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外实践教育范文

校外实践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外实践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外实践教育

第1篇:校外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 校外教育活动 实践探索

一、个性化校外教育活动的社会背景

校外的教育活动不同于校内学习,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没有统一的大纲更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这样,就要求全国各地的校外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组织个性化的校外教育活动。由于校外活动,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没有强制性的功能,所以校外活动课程和实践的设计,更加要求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所以说,实践个性化校外教育活动,符合自身事业发展,已经成为许多校外教育机构重视的研究课题。

二、个性化校外教育活动组织的内容与原则

从事校外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需要正确理解校外教育活动的内涵。校外活动,最早由前苏联凯洛夫提出“儿童校外活动”;后来由日本松永健哉提出“校外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的一种教育形式。校外教育的名词解释虽然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其中有几点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第一,校外教育是一种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由特定的机构组织实施的有计划的教育形式;第二,校外教育对象是青少年儿童;第三,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温州市少年宫从20世纪70年代建宫初期组织的少先队活动、少儿课外兴趣活动,到现在组织的青少年素养质特长培训、生活体验和大型文化活动等,已经历了一个自身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内容,只能说是在不断摸索中寻求发展的校外教育活动。

那么,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如何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与娱乐活动”,实施体现“自由支配时间和发展个人才能”的个性化教育呢?我们认为,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让少年儿童自由、自愿地选择感兴趣的活动项目,二让少年儿童发展个人才能、提高个人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个性化的校外教育活动。不但要构建个性化的技能方面的知识性(显性)课程,而且也要构建个性化的活动方面的思想性(隐性)课程,把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成为青少年儿童彰显个性的、民主化的、开放性的体验乐园。

三、组织个性化校外教育活动的措施

个性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表现在民主性、开放性、体验性的特征上。近年来,温州市少年宫从教育思想、管理制度、活动内容、组织方法等多方面去实施。

1.组织校外教育活动的民主性

所谓现代校外教育民主化,有学者认为:“在校外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当让广大少年儿童能够接受到平等、民主的教育,让少年儿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他们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能相互尊重、平等相处,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参与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并在校外教育活动过程中,使个人的天赋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校外教育民主化,是校外教育改革深化的核心,是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标识。只有实现了校外教育民主化,才能真正形成个性化校外活动课程内容体系,才能使校外活动主体有快乐之感。

2.构建体验式活动平台

体验是对某种具体事物情境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不仅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还必然体现在这个活动的结果上。体验是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模拟”,这就要求必须利用好广阔的社会教育天地,构建起体验式活动平台,才能起到儿童与社会、自然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2003年,温州市少年宫在楠溪江畔建立的“楠风营地”少年儿童体验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少年儿童游览古村落,了解古建筑,亲自参与农家耕读活动,亲身体验乡村农家生活的乐趣,感受自然之美和劳动之乐。

校外体验式活动一般依托以下二种方式进行实施:一是以自己的身份和视角去体验;二是以他人的身份和视角去体验就是换位体验。通过榜样激励、实地考察的方法与社会接触,感受身边的事物,能更好地提升完这会责任感,激发自我使命感。校外活动的过程就是要强调这种体验性,许多活动的构思和设计,让孩子有直接体验或模拟体验的机会。少年宫本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我们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采取不同的体验方法,推出了多元活动。在校外体验活动的创设和实施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需要社会资源的共享。流动课堂、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等许多活动得到了全国的教育专家的指导、媒体和商家的支持,使得少年儿童参与活动数量时显增多。同时,我们在组织这类体验活动时发挥家长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做好后勤保障。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校外体验活动需要更多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的植入,加快合作发展脚步,从多方面引进优秀教育资源,加强与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儿童教育品牌的合作,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有机会参与实践。

3.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校外教育突破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校外教育机构延伸到社会。校外活动一般都采用主题教育、专题讲座、夏令营、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学习。从2000年起,温州市少年宫就尝试将活动走出少年宫走向社会。如在广场上举办游园活动,在多个社区开展的“大手拉小手,共建文明城”的文艺巡演活动,春暖花开油菜地里进行的科学实验,苏州博物馆里进行寻找国宝的夏令营……开放的校外活动形式,至少在两个方面有别于学校教育:第一,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校外教育机构延伸到户外,使他们获得了更多接触生活、了解社会的机会。第二,扩大了少年儿童的人际交往空间,在活动中可以与自己的同龄人交朋友,也可以与自己年龄不同的人交朋友,他们之间有更多的互动时间和互动机会。中国宫协的有关领导评价我们的这一教育活动是“没有围墙的少年宫”。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开放形式使少年儿童情绪处于既“松驰”又“兴奋”状态,最终达到“怡情益智”的最佳效果。

四、组织个性化校外教育活动的问题与思考

1.要使用校外教育活动凸显个性化特征,关键在于校外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组织。所以,校外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改革30年,少年儿童校外活动时间成倍地增长,校外教育工作者工作量也在成倍的增长,但是校外教育工作者的数量却没有成正比的增长,有相当一部分的活动目标依靠兼职教师来实施,这就必然影响实效。

2.个性化校外活动实践,就是要引导广大少年儿童自主地参与校外活动和社会生活体验,切忌家长代替孩子做选择,或者抹杀他们在校外活动中兴趣。改变全社会尤其是家长“一切向成绩看”的功利思想,使他们懂得这是少年儿童学会合理利用“闲暇生活”,是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

