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学生实习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实习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实习规划

第1篇: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78-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综合化、国际化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思想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实践效应问题的现象,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力不一致的现象。现在部分大学生虽然认同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但并不为此付诸实际行动,或者不按照已制定的规划要求去行动。

一、提出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本人在个人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人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发展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认知的层面,广大的大学生已经逐步认识到有合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自己坚定人生信念;明确自己的短、中、长期目标,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效率;避免盲目就业与不良情绪的干扰等。但是,在实践的层面,大多数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却跟不上思想认知的步伐,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如下。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校教育乏力。高等教育面对社会转型、文化多元、深化改革的教育环境,似乎把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这样关乎大学生人生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教育任务,几乎全部交付给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而转移了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视线,导致教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的退化和教育实践领域被模糊化。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凸显乏力。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家庭教育偏颇。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的环境状况对青少年成长影响是非常深刻的。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阴影对现代的家庭教育的影响还不能完全被磨灭,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关心仍然停留于学习考试的实际分数和身体健康。另外,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家长们更在乎自己的子女能否顺利进入高等院校和实际受教育的权利,而非把注意力集中于子女们在大学中是否有执行职业生涯规划。这种家庭教育与青年全面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教育缺失。大学生的可塑造性决定着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确定性,自身存在着明显的自我控制力、自我执行力不足的弱点,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能力不强。而且,一方面大学生朝气蓬勃、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成才意愿强烈;另一方面大学生既情绪易波动又极易被鼓动,在教育氛围不够的情况下,很难相互提醒、相互激励、相互评价,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问题上自我教育的不完善,明知要为之而不为。

二、现象分析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着眼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要求大学生对个人因素的自我了解、规划与求职择业的匹配需求、职业发展目标、实践求职目标的行动方案、掌握目标职业技能等具备相当的认知度和践行力。但是,现实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却事与愿违,由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社会阅历的局限,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如建立在空中的楼阁,停留于思想层面,缺乏实践力度。

在认知的层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高等院校教育呈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只接受侧重于研究型理论知识灌输教育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能力要明显低于接受过实践型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中运用心理学心理暗示的教学技术,和学生共同分析职场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力与实践力的两个直接因素。

在信仰的层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家庭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形成存在相关性。进一步调查发现,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形成与发展的潜动力,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帮助大学生构建起健康职业发展模式的精神家园,在自我强化就业意识的同时也能够使自我的功利意识得以平衡。此外,人际关系、家庭状况、家庭的社会地位等大学生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制约着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定位的重要因素。

在执行的层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教育与其所处的年级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渐呈递增趋势。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需要一个科学理性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认同度要明显高于低年级的学生。调查表明,大学生投入形式多样化的职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等工作,并通过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及时反馈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实际差距是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关键因素。

三、对策思考

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效应问题是确实存在的。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关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但是关注的层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其存在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

1.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资源体系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需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资源的支撑。在增进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要把握专业的师资队伍、管理激励与监督服务队伍和办学设施等物质性硬件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环境、校园精神等非物质性软件资源方面的建设;在保障显性资源和隐形资源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确保获得开设指导针对性较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课程等显性资源和科学技术课程等隐性资源的支持;在完善制度性资源和机制性资源上,要加强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的制度性、规范化管理,并且在一定制度和规范的约束下,逐渐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可行性、保障性,强化有助于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自组织机制建设等。

2.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鲜明,价值取向多元化、独立自主意识强、适应新事物能力强,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萨柏(Donald E.Super)的“生涯彩虹图”,较全面地诠释了这一点。根据萨柏对生涯发展五个阶段的划分,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处于职业探索阶段,在选择职业时有较大的弹性,个性化差异表现得比较明显。因此,在高等教育期间,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采取职业心理测验、职业行为观察、职业人物访谈、职业情景幻想等一系列教育技术手段,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明确和坚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激发他们坚定的意志力和执行力,从而为他们实践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智力支持和发展动力。

3.定期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展示节”。通过规范化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回答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必须要弄清的几个问题:“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支持什么?为达到我的职业目标,我又该干些什么?”指导和帮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懂得要在操作自我评估、环境评估、目标设定、目标实施、反馈修正等环节的基础上,突出可行性部分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确切把握职业规划的具体目标。依据此活动平台,大学生充分展示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让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断强化并深入到每一位大学生心目中,力求巩固大学生对目标职业的心理倾向,以此指引每一位大学生去实践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收获成功的职业前景。

4.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通过学习知识、培养综合素质而具备的获得工作机会、并在工作中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的核心适应能力也往往能成为制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效应的重要因素。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就业环境,高等教育理应帮助和指引大学生培养保持乐观、自我情绪调控、高自我效能感、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思维开放性等积极上进的性格特征,以此为基础,凸显在专业知识技能上的优势,增强对理想职业的认同感,积极发挥个人适应性的积极价值,指引大学生在不断完善就业资本的同时以期达成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积极结果。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有实践效应的系统性的思考与方法,对帮助大学生初步设定出人生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也能够表现出动态循环的功能。职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不乏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因此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要指引大学生明确规划的目标和方向,又要注重实践效应问题,把握在实践过程中的变化空间,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现出实际的可操作性。此外,高等教育把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效应积极地融入到大学生有系统的、有步骤的自我探索、职业探索之中,使大学生在不断达成阶段性的成功鼓舞的过程中保障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高度认同感和践行力。

参考文献:

[1]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建国.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3]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2篇: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作者简介]刘欣欣(1982- ),女,河南周口人,河南中医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河南郑州45004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02-02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办学水平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毕业生的就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以往的政府分配就业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自主就业。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而形成就业竞争力的重任落在了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上。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成为高校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对大学生的意义

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正确选择职业道路的重要前提便是职业生涯规划。自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以来,他们在人才市场上面临的压力和表现出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他们进入社会之后短时间内很难进入职业角色,且对自己的生涯一片茫然。加之我国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更给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不稳定性。在这种状况下,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未雨绸缪,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系统学习和演练对于增强他们今后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科学规划发展方向。职业方向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问题,只有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实施策略和实践经验。在职业生涯规划影响下,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从而更好地增强在校期间对于各门课程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二、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及学生本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已普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但是对于这门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和教学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课程教学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无论在教学安排上还是在教师配备上都不够重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学习热情不足,效率不高。这都制约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和效果。另外,校方的不重视还体现在教学设置中将职业生涯规划放在选修课之列。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可能受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而部分学生则完全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普及不足自然造成整体素质的不理想。即使在职业规划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全面性。最终只流于求职技巧和就业政策的讲解上。种种迹象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受到高校和学生本人的足够重视。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结合不紧。目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仅针对入学新生和毕业生开展。而对于大二、大三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显不足。根据笔者对所在院校调查,职业生涯规划课在高校本科四个年级中仅大一和大四的总课时就占了将近80%,大二、大三仅占20%。

