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老师的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是她,滋润着我们这些娇嫩的祖国之花。她是辛勤的园丁,哺育我们成长;她是温暖的烛光,照进我们心田;她是心灵的吸尘器,吸走我们心中的阴云。她就是最美丽,最伟大,最无私的园丁——老师。
2、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育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是使我们走向正确道路的指航标;是我们记忆最深刻的人……老师们把我们培养成祖国的栋梁,是多么辛苦呀,我们难道不应该报答他们吗?
3、有一位教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荣誉和赞美,我们只喜欢“老师”这两个字……这些质朴的言语无疑是教师们共同的心声,是他们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我们感谢老师们辛勤的教育,感恩于他们的谆谆教诲,然而,再多赞美的言语,仰慕的辞藻,也比不上我们用爱和行动来感恩老师。
4、一颗感恩的心,一份真诚的心,一些实在的行动,都是我们应该为感恩老师而去做的。让我们行动起来,以自己的优异成绩来感恩老师吧!
5、老师,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感恩老师,是他们孜孜不倦地教导着我们。他们的关爱和教诲使我们无时无刻不被爱所深深地围绕和滋润着,无时无刻不被爱温暖照射着。难道我们还不应该对老师深深地感恩吗?
6、是老师渊博的知识,让同学们们感受文明与希望;是老师宽广的胸怀,让大家懂得宽容与忍让;是老师慈善的目光,让你们由懦弱变得坚强。当同学们遇到挫折灰心丧气时,是老师在你们心田播种希望;当你们取得成功一帆风顺时,是老师及时开出“骄兵必败”的良方。
7、感恩老师,并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表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课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一个轻轻的点头,你在专心地听课,这便是感恩;下课后,在走廊里看到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声礼貌的“老师好”,也是感恩!用优异的成绩,用可骄的成功,用你一点一滴的进步来告诉老师,“老师,我能行”,更是对老师的感恩。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老师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啊,夜间,是谁在灯光下批改作业?白天,是谁即使是感冒了却仍然坚持工作?老师每时每刻都在燃烧着自己,是老师为我们这些年幼的孩子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啊!
9、我爱我的校园,更爱我的老师。让我们一起对自己的老师说一声:“谢谢您,我们爱您!”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各恩图报,冬天就不会再寒冷,黑夜就不会再漫长,幸福快乐就会时刻陪伴在你我的身边!
10、让我们,在试场上,认真应试,仔细答题,牢守纪律;让我们,在教室里,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给班级一个整洁的环境;让我们,在寝室里,把寝室布置得窗明几净,给室友一个舒适的环境;让我们,在校园的小径上,看到地上有纸屑果壳,能够毫不犹豫地将他们拾起来……我想这一切的一切正是老师对我们多年来不断教育的成果,也是一种感恩,同时也是我们对老师平时谆谆教导的一种最好的回报。
11、我要感恩您,用算不完的爱,数不完的辛勤,来浇灌这我的成长,滋润我的生命,唤出我努力奋斗的精神。无论怎样,我将感恩您,报答您,但,我的回报,只不过是滴水之于长河——远远不够。
12、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我们要感恩老师,就像小草感恩那博大的土地一样。是他们用纯洁无私的奉献和付出,启迪着我们,一次次给予了我们慰藉和鼓励,让我们从懵懂的少年走到了现在,开始编织我们美丽的未来。
13、感恩老师,给我顽强的翅膀,飞向那知识的海洋,让书伴我成长;感恩老师,给我指明人生的方向,走向那五彩斑斓的人生风景线,让灯点燃快乐的火种;感恩老师,给我无限的前途和光辉,使我的明天繁花似锦,让我走向光辉的未来。
14、老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老师哺育着太阳底下最美丽的花朵,为我们遮风挡雨,给了我们一片洋溢着爱的海洋,给了我们荡漾着芬芳的幸福生活。是的,我们应该感激他们。
15、你没有华丽的辞藻,去修饰心中那一份感恩。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我的老师,因为老师打开智慧的大门,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您浓浓的师爱一直伴随左右。
16、儿感恩翅膀,是翅膀带它飞上蓝天;小草感恩阳光雨露,是阳光雨露滋润了它成长;人类感恩氧气,是氧气让我们生存;我要感恩老师,是老师让我走向知识的道路,打开智慧的大门。
17、感恩的心,是人心田中一颗最真实,最闪亮的,最美丽的一颗种子。当它发芽之后,会开出爱心之花,接触智慧之果,而你的一生也将就此改变。()想一想,我需要感恩的人真的很多,有家人、同学、生活……但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她——老师,是那眷眷师恩。
18、不论我遇到了什么,您都会与我一同面对。老师,在我的眼里您是神奇的。我发自内心地感谢您,“感恩您,我的老师,感恩您为我所做的一切!”
