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据化运营体系范文

数据化运营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据化运营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据化运营体系

第1篇:数据化运营体系范文

未来卷烟工厂的数据体系采用分层架构,如图3所示。1)操作支撑层:这一层的数据集主要用于支撑企业的运营,是典型的操作型数据环境,一般是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库,包括卷烟生产、物流、MES等。其主要职能在于支撑日常业务管理活动的运营需要。2)公共数据库层:该层的数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定位为运营数据存储。各系统中的数据统一汇总到公共数据库(ODS)中,作为共享数据集散地。通过采集各系统的业务数据,公共数据库(ODS)对源系统的数据质量进行审计监控,同时按照统一的主题域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整合转换,以此为基础建立数据仓库(DW),并为其它业务应用系统提供跨域的数据共享。3)数据仓库层:<卷烟工业企业的数据仓库构建方法_华勇.caj>该部分整合所有数据源,集成公共数据库层的数据,做到数入一库。4)分析支撑层:该层的数据集主要用于支撑管理和决策需要,是典型的分析型数据环境。它从数据仓库中提取数据并整合管理决策所需要的数据集,做到数出一门。

2信息化集成体系

卷烟工厂经过近年来的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以MES核心的业务支撑系统环境。随着业务协同设计的日益深入,各体系之间需要进行深度集成,以满足数字化卷烟工厂为实现管控一体化对信息化的要求。从总体上,未来卷烟工厂的集成体系包含数据集成框架和应用集成框架:(1)数据集成框架数据集成框架主要完成业务系统的数据发现、结构识别、抽取、传输和加载。横向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向生产分析系统的抽取、清洗和装载,为辅助决策支持应用提供基础。纵向实现各生产系统业务数据向卷烟工厂生产分析系统的上传和部分数据的下传,同时满足中烟公司数据交换的需求。同时,通过数据集成框架的建设为今后的业务系统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源和集成环境。(2)应用集成框架应用集成框架以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为重点,通过开放的SOA架构搭建卷烟工厂的系统之间协作的应用环境。针对目前卷烟工厂多种集成方式(WebService、文件、数据库中间表)并存的现状,建议按照如下思路进行逐步整合:建设集成接口的统一注册管理系统,实现对现有系统的集成接口的统一注册、维护及查询,构建未来卷烟工厂统一的集成接口视图。梳理现有集成接口情况,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确定适应的接口规范,使以后应用系统的集成建设有据可依。基于集成平台的应用现状,对于未来在建的业务系统,原则上不应新增集成平台,并且建议逐步过渡到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上,统一卷烟工厂的集成接口形式。在实现了上述集成的规范管理后,可以进一步建立以符合业界标准的工作流平台为核心的业务流程管理引擎,对各业务系统的流程进行重整和优化,将相同作用的功能进行合并,利用信息系统功能的调整促使业务流程进行变更使得业务的流转更为流畅和高效。

3信息安全体系

整体安全体系分为安全策略、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安全运维体系四部分,如图5所示。1)安全策略的组成包含总体方针和分项策略两个部分。2)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是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以及通过人员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和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来落实人员职责,确定行为规范,保证技术措施真正发挥效用,与技术体系共同保障安全策略的有效贯彻和落实。3)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重点是为卷烟工厂网络架构划分安全域,如网络核心区、外联接入区、上联接入区,办公接入区、服务器接入区、生产现场接入区等。4)信息安全运维体系着重立足以下方面建设:建立常态化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开展等级保护整改工作、采购与实施过程管理、外包运维服务管理、应急计划和事件响应、绩效评估与改进。

4信息化管理体系

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IT部门与业务部门紧密联系,所以IT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职责界定,必然会影响整体信息化建设的思路。IT部门与业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职责划分如下:IT运营管理主要涉及信息化相关制度与流程的制定与完善。未来卷烟工厂应在中烟公司整体IT运营管理体系指导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不断建立与细化。信息化管理制度应该根据管控模式、业务流程和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涵盖从规划、建设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各环节。

5结束语

第2篇:数据化运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南京;营运小客车;运营服务监管;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4-0239-03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交通运输业的交易模式、运输组织方式、经营管理服务方式和内容,特别对城市出租汽车行业的影响尤为突出,以城市出租汽车、小客车租赁、网络约租车(专车、快车、拼车、顺风车)等模式为代表的互联网+营运小客车产业生态链的逐渐形成并逐步壮大。虽然互联网+营运小客车新模式在缓解城市打车难,解决需求个性化矛盾突出的难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它能为公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便捷性、舒适性的出行服务;但同时也带来了对传统出租汽车营运的巨大冲击,影响行业发展和稳定。由于法律的滞后、客运服务范围界定模糊、市场需求旺盛、市场供求矛盾等也带来了安全监管困难、服务质量下降、行业无序竞争等难题。因此,为缓解打车难、打车乱等现象,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城市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

2 南京市现状

2.1 基本情况

目前,南京市出租车运营平台有天泽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南京市出租车电召服务平台,该平台为出租车司机、运营企业、管理部门及警务部门等提供统一服务平台,且乘客可通过拨打96520/965188服务热线,由平台统一下发电召信息,从而为用户提供预约召车服务。此外,南京通用电器公司与江南、东方、海博、大件等多家出租车公司成立南京有滴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对市场打车软件进行调研后,研发出了有滴打车APP软件。软件具有网络预约召车、合乘、约车、代驾等功能,还支持现金、银联、IC卡刷卡、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支付方式。营运小客车作为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和支撑。

2.2 问题表现

南京市“打车难、打车乱”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据南京市客管处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市客管处共查扣非法营运车辆1500辆,其中网络预约非法营运车辆700辆,2016年至今,已查处非法营运车辆666辆,其中挂靠网络预约平台非法营运车辆达350辆。然而,互联网凭借其网络平台的优惠补贴及进入的低门槛等优势,对传统出租车构成不公平竞争现象较为凸显。从而产生了巡游出租车司机营收下降、工作时间延长、心理压力增大等,出现巡游出租车司机围攻专车,要求政府取缔打车软件等现象,影响行业稳定发展。此外,由于网络约租车缺乏行业准入规则,造成客运行业安全隐患问题较为突出。据客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先以扬招揽客的“黑车”车主不少加入网络平台,通过下载订单揽客,而这些“黑车”车主成分较为复杂,平台登记流于形式,政府又缺乏监管手段。在常规的执法检查和非法营运稽查中,执法人员查获随车管制刀具、患有精神分裂症、传染病(含HIV抗体阳性携带者)人员及“两劳释放人员”等潜在影响乘客安全的案例。客管部门针对执法力量薄弱的实际,各执法大队采取轮流、交叉值守方式,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打击,通过接受投诉举报线索、暗访值守、路面巡查等方法来实现全市执法区域的全覆盖,但仍存在监管缺位和监管盲区。

3 问题分析

通过对南京市营运小客车运营现状分析,目前南京市营运小客车运营、监管及服务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缺乏平台化运营监管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城市营运小客车的监管

南京市现有城市营运小客车的运营监管多以传统巡游出租汽车的监管为主,缺少对网络约租车、网络专车、互联网拼车、租赁小客车等数据的接入与共享,营运车辆的合法性及乘客出行的安全性无法保证。此外,现有营运车辆的运行监测仍停留在企业层面和车辆个体事件分析,各运营企业、区域经营的出租汽车平台之间管理和信息相互独立,城市客运主管部门难以对全市范围内营运小客车进行资源统筹与统一监管。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交通行业的融合发展,亟需对城市级各互联网营运车辆的运营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统一网络平台的出行需求与运力供给的信息采集与。

