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的道德品质范文

教师的道德品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的道德品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的道德品质

第1篇:教师的道德品质范文

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怎样培养学生更有爱心与责任感?爱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一个没有爱心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承担起家庭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不能恰当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创新生活、造福人类的。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当然爱心教育也不例外,在具体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和培养学生。

一、从我做起,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给予关心和爱护,而且要在学生失落、彷徨、无助的时候,敏锐地判断并加以正确及时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和集体的温暖。对于父母离异或过早失去父爱、母爱的学生,更要多加关心,不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因缺乏爱而变得冷漠、放纵、迷失方向。教师有责任以自己的言行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美好情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热爱之情。

二、利用好主题班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主题班会的设置有多种形式,但都不外乎向学生渗透某个道理,增强道德意识与心理素质。教师应利用主题班会以多种形式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事迹传播出去,用正面人物的行动对学生进行教育,或由学生亲自演讲感人故事,使学生于他人或身边人的经历中设身处地地感悟思考,培养他们换位思考,主动关心、体谅、帮助他人的意识能力。教师还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就是强大自己的道理。

三、有效沟通家庭教育,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并配合学校实施爱心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一生的成长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教师是连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桥梁与纽带,是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主要力量。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无疑对爱心教育的实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教师首先要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与家长达成共识,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对于因“望子成龙”心切而在子女成长中造成负面影响的家长,教师要正面引导,使其改变观念,更加注重子女全面发展,培养子女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爱心教育,使之成为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

四、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心

集体活动是学生认知生活体验生活的大舞台,真实的接触不仅能增进集体的友谊,而且能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教师应积极利用集体活动,促进学生间真正情感的交流,以及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而志愿奋斗向上的热情。

第2篇:教师的道德品质范文

关键词:贫困地区;支教教师;职业道德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28-02

一、案例分析

笔者利用周末在校外兼职,辅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学生交谈得知,这一学生现任的英语老师是一名支教教师。当学生提及这位老师时,抱怨不已。学生讲到,这位支教教师上课非常不负责。事后笔者反思,在尚优的条件下,这位支教教师都没有尽职工作,更何况是边远的周边县城?笔者通过对喀什地区所管辖的边远县城调查发现,部分支教教师不负责任现象到处可见。支教,是国家选派在职教师对于一些教育教学落后的地区给予一定帮助的教学活动,保障这一地区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今,针对以上发生在支教活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排除一些外部因素,就支教教师自身而言,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二、支教教师职业道德“去哪了”

教学作为一种对人进行教育的专业活动,其特殊性决定教师这一职业的责任与重大使命,而教学活动进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国家的繁荣富强。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都争先恐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我国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就西部和内地而言,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新疆位处我国的最西部,地理上分为南疆和北疆,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北疆与内地在各方面的联系紧密。相比之下,受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便的交通和信息闭塞影响的南疆,其各方面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反应在教育上,自然没有保证其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几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指引下,南疆地区的发展可以用“飞跃”来形容。但是,这一地区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因此,国家就近选派对口援疆教师到这一地区进行支教,虽然数量上得到了保障,但是支教过程中也出现的了许多问题:部分支教教师工作不认真,迟到早退,备课不充分等时有发生。那么究竟这些支教教师的职业道德“去哪了”?

1.支教教师心理波动。首先,教师也是普通人,当教师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不能被满足,甚至受到威胁时,其主体性就会产生偏差。被分配到条件恶劣的地区进行支教,周车劳顿暂且不说,教学任务更加繁重。虽然,国家提高支教教师的工资待遇,但支教教师心理偏差却无人理会。其次,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枯竭,也一直困扰着支教教师。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时间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很容易使教师形成孤独和抑郁。由于在职的支教教师在本校长时间进行强负荷的教学工作,支教工作又无形中使得工作任务沉重,工作压力加大。这使支教教师对于本职工作的职业期望下降,情绪懈怠,从而形成所谓的“不负责任”现象。教师也是心理枯竭的高发人群。心理枯竭指的是由于工作中所要求的持续的情感付出,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最终导致教师在情绪,行为等方面疲惫不堪,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状态,这一现象在支教教师身上更为明显。支教教师的繁重工作使得他们无暇东顾,几尽消耗其对于教育事业的追求与抱负。

2.追名逐利和形式主义不良风气的侵蚀。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本职工作。人们习惯于将教师这一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喻为“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大部分选择教师职业的人中,无不看到教师职业的优越待遇。物质和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教育亦是如此。由于支教工作的工作环境差,工资低,各方面待遇相对在职教师差距大,所以,很少有老师主动参与其中。教师职称评定是在职教师得以晋级获得肯定的有效办法。在一些偏远地区,评定的方法相对简单,评定条件也相对宽松。笔者了解到,喀什地区在职教师,如果要参加职称评定,必须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而这些支教教师的选拔也存在很大的主观因素。所以,部分教师为了抓住机会,很多违背自己的主观意愿而参加支教。

3.支教教师与支教学校间的人际障碍。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间的沟通更是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有效的沟通能及时了解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支教本身就是帮助教育教学水平落后的地区学校摆脱现有缓慢发展的局面,从支教教师身上汲取经验的过程。教师的集体备课是至关重要的,在此过程中,教师们集思广益,共同研究所授课程,以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现状。支教教师作为支教学校的重要部分,其也是集体备课中的一分子。虽然支教教师似乎只起到了“替代者”的作用,从当走进教室,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随之产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情趣各不相同,加上教师的教育观念,方法等有较大的分歧和差异,如果这些角色处理特点不得当,必然会产生人际纠纷,影响人际关系。支教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而学生却无所事事,甚至蒙头睡觉,这根本没有发生教学关系,缺乏交流和沟通的“独角戏”行不通。

三、拿什么拯救“你”

存在于支教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集中一点,都说明这些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问题。所以,拯救支教教师的职业道德,间不容发。