“生成性”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理念,其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课堂;是知识与技能相统一的课堂;是让学生思想火花绽放的课堂……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敏锐地捕捉课堂教学生成点,把握并利用好课堂生成,使语文课堂因生成而更灵动、活跃呢?
一、在质疑问难中捕捉生成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首先是一种思考过程,而不是一种思考结果。我在听一位老师上五年级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时,讲到人物描写中运用的手法,学生对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区分不清,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语文老师走进教室,把一叠试卷放在讲台上,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喊道:“上课!”请问这是什么描写方法?
生:动作描写。
生:细节描写。
师:和我们本组课文中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句子对比一下,认真想想到底是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教室里一时陷入沉默。
一生(挠挠头,举手):老师,我发现同样是写人物动作的句子,有的好像是动作描写,有的又是细节描写,怎么区分啊?
这位老师并不着急告诉同学们答案,微微一笑,让学生试着把这个句子写具体些,并保留句子中的动词。这个问题不难,教室里可热闹了,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来。
生:语文老师大步流星走进教室,把一叠试卷轻轻地放在讲台上,拿起茶杯美美地喝了一口水,中气十足地喊道:“上课!”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描述,你感受到语文老师的心情了吗?
生:开心。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从“轻轻地放”和“美美地喝”可以看出老师开心。
师:嗯,这样一来,人物形象就更鲜明了,有不同修改的吗?反应出老师不同的情绪?
生:语文老师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教室,“啪”地一声把一叠试卷放在讲台上,拿起水杯咕咚咕咚喝了几口,板着脸喊道:“上课!”
师:这个句子中,老师心情怎样?
生:生气。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通过引导,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之所以句子表达的情绪不一样,是因为动词前面的修饰词语不同。教师再顺势引导孩子对比观察黑板上的原句和修改后的句子,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把动作写具体、写细致就是细节描写,感受到了动作描写与细节描写的微妙关系,更在言语实践中真切感受到细节描写的妙处所在。教师敏锐地捕捉到的课堂生成,使这节课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二、在灵光乍现中捕捉生成
一次语文课上,又教到了“溪”字,这个字是学生最容易错的,有好多同学喜欢写的时候把“溪”字右下半部分的“大”写成“小”, 以前每次教到这里的时候,我总是反复强调,甚至用红粉笔标出来,可是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今天,我决定把这个难题抛给学生。
师:同学们,这个“溪”字为什么下面是大字呢?明明是小溪啊,跟大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
生1:老师,我知道,因为小溪里有一块大石头。
生2:因为小溪里有大鱼。
我听了以后,点点头,期待更精彩的回答,这时,我们班一个特别爱看书的小姑娘举手了。
生3:老师,因为小溪最后都要流向大海啊!所以要加上这个大字。
我非常激动,这个回答非常新颖,而且合情合理,我马上高兴地肯定了她的回答,好好地表P了她,同学们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看样子,大家都认可了这个回答。果然,这次的教学后,班上同学写这个“溪”字的正确率高达100%。
三、在错误意外中捕捉生成
我在教《荷花》一课时,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将第二自然段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句中的“一个个”读成了“一个”。这种错误较为普遍,也难避免,在教学中,我原想顺势正音、一带而过,但又想:“一个个”正好是理解该句的关键词,何不将错就错,深入认知呢?于是有了以下的一幕:
师:到底该读“一个”,还是“一个个”? 生1:“一个个”,书上写的就是这样的。
师:那能读成“一个”呢?(不能)把这两个词语都带进句子中读读,为什么不能读成“一个”?
