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第1篇: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一、教师引领

        所谓教师引领,指的是教师用榜样感化幼儿,引导幼儿。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幼儿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教师的以身作则,往往能够起到说教所起不到的作用。受老师高尚人格长期的熏陶,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同样的人格。教师在生活中关心幼儿、爱护幼儿的美好情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坚强的意志、毅力和韧劲,在交往中真诚地与幼儿相处、容忍幼儿的缺点错误并给予正确的教育以及勇于自责、富于自我批评的精神等,都会在幼儿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直接影响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伙伴示范

        老师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幼儿中的“榜样”进行示范。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老师进行什么教育,提倡什么,总会有一些幼儿走在前面,他们的表现恰恰是老师要求其它同学做到的,于是幼儿老师应及时给予他们肯定性的评价,介绍他们的事迹,鼓励幼儿向他们学习。这种树立榜样的方法对教育幼儿有很直接的意义。“榜样”可使其它同学知道如何去做,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总是有“样”可循。这就等于不断把老师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同时也可激发幼儿你追我赶的意识,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三、父母带动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的好坏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因此,家长必须要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家长必须要为幼儿做出榜样,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与邻里、同事友好相处、关心别人,力争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

       四、奖励促进

         每一个教育过程都少不了对教育对象的评价。来自老师的评价能让幼儿明白自身的水平和处境,帮助幼儿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对幼儿作出肯定或否定评价,这在教育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否认,奖励能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因此,奖励对幼儿园德育来说是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对幼儿的表扬应该越具体越好,让幼儿充分了解自己得到表扬的具体原因,这样不但能让幼儿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以便更好地坚持下去,而且还能增强幼儿的积极情感体验,因为幼儿能从中感受到教师确实是在关注自己,注意到了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比如,一名幼儿摔倒了,另一名幼儿跑过去把他扶起来。如果教师见到后说:“你今天真乖!”幼儿往往不明白“乖”是指什么,奖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教师说:“你今天把小朋友扶了起来。你做得很好,老师很高兴!以后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也要像这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种方法既表扬了幼儿,又能强化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行为。

第2篇: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幼儿德育是年轻一代德育的开始阶段,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幼儿德育

重要性如何培养

幼儿是社会的未来,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培养教育好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幼儿阶段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正面的教育,也容易接受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从小以正面教育来影响幼儿是非常重要的,幼儿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存在着“先入为主”的特点,即如果在这个时期先形成了某种思想道德,以后想要用性质相反的思想品德去转变它,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和阻力。德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德育和其他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德育的实施不仅关系到儿童思想品德方面的发展,而且与儿童的智力发展,身体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想品德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大力抓好幼儿的德育,通过德育来促进和推动幼儿在体,智,德,美等各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为主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主要有: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萌发幼儿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务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初步独立生活的能力。德育的内容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的任务制约着幼儿德育内容的性质。主要有:爱祖国的情感教育;集体友爱教育;爱劳动教育;良好性格品质的培养;培养儿童的文明礼貌行为等。

要实现幼儿的德育任务和内容,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者应如何培养呢?首先,幼儿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1.幼儿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

1.1教育者必须依据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教给幼儿相应的道德知识,提高儿童道德认识水平;

1.2要选择能感染打动儿童心弦、生动的道德内容,对儿童进行道德认识的教育;

1.3对幼儿的行为应及时提出要求与评价,并注意培养幼儿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

2.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2.1教育者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幼儿道德情感的良好环境与气氛;

2.2要不断丰富幼儿有关的道德认识,引导幼儿将道德认识和各种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发展幼儿的道德情感;

2.3要注意调节儿童的情感。

3.幼儿道德意志的培养

3.1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它是幼儿道德意志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者逐步教会儿童控制自己的行动,并通过反复练习,帮助他建立一个控制系统,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

3.2培养儿童的坚持性,就是培养他们具有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

4.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4.1要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

4.2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动机;

第3篇: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幼儿 心理环境 品德教育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 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 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 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 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 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 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 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 、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 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 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 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 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 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 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 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 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第4篇: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幼儿 感恩品质 机制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41-01

