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护理风险防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

第1篇: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

【关键词】护理标识;老年病房;护理管理

随着现代临床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护理工作向完善化发展,而护理工作其中风险防控是临床护理管理的重点。老年患者年龄较大,疾病复杂,且认知及反应能力下降,护理风险较大,因而必须强化老年病房护理管理力度[1,2]。我院自2016年1月开始在在老年病房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标识,选择应用前和应用后本院收治老年住院患者各4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护理标识应用于老年病房护理管理中具体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护理标识应用前(2015年1月~12月)本院收治老年住院患者各43例作为对照组,另选择应用后(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同类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68.04±7.03)岁,疾病类型高血压18例,糖尿病15例,脑卒中1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67.44±6.53)岁,疾病类型高血压17例,糖尿病14例,脑卒中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行老年病房护理管理,包括输液护理、用药护理、营养干预、基础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护理标识,具体如下。

1.2.1制定护理标识

由护士长、主管护师及部分骨干护士共同负责护理标识制定,根据日常护理中易出现的识别错误、意外脱管、查对失误等问题,从患者自身、治疗护理、科室环境三方面入手,针对各方面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护理标识;同时,编制规范化护理标识实施方案,便于指导护理人员按制度执行、使用标识。

1.2.2标识分类及使用

患者方面,统一使用腕带标识,采用可调节的PVC软塑料腕带,标注患者的姓名、床号、年龄、住院号、诊断等信息,腕带上还可标注家属电话、既往史、过敏史、并发症高危因素等,患者入院后即戴上,直到出院才可取下。治疗护理方面,采用不同颜色的标识,采用颜色区分一般药物和高危药物;采用干胶材质制成管道识别标识,带有标签,一类管道统一使用对应的颜色,护理人员及时更新和填写标识信息;制定“不要随意调节滴速”的标识牌,输液时树立在患者床旁,提醒家属请勿调节滴速。科室环境标识方面,根据位置、危险因素制定不同的醒目标识,例如治疗室等闲人免进的房间贴上禁止出入的标识,在卫生间、刚擦过地面等张贴小心地滑等标识;开水炉边贴上“小心烫伤”标识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坠床、错误用药、操作失误、自伤、跌倒等。患者离院前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包括护理技能、护理安全、护理态度、健康指导等,总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护理满意度越高;评分85~100分为非常满意,60~84分为满意,评分0~59分为不满意;由2名专职护理人员负责发放和回收问卷,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住院期间未发生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对照组发生操作失误1例、跌倒2例、意外脱管2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63%(5/43)。观察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住院期间护理满意度97.675,显著高于对照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群众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现代护理要求也逐渐替代,而护理安全问题是临床护理管理的重点对象。近年来,较多文献研究提出有效利用护理标识,可防范多种护理风险,提升护理质量,但如何使用护理标识尚无统一要求,仍需进一步探索分析[3-4]。老年病房临床护理难度较大,是护理管理的难题,为此本院基于老年患者临床护理特点和危险因素,制作了对应的护理标识,并自2016年1月开始在老年病房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标识。本次研究对比实施前后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现,观察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规范使用护理标识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升临床护理安全性。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住院期间护理满意度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患者对于该护理标识认可度较高,临床应用可行性强。综上所述,老年病房护理管理中规范使用各类护理标识,可有效规避护理风险,提升护理安全性和质量水平,且患者较为认为,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作者:马士英 单位: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托老病房

参考文献

[1]李丽芬,刘华芬.护理标识在老年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0(11):44-46.

[2]臧建君.浅析护理标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6):243-244.

第2篇: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今冬明春流感预防控制工作,认真落实好监测、疫苗接种、疫情处置、宣传和培训等各项措施,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流感监测工作

*医院、疾控中心要按照《*市流行性感冒监测方案》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哨点医院管理,增强专业人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提升我区流感监测工作整体水平。

二、及时有效处置暴发疫情

各单位要制定本单位的相关应急预案,疾控中心要加强应急处置工作,做好物资储备、清晰工作流程,做好人员按排。加强疫情监测,重点关注托幼机构、学校、敬老院等重点人群和场所,一旦发现发热性呼吸道感染病人增多趋势,要立即核实并组织现场调查,及时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三、做好流感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可以显著降低受种者罹患流感及流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辖区预防接种的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和医疗卫生人员对流感危害及疫苗作用的认识,逐步提高高危人群的疫苗覆盖率,并按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做好流感疫苗接种的登记、统计工作。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本着自愿、自费的原则,优先接种以下人群:

(一)患流感后发生并发症风险较高的人群:

1、5岁及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及以下的婴幼儿;

2、60岁及以上老年人;

3、心血管疾病(除高血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代谢病(包括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

4、患有免疫抑制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和儿童(包括药物或HIV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

5、18岁以下青少年中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

6、长期居住在养老院和其他慢性病康复机构的人员;

