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践教育的作用范文

实践教育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践教育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践教育的作用

第1篇:实践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舞台实践 普通高校 舞蹈教育 舞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21-01

舞台艺术实践是学生将其所学的艺术理论和实践知识,在日常的排练、演出和比赛中进行比较、运用、处理和理性思维增强的过程。因此,舞台艺术需要不断地实践进行充实。舞台实践能力是舞蹈学习的一种基本的检验方式

1 舞台实践在舞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舞台实践能力是检验学生舞蹈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准,是学生从课堂走向舞台、在生活中体现出舞蹈元素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因此,舞台实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内容。舞蹈专业的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囊括了基本理论、基本训练、各民族民族舞蹈的学习和相关的舞台实践。其中,舞台实践能力是其他各项学习内容的必备基础。舞台实践,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舞台,让学生把教师所讲到的基本内容以及平时的基本功训练,展现在众人面前。通过舞台实践的锻炼,学生不仅仅能够大幅度的提高上台的心理状态、更能够锻炼学生逐渐提升舞台的控制力、表现力、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舞蹈知识的掌握从熟悉达到熟练,学生的身份也从舞蹈知识的学习者向舞蹈艺术的表现者转变。因此,舞台实践能力对于舞蹈学习的学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的舞蹈教育中占据者不可取代的地位。

2 舞台实践促进学生舞蹈基本素质的提升

2.1适当的增加舞台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舞蹈教学中,适当的增加舞台实践,能够拓展教学的教育空间,使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增强舞台技能,培养学生的舞台能力。舞台实践在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广泛的开展舞台实践的机会,能够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其对舞蹈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把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转化为舞台生产力,促进学生在舞蹈学习和舞蹈实践中增强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舞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真理来自于实践”,加强学生的舞蹈实践的学习,通过广泛的舞蹈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以得到不断地内化和吸收,并且促进学生对所学的技能进行总结和创新。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能够、必须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真正可运用的能力,也在不同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此外,广泛的开展舞台实践的机会,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技能,充实学生的知识体系,在舞台实践中提高学生对舞台元素的掌握力度和对舞台的控制能力。

2.2广泛的舞台实践促使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的提高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舞台实践是学生的舞蹈生涯中成长的媒介。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从舞台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作品,对作品进行在学习和在提高,促进自身的自学能力。此外,舞台实践能够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舞蹈学习和舞蹈表演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认识到自我的眼高手低,在自我清楚地定位的情况下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基本能力,弥补自身在舞蹈学习和舞台表演过程中的不足。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各种学生自身认为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不少第一次上台的学生会一时晕台,看到台下观众会慌忙走神,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表演。这些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锻炼。通过舞台实践,引导学生在基本动作和基本训练中融入情感元素,对外在的舞蹈动作和内在的价值情感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断促使学生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舞台表达能力。促使学生自觉的利用所学的知识在舞台上塑造、再现鲜活的艺术形象;促使学生将外在形态和内在情感进行完美的结合,在舞台实践的基础上实践实现不断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

3 舞台实践对学生软实力的促进作用

3.1广泛的开展舞台实践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

首先,舞台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舞蹈是利用肢体语言表达信息的艺术形态,舞蹈艺术具有很强的震撼能力。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各个角色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任务,或是伴舞,或是集体舞蹈,都要求每一位演员伴随着音乐,有节律整齐划一的做动作,形成一个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通过广泛的舞台合作形式的舞台实践,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之间的默契性和相互配合的能力。这些形式的锻炼能够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对社会和集体的融入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肢体、大脑和心灵的全方位配合,肢体是外在表现的形式,心灵是情感流露的源泉,而大脑负责整体的控制。因此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全面的锻炼学生的舞蹈基本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也是大学生对舞蹈的情感需求。舞台表演要求表演者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舞蹈训练的过程,也是审美实现净化、实践和升华的过程,通过舞台实践,能够从情感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提高。

3.2广泛的开展舞台实践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参与舞台实践,学生需要从对作品的学习、作品内涵的体会等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深刻的剖析和广泛的舞台实践对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舞台实践和舞台艺术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控制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升华,促使学生主动地体会、把握作品的表演艺术和作品的内涵。广泛的舞台时间是增强学生的舞台变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在长期的舞台时间的锻炼下,学生的舞台技能和舞台心理素质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广泛的舞台实践和舞台艺术的锻炼是舞蹈表演道路上的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适当的增加舞台实践的机会,能够给学生以通过舞台实践提升自己舞蹈能力的机会。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转化为知识的再应用和再创新。在高校的舞蹈教育中,舞台实践在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望本文能够给高校舞蹈教育增加舞台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丁晶.浅析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J].大舞台,2010(10).