1.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和监督机制,提高职称评定质量。“为师之道,重在学养,贵在师德。”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集中体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它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规律的反应,是人们对教师职业评价实践中升华的理论认识,体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有些支教学校对支教教师放心,放手教学于支教教师,对教学情况不闻不问,而这样的态度也松懈了支教教师对于教学的严谨。为了最大限度地杜绝此类现象的存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定期对支教班级进行对于教师的教师评价,了解支教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处理与解决出现的问题。

2.加强“支前”岗位培训,重师德教育。在“支前”培训中,师德教育应放在首位。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解,是承担教书育人使命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行为规范。师德不仅是教师职业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其要求教师要敬业,乐业,爱业,创业,勤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支教教师虽然只是起到代课作用,但是其师德的本质没有因此而发生质变,所以,在培训过程中应更多的让这些身负重任的支教教师应更加注意自己的德行,以德服人。

3.重塑教育良心,做良心教育。教育是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良心发展的教育良心作为教育伦理的一个重要范畴,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又是教师职业道德自律的最高实现形式。教育良心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道德素养,对其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道德责任感,教育良心是教师对学生集体和社会义务感的强烈表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教育良心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古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支教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德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爱岗敬“业”,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在支教过程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关玫玫.教师的职业价值修炼[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3篇:教师的道德品质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学法指导 兴趣效率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过于对思想品德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式。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思想品德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文章提出了学生差异化培养的目标,论述了回归生活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把政治观点的迁移与拓展到其他学科中,为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多环节指导,提高综合素质。

1.学习环节方面 听课时,要集中精力弄懂教师讲授的内容,做好课堂笔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课余时间应主动问教师或同学。课后的作业应及时、认真地完成。学会有意识地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平时多读一些有关思想政治的报刊、书籍,经常收看电视新闻,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

2.学用结合方面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和身边的生活问题,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好思想政治课还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自己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成绩。

4、本门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思想品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同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各自学科中最为基础的知识,要深入领会这门课程,就必须同这些相关学科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比如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都知道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用什么样的法律来保护自己并不十分清晰,所以应该重视学科的结合。

5、关注社会热点与关注自我发展相结合

中考命题往往以时事材料、社会热点为背景设计考题,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关注社会热点,最好养成爱看新闻的好习惯。除此还应多关注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让中学生与时代的脉搏同跳动。这也是中考政治改革的目的。学生应该关注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从当前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可以联想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从中国与世界各国一起应对金融危机和应对世界气候变化等事例中还可以联想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从三鹿奶粉事件延伸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联想法律、道德(诚信)方面的知识,以及权利义务、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等有关知识,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问题等。通过关注社会热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又可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中考应试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具体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学会阅读,对理解教材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阅读也是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过程中,教材是学习的基本依据,应做到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只有读懂教材,才会从中受益。如,在阅读时用符号法、批注法等标明教材中的要点、重点、难点和凝点,并逐一找出其内在的联系,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基本内容,在上课听讲时做到心中有数、有所侧重。

听课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做到认真听课,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在上课或讨论时,一要注意听老师的讲解;二要注意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从中获取新的认识,并注意把听到的新认识同自己掌握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系统、全面。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思考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在思考时,我们既要善于从具体的事列和故事中归纳出重要的结论,明白应懂的道理,也要善于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件事,学会递进式和发散式思维,培养自己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科教兴国战略这一重要知识时,可用递进法进行思考:科教兴国的含义是什么?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样层层深入思考 ,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相近、相似的知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善于把它们归纳到一起进行对照、比较、辨别,这样,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对违法与犯罪等知识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分清异同,加深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大家开展讨论,各抒己见,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认识问题,使真理越辩越明,越议越清。如,“青少年要不要上网”,“艰苦奋斗过时了吗”等进行辩论,就能进一步加深理解,收到理想的效果。

做,就是做笔记和练习,积极实践。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要做好课堂笔记{包括及时整理课堂笔记;二要认真做好老师不置的课后练习题。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通过做,可以进一步巩固、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做的另一层含义又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课外资料的收集、调查、研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4篇:教师的道德品质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64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在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定作用。本次研究结合“孟非的主持之道”来说说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意到的几个问题。

一、少些说教,让学生在快乐的心情中学知识

在思想品德的课堂中,有些教师会给学生讲述大段的人生道理,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非常无趣。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可以用幽默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个道理。

以一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我们的合作》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有一对夫妻,两人都很懒,谁都不愿意扫地刷碗,他们把家里弄得很脏。夫妻俩意识到家里脏的问题,就开始讨论,谁刷碗扫地呢?夫妻俩谁都不愿意让对方多占一点便宜,于是夫妻俩打了一个赌,从现在开始起,谁开口说第一句话谁就负责以后的刷碗扫地工作。就在夫妻俩在打赌的过程中,一个小偷进了他们家里,夫妻俩看到小偷进了屋,谁也不肯开口说第一句话。小偷原本只打算偷点东西就走,但是看到夫妻俩在屋子里傻呆呆的没有反应,就把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都拿走了。一位邻居看他们家怪怪的,就进来问:“发生了什么事儿?怎么家里乱得像进了贼似的?”妻子忍耐不住开口说:“刚才家里是进贼了。”丈夫在一旁忽然大笑说:“哈哈,你输了!”学生听完之后开始笑,说这夫妻俩特别傻。

师:这夫妻俩傻在哪里呢?

生A:刷碗扫地本来就是小事儿,这夫妻俩为了这点小事儿连家里进贼都不管,真是太傻了。

生B:就算这个丈夫把刷碗扫地的工作都推给妻子做,妻子做久了,能不生怨念吗?以后夫妻俩还能和睦的过日子吗?