3.个性化校外教育活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化的工程,它不等同于个体化,只有统一规划,分层要求,逐步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主体合作,设计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各类校外教育活动,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第2篇:校外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教育;走进自然 ;教学实践;课程开发

美术课程在校内应该是通过九年或十二年培养一名优秀的视觉艺术公民,而校外、课外美术应该是培养出优秀的视觉艺术创作者和从业者。美术教育在校内和校外应该是有区别的。校内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审美者,而校外应该培养的是创美者。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美术课程资源除了教材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各种专用教室和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走近校外美术教育,才真正体会到校外美术教育的广义和魅力,也体会到了“美术教育”的真正含义。

一、校外美术教育课程开发

1.树立校外美术教育的正确理念

“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作为校外美术教育辅导员,真正的需要从根本上明确这一点。要园丁般呵护、浇灌可爱的小苗苗。一是正确认识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二是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观察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2.开发课程体系的依据

我们的学习者一般是学龄前儿童至初中阶段的孩子们。他们的群体共性就是我们制定体系的依据。以下是各个年龄段的教学特点:幼儿阶段,大家的共识是兴趣培养和养成教育,这年龄段体系内容的构成,如果过分强调技术学习、强调学科性,绝对适得其反!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开始从认识世界向理解世界过渡,校外课外活动应该是通过动手能力的加强,让给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内容统统记录下来。三、四、五年级岁孩子们进入了理解世界阶段,他们也开始有自己的认识,应该通过视觉艺术的表现让孩子们表现自己的认识,校外课外应该是从表面地看啥表现啥到有选择地表现,此时画面的前后关系很重要,这是需要一定逻辑推理的。初中阶段进入写实期了,走专业道路和想成为美术从业者的孩子需要写实。

二、校外美术教学实践

1.实践

(1)观察生活。引导儿童对美术作品中美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教学中出示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作品中有哪些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这些是作品中呈现其基本形象的美术语言,让学生理解这些美术语言,允许学生的差异性。在众多的作品欣赏中,很多作品都对同一物品进行表现,所采用的表现语言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观察、分析,对比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韵味与视觉效果有什么不同。

(2)走进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大自然是儿童绘画的源泉。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实地写生,增强学生表现语言的个性和创新性。

①在美术活动中多组织学生实地写生。在写生中让他们认识与了解被描绘对象的形状、比例、结构、色彩、特征、质感……指导学生去观察、感觉、触摸、测量、体验、比较,从而把握对象的特征,为更好地表现对象打下基础。

②鼓励学生作一景多画。比如,画静物或画风景,尝试用不同的美术语言去表现,并对不同的语言表现结果进行对比,感受与认识不同效果的不同特点。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拓宽学生的表现能力,为创造性的表现奠定基础。如在风景写生时,选好一处风景后,我们带领学生先画一幅线描风景,再对这一风景画一幅色彩风景。

2.创新

(1)多向训练,增强美术作品表现语言的丰富性。

①表现形式拓展训练。比如,绘画中在线条的运用上,我们启发学生用线的扩展与重复、重叠与交错、粗细与轻重、深浅与疏密的不同感觉表现不同的事物。在作业中也可自行创造线的表现形式。我们还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线条语言中的一些基本因素。

②材料、技法活用训练。在通过多种材料和多种技法的运用学习以后,启发学生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利用材料的不同质地、纹理表现出不同的肌理,不同形式感的艺术效果。如:涂、吹、压、印、洒、揉、擦、刻、刮、粘、刷、染等积极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组合表现。从学生的作品中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童趣和天真。

③突破定向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对曾经描绘过的对象进行再创造。比如可以让学生改变视角重新表现,可以运用放大、简化、变形、变色等手段,对已经描绘过的对象或画面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效果。

3.评价

(1)组织课堂作业欣赏。①侧重教师示范性评价②侧重学生自评、他评。

第3篇:校外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 建设模式 校外实践教育 基地 举措 保障

一、“产学研”建设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构建应用技术大学的要求,“产学研”建设模式有其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一)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的要求

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通过“产学研”三者的结合,可以及时根据社会的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要求

职业标准是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从事某一职业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它可以反映出企业和所从事行业的根本要求。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培养过程中,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可以适时地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

(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就是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为目标。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使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具备从事生产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进而成为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

(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要求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是高校教育改革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制度设置。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模式,能够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按照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使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者专业相统一,让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五)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

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时时刻刻对人才培养有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只有根据产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成长的需要,拓宽继续学习渠道,在不断的学习、生产和研究过程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岗位的需求。

二、“产学研”建设模式的思路及举措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 模式的建设,可以在不断总结前期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出一条既科学合理,又能满足现实需求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

(一)强化校内实训基地

高校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场所――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校外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首要条件。校内实训基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实训基地的设备数量要与学生实习实训的数量相匹配,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操作机会,设备更新也要与企业基本同步;第二,学校的实训基地要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生产运营模式;第三,要保证实训基地的规模利于教学的制度和机制。

(二)探索多途径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或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地方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迫使其在人才培养尤其是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要不断探索多种途径,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产、学、研三方面的有效对接

