、河道治理、土地开发和生态景观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水电事业,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推动全县水利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到2010年底,全县建设水电站5座,总装机达到9460千瓦。

1 拓展思路、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农村水电发展规划

为了保证全县水电开发建设科学合理,坚持 “以滦河干流梯级水电开发为依托,统一规划,逐步实施,县城优先,向外扩散。在老牛河实施上游建库,下游建坝,同时带动实施河道疏浚、堤防建设、水面绿地景观以及两岸道路、土地开发等综合整治工程”的规划建设原则。高起点、大手笔、远谋划,就资源开发、环境建设等方面通盘考虑,统筹兼顾,坚持兴利与除害结合,开发与保护并重,治水与办电协调发展,以小水电开发为龙头,兼顾防洪、灌溉、供水、旅游等综合效益,充分体现“以电代燃、以林涵水、以水发电、以电养水、水电互济”的可持续发展思路,组织一批素质高、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开展全县水电开发规划工作,并请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关方面资深专家论证、咨询、审查,先后完成了《承德县新农村水电电气化规划》、《承德县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划》等一批发展规划,为全县水电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打下了良好基础。

2 活化机制、强力推进,不断扩大水电建设成果

承德县属于山区贫困县,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关键是解决资金问题,保证建设投入。为此承德县完全打破过去水电开发“国家投入,集体建设,当地管理”的老套路,全面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筹资办电,采用股份制形式进行集资、融资,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先后有省水电公司、北京天福衡置业有限公司等多家金融企事业单位参与我县水电开发建设,累计融资近4000万元,为全县水电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按照“抓大放小,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科学调度,统筹安排,精心组织,规范运作,保证了水电建设过程张驰有度,紧而不乱,稳中推进。通过努力,全县以滦河梯级水电开发为重点的水电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到2010年底,全县新建水电站3座,总装机为8200千瓦,技术改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为960千瓦。

3 统筹兼顾,延长链条,注重发挥水电开发综合效益

通过近年来的水电开发建设,不仅推进了农村电气化和项目区以电代燃料进程,而且在防洪、灌溉、生态恢复、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等方面均显现出良好的综合效益。

目前建成的滦河二级电站就已经体现出以下几方面效益:

一是社会效益突出。为当地提供850万千瓦时的电能和多个就业岗位,可解决缺电人口3万人,增加生活用电量 700万度。解决就业人口90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力900人。同时在防洪兴利方面提高县城防洪标准到20年一遇,可增加调节库容250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000多亩,并可解决900人和3000头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改善和新建乡村道路2公里。同时为市民提供了100万的水上和15万的沿河郊野型公园及休闲、活动以及娱乐场所,并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县城滦河两岸加快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连带拉动当地旅游观光、水产养殖、交通以及餐饮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

第4篇:科学规划建设范文

关键词:规划生态学;特色课程;生态学;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引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简称北航北海学院)于2006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5年制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以生态规划为指导进行跨专业人才培养,开设有园林植物学、生态学原理、规划生态学、建筑生态学等生态学基础课程。从2008年开始开设规划生态学和建筑生态学课程,是国内唯一开设这两门课程的院校。2012年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获广西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其中《规划生态学》是该立项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目前已有自编的《规划生态学》(于2009年12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教材,该教材获广西区优秀教材立项和本校优秀教材项目立项,并且该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

一、《规划生态学》课程定位与目标

(一)课程定位

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生态学背景,以能力为核心,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职业能力、适应性强、有创造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服务于广西区、北部湾经济区和全国各地。《规划生态学》课程涉及生态学和规划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强调以生态学理论来指导规划,是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1]

(二)课程目标

《规划生态学》课程以实际工作中的规划项目为例,介绍与城乡规划相关的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剖析规划项目中存在的生态不合理性,详尽系统的介绍怎样将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到城乡规划中编制符合生态学发展规律的项目规划。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规划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能够将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结合起来,制定以生态为前提和导向的科学规划。

二、《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内容

《规划生态学》理论课时为32学时,在城市生态学、普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先修生态学基础课程上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分为:引论、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生态学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三大部分,共16章,详见表1。

表1 《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表

教学内容构成 教学章节及内容 学时数

一、引论 第1章 绪论 2

第2章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的生态学分析 2

第3章 城市总规案例的生态学分析 2

第4章 详细规划案例的生态学分析 2

第5章 村庄规划案例的生态学分析 2

二、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 第6章 规划的相关生态学基础理论一 2

第7章 规划的相关生态学基础理论二 2

第8章 规划的相关生态学技术方法一 2

第9章 规划的相关生态学技术方法二 2

第10章 规划的相关生态学技术方法三 2

三、生态学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第11章 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城镇体系中的应用 2