2)数据未充分挖掘利用,缺少行之有效的行业运营监管手段城市出租车运营企业之间的相互独立,使得运营企业各自为政,信息孤岛逐渐形成,难以实现应急条件下的资源统筹及信息联动;由于缺少对城市级营运小客车的资源整合,使得围绕路网层面的营运车辆的数据挖掘和交通安全性分析未完全展开,对应急事件的挖掘及预警响应较为滞后;此外,目前关于营运车辆的违章行为和异常状态监测的理论技术大多针对传统巡游出租车辆,且多集中于理论技术研究层面,缺少结合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技术形势的应用研究,亟需建立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行业运营监管手段,提升城市营运小客车的运营监管水平。

3)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全方位的综合决策优化体系

根据对城市营运小客车行业的现状调查分析可知,营运车辆的空驶率较高,公众出行合乘意愿较弱,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难以实现营运车辆、公众、运力的效益协同,亟需对现有行业运营模式进行决策优化及政策引导,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及运营决策的科学高效。

4)采用人工监管执法,效率较为低下

南京市目前营运小客车客运监管以人工巡逻、定点、定期执法监管为主,劳动强度大、执法效率较低。受外场信息获取的限制,执法人员难以对营运小客车驾驶人、车辆、经营活动进行有力的监管,使得监管执法的力度降低。

4 需求分析

针对上述南京市营运小客车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交通智能化建设成果,通过“出租汽车+互联网”,加快推进传统出租汽车转型升级,加大对城市出租车客运行业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并融合各运营企业、各运营平台、管理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南京市城市级营运小客车信息化运营服务监管布局,以信息化方式完成对南京市客运交通的精细化监管和对出行公众全面、完善、安全的交通服务。此外,实现城市级营运资源的整合,为运营企业提供平台协同化的运营管理服务。因此,营运小客车运营服务监管平台的建设需求应立足于信息资源整合、政府运营监管、企业运营管理、公众出行服务四个方面。

5 运营服务监管平台建设目标与总体架构

5.1 建设目标

基于南京市营运小客车的运营现状及管理与服务需求,结合南京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规划,构建南京市营运小客车运营服务监管平台,从而提升交通数据的互联互通能力、交通运行监测与运营监管能力、交通大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力及公众出行服务能力。主要体现:(1)提升交通数据的互联互通能力;(2)提升客运交通运行监测与运营监管能力;(3)提升交通大数据分析挖掘能力;(4)提升公众出行服务能力。

5.2 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任务包括一个数据中心(依托南京市客运交通管理处数据中心)建设、政府指挥决策体系、企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用户服务体系三个应用体系的建设及信息化接口规范及标准建设、信息安全及运维保障机制两大保障措施的建立。总的建设任务概况为“一个中心平台、两项保障措施、三大应用体系”。

5.2.1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依托南京市客运交通管理处智能公共交通(一期)项目的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资源,实现数据管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功能。通过采集、交换取得南京市营运小客车的各类数据信息,建设营运小客车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工具、数据交换平台、服务总线及相关预测分析模型等,实现基础数据的分析应用,为运营服务监管平台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5.2.2 两项保障措施

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在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重点做好访问控制、入侵防范等方面的工作,防止数据在存储、传输、处理过程中泄漏和破坏,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在现有交通运输部、省厅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制定营运小客车行业数据标准,完善数据接口和传输技术规范,建立数据质量检测规范,制定使用维护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包括布局、建设、运维及数据更新等内容的完整规范,确保本项目中各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5.2.3 三大应用体系

对经过融合处理后的综合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基于“监管决策、生产管理和出行服务”建设政府监管决策、企业生产管理和用户出行服务三大应用体系,实现城市级范围内营运小客车资源的平台化统一监管,提升用户出行服务水平。

5.3 总体架构

本项目基于对营运小客车人、车、企业、平台的数据资源整合,旨在打造“一个中心平台、两项保障措施、三大应用体系”,即综合数据中心、运营服务监管平台、信息化接口规范及标准体系、信息安全及运维保障体系、服务于政府监管、服务于企业运营、服务于公众出行。项目建设作为南京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有力补充,有力支撑南京智慧交通体系的发展建设,推进智慧南京的城市发展建设。

5.3.1 平台逻辑架构

从逻辑上分为基础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和展现层五个层次。如上图所示。

1)基础层

基础层是系统的运行保障层和数据来源,包括驾驶人、乘用人、车辆(传统巡游出租车、网络预约出租车、租赁小客车)、运营企业(出租车企业、网络约租车企业、租赁车企业)、管理部门、运营平台(传统出租车运营平台、网络约租车平台、租赁车运营平台等)、机房主机、存储、备份设备、服务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等,是系统的数据来源,为系统运行提供了最基础的物理载体及传播介质。统一数据网关及个别实时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采用C/S架构。

2)数据层

数据层汇集了系统上层应用所需的原始接入采集数据、基础数据、动态业务数据、专题数据等,具体包括:GPS定位数据、实时营运数据、违章执法数据、GIS基础数据、报表统计等各种数据。另外,数据层提供数据存储、加工处理、交互等数据资源管理功能。

3)支撑层

支撑层主要是业务应用系统的支撑平台,由各种中间件、服务组件和接口组成,主要包括GIS服务平台、通信中间件和Web Service服务等组成。

支撑层是整个系统业务实现的支撑,并是将来系统功能和数据扩展的基础,保障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4)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是系统的业务应用模块,面向政府运营监管、企业生产管理和用户出行服务,是整个系统的业务逻辑集中点,在整个系统总体架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用系统采用B/S架构。

5)展现层

系统的展现层主要提供监控客户端、调度客户端、Web网站、手机、移动执法终端等多种人机交互方式及数据展现手段,是用户应用、信息的直接途径。

另外,统一的信息资源规范是系统实施的保障,本项目制定了南京市营运小客车行业指导性规范文件,要求在项目实施中严格遵循。安全保障和运营管理贯穿于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江苏省、南京市信息化安全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的规定。

5.3.2 平台物理架构

物理框架是对工程应用实施的具体部署设计。具体而言,南京市营运小客车数据采集主要包括企业已有平台、车辆数据及手机端信息的接入,由南京市客运交通管理处数据中心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共享等。营运小客车运营服务监管平台位于数据中心,为管理部门提供前端运行监测及运营监管,同时,数据中心支撑各运营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及公众出行服务。

第3篇:数据化运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智慧港口;信息;发展

一、智慧港口的定义

智慧港口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智慧技术手段进行透彻感知、广泛连接、深度计算港口供应链各核心的关键信息,实现港口供应链上的各种资源和各个参与方之间无缝连接与协调联动,从而对港口管理运作做出智慧响应,形成信息化、智能化、最优化的现代港口。

二、宁波港口智慧化面临的问题

1.感知网覆盖面有限,自动识别能力偏弱。目前,宁波港基本实现集装箱货物信息的自动采集,主要码头、航道的可视化监控。无法实现“人、交通工具、货、设施设备”的基本信息、运营状况、运营环境等的感知、监控;在内河航道、客运码头等地区还未实现视频监控点的覆盖;现有的监控设备中有些摄像头是固定不能移动,其可视范围有限,导致出现监控盲区;由于采用租赁企业视频监控系统的模式,视频监控的区域广度、可视范围和画面质量都受到企业自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条件限制,自动识别、报警危险情况能力偏弱。

2.信息资源整合程度不高,制约部门间的业务协同。港口的生产资源、经营资源分属各部门管辖,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状态,使纵向的信息交互与沟通相对顺畅,横向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水平不高,缺乏统一协调共享机制和交换渠道。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无法整合,信息资源无法通过交换层面实现共享,使港口集团业务部门之间、集团同基层公司之间无法实现生产业务协同工作,大大降低了生产作业效率。