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尽可能做到无缝对接。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这样一个过程。“理论”就是通过学术研讨和调研等形式,把收集整理到的相关资料和信息,经过反复讨论上升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理论依据。

(四)强化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

高校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对“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推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三、“产学研”建设模式的保障

(一)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

企业、学校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彼此有需求但没有利益关系,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体,而企业多数为被动的客体,缺乏足够的校企合作积极性。而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学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还没有研究出既科学又符合国情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模式,或者还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

基于这种情况,为了保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顺利进行,需要政府牵头组织,企业与学校配合,学校根据企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出课程标准,开发出项目化的课程教材。在国外,课程标准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要求来制定,由政府介入,组织相关人员完成相应的工作。在国内,政府也应该借鉴这种方式,尽快建立起较为合理的产学研模式保障。

(二)拓宽“校企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内容

要不断加大校企合作范围,使校企合作不仅停留在实习实训等表面状态,还应进一步丰富合作内容:校企共建实训实验室,共同开展课程、教材的编写、开发与建设,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实行学生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之间协商订单培养、特色办班合作,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这些都是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模式向前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建设模式,为专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搭建了重要平台,同时也为师生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68.

第4篇:校外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建设思路 基地建设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61-02

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既涉及专业与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也涉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同时还与高校教学资源的整体配置布局有关[1]。建设良好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实践教学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场所,也是加强学校和社会间交流与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2]。为学生从理论学习转入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基本情况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对进校的学生实行了宽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的培养模式[3]。从2005年起,与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鉴定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起校级的教学实习基地。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水利工程设施齐全,基础条件好,具有完整的从水源到田间蓄水、引水、输水、用水的工程设施系统,包括水库、水电站、渠首、干渠、泥沙处理设施、灌区等相关水利工程;同时灌区内具有自压滴灌、机压滴灌、自动化滴灌系统等种类齐全的节水灌溉系统。以上水利工程设施能够为学生实习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和相关的技术支撑,可以顺利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

2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思路

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培养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立足新疆,面向全国,服务“三农”、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等工程实践能力[4]。加强与企业的联合,逐步实行“订单式”培养;增加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培训和引进相结合,逐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5]。在现有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实践教学体系、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将基地建设成为满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需求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试验基地,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6]。

3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内容

利用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力量,积极推广教师科研成果应用领域,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工程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学研实践教育基地。

(1)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建设: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科研合作机制。

(2)基地教学条件建设:按照新增与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建设1个能满足200名学生实践教学的多媒体教室,购置一批阀门、管件等滴灌设备,以及管道水力要素观测、工程测量等仪器,满足实践教学任务的需求,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开放与维护,保证实践项目按质按量完成。

(3)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选择6-8名有实践经验的教师、3-5名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企业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才共同组成指导教师队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践。

(4)实践项目设计、开发与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将新技术、新方法引入教学内容中,根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设计开发出滴灌系统安装、输配水自动化管理、作物灌溉制度制定等实践项目。

(5)产学研合作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单位的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积极拓展和实践基地的产学研合作,开展企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参与科研攻关、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如灌区水资源优化管理、智能化滴灌系统开发、大首部自压滴灌泥沙处理技术和水盐监测与调控技术等。

(6)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对学生校外实践环节进行考核、管理与监督,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

(7)开放共享机制建设:探索实践基地的开放共享运行机制,建立定期向社会各界主动实践基地有关信息的制度,根据接纳能力接收其他高校的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学习。

(8)安全、保密教育:建立学生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教育制度,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设备,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4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组织管理体系

实践教育基地由新疆农业大学教师和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共有30人,由基地主任全面负责。基地设主任1人,由我校选派教师担任,副主任2人,分别由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负责人和我校教师担任。

实践教育基地下设实践教育基地领导小组和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实践教育基地的质量监控体系等工作[7]。为切实保障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双方共同肩负责任。

新疆农业大学的职责和任务:(1)教育学生遵守保密制度、安全制度和其它有关规章制度。(2)制定相关实纲,确定实习内容、实习计划,提前报请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进行实践教学。(3)选派教师带队指导学生实习。(4)积极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与科研攻关,为解决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人员和科研平台支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5)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挖掘其中的科学问题,对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和申请科研成果评审鉴定等。(6)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开设讲座,组织专家学者到企业开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培训和推广。

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职责和任务:(1)为学生提供实习必要的条件(包括基本工具、技术资料等),在食宿交通等方面提供便利,协助完成实习教学任务;(2)选派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人员;(3)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落实实习地点、实习时间;(4)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实习管理,不安排学生从事危险、超时、超负荷工作。(5)经双方协商,对学生在实习实践活动中付出的劳动,给付一定的报酬。(6)企业招聘录用人员时优先考虑新疆农业大学的毕业生。

5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课程建设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课程建设涉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及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实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课程。根据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不同实践教学部门的具体情况,结合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案,凝炼实践教学内容,编制实践教学指导书和教材;建立实践教学课程网站,便于适时及远程指导教学活动。

基地课程建设将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以及教材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

(1)课程体系建设:基地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将以新疆干旱区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背景,以《灌溉排水工程学》和《水利工程施工》课程为前提,以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基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基本能力锻炼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力求实现课程的有机衔接和整体优化。

(2)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对进入基地开展实践的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将改革传统模式,变导师指定实践内容为学员在教师指导下自选实践内容,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将相关科研成果引入工程实践教学中,学生在查阅文献、参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感兴趣、有创新的实践内容。

(3)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实践课程需要,突出《节水设备安装》、《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管理》等专业课程实践特色,吸纳科研成果,编写实践指导教材或专著。

6 结语

实践教学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提高教学实习的质量,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建设、建立了稳定、优质的农业水利工程校外教育实践教育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的综合素质、实践、创新和就业能力,推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惠记庄,张雷,孙德仕,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评价指标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11-14.