第2篇:实践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生涯教育;“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徐冶琼(1986-),女,湖北襄阳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团委副书记。(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132-02

2012年,随着2008级本科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高等教育中的第一批“90后”大学生群体即将结束“象牙塔”生活,与社会正面交锋,这也意味着我国高校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个周期的实践与探索即将结束。近四年以来,高等教育学界不乏对“90后”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分析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创新。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现状分析,都要面向个性、独立、自信的“90后”大学生。要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针对其特点创新工作思路。笔者认为“生涯教育”将是做实“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口之一。

一、背景分析

在“90后”出生和成长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全球化、信息化及社会转型期的改革与阵痛决定了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时代差异。对于“90后”大学生,笔者不倾向于为其贴上性格“标签”,而认为是其在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呈现出的特点。笔者认为“90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呈现出如下群体特征:个人自主意识强、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弱;乐观自信,但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价值取向多元化,但不乏爱国热情;就业理想明晰,但实现过程模糊。

基于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相应地需要调整。回顾近四年以来的现状,笔者认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呈现出如下新形势:第一,对正确处理学生价值多元化与核心价值观倡导之间的关系提出更高要求;第二,师生之间情感维系方式、交流渠道发生变化;第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监测、干预等工作更为紧迫;第四,对协调学生个性发展与群体性引导的诉求增强。

“生涯教育”强调人的主体性,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着眼于人一生的发展,旨在将人的潜能、需要与社会关系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将“生涯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有效地贴近实际,为“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二、“生涯教育”的内涵

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创办了波士顿职业指导所,出版《职业选择》,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运用了“职业指导”这一术语,系统阐述了科学的职业选择理论,即特质因素理论,由此也构建了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并使人的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最初的生涯教育雏形。[1]

1970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悉德尼·马兰正式提出“生涯教育”一词。

目前,对“生涯教育”并没有权威的界定,但学者们普遍认为:生涯教育是以人本主义为基点,以发挥学生天赋的才能、人尽其才为目标,包括个体一生的教育历程。

三、生涯教育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满足人们自我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上的需要,从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而“90后”大学生对个人需要的诉求更强。开展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作生涯规划,鼓励学生了解、认识自我,分析自身性格特征、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有利于教育者了解教育对象的精神需要,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生涯教育强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将了解自我与分析环境相结合,这使得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既体现社会的主导性,又能照顾到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使“90后”大学生学会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在多元价值并存的条件下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向发展。

2.有利于运用“90后”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90后”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日益上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涯教育,例如辅导员通过QQ、微博等平台以朋友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所学专业的优势与劣势、共同分享成长故事等,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正面引导。

另外,“90后”大学生普遍有主见、有个性,对“灌输式”教育往往持消极态度,更倾向于双向交流。而生涯教育强调尊重和平等,高校辅导员借助生涯教育平台,开展针对流,如引导学生根据霍兰德的类型理论判断各自的人格类型,并讨论相匹配的工作世界的特点及实现方式,可以和学生形成有效互动。生涯教育可以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体验式”教育,既能贴近实际,避免流于说教,又有利于掌握学生个性特征,并运用其话语体系给予具体的引导。

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首先,“90后”大学生普遍关心个人的发展问题,生涯教育可以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切入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能动地实现目标。

其次,生涯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强调教育的动态性,即生涯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涯教育,将教育对象看作一个动态的个体,引导他们在不同阶段运用正确的方法,自觉、能动地对思想和行为做出调整。

第3篇:实践教育的作用范文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与此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已向四个方面扩大,即从单纯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医院服务扩大到家庭和社区,从单纯的医疗技术措施扩大到综合的社会服务。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 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本文选取社会实践视角,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分析近三年来社会实践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上注重三个结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从狭义上来界定,主要指高校学生走出校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入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 会,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环境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1]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右江民族医学院 强调“三个结合”即与医学教育目的结合,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1、与医学教育目的相结合

医学教育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医学生掌握具体医学知识或习得一两种临床技能,而是使医学生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这与马克思所提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是一致的。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绝不只是技术精良的专家。他不仅有完备的知识、见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世界眼光。本校在社会实践设计上,一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在亲眼目睹国家伟大成就,山乡巨变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崇高职业道德思想和医学使命;二是让学生通过调研,了解国家医疗卫生改革和基层卫生状况,树立积极投身医疗卫生事业,立志成为人间大医的责任感使命感;三是在实践中更深刻理解本校“大医精诚”校训和人才培养目标,做一个“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和“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