师:假设夫妻俩在一起生活视为合作的话,那我们在合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少说抽象的道理,多给学生有趣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

二、少些虚伪,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知识

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品德不够高尚,他们就会批判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正确。如果学生觉得自己说出的心里话一定会被教师否定,他们就会学着说假话或套话。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行为,让学生有机会慢慢地成长。

以教学《父母的难处》这节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讲述一些与父母价值观不同的案例。有一名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生A:有一对夫妻,丈夫早死,夫妻生有一子一女。母亲独立抚养这对子女,生活过得非常艰难。长女长到15岁时,因不成绩不佳索性出去打工。母亲依靠给人做工勉强供儿子上了大学。长女打工数年,给家里寄了4万元存款,要求母亲保管。长女21岁回来后预备结婚,母亲将存款中的3万元给了她,并将夫家给她的5000元彩礼钱给了她,让她好好过日子。长女刚开始的时候,会给母亲一些养老钱,然而她发现自己无论给母亲多少钱,母亲都偷偷地给弟弟,而且母亲年纪大还拼命地做工只是为了给弟弟挣一个结婚的房子。姐姐觉得母亲从未这样全心全意地待自己,她逐渐心冷了,加上长女生活负担较重,以后她就只给母亲极少的赡养费。

师:为什么你会突然想起这个故事呢?

生A:因为这故事中的母亲做事不公平,她把全部的爱和钱都给了弟弟,姐姐冷了心,自然就不会再管她的养老问题,姐姐做得没错。

师:这位母亲在抚养女儿时,有想过要女儿回报吗?

生A:没有。母亲虽然没有特别关爱女儿,可也没主动要过回报。

师:那么姐姐呢?

生A:有。她觉得母亲给予的爱不平等,就不愿意再给母亲爱。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批评学生的想法很自私,学生就会感觉自己的价值观受到否定,从而不愿意与教师沟通。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让学生在思考和学习中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

三、少些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榜样中学知识

第5篇:教师的道德品质范文

本文回顾了目前国内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国内外精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知识库”为导向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实践教学系统的架构,详细阐述了基于知识管理理念而建立的教学系统的知识获取、转化、应用与评价运作机制,提出了加入“学习者”作为课程建设的另一主体,从而从运行机制和建设主体两方面保证教学系统的持续生命力,解决国内精品课程建设中“重建轻用”、“评完即停”等弊端。

【关键词】 知识管理;知识库;实验与实践;精品课程;教学研究;生产计划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3―0065―06

引 言

“精品课程的建设,究竟应该怎样走?”这是一个事关国内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来基于课程教学资料汇集的建设思路,显得不再那么适宜,新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动态更新变得更加重要、更加核心。然而,“如何能持续地不断开发和不断更新”以保持精品课程的生命力,而不是“为了精品而建精品,评审完之后绝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工作就停止了”[1][2],则是关键。

笔者认为,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除教师外引入“学习者”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是两项有力的措施。基于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转化、应用和评估的管理理念[3],可以不断地获取和创造新知识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提高教学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的关键因素”[4];引入教师引导下学习者为主体的研究成果是精品课程内容不断精进的动力和活力所在,只有学习者的不断地学习使用、不断地应用创新,才是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之路,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实践创新能力之所在[5]。

本文将以“生产计划与控制”精品课程教与学系统平台的建设为例,详细阐述以构建“知识库”为导向的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国内外精品课程、开放课程等

课程建设的回顾与评价

近几年国内精品课程的建设,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在取得的丰硕成果面前,关注问题与不足、获得新思路与新启示,是我们取得不断进步和提高的驱动力所在。因此,笔者查阅了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总结如下。

一、国内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在精品课程的设计与构建方面,主要存在:

(1) 重硬件模仿、轻特色凝练[6][7]。

(2) 知识管理在精品课程系统建设上的应用研究很少(笔者搜寻了2006年至今的文献,仅有5篇文献的主题涉及)。

(3)不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组织。精品课程设计中缺乏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例如学习工具、“在线交流和答疑”工具较少;缺乏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组织与管理,有限的使用多呈自发和随机状态,学习论坛的问题讨论主题分散且“跑题”现象多有出现[8]。

(4)精品课程内容设计上,知识点链接、内容编排方式多样化表现形式和关键知识点的呈现等方面有所欠缺;师生交流交互方式只有35.1%的网络课程设计了学习论坛;只有一小部分的精品课程提供了学习工具[9]。

(5)强调以有限的教师为主体[10];研究人员的同质化现象严重[11],没有引入广大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2. 在精品课程的应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重建设、轻应用[12][13],涉及精品课程应用管理方面的文献很少[14]。

(2)缺乏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组织与管理,不仅造成已有课程资源的闲置性浪费,而且也无法引导课程建设和学校网络教学的深入发展[15]。

(3)缺乏基于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的教与学研究,忽略了高校精品课程与网络远程教育的关系,使得精品课程受益面狭窄[16]。

二、来自国外开放课程和国内精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新启示

1. 世界名校开放课程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地发展,一方面是其所蕴含的“开放、共享”的理念被广泛地接纳和认同,另一方面是其优质的课程质量和丰富的内容;基于规范的建设和流程是确保资源质量的关键[17]。

2. 重视实践转化。德国课程质量评估依据《远程教育课程评估》的一级指标“学习效果”下有三个二级指标:学习效果、学习者满意度、实践转化,前两个指标在我国评审指标体系中均有与之对应的指标,而“实践转化”则没有这方面的指标[18]。

3. 重视过程评估。德国远程教育课程评估指标体系重视教育全过程,尤其是教学过程和学习监控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更加倾向于过程评估,评估的主线为教学流程,是以教学工作全过程为线索来展开评估[19]。台湾则将网络课程分为数位学习教材和数位学习课程两部分,数位学习教材指的是网络课程中的数字化的、静态的文字材料,数位学习课程指的是具有教学组织并导入数位学习服务的、体现学习过程的、动态的活动[20]。

4. 引入知识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加快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高校竞争力的潜在因素就是高校对知识价值进行发掘与应用的能力[21];建立知识库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和精品建设实施知识管理所必须的技术基础设施[22]。

5. 精品课程库系统是知识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模块。知识服务系统最初出现在企业实践中,逐渐向教学、科研等知识领域渗透,以实现资源和服务的充分运用为显著特色,关注知识在活动中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共享系统、精品课程库系统、资源跨库检索系统、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以及虚拟团队管理系统等模块[23]。

6. 以知识点为核心的非线性精品课程知识序列组织方式。运用网状结构,将知识点组成具有一定意义联系的知识结构,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运用树状结构,将与知识点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按学习者认知规律组成知识结构,供学习者自主探究学习时选择与参考[24]。

