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德品质教育范文

道德品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品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德品质教育

第1篇:道德品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道德品质教育;问题;办法和途径

一、体育中渗透着道德品质教育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因此,许多国家在制定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都提到注意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体育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而且在更广泛更全面的教育过程中占有一定位置。尽管各个国家的社会情况不尽相同,带有不同阶级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但都一致确认体育的教育因素,重视通过体育培养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

通过体育能卓有成效地育人,这是已被实践多次证实了的。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人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参加运动竞赛时,情绪往往兴奋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而规则、裁判、道德、精神文明规范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且这种教育过程是在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一般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场上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培养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好作风,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塑造“四有”人才的重要方面。

二、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教”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学”与“炼”。只重视眼前体育短期效益,轻视终身效益;只对学生在校阶段负责,不对学生长远负责;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许多学校体育教育在教法手段上有所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仍为传统式的传艺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性、独立性,所学知识技能严重地脱离体育社会实践,至使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差。在教学手段更新上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对学生实施差异性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要保证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充分考虑因材施教的问题。但目前的体育教学,对全体学生基本上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个体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

3.缺乏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迅速地捕获教师的教学内容,领略动作的要求。高中生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有充沛的精力。可在现实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升学的巨大压力,教师、家L的错误观点导致他们忽视体育学习的必要性,抑制自己强烈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课上消极怠工。

4.考核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问题

一是以体育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而体育成绩考核却又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评分,我国各地区中学生身体发育不同,同一标准部分学生难以达标。二是考核项目的局限性,造成考核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缺乏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的空间。三是由于受课时限制,学生为了考核项目的达标,往往忽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三、解决好高中体育教学的办法和途径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第二,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在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建立完善,形式多样的评价制度

评价是一种手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只有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制度才能起到激励学生的目的,所以在新课标指引下,我们制定了既看最终成绩又注重进步幅度的综合评价制度,这种评价制度的建立有效克服了旧评价制度只看最终结果的弊端,有效提高了素质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有的学生先天素质较差,经过一学期的体育课锻炼进步很大,但他的成绩离优秀学生的成绩还有距离,用新的评价制度来评价这类学生,他们的成绩就会很高,这样就会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端正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提高对体育学科的正确认识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应该抓住不同的时机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从事体育活动,是与他们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明白体育的作用,从而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基础和素质差的学生,要多关心,多鼓励,降低条件和标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紧张情绪与自卑心理。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激励学生人事各种学习活动的发动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是促使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娱乐性教育,使学生在从事各种身体活动,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五)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和自由练习

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几分钟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进行各种自由练习。例:在球类和田径的跑的项目教学中,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点将进行自由竞争练习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发展了学生个性,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嵇明海,张春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J].中国学校体育,2004.1.

第2篇:道德品质教育范文

一、从小养成好习惯

品德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是从“一”开始的。如果孩子的第一次错误行为得到默许,甚至受到赞扬,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这种不良的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恶习。在“一”字关前,做父母的不能心软、姑息迁就,要坚持原则。在孩子的生活中,一般多是一些细微琐事,但却小中寓大,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因此,家长不能怕麻烦、不耐心,或者强调工作忙而不予理睬,或今天管,明天不管,一曝十寒,给孩子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那样孩子就要形成许多坏习惯。

二、培养孩子守信的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许诺必须慎重,让孩子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促使其更好地完成任务。只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家长的威信才能树立起来。作为家长,我们在对孩子许诺前应先慎重考虑能不能兑现,这种许诺对孩子来说到底好不好等等,要不然就失去了许诺的真正意义。在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求孩子要做到:说话诚实,讲信用。我们要求孩子对人诚实,重信守诺,既是对孩子进行品格培养,也是为孩子进入社会做准备。

