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实践教育范文

中小学实践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实践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实践教育

第1篇:中小学实践教育范文

如今,性教育越来越多被公众所提及,并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封建传统观念的长期束缚,造成了性教育的障碍,大多数人对性问题处于无知状态,把性视为,甚至把性与丑恶、下流相联系。学校的性教育相对滞后,虽然也有些这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如理论研究薄弱,实践操作不规范,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教育读本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性知识的获得绝大多数不是通过学校的正规教育,主要通过一些报刊、杂志、书籍、影视媒体,有些甚至是通过一些黄色书刊和影视等途径获得的。这些从社会复杂环境中获得的性知识既难保证其科学性,又缺乏针对性,造成学生性知识贫乏,性观念落后,性道德水平低下,甚至性心理障碍等情况。现在已不是一个“谈性色变”的年代了,因此学校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科学的性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基于此,2015年3月,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局成立了性教育课题研究小组,尝试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团体辅导、家教讲座、个体咨询等多样化途径对试点中小学学生进行科学、多元的性教育课题研究,为科学、有效地普及性教育迈出有力而坚实的步伐,也为其他中小学开展性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研究小组实践探究的主要思路是解放思想、活动跟进、修正反馈。

一、理念先行――解放思想,着眼于“双层面”的发展引领

社会敏感问题的尝试与探索需要胆量,更需要智慧。环翠区性教育课题小组从解放家长和教师思想入手,积极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在专家引领下,积极对家长和教师开展各类培训,使其接纳并积极参与性教育工作。

家长层面的引领:考虑到性教育的敏感性与实际效果,环翠区性教育课题小组决定,首先要面向家长进行性教育培训,让家长接受性教育理念、支持学校性教育的同时,在家配合做好性教育工作。锦华小学心理咨询师张伟伟结合生动具体的案例,分别从性教育的内涵、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科学性教育三个方面对家长进行性教育“扫盲”。望岛小学心理咨询师苗婧雯则结合“身体红绿灯”一课,让家长近距离接触学校性教育课堂,并以此为例,引导家长在家也对孩子做好性教育。培训活动结束后,学校立即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三所学校有95%以上的家长表示愿意积极合作。

教师层面的引领:性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我们认为,不仅是学校心理教师,所有学科教师都应是性教育的参与者与践行者,因为其教学思想和方式,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三月初,三所试点学校分别面向学校全体教师进行了“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性教育”主题培训活动,教师们反响强烈,都积极表示性教育确实应该在学校推行。今后,性别教育也将成为学校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将更加多元化。

二、活动跟进――有效探索,致力于“四课程”育人研究

(一)以绘本课程为载体,让性教育生动化

“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怎么进到你肚子里的?”这样的问题让很多家长不知所措,不少家长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这方面的问题。很多家长意识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却不知该从何下手。环翠区性教育课题小组想到了绘本。

1.定主题,选绘本

锦华小学、望岛小学在征集学生兴趣、疑惑和与家长沟通的基础上,将性教育分为:“认识我们的身体”“保护隐私”“家庭情感教育”“社会性教育”等几个主题,并根据这些主题挑选合适的性教育绘本。如《认识身体》《我从哪里来》《我不喜欢亲亲》《家族相簿》《小威向前冲》《的故事》等绘本,内容涉及性别角色认同、生理功能介绍、如何保护自己的性器官以防他人伤害、出生的知识及妈妈生下宝宝的艰辛,爸爸妈妈对宝宝的爱等内容。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绘本,不仅可以传授性知识,还可以培养儿童爱父母,体会父母的辛劳,形成自尊、自爱的品格。

2.做课程,演绘本

小学生都比较喜欢角色扮演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绘本,深化性教育的效果。锦华小学、望岛小学选取了《小威向前冲》《认识我们的身体》等性教育绘本,让孩子从生命的起源开始,全面接受科学性教育,并引导孩子扮演妈妈、爸爸等角色,体会妈妈怀孕的辛苦及爸爸照顾家庭的责任,让小学生将绘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进行性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理解绘本、捕捉信息、语言表达的能力等都会影响绘本性教育的成效。教师要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纠正谈性色变的错误认知,认真回答儿童提出的性方面的问题,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3.拓渠道,讲绘本

家庭在学生性教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锦华小学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把家长请到学校,带上孩子出生的视频或者照片,再结合相关绘本,讲解孩子是如何出生的,妈妈生完孩子的感受,以及爸爸在等待宝宝出生时的心情,让孩子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况,了解妈妈生宝宝时的痛苦及爸爸担心的心情。这是实行家庭亲情教育的一个方式。望岛小学还与医院等社会机构合作,请专业医生结合绘本给孩子讲解孕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性知识。

(二)以心理课程为主阵地,让性教育系统化

环翠区性教育课题小组非常重视心理健康课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性教育的主阵地。德育科李静副科长,引导小组成员对每一节要进入课堂的性教育课教案进行研讨与磨课,达成理想效果后再在各学校推行。目前,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各有一节性教育精品课《身体红绿灯》和《青春期红绿灯》,已在两所试点小学推行。

城里中学则从方刚教师精编的《中学性教育教案库》中挑选教案并进行改编。目前,《我家有女初长成》《安全跨越成长路上的美丽陷阱》两课已成功开讲。令人振奋的是,锦华小学性教育专题报道还在山东省少儿电视台播出与推广。

(三)以电影课程为媒介,让性教育无痕化

经典童话影片深受孩子们喜欢,如果能结合影片内容对孩子进行引导,让孩子在对影片的讨论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性教育,更容易将相关理念深深植入他们的心中。锦华小学在三年级尝试进行电影性教育课,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广泛好评。例如:学生观看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后,都说喜欢白雪公主,追问原因时,多数学生回答:“漂亮。”“继母也漂亮,为什么不喜欢她?”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不能仅仅以外表美来衡量一个人,还要重视心灵美。这其实就是对学生未来恋爱价值观的一种无声渗透,从而达到性教育的目的。

(四)以团体活动课程为补充,让性教育自然化

在青春期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为使学生顺利度过美好的学生时光,城里中学组织学生开展了以“青春期异往”为主题的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心理教师曲小男根据自己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所了解到的青春期男女学生在交往过程的困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精心设计了“猜猜我是谁”、心理情景剧等一系列课堂活动环节。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讨论反思和教师的点评,辅导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异往的技巧,树立健康的异往观,学会健康、自然地与异往。

早期性教育关系孩子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在从出生到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孩子的身体变化很大,有必要了解性方面的知识。在如今信息发达的时代,为了预防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不健康的性知识,学校性教育任重而道远。利用绘本、电影、心理健康课和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生动而科学地向青少年开展性教育是学校性教育的新途径和新策略。