幼儿在学前期接受到的教育影响深远,所以在学前阶段对幼儿实施优质科学的教育十分有必要。在目前的学前教育中,人们对幼儿早期智力开发和行为习惯养成比较重视,往往容易忽视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感恩品质。经研究发展,学前期是幼儿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感恩品质作为道德品质的重要部分,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感恩品质培养,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幼儿感恩品质形成的机制

感恩作为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幼儿学会感恩对其成长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培养幼儿的感恩品质,首先要了解其形成机制,幼儿感恩的形成机制主要受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所影响。

1.1感恩认知

感恩认知是感恩情感与感恩行为产生的基础,是幼儿感恩品质培养的决定性因素,幼儿在学前早期往往没有独立的感恩判断意识,在行为活动中自我性较强,一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就造成幼儿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感受不到别人对他的付出,无法意识到感恩。幼儿在学前中期生活范围逐渐扩大,已经开始关注别人的行为,但是此时幼儿的思维能力有限,自我性意识仍然较强,自主感恩判断能力有限。而幼儿在学前后期自我性会有所降低,但是并未全部消失,不过幼儿已经具备初步的感恩意识判断,开始评价别人的感恩意识。

1.2感恩情感

感恩情感不仅是感恩认知的结果,还是感恩行为的动力,起到感恩认知形成感恩行为的中间纽带作用,另外,需要重视的一点是,幼儿的感恩情感发展与其集体生活关系密切。幼儿在整个学前期,其感恩情感的形成与发展以感恩认知为基础,但是两者并不一定能同时发展,中间可能会发生一些问题。例如,正确的感恩认知并没引发幼儿合适的感恩情感。在进行幼儿感恩品质培养时,教育者要尽量避免生硬枯燥的说教,多使用具体的生活实践来引发幼儿的感恩情感。

1.3感恩行为

感恩行为是指幼儿在经过感恩认知与杆儿情感的熏陶之后,所进行的知恩图报行为,属于非典型的亲社会行为,需要引发感恩意向,在整个学前期,幼儿会的感恩行为会得到初步的发展,并且会产生初步的感恩行为,例如在教师或家长的提醒下会说“谢谢”和“不客气”等。不过多数幼儿都没有自觉的感恩意识,如果没有别人提醒,感恩行为会大大减少。

2 幼儿感恩品质培养的路径

在幼儿感恩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应该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实现目标,同时还应该使用合理的培养路径,以现实生活为核心,运用家园共教的策略,掌握幼儿感恩品质培养的最佳机会。

2.1重心

幼儿感恩品质培养的重心在于生活渗透,生活是幼儿感恩品质培养的起点与归属。所以,在培养幼儿感恩品质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现实生活为核心,在生活中进行培养。家长与教师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感恩认知,感受积极的感恩情感,从而发生合适的感恩行为。首先,在得到孩子的帮助时,应该表示感谢,例如,家长回家之后,让孩子帮忙开门,就要感谢孩子。其次,当孩子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应该及时孩子向对方致谢,学会感恩。

2.2方式

培养幼儿感恩品质的主要方式是家园共教,即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培养教育。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教育幼儿时间有限,把更多的人物交给幼儿园,从而导致幼儿在家和幼儿园学习到的感恩素质不同。在进行幼儿感恩素质培养时,只有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协调,深度合作,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感恩品质,同时也有利于幼儿的成长。例如,家长应该经常参加家长会,教师进行家访,一块组织出游等。

2.3策略

在幼儿感恩素质培养过程中,把握好培养时机能够事半功倍,效果明显,例如特别日子、重要事件和特殊人物等。第一,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特别日子,例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和教师节等,可以通过这些日子来引导幼儿进行感恩,培养其感恩意识。第二,在生活中会发生很多重要事件,像贫困儿童事件,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捐款、捐衣物等爱心活动。最后对于特殊人物,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例如,引导孩子感受到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等对自己的爱与帮助,并向他们感恩。