三、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作为家长,要相信孩子是好样的,不要总是在孩子的身上找缺点,我们应经常鼓励孩子,让他们学会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尽量避免孩子因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而有责怪的语气。所有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又难免会出现缺点与错误,因此家长要把握好尺度。可能有些父母总是喜欢在别人面前说自家孩子不好,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就会想,我做得那么好,父母说做得不好,反正好也是不好,不好也就这么不好,干脆就不做好。因此,教育孩子采用最好的方法就是经常夸他们。用适当的夸奖语言去引导孩子向可喜的变化方向去发展。

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

孩子也像大人一样,除了学习,还有许多内心需求,如:游戏、交友、看课外书、看喜欢的电视节目等。如果孩子需要一点零用钱买电脑游戏点卡,或游戏小卡片、小玩具等,这都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家长要鼓励并引导孩子自信地正确表达,不能因为担心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而一味阻止,导致孩子不诚实编理由骗钱甚至拿钱。孩子在家庭温馨的氛围里也会更愿意主动地展示自己,更努力地去完成父母精心帮助计划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五、让孩子学会感恩

学会感恩,才会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学会感恩,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灿烂的阳光。家长每天在有意无意中创设感恩的氛围,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如,利用晚上临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的机会,有意识地挑选诸如“乌鸦反哺”之类的故事,告诉孩子,做人要知恩图报,要像乌鸦那样,将来有能力回报父母。另外,还要注重言传身教,如果家长有孝心,我相信孩子将来定会没有孝心,孩子耳濡目染,很自然对长辈也十分的尊重了。

第3篇:道德品质教育范文

关键字:技工教育;养成教育;行为规范

一、简述技工养成教育

1. 技工养成教育的概念及内容

1.1 技工养成教育的概念。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在思想道德理论教育课程里融入了日常的生活实践、学习和工作,一方面是借助其他人的外力作用进行自我教育及行为规范,另一方面是通过自身的主观意识对自己进行自我心理状态提升与和谐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教育工作者归纳出它的几个特点,即任务的长期性、工作的实践性、行为的规范性、效益的滞后性以及形成的超前性。通过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及行为规范,还发现其具有思想导向作用、行为制约作用、认知教育作用、激励作用、集体凝聚作用、“深加工”作用和“包装”作用。

1.2 技工养成教育的内容。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实现行为规范,不仅仅是对思想品德方面进行教育,同时也对学生学习、生活、性格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指导,其涉及领域宽,且工作细腻。技工学校养成教育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正确的学习方法;三是文明礼貌教育,健全人格,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文明举止;四是自律生活习惯,拥有正确的生活习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规范行为习惯;五是职业教育,主要是规范职业操守,遵纪守法,避免职业犯罪。

2. 技工养成教育的必要性。由于技工学校生源多为初中时的“问题学生”,学生思想状况不融乐观,存在集体意识不强、缺乏基本的礼貌、安于现状、易怒、自私、缺乏荣誉感及对己、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等不良思想,行为受到思想引导作用,导致行为不规范,所以,对技工学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对技工学校学生实施养成教育,有助于端正学生三观,进而推动技工教育发展,促进生产结构转型成功。

二、技工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技工养成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养成教育的工作地点主要集中的学校,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括爱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历史教育等。实施养成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理论教学,即利用相关教科书及开设相关课程进行养成教育。根据某技工学校的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尚未形成对养成教育课程的重视。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听课,课后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现象,教育成果不明显。

2. 技工养成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据笔者分析,养成教育成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规范不文明行为;二是养成教育工作主体单一,目前,只有学校进行相关教育,缺少社会团体和家长的联合教育;三是缺乏良好的养成教育氛围;

三、技工养成教育未来发展的出路

1. 解决技工养成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1.1 建立健全规范行为的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为此,相关教育机构要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建立健全规范学生行为的规章制度。学校要利用班会、早会、开学典礼等时间,统一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相关规章制度,以加深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并明确学习的目的,预防潜在危害。另外,在学生出现不文明行为或错误思想时,要及时纠正和教导。