三、实践反馈――修正航线,向性教育的深水区挺进

性教育在环翠区的率先开展,得益于区教育局对性教育的再认识。性教育的不断实践,需要实时反馈,为此性教育课题研究小组定期制订相应的问卷调查和开展性教育研讨活动,不断修正性教育航线,做到胆大而不盲目。

基于对家长、教师开展的各类培训和对学生开展性教育的实践,环翠区性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正努力从实践中提升理论知识,汇编了《中小学性教学指导手册》,为性教育的推广提供借鉴,向性教育的深水区挺进。

第2篇:中小学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程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0-0015-07

一、生命教育课程化实施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学习压力、情感失调或生活事件的遭遇而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不时见诸于媒体,由此引起大家对于现今中小学教育的悲叹和担忧,也引起学校对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专项教育的适时关注和推行,但不得不说,收效甚微。时过境迁,总会有类似事件重演,一次又一次挑战人们的心理底线。这不禁让我们重新思考,学校教育在面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方面是否有更好的解决之道?是否仅凭开设讲座、开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案咨询,或定期的安全知识竞赛就可促进学生生命意识的提高?放眼周边,我们发现,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三生教育等教育形态正慢慢形成一股风潮,在国外、周边地区逐渐流行并常态化。生命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已在我国台湾地区开设多年,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泉州市在这方面还未进行深入探索。我市教育局在推行生命教育方面非常重视,有《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推行,也定期开展相关的大型活动。只是因起步较晚,还没有可操作性的课程体系、操作原则供学校借鉴。各学校如孤军奋战,在生命教育领域自我摸索、自我成长,学校间差异显著。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推行。因此,我们以“泉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化研究”课题为契机,探索生命教育课程化在泉州市的实践可能。

二、泉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化的界定

课程是一种活动、交往、沟通与合作,是人的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新课程赋予课程资源的概念以新的理解,包括校内各种资源,也包括校外资源。课程化是指依托课程落实生命教育,包括学校内外的各种活动。我们努力克服现行学科课程体系和学校专项教育在生命教育这部分的弱势,探索构建适合我市中小学(含幼儿园、中职)学生的生命教育模式和策略。我们以课题为依托,通过设立子课题学校进行试点研究,探索生命教育在学校的课程化实施,力求在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可操作性方面加以突破。我们主要通过实践构建中小学(含幼儿园、中职)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探索课程化的原则、模式、策略、途径等方面以及如何在不同学段有区分有重点有规划地实施生命教育,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认识、理解、感悟、接纳、欣赏、尊重、敬畏、热爱、珍惜、完善及升华生命,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生命教育是有关生命的教育,是有关生存、生活以及人生问题的教育。生命包括个人生命、他人生命、自然生命。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生命价值引导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认识自我,尊重他人,珍惜生命,对社会及他人有爱心,使学生成为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人。

三、泉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化的实践研究

(一)生命教育课程化应遵循的原则

理念性:生命教育不是孤立的,而首先是一种需要存于每位教师、每个学校的教育观念、教育文化,而后才是一种广泛与各项专题教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紧密融合的教育。

全员性:生命教育不是个别实验教师的责任,而需要学校动员全体教师用心参与、用心体验。

全方位:生命教育不仅仅在于课堂教学或是课外活动,而在于各方面的协调统一,既有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又有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且有课外活动的有力支持,并与各项相关的专项教育有机融合。

统领性:因为生命教育关注生命,是各种专项教育,比如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保教育等的基础。所以可以生命教育为统领来梳理、整合中小学各专项教育资源,有利于减少重复和浪费。

主体性:生命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需要为主要开展目标。

预防性原则:开展生命教育,目的不是在发生事件后再进行临时干预,而是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定期开展,将发生事件抑制在萌芽状态,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

常态性原则:生命教育的开展,应落实到课程计划中,常态性开展,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积累效果。

适合性原则:开展生命教育需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之成长、发展密切联系的内容,进行科学组织与整合。

递进性原则: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生命,进而感悟、接纳、欣赏、尊重、敬畏、热爱、珍惜以及完善、升华生命。而课程化活动的整体设计也在于遵循这样的递进性,让学生在逐渐深入的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中体悟越来越深。

渗透性原则:不一定要专门辟出课程块和课程时段来开展生命教育课,而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学科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使课堂、活动、校园到处充满生命气息。

体验性原则:生命教育不是一门学科,重点不是教授知识,而是重在让学生体验、感受、领悟,并借此达到生命素养的提高。

合作性原则:学校需联合家长、社区以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学校需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家庭和社区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

生成性原则:生命教育是面向生命群体的教育,师生互动的、现场生成的东西无法一一预设,如果为了单纯的课堂或活动效果,而忽视生命本体的自然而真实的反应,则违背了生命教育的初衷。所以,在开展生命教育时要注意放弃坚决按照预设的想法,需注意学生的现场流露并使其有所释放,从而达到尊重生命、升华生命情感的效果。

差异性原则:生命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的接受能力、需要、观念也大不相同。生命教育需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不同观念、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来设计方案。

长期性原则: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抱着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心态来开展生命教育。

(二)地区生命教育课程化的模式

梳理生命教育课程化资料――自上而下建构生命教育课程化模式――选取生命教育课程化实验学校――自下而上的行动研究来探索生命教育课程化体系――自上而下推动研讨活动、主题竞赛――自上而下整合生命教育课程化体系――自上而下在其他实验学校推广生命教育课程化体系――循环反复的自下而上的行动研究来探索、完善课程化体系――经过不断行动研究、经验总结――形成可在全地区推广的生命教育课程化体系――经过多番论证、行动研究、不断完善、改进生命教育课程化体系――形成可在更上一级地区推广的生命教育课程化体系。

(三)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模式、内容

不同子课题从不同角度切入探索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而这些角度恰好与其所在学段、所擅长领域、学校实际情况、学校资源等密切相关,我们没有统合这几个课程体系,是因为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这些生命教育课程都落到了实处,而且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在没有具体验证哪一种角度更适合更广泛的学校之前,我们保留了这几种课程体系作为研究成果。

1.小学学段:融合各专项教育为一体,编制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的校本课程体系

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预防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融合创编教材。达埔中心小学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做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每学期每年级确定一个大主题,确保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能至少经历12次生命教育活动。

(1)各学段课程内容

1~3年级内容: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初步了解自己。

喜欢自己,乐于与同学交往;懂得关心家人、尊敬老人。

亲近大自然,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气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知识。

4~6年级内容:

了解身体的生长情形,进一步理解性别认同。

了解友谊的意义;懂得同情、关心和力所能及地帮助弱者;学习与他人的合作。

初步认识与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珍惜生命;远离烟酒和。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树立时间观念,正确使用网络。