3.建设还处于信息处理阶段,缺乏智慧决策支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宁波港口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基本搭建了信息系统的五大体系。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各部门的信息化及信息流转配套处理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但港口智慧化不仅仅是将手工数据处理方式转变为计算机处理,也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经营、管理、生产等环节进行简单计算机模拟与再现,而是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决策支持、仿真技术等各种智慧技术进行数据深入分析和作出客观、及时、准确的决策。

4.港口信息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目前颁布的涉及港口信息的标准数量极其有限,绝大多数在制订中或等待制订中,体系化建设和应用推进仍然不足,宁波市交通和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刚刚成立,标准体系框架构建和实施推进还未正式推进,相关的要素保障,技术支撑和政策制定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三、宁波智慧港口发展的目标

紧紧围绕实现宁波港由大港向强港历史性跨越这一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港建设为目标,以依托港口、服务港口、提升港口为主线,遵循港口发展规律,全面提升港口及配套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做好与其他智慧体系的衔接,真正实现港口生产作业、运营管理及相关服务的智慧化。

1.推进基础设施的全面运营监控。根据港口不同业务区域的职能,对航道、码头、闸口、大型港口装卸设备、船舶、车辆等基础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智慧化改造,实现数据的快速自动采集、运营监控,为港口生产运营和口岸监管提供细致、全面的信息。

2.完善现有引航系统。结合现有引航导航系统和实际需求,根据“智慧引航”的要求,重点完善系统方面、综合办公方面及服务平台方面,实现港口智慧水域管理的目标,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

3.提升港口生产运营管理的协同性和智能性。打破“信息孤岛”,整合港口现有的生产运营系统,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信息交互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深度挖掘,扩展智能决策功能,实现智慧的港口生产运营系统。

4.实现道路运输智慧化。对特殊货物(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进行监控,推广先进的集装箱“双重”运输模式,构建道路集装箱运输综合服务平台。

5.推进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示范工程。重点建设宁波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信息采集终端、业务应用系统、数据资源中心,改造完善港口业务应用系统,扩容改造现有宁波港数据交换平台,统一建设集装箱海铁联运技术标准规范。

6.调整配套服务符合智慧港口建设需求。为港口管理提供配套服务的主要是航运管理、港口岸线管理和集疏运体系,重点是航运订舱服务、港口岸线审批和园区通。

7.衔接相关智慧体系。智慧港口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环节,对其他智慧体系辅助或支撑的作用。因此,需要做好相关部分衔接调整,重点是与智慧口岸体系、智慧交通体系、智慧物流体系的衔接。

参考文献:

[1]徐小凤.物联网在港口运营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水运,2011,1

[2]马仁洪,陈有文.以物联网技术促进港口智能化发展[J].中国水运,2012,5

[3]韩超.基于物联网的港口信息平台建设解决方案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第4篇:数据化运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 融合策略 资源融合 平台融合 商业融合

1 引言

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将城市中物的智能与人的智慧结合起来,使城市具备自管理、自适应和自调节的能力,也即“智慧”的能力。与人的“智慧”类似,智慧城市也必须具备自然健康的有机系统以及敏捷的思维、行为能力,即智慧城市是个有生命的统一体:它在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能够广泛地汇集社会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形成完备的数据资源。在完善的数据资源基础上,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统一的应用平台系统,城市能够实现高效、智能地运转,并协助城市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整个运转过程产生的数据资源又可被城市所感知,进一步促进数据资源的完善和处理能力的提升。

显然,智慧城市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取决于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这就是智慧城市这个庞大系统工程的内在融合。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共建、共享、开放、共赢”,需要内在的不同的融合策略支撑,而这些正是融合运营理念的具体表现,因此本文接下来将对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策略实施进行研究。

2 融合策略分析

智慧城市不可能由单个行业推动、单种技术支撑、单个系统服务及单方投资、建设及运营。它是一个生命体,通过其内部的结构、功能、流程等相互作用,融合成一个自然成长的有机体。如图1所示,这个有机体持续成长离不开资源、技术、平台及商业四方面自我融合及共同融合。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资源融合是前提,技术融合是手段,平台融合是保障,商业融合是动力。资源融合推动技术融合,技术融合实现平台融合,平台融合保障商业融合,商业融合实现了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1 资源融合策略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涵盖了众多行业,包括政府信息化、公检法、交通、卫生、城市管理等部门,还有参与建设的电信运营商、业务提供商、咨询服务商、软硬件提供商。但是,目前我的信息化建设仍以“竖井”式开展和部署为主导,部门仍旧以本系统为单元建设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信息系统,这就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无法以有效的方式被挖掘和利用。在这种建设环境下,各部门创造的信息不能被及时共享或交换,城市功能无法高效协同联动,智慧城市也就无从智慧。例如,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会在城市公共部门(如医院、户籍、学校、人事、保险)留下信息踪迹,但由于信息不能共享,类似于保险金、补助金、工资等资源被虚假占用。因此,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建设参与者和受益者不断向政府或者行业要求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高度融合。信息资源融合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着实推进:

(1)数据要开放,尤其是政府数据实现开放

数据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其中政府及行业数据资源是城市运作情况的晴雨表。政府开放数据的目的是推动信息公开及获取平等,形成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和受益的生态圈。城市是个逻辑概念,它可能跨地域、跨领域,政府可利用“众人拾材火焰高”原理,采取多点分布、分工协作、集中汇聚的方式来完成数据采集与提取。

比如文献[1]中所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推出的Data.gov数据开放方案,通过Data.gov网站公开美国联邦政府全部行政部门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潜在价值的、可供再次开发利用的、涉及18个行业的数据集,同时为大众提供与数据相关的各类统计工具及基本分析软件。此举成为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开放数据实践的标志性成果。

(2)数据要标准,尤其是数据结构实现统一

数据标准是数据流动及共享的前提,数据的应用、类型、来源都是大不相同的,“智慧城市”的数据资源体系就是将其进行规范、整合后形成的平台。

图2列举了基础的技术数据“元数据”。这是一种非常受到信赖和认可的方式,将数据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了实现异构海量数据共享和融合,需要将不同存储形式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结构化的、标准的智慧城市元数据形式,从而为建立一体化城市数据共享平台以及进一步的信息融合交互平台提供基础。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可以主要采用两种技术方法:对结构化数据(主要是数据库存储的数据)可以直接采用映射技术方法将数据转化为标准的智慧城市元数据形式;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如视频、音频、图片、图像、文档、文本等形式)可以采用嵌入数据标注标签的方法将非结构化信息数据转化为标准的结构化元数据。通过异构数据标准化过程,可以实现智慧城市系统对各类数据源的无缝对接,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处理和分析。

(3)数据要共享,尤其是共享机制要有效可行

在智慧城市平台中,共享数据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部署。一是利用数据交换中心建立逻辑上的统一的共享数据库。由于业务系统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比较高,都存储有大量的数据,且不同业务系统之间需要交流时是在大量的数据资源中提取少量的部分数据。因此,数据交换中心的功能就是将各异构数据源的数据采集、分发,为被交换数据打包、解包、过滤、审核、装载入库等数据交换提供服务接口。二是建立物理上的一体化智慧城市共享数据库,这样可以保证智慧城市平台具有稳定的全局性数据源,从而有利于智慧城市平台对共享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为了整合形成一个共享数据源,也为了完成业务系统数据交换,业务系统可将外部信息纳入共享数据库。随着智慧城市进程化的不断深入和进一步规范,在城市范围内将逐步形成统一的全局共享数据库。在实际情况下,智慧城市共享数据库的部署可以综合上述两种方案的优势进行平滑演进,如图3所示。

