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消防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时期;消防装备;建设
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隶后,贯彻授旗训词精神,看齐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主力军、国家队”定位,树立“全灾种、大应急”理念,在面对紧紧围绕灭火救援这个中心任务的过程中,消防装备建设应该坚持实战实效导向,在队伍战斗力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围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链条职能任务大幅拓展装备建设发展,是未来消防装备建设发展的总体方向。
一、目前消防装备建设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社会经济与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此产生的消防安全隐患也大量增多,城市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大型生产企业等一批易发生大面积、立体型、人员群死群伤等特大灾害事故也急剧增加,消防队承担的任务日趋复杂,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全年出动总数高位运行,应急出动任务繁重。且随着消防队伍的改制转隶,新组建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履行的职责使命更加光荣,承担的灭火救援和抢险救灾任务更加艰巨。全新应急救援理念的提出对于灭火救援的时效性、覆盖面、综合性的要求提高,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挥更大程度地依赖于消防装备,传统的装备器材已难以胜任国家队、主力军的要求。消防装备的集成化、信息化、模块化成为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消防装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装备缺乏统一性和通用性。由于历史原因,当前我国消防装备的生产和配备厂家多、品牌杂、型号不统一,且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标准,这导致了消防设备的通用性降低,成为影响作战效能发挥、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瓶颈”。基层采购消防装备时未形成统一规划,通常购自不同厂家、不同标准,导致使用、训练、维护无法相互更换,售后维护保养出现断档情况。此外,横揽全国,已配置的消防装备标准呈现小地域性,装备配置的不统一不通用就难以形成高效的跨区域大空间联合作战,这与国家队、主力军的总体要求相悖。(二)消防装备缺乏综合性和智能性。根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2020年消防救援工作要点》的任务要求,需要消防队伍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这包括对整个消防队伍的人员、车辆、物资、装备、社会联动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而目前队伍内部各部门各自为战,各练一摊情况较为突出,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联动,这不仅是作战部门与保障部门之间,保障部门之间有时也是泾渭分明,在智慧城市这一大的科技理念的主导下,智慧消防作为其中一个模块,也成为未来消防救援队伍作战的智囊和决策辅助,而目前我们的队伍在如何运用好人工智能这一块尚属空白,需要加快步伐予以填补,这样才能与当前应急救援任务相匹配,与现代化、综合性的战斗力管控衔接。(三)消防装备缺乏集成化和模块化。根据消防救援队伍救援灾害类型的不断拓宽,救援装备专业性不断深入,装备配备的种类日益繁多,为达到能够处理大规模、跨地域、长时间、高强度、多领域的应急救援任务,模块化和集成化的科学装备配备成为完成任务的有效保障,在此次疫情处置上,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快速建立,包括各类方舱医院的搭建都得益于模块化的设计和储备的方式,这样的模式同样适用消防领域,目前模块化装备以模块消防车为承载,按照不同专业队器材需求,配备了地震、水域等装备器材模块,对于科学的配备还需要进一步科学研判。(四)消防装备缺乏专业化和精细化。消防救援队伍主力军与国家队角色的转变,对于消防救援队伍灭火救援能力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救援专业化要求也随之提高。根据灭火救援实战的情况,要求我们成立了高层建筑灭火救援队、地下建筑灭火救援专业队、大空间(大跨度)灭火救援专业队、化工火灾事故灭火救援专业队、交通、水域、地震灾害救援专业队等专业队伍,但是目前除了水域和地震救援专业救援队部局明确了人员和装备器材的配备标准外,其他专业救援队的装备配备没有具体要求,各总队只能按照实际情况配备,若出现跨省、地区增援的情况,必定会出现装备器材无法通用的尴尬情况。另外,按照现有标准水域救援队专业器材配备为8类74种,地震救援队标专业器材配备为8类77种,但只是种类确定,具体参数没有要求,很有可能导致出现品牌型号不一而不通用的情况。
三、消防装备建设发展方向
(一)加快消防装备统型节奏步伐。一是开展现有装备摸排建档。对各支队现有装备厂家、型号、外观、技术参数等方面摸底清查,汇总建档;同时,组织消防专家并结合各支队实际情况广泛开展针对性调研,认真听取基层一线官兵的意见,如哪些需要统型、哪些亟需统型、统型内容是什么、技术要求有哪些、如何开展统型等,提出支队装备统型规划,按程序、有步骤地稳步推进统型工作,并将调研结果及时反馈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实践建议。二是加快总队采购集中化进程。笔者所在总队目前对各支队采购的装备参数进行集中论证,这已经是迈出消防装备统型的重要一步,但是根据部局《关于加强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备统型工作的通知》要求,省级总队应该对于装备进行集中采购,配发支队,由于各支队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良莠不齐,资金争取情况不同,各类灾害事故集中点位不同,应该建议个人防护类装备由总队级单位进行统一采购,灭火救援类装备可由总队审核论证后各支队自行采购。三是建议加快修订统型标准。目前我国消防装备只有灭火防护服和抢险救援服部局已下发统型标准,还有14种装备器材下发了统型征求意见稿,尚无正式文件下发,建议部局应该按个人防护装备——灭火装备——抢险救援装备的顺序逐步建立和修订统型标准,在标准修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外形尺寸、接口形制、通用配件等装备统型问题,引导装备生产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制造阶段就开展统型工作,从供给侧着手解决装备统型问题。(二)开展消防装备物联网络搭建。面对当下严峻的救援任务,时限精细化、迅捷化、智能化联动战力效能是消防救援发展的大方向,装备物联网这一概念的引入,可以很好地的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的技术手段,将“智慧”与“消防”深度融合,实现战斗力感知,多维度研判,多元素联动、多层面管理。物联网技术与消防装备管理的深入结合,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使相关设备的管理与使用效率更高,实现智能化管理与调度,避免人工管理出现的失误。以一个装备物联网平台为依托,通过对支队所有在用和库存的装备器材和车辆进行镭射标签捆绑,将其信息录入系统,即可对车辆装备进行基础信息掌握,动态追踪,数量统计等多方面功能,实现日常装备物资的全生命周期可视化、智能化,提升管理效率,对于灭火救援现场物资调拨摒弃传统的数量统计和人脑记忆,而是通过大数据平台,综合火灾种类,交通状况、车装位置,物资状态等交叉因素综合分析,自动生成联动保障方案;同时能够汇总及融入社会化联动保障单位信息,充分发挥整体联勤保障优势,从而提升作战效率。当然智能物联也同样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管理与培训,促使其快速掌握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提升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还需要与供应商建立良性的售后服务关联,对于软件定期升级,指导相关人员做好装备物联网的优化升级工作。作为未来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建议部局能否将其运作模式与原理与现有部局研发装备管理系统深入融合,真正使软件服务于工作,更加的智能化和具有可操作性。(三)深入消防装备模块体系建设。消防装备模块化的建设,与重大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故等应急救援实战密切相关,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民群众在灾害中的损失。在模块类型设计上,我们可以设置建筑火灾装备模块、石化火灾装备模块、地质灾害救援装备模块、山岳救援装备模块、水域救援装备模块、现场指挥部装备保障物资模块、生活保障模块等。在模块器材选配上,应该遵循实战需要的原则:作为火灾扑救现场装备的补充,重点考虑“常用的、消耗大的、特殊的、随车器材未配备的”装备;地质灾害、山岳和水域救援模块定位为主战装备,随作战人员第一时间出动,第一时间展开,装备配备应满足一支专业队完成基本救援任务所需的装备配备。以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为支撑,分层级、分类别对消防员防护装备、灭火救援器材、消防车辆等进行统型,努力减少不必要的装备型号规格,不断提升标准化、系列化、通用配备和管理水平,为灭火和应急救援提供有力装备保障。在模块运输中,应采取自装卸式集装箱、小型标准化模块运输箱、标准化航空运输箱、无伞空投储液罐、救援背架、便携式推车、多用途电动搬运推车、电动液压叉车和无人机等多种装卸方式和运输手段,实现航空、铁路、公路等多样化装备模块化运输,形成配备、储备、运输和投送“全链条”保障模式,打通救援现场保障的“最后一公里”。(四)加快专业救援器材标准出台。按照目前实际情况,应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完善已经有种类标准的水域、地震救援队器材的具体参数。建议部局应该统一标准参数,现在中国国家地震救援队、蓝天救援队、专业的国际救援组织等救援经验丰富,好使好用的器材可以借鉴,建议部局能够配备全国救援队一部分示范性器材,各省可参照部局配发的示范性装备器材采购,自上而下的开展器材统型;第二步对尚未有装备器材标准的专业救援队研究所需装备器材种类,逐步研究参数配置,用专业的器材武装专业的队伍,提升专业救援队的作战效能。同时应该适时组织作战训练的研讨会、比武竞赛等活动,通过实际切磋与探讨,对于效能较高的装备器材交流和汇总,让装备真正的最大限度的保障和服务于实战。
参考文献:
[1]潘德禄.关于加强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备统型的几点思考[J].应用科技,2017,(9):288.
