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的理想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阅读;想象力;培养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的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
一、创设情境,唤起想象
情感与想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问:雪融化之后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雪融化之后变成春天。试想,假如这个孩子没有丰富的感情,不强烈地热爱着春天,他的脑海中怎能产生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意的想象呢?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营造适宜的氛围,突出教材的动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共鸣,让学生触景生情,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
二、凭借媒体,丰富想象
知识经验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从中往往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在教学中把多媒体引入课堂,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动态化,强化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突出鲜明的观察对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丰富学生灵活的想象能力。如,教学《长江之歌》一文,“春潮是你的风采”“惊涛是你的气概”,对于我们北方农村学生来说,感性认识不足,给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是学生真切地感悟到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话说长江》中的片段、让学生通过视觉的真切感受,理解文中对长江像母亲一样孕育中华儿女的赞美之情。这样,学生的大脑活跃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然后通过合理想象让学生展开叙述。
三、巧用空白,发散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揭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1.利用标点补空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成分,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延续的生活内容。例如,《白桦林的低语》一文写道:“在默默的思念中我激励自己要有你那样的胸怀,你那样的目光……”投影出示这句话后,笔者引导学生由这里的省略号发散想象,此时,看林人的精神激励了你什么?要求学生仿写一句,同学们纷纷举手:“在默默的思念中激励我要有你那样坚守岗位的敬业精神。”“激励我要有你那样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合理地补充了课文的空白。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情感得到了陶冶。
2.紧扣疑点悟空白
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例如,《穷人》一文第九自然段中桑娜想到“他会揍我的!”有同学提出她的丈夫真的会揍她吗?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后部分内容了解渔夫是个怎样的人后,反问桑娜的这一担心是否多余时,通过读、议、想象,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桑娜抱回孩子时的那份不安与今后生活的艰难,也进一步突显出桑娜的善良,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3.抓住结尾想空白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例如,《小摄影师》这篇文章让我们了解了高尔基工作繁忙,不接见任何记者,却特许一个少先队员进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的事,反映了革命前辈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但事情的结果作者没有交代,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续编故事,他们的设想不论对或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4.运用迁移补空白
“为迁移而教”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就语文课而言,可利用语文教材中某些存在迁移点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促进学生策略的迁移,这其实就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四、异想天开,发展想象
图文结合,在“朦胧处”明晰
叶圣陶先生认为:“图画不仅是文字说明,而且开拓儿童的想象。”教材中大量绘制精美、色彩艳丽的插图,是阅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这些插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由此展开想象,从而将课文中一部分较为朦胧之处变得明晰、鲜活起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珍珠鸟》一课时,文中“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存在朦胧之处,即是什么触动了作者,使得他笔尖一动呢?教师为学生出示了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想象。一方面可以从图中观察到,珍珠鸟在作者肩头“咂咂嘴”的憨态可掬;另一方面,学生注意到作者在面对珍珠鸟时,脸上流露出的由衷微笑。通过对于图中人与鸟的观察想象,使得学生明晰了作者是由心头一动到笔尖一动,有感而发,从而深刻认识到信任是互相依存的。
情境引领,在“空白处”丰满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通过提供具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形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在情境的引领下,可以帮助学生揣摩作者的发表意图,感受文本的情感内涵,全身心地在情境中体验、感悟,从而将课文中的留白之处填充丰满的色彩。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翻越远方的大山》一课时,文中“在数万观众的呐喊声中,我有点迷糊:我打败了约翰逊?是真的吗?”这一段话给学生留下了空白,即在刘翔夺冠的时候观众是怎样的欢腾?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刘翔夺冠时的情景,教师通过为学生播放了当时比赛视频的剪辑,同时把当时对于这场比赛的现场报道文字等资料也相应地展示出来,如此,学生一下子仿佛进入到了刘翔夺冠现场的情境中去。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对比沸腾的现场与刘翔的迷糊之间展开对比想象,感受刘翔在赢得冠军后的心理,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由此逐步明晰文本主题,凸显了“翻越大山”的主旨。