此外,实现数据价值的更高效提取,需要对数据做进一步分层分类处理。如图4所示,城市共享数据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基于城市各企事业单位部门的各个异构的基础源数据库;二是在源数据库的基础上,经过数据转换过程形成的基础共享数据库;三是通过智慧城市数据分类机制形成的面向上层应用平台的各专题数据库。

2.2 技术融合策略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型技术体系,它由多种信息技术整合实现,如图5所示。不同技术手段之间的异构性决定了这些技术并不能在智慧城市系统中独立,它们的终极服务目标是上层应用,因此应根据一定的机制协同合作。

(1)感知技术融合

作为智慧城市信息的源头,物联感知层是智能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它具有动态性、多元异构性、超大规模性等特征。因此,针对多种感知信息采集技术的融合协同感知方法的研究尤为重要。目前,针对感知技术的融合策略,主要包括:

1)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的技术融合。在智慧城市系统中,各类传感器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但是目前传感器网络很难对特定的传感器节点进行标示,而在此方面,RFID技术很有优势。因此感知技术融合既可以迅速找到节点位置,又能将网络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数据上。

2)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智慧城市感知层中包含了视频、音频、红外、化学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不同类型传感信息的有效融合对提高智慧城市运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一般来说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过程如图6所示:

(2)网络技术融合

智慧城市的网络是一个异构的网络:接入技术异构、传输网络异构、终端服务异构。智慧城市网络层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在异构网络存在的前提下仍然保证端到端的服务质量。因此,很有必要构建异构网络融合平台,针对网络技术的融合策略,主要包括:

1)在传输网络层面,逐步实现各类传输网络向IP化方向融合演进;

2)在无线接入网络层面,逐步实现不同网络频谱、空中接口及相关协议统一融合;

3)在终端层面,逐步达成各类终端的全网络兼容,实现“全网通”。

各个层次通信网络的融合更有利于智慧城市基础网络,是实现网络服务的泛在化、高速化和便捷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

(3)应用技术融合

在智慧城市建O过程中,“信息孤岛”的现象普遍存在:行业或部门应用单独自成体系,各类应用分别独立开发、独立运营,导致智慧应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交换,业务无法协同联动。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应用融合促进:

一是加快搭建云平台,部署大数据分析技术。如图7所示,云平台可以有力地带动城市智慧应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融合的发展。通过云平台的搭建,可以将城市各行业与部门的分立应用系统进行统一整合,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同时,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可以为所有智慧城市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分析,应用提供与信息呈现能力。

二是加强应用支撑平台的平滑演进能力。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在建设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应用需求,并要求不断接入新的数据源、系统功能模块以及业务子平台,同时不断增强新的硬件支撑。因此,借助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海量面向对象存储等技术不断增强平台的平滑演进能力,对促进智慧城市发展尤为重要。

2.3 平台融合策略

智慧城市的运行发展需要接入汇集城市中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公众服务部门独立的业务信息,因此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融合城市各类信息数据的智慧平台尤为重要。具体到平台融合策略,可以从实现平台开放和建立分级架构两方面进行考虑。平台开放是智慧融合的前提,只有在开放平台的基础上才能对城市交通、市政、安全、经济产业和公众服务等各方面做出统筹规划,保证城市高效低成本运营,实现社会科学管理、民生服务高品质。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只有建立层次清晰的分级平台架构,才能有效地支撑智慧融合平台的开放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智慧城市要实现平台融合,必须尽最大可能地进行能力开放,通过构建面向公众的一组互联网服务组件,形成统一、标准、灵活的实用能力接口。能力组件主要包括对外开放能力以及内部开放能力:语音能力、消息能力、视频能力、位置能力、支付能力、搜索能力、云存储能力、认证管理能力、授权管理能力、运维管理能力等。这些组件组成了平台核心能力,经过一定的封装处理后形成能力接口,继而构成能力开放平台。如图8所示,通过不同能力的融合协作,平台具有“人脑”处理的功能,如分析、解决、表达、接受、调节及成长的能力。

其次,建立一套层次结构清晰、易于扩展部署的智慧城市平台统一框架结构是支撑智慧城市平台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如图9所示。

其中一级平台为统一的城市级信息汇聚处理云平台,主要包含信息系统集成、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数据分析、海量存储、身份认证以及可视化管理等功能。二级平台为行业级平台,主要负责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园区、智慧贸易、智慧医疗、智慧城管、电子政务等分立行业的信息汇聚与处理。三级平台为企业和部门级平台,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的行政审批、节能减排、客户关系、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利用智慧城市的开放接口实现智慧平台分立架构的三级联动可以有力保障智慧城市融合平台的平滑演进和可持续发展。

2.4 商业融合策略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不成熟,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其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建设运营手段单一和市场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的影响。因而形成有效的商业融合策略很重要,吸纳不同类型的建设运营手段,引导其作用于智慧城市,催生出更大价值。

智慧城市商业融合策略的构建需要遵循“合作共赢”、“持续盈利”、“市场主体”及“保障安全”等原则,从产业链构建、建设模式、运营模式三方面推进。

(1)产业要融合

智慧城市形成了一个以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为核心,包含多个服务提供者庞大的产业链,其中有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芯片制造商、设备制造商等。产业链中上下游方关系相互依存,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两大产业融合阵营。如图10所示,第一个产业融合阵营是以网络运营商为核心的“运营派”,如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利用其网络和用户优势在终端、软件、集成、建设、内容等领域联合了众多跟随者。第二个产业融合阵营是以设备软件提供商为核心的“设备派”,如华为、中兴利用其自身内部丰富强大的产业链资源,带动芯片、设备、集成、软件、运营等相关产业资源,形成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生力军。当然,两大阵营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然而,二者更应该逐渐差异化自己的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谋求相互间更多的战略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2)建设模式要融合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应在传统建设模式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及网络技术,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城市以新模式运行。智慧城市建设是个巨大的、持续的工程,它建设方式包括全局的也包括局部的,包括短期的也包括长期的,包括政府的也包括企业的,包括公共的也包括商业的。任何城市建设的参与者都可能同是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参与者。文献[2]中给出了智慧城市可根据建设形态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分类实施:

1)对于面向政府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以及公共服务项目,可由政府主导、企业建设,建成后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向相关企业购买服务或直接由企业移交于政府;

2)对于面向公众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引入较为成熟的行业企业进行建设、运营和维护,在建设过程中的管控功能由政府担任;

3)对于涉及信息保密但又是面向大众的服务项目,为了兼顾为大众服务和保密职能,可成立由政府注资的市场化运营公司;

4)对于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改造项目,由原有运营部门组织进行改造升级和实施。

在际建设实施中,可在充分整合多方面资源的基础上,对智慧城市功能进行“划小”建设,划小单元可灵活搭配选取BT/BOT/BLT/BOO/BOOST/BTO多种方式,提供“顶层规划+解决方案+集成施工+资金支持+运营服务”一站式的融合建设模式,此模式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包括项目集成度低、资金不足、配套服务无法跟进、设备兼容性差等。

(3)盈利模式要融合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一直以来智慧城市由谁投资、谁运营、谁买单这几个点一直困扰着政府与从业者。以往智慧城市建设多以政府牵头,投资少部分,企业大投入并兼顾运营工作,但是智慧城市建成之后由谁来为系统运营买单,不断的资金投入后期维护成为困扰着政府、企业以及用户的问题。智慧城市在建设初期出现了多种运营模式并存的局面。

1)官办官营:政府独自投资建网运营

模式:运营商负责提供网络支持和运营维护。政府负责建设、维护、运营和投资,部分服务免费提供使用,部分网络容量将被用于出租。

盈利模式:部分网络容量用于市政服务的自动化服务,剩余网络容量出租ISP用于建设独立于民用的政务专用网络或公共服务。

2)官管民营:政府指导,委托运营商建网

模式:政府进行投资,拥有所有权,投资运营商负责投资建设和运维。在建成后的一段时期内政府对业务和资费进行监管,投资运营商拥有该项目的经营权。

盈利模式:结合部分广告、增值服务,用户免费使用为主,政府给予运营商一定补贴。

3)官办民营:政府投资,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

模式:运营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建设,包括已有网络、技术、产品等,相关的扶持政策由政府提供。