一、强化抓主旨,淡化随心所欲
《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即让每个学生对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老师的政策过于宽大,对于一些理解发挥性的题型,只要学生写上几句话就开绿灯。我以为这样做是欠妥的 ,因为每篇文章都是有灵魂的,都是哲人对我们的教诲,所以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主旨。那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甚至跟着感觉走的答案我认为是对作者的不最重。如何抓住主旨呢?第一就是读出主旨,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平时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对文章至少读两遍,且边读边对一些重点句子做标志:议论性的、抒情性的、细致描写性的,这些句子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主旨,也可能在后面的设计题中出现,所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将文章读很多遍,尤其在考场上,边读边画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抓住题目。 好的文章题目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要言不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2形象生动,意味隽永。3、对比突出,情感鲜明等等。俗话说:好题一半文。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理解文章的主旨。我常引导学生对题目问答,如为什么用??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作题目,通过阅读学生能很容易理解:“生命行走”概括了杨木桩生命成长的过程;“倾听”则表明作者对此的感悟。再如??生命中那簇野??,阅读后学生能感知到野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第三,让尾巴高高翘起来。文章的结尾不容忽视,古人用豹尾来形容它,恰如其分。好文章的结尾或收束有力或画龙点睛或耐人寻味,尤其是记叙性文章的结尾更应引起注意,很多经典的、哲理的、点题的句子都在这里,所以我常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结尾。有些艰深晦涩的文章学生读了两遍后可能仍一头雾水,但细细品味结尾可能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拨云见日,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二、强化学生的主动意识,淡化教师的包揽意识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阅读其实是一个全身心的享受过程,这个享受的权利应属于学生,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享受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收到熏陶感染,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震撼,让他们的情感变得丰富、纯真……,这些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到全身心的投入,要同作者、同文中人物同呼吸、共思维,即感同身受,由此才可能达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如在生命中的那簇野一文中有一段对野细致描写的句子,极力突出野的灿烂(外)和精神(内)。这段描写对文中的我(体弱多病)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把自己设想成主人公(蓝天白云下,一大片开得耀眼的野,一个体弱多病的小女孩),这样就很容易得到人应该像野一样努力活得“美丽”的人生感悟,能够说出“生如夏花之绚烂”的美言,并表明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也会努力寻找自己的那簇野。这其实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让老师说出来,在学生的心里不过是蜻蜓点水,基本不留痕迹。阅读理解有一个重要的题例就是对句子进行赏析,这更需要学生的用心体会,否则再优美的、再经典的句子在他们眼中也只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而已。为此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主动意识,积极参与到与文本的对话中去。如是描写的句子,就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色彩怎样,动静怎样,有看的有听的吗?用了什么手法,整个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几个问题的答案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如果是哲理性的就要求学生注意文中人物的特殊情况,不同的情况会导致不同的人生,学生将自己与文中人物紧密联系,就能较容易理解语句的深刻内涵了。还有一类动作描写的句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用再现法。一个动作传递一种情感,如将杨树桩顺手一“插”,表现了作者的漫不经心、随随便便,而双手“搂着’枝繁叶茂的杨树,则传达出对生命的惊叹与景仰。这些理解单靠老师的讲解是枯燥无味的,让学生动起来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对写作中的“炼”字也有一定的作用。