“知识库”导向的精品课程教学系统平台的

构建――以“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为例

笔者在借鉴国外开放课程和国内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最新思路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精品课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善对策,进行了精品课程教学平台的构建,为后继者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启发和建议。

一、构建的基本指导思想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基于这一根本理念,笔者认为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应该是学习与应用结合,侧重于应用。具体的构建指导思想为:

1. 构建以应用为主导、围绕课程主题的、具有知识管理特征的教与学平台;

2. 开放式的平台建设,设置渠道引入学习者的创新和应用能力,辅以相宜的管理机制,促使平台内容的不断动态更新、完善,生生不息。

二、课程教学系统平台的结构与特色

为了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系统平台(以下简称“教学系统平台”)是以实验、实践教学为主导,结合课堂教学的一个综合性平台,如图 1所示。

平台的构建是遵循知识管理的理念,以“引导学习”和“应用实践”作为平台建设的宗旨。前者主要是以实验实践等应用为导向组织知识,引导学习者“自主”地学习和掌握课程核心知识;后者主要是引导学习者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应用。

教学系统平台既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应用实践成果发表和分享的平台。作为学习的平台,“引导性学习”部分相当于知识库,主要模块有理论知识、案例与实训项目、模型与工具等,其中实例与实训项目模块内容最为丰富,如图 1所示;作为成果发表、分享的平台,“讨论与分享”模块实现了知识的转化、分享和创新应用,它包含多个主题分区,采用开放式的结构,可以进行成果发表、交流回复、评价投票等操作,较为成功的成果将迁移至“引导性学习”模块。

“特色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是体现优势、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核心竞争力[25]”。笔者在“生产计划与控制”教学系统平台设计中着重于创建以下特色:

知识的组织采用案例、应用项目为主导的非线性组织方式,开展情境式学习,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

建立了知识的获取、转化、创新应用的平台运作机制,从而保证了平台知识的持续、动态的更新完善。

“以生为本[26]”的平台建设指导思想,着眼于构建“学习者学习和应用虚拟环境[27]”,最大限度地促使学习者积极地使用平台和应用创新,参与平台的建设、维护。

三、“引导性学习”部分的功能设计

“引导性学习”模块主要是学习者学习的平台,也就是课程知识的汇集之处。不同于国内一般的课件和教学网站,实验实践教学系统平台的知识组织方式采用了以“应用为导向”的非线性化知识组织形式,即以知识点为核心,将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如案例和项目等)组成学习者学习的知识结构,加强了知识点的横向关联,不再如国内一般的教材、课件或教学网站只是简单的“知识组织的教材化、堆砌化;线性化的知识组织方式[28]”,这样有利于支持学习者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以案例、应用项目为主导,开展情境式学习,不仅可以教会学习者知识的应用,而且可以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发挥出创新能力,对平台的建设发挥出主体的作用。斯皮若(Spiro,R.J.)等人于1990年提出的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要在情境化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即学习要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情境[29]。

1.“理论知识”模块的设计

“理论知识”模块主要用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如图 2所示。特别是通过“知识地图”在PPT知识点、“分解案例”、“模型与工具”等模块之间建立联系,“将知识接成一个具有一定语义网络的表征系统,便于学习者概念导航学习”[30],实现各知识点的关联、交叉和应用性学习,而且“索引后的课程资源等可实现资源的增值”[31]。

2. “案例与实训项目”模块的设计

“案例与实训项目”模块主要用于知识的应用性学习和训练,包括:分解案例、实验项目、实践项目三类,其中实践项目又细分为课程设计、微型工厂实践项目和企业实践项目。该模块的设计思路是由单一到综合,由模拟到现实,由提供场景、下达任务到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分层次、分阶段地逐步训练和提升学习者的应用能力。其中:

(1)分解案例的设置主要是结合课程教学的知识点、方法论,辅以一定的情境,针对较单纯的1~2个问题,运用明确的方法加以解决,设计如图 3所示。

分解案例可以通过选用和编写两种途径取得。一是“选用”国内外文献资料、书籍中公认的案例;二是结合课程小论文环节,由学习者自主“设计、编写”,经分享、评价、获得认可后纳入案例库。

(2)实验项目的设置分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两部分,如图 4所示。课内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外实验则是以学习者为主导完成。

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特点(其主要工作内容大多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课外实验将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课外实验也可以结合“微型工厂项目”、“课程小论文”或“课程小项目”环节一起进行,由学习者自主开发、设计新实验项目,教师在选题、开发设计要求和流程等方面予以指导,最终结果在“讨论与分享”模块中实现成果分享,成为知识库的一个元素。

(3)虚拟微型工厂项目主要是以玩具产品为对象,模拟现实工厂的主要生产运作流程,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构建的“虚拟的”微型工厂[32]。训练项目涵盖了产品设计、生产线设计、仓库、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运行过程控制、生产系统改善等企业主要生产管理业务环节。该模块的作用是实现课程知识的综合实践应用,如图 5所示。

(4)企业实践项目主要取自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较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项目。该模块的设计主要是展现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真实企业管理中的综合应用,项目的研究可分为两类:先进管理模式的剖析、现有管理模式的改善,如图 6所示。

对于前一类项目的研究,主要以描述企业曾经的困境、现在采用的先进管理模式的剖析、已取得的效益实绩、未来的发展规划为主,无意于评价企业管理模式的好坏;对于后一类项目则详细描述现实企业生产管理的真实情境,围绕研究的主题查找和分析问题,运用专业的手段和方法制定全套的新解决方案,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新方案的有效性加以验证。

四、教学系统平台的知识获取、转换、应用机制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平台运作机制,是“生产计划与控制”教学系统平台的另一大特色。

为了保持教学系统平台的生命力,知识的更新和应用是关键。国内常见的教学平台或媒体,通常都是依靠教师来维持[33],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应该引入“学习者”这一广泛而活跃的能力源泉,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又能进行适当的“把关”以保证平台中知识库内容的质量。因此,笔者在“生产计划与控制”教学系统平台中专门设置了“讨论与分享”模块,作为实现知识的获取、转换和应用管理的机制渠道,如图 7所示。