2、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校时学生主要是学习专业理论,少有机会用于实践。在社会实践设计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这类实践活动会更容易提起同学们的参与热情,社会效果也特别好。比如:护理学院的学生结合《老年护理学》到敬老院做义工;预防医学专业同学下农村、进工地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临床专业急救方向同学进社区演示急救方法和包扎小技能;口腔系同学跟小学生结合爱牙日开展“大手拉小手”爱牙宣传活动。在学校社会实践类型中,专业实践类以及社会服务类中的医疗服务占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类型的85%以上。

3、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大学功能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服务社会发展。在社会实践设计上我们针对百色地区周边不同县域需求情况,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如:对凌云县白豪茶产业,深入茶厂进行关于茶饮料、老茶叶效用调研,促进学校与企业联合科技攻关。在老师指导下,对百色芒果、荔枝、青蒿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研究抗炎止咳、抗氧化作用。对本土壮族、瑶族支系进行人类学研究。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城乡清洁活动,同学们到农村开展灭四害活动。结合广西地中海贫血防控计划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三年来深入8个县(区)10个乡镇开展宣讲活动。总之,根据社会需求所设计的专项调研、急救技能演示、民族医技法推广、义诊、专题讲座、问卷调查都受到社会欢迎。三年来,在暑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共有118支服务团下到覆盖百色十二个县(区)等基层单位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活动。

二、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成效

1、医学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在社会实践中,医学生们无形中还增长了包括政治、历史、经济、法律、伦理等方面的人文知识。通过进村入户、访贫问苦、义诊等活动,同学们学会以人为本,尊重人,在沟通交流中树立人文精神。这有利于帮助改进90后被认为“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大学生“知识傲慢”和“技术傲慢”的社会偏见。通过体验,学生们在社会这所大学,在人民群众这个老师面前学会人文关怀,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生命价值和尊重人格的平等。在2013年5月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上,学校代表队李涛、雷裕玲、马瑞莺、陆江玉4名同学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临床技能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夺得本次大赛三等奖。在总结会上,四位同学都表示除了技能之外,人文素质帮助他们获得更强大力量,成为制胜的另一个法宝。

2、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一是社会工作能力得到锻炼。社会实践中医学生要尝试去跟政府卫生、教育、民政等部门、跟中小企业、跟乡镇村部联系, 要同形形的百姓打交道。老百姓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层次,其思想观念、处世态度大相径庭。因此如何提高社会工作能力,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获取理解、支持和信任,以消除各方面的阻力,完成实践活动任务,需要医学生不断摸索、磨炼和提高。二是沟通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做群众工作,需要较强的表达和沟通才能。其中说话技巧、问话和听话技巧、礼仪等知识,都要在实践中演练。基本的活动内容如发放宣传手册和讲解基本常识,如果能抓住不同个体的特征,掌握适当的问话技巧,就能解除他们的心理防备,得到他们的配合。三是心理耐受挫折能力增强。同学们在活动方案文书中,活动内容和程序设计妥当完整。而实际上要顺利完成预计活动,学生们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挫折。今年我们在做关于艾滋病问卷调查时,由于人们对艾滋病的不理解,常常不愿意填写调查问卷。有一组同学就碰到遭到居民怀疑、误会、拒之门外的情况,不得不电话求助,最后由带队老师和驻村干部协同解决。遇到这些问题,就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考验。学生们要克服挫折感和自尊心“伤不起”的考验,积极面对,沉着应对,走出困境并取得成功。这种挫折教育, 锻炼了他们的受挫力、培养他们的恒心和毅力。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就在这一次次的磨练中得到了提高。[2]

3、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

医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切身接触社会,了解群众疾苦,不仅在医学方面增长见识,更是亲身体验到基层医疗卫生现状,感受到群众对科技、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进一步端正医学专业思想,树立忧患意识。通过社会实践这个第二课堂,坚定和内化“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医学生誓言,自觉树立献身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本校医学生在毕业后60%回到基层工作,为改善基层医疗卫生贡献力量。

三、对医学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

1、多方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

社会实践现实性、体验性和践行性的特点,让大学生置身在一个真实、开放、充满着冲突、矛盾和挑战的环境里,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接触了形形的人和事,拓展了大学生人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让他们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感悟时代的使命和自己肩负的责任。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经验和方法尚待探索和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不少问题:如形式单一,程序模式化;个别学生自信心不足,认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比如本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个别团队男生人数只占10%,非常不利于活动的组织实施;有的学生自主能力不强, 对组织和带队老师依赖过多等。因此, 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管部门、学生机构以及社会三方面应该积极配合,总结经验,加强对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支持,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使这一素质工程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起来。[3]

2、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建立稳定、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要发动多方的力量,建立稳定、多功能、多类型的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与地方政府共建等建立多形式的校外实践基地。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对社会实践基地的支持。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学校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推进“课题型”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4篇:实践教育的作用范文