天河区龙洞小学 陈林清
09学年我参加了由我们学校徐冬霞老师申报的《以说促写,培养学生基于职业话题描写人物的能力》的小课题。从开题到现在的结题阶段,我们都在不断的修改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而且通过一次次的备课、试教、反思、再试教、再反思,我的教学也得到很大的进步。下面我就对我两次基于该课题进行的教学实践进行对比与反思。
一、0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教学实践
这次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Module3 Unit7 Work With Language。这个单元的话题是Occupations。在上这节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以下分析:
1、学生在前两个课时已经学习并掌握了部分职业类单词的拼写分类及单复数变化,在这个课时只需把新学的职业类单词归到相应的类别即可。
2、通过对歌曲和课文的学习,学生对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和I want to be a … when I grow up.两个句型的理解和朗读都掌握得比较好,在本课时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加以巩固。
3、学生对于单词尾音“-s”的发音常常会漏掉,在教授名词所有格时要特别注意他们的发音,加以纠正。
4、学生对人称代词的使用还没掌握好,需要不断的强调和巩固。
5、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开始尝试写简单的句子。
根据这些分析,我在课题组老师的帮助下写了这一份教学设计(详见Unit7 Work With Language 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较好。
二、09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教学实践
这次教学实践刚好与白板比赛时间吻合,因此我在教学上使用了一些白板的功能来吸引学生和突破重难点。这次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下册Module2 Unit5 Work With Language。在设计教案前,我依旧先对我的学生进行分析:
1、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大量的活动类单词,在Module1就开始接触现在分词并学习了它的三种变化规律,在这个课时则要尝试运用这些知识正确说出和书写完整的句子。
2、学生对于Sb. is doing sth.. 这种句型还不是很熟练,常常会漏掉be动词或者忘记加ing。因此要让他们通过大量的听说读来加强记忆,并能形成一定的语感。
3、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开始尝试写简单的句子。
根据这些分析,我在课题组老师的帮助下写了这一份教学设计(详见Unit5 Work With Language 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较好。
三、两次教学实践的分析与比较
我们这个小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
1、描写人的词汇和有关句型的课堂教学研究;
2、学生口头流利表达关于人的描写的能力研究;
3、在学生口头流利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描写人的能力。
经过一个学年的研究与实践,我的学生在口头表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老师的引导与提示仿写出一些简单的句子。部分优秀的学生还能根据一个话题写出5到8个句子(详见学生作品)。
两次教学实践对比起来,第二次的效果相对要比第一次好。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词汇量有所增加;
2、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3、学生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一直有抄写句子或仿写的练习;
4、老师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5、老师对学生的能力了解得比较到位,注意到分层教学;
一、怎样把声音写出来
比较两组句子:
