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小实验总结范文

科学小实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小实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小实验总结

第1篇:科学小实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学步道;初始课;问题反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4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24

大姜小学自2016年开题研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步道研究。为了在编写出教材之前,能够对数学步道课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经过研究,决定从现有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选取部分内容适当修改,开展初始课展评活动,力求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在设计教材文本时有一个参照体系。

一、 各课出现的问题

从2016年5月到9月,我校课题组教师共出示数学步道初始课5节。分别是二年级《寻找一千米》、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二年级《长度单位的认识》、四年级《关注我们的生活空间》、五年级《校园中的数学》。课题组老师通过整理和评课,将各课出现的问题汇总如下。

(一)《寻找一千米》问题反馈

应利用课前时间,跟学生说明活动公约,如让学生知道在听讲和实践的阶段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在课前或课刚开始时应提醒学生本节课的规定,介绍用到的学具(工具)。组织站位时,要确保学生能听清教师的任务,如让学生围成一圈站在老师周围或让学生分成两列站在老师两侧,及时交流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应明确小组的角色分配,要设置记录员、操作员、检查员等角色。每组一个学生拿纸笔即可,要强调组长的协调组织作用。

应设计任务单,引导学生活动。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学生研讨设计解决方案,经历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最终呈现研究结论。

应听学生的思路适当确定方法,而不是提供方法。可以通过比赛制、小组选择制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通过对比选出解决方案。教师则应参与到相对较弱的一个小组中去适当指导。

应及时对本节课中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回收整理。

应注意低年级与中高年级数学教学思路不同,课中与课后引导语不同。

(二)《人民币的认识》问题反馈

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推销叫卖的语言,渗透全人教育理念。课前强调记录的方式方法和必要性。让学生明白活动目的。上课开始时下发记录表,避免遗失。组内分工要明确,设置售货员、收银员、会计等角色。购物前先观察学习,借鉴布置自己的展台。可以让学生排队购物。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买卖活动,引导说明记录表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记录自己交易的过程,并按照数量关系进行记录。让学生反思交易记录,总结自己的物品畅销与不畅销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并且要根据记录进一步开展课下活动,保证反思结论能够进一步应用,确保整个思考环节的有效性。在整个活动中,数学关键词应用数学语言,保证数学的严谨性。

(三)《长度单位的认识》问题反馈

要有充足的课前准备。事先让学生认识卷尺等。必须强化小组作用,权责明确。要合理安排课时,部分内容应在室内上,如分米、厘米、毫米的应用。米、十米、百米、千米的应用则在室外完成。课堂环节不应过细,设计活动要避免繁琐,突出一到两个实践问题。上课伊始说明课堂主题及内容操作,中间学生活动,教师巡查引导。下课前10分钟小组展示或课堂总结。应合理安排时间,如最后一个环节没有来得及涉及。可将其(寻找1000米)作为课后探究作业,例如,在学生探究出100米的长度后,可以引导学生大体估计1000米需要选取怎样的区域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课后探究证明。整节课要注意让学生反思,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关注我们的生活空间》问题反馈

本次活动的操作内容需1节课完成,学生的活动量较大。建议学生分组,由各小组分别完成测量任务。教师可在学生分组活动前提示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可行的方案,集思广益,然后再开始测量活动。分组时适当减少小组的人数,增加小组数。划分任务时,可让每组承担2-3项测量任务,以便小组间交流时引发讨论和思考,形成思维碰撞。学生的测量数据最好取整数近似数,有利于学生的计算。应提醒学生,每个教室大小相同,启发学生只需测量其中一个就行。学生测量操场时,可以适当提供其他的测量方案:步测、目测,或者以30米或50米为单位插标志。建议教师及时指导,避免学生操作误差过大。

(五)《校园中的数学》问题反馈

本次活动内容太多,建议3课时完成。第1课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准备,通过抽签进行分组。可以先让学生在校园中找到相关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再让学生修改任务单进行活动。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让学生先认识测量工具,明确使用方法。避免因教师不能及时指导,造成个别测量结果误差较大。评价不能只论分值,还要注重学生在设计中的亮点。任务分配要合理统筹,避免有的任务被过多的小组研究,有的任务则没有小组能完成。