[2] 周锦燕,王志芳.高等农业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216-218.

[3] 向兵,倪福全,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2(8):196-200.

[4] 刘长宏,张恒庆,王刚,等.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111-113.

[5] 张治国,赵志根,郑永红,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1):139-141.

第5篇:校外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整合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29-02

目前我国的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许多院校在建立稳定长期校外实习基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在做校企合作时形式单一且层次低,仅仅局限在学生实习范畴内,企业如果没有从实习中获益,那么就很难保证实习基地的稳定。因此,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校企双赢”的长效机制,是解决校企合作中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行业和深入生产一线的窗口。大学生校外生产实习实践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是丰富大学生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则是一个保证双向多边活动得以展开和深入的载体。通过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可以将理论用于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并以此开展相应的分析研究工作,从而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校外教育实践基地能有力地提升大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使合作高校更好地了解服务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通过这样一个窗口,学校可以更好地组织大学生主动投身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服务中培养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实现教育与服务形式的有机结合。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知识拓展的平台,实践出真知,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汇聚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企业资源,大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形式多样而又内容具体的实习实践活动,在了解社会、认识行业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增强实践能力,而且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树立创新意识、养成合作与团队精神提供机会和条件。在校大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大学生做起,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为此,高校和各级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相适应,必须推行以政府和高校投入为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项目)机制,为大学生的实践锻炼提供条件。以课题(项目)为载体的社会实践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有:一是课题(项目)由政府和学校负责;二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特长,向学校提出课题(项目)申请;三是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大学生的课题(项目)申请进行评审,并且对大学生课题(项目)研究过程和经费使用实施监督。实践证明,以课题(项目)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方式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为大学生进入基地实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基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站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可以归结为两个核心:一是规模发展,二是内涵建设。

一、扩大基地建设规模,保证满足校外实践要求

在高校普遍扩招过后,如果不拓宽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渠道、没有形成规模化建设是很难满足学生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训条件、环境和理念。要不定期召开校外实习基地工作协调会,在基地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以及校企联谊会、校友会等非政府机构的参与、协调作用,真正使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和质量达到教学要求。

二、确保校外实践基地务实有效,加强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抓好学生校外实践教育这个主线,二是促进校企横向科研合作,三是服务企业校园招聘工作。切实提高工学结合紧密度,通过“互利双赢”的模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实习内容,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教育的本质,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以及创业、创新能力,质量意识与职业素质,从而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是提升实习基地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校企深入、长期合作的最佳途径。在实习小组里,加入实践教学的专任教师作为责任导师,既能在实习地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也能发现企业需求,促进校企横向科研合作。开展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习活动,共同组建专兼结合的科研团队,以科技服务密切校企关系,从而吸引行业、企业对我校科研教学的广泛参与和深度支持。辅导员在实习地加强与企业沟通,推动企业来校招聘和联合举办学科竞赛等,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与实习基地建设,企业得到了需要的技术服务、人力资源,学校得到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科研合作平台、就业渠道,由此,“双师型”师资队伍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将将得以更好地建设,从而促进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三、以产学研结合工作站推动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工作站的建立为学校开发、联络区域内的实习基地,安排生产实习岗位,负责区域内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提供了平台。同时工作站统一协调责任导师和企业的交流,提高了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横向科研项目提供了机遇。产学合作工作站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沟通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学校与企业加强了联系与合作,增进了互信与了解。基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站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实际上是整合了学校、企业、校友等资源,在学生实习地建立产学研综合协调中枢,充分调配各方资源,推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并通过横向科研合作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仅使学生在实习中接触到更多的先进设备与技术。同时,逐步锻炼一支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并与企业兼职导师共同构建一种开放组合的师资结构,有效弥补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蔡晓平,孙良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及项目化管理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2]娄岳海,王循明,林洁.基于产学合作工作站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3]刘宏升,刘晓华,王正,白敏丽.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

[4]陈爱民.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载体——以梧州学院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

第6篇:校外实践教育范文

经过两年的调研与初步合作,我系与安居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双方签订了共建“安居宝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践教育中心”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协议。按照双方签订的建设方案,我系物联网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每年在第四学期公司介入共同培养,开设相关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第五学期到公司生产见习。该公司主要以社区安防技术研发为核心,集楼宇对讲、智能家居、云停车场、云监控、安防专用线缆等为一体,充分利用技术关联的优势,开发出智慧社区相配套的系列产品,成为国内配套最齐全的社区安防及智能家居系统集成供应商。

根据顶岗实习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采取企业生产与学生教育教学相结合:把物联网应用技术中相关产品生产制作、产品检测、物联网工程方案设计与投标、智能停车场产品工程安装与调试、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多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三个实训环节中,使学生在各个车间课堂中实现多岗位轮换。下面将从建设思路、内涵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们校企产教融合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经验。