第12章 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2

第13章 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城市详细规划中的应用 2

第14章 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 2

第15章 生态规划与设计 2

第16章 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评价 2

该课程的难点在于生态学的哪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可用以指导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以及相关的生态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城乡规划怎样应用。课程结合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在后续的传统村落调研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村落的调研,应用规划生态学的理论对传统村落进行生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规划的技术与方法,编制传统村落修复性规划方案,以体现专业特色,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师资队伍

该门课程的教学师资队伍由1-2名主讲教师和1-2名辅讲教师组成,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师资配置方面较为合理。课程教师责任感强、专业知识精通、团队协作精神好,形成较为稳定合理的专业梯队。在长期的教学中,由1名教授或者副教授担任课程的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校年度的教学安排及科研情况,选取1-2名中青年优秀教师和课程负责人一起作为主讲教师,主讲教师需涉及城乡规划和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专业基础扎实,知识渊博,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中,根据学校及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采用传统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和自导式(自学+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3]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安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详见表2。

表2 《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提要、教学方法及目的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提要 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绪论:《规划生态学》课程开设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规划生态学》教材编写过程及现实价值。城镇体系规划案例、城市总规案例、详细规划案例和村庄规划案例的生态学分析: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规划案例,分析其符合生态学和不符合生态学规律之处,并针对不符合生态学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传统式

+案例式

+启发式 让学生明确课程开设的目的及意义;掌握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规划案例进行分析。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城乡规划相关生态学基础理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城乡规划相关生态学技术方法:生态分析、生态规划与设计。 传统式

+研讨式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城乡规划中常用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在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中的应用。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评价。 传统式

+启发式

+案例式

+自导式 让学生理解如何将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城乡规划中,学会编制生态规划,并能对规划方案进行生态合理性评价。

(四)教学条件

1.教材建设

目前已有2009年12月出版的自编教材《规划生态学》,该教材是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推荐教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计划项目。虽然已经有自编教材,但是这不能满足城乡规划学于2011年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的需要。[4,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新近案例充实教材中案例部分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新近案例的引入需征得主讲教师的同意,并讨论后选择典型案例,作为以后课程的教授内容,同时也作为教材内容的更新和充实。

2.教学参考资料建设

北航北海学院每个学期都会根据教师对参考书和期刊征订申请,征订教学需要的参考书和期刊。因此,课程主讲教师在每个学期都可以向学校申请购买和征订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籍和学术期刊,以便于教师备课丰富教学内容。

3.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近年来,《规划生态学》作为广西区城乡规划特色专业色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开展课程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和优势,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为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可参考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通过相关专业和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反馈情况,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4.实践平台建设

目前《规划生态学》课程为纯理论课程,没有专业的实践部分,实践部分在今后相关课程设计和实训中开展。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规划生态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其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北航北海学院在校外一些传统村落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作为学生的活体教材。教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课程应用实例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训。

学校目前已建有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设计室、专业设计室、模型实验室、生态与园林实验室,配备有相关实验设备,为学生进行规划生态学课程实践提供了实验条件和场所。

(五)考核体制

考虑到《规划生态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摒弃以往只用期末考试来进行课程考核的形式,兼顾公平、公正,重新设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分为笔试、课程论文或设计两部分。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规划生态学主要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课程论文或设计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主要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应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应用两方面的考查,可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够更好的达到课程教学预期目标。

三、《规划生态学》课程建设成效及改革

(一)课程建设成效

目前,《规划生态学》课程已有2006级到2010级5届城市规划专业的400多学生上过这一课程,经过5年多的实践和探索,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主要有:(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对课程教授的内容和方法都比较认可,在课程教学评价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毕业生获得广泛好评,目前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还有不少学生考上香港大学和国外一些知名院校的研究生。(3)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能力的提升。通过课程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继续学习和深造,并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进行交流访问,加强国际交流和学习,引进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调动了青年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4)提升了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影响力。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一方面到全国各地工作的毕业生把课程的思想带到了工作中,另一方面,考研继续学习的学生也把课程的思想和科研方法带到了学习科研中,这样就把这一特色课程的思想带到全国各地。此外,课程组的教师从事城乡规划项目编制或评审,在区域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课程改革

虽然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成效。(1)聘请城乡规划专家给学生讲授城乡规划的案例或者开展讲座给学生讲授城乡规划的案例,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对学生完成的设计作业进行点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2)开展校园生态规划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应用规划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设计作品,参加全国学生设计大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3)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国外交流学习和科研合作,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与国外高校间的学生交流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也为学生以后出国留学打下基础。(4)丰富课程教学参考资料。该课程目前在其他高校没有开设,与此相关的书籍也很少,因此,参考资料相对来说比较缺乏,需要通过国内外交流学习以及网络等资源,进一步丰富参考资料。(5)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听取教师和学生对该课程评价,不断改进,建成校精品课程,也为以后广西区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申请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鹏飞,卿贵华.规划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6