二、应该注意的问题

通过分析问题反馈,我们认为在设计数学步道教材文本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应当合理设计课堂知识容量。有三节课出现了无法将预设内容完成的情况。数学步道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课程,要留给学生充分探究与思考的时间。每一堂课的容量不应过大。因为,我们是培养的学生的素养,而不是知识本身。学生思考的过程,探究的过程才是最主要的。

应当合理安排小组分工。现代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团结协作。学生步入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能力就是沟通能力。小组分工应当是在学生讨论中产生的。但鉴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低年级由教师进行安排。等到学生熟悉扮演各种小组角色后,在高年级即可让学生自主讨论产生分工。

任务单设计应有层次性。部分课例中,任务单要么设计过于详细,要么过于简略,造成学生探究过程中不是没有自己的思考成了任务单的机械执行者,就是无知如何下手,乱成一团。以上问题也在于学生之间的水平不是平衡的,单一任务单并不能符合全体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考虑设计层次性的任务单,让学生有根据自己能力选择任务单的权力,让各个层次能力的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所成长。

应注意课前5分钟的准备内容。在测量过程中,出现问题集中在学生不认识卷尺,也搞不明白卷尺上的刻度。测量方法不准确,测量结果误差大。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不明白具体要做什么,队形也比较散乱。所以,在课前5分钟准备时,应让学生了解活动公约,知道可以做什么,可以怎么做。如果遇到探究用具学生并不熟悉的情况,可以在此时间介绍给学生,降低学生的探究难度。

参考文献:

第2篇:科学小实验总结范文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 构建体系

XX年12月,课题正式立项,根据课题方案,结合我校、我班教育工作的实际,经过认真的研究讨论,确定了提高班主任老师的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目标。在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制订详尽的实施方案,并与其他班主任老师紧密联系,进行班级管理方法的碰撞,与教务处、教科室和各科教师相互协作配合,共同实施。

2、制定严格的课题管理与研究制度。为使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对自己严格要求,随时积累研究材料,随时归档,并严格遵守学校课题管理办法,科学规范地开展课题研究。

3、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为了提高自身对班主任工作的全新认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积极进行对班主任工作的学习和探究,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业务素质并通过网络学习教育专家的讲座,以提高理论修养。

第二阶段:实施方案 随时调控

XX年12月,课题正式开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面对新的形式,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教育改革,是班主任工作时代性,先进性的体现。班主任在培养目标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一代新人培养成具有个性特长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在师生关系方面,树立新型的民主教育观。在生活方式上,要树立开放的整体教育观。

(二)统筹兼顾,一丝不苟,全面发展。

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主要是对班级学生全面负责、全面管理,即德、智、体诸方面都要管。如思想教育、学习任务、劳动、体育卫生、课外、校外活动、少先队工作,联系科任教师、沟通家长和社会教育力量等等,凡是涉及到学生的教育、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必须要管。

首先。我针对班级中的暂困生制订了详尽的转化计划,并把孩子们的进步写成案例的形式进行积累,总结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方法。

其次,处理好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班主任工作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起着促进作用,任课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德育渗透是对班主任工作强有力的补充。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同其他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保持高度一致,主动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互通情况,共同研究,制定措施,分工合作,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同时,及时地了解学生对各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反馈信息,以便搞好本班的教与学。

第三,处理好班主任与班干部的关系。班干部是班主任的有力助手,班主任必须重视培养一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乐于为集体服务的干部队伍,组成班集体的核心。我支持班干部的工作,维护他们的威信,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但不掩饰他们的缺点。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主动承担责任,并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改进方法,通过工作得以锻炼和提高。

第四,处理好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班主任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纽带,争取和依靠家长配合学校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通过家访、家长会、家庭联系卡等形式,沟通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状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活动,防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消除个别家长认为学生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事的错误观点。

(三)常抓不懈,严格管理

班主任接触本班学生的时间和机会比其他任课教师要多,每天都处理从班集体到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事务,这就体现出班主任工作经常性。在工作中我经常性指导、辅导工作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抓细节养习惯