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初步掌握突发灾害时的生存能力和自救能力。

(2)校本课程模式:具体见图1。

2.高中(中职)学段:融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创编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幸福课程体系

针对学生发展实际和身心特点,华侨职校通过长期探索,整合与设计校本教材《我们的幸福课程》。该课程从四大模块十二个主题出发,以学生心灵声音为灵魂,以生命发展为主线,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以幸福感为目标,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珍爱生命―发展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最终实现幸福生活。每一课的设计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有生命箴言、故事感悟、知识宝库、游戏体验、生命拓展和建议分享等,让学生在感知、融入、参与、体验、感悟、分享和改变中,达到提升生命质量的终极目的。

(1)幸福课程六大理念

生活中,我们总觉得幸福是抽象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与行为来感知和获得幸福的理念和行动。

积极悦纳珍爱自己:拥有幸福的前提是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自卑也不自负,喜欢自己珍爱自己,在内心深处完全接受自己的长处和拥有,也欣然接受自己的短处和缺失。因为每个人都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为自己的现实而积极充实地生活。

换位思考感知生活:幸福的人拥有更好的共情能力,常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感知角度是多元的,因此能保持心态平衡,泰然处事,用好情绪获取高质量的生活。

感恩之心善待他人:抱怨的人把精力全集中在对生活的不满之处,而幸福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能令他们开心的事情上,所以他们更多地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因为心怀感念,他会感谢并回报让他快乐的人和事,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感受人间的温暖、关爱和美好,让爱和幸福永久地传递。

欣赏万物感受美好:怀着欣赏的心情感受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可能发现和体验幸福。当看到身边的人和事物都很美好,我们感觉自己像天使一样;同时能以体验生活的态度面对挫折,而减轻痛苦感。

珍惜时间规律生活:当我们充分利用时间获得规律充实生活,这样既能保持轻松上进的生活态度,整齐有序的生活而自信和满足,更能使我们对于过去无怨无悔,应对当下踏实积极,而让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确立目标做好自己:根据自己的综合条件,给自己一个恰当的人生定位和目标。无论他人及环境如何,首先做好自己,尽心尽力去实现,不急于渴求结果,相信幸福就在于享受过程本身。

(2)幸福课程模式:具体见图2。

3.融合团体辅导心理学理念

选择其中与生命教育各个层次紧密相关的部分,编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可应用于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各学段。

泉州实验中学以团体辅导活动为依托,在高一、二年级每周两课时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课程模式如图3。

4.融合幼儿阶段的健康教育理念

选择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四个方向来确定幼儿园生命教育内涵,从而使幼儿逐步达到生命教育的各个层次:认识、理解、感悟、接纳、欣赏、尊重、敬畏、热爱、珍惜、完善及升华生命,可应用于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等学段。

市机关幼儿园依托主题活动和绘本教学两种教学方法下分别探索出对应的课程模式。

主题活动法:通过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幼儿在这种有高度动机的环境中,接触、感知、体验生命教育内容,教师的教材更有极其广泛的空间而且可直接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在教学中灵活自然地融合不同领域的内容,给幼儿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来进行生命教育。

绘本教学法:是一种融入式教学方法,即在幼儿语言教育中渗透生命启蒙教育。绘本在幼儿生命教育中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是启迪幼儿生命意识的好教材。以绘本学习为载体,开启幼儿生命意识。

(1)融合生命教育的健康教育课程内涵

3~6岁幼儿,在“人与自己”和“人与他人”两个方面已有混沌的萌芽状态,对自己身体的构造与功能很感兴趣,有的幼儿已经建立了模糊的自我概念,但对周遭友伴的关心、包容与照顾还十分欠缺;在“人与环境”方面,幼儿表现得十分茫然,但有十足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在“人与宇宙”方面,幼儿对死亡的情绪是恐惧、担忧、难以理解、不知怎样面对。所以,可在以下这些方面开展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人与自己: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接纳自己、建造自己。

人与他人:尊重他人、爱与关怀、接纳异己、群体生活。

人与环境:爱护环境、尊重自然、社会关怀。

人与宇宙:生命之美、了解死亡、人生信仰。

(2)融合生命教育的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主题活动教学:小班主题“独一无二的我”,从我我关系和人我关系这两个方面开展活动,形成两个大分支,48个小分支。模式如下:

“我的写真集”包括38个内容:妈妈,我从哪里来;我来当怀孕准妈妈;在妈妈肚子里;呱呱坠地;小时候的东西;成长小趣事;照顾蛋宝宝;我又长高了;别说我小;魔镜啊魔镜;猜猜我是谁;我的小脸;五官歌;我爱小脸;多变的表情;笑比哭好;表情歌;多变的脸;我的自画像;宝宝的小手;秋天的落叶;小手本领大;我有一双小小手;我的小手变变变;我的左手也能干;可爱的小脚丫;能干的小脚丫;人体秀;男孩和女孩;我的身体;碰一碰;我会摆Pose;当你发生了危险,怎么办;我会滑滑梯;我会拿椅子;小公鸡爱打架;我会守秩序等。

“健康的我”包括10个内容:感冒了怎么办;检查身体;小毛病我不怕;吃药打针我不怕;快乐早餐;我喜欢吃的东西;不要吃太多的甜食;干净食物人人爱;娇娇不挑食了;香香的菜等,且这学期仍在拓展中。

中班四个大主题活动,第一,“生命在于运动”形成三个大分支,生成小分支21个;第二,“我运动、我健康”,三个大分支,生成小分支29个,两个主题分别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和人与环境这三个方面开展活动。第三,感恩主题活动 “让爱住我家”,从人与他人这一方面开展活动,让幼儿从中学习爱与关怀―学会感恩;第四,“生命树――我是谁”有四个大分支,生成小分支33个。从人与自己这一方面开展活动,让幼儿从中学习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接纳自己。模式如图4。

“生命在于运动”包括21个内容:物我关系――我们喜欢的运动,我喜欢的运动,我们长高了,小小运动员,我们做早操,伸伸转转;我我关系――饭前饭后不做剧烈运动,运动伤害能防治;人我关系――调皮的球,滚球真好玩,抛接球,我会投篮,送球方法多,足球小人,说说我的自行车,好玩的自行车等。

“我运动 我健康”包括29个内容:我们的身体――胖胖兔减肥操,爱运动的木偶娃娃;我们爱运动―我喜欢的运动,我知道的运动,健康歌,小小运动员,天天做操身体好,我们都是机器人,比赛,照镜子,新邻居,向手挑战,我们的小脚丫,滑稽的脚先生,五兄弟,小驼背的苦恼,身体怎么动,身体在说话,不舒服可以哭,表情歌,运动前后,治治小伤痛,有趣的指纹,会说话的手;我们爱身体――我们的脸蛋,淤斑和肿包,流血了,流鼻涕啦,牙疼等。