7、孕妇及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妇女。

(二)有较大机会将流感病毒传播给高危人群的人员。

1、养老院和其他慢性病康复机构的工作人员;

2、5岁及以下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上述流感高危人员的家庭成员及照看、护理他们的人员,以及照看6月龄以下婴儿的人员;

3、医疗卫生保健人员。

各单位在接种流感疫苗的同时,要做好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

第3篇: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防控;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181.3+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288-01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向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有利于提升各类疾病的防控效果,为广大居民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广大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与提升,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可减少居民的健康支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1]。可以说,广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本文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预防以及健康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过少,使得越来越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另外还存在严重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的现象,最主要的表现为城市占用了总资源的80%以上,而农村占的医疗卫生资源还不足20%[2]。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以及严重性、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国家从2010年开始将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调整投入结构纳入到了五年计划之中,且从成效来看,效果显著。具体表现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多,建立健全了相应的服务规范,如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等等。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开展健康管理的措施

2.1信息采集要想更好地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首先应当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便是进行居民信息采集,将其中需要重点管理的人群初步筛选出来。然后通过进行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对人群按照健康状况、患病类型进行分类,做好健康随访。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这些机构的服务应当进行相应的规范,如登记在册的慢性病居民每年面对面随访4次,每年为6岁以下儿童以及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为孕产妇提供孕前检查以及产后访视服务等等[3]。

2.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可以是一对一有针对性的进行,也可以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等形式向居民提供群体性的健康教育,使广大居民掌握更多的疾病防治知识以及保健知識,树立起防病意识。

2.3中医药健康管理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越来越重视,且提倡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更好地将中医药传统治疗、护理方法运用起来,例如提供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指导等,为3岁以下小儿提供中医饮食调理指导,向家长传授小儿捏脊、摩腹等传统中医护理手法等等。

3开展健康管理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

3.1全面进行居民健康危险因素的管理进行健康管理,首先需要做好居民健康风险的评估,筛查存在影响居民健康的危险因素,这是预防慢性病发生最关键的环节,也是第一步。相关工作人员通过进行居民个人信息的收集整理,对居民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生活环境、遗传因素等等诸多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居民发生某些疾病的风险性进行预测,并评估风险程度,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控制,在减少居民健康支出以及医疗资源消耗的前提下收到更好的健康管理效果。

3.2健康管理概念在我国仍处于推广阶段普及我国健康管理工作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是由于我国很多居民对于健康概念存在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防病意识有待提升,很多居民对于健康管理的一些理念接受度较低。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很多居民对于透漏个人信息、病史等有抵触情绪,一些居民在健康筛查中发现问题,自己却持怀疑、否认的态度等。为了更好地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十分有必要加快健康管理的推广普及进程。

3.3实施健康管理的目的在于进行疾病的防控,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疾病、控制疾病,其中服务的对象很多是慢性病患者。而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来说,患者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患病的过程。如果在出现健康问题早期能够及时发现患病风险因素,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预防、干预,尽量消除健康危险因素,常可以达到阻止疾病发生,或是延缓或逆转疾病发生、发展进程的目的,从而使居民处于更加健康的状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目前广泛开展了免费的健康体检、慢病随访、中医药健康指导等项目,使得为广泛开展居民健康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4篇: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

1传染病医院医院感染新特点

1.1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因其收治的对象为各类传染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传染性,使得医院内感染隐患多,外源性感染甚至医院交叉感染的危险高于其他综合性医院。特别是近年来,新发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及其早期传播途径的不确定性,使得传染病医院院内交叉感染,甚至医务人员院内感染存在高风险。

1.2当下单一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的病种仍以结核及肝炎为两大主体,此两大类疾病为慢性病,具有病程长,治疗复杂等特点。特别是结核病,由于国家预防接种政策,现阶段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合并基础病者居多,因此医院内内源性感染高发。

2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难点或问题

2.1 医院向大多数基层传染病医院一样,医院规模有限为老医院,医院受硬件及区域规划的限制,使得医院布局及流程存在缺陷,对医院感控不利,外源性感染风险增加。

2.2临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视度不够,感控意识相对薄弱,感控措施落实有不到位现象。特别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多重耐药菌的防控、职业安全防护及手卫生依从性为主要薄弱点,使得医院内感染风险增高。

2.3现代医院的发展,患者权利意识的膨胀,使得医院在患者管理方面存在困难,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管理、患者家属的探视、医院预诊、分诊管理等细节、环节管理如不到位,可大大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

2.4医院感控专职人员数量、人员资质及感控理念的更新亦是影响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方面。目前医院专职人员以护理人员转型为主,缺乏医疗、微生物、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对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引领作用薄弱,学科建设、科研能力几乎空白。

3传染病医院管理控制的对策

3.1以人为重点,抓住"三种人",全面落实感控措施

3.1.1以感控专职人员为关键,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着重提升专职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素养,更新感控理念,包括专职人员自身的努力及医院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医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专职人员从日常监测、查阅病历等日常事物中解离出来,落到临床,特别是感控重点、高风险科室,通过专职人员盯人、盯事、盯现象、盯流程,发现问题,加强指导、督查、落实整改,使感控措施能实实在在落实。