[2]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

[3]梁飞媛.教学方法的思变[J].教育学术月刊,2011(9):105-107

第5篇:科学规划建设范文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特色;规划发展

一、目前“双一流”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和困难

在调查中,通过与上海市教育局领导、高校领导及相关学术带头人的交流讨论,了解了“双高层”建设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和困难。

1.“双类”建设的相关内涵和标准不是很明确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事实上有很多种不同的概念来解释,也没有权威的说法,国务院颁布的文件中是不明确的,所以事实上到大学的许多模糊空间的探索,也可能导致由于不同标准建设各高校以建设的路径是不一样的。“一级学科”为例,对英语的表达方式很多,主题包括学科、Suhject、程序、研究等领域,是学科不同,实际上中国的分类有其自身的特点,国外大学不讨论所谓的“学科”,因此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到底什么是“一级学科”的建设,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建议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指导标准,对促进“双师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双一流”建设中存在一些“一窝蜂”和“冒进”的苗头

根据国务院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实际上对2020,2030和2050有三个阶段的规划目标。但是随着各地及各高校“双一流”,建设规划和举措的逐步出台,可发现有不少地方和高校提出了超越自身可能性的规划目标,有专家表示,如果把全国各地和各高校规划目标合并起来,可以发现远远大于国家的规划目标。而目前各地“双一流”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攀比性,“一窝蜂”和“冒进”的苗头明显,其合理性值得进一步论证和思考。

3.“双一流”建设中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的协调问题

不同类型高校对“双师”建设的判断和应对策略不同,只有普通高校要挤进“双类”建设范围,以免失去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同时,在没有“双班”建设标准的情况下,也导致了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乱局”局面。一方面,要考虑当前的水平和未来的可能,另一方面可能有教育需求的均衡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基于地方保护主义情绪,也可能支持一些地方高校注重政策举措。同时,如何保护和提升高校在广大地区的积极性,可能关系到未来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因此,如何做好各类高校的协调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共同话题。

二、“双一流”建设相关对策和建议

“双一流”建设应在高校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细化相关的建设管理做法,全面落实拟建的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的关对策和建议。第一是以“一流”为目标,支持不同类型高校开展“双班”建设。高等院校无论是规模还是类型,无论是从属的还是地方的,都应该具备实现世界级的基础和可能性,在“双班”建设中应得到支持。第二,建议在国家一级扩大“两级”建设的自主性。大学应该独立地确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定位和目标,推进廉政建设与改革,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资金和其他院校更多的自,促进更好的独立发展。第三,“双师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强大的高等教育强国。最后,在中国所有的大学都应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整体水平将大幅度增加,不只是少数高校。因此,建议各地建立相关的指导机制,促进高水平大学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共建,提高地方高校的水平和实力。第四,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高等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推进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是“双师型”建设的重要任务,也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地方高校更好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体现“双师型”建设为国家和地方服务的价值。高校“双一流”建设举措创新,核心在于建设对象创新。当前高校学科建设对象主要局限于高校院(或系)或独立的科研基地,建设覆盖而广,涉及众多学科研究方向和领域,建设效率低。以协同创新团队作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对象,既是学科组织创新的内在逻辑,更是当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蒋华林.双一流背景下高等教育学学科何去何从[J].2017,5(02):122-127.

[2]李阿瑾.对话双一流加快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7,(03):124-126.

第6篇:科学规划建设范文

【关键词】统一体;有机化;可生长;可发展;预设逻辑;空间肌理

“有机与可持续”这两个片词,“有机”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有生命的,可生长的。强调事物的整体性,阐明事物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即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也同样离不开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可持续”侧是宣扬一种处事的价值观,即不仅考虑当前,还要顾及将来的发展。“有机”形容事物的存在状态,“可持续化”指的是发展变化,那么事物的发展变化又不能影响事物本身原有的存在方式,所以它们之间又存在辩证。

“有机与可持续”是两个广义的概念,涉及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我们这个自然科学与经济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需求与产业优化日益膨胀,由此带动了人类生活与社会文明的日益转变与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每天都在变。

就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而言,问题也是相同。为不断适应发展的需求,建筑面积的增加,使用功能的改变,道路规划的调整与优化等等问题在今天与我们频繁相遇。而且这些变化活动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环境或功能品质的下降。由此可见,有机与可持续的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中显得更为重要,规划与设计的工作任务不只是着眼满足当前的需求,还应预测将来可能的变化与发展,让其发展变更运行在规划设计者的预设逻辑之中,而不会影响或改变设计原有的品质或性质。下面以“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为例,试论“有机与可持续”规划设计理念的实际运用。