1.2 联合学生家长和社会进行养成教育。单一的通过学校进行养成教育显然已经不能实现其目的,所以,要联合社会和学生家长一起努力。学校可以联合社会机构组织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参观博物馆等,也可以通过义务劳动、安全演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学校也可联合家长实施校内教导,家里督导,让习惯成就性格。另外,电视台公益广告的播放也潜移默化的端正学生的生活态度。

1.3 建立优良的社会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环境氛围为养成教育提供了最优秀的教学平台。学校通过校园环境规划来建立优美的学习环境,清新的花草、整洁的书桌等可以辅助养成学生爱护公共环境的习惯;成立学习小组,实行一帮一,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加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克服自私心理。

1.4 提高教师素质,言传胜于身教。教师是养成教育的主体,教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可以无形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学生。教师对学生有榜样作用,其一言一行都在被学生模仿。所以,在学生学习思想道德和规范行为的课程时,教师也要随之共同成长、一起进步,对学生的要求,自己要先做到。

1.5 进一步规划教学内容。一口不能吃成一个胖子,要循序渐进的学习,吸收一部分后,在学习另一部分。由于养成教育领域广、工作细腻,不可能一下子完成,所以,要整合内容,按学生思想状态阶段来划分学习内容,承上启下,完成一阶段在进行下一阶段。

2. 技工养成教育的发展趋势。技工教育中的养成教育与行为规范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国家对影视作品的监管也是养成教育的一部分。未来,养成教育将加强与社会团体的联合,更加重视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四、总结。技工教育中行为规范、道德品质养成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技工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养成教育来规范行为,并且已经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技工教育其他方面的后备基础,为技工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思想保障,促进生产结构转型的成功。

第4篇:道德品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缺失 如何培养和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71-02

一、不懂得尊重他人

学会尊重他人是被别人尊重的前提,在与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应该互相包容互相帮助,妥善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尊重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尊重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古人说:“敬人者恒敬之”,“爱人者恒爱之”,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伤害他人的后果最终也会伤及自身。

在大学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都是集体生活,大学生要学会与人相处,尊重同学,然而,有些大学生却不以为然,偷窥别人的隐私,并且有的学生大肆宣扬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话,置别人的感受与不顾,并且隐私透明化,秘密公众化,都是不懂的尊重他人的后果,甚者不懂的尊重他人的自尊。开玩笑过了头,就会适得其反。?????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却不懂得尊重别人,高傲,自大。尊师是作为学子们必须严格恪守的,可是尊师的气氛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淡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起码的尊重都做不到,那么,他到底能做什么?

二、缺乏责任感

责任感是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的基准,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每个人既享有一定的权力,又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权力与责任和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力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力。不讲责任和义务的思想是错误的。每个成员应该培养集体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现在大学生以为考上大学就代表前途光明了,不思进取,沉迷于网络游戏与玩乐中,考试挂科就把责任推脱到代课老师身上,不会从自身找不足,缺乏最基本的反省意识。

在理想与信念方面,对奋斗目标不甚确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甚者走向思想空虚、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在生活态度方面,羡慕或者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者崇洋、铺张浪费、情趣低俗、追求享乐。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度降低。诚信往往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所以在诚信面前任何人没有选择,何况是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时代的精英,诚信更是必须要有的道德修养,但是在目前的大学校园里,诚信实在是处于一个很微妙的位置,即使被看得很神圣,同时也有可能被遗弃。诚信悄悄地被时代的精英们遗弃在灰暗的角落。

三、以自我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性格对别人,自己和集体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社会是一个大整体,大学生是里面最中心最强而有力的一部分,彼此相互融合相互联系,要学会融入这个大整体来找寻自己的价值和人生追求。

现在独生子女的增多,在家里享受的宠爱使其性格中自私的成分多了一些,什么都要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也不会分享,都是以自我思想为主导,认为不管什么都应该是按照自己的思想轨迹来走,如果没有到达自己理想的目标就会各种抱怨和各种不良情绪,有这种性格的大学生,自私自利。没有集体观念,对集体漠不关心,更是不懂的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思想畸形