[2]黄磊.简述消防装备模块化体系建设——以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为例[J].今日消防,2020,(4):27-31.
[3]费波.消防装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学家,2016,(4):49-50
[4]谭智.消防装备管理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26).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网;高校
一、引言
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根据总理考察的指示,无锡迅速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江苏无锡成为“感知中国”的中心,成立了中科院无锡传感网工程中心,由此奠定了江苏省在物联网研究、开发与应用实践方面的中心地位,由此徐州市面对物联网发展的热潮,也具有了一定的优势。2010年3月14日,徐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共建徐州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建立不仅为市校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创立了新机制,也标志着徐州物联网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结合徐州市“感知徐州”、“感知煤炭”行动,“感知教育”。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在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国家建设需要相对接的过程中,物联网在高等学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绿岛”意义。高等学校通过这一战略性产业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更能在社会层面上为物联网在企业、政府和家庭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示范作用,为物联网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普及提供突破口,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二、物联网的内涵及发展过程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提出,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2009年,随着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中国诞生了“感知中国”的物联网发展理念。与此同时,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与CCSA“泛在网”工作组TC10的成立推动了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业内人士认为,物联网将掀起全球的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物联网发展标志性事件如图1所示。简单地说,物联网就是用物与物的信息传递,替代人与人,人与物的信息传递,它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可以有效减少能耗,提升效率,保障安全。这样的技术将在校园中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变革。
三、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如图2所示。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主要由各种传感器及传感智能设备构成,完成信息的收集与简单处理,并且将信息传递出去。感知层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如何在节能的同时达到节点小型化和智能化,以及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感知层技术还不够成熟,限制了物联网的应用和推广,是目前物联网技术研究的重点。感知层要求加快各类传感器件的研制及新传输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应用。
传输层是体系结构的中间层,主要负责处理感知层传递的信息及信息的远距离传输,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它主要包括互联网、校园网、移动通信网等,是连接感知层与应用层的中间层。物联网的应用以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为前提,因此互联网仍是物联网的核心与基础。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主要是服务及应用,包括服务数据库、用户信息数据库等。将海量数据分类、整理、计算、挖掘分析,然后应用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等领域。
四、智慧校园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地球”成为美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同年8月,国务院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指示要迅速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在高校的应用—建设智慧校园已成为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手段方面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智慧校园的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校现代化管理的标志。智慧校园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改变师生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智慧校园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供水系统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教学、校园资源与生活的整合。
五、物联网在智慧校园的应用
1.在教学方面
(1)在建立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方面,利用现有物联网的核心技术:RFID技术的支持,有利于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从而对教学的质量建立保障和监控体系。通过RFID标签和校园智能卡系统的结合,教师可利用物联网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动的统计。例如:在分组实验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出席和对应的实验器材建立联系,通过RFID系统建立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院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也可利用RFID技术,对学生学习情况、到课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学生工作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物联网在教学管理中还可以用于人员考勤、图书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例如带有RFID标签的学生证可以监控学生进出各个教学设施的情况,以及行动路线。又如将RFID用于图书管理,可通过RFID标签可方便地找到图书,并且可以在借阅图书的时候方便地获取图书信息而不用把书一本一本拿出来扫描。将物联网技术用于实验设备管理可以方便地跟踪设备的位置和使用状态,方便管理。
(2)智慧图书馆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它的理想模式就是无需人工服务。目前物联网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主要是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以智能书车为例来说明。
智能书车是一种移动式RFID文献归架管理设备,具有查询、定位、书架智能导航等功能,可实现文献架位信息收藏、文献分拣、新文献上架等功能。具体流程:书籍拣到书车上,通过阅读器识别书籍的RFID中存储的信息,记录并显示文献在书车上的位置,同时根据获取的书籍存储架位信息,将需要进行上架工作的位置和书车上对应的书的存放档位对应起来,并在书车的显示屏幕上按照书库的位置将该车书的具体上架位置显示和指引出来,方便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率归架。
(3)物联网应用到实验室中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和智能插座等。
设备管理:RFID存储实验设备的基本属性等信息,利用阅读器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再利用网络进行统一管理。
实验过程管理:首先,RFID可以帮助学生方便地获取实验步骤、操作要点、使用帮助等信息。其次,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不当时能自动警告并中断实验过程,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实验数据可以被实时采集并以适当的方式提供给实验者,实现实验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
智能插座除了拥有传统电源插座功能外,它能够将各个实验设备的耗电量信息实时反馈给实验室管理员,管理员能随时开关插座,实现插座与人的对话,起到高效节能的作用。
2.在生活方面
(1)食堂管理
食堂管理是智慧校园重要组成部分,基于RFID技术的食堂管理系统主要分成三部分:
①含RFID电子标签的饭卡:师生每人拥有一张这样的饭卡,卡里面包含了用户信息。
②RFID阅读器:在每个食堂售饭窗口安置一个RFID阅读器,将读到的信息传至后台数据库查询,读取卡上金额,并扣除消费金额。
③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将用户的注册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可以方便管理员对食堂消费业务的查询。
(2)浴室水控管理
基于RFID技术的浴室水控管理,可以实现用水自动化管理,主要功能以信息数据实时显示。当RFID卡位于阅读器感应区时,阅读器就显示卡上余额,然后可立即进入用水计费状态。
(3)考勤管理
学生考勤是学校日常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常规考勤工作主要都由教师承担,花费教师额外的时间与精力。
基于RFID技术的考勤管理工作流程:每次上课前,学生用含RFID标签的校园卡(或手机卡)刷卡进教室,教室内的设备在接收到读卡器发送来的学生刷卡记录数据后,将数据发送到远程服务器;远程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后,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然后,教务人员或者教师通过浏览器登录到考勤查询网站,可以实时地远程查询某一节课或某一位学生或某个教室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考勤情况;学期结束时,每门课程学生的出勤情况或者某个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出勤情况可以自动统计出来。
六、结语
高校,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思维孕育的摇篮,同时也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式实践的基地,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程中,校园和学生往往充当着引领者的角色。目前部分高校已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校园管理,不仅体现出高校善于创新,敢于探索的学术精神,更为物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大胆的迈出了探索的脚步。
物联网会带来相当大的便利,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尚不完整。关于设备和传感器的通信接口标准等是影响物联网发展的挑战之一。其次,由于物联网可跟踪和记录用户的活动、行为、习惯和偏好,对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保护显得非常重要,普及物联网要加快信息安全立法进度,完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根本。第三,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机制尚不完备。传感器如何布置,如何维护,如何管理,如何形成网络,如何使用都是很大的问题。最后,物联网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前景模糊,还需要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吸引更多的产业进入该领域,促进进一步发展。从长远来看,物联网应用前景相当广阔。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代表,物联网的出现将会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和服务,带来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最终将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志军,沈强等.物联网架构和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关键技术[J].计算机科学,2011,38(8):1-8.