沈阳建筑大学建设用地呈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800米的近长方形,规划用地面积约八九十公顷,目前总体建设规模大概在40万平方米左右。大体布局用地东侧安排学生寝居及后勤区域,中西部位为教学及行政管理区域。一条东西长约700米的“建大长廊”作为主干人行交通流线几乎串联了学校所有的功能,并将东段尽头收尾于学生寝居区域前。这使得所有的教学及管理功能块之间的交通都能在室内得以解决并且大大缩短了学生由宿舍进入教学区的室外路线长度。由于其特有的空间体系及宏伟的体量与长度,也使得“建大长廊”成为该校独特的风景与习语。

不管是布局方式还是什么“建大长廊”,以上描述之言辞也只是其规划结构的基本信息。在我认为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总体规划设计中最为突出并促使我反复推敲和思索的却是它有机的,可持续化的规划思路与设计手法。几个关键词:(形式感,格构化,有机化,可生长,可持续,空间肌理,预设逻辑)。有机,可持续化是规划理念的宗旨,设计感,格构化是其手法,空间肌理,预设逻辑是规划设计的思维方式。

具体看来,首先从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总平面的肌理骨架中我们可以抽象出南偏东45度与南偏西45度两条相互垂直交错的构成体系。这条机理体系延长了学生宿舍南向日照采光面,并保证了方形庭院式教学单元空间日照面的均好性。其次三条平行的线条贯穿学校东西两域,与45度角的肌理体系相互碰撞,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大小形制不一的景观节点或集散空间。也就是在这条逻辑肌理中作为学校特色的“建大长廊”在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我们也不妨从规划设计方法及规划设计工作过程的角度来考虑一下它的规划成果。“两叉三横”的肌理确定后,功能分区落实后,后面的规划设计深入过程务必会显得明晰有向。环绕贯通的流线轮廓,活动集散场地的形制,景观便道及绿化节点的图形处理,设计原则一下变得有章可循。这种规划设计思维方法也从根本上保证了规划设计成果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与协调。

根据学校规划总图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宿舍成组排列,空间上两两呼应,形成相互借用的邻里关系。教学区各学院系别均以网格型规整庭院空间元素组合累加,均匀咬合,相互渗透。主行政楼位于学校入口方位的基地北侧,对于由主入口进入校园的人流而言有较强的发现性与突出感。其平面形制及建筑形态在遵循原有45度倾斜肌理的基础上,体量刻画适当丰富,使得行政管理的隆重主题信息得到应用强调。

需要补充的一条重要背景信息:该学校各专业的院系组织结构正呈逐年扩大发展之势,学生数量的膨胀也将接踵而来。可以说不断适应各种功能需求的变化,学校的建设活动永远不会停止。它的平面形制,空间体量及功能强度密度将是不断生长的。如果把整个校园比作一个生命有机体,那么格构肌理这条预设逻辑就像一组与生俱来的基因代码,支持着同时却又把持规整着机体今后的生长。这就是有机规划的辩证逻辑。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总体规划设计的有机性就在于随着学校建设范围的扩展,以原有的手法与方式进行功能扩展和延伸,都不会破坏整体校园原有规划布局的空间肌理和预设逻辑。

第7篇:科学规划建设范文

中小学实验室是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设施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集中了学校的主要技术装备与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这些设备与实验药品,对教科书中的相关实验进行实际操作,能够丰富感性认识,充分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提出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首先,既要保留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又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既要注重单科实验又要探索超越学科局限的综合性实验,既要关注实验结果又要关注实验过程。其次,从教育理念上更加突出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实验室的环境建设,强调探究式学习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再次,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进一步突出了实验课教学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成为衡量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各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抓住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好时机。

二、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及实际调查,我们发现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存在以下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对实验室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场地不足,数目少,面积小,不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实验仪器数量少、陈旧且长期闲置,使用率较低;实验室管理机制跟不上新课改,不够完善;实验教学时间较短,并且教师演示实验较多,学生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做得较少。

三、中小学实验室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中小学实验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加强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大力推进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

中小学实验室包括:中学理科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实践活动室、小学科学实验室、艺术专用教室、历史地理专用教室及其他课程专用教室。

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包括:实验用房的基础设施建设、内部设施配套建设、实验仪器和药品建设、资料档案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

实验室用房建设包括选址和建造,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小学校建设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建造,科学、合理并注重环境保护,保证安全卫生,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实验大楼的位置与教学楼的距离要适当,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太远容易使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相脱离,并且实验教师和学科教师缺少交流和沟通;距离太近,实验药品的气味容易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实验大楼外侧最好多种些花草树木,如能吸收有害气体或者辐射的植物,这样既达到美观效果又能防止污染环境。如果学校现已有专门的实验大楼,那么对于其中不符合标准的地方要进行合理改造,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各学科实验室和多媒体功能教室。