情感朗读,在“跳跃处”驻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的时候, 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当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情节的跳跃之处、情感的断层之处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富有情感地反复朗读,使得他们的情感血液流动起来,在跳跃处驻留,感受抽象的文字符号中所折射出的情感光芒,在朗读中延续作者的情感脉络,从而用想象力将断续处进行缝合,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做好支撑。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母亲的恩情》一课时,文中《游子吟》诗句中存在着触景生情,同时又借物抒情的跳S之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在投入真情实感在朗c读中展开想象,使得学生仿佛目睹了母亲在诗人即将远行时为其缝制衣服的情景,从中感受到母亲对于孩子深沉的爱;进一步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文中的最后两句,扣住“寸草心”和“三春晖”展开对比,感悟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角色体验,在“兴奋处”品味
通过角色体验来帮助学生提升想象力,贴合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文本自身契合学生兴趣爱好倾向等能够唤起学生热情的兴奋处,组织学生展开角色扮演类活动,让他们通过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通过想象力将文字转化为神态、言行等外化表现,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少年王勃》一课时,文中的“当那位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是本文中的兴奋处,学生读到此处,都会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抑扬顿挫。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体验中展开想象。让学生分别扮演都督或者宴会中的其他宾客,让他们从不同的角色身份中说一说自己的感想,从而烘托出王勃的年少多才、才华横溢,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异常高涨。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应试教育;影响
家有小小读书郎,即将小学毕业,就读于省城某省一级重点小学。请听听他某天晚上讲的话:“耶!明天又有科学课了,我又可以做实验。……唉,(暗然神伤地)不知道明天上不上科学课,要是每周都有科学课上,都有实验做,那该多好啊!”作为家长,作为多年从事大学理工科硕士生必修课――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教师,作者看了小朋友瞬间的情绪变化,听了他的感慨,不免警觉起来:孩子不是从小学三年级起,每学期都发了《科学》课本,功课表上都安排每周两节科学课吗,小朋友为何如此感叹?于是以孩子作为访问对象,并对小学科学课本作了系统分析,同时查找中小学的《科学》课程标准,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课程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小学《科学》教学之实然与应然差距之大,令人担忧。而在影响大城市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中,小学升学压力是最重中之重。
一、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应然与实然
《科学》课程作为小学生科学素养建构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重要性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中已充分体现出来。我们查阅了当前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认为这个规范性纲要对科学发展和科学人才的成长规律的把握是准确的,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的把握也是到位的,可以说,那是一个相当完善的教学纲领。如果这一纲领能得到切实落实,我们国家教育界解决“钱学森之问”,将指日可待。问题的关键是它能否得到落实?
从前述小朋友的感叹我们起码可以知道两个信息:第一,小学生对《科学》课是期待的,他们的好奇心是强烈的,还未受到污染。第二,小学生的科学好奇心远未得到引导。美国著名科学家,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R・P・费曼曾说过,如果能引导一个小朋友对自然现象产生浓厚兴趣,让他决心去寻根问底,那么一个科学家又出现在这个世界了。[1]虽然我们的小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都成为科学家,因为他们的成长有无穷的可能性。但是,作为科学启蒙课程,正如《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科学》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对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观点,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它的功能无非两项:第一,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志趣,为国家科学人才的培养打基础。第二,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科学素养,使之能够理解科学、认同科学和喜欢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在我国,科学对人们的世界观的影响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只能从物质功利层面去理解科学的作用,而无法达致从精神层面去领会科学研究的乐趣。为什么呢?一直以来,我国的科学教育只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思维方法的掌握,而忽视科学精神的养成。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科学(精神)就是为学问而学问,为真理而真理(的精神)。[2]这种义无反顾的、执着的内生性精神力量的生成,靠的不是外在的压力,而是在无忧无虑中自然养成的。它当然更不是先天预定的,而是后天经由家长或老师引导而塑造成的。正如费曼在《发现的力量》中讲述的,他就是在他热爱科学的父亲(一名商人)的引导下爱上科学的。[3]可见科学启蒙课程对于国人科学精神的塑造何其重要。那么,现实的小学教育中,《科学》课程如何组织教学的呢?以上述小朋友的学校为例,该学校是一所省一级的学校,它的陈列室中的诸多科技竞赛奖杯记述了它的荣耀。这间学校每个年级有四个左右的班级。配备有生物园和科学活动室,有两名专职科学老师。据小朋友所述,他们平时的科学课是正常开课的,多数时间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但一旦接近期末,科学课就被语、数、英三科所抢占了。那么,在规定的学时内,每学期所完成的教学内容占科学课本的多少呢?据了解,占80%左右。由此可见,这所学校的科学课教学资源还是比较好的,学生也喜欢这门课,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认为,还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二、应试教育对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影响
