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商业银行的功能范文

简述商业银行的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商业银行的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商业银行的功能

第1篇:简述商业银行的功能范文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

银行是从事货币资金交易的场所,其风险的主体是无形的货币资金。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是一种依靠存款和借入资金来开展经营的特殊企业,由于其并不直接从事产业活动,所以自有资金占总资产的比例远远低于一般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是动态的,动态的管理是需要通过实时评估,不断地监督和检查工作效果,进行连续的再评价来完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广义上是通过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来预测风险、分析风险、回避、排除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以达到控制风险、降低商业银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和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的目的。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特点及风险类型

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都直接表现为货币资金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风险的最大特点是资金涉及面广、涉及金额大。从吸收存款到发放贷款,以及后续的贷款收回等一系列经营过程中银行都承担着风险。银行风险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与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决策方式和经济环境相联系可以把商业银行的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和投资风险。不同类型的风险有其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现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已步入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二、银行卡项目的风险管理

(一)银行卡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

商业银行中银行卡项目的风险管理具体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四个方面。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有三点:一是研究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正视风险存在的客观事实,从银行内部经营环境到外部纷杂的环境中识别风险因素,作为度量、分析风险的方向,初步确定风险评价的范围;二是根据不同业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做系统的分析与归类,以决定业务的规模,适度地确定业务比例以保证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到有效地分散风险;三是对已有的风险找出引起这些风险的原因,加以控制、降低、转移与消除,最终优化结果使风险成为促进银行的盈利机遇。商业银行中银行卡项目的风险管理都需要在这几点基本要求下进行。

(二)风险管理的模式

银行卡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大体分为三种:一是客户经理负责开拓业务、撰写客户基本信息和业务情况,,并与风险经理共同管理客户风险,风险经理主要是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二是客户经理全面负责银行的开拓业务和风险管理。风险经理从风险的角度出发分析风险事项,辅助客户经理的工作;三是客户经理只负责开拓业务、维护客户关系,不参与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银行卡项目的风险管理通常采取第三种风险管理模式。具体风险管理模式的结构框架。这种模式配合精细化管理理念对于授信业务的要求较高只有做到标准化、专业化、自动化和流程化才能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和“以客户为中心”业务理念下为目标客户提供高要求的银行卡项目风险管理增值服务。

三、银行卡项目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银行卡项目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个人信用体系不够完善,导致持卡人信用风险高。根据之前商业银行中出现的信用卡欺诈申请现象分析,多数案例都是持卡人利用虚假资料申请办卡,利用信用卡可以透支功能欺诈消费或支取现金,造成银行风险损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内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机制不健全,银行缺乏信用评级体系,对于办卡人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

2.风险管理人才缺乏,风险管理方法单一。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卡项目的风险管理方面,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现有风险管理人员经验尚浅导致项目风险管理难度大。在风险控制方法上主要采用风险规避,没有考虑多样化管理、通过迎接风险并研究风险管理与控制经营风险从中获利。

3.银行卡项目法律体系弱,地区间协作机制不健全。银行卡项目法律体系滞后是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无法争议的事实。由于法律体系弱导致银行卡发卡行、受理行、商家与持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常有出现交叉和模糊现象,增加了银行卡风险管理的困难。当发生银行卡业务跨地区犯罪案件后,未实现地区间协作来减少、转移风险机制。

(二)加强银行卡项目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1.加强监管,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库。完善的金融机制和信用评级体系。可以通过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库来提升信用卡欺诈信息交换速度和效率,实现风险信息共享,实施银行卡风险事件联络人机制,进一步防范银行卡违法犯罪行为。

2.培养自己的职能风险专家,采用多样化管理方法。我国商业银行最大的难题是跨越机构改革和流程标准化阶段,细化业务岗位设置,避免岗位交叉,从多个环节加强风险防范。尽快培养专业化职能风险经理,引入国外先进的风险量化模型对不同类型银行卡项目采取差别化、针对性的风险管理。

3.健全行内法制体系,建立跨地区风险管理协作。

四、小结

第2篇:简述商业银行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由资金市场供求双方共同决定利率水平,让利率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从而促使经济发展更协调、更加有效率”。它本质上就是指政府或货币当局逐步放松或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或限制,充分发挥利率在储蓄、投资转化中的功能,通过市场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用间接金融管理手段取代原来以行政手段确定利率的方式,由金融机构根据各种市场因素,通过一定的定价机制自行确定利率水平。

二、主要国家利率市场化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简述

随着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拉美国家在70年代也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研究上述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有重要的启示。

1.美国的利率市场化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在Q条例①实施下的利率管制导致高利率的背景下,大量的资金流向自由利率的金融商品市场,是典型的发达自由的金融市场逐渐向政府管制“倒逼”的案例。1970年美联储首先放开短期大额定期存款的利率管制,直至1986年取消所有存款形式对最小余额的要求,对于贷款利率也基本不加以限制,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全面实现。同时,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持续提高,金融脱媒现象得到了明显缓解,银行的竞争力持续提高;随着而来的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小银行倒闭潮开始涌现,从1981年至1991年的10年里,上千家小银行倒闭。

2.日本的利率市场化

日本的改革始于1977年,前后经历了17年的时间,第一阶段是70年代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以国债交易为突破口实行国债交易和发行利率的市场化;第二阶段是1978年银行拆借利率实现弹性化和银行间票据交易利率自由化,引入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实现了银行间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短期资金市场上大额交易品种的市场化。第三阶段是将市场利率从大额交易逐步过渡到小额交易,通过减小交易单位和扩大交易范围,并最终实现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在此期间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出现困难,同时货币供应量上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资产泡沫,并引起长达数十年的国内经济衰退。

3.拉美国家的利率市场化

20世纪70年代的拉美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工业国家的做法,试图通过利率市场化来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并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阿根廷从1975年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到1977年实现全面的利率市场化,而智利、乌拉圭以及其他拉美国家的改革进程同样也很短,但由于这些国家的金融监管较为薄弱,未能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致使银行业的道德危害行为泛滥,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攀升,高利率和经济的不稳定最终导致银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出现了下降,严重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

三、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评述

1996年,国内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汲取了多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本文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以及特点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归纳为起步阶段、探索阶段、稳步推进阶段和持续深化阶段:

1.起步阶段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这一金融市场利率的基础作为突破口,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取消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199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1998年8月-1999年10月,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和国债先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向金融机构进行了市场化发债。从中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先行、存贷款利率跟进的路径清晰可见。

2.探索阶段

1998-1999年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至3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高上浮至50%;1999年10月,中资保险公司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采取与金融机构协商的方式确定利率。从探索阶段看,体现了改革思路中先贷款,先长期、大额的要求。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改革中从局部到整体的思路,如贷款的改革先从小企业开始。