作为一个老师,无论你是不是班主任,无论你教什么学科,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要想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把常规工作做到位,以身作则,带领学生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并坚持不懈。

要想抓好常规工作必须从细节入手。比如班级卫生方面,我给每个学生分配了劳动小岗位,每个组设了劳动小组长,由劳动委员每天督促轮值的小组完成任务,小组长盯到个人。照理说这样够细了,但是时间一长还是发现问题,有人扫地不到位,三下两下就算了,有人不听劳动委员的话,有人拖地后不洗拖把------怎么办?我找班干部一起商量,再细化管理,由两个劳动委员轮流检查值日生情况,不合格的重做,连着几次重做的要罚做,拖地后检查拖把是否洗干净,否则重洗,最后由我检查合格后值日生才回家。每周一的大扫除结束后,也由劳动委员按照表格名单一项项检查。我在晨会课上教学生怎样用抹布折几个面擦东西,怎样洗拖把又快又好,并且公布,期末的劳动分数由劳动委员打分后小组过关决定,这样一来,学生劳动自觉多了。就这样,我们一直坚持到学期结束,班级的卫生也得到了好评。

“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看来,只要我们想得细一些,再细一些,在细节管理上下工夫,就能少走弯路,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的学生也会更出色。

2、民主建班、以制理班,以人为本,自主管理。

众所周知,战国时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其中的儒家和发家,一个是推崇仁义,另一个是强调法制。而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正是采用了两者的结合。首先通过学生自荐上岗,竞选班干部来培养民主气氛,另一方面,再实行充分的民主策略,也就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学生中来”,就是放手让学生集体讨论制定班级管理条例;“到学生中去”,就是让学生不断对照自己所定的条例来衡量检测自己,通过量化打分,来鞭策自己,从而不断进步。所谓“以人为本,自主管理”,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许多事情,我总是尽量鼓励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做。当然,首先必须培养一支精明能干的班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点带面,良好的班风、学风才能迅速形成。

第3篇:科学小实验总结范文

案例: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大小的测定,请同学们思考怎样测小石块的浮力?

生:用弹簧秤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再将石块浸没在水中测出弹簧秤的示数F液内,两次读数之差就是它的浮力大小, [板书:F浮=G-F液内]

师:可是如果是人在水里游泳,你能不能用弹簧秤去测他受到的浮力大小呢?

生众:不能。

师:看来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不是都能用弹簧秤去测量的。要知道他们的浮力大小必须先研究和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 (探究问题由教师提出)

师:大家可以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和所见所闻,猜想一下,浮力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请大家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并参与讨论)

教师总结归纳讨论结果: 浮力大小可能和{物体的体积 、物体的密度, 液体的密度, 浸入液体的深度} 有关。(讨论的结果不让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讨论结果)

师:既然浮力大小可能和上述因素有关,那么是和其中的一个因素有关呢,还是和其中几个因素有关,或是和它们都有关系?怎样来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

师: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浮力大小可能和上述因素都有关系,但是我们研究浮力大小和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例如在研究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必须将相同体积的同种金属块,分别浸没在浓盐水和水中的同样深度处,即保持物体密度不变,物体体积不变,浸入液体深度不变,这样才能得出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的正确关系。 (“控制变量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手段,应让学生在讨论实验方案和实验中总结出来)

师:下面请各小组设计实验,选择器材来进行研究,各小组比一比,看哪组实验设计最合理。(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和并进行实验,看着热热闹闹。应让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再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方案,然后再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来报告你们的实验探究结果。

生:只有物体密度或浸入液体深度不一样时,测得浮力大小相等,说明浮力大小与它们无关;而当其它条件都一样,只有液体密度和物体浸入液体体积不一样时,测得浮力大小不等。

师:下面我们用表格来记录我们的实验

(教师把设计好的表格发给各组)

教师总结结论: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密度无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F浮∝ρ液,跟物体浸入液体的物体的体积有关。

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这堂探究课似乎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等,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得出了结论。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动了手,亲自经历了操作的过程。但是,如果根据对科学探究目标实质的理解,这个教学案例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科学探究过程依然被直接灌输给学生,教师依然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与记录表格、得出结论 ,这些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过程都由教师取而代之了,学生仅仅掌握了观察和操作的技术,缺乏对研究过程的思考。