教育部颁布的实验室建设规范与以往的实验室建设要求相比有很大的转变,各省市执行标准不能低于该规范标准。在规范中,要新增中学探究实验室,物理、化学、生物每科需配置科学探究实验室,探究实验室的建设要求为4~8个平行班应配置2~3个物理实验室,1~2个化学实验室,2~3个生物实验室。同时新增小学科学活动室和中学化学、生物药品存放室,并且把学生实验室、实验药品室、实验仪器室、资料档案室分开建设,这样既方便管理又保障了学生的健康和人身安全。

2.内部设施配套建设

《中小学教室设备规范图册》(原国家教委办公厅1990年3月颁布)中要求实验室应布局合理,注重环保、安全、卫生、现代化,能营造浓郁的学科氛围,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能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有利于各种信息媒体传播设备的使用。

实验室内部设施配套建设:实验桌椅、演示台、仪器柜、遮光窗帘等基本设施,给水排水系统、排风系统、供电系统等安全保护措施建设,各种信息媒体设备,张贴安全使用规则。

基本设施摆设:控制好班级人数和实验室面积,考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操作空间,避免拥挤,应保证每生使用面积1.5平方米。

给水排水、排风系统:每个实验台都安装给水排水系统,实验室上下统一排风。

供电系统:要分别设置统一控制和单独控制,配电装置,切断装置,插座暗线,确保师生安全。

安全保护措施建设:防火、防盗设施,处理好触电,中毒,爆炸,火灾等设施。

媒体功能设置: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引进实验室,重视实验软件的开发利用,加入传感器等高科技的仪器设备。

张贴安全使用规则:实验室规则、仪器药品使用规则、实验室安全规则等。

3.实验仪器和药品建设

按照《中小学教室设备规范图册》的各项要求,科学制订切实可行的装备规划,配备和完善教学仪器,应满足教学的需要,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各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实验仪器的投资,增加实验设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每2人一套仪器。

《配备目录》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文件形式的,它规定了实验室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仪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教育部规定了理化生,体育美劳,卫生特教,电化教育和文科等16种中小学教学仪器的配备目录,并且规定实验室应配置技术先进、符合标准、性能稳定、价格合理的教学仪器。

学校对仪器的配备更新,要以“一个规划,两个目录”作为标准,对实验仪器的技术参数、规格、型号等进行严格把关,严禁无生产标准、无检测合格证、无安全保证、质量低劣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设施进入学校。对引进的仪器及设施要进行检测、验收和调试,确保仪器的质量及正常使用。

实验室仪器的摆放要注意科学分类,安全美观,陈列有序,取用方便。尤其是药品要标签齐全、字迹清楚,对于有毒、有害,易潮解、易腐蚀,易燃易爆的药品要特殊管理、特殊存放,确保安全有效,各实验用房要保持通风干燥。仪器的维修、保养要做到认真及时。各种精密贵重仪器要定期检修、检测,保证其完好率。

4.资料档案建设

资料档案建设要正规化、制度化和科学化,采用电子档案与图书档案两种方式管理。

实验室基本设施档案:实验室用房及设施、环境的全部资料,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议记录等资料。

实验仪器信息档案:仪器技术资料,例如对仪器配件、使用说明书、维修保养、功能开发等资料进行分类装订。

实验仪器经费档案:各类仪器购置清单,消耗材料清单,应建立安全购货总账、分类账、仪器借用账、破损报废账等。

实验室规章制度资料档案: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以及仪器室规则、仪器设备使用制度、维修保养制度、损坏赔偿制度、领用借还制度、报废制度等。

实验教学资料档案: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文件材料、实验教学参考书和参考资料,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学生的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报告、实验考试试卷及成绩记录,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情况记录等。

中小学实验室的建设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实验室建设之后的管理和实验室的有效利用更能体现出一个学校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要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永生.《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意见》解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0):7-10.

[2] 陈鸿.适应课改需要加强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3)16-17.

第8篇:科学规划建设范文

关键词 程序设计 自主学习平台 WebQuest 学科竞赛

中图4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Planning and Practice of Programming Courses Autonomous Learning System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problem in programming courses learning, expounded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building programming courses autonomous learning system. The system, including running, management, learning the three platforms WebQuest, network examination courses and academic competitions four modules, with superior resources integration, series courses seamless and enha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capabilities stepped. The article elaborated on the composition of self-learning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Teach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elf-learning system in programming courses building to explore a set of effective solutions.