3.稳步推进阶段

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2000年9月至2004年11月,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外币上得到了稳步的推进。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倍,人民币贷款利率取消上限管理,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下限又进一步扩大到0.7倍。存款利率市场化得到稳步推进,2003年11月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放开,2004年10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放开,至此,“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标实现。

4.持续深化阶段

201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在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的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首次进行了“存款利率上浮”的有益尝试;2012年6月8日和2012年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贷款利率下限,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下限进一步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20日又取消贷款利率0.7倍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2013年10月26日,贷款利率市场化再次向前迈进一步,央行不再指导贷款基础利率,贷款基础利率商业银行集中报价和机制正式运行。

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分析

在利率市场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银行也不得不变被动为主动,为争取市场、获取利润而积极地加速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存款利率迅速分化,而这种竞争将推动银行体系效率的提高,这正是市场化的目的所在。本次选择7家在国内上市的商业银行作为分析对象,以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研究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对利率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详见表1):

一是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占比逐年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参差不齐,由于中间业务收入中主要以结算业务为主,最低的如浦发银行,2008年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仅占营业收入的5.19%。近几年,随着消费者金融需求的日益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不断扩展,理财产品销售、基金、信用卡等业务快速发展,金融市场、资产托管、投资银行等业务持续拓展,带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年均增速为27.95%,高出利息净收入的年均增速近13个百分点,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呈持续上升态势。

二是国内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较强,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因此在这5个年度内,这7家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平均占到了营业收入的80.06%。其中,最高的是浦发银行,2008年其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91.24%,为7家银行之首;最低的是民生银行,由2008年的86.76%下降到2012年的74.83%。这7家银行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银行业利息净收入占比的基本情况。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或者说利润来源中,利息净收入所占的比重普遍较高,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较高的比例,银行严重依赖利息收入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根本改变,银行总体收益的利率敏感性较强,利率风险仍是商业银行未来面对的主要风险。

三是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决定了其受利率市场化影响的程度。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在总资产、总负债的比例,即业务多元化程度决定了其受利率市场化影响的程度。分析上述7家上市银行的2012年年报,可以看出负债业务对存款的依赖性较高,存款占比在58%-88%之间,最高为建设银行87.10%,最低为兴业银行58.87%;贷款占比在37%-57%之间,最高的为中信银行56.18%,最低为兴业银行37.81%。从中看出有的银行负债业务对存款的依赖性较低,资产多元化的情况较好,而业务越单一集中于存贷款业务的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受的利率风险冲击将越明显。

四是资产负债的多元化、表外化和结构化将是必然趋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逐渐缩小,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要支柱的银行传统资产负债表将趋于脆弱,将迫使银行业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未来非价格竞争将成为主要的竞争形式,资产负债的多元化、表外化和结构化将是必然趋势,用以弥补利差收入的下降,维持盈利增长。商业银行要维持其盈利能力,一要着力发展新兴业务,包括财富管理、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业务,以谋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二要延伸传统的支付结算功能,重点发展与银行基础核心功能相关的业务,包括贸易金融、现金管理,以及利用新技术手段和新支付平台的新型支付结算等业务,扩大中间业务收入,从而摆脱存贷款业务为主的业务格局,降低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造成的盈利损伤。

第3篇:简述商业银行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商业汇票;管理;集中

受煤炭下游行业低迷影响,煤炭企业货款回收日益困难,回现比例大幅下降,商业汇票大幅增加,管理难度和风险增大。相比资金集中而言,煤炭企业商业汇票集中管理相对滞后,汇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使用效益较低。

一、煤炭企业商业汇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汇票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煤炭企业收到的商业汇票多为煤款,面额较大,与经常性支出金额难以匹配,往往只能坐等托收,背书转让率低,导致商业汇票流转效率低,大量商业汇票闲置。部分商业汇票分散在子分公司,由其自行收支、自行管理,可能造成质押开票时大量保证金滞留在银行,难以统筹安排使用。

(二)汇票信息与流向无法统一掌握。各子分公司自行管理商业汇票时,造成汇票信息分散,集团决策层没有统一的平台了解完整的汇票信息;成员单位对商业汇票风险识别水平有差异,风险控制力差;子分公司在票据融资时直接面对商业银行,对银行的议价能力不高,难以发挥集团整体票据池的规模效应。

二、加强商业汇票集中管控的举措

(一)建立运行创新型商业汇票集中管理模式

以商业汇票信息化平台为基础,采用“信息集中、分散入池、预算控制、额度共享”的集中管理模式。信息集中是指各单位收付商业汇票的信息录入汇票管理系统,集中反映商业汇票现实状态及流转过程;分散入池是指当地和外埠单位按照就近入池原则,将商业汇票委托当地银行管理;预算控制是指将商业汇票纳入资金预算管理,无预算不准对外支付或开具商业汇票;额度共享是指为充分盘活商业汇票资源,实现商业汇票融资,由煤炭企业总部视情况为符合条件的下属单位提供一定额度的商业汇票质押。

(二)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充分利用商业汇票资源

为最大限度利用商业汇票资源,减少资金占用,煤炭企业应优化开票方式的选择顺序:优先选择开具具有银行保贴或可置换功能的商业汇票,其次选择在财务公司开具电子商业汇票,再次选择信用方式在合作银行开具商业汇票,然后选择动态质押方式在合作银行开具商业汇票,最后选择使用财务公司同业质押方式,委托合作银行签发商业汇票。

(三)加强商业汇票集中管理过程的风险控制

1.确定收票范围。收取商业汇票时必须考虑风险因素,优先收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出的商业汇票。

2.严把内部控制。设置专兼职应收商业汇票核算岗位,并按内控要求细分岗位设置,对收票、验票入库、系统信息录入、出入池交接、背书转让、开票、系统状态变更等关键环节实行双人办理、相互牵制的内控措施。

3.严格审查筛查。保证商业汇票来源的合法性和商业汇票实际持票人的一致性,鉴别商业汇票真伪,并定期进行挂失和公示催告筛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日进行商业汇票核对清点,委托合作银行对托管、质押商业汇票进行严格审查。

4.加强信息控制。纸质商业汇票集中信息管理服务,业务量大,商业汇票流转频繁,为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便于核算和集团对商业汇票流转的控制,对商业汇票管理系统进行优化拓展,全流程记录商业汇票从进入到离开的流转情况。与商业汇票合作商业银行进行银企直联,实现商业汇票信息的交互控制。

5.约束银企职责。为明确合作银行、企业在商业汇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针对不同的汇票业务品种签署合作协议,如:集团商业汇票池协议、商业汇票上门服务协议、商业汇票质押协议、签发商业汇票业务委托协议等,从法律层面控制责任不明的风险。

6.做好对账管理。切实加强商业汇票的对账工作。全面实行商业汇票电子对账,日清月结,确保商业汇票系统信息、实物、财务报表数据三者相符,保证商业汇票实际收支情况与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相符。