1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路

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实训基地就可以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能够满足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体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做的统一,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

结合办学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邀请实训基地企业参与,企业共同制定建设方案,共同制定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经过两年的努力,建立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多样,管理科学创新,设备配置合理,反映当前物联网技术发展主流的,集教学、科研、生产、服务、培训为一体的物联网技术实践基地。建设时,兼顾我院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建成既能满足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实训要求,又能符合我院其他相近专业的学生实训要求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同时,酝酿对其他高校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以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及与其他高校的资源整合。

2 校外实践基地内涵建设

(1)探索并初步构建“认知+专业+顶岗”实践教学体系和“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的企业实习机制。

由于物联网产业是新兴专业,目前各高职院校实训条件普遍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因此加强与合作企业联系,将部分校内难以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转移到对口的合作企业开展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广东安居宝公司合作建立了校级“安居宝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践教育中心”和“广东安居宝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以工作任务、项目为学习载体,把“安居宝厂中校”等实践教学基地的“物联网系统需求分析”、“物联网系统方案撰写”、“系统硬件设备采购”、“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安装、调试”、“物联网应用系统维护”和“物联网应用系统推广”等多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三个实训环节中,使学生在各个车间课堂中实现多岗位轮换。

(2)构建“融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通过调研引入权威企业岗位标准,螺旋上升渐进式设计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制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标准》。

(3)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和网络课程。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遴选开展5门优质核心课程进行建设,并在专业和与行业企业推广应用。

3 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抓住“创新强校工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物联网应用技术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建设的双重契机,按照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的评价标准,建设一支由来自学院的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理论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专业实践技能熟练、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以适应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的“示范性”和“技能型”的复合要求。学院把兼职教师培养纳入学院教师培养规划,开展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交流活动,制定《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专兼职教师结对互助合作管理办法》等办法,促进专兼教师“一帮一”双向互助,有计划地培养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兼职教师校园行活动,增强兼职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支持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合作开发课程和制定课程标准;保障兼职教师待遇,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育学、普通话、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使他们取得教师资格证,建设期内培养3-5名兼职老师。完善学院教师下企业实践与服务实施办法,制定《校企岗位互换交流实施细则》、《教师工学结合绩效考核办法》等实施细则,有效导入绩效考核、薪酬、激励体系,激发教师下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专任教师“下得企业”。

“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由校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师和企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实践基地”既要调动指导教师积极性,又要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和参加实践的机会。

(1)建立校企实践指导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发展机制。学校专业教师通过“实践基地”平台,为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直接⒂肫笠倒芾怼⒖蒲小⒂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紧密融入教学过程中。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实践基地”平台,指导学生的具体实践工作,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实践教学工作能力。

(2) 建立校企实践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培养实习指导教师的职业兴趣,提高他们对教育工作的认识,解决工作态度和认识倾向问题。学院与对口企业签订岗位协议书,企业选派符合学院兼职教师资格, 具有影响力的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按照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支付工作报酬。

(3)“一师双岗”打造教、做双优的基地教师队伍要求和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与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能力相关的技术岗位上“锻炼”,每期实践“锻炼”时间应累计不少于一个月,每五年必须累计不少于5个月。这样即可使专任教师获得了企业一线实践经验,又可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智力支持。同时,依托骨干校建设中的“校企联络工作站”等机制,要求基地的兼职教师必须有承担校内一门以上理论或实践课程的教学经历,以便合理制定教学计划、选取教学方式。

(4) “教产结合”提升基地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基地教师充分发挥教学和项目研发中的经验和智力等多重优势,主动服务于行业、企业乃至区域产业经济经发展和建设。包括:开展企业员工岗前、职后、转岗培训;进行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提供智力支持;举办科技讲座等,进一步提升基地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5)通过二年建设,使“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人数在现有基地上增加20%,培养2名以上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指导教师,提升整体队伍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勇于担当的师资队伍。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以服务企业、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为宗旨,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健全专业层面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和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螺旋循环机制,形成行企校共建专业、校企合作育人、专业建设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格局。

项目来源:1.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2.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隋秀梅等.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现代教育科学,2014年第3期;

2.庞福等.浅谈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科教.2015年7月;

3.黄冠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第7篇:校外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校课堂 课堂实践教学 课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课堂实践教学就是指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理论的接受、理解和应用的相关活动,从而达到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目的。只有不断增强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实际能力,才能使他们早日成为顺应时展的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所以高校课堂的实践教学就成为高校教师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1高校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遵循的指导理念相通

1.1高校课堂教学的指导理念

目前在我国教育界有两种理论影响较大。一种是“知识传递型”教学,强调教师是主体,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R;另一种是“知识建构型”教学,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知识建构型”教学建立在默会知识的维度上,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教学过程一定要涉及人类“默会知识“的维度。也就是强调任何学习都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活动,都要注重对话性的实践,而不是教师的单面性的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活动。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亲身考察,了解社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发现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思考与实践训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增强更直接地介入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1.2课堂实践教学的指导理念

高校课堂实践教学强调了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要围绕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要求,积极推进高校课堂教学的改革,采用多种新方式、新方法、新手段,以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二是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引入实践的内容,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从而实现课堂实践教学达到甚至超越课外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课堂教学在指导理念上是课堂中融入了课外实践教学的内容,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设备等条件中达到微观课堂实现大社会效果的目的,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实现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的课外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1.3高校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相融互补