Key words programming design; autonomous learning platform; WebQuest; academic competitions

1 自主学习体系的规划

程序设计系列课程以“程序设计基础”为基础,以“数据结构”为支撑,系列课程间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递进关系。随着课程体系的延伸,学生的知识构成和综合能力呈阶梯状向上的形态。课程的受众面广泛,分为理工科、文科、信息类和计算机四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在规划自主学习体系时,应综合考虑各类受众的特点,注重全面性、多层次、多平台。全面性是指能覆盖多类不同受众;多层次是指将平台上完整的知识体系划分为若干层次,既满足基础学习的需要,又使每一层次的学习目标递进式地上升;多平台是指提供多种学习手段和学习环境,满足学习的个性化需要,使不同的受众都能在平台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通过保护和促进个性化发展,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 自主学习体系的构成

程序设计系列课程自主学习体系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体系包含“三个平台、四大模块”,服务于“四个对象”,保证了“双能力”的发展。其“四个对象”是指全校理工科、文科、信息类、计算机四大类学生;“双能力”指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从图1可见,自主学习体系的“三个平台”和“四大模块”整合了课程建设和科研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源,呈现多层次、立体化的结构。其三个平台是:运行平台、管理平台和学习平台。

(1)运行平台。运行平台是学习体系的基础,为自主学习提供了硬件环境,它本质是一个多层次、一体化的开放实验系统。在终端层实现多系统应用,在管理层实现中心机房一体化集中管理。

(2)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包含“四大模块”,分别是:WebQuest①教学模块、网络化考试模块、课程学习模块和学科竞赛模块。WebQuest模块实现引导功能。它包含系列课程的学习导航和知识模块入口,可以全面支持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网络化考试模块实现评价功能,通过网络化的考试形式实现自主测试、实时反馈,以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课程学习模块实现训练功能。它提供了多元化的切入途径,包括系列课程的教辅系统、课程网站、教学视频、文档资料等,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学科竞赛模块实现提升功能,它包括建立校级、市级学科竞赛人才梯队、规划并实施各类竞赛的选拔和培训体系。例如通过参加和举办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形成长效的竞赛选拔和培训体系,并建立起ACM竞赛资源库,为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3)学习平台。学习平台是一个资源库。它包括课程网站中的资源建设、系列课程的试题库系统、各类教辅系统,如数据结构算法演示系统、编译原理演示系统,还包括针对竞赛模块建立的学科竞赛资源库。这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库覆盖全面、形式多样,可以有效地支撑管理平台上四大模块的正常运行。管理平台和学习平台统称为信息平台,它们构成了自主学习体系的软环境。

3 实践方案

自主学习体系是一个学习平台,要充分发挥该平台的效果,还需多方面的配合。

(1)优化教学内容。按“课程综合化”的理念,对程序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前修后续课程的衔接知识点,对其中有逻辑关系的内容在前修课程中强化,在后续课程中直接应用。对程序设计开发类课程,不需讲解理论基础,只介绍实际应用案例。使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富有整体性和连贯性,实现无缝连接;(2)丰富管理平台的功能。在现有管理平台的基础上,还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研究更丰富的学习手段,例如研发更多的教学辅助系统,对现有课件进行完善加工等,以帮助理解、提高学习兴趣;(3)实践教学按“层次化”的思想展开。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将系列课程的实验环节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应用层、创新层四大层次。同时在学习平台上建立相应的实验教学资源,并在管理平台上提供多点切入的访问途径,以支撑分层实验的开展;(4)持续更新教学资源库。学习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资源库需要不断更新,使更多优质资源能被用户访问,以支撑“四大模块”有效地工作;(5)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资源库。在建设学习平台的案例资源库时,更多地引入教师的最新研究课题和成果。在运行平台上提供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企业实际项目的接口,例如通过网站信息,或在应用型、创新型实验中以实际项目为背景设置实验案例等,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4 结束语

程序设计系列课程自主学习体系以课程改革为目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多方位地调动有效的教学资源为本科人才培养服务。从实践效果看,近5年来我校学生广泛参与市级、国家级竞赛项目,如ACM竞赛、数据库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多次荣获国家级一、二等奖及市级奖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开发能力为知名IT企业所认同。实践表明,程序设计系列课程自主学习体系的规划和实践,是在推进自主学习、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进行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第9篇:科学规划建设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课程体系

在国外,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注重个体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师、生涯教练和自助式服务项目的开发研究受到更多关注。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职业生涯规划则更注重团体辅导,台湾学者在职业性向测试、咨询理论及后现代心理咨询技术在生涯咨询中的使用等方面的本土化研究是目前华人区域内最为领先的。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全国各大高校都受到了广泛重视。从每年召开的全国就业总结会工作报告得知,在全国范围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多已列入各高校教学大纲,学生通过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对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就业指导相关实践工作进行学习和探索。