“生命树――我是谁”包括33个内容:生命起源――我从哪里来,爸爸的一半和妈妈的一半,男孩女孩不一样,为什么我是男孩,为什么我是女孩;欣赏自己――不一样的我,我的名字,我的名片,我觉得我很棒,能干的我;我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我的身体会移动,拷贝不走样,头发肩膀膝盖脚,My body,和感冒病菌拜拜,不做危险的事,我的长相,我的自画像;我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摸觉、操作表现――身体的五种感觉健康活动,小毛病我不怕,牙疼,笑娃娃与哭娃娃,我好害怕,我好难过,表情歌,欢喜就好。

绘本教学:大班教学从“欣赏自己,认识生命”“自我接纳,欣赏生命”“情绪管理,珍爱生命”“生存关怀,敬畏生命”四个方面,择取了二十多种绘本,形成有价值的教学详案,具体如图9。

第3篇:中小学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学生;教育工作者;学生会;养成教育

自从开展养成教育工作以来,我校在县局的直接领导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立足本校,注重实效,让学生从生活的点滴做起,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注重实践,狠抓落实

每天早晨,起床铃一响,我作为政教干事兼职团委书记,主要负责学校学生会的主管工作并辅助学校搞好卫生和纪律工作,马上就到宿舍去督促立即起床上操,边吹口哨边呼喊,起床了,快起床了,直到学生正式上操,就这样来回走动着,关注着跑操的每一个学生,上自习了,我才会有一丝安宁;早饭后,到上午第一节课之间有30~40分钟的空余时间,让学生会监督学生养成把自己的床被整理平整,督促当天值日生把宿舍打扫干净,物品摆放有序,垃圾及时清理的良好习惯。“学生会”每天要进行四查两监督(查起床、查午休、查卫生、查就寝)两监督(一是监督学生吃饭排队;二是监督学生私自外出情况)。一天四查两监督,天天如此,照常不误。一周一小结,一个月一汇总,并排队评出当月的先进班集体,发放学校“流动红旗”,学期末对“流动红旗”最多的班级评为优秀班集体,班主任评为本学期优秀班主任,领取学校颁发的100元奖金以示鼓励。

二、雷打不动,持之以恒

中午,不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天天有登记,日日有巡查,尤其是夏季,学生的午休,由我亲自来抓,为了保证学生正常午休,没有班主任的准假条,学生一律不准外出,如若发现有个别学生漏网,一定会跟踪询问,找出原因,把情况搞清楚,工作做到仁至义尽。普遍学生通过平时不间断的巡查,逐步养成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生活习惯。一到午休时间,“学生会”准时清点人数,学生很快进入到宁静状态,当然也有极少数学生不能按时午休,因此,就要耐心细致做他们的工作,督促他们不要躺在床上看书学习,积极的休息,慢慢的他们也养成午休的习惯。

三、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晚饭后,有比较宽松的时间,当然有一部分学生会抓紧时间去教室做些对学习有帮助的事情。但有少部分调皮学生,会借助这段时间,东跑西窜,惹事生非。因此,我会在学校的安排下,积极配合班主任去搞工作,很好的把这段时差控制好,“学生会”分成五个组分头分管,其中一个组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汇报学生中存在的隐患,一旦学生中有个风吹草动,“学生会”立即汇报,快速反应。我马上展开调查落实,询问学生存在问题,这样做会及时快速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避免了事态的扩大化,这是我多年来一直这么做的,我认为,对学生的工作很有帮助,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方便,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四、把握重点,决不放松

晚自习后,这一天中最重要的一个管理时段,一天的学习生活,使学生们的身心没能得到全面的释放,因此,晚上的空闲时间都会放的相对长一点,让学生喝热水,洗漱,得到身心的放松,这时,是值班巡夜的领导,班主任都会不定时的进行巡查,学生的就寝情况,“学生会”要做登记检查,我每天的巡夜都会伴随着孩子们,让他们正常的进入梦乡,我才会休息。十年来如一日,我一直这样的坚守着,纵使是有时非常疲劳,我也是坐着打个盹,从不在十一点以前去休息,天天抓安全,时刻不放松。

五、积极实践,及时反馈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学生养成了以下良好的生活习惯:①学生每天早晚都会坚持刷牙;②个人被褥床单,周周主动清洗;③人人不再讲脏话,个个做到尊师敬长;④决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扔纸屑,废弃物;⑤部分学生能自我约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学习方面也养成了诸多良好习惯:①80%~90%的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②90%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③晚上中午不能及时入睡的学生,也养成了翻书看书的习惯;④课余时间,晚自习后学生中有70%到75%会主动查缺补漏,自觉主动学习;⑤学习风气很浓,影响了20%到30%思想不上进的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变。

但是工作中,依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改进和解决。比如:①管理方法还不够灵活多样;②理论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③自身建设需要更好去完善;④做学生工作耐心程度还不够细心周到。

总而言之,我作为政教干事和兼职校团委书记,首先肯定的是,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任劳任怨,踏实肯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工作,我甘为孺子牛,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4篇:中小学实践教育范文

一、绵阳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背景

2004年12月。为促进中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2005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开始在全国范围进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2006年2月,我市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及其项目办公室,开始拟定实施方案、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培训基地、培训主讲教师、开通在线学习平台、制作机考试卷等准备工作。

二、绵阳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能培训模式

1.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来定位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与内容。 (1)注重对培训学员初始状态的诊断,在组织学员时尽量做到层次相近。(2)解读标准、大纲和教材,形成概念系列、知识系列、技能系列、活动系列、任务系列,针对初始诊断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整、选择合适的问题和主题活动,构成具体的培训目标和内容体系。

2.从中小学教师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来确定教育技术培训的方法和形式。(1)构建培训组织体系。市、县设立项目办,学校设立项目负责人,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全市共设立13个培训基地。培训以基地面授培训为主,辅以在线学习。绵阳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上学习平台(http://teta,mv-etnet)是面授的补充性、扩展性学习,并依托该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和探讨。(2)构建培训方法体系。培训方法不是一般的技术问题,而是培训的观念和指导思想问题。我们深入研究了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最缺什么、最需要帮助解决的是什么。形成一个问题系列、主题活动系列,将所要培训的知识点和技能融入其中,对概念和知识突出认知性培训。对技术操作突出技能性培训,对应用突出创新性培训,以形成“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学习、主题活动、人机互动、合作探究、反思评价、成长记录”等培训方法体系。