1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发挥出最宽广的大课堂作用

社会是一个作为生动的大课堂,因为在那里大学生们可以接触到课本上不能胜举的诸多实际问题,所以,大学校应当在课堂之外,鼓励和发动大学生们走出校园,到社会生活中去,在那里了解生活品读人生,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了解国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清醒认识到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清醒的认识到在这样的广阔天地之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现实状况。

让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之中,可以很好地提高他(她)们的思想觉悟。以独生子女为主要成分的大学生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由于他(她)们在父母的怀抱中缠绵的时间过长,思想都比较脆弱,让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感悟人生的多样性,摆正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从中就会淬炼自身的人生,润物细无声中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让大学生们投身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让他(她)们积极思考今后的就业方向,不至于在大学毕业后发生无所适从式的情感丢失的问题。在频繁的社会实践后,大学生们就能对市场需求有了正确的判断,对今后自己服务社会的方向目标明确。

2 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力求实效性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应当是两种形式,一种是给时间让大学生自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种是有组织开展的目的性更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鼓励大学生们的自我社会实践中,应当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大学生们到社会中了解民情和社情。比如说,利用每个假期的时间,要求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并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求取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这样的活动应当注意强化剂的作用,以解决学生们应付了事的想法和做法。一个是应当将学生们对假期社情调查报告的完成情况,纳入到对学生们的综合考评当中,并作为获取毕业证书的一个绝对性条件,以此强化大学生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使他(她)们不能糊弄不敢糊弄,让学生们在内心深处感受到这是一项必修的学业而非在做无用功。另一个是开展性价比高的评定工作,由校方负责组织有权威的学识大家,对大学生们上交的假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进行打分并作出评定,评出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对于被评定为好的等次的,要在全校学生大会中,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对于被评为差等的,要责令加以改正,以此,激励大学生们能够见贤思齐,齐头并进。

在开展有组织的社会实践中应当注意做到,一方面活动要有规律性,也就是不能搞脑袋发热、心血来潮式的临时动议,而应当科学规划大学的每个学期,要在每个学期至少安排两次以上的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而且活动之间要有衔接,要配合课堂教育内容。一方面活动要有主题思想,每一次的活动都应当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实践,在实践中认真思考所应当完成的主题思想,这样做会使学生们对问题思考的更加细致到位,会在实践中开启想象思维,从而产生更加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活动应当具有服务性,也就是促使学生们将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也使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对象在活动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双向丰收双赢的作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3 教师要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第5篇:实践教育的作用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ed the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exploration of our school's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关键词: 实践教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结合;职业能力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al reform;combination involving produc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 vocation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41-03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只有科学的调节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比重,处理好实践与教学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其延伸和发展。从高职教育的特点看,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来构建教学体系的。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其教学效果能够直接影响整体教学的效果。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有两种:一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即课程作业、实验、实习(设计);二是集中实践性教学,即社会调查、各类实习(见习)以及毕业作业(论文或设计)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作业、实验、实习等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和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必修的教学环节,在课程和专业学习中有突出地位。

实践教学不仅是巩固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此外,还应当注意提高学生的素养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实践教学特点:实训、实验课,实习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是实践性教学的不同形式。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实践性教学具有不同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和评价方法,但他们拥有四大共同特点:第一,系统性。重视一般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二,开放性。实践性教学既要面向专业开放,又要面向同行开放。第三,主体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动手,注重技能培训。第四,创造性。实践教学不仅注重技能培训,而且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就业形式的日益严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职业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进行教学手段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

①实验教师数量少,实践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教学需求。②单一的灌输型教学方式仍占教学的主导地位,具有诸多弊端,导致实践教学方法不能突破陈规。③实践基地是顺利实施实践教学的有效保障,而我国普遍存在实践基地严重缺乏的现状。④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

完善。

2 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①实践教学有助于理论联系实践。②实践教学有助于完善教学体系。③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3 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①加强职业院校中实践教师的队伍建设。将实践经验作为高校应用学科专业教师资格的衡量指标。首先,提高现有实践教师的操作能力。组织部分教师参与校内、外学生的实践活动,或者派送到科研所、工厂等单位。其次,从校外聘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将其培养成实践教师。②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学校应以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切入点,从课程设计出发,依据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将企业和市场需求作为调研对象,组织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探讨来形成学校课程改革新思路。其次,合理制订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方案。高职教育培养实践应形成以职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理念。③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校内实习基地,但我国职教院校实习基地存在一些问题:专业面窄、规模小、有效利用率低等,部分实习基地由于资金短缺造成设施落后、严重老化,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因此,建立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很重要。校内需加大经费投入,添置更新设备,校外需发展长期稳定的生产实践基地。