尽管近年来反对应试教育的呼声很响亮,教育系统也已实行多年的素质教育。但由于初级中学间的教学资源差异大,优质学位供不应求。导致现在的小升初择校考试犹如上世纪80年代的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为了求得一个初中优质学位,学生和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考取名校。正因为初中阶段的优质教学资源紧缺,而小升初择校考试的科目只要语、数、英三科,且这三科的学科竞赛获奖证书也成为进入名校的敲门砖。于是,外界对一间小学的评价,自然而然侧重于它的学生小升初考取重点中学的人数及语、数、英学科竞赛的获奖情况等。而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对语、数、英三科的教育投资也毫不含糊。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民间林林总总的语、数、英补习班应市而生。在这期间,受害最深的是小学生――祖国的花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了应付语、数、英,小学高年级学生失去了周末和夜晚的自由时间,代替的是上不完的补习班和做不完的练习。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规定学校不得开课外补习班,这些规定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减负,但实质上只对系统内的学校有约束力,并没有真正起到减负的作用。再者,在系统内,时而进行的语、数、英期末统考成绩排名比较等举措更对学校与教师形成直接的压力。在如此多的压力之下,小学语、数、英课程教师期末阶段抢占科学课程学时的行为就有了合理解释。在学生方面,科学课堂既有感官享受,又可以动手做实验,更没有升学压力,多么有趣,前述小朋友对科学课的向往,就是很好的证明。
综上所述,影响小学《科学》教学的最重要原因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优质教学资源紧缺所导致的升学压力。不论是为了科学人才的培养、社会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抑或科学传统的培养,改变当前的应试教育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初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重中之重。同时要完善小升初择优机制,变狭隘的应试教育为培养小学生创造潜能的全面基础教育。
【注释】
[1][美]R・P费曼著,张郁乎译.发现的乐趣[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7.
[2]王善博.追求科学精神[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254.
[3][美]R・P费曼著,张郁乎译.发现的乐趣[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关键词:关键词句;作文写法;课文结构;修辞手法;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96
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繁复的工程,需要我们教育者认真思考研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关键的词语句子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修辞书法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课文的结构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作文的写作方法训练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等,这些途径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佳途径,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教学经验。
一、教学中从关键语句入手培养想象力
语文教学在于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此理。在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上,我们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语句进行训练。
如古诗词的教学,这方面的语句就特别的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是什么样的一个潭,能引起大诗人李白如此的雅兴呢?桃花潭的美景又是如何的呢?是不是桃花开得非常多,满山遍野都是桃花呢?教学中我们就要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想象。然后再想,水是什么样的水,真的就那么深吗?也许真的就那么深,也许是作者的夸张,为的是下文的抒情。潭水是永远流不尽的,那么汪伦和李白的感情也是和流水一样,源远流长的。这样既分析了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说是一石三鸟的教学效果。
再如,李白的诗句,“手可摘星辰”。人的手有那么长吗?不可能啊!天上的星星有那么低吗?也不是啊!那么李白是怎么摘到星星的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危楼高百尺”。是楼高啊!这个楼有多高呢,作者没有直接写楼怎么怎么高,而是通过人站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摸到星星来写的,这是侧面描写。教师分析到这里,学生就会在脑子里构建一个高楼的形象,可以顶到天上的高楼。这种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正是李白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所以,我们随手拈来,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就能水到渠成,毫不费力。
二、教学中从课文结构入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六年级语文《穷人》这一课,内容结构比较繁复,对小学生而言,要把它完全理解掌握尚需一定的时日,但是我们不妨就其中的某个方面探讨一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课文的结尾很独特,丈夫最终决定收留下两个孤儿,桑娜拉开帐篷,当丈夫看到并排的四个孩子时,他会说什么呢?他是赞美妻子呢还是埋怨妻子事先不跟他商量呢?文章没有写,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分析课文,托尔斯泰为什么不写呢?那么是写出来好呢还是不写出来好呢!教师这么一发问,肯定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探讨的积极性。这是写作手法的探讨,也是对文章主题的探讨。主人公美好的心灵作者不发一言,让读者自己去评断,这比作者写出来的艺术效果要好得多。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来。这种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正是学生要学习掌握的技巧。