2.设计实验方案是探究课的重点,根据学生的猜想各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交流再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然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只是让各组设计实验选择器材来进行研究,致使实验的目的学生不明确,实验的针对性不强。

3.教师的权威性在有意无意中被加强了。在案例中老师强调让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来实验,讲清了什么是“控制变量法”,给学生指出实验中如何做,降低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脑的机会。

4.从案例中看到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科学探究只是流于形式,老师没能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没有有效地渗透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课堂上没有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结合案例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存在“科学探究”的误区。

科学探究的误区:

误区一: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深刻理解“探究”的意义,认为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就是探究,却脱离于学生的动脑。这种探究只流于形式,仅仅为动手而动手。在这种课堂上,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往往被当作纯粹的知识教给学生。一般是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就已经详细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理论依据、基本要求、整套的实验方法、所使用的各种实验仪器乃至最终的实验结果。然后,学生只要按照事先被告知的实验步骤做实验、记录观测结果、验证书本知识。这种动手的探究学习无疑使学生充当起了“操作工人”的角色,没有或很少有思考的过程。

第4篇:科学小实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理实验;探究;小组合作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教学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尤其是初二学生,学生刚接触物理,对物理学科不是很熟悉。因此,实验可以让学生形象地观察到现象,感受到物理之奥妙,进而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然而,现阶段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在很大程度上都被“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所取代。当然,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自身不重视实验,实验室仪器设备不全等。

对于如何上好实验课,充分发挥实验课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笔者浅谈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做好猜想与假设

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猜想与假设对实验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后面的实验设计及论证都是在猜想的引导之下完成的。所以,做好猜想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猜想不是乱猜,而是有根据的猜想,需要我们对实验提前做好分析,做出一个合理的猜想,以免走弯路。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分析一下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类比一下小孔成像。小孔所成的像也是倒立的,有大小之分,如何改变像的大小呢?可以改变一下物距,进而改变像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做出大胆的猜想:凸透镜成倒像的大小可能与物距有关,这样就为下面的实验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

二、实验设计方案要合理

实验方案的设计直接影响实验的成功与否,我们要紧紧围绕猜想来进行设计,并且要本着容易理解、便于操作的原则,将所有的预设情况全部考虑进去。实验方案一定要合理、简便。

我们再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将凸透镜成像类比成小孔成像。小孔成像何时成等大的像、缩小的像、放大的像,所成的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的切入点比较重要。本实验应该从等大的像开始,改变物距进而得到缩小和放大的像。让学生通过类比,将凸透镜成这三种像的位置找出来,然后测出多组数据,寻找规律。

三、实验数据的处理要科学,要便于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要得到准确的结论,关键是看怎样科学合理地处理数据,从而便于学生一目了然地得出结论。我们可以将凸透镜成像所得的数据在主光轴上做出不同颜色的标注,这样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数据分布的规律,进而进行总结。

再例如,在“密度”这一节,对测出的质量和体积的数据如何处理?当然,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观察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通过画图像观察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但是,画完图像后,如何形象、直观地得到结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可以将不同物质的图像画在同一张透明的坐标纸上,然后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大屏幕上,这样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图像,并能顺利地总结出结论。

四、评估与交流必不可少

我们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结论出来了,实验就完成了。任何一个实验都有值得注意、改进的地方,只有我们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做一个充分合理的评估,才能在以后的实验中提出建设性建议,才能对实验进行创新。

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学生之间可交流的东西、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如本实验在什么环境中做效果最好?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为何要调整到同一高度?如何确定像是否清晰?有时我们找不到像,为何?我们除了蜡烛,还可以用什么光源呢?等等。因此,只有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和交流,才有改进和创新的空间。

五、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实验及自制实验

教材上有很多章节配有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做好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完成实验,才会确信实验的结论,才能产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通过这些小实验,学生可以将新知识与学过的知识进行互补,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善于研究方法的总结