大学生活的学习复杂多样,需要耗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这样会带来疲劳紧张等不良情绪。健康的情绪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障,身心的健康对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积极的影响。但是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孤僻,抑郁,自闭,容易走极端化等不良性格倾向。有些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发生重大变化,等价交换取代奉献精神,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用无视追求取代精神追求。我国处于一个发展变革的时期,已有不少的道德体系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规范的体系又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被这些负面情绪影响。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和打击,有些人一蹶不振,甚者可能选择自杀来逃避问题。

五、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

1.教育者自身的榜样要求

对于教育者来说,主要的任务是传道解惑,所谓解惑,顾名思义,授以知识解答疑惑,传道呢?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塑造完美的人格,教育者本身作为一个输送管,也必须要保持自身的道德优秀,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自己作为榜样来感染学生,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言行。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也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道德的体现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加强师德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自身修养,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去影响学生,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2.家庭的培养

家庭的骄纵溺爱和家庭从小所生长在不健全的家庭环境都对道德的的养成有莫大的关系,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家庭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父母的思想风貌道德品格、生活方式、语言行为、相互之间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态度、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这一切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家长要了解孩子全方面的心理因素以及行为动作,积极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尊重别人、关爱别人、与人多沟通,有计划的采用科学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帮助子女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子女良好道德的养成出力,一些家长也要收起只养不教,放任不管态度,真正负起教育的责任。

3.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名族绵延几千年的深刻烙印,有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品格,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的道德品质,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不仅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动力,其也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它能够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经过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能够纠正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应该把传统文化里的优秀的人格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培养高素质高学历高品质的当代有为大学,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

4.评议

道德品质作为衡量人才重要的标准,学校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和评议,在一个学生的综合评定中,应该把道德素质也作为一个评估标准。这样才能使学生意识到道德品质在今后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会努力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学校也应该设立一些奖项来表彰一些品德高尚的学生,可以采取老师和部分学生的意见来衡量。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理论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第5篇:道德品质教育范文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食品专业无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职业道德教育大多通过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完成。该课程内容是广泛和普遍的,缺少针对食品行业特殊性的职业道德内容,不利于食品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将来难免出现因职业道德意识薄弱而发生违背食品职业道德的行为。基于此,笔者认为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食品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并在食品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过程中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二、高职食品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中强化职业教育的措施

1.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明确职业道德教育。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对教师的教学起指导作用。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食品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目标中均明确了职业道德教育,如《食品分析》课程要求学生“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意识,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食品营养与保健》课程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意识,具备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食品加工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严谨踏实、实事求是、讲究效率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敢于奉献,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尊重、理解和宽容他人的综合职业素养”;《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提出培养学生“具有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素质,以及爱岗敬业、严谨踏实等食品从业者必备的职业道德”。各专业课程教师能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2.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体现职业道德教育。

教学内容一般指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的。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在传授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包涵其特有的道德精神。例如,《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中涉及食品安全性影响因素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从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剂、染色馒头、兽药豆芽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入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生动讲解了兽药、有毒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等对食品安全性影响的专业知识内容,使学生对有毒食品危害性有深刻的感性认知,引导学生对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层层剖析,主动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观点,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也使学生明白了“食品安全重于山,遵纪守法责当先;有毒有害不添加,违法生产众难容”。

3.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职业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良好的道德习惯与人格素质是需要培养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价值观、能力和品质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师首先要用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的调控,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树立自信,确立学习目标,使学生具有食品专业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所授内容不断探索新方法,培养探究意识,激发学习兴趣。食品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较多,专业教师能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采用项目化教学和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典型项目教学任务,如《微生物检测技术》有“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食品分析》有“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着色剂)的测定”、《食品加工技术》有“甜面包的制作”等项目。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教学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其协助引导作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组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完成,培养协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学习并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练习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好教学任务。此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既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团队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助于其社会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