三、教学中从写作手法入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那么他们的作文教学就停留在抄袭作文的层面上,强制学生背一些例文。这种背例文的方法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最后把学生的想象力给毁了,学生除了抄就没有任何办法可想了。这点我在刚接手新生的时候体验非常多,一听说写作文,学生马上翻课桌抽屉,看看作文选带来了没有,如果带了就欢呼雀跃,如果没带就灰心丧气。我就纳闷了,离开作文选就真的死路一条?后来我通过调查才知道是填鸭式教学的恶果。怎么办呢?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起码知道作文离开作文选也能写出好文章来。这其中的秘诀就是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每当我分析课文内容或者是写作方法时,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要素,最后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教学中从修辞手法入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几乎所有的课文都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人往往犯的错误就是熟视无睹。觉得这个有什么好讲的,所以就忽视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在发育阶段,说他们想象丰富是真的丰富,说不丰富也真的不丰富。简单的一个比喻,他们在用的时候就漏洞百出错误连篇,细一想,关键是我们教师没有培养好他们的想象力。比喻需要事物和事物之间进行联想比较,找他们的相似点,如果想象力不好就找不出他们的相似点,也写不出通顺的语句来。比如秋季,身在农村的我们,每天看见地上成熟的高粱、稻谷、玉米、葵花等,树上成熟的大红枣、苹果、葡萄、梨等,天空中的云卷云舒、大雁南飞、天高云淡等,难道你的脑海中就只剩下一个“美”字?别人在看到成熟的稻谷时想到“笑弯了腰”,看到成熟的玉米时想到“金灿灿的牙齿”,你的脑海想到什么呢?真的无动于衷吗!不是的,是我们没有开动我们想象的武器,把这大千世界描绘一番。直接描写可能有点困难,也不能写出好的语句来,这时就需要调动想象了,运用修辞来描绘神奇的大自然,就一定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关键是我们在描绘大自然的时候有没有想象力。
想象力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借鉴,可以尝试,共同探讨出一条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来。一个天才的科学家一定有非凡的想象力,现代科学的发展如果没有想象力,就一定不会有重大发明。就是说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光是语文学科的内容,更是其他学科的内容,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放在首要的位置来抓。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雄辩艺术的不朽经典――读《过秦论(上)》[J].语文建设,2013(10).
关键词:想象观察阅读 思维
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们,他们的想象能力是一流的,只要他们敢说,敢想,只需我们的老师打消他们小小心灵上“不敢”的念头,那么他们就会有我们所期望的“人无我有”的精神和成果。最后我们要让孩子们瑰丽神奇的想象世界以其合理化的创新成果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那么他们就会拥有想象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因为他们会从自己想象的成果中再次走向理论的成功。
一、观察自然,积累丰富的表象…
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是随着经验的积累产生出来的,想象离不开现实生活。如果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学生想象力的激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对于孩子来说,单纯地观察要求是少有收益的。可以依托文本的学习,教会孩子观察,以积累丰富的表象。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专题阅读,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秋天,走进大自然》,以秋天为主线,在赞美秋天、讴歌秋天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孩子们所处的周围世界就是天然的课本、教材,通过观察让学生去认识周围世界。在那最鲜活的绚丽多彩的场景中去感受,去思考,去想象,这样的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是智慧的启迪,是语言的实践,是美的享受。儿童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加深,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积累的广度和深度。大量的观察,可以在儿童眼前展现一个个富有美感的意境广远的情境,极大地丰富儿童的表象。通过观察,储存表象是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步骤。识字教学中涉及了大自然的变化,如日出日落、风云雷电、雨雪雾露……可以不失时机组织孩子们去细心观察、记录下自己所见。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中培养观察力,这正是学生进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
2.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想象也是随着语言的发展产生出来的。阅读为孩子开启了通向世界的大门。通过阅读,孩子的知识渐渐就会广博,那表象就会丰富,想象力也自然会宽广。如果在孩童时代阅读优秀的奇幻、科幻、童话作品,则可以丰富孩子的思维,“少了这些,就像身体里缺乏某种元素一样。”童话是幻想的摇篮。自古到今,童话不知净化了多少心灵,孕育了多少梦想。让学生借助大量地阅读,吸收童话的精髓,耳濡目染,从阅读中积累表象,从而激起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同时激活与生俱来的埋藏于大脑之中的幻想基因。我们带着学生读《神笔马良》、《小布头奇遇记》、《安徒生童话》等。我们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一边不忘留下悬念让他们尽情猜想。在听读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设置的悬念让孩子们调动积极的思维,想象故事的进展。在自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又会随着情节的变化或激动、或愉悦、或伤心……不知不觉间他们的语言在发展,他们的想象在活动。
3.开展交流,显现积累成果。在学生观察、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整理好词佳句、写读书感受,开展“观察交流会”、“班级读书会”,评选“观察小能手”、“阅读大王”等,促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从而形成一定的观察力、阅读力,为学生想象活动的开展贮存了丰富的表象。
二、充分利用教材激发无限的想象
新教材生字教学中虽有认字和写字之分,但都遵循着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所选的课文文情并茂,形象生动,富有艺术魅力。神话故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所选古诗情景相生,意境深远……从识字到阅读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充分用好教材,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
1.让生字灵动起来。低年级的课堂上识字教学是重头戏,如何让学生发挥想象,让静止的生字灵活起来?可让学生据字思境,据字作画,据字表演,据字编故事等等,用想象赋与一个个生字以灵性。在汉字的识记过程中让孩子们积极思维,放飞想象,化静止为灵动,不知不觉中激活了想象力。
