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纪律教育计划范文

纪律教育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纪律教育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纪律教育计划

第1篇:纪律教育计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知识;旅游英语教学;渗透;融入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海外游客量的不断增长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业发展的精髓和核心竞争力是旅游文化,这同时也是旅游英语教学中应当关注的重点。将旅游文化知识融入和渗透到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且对旅游英语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究旅游文化知识和旅游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旅游文化内涵

探究旅游活动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经济活动,但从其本质上看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与其他活动或者是其他方式不同,它带给人们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这种精神享受的来源就是旅游活动本身的文化属性。旅游文化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内在表现方式。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旅游文化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形成的、与旅游行为有关的物质精神财富,是旅游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的重要基础,对旅游者的全过程产生影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旅游文化渗透在旅游相关专业的各个方面,如旅游经济学、旅游教育学、旅游美学等。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旅游文化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旅游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如旅游过程中的建筑物、民俗风情等人文要素,这些旅游产品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在旅游英语教学中体现为专用词汇的表达和相关意思的描述。另一个方面是在旅游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最主要的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如常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南北文化差异等,这些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体现主要是强调相关英语表达的准确性以及相关的礼节,避免出现因文化差异导致旅游交际语言失误的问题出现。

2旅游文化知识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提升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就必须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旅游文化知识渗透,这样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有效地培养。旅游英语教学目的除了要教会学生熟练的应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之外,而且还要求学生表达出来的英语内容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要表达的具有一定水平。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不仅仅是旅游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西方文化的直接表达。因此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教育,这样才能够在英语表达交流过程中加入相应的文化内涵,提升表达的层次和水平。

(2)旅游业发展对旅游英语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

旅游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彼此碰撞、交流产生文化思维交流的过程。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入境游和出境游的火热发展,旅游业对旅游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旅游文化知识,能够将我国独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准确的传递给外来游客,这是未来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获得职业生涯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旅游文化知识是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3)融入渗透旅游文化知识能够提高旅游英语教学效果

旅游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具备相应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这样表达出来的内容才能够准确、丰富,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如果没有将旅游文化知识渗透到旅游英语教学中,那么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无法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有趣、科学的文化内涵教育,严重影响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效果。因此,一定要认识到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旅游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对相应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探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3旅游文化知识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的对策和方法

(1)协调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的相互关系

将旅游文化知识融入和渗透到旅游英语教学中,首要的就是要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协调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渗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采取措施。语言教学是旅游英语教学的基础和平台,而旅游文化知识渗透和融入则是旅游英语教学的重点和依据,对语言教学起到促进和辅助的作用。换句话说,语言教学是在文化知识背景下发生和完成的,文化渗透必须在语言教学中得到体现。

(2)科学渗透旅游文化知识

将旅游文化知识融入旅游英语教学中并不是对所有的文化知识进行渗透。由于旅游文化知识涉及多个方面,而且覆盖面很广,要想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就要根据旅游英语教学的内容对相关旅游文化知识进行筛选和选择。首先,选择与英语教学内容相关的直接知识,包括旅游产品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宗教知识和地理知识等。其次,要科学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与货币、住宿、餐饮和相关的政策规范等,这些相关知识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旅游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采取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

应用性和实践性是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旅游英语教学内容和旅游文化知识都十分丰富,尤其是旅游文化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完全依靠教材和课堂教学根本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因此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的课前和课后进行定量的与旅游文化知识相关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应当为学生选择相应的学习教材,避免学生走弯路。其次,在课堂教育过程中,不能将旅游文化知识翻译成为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对学生参与到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情境导入、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使用等,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总结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旅游文化知识,除了要注重渗透过程以外,还要对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进行明确。可以通过比较灵活、综合的方式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和总结。例如在进行中西方餐饮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模拟的中西方用餐礼仪扮演课,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对之前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这样教师就能够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了明确的掌握,而且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道讨论、归纳,加深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学会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观察,由于旅游文化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为了避免学生在某个问题上出现“钻牛角尖”的问题,教师还要注重旅游文化知识渗透的“度”,要做好引导者工作。

4结语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旅游文化知识不仅能够提高旅游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旅游英语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好旅游文化知识与旅游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多样的教学手段,不断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和渗透旅游文化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宏彬.旅游文化渗透与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0):164+193.

[2]李彩霞.浅谈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旅游文化的融入——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0-61+72.

[3]金苑.文化因素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民营科技,2013(4):122+300.

[4]孙景美.浅谈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26,128.