4.注重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和作用。

道德不仅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更是一种实践能力,加强实习、实训,既是高职院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精神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高职生只有将学习和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工作实践中去领悟、体验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强化自己职业道德养成。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大型的食品企业如蒙牛乳业、可口可乐等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请食品企业的品控、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引用企业文化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利用顶岗实习的环节,采用校企合作形式,通过工学结合,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要求学生独立承担工作,接受企业的教育、磨炼和考验。这些教学实践增强了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理解,有利于其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习惯,且经得起用人单位的检验。

三、高职专业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两点思考

1.要重视食品专业课程教师思政理论的提高。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清晰、鲜明的是非观是高职食品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食品专业教师必须在职业道德规范方面言传身教,时时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学生做出表率。但专业课教师因专业背景的限制,自身思政人文理论有欠缺,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学校也应重视对食品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的培养和提高,并给其在学习、交流等政策支持。

2.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法有待改进。

第6篇:道德品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 法学教育 法律职业道德 养成教育

作者简介:张华,甘肃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理论法学研究;何君,甘肃政法学院。

法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的教育方式。但是法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更要涵养法律职业精神,注重品格养成教育。法律职业道德主要从大学法学教育进行逐步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专业水平的法律职业者,从而使职业道德水准得到一定的升华;只有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认识到未来在法律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道德挑战,这样可以自信充足的迎接这些挑战。因此,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我国法律职业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法律职业道德释义

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从事法律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总和。法律职业道德是从事法律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其中主要包含以下两大部分,一是法律的职业精神,即从事法律职业的工作人员所要追求的价值观;二是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即对于人们行为进行导向调控的道德规范纪律。作为法律的具体实施者、执行者、裁判者的专业法律人员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行必然要高于其他职业的道德要求,这是法律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法律职业道德能够有效协调法律职业者、法律职业者、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与当事人之间关系的一项行为准则。我们可以从本质上分析,这些所谓的道德信念、原则、规范都是在维护合理的生活秩序,它可以作为一种价值进行肯定,这些原则主要靠原则背后的法治观念来支撑。但是,由于一少部分的法律从业人员他们自身缺乏关于法律与道德方面的理性审视、缺乏关于法律职业的信仰、缺乏道德原则的自觉认识,导致违法乱纪的事件经常发生,直接影响了社会公共秩序,使社会法律环境和法治很难实现,致使法律从业者的作出错误的行为。

二、国内外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状况综述

(一)国内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状况

但是长期以来,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一直与法律职业脱离,走着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化、学院化的自我发展道路,且只注重知识本身的掌握和考核,导致法学教育的功利化,忽视了法律人的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造成当前的法学教育严重与社会需求脱节。

2.课程设置方面。近十几年,虽说法学教育发展迅速,在我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大概600多所,有30多万人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但是我们研究发现大学的法学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在我国统一的法学本科必修课程中没有设置法律职业道德这门课程。近几年,有一些高校的法学院逐步开设了关于法律职业道德的课程,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设立了2个学分的“法律职业行为规则”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单方交流、利益冲突、广告与劝诱、回避、保密、诉讼宣传等法律行为进行教学,帮助本科学生重点掌握正确的职业活动,有效认识法律职业行为的重要性,提高法律学生公正意识,为培养合格的律师、检察官、法官等法律从业人员服务,保证司法和执法的公正严明。”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本科专业开设了“法律伦理”这门选修课,共36个课时,2个学分。

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以往的道德沉淀问题,而不是课堂讲授职业道德知识的问题。通过如此单薄的课程讲授,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并非能取得实际效能。

3.教材编写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关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这个话题,也有很多学着发表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如李建华、曹刚等主编,《法律伦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王进喜等主编《律师职业行为规则概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李本森主编《法律职业道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和《法律职业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诸多教材。这些教材都主要阐述法律职业道德的一般理论和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的法律职业道德的主要基本内容,主要涵盖了法律职业道德学科基本范畴、基本规则、基本原则、学科体系、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法律职业责任等,对法律职业道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但是,仅仅通过教材内容的讲授,想要实现和提高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素质,使他们树立崇高的法治理想,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素质的追求似乎还不太现实,也不太奏效。