就已经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而言,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不够紧密。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加强上,实为舍本逐末,流于形式。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与大学生各年级各阶段的学习有机融合,与专业课程发生必要联系,而不是单向发展。

3.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需求。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主要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或者各院系辅导员、团委承担,大多为兼职。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成为教师队伍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制约该门课程提高质量的瓶颈。教师授课的最大弊端在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门研究课程以及开展教学科研等,也没有时间了解不同专业的职业发展形势,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和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特点之间的差异掌握不清。而这些又是职业生涯规划中难以回避的重要内容。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不足,最终根源还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为了引起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视,国务院曾制定详细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规定。这使得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该文件仅是指导性质的文件,难以形成对高校的硬性约束。高校对于该门课程的安排仍有完全的自,这就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与否、质量如何、投入如何完全取决于高校的思想认识。思想认识不到位,课程实施效果就不理想。

2.组织机构不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实施。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完全由其他部门兼职,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自然难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这也是造成各年级大学生课时分配不均衡、不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理论上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当成立专门的教研小组,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人员配置。但是现实状况是,负责该项工作的机构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本身就作为一个弱势部门挂靠在学生工作处。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本没有专门的机构谋划。

3.运行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健全是制约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取得实效的又一重要原因。所谓机制就是一个有软硬件和相关人员结合而成的具体流程。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运行机制而言,应当包括专职教师、办公场所、教材、教学计划、指导文件、实习场所等,总而言之应当能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这些内容均没有落实到位,导致运行不畅,机制不健全。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

为解决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根本的对策就是构建一整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该体系应由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和评估体系构成。通过健全和完善的师资队伍、教育服务体系以及健全的评估反馈机制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建立规范完整的组织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是保证职业生涯教育规范开展的有效保证,为此,应当建立必要的组织体系,以具体实施各种理念和策略。组织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在建设组织体系的过程中要确保组织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步发展。针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部门不仅应当在全校范围内设置,而且在院系也应当成立专门的组织。而且院系与校级部门应当始终保持交流畅通。除此之外,还应以专业的教职人员充实组织建设。在学校就业中心和院系的就业工作人员都要配备专门的教师,甚至还应当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和企业中的在职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前景提出更加现实的真知灼见,并向学生讲述自己在求职道路上的成功经验和心得。最为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机制作为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固定下来,固定到一定的日常工作中去。也就是说,首先还是要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例如成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办公室,并按照学生比例配备教师,统一对全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谋划实施。

(二)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是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核心体系,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效果和进展。构建运行体系不但要完善教育系统,还要突出教育系统的服务功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离开教育系统和服务系统是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的。它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优势,产生实际的效果。所谓教育体系就是实现教育全程化和全员化的主渠道,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完善不断壮大教育体系。所谓第一课堂,主要是理论课的学习,它能够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步骤通过系统的教学和有步骤、有计划的课时安排传授给学生,是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所谓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学生的实践锻炼,即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从而最终形成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认识,进而将这门课程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实现对自己今后职业道路的指导。

(三)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评估体系

检查与评价职业生涯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前提就是评估体系。只有在科学严谨的评估机制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才能逐渐完善和发展。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去求职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加科学地通过规划提高自己的就业质量,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就是要使学生获得这种长远的、有利于他们整个人生职业道路规划的能力。评估体系的重要作用正是体现在这一着力点上。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初,学生首先要对自我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估,在评估中不但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还要对自己的劣势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对于当下大学生浮躁和不切实际的择业心理尤其重要。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在求职中很多大学生还对那些高声望、高层次的单位趋之若鹜。太高的择业期望值和明显不足的实践经验,以及欠佳的心理素质,这些缺陷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中或者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抗挫折、抗打击的能力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求。这样就容易导致焦虑、狂躁、自卑等一些不正常心理的产生。由于对自己认识的不足,及时遇到挫折也不能就此反思自己,而是一味地抱怨外部环境给自身造成的不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畸形的社会心理和职业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辅导。职业生涯辅导虽然是针对学生的职业心理和思想方面的辅导,但是不同于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学校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以弥补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一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二是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既要在理论层面指导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又要在实践层面帮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了解自己的职业前景。

总而言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对于学生本人的职业生涯还是对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会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升级而不断显现,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程[,窦豆,白俊杰.美国高校学生就业服务机制对我国“90后”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启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1).

[2]邓宏宝.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的“合法性”探究[J].职教论坛,2011(27).

[3]梁绍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设想[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0).

第3篇: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思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27-01

一、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自身情况的特殊性,很多独立学院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都偏向于制度建设和约束方面的内容,着重于对学生进行管理而不是引导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常常就是沿用老一套的统一的教育方法,制定了很多的规章制度,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往往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很多独立学院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使用的方法过于陈旧,不具有时代性,工作方法简单,不能结合学院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开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选择的主题也不能和学生的实际联系在一起,不能真正的起到教育作用。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要求

(一)加大宣传形成共识

必须积极宣传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要联动社会各界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一是要善于运用高校内部的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尽可能地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意义,让所有的辅导员都能够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是高校辅导员必须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认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内容,加强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充分的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从过去的被动式教育转变为主动的教育,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互动交流;三是学校方面可以定期的开展一些教育讲座,邀请一些名人、成功人士到校进行演讲,让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另外辅导员还应该积极的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积极进行沟通合作

一方面辅导员必须要与学生积极的交流和合作,在自己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座高效、稳定的沟通通道,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友好,这样我们才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需求、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应该真正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有效的互动。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能够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更应该多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进行交流,让每一名家长都能够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让家长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从而获得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持。

(三)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

我们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职业适应性的评测以及职业意向的考核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更多的职业训练。很多高校在这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比如说定期的开展一些暑期打工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下乡活动、毕业实习工作、学生校内创业支持等,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好的训练策略。此外,我们还可以请一些比较成功的校友回到学校与在校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们一起利用放假的时间到社会中去实践,也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兼职工作等,这些职业训练不但能够让他们了解社会中的各个行业,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另外学校可以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开设相关的公选课或必修课,也可以组织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政工作的联系与结合