(四)分阶段实施商业汇票集中管理

一是先本地后异地。将本区域所属单位持有的商业汇票实现集中管理,将集中的商业汇票统一委托商业银行办理相关业务,利用商业银行的专业优势,平滑新旧模式变动曲线的衔接。待本区域相关试点业务成熟后,再行推广至异地。二是先个体后集团。以独立子公司或分分区域的分子公司为个体,建立独立的商业汇票池,在逐步完善个体商业汇票池的基础上,建立集团性质的商业汇票池,吸收其他分子公司陆续进池。三是先流转后控制。纸质流转控制应先行试验,商业汇票系统二次开发同步进行,将纸质流转控制经验及时反馈到系统二次开发中,为商业汇票信息系统的设计者提供参考,提高新型商业汇票系统的友好性和实用性。

(五)推广财务公司电子商业汇票

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获得电子商业汇票的直联行资格,作为直接参与者加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大型煤炭企业一般设立了财务公司,为使财务公司电子商业汇票被市场接受,增加财务公司电子商业汇票的流动性,对外财务公司应通过与知名大银行开展同业合作,申请对财务公司电子商业汇票进行保贴,来解决财务公司电子商业汇票向全国进行推广的瓶颈;对内,财务公司可以通过为各成员单位开具电子商业汇票,使得成员单位之间贸易往来更加便捷,进一步降低结算交易成本,降低财务费用。

作者:王志超 单位: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

参考文献:

第4篇:简述商业银行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冲击;银行业;对策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购物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互联网金融是在网络支付和电子商务开发的基础之上展开的,因此其需要具备双重技术。近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很快,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获得了提升,相应的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民众手中可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因此理财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因为银行存款利率一再下降,很多民众已经认识到将钱存在银行意义并不大,因此希望寻找更高收益的理财途径。传统银行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吸纳存款,提供贷款。尽管从理论上来说并不存在金融中介,但现实中金融中介却非常多。之所以如此,主要的因素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其具有专业化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能够有效缓解存款人和金融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近几年第三方支付,在线信贷和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金融创新力度越来越大。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可以有效推动利率市场化和传统银行业务模式改革。就如同比尔•盖茨在20世纪80年代所预测的:如果传统银行不寻求改变,则它们在新世纪将会被灭绝。

一、简述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很多互联网企业也开始朝着金融业进军。人们的社会生活范围在逐步扩大。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传统银行经营模式在当前这个时代已经无法满足客户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互联网金融就应运而生。(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有以下三方面,分别为:支付方式、资源配置和信息处理。互联网技术的渗透应用以及大数据的显性化可以很好的解决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可以很好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基于此,互联网金融在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银行经营有一定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金融技术的创新可以让金融业的壁垒降低。其次,借助互联网平台平台的推广作用,使互联网金融的渠道优势要远远高于传统金融业。最后,信息科技发展非常快,其发展也为互联网金融积累更多数据,并提供了有效的风险控制。(三)互联网金融的含义。互联网发展导致互联网金融出现,互联网金融出现后快速崛起。随着当前云计算和移动支付的出现,各种新型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已经使互联网融资的发展越来越快。正是因为互联网金融通过网路化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网络上活动资金较大,且能够给交易双方提供良好的环境,有效提升融资速度,减少交易环节及成本。从这个方面来看,供需才是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传统的商业银行业逐步展开互联网金融业务。由此银行业额的门槛进一步降低。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个有利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需要清楚,互联网金融同样也存在诸多问题,因为互联网金融多数为网络融资平台。且我国互联网金融机制并不完善,无法有效保障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因此对于互联网平台应该从两方面来看,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也应该有效规避其缺陷。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解决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来收集更多企业融资需求,信用等级等一系列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就能够明确相关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并对其还款能力予以有效评估,将传统金融业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予以有效解决。当前互联网金融在我国金融市场上所涉及的领域有以下三个,融资领域,p2p领域和众筹领域。

二、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银行业务的影响与冲击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当前,其可以有效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在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因为网络化而出现各种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对劳动分工和交易双方接轨会对传统银行发展有一定影响。使传统金融行业受到新型金融业的冲击,发展愈加滞后。(一)将传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空间进一步缩小从我国有关规定中可以明确,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对公司的各种货币资金展开结算。尽管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和银行柜台服务有相似之处,但双方未来的发展前景却有很大的差别。互联网金融运行成本相对于传统银行业而言更加低廉。也正因为如此,互联网金融在一步步蚕食传统金融业的市场。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空间更大,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更好。而对于传统银行而言,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之下,其客户会逐步流失,银行业务也会不断减少,最终导致完全被互联网金融吞并。(二)将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绝。对地位予以降低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可以根据自身的信用来展开现金交易,并逐步成为金融交易的主体,以此来将金融市场有效性充分发挥出来,为市场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但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不断出现,其将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不断降低。但不管是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金融都是金融市场的有效组成部分。传统商业银行融资且收集大量客户资料形成的经济系统,对于互联网而言,只需要采用大数据技术就能够完成,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因此互联网技术有更大的优势。(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导致商业银行。客户资源不断流失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交易模式可以满足更多客户的实际需求,这对于被传统商业银行所忽略的客户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另外互联网金融有专门的交易平台,投资项目公开、透明,投资者可以清楚的了解资金状况。再加上其可以有效分散中小企业贷款供需双方的风险,因此也有效提升了资金的利用率。

三、传统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程度并逐渐向其发展,实现现有业务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融合,将之前的传统观念予以转变并积极创新,以确保更加有效地运用互联网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综合来看,银行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过程中,传统商业银行获得的受到的冲击比较大,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发展变化,传统银行应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以有效迎接挑战。(二)重视客户资源,增加客户粘性。银行服务人员工作量比较大,若长时间从事标准化服务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到员工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客户的服务体验。与此同时,如果在服务过程中客户情绪不佳,也会对银行员工产生影响,在此情形下银行整个环境中就会出现负面情绪,导致无法开展服务评价。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银行人工服务正是互联网金融所不能提供的,这也是商业银行的优点及优势。因此,笔者认为应进一步提高银行服务水平以提高自身竞争力,这样也会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于银行的认可程度和忠诚度,利用口碑效应对银行现有客户予以巩固,提升老客户粘性并吸引新客户。商业银行服务水平提高的核心是员工要主动提升服务意识及质量。因此可以从下述两方面予以改善。第一,利用提升员工服务水平。通常而言,银行对员工开展业务培训,但是态度服务的相关培训并不在银行培训内容中,因此应该对员工态度服务开展培训,从而进一步提升对于岗位的认识。只有提高员工的自我服务意识,才能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并赢得客户的认可。第二,对于不同岗位员工服务标准与规范。为了更加有效地对员工服务与督查,现阶段国内很多商业银行会安排员工对网点开展抽查并监督网点服务,然而其检查的核心主要是员工的业务能力,没有关注员工的服务态度。在商业银行现阶段所具有的网络体系下,此类抽查并不会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因此更主要的是要建立岗位人员服务标准,通过提升员工的服务意识达到提高服务水平的结果。(三)构建商业银行强大的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目前所服务的基金是零门槛的,其优势均是因为互联网所带来的,但是银行无法完全脱离目前的实体场所全部转向互联网金融,但是能够将互联网金融融入到现有的业务之中。现阶段,各商业银行均已经开通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业务,然后现实操作过程中发现银行客户对于这两项银行业务的利用率并不高,客户已经习惯到银行柜台直接办理业务,而并非利用手机及网络银行进行业务办理。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于互联网的利用程度,从自身业务情况以及现有网点出发,进一步宣传网络及手机银行的新银行业务方式,银行应该在网点推出相应的宣传告示,让客户了解通过网络银行基础业务和办理业务,因为这两种方式不能实现现金业务办理,因此要继续加以完善并且增加预约服务,实现线上及线下银行业务的有效融合。(四)明确市场定位。商业银行在和互联网金融开展竞争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对自身所处的市场定位予以明确,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拓展相应的金融业务,提高竞争力,以便与互联网金融实现更大的差异。与互联网金融对比而言,商业银行的优点体现在有较多的大客户和优质客户,更符合银行市场定位需求。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此外,利用移动终端整合移动通信大数据等各方面的技术,也能够为小微客户提供在线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打造资本和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以便于提供创新综合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孙阁岩,高美玲.浅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6,286(05):142-144.