4 我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1 问题探讨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属于最薄弱部分。我院的实践教学有如下问题。

①不能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的必要性。理论教学受到许多教师的过于重视,从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②相比理论教学,考核实践教学的方式存在一定漏洞,缺乏规范性和严格性。③关于实践教学,没有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由于缺乏规范、具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系统的组织管理方式,导致实训教学的水平下降。④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条件受到时间设备和场地的限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⑤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实践教学的安排存在内容和教学时间上的随意性。

实践教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实验的时间,即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真正理解、掌握实践项目的内在原理并将其灵活应用到实际中,而仅仅是浅显的认识状态。

针对我院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构建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4.2 构建原则 笔者认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3项基本原则:

①实用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师的岗位需要明确分工。即将专业岗位群与构建完善的体系教学结合起来,严格要求岗位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如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和专业岗位实践平台共同构建实验、实训教学平台。

②混合型原则

混合型主要包括: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传统的实验室布局是根据学科的不同来设置和规划的,而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出现彻底突破传统布局,重新组合实践教学设施以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融合起来。

③特色性原则

我院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主线,关键提升其应变能力。这种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需要重视和推广,以维持学校的生存、促进学校的发展。

4.3 多方位实施

①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应当给予学生参加专业性竞赛的机会,使其在思考和探索中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思维。我院及其分院构建多种开放式实验室来吸引学生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有机无机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能使他们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进而达到竞赛要求。在近几年各类的竞赛中我院取得较好的成绩。

②紧密结合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

为了探索出最佳实践教学方法,将社会培训机构的一些成功案例应用于我院的实践教学,并根据岗位技能的要求指标来引导实践教学,促进了“三个相结合”:教师、学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结合,课堂、实践场地、企业背景和环境的结合以及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的结合。

③产学研合作,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我院主要实施单纯教学,忽略科学研究的发展,导致学院的科研力量不够雄厚,因此需要引进一些企业项目来改变这种现状,企业应通过技术的开发、改造和配套等层面来引导和推动我院的科研发展。从实施“三重螺旋”产学研合作模式中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具有高职特色的科研道路。

师生可通过参与实训中心承接的企业项目活动来锻炼实践能力。对教师来说,实践技能水平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得到提高,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很重要,有益于理论、实践教学。对学生来说,学习期间能了解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在生产现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④实践教师的队伍建设

1)“双师型”教师和“生产型”教师需要学院大力度从内部培养以及从校外引荐。前者不仅要具备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需要有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后者着重创造。实践教师具有教学和实践的双重优势,扮演着重要角色,将成为学院教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实践教师应该按照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端正教学态度,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分工,积极承担责任,认真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4.4 合理建设 各专业实践教学大纲及各类实验室管理制度需要根据学院实践教学指导书以及我院的实践教学特点来制定。

①强化管理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内容。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实验工具和设备的管理,实验时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实践时材料损耗问题,实验教学的考核制定,实验室环境问题,实验材料信息档案管理等。通过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完善这些管理制度。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制定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

②因“室”施“法”定条例。实验实训室包括工程类实验室、仪器及分析类实验室,有机及无机类实验室等多种类型。不同实验实训室应建立不同的实验设备管理条例,不同的实验设备及其性质应制定不同的实验管理规章制度。

③采用先进管理手段。借助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工具,及时进行记录实验实训室的各种信息,做好统计、分析和归档工作,建立信息收集、整理和归档制度,并向学院和上级有关部门提供精确无误的实验实训室数据。

④增强安全教育意识。实验实训室中,如果学生处理不当,或者没有按照规定来进行实验,则会造成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对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之严格按照安全教育规章制度来进行操作,相关工作人员应认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最大程度上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4.5 有效监控 结合教育部的评估要求和我院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监控来提高我院实验实训课的教学质量:①实验、实训课题能否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②实验、实训计划是否与专业特色相符。③学生能否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掌握实践操作技能。④教师在每次授课中目的是否明确,指导是否到位。⑤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是教师制定的实践计划,规定的课题以及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过程。⑥组织人员通过督察实践教学来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解决不良问题。

参考文献:

[1]顾京.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要素研究[J].职教通讯,2012(11).