3 结语

综上所述,家长应该重视幼儿学前期的感恩品质培养,在幼儿园时期,应该努力配合教师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品质培养,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家长和教师也应该采用合理科学的策略来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从而使孩子形成真正良好的感恩品质。

参考文献:

[1]李霞.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现状及教育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张晶.3到6岁幼儿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第5篇: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设备 生活 幼儿教育 精彩游戏

一、玩转桌椅,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习惯成自然,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所以孩子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换句话说,孩子习惯的好坏将决定孩子的一生,一旦习惯养成将很难改变,好的习惯对孩子的一生将带来极大的好处,反之,坏习惯就可能会耽误孩子一生。习惯分为很多种,包括学习、生活、劳动、卫生等方面,比如爱劳动的习惯,它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美德,是一个人意志品质的体现。现在孩子在家里都是“孩子王”、“小皇帝”、家里的“小太阳”,父母及爷爷奶奶都十分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时间长了,孩子变得懒惰成性、自私自大。这种情况下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变得更重要。

在玩转桌椅的系列活动里,我们从一个活动完成到另一个活动开始,桌椅的摆放都要重新调整。为了达到让孩子爱劳动的目的,我们让孩子自己组成小组,分组搬动桌椅,调整桌椅的位置,活动完成了,也是让孩子分组合作,把桌椅摆放回原位。这样长期的动手劳动,让孩子自觉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和兴趣,效果比那些说教的方式好得多。再如卫生习惯的养成,也是孩子的重要习惯之一。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长远看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每一次的玩转桌椅活动,我都为孩子立下一系列规矩,如搬运桌椅时发现桌椅脏了,要主动及时清扫干净,要洗手并擦干手上的水,不随便扔弃擦手后的纸……通过这些约定,逐渐让孩子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

二、玩转桌椅,提升幼儿道德品质

任何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幼儿也不例外。实际上,从幼儿开始就应该十分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过程主要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注重随机教育,不搞模式化,照搬硬套往往效果不佳,所以教师在这方面应当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在玩转桌椅的相关活动中,幼儿之间会发生争抢的现象,此时教师要给予引导,鼓励幼儿学会谦让、合作,有时要独立解决问题,要会爱护公物,小朋友摔倒要帮助扶起来……这些细节看似无关大局,却在默默之中影响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不可忽视。

幼儿期的儿童,已经能从旁人的言语和行为判断好和不好、乖和不乖,只要教师稍加示意,就会强化幼儿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优秀个性品质,我们要培养幼儿宽容、友善、诚实、勇敢等良好品质。这种初步的优良道德品质萌芽是可贵的,它为一生的道德品质打下了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我们用桌子创设的“钻洞寻宝”活动,将三张桌子按宽度连接摆放,利用桌下空间“钻山洞”。我们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考虑,抓住活动特点,深挖德育因素,让孩子充分发表意见,从讨论中受到教育,以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

三、玩转桌椅,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自己之所以成功,“就是顺着兴趣做了一点科学探索”。现在许多年轻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非常迫切,常常逼着学舞蹈学绘画学书法学音乐,没完没了地学习,结果不仅什么都没学好,孩子却对什么兴趣都没有了。老师经常会犯类似的错误,往往不顾孩子的兴趣花大量的时间制定目标,选定那些看似应该学习的知识,强制让孩子学习,结果却事与愿违,效果很差。我们提倡先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然后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好玩是幼儿的天性,孩子都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我们设置各种各样的游戏或活动,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玩得更好、学得更好。

教师常以游戏者的身份,与幼儿一起玩,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加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达到很好的效果。玩转桌椅的相关活动对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好处,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在这些游戏活动中我们都会准备许多相关的材料,孩子的参与兴趣就更加浓厚了。比如“喜羊羊逗灰太狼”的游戏,将三四张桌子按宽度连接在一起,皮球从桌子的一端对准桌子另一端滚过去,再将球从桌子下面的通道滚到“喜羊羊”的手中……在玩的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调整多张桌子的长度,提供大小不同的皮球,供幼儿自由选择,