1.3.1课堂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的结合方式

传统的实践教学强调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才可以进行,而高校课堂实践教学是将学生的实践教学搬入了课堂,使高校课程的实践教学得以在课堂上进行,这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的结合方式。

1.3.2课堂实践教学是课外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

高校课堂实践教学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形式,使实践教学由单一的课外进行发展为课堂上和课外都可以进行,从而使实践教学不再受时间冲突、空间容纳、人力多寡、经费是否充足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1.3.3课堂实践教学是学生将来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有益教学模式

高校课程不仅是一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让学生培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就国际社会的复杂形势而言,中国的全面发展与自身的民族问题、、邻国关系问题等也都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命运,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与学生长远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学生平时喜欢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高校课堂实践教学优于课外实践教学之处

2.1高校课堂实践教学大大节约了教学和学习过程的时间和空间

高校课程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所有的教学活动全部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与教学中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课外实践教学相比,课外实践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求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才可以进行,特别强调一定的空间和条件,需要联系校外实习单位,真正进入到社会中或生产一线单位进行等等。所以课外实践教学需要走出课堂才可以进行,同时还需要和相关单位或部门的配合,对人力、物力、财力有一定的要求。

2.2保障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的准确度,避免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

学生课外实践就是必须在课堂以外进行,如果没有相应配备的教师跟随,那么学生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其实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课外实践教学也会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有许多相关的理论知识,如果学生掌握的不够精准,就很难实现学生运用的效果。课堂实践教学是一边学习,一边反思,一边由教师指导,从而实现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精准掌握。

2.3高校课堂实践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在课堂上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提供活泼有趣、渗透力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高校课堂实践教学在两个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1)高校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核心思想,真正实现教学的“以学生为本”的指导理念。追求学生在现有基础的情况下,主动去学、乐于去学、真正去学。

(2)由于课堂实践教学的方法多样,形式新颖,所以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掌控能力。要具备与学生较强的沟通能力,因此对教师的教辅工具(多媒体、网络等)的使用、教授方法的运用和自身知识面的广博与专业知识的深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8篇:校外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学;实验中心;实验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李新宇(1984-),男,湖南益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外语教学综合实验中心,助教;邓于祁(1962-),男,湖南江华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改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YS11J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138-02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为适应社会、经济和时展的需求,外语教育的实验教学技术和模式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本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对外语实验教学体系及外语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为地方师范院校外语教学实验中心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外语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意义与理论依据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开始于2010年,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完成了外语教学网络多媒体系统、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和语言技能综合实验室等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外语实验教学体系已基本完善,外语教学实验中心也初具规模。在外语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前,和众多地方师范院校一样,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外语实验教学条件方面远远落伍于其他高水平重点高校,实验室建设依然停留在传统语音室的建设阶段,实验室数量不够,实验室类型单一,实验教学方法落后。这种以传统语音室为基础的强化语言训练外语实践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通过机械的训练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制约外语实践教学水平提升的因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主体的认知结构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外语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特别是为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平台的外语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基础和支撑。[2]以建构主义和自主学习为理论基础的外语教学实验中心建设是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改善办学条件、提升专业实验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外语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外语实验教学中心依据语言学习目标和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模块化,在“语言基础实训教学”、“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教学”、“实践训练及模拟实训教学”三个实训层次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语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该体系突出了抓基础、重应用的特点,涵盖了“语音语调”、“视听说”、“阅读写作”、“笔译”、“口译”、“师范生技能”等语言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实验教学环节。各实训层次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语言基础实训教学主要集中于语音语调、教师口语等语言基础模块的训练和强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视、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的外语基本应用能力,为专业外语课程实验打好基础;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教学主要为外语专业学生提供专业技能提升的平台,包括阅读与写作、语言学等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实践训练及模拟实训教学主要应用于笔译、口译、教师技能等高技能和高交际能力的课程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三、外语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实践

1.实验中心建设规划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以构建一个集语言基础教学、综合实验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外语教学、实践、学习平台为目标,以网络化数字语言训练教学环境为基础,坚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体现语言学科发展要求和现代语言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建设完整的外语实践教学新体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教学实验中心建设规划如图1所示。

2.实验中心主体要素建设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建设规划包括语言综合教学实验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和语言基础教学实训平台三大部分。语言综合教学实验平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和专业应用技能的实验与实训,其中语言技能综合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和同声传译实验室于2013年3月建设,主要面向外语专业类学生,可进行视听说、翻译理论与实践、同声传译等外语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实训练习,还可进行语音语调、笔译、口译等课程的在线考试。外贸综合实验室已建设有商务英语模拟谈判实验分室和世格外贸教学综合实训平台,其中商务英语模拟谈判实验分室建设于2006年,能够进行模拟商务英语谈判实训教学,世格外贸教学综合实训平台建设于2011年,可用于外贸类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微格实训室建设于2005年,是为全校师范生提供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场所。其特点是“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它将完整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单项教学技能。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已建设有基于校园网络的雅信达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平台,面向全院学生开放,可供学生进行外语自主学习与语言过级考试辅导。