(1)沙、沙、沙??起风了,旁边的树林起伏不停,我们仿佛像童话中的小仙子在梦中游荡。
起风了,旁边的树林起伏不停,我们仿佛像童话中的小仙子在梦中游荡。
(2)人们光着脖子,身穿短裤,不停地流汗,干不一会儿,就停下来咕咚咕咚地喝了一气水。
人们光着脖子,身穿短裤,不停地流汗,干不一会儿,就停下来喝了一气水
一同学看厨师忙碌写下如此文字:
厨房中厨师们忙个不停,有切菜的,有炒菜,不一会儿,一桌子菜就完成了,看着他们干净利落的样子,真让人佩服!
另一同学却这样写道:
厨房里井然有序,忙而不乱,厨师们手中的工具上下翻飞,叮叮当当的响声不绝于耳,就像一首欢快的厨房协助曲。这边一条鱼放进油锅里“吱啦”一声,那边锅里炖着的东西咕都咕都直响。看着他们干净利落的样子,真让人佩服!
一同学炒鸡蛋: 谁知油一进锅就“噼里啪啦”地炸开了,原来锅里的水没烧干。过了片刻,我把鸡蛋倒了进去,鸡蛋在油锅里“哧哧”地响着。
鸡蛋的边沿马上鼓起了花边。
二、怎样把人物的心情写出来(悲伤高兴郁闷?)
心情描写有两种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1、直接描写 (不够细腻)
例:小强挨了爸爸一顿批,特别郁闷。
小强得了第一名,美得都冒泡了。 小强把拾到的钱包交给了爷爷,老爷爷特别感激。
2、间接描写(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表现出来)
例:小强看到妈妈手里的游戏机,一把夺了过来,边蹦边喊着:“我有游戏机了!我有游戏机了!”(高兴)
还没等小强说完,老师把课本往讲桌上使劲一摔,扭头走出了教室。(生气)
练习下面的句子: 1、“准是给我买蛋糕去了!”我美美地说。 2、听了这话,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 3、小姨转过脸来朝我说:“你这孩子,真没礼貌!” 以上改为间接描写。
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连写作的兴趣都没有,那他们学起来就很困难。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告诉他们作文其实并不难,只要认真听老师讲,积极发言,作文就很简单。这可以对他们的心理起一种暗示作用。
2.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场景,激发他们的发言热情。比如:你正在着急地找你的钢笔。怎么也找不到,突然,你发现同学正好有一支和你一模一样的钢笔,你会怎么做?你们之间可能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像这样的情景,学生会很乐意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合情合理,老师就给予表扬,学生发言之后,就让他们马上写下来。
3.快速反馈。写完之后,老师要马上反馈,把一些写得好的片断让学生在全班念一念,学生得到表扬或看到别人得到表扬,自然也想写好。
4.循序渐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顺利完成了初次片断,就可以趁热打铁,再给他们布置一些情景,老师不再指导,让他们自己练习。
二、进行语言描写训练的指导
1.提示语位置的指导
提示语有4种不同的位置:在前、在中、在后、没有提示语。为了让学生弄清楚这一知识,我做了如下指导:在黑板上出示4个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学生来加标点。这4个句子当然可以随便写,我是这样写的:
(1)老师说:“因为今天下午放假,所以中午在学校就餐的同学放学就直接回家了。”
(2)“因为今天下午放假,”老师说,“所以中午在学校就餐的同学放学就直接回家了。”
(3)“因为今天下午放假,所以中午在学校就餐的同学放学就直接回家了。”老师说。
(4)“因为今天下午放假,所以中午在学校就餐的同学放学就直接回家了。”
学生很踊跃,很快就把标点加完了。这时再告诉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要注意人物提示语的位置,采用不同的提示语位置,可以使文章显得不那么死板。讲完之后,就让学生完成前文中的片断,要求很简单,就是采用不同的提示语位置。
2.提示语要丰富,要符合情境
先出示一段话:
李锡站在远处,向我挥挥手,说:“马丽,快过来。”我飞快地跑过去,喘着气说:“什么事?”李锡神秘地对我说:“老师叫你到办公室去一趟。”
学生读完之后,我让他们看看这段话有什么问题?经过讨论,终于发现提示语太单一。于是他们做了修改:
李锡站在远处,向我挥挥手,喊道:“马丽,快过来。”我飞快地跑过去,喘着气问:“什么事?”李锡神秘地咬着我的耳朵:“老师叫你到办公室去一趟。”
趁热打铁,我让他们说出更多的提示语,如:唱、道、吼、解释、质问……并告诉他们提示语丰富了,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什么地方用什么提示语要看实际情况。讲完之后,把上一个片断给他们,在以前的基础上修改。要求采用不同的提示语,并注意位置要恰当。做完之后,马上反馈,并再出一个片断,让他们巩固练习。片断可以任意设计,前提是要让他们能有很多的语言描写。我的片断是:你正在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这时,妈妈却告诉你要吃饭了……
3.人物的语言要有个性,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当时的情形