四、玩转桌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课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原本两分钟能解决的问题却花了四分钟那就是低效教学。当然,一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自然的、简单的,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善于引导幼儿进行愉快的游戏和活动。在幼儿教学改革进程中,我们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我们希望通过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能让幼儿最大限度地在各个方面有所收获和提高,都能有所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无知到有知,从不会到;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兴趣到感兴趣。

第6篇: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 关键词 】剪纸 提升 审美情趣

一、初步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

幼儿阶段是审美能力形成及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对其终生审美态度、兴趣、能力等培养的良好契机。审美能力的发展及培养直接影响幼儿早期的人格发展、对其创造性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幼儿早期审美偏爱及审美态度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物质环境,让孩子初步感受剪纸艺术

大班幼儿对已有的生活经验有了一定的感知,活动范围面也拓宽了,对身边的很多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经常有意识地带他们去感知身边的事物,带他们去观察幼儿园里的树叶,孩子们的思维就放宽多了。在她们渐渐喜欢上了剪纸活动后,我及时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剪纸材料:剪刀、手工纸;准备丰富的辅助材料。如:宣纸、瓦楞纸、皱纹纸、毛笔、广告色、彩笔水、胶水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提供,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丰富活动情节,并引导幼儿剪出最高水平。

(二)精神环境,让孩子深入感知剪纸艺术

《纲要》中说道:“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经验。”要很好地表现艺术,首先应该让还需感受到艺术的美。在孩子们刚接触剪纸的时候,我收集了大量的剪纸作品供孩子们欣赏,让孩子们看那些各地的民间剪纸作品,我自己也买了剪纸书和孩子们一起坐下来慢慢斟酌,体味民间艺术的味道。每次活动前都让孩子欣赏老师的剪纸作品,但告诉孩子这只是借鉴,而不是要他们模仿!在孩子们完成剪纸作品后,我把孩子们完成的剪纸称为作品,因为这些东西是经过孩子自己的加工、加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而完成的。

二、继续提升幼儿表现美的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剪纸过程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自我、不断创新表现美的过程。对于如何选择幼儿剪纸内容,如何使孩子的作品展现童真、童趣,这个问题我一直思考着。

(一)初现于内容选择,有助于幼儿适应

在剪纸教学的活动中,我充分考虑大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内容。首先注意活动的内容应富于童趣性、发展性与层次性。因此我选择了形象生动、孩子又易于接受的内容,如动物类的蝴蝶、刺猬、小兔、大象等;植物类的小松树、花朵等;人物类的小娃娃……每一次对于内容的选择都具有计划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

(二)着重在运用材料,有益于幼儿发展

剪纸所需的材料不外是纸、剪刀、刻刀等。纸张――是剪纸的基本材料,纸张选择得好,能为剪刻带来很多方便与好的效果。单色剪纸一般我们选用是国内市场上出售的普通大红纸,或经染色后的宣纸,效果大方。纸质的不同也会造成作品的味道不一,太薄了没有质感,太厚了剪不出四方连续。纸张不能太脆,太脆会导致孩子很难把握,重了容易撕碎,轻了又很难减除边缘的圆润,纸的色彩还影响作品的形象,表现物体的颜色最好根据物体本身的颜色去进行选择,这样剪出的物品才生动形象。

剪纸活动中教师也要注重幼儿之间的差异,要使每一位幼儿都有所发展,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做到难易兼备。分了层次的材料虽然无声,但它体现了教师的隐性支持,使材料有针对性的作用于不同的幼儿。在幼儿第一次接触二方连续剪纸的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分成四个层次的材料来引导幼儿学习剪。

三、开拓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一)引用故事,帮助孩子快速融入活动

每次剪纸前我都会用一个小故事引出,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把自己完成的剪纸作品给她编个好听的故事,虽然很简单,但是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前提。有次剪了个“塔桥”,孩子们就发挥想象力了,故事开始了有一天,双胞胎小狗出去玩,今天天气多好啊,小狗来到草地上,跑跑来跑跑去,后来发现前面有座桥,跑过去一看,不对呀,这桥怎么和以前看到的不一样呢,狗狗,狗狗我告诉你这是塔桥……”