[2]于芳蕊.浅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建议[J].商情,2017(14):78,128.

[3]侯晓笛.浅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品牌,2014(09):51-51.

第5篇:简述商业银行的功能范文

    支撑。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1-0052-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1.12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11年末,小企业占全部工商注册登记企业的99%以上,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完成全国创新总量的70%以上,贡献纳税额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吸纳新增社会就业总量的80%以上。小企业不仅在发展的过程中壮大了自己实力,而且还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伴随着小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稳步有序积累,小企业客户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对象。截至2012年6月末,银行业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2.6个百分点。显然,商业银行作为小企业金融服务最重要的力量,已经成为金融支持小企业发展的主渠道。

    创新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市场竞争的压力,随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型股份制银行陆续启动小企业金融,原本不受重视的小企业逐渐备受银行青睐,多数小型城市商业银行也将未来的发展定位在小企业金融领域,大中小商业银行共同角逐小企业金融业务市场,竞争程度异常激烈,竞争手段多种多样,并且各家商业银行都坚持将金融产品创新作为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动力源泉和战略支撑点[1]。因此,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对商业银行抢占或扩大小企业金融业务市场份额至关重要,研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在小企业金融产品上的创新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银行小企业金融产品的创新要素

    现代创新理论的奠基者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将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因此,商业银行的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可以界定为银行通过各种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为小企业客户所创造的新金融产品或新服务方案。按照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的定义,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的要素构成包括基本要素和功能要素。前者包括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定价、贷款担保、贷款用途等要素,后者包括贷款申请方式、贷款发放方式、贷款借款方式、贷款还款方式。通过对基本要素或功能要素或二者同时的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实现小企业金融产品的创新,进而通过产品之间的交叉搭配和灵活安排实现小企业金融服务方案的创新。

    三、我国银行业小企业金融产品比较

    (一)国有商业银行小企业金融产品简述

    1.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行)是国内较早开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专业化管理的商业银行,在2006年成立总行小企业业务部的基础上,2008年开展了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从城乡两个维度打造小企业金融服务团队,采用差异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为城市和县域小企业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农行从两个层面为城市和县域小企业客户提供两个维度的金融产品服务,一是对公业务项下的小企业金融产品,二是三农金融事业部项下的专门服务三农的小企业金融产品。

    对公业务项下的小企业金融产品又可以归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总行标准产品,具体包括:厂房贷(小企业工业厂房按揭贷款)、简式贷(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业务)、智动贷(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第二种是分行特色产品,农行各分支机构根据本区域小企业业务特点,积极研发富有区域特色的小企业金融产品,如江苏分行、浙江分行、广东分行、河南分行、云南分行、厦门分行分别推出“金科通”、“小企业透支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小企业多户联保”、“小企业‘四方一体’”、“善贷且成”等一百多个小企业金融产品,在区域内形成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小企业产品品牌;第三种是小企业金融服务方案,包括产业链型小企业金融综合服务方案、专业市场型小企业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园区型小企业金融综合服务方案、辅助小企业香港上市、成长快道—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在满足城市小企业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准入难、担保难的问题。截至2011年末, 农行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余额5752亿元,比年初增加1141多亿元,增幅24.75%,比全行平均贷款增速高近12个百分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客户数超过4.5万户,占全行法人贷款客户数的60%。 农行组建了“三农”产品研发中心、分中心和创新基地,不断加大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目前“三农”金融事业部项下的小企业金融产品统一在“金益农”大

    品牌下,具体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服务“三农”的个人金融产品,主要面向农户家庭内单个成员发放的小额贷款和规模化经营的大额贷款,具体包括:金穗惠农卡、惠农信用卡、农户小额贷款、地震灾区农民住房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二是服务“三农”的对公金融产品,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分为惠农特色金融产品和一般“三农”对公金融产品,其中前者包括县域中小企业动产质押融资、农业产业化集群客户融信保业务、季节性收购贷款、县域商品流通市场建设贷款、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贷款、农村城镇化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后者包括循环额度授信和流动资金贷款两种小企业金融产品。三是服务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又可分为总行标准产品和分行特色产品,其中前者包括县域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 、县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多户联保信贷业务、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后者包括县域中小企业特色农产品抵押贷款(黑龙江分行)、县域特色中小企业多户联保贷款(湖南分行)、仁怀市白酒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方案(贵州分行)、小企业多户联保贷款(山东分行)、中小企业厂房按揭贷款(厦门分行) 、“金光道-园区”小企业产品(重庆分行)、不动产抵押贷款—贷捷通(江苏分行)。   随着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小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也随之改变,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农行抓住时机、顺势而为,主动将小企业金融服务内容转向贸易融资、电子商务、现金管理、财务顾问、理财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通过“信贷+咨询”、“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投行+商行”等多样化方式,为县域小企业客户提供多渠道融资帮助和个性化咨询服务。截至2011年末,农行县域小企业客户比年初增加2489户,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71.3亿元。县域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比县域全部法人贷款增速高10.7个百分点,比全行贷款平均增速高11.2个百分点。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三农金融产品为农行在拓展城乡小企业客户提供了有力的抓手,迅速提升了城乡小企业贷款的满足率、覆盖率和服务满意率,实现农行小企业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2.中国银行