3.1.2以医务人员人员为主体,着重提升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以等级医院评审为契机,通过院控知识培训、技能竞赛、学习研讨等形式,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工作的自防自控意识及能力,使感控措施能实实在在贯彻。

3.1.3以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及家属为重点,着重加强患者的收治及管理,加强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规范探视制度,落实安全防护,在传染源源头上把控好,使医院感染能实实在在控制。

3.2以规范为标准,抓住"二个重点",建筑防控盾牌

3.2.1在医院现有的条件下,以各项法律、规范为标准,抓住原则,结合医院实际进一步合理布局,优化流程,完善制度,标识清晰,全面落实。

3.2.2抓住重点科室,对目前医院的院感重点部门,两个ICU;消毒供应中心;介入导管室;内镜室等感控重点科室进行危险因数评估,提出防控措施,专职人员重点指导,落实感控措施,以确保医疗安全。

3.2.3抓住重点环节管理,针对如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标准预防为基础的隔离措施落实;医疗器械及环境卫生学消毒;医疗垃圾管理;医疗污水处置;患者医院预诊、分诊管理;外出检查流程等重点及易忽略的环节,加强管理及督查,确保环节管理到位,杜绝医院感染隐患。同时亦不能忽略,保洁员队伍的培训和工作督查。

3.3以过程为管理方式,抓住"四个薄弱点",提升感控内涵

3.3.1对重点患者,特别是存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高风险的患者,专职人员实施从入院至出院的全过程目标性监测,包括合理用药;操作规范;标本采集;感染风险评估;置管前、中、后的评估、护理、感控措施的落实等全方面监管,做到事前评估、指导,事中督查,事后整改,注重主动干预,把感染控制变为感染预防,使医院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

3.3.2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通过宣传手卫生知识;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督查手卫生落实率;监管手卫生用品使用情况等举措,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及依从性,减少手传播的医院感染。

3.3.3多重耐药菌防控是医院感控难点,特别是两个ICU中,今年来多重耐药菌感染逐年增加,在进行多部门联防联控的基础上,需加强患者的管理,增加患者周围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频次,全面落实手卫生等防控措施,同时对多重耐药菌定值患者的管理及防控措施落实亦不能忽略。

3.3.4传染病医院职业暴露风险高,特别是针刺伤的发生率领人担忧,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是锐器伤[2]。在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同时,要求医务人员严格落实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按要求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尽可能使用安全性医疗器械,发生职业暴露后规范处置,院感科加强随访,以杜绝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5篇: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

【关键词】院内感染;妇产科;病房;危险因素;护理;综述

妇产科由于其特殊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院内感染。可能造成妇产科感染的因素较多,国内外文献报道也较为一致,本研究通过综述近年来妇产科综合病房中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高危患者的院内感染防治提供依据[1]。医院感染一直是医院管理过程中难以克服的困难,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综合病房的住院人数不断增加、抗菌药物使用的增多及侵袭性治疗方法的普及,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切实加大医院的院内感染防护力度,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降低死亡率,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减低妇产科综合病房感染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2]。全面、长期、系统、有计划地对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感染部位、危险因素、病原体、耐药性的流行病学监测,是院内感染的主要职责与目标[3]。护理管理与干预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掌握临床护理的各项操作技能,有效及有针对性的采取控制措施及对策,并根据各项措施防治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及评价,从而可达到有效控制及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目的[4]。本研究通过综述近年来妇产科综合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危险因素,并整理临床报道的护理干预措施,为妇产科病房院内感染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1院内感染在妇产科综合病房中的危险因素

1.1妇产科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部位

泌尿系感染是妇产科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组成,由于妇产科患者在住院期间40%左右需要进行导尿,该部位的感染是妇产科院内感染获得的主要原因,产科术后一般留置导尿管,导致泌尿系感染的发生,因此建议一般术后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4h[5]。研究发现妇产科泌尿系感染多数有导尿史,导尿属于侵入性的操作,手术后留置导尿管,由于患者的配合等问题容易造成尿道黏膜的损伤,加上导尿管在尿道中的刺激可引起尿道黏膜炎症,加上护理不当或者操作不规范等,都可能会造成妇产科住院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导尿管的使用不当占尿路感染发生率的首要因素,且随着导尿时间的延长,感染率随之增加[6]。呼吸道感染同样也是妇产科感染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形式,由于妇产科综合病房的住院患者大多数经历了手术或分娩,机体虚弱,免疫力下降,若加上老年化,老年妇科患者的器官老化,细胞免疫力下降,黏膜纤毛的清除能力降低,加上妇产科手术麻醉方式多为全身麻醉,需要进行各种插管等侵袭性操作,容易破坏会厌部的正常屏障功能,损伤呼吸道诱发感染的发生增加[7]。产科患者由于传统的产后习惯,在月子期间紧闭门窗,导致空气的流通降低,加上产后探视人员较多,导致病房内的空气混浊,容易带入致病菌,导致呼吸道感染的机率升高。