盈利模式:公共服务或公共场所由政府买单,提供免费服务。商业服务获取资费,结合广告等增值服务获得市场化收入来源。

4)BOT模式:政府牵头,运营商建网

模式:主要由运营商出资建设,建设完成后的一定期限内运营商拥有专营权,到期移交政府;政府只支付少量规划咨询费用。

盈利模式:专营权期间,运营商将小部分营业额向政府缴纳管理费;运营商提供多种付费套餐。

5)民办民营: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

模式:政府仅对于基础设施或政策提供有限的支持,完全由运营商提供资金并进行建设。

盈利模式:用户购买服务才能接入网络,但在机场等重要对外场所可由政府提供补贴使用免费服务。

随着各方资本逐步进入,盈利模式不断清晰,产业链也逐渐成熟,其中的各个环节均参与到投资及运营中,单一的盈利模式是无法满足各方利益,多种盈利模式互相结合成一种灵活的、有活力的盈利的融合模式成为必然趋势,如图11所示。政府及产业链上下游只有根据当时当地城市的建设情况,首先确定投资方利益诉求,再选择适合的盈利模式(可设置不同盈利周期、不同种类的盈利方式、不同级别的盈利程度),同时在运营过程中不断调整,最终达到产业链的一种平衡。

3 融合评估思路

由于城市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处于不同阶段(包括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建设实施阶段、阶段性成果),亟需要通过考核方式来检验建设效果。目前,智慧城市的评估指标体系良莠不齐,比较典型体系如文献[3],但是仍缺少国家层面一套体系来评估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不过,大多数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都是从城市规划、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几个维度进行评估。从评估的实际意义来说,评估的对象应该是城市,而不是城市的细节。评估的指标应该是城市被“智慧化”后呈现的整体功能效果,而不是各别功能呈现的局部效果。

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策略的分析,智慧城市更偏向于一个“内因”主导的系统工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向能够衡量城市整体效果的维度考虑,即能够反映城市内部因素融合结果的指标(被称为融合指标,比如社会管理水平、公用服务水平或者城市某行业产业发展水平等)。在这个评估指标体系中,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被评估对象(类似于黑盒,被称为黑盒评估,如图12所示),向评估指标体系输入融合指标,并从城市中获取所需数据,通过复杂运算并实现融合指标结果输出(如图13所示)。通过融合指数对比,可以评估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比如摸索阶段、建设阶段还是完善阶段)。

4 结束语

智慧城市目前正处于炒作高峰期,但也是个吸纳各方力量的最佳时机。由本文的分析可知,信息和数据壁垒必将被打破,技术和网络手段要优化使用,各方在合作共赢商业理念下,以最终客户需求为导向,形成广泛认可的产业规则和技术规范标准,搭建起统一、开放、标准的业务管控平台,构建起端到端的建设流程和运维体系,才能抓住“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姚乐,樊振佳,赖茂生. 政府开放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整合初探[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57(13): 12-17.

[2] 刘尚海.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商业模式研究[J]. 未来与发展, 2013,36(8): 24-29.

[3]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 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评估调查报告[R]. 2013.

[4] 张明会,孟印. 物联网关键技术融合体系[J]. 物流科技, 2012(2): 92-95.

[5] 李元青. 哈尔滨移动无线城市的发展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6] 宁奇雷,鲁冬林,聂锐. 装备管理数据集成与整合方案研究[J]. 电脑开发与应用, 2008,21(7): 10-11.

[7] 曹国辉. 智慧中国 物联天下[J]. 中国公共安全: 综合版, 2011,21(7): 10-11.

[8] 张鸿,范满航,张超,等.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 2014(5): 116-120.

[9] 顾德道. 智慧城市评估的若干对策建议[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3,9(6): 51-55.

第5篇:数据化运营体系范文

1.推进市场集约运营,实行全省一个营销体系

广东电信以“营销集约化、销售属地化”为基本原则,对全省市场营销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变革。省公司对营销活动方案进行统一制定、部署、管控,市分公司仅负责营销方案的细化落实和日常销售管理,县级分公司撤销市场部,成立销售部,负责属地销售组织和执行,(乡/镇)营销服务中心则专注于网格内销售执行。

2.推进网络集约运营,建设全省一个网络运营体系

广东电信以收购CDMA网络和全业务运营为契机,成立了省网络操作维护中心、省无线网络运营中心、省传送网络运营中心、省平台运营支撑中心和省网络资源管理中心,实行网络和业务平台的全省集中维护、优化和监控,以及网络资源的动态管理和集中调度,着力提升专业化维护能力和重大任务、应急通信的保障能力。广东电信按照全省“一张网络”的思路,大力推进网络规划、工程建设、采购供应、网络运营等的集约运营。在网络规划方面,全省投资按市场需求集约配置,省公司统一管控新增能力和评估投资效益;在工程建设方面,建设项目由省公司统一对进度管理、质量管理、验收交付集中管控,资本支出指标由省公司统一承接,不再考核分公司;在采购供应方面,全面推广“框架+订单”的集中采购模式,实施集中仓储、统一配送,集中管理采购工作关键控制点的审批权限,增强采购效能和采购工作的风险防范能力;在网络运营方面,实施网络运营板块人员管理、业绩考核、成本管控、运营管理的四统一,网络运营考核指标由省公司统一承接,不再考核分公司,提升全省“一张网络”的运营维护效率。

3.推进IT集约运营,建设全省一个IT运营体系

广东电信形成了“企业信息化部+IT运营中心+分公司”三位一体的IT运营模式。企业信息化部作为企业IT工作的管理者,集中负责全省信息化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IT运营中心全面负责MBOSS系统的集约运营,包括集中计费账务处理、集中业务配置、集中收入确认、集中数据管理及支撑、集中系统监控维护;分公司则主要负责数据挖掘、资料管理、欠费管理、账单管理、话费争议及减免退费的经营性工作,其IT支撑需求由IT运营中心分部进行派驻式服务。

4.推进10000号及移动互联网渠道集约运营,建立全省一个客服体系

2009年3月,广东电信撤销了各地市的10000号客服中心,成立了省10000号运营中心,全面负责全省10000号的全业务集约化运营,下设广州、深圳、汕头、梅州、韶关五个区域中心,分片区负责21个市公司的全业务呼入客户服务、投诉回访、工单处理回复等工作,对全省的服务标准、工作规范、系统平台进行统一,为服务感知的统一和整体客服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推进财务集约运营,实行全省一个财务体系

2008年11月,广东电信成立了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负责全省会计核算、资金结算、票据管理、会计报告及数据统计等会计服务及信息提供工作。2009年6月,省级财务共享服务在所有分支机构集中上线,形成对27个二级分支机构和4万多名员工、月处理量峰值超过15万笔的服务能力。基本实现全省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报账、统一主数据、统一开关账、统一出具报表、统一薪酬发放,实现了财务共享服务全业务、全地域、全员覆盖;会计服务总人数明显减少,建立了省市一体的收入确认模式,确保了收入的真实性。6.推进人力资源集约管理,构建全省一个人力资源体系广东电信于2007年5月启动了二级经理团队领导力转型工作,实施覆盖全部市、县区分公司的组织架构变革。全面实行经理人员统一培养、选拔与任用,全省统一竞争上岗、公开竞聘。新型人才统一引进、集中培训,专业队伍统一建设,员工业绩统一管理。基本薪酬和福利待遇全省统一标准,薪酬管理、记账、支付一体化。