    “中银通达”是中国银行(简称中行)为了优化客户结构、风险结构和收入结构而推出的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客户的金融服务品牌,致力于诠释“中小企业伙伴”的品牌内涵,是“中银信贷工厂模式”的另一种诠释方式,是根据中小企业客户“短、频、快”的融资需求特点,借鉴国际先进银行技术和理念,通过工厂式端对端的流程、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和服务手段,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高水准、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包括传统融资产品和特色融资产品。其中,传统融资产品又分为三个融资系列:贷款融资系列(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外汇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融资系列(开立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买方付息商业汇票贴现)、贸易融资及保函系列(打包贷款、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出口双保理、授信开证、进口押汇、国内信用证、国内商业发票贴现、投标保函、履约保函、关税保函);特色融资产品包括中小企业置业贷款、随借随还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融易达、融信达。

    中行除了构建基于“中银信贷工厂模式”的“中银通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牌之外,还依托中行多元化经营优势,整合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投资、租赁、资产管理等金融产品,向客户提供覆盖其“初创期、快速成长期和稳定发展期”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方案包括“中银创业通宝”、“中银助业通宝”、“中银展业通宝”三个中小企业周期性产品系列。其中,“中银创业通宝”重点面向初创期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以银行帐户结算类产品为主的基础公司金融服务。“中银助业通宝”重点面向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的公司授信业务。“中银展业通宝”重点面向稳定发展期的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债权与股权相结合的公司金融服务。

    3.交通银行

    2006年交通银行(简称交行)开始将小企业金融服务从对公业务板块中剥离,全方位、多层次为小企业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交行在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有两大优势:一是创新,除了从组织架构、体 制机制、考核激励、授信审批等方面加以创新,产品创新也是交行抢占小企业金融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二是整合,既包括政府机关、金融同业等社会资源的整合,又包括交行依托全牌照优势为客户提供授信业务、结算业务、供应链金融、投资租赁、资产管理、电子银行以及理财服务等在内的立体化、一站式金融服务方案。两大优势都涉及到小企业金融

第6篇:简述商业银行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成本成本控制

1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成本自我约束机制不灵敏

由于商业银行至今还没有彻底解决“大锅饭”问题,成本的高低尚未与单位和个人的责权利真正挂钩,对成本约束机制的调节作用反应较迟钝。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业务不计成本就成为制约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组织存款求量不求质,筹资成本加大;金融机构之间竞争无序,投入增加;内部资金占用偏大,临时性、过渡性科目缺乏有效控制;上网点、增人员存有盲目性;固定资产购建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投资过大,增加了折旧和各项费用支出。

1.2成本控制手段落后

一是成本管理松懈。由于各行未建立起成本的自我约束机制,加之监控措施不到位,一些成本控制指标在许多行都是形同虚设。二是成本控制项目不够全面。目前的控制重点主要是业务管理费用,采用硬性指标、限额控制手段,与基层行经营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往往出现费用总额超支而正常业务费用无着落的问题。三是控制手段较分散,未设立集中统一的成本控制机构,单项控制制度出自各个管理部门,有的甚至交叉重叠、相互矛盾,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切实可行的控制体系。

1.3成本核算失真

会计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是会计学科的生命,但在实际工作中真实性原则执行得却不尽人意,其中主要的就是成本核算失真。主要表现为:一是违反财经规章,随意列支成本,如高息吸存、虚列利息支出挪作他用等。二是有的行突破限额,采用挂账方式超支费用,虽然会计报表上反映的费用金额符合指标要求,但实际挂账的费用却越滚越大,经营压力也越来越大。三是有的行搞违规经营,在账外吸存或放贷,设立“账外账”、“两本账”,这种违规经营缺乏法律保障,一旦失控,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2加强成本控制的基本策略

2.1树立成本控制新观念

商业银行员工不但是成本控制的主体,也是成本控制的客体,其成本责任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成本控制的水平高低。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成本控制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问题。而提高素质就必须从人的思想状态上入手,首先解决人的观念问题,要摆脱成本控制与已无关思想,改变只有财务管理部门具有成本控制责任的思维定式,换之以全行上下共同为成本控制负责的新思想。牢固树立全员成本责任意识,提倡成本控制“人人有责”、“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使成本控制观念从根本上得以扭转。

只有观念上更新,才能为有效的成本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把成本控制做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开展,逐产品、逐环节地把成本控制的责任具体细化落实到单位、部门、岗位和每个人身上,使每位员工都切实承担责任,同时实行定量约束性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在推进过程中,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引导员工身体力行地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做起,互相督促,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2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1)总责任。建立成本控制总中心,负责领导全辖的成本控制工作,一般以行长为首,财务会计、计划信贷、稽核、资金组织等部门参与组成,主要是管理成本控制总目标。

(2)预测决策责任。主要是预测本责任期间的经营成本,确定成本控制的目标或标准。经营成本中的各项存款付息成本由资金组织部门负责;金融机构往来、拆借资金付息成本由计划信贷部门负责;业务管理费用由财务会计部门负责。

(3)成本执行责任。主要是落实成本控制的目标,负责日常成本控制。应由各成本责任单位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按照既定的目标或标准进行操作。

(4)检查监督责任。主要是监督检查成本执行情况,并及时纠正成本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可由审计稽核、财会监管部门承担此责任。

(5)信息反馈责任。主要是通过会计报告体系汇总成本信息,计算并分析成本差异。应由财务会计、资金组织、计划信贷部门负责。

(6)成本考核责任。主要是定期对成本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按照奖惩制度,对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予以奖惩。应由成本控制总中心负责。3健全成本控制制度

3.1责任成本制度

实行责任成本管理,必须合理划分责任层次。责任层次的划分应依据银行经营规模的大小,遵循简便节约、信息沟通快和资料反映全的原则而定。通过划分责任层次,实行内部分级控制责任制,把成本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辖属行处、专业部门以及每个职工,做到层层控制,人人控制。上一级责任人要授予下一级责任人一定的管理权限,规定相应的成本控制责任。每一级责任人对本责任单位的成本状况负完全责任,以责任完成情况作为考评奖惩的依据。

3.2预测分析制度

为了制定正确的成本计划和决策,必须对成本客观形成过程进行科学分析、推断和预见。成本预测分析可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因果预测分析法,即从成本指标与其他有关指标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中进行分析研究。二是趋势预测分析法,即根据成本指标过去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加工、计算,借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实际上是平移成本控制指标。三是定性分析法,即成本管理部门根据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提出预测的初步意见,然后通过座谈会或集体讨论等形式,对预测的初步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并作为成本预测分析的最终依据。

3.3信息反馈制度

建立此项制度,是反馈控制原理的要求,是指从已经结束的成本控制活动或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果中获得信息,并根据这种成本信息采取措施,以便对下一工作过程实施更加有效地控制。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应按照统一的格式、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核算方法,逐级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定期将成本控制信息汇总反映,并以统计表或书面报告的形式反馈到上一级责任中心。要重点分析成本控制工作的结果,合理安排成本控制阶段的资源投入,确保未来的成本控制结果符合标准。