(一)运用职业生涯规划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要以学生职业发展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进行深入分析为前提,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意向和职业发展,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去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并结合所学专业,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及认识。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身的目的性可以很好的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深化为大学生自身发展及其职业发展的基础,尽可能地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他们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准确的体现出学生的思想需求以及实际状况,学生相对之下很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我们将二者融合在一起能够起到更加有效的教育作用。

(二)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

其一必须从理论上的学习和研究着手,积极的对理论进行完善,从而让其更好的指导实践。我们应该要积极地去倾听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和职业需求,再有针对性的创造条件,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但有教育性,同时也具有实用性,可以运用它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难题;其二应该要进一步的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并不是简单的工作形式上的融合,而应该是理论、实践等方面的融合。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职场训练活动或者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竞赛等,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主题教育,从而真正的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我们在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之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注重的是实践,是关注每一名学生的职业发展,通过对高校中的每一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分析以及考核,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与其实际情况和职业意愿相符合的职业档案,充分激发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而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之后,就是在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好的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需求,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就能够在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融合中得以充分的发挥。

第4篇: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职业锚是依据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现实地选择和准确的职业定位。职业锚的确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的检测和评估。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锚的认定,有利于帮助不同类型锚的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本文探讨了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意义和应用,同时也指出了运用此理论时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大发展和高效扩招政策的实施,以及大学生毕业数量急剧增加和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开展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引入职业锚理论,开展职业锚型识别,分类指导各类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职业锚”理论的提出内涵及发展

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E·H·施恩教授在其1978年出版的《职业动力论》(中译名为《职业的有效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职业锚理论,他对“职业锚”的定义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职业锚”是依据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现实地选择和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它是个人自我观中的动机、需要、价值观、能力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

施恩的研究认为,职业锚只有在早期职业的若干年后才能被发现,虽然某人可能具备了学校表现为基础的多方面的潜在才干和能力,但是,在接受出现各种情况的实际情境的测试以前,它们不能成为自我观的一个能动部分。多数情况下,个人的才干在接受实际生活情境的测试以前,它的真正面貌并不清楚。个人在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生活情境以前,不可能了解自己的能力、动机和价值观,因此不可能凭各种测试来预测职业锚。但随着职业锚的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可以根据职业锚的认定来构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笔者认为,一个理论从提出到成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无论是理论本身,还是理论的适用对象,都是变化发展的。无论职业锚的概念怎么表述和发展,它的内涵都是不变的,即当个体在择业必须做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本文就是基于施恩的职业锚理论,通过发展和变通,形成了自己的职业锚理论研究假设。大学阶段是职业锚形成发展的探索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恰当地指导,大学生的职业锚基本形成。如果大学生清晰地把握了自己的职业锚,他们就可以非常明确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时就可以非常明确地沿着自己职业锚发展方向来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业。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假设:大学生已经存在比较清晰的职业锚,但他们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职业锚类型,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来发现大学生的职业锚类型。

2 职业锚的认定、评估和检测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稳定但又未成熟时期,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因此,高校就业部门应加强引导,运用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与训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寻找到自己的职业偏好和价值追求。

2.1 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锚认定

首先,要提高职业认知水平,大学生需要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定位。定位越准确,对职业锚的认定就越准确。高校就业部门应帮助大学生从价值观、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以及协调、组织管理、活动能力等方面认识自己,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应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我自己拥有什么来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一些职业倾向调查,可以帮助学生走上适合自己的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比如,在大学期间主要对哪些领域感兴趣及为什么会感兴趣?比较周围的同学,觉得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及局限因素在哪里?大学期间,最希望自己哪一方面得到锻炼?毕业之后想从事的第一种工作是什么,并期望从这种工作中得到些什么?当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抱负或长期目标是什么?如果这种抱负或长期目标与现实有距离,会怎么办。

其次,运用专业软件进行职业能力测评,即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包括自我测评法、他人评价法等,以量化的形式测试个体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同时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以帮助自己寻找出职业锚。目前,使用较多的职业锚测量表是梅光耀编制的《大学生职业锚量表》,张冬梅等运用此量表对陕西省6所高校的450名大学生的职业锚开展问卷调查,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各类网上职业测试和分析及专业性强的职业咨询均能提供测试服务。根据笔者调查,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运用最多的是北森朗图职业测评系统,但是专业咨询在高校里还极其稀缺,也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和设备等。

2.2 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要不断做好职业锚的评估和检测

在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明确大学生的职业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学生的认识发展而产生变化。张冬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锚呈现年龄段和专业化的分层特点,不同年龄阶层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其职业锚的趋向性不同,这和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择业观念及周围环境是相对应的。所以,在对初入学的大一学生开展职业锚认定时,要注意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判断职业锚;另外职业锚的认定过程是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和探求,适时地加以调整和完善;同时,职业锚需要不停地评估和检测,判断其可靠性。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锚的评估。高校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各项校内外活动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锚开展适时的评估,以便在不断地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基础上及时调整锚型。同时,有效开展专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评估和检测自己的职业锚,这需要校、企、学三方共同努力。目前国内许多著名高校纷纷与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提供了摆脱纯理论教育而加强动手能力教育的机会。实习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大学生将来职业选择的成功是极为有利的。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到企业锻炼,不仅能学到实践知识,更能学会如何去评价对方,如何正确择业以便找准自己的职业锚,能做到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3 运用“职业锚”理论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施恩教授在在1978年提出了五种类型的职业锚:①技术/职能能力型;②管理能力型;③自主/独立型;④安全/稳定型;⑤创业型。1992年施恩教授又在书中重新整理了一次整个职业锚理论,整合出八个职业锚,新增了三个:服务型;纯挑战型;生活型。

不同锚的学生,职业生涯的道路也不一样。因此,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设计多种成才途径来指导各种不同锚的学生。

技术型职业锚的人追求带技术智能领域的成长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以及应用这种技术职能的机会,他们对自己的认可来自于他们的专业水平,他们喜欢面对职业领域的挑战,通常不喜欢从事一般的管理工作,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放弃在技术智能领域的成就,这就是技术领域专家型的发展。对技术锚型的学生,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课业指导、专业技术技能的指导上,学生在构筑职业生涯规划时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更重要的是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上,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广度、深度方面进一步发展,专业技能日渐完善。