3.建立人文管理机制。(1)政策机制。为推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我市积极出台政策,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考核情况纳入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务)推荐条件。(2)合作机制。培训过程中,学员将自己的学习资源和成果(学习心得、叙事报告、电子课件、主题网站、教学设计等)在班级内进行共享,形成班级成员间的共享合作关系。另外,参培学员分组结队,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友好合作关系。(3)激励机制。我们在举办骨干教师培训时,坚持严格评选优秀学员、优秀班干部和优秀讲课教师,公开奖励,通报表扬。(4)评价机制。在面授培训过程中,学员的“学习态度”“平时作业” “作品评价”和“协作表现”等四个方面被纳入过程考核成绩,共20分。学员须在“绵阳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上学习平台”注册学习满10学时,可获20分。面授培训结束时由市项目办组织机考,机考成绩共60分。学员的“过程考核分数”“网上学习分数”和“上机考试分数”三项分别合格后,方可领取由市项目办颁发的《绵阳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证书》。(5)可持续发展。在初级培训即将全部完成之际,我们积极调研中级培训方案,并邀请上海师大黎加厚教授、南京师大沈书生教授、西北师大郭绍清教授来对我市主讲教师做专题讲座和中级启动培训。

三、绵阳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能培训成果

截止到2011年9月,我市共完成对21954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占应培训教师总人数的75.4%。通过几年来开展全员性培训,教师搜索、收集、存储、处理、制作、应用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技能大大提高,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水平和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转换、新型教学方法的广泛使用、技术支持教与学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做法和经验在全省其他市州得到全面推广。2009年,我市项目办作为唯一市级单位被国家教育部项目办评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优秀组织管理单位” (全国14个,四川仅1个)。

四、绵阳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参考教师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导致培训效果不明显。

2.部分学校的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不到位,导致教师无法使用所学到的知识。

第5篇:中小学实践教育范文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教基〔2005〕 5号),我国启动了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2005年首先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试点工作,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其核心目标是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广州市以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试验区工作为契机,面向全市各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全员培训。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上级布置的培训任务,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优化教学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远程培训模式,成为我们研究的方向。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探究与实践

(一)番禺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概况

番禺区自2007年底开始进行教育部“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广州试验区的网络培训工作以来,按照上级要求,在番禺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精心组织下,结合番禺区实际情况,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根据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教育发展的需求,坚持以技术培训为突破口,以任务学习为核心,以助学教师为引领,以督学教师为督导,分层分片地进行培训,提出了“任务驱动,技术推动,助学带动,督学联动”的培训模式,经过60名助学教师和3名督学教师的共同努力,全区1万多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报名参加了网络学习和考核。

(二)“任务驱动—技术推动—助学带动—督学联动”的培训模式

1. 任务驱动

面向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初级全员培训,立足于教师的真实教学背景,以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资源开发来组织培训内容和学习活动,突出了任务驱动,以实践应用为核心。在此基础上以分解的子任务来组织各个模块和活动——以任务为支架,以活动为载体,以案例为支持,突出培训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利于教师深入理解和掌握应用的方法和技能。具体通过下述八个模块学习来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详见图{1}。

通过培训,学习者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并能够为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资源和媒体形式、组织教学实施、设计教学评价方案等。在培训过程中,在具体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者要完成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系统地学习如何撰写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的主要特征、分析并选择常见的教学方法、学习媒体选择的理论基础、教学组织的主要方式、教学评价的作用和方法等内容。

2. 技术推动

教育技术能力是每一位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在有相应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有效促进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要完成广州试验区提出的“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的培训目标,网络培训学习是快速、有效的途径,而技术是支持网络学习的有力的推动工具。

在培训实践当中,技术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教育技术、互动技术和网络技术,具体以下面的图2说明。

3. 助学带动

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分为两种模式:自学式和引领式。后者有指导教师(主讲教师或助学教师,下简称为助学)全程参与课程的引领和评价,学习者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学习者之间有共同讨论的基础。

由于番禺区大部分教师是初次采用网络方式进行教育技术培训,而且作为中小学教师,他们都有繁忙的日常工作。因此,需要助学不断地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带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网络学习中去。

(1)学前准备。在培训开始之前,助学除了完成分组、开放模块学习、设置讨论区和阅读测验、作业等常规工作之外,还需要在班级通知栏专门开班通知,介绍助学个人信息、通讯方式等,及关于培训、助学在培训中的作用等说明。在助学开班前的带动下,让学习者虽然面对网络,但能感受到亲切、热情的助学的指引和帮助,有众多学友的陪伴和鼓励,一开始就满怀信心走进网络学习。

(2)在线引领。助学在每个模块学习开放前一两天“模块学习引言”通知,对该模块的学习内容、重点、要点进行说明,提醒注意事项,强调学习方法,使学习者明确目标,掌握方法,提高效率。对于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助学利用便捷的网络技术在线答疑,及时回复学习者发来的在线消息(小纸条),这样,学习者的困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

第6篇:中小学实践教育范文

基于此,在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我们于2011年9月—12月在北京市芳古园小学四年级和第18中学各选取了一个实验班,开展了中小学生发展观教育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学生同伴关系的提升方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发展观教育的具体目标

我们的发展观教育,围绕“人是可以改变的”这一主题,采用自我说服的态度改变策略,通过“人可以改变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能力发生改变”“设立改变的目标”和“发生真实的改变”等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旨在帮助学生树立“人是可以改变的”的信念,从而改变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方式,改变学生只重视任务结果而忽略成长过程的不良倾向,提高学生与被排斥儿童的交往意愿,提升班级的整体人际氛围。

我们借鉴了以往有效的发展观教育方法,[6][7][8]参考了中小学心理课和团体辅导的经典活动方案,从态度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成分出发,提出了如下的发展观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路:

首先,和学生讨论人可以改变的原因。通过讲解大脑神经通路形成机制的知识,使学生明白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习和练习可以改变大脑的神经通路,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改变的科学依据;

其次,让学生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发生改变。结合学生自身经历,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意识到自己的性格、能力都在不断变化,让学生体验到变化带给自己的满足感和自信;

再次,鼓励学生设立自我变化目标,并帮助其找到应对挫折的策略(可能正是这些挫折阻碍了变化的发生),让学生为实现目标做好准备;

最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已经发生的真实改变。不仅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变化,同时引导他们善于发现他人的改变,及时更新自己对他人的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与他人形成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发展观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实施程序

1. 课程内容

围绕“人是可以改变的”这一主题,采用态度改变的自我说服策略,根据上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思路,设计10次干预课程来帮助学生形成发展观。具体内容如下:

2. 课程实施程序

对小组引导者的课前培训。整个课程由一位教师主讲。全班学生分为5组,每组有一位引导者,引导者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课程主题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与主题相关的团体活动,辅助主讲人完成整个课程的讲授;二是把观察到的学生情况反馈给课程主讲人,为课程改进提供更多信息。在课程实施前,课程主讲人须对所有的小组引导者进行相关主题的培训,强调积极关注、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平等和开放式讨论等观念。