3.4激励约束制度

现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员工吃“大锅饭”的问题,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还处在一个浅层次状态下。在商业银行经营思想指导下,只有大刀阔斧地进行机构、人员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挖掘潜能优势,大力推进以“团结互助、奉献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家园文化”建设等步骤,深化激励约束机制改革,以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才能真正实现“干部能下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按照经营效益、经营规模、资产质量以及责任大小、贡献大小,实行岗位薪酬制,按岗付酬,拉开、拉大员工的收入档次。合理运用绩效工资杠杆,调节成本支出,增加贡献大员工的收入水平,维护或减少一般员工的收入水平,一方面可以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又可以相对有效地控制成本。

4科学测定、合理分解成本目标

成本的控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款利息支出,一般可用该责任单位上年末各类存款余额与各类存款国家利率加权平均计算出一个存款综合利率,并以这个综合利率为单位目标成本。二是金融企业往来支出,一般根据几年来该责任单位的实际支出情况和本年度往来业务量水平,确定一个绝对额指标予以控制。三是对业务管理费用,应确定一个总的利润费用率来控制,部分固定费用如人头费用,可根据人头或工作量来确定一个绝对额进行控制。四是对汇兑损失、其他营业支出等项目则可根据历年实际情况予以确定。

5加强执行过程控制

5.1控制存款成本

一是要重视组织对公存款。对公存款是影响银行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公存款比重大,各项存款的综合付息率就低。二是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对高息揽存、变相发放手续费、代办费的行为要从严查处。三是完善组织存款的管理办法,推行资金内部计价,实行内部资金有偿使用,调动基层行组织存款的积极性。四是认真整顿现有储蓄网点,对网点设置不合理、效益较差的,该撤的坚决撤,该合并的合并,根据条件逐步建立多功能储蓄所,以实现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同步增长。

5.2控制贷款成本

一是要推行“双优”发展战略。要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择优发放贷款,并建立收贷收息责任制,切实落实包放、包收、包效益,谁管、谁收、谁负责的制约机制,降低“两呆”贷款,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二是实行分类指导。对沉淀贷款较多的行要在规模上加以限制,促使其盘活现有资金,下大力气清收应收未收利息,千方百计提高收息率。三是严格坚持贷款“三查”制度,实行审、贷、查分离方法,全面实行项目贷款管理,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

5.3控制综合费用成本

一是费用开支必须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不得虚列、乱挤乱摊成本费用,确保成本费用真实准确,并大力压缩管理费用支出,补充基层业务费用的需要。二是做好重点费用的专项控制,压缩会议费,控制差旅费;要严格对汽车和其他机具设备的维修和管理。三是坚持计划用钱,合理安排费用开支。四是统一开支标准和控制额度。五是严格审批制度。由财会部门统一负责管理全行的费用和制定费用开支计划,明确各级主管领导的审批权限,坚持审批“一支笔”,开支“一口出”。六是实行内部分部门核算制度,加强内部费用管理,堵塞漏洞,控制费用成本。

参考文献

1刘斌,牛新华.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因素[J].新疆金融,1998

2赵丽娟,王朝霞,关士伟.浅谈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J].金融会计,1998

第7篇:简述商业银行的功能范文

一、民营银行基础理论简述

(一)民营银行概念之争

什么是民营银行?也即关于民营银行在学理上的界定,一直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目前而言,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三种学说。

产权结构论,即强调产权结构,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国外多数学者都赞同这种观点,认为民营银行就是与国有银行相对的银行,也就是私人控股的银行。霍德明、李纪珍( 2002) 结合台湾地区的经验,认为民营银行的标准在于公股数量低于50%。资产结构论,即强调银行的资产结构,认为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部分学者将民营银行视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专业银行,认为中国民营银行目前较合适走社区银行之路。邓薇(2010)认为在民营经济较发达地区要发展民营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输血。公司治理结构论,即强调民营银行的治理以及市场化机制经营特点,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以良好的治理为基础,采用市场化经营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巴曙松(2001)认为民营银行是指在银行内部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二)民营银行的理论基础

民营银行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必然需要完备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关于民营银行的理论基础,有三种学说。

(1)金融中介理论。这一理论主要Benston和Smith(1976)、L-eland和Pyle (1977)、Diamond和Dy bvig (1983)以及Allen和Santomero(1998)等所创立和完善的,并且主要通过模型的方式来论证。认为由于存在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成本和资本市场的非完美性四个原因,企业需要金融中介为他们规避风险提供相应的避险产品和增值工具。国内学者冯斌星、何炼成、窦尔翔(2005)将效率观作为分析出发点,解释在不同经济形态下各种金融中介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区别于以前研究采用的结构观和功能观。

(2)金融结构理论。这一理论最早是由Goldsmith (1969)提出的,他从各种金融现象出发,并归其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等三个方面,同时从金融的职能来探讨其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随后,金融结构研究者则主要关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相关性。如King和Levine (1993)、Levine和Zervos (1998) 的研究发现一国经济的发展与金融体系发展是正相关的。国内学者则主要借鉴国外的分析指标分析我国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如王广谦(2002)和杨再平(2002)。

(3)金融深化理论。Machinnon (1973)和Shaw(1973) 指出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存在着利率管制、金融结构严格管理和金融效率低下等问题,金融效率的低下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M achinnon 提出经济货币化率指标M2/GNP作为衡量一国金融中介体的总体规模。金纯( 2006) 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程度和经济货币化程度及金融相关率的线性分析,证明融资渠道的拓宽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将极大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陈凌佳、顾雪娟、杨剑波(2008)则认为“中国金融深化的数量化指标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其发展的内在质量不高,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程度较低”。

二、民营银行从设立到运行过程中的动态制度监管

我国较早提出民营银行一系列监管措施的是徐诺金(2003),认为金融监管的第一目标是维护存款人利益,而危及存款人利益的唯一因素就是银行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一是没有对金融机构形成正确的认识。二是既然民间资本办银行是为了盈利,就要围绕这个动机去明确产权、明确责任。王晋、任吉武(2003)从“风险意识”从发,认为民营银行存在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经营风险,管制风险,从而提出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加强信息披露, 提高透明度,合理鉴定民营银行的准入条件,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加强监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祝健(2004)则认为确立最低的资本充足率、准备金要求,创新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以加强对风险的市场约束、建立对存款人风险补偿和对有问题机构的救助机制才是合理监管民营银行发展的关键。朱怀庆、丁力(2005)从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角度,认为民营银行在设立之初,应审查民营银行注册资金来源的合规性,审查经营者的合格性,审查是否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第8篇:简述商业银行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成本 成本控制

    1 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成本自我约束机制不灵敏

    由于商业银行至今还没有彻底解决“大锅饭”问题,成本的高低尚未与单位和个人的责权利真正挂钩,对成本约束机制的调节作用反应较迟钝。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业务不计成本就成为制约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组织存款求量不求质,筹资成本加大;金融机构之间竞争无序,投入增加;内部资金占用偏大,临时性、过渡性科目缺乏有效控制;上网点、增人员存有盲目性;固定资产购建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投资过大,增加了折旧和各项费用支出。