[2]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6):123-125.
[3]张应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0(1).
本文立足于数字化设计和三维技术,全方位引入无人机、远程监控、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而向未来的电网建设,提出以“七可一充分”为主要内涵的电网工程智慧工地建设目标。通过对平台和机制建设2个方而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安全、质量、进度、造价管控效率,提升基建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水平。为而向未来的电网智慧工地建设提供了可行方案。
1 指挥监控中心
建立指挥监控中心,综合采用无人机、远程监控和RF工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系统的“可监视”和“可管控”功能。
1.1视频监控
利用视频监控设备,通过监控画而和数码图像,形成对现场的直观化、形象化、可视化感知。
变电站视频头的布点以固定和移动摄像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工启动阶段,在500 kV, 220kV, G工S和周边区域进行固定摄像头布点。施工期间,在重点施工区域设置移动式摄像头,以补充固定摄像头的监测死角。线路视频头的布点以移动式摄像头为主。在重点施工阶段和高空作业期间,由施工人员佩戴头戴式或胸戴式移动摄像头,将视频信号实时地传递给现场监控及远程监控人员。在施工场地的四周布置可移动式固定视角摄像头,对周围人员、车辆、机械、物料等进行监测。
采用外网和内网结合的方式进行视频信号的传递。对于实时性监控要求较高的敏感点作业信息,优先采用外网进行传输,以便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作业缺陷。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或安全级别较敏感的监控信息,优先采用内网进行传输,以提高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外网租用成本。线路施工地点往往位于偏远地区,不利于内网铺设,因此采用外网进行信息传输。
利用工程视频,结合进度、安全与质量管理要求,进行远程视频检查(“四不两直”检查)、人员行为、标准化工地和关键工艺节点监管。深化视频识别与分析能力,实现工地违章智能识别和场区视频定位联动,辅助监控中心人员决策,提高监管效率。
1.2无人机监控
利用无人机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对人员数量、站位、到岗情况等关乎到安全施工的关键事项进行全过程监督,开展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落实情况检查、现场高空特种作业监控和导地线展放过程监控。
制定有序、规范的无人机管理规程,落实责任负责制,无人机和操作人员“一对一”。落实飞行操作工作票制度,详细记录每次飞行的目的、时间和飞行监控内容、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点,针对问题和风险点实现闭环管理。将每次飞行监控的视频进行备份、存档,便于日后查询。
2 远程跟踪
利用电子地图、视频跟踪技术使远程与现场建立实时可视化无死角沟通,加入即时会议,实现对现场工作的远程实时监控。
监控端采用基于空间和时间相关性的目标检测算法进行视频跟踪。引用基于触摸屏技术的智能人机交互界而,在跟踪目标丢失时,可以依靠人机交互的方法重新进行目标定位。监控端的视频数据经高速无线传输网络传送到服务器端用以实时观测监控端的视频数据。
2.1人员管控
在施工现场的重要关口如施工场区出入口等处设置人员门禁,通过人员考勤系统将人员出入信息传递到指挥监控中心,实现对人员有效管控。
门禁方式采用工C卡闸机门禁、人脸或虹膜识别闸机门禁、二维码闸机门禁、RFID无障碍通行等。不同类别人员采用分类门禁方式通过闸机。工程管理人员采用人脸或虹膜识别的门禁方式,以提高工程管理的安全性。常规人员可采用二维码、RF工D等门禁方式,以提高通过速度,减少滞留时间。闸机与消防系统联动,当出现火灾等紧急情况时,闸机转入紧急通行模式(常开),方便人员紧急疏散。对于无法显著设置出入口的施工现场,采用移动考勤机进行出入考勤。
2.2资源管控
利用标识与识别设备和定位设备,对于各类建设资源,包括人员、车辆、材料、工器具、施工机械等生成数字标签,利用资源识别,记录其在重要关口进出行为,并进行实时位置跟踪。设置GPS定位电子围栏,通过资源定位,对人员、机械设备和材料进行监管,当人员、设备或材料无故离场时,系统会自动记录并做报警处理。
2.3 环境监控
在施工地点布置扬尘噪声监控系统,实现对施工现场扬尘、噪声的在线动态监测和综合管控。
对地域、时域离散的建设工地、拆迁工地、堆料场地等监测地点实现动态监测,监测信息综合上报,在监控中心集中显示。采用在线监测技术,全天候24小时全而监控现场扬尘和噪声污染情况,自动上传到监控中心,数据超标时自动发出声光报警,短信提示相关管理人员。在线监测扬尘、噪声、气象数据,综合报警抓拍图片、实时视频图像的多维度数据综合分析、为环境监测与考核提供多维度佐证。综合多维度数据订制数据应用模式,实现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多部门联合监管。
在施工现场布置除尘炮雾机,实现监控、管控措施联动,一旦发现扬尘数据超标,立即启动除尘炮雾机。
最后,通过建立并完善值班和巡检制度、视频布置监控制度和人员资源管控制度,对施工现场360度和24小时监控,实现人、机、物的“零误差”管控。
3 通信办公云平台
构建通信办公云平台,布置省公司一指挥中心一项目业主项目部三级视频会议[c]和OA办公系统。综合采用光纤通讯、5G, WiMAX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系统的“可通信”功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线路工程通讯困难问题。提升信号传输速率50%以上,降低故障中断率到1%以下,确保施工现场与项目部、项目部与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与省公司的“0延时”高可靠性通讯。
3 .1智慧工地的机制建设 数字化设计和施工机制建设
推进三维设计在初设和施工图阶段的进一步应用,并将三维技术与B工M技术和激光点云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智慧工地‘可推演”和“可复制”功能。
通过进一步采用三维设计技术,大幅减少初设和施工图出图时间,提高材料、物资和施工量招标的精准程度,将设计误差约束在合理范围以内。通过三维设计与B工M技术融合,开展全过程的模拟推演,提高风险点识别和风险控制的效率。通过三维设计与激光点云技术融合,阶段性对现场整体、细节进行“复制”扫描,提高施工进度管理效率,将施工安全隐患的前期识别率提高50%以上。
3. 2智能化成本管理和施工机制建设
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0],进一步应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的“可挖掘”和“可交互”功能。充分利用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积累的海量业务数据,挖掘关键成本管控指标并利用其进行成本控制,提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管控和风险预警效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监控、施工和监理过程的人机交互。为监控人员提供智能化建议,为施工人员提供在线化监测,为监理人员开展便携化检验。采用VR技术,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文明施工意识。通过智能化成本管控和施工机制建设,降低施工工时,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质量。
4电网智慧工地建设现状和前景
目前,国网北京电力在国内电网智慧工地方而走在前列。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正在全而推广建设和应用基建工程“智慧工地”系统,各级管理人员登录“智慧工地”应用软件,就可实时查看来自变电站的视频监控摄像机、人员实名制一卡通系统、现场环境监测装置等采集的数据。但总体来说,还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即当前电网智慧工地的建设还处于“七可一充分”中的可监视、可管控、可通信“三可”的范畴。随着三维技术在输变电工程设计中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未来智慧工地的建设将继续沿着可推演、可挖掘、可交互和可复制的方向发展。通过先进的数字处理和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对施工现场资源更为有效的管控,是电网智慧工地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设成果的最终体现。
关键词:智能建筑 信息技术 3A系统 宜居城市
1. 引言
智能建筑的概念起源于1984年美国哈特福德 (Hartford)市建成的城市广场(第一幢智能大厦)。中国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但迅猛发展的势头令世人瞩目。北京发展大厦可谓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随后建成了上海金贸大厦(88F)、深圳地王大厦(81F)、广州中信大厦(80F)、南京金鹰国际商城(58F)等一批较高程度智能大厦。据不完全统计,至2001年底,国内已建成的智能建筑约有2300幢。目前在建的智能建筑大厦已转向大型公共建筑,如会展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如深圳图书馆和艺术中心,总投入约16亿元,智能系统占1亿元左右。外刊预测,21世纪世界一半以上智能化建筑将兴建在中国。
建筑物的4个基本要素是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智能建筑是指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人性化环境空间。