课程实施的具体步骤。每节发展观教育课程基本都包含“旧课回顾和新课导入—主题活动—分组讨论和分享—主讲人反馈和总结—课后作业”5个环节。总体来说,整个主题活动的宗旨是通过活动或者视频材料引发学生的体悟和思考,并且通过老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自己形成对该主题的理解,最后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到的东西,将学到的东西从认知层面转化为行为层面,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课后的效果评价。每次课程结束之后,所有引导者都要填写团体活动摘要记录表,以便及时了解本节课的课程效果,总结教学经验,优化课程内容和形式。

三、发展观教育的效果

实施发展观教育课程前一周对学生施测,选用三类教育效果指标,分别是发展观倾向、与被排斥学生交往的意愿(以下简称“社交意愿”)和目标取向,课程结束后一周进行同样问卷的施测,我们通过比较课程前后测量的结果来考查发展观教育的效果。

1. 发展观教育使学生更加注重过程

面临任务时,有些学生更看重任务的结果,而另一些学生则更看重完成任务的过程。研究发现,在注重结果的学生当中,有很多人倾向于避免消极结果,也就是避免失败,这类学生不论是在学习任务中,还是在其他挑战性任务中,都表现得很消极,比如过早放弃努力、回避挑战性任务。而注重过程的学生更看重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收获,更乐于接受挑战性任务。

本研究结果发现,经过发展观教育活动之后,学生避免失败的倾向显著降低,更加注重完成任务的过程(见图,以初一学生为例)。说明发展观教育可以有效地转变学生已有的避免失败的倾向,使学生更加注重对过程的掌控和反思,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2. 发展观教育促进了学生与被排斥学生的社交意愿

发展观教育后,学生与被排斥学生的社交意愿得分有了显著的提升。这表明发展观教育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对于被排斥学生的负面看法,为被排斥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班级社交氛围(见图3,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

3. 学生参加发展观教育课程后的自陈报告

在最后一节课上,让实验班学生反思自己参加本课程后的改变和收获,写在自我变化卡上。学生所写自我变化的内容包含性格、情绪、习惯、思维方式、学习、爱好特长、技能、外貌等各个方面,以下是学生自我变化卡的内容摘抄:

第7篇:中小学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网络道德

G631

如何让学生从网络中找到适合的图片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对于这个技能点来说似乎并不困难,可是在教学这堂课的时候我却遇到了很大的困惑。原因在于教材以(这是一个桌面壁纸站点)这个网站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进入这个站点,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由于站点的更新,加进来了许多人文景观:性感数码宝贝桌面、华歌尔内衣、性感车模等明显不适宜小学生的图片。我想,异途同归,只要把保存图片的这个技能教给学生掌握,而至于利用什么作为教学素材并不重要。可刚上到一半时,第四组一学生惊呼:老师,他在上黄色网站,还神情夸张地用手掩住眼睛。那位同学顿时满脸通红,支支吾吾地说:“我没,我没,我只是把网址动一下,就变成这样了啊。”教室里顿时砸开了锅,乱成一团。最后我只能用电子教室统一把学生的屏幕切换到而草草收场。

课后我做了深刻地思考,不适宜的网络信息到底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呢?

1.对青少年世界观的不良影响

大量的网上信息为青少年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网上有那么多的不良信息,学生可能会有意无意浏览到一些,对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不良信息对他们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气的负面影响。

在网络的冲击下,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青少年在信息的消费中无法在完全自主的情况下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可能导致道德判断力的下降甚至丧失。同时,由于青少年不成熟的一面,往往道德和道德行为是做给他人或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自律性较差,一旦进入互联网的“自由空间”的界域,那些在别人监督下筑起的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造成青少年道德人格的缺失甚至网络犯罪。

3.对青少年身心、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影响着青少年如何看待社会、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相互间的关系,给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和社会沟通方面带来很大影响和危害。导致他们一方面对网络的极度迷恋,长期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患上信息瘾症。另一方面,使他们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得到一种逃避的方式。这便造成了青年人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远,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那么针对中小学生,我们又该如何去进行引导呢?到底要不要让学生知道这样的站点存在呢?对于里面的不适宜的内容要不要明确地和学生提出来呢?

经过思考和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我决定做一次尝试,于是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直接用着站点进行教学,并让学生以是否应该进入进行讨论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我该点进去吗?”

“不该”。很多同学都顺口应答了下来,这种有口无心的应答显然不是我要的效果,我也深知这只是学生那么随口一说罢了。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一起思考讨论几个问题:”

1.是教材编写错误了吗?

2.平常我们正常浏览网页的时候遇见过今天类似的问题吗?

3.我们该点进去吗?

最后学生还是得出了满意的回答,这个站点可以上,但是关于里面的图片我们要有正确地选择,对于那些不适合我们小学生的图片分类我们就不应该点进去,当然,对于里面的精彩图片我们还是可以正常地选取、下载的。

如何树立学生正确地上网观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

一、做好上网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

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青少年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青少年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青少年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应积极疏导。

二、加大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

首先,是要多让青少年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再次是加强对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培养。青少年在电脑面前,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长此以往,由于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他们协调性的培养和大脑的全面发育。加强青少年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弥补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缺陷。

三、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导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当前,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青少年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回头来矫正。

我想,虽然花了很长的时间让学生得出“该不该点进去”这个结论是仅仅不够的,但是至少是他们认识、分辨网络这个纷繁复杂世界的第一次选择。从这么一个站点内图片的选择到以后网络内容浏览的选取。学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关要过。网络道德,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小学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云技术 中小学教育 网络管理 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58-02

1 中小学教育网络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趋势。随着学校对信息建设的发展,教育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中小学教育网络已经成为其重要的核心资产。目前国内中小学教育网络管理系统多是二级或者三级体系架构模式。由于受到国内地域、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地中小学教育网络的技术水平、管理质量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接口问题、信息共享以及全程自动化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由于国内各个省市独立管理,致使各地区建设的教育网络没有统一标准,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以国内中小学教育网络为例,目前在线系统就有几十套,而且各不相同,主要有固定网络、CDMA网络等。目前国内的网络建设模式与网络的特性产生了严重矛盾,主要体现在“数据接口协议不统一”、“信息互通不容易”、“CDR格式没有标准”、“联网难以实现监测”、“故障查询滞后”等问题。

(2)教育网络的功能不断强大,升级和扩容频率增加,导致硬件性能跟不上需求,致使处理数据和存储数据能力不足,运行速度下降,维护不方便等问题,系统性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3)教育网络的建设由学校独立建设,造成系统硬件平台各不相同,加上系统结构复杂,维护困难,对技术人员要求较高。