第5篇:科学小实验总结范文

一、让学生认识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重要实施方法。学生实验能帮助学生总结和验证物理规律,更好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我在讲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时,就带学生到水边看倒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他们看到在平静的水边,只有一个方向能看到岸边景物的倒影,即光线平行射入水面,反射光线也会平行射出,形成镜面反射。这时我让一个学生将小石子投入水塘中,激起一阵微波,水面的平静被破坏了,倒影就乱了。但这时却发现在其它方向也看到了紊乱的倒影。因为条件发生了变化,平静的水面变得凹凸不平,镜面反射变成了漫反射。通过这个生动而直观的学生现场实验,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

二、加强对比性实验的训练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近几年我常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设计一些对比性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比性实验可促进学生导出物理规律。对于学生易于形成片面认识的物理规律,设计针对性强的对比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初中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觉得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困难,但又往往形成片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子上的书籍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的实例引发,进而做“二力平衡条件”的演示实验(课本安排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保持静止时两边吊盘里砝码的重力,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平衡?”学生往往得出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如下两个有针对性的对比实验:①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原来的小车实验);②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小车)上,但两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自己否定了原先的片面论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另外,运用对比性实验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还可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等。

第6篇:科学小实验总结范文

一、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主要表现为:有好奇心,好问,好动,求知欲强,喜欢受表扬等。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不断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好习惯。结合科学教学实际,在课前或课后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摸索、探究、总结。例如,现行教材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课,教学“怎样使杯中的热水凉的慢些?”我让学生课后在家里做一个保温杯,第二天我们来检测谁的杯子最能保温。第二天各式各样的自制保温杯来了:有的精美好看、有的保温性能好、也有的粗制滥造……不管作品怎样,但都是学生亲手制作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课外拓展不仅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二、进一步促进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为主。演示实验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但只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他的可见度和清晰度总是有限的,对学生理解概念、认识事物有一定的局限性。分组实验比演示实验有更大的优越性: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多了,对所研究的对象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增大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能得到较大的提高。但他仍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一桌多人,一两个人做,其他人看的现象存在。部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再则,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受时间限制,大多数只能一次性完成,而一次性实验很难使学生获得完整、清晰、深刻的感性认识,只有反复实验,多次感知,才能形成表象,进而抽象出科学概念。课外拓展,特别是在家庭开展小实验活动,可以弥补以上不足。比如,在讲《物体的运动》之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器材。根据教材提示提出以下要求:第一,在有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动、静相互变化。第二,要具备各种转动、滑动、滚动、摆动等运动形式的特点。任务布置后,学生都动起来了,经过几天时间,有的制作了小风车,有的制作了小秋千,有的用线轴和皮筋制成小汽车等等。上课时,同学们拿出自制的实验器材,在老师的点拨下,都能较好的理解力能使物体由静变动或由动变静这一难点,熟练掌握四种运动形式的各自特点。

由此可见,课外拓展(家庭小实验)既可以为课堂教学服务,又可以应用和升华课堂知识。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7篇:科学小实验总结范文

摘 要: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培养,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展和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作用;地位;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110-0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技能训练,单纯应付考试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实验教学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几年,我在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搞好探究式综合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

一、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有实验验证法和实验归纳法。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这两种实验方法加强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

1.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2.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进行猜测,提出假设。然后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和总电路的阻值,由学生进行实验比较,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

二、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到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研究浮力实验,先将塑料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无论怎样压塑料块,塑料块最终都浮在水面上,由此引出浮力的概念,而后再将杯中水倒干擦净,将塑料块压到杯底(与杯底密切),然后倒入水,这时问学生:塑料块会不会上浮?学生肯定回答塑料块会上浮,实验结果塑料块没有浮上来。如此“奇怪”问题,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大胆地猜测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索浮力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出影响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系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水换成酒精、煤油,探索酒精、煤油对同样的物体产生浮力大小,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比较实验数据,加以分析和总结,得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总结以上实验,归纳和分析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探索,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三、拓展和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第8篇:科学小实验总结范文

1.简捷美

自然科学的规律力求简捷美,越是简捷的表述往往更能抓住事物本质规律。如刚刚接触物理的同学,会学习到很多诸如这样的描述,如谈到力的概念时,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既抓住了本质特征,又简捷明了。又如说到弹簧的规律时,说“受力与伸长成正比”,语言也非常简捷。再如公式:S=Vt,G=mg、P=m/v、I=U/R、P=F/S、W=F・S等。P液=ρ液gh、F浮=ρ液gV排等,都是用很简捷的数学公式来描述的。还如在平直公路上加速运动的小汽车,本来受四个力的作用,但所受力的合力就可简化为只受一个力,这样更有利于大家理解物体的受力与运动的关系。这种简洁鲜明的语言,不可谓不美吧?