当今世界,以4C技术(即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ntro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水平发展迅猛。将成熟和高度智能化的4C技术综合应用于建筑物,可以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计算机综合网络控制中心,依托方便、快捷、高效的互联网、物联网系统实现建筑设备、服务和管理的智能化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建筑物智能化程度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而逐步提高。
现代社会,业主、财产管理者对诸如费用开支、节能环保、生活便捷、环境舒适、商务隐秘、人身安全等方面越来越高的“宜居”要求使得智能建筑“生逢其时”,而建设绿色GDP、实现可持续发展及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为智能建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
2.1 智能建筑的优势
2.1.1 智能建筑创造了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生存环境
智能建筑首先强调确保安全和健康,机房智能控制系统通过综合布线系统将消防监控系统、烟感系统、自动喷淋系统及自动报警系统联网,实现消防监控和动作的智能化;通过中心机房搭载中央空调系统、空气监控系统及自动消毒系统,能监测出空气中有害污染物的含量,并自动消毒。
舒适度方面,机房智能控制系统搭载室内温度、湿度、照度监控和调节系统,可选择性地实现室内环境的人性化调节和自动调节,甚至能对背景色彩、噪声和味道进行控制,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较之传统的控制系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1.2 智能建筑更加节能
我们居住的房屋,空调、照明和家电系统的能耗很大,约占家庭总能耗低70%,而智能建筑通过计算机控制和处理,智能区分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和大气冷(热)量调节室内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根据国外相关数据,智能建筑可比常规建筑节能30%左右。
2.1.3 智能建筑能满足用户多种环境功能的要求
常规建筑是根据事先给定的环境功能进行建筑和结构设计。智能建筑要求结构设计除支持3A功能(建筑设备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外,必须是开放式、大跨度框架结构,允许用户迅速而方便地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或重新规划建筑平面。室内通信与电力供应具有很大灵活性,通过结构化综合布线,在室内可分布多种标准化的强、弱电插座,只要根据要求改变跳接线,可以快速改变插座功能。这种设计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对多种环境功能的要求,实现建筑物的多用途化。
2.1.4 智能建筑具有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和工作条件
通过便捷的互联网、物联网终端,用户足不出户就可借助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音像邮件、电视会议、自动记录等多种手段及时获取国际金融和科技情报,实现信息检索和统计分析,甚至借助云端可以实现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存储。先进的通信手段为业主提供了便宜、快捷的工作环境。
2.2 智能建筑是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根据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建筑智能化结构是由三大系统组成: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和通信自动化系统(CAS);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实施的子系统包括综合布线、楼宇自控、电话交换机、机房工程、监控系统、防盗报警、公共广播、门禁系统、楼宇对讲、一卡通、停车管理、消防系统、多媒体显示系统、远程会议系统等。所有这些系统的有效运行无一不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我国在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关键信息技术领域有了可喜的突破。
近年来我国微电子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成功开发出863众志、龙芯等CPU;我国在光电子技术方面也有所突破,在国际上独立提出并实现了优于现有其它结构性能的40Gb/sDFB+EA(带电吸收的分布反馈激光器)和SOA+EA(带电吸收的半导体光放大器)。研制出国际领先的可调谐长波长探测器;在全固态激光器技术方面,我国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紫外六倍频全固态激光器和宽调谐全固态激光器;
我国近年来在高端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出现了神威、银河、曙光、深腾等知名产品。在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的排名中,2004年曙光4000A排名第10,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十万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软件方面,中文处理软件保持国际领先,我们自行开发了服务器操作系统,实现了桌面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今后电子政务的推开和开放源代码将为我国软件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目前,中国已开展了NGI(下一代互联网)和NGN(下一代网络)的研究和试验,其中最重要的是CNGI项目(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该项目已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IPv6试验网。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密码理论、密码算法、安全协议、网络安全和信息隐藏等技术发展很快。我国专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比如被国际同行称之为“肖-Massey定理”的相关免疫布尔函数的频谱特征。我国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Hash函数的方法―――比特跟踪方法,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内电子政务市场,国产PKI系统已占主流。
中国有用户规模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第三代移动通信(3G)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由中国提议并得到国际电信联盟(ITU)和3G标准化组织3GPP通过的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成为国际3G三大主流标准之一。
无线通信技术方面,我国提出的WAPI(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标准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性能上优于802.11i国际标准。此外,我国提出的SCDMA技术以其优良的性能价格比领先于其他无线接入技术,成为我国农村“村通工程”的首选方式。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我国在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的推广获得了国际大学奖和企业奖,农业信息化示范系统及其应用获得了联合国的奖励。我国开发了“用于测量与控制系统的EPA系统结构和通信规范”,被列入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在工业自动化的现场总线领域有了国际认可的核心技术。
尽管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总体水平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也正以令世人惊叹声态势飞速发展,且正在渗透到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推动信息技术在产业的应用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向。新型城镇化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更离不开智能建筑的大力发展。
3.发展智能建筑为建设宜居城市“保驾护航”
3.1 建设宜居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且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并之后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我国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同年7月,国务院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各地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宜居城市至此成为我国新的城市理念。建设部科技司2007年5月通过《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以来,很多城市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通过争创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造城市品牌,营造更好的创业与生活环境,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由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大部分构成。在总分一百分中,生态环境指标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城市住房、市政设施和城市交通,体现宜居城市易居、逸居、康居、安居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强调以人为本。建设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的生态系统福泽子孙,而发展智能建筑的目标之一就是建造更加环保、节能的房屋,创造更加美好、舒适的居住环境,因此更好地适应了发展需求。