    1.2 成本控制手段落后

    一是成本管理松懈。由于各行未建立起成本的自我约束机制,加之监控措施不到位,一些成本控制指标在许多行都是形同虚设。二是成本控制项目不够全面。目前的控制重点主要是业务管理费用,采用硬性指标、限额控制手段,与基层行经营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往往出现费用总额超支而正常业务费用无着落的问题。三是控制手段较分散,未设立集中统一的成本控制机构,单项控制制度出自各个管理部门,有的甚至交叉重叠、相互矛盾,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切实可行的控制体系。

    1.3 成本核算失真

    会计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是会计学科的生命,但在实际工作中真实性原则执行得却不尽人意,其中主要的就是成本核算失真。主要表现为:一是违反财经规章,随意列支成本,如高息吸存、虚列利息支出挪作他用等。二是有的行突破限额,采用挂账方式超支费用,虽然会计报表上反映的费用金额符合指标要求,但实际挂账的费用却越滚越大,经营压力也越来越大。三是有的行搞违规经营,在账外吸存或放贷,设立“账外账”、“两本账”,这种违规经营缺乏法律保障,一旦失控,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2 加强成本控制的基本策略

    2.1 树立成本控制新观念

    商业银行员工不但是成本控制的主体,也是成本控制的客体,其成本责任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成本控制的水平高低。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成本控制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问题。而提高素质就必须从人的思想状态上入手,首先解决人的观念问题,要摆脱成本控制与已无关思想,改变只有财务管理部门具有成本控制责任的思维定式,换之以全行上下共同为成本控制负责的新思想。牢固树立全员成本责任意识,提倡成本控制“人人有责”、“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使成本控制观念从根本上得以扭转。

    只有观念上更新,才能为有效的成本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把成本控制做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开展,逐产品、逐环节地把成本控制的责任具体细化落实到单位、部门、岗位和每个人身上,使每位员工都切实承担责任,同时实行定量约束性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在推进过程中,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引导员工身体力行地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做起,互相督促,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2 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1)总责任。建立成本控制总中心,负责领导全辖的成本控制工作,一般以行长为首,财务会计、计划信贷、稽核、资金组织等部门参与组成,主要是管理成本控制总目标。

    (2)预测决策责任。主要是预测本责任期间的经营成本,确定成本控制的目标或标准。经营成本中的各项存款付息成本由资金组织部门负责;金融机构往来、拆借资金付息成本由计划信贷部门负责;业务管理费用由财务会计部门负责。

    (3)成本执行责任。主要是落实成本控制的目标,负责日常成本控制。应由各成本责任单位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按照既定的目标或标准进行操作。

    (4)检查监督责任。主要是监督检查成本执行情况,并及时纠正成本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可由审计稽核、财会监管部门承担此责任。

    (5)信息反馈责任。主要是通过会计报告体系汇总成本信息,计算并分析成本差异。应由财务会计、资金组织、计划信贷部门负责。

    (6)成本考核责任。主要是定期对成本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按照奖惩制度,对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予以奖惩。应由成本控制总中心负责。

    3 健全成本控制制度

    3.1 责任成本制度

    实行责任成本管理,必须合理划分责任层次。责任层次的划分应依据银行经营规模的大小,遵循简便节约、信息沟通快和资料反映全的原则而定。通过划分责任层次,实行内部分级控制责任制,把成本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辖属行处、专业部门以及每个职工,做到层层控制,人人控制。上一级责任人要授予下一级责任人一定的管理权限,规定相应的成本控制责任。每一级责任人对本责任单位的成本状况负完全责任,以责任完成情况作为考评奖惩的依据。

    3.2 预测分析制度

    为了制定正确的成本计划和决策,必须对成本客观形成过程进行科学分析、推断和预见。成本预测分析可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因果预测分析法,即从成本指标与其他有关指标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中进行分析研究。二是趋势预测分析法,即根据成本指标过去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加工、计算,借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实际上是平移成本控制指标。三是定性分析法,即成本管理部门根据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提出预测的初步意见,然后通过座谈会或集体讨论等形式,对预测的初步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并作为成本预测分析的最终依据。

    3.3 信息反馈制度

    建立此项制度,是反馈控制原理的要求,是指从已经结束的成本控制活动或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果中获得信息,并根据这种成本信息采取措施,以便对下一工作过程实施更加有效地控制。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应按照统一的格式、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核算方法,逐级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定期将成本控制信息汇总反映,并以统计表或书面报告的形式反馈到上一级责任中心。要重点分析成本控制工作的结果,合理安排成本控制阶段的资源投入,确保未来的成本控制结果符合标准。

    3.4 激励约束制度

    现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员工吃“大锅饭”的问题,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还处在一个浅层次状态下。在商业银行经营思想指导下,只有大刀阔斧地进行机构、人员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挖掘潜能优势,大力推进以“团结互助、奉献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家园文化”建设等步骤,深化激励约束机制改革,以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才能真正实现“干部能下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按照经营效益、经营规模、资产质量以及责任大小、贡献大小,实行岗位薪酬制,按岗付酬,拉开、拉大员工的收入档次。合理运用绩效工资杠杆,调节成本支出,增加贡献大员工的收入水平,维护或减少一般员工的收入水平,一方面可以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又可以相对有效地控制成本。

    4 科学测定、合理分解成本目标

    成本的控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款利息支出,一般可用该责任单位上年末各类存款余额与各类存款国家利率加权平均计算出一个存款综合利率,并以这个综合利率为单位目标成本。二是金融企业往来支出,一般根据几年来该责任单位的实际支出情况和本年度往来业务量水平,确定一个绝对额指标予以控制。三是对业务管理费用,应确定一个总的利润费用率来控制,部分固定费用如人头费用,可根据人头或工作量来确定一个绝对额进行控制。四是对汇兑损失、其他营业支出等项目则可根据历年实际情况予以确定。

    5 加强执行过程控制

    5.1 控制存款成本

    一是要重视组织对公存款。对公存款是影响银行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公存款比重大,各项存款的综合付息率就低。二是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对高息揽存、变相发放手续费、代办费的行为要从严查处。三是完善组织存款的管理办法,推行资金内部计价,实行内部资金有偿使用,调动基层行组织存款的积极性。四是认真整顿现有储蓄网点,对网点设置不合理、效益较差的,该撤的坚决撤,该合并的合并,根据条件逐步建立多功能储蓄所,以实现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同步增长。

第9篇:简述商业银行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

[作者简介]何伟民,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经济师,陕西西安710075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056-04