2.对称美

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的物理课本里,研究的很多现象都具有对称的特点。如有概念上的对称:二力平衡,像拔河比赛;有规律和公式对称的,F1L1=F2L2,杠杆、天平、蜡烛跷跷板;有建筑物上的对称,如天坛圜丘;有热平衡方程的对称形式;有物态变化中的对称过程,如熔解与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有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图形对称,如光的反射;有凸透镜的结构对称和成等大对称实像;有电子的得失关系;有分子间的吸引力与排斥力对称的关系;有充电与放电的相反过程;有发电机与电动机的能量转化的对称关系;有单摆的摆动对称过程;有条形(啼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对称关系……这种对称,或在外在上有美感,或在科学内涵上有美感,细细品味,真是引人入胜。

3.图形美

翻开物理书,我们会看到很多能激发人兴趣的一些图形。有反映物理现象的图形,如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图;有反映物理规律的平面镜成像图;有描述物理规律的熔解与凝固图象、水的沸腾图象、能耗图;有小结物理规律的方框图、物态变化三角图、规律表格图;还有大量的电路图;各种各样的实物、实验图、实验设计图;有些图形还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如科学漫画:滑轮、磁场、大气污染图等;其中既有人的优美舞姿,如芭蕾舞;还有人们所喜爱的各种动物图形:鸡、猫、狗、海豚、鲸、蜜蜂、蝴蝶、旗鱼、箭鱼、鹰……不得不说,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赏心悦目的感觉和审美情趣。

4.实验美

广大中学生喜爱实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实验能给人以声光电色的感官刺激,如能发声的喇叭、铃铛、电铃、音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听觉兴趣;能传声的土电话、箭筒、电话等,都能吸引学生而引起美感;能发光的小灯泡、电子小彩灯、闪光灯的实验,同样使学生眼睛发亮;更不要说放大镜、幻灯机、哈哈镜了;而具有艺术性的实验,更能给人以良好的熏陶,如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手影游戏等;还有那些引人入胜的实验,更是让你兴趣盎然,如大气压的瓶口吞蛋实验、人造喷泉、蜡烛跷跷板、马德堡半球实验、筷子提米实验等;而那些出人意料的实验,如烧开水的小纸锅、人对温度和长度的感觉不可靠实验、惯性演示实验等更会激发你去思考,还有一些培养人的能力和智慧的小实验、小制作,如给鸡自动喂水器、自制电铃、温度自动报警器、控制楼梯口电灯的双连开关等,无不闪耀着智慧和创新的光芒!你若能够发现实验中的这些美,学习兴趣自然就深厚了。

5.科学美

科学规律总结的得出,都经历了艰苦的探索过程,有钻研精神的同学,总能在这种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中,发现科学之美。奥斯特是通过细心观察和反复地实验,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焦耳是用实验和推导的方法,总结得出电热规律Q=12Rt的。牛顿是用实验、数学、推理的方法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牛顿采用的这套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成为了当今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典范。课本里还从介绍一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事迹简介中,给人们以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类:在细微差别中有重大发现的瑞利,从他的身上就体现出细致精确、执着追求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还如,勤奋和悉心钻研的牛顿;为科学而献身的西维、济山吉和科罗契;有夜以继日、勤奋学习、坚持实验和不断创新的爱迪生;有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有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的科学家安培。此外,课本还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的杠杆、指南针、火箭技术和当代的水电站建设成就,如人造卫星技术、超导体研究成果、核能的利用等来教育和鼓舞青年一代热爱祖国、热爱科学!读到这里,我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被科学家们美好的情怀陶醉了!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感受:物理真美!当你的心底对物理之美有着认同的时候,学习物理也便成了一种快乐的事情!