1. 知识的获取

知识的创新和整合,是教学平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本平台提供知识的主体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学习者。知识的来源主要也有两方面:一是直接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献和书籍中的相关内容,二是创新设计或整合而成。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方法,即通过课程小论文/小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发挥学习者的自主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将其成果择优而用。事实上,国际一流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研讨”和“实验性学习”环节也是常见的教学形式[34],与笔者教学环节中的课程小论文/小设计相似。

2. 知识的转化

在教学系统平台知识库的建设中,知识的转化尤其重要,它实现了对显性知识的“序化”、隐性知识的“显现化”,将存储在人脑中的知识、散乱在现实世界中的零散知识转移到计算机知识系统中,从而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分享”和“积累”。

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至计算机系统的知识库中,“转化”环节的设计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实现:

(1)通过课程小论文/小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习者将其取得的成果、感受“总结”出来,“转换”成规范的文件格式,并在平台的“讨论与分享”模块上进行“发表”和“交流”,并添加归入到“后台”的计算机知识库中,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现化”。

(2)对来自于学习者的创新设计、撰写的案例和小论文等,考虑到其研究成果未经专家评审、未公开发表,需要对其提供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质量把关。因此,在教学系统平台的“讨论与分享”模块中,采用管理员+同行(主要是学习者)评价的方式,进行“把关和验证”。即由管理员进行主题适宜性的控制,对于不合适的帖子进行删除或锁帖;当发表的主帖评价较高、认可度较高时,可迁移至“引导性学习库”的分解案例、实验项目、微型工厂项目等模块中。

3. 知识库

教学系统平台的知识库主要分两类,一是成熟的、已经验证的知识,存储于“引导性学习库”中;二是新发表的、尚未充分验证的知识,存储于“讨论与分享库”。

知识库的资源可提供部分下载,其中演示视频是知识库的资源建设中重要的建设项,见图 1所示。据美国互联网档案馆项目(Internet Archive)的实践表明,录像、录音、Flas、索引后的OCW资源等可实现教育资源的增值,是最受欢迎的资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并更易于达到学习目标[35]。

4. 知识的分享与创新应用

知识的收集与转化,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学系统平台提供了围绕“生产计划与控制”主题的知识汇集,它主要是通过“导航条”来引导学习者进行系统而有序的学习和使用,亦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来实现站内知识的搜寻。

要实现知识的应用,“交流”与“分享”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系统平台通过“讨论与分享”模块,实现交流、对话,实现创新成果的发表、分享。

对于平台建设的建议和意见,可通过电子邮件或“客户反馈”通道与平台设计者进行沟通。

五、教学平台学习效果和应用效果的评价设计

如图 1所示,教学系统平台的学习效果,主要从三方面体现:一是“理论知识”模块中的“习题与测试”,用于学习者自测;二是“评价交流”,通过后台统计每位学习者对“引导性学习”模块中文件资料的“评价回复”情况,可以简要地反映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记录和学习的深入程度;三是通过“讨论与分享”模块的发帖情况,反映学习者“实践转化[36]”的成效。

教学系统平台的应用效果,主要从两方面体现:一是通过后台统计“引导性学习”模块中各文件资料的被“评价回复”情况,反映出学习者对该文件关注度、认可度和建议;二是通过后台的网络“应用统计”,得到“网站访问量统计”、相关主题的“浏览次数”、相关资料的“下载次数”、讨论与分享模块的“发帖数”等使用情况。

此外,教学系统平台还可以通过“客户反馈”通道或电子邮件,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使用后产生的需求、意见和建议等提交给教学平台的设计者,以便平台的不断完善。

教学系统平台的实现

为了便于学习者校内、校外使用,教学系统平台采用了开放式的网页平台架构,如图 8所示。其中,最活跃的“讨论与分享”模块,包含多个主题讨论区,如图 9(a)所示;每个注册用户可以进行成果发表、评价回复、投票等操作,如图 9(b)所示。

结 论

1. 以构建课程“知识库”作为教学平台建设的导向,是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全新思路。它以平台知识的不断更新、创新应用为主要特征,通过知识获取、转化和应用的机制和渠道,与一系列教学活动相配合,促使学习者不断使用、不断更新平台知识,从而保持教学平台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2. 与一般的生产管理类教学平台相比,实验实践环节教学平台的构建更符合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应用需求,基于“知识库”导向而归集的案例、项目、模型和工具,更具有实战性和创新性,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足。

第6篇:教师的道德品质范文

我所说的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是指依据新课标和新课程,在开卷考试模式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应具有的或者说应培养和提高的各方面的能力。我把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知识内化能力,就是真正理解,牢固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能力,达到知识要过手。主要包括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呈现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笔记能力、归纳提炼与整理能力等等。其中尤其不能忽视的是知识的记忆能力和呈现能力,要特别重视的是做笔记和整理笔记能力。二是知识运用能力,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融会贯通能力、举例说明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自问自答能力、辨析能力、正确评价能力,等等。其中多角度思维能力是运用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是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打造和重点培养的能力,这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三是知识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探究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大胆想象能力、质疑能力等等。

以上三种能力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不能割裂开来。知识内化能力是基础是前提,知识运用能力是重点是核心,创新能力是最终目的。只有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素质,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才能应对开卷考试,提高学习成绩。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变课型结构,优化课堂教学。

注重学法指导,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法能力,提高学习实效及应考的技巧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明确了开卷考试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的基础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要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的编写特点。如教材的结构特点:单元―课―框;框―目―内容;内容―问题―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格言等)。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探究,每一课都有画龙点睛的引言。读懂书,要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知识层次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积极思考并努力寻找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读薄书,要教会学生用一定的角度去读书,要提炼,要归纳整理。读熟书,要反复读,书读千遍其意自现,要回忆巩固,要了解知识在教材的所在位置或者至少大概位置,如那一单元、那一课、那一框,是初一的,还是初二的,或者是初三的等等。