2 中小学教育网络管理的新需求

随着基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基础教育工作又呈现出多种形式,对与教育网络也提出新的需求。随着学校间教育教学工作交流的增多,教育网络亟需一个统一规范、实现综合分析、真正实现智能教育的网络平台,因此中小学教育网络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建设。

(1)统一数据规范标准。以全网信令数据为例,全网信令数据统一存储、统一处理和统一策略的访问信令消息流程具有全程全网的特性,在进行跨区域操作时,就需要实现现有教育教学网络系统全国联网,为提高网络服务质量提供保障。

(2)统一用户接入界面。目前的教育网络管理系统的管理界面各不相同,维护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经常需要在界面间切换,由于不同系统的数据格式以及呈现方式各不相同,使得维护人员的工作量繁重,难度较大。因此急需以虚拟桌面来实现界面统一,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3 云计算技术优势与中小学教育应用方向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计算模式,它以互联网为平台,将与互联网相接的各种设备中的信息集中处理,协同工作,因此使得数据的计算和储存更加便利,成本更低。云计算平台推出以后,用户在进行IT项目建设和改造时变得更加便利,用户只需在现有的云计算平台搭建必要的应用软件即可,以往的数据计算和储存完全由云计算平成,用户不必再为系统的物理配置耗费人力和物力。因此,云计算技术在信息系统建设改造出体现了诸多优势,分析如下:

(1)数据储存安全可靠。因为数据全部储存于云端,因此客户不必再为数据的丢失以及病毒入侵等担忧。

(2)方便快捷。因为在云平台中有很多软件,用户使用不必下载安装,同时这些软件能够实时更新升级,用户使用起来省时省心,方便快捷。

(3)成本低。在建设和改造新系统时,只需通过云端设备便可实现,不必再购置各种新系统,而且这些云端的设备还能够在其他系统中重复使用,极大降低了系统建设升级改造的成本。

(4)超强的计算能力。云服务中成千上万的计算机,形成一个超强的服务器,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动态地调整,为用户提供强大的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而这些在烟囱式的信息系统上是难以实现的。

通过文献显示,现在国内很多学校都在运用云技术对教育网络进行改造或者升级,并且首先通过私有云开始进行试验,尤其是在改造支撑系统的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教育网络在云技术应用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①云桌面。很多学校都在进行云桌面的使用,主要是通过移动终端的云平台,实现远程操作的虚拟桌面。

②云计算。主要是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通过云服务向用户提供虚拟桌面、信息储存等资源和增值服务。

③云储存。主要面向全部用户进行信息服务,完成用户对个人信息的管理,对于不同终端,比如移动电话、计算机或者其他互联网终端的信息,能够实现信息的储存和共享。

④云开发。通过云开发对学校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实现互联网资源的良好汇聚,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网络教育质量。

4 云计算改造案例与关键问题分析

目前教育网络系统主要由中心站、远端站和广域网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一般情况下,远端站设置在信令较多的地方;中心站则设置在网管中心,由中心服务器和图片站构成。根据云计算的特性和系统的需求,在对现行的网络系统进行改造时,主要改造的对象就是中心站。通过改造实现海量信息储存以及信息处理,并将所有功能如储存、计算等全部部署到内部云上,改造后系统图如图2所示。具体改造工作如下。

4.1 建设全网统一的教育教学网络系统

根据系统要求,可以利用运营商的IaaS服务,进行数据储存分析等功能;以SaaS为平台,实现数据展现、维护等功能;运用云桌面技术进行用户界面接入控制的开发。

4.2 集中监测和试运行新建设备

系统初步完成后,首先要对新设备进行集中检测和试运行,通过监测和试运行及时纠错,保证系统能够实现各项功能。

4.3 系统稳定后,进行新旧交接

待新系统成熟稳定后,进行新旧系统的替换工作。在新系统上线后,先保留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时新旧系统同时工作,接收远端工作站的信息,新旧系统并存的这段时间,维护人员对数据进行核对,并逐步将工作向新系统转移,条件具备后,完成新旧交替,对旧系统进行下线处理。

4.4 进行分权、分域的用户管理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教学网络系统采用分权、分域的用户管理,首先对全网用户的维护管理权限进行分级设置,然后通过云桌面技术对全部的终端维护和操作进行统一管理。结合Web3.0等技术完成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免安装、免维护。

目前国内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尝试对原网络系统的云技术改造,部分已经取得成功。本文通过对改造案例的分析,在改造过程中发现以下难点。

(1)系统开发前期,需要对网管的计算、储存等各项能力进行评估,而不能进行简单叠加,而且还要从并发数、用户习惯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2)系统交替后,原有系统中数据的整合、挖掘以及重复关联数据的清除是重要难点。

(3)云计算引入对中小学教育网络管理带来了挑战。由于目前云计算的标准化、互通性还有欠缺,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企业定制与云资源管理和云产品管理相关的运营维护规范。

5 结语

近几年随着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使用该技术进行系统改造。国内云技术在教育网络中应用正处于初期阶段,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云技术在教育网络中的应用必将提高网络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新契机,云技术以其强大的优势必将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中学,江苏 南京 211800)

参考文献:

[1]邹艳,李鸿科.云计算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8).

[2]刘晓刚,徐红丽.云计算在远程教育系统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远距离教,2010(05).

[3]孔令旗.云计算对教育影响的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4]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

第9篇:中小学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 教师专业化 高师 数学 学科教学论 顶岗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47-0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高师与中小学的合作日益密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从见习实习到毕业就业,从职前教育到职后培训,从教师教育到教学科研,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合作大都是单向的,即中小学教师作为高师客座教师参与高师学科教学论和教育技能训练,而从事教师教育的高师教师则基本没有直接参与中小学教学,对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论教师如何参与中小学教学实践更是缺乏必要的研究。学科教学论师资的专业化发展是高师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如何建设一支既有扎实的课程与教学论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基础教育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也成为高师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高师教师在中小学顶岗教学的意义

高师教师(本特指学科教学论专业教师)在中小学顶岗教学,是指高等师范院校负责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和教育技能训练的专任教师,在一个学期或更长的时间内,顶替原任中小学教师,参与中小学数学教学与教学研究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使学科教学论教师完全履行在中小学教学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高师学科教学论师资培养和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学科教学论教师在中小学顶岗教学解决了学科教学论教师与中学教学实践完全脱离的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二,学科教学论教师在中小学顶岗教学,有助于高师与中小学开展广泛合作与深入交流。一方面高师相关教师可以在实践中体验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真实情境,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进行课程与教学研究;另一方面,挂职学校也可依托高师开展教学科研和教育改革。

第三,学科教学论教师在中小学顶岗教学,可以有效地推进高师实践教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使之更贴近基础教育的实际。