这一训练是对语言描写的提高,有相当的难度,不仅要单项训练,更要在以后的作文训练中不断地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先出示两段话:
(1)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2)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对身边的人说:“请把军需处长帮我叫来!我要问问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学生分析对比这两段话,通过讨论,认为后面的话不符合当时的情境,也不符合将军当时的心情,更不符合将军的身份。由此,引导学生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当时的情境,这样才能使人物的语言有个性。引导完之后,让学生从教材里再找出一些句子进行分析,巩固加深印象。然后,让学生重写一二个片断,争取把语言改得有个性,从而实现语言描写训练的目标。
小星星们,李老师没忍住,信手就写了一个“三步句”。你也许纳闷,“三步句”是什么东西?不急,瞧,它来了――
所谓三步句,就是句子成分里有三个部分。“第一步”是我们要描写的主体,“什么”或“谁”。“第二步”是这个“主体”流露的自身特征:气味、颜色、温度、形状、状态、味道、软硬等等。1+2合成就显现了事物的特点。你看,第20页:“大海波光粼粼,碧波荡漾,辽阔无边,我觉得她像母亲一样温柔宁静,又神奇无比,充满魔力,等待着我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个三步句中,“大海”是主体,“波光粼粼,碧波荡漾,辽阔无边”是大海的形状和状态。1+2=大海波光粼粼,碧波荡漾,辽阔无边。如果把这个例子的1和2颠倒一下,2+1=波光粼粼,碧波荡漾,辽阔无边的大海,表达也是很顺畅的。“2”放在主体前面是修饰,移到主体之后是强调,灵活运用的主动权在你哟。
三步句的奇妙之处在于“第三步”,它是对1+2的细致描摹,让“2”的特点更形象、更准确、更真实、更立体。“3”是作者观察和思维的巧妙结合,其宽度和深度因知识积累的多少而异,因人的素养和生活基础而异,因人的想象历程远近而异。
“3”的表现形式多样,但都与思维联想有关联。“大海波光粼粼,碧波荡漾,辽阔无边。”第三步运用了比喻:“她像母亲一样温柔宁静。”又用了联想:“神奇无比,充满魔力,等待着我去探索其中的奥秘。”第25页:“柑橘树努力地伸展开枝叶,贪婪地吮吸着甘甜的雨露,沐浴着柔和的阳光。”这里的“3”运用了拟人。第4页:“这个萝卜真不听话,居然还赖在被窝里不出来。难道非要惹我生气吗?”小星星的“3”用了随意想象。第24页:“我的心情也渐渐沉了下来,就像海绵吸满了水,越来越沉重,我突然觉得鼻子有些酸。”这个“3”,用了身体器官的“感觉”。
聪明的你,看出来了吧,三步句的“3”啊,可用的方法太多了。
李老师也来一个:“小草水灵灵的。”这是1+2,第三步运用比喻:像婴儿粉嫩的指尖;加拟人:刚在小嘴里吮(shǔn)吸过;加对比:比花蕊(ruǐ)顶端的花粉还要晶莹;加任意想象:要是摆到牛羊的蔬菜市场上,一定很抢手哟。说不定还会引起一场风波呢。加串问猜想:是春姑娘帮它梳妆的,还是它自己拿花露水喷洒了一身?是去参加早春盛大的party,还是赶去“我想上春晚”呢?加评价议论:真是“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顺承连接,这个句子就成了:小草水灵灵的,像婴儿粉嫩的指尖刚在小嘴里吮吸过一般,哈哈,比花蕊顶端的花粉还要晶莹。要是摆到牛羊的蔬菜市场上,一定很抢手哟。说不定还会引起一场风波呢。这么美,是春姑娘帮它梳妆的,还是它自己拿花露水喷洒了一身?是去参加早春盛大的party,还是赶去“我想上春晚”呢?真是“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对照老师的这个三步句,一个基本的格式就定型了:
1+2+(比喻+拟人+对比+任意想象+感想+议论评价+串问猜想+罗列总结+用感叹+……)。
老师这个句子中比喻、拟人、对比、想象或虚实罗列等都到齐了,哈哈,这是老师为了介绍清楚特意为之,它们有顺承关系。小星星们写的时候,只要能抓住事物特点,有一两个形式的联想就可以了。
你看25页:“橘树开花了,一簇(cù)簇细小的白花藏在绿叶间,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白色的小灯笼。刚成形的小橘子躲在绿叶间,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扒开绿叶往外瞧。我摘下一个橘子,掰(bāi)开一看,哇,一瓣一瓣的橘子像几个兄弟一样和睦相处。”26页:“泉水丁冬,小河弹奏着美妙的乐曲。河里的小鱼有的在玩捉迷藏。”这些三步句的“3”都很简洁,但细细一读,都堪称语言精品哟。
小星星,你知道吗?三步句不仅仅可以用来描摹“物”,还可以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第5页:“张瑜涵两腿像小弹簧(huáng),脚尖轻点地面,独角辫也跟着一上一下撒起欢儿来,没几下,她脸上就渗出了密密的一层小汗珠。要是太阳也跳一跳,跳到云彩里,躲一会儿再出来,大家也许能凉快一点。”这位小星星用三步句描写的动作神态是不是让你身临其境了?
用三步句写童诗最方便。10页,雷是一个霹雳娃/脾气火爆/唱歌时轰隆隆动静大。22页,泥土里拱出两片新叶/说是浅绿,更是鹅黄/像两只闪闪烁烁的眼睛/望着新鲜的世界痴痴畅想。再读读,你会发现,这两首小诗每一小节都是一个简单三步句拆解而成。你看,把分行合在一起:雷是一个霹雳娃,它脾气火爆,唱歌时轰隆隆动静大。泥土里拱出两片新叶,说是浅绿,更是鹅黄,像两只闪闪烁烁的眼睛,望着新鲜的世界痴痴畅想。哈哈,两个三步句藏在这里呢!