1.2妇产科病房感染与年龄及住院天数的关系

大量研究报道,妇产科医院感染病例当中年龄大于50岁的感染病例要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的各方面器官机能减退,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带病菌,发生院内感染率明显增高,老年患者是妇科感染的高发人群。而产科患者中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与年龄关系并不明显,无显著相关性[8]。研究表明,妇科患者住院的平均天数为8.56d,发生院内感染后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2.69d,明显高于未发生感染的住院天数;产科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4.85d,发生院内感染后住院天数为10.36d,感染后明显增加了住院天数[9];另外研究发生随着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发生院内感染的可能率越高,随之带来了医疗费用的增加[10]。

1.3收治患者的病情与妇产科院内感染的关系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妇产科院内感染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中化疗患者是妇产科住院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妇科肿瘤患者是常见的收治患者,需要化疗药物治疗的妇科患者,由于药物毒副作用,对正常组织细胞具有同样的杀伤力,因此化疗对机体的影响及损害极大,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长期化疗治疗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感染途径多通过黏膜和皮肤感染[11]。妇产科综合病房收治的患者病情较重,且病种多样,合并症的妇产科产妇在妊娠期间和分娩期具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及病理特点,如妊娠期合并血小板减少、妊高症的低蛋白血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加上需要激素治疗,均可增加院内感染的可能[12]。

1.4手术切口的感染与妇产科院内感染的关系

妇产科综合病房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患者具有较高的院内感染风险,手术切口与外界接触,容易导致病毒、细菌的侵入,诱发院内感染的发生。另外孕妇无节制饮食,体重增加,腹部的脂肪组织增厚,容易发生术后脂肪液化,增加了感染的机率。另外抗菌药物的不合理运用,增加了耐药的风险,给院内感染的治疗带来了难题[13]。

2妇产科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

2.1建立健全医院妇产科综合病房院内感染的护理制度

妇产科综合病房是发生院内感染较高的科室,由于患者的特殊性给院内感染防控带来了困难[14]。护理管理是医院院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妇产科综合病房的护理管理制度,加大力度制定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规范护理操作,确保每项工作的有序进行,给患者护理实施无菌操作,减少术后住院期间院内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还应当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以及时了解患者在住院期间存在感染的风险,并作出及时的处理及日常的消毒杀菌工作,确保妇产科综合病房处于洁净状态。护理人员在整个院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主要治疗与操作的执行者,应当做好仪器、设备的消毒工作,制定好规范的探视制度,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及探视时间,加强探视人员对感染的认识,减少外来人员与患者的接触,做好护理与清洁工作[15]。

2.2加强妇产科综合病房的感染防范护理管理工作

为了防范术后的泌尿系感染,对能进行自行排尿的患者应当尽量减少导管插管,若需要必须进行导尿的患者,应当做好导管护理工作,插管的时候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损伤尿道黏膜,导管尽量选用硅胶导管,并且合适的型号,减少对黏膜的刺激。避免使用密闭式导管系统的打开和分离[16]。护理人员应当嘱患者多饮水,促进排尿,减低尿路感染的发生,对不重视个人卫生的患者,应当给予特殊的护理,督促患者进行个人卫生的清洁工作,及时更换衣服,加强会的护理,保持该部位的清洁,对尿道进行擦洗减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可能。对每个病房应当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常规消毒,并做好通风工作,改善整个综合病房的环境,降低呼吸道感染的机率,并让护理工作者每天对病区进行有效氯消毒,做好空气及病房公共设施的消毒擦洗工作。每天定时机械通气换气,保证病房的清洁,减少细菌及病毒的滋生。定期进行空气的消毒,保证空气的洁净,预防呼吸道感染。对需要气管及尿道插管的患者,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熟练,避免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过失而造成呼吸道或尿道的损伤。对于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由于术后麻醉、伤口疼痛等限制患者的咳痰,容易诱发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协助患者翻身,通过拍背促进咳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协助排痰[17]。对于存在高危感染风险的患者家属,应尽量减少探视时间,避免增加院内感染机率。对化疗患者应当加强口腔护理、饭后漱口等护理,住院期间给予患者优质护理,负责患者的饮食、活动及相关护理措施的落实,协助患者按时完成治疗,积极预防感染的发生,并及时处理各项并发症,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18]。

2.3妇产科病房合理管理患者分布

为了便于管理,应当合理安排分区及床位分布,同一类型的患者入院时应当尽量安排在同一病房,对于免疫力低下、年老体弱的患者应当尽量给予单人病室或者人员较少的病室,对于危重患者,已经感染了致病菌的应当单独安排,对于传染性较高的患者,应当单独隔离。患者分布的合理可大大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率,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19]。