管理型职业锚的人追求并致力于工作晋升,领先于全面管理,独立负责一个部分,可以跨部门整合其他人的努力成果,他们想去承担整体的责任,并将公司的成功与否看成自己的工作,具体的技术智能工作仅仅被看作是通向更高、更全面的管理层的必经之路。他们更多是在管理上或者说更大的职责、更大的责任上面获得这种发展。管理锚型的学生主要表现为积极参与学生干部的竞选,组织和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社会活动,他们将管理本身作为最终目标。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学习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比如,培养热心为同学服务的意识,通过组织各项活动、协助教师处理各项事务等培养学生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社交才能,同时提供多种机会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自主型职业锚的人希望随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个人的能力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的限制和制约,他们宁愿放弃提升和工作发展的机会,也不愿意放弃自由和独立,因此指导这类学生如何合理地制定计划和安排时间,解决好学习与休闲、自由与约束、个人与组织、努力与成果,指导他们把握好自由的“度”,最佳地选择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以达到个人的最大发展。

安全稳定型职业锚的人主要是追求安全工作中的安全和稳定感,他们因为能够预测到稳定将来而感到放松,他们关心财务安全,例如退休金和退休计划,稳定感包括诚实、忠诚,尽管有时他们可以达到一个高的职位,但他们并不关心具体的职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对安全锚型的同学应着重培养他们的特长,如优秀的学业成绩、高学历、较强的管理能力、良好的人缘等,为将来从事安全稳定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应加强他们的风险意识教育及心理素质教育,指导他们不仅拥有知足常乐的心态,也要有不断进取之精神,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创业型职业锚的人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或者说创建完成属于自己的产品服务,而且愿意去冒险,并克服面临的障碍,他们不断地寻求机会,寻找自己能够去创办或者说创建企业的这样一个机会。相对于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自主创业热潮,教师要积极培养创造锚型的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第一,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第二,鼓励学生申报学生科研项目,参与校园创新创业计划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三,进行心理素质的培训,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开展对自主创业的背景及政策、自主创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自主创业实施途径等进行理论性指导,鼓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服务型职业锚的人追求他们认可的核心价值,更多的是倾向于自己的价值观,更加追求的是一种服务,比如改变人居环境,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人,改善人群的安全感,通过新产品的研发治疗疾病等,他们一直追寻这种机会,宁愿放弃提升或工作发展机会,也不会接受不允许他们实现这种价值的变动或工作提升。对服务锚型的同学应着重从培养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专业学习、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着手。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及社会慈善活动等,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了解行业的要求和运作。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开展国家引导大学生服务基层有关政策的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比如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等。

挑战型职业锚的人喜欢解决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问题,喜欢战胜强硬的对手,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障碍等。对他们而言,参加工作或职业的原因是工作允许他们去战胜各种不可能。他们需要新奇、变化和困难,如果事情非常容易,就会变得非常令人厌烦。培养挑战锚型的同学,首先要进行心理素质培训,挑战人生可能会经常面临困难和失败,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享受挑战的过程;其次,挑战型锚会跟其他的锚有一些结合,比如说跟专业型的,或跟管理型的相结合,因此培养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为将来从事挑战性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最后,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赛、校园创新计划等,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活型职业锚的人希望将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整合为一个整体,喜欢平衡个人的、家庭的和职业的需要,因此,生活型的人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足够弹性的工作环境来实现这一目标。生活型的人甚至可以牺牲职业的一些方面,例如放弃职位的提升,来换取三者的平衡。因此指导这类学生如何挖掘职业兴趣,合理地处理工作与生活,解决好家庭事情与自我提升等关系,最佳地选择享受生活的工作方式,在享受生活情趣的同时体验到工作的乐趣。

4 运用职业锚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有其重要意义和作用,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锚,运用职业锚来设计职业生涯。但是仅有“锚”是不够的,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下,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提高就业能力至关重要。职业品质是指个体或群体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本质,具体表现在工作态度、社交技巧、意志品质等方面。职业品质教育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培养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竞争力、自我调控力、社交能力和领导能力,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工作情商,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从而顺利迈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E·H·施恩的有效管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2]徐凌霄,赵金秀.开展职业锚的认定构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高教研究,2004,(3):80-81.

[3]林国建.论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3):28-30.

[4]梅光耀.广东省大学生职业锚量表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第5篇: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学专业 生产实习 成绩考核 规范化

生产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生产实际知识,进一步学习、巩固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具体操作技能,并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实习教学是学生开阔视野,也是促进学生和社会接轨,走向社会的实践体验。生产实习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作为实习效果衡量标准的生产实习成绩的评定与考核,对保证和提高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此,笔者根据多年带实习的经验,浅谈农学专业生产实习考核方式。

一、当前生产实习成绩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实习是专业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一个环节,这个教学环节具有教学时间集中,内容多,知识点分散、管理杂的特点,它涉及多种相关课程的知识。目前生产实习的成绩评定基本上是根据实习时的纪律表现、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来进行的,我们感到这种评定方式虽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却是不完善的,它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实习内容的真实掌握情况。首先,由于当前我院学生实习采用“大集中、小分散”形式,即实习学生大体集中在几个团场(农科所),同时又1~2人为一组分散在不同连队,带队教师无法进行集中管理,同时由于实习经费紧张,教师无法经常性跑点,许多较远的实习点可能整个实习期教师不能光顾,只靠书信及电话联系,模糊指导,带队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其次,实习笔记、实习报告和生产单位实习鉴定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如有的学生实习报告写得很好,但对实习要求掌握的内容一知半解,而有的同学实习认真、能吃苦,守纪律,但写作水平有限,加之有的学生习惯于抄袭他人的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最后,实习时的纪律表现、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本身并不能代表学生对实习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所以目前的这种评定实习成绩的方式缺乏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实习的作用,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专业指导及对实习过程的管理。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完善目前的实习成绩评定的与考核方式,同时各专业也有必要分别针对科研实习(带教师的科研任务实习)和挂职生产实习制定一个合适的实习成绩考核指标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二、生产实习成绩评定的改革措施

1.健全教学机制,开好实习动员会

规章制度是做好工作、搞好教学、完善管理所不可缺少的措施,实习质量的好坏与实习教学机制的完善与否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起组织指导作用,实习收获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生产实习开始前必须召开实习动员会,指导教师首先要对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合理详细的实习计划,并要求每个学生熟悉实习计划和实习要求,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把生产实习的重要意义、教学要求、组织纪律向学生讲清楚,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实习,同时也要将实习计划让实习单位了解,以便安排配合实习时的有关工作。需要组建一支由学校和实习单位联合组成的教师指导队伍,共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纲和实习时间表,使学生一进点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制订的实纲应包括实习的性质、目的、任务、实习内容和实习要求以及实习成绩评定等内容。