(二)家园共育,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活动

发挥家长的作用,以“大手牵小手”的形式鼓励幼儿大胆创造,例如,班级里有一位小朋友的奶奶擅长剪一些民族的图案,我们特别邀请她来班上为幼儿现场表演,她熟练的技巧能把幼儿想象中的图案瞬间表现出来,幼儿在惊讶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剪纸不仅仅是模仿,创造的图案更美、更吸引人 。此外,我们在节假日还鼓励幼儿与家长共同 剪纸的组合作品,既能复习原有的技能,又能在家长的帮助下,实现幼儿大胆的设想,激发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三)言语故事,帮助师幼共同发展进步

教师的评价对幼儿来说很重要,因此,教师应有一双灵敏的眼睛,及时发现每个人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如: “你剪得真认真”。“你剪得真棒,我特别喜欢,多剪点送给妈妈吧”。 “没关系,练几次就会了,我帮你吧,你一定能行”。“剪得真好,要是有点装饰就更漂亮了”。“你的进步真大,再剪大点就更好了”。教师的这些肯定、表扬、和建议性的话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逐渐对剪纸产生兴趣,在最大的限度上创造美的能力。让我们牢记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语:“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虽然,幼儿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因此,更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启发、引导和渐进深入。让我们教师去做伯乐,给他们充分发展的机会,去尽情的感受美、表现美、创新美,体验创造的快乐 我们都知道幼儿教育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在幼儿园的实践工作中,我们须注重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幼儿学会做人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有的家长认为,早期智力的开发是首要的,如识几个字、背几首诗效果立竿见影。但大多数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良好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将使他受益终生。这短日子我努力满足并引导幼儿生理、心理需要作为早期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切入口,在科学设计环境,重视活动管理,抓住随机教育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重视活动管理,养成良好行为

1.有机整合活动的功能。

不同的活动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功能,我将不同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全面养成。例如:在这学期中我开展了一个“我是餐桌翩翩绅士(小姐)”的主题活动,以故事的形式来展开,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学到知识,明白道理。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名字叫葛欣悦,她平时是个非常棒的小朋友,但是一到吃饭的时间,她就显得很不自在,要么说肚子疼不想吃饭,要么就是把不爱吃的东西就扔掉,饭粒掉得满桌子,满地。于是在这次“我是翩翩绅士(小姐)的活动中,我让她当了一回故事的主人翁,让她手把手来进行故事的每一步情节,从而使她在活动中学到教育,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要爱护粮食,悦悦自从通过这么一系列进餐活动,她的这个情况很大的改善。不单单是这名小朋友其他的幼儿在吃饭期间也有了很明显的进步,也都能把饭吃完,而且桌面干净。不仅仅在幼儿园,在家里,我也时常听见有家长来告诉我,说他的孩子吃饭进步了很多,她的孩子吃饭都不挑食了什么的,这表明什么呢?这就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不挑食、节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幼儿自我约束的良好道德意识及文明的进餐行为。

2.充分挖掘活动的价值。

我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基本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诸如平等交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能力、规则意识等。有意识的挖掘活动中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将教育要求渗透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的自主行为。例如,“我是小小服务员”的区域活动,在这个区域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观看一些关于服务的碟片,再让幼儿亲身学做服务员,并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礼仪,如:客人来了要有礼貌,为客人沏茶,问客人有什么需要,记得微笑。 通过这些内容让幼儿了解“客人”的喜好,感受到互相服务的乐趣,提高了幼儿自我服务和为同伴服务的能力。期间我还带幼儿去了其他的班级和个别老师的办公室,让幼儿更进一步的学习、利用起这些礼貌来,让幼儿个个都成为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科学设计环境,引导幼儿行为