3.2 智能建筑能更好的满足宜居城市关于公共安全和生活便宜度需求
公共安全和生活便宜度是宜居城市评价标准中重要的两个指标,智能建筑完善的安防、监控、报警和物业管理系统为小区的公共安全提供了物质和管理保障,智能建筑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建设的职能管理系统可以根据环境和住户需要及时调整各动作设备,更加方便、快捷、节能地提供服务。
由于我国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仍将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提高到4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在这期间利益重新分配,新旧观念相互碰撞,社会结构将发生剧烈变动,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而现代犯罪的特点大大增强了犯罪行为在时间上的突然性,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和手段上的对抗性,向传统的社会公共安全工作提出了挑战,对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近年,社会公共安全事件频发,且呈现出高智商化、年轻化、集团化的特性,这也为小区的安防提出更高的要求。智能建筑的安防系统较之普通小区要求高的多,其物业登记管理制度完善、信息管理和交换系统完善、安防保卫系统完善、监控无盲点与报警联动,为小区公共安全提供了根本保障。
智能建筑小区的智能控制系统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不但为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提供了高效保证,更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及时、方便、周到和低成本的服务(例如智能家电控制系统),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4.结论
《2013-2017年中国智能建筑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建筑业产值持续增长推动了智能建筑的发展,该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后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长态势发展,2012年市场规模已达861亿元。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仅为26%,远低于美国的70%和日本的60%,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一直在推广河南陶瓷文化这条路上前行的李梅花,总是不遗余力地向大家介绍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每当外宾和收藏者对作品赞不绝口时,她总是默默地告诉大家,这些精彩作品的背后,凝聚了几代人努力的心血。
坚持这么做,推广陶瓷文化和慈善是李梅花最关心的大事业。
“一片钧瓷值万金”说的就是这薄薄钧瓷片的背后是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李梅花是这条战线上最执着的推广者。
全娟:教育点燃梦想
全娟是新生代企业领导者创新的典范型人物。作为郑州新东方学校的校长助理兼金水区校长,已经是郑州新东方创业级元老。
她与新东方全体团队积极进取,大胆创新,以教学产品和教学质量为经营核心,创造客户价值,从而实现新东方的可盈利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老师,全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通过践行社会责任,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2008年到2009年间,全娟积极参与民盟中央的“烛光活动”及组织开展“暖冬行动”,分别对郑州市农民工子女和贫困生开展多层次、高质量的免费教育捐助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卢艳芬:小富靠勤大富靠德
卢艳芬是一位在河南打拼的浙江人,凝聚着浙商的精明和豫商的坚韧。她从几平米的小店店主成长为郑州伟仕商贸有限公司的掌门人。
在创业征程中,卢艳芬用万事先人一步的方式抢占市场先机,最终把品牌汶权、普利诗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盒裤小品牌做成行业内的品牌领跑者。
俗话说“小富靠勤大富靠德”,卢艳芬更是深明其理,她凭借着高度诚信赢得周围每一个人的信赖,以至于在最初银行发展不是很普遍的时期,客户往往会把随身携带的大量现金交由她保管,如此高度信任的关系也在无形中把企业带上了发展的高速路。
刘秋珍:向上的力量
在刘秋珍的创业路上,她不断攀越新的高峰,刷新新的成绩。
2011年,刘秋珍上任郑州金泰制罐有限公司董事长以后,带领企业逐步走向了集现代化、信息化、环保化、科技化为一体的综合性道路。
她立志把企业打造成“永续经营、创新发展”的现代化公司,2013年金泰被认定为第17批“省级技术中心”,荣获“郑州市知识产权培育企业”称号。曾建立现代化开放型的企业管理信息平台;开发“制罐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
刘秋珍的智慧,使得公司快速发展,让金泰人看到了前景和钱景。
刘丽红:无为而治的管理
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信誉第一”的净瓶集团在刘丽红的领导下,2013年实现了工业总产值5亿元,利税4000多万元,为马寨镇和二七区的振兴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以创新求发展,增强企业后劲,净瓶集团大力研发自动灭火消防设施,应用于北京首都机场、北京国家大剧院、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等地,为大空间大场所提供自动灭火装置,确保了国家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
同时,刘丽红强化企业管理,完善管理体系,集团坚持以人为本,把“亲人”变成“贤人”,把“贤人”变成“亲人”,实现由“人治”到“法治”,再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
宋连枝:小希望成就大梦想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家庭、小区、高层楼宇的智能化和节能成为必然要求,在照明、电梯、空调、暖通、给排水、供配电、送排风、建筑节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各个方面,控制系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当前的楼宇自控系统采用通用控制器构建,一个小型区域的控制点数就可能达到数十万个,造成控制系统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智能化系统与节能管理系统独立运行,控制系统多而杂,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统一管理、全局控制。CMC(ControlModuleonChip)芯片支持IEC61131-3标准,该芯片高度集成多种通信接口,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与传统的楼宇控制器相比,基于CMC的控制器元器件少,成本低20%以上;并且CMC控制器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方式,CMC控制器就近控制设备,使现场线缆数量大大降低;CMC芯片将现有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的控制系统简化为单一芯片,极大地降低了行业技术门槛。采用CMC芯片将大幅度的降低楼宇智控系统的综合成本,解决当前由于智控系统产品成本过高造成的推广应用困境,对智能小区乃至智慧城市的推广起到极大的助力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面向智能建筑现场设备开发相应CMC控制器,控制器运行IEC61131程序,实现就地控制相应设备,如暖通空调、送排风、给排水等。经过对智能建筑与节能控制系统应用的市场调研,根据智能建筑行业特点,在CMC芯片、系统组态软件、系统实时监控软件和调试诊断软件的基础上,研发基于CMC芯片的智能建筑与节能控制系统,进一步,搭建基于CMC的智能建筑与节能控制应用系统实验平台,开展基于CMC芯片智能建筑与节能控制系统示范应用。
2CMC背景
CMC芯片是将组态处理、程序存储、信号输入输出、控制算法、通信接口等功能全部集成在一个芯片中的产品。重点用于面向开关量控制、模拟量控制、运动控制、信息采集、工业无线、低功耗和分布控制等几个方面应用的片上控制,在单芯片上完整实现自动控制系统所具有的输入、输出、控制算法和工业通信功能。其主要功能包括:(1)基于IEC61131-3标准的逻辑控制;(2)基于JB/T3208-1999标准的运动控制;(3)数字量信号处理;(4)模拟量信号处理;(5)多种数据接口通信。
3基于CMC的智能建筑与节能控制应用系统平台构建
智能建筑与节能控制系统包括楼宇自动化、智能照明、停车诱导、安防、能源管理等子系统。因此,本研究首先应开发与自动控制、节能相关的CMC控制器,并开发相应软件,构建基于CMC的智能建筑与节能控制系统软硬件平台。进一步,基于CMC芯片的软件应用平台进行定制开发,完成建筑节能管控系统软件,软件对各设备进行能耗监测,并形成报表,建立节能评估平台,对各设备的节能效果及整个建筑节能效果进行评价,实现建筑的绿色节能运营。
3.1硬件平台构建