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于2010年开始建设,2013年基本建成,是集媒体制作单元、网络媒体资源系统与网络控制与管理系统于一体的综合媒体资源开发与管理平台,包括外语教学资源库、网络多媒体录播系统、网络教学直播广播系统、教学资源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媒体制作单元主要用于将媒体资源进行进一步制作、加工,以满足教学需要;网络媒体资源系统主要将媒体资源进行整合、编目和管理,以方便各应用系统调用;网络控制与用户管理系统主要是对整个实验平台的网络和用户进行管理与控制,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语言基础教学实训平台包括语音实验室和外语教学网络多媒体系统。语音实验室建设于2005年,先后建设了6间传统模拟语音实验室和8间数字语音实验室,可用于全校的语音实验教学;外语教学网络多媒体系统建设于2010年,该系统采用Windows平台的IP网络结构进行管理,全面支持多种格式数字音视频,并能接入多路外部模拟音视频信号;支持精品课程视频自动录制,网络教学同步直播和广播,网络视频资源下载;教师机终端可无缝接入校园网、INTERNET,与远程教学系统兼容,可以随时搜索和共享网络教学资源,以满足英语专业视、听、说、读、写课程的操练性和综合性实训教学需求。

3.外语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外语系共有各类学生2000余人,根据建构主义情景教学的要求和外语实验教学经验,参照语言教学环境要求的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外语系在文科楼C栋建设了外语专用教学楼,其中网络多媒体教室22间,网络多媒体录播教室1间,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等其他实验室4间,网络多媒体中控室1间。另外,还有1间商务英语模拟谈判实验分室和全院共享的语音实验室分布在科技楼与理科楼,基本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一体且不被外界干扰的全外语学习环境。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外语教学综合实验中心只有1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除了归口学院公共管理实验中心统一管理的语音实验室和微格实训室以外,其余所有的外语教学实验室与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维护都由这位实验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当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缺乏是外语教学综合实验中心存在的最大问题。

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是实验中心建设的关键。只有建设一支业务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爱岗敬业的实验教学队伍,才能搞好实验室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长期以来,实验技术人员都被高校现有的人事制度“边缘化”,在岗位和职称晋升等方面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3]这样难以形成稳定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

今后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在实验技术人员岗位编制、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进行改革,认真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科学管理办法,这样才能稳定实验队伍,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充实实验室队伍,鼓励各类能力较强的教学人员充实实验室岗位,改善实验队伍结构,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基本素质;定期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使新设备、新技术能充分发挥作用。[4]

地方师范院校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必须服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教学综合实验中心要结合翻译研究所和小学英语教育研究所的技术、人才与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五、结语

目前外语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现有的外语实践教学和管理水平还远不能达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今后将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探索,也为省级语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皮之军,李建海,于敏,等.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27-29.

[2]张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基于网络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7,(2):48-50.

第9篇:校外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外语教学;文化自觉;文化身份认同;中华民族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国际化随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跨文化外语教学在这样一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与仅注重句法规则与语言交际的传统外语教学不同,这种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与跨文化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模式,以内容主题教学为依托,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它符合国家进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符合国际社会展开良流与合作的趋势,是我国提高国际教育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构建并实施符合中国社会现实、教育现状与文化环境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是如今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的一项课题。笔者在本文中将就我国高校跨文化教学的意涵、目的及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一、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意涵及目的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理念原始于美欧等国,以跨文化交际学界与外语教学界学者的研究与传播为主。如Byram等人提出的语言-文化教学[1]、Fantini提出的以培养文化间交际能力为目的的语言教育,他们从跨文化交际学、外语教学法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将文化视为动态发展的过程,强调跨文化意识、情感与交际技能在外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主张在外语基础语言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生文化认同与跨文化身份的重构,通过有机结合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达到培养跨文化人与世界公民的目的。近几十年来,跨文化外语教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张红玲教授在其著作中从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层面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进行了系统性的划分,将目的语语言、多文化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列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目的语语言与文化的学习,对自身民族文化进行反思与自觉。[2]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从教学深度和广度上来讲,可以说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它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年满十八岁的高校学生,该学生群体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从其社会性发展特点上看,由于成长于中国社会中,长期接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他们在多年的社会化进程中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带有明显母文化印记的符号系统、基本行为规范和语言逻辑思维。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个体对自身养成的文化习惯与行为特点可能“习而不察”,但不可否认的,到达大学阶段的学生已在此过程中确立了自身的文化根基与群体归属,且处在自身世界观、文化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另一方面,从其认知发展特点上看,基于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由于知识经验的增多,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的提高,高校学生处在记忆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极佳时期。同时,大学时期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走向稳定成熟的时期,“我是谁”“我属于哪个圈子”等自我身份与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所在。[3]由此可见,对高校学生开展跨文化外语教学,是可行且必要的。以跨文化能力与外语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外语教学,以开放性、互动性与创新性为特点,既符合大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符合其个人社会性发展与身份构建的需要。具体讲,该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运用所学外语语言知识对目的语文化及本族文化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模拟或真实跨文化情境下的交际活动训练,在处理各种跨文化冲突的体验和学习中对自身所属文化,尤其是深层文化因素进行反思,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从而实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性继承与自身跨文化身份的建构。据此,笔者认为,我国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意涵及目的可以表述为:通过对外语语言及文化知识的教学,加强对母语和本族文化的理解、反思以及对外传播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实现真正的文化自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能力的,且愿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跨文化复合型人才。