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在书上要有做笔记的符号,要把问题尽量写在相关内容的旁边。要记下教师讲的提纲和对问题分析的角度。要记课堂上同学讨论交流时出现的新的大胆的正确看法,要记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等等。

第三,要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对问题的思考要有思路,有角度。要多联系,多层次多方面思考问题,多层次多方面回答问题,不能死记书上的答案,也不要寻求唯一的答案。回答问题要做到:有话可说,说得有理,说得有据,说得有层次。

第四,要指导学生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与巩固。开卷考试不是不要记住知识,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知识,巩固知识。除了背的方法以外,还有更多更好方法,如反复阅读法、比较归类法、数字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列表法、知识网络法、联想法、自问自答法、抓重点法,等等。

第7篇:教师的道德品质范文

关键词:时间,生命意志,率真自然

 

一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

据笔者统计,除《读山海经》等23首诗歌外,其余陶渊明作品中均有表达时间观念的词汇出现。范围从远古、到陶氏所在时代、再到“身后”的未来,都在其诗兴关照范围之内。

同时不同语,随时、随事、随句、随意自由选取,显示了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表达当初、以前之义时,他分别用尝、曾、初、一(当初)、昔、往昔、畴昔、在昔、昔日等词语表达,对少年则用少时、少年、二六、十三、三四、弱龄、弱冠、少壮时等词语。早晨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质朴而不单调,内里充满机巧。或则单用“翼翼归鸟,晨去于林”;或则变换词性“一日难再晨”;或则与“暮”对照使用,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晨耀其华,夕已丧之”文字整齐,表意连贯,明人王世贞说:“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如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艺苑卮言》卷三);或则使用“晨+X”形式自由组合,或跟名词,或跟动词,内容丰富,简练传神,“晨兴”“晨风清兴”“林鸟喜晨开”“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①在此看来并非虚言。

运用古代乐律、天文历法与时间的对应关系表达时间。“日没星与昂,势翳西山巅”(《杂诗三首(其一)》)中“势”指星与昂运行的位置,这两句讲从太阳落山到天亮之前,充满了彻夜的惆怅,对羁役之厌突出了时间漫长。“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和郭主簿二首》(其二))后半句中“素秋节”,按古代五行之说,以金配秋,其色白,故又称素秋、素节、秋节。②以素秋、秋节二词叠用,即运用了五行术语,又帮助渲染了季节特有的氛围,寓有于无,诗人浑然不觉。

写景的同时暗含时间变化,如“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八首(其二)》)既有壮观场面以供审美,又提供了进一步想象的空间。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日月掷人去”中以岁月比拟做有生命的物体,把人无情地抛弃,怅惘顿生。“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中“晨鸡”拟人化使用,语气轻松,而内有深意,与下文“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衔接紧密。这些打破常规的词语使用,看似毫无做作之感,岂不知作者内里充满着多少的创作意趣或生命感悟。

运用衬字、叠字、倒置、省略、变换词性等手法突出时间关照,语言清晰流畅,活泼而不失沉稳,斧凿之音悄无声息。“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停云》)中“于”是个衬字,读之,“于”字声音延续起到了感情积淀的作用,与“征”的声音前后相连,吟哦情意,有强烈的岁月幽远沧桑之感。“斯晨斯夕,言息其庐”中“斯”字,衬字而已,却有强烈的时间节奏。“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和刘柴桑》)“迈迈时运,穆穆良朝”(《时运》)中“去去”“迈迈”“穆穆”以叠字方式,感叹时光易去,流逝不居,充满了动感。“春燕应节起”一句,诗人讲燕子随春天节气的到来飞舞,高明之处在于,把“春”字置于“燕”之前,以突出大自然“应节”而动的生机与活力,这是词语倒置的高妙之处。正如宋人程俱说陶诗“言出无言意,妙语自天与。譬如清冷渊,月湛不可取”(《读陶靖节诗》)。论文大全,生命意志。陶渊明也用改变词性的方式组词炼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中“晨”,名词作动词使用,生动简练,蕴含着沉闷的无声感叹。论文大全,生命意志。

陶氏对时间观念的精准表达根源于“师自然”的宇宙价值观及“任真”的品性,表情达意容不得丝毫做作、囫囵之语,故其作品词汇多而细致、精确。无怪乎苏轼有言:“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也说:“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有似《孟子》一书。谓孟子全无意为文,不可;谓孟子为文,琢之使无痕迹,又岂足以知圣贤哉!以此论靖节,尤易晓也。”后人学陶诗者多不能得其真谛。“靖节诗甚不易学,不失之浅易,则伤于过巧”(许学夷语)。

二丰富的生命意志

陶氏作品自始至终高扬着强烈的生命意志。时间既可写景开篇,又可引发议论;既可忆事勉人,又可伤时感世;既可记录行迹,又可践行励志。

以寒、暑、晨、夕之景开篇,感发意志。“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腊日》)点出时节已经暖和,为接下来的柳树、梅花美景之下衔觞赋诗做了铺垫。“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和郭主薄二首》其一),夏天坐在屋前树荫下,凯风徐来,吹动衣襟,聊发泫然自得之志。论文大全,生命意志。作品读起来没有生疏阻隔之感,一方面在于由景入情,写时状物,勾画出最亮丽的生活色彩,之后“开我襟”、“衰周来”等过渡点选择得恰到好处,议论之语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以时间描写始,以真切之心把最真实的生命感受记述出来,使人读之如遇故人、促膝而谈一般。

生命消逝,人生空化。从时间角度观察人生、世事,多用道家术语、隐语指代,如“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还旧居》),“孰若当世时,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杂诗》其八)“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饮酒》其一)。很多大家在这方面有过精辟的论述,不再赘言。

回忆故事,缅怀人情。诗中有对少年穷苦的回忆,如“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有对朋友情谊的缅怀,“岁月眇徂,感彼行路”(《赠长沙公》);有对岁月飘忽,志气未行的感愤:“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八首》其二);还有对至情至爱的怀恋,“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爰从靡识,抚髫相成”(《祭程氏妹文》),《与子俨等疏》写“病患以来”亲人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充满了浓浓亲情。