第6篇:实践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社区护士;健康教育;职责

护理在医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是全面实施医疗卫生的有效途径,社区护理的健康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那社区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就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同健康教育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南丁格尔曾倡导:“教育是护理的一部分,所有护士都应使自己成为一名健康教育者。”为适应护理学科的迅猛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应加强社区护理工作同健康教育的结合,真正体现到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职责,社区护士是健康教育的一支最重要,最基本,最可靠的力量。

1社区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职责

社区护理的目标是促进和维护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并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而社区是健康教育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社区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的主要内容,也是社区护士的主要职责。

1.1社区护士日常的工作重点是家庭社区以及有关团体为主,有较多的机会与病人及社会人群广泛接触,比较了解居民的生活各个方面,包括家庭生活环境,个人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有利于对不同的社区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1.2社区护士的服务范围比较固定,比较容易与所辖社区人群建立长久和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健康教育的实施。

1.3社区护士针对居民的需求,开展与护理内容相关的健康教育讲座,入户宣教,健康促进疾病预防,防止意外伤害等健康教育工作,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护理技术指导,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健身。

1.4社区护士可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群体性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活动,个体化和随机性健康教育活动针对性强,也是点滴的,无时无处不存在,与护理工作密切结合。

2社区健康教育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应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后三者为心理卫生的任务。”正是由于健康的新定义,使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加强社区的健康教育,就是帮助他们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使广大居民改变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这个单一的健康模式使医生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疾病的预防,是一种消极的健康观。同时也忽视了生理、病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不同的职业对健康的理解和要求也不相同。社区护士要把健康教育贯彻到每一个社区居民。

随着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蓬勃发展,健康教育既是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护士的主要工作方法之一,为使社区护士更有效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社区护士应做到:

2.1社区护士应系统地,动态地收集有关教育对象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由个体到群体,由病人到健康人,由医院内到医院外,护理内容由生理、心理两方面,护理模式也由单纯的护理操作转化为实施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六位一体”功能。

2.2从社区实际出发,制定社区健康教育计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社区护士通过健康教育掌握更多的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2.3社区护士是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担负着对社区和个人提供健康及保健知识的重任,将健康教育融入医疗、保健、预防、康复的各项社区服务中,推动社区健康教育的发展。在实施社区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与领导的大力支持,为了满足对社区健康教育的需求,社区护士要做好本职工作,搞好医患关系,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第7篇:实践教育的作用范文

1、探究――合作体育教学模式的目标定位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学会交流与合作。“探究――合作”体育教学模式是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自我或子群体相互间的对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获得亲自参与体育健身研究,促进学生对身心健康的探索和心理体验。通过探究活动,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体育活动,亲身体验快乐,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沟通,以及体育知识技能信息传输与反馈,通过信息加工,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分享互相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分享相互学习体验运动中的创意与合作的健身效果。倡导开展探究――合作体育教学,以发展学生探究思维及交流与合作精神为目标,以体育学科的基本教材为内容,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学习,通过合作运动实践,去发现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情景,导入问题,激发思维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以激发兴趣。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确立目标,使学生在明确探究方向中激发学习动机,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是保证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最佳效果的前提。同时,指导教师应充分考虑到体育学科的实践性特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出发,设计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目的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渴求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3、分析交流,自我探索,整合创新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自主地进行探索,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不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还要给他们足够的自主学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认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根据学生探究的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作简明、扼要的讲解和示范,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每一小组探究活动的开展情况提出一些有针对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各自的体会和感受。每一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建议和小组提出的观点,再进行进一步的学练,练习时注意体会动作技术的要领和自己切身的感受和体会。指导教师则要根据每小组的学练情况,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对不同体能与技能水平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对待,以求得最佳的练习效果。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要求的形式,来挖掘学生创新的潜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及时的迁移和运用。

4、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把探讨和交流获得的知识、经验加以归纳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出较为严谨、正确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进行技术演练,以实际效果来论证结论的合理性。

5、运用探究――合作体育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5.1 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时,由于学生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往往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只等待教师的

“命令”,这是很正常的。因此,教师的耐心就表现在控制自己急于“点化”学生的心理,教师要敢于“浪费”时间,以足够的耐心指导学生逐渐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第8篇:实践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护士 健康教育 作用

健康教育与健康的提高,是一个国家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要把健康教育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包括政府行政部门与群众团体、人民群众与专业人员、医务人员与护理人员,等等。而在所有的健康教育者当中,护士具有开展健康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100多年前,英国杰出的护理学家、国际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倡导:“教育是护理的一部分”。国内外许多护理学家认为,为适应护理学科的迅猛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应加强护理工作同健康教育的结合,发挥护士的健康教育职能。护士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主导地位,是健康教育中一支最重要、最基本、最可靠的力量,是护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做好护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改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1 影响健康教育实施的因素

1.1病人方面

1.1.1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足[1]。多表现在老年人群、农村地区。一旦老年人轻视自身疾病的观念形成,就很难改变过来,这是性格特征;由于农村部分地区卫生条件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长期的不良习惯,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致使多数病人的需求仅限于求医治病,解除痛苦。