2.做好实习期间的定期检查与考核

做好检查和考核工作,不但是确定学生实习成绩的依据,而且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外生活和学习不同于校内,因而做好平时的检查考核尤其重要。通过检查学生的日常实习纪律,掌握学生的平时表现,检查学生的实习笔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以利于对实习安排做出适当的调整。平时检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实习单位遵守纪律情况,另一方面,检查学生实习任务进展与完成情况,前一方面检查起来较方便。对于后一方面,我们教师组织同一实习点的学生进行交流、汇报,由学生介绍这段时间的工作进展,业务体会、存在问题。教师再提一些实习中常遇到的问题,这样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也达到了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实习情况、实习收获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回答问题的能力,使老师及时了解、掌握每个学生实习情况,以便客观公正地评定成绩。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要加强与学生及实习单位的联系,随时掌握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实习结束时,应由实习单位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学习、劳动、纪律等情况做出全面鉴定,以便考核。

3.实习结束后的综合考核

考试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如果考试在内容和方式上与教学过程脱节,就会丧失它的功能,引导学生走入误区,成绩也不会真实。对于农学专业的实习成绩考核应分实习单位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实习单位考核,由学校寄生产实习考核表,让实习单位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考核:实习态度、完成任务、业务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与同事相处及遵守纪律情况,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语。学校的考核包括平时实习检查、学生中期返校的介绍、实习日记、实习专题论文、实结,实习汇报与答辩,由这些综合得出毕业实习成绩,具体操作及所占比例为:

(1)实习单位考核既要有实习情况评语,又要有实习分数(占实习成绩25%)。

(2)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笔记、实习纪律、现场根据实习要求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方面考核,记为平时成绩(占实习成绩25%)。

(3)评价学生的实结报告、专题报告(占实习成绩15%)。

(4)实习结束返校后,结合实结汇报,请实习带队教师(包括实习单位带队教师)、同行专业教师做考官,根据实习单位的生产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笔试或教师提问,学生答辩(占实习成绩35%)。

这样多方面的评价学生生产实习成绩,对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无疑是有益的,同时也可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实习效果。

总之,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实习成绩评定机制,是实现生产实习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措施。不仅量化了学生实习成绩,评出的成绩是客观、准确的,而且规范了学生生产实习行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谢皓,潘金豹,张喜春.农学专业生产实习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2):74-77.

第6篇: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经管类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17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减缓,作为经管类大学生就业主体的诸多企业面临生产萎缩、停业甚至破产的困窘现状,由此导致了经管类大学生的求职就业环境越发恶劣,同时就业市场对其学业知识、专业技能、处事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越发苛责的要求。经管类大学生要想在复杂变幻的经济环境下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急需对自我的职业生涯进行务实、明晰、系统的规划。

1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存的突出问题

11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自我剖析和自我定位不足

任何一个经管类大学生对自我都应当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把握,在坚定求职理想的同时应合理摆正自己的就业定位。当下许多经管类毕业生在应聘时表现怯懦,对原先有必胜把握的挑战总是不能果敢尝试,由此常常失去经管领域转瞬即逝的就业良机。因此,每个学生都应当进行透彻的自我剖析,在此基础上实现有效的自我定位,这是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大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时期,势必要对自我的禀赋和优势进行合理的评估,进而仔细审度任一可能的职业及岗位选择。但是,当前学生在自我剖析、自我认识方面不够周详客观,许多学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要为自己作职业生涯规划,这种在认识上的不足和缺失,使经管类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常常彷徨茫然,受挫不断。

12职业目标预期过高,职业路径规划不科学

许多经管类大学生高度关注大城市大企业的高薪高福利岗位,对欠发达地区和中小民营企业却极少问津,其就业的岗位期待常常好高骛远,求职思路也往往杂乱无章。不少学生抱着“可考必都考”的错误想法,浪费大量宝贵精力盲目跟风报考多种从业资格证;有些学生一边“紧张复习”为报考研究生做准备,一边忙于制作简历参加各种就业洽谈会。由此,发展方向与目标路径的“不明确”常常引致学生现实抉择时的举棋不定,核心职业目标的顺利达成往往无果而终。有的学生对经济学领域描述的“实现最小成本和最大收益”乐此不疲,耗费了大量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寻求“最优规划”上,在思考规划方案时企图面面俱到,妄求实现“一次规划,永久得益”;有的学生在实施具体规划时不愿从细节着手,难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必要的取舍,一但遇到障碍或难题便手足无措,无法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变通和圆融。事实上,鉴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实现职业生涯设计方案的完美无缺,随着其认知水平的提升和境遇状况的变化,职业生涯规划必然需要进行优化和完善。

13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指导不足,教育形式与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就业行政部门是落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体指导与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但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并未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更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实施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经管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教育仍然依靠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几次课、几场报告和几次就业洽谈会来实现。

2新时期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注意的着眼点

21依据经管领域人才市场的现实需求规划职业生涯

求职就业作为重要的社会行为必然受到相应领域的社会制约。同样,每个经管类大学生择业的自主性在一定范围内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求职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其不得不面临难以被现实社会接纳的困境。经管类大学生择业时尤其要重视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融合。因此,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密切关注经管领域人才需求的现状与趋势,以社会对个体的岗位匹配度期望为准绳,将社会需求作为着眼点和努力方向,既要谋求当下现实的短期收益,又应关注个体发展的长远利益,既要斟酌个体的实际因素,也需努力顺应社会的现实需求。