2.4做好与妇产科综合病房患者的沟通与宣教工作

在妇产科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宣教力度,告知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各项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感染防范意识,告知患者治疗的整个流程,如手术流程、术前准备、术后康复中的各项康复训练措施,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微的护理,并加强自身的防护,减少细菌对伤口的侵入,造成感染,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减少探视人员的探视时间及人数,尽量避免外界病菌的带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得到患者积极的配合,可有效促进妇科综合病房的院感管理[20],以利于患者的康复。

3小结

第6篇: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

〔关键词〕城市地区;体育锻炼;体质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逐渐减退,体质水平明显下降,身心疾病发生的风险显著增加,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功能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途径之一〔1,2〕。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指标是衡量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退化,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同时年龄的增长还会导致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骨骼强度下降,不仅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也会增加医疗卫生行业的压力〔3,4〕。体育锻炼作为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能够在改善老年人体质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拟分析城市中老年人体育锻炼与体质情况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所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心选取70名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锻炼组)及同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80名老年人(对照组)。锻炼组男42例,女28例,年龄61~84岁,平均(66.95±4.82)岁。对照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62~85岁,平均(67.37±4.68)岁。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入选标准:老年人均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无运动性障碍。锻炼组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时间至少2年,且每周参与体育锻炼不低于4次;对照组不参与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排除标准:严重残疾或生活无法自理者;视力或矫正视力不正常、精神疾病、智力障碍或老年痴呆者;无法配合完成调查者。

1.2方法

采取直接面对面询问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针对读写能力存在一定限制的老年人,由调查员询问并填写,在完成调查后对问卷的准确性进行审核,保证问卷的有效性,调查人员在开始前均经过严格培训。调查记录所有入组老年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及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分别检测两组血压、心肺功能指标、肌力测试指标等。

1.3观察指标和测试方法

分别检测两组舒张压、收缩压、肺活量和静息心率;握力测试方法:使用电子握力计进行测试,连续测试2次,取最大值,注意保证受测者用力时规范;坐起实验:指导受试者在1min内反复坐、站,选取高度为45cm,长度和宽度为40cm和42cm的座椅进行实验,评估受试者下肢肌肉耐力;坐位体前屈:指导受测老年人进行坐位体前屈实验,记录前屈长度;反应时测试采用简单声光反应时测试仪,连续测试2次,取受测者的最好成绩,记录以s为单位;闭目单足立测试,受试者闭眼、自然站立,记录其抬起单只脚的持续时间,连续测试2次,取最好成绩;起立-走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反映老年人的动态平衡能力,在测定时需要待测者先进行热身活动3min,然后坐在椅子上,当听到口令后迅速起身向前走至5m处的横线后,然后返回椅子前,对所需要的时间进行记录,时间越短代表动态平衡能力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及t检验。

2结果

2.1两组血压、心率和肺活量比较

锻炼组舒张压、收缩压和静息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肺活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2.2两组肌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比较

锻炼组握力水平、反复坐起次数和坐位体前屈长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2.3两组反应力及平衡能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对比

锻炼组反应时和起立-走所需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闭目单足立时间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3讨论

第7篇: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

[关键词] 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5-0021-02

门诊是患者就医的第一场所,除了对疾病进行诊断之外,一些病症较轻的患者也会在门诊接受治疗[1]。由于门诊患者流动性较大,而且很多患者为初诊,诊断不明,即使存在传染性疾病也会由于缺乏必要的隔离措施而在患者之间进行传播,造成医源性感染[2-3]。本研究回顾分析了2012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对门诊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的认识,从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感染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2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共接诊11 947例初诊患者,其中男5 939例,女6 008例;年龄3~82岁,平均(47.17±20.49)岁;其中儿科1 878例,内科4752例,外科3973例,皮肤科417例,五官科469例,急诊458例。

1.2方法

1.2.1 诊断方法 当有下列情形之一时为患者发生感染:①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②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患者就诊时没有感染,而在复诊时出现感染或者初诊时诊断为感染性疾病,但在复诊时出现新的感染为发生医院感染。

1.2.2 危险因素分析 对11 947例门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就诊过程进行统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两组患者各种因素进行统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组比较采用F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且P

2结果

2.1 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门诊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中年龄60岁者、儿科或急诊科就诊、有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感染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门诊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2.2 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较小或者高龄、就诊儿科或者急诊、有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是门诊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表2 门诊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3讨论

门诊是医生通过问诊、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等一整套手段对患者做出初步诊断,并对症进行适当治疗或收入住院的场所。随着医疗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门诊患者潜在的医院感染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4-5]。