歌颂志节,坚守己愿,多见诸其咏史诗。《咏荆轲》中“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本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另一种叙述,比之荆轲之辞,陶渊明更能在“逝”与“生”生命变换中体验这种悲壮。“其人随已没,千载有余情”中“已”与“余”,表明物理时间上已经消失,但他总是在关照一种永恒。“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饮酒》其二),没有坚守志节,就不能流传百世,儒家“君子固穷”及人生有三不朽的论断在陶渊明心中是深有影响的。论文大全,生命意志。“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有会而作并序》),与其归隐后任何时事相比,“在昔”是陶渊明理想存活的年代。在陶氏意念中,“今朝”概念始终是负价值取向的。刘裕北伐占领长安后,陶氏也试图去中原地区感悟圣人行迹,但是他还是认为“愚生三季後,慨然念黄虞……关河不可逾”(《赠羊长史并序》),对时局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种时间标度,只有尧舜时代才有理想的世事,安贫固守是唯一出路。

在陶氏的诗序、赋、散文中往往提到作品所作时间,尤其值得注意。对时间的把握,在陶渊明自身价值观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论文大全,生命意志。他认为记载事情的缘由、经过、时间、地点是作品题中应有之意,于是在其诗歌序言中多有确切时间。《归去来兮辞》序中有“仲秋至冬”“乙巳岁十一月也”,《游斜川》序中说“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年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从记叙即意味着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而言,陶渊明作品中形成记叙式的思维惯性是合理之事。由此看来,高建新教授提出“以文为诗”始自陶渊明的说法是有道理的③。

对时间观念的把握,不仅展示了各种生命意志,也充分展示了其“直写己怀,不事雕饰”“道理精明,世事透彻”的为人为诗特色,唯此才能“语圆而气足”、“语简而意尽”,其为人与为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

从以上对时间词语的分析看,陶渊明确有极其丰富的词汇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能力,让我们体验表达方式上的丰富与华丽,而其诗歌的背景色则是陶渊明高昂的生命意志、“任真”的生命态度以及质朴的人文情怀。正如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论文大全,生命意志。……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④

参考文献:

①萧统:《陶渊明集序》

②魏正申:《陶渊明集译注》,文津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第93页

③高建新:《“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④惠洪:《冷斋夜话》卷一

第8篇:教师的道德品质范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变频传动控制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U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097-01

在国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已经有百余年发展历史,伴随当今科学技术的日趋发展与广泛应用,有利推进了整个电力传动系统的迅速发展,使其有了大幅改变,其调速与驱动系统从原先的变阻调速演变成为了斩波器调速,现今又发展成为运用交流三相异步牵引电动机并且选用变频调速调压的传动技术。因此种变频传动技术具有自身独特的优良性,所以在世界诸多发达国家有关轻轨与地铁车辆的研发方面机会均选用交流电传动变频调速技术。伴随当今能源、环保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日趋紧密,运用此种调速技术的机车将会在市场上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在我国城市交通车辆上运用变频传动技术的特点分析

(1)采用交流变频调速传动的车辆所具有的优点。通常交流变频传动系统的组成包含两部分,即变频器及其控制装置与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交流变频传动系统相比于直流传动系统,主要有如下优点:异步电动机相比于直流电动机,具有更加简单的结构,无换向器,因此,重量轻且运行可靠,价格低廉,效率高。其具有较强的机械特性,牵引性能优异;此外,交流变频传动系统在控制电路方面,相比于直流传动系统简,更为简单切便于维护。(2)我国运用新型的变频节能无轨电车相应节能情况。比如广州本田公司运用150台变频电车代替了50台斩波控制车及100台采用电阻式予以控制的旧电车。在运营线路相同的情况下,他们分别测定了各种电车的耗电量,最终结果显示,新型车在耗电量上仅为电阻式控制车的72.5%。通过对这150台新型变频车及相同数量的旧车在一年的耗电量上进行计算比较可知,新型车在耗电量上同比减少25%,由此可知,新型变频传动控制的车龄具有十分明显的节电效果。另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运用GTO变频器传动的装置较之容量相同的斩波调速直流传动装动装置,在效率方面能够提升5%~8%。至此,在城市交通车辆当中应用变频传动技术,已经获取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所以,在电子工业“十二个五”规划当中,我国电子工业部特别强调将以以变频器传动装置为代表的节能技术作为行业的重点发展内容。

2 城轨交通车辆中变频传动技术的有效运用

2.1 变频传动系统(牵引/制动系统)组成分析

现以广州地铁一号线为例作以分析,牵引和电制动系统主要由制动电阻、牵引电机、DCU/UNAS牵引控制单元、VVVF牵引逆变器、受电弓及高速短路器HSCB等组成,当列车受电弓自接触网受流且经过高速断路器之后,向VVVF牵引逆变器送入1500V的DC直流电。由于VVVF牵引逆变器所运用的乃是PWM脉宽调制模式,能够逆变1500V的DC直流电,使之成为在电压及频率方面均可调节的三相交流电,然后以平行供给方式,输送至车辆的四台交流鼠笼式异步牵引电机,通过调速电机,促使列车的制动机牵引功能的实现,对于其半导体交流元件而言,因其选用的是4500V/3000A的GTO,其斩波频率最大为450Hz。VVVF幅值调节区间为0~1147V的AC交流电,输出电压频率调节区间0~112Hz。