一、知识目标
1.下列加粗的字的读音:
迹象凝聚遗憾搀扶筑巢无垠预兆骚动和蔼覆盖绚丽毛坯
2.掌握下列词语的解释:
迹象凝聚遗憾预兆启蒙无垠琢磨温存
二、能力目标
训练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能够基本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
三、情感目标
借海伦·凯勒的慧眼来学习观察世界的方法,并体会海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莎利文老师教育“我”的几件事,高度赞扬了莎利文独特的教育方法和老师强烈的爱心,表达了作者对莎利文老师感激、敬爱之情。
二、思路结构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事条理清晰,同时表达老师对自己的教导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莎利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心情。(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向我提示了一切。)
第二部分写老师对我的教育情况。(第二天早晨……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本部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莎利文老师和我的初步接触,本段初步写莎利文教师的教育能力。(第二天早晨……我热切地盼望着新的一天的来临)
(二)莎利文老师和我的日常生活,本段通过写莎利文老师和我的日常生活而体现莎利文老师教育的高超本领。(春天到了……我热切希望运用学到的东西)
(三)莎利文老师的特殊教育,本段通过具体整体进一步对莎利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加以赞扬。(我记得有一天早晨……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跟别人的心,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第三部分写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我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涯的……她总是设法使我生活得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三、从三个层面体会感情
1.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前,作者是凭什么去接触世界的?
2.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后,世界在她的心目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3.在她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谁为她铺平了一条道路?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情是什么?
四、自读中要特别重视品读
1.逐句、逐行、逐段,乃至进行全文品读。
作者是一个盲人,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前,她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都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后,她认识世界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讲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盲人,聋哑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无论从观察世界还是从认识世界的角度上讲,还是从莎利文老师教学的角度讲都是一曲感人的颂歌。
2.品味作者的师生真情。由于海伦年幼,又生残疾,因此失去了很多认识世界的机会。正是莎利文小姐,以一个教师的角色,使海伦完成了从一个残疾人到常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经历了十数年的时间,日久生情,那种特殊的师生情谊恐怕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在阅读时体会起来也才十分不易。而这一点,正是文章的的真情和价值所在。
3.品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末尾一段。
五、抓住关键之处,深入理解课文
本文语意生动,文字浅显,宜于自读。自读时建议把握以下几点:
1.抓关键语段
如首段,“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这段文字三次强调了“某一天”的重要性。显然作者在此处是别有用心的。它特别强调了“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的特殊内涵:有一位老师要到她身边来了。作者是一个盲人和聋哑人。有了老师就意味着平常的生活将会发生大的改变。同时,这篇文章是作者后来写的,她对老师的一切仁爱之心有了切身的感受,她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因此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不同凡响的内容。
2.抓关键动作
对于海伦来说,她只有靠她有限的“能力”——靠触摸去感受世界。除此而外,世界是什么样子,她可能就不得而知了。因而,动作描写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在阅读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特色进行理解。特别要注意的是,作者对动作的描写也是十分生动的。注意找出文中动作描写的句子,细心加以体会。
如下面的句子:
1)我的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时,老师在我的手心中拼了“W-a-t-e-r”(水)这个字,开始她拼得慢,后来越拼越快……
2)莎利文小姐挽着我的手,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
3)她把我拉得更近,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就在这里”。
4)我闻着她手上的花,一面讲一面打着手势问:“花的香味是‘爱’吗”?“不是”。我的老师说。
正是这些句子使我们认识到了海伦·凯勒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才使我们能感受到文章的优美与动人。
3.抓关键心理
仅凭触觉来感受世界是海伦·凯勒对世界那么敏感的原因。聪明的海伦并没有放弃自己认识世界的机会,她通过“母亲的动作”,(注意是“示意的”性的动作,而不是母亲的吩咐或通知)“人们进进出出地忙个不停的迹象”,等等,“猜到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在我们家里”。注意这一个“猜”字,道出了海伦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根源。因为除了她的双手,就只剩下她的慧心了。在海伦面前,一切都只有由她的心灵去体会和感受,因此她的心理感应能力才无比发达。而文章也正是通过心理描写实现了这一目的。课文里心理描写的句子相当多,阅读时认真体会。