(二)国外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国外法学教育最显著的目标就是,在校期间学校要时刻对学生的法律职业修养进行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个法律职业人应该有的思维方式,强化学生法律至上思想。相比较而言,美、英、德等国家非常看重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

英国法律职业在各国中形成最早,它具有成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并具有一定特色。爱德华一世在1275年颁布了《威斯敏斯特一号法规》,首次提出了对职业律师的行为规范进行了明确要求。在规定中指出,“执业于国王法庭的辩护律师若犯欺诈或共谋罪,将受到监禁1年零1天、永久剥夺从业资格的惩罚”。这项规定算是全世界最早的法律伦理规范。英国律师会馆是培养法律人的摇篮,律师会馆推行学徒制与导师制相结合,这种法律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对法律人职业伦理进行教育培养,学徒们可以与作为资深律师的导师在这里共同学习和生活。通过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教育,学生可以在知识上受到导师的启发,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英国这样形式的教育培养方式在世界是具有一定的影响性,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地现在仍然存在这种传统培养方式。

美国属于世界上法律职业非常发达和具有影响了的国家,在美国关于法律教育主要是通过他们大学的法学院进行的,他们的法学院被当地人认为是塑造整个国家、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美国法学院早在19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设了关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有著名的法官或律师担任主讲。在1974年美国律师协会强制性要求所有的法学院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律职责和责任的模拟形式教育,各州在律师协会的准入考试中也增加了关于道德考试的这项科目,使没过各法学院设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为必修的主要课程之一。美国还有专门设立了律师职业道德考试科目,美国大部分州在法学院毕业后获得律师资格之前,需要通过律师职业道德专业考试才允许其从事法律工作。

三、法律职业道德品格养成在法学教育中的主要途径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属于态度方面或情感方面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授课方法主要是对知识方面进行教学,而在法律职业道德的教学课程之中,由于道德教育偏于伦理方面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进行道德方面传授,情感教学现在很难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场”,因此职业道德教育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然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记住的,这些内容需要学生认真深刻的进行理解,从而了解法律职业的真正精神和理念,这样对于培养法律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提供帮助。学生可以在今后工作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在工作中出现情况的时候做到以善意理解、准确判断、理性处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寻求不同角色让学生扮演的实践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道德认知内化成为道德判断和处事能力,并养成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品格。

(一)建立法科学生品德不良行为记录淘汰制

法律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有:忠诚、公正、廉洁、保守秘密、遵守司法礼仪等。司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充分反应出一个恪守法律职业道德的人必然要求是一个品行良好的人。一个人的品德是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且具有固态化。我们对在校学习的法科学生实行品德不良行为记录淘汰制,有利于对存在不良法律职业道德倾向的人进行初步淘汰,以免道德不良的人进入法律职业队伍。

品德不良行为记录可以采用双模块制,即专业学习记录模块和生活纪律记录模块。专业学习记录模块指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任课教师考核学生的品德行为,并对不良行为做出的记录。如:撒谎,欺瞒老师、长期旷课、对错误行为不思悔改,对学习弄虚作假等等不良行为。生活纪律记录模块指由校方记录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对校纪校规的违反记录。如:打架、考试作弊、小偷小摸、生活作风不良等。品德表现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级,A是优秀,B是良好,C是合格,D是不合格。学生的最终综合评价成绩由品德表现分和学习成绩两部分构成,并且品德不良行为记录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将其从法学专业中淘汰,不让其进入法律职业系统。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哈罗德・H・柯在一次开学典礼上送给法学院新生的那句谚语――“永远别让你的技巧胜过你的品德”。 因此,我们的法学教育不但要培养法律精英,而且要淘汰品德狂徒,为法律职业队伍的建设培养德、智双优的法律人才。