22根据所学经管类专业的专业特点规划职业生涯

每个经管类专业都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所有学生都应当对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和求职领域有所了解,这就是经管类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起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接受过具体的专业训练,具备了经管领域相应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步入社会后主要通过运用这些专业知识与技能来满足用人单位的现实需要,就业单位特别是各种类型的企业,对经管类毕业生的招聘关注点无疑首先是评估其是否具备了经管领域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如果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无视所学专业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平日的努力重点也将处于“本末倒置”的状态,在未来求职过程中也必然增添大量额外的“专业补课”负担,最终个人的职业目标将无法顺利达成。特别应当注意的是,经管类大学生平时对专业知识的研习要扎实,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应精湛,这是每个学生求职成功的关键。另外,学生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需关注经管领域专业知识外,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通识知识空间,深入学习和研究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的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23依据学生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要与个体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个性特征相结合。个体应不断凸显自我的个性优势,努力实现“知才善用、悉用其力”,其中尤其要重视自我兴趣、能力特长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经管类大学生在具w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时同样应当考虑与自我的兴趣相结合。兴趣是指个体力图认识、掌握某项事物,并时常投入相应活动的心理倾向①,此类倾向拥有自发性、稳固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学生一旦对某项活动产生特有的兴趣,其在活动中就会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活动过程能够与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要求相契合,学生就很容易取得突出的成绩。但兴趣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发挥着正向引领的功效,在有些情况下它会演变成一种负面的耗散力。比如,有的学生表现出对许多事物都挺感兴趣,但却都不够强烈,无法将其打造成自己的优势;有的学生所具有的兴趣与经管类专业求职要求不相符合,不能对其就业产生很好的帮助作用,这些问题都对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产生诸多障碍和困扰。因此,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前对自我兴趣进行深刻剖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必要,应对自我的兴趣点进行重新定位和培育。另外,能力对职业的取舍发挥着重要的遴选功能,学生胜任经管专业领域中的任一岗位都需具备相关的能力,不同的职业类型有着差异化的能力需求。所谓能力是指个体顺利达成预期目标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实践中表现出的特有的身心力量。依据个体的能力水平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是经管类大学生应当格外注意的问题,这也是未来事业获得成就的重要条件。但应当注意的是,个体拥有较高的学历和广博的知识并不意味着必然就具有了较强的能力。学生切不可将学习成绩作为评判能力强弱的单一标准,应当对自我的能力水平进行正确的认知和评估,依据自我真实的才能及综合素质合理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第7篇: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关键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十几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同时,城市规模也显著增长。再此工程中城市绿地系统怎样布局、采取何种形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生态浪潮冲击的21世纪,人们试图将园林和生态两门学科互相引进互相借鉴,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 步融合以创造更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生活环境。景观生态学的兴起提供了这一契机,它的概念、理论可直接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中。本文在这一方面将进行初步论述。

一、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系统基本概念

(一) 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景观要素指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这些要素相当于生 态系统。景观要素有3种类型:斑块、廊道和基质。

1 斑块。Forman 和 Godron 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patch)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匀质性(homogeneity)的空间部分。就城市绿地系统而言,绿地斑块是指公园、花园、庭院、小游园、广场等点状空间,作为“结点”在系统中处于建设重点。

2 廊道。廊道(corridor)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类型的多样性,导致了其结构和功能方法的多样化。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廊道是由规划区域内的道路绿地、河岸防护林等廊状绿地组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沿着河流、海岸线以及山脊线或者铁路、人工运河和其他人工廊道而形成的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的自然系统或者人工廊道;第二种是沿着河流、风景道路等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绿道;第三种是连接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地区的绿道。

3 基质。基质(matrix)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它一般呈面状,对景观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城市中的基质与廊道、斑块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基质”本身也是由不同大小的斑块和廊道组成的,如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二)城市绿地系统概念及分类

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中用于绿化或规划用于绿化的具有多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特殊用地。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是以绿色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开放空间并具有相对同质性,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可认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景观元素。而将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时,城市绿地中的不同绿地类型可认为是绿地系统的不同景观元素。目前城市绿地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1)城市公园绿地;(2)城市街头、庭院绿地和湖塘绿地;(3)城市廊道绿地;(4)城市生产绿地;(5)城市风景绿地及环城绿化带。

二、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将景观生态学上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运用到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中,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按照“环、楔、廊、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布置,保证绿地景观的完整性。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可以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斑块有机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络;在公路、铁路等城市轴线上,通过绿地分割作用产生一系列间断的分散集团、飞地、子城或卫星城,在各星状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状绿地,构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有机分散的景观格局。这样的绿地廊道规划使得绿地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充分发挥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

(一)绿地系统廊道设计

绿地系统廊道是由规划区域内的道路绿地、河岸防护林等廊状绿地组成,是构成绿化网络的骨架和关键。它可将城区内的绿地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为城市景观提供生态支持。在绿地系统廊道设计时,首先要从总体格局进行规划设计。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影响着城市绿地网络的连通性和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性。因而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规划区域的地形地势、经济条件、生态特征和廊道功能等因素。其次,要考虑廊道形态结构,即廊道的宽度、交叉点、密度等。在进行设计时应以生态的观念为指导思想。再次,在规划时要注意维护绿地廊道的连通性。具有良好连通性的绿地廊道为改善城市小气候,解决城市热岛效应有较强的作用。注重加强改善道路绿化体系,完善道路网络生态功能。道路绿化带是城市景观中重要的绿色走廊,完善城市生态功能也必须加强道路绿化体系建设。最终形成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相间分布,和谐发展的景观格局。

(二)生态隔离绿带的建立。

在城市各组团以及不同功能区之间建设一定规模的绿化隔离带,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风貌的重要手段。这类绿地主要具有 2 种功能:生态防护功能和公共使用功能。从生态防护功能上讲,在不同功能区,尤其是在工业区和其他区域之间布置卫生防护型生态景观绿带,对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公共使用功能上讲,依托于城市道路、河网而线形分布的外向型生态隔离绿带将高密度居住的居民作为一个点,周围的生态景观绿地成为一个面,增强了居民对绿地的使用率。

(三)环城绿带的建立。

环城绿带是指在一定规模的城镇或城镇密集区,安排绿化比例较高的相关用地,形成环绕城市建成区的永久性开敞空间。环城绿带不仅为城市提供大量绿地,对控制城市格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作用。结合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特点,总结环城绿带的结构形式有 4 种类型,即环型环城绿带、楔型环城绿带、廊道环城绿带和节点环城绿带。①环型环城绿带。环城绿带围绕建成区呈环形分布,国际、国内许多城市的环城绿带都是以该类控制带为基本格局规划与建设,通过绿带将城市与周边地区连接起来。②楔型环城绿带。以围绕建成区的绿地为骨架,结合城市的规划布局、自然资源及主要交通干线分布情况,以楔型绿地的形式嵌入城中。楔型绿地不仅可以隔离不同性质的用地,减少其相互影响,同时又能有效地引导城市气流,缓解城市热导效应。③廊道环城绿带。城市周围的绿化控制带与城区内的绿地通过绿色廊道连接成完整的绿地体系,使环城绿带与城内主要绿地有机联系,绿化控制带呈网状分布。廊道主要是结合城市景观轴线以及自然水系等线型空间。④节点环城绿带。以围绕建成区的绿地为骨架,结合城市周边的森林(风景区)或湿地,同时在沿线用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度放宽,规划布置大型的公园绿地,形成结点。

三、结束语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绿化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对保证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有助于对城市绿化进行科学指导、规划和评价,促进城市绿化的发展。通过科学的量化管理和控制来促进整个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为城市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绿地景观。同时,与景观生态原理的结合,未来城市绿地系统将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地域尺度将从建成区拓展到区域尺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相协调。

参考文献:

[1]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3]舟廷刚,陶康华.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2).