2.使文本立体起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抓住一些具体的形象,让学生设身想象当时的情景。既可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又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话。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在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借助有感情的朗读,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激活想象能力。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可充分利用这样的课文,创设说话训练的多维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精彩的想象。
三、摆脱思维定势鼓励大胆的想象
孩子总有一些古怪的奇思妙想,当他们说起,一定要尊重他的想法,信任他们说得对,切不可想象是否合情合理而加以判定。孩子的心灵世界装着许许多多美好的愿望,有的想去天空目睹苍穹的模样,有的想变成孙悟空,还有的想有一对会飞翔的翅膀……要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当然不太可+能。但是,我们还是要充分肯定孩子的幻想,引导他们通过想象把美好的愿望在自己的作文中得以实现。
关键词:想象力 观察 教材资源 想象作文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中国科技大学访问时,问起少年班的少年大学生们,是否怀疑过牛顿定律;并说,如果现在不怀疑,以后就再也不会怀疑了。的确,想象,往往孕育着创造的嫩芽,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是创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的各个部分都提出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
观察,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打开了一扇扇风光无限、奥妙无穷的窗户,这是想象与语言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在一、二年级“写话”部分提出“观察大自然”,三、四年级“习作”部分提出“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的要求,这是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紧紧相连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周边的人文景观、自己的亲人、伙伴以及常用的物品等,并且启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观察过后,学生想到什么就写(说)什么,想写(说)什么就写(说)什么,没有限制与束缚。观察过后的表述是放飞想象,是自由表述、自主表达。
例如,很多老师尝试过让学生写“画写日记”,这种日记方式就是让学生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先画成一幅有趣的画,再围绕着这幅画,写一句或者是写几句话。因为每一个学生在童年的时候,都有信手涂鸦的爱好,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指尖上,绘画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种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可以随意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小学生遇见新奇的事或物,他们观察后得到的信息有很多,会写的字却太少,“画写日记”这种形式,就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记录自己观察的空间,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由想象的途径,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再如,五年级学习《梅花魂》一课,当学生感受到梅花精神的时候,我就让他们写一个熟悉的、没有生命的物体,要求学生先对其进行观察,再写出它内在的精神,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写出的内容非常丰富,如:《莲吟》《蜜蜂颂》《北斗星》《蜡烛礼赞》《石子》等等。他们之所以写出了真情实感,写得很精彩,是因为他们通过平时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为他们的想象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也为他们的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其次,挖掘教材资源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如教材资源中的“课文插图”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用活插图,可以帮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有些课文的插图较多,而语文文字简洁,课文内容并没有完全地把插图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时,教师要紧紧地抓住这一空白,学习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个性化的想象和创造。
有些课文,作者常因表达的需要留下空白,或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去揣摩,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补白,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雪孩子》一课,课文中写到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那么雪孩子是怎么救出小白兔的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地表达出来,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从而体会出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
再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自己去吧》一课,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在学习过程中,小鸭和小鹰会遇到哪些困难呢?文中并没有进行描述。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也学过很多本领,在学习期间,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你又是怎么做的呢?来引导学生想像小鸭是怎样学会游泳的和小鹰又是怎么学会飞翔的。