一、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必要性

首先,压力测试作为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方法,是VaR风险衡量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所有市场对极端的价格波动(金融资产收益分布的后尾)都是十分脆弱的,而VaR型风险衡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标准”的市场条件下量化潜在的损失。一般而言,增加置信水平能够解释出日益巨大的但却不太可能出现的损失,但基于最近历史资料所作的VaR测量,往往不能识别那些可能引起巨大亏损的情形。压力测试则可以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银行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

其次,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要求。在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压力测试可以增进银行对自身风险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了解,增强银行积极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为管理层制订或选择适当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且可用于评估经济资本需求,从而部分抵消经济衰退时期资本要求提高的影响。

再次,应对外部监管的需要。作为能够令人满意的运用内部模型的7个条件之一,压力测试是巴塞尔委员会要求进行分析的方法之一,同样也为衍生工具政策集团和国际30人集团所认可。我国自从2007年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工作要求不断严格。2008年下半年,银监会连续要求商业银行进行3次压力测试。2009年上半年,银监会就巴塞尔委员会的《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在全国征求意见。2009年10月出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2009年11月,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对6大产能过剩行业及房地产、融资平台进行压力测试。2010年4月20日,银监会召开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大中型银行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工作。压力测试已逐渐成为外部监管部门衡量一家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

最后,通过压力测试分析可以较准确地认识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国务院《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基本建设项目实行“拨改贷”,国家成立6大专业投资公司,各省也相继组建建设投资公司,这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雏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背景下,开行大力推进开发性金融实践,推动各地加强融资平台的制度建设、信用建设和现金流建设,并以地方财政未来增收、土地收益和其他经营性收益为还款来源,向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用于项目建设,这对应对危机、增加就业、拉动投资和扩大消费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支持了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支持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2009年以来,根据央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各家银行大举进入地方融资平台领域,为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融资平台负债增速迅猛,2009年一年平台负债增加4万~5万亿元,增幅超过100%,其中,银行贷款占平台新增负债的80%以上。然而,随着融资平台的过度发展,目前出现了部分平台管理不规范、资本金不足、过度负债和过度竞争等问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可以较准确的区分出不同平台贷款的风险水平差异,对于化解过量的融资平台贷款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压力测试方法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最大损失分析和极值分析4种,在实际运用中以情景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最为常用。我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中也明确提出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等具体方法。

敏感性测试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其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情况下,机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动。由于敏感性分析中只需确定重要的风险影响因素,而对冲击的来源并无要求,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适时(实时)测试,号隋景测试有较大不同。

情景测试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与敏感性分析不同,情景分析中不论是冲击的来源还是压力测试的事件以及被冲击影响的金融风险因子都需给出定义。

因此,在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上,可参照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银监会的相关要求,首先确定影响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假设其在轻度、中度、严重压力下的取值(即设计压力情景和假设条件),然后分别测试各贷款项目在压力情景下资产质量分类结果的变化情况,再汇总计算整体贷款组合在压力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

三、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因素

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贯彻中央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快速增长的高额负债也带来潜在的财政和金融风险。根据目前融资平台贷款的通常业务模式,主要有三大风险因素:地方政府债务率水平、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

(一)政府债务率水平

由于目前的融资平台主要是政府出资设立,大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承担的是政府公益性项目,项目自身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以还贷,还款来源依赖于政府财政收入或财政补贴收益,因而政府的债务率水平是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如果债务率过高,政府依靠财政收入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将会加大,一旦财政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要么导致贷款违约,要么需要银行新的信贷资金注入,形成新的潜在风险。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银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纷纷对地方政府负债过高问题发出警告。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

总理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2010年宏观政策方面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二)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

政府融资平台自身是否具有实际经营活动,地方政府是否给平台配置了足够的经济资源,设计的治理结构是否符合市场化要求,有没有实现平台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减轻其对财政还款的依赖等,都决定了政府融资平台对贷款资金的自主支配程度以及还款资金的安排能力。自身机制建设情况较好的融资平台,其贷款受地方财政的影响相对较小,还款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三)贷款项目性质

目前融资平台贷款项目按项目用途可分为公益性项目和有收益项目两大类。按担保方式可分为财政担保、土地抵押或其他担保两大类。按还款来源可分为财政资金还款和项目自身现金流还款两大类。

通常来说,银行以及融资平台对公益性的项目、财政担保的项目、依靠财政资金还款的项目控制力更弱,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敏感程度更高,潜在的风险相对要大。

四、压力测试假设情景的选择

结合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可采用基于假设的情景分析测试方法,以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影响最大的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作为核心的假设情景。同时考虑到目前财政统计的现实情况,土地出让收入并未全部包含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因此假设情景可分为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减少和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两种情形。同时再考虑到贷款利率变化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产生的资金支付压力,建议增加央行大幅提高贷款利率作为第三个假设情景。对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两个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不纳入假设情景,而是作为贷款风险测试中的调整因素。

在假设情景变化的程度上分别采取轻度压力、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评估在以上假设情景出现大幅不利变动的情况下,融资平台贷款的质量变动情况,并进一步测算因此可能产生的损失等情况。具体情景假设如下:

五、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步骤

在假设情景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1)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2)根据平台性质考虑对平台风险水平的调整;(3)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上的风险水平。即通过判断政府整体债务水平变化来测算其对融资平台还款能力的影响,继而对具体贷款形成最终的压力测试结果。

第一步,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并进行分类。

在操作中首先可参考监管部门意见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实际情况设定银行的政府债务率控制标准;其次以最近一期的财政报表数据计算在压力情景下的政府债务率水平,并按照压力下的政府债务率与债务率控制的比例对该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进行分类。为便于实施,可分为正常、关注、预警、高度预警四大类,分类标准如下表。

第二步,将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分类结果映射到融资平台,并根据融资平台性质不同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水平进行调整。在调整中可设定两项调节系数:一是行政级别调节系数,比如省级平台和国家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1,副省级和省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地市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9,县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7。二是机制建设调节系数,如果平台为纯融资性平台(即只承担项目融资任务,不承担建设、运营任务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0.8,如果机制建设较完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

第三步,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的风险水平。一是对同一融资平台下的多个贷款项目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按照政府偿债能力分类和项目重要性两维进行贷款资产质量分类的调整。具体调整幅度可参考下表。

二是按照项目还款来源类型进行调整。如项目自身有收益且现金流能覆盖贷款本息,或者融资平台市场化程度较高,自身经营收益(剔除土地出让收益)能覆盖贷款本息的,即表示该贷款项目对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不敏感,建议将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调整为正常情景下的分类水平。三是政府偿债能力分类达到关注类(及以下)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应至少下调到关注类。

六、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结果的应用

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地方财政收入不同程度变化的压力测试,首先可以较为清楚地分辨出目前各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在不同压力情景下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政府偿债能力不同的地方及平台在各种压力情景下的表现情况。如在压力情景力下,有多少正常类的地方融资平台降为关注及以下,有多少贷款项目资产质量分类下降,下降的幅度是多少,资产质量恶化的贷款特征分析等。使得银行能够更加审慎的区别对待融资平台,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