本研究基于CMC芯片,开展了无线车位检测器、无线烟雾报警器、无线智能插座、无线灯光控制执行器、微型低成本点位控制器、局域型点位控制器、区域型点位控制器等控制器的开发工作。这些控制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联网,各控制器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技术方案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CMC控制器分两类,一类为简单应用而开发的无线检测控制单元,包括无线车位检测器、无线烟雾报警器、无线智能插座、无线灯光控制面板、无线灯光控制执行器、无线情景控制器;另一类为较复杂应用而开发的固定点位控制器,包括微型低成本点位控制器、局域型点位控制器、区域型点位控制器;微型低成本点位控制器用于小型独立设备的控制,局域型点位控制器用于新风机组、变频设备、电梯等中型设备控制器的控制,区域型点位控制器用于空调机组、多台新风机组、多台变频等大中型设备控制器。系统有线网络结构为以太网,计算机及触摸屏等设备通过网络直接与CMC控制器通信,不需要CPU模块转发;简单应用的检测控制单元基于CMC芯片工业无线网络接口以无线方式传输数据;固定点位控制器具备工业无线网络接口,各CMC无线检测单元通过无线网络接入固定点位控制器。
3.2软件平台构建
CMC芯片的软件应用平台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常规的大型控制系统分为现场层网络、监控层网络与企业层网络等,基于CMC的软件应用平台处于监控层网络中,设计并开发CMC系统组态软件、CMC调试诊断软件、CMC系统实时监控软件、CMCOPC服务器软件。CMC系统组态软件和CMC调试诊断软件,实现对基于CMC芯片的控制器的程序编写与下载、变量调试、代码调试、故障诊断和参数配置等功能。CMCOPCDA服务器,为第三方监控系统实现对CMC现场层设备的数据访问,CMC控制系统设计通过开放OPC接口使其具备接入第三方系统的能力。CMC系统实时监控软件,分为监控组态、实时监控和实时数据库3个部分,依据系统的规模、管理与可靠性等要求,可将CMC系统实时监控软件单独安装到一台机器或者多台机器上。CMC软件与CMC控制器直接连接,支持TCP、UDP、串口3种方式,依据系统的控制器配置及系统应用环境进行选择。进一步,本研究在上述CMC芯片的软件应用平台基础上开发智能与节能管理软件,实现各个子控制系统的监测,以及节能效果的评估。该监控平台具体实现如下功能:(1)对各子系统的综合管理控制局域型点位控制器将各个子系统控制器的数据采集上来后进行集中调度和控制,上位机的智能与节能管理软件通过与控制器进行通讯,实现对各子系统设备的统一控制。(2)实时能耗监测与管理子系统通过各计量装置、数据采集器、管理系统(Web服务器),帮助用户建立实时能耗数据采集系统、能耗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能源使用计划和能源对标系统。(3)实现安防联动控制通过智能与节能管理软件整体监测控制,实现对整个建筑的安防联动,包括:1)消防报警系统与楼宇自控系统的联动:消防报警系统与配电照明系统和通风系统的联动是在出现火警时关断相应层面的新风机组、风机盘管和配电照明,防止火情进一步扩展。2)消防报警系统内部联动:当出现火警后启动紧急广播和消防喷淋。3)消防报警系统与保安系统联动:当出现火警后可联动智慧卡读卡机电磁锁,打开出现火情层面的所有房门电磁锁,以确保人员的迅速疏散。4)停车场系统与其它系统联动:当停车场系统出现故障时,把镜头切换到事故现场。综上,该软件平台综合利用了计算技术、控制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为底层控制提供强大的远程监控和数据采集功能。实现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通信服务器和HMI客户端的功能。
4示范应用及系统功能
本研究的成果及产品已完成面向医院、商业建筑等行业示范应用,以下选择某医院的智能楼宇系统进行详细介绍,该系统基于CMC芯片的控制器进行了控制方案及控制软件的设计,并进行了控制界面设计。作为示范应用,该院的医疗区智能化弱电系统由以下几个系统组成:空调机组、新风机组、送排风系统、冷源系统、水系统、温泉水系统、园林景观照明系统、建筑景观照明系统。各系统介绍如下:(1)空调系统监测参数:空调机组运行、故障、手/自动状态,新风温湿度、回风温湿度、送风温湿度,冷冻水回水温度,新风门开度、冷/热水阀开度,过滤网压差报警,空调机累计运行时间。1)模式控制:①点动控制选择时控开关,点击“点动”、“确定”,则可在空调机组自动的情况下,对空调机组进行单点控制;选择开关控制,点击“打开”、“确定”,机组在打开风门后将延时(15s)开启风机,并通过水阀对温度进行控制;注意:当风机在远程启动15s后仍未开启时,系统将会报“回检故障”,此时应到对应空调机房检查空调是否故障,在确认空调排除故障的情况下点击回检复位按钮“回检复位”,之后才可正常开启空调机组;②定时控制选择时控开关,点击“定时”、“确定”,在时间输入框中输入定时时间,则可在空调机组自动的情况,对空调机组进行定时控制。故障报警:当空调机组控制界面,故障报警由正常变为红色“故障”时,因考虑设备硬件故障,需前往现场查看电控箱接触器是否跳故障(建议按蓝色按钮,可复位故障),如还无法启动风机,需强电配合找出电控箱问题。(2)新风系统监测参数:新风机组运行、故障、手/自动状态,送风温湿度,冷冻水回水温度,新风门开度、冷/热水阀开度,过滤网压差报警,新风机累计运行时间。(3)送排风系统监测参数:送排风机运行、故障、手/自动状态,风机累计运行时间。(4)水系统生活水箱中的监测参数包括:生活水箱液位,生活变频水泵运行频率反馈、累计运行时间、变频器温度、故障报警,市政给水压力。中水池控制系统监测参数包括:中水水泵运行、故障、手/自动状态,频率反馈,累计运行时间;高尔夫喷淋泵运行、故障、手/自动状态,频率反馈,累计运行时间。集水井中进行控制、监测的数据有:集水井水泵运行、故障、手/自动状态,高低液位报警。
5总结
三大难题:物业、地产、消防许可
与大城市一样,中小城市影院的选址也取决于两个核心因素:物业条件与周围经济环境。影院规模则由当地人口数量及经济条件决定。目前业内的普遍共识是5万人一块银幕。但当地的人均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已存在的竞争对手等多种复杂因素均会对影院投建规模造成影响。
物业条件、地产租金过高和消防许可证的办理是目前影院投建面临的三大难题。尤其是物业条件,由于影院建设对于层高、柱距等硬件条件要求较高,很多已有建筑并不适于改建成影院,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又很难找到适合合作的地产商。这就造成了一旦有合适的物业条件,便会有多家影院投资公司争相竞标,直接抬高了影院地产租金。
对于物业问题,今典院线有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我们会设计多种不同产品,以适应不同的物业环境。”该院线负责影院拓展的副总经理王磊向记者表示,“例如物业条件不允许建宽8米以上的银幕,我们将按行业技术规范,在保证实际观影体验无差别的前提下,把银幕建成6米,其他技术指标做相应调整,以达到标准的观影效果。”
相对于物业和租金,消防许可证的办理在大地院线常务副总经理方斌眼中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据方斌透露,大地院线今年上半年开业的50家影院中,有很多去年就已建成,只是由于消防许可证的办理一直推迟到今年才开业。“各地消防标准不统一、消防标准远落后于目前的消防实际情况”是方斌指出的两大突出问题,“例如有的省市三层以上不允许建电影院,但有的省市就可以,种种细节问题我们都要先研究清楚才能开工。另外目前的消防条件已经到了‘导弹’时代,但相关标准还停留在‘小米加步枪’的年代。这给影院建设增加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成本。”
观影习惯:偏爱大片夜间息影
“在云南的大理和江西的丰城,新建影院开业不久,黄金时段的上座率就能达到80%左右,而有些地方的影院刚开业时每天只有10几个人――当地的经济水平直接决定了观影人群的数量。”时代今典影院投资公司负责影院管理的副总经理舒昊说。除了经济状况带来的观影差异,中小城市观众的观影习惯也有很多不同于一线城市的特点。
首先是偏爱大片,由于尚未养成固定观影习惯,影响力较小的影片很难在二三城市中吸引观众走进影院。“虽然大城市里‘小片’的观影人次相对于‘大片’也有差异,但在中小城市里这种差异更加明显。”包头今典影院副总经理李伟以《观音山》为例,指出这部影片在包头的票房并不理想。“大城市可能会有更多观众关注心灵与人生的‘文艺片’,但在中小城市,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商业大片,如近期热映的《变形金刚3》就吸引了很多观众。”
相对于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夜场消费也明显较少。“在一些小城市里,晚上9点半已是最后一场电影了,更不会有夜场连放。”舒昊认为,“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决定了他们的消费习惯,到了10点,大街上都没人了,进影院的人就更少。”
卖品部:重要盈利点
“票房的50%被片方和院线拿走,剩下的50%要扣除3%的营业税、5%的电影专项资金,如果设备是租用的还要扣除5%的数字设备使用费。物业再拿走12%-15%,影院只剩下23%-25%的票房,还要除去人工、水电和宣传等成本,最后利润所剩无几。”这是影院经理们给记者算的一笔账。在影院的票房收益被压缩得越来越低的时候,卖品部的“战略”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中小城市影院,经营好卖品部同样需要策略和智慧。
在今典院线,中小城市影院的卖品价格一般会较大城市下浮20%左右。“比如一份小桶爆米花,在北京的影院里我们会卖到12块钱,在中小城市的影院里只有7-8元钱。但质量和口感是一样的。”除了配合当地消费水平适当降价,卖品种类也会有所调整。“比如在北京的影院里,我们会卖十几块钱一瓶的进口依云矿泉水,但在中小城市影院里,则卖几块钱一瓶的同类产品。又比如在大城市影院配卖哈根达斯冰激凌,在一些中小城市影院则会换做类似于KFC甜筒的蛋卷冰激凌,或者冰激凌球。”
影院卖品部的市场前景在中小城市影院不容小觑。“在一些小城市,有些人即使不看电影,也会专门来影院买一桶爆米花。”舒昊介绍说,“比如开封今典影城的哈根达斯比北京卖得还要好,这是因为在开封只能在我们影院买到哈根达斯,其他地方包括商场、超市都没有售卖。”
影院营销:突出影片本身
面对十几年没有走进过影院的观众,面对开业初期每天只有十几位观众的销售成绩,很多此类影院负责人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影院,逐渐接受看电影这种娱乐形式,并使之常态化。