7.构建与集约运营相配套的全业务制度流程体系,实行全省一个制度流程体系

广东电信集中实现制度体系“一册总览”,制定了公司运营管理的“基本法”——《运营管理工作规则》,实现了公司管理规则的统一,建立了业务部门负责实施的制度统筹管理机制,持续优化了集约运营关键流程,实施制度流程100%IT固化,以确保制度流程的有效执行。省、市、县形成“全省一个制度”的执行体系,所有制度由省公司统一制定、颁布,市分公司不再制定制度,确保了全省运营管理的一致性。

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业务融合,打造领先的业务提供能力

一是提供领先的智能网络。广东电信在全省全面推进3G、光纤宽带和WiFi网络的统一建设,基本建成了“3G+光网+WiFi”全方位立体覆盖的智能信息网络体系。在网络能力上,建成具备客户感知良好、运营管理方便、业务开通灵活,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质量可控制、网络可管理的智能网络,可提供高速协同接入、资源自助指配、速率针对性保障的差异化服务。在网络规模上,全面推进“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战略,普及光纤宽带高速接入,实现骨干光网全省覆盖,全力支撑全省宽带普及提速民生工程,稳步推进现网用户光纤改造;对全省行政村以上区域实现3G网络全覆盖,成为具有领先优势的省级3G移动网络。二是提供面向全业务、服务多客户、承载多功能的综合平台。利用IT集约化的优势,集中建立了综合业务平台、内容应用平台、行业应用平台、云服务业务平台、呼叫中心平台与会议型业务平台等多种业务的综合平台,通过资源整合、门户统一、账号经营、能力开放的形式,提供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的平台运营环境,支持自营、第三方内容与应用的聚合。三是提供便捷、丰富、差异化、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通过业务、平台、终端的融合创新,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幸福广东”信息化应用等重点领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现代信息服务,覆盖政务、民生、产业三大领域,提供逾百项智慧应用,助力“幸福广东”工程。

三、以客户为中心进行服务集成,打造卓越服务能力

一是通过战略合作、资本合作和业务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嵌入自身能力,快速形成差异化的服务和竞争力。在政务服务方面,广东电信与广东省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参与“智慧广东”建设,全力配合做好省政府“网上办事大厅”的总支撑。在民生服务方面,实施跨领域服务整合,推动“智慧民生”信息化普及,移动互联网民生应用。在企业服务方面,积极参与省经信委“4个100”示范工程和“数字企业”专项行动,整合上下游提供电子商务等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和网络存储、店铺管理、定位服务等一站式信息化解决方案,加速“商务领航”、“天翼”品牌融合,强化在企业客户的服务能力。二是结合企业核心能力和战略需要,在重点领域建立产业基地、产业联盟,掌控部分内容和应用,增强价值链服务整合能力。在云计算领域,建设了佛山华南智慧新城、沙溪云计算数据中心,构建了以云计算、云服务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综合平台;牵头组建了广东省云计算产业联盟,积极组织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交流活动,促进全省云计算产业发展。在物联网领域,建成了省物联网应用孵化扶持基地,搭建开放合作创新平台;在移动互联网创新领域,在广州建立了中国电信创新孵化(南方)基地,将中国电信内部资源与广东省科技创新环境、社会资本等进行高效整合对接,带动广东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等。

四、全面推进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提升集约化运营效率

一是对市场运营精细管理,引导全业务结构协调发展。广东电信对市、县分公司和营销服务中心进行了分类分档指导,实行差异化定位、差异化发展策略、差异化资源配置、差异化考核。建立了移动和宽带业务综合评价体系,移动业务从规模、质量、融合、终端、客户感知及效益六个维度进行评价,宽带业务则从规模、质量、提速及服务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并结合多维度评价体系,对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全程监控。二是对网络运营精细管理,打造精品网络支撑业务发展。广东电信构建了“宽带接入十大场景”方案,指导市分公司快速复制、规模部署,促进资源科学合理配置,规范了建设过程管理,推进移动网络建设和优化精细化,建立质量示范站,改善用户速率感知,提升网络竞争力。三是对服务支撑精细管理,提升服务支撑的效率和有效性。广东电信建立了数据运营和监控体系,建设了省ODS数据共享平台(即数据仓库),提高了基础数据准确性、实时性,将ODS数据采集时限压缩在1小时之内;为强化财务管理,广东电信紧密结合财务会计工作需求,整合了全省分散的会计核算、资金支付、票据管理、报告编制等资源,形成高度集成的五大财务共享业务平台。

五、建立关键触点人员呼唤炮火机制,快速响应市场一线需求

第6篇:数据化运营体系范文

ALM系统应建立标准化的基础信息及模型库,并将业务需求作为需求分析的重点,帮助运维人员及时掌握网络各设施设备的使用状态及安全信息,同时对各种监测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并提供预警、告警信息,确保运营的可靠与安全。

2、ALM系统基础建设

ALM系统平台基础数据的统一定义是整个系统的基础。通过对设备树、数据分类、数据库体系、告警体系等的统一定义,形成各个应用系统共有的基础数据,减少各应用模块及线路问的接口,有效提高维保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数据共享。因此,应进行设备基础信息库、标准设备状态监测模型及上层管理系统接口这3大基础建设。

2.1设备基础信息库与ALM系统

接口的子系统包括各种不同的设备。ALM系统监控的基本对象是设备,大多数的需求都是结合设备的监控、管理和维护提出的。因此,应建立基于ALM系统的设备管理功能,以支持通信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维护。同时为地铁设备管理提供支持。基于ALM系统的设备管理,其主要管理对象为通信系统设备信息,因此应为设备管理功能体系建立标准的设备信息显示模型、完整的基于ALM系统的没备信息库和用于设备信息管理的接口。设备信息库是ALM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基础,所有的设备信息显示模型均通过设备信息库生成。在系统调试阶段,大量设备信息由各子系统承包商提供,而ALM系统承包商将这些信息整理并归档于设备信息库。设备信息库存储于历史数据库中。设备信息库是基于ALM系统多个基础表而建立的,包括站点表、子系统表、设备类型表、告警分级表等。由于ALM系统站点众多,每个站点的子系统众多,设备信息库是一个数据量非常庞大的表格,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基础信息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录入和检索的完整和高效。同时,需采用海量实时性能较高的历史数据库产品,以支撑数据基础体系的建立。设备信息库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中心,包括了所有专业/子系统的设备信息,因此ALM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需要众多专业/子系统的人员支持。为了便于每个专业/子系统人员对本专业的设备信息进行管理,必须建立一个通用的接口,使各专业/子系统人员不必直接面对数据量庞大的设备信息库,而是通过接口进行本专业的数据录入和检索。设备信息管理接口是人机界面的一部分,是系统维护人员的工具之一。该接口往往被运营人员所忽视,由此会导致设备信息管理的杂乱无章。

2.2标准设备状态监测模型

2.2.1设备状态判断

不同的设备具有自身的专业特点。ALM系统需要针对每一类设备进行告警分级、维修方式设定,以形成标准的设备状态监测模型体系,然后通过高性能的软件数据处理功能实现对设备维修信息的快速处置。一般将设备的状态分为维持服务、暂停服务和•14f1•中断服务,根据该设备的状态判断其是否完全具备维持运营的能力。1)维持服务:指设备虽然存在导致服务能力下降的故障,但仍然可以继续向乘客提供服务,如某个摄像头无法获取图像而乘客并不能感受到。2)暂停服务:指设备的故障导致无法满足乘客需求,但乘客可以选择其它设备代替或故障可以短时恢复。如站台某个PIS(乘客信息系统)显示单元无法开启。3)中断服务:指设备的故障导致无法满足乘客需求,进而导致某个运营服务能力完全失去。如站台广播失效需人工喊话。ALM系统需根据设备实时信息自动判断告警级别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提供推送或辅助决策,由运营维护人员根据建议处理。可能的处理方式有:忽略,不做处理;记录维修相关信息,在运营后维修;需更换备品备件;紧急抢修。