1.教室的设计。

这学期,在班级环境上我也做了很大的改变,我重视周围环境因素带给幼儿行为的主要作用,所以我努力使环境能依附着幼儿的本身。我知道幼儿期在道德上是自利的,当结果或规则对他们有利的时候他们会很好地遵守。这一点在通常的教育观念中被看作一种缺点,但是我却将它看作一个绝佳的起点,因为幼儿道德的自利为幼儿个体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宝贵的自然动机。例如:“我们起航咯”板块的设置,如果今天某某小朋友做好事了,奖一朵小红花;某某小朋友今天哪方面有进步了,奖一朵小红花……让幼儿明白,只要行为是符合社会规则的,就能够得到老师和其他孩子的肯定。起航栏使每个孩子奖到小红花的数量是多是少,哪个孩子表现更优秀,可以一目了然。从而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能自然的调节幼儿内在的行为,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物化方式呈现集体规则。

我尽量不传统化的告知幼儿“你不可以干什么”或“你必须给我怎么样”,而是以物化方式呈现幼儿在园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例如,我在喝水的地方画上了一条宽约30厘米的平行线,让幼儿排队在平行线内等候喝水,目的是将孩子集体活动需依序进行的行为培养融入环境之中,当然一开始幼儿很不适应我的做法,常常发生推挤、抢道的行为,但是经过我一遍遍的教育、引导、示范,渐渐地幼儿开始懂了、明白了,也就渐渐学会了!再如:杯子,毛巾等幼儿的个人用品放在杯架和毛巾架固定的位置上,是个人专用,不能混用。对于这个规则,我以数字的形式表示。如某某小朋友的以“1”表示,那么他任何物品都是“1”这个数字,某某小朋友的以“2”表示,那么他所有物品都是“2”这个数字……,以此类推,这样孩子自然而然的遵守规则,也不需要我刻意的去指导孩子。

三、抓住随机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第7篇: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1.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思想

国家未来的兴旺和发展必然要依靠未来主人——幼儿。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指导幼儿观看爱国电影和图片,在无形中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精神。

2.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昌盛必然离不开一批有志向、道德高尚的综合型人才。虽然幼儿距离进入社会还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有效的德育教育无疑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当他们进入社会不同的领域和工作岗位,承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时,不仅要求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还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

二、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个别老师缺乏对幼儿德育教育的高度认识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伦理道德,但因为思想品德的隐性化形态,导致目前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经常被忽略和轻视,不能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相关资料显示,只有少数幼儿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从而加强对德育教育的理论研究。但还有大部分教师对幼儿德育教育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开展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只是简单地对幼儿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

2.幼儿在德育教育中丧失了主体性地位

幼儿德育教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者阶段要求,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以及道德方面的教育工作,并通过幼儿积极的认识、体验以及实际行动,让幼儿具有一定的社会与阶段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因此,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是一种社会、教师以及幼儿之间的互动,并不是单纯意义上对幼儿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是从幼儿的内心出发,采取有效的心灵自主活动,是幼儿在发展中的能动性以及主体性的表现。

3.幼儿德育教育中缺乏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配合

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仅仅依靠教师很难完成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家庭和社会对幼儿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儿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比学校更早,对幼儿的品德影响更大。但是从目前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甚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德育工作的质量。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德育教育

针对上述幼儿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德育教育中,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开展教育。教师可以在幼儿表现出某种道德需求的时候,及时对幼儿开展德育教育。例如,当幼儿看到其他学生手里有精美的玩具的时候,自己想玩却遭到了拒绝,内心难免失落和伤心。这时,教师通过改变幼儿心理的策略,引导幼儿通过商量、交换或者请求的方式跟其他学生交流,这样幼儿既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也明白了如何跟同学相处。

2.丰富幼儿园德育教育方式

在幼儿园德育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容易引发学生讨论的,含有正反面对比的教育情境,通过帮助幼儿对事物进行判断,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和判断力,促进幼儿道德品德的建立。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现道德情感,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最后,针对幼儿制订专门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方案,对幼儿的品德、行为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强化,并加以巩固。