4.抓关键感情
在没有老师之前,海伦认识世界的围绕是很小的。正是莎利文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的抽象名词。也是老师教给她日常交往中使用的无数习惯用语。“就这样,我从生活中汲取知识,起初,我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是莎利文小姐启发了我,教育了我。她的到来,使我周围的一切充满了爱和欢乐并富有意义。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使我了解世间一切事物的美,她每时每刻都在动脑筋、想办法,使我的生活美好和有意义”。这段话十分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一片深情.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中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文章贯用技巧。先写莎利文老师的不是,然后再托出老师的伟大与崇高。
六、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材共收入两篇《我的老师》,同题文章必然有一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所以可进行比较阅读。
1.主题。两篇文章都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都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感激之情,都赞颂了老师的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2.人物。两文都以“我”的老师为主要人物,二位老师都是女性,都是“我”的启蒙老师,她们身上都表现了女教师细腻、温柔、关爱学生,热爱教育的突出特点。但由于两文中的“我”在生理上的巨大差异,对蔡芸芝先生的描写侧重于外貌、动作等描写,而对莎利文老师的描写则侧重于“我”的触觉及心灵感受,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
3.选材。两文都是写真人真事,都围绕主题选材。前文的七件事都是生活的片断,事与事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后文则不同,所用材料是从“我”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大自然,认识“爱”,材料具有内在的联系,并准确地再现莎利文老师对“我”的帮助日趋深入。
一、阅读习惯的培养,简单说就是要做到用眼、用心、用笔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文学类文本一般篇幅较长,阅读的重点在于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关键信息。阅读时自然要“全脑阅读”,手脑并用。首先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其次划出领起句段、过渡句段,试图找到文章的思路;这样做题时能起到参照作用,从而减少回读的时间。例如在阅读舒婷的这篇文章时标画出以下的句子:“是什么使眼睛发潮?为什么会想起你?”“不料记忆能及的那一页,竟是老朋友你。”“学生时代你……”“我们的友谊究竟怎么开始?”“‘’……”“插队时我们没能在一起。”“你是最后一批回城的,……”“今夜天空深远沉静,铁杆,我们望的是同一颗星星吗?”(《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就能非常清晰的看到这篇作品叙写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和老朋友的纯真的友谊,以及如今回忆时的感伤与惆怅之情。
文本中段落的中心句以及反复出现的类似的句子,也是该引起我们重视并圈画出来的。2012年江苏高考卷《邮差先生》中三次点到阳光:“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的风韵”;“阳光充足地照到街岸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标画出这些反复出现的类似的句子,圈画出句中的关键词如“阳光”“花白”“尊贵又从容”“风韵”“光耀”等等,眼前就仿佛出现了虽然已不再年轻但依然乐观开朗的邮差先生的形象。这就为理解小说的主旨找到了一把钥匙。
当然,抒情、议论的句子理应是关键信息,经常是不容忽略的出题点,尤其值得关注。如2009年江苏卷第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再如2012年江苏卷第13题:“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文中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不仅与文章内容关联,还与文章结构甚至主旨有关,怎能不关注?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概括
合并,就是指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加以概括。至此,思路和文意一般都会显现了。
不管是“化整为零”还是“化零为整”,都要求阅读者用眼、用心、用笔,才能更简单轻松地把握文意,理解文意,为答题做好准备。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答题速度和答题的准确率。
二、答题习惯的养成
理解是前提,答题是关键,这直接关系考生能否有效得分。答题可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读题,读出题中的关键信息,明确答题要求;第二步:分析题目类型,寻找答题规律,明晰答题思路;第三步:规范答题,依据赋分点作答,准确使用术语,规范全面作答。
眼中有题,才能准确答题,例如2011年江苏卷第12题: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这是你的战争!”》)题目中“手帕细节描写”“情感活动”“具体说明”都是直接而具体的要求。从题目中读出,题目答题的依据是“手帕细节描写”,答题的落脚点是“情感活动”要求出现具体表现“情感”的词语,答题方面则要求具体说明。据题可知,答题区域在文章第4节,“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除了“递”“接”“又递”“还”等动作是细节描写外,“想说几句”的心理,“亲切地看着”的神态也是细节描写。据此,可形成以下答案:(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融。
当然,我们在熟知题目类型的同时,不能把所有的题都类型化。题目万变不离其宗,但各题又各有不同,如2010年江苏卷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这道题看上去与人物形象“牛”相关,其实落脚点还是在“作用”上,考查的是次要人物描写对环境描写和主要人物描写的作用,所以更可以看作是作用题来作答。
善于总结,寻求规律,才能让自己对答案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形成正确而简洁的答案,这就是积累、积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