2.2.2数据处理方式

现场采集的设备状态数据非常多,应对这些数据进行过滤、筛选、加工处理,以获得维修决策的基础数据。根据不同的管理需求,有不同的数据处理模型,如告警设置、趋势分析等。1)告警设置:包括限值告警、区间告警、统计告警、百分比变化告警等。2)设备趋势分析:是以定量、可视的形式对设备状态进行管理,包括检查设备的状态是否处于控制界限之内,观察设备状态的变化倾向或状况,预测设备状态发展到危险水平的时间,早期发现设备异常并进行预维修或定修。可采用单值趋势分析、正态分布趋势分析、公式或统计方法趋势分析等技术。

2.3决策支持

通过采集设备的现场状态数据和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ALM系统可对维修决策提供支撑。按照设备、系统、网络等不同维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形成通信系统设备的评价体系;通过仪表、图形、趋势分析等形式,构建地铁运营维护平台的管理“驾驶舱”。

3、ALM系统与维修业务的结合

典型的设备维修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ALM系统主要在故障报告、报修、数据分析环节中起关键作用。ALM系统在整个维修管理业务流程中的作用如图2所示。

4、结语

第7篇:数据化运营体系范文

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特别是近十年以来的跨越式发展,唐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到2012年底,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861.6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第19位。

然而,伴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活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不高,大开放格局需要加快形成;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凸显;城乡面貌有待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唐山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空前挑战。

战略意义

面对正在到来的新一轮世界性的产业变革潮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唐山必须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方面作出根本性的调整。而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战略环节就是要顺应新一轮国际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特点,紧紧把握住信息革命这一核心和灵魂,通过科学的谋划,超前的部署,执着的努力,以智慧唐山建设为统领,科学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中的融合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手段在促进经济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方面的巨大作用。

真正把推进智慧唐山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作为引领唐山产业融入全球产业要素配置体系,降低资源配置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带动传统优势产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的过程;把推进智慧唐山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变成延伸产业服务环节,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衍生战略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把推进智慧唐山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变成引领支撑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优化政府行政服务效能的过程;把推进智慧唐山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变成提高城乡现代化水平,促进节能减排、优化生态环境、便民利民,有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

唐山的目标是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智慧城市的框架体系基本建成,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基地建设和智慧应用水平达到全省领先水平,争取进入全国示范性智慧城市行列。远期目标到2020年,努力建成“智慧政务普遍应用、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生活进入普通家庭”的具有唐山特色的智慧城市。

智慧唐山建设有三大宗旨,那就是“善政”、“强业”和“为民”。

“善政”就是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助推廉政建设,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推动作用,着眼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加强互联互通和整合重构,搞好数据集成和信息共享,创新业务、管理和运营模式,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在行政事务各个层面和环节的深度应用,将行政事务纳入统一高效的运行轨道,搭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上监管,努力建设效能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

“强业”就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技术在三次产业发展中的深度融合应用,特别是围绕产品研发、技术工艺、资源管控、市场销售、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建立以支持产品创新和供应链整合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的两化融合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唐山产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智能发展;同时,通过激活唐山潜力巨大的信息化消费市场,衍生拉动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打造唐山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为民”就是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和各种共享交流平台,实现与民生相关各项事业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把民生工程的现代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台阶,让唐山的老百姓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率先享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高效与便捷,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建设理念

打造相对完整的智慧城市服务体系、通过合理的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探索商业模式实现可持续运营、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寻求可复制模式以及选择云计算和云服务作为技术支撑是智慧唐山建设的基本理念。

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不应该只是信息技术在某几个行业或单一区域中的应用,而是应该在谋划起步阶段就着眼于整体架构和未来的发展,特别是要搞好顶层规划设计,健全体系,明确规则,规范标准,统一管理,统筹推进,防止“烟囱”和“孤岛”的产生。而科学的智慧城市推进模式,应该建立在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资源配置理念下推进和实施,一方面做到不排斥现有资源和各类市场主体;另一方面还要做到让专业的人去做其最擅长、最专业的事。

不可否认,智慧城市建设蕴育着巨大的商机,更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拉动、衍生相关产业发展本身也应该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题中之意。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建设模式正在走向尽头,而通过培育市场、激活市场、开放市场,依据市场规律和原则探索商业模式的思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一定会成为未来运作的主导形式。

此外,提高技术和应用方案的可复制性是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获取和提高利润的核心路径之一,而标准化又是实现可复制性的前提,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该特别关注技术和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和统一。面对系统复杂和计算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云计算和云服务技术以其革命性的突破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首选技术支撑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打造独立于多个应用系统的云服务平台,为各类服务应用提供支持。

基于上述理念,智慧唐山的总体建设可概括为“基于顶层设计和云服务的开放式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模式”。其内容包括:整合三大电信运营商现有IDC资源,建立统一数据分配通道,搭建专业数据库,为智慧唐山建设运营提供专业化基础数据储存服务;利用最新技术,搭建统一的智慧唐山云服务中心总控平台(IOC),承担综合数据交换、处理功能,同时依托云计算中心,搭建决策辅助中心、数据分析中心、呼叫服务中心和信息安全中心;为了便于管理,在总控平台之下,分别搭建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等分类综合管控平台,承担相关领域数据协同、共享和整合功能;在分项管控平台之下,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接口标准,搭建分行业、分部门的系列功能性运营平台,具体提供各种在线服务解决方案的平台运营环境,计费管理和客户管理等功能;联合和对口职能部门和行业用户,依托各功能性运营平台,在公开技术标准和接口标准的情况下,聚合国内外服务商,依据规范的协议,在平台上开展具体在线服务。

运作模式

特别提一下,市场化运作模式是智慧唐山的亮点所在。整个智慧唐山的建设,贯彻“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推进实施,各层面行为主体按照各自特点和功能定位,依据市场经济原则参与智慧唐山建设与运营。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的组织者、推动者、监管者和环境的营造者,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际情况,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和建设目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提供引导性资金,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组织引导信息化应用,营造智慧城市建设氛围等。

总集成商的具体职能是依据政府提出的规划和需求,设计建设方案,整合相关厂商的技术和产品资源,搭建顶层框架体系,并负责智慧城市主体运营。网络提供商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传输网络、交换和储存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商:主要职能是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搭建面向部门、行业和产业集群服务的功能服务平台,聚合服务资源,为其提供运营服务环境,并进行相应管理。独立软件开发商面向各行业提供特色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业务。终端用户(企业、机构和民众)结合各自的实际需求,购买相应的智慧服务。

唐山将智慧唐山建设规划与行动方案对外公布,以国内外主要IT服务商为对象,发起组建智慧唐山建设产业联盟。搭建联盟信息共享与技术标准协同平台,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共赢的原则,吸引国内外大型IT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平台体系技术标准和运营规则,择优选择各功能平台承建和运营主体。同时对外公布各平台技术指标和接口标准,依托各功能平台,联合和行业和部门广泛聚合终端服务商,推动服务应用。

第8篇:数据化运营体系范文

从实际案例来看,中兴网信的智慧城市有以下特征:一是全面感知,通过泛在的传感网络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检测、监控和分析;二是充分整合,利用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和统一,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公共资源,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三是激励创新,鼓励企业和个人在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四是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业务高效协同。