第9篇:科学小实验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开放实验;研究型项目;科学探索;岩土力学

众所周知,实验既能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它得到了各类学校的高度重视,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在为实验教学出谋划策。在实验教学中,开放实验因框框少潜在作用最大,吸引着不少学者进行尝试与探索。

同样,近些年来,河南理工大学每年都要求各实验室将部分具备开放条件的实验项目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但同时又明文禁止教师强制要求学生进行开放实验。由于这一规定,尽管各学院设立了很多开放实验项目,但不少项目鲜有人问津。今年,笔者将开放实验项目设立成研究型项目,即以科学探索为目标、以实验为工具与手段的项目,进行了教学尝试。实践表明,学生在愉快的科研工作中掌握了实验技能,取得了创新性成果,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

一、研究型开放实验项目的设立

每年,学校要求各实验室设立一些开放实验项目,并汇总在校最新公告与教务处网页上公布,让学生自愿选择参加。对于这种自愿性的活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之所以对开放性实验的兴趣不高,原因有两个:其一是部分项目属于验证性或基础性实验,对这类试验,学生的兴趣一般不大;其二是对研究型(包括设计型、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宣传不够。

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有时设问和同学们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爱思考,有的还在课外查资料找证据,可见学生对科学探求感兴趣。那么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寻求解答呢?为此,我们尝试设立科研小课题,把实验作为科学探索的工具与手段,确定研究型开放实验项目。

鉴于大三、大四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水平,不宜选择高深的科研课题作为开放实验项目。因为太难了,或者耗费时间太长,只会适得其反。近些年,笔者几乎每学年都与大三、大四学生打交道,承担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提出一些具有深化性或应用方面的问题,向学生简介其现状,有时也会提出一些可能的技术思路,鼓励同学们去探索。仅土力学这门课,小问题足有30多个。经和同学们讨论,最终从中选出4个小课题作为开放实验项目:“前期固结压力确定方法探讨”、“快速固结实验与常规固结实验对比分析”、“焦作土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研究”、“不同节理性状对岩体抗剪强度影响的研究”。这4项小课题所涉及的室内试验有“高压固结实验”、“快速固结实验”、“固结试验”、“计算机控制的直剪实验”、“岩土材料破坏过程RFPA试验”,此外,还涉及到“直剪实验计算机控制软件的操作学习”、“含水率对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电镜扫描实验”以及其他多项土工实验。由此可见,研究型开放实验项目的实施除了能提高学生研究创新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新的实验知识,复习已学过的实验内容,从而较全面地掌握这一专业领域的实验方法与技能。

当研究课题和相应的实验一确定,很快就有100多人次的大三大四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二、实验项目的开展

1.明确分工与要求

岩土工程问题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确知性,因此要做好这几个小题目需要大量的实验资料做基础,以便采用统计的办法探寻其规律性。我们把每个学生的实验成果作为一个子样对待,这正好让同学们有充足的实验机会,人多人少都可以。

科研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以科学探索为目标的实验,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自始至终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为了让每个同学做到这一点,让他们感到自已的责任与重担,我们对每个小题目,任命组长,并根据参加研究的同学人数进行分工。“前期固结压力确定方法探讨”以高压固结实验为主,因只有6台仪器,一批只能安排6个人做。“焦作土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研究”是以“计算机控制的直剪实验”为主,设立了22个不同的剪切方向,可安排1人1~2个剪切方向。“快速固结实验与常规固结实验对比分析”可用的实验仪器比较多,要求1人1个快速固结实验和1个常规固结实验。“不同节理性状对岩体抗剪强度影响的研究”是以RFPA软件为工具,基本上要求1人做1个节理形状和1个节理充填厚度情况的数值试验。

实验前,向学生强调:每个同学的实验是小课题不可缺少的内容,每个同学的实验成果是小课题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了就不完整,甚至影响到课题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2.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和质量控制

在以往的课程实验中,有的同学如蜻蜓点水,只在心中留下一点儿痕迹,实验没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但是要达到科学探索的目的,对实验的要求自然就高了,严格了。为此,在实验中,笔者全程关注与指导,并进行了全方位的质量控制,确保得出合格实验数据。