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儿童和老年人是门诊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与这部分人群抵抗力较低有关。儿童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功能发生退行性变,且多合并慢性疾病,免疫力降低,从而使这两类人群成为易感人群。急诊患者由于发病突然,病情急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有时会忽略感染的控制和管理环节,特别是手卫生方面意识不强,增加了感染的几率[6,7]。常规认为皮肤科疾病多为感染引起,且为了诊治,医生时有接触,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但是在本研究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中皮肤科就诊者并未明显增多,可能与此科室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意识较强,勤洗手、勤消毒有关。而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级医院为了提高自身的治疗水平,侵入性检查和治疗设备大量应用于临床,比如纤维支气管镜、肠镜、胃镜等,这些操作有可能对人体正常的防御系统造成损伤,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将病原微生物引入到机体内部,造成感染[8,9]。吸氧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组织器官的缺氧状态,但是当患者抵抗力降低时,随着氧气进入呼吸道,致病菌就有可能进入下呼吸道[10]。当有病原微生物入侵时,糖尿病患者较高的血糖水平为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营养,从而更容易感染致病。

针对上述高危因素,我们认为在对门诊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定,针对患者存在的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如:尽量减少侵入性诊疗操作,如必须进行侵入性操作,即使是在抢救危重患者,也要严格无菌原则。在患者候诊的过程中,可对患者进行基础的防感染健康教育[11],请其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外来微生物感染[12,13]。同时,很多门诊医生认为门诊时间短,大多无开口操作,感染的几率很小,对防感染意识较为淡漠;加之门诊量大,门诊患者流动性大,在对患者进行诊治过程中,注重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而忽略对患者疾病更为长远、综合的治疗考虑。且门诊进行部分侵入性操作的环境较差,门诊人流量大,也是导致门诊患者感染的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医护人员的自律,加强医生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即使在抢救危重患者的关头,也时刻不忘感染控制。在诊疗场所配备有效而便捷的手卫生措施,定期进行手卫生知识和无菌知识的培训,不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情况进行抽查,从而督促医护人员勤洗手、勤消毒。对于聘请的保洁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办公室、治疗室、走廊以及厕所都要使用专用的抹布和拖把,并严格区分,清洁工具在使用之后要及时进行消毒,并悬挂晾干[14,15]。定时使用消毒机和空调机对诊室空气进行净化。

综上所述,患者的年龄较小或者高龄、就诊儿科或者急诊、有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均是门诊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门诊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对门诊患者的个体情况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综合评价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程度,采取针对性的医疗措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任艳芳,姜蓉,汪在中,等. 浅谈如何做好精神科门诊医院感染工作[J]. 医学信息,2012,25(7):255.

[2] 王凤枝,陈琳. 浅谈院感办与门诊护士长密切配合,做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J]. 医学信息,2012,25(6):43.

[3] 刘铭,童丽娟. 医院感染门诊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12,9(6):43-44.

[4] Sánchez,GV,Llibre,JM. ,Torrens,M,et al. Effectiveness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HIV-1-infected active drug users attended in a drug abuse outpatient treatment facility providing a multidisciplinary care strategy[J]. Current HIV Research,2012,10(4):356-363.

[5] 王桂珍,崔瑞芳,乔艳丽,等. 如何加强综合医院门诊手足口病输液室感染的管理[J].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2):684-685.

[6] 苏颖姬. 加强管理对控制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68-69.

[7] 卢桂存,卢宝珍,孟瑞芳,等. 实施环节管理提高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 23(5):1122-1123,1131.

[8] 吴娴波,柯雪梅,王冬,等. 医院门诊就诊人群医院感染知晓率的调查[J]. 广东医学,2007,28(5):802-804.

[9] 纪琼玲. 门诊理疗室医院感染隐患及干预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5):1043.

[10] 陈全华,周慧敏. 门诊外科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4):748.

[11] 曹国秀. 加强护理管理控制门诊的医院感染[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5):642-642.

[12] 孟凡慧,李丽民,范红艳,等. 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8):915-916.

[13] 严香菊,赵冬梅,丁翠青,等. 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824.

[14] 董薪,宋烽,吴桂芬,等. 加强医院门诊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与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8):916-917.

第8篇: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干内三科, 辽宁沈阳 110024

[摘要]近年来,心内科出院患者心脏性猝死患者人数显著增加且死亡率较高,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心内科患者心脏性猝死原因较多,大部分患者在原有疾病基础上伴发冠心病等且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或糖尿病;部分患者可能还伴随风湿或呼吸道感染等。因此,对心内科住院患者各类生命体征进行随时监测并采取完善的预防控制措施对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心内科患者;心脏性猝死;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115-02

Caus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Explora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of Cardiological Patients in Comprehensive Hospitals

GUO Xu

Affiliated Cent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gyang,Liaoning Province, 110024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discharged cardiological patients who have sudden cardiac death significantly have increased with a high mortality rate, which exerts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normal life of patients. There are various causes leading to the sudden cardiac death of cardiological patients. In addition to the underlying disease, the majority of the patients hav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s well as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Some patients even have rheumatism o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etc.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onitor all the vital signs of cardiological patients and take goo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and improve the long-term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Key words]Cardiological patients; Sudden cardiac death; Cause analysis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郭旭(1979.6-),男,辽宁沈阳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老年心血管疾病。