3.切实做好学校和其他方面的配合

第8篇: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以提高对幼儿的道德教育。

一、尊重幼儿,重视的主体观念

幼儿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文明礼貌、道德规范这些行为准则,只有让幼儿去自觉追求,才会积极地付诸于实现。教师须留心观察每个幼儿,并找出他们喜赞扬、乐成功的共性,同时又注意到幼儿的不同个性,在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个性需要,发挥幼儿的潜能,调动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把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优良品质转化成他们自觉主动的需要。例如:教师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将德育观念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

幼儿美好的心灵、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靠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如:德育课、德育活动和德育练习等,又要靠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形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德育自然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当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小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幼儿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之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及时地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点名、或发小礼物、奖品等对有点滴良好行为的幼儿及时表扬,使幼儿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

在晨间活动中,细心观察,找到"突发事件"对幼儿进行是与非的辨认,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在各科教学中,巧妙的将教材中的闪光点,如: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通过讨论等方式,让幼儿参与;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的细节中,注意用仪表、言行、体态去引导幼儿发现、分辨身边世界中的真善美;诅咒、厌恶身边的假恶丑,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中受到熏陶教育。

又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

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三、开辟愉悦的德育天地,实施道德教育

德育观念并不意味着严肃多于微笑,刻板多于活泼。面对天真烂漫的幼儿,教师可以开辟愉悦的德育天地,抓住孩子求乐心理的需要,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调动幼儿知、情、意、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为了让幼儿体验叔叔阿姨劳动真辛苦,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活动--《食堂阿姨真辛苦》和《能干的理发师》。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让幼儿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在班级环境中设置"花儿朵朵",让幼儿在节日花、生日花、风采花中将开心的照片,祝福的话语送到班上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共同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幼儿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的成功喜悦,快乐的健康心理。在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要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使幼儿体验到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孩子们在不断的快乐中,体验自立、自信、创造和成功的欢乐,并将这种愉悦转变成自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促进了优良品质的形成。

四、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9篇: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范文

人才之德,是人的灵魂,决定着一个人知识才能的服务方向,良好的道德教育,是人才成长的保证。俗话说,勤能补掘,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智力一般的孩子,由于有长大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有坚强的毅力,刻苦用功取得好成绩,我们也看到有些聪明的孩子,由于家庭娇惯,生活优越而胸无大志,贪图玩乐,害怕艰苦,不去好好学习,甚至有的孩子养成坏思想,坏行为,坏习惯,道德败坏,目无法纪,使道德教育出了次品,幼儿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他们的道德情感还处于萌芽状态,那么积极的道德情感怎样起步,怎样开始?幼儿的道德情感是在成人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下,在道德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从道德情感教育的起始性,看早期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一开始就要给幼儿大脑留下非常牢固的深刻的痕迹,做到先入为主,这叫品德教育的起始性。这种起始教育,对人的品德形成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对一生产生终生影响,当孩子随着呀呀学语,开始懂得不少事情,而且试着用不同方式提出各种各样要求时,教师和家长就应明确区分孩子的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前者的满足,后者有拒绝,这样,使孩子习惯于使自己的行为受到某些准则约束,这是道德情感教育的第一课。

正确的东西先入为主,某一种道德行为先影响幼儿并被他们所接受,加上不断的强化,而在其头脑中渐渐固定下来,以后当某些不正确的影响向幼儿袭来时,它必然会产生一种排斥行为。这种先入为主的因素一旦在幼儿心灵中占主导地位,它就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幼儿接受不良的影响。反之,如果错误的东西先入为主,那么它就必然会妨碍幼儿以后接受正确的影响,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那么,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

2.从幼儿道德教育上存在的问题,看早期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承诺会妨碍道德动机的形成,道德动机是激发幼儿道德行为的主观因素,正确的道德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表现在对社会、国家、集体对他人有利。而承诺是投其所好,以物质或精神的承诺为目的,它同奖励恰恰相反。奖励是对良好行为的肯定,奖励手段有利于使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而承诺是在幼儿做出某些良好行为之前就对幼儿的愿望做出的承诺。良好的行为要求还没有做到,就被某种欲望所取代。例如,幼儿得到了到儿童公园坐碰碰车的愿望,孩子不再抱着父母的腿哭个不停,孩子一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玩够了碰碰车,她就不受承诺的约束。所以承诺使幼儿在做出某些行为时计较是否对自己有利,这样就妨碍了幼儿正确道德动机的形成。