1.1.2病人自身文化层次差别大[2]。病人中有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工厂职工、农民以及文盲人群,他们之间的理解力、意志力不同,能否接受健康教育并且落实到行动上,其差别很大。

1.1.3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偏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凡事相信医生的解释,对护士健康教育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影响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偶尔医生与护士之间对病人解释不一致也易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

1.1.4获得医学知识的渴望程度也不尽相同,对自身疾病的重视,家庭负担轻重,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等有关。

1.1.5心身疾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过程中都与社会因素的刺激有关。

1.2护士方面

1.2.1相对滞后的护理观。护士普遍对现代护理观缺乏全面认识,许多认识仍受着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其实现代护理学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科,不仅要研究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更要了解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

1.2.2专业知识的局限性。护士不能很好地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往往对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了解,缺少对教育效果的监测评价。其知识结构也不能满足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的需求。不仅缺少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知识,而且缺少健康教育知识、专业技能培训,缺乏有关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知识,不能及时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难以对患者实施高层次文化健康教育。

1.2.3不愿承担教育义务的心理倾向。传统的病房等级制度使护士个人没有教育的责任及权利,不愿增加工作的负担,缺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主动性[2]。

1.2.4教育方式和教育时机的选择。教育方式单一,单凭口头讲解,教育内容公式化,缺少个性特点,缺少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教育手段,不能激发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育时机不能很好把握,在疾病急性期流于形式的多一些,刚入院病人不适应,不熟悉环境的情况下要酌情讲解,不能一概而论。

2 针对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提高护士护理健康教育能力

2.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的新形势下,护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以往的健康教育中,由于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护士对健康教育中所承担角色的认识不够明确,在履行教育职责上缺乏主动性。因此,护士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护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健康教育的责任感,在现代护理观及健康观的指导下自觉履行对病人实施护理健康教育的职责。

2.2加强护理健康教育培训

教育能力是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首要条件,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医院中不少护士在校学习期间没有系统学习过护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普及各层次护士现代护理理论教育,使护士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3]。结合当前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利用学习班、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各种形式,有计划地对护士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提高理论水平,掌握实施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步骤和技巧。同时鼓励护士自学成才,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护理健康教育水平。

2.3掌握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是影响护士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及护理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掌握与教育对象沟通交流的技巧,注重培养自身的素质和优良品质。与此同时,深入临床一线,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按照护理程序的步骤积极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锻炼自己,以提高护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

2.4积极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研究

我国医院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目前临床上护理健康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在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积极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以加快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展。护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内容包括病人教育需求的研究,内容、方法的研究以及教育效果评价的研究等。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于提高护士护理健康教育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护士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1评估患者的需要

3.1.1为患者提供有关健康的知识护士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为其提供有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信息,把健康知识传播给患者,唤起患者对自己及社会的健康责任感,使患者投入到卫生保健的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3.1.2帮助患者认识影响健康的因素影响患者健康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及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方面等因素。环境因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存有着直接的影响,护士应帮助患者认识危害健康的环境因素及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教育指导患者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鼓励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患者的健康素质。

3.1.3帮助患者确定存在的健康问题护士通过对患者的评估,帮助患者认识其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恢复和保持健康。

3.1.4指导患者采纳健康行为护士为患者提供有关卫生保健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运用以解决自身的健康问题,从而增进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如教会冠心病患者含服硝酸甘油等。

3.2为患者制定教育计划

根据病种特点,可将常见疾病进行分类,制定标准健康教育计划手册或健康教育计划单,内容包括:(1)入院宣教: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及病房的情况,介绍认识管床医师、管床护士,讲解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解释各项检查及治疗用药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必要时,还可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补充,防止教育内容的遗漏。(2)做好出院指导:其中包括提醒患者出院后的服药、锻炼身体及精神状态的调节等。

3.3教育方式的应用

3.3.1发放教育资料 为了使患者尽快熟悉科室的规章制度、工作特点和病房环境,让患者了解常见病的预防保健措施,加快患者对所患疾病的认识,促进医患配合、护患配合,可给同一病房的患者发放同类疾病的健康教育资料,让患者翻阅,护士并针对其中重要的事项及患者有疑问的地方加以详细解释,并要求管床护士对那些不认识字的患者及家属给予阅读并详细讲解。

3.3.2组织患者讨论或有针对性辅导 将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或患者关心的内容,组织患者一起进行有计划的小组讨论,以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对某些特殊患者,护士则应有针对性的、及时有效的个别辅导,以满足患者的个体化学习需求。通过不断、持续的学习,促进患者的康复。

3.3.3计划教育与灵活教育相结合 除了对患者进行计划教育外,大量的教育工作还需随时进行。如护士在进行护理时,随时向患者讲解一些必要知识,这些灵活性的教育,尽管不是系统的,但能使患者不断获得相关的知识,通过对患者当时的心理和知识需要作出的灵活反应,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心理支持,而且保证了教育质量。