在大城市,由于竞争激烈,电影院更注重自身品牌的打造和宣传。但在中小城市,大多只有一两座影院,更注重对影片本身的宣传。“首先要有好的影片带动观众走进影院,再用会员制增强观众对影院的粘性,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影习惯。”舒昊以开封市为例解释说,当地的市民还习惯于聚集在中心广场的LED屏前一同观看央视的电视剧,于是他们将广告投放到这块LED屏上。有些更小的城市还会使用宣传车,在车上挂着条幅海报,开着高音喇叭,在城市各街道转悠。此外,这些影院也非常乐于和当地高校合作,在高校进行重点营销。
“目前来看,这些营销手段还是有成效的。有些影院刚开业时每天只有十几个人,现在运营不到半年,每天能达到几百人了。”舒昊说。
票价:不是觉得贵,而是觉得不值
提起中小城市的影院阵地营销,上述院线均首先提到票价问题。“既然建得起电影院,就说明该地经济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多数人不是觉得30块钱的电影票很贵,而是觉得不值,如果片方将最低票价定到15―20元,会有更多人走进影院,人们的观影习惯才能真正养成。”
关键词:安防企业;多元化;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一、安防企业多元化以及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2014年安防行业发展新趋势论坛――北京站的活动于5月29日下午13:30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隆重开幕。
千家传媒CEO向忠宏指出,“非智能,不安防”,将安防和智能这两个词捆绑在一块儿,或者是说我们要放在一个词里面是说呢!是因为这两个词本身已经靠得非常紧密了,如果我们用百度或者是谷歌,谷歌搜索总是不太稳定,我们用百度搜索这组合关键词,反应两个字的相关性,如果两个搜索放在一块儿,他们反馈的结果越大表明相关性越强,结果你看看是什么样的?安防和智能是大概有多少1620万条,安防和高清530万,安防和联网710万,安防和项目570万,安防和运营是820万,安防和平安城市是200万,然后安防和云计算390万,安防大数据457万,安防和智能家居611万,安防和智慧城市191万。安防和智能他们两个的相关性是最强的。第二个我们很关心的两个数字,五千亿和20%,实际上我们更关心20%,这是中国安防行业协会做的十二五规划里边,2015年安防行业总产值是五千亿,其中安防运营和各类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达到20%以上。就是2015年除了卖设备以外,由设备产生的运营和服务,应该是要达到20%,这个20%的数字是高还是低呢?即便是到20%,相比欧美国家还是很低,但是相对现在来说还是很高,现在有3%或者是4%都了不起,因此几年之内达到这个数字是很艰难的,但是已经提到了有这么一个规划。
在这里,我们把产品线多元的企业采用的策略称为“多元化策略”;而把单一产品线的企业称之为实行“专业化策略”的厂家。那么,如此看来,多元化策略与专业化策略,是安防企业发展策略的两极分化吗?
多元化策略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几年前,这样的例子就已经屡见不鲜。远不说霍尼韦尔、博世、施耐德等跨国企业,近的比如现在国内安防行业的知名企业海康威视、大华、亚安等企业都是在专注某一方面开始,进而走向整个系统的研发和生产。
可以看到,实施多元化的企业大部分都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那么,多元化策略一定是优于专业化策略吗?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其实,专业化策略也有其优势:专业化策略便于集中所有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一种产品,所需的资金量相对较少,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同时比较容易提高企业声誉,获取更高利润,而实施这种经营方式的企业能更认真的研究自身行业的发展前景,从而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实现更大效益。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走多元化策略?显然,这是不现实的。一个行业中,大多数企业适宜采取专业化战略,只有少数资源有剩余的企业可采取多元化战略。衡量一个企业实施多元化策略还是专业化策略可以看以下几个方面:行业市场增长率、行业经营发展趋势、企业经营资源剩余情况、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企业具体情况不同,需要采取的策略也就不同。
其实,这两种策略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有适应条件不同,企业在选择发展策略时应当而着重了解多元化策略或专业化策略的适用条件,从而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处情境作出相应的选择。而想由专业化策略转为多元化策略的中小型企业则可通过保持和扩大企业自身所擅长的主营业务,尽力扩展市场占有率,在保证企业较高市场占有份额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发展与其相关或交叉的其他专业,以此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企业投资风险。
二、安防企业呈现多元化与专一化的新趋势
中国的安防企业往往起源于某一个专业领域,在该领域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和经验后,就开始尝试跨界生存。中安消掌门人涂国身旗下的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以资本的纽带贯通了安防产业的多个领域,打通了产业链的多个纬度,成为一家集安防、消防、智慧城市、节能减排等众多领域的跨界企业。
实现安防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就表明安防企业拥有旺盛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在技术、产品、管理等,都体现出更高层面的创新。企业生存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在对于满足客户的需求中,加强创新,依据客户的需要提出解决方法。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在主体无法发展,其市场就转移到了客体。这也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一个基本前提。
近些年,很多安防企业都在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尝试,例如,做摄像机的涉足监视器和存储设备,做报警产品的开始涉足报警运营服务,集成商进入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对讲企业对智能家居开始关注,甚至组建自己的工程商。安防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创造出了新的商业模式,对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产生很大的刺激,连通着产业链的不同领域。
三、安防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以及风险
(一)多元化
多元化包括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相对来说大部分企业都在进行采用。值得肯定的是,对多元化的选择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从市场中来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价格,安防行业不仅仅所面对的问题是产品同质化,在许多方面都没有差异的情况下,这些方面主要是技术以及外观和功能等,最重要的还是买点,例如,在我国的摄像机市场,因为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求低价求胜,导致企业在价格战中头破血流。就是因为在企业间相互受价格战的制约,造成利润下降。为了确保赢利,企业只能实行多元化经营模式。
在我国,许多行业中的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企业仅仅需要重新组装或二次开发,因为其生产的难度不大,新产品很容易被推向市场,公司的短期利润开拓新的领域则可以提高。在当前数字化时代的安防市场,IPC、数字矩阵、大安防平台逐渐的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很多安防企业都看好这一市场,开始研发这一产品。
(二)多元化的风险
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实质上就是涉足从未涉及过的领域,因此,就面临着种种风险。如果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分散,在这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反而就有可能失去原有主导产品的竞争优势;其次,涉足的新领域和原先的行业如果差异太大,在产品开发以及营销手段上都有所不同,同样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而如果对市场没有把握好,甚至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所以,安防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的经营实施中一定需要具备一些条件。首先,企业一定要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其所主导的产品中需要拥有相当的市场与优势的技术,同样,在销售渠道以及企业管理等各方面也比较完善,扩大规模需要有足够的实力。
(三)专业化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安防企业基本上还是中小规模的,在经营方向中不宜过于分散,企业只要选择了目标,就一定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目标。有效的将资源进行集中,树立品牌,巩固竞争的地位,在经济以及成本和创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一定的优势。从当前来看,发展的比较好的安防企业都是专业性很强的企业,不论是小小的对讲产品,还是高端的智能化高速球,企业以专业形象出现往往就能赢得客户的信赖,而在开拓潜在市场上掌握了核心技术也能具备优势。