开展延伸课文情节的续写练习,也是教材补白常见的一种方式。即依据原有的课文情节的发展的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最后写到“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拥抱在一起。”教师就可以抓住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去想像“这时,这对父与子还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通过延伸文本的情节,提高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如,学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教师结课前引导学生:“第二年,书生又种了棵葫芦,书生会怎么样?展开你的想象力,编一个故事。”学生写到:“第二年,那个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他天天给小葫芦浇水、拔草、施肥。过了不久,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又过了几天,叶子上长了一些蚜虫。他想起去年邻居的劝告,就赶紧跑到植物医院,买来制蚜虫的药。赶紧跑回家,给小葫芦喷上药水。到了秋天,那个种葫芦的人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大葫芦一个比一个长得好。”这就是延伸想象的成果。
最后,想像作文,可以帮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法宝。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想象中的事物”,常常被老师们忽视。可能有的老师认为孩子们的想象是幼稚的,希望尽快成熟起来。其实,幼稚阶段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也是人生不可重复的阶段,应当珍惜,充分享受,而不是跳越,或者拔苗助长。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高于成人的,而且有一种不可重复的纯净之美的。新《课标》强调“写想象中的事物”,正是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顺应他们的天性并促其发展。常见小学生想像作文有《未来的 》《假如 》《20年后回故乡》《 的传说》和自编童话、自编寓言故事等。
《创造之秘》这本著作中曾写到“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以上是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初步探索,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任重道远、义不容辞!
【关键词】 情境 小这语文教学 想象朗读 插图
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语文学习中,不但文章的写作离不开想象,阅读也同样离不开想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扩大创造的空间,使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创造和发现的喜悦。小学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其今后在社会生活中表情达意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听说训练和说写结合,从中发现学生的多元智能,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呢?
一、创设情境,引导观察,启发思维
学生的想象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表现在他们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为直接依据。例如,他们见到圆圈会想到火红的太阳、圆圆的皮球、爱吃的汤圆等,见到小棒会想到香肠、孙悟空的金箍棒等。教学听话说话《圆》时,要求学生在圆上添上几笔,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并用句式“我在圆上添几笔,画出了……”练习说话。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圆上添几笔,画出了太阳、皮球、猫头、纽扣等许多图案。可有几个学生却把两个圆组合起来,画出了一副眼镜;把三个圆组合,画出了一串糖葫芦。教师由此而得到启发,找出完全可以在课堂内外创造不同的环境让学生练习说话直至到写话,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二、鼓励想象,启迪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用现代信息技术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学生头脑中构造出种种鲜活形象,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开展无限的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如在教学《春雨》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伴随音乐想一想:“细如牛毛的春雨只会飘在果林、洒在柳枝、落在田野与降在池塘吗?还会落在哪里?”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展开想象,然后又轻松愉快地凭借音乐,用稚嫩的语言表达出想象中的意境美,充满着童趣。教师又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见、所读、所想与所表达的画下来,他们的思维有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用稚嫩的画笔画出了:春雨中欢腾的学校,柳枝间穿梭的燕子,清澈的小溪与植树的娃娃……每幅画面都像一首鲜活的诗文,那里面融入了学生丰富的语言、独到的见解与新奇的思想……它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还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三、借助朗读,激发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应利用多种形式,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儿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大大有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朗读是阅读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方法。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话。在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借助有感情的朗读,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能力。如《瑞雪》《荷花》等课文的教学,都可让学生跟随文字展开想象,勾画出一幅幅大雪纷飞、冰天雪地的画面和亭亭玉立的荷花形象,并给他们涂抹上美丽的颜色,在想象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使它们更加鲜活动人,充满生气,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受。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要善于给学生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境,使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想象,使学生听教师读、讲,如身临其境。如教师的语言干巴巴的,就是有好的教材,也不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想象与情感分不开,只有情感充沛, 想象才会丰富。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