(二)设立大学生法庭

大学生法庭是大学生自治组织,其职能定位只限于调节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及纠纷,辅助学校处理学生违纪违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提倡学生自治、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培养和践行法律职业道德素养,并可辅助学校规章制度的贯彻与执行。至于纠纷的解决途径,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即完全由当事人自己决定是否选择在大学生法庭处理相关纠纷。

首先,大学生法庭能够给法律专业的学生们提供锻炼的舞台,教师通过模拟法庭培养“法庭组成人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在课程中提高综合素质和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

其次,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法庭相当于一个普法阵地,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违纪违规的一些事件进行审理、判决,在学生中进行法制宣传活动,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向每一位学生宣传法治精神,增强学生在校期间对于法律的忠诚、以及无私奉献精神的传递。

再次,大学生法庭有利于把纸面上的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实践中的外化行为,把对法律的信仰与遵从,时时刻刻体现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体现在学生从事法庭相关工作的方方面面。

最后,大学生法庭的“准法律人” 在校园的“小社会”中体会了立场的中立性、调解或“裁决”的公平性对纠纷或事件解决的重大影响,从而加强对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性理解与认同。 (三)改革现有的法律实践教学

当前法学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模拟审判、案例讨论及法律诊所和实习等。模拟审判很容易因缺乏具有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法律职业者的指导而走向形式,完全成为学生之间的虚拟练习而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诊所式法律教育其实只是一门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真实案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与监督之下,学生能够亲自参加案件处理的教学课程。”实习几乎是各高校法学本科都会采取的实践教学,但其实际效果也不理想,基本是流于形式。

第7篇:道德品质教育范文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与价值观的形成

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首先应该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与学生价值观的关系。从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来看,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属于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目标进行反省的知识教育,它不是单纯的“价值教学手段”,而是一种系统化的价值观的教育培训过程。通过组织一些列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让抽象的价值观概念内化为指导学生生活中言谈举止、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具备自我纠正的能力,促使其系统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2.当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迫切需要。

很多人都说当前的初中生是炫富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这是因为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大部分家庭又都只有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对孩子的爱,家长往往对孩子的价值需求不加考虑地予以满足,忽视了对孩子进行价值观教育,导致孩子的价值观出现扭曲。考虑到当前家庭教育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缺位的实际状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只能依靠当前的教育手段。因此,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取向,成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迫切需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利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激发价值取向形成的动机。

行为动机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推动力,是学生产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心理欲望。只有学生存在这种行为动机,教师的教育引导行为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作用。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动机,具体来说可以采取这些方式:从具体的社会案例入手,通过活生生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条件,引导学生加深对价值取向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反映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哪些行为会被人们所唾弃,从而使学生产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愿望。

2.对学生提出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要求。

在激发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动机之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提出符合正确价值观形成需要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怎样的价值观才是符合自己需要的、符合社会需要。对学生提出价值观行为要求时应注意:要站在社会发展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高度来认识和提出行为要求,从宏观上进行把握、从生活细节处着手,通过中学生行为守则等把对学生的每一具体行为要求落到实处;在提出要求时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自身特点,以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提出要求时要适度、适时、适量,一切从实际出发,程度不能过高,范围不宜过宽,数量不宜过多,不能操之过急。

3.对学生社会行为的引导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动发展自己。因此,在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在提出具体的价值行为要求时,要明确价值行为所涉及的形式、方法、技巧和程序等,使学生不仅知道价值取向的行为要求,也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在正确价值观引导下采取正确的社会行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作用、实践作用,让学生独立思维、选择符合自己发展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观逐步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等实践活动之中,去指导他们的社会行为。

第8篇:道德品质教育范文

一、有关的内容

就美国的传统教育来说,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在不断地批判传统教育的前提下出现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主要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批判,强调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并要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和谐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业的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快学生的个性发展。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不单单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以学生为主。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以及个人价值有一定的尊重,同时认为学生都要逐步培养出真正认识自我的能力,从而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断进步,不断地激发自身所具有的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更好地促使学生潜能的激发,逐步指引学生树立一定的信心。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以及需要。