总之,护士在护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教育者、组织者和联络者的角色,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桥梁作用,护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因此,护士的作用是按健康教育的―信―行模式,在不健康行为与健康行为之间架起一座传授知识和矫正态度的桥梁。这种桥梁作用要求护士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在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上。组织作用,护士是护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护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进度的调控都由护士来策划和决定。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就是通过护士的组织来实现的,护士组织教学能力的强弱对护理健康教育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护士必须掌握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创造性地做好对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工作。协调作用,护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虽然护理健康教育计划可由护士来制定,但在实施护理健康教育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各类人员的密切配合。护士在与各类人员的组织协调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护士作为联络者担负着与医生、专职教育人员、营养师、物理治疗师等相关人员的协调作用,以满足不同教育对象对护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香,刘玲.基层医院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2):50.

第9篇:实践教育的作用范文

论文摘要:根据素质教育理论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尝试从理论依据、目标定位、操作程序、师生角色、评价反思等方面构建了探究一合作体育教学模式。确定了该教学模式的运用范围和适用原则,指出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改进课程教学。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它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可操作的实施模式。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针对体育教学目标,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实现其特定功能的有效教学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教法体系的有机系统,是以简化形式表达的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组织策略,是联系体育教学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纽带和桥梁。由于人们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持不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适应的范围与条件,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完全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本文研究建构了探究:合作体育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运用和检验。

1理论依据

1.1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生活技能素质教育等五大方面。也即社会需要有现代知识、有创新能力、品德高、体魄强、身心健康的现代新人。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

1.2教育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出现惊讶、质疑、迷惑和矛盾,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因此,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具有乐于通过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探究一合作”体育教学模式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1.3探究一合作学习的理念

“探究一合作”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课题选择,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或课余体育训练中进行主动探索和合作研究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课程重点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和共同合作的过程。“探究一合作”式体育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一种载体,其关键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确定的选题从模糊宽泛的理解发展到清晰明确的认识,从而为下一步开展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探究一合作”模式强调学生的白主探究,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强化体育学习动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基本教学过程框架

在体育教学研究中尝试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两种教学模型进行合理组合,吸纳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模式的优点,避免单独使用的不足,构建的探究一合作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探究一合作”模式以教学流程为主干和统领,以教师和学生活动为两翼,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主体,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运用与检验

3.1目标定位

“探究一合作”体育教学模式目标定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学会交流与合作。这种模式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自我或子群体相互间以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的过程,通过亲自参与体育健身研究,促进学生对身心健康的探索和心理体验。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参与体育活动,亲身体验快乐,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沟通,通过体育知识技能信息传输与反馈及信息加工,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互相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分享相互学习体验运动中的创意与合作的健身效果:倡导开展探究一合作体育教学,以发展学生探究思维及交流与合作精神为目标,以体育学科的基本教材为内容,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通过合作运动实践,去发现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激发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创设特定的情境,确立目标,使学生在明确探究方向中激发兴趣和学习动机,为自主探究做好铺垫。同时,指导教师充分考虑到体育学科的实践性特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出发,设计有价值的、富挑战性、新异性和目的性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渴求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3.3整合创新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自主地进行探索,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认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根据学生探究的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作简明、扼要的讲解和示范,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每一小组探究活动的开展情况提出一些有针对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各自的体会和感受。每一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建议和小组提出的观点再进行进一步的学练,练习时注意体会动作技术的要领和自己切身的感受和体会。指导教师根据每小组的学练情况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对不同体能与技能水平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对待,以求得最佳的练习效果。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要求的形式来挖掘学生创新的潜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运用。

3.4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把探讨和交流获得的知识、经验加以归纳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出较为严谨、正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进行技术演练,以实际效果来论证结论的合理性。

3.5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时,由于学生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往往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只等待教师的“命令”。因此,教师的耐心就表现在控制自己急于“点化”学生的心理,教师的勇气表现在敢于“浪费”时间,以足够的耐心和勇气指导学生逐渐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2)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体育的学是与自我肢体运动经验或生活背景相联系的,学生已有经验是影响探究一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学生能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出与新的学习内容相关的体验产生正迁移,有的则受到这种经验的干扰产生负迁移。一般地说,上课伊始应创设一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近的“练习”或“任务”,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身体活动、思维活动,再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在练习中思考、体验、交流、争论,最后达成共识。(3)注重导学策略贯穿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在于教师善于当好“主持人”,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适当地介入和指导学生的活动。既不能过多地干扰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又要能在学生需要指导和帮助时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