现场土样采集是本次实验的一个重要工作。为了便于对比,要求试验的土样的一致性非常好。考虑到目前焦作市基坑与地基多数在4m左右的位置,因此,本次试验主要采集此深度的样品。由于试验土样需求量大,能满足此条件的采集点以基坑为佳。我们的做法是先向学生提出采样点要求,由他们在学校附近的工地寻找采样点,再去确认。为了保证土样的质量,在土样采集过程中,笔者现场示范、指导、控制,并和同学们一块采取土样。这样,在工作过程中学生学到了采样方法,知道什么是合格的土样,如何采集既快又好,同时感到采样的严格性以及在本次试验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笔者经常到实验室去检查、询问,了解实验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实验成果。对于一些现象和同学们一块进行分析,有效控制实验质量。

3.发扬团结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实验

本次设立的开放实验多数需要连续读数记录,比如固结试验和高压固结试验,前者一个实验需要3天左右的时间,后者一个实验需要7天左右。对于同学们来说,没有完整的实验时间段来做这样的实验。他们一边要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一边要做实验。所以,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尤为重要。考虑到实验的这种情况,在安排实验批次时我们将大三、大四男女同学组成年级性别混合组,以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与质量,同时也便于大三同学有机会和高年级同学交流。同学们在这次长时间的开放实验中发扬团结互助、精诚合作精神,相互帮助,有效地安排值班(包括值夜班),共同完成了这次实验任务。

4.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探索的能动性

书本上的知识多是经过概化的理论知识,实验过程可能有一些特殊的现象,与书本不完全一致。适时地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同学们积极探索。

在进行直剪实验时,计算机自动记录的剪应力-位移曲线出现毛刺现象。这种现象是否应该存在?联想到人工操作的直剪实验,剪切时应变环读数表的指针也是不断摆动的。如果表示成剪应力-位移曲线,也有很明显的毛刺现象。人工直剪实验由于剪切速率一致性的控制难度较大,这种毛刺现象不难理解。但是,计算机控制剪切速率非常好,所得到的剪应力-位移曲线似乎应该没有毛刺现象或者不明显。基于此,同学们检查仪器,对仪器仪表的接触采措施,结果毛刺消失了。

在直剪试验过程中,由于上下两剪切盒不断错动,剪切面积不断变小,实际的剪应力就不是通过读数得到的值,两者存在误差。这种误差有多大?对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会带来多大的误差?这种误差对工程应用影响有多大?有没有办法消除或减小这种影响?同学们放开思路,大胆设想,还真有一些奇思妙想,说明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只要有效激发,思路无穷无尽。

在对土体内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实质、含水率对抗剪强度影响的机理等等问题上,也是同学们颇感兴趣的问题。经过讨论,同学们获得一定的新认识。

三、研究成果的总结

在实验结束后,每人需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同时,在完成同一课题下的全部试样实验后,还要求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同课题的同学,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全部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与提升,编写科研小课题的研究论文。在实施过程中,以大四同学为主,要求全员参与。由于同学没有撰写研究论文的经验,研究成果的总结或研究论文的编写能力还比较弱,指导教师需要不断给予指导。经过多次修改,最终都撰写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小成果。

在对“焦作土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研究”成果总结过程中,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在22个剪切方向上的剪应力-位移曲线类型的方向性差异、抗剪强度指标的方向性、实际剪切位移总量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大而略有减小等等。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些问题,笔者又带领相关同学做了扫描电镜实验,从细观和微观上去寻求答案,进一步深化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四、心得体会

在此次开放实验项目中,学生踊跃参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结束后有不少未参加此次实验的学生提出希望今后能参加这类实验研究工作,可见此次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开放实验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指导教师应以其人格魅力和师生双方共同感兴趣的研究型课题来吸引学生;以精心设计、安排、指导和把好实验质量关来全方位锻炼学生的能力;以不断针对实验提出新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来使学生对实验研究保持持久的兴趣;以指导教师参与成果总结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学生实验的成就感。只有这样,开放实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