四、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 例如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课《秋天的图画》的第二句写出了秋天的美: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寥寥几笔勾画出秋的绚丽迷人,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苹果、金色的稻子、火红的高粱给秋天带来了成熟的美、色彩的美。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言,我都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使之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会发展想象力。
五、利用插图扩展学生想象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教育缺失
一、大学生理想观的表现
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下,大学生作为接受主流教育和正统教育的群体,是较高道德水准和主流意识形象的代表。公众要求他们以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为理想选择。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上大学不再是改变人生命运,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途径,而成为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因此大学生身上的精英意义逐渐淡化,并被还原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同时,在现代社会观念多元化的前提下,主流意识的传递系统逐步失去了过去的控制力和权威性,我们必须以普通青年的视角来看待大学生群体,从而理解当今大学生的理想选择和价值表现。
1.多元化、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冲击,使不同的文化和观念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在其导向下,大学生的理想观趋于多元化、个性化。传统社会观念下灌输的理想选择仅仅成为众多选择中的一种。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中,绝对权威崇拜和绝对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已不复存在,理想选择由相对统一走向差异。2007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名为《你正在为什么而奋斗》的在线调查,9488名青年参加了此次调查。在“你正在为什么而奋斗”的问题中,16个选项无一落空。“房子和车子”、“更理想的生活”等个人理想和“人更平等,社会更和谐”、“帮助弱势群体”等社会理想都被确立为奋斗目标。
2.现实化、实效性的理想追求。当代大学生的理想选择和价值取向从个体层面上表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而在群体层面上则偏向于现实化和实效性。随着大学生精英意识的消退,在复杂的利益关系面前,他们的自我定位趋于务实。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在更大层面上表现为对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的追求。以《你正在为什么而奋斗》的在线调查为例,在参与调查的填答者眼中,奋斗目标排得比较靠前的是“房子和车子(53.5%)”、“更理想的生活(44.0%)”、“成为有钱人(43.7%)”这些贴近自我的现实目标。而“人更平等,社会更和谐”、“帮助弱势群体”、“国家更富强”等社会理想相对淡化,选择人数相对较少②。
3.自由化、独立化的行为表现。当今相对宽容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大学生在理想选择上较为注重自我意识,他们拒绝单纯的“服从”,注重独立思考。尽管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传统观念有很大差异,但他们更多的表现出激情、独立。在传统与叛逆的交织中,既以自我为中心,表面成熟内心幼稚,又有明确的理想目标,好高骛远的同时也注重眼前利益。
二、高校学生理想教育的缺失
1.理想教育的内容过分强调政治理想缺少其他理想教育。从理想的概念上来看,它由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组成。个人理想又包括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而长期以来,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提及学生理想教育则基本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导致教育内容的空泛化,致使学生缺乏对理想教育的认同感,与当今大学生多元化、现实化的价值取向存在极大反差,造成大学生对理想教育的生疏感和逆反心理。
2.理想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缺乏交流互动。传统的理想教育方法强调灌输。教师在理想教育中是绝对“主体”,“两课”、“两史”教育是理想教育的唯一平台,口头说教是理想教育的主要方法。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与崇尚“自由化”“独立化”的大学生极不相符,使高校学生理想教育流于形式。
3.理想教育的过程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大学生理想教育在现今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比较分散,这不仅表现在理想教育内容的缺失,更为重要的是,理想教育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互分离,没有形成一个互为支撑的教育体系,导致理想教育的效果甚微。
三、高校学生理想教育对策
1.明确理想教育内容。正视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特点有助于正确定位理想教育的内容。以往对理想教育的定位过分强调了理想的社会价值,对其包含的自我价值提及较少。其实,理想的追求实现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失去自我价值的社会理想是没有基础的。所以,个人理想教育与社会理想教育都是理想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理想教育的另一方面内容就是帮助学生认清理想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在理想选择中只看重个人的利益得失,从而出现“实惠族”、“利益派”等。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尤其要强化一点,即理想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在本质上是协调一致的。自我价值只有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得以实现;同时社会的发展进步又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好的满足个人需要,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2.改进理想教育方法。通俗化也就是改变空泛说教的方法,将大学生理想观的培养与成长成才相联系。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目标和方向。同时,深刻挖掘“榜样”的作用。现今激烈竞争的时代给青年人树立了无数的榜样,他们的成功激发着青年对自我价值的思考,这将为青年学生树立理想起到极好的示范作用。此外,我们还必须注重教育方式的互动化。将长期以来教师施教,学生受教的模式转换为师生平等交流模式。这既符合大学生思想个性化、独立化的倾向,也有助于将理想教育从客观普遍的教育转化为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教育。在大众传媒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极大。合理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如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建立德育工作网站、班级主页、电子信箱、留言板、聊天室等,科学化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理想教育工作不再受时间、地点、身份的限制,有助于理想教育方式由单一灌输转向全面渗透。