一、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背景及沿革

2009年,根据教育部高教厅2007[7]号文要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经校内协调,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于2010年在全校范围内正式纳入必修课程。在2010年前,针对我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均采取讲座和咨询结合的方式,受众群体和指导效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2010-2012年,我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主要面向在校大二至大四年级的学生,此阶段是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前期运行阶段。前期运行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分别针对不同授课群体制定课程。第一阶段,授课群体为本科四年级学生,课程设置8模块,侧重于就业指导,采取连续性面授方式授课;第二阶段为课程开设一学期后,为适应我校大二、大三年级学生需要,课程设置改为16模块,在8个模块的基础上加入生涯规划和创业模块。

2012年下半年,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进入正式运行期,学生从大一入校开始就可以接触到职业生涯网络课程,大二第一学期就开始进入10个模块的面授课程学习、4个模块的网络课程学习以及自由选择性多层次学习。针对我校高职升本科的学生,进行10个模块偏向就业指导的面授课程。针对本科二年级学生和高职升本科的三年级学生,都配备统一的课程说明、课程大纲、课程教案、课程授课日历和教师参考书目。目前,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已经正式运行3个学期,加上前期运行的4个学期,共开设了7个学期,面向7届毕业生。

二、我校《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1、课程内容

目前,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必修内容分为10个模块的面授课程和4个模块的网络课程,共38学时,2学分。其中,10个模块的面授课程主要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导入、自我探索中的职业兴趣探索、性格探索、价值观探索和能力探索4部分、能力拓展、外部世界探索、职业探索、决策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主线为总论-分论-总结,分论从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理解层次入手,主要分为自我探索-外部世界探索-决策-修正四个部分。网络课程4个模块涵盖大学生职业心理调适、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创业和法律保护,主要补充面授课程中未涉及部分。

2、授课形式

我校每学期上课学生人数多达3000人,授课教师多达30人,为了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我校规定每班授课人数不得超过80人,且采取缺课重修制度,以确保课程授课质量。课程授课过程中,多数教师采取分组上课方式,6个人为一组,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组团结度。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小组团体活动,10节课程都有团队活动,例如在第一节课程中,通过报数或纸牌进行分组后,打乱了学生固定的小团体定式,进行自我介绍连连看的破冰团体活动;第三节课探索职业性格的活动,则是通过乌鸦、乌龟和巫婆的活动,引导学生思索自己的性格模式;在第六节课的能力拓展课程活动中,通过水果蹲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感和集体荣誉感;在第八节课的职业探索中,则利用角色故事活动,使学生对职场、职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6人小组在最初并不熟知的情况下,在课程中通过团体活动不断加深了解,同时增强了课程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3、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对学生的考核,分为面授考核和网络考试两部分;另一部分为对教师的考核,分为学生评分和查课听课两部分。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考试和交作业两种方式:考试主要以面授课程内容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自身探索、外部世界探索以及自我决策的分析;作业分为以小组形式进行生涯人物采访,并制作访谈备忘录,撰写采访感受和以个人形式撰写生涯规划书两部分。网络考试主要以听课和做客观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资源,进一步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4、授课教师组成

目前,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由三部分教师组成:各院系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副主任和辅导员、招生就业办公室主管课程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职授课教师。现具备我校授课资格教师共计33人,承担课程授课任务教师共计28人。前期运行阶段授课的28名教师均具备两年以上就业工作经验,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参加过多次集体备课、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后期5名新加入授课教师除具备相应资格外,上课前还需跟随授课教师观摩一个学期的课程。现阶段,我校的授课教师群体已基本稳定,年龄层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在本领域接受过相关培训,研究水平具备授课水准。在课程建设初期,我校就以模块划分形式,选定带头人加骨干进行分块研究,再集体备课,以提高备课效率、规范课程内容、统一授课思想。

三、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

1、授课内容陈旧

生涯规划理念源自美国,在欧美地区的发展较为迅速。对我国而言,属于舶来文化。我国大陆地区对该领域的认知时间较晚,该理论的发展在我国大陆地区也较为缓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其实是由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发展而来,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对于人文学科十分关键。

2、授课形式单一

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的单一性体现在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授课形式,即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没有任何参与和互动的空间。但是,目前课堂上这种教师主导式的单一授课形式不仅脱离当前大众教育阶段的教育理念,而且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即使来上课,心也不在课堂上。

3、课程统一规范难度大

由于我校每学期授课教师人数多,授课时间又较为集中,督查人员有限,所以难于及时、有效地跟踪所有教师的授课内容、形式和效果。虽然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针对所有授课教师进行了教学录像,但是同一教学时段、不同的授课教师、授课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加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社科类课程,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程度都会影响教师对其的传播,所以,对课程采用标准化、模板化的教学模式可能性不大,这既是这门课程的特点和魅力所在,能给教师充分发挥的空间,又是该课程的管理者需要花大力气思考的问题。