三、高师教师在中小学顶岗教学的理论探讨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职业,教师的专业化不但要求教师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性知识。高师学科教学论教师承担着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学科教学论相关理论的教学;二是中小学相应学科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而要完成后一方面的工作,即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也就是所谓的教师实践性知识。

最早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系统探讨的是加拿大学者艾尔贝兹(Elbaz, F.)。1981年,艾尔贝兹通过开放性访谈,开始对一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加拿大中学英语教师莎拉(Sarah)的故事展开研究,由此得出结论:教师以独特的方式拥有一种特别的知识。她把这种知识称为“实践性知识” (practical knowledge),将教师知识理解为教师对教学情境反应的一个函数。关于实践性知识的内容,艾尔贝兹把其归纳为五类:一是关于自我的知识(knowledge of self)。二是关于环境的知识(knowledge of the milieu)。三是学科内容知识(subject matter knowledge)。四是课程知识(knowledge of curriculum)。五是教学知识(instructional knowledge)。

加拿大学者康内利(Connelly, F.M.) 和柯兰迪宁(Clandinin, D. J. ) 把教师实践性知识看做是教师的个人经验知识。他们在《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中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阐述:“个人实践知识存在于教师以往的经验中,存在于教师现时的身心中,存在于未来的计划和行动中。个人实践知识贯穿于教师的实践过程,也即,对任何一位教师来说,个人实践知识有助于教师重构过去与未来以至于把握现在。”

美国前麻省理工学院哲学教授唐纳德・舍恩(Donald Schon )1983年出版的《反思性实践者―专家如何在行动中思考》一书中则提出“反思性实践(The Reflective Practice)”的概念假设,试图弥合传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他认为,实践情境是流动性、复杂性、价值冲突性的,专业人员的行动无法根据既定的原理与技术进行,而是要不断框定问题情境,在与情境的互动过程中发展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实践不是理论的应用,而是实践者借助实践性知识与实践情境开展“反思性对话”,寻求问题解决并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的过程实践者也不是工具性的问题解决者,而是复杂情境中能动的探究者;专业实践者的典型特征是“行动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和“行动中认知” (knowing-in-action)。“行动中反思”是实践者不断与情境对话从而框定问题的过程,“行动中反思”借助的是内隐于行动中的知识(实践性知识) 。舍恩的工作让我再次认识到实践(反思性实践)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长期关注教师教育的顾泠沅先生也曾指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靠实践性质保障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实践智慧是缄默的,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过程保持一种‘共生’关系;它又是情景性和个体性的,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使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性进程。”

综上所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类型,它是“真实的”、“有用的”,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为教师职业所必需,而且为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高师学科教学论教师在中小学的顶岗教学正是充实其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四、高师教师在中小学顶岗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国内现状分析,高师学科教学论教师在中小学顶岗教学尽管也存在一些个案,但真正将这种办学模式制度化常规化的还不多见,在这方面先行一步的是安庆师范学院。该院在2007年就实施了“双进”工程,即“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进入大学讲堂和大学教师进入基础教育课堂”,明确要求“各专业学科教学论教师必须要有中学教学经历。从没有中学教学经历的学科教学论教师要到中学任教。”而安庆师范学院的这种“高师教师与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对接与交流”学科教学论团队建设模式,已得到了南京晓庄师范学院等高师院校的积极响应,必将成为未来高师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

五、高师教师在中小学顶岗教学的实践

为了切实强化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性,从2010年开始,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启动了学院与若干中小学实习基地、若干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此项改革的第一步,学院先后委派两位学科教学论专任教师到南昌市二十四中和南昌市昌北一中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教学。顶岗任教的班级是初中年级,短短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带给我们的体验和思考却是丰富而深刻的。

(一)基础教育的现状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考虑到学生将来就业学校的特点,我们选作顶岗教学的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学校生源素质很差(初一新生入校数学摸底考试及格率只有40%),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缺少关心。虽然老师们非常敬业,但一学期来各次考试,全校初一年级6个班级的数学考试及格率一般只有50%左右,而成绩不到30分的更是占学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面对普通中学学生状况的这一严峻现实,高师数学教育者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以提高高师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二)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是新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每年师范实习学生都会遇到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如何管理好课堂纪律。以前,我们总是要求我们的实习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所有学生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让他们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多表扬少批评,更不能对学生有任何形式的体罚。学科教学论教师在顶岗教学中正是这样要求自己的,然而却同样不能解决好课堂纪律问题,这一问题一直伴随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后来,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学生最在乎那种非常严厉的教师。比如该班班主任老师,在第一堂班会课上就狠抓班级纪律,对一些不听指挥的学生进行非常严厉的训斥。这样一来,学生对班主任老师非常敬畏,任何时候只要班主任一出现,嘈杂的课堂立刻安静下来。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们这些自称为教育专家的师范教育者倍感尴尬,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思想,也许我们的思想中有太多不切实际的理想化的东西,也许我们要认真聆听“严师出高徒”的祖训。

(三)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大学教学信息量大,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巩固练习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无形中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而基础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强调精讲多练,每一个知识点往往需要几个课时来反复进行巩固练习。这种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往往让实习生们过于“高估”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忽视精心设计的变式练习对学生熟练解题能力形成的作用。我们的顶岗教师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在第一章负数及其加减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或许是感觉内容过于“简单”,抑或是习惯使然,把本该6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在短短的2课时就讲完了。当教师信心满满地批改学生的作业时,这才惊讶地发现有一半学生竟然连简单的有理数加法运算都不会。后来,尽管花了几倍的课时去查漏补缺,但教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四)高师与中小学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一方面,中小学优秀教师进入高师开办专题讲座、指导师范技能训练,这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共识,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高师学科教学论专任教师可利用在中小学挂职锻炼的机会,参与所在学校的教研活动,并为其科研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顶岗教学一学期中,学科教学论教师参与了数学研组的全部教研活动,并与南昌市教科所的专家一起被邀请参加学校组织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整个报告会过程中,中学领导和教师们表现出对来自教育专家的指导的强烈需求和充分尊重。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高师与中小学的这种互补性,以促进双方合作与交流在一种良性互动中得到持续不断的深化和发展。

六、结语

学科教学论师资的专业化发展是高师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高师学科教学论教师在中小学顶岗教学是充实其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对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表明,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然而高师院校对中小学学生现状和教学方式缺乏应有的认识。本次顶岗教学在全国高师教育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由于教学实践周期短,本研究只是对基础教育有了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后续研究应该在更长周期和更大范围内进行。

[ 参 考 文 献 ]

[1]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 Freeman Elbaz.Teacher thinking: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M]. London: Groom Helm,1983.

[3] 康内利(Connelly, F.M.),柯兰迪宁(Clandinin, D. J.) .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J]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

[4] Schon D. 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