2.教师是促进者。首先,在督促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的主要精力应当集中在收集和提供资料上,而不是注重于讲解以及教案安排上。一般而言,教师应当要重视资料的提供,从而能够促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在资料的展示上,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资料。紧接着,教师只需要做非指导性的回答。在非指导性教学中,学生是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需要回答问题,从而能够确保学习讨论的顺利进行。同时,在非指导性应答的时候,学生要不断理解,更好地接受以及反应,从而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地表达的观点。在该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自主决定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自己能够设立相应的学习目标,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充分运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目前,学生的理论课学习模式已经逐渐从传统的方式向创新型学习方式转变。为此,一定要明确学生的主导地位,而教师的角色要从主导者转变为促进者。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主张突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性学习,同时也要凸显出教师的促进者的影响。目前,农村初中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当学校不采用科学、有效以及有针对性的方法促使思想品德教育水平提高,就不能有效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1.农村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不断优化。对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言,重点在于对国家以及党政策的教学,更好地为国家以及党服务,从而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人服务。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适合当前时代潮流的发展。思想品德教育者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主要体现在我说你听这种模式上,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变成了教育者故意塑造的对象。就非指导性教学理念而言,应当要以学生为主,凸显出教学对象的创造性以及主动性,为我国培养出符合时展的人才。

2.转变思想品德教育的角色。对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者而言,在课堂中主要是知识的代言者,代表着绝对的权威。这不单单夸大了教育者的地位,同时也过分强调了教育者的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忽视了教育资源,从而导致教育对象积极性下降,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就非指导性教学而言,能够科学地转变教育者角色观念,促使教育者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怎样去展开教学,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特别是对于理论课教师而言,一定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地指引学生学习。

3.转变思想品德教育对象观念。就传统的课堂而言,教育对象一般都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往往都是被迫上课、被迫教育,从而不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为此,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都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目的。通过非指导性教学这种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主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作用,而是更加重视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引导,从而促使中学学生的素质更加提高。

4.思想品德教育测评标准要科学合理。就思想品德教育来说,进行测评能够准确地了解到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能够为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制定有效的措施,逐步推动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化,能够确保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凸显出教师是促进者,同时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科学的测评标准。

三、在农村中学中运用非指导性教学的有效方法

1.促使教师创新水平的提高。紧跟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也越来越明显,这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育者而言,要不断促进自身创新能力提高,更好地指导、帮助学生。同时,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教师应当走出课室,培养创新型素质,把学习的时间交还给学生,促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此外,教师一定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充分利用小组每一位学生的才能。建立学习小组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充分利用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够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2.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就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来说,学生是教学环节的主体,教师是促进者,一定要对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进行界定,从而能够更好地明确两者的位置。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意识,即学生要通过自身具备的个性以及主动性凸显出自身独有的个性,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师的重要性,不断改善课堂气氛,转变课堂枯燥无味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置身其中,作出合理的评判以及分析。同时教师要采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表演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好地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第9篇:道德品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初中思想品德;思想理念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价值观念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急需学校对其进行系统而专业的思想品德教育。笔者执教初中思想品德多年,愿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试就“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实施思想道德教育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者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开发和利用学生原有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实施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这一理念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一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深刻认识与理解,有利于高效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

对此,我有着深刻的体会。例如,在教学“我国的人口状况”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引导学生认真回忆日常生活中人口数量众多带来的种种不便。这样一来,就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社会活动实践”的道德学习方式,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促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与实践感悟,获得深刻的道德认识,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践行能力。

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认真学习与研读,我将这一理念灵活运用到了自身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如,学习完“我与国家和社会”这部分内容之后,我便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帮助各个社区内的残障人士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以此为基础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如此一来,不但帮助学生加深了“我”与国家及社会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而且这一社区公益活动又着重对其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进行了培养与发展,真正起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