家长或者是老师,向幼儿承诺时,一般是在束手无策时做出的。承诺是对还是错,也就不想了。这样在道德形成过程中,无形留下了隐患。盲目的承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更不利于道德素质的培养。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在日常生活中道德教育上存在的类似以上问题的还有很多,举不胜举。很多不良的道德行为,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如:心中没有他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诚实、怕困难、缺乏爱心等等。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如不及时纠正不良的道德行为,也会渐渐养成习惯,孩子长大就会出现大的道德行为偏差。将来培养幼儿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等良好品德行为就十分困难。

抓早期道德教育十分迫切,并非可有可无,也并非象个别家长所认为的幼儿教育是幼儿园的事儿。幼儿早期德育教育,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持之以恒的开展。深化幼教改革,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德育教育必须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幼儿的品德素质是教育之根本。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使他们从小就具有良好的行为、高尚的情操,是我们社会永恒的课题。良好的道德必须从小开始抓起。否则我们的教育事业没有任何希望,"提高民族素质,振兴中华大业"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3.幼儿早期道德情感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创设一个能激发幼儿道德情感的良好环境与气氛。情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情境性是幼儿道德情感产生的特有条件,道德情感是对社会道德的体验,它的培养必然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情感气氛,幼儿园和家庭都应创设一个充满着爱、信任、同情以及民主的人际交往的环境,环境中的良好情绪和气氛能使儿童乐于接受成人的建议,这样的教育过程会给幼儿带来愉快,并培养健康的积极的道德情感,而粗暴,威胁等情感气氛与痛苦的体验,只能使儿童产生消极的、不良的道德情感。如:一幼儿的妈妈看到一老奶奶上车后没有座位坐,就对自己的孩子讲:快给奶奶让座。孩子会乐意去做,这时该孩子并不清楚做这件事情的实际意义,他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妈妈让她这样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父母不断地对孩子的好行为加以表扬,孩子就慢慢地懂得了做好事是为了帮助别人,为别人着想,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其他小朋行为、语言。分清什么不好,什么是好。成人的情感对幼儿道德情感形成有着很大的感染力,因为幼儿的直接作用很大,最易受教师、父母情绪的影响,引起道德情感体验的共鸣,成人对某人某事的态度,很快成为孩子对这些人或现象能持的态度。教师、父母必须为幼儿创造道德情感的良好环境和气氛。

3.2 不断丰富幼儿有关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和丰富就是要动之以情、以情育性,以境激情。教师、父母对幼儿常常用赞赏、颂扬、鼓励的语言,满意的微笑和欣赏的感情,讲述良好的道德行为和肯定幼儿正确的行为表现,使幼儿获得愉快自豪,向往等道德情感的体验,从而极大地教育幼儿更积极地行动。反之以不满意不高兴的批评口吻指出儿童不友爱,不守纪律等不良行为,使儿童有不安,不愉快,羞愧等情感体验,使幼儿知道是和非,行或止,在现实中和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生动的、感人的、具体道德情感的实例,如:《孔融让梨》、《宝莲灯》、《白雪公主》等等多听、多看这些形象实例,丰富幼儿道德情感内容,激感,对幼儿有大的感染作用,促使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良好的行为表现。

3.3 注意调节幼儿的情感。在幼儿道德情感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和父母要发扬幼儿积极的道德情感,防止和抑制,消除幼儿产生消极的道德情感,消极的道德情感对幼儿的品德培养,身心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在幼儿园或家里要让幼儿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想法感受,自由抒感,发扬儿童积极情感,引导幼儿如何具体行动,教师、父母要做有心人去发现幼儿积极情感和行为的闪光点,善于抓苗头,好的及时表扬,使之巩固,使幼儿的积极情感得到顺利的发展,不良的及时阻止、教育,消灭在萌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