衡阳市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陶小平谈到了云平台对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整体架构的重要意义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对数字衡阳项目来说,集中、统一、共享的云平台是纲,公安、交通、城管、应急等行业应用是目,纲举则目张。我们只有抓住了云平台这个核心,进行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化的规划、建设与运营,才能走出过去各自为政、孤岛系统、信息壁垒的困扰。”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教授李琦对中兴网信的智慧城市云平台架构表示肯定。他表示:“过去我们一直谈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共享问题,但落地很困难,一是体制问题,二是缺乏有力的平台支撑。智慧云平台概念的提出与落地,综合了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框架、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要素,使城市信息化从电子政务的1.0时代、数字城市的2.0时代,迈向智慧城市的3.0时代成为可能。”

中兴网信负责平台的副总裁窦水华则表示:“中兴智慧城市云平台包括一个平台和两个体系。所谓一个平台,就是把城市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应用支撑共享平台及虚拟化平台三部分融为一个整体,以一个统一的体系来满足城市IT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城市基础数据信息整合、城市行业应用互通与共享三个层次的需求。两个体系分别是标准规范体系和运营与安全保障体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中心智慧城市首席专家杨崇俊说:“所谓建立城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是要建立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城市数据共享交互平台,这是我国近年来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需要利用面向服务的理念进行构建,以XML为信息交换语言,基于统一的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和数据交换协议进行数据封装,利用消息传递机制实现信息的沟通,实现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的共享交换,以及控制指令的传递,从而实现各部门智慧应用间的资源共享。各级地方政府人口数据、企业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空间地理信息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上统一共享交换。”

“应用支撑共享平台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开放的PAAS云平台。”窦水华表示,为了实现智慧业务的快速开发,应用支撑共享平台需要提供数据支撑组件和能力引擎组件。数据支撑组件包括搜索引擎、报表引擎、数据分析引擎等模块,可以用于快速开发数据检索及分析类的应用模块。能力引擎组件包括工作流、门户框架、离线/在线流程设计器、表单设计器等模块,基于这些模块,云平台可大幅提升上层应用的开发效率和质量。除了以上组件之外,应用支撑套件还需要包括一套完整的开放环境,用于将整个系统内部的数据和业务能力封装为服务,并对第三方业务系统和应用开放。基于开放环境,第三方业务系统和应用可以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使用系统内部的数据,调用系统内部的业务流程,同时也可将第三方业务系统和应用的能力接入到系统内部,实现跨系统的数据和业务的无缝集成。

“城市的资源虚拟化平台可以通过智慧城市云计算数据中心,对IT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管控、动态调度、弹性增长、按需使用的IT资源池,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和浪费。”窦水华介绍,“通过分阶段的整合努力,希望能汇聚城市管理的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实现ICT 基础设施可共享,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的目标。”

薛宏建认为,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应该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作为智慧城市产业创新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中兴网信积极参与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行业规范的制订工作。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正在组织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统筹工作,这是一场及时雨。”薛宏建表示,只有在统一标准规范下开展顶层设计、方案规划、建设落地和运营等工作,才能统筹协调,从而最大化地发挥云平台的作用,使得参与的企业实现开放和共赢。”

“以往一些项目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建设、轻运营,重系统、轻安全的现象。”薛宏建表示,“运营机制与保障机制是智慧城市发挥长效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信息通信在给人类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信息安全风险,对企业和个人如此,对一个城市大系统更是如此。因此,必须在规划方案中充分考虑到智慧城市的运营需求与安全需求,从体制机制、流程制度、技术手段上给予支撑保障。目前我们已将智慧云平台的研发重点转向统一的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使云平台具备可运营能力。”

第9篇:数据化运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统计工作;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C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煤炭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价值

企业的统计工作是企业健康安全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手段,它不但能使经营管理层掌握企业的经营成果,而且能为领导者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作为煤炭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在抓好安全,搞好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做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加强统计工作。

二、煤炭企业目前在统计工作上的现状

(一)原有的统计体制很难适应煤炭企业生存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有所减弱。一是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少数企业领导认为统计只是数据的简单汇总、计算及填表,使统计工作简单化、程式化。二是随着煤炭企业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很多企业已经以煤炭、焦化、电力、建材等多基产业链发展格局,同时随着企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整合资源的步伐加快,对外参股、联合经营逐渐增多,公司产权形式上也形成了控股、参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如果按原有的统计体制,很难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统计基础工作不牢。在煤炭企业统计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一是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管理体系的转变,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统计工作用到的很多原始数据记录、台账等等有所弱化,甚至被取缔,造成了数据没有出处,无据可查。二是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指标体系仍以煤炭主业为主,没有有效整个集团的其他产业,如焦炭、化工、电力、建材、房地产等产业,给集团的科学决策形成了客观障碍。三是企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信息化程度高低决定企业执行效率的高低,企业信息化水平决定企业运营质量优劣。当前很多企业不注重企业信息化建设,执行效率明显偏低,运营质量明显低于预期,也造成了企业统计系统的数据严密性不高。

(三)统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少数企业不重视基础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对统计人员关心重视不够,统计报表只满足于上报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因此,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也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员兼职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统计人员转岗、辞职偏多,统计队伍人才流失严重。

三、做好煤炭企业统计工作的具体对策

由于统计工作涉及人、财、物、产、供、销等多方面,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煤炭企业统计工作必须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参与企业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一)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煤矿企业集团要科学规范设置企业的数据统计及核算的指标体系,科学界定、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企业的运营现状、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技术研发体系以及企业发展力状态。一是要全面做好反映煤炭生产的全部指标体系,以西山煤电集团为例,近几年通过对煤炭生产统计工作的深入钻研和学习,我们对全公司煤炭生产统计方面进行了全面修订,进一步完善了煤炭生产指标体系,按照“全面、系统、适用、不重复”的原则,形成了反映全集团单产、单进、工效、机采率、材料消耗等数十张报表,对企业加强煤炭生产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科学设置反映整个公司生产经营的统计指标体系。设置时应力求“简洁、适用、全面、可行”的原则,可从工业总产值、营业务收入、利润、资产负债率、经营现金流量、项目投资、人均收入、安全、产品产量、产销率、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等指标来反映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并可利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变动分析表来反映当前经济状况。

(三)做好定期数据收集和数据统计分析工作。一是做好企业的阅读报表汇总、报送、分析工作,并针对企业的运营状况,即时做好临时性、灵活性决策调整。二是在做好统计数据的收集、汇总、上报的同时,要进行综合或专题统计分析。要针对特定指标,开展成本、效益、产量、消耗的专项分析研究统计,找出问题的症结,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的措施,加以整改提高,确保收到实效;同时要给决策层和相关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意见,发挥好智囊团的优势作用。

(四)加快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当前已经进入史无前例的信息化时代,科技更迭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煤炭企业集团要发挥统计工作的优势,必须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可以积极推广应用局、矿联网直报和超级汇总制度,为统计信息的采集和报送提供便利条件,减少统计数据采集、汇总、上报环节,从源头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逐步达到统计数据网上传输和信息共享,实现统计信息规范化、数据报送网络化、信息自动化、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化。

(五)加强统计执法的力度,使统计数据准确性得以确保。在进行数据统计之时,要对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基层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在整理、调查等阶段产生的各种人为干扰进行抵制,加大对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的监控力度,坚决对一系列弄虚作假行为进行严肃查处。有关立法方面,要把罚款数额予以大幅度的增加,从而使之能对统计违法者产生威慑作用,并使统计诚信体系得以逐步的建立起来。

四、结语

统计工作的目的在于为企业提供服务,只有和企业的发展需求相符的统计工作才真正具备生命力。对于煤炭企业来讲,必须建立与完善煤炭企业的统计工作体系,使其既合理又科学,才能提升煤炭企业的经营、生产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素芳.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煤炭企业统计工作[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6):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