二、我国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虽在近数年来发展迅速,但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整体上看尚不成熟,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培养途径及策略建议等方面。张红玲教授著书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理论建构、原则和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写进行的系统性论述[4],以及叶洪教授所论述的后现代批判视域下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新理路及对跨文化“第三空间”的探索[5]等核心文献是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对构建和完善我国跨文化外语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参考。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师资水平、课程设置以及对外语教学中跨文化因素的认识与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目前在实施以培养跨文化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上的效果还不尽人意,从教学理念、教材到教法都存在一定的缺失。具体讲,跨文化因素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对课文内容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与讨论,以多元文化为相关主题的演讲与讨论,以及设立如西方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等专业或选修课程等方面。这些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结合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习得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及基础理论,对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就目前实际实践的过程与结果来看,这些方式倾向于各为一体,相互之间没有太多关联,教法上多偏重于对目的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的介绍及跨文化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在对学生跨文化敏感性、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技能培养上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互动及跨文化交际体验或模拟训练的开展所占比重较小。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往往限于在老师的硬性要求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没有形成主动探索多元文化知识与积极反思本族文化的学习习惯。其次,目前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有关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深层文化因素的相关内容所占比重较少,且多侧重对客观文化或浅层文化的介绍。很多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中“和而不同”“中和位育”“天人合一”等优秀思想和经典国学典籍及主要学说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是仅限皮毛,远远达不到用外语对其进行阐释和讨论的水平。这种对自身母文化了解程度与分析能力的欠缺,易导致学生在跨文化沟通情境下缺乏文化自信,即使其已具备足够的外语基础语言知识,也难以就相关文化内容与对方展开话题,更无法运用本土跨文化相关思想对跨文化冲突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达不成跨文化外语教学的预期目标。

三、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实践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文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实践应该遵循开放性、持续性、阶段性和多样性的基本原则,以文化主题内容为依托,结合外语语言教学,由浅入深分阶段对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情感及技能进行全面培养。开放性是指在教学中坚持开放、灵活、客观的教学态度,通过文化讨论与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探索新知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持续性是指跨文化外语教学不能仅通过一两门或是一二个学期的基础或专业课程来完成并达到既定目标,而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长期、系统性的文化与语言训练来完成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阶段性是指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内容宜根据语言知识与跨文化训练的难易程度进行细分,并在适宜的学期时段对相应内容进行教学;多样性是指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方式不应单一化,应探索并采用多种实践途径,并将各类有效资源有机整合,实现整体效果最大化。

(一)强调跨文化能力培养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参与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内在动机

帮助学生切实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让其不仅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要做”“做了可能有什么样的收获或成效”,由此增强学生参与跨文化外语互动教学的积极性。高校学生,尤其是刚进大学的学生各方面的可塑性都比较强,比如学习方法与认知思维习惯的形成,他们往往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充满期待。因此,在开课之初,适当的引入文化学习、外语学习以及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概念,并通过对某具体文化现象或事件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他们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跨文化因素对个体学习所能产生的影响产生深刻印象,加强其在后续学习中有意识进行跨文化知识学习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在动机。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就中国学生上课参与互动少或者不主动问问题的习惯为主题组织学生运用外语展开讨论,鼓励他们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性格层面进行分析,同时将西方学生与之截然不同的上课状态、思想观念和学习习惯进行对比和现场体验,在此过程中完成讨论、反思与后期学习计划,运用学生熟知且有切身体验的事例或现实问题作为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结合更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大中华民族文化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用外语表述及分析相关文化内容的能力

进行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足够的语言知识技能和专业能力,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愿意为祖国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并以中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为己任。加大中华民族文化在教学中的比重,在内容上从如建筑、书法、太极等浅层文化因素,深入到影响国人价值观、行为规范与思想观念的深层文化结构因素,以优秀文化典籍为内容依托,运用外语语言,以对本族文化的讨论与反思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与发散性思维,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让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下能够“有话题”“有观点”,能够用外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文化沟通、分享与传播。

(三)探索并采用多种跨文化外语教学途径,灵活运用已有教学资源,并将其有机整合,达成教学效果最大化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大学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其实现途径也多种多样。首先应保证在基础语言课程中融入跨文化因素的教学。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其中的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技能的习得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基础语言课程相对学时较多,将相关文化内容纳入课程中学习,能够保证跨文化教学的持续性。当然,光靠讲授与文化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远远不够,批判性文化意识及敏感性的培养更为重要,这也对教师本身的跨文化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们已经具备一定跨文化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再开设选修性的跨文化交际专业课程(最好为双语教学),进一步加大对该领域的理论学习及实践体验,并配合辅模拟训练和实践活动,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实现跨文化外语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需充分利用校内已有资源,例如在读留学生资源,在线交流平台,合作项目学生经验交流、师资互助等,将其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机会。综上所述,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外语教学,我国高校应针对现存问题,以西方及本土相关跨文化理论与教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华民族文化的讨论与反思为基本出发点,运用开放式、主题式对比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实现我国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既定目标,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和贡献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Byram,M.&Zarate,G.(eds.).TheSocioculturalandInterculturalDimension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StrasbourgCedex:CouncilofEuropePublishing,1997.

[2]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94-198.

[3] 刘华山.高等教育心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24-38.

[4]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