3.注重理想教育的层次性、阶段性。首先,教会学生“化整为零”,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将理想这个远大的目标细化为各阶段的目标贯穿在大学学习成长过程中。从适应大学生活到提升专业素养,从锻炼自身能力到顺利就业,每一个短期目标的实现都是为实现远景理想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应建立有效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机制对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测评。以笔者所在的重庆文理学院为例,该校建立了以《学生思想政治目标教育实施办法》和《学生分阶段能力素质培养实施办法》两大办法统领下的“双记录单”制度(即《学生成长记录单》、《学生消费记录单》),建立了学生可视性评价机制。该校将学生阶段目标的实施情况以“记录单”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学生分学期的自我记录、自我测评来衡量个人目标的实现情况,从而完成自我监督和激励。这一做法凸显了理想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和系统性,非常值得借鉴。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一、性格情感影响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说明人的性格是难以改变的,但由于音乐的特殊性,对人的性格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一音乐具有娱乐功能。学校通过开展军歌大赛、合唱比赛、卡拉OK大赛等形式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娱乐学生的身心,树立学生的自信,使很多性格内向的同学变得活泼开朗,性格外向的同学变得内敛含蓄,音乐给学生性格上的影响是在漫长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渐变的过程。第二音乐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人的情感是复杂的,音乐的博大精深为人类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最佳途径,音乐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情感发展的发展史,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情感也越来越复杂,音乐适应了人类情感的变化始终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性格,无论你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都有合适的音乐来表达你的心声。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处在情感由简单向多元发展的阶段,加上在初中阶段这些“底子薄”的学生又有严重的情感缺失,如果没有正确的情感表达渠道就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压抑感,性格内向的同学会变得抑郁,性格外向的同学会变得暴躁、易怒,所以要让学生多听音乐,多参加一些音乐活动给学生抒感的机会,使各种各样性格的同学都能健康成长。对学生审美的影响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中职学生的影响是丰富而独特的,这不仅因为音乐的审美首先作用于人的听觉,而更重要的是,它是在一个抽象的音响范畴内通过时间的推移而实现的。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没有接触到音乐之前从音乐中获得的感受多关是对音乐的一个聆听和接受的过程,音乐的诸多要素如节奏、节拍、音高和音的强弱都能成为音乐审美的具体对象,最终以一种综合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学生会从音乐中获得音乐所表达的不确定性和抽象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接受比较系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训练后,对音乐的聆听和感受上较以前会有很大的变化,在音乐中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更为丰富的艺术体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笔者观察到对同一事物学生在入学时的认识和他们毕业时的认识会有很大的不同,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村,入学时是“灰姑娘”,毕业时变成了“白天鹅”,从内在的气质到外在的装扮都发生了根本变化,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任何人都难以抗拒的,它不是疾风暴雨而是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性格情感也发生了变化。
二、职业技能的影响
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时才十六七岁,就业的观念是十分模糊的,不知道要学什么,不知道毕业以后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就是这样怀着懵懵懂懂的心态走进中职学校校园的。音乐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使学生第一次有了职业技能的概念,懂得了掌握技能是就业的基本条件。这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等于又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课是比较弱的,有的学生已经对文化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但音乐会使学生明白人生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学好音乐这门技能课会有好的就业前景,不必再为学不会文化课而烦恼。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课程科目有钢琴、声乐、视唱练耳、舞蹈,每一门课程的设置都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学生通过带有兴趣的练习掌握了这些实用的技能,就会对自己的自身价值重新定位,对在校期间的学习及将来的就业充满信心。对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不再是只能聆听的艺术形式,不再是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而是作为一项技能融入到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成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