(四)专业化的风险
和多元化经营比较,专业化的经营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但是,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当前的全球化经济中,只要市场稍微出现一点波动都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影响。随着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以及产业升级,专业性较强的企业如果不能和时代同步,就很容易被淘汰掉。例如,在从模拟技术到数字化技术的转型中,如果不能及时将旧的生产线与技术进行更新,生产模拟摄像机的企业就无法与数字化摄像机企业竞争。
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应该选择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比如,长久以来格力集团一直坚持专业化经营,并将其作为实现技术创新、抢占市场的关键,其依据就是空调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安防行业正处于上升阶段,技术与市场也正走向成熟,不管是门禁、防盗还是监控、对讲,各领域都有相当的发展空间,安防企业应综合自己的优势,选取最适合的方向。
结语
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多元化和专业化是其不同的纬度,企业一定要按照自身的特点以及资源优势进行慎重选择,切忌守业不化,也切忌四处挖井。多元化经营是安防企业未来的希望,如果在单一的领域研究已经到了极致,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就可以在产业链的上下游考虑多元化的经营策略。
参考文献
[1]王贤文. 中小安防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7.
[2]彭婵. 专业化与多元化安防企业如何博弈[J]. 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7,10:120-122.
【关键词】物联网;商业模式;电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商
1.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起源于197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始资助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项目,当时此概念局限于由若干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构成的网络。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多种接入网络以及智能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2008年2月,ITU-T发表了《泛在传感器网络(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研究报告。在报告中,ITU-T指出传感器网络已经向泛在传感器网络的方向发展,它是由智能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可以以“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物”的形式被部署。该技术可以在广泛的领域中推动新的应用和服务,从安全保卫和环境监控到推动个人生产力和增强国家竞争力。
物联网的基本功能在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够通过任何的网络获取任何的服务,物体也赋予了智能化。基本应用大体分为三类:信息识别及位置监控、(环境、物品属性)动态监测类、智能控制类。
物联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跨行业的物品信息,通过统一的接日标准和标识标准,集中存储、处理,实现跨行业信息资源共享,更广范围的协调处理,让世界变得更有“感知力”,更加“智慧”。
物联网采取集中计算处理和分布式计算处理两种信息处理模式同时采用,极大增强了边缘网络的快速反应能力,物体可嵌入智能芯片,让物品“更智能”,反应速度更快,边缘网络的处理能力更强。
物联网自身具备三个特征:(l)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2)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3)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2.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的基本功能包括:智能控制,信息识别,位置监测和动态监测功能等,在业务上分为垂直应用模式,行业共性平台模式和公共服务模式。垂直应用是针对一个企业或者行业开展业务,满足特定的行业和企业要求,例如电力,石油、铁路、公路的企业应用;而行业共性模式是一类行业及其相关的行业和企业,例如物流相关领域,医疗相关领域等。虽然目前物联网处在零散应用的产业启动期,但是应用已经较为广泛,目前已经较为成熟的应用包括环境监测系统、物流信息化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及基础设施安全系统等。2009年三大电信运营商推出物联网的初级业务,其中包括中移动推出的手机钱包、手机购电业务;中国电信的“平安e家”业务;联通的无线环保监测平台等,正在用创新的应用来吸引客户。行业应用在最近的1年中有了飞速的发展,相应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扩展智能物流、智能楼宇、金融安防,工业监测、智能交通、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保护、政府工作、食品溯源、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
2.1智能交通
现在各地城市遍布交通摄像头和一些交通情况检测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连接到交管中心,形成了一张城市交通监控网络,目前的摄像系统功能比较简单,基本上是纠察违章行为,可以称为“交通监测传感网”。在此基础上,补充信息处理的软件硬件,充分利用获得的信息,进行交通流量实时分析、预测,建立一种向车辆反馈指挥的体系,诱导、分流车辆,预判和防止交通事故,将会大大改善现有城市交通状况,我们将会在一个更加智能的交通环境中行车。这就是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2.2智能家庭
“智能化家庭应用”系统依托移动网络、固定电话网、宽带城域网和具有网络计算机功能的家庭生活设备组成的服务系统,采取目前国际先进的西门子技术,由家庭网关,智能化安全防护系统,智能化家庭生活设备,例如空调、冰箱、洗衣机、生活电器、电视、电脑等组成。它具有安全防护,家庭电器设备管理,家庭娱乐,家庭通信等智能化功能。
2.3医疗保健
医疗健康工作与物联网结合将给国家的医疗事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于距离市区医院或医疗机构数百公里之外的欠发达社区。结合3G网的移动医疗健康工具无疑是解决农村地区专业医疗人员及医疗设备匾乏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2.4食品溯源
食品溯源是指在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加工、分送以及销售等)中,食品及其相关信息能够被追踪和回溯,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处于有效地监控之中。不过,食品溯源的定义有多种表示,即:(l)国际标准化组织(1509000/2000)将食品溯源定义为:溯源产品的地点、使用、以及来源的能力;(2)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食品溯源定义为:鉴别/识别食品如何变化、来自何处、送往何地、以及产品之间的关系和信息的能力:欧盟将食品溯源定义为:在整个食物链全过程中发现和追踪食品生产、加工、配送、以及用于食品生产的动物的饲料或其它原料的可能性。
3.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的细分市场有公共管理与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三部分。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类: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先关心的是低级需求然后才关注高级需求。
智能家居的特点:智能,低碳概念,舒适,实用和个性,因此归为自我实现需求;智能交通的特点:安全,快捷,属于安全需求;远程医疗涉及诊断、监测,属于生理需求;食品溯源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属于安全需求;环境监测涉及环境卫生,健康,属于安全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和探索人的激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人的需要发展规律的。这个理论本来是用在人事管理领域的,但是这里用这个分类标识物联网新应用对人的需求满足的层次。因为人总是会优先满足底层需求,所以可以分析出各个应用的发展前景。也就是说当个人用户可以自主选择物联网服务时,定位在满足生理和安全的大众需求会在物联网发展初期会较快的满足客户,快速实现规模化。从现在的情况看,即使定位于高层需求的智能家居,在发展过程中依然是把推广家庭安防作为优先推广的应用。对于企业和组织客户来说,那些能够解决当前问题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应用是最需要的,也会是市场接受程度最高的。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美]著,梅清豪译,《Marketing Management》(Eleventh Edition),中文名称《营销管理》(第1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