心脏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一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1-2]。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心血管疾病患者较往年显著增加,心脏性猝死患者人数也呈明显增多趋势。疾病具有病情急骤,死亡速度快且以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为主的特点。一般来说,心脏性猝死患者在基础疾病之上多患有器质性心脏疾病,洋地黄类药物中毒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脏性猝死[3]。患者发病前数日或术周可能出现胸闷胸痛、气短劳累、心律失常等症状;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胸痛症状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晕眩等;心脏骤停时患者多突然丧失意识或抽搐,甚至警觉;大动脉搏动及血压消失,瞳孔散大等。患者发病后死亡率较高,部分患者甚至在无明显症状前提下死亡,目前本病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治疗护理工作作为医疗服务的最前线,对患者病情发展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并评估,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因素并进行解决是降低患者死亡率,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此,对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对提高患者生存率,促进患者恢复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针对心内科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日后临床更好的预防控制疾病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国内研究学者对心脏性猝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超过70患者发病前情绪存在较为明显的波动变化。部分情绪波动较大患者甚至出现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部分患者发病前可能存在暴饮暴食或过度劳累。对其进行各项生命体征检测后发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血管收缩及交感神经兴奋等。因此导致患者心脏负担加重,甚至导致心肌缺氧及缺血,扰乱患者正常心肌代谢。

冠心病是导致心脏性猝死风险增加的首要因素。另外,即兴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破裂等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患者发病前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心慌、呼吸困难、乏力及眩晕等症状。尽管这些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但在临床治疗中仍需对出现这类症状的患者提高警惕。心脏性猝死患者大部分均存在心脏结构异常:重症心肌炎是年轻人意外心律失常死亡的主要原因;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狭窄、朱动脉狭窄、二尖瓣脱垂军能到导致患者猝死;另外,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常发生晕厥,也亦导致猝死;预激综合征患者当旁道不应期越短,合并心房颤动时,可能转变为恶性心律失常-室颤而猝死。

相关研究指出,心脏性猝死患者约占所有猝死患者总人数超过90%,其中超过80%原因与冠心病及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存在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患者年龄多在55~77岁,这可能与患者该阶段心血管变化特点存在密切关系。冠心病猝死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多支病变且病变严重;同时还可伴发血栓及斑块破裂出血、冠脉痉挛引起急性心肌缺血、坏死、最终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严重心律失常及新功能障碍或心脏破裂[5-6]。相关研究指出,年龄在70岁左右患者齐冠脉血栓形成率最高;60~69岁患者齐冠脉硬化多以脂质性、活动性板块为主。从死亡时间上观察发现,一年四季所有月份均可能导致猝死发生,一般多以冬季为主。这可能是由于冬季患者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高且新港发生率高存在密切关系。既往临床文献中多提出患者多在凌晨一点至正午十二点左右死亡率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患者发生猝死的地点不相同有关。当患者在院内发生猝死时,由于各项设备均较完善且专业人员充足,一旦发病即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可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相关研究指出,发病后2周内猝死患者,尤其是发病后24 h即死亡患者原因多由于处在急性心梗的病理周期内。而发病后2周发生猝死患者多处于病理软化区;梗死区域的纤维化及瘢痕修复尚不完善,较易发生心脏破裂霍新功能不全等。临床在进行治疗或护理时应由其注意对年龄较大患者心肌梗死的预防与控制,尤其是上述所提及的时间范围内,即使患者处于睡眠休息状态,也应对其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测。随时做好对其进行抢救的准备。另外,许多中外文献指出,导致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也与其日常生活嗜好及作息规律有关。临床研究发现,发生心脏性猝死患者70%存在明显的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大剂量饮酒、情绪波动起伏较大及工作、生活压力过大所导致;这些不良因素均会导致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进一步导致血浆中儿茶酚胺浓度浓度升高[7-9]。之后血管收缩增强,阻力增大,回心血量减少可使原有的心脏疾病进一步加重,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室颤加重最终导致心律紊乱而猝死。为降低心脏性猝死发生风险,我们应该做到:对高危患者进行识别。由于心脏性猝死挽救几率较小,因此,较早对高危患者进行识别并将他们转移至有条件的医院并进行完善综合的针对性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可显著降低疾病发生率。另外,对于有心脏骤停史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梗患者,左心射血分数低下者、心室肥厚、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均有可能成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应对次诶人群加强防护措施。密切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对其进行总格的护理措施,每日对其血压、脉搏、心电图、角膜反射、心率、体温等情况进行记录。一旦发现指标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另外,对于存在情绪障碍患者或负性心理患者可适当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并帮助其调整心理平衡,避免不稳定的过激心理。可指导患者通过看书、读报、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有助于平和心态并避免受到刺激、多鼓励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口头安抚与支持,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怀,树立积极治疗疾病的信心[10-11]。帮助患者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并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每日保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时间。另外,注意保持病房环境干净整洁,维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并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杀菌处理。避免患者由于感染引发心肌炎或加重原有疾病。医务人员需明确识别患者可能出现的先兆征象,如该次实验过程中患者除有心血管病史外,其他征象均不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发生先兆征象的患者来说,可能造成医生误以为其心血管疾病并发而并不会引起充分的重视。没有先兆的病例是短时间内迅速死亡,临床检查与急救机会最少的。因此,准确的识别发病前征象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时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患者在情绪平和时突然出现心电图的大幅度波动,如频发室性早搏、传导阻滞等应立即向医生进行汇报[12]。医护人员应时刻保持警惕并做好充分的急救准备。要求确保抢救器械盒药品的充足及急救人员熟练地除颤技术和心肺复苏抢救技术。