2.2 变频传动系统(牵引/制动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整个控制系统由多环节构成,即能量反馈、脉冲发生器、电机控制、速度测量及输入值设定。(1)输入值设定。DCU利用列车对来自于控制系统的相应牵引与制动力绝对值进行接收,此外,还可对司机所发出的制动或牵引指令进行接收,以此来决定施加制动力还是牵引力。在给定值控制实际电机前夕,需经过如下处理操作:①载荷校验。DCU依据列车实际载荷情况,对实际牵引/制动力进行调整,这是因为运用了动力分散型控制,为了保持具有最小的车钩之间相对运动,且促使整车在动态特性方面达成一致。②冲击限制。对于不同给定值在大小方面的改变,均需于冲击限制相应规定相符,但在激活防滑/防空转功能时,此限制不对其起作用。③速度限制(牵引时)。速度控制的优先级相比于电机控制,高于后者,比如广州地铁一号线同时规定了3个速度限制,分别为慢行速度为3km/h,倒车速度为10km/h,正常速度为80km/h。④线电流限制(牵引时)。在牵引工况过程中,线电流控制的优先级相比于电机控制,高于后者,若考虑功耗内容,此限制值不得大于每节车720A。⑤欠压保护(制动时)。在实施制动过程中,网压始终受检测,如若降低网压,即使之低于1500V,网压及制动力矩随速度均减少,此时气制动便会补充不足的制动力。(2)速度检测。各牵引电机据附带有一个速度传感器,另外,各牵引控制单元均与3个速度传感器相连接,当处于正常状态时,此数值便会直接被送至DCU,然后实施牵引制动。DCU不仅检测电机速度,而且还会对拖车的速度进行检测。(3)电机控制。控制方式为空间矢量控制。利用逆变器输出线的相电流、电压及电机速度等参数,由近似而得到电机的磁通方向与大小。对于绕组当中的电机电压与电流而言,其相关于空间矢量的磁通量,此解耦过程促使能够对力矩及磁通实时单独控制。(4)脉冲模式发生器。其有3个输入变量,即校正角、定子频率及相控因数。电机控制环节提供此3个变量。对于脉冲模式发生器而言,可依据此3个输入变量,对牵引逆变器当中的GTO触发脉冲开展实时计算。(5)能量反馈。对于电能能量反馈而言,能量是向电网中反馈的,如若为电制动,电网则难以全部吸收所有的能量,对于多余的能量而言,需要相崮茏换,并在制动电阻上予以消耗,不然电网电压将会大幅抬高,且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制动斩波器能够保证大部分的能量被反馈至电网,另外,还可对电网上的其它设备进行保护。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轨道车辆电力传动系统分别经历了直流至交流,变阻调速至斩波器调速,最后又发展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变频传动。经实践应用检验可知,变频传动控制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中的应用,具有很好的运用效果与价值。

参考文献:

第9篇:教师的道德品质范文

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有个量逐渐积累的过程,各种品质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变化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各项活动中,耳濡目染,由量变到质变发展的过程。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都离不开我们常说的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的四个基本要素,这四个要素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缺一不可,而且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知:即道德认识。它包括道德知识、道德信念、道德评价,是人们对行为准则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对其他要求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幼儿只有认识了行为准则的意义,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但是幼儿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总是形象的、具体的、直观的、肤浅的。加强幼儿道德品质教育和培养,须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活泼生动的形式,在一些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讲雷锋和英模的故事,组织他们观看反映英模、好人好事的录像、电影、演出,带他们去慰问为人民立功受奖的英模等,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知道什么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

情:即道德情感。它是人们依照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或别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情绪体验。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培养,从道德情感入手,是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这时的幼儿理解能力还刚起步,他们的行为常常随着主观情感的变化和对人感情亲疏的不同而变化,喜欢的,他们就会忍不住去做,上学;不喜欢的,他们就会理睬或设法逃避。他们喜欢的教师或家长,叫他们去做或批评他们不该做什么事,他们都能高兴的接受。相反,当是他们不喜欢的家长或教师,即使是好好的劝说他们去做某件事,他们也会反感的,所以教师和家长必须注意和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同时,还要以自己良好道德品质、职业修养、去关心爱护他们,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情育情,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

意:即道德意志。它是指在道德行为中自觉顽强克服困难的毅力,是一种控制和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能使某种道德行为坚持到底。幼儿这时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和情感,但在行为过程中不一定能按照行为准则达到要求,特别是幼儿,道德意志比较薄弱。因此,作为教师或家长,既要向幼儿提出合理的、具体的、力所能及的要求,又要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培养幼儿的意志力。

行:即道德行为。它是指人们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在道德情感的驱使下所采取的行为,是衡量人们思想觉悟高低的标准,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幼儿出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不等于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只有在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习惯,才能说道德品质已经形成。对幼儿来说,要想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在课堂教学、游戏、劳动等各项活动和日常的生活中反复练习,反复的实践。对幼儿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共同性:在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学中,必须做到各个因素协调一致,共同提高。

2、重复性:一个人的优良品质的形成,是逐步积累完善的过程,所以对幼儿只有反复的教育、感染、磨练,日久天长,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多端性:幼儿的个性特点不同,教师不能一概从道德认识开始,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

4、渐进性:教师要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培养幼儿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的加以肯定,决不能操之过急。从以上种种的特征来看,怎样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呢?

首先,坚持正面教育,积极诱导,在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具体的、形象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启发式诱导,使幼儿懂得什么样的事不能做,什么样的事可以做的道理。不能只说“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使幼儿不知所措。

其次,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幼儿:在道德品质教育中,对幼儿必须严格要求。严格的前提是对幼儿的爱、尊重和信任。严是爱的表现,严格不是凶,是体现要求的严肃性、必要性、坚持性;严格不是苛求,是体现要求的合理性、可接受性,严格要求幼儿,体现了教师对党、对国家、对幼儿高度的负责精神,那种认为幼儿年龄小,不懂事,无所谓尊重不尊重的看法和做法是十分错误的。在幼儿做错了什么事的时候,教师如果对他们冷漠甚至粗暴,只能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对他们晓之以理,听取他们正确意见,幼儿就觉得他们被信任,被尊重,这对形成幼儿的良好品质,十分有意和必要。

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的教育要可相配合,协调一致,各科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也应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家庭里成员对幼儿的教育态度要协调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消,前功尽弃,会造成幼儿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混乱、矛盾。如:有些孩子的爸爸、妈妈鼓励孩子自己学着穿脱衣服,自己事情自己做,但爷爷、奶奶却认为孩子小,不让他们自己做。还有些孩子在座公共汽车时,见到老年人会主动让座,可是他们的父母却不支持,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一致,使得孩子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