4、教材建设力量不足

我校是沿海都市型农业高校,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和地理位置的差异性使得我校毕业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传统理工科或是文科院校的教材无法很好满足我校学生的需要。教材编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学校各项资源,教师也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累就业指导案例、分析课程理论及应用的有效性,而我校教师尚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和研究水平,很难依靠自身的研究和协作编写出水准较高的农业高校生涯规划教材。

5、对授课教师的考核缺乏奖惩机制

对授课教师的考核缺乏奖惩机制,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事业单位员工心理在有些授课教师心中也存在。所以,即使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采取了严格的查课和听课制度,但是无法对违反教学规定的教师做出处罚,所以所谓的规定就成为"面子"工程。即使采用停课处分,也不会影响教师的薪金待遇和升迁,只是所谓的"面子"过不去。缺乏奖惩机制,不仅不利于教师授课水平的提升,而且会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失去授课的兴趣和热情,极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长久发展。

6、授课师资不稳定

授课师资的不稳定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保证授课质量,我校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师资培训,每年参与校外培训和校内培训的教师不少于10人,超过授课师资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学生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很多培养多年的优秀师资因工作调动而无法再从事授课工作;另有很多培养过的师资,因本身承担多项其他工作任务,而没有精力进行该课程授课,这就形成了年年培训、年年流失的现象,师资水平提升速度较慢。第二,由于我校授课教师群体较大,不同授课教师的授课形式和授课水平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授课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虽然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规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但是个体差异仍然存在,且由于每位教师的授课心理不同,在授课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上存在很大差别。第三,为了保证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各院系学生工作副主任和辅导员负责本系的课程教授,如此,虽然针对性指导得以保证,但是限制了授课教师的发展范围,同时也形成了授课课时、人数不平均的不稳定因素。

四、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考虑

1、打破职务角色限制,根据教师意愿,结合学生需求,统一协调师资

由于目前我校的师资安排都以院系为主,这使得师资和学生分布不很均衡,同时,由于职务的限制,一些岗位调动的教师无法再进行授课。所以,打破职务限制,聚集优秀师资,根据每个教师的意愿安排课程,将有利于提高教师授课水平,优化课程建设。我校拟组建3个团队,分别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三个研究领域发展师资资源,在原有师资基础上,根据教师个人背景和意愿选择研究领域,基本形成三块课程都有团队研究、团队成员授课、团队有学术带头人、带头人下有骨干、骨干带领新成员的模式。课题研究、授课安排、培训学习不再以院系为单位,而成为团队形式,利用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同时,细化研究领域,提升课程精致化水平。

2、加大团体辅导的受众范围,组织教师观摩学习

授课形式的单一性是目前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转换思维模式,解放教师和学生,把课堂转换为练习场,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不仅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能选择性地接纳可以收到的信息。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利用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和有效的指导,达到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目的。可以采用选择授课教师带领30名学生的授课方式,对课程中的团队辅导、团队活动进行示范教学,组织教师观摩学习。

3、加大师资交流和培训力度

为接触更多、更新的生涯理论和信息,在学校经费和教师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资源按照不同研究领域培养优秀师资,再以领导带动骨干、骨干培养新成员的方式进行普及学习。为普及新的生涯理论知识和新的生涯咨询技术,采用定期开展交流会和师资内部培训的方式,所有经过培训后的师资可以在交流和校内培训会上交流自己所学。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资源利用率得以提升。此外,开展读书交流会和主动学习生涯咨询技能也是必需的。生涯理论学习和生涯咨询技术的提升,除了依靠外部高端学习,更应该形成内部共同学习制度,这不仅有利于课程授课水平的提升,也能为我校生涯理论、咨询技术、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大课程规范力度,形成制度化管理机制

由于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新设立的学科,在很多环节和制度的管理上与其他学科并不相同,所以,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积极摸索一条适合管理的路径。但是,规范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且目前课程效果的考核手段并不完善,所以如何使规范的制度可以制度化,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将是今后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一项工作。此外,研究一套合理的课程效果评价制度,将是我们进行课程管理的先决条件。

五、建设我校全程式、全覆盖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设想

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已经经历了7个学期的运行,在毕业生就业的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的成效是明显的。通过对我校多年的各项就业率数据的统计,以签约率、考研率、就业率、大型企事业、事业单位就业率、基层就业率作为5个比较指标,将2007-2009届三年没有开设生涯规划课的毕业生各项指标和与2010-2012届三年开设生涯规划课毕业生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开设生涯规划课后,毕业生就业率的各项数值都有了明显提高。

目前,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针对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的需要,开始建设我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不同阶段的在校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并根据每个阶段学生出现的共性或个体问题,提供相应的团体辅导或个体咨询。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GCDF中国培训中心.全球规划师资格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于燕翔,张威.浅析生涯规划课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影响--以天津农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3,(23).

[4]张威,李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经验与探索--以天津农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