[4] 宁小莉.浅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内蒙古经济与科技,2003(6):97-98.

第8篇: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景观生态学 斑块——廊道——基质 生态绿化格局

Abstract:Urban planning of green space system in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framework, all kinds of urban green spaces and green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of Victoria to carry out overall planning and rational distribution.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is to study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scap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science. The face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problems that exis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analysis, landscape ecology to explore some of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its applic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city green ecological and scientific planning.

Key words:Urban planning of green space systemlandscape ecologypatch-corridor-matrixEco-Green pattern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涵

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对城市中各类绿地和市域大环境绿化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市休闲游憩和社会文化品质的提高,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指导城市开敞空间(open space)中各类绿地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1]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现存问题

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因过多依赖经验和强调感性思维,使规划不同程度出现分析不客观、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地域特色缺乏、可操作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并导致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面临巨大的挑战。[2]

2.1绿地系统规划缺乏相关学科的理论指导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城市绿地系统的因素很多,所以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所依赖的理论也是不胜枚举。比如基于生态效应的绿地系统规划,基于社会效应的绿地系统规划,基于防震减灾效应的绿地系统规划等。由于规划研究的范畴太广,规划师又不可能作到面面俱到,所以导致规划不能挖掘各种理论的真正内涵,而变的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笔者认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应该以生态理论为依据进行布局。

2.2绿地系统规划科学性不足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其专向规划。其布局原则一般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相关规范和标准,规划人员多依赖经验凭借规划设计的直觉和本能,强调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技巧性和对形态的唯美追求。[3]而对规划布局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置之不理,造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缺乏对理性的思考。

2.3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差

有些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当从宏观层面确定城市绿地的总体布局,指导下一层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绿地建设。但是目前,绿地系统规划缺乏与下一层级绿地空间规划的合理衔接。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关于每一个地块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的确定主要依靠规划师的经验和感性认识,有些地段的绿化体系与绿地系统规划所制定的目标格格不入。造成总规层面绿地系统规划可操作性差的原因,并不能全归因于控规对总规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置若罔闻,应该从总体规划绿地系统的不合理布局中去寻找。

3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用研究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它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与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的结构(空间格局) 、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空间动态) 。[4]

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人们逐渐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城市,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 对城市这一人类活动的中心进行研究。城市绿地景观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 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5]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和布局,以生态学思维合理安排城市中各类绿地,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1景观生态整体性原理

景观是由各种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的复杂系统,健康的景观系统具有功能上的整体性和空间上的连续性,景观生态学始终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从整体上来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城市与区域发展等[3]。

在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即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是针对中心城区规划而言的。中心城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包括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近郊地区,其用地分为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针对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农业用地以及生态用地进行规划和布局。从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的角度看,绿地系统规划只有在城乡一体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完整的构架,建立广义城市绿地——“大绿地”的空间结构。

3.2景观生态格局原理

3.2.1“斑块——廊道——基质”空间镶嵌体理论

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田、草原、郊区和城市建成区等景观[7]。任何一种景观都可以高度概括为斑块廊道和基质的空间镶嵌体模式。这三种景观要素的数量、大小、类型、形状及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就构成了区域景观整体格局和景观空间结构。[3]

3.2.2 最优景观格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aggregate with outliers patterns)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aggregate with outliers patterns)是景观生态学描述空间集聚与分散格局最优的景观格局之一[8] ,它强调土地分类集聚,并在开发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大小不同、分散相连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大型自然斑块边界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stepping stone),使斑块相互渗透。“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又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9]

佛曼(forman)将景观生态属性划分为大型自然斑块、粒度、风险扩散、基因多样性、交错带、小型自然自然斑块和廊道七种,主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规划格局。[8]大型斑块用以涵养水源,维持关键物种的生存;粒度大小要求既有大斑块又有小斑块,满足景观整体和局部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小型斑块作为物种的临时栖息地和避难所;廊道作为物种迁徙的主要通道。

大集中小分散是城市景观生态的典型格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就是城市绿地整体上集中在城市的有限范围内,形成大集中的格局。同时在城市内部分散着各个大小不同的绿化空间,形成小分散的格局。[8]大斑块和小斑块通过自然和人工廊道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化生态网络。

3.2.3“景观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

景观中有某种潜在的安全格局,被称为生态安全格局(SP security patterns)不论景观是均相的还是异相的, 景观中的各点对某种生态的重要性都不是一样的。其中有一些局部,点和空间关系对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景观局部, 点及空间联系构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是现有的或是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以生物保护为例, 一个典型的安全格局包含以下几个景观组分[10]:

(1)源(source) : 现存的乡土物种栖息地, 他们是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元点。

(2)缓冲区(buffer zone) : 环绕源的周边地区, 是物种扩散的低阻力区。

(3)源间联接( inter source linkage) : 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

(4)辐射道( radiating routes) : 由源向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

(5)战略点(strategic point) : 对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踏脚石”( stepping stone)。

3.3景观尺度原理

尺度是对所研究对象的一种限度,是对对象在不同层次上细节(分辨率)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的尺度上反映的细节的精度是不同的。在景观生态过程中,小尺度表示研究较小的面积或较短的时间间隔,因而有较高的分辨率,但概括能力低,而大尺度研究较大的面积或较大的时间间隔,分辨率较低,但概括能力高。

生态研究在空间尺度上分为几个层次:小区尺度(plot scale)、斑块尺度(patch scale)、景观尺度、区域尺度(region scale)、大陆尺度(continent scale)以及全球尺度(global scale)。尺度的研究也因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而定。

从景观单元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要素是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这些景观结构要素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尺度问题,具体表现为城市生态绿地的规模、城市公园绿地的尺度大小、生态绿化廊道的隔离性尺度等。而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生态尺度主要是基于景观尺度所研究的。

3.4景观连接度原理

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续性及生态过程,功能联系的度量,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指标。景观连接度大时,生物群落在景观中迁徙觅食、交换、繁殖和生存较容易,相反生物运动阻力大,生存较困难。景观连接度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廊道是景观连接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各个景观要素是通过廊道所联系。廊道是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几乎所有的景观都被廊道分割的同时又被廊道所连接。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的连接度,也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流。[3]绿色生态廊道对维持小生境(Ecotope 生物栖息地)的异质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迁徙提供通道等多方面的效用明显。廊道的规划设计就是增加连接度。并且在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中,利用小型斑块作为连接连接廊道的踏脚石。[8]

3.5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生境的复杂性有关,与物种生境的质量、人类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异质性使稀有的内部种的多度减少,使边缘种和要求两个以上景观要素的动物各自的多度增加,因此景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7]