综上所述,导致心内科患者心脏性猝死原因较多且较为复杂。因此,对心内科住院患者各类生命体征进行随时监测并采取完善的预防控制措施对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针对患者自身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并控制各类并发症,对有效抑制诱发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起到控制作用,更有助于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改善症状并提高疾病治疗效率。

[

参考文献]

[1]郭继鸿. 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与防治[J]. 中国循环杂志,2013,12(5):323-326.

[2]任兴备. 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4(1):137-138.

[3]钱丽萍. 心脏性猝死的病因与诱因分析[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2):170-171.

[4]杨林,李靖,单立,等.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11,11(7):658-660.

[5]戴静,龙佑玲,李志勤,等. 住院患者心脏性猝死前心电图分析[J].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12(3):204-205.

[6]金丽芬,朱珂漫,等. 心脏性猝死患者护理可预见性危险因素探讨[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0(11):1843-1845.

[7]朱宁,俞锐敏,夏纪田,等. 心脏性猝死病因分析(附尸体解剖病理诊断)[J]. 中国急救医学,2001,12(6):32-33.

[8]晁红民. 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8(1):2201-2202.

[9]刘锦光.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3(2):180-182.

[10]陆叶,宋佳贤,朱建,等. 104例心脏性猝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17(4):397-399.

[11]党晓红. 心内科住院病人心脏性猝死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3,12(2):123-124.

第9篇: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

【关键词】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护理质量;影响因素;探究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3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90-01

呼吸系统疾病属于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主要包括支气管炎、哮喘病、气管炎、肺心病、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且多数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因此多数患者均需要进行住院治疗,以此确保临床治疗的有效性[1]。同时有关资料显示,不少呼吸内科的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护理效果不佳,时常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以你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组探究通过选取自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120例,对其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探究分析,从而得出影响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而采取对照护理的方法,来寻找最佳的护理模式。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20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6.5±11.3)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4例,气管炎和支气管炎患者25例哮喘病患者21例,肺心病患者17例,肺结核患者1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意识障碍、精神疾病的影响,事先告知所有患者本次探究的方法与目的,征得其同意后,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6.2±11.1)岁,观察组患者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7.2±10.1)岁,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呼吸系统疾病种类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析方法首先对120例患者进行护理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工作,主要对患者日常接受的护理内容进行探究分析,并结合实际护理质量,分析对其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一方面通过考察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与护理意识,一方面对患者自身展开调查,从而得出更具科学性与真实性的分析结果。

1.2.2护理方法在得出影响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后,由我院资深护理人员,根据影响因素的类别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改进措施,其中对照组患者仍然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则采取改进后护理模式,主要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护理、康复指导训练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基础护理,同时还需要加强护理人员风险防控意识与责任意识。

1.2.3观察评价方法采取对照护理后,采取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级别,此外,还需要准确记录患者在接受护理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并做好相关资料的记录分析工作。

1.3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1.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结果

通过对本组患者接受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探究分析,认为影响临床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分为三点,其一是患者自身因素,如健康知识知晓程度差、对护理工作配合性差等,其二是护理人员的因素,如责任意识差、护理水平不高等,其三是来自社会的因素,如医疗保障政策普及性差、办理手续繁琐、实用性差等。因此我院针对上述因素,改进了护理模式,而采取对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并发症发生率为5.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80.0%、18.3%,P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生活环境的恶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而且由于不少疾病属于慢性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多数还需要进行住院治疗,进而对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影响极大[2-3]。而对于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在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护理质量的高低也对病情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护理质量,本组探究对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开展了临床探究,从而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效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改进了临床护理模式。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来自患者自身,笔者认为,不少患者由于长期患病,会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心理,因此不注意自身的保护,也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而对于上述问题,我院则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日常护理进行了如下改进:首先加强了健康知识的临床宣教,采取多种形式来普及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要点,增加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其次结合心理护理,纠正患者消极的负面心理,提高护患间的配合性,再者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教育,确保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护理技能可以胜任该项工作,最后则加强对医疗保障问题的讲解与普及,减少患者就医负担。而采取对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其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通过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探究分析,能够有效理清影响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而改进护理模式,才能确保护理质量稳步提高,确保患者远期康复效率

参考文献

[1]黄伟霞.呼吸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3,19(3):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