3.6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用研究

景观生态学还有很多经典的原理,但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用关系不大,这里不在赘述。通过对以上理论的分析与研究,笔者得出绿地系统规划的几点思考:

(1)建立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将乡村的农田、牧场、山林、水体等通过生态廊道引入到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将城乡绿地统筹考虑,形成保存完整、渗透充分的城乡生态绿化格局。

(2)在城市原有的绿地格局的基础上,确定几个大型的核心绿地斑块(开敞空间),这几个大型的斑块最好布置在接近城市的中心或次中心。

(3)在核心绿地的建立一圈环绕着它的缓冲带,该缓冲带的绿化率应该低于核心区的。并且通过小型的绿化廊道将这几个核心绿地空间的缓冲区连接起来,以形成城市中心区的绿色生态网络。

(4)如果城市有河流、铁路、高压走廊等线形空间存在,应结合现状条件,在其两侧设立一定宽度(至少30米)的绿色生态廊道。并且结合城市的用地条件,在廊道经过处,布置一些小型的绿色斑块。

(5)依据分散布置的原则,结合城市规模大小,在城市中分散布置一些小型的绿色空间(比如小型公园,小游园)以增加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6)通过城市道路绿化将分散的小型绿色斑块联系起来,将其与城市中心区的绿色生态网络相连接,形成城市整体生态网络。

(7)将城市整体生态网络通过大型绿色生态廊道引入到乡村生态系统中,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化格局。

(8)建设城市大中型绿地,充分借鉴当地自然景观特点,创建各种景观类型使其在城市绿地中出现。并结合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建设历史文化性绿地,民俗绿地等各具特色城市绿化体系。[11]

参考文献

[1] 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刘小钊 陈沧杰 丁纪江 刘茂松.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性思维导向探析——以江阴为例 [J]. 江苏城市规划, 2007 (05)

[3] 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肖笃宁 高峻 石铁矛.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2007(05)

[5] 周廷刚 郭达志. 基于GIS 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研究[J]. 生态学报,2003(05)

[6] 陈锋.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7]Forman R T T, GodronM. Land scape Ecology[M]. New York: JohnW iley & Sons, 1986.

[8]Forman R T T.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 1995.

[9]McHarg I L.Design With Nature[M]. New York: JohnW iley & Sons, 1969

第9篇: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模式;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高专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高职高专人数急剧增长,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严峻和突出。因此,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高职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有着比本科生、研究生相对突出的技能优势,同时却又面临着来自他们的威胁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适时、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既能够帮助开设有高职教育的大学提高就业力,减轻就业工作的负担,又可以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择业乃至今后的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有效的指导作用。本论文进行的是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式研究,旨在提升高职高专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业、择业的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高专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信息,而且还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作为新生事物,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一)学校、学生、家长没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保障;(三)学校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队伍没有建立;(四)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健全的组织;(五)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成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支持理念;(六)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或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往往实践能力缺乏、职业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

根据我们的调研和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本人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式分析

(一)流程式的教学模式

流程式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以下每个环节:

1、自我评价。也就是全面了解自己,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2、确立目标。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标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

3、环境评价。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

4、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

5、实施策略。就是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没有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

6、评估与反馈。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

整个规划流程中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环节,这一环做不好或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问题。

(二)职业锚式的教学模式

1、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

具有较强的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的人往往不愿意选择那些带有一般管理性质的职业。相反,他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保证自己在既定的技术或功能领域中不断发展的职业。

2、管理型职业锚

有些人则表现出成为管理人员的强烈动机,承担较高责任的管理职位是这些人的最终目标。这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1)分析能力(在信息不完全以及不确定的情况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人际沟通能力(在各种层次上影响、监督、领导、操纵以及控制他人的能力);(3)情感能力(在情感和人际危机面前只会受到激励而不会受其困扰和削弱的能力以及在较高的责任压力下不会变得无所作为的能力。

3、创造型职业锚

有些学生有这样一种需要:建立或创设某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件署着他们名字的产品或工艺、一家他们自己的公司或一批反映他们成就的个人财富等等。

4、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

有些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似乎被一种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需要所驱使着,他们希望摆脱那种因在大企业中工作而依赖别人的境况。

5、安全型职业锚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极为重视长期的职业稳定和工作的保障,他们似乎比较愿意去从事这样一类职业:这些职业应当能够提供有保障的工作、体面的收入以及良好的退休计划和较高的退休金。他们可能优先选择到政府机关工作,因为政府公务员看来还是一种终身性的职业。这些人显然更愿意让他们的雇主来决定他们去从事何种职业。 转贴于

(三)职业理想式的教学模式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它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

理想是前进的方向,是心中的目标。人生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并最终通过职业理想来实现。俄国的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

实现职业理想的条件:

1、了解自己——你能做什么人,最难看清楚的是自己。

2、了解职业——要你干什么并非所有的职业都适合你,也并非你能胜任所有的职业岗位。

3、了解社会——让你干什么职业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的需求是紧密联系的。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不同的人生观会产生对人生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态度,而对人生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态度,则会导致人们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

5、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观是人们在选择职业与从事职业所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是理想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观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维持生活,二是发展个性,三是承担社会义务。在三个基本要素中哪一个要素占主导地位,将决定一个人职业观的类型与层次。正确的职业观是把三个基本要素统一起来,以承担社会义务作为主导方向。由此可见,有不同的职业观,就有不同的职业理想。

6、择业——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即个人和用人单位的相互选择。这就要求人们在择业时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形成“自找市场”的就业观。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想就业就要勇敢地投身于就业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这是实现就业的必由之路。其次要确立“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就业观。

7、立业——求职不易,立业更难。立业有两种理解:一是指选定一个可以赖以谋生的职业,亦即“谋生”。这是低层次上的但又是最基本的需求,因为,就业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二是不仅指谋生,而且求发展,说的是一个人有抱负、有追求,并且事业有成,即所谓“谋业”。这是高层次上的立业。

8、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创建一份自己的事业。

9、不轻言放弃,永不言败——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无论是在顺境或者是在逆境,都会奋发进取,勇往直前。职业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比现实更美好。为使美好的未来和宏伟的憧憬变成现实,人们会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行动去为之努力奋斗。

(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对于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各国都有一些自己习惯的称呼,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

工学结合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只要求与所学专业有联系,不求完全对口。国外的经验显示,学生经常在用人单位从事以计算机操作为主的工作,因为计算机操作是每个大学生与所学专业有联系的基本功,也是他们在用人单位可以体现的优势与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