第2篇:纪律教育计划范文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绿色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33-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无法回避的共同问题。人们认识到光靠治理污染已经无法从根本上保护环境,要保护环境就必须从源头消除污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可持续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形成了绿色化学的概念。绿色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和使用,但它不是一般的控制污染,而是从根本上消灭污染,它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是一门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的化学[1]。此后,人们赋予这一新事物不同的取名: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等。

一、绿色化学的内涵

绿色化学不同于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污染物的分布、存在形式、迁移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科学。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是“原子经济性”,即充分利用反应物中的各个原子,因而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防止污染。绿色化学的特点是:(一)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二)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催化剂、溶剂)下进行;(三)减量、循环、重复使用;(四)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具有高选择性,极少副产品,甚至实现零排放;(五)产品应是对环境友好的;(六)满足价廉物美的传统标准[2]。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二、无机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

(一)无机化学理论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

在进行理论课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有关绿色化学的内容,进行及时的、适当的知识加深与更新以及思维的拓展。例如在介绍H2O2的制备时,目前的方法是乙基蒽醌法[3]。以H2和O2为原料,乙基蒽醌和钯作为催化剂,苯作为溶剂。乙基蒽醌在钯存在时可被H2还原为乙基蒽醇,而乙基蒽醇易被O2氧化成乙基蒽醌和H2O2。生成的乙基蒽醌循环使用。反应过程中消耗的是H2和O2,生成的是H2O2。由此为切入点,可引入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即原料的重复使用,并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在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较之传统的制备方法,这是一个典型的绿色化学方法。又如制备NaClO3,学生常会提出以Cl2和NaOH反应来制取,反应如下:

3Cl2+6NaOH(热)5NaCl+NaClO3+3H2O

从反应式可看出,原料中有5/6的氯生成了NaCl,未被利用,从而引出绿色化学原理的核心内容之二,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它的目标是在设计化学反应时使原料分子中的原子更多或全部变成最终希望的产品中的原子,使原子利用率尽可能高,最大限度地实现零排放。据此引导学生采用电解热的NaCl溶液,制备NaClO3,反应如下:

2NaCl+2H2O2NaOH+H2+Cl2

Cl2+2NaOHNaCl+NaClO+H2O

3NaClO2NaCl+NaClO3

生成的NaCl可循环使用。其实在无机化学教材中,可以挖掘的内容很多,只要是一个有心人,会发现教材中处处可见绿色化学。例如,讲到氢时,介绍氢能源的利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一章时,可讲一讲干电池的污染、氢燃料电池的利用;在配合物的应用部分可介绍无氰电镀等绿色工艺。讲到卤素一章时,增加“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利弊、新型消毒剂ClO2、毒气与军事、氟污染与人身心健康、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开发利用氟氯烃清洁替代品”等教学内容。讲到氧族、氮族元素时,组织“酸雨的危害与防治、水体大气污染与防治、臭氧层空洞、水体富营养化、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与大气污染”等这些教学内容,不仅渗入了绿色化学的理念,而且也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充实。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适时或适当地把绿色化学的思想和知识融入到无机化学的教学中,所用的教学时间多则7-8min,少则2-3min,在一节课教学中占时不多而又画龙点睛。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教育,使他们意识到绿色化学对于人类及其所赖以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同时又不对原本紧张的教学时间安排造成新的冲击,还可使教学内容显得丰富生动,增强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

1、整合、精选实验内容

无机化学实验是为大一新生开设的实验课程,作为基础化学实验,开设的内容较多。其中有些实验与后续的实验课内容互相重叠,互相交叉,造成实验内容的重复,课程安排缺乏全局性、整体性。造成化学试剂的用量和实验室“三废”的排放量变大。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药品的消耗和产生的废物更多,因此,首先要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例如,溶液的配制、酸碱滴定、天平的使用这些实验无机化学实验中有,分析化学实验中也出现,就可以进行实验内容上的调整、筛选和重组;玻璃加工实验也同时出现在无机和有机实验中,也可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在实验项目的安排上不仅满足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需要,同时也要体现绿色化学的教育的思想。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本着将毒害降低至最小的宗旨,合理选择实验内容,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在实验内容上,尽量根据低能耗、低毒原则进行筛选。

2、开展封闭式实验[4]

对于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传统的方法是在通风橱内进行,这样只能避免对小环境的污染,有毒有害气体还是排放到空气中,造成对大环境的污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将反应装置设计成封闭式,使反应在封闭状态下进行,并能在系统内部将反应产生的有毒气体吸收掉,实现零排放。例如,卤素实验中,既要制备氯气、氯酸钾、次氯酸钾,又要进行氯气的一系列性质实验。可将从气体发生装置出来的气体,导入收集装置,再依次通过装有NaOH的两个具支试管,这两个具支试管分别放在装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实现次氯酸钾、氯酸钾的制备,最后气体再转移到点滴板,点滴板中依次加入品红溶液、蒸馏水、KBr溶液、KI-淀粉溶液、NaOH溶液。将气体的产生,收集、性质和尾气吸收实验串联在一起,气体不易泄露,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进行微型化学实验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微型化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来,微型化学实验是着眼于环境安全和污染预防的需要,用尽可能少的药品,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5]。微型化学实验具有节省试剂、减少污染、缩短实验时间、安全、节约经费、便于携带等优点。我们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并作了实验上的一些改进。例如,元素性质实验,所用药品种类多,份量大,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试剂浓度,尽量改用点滴板替代试管做实验,或在滤纸上进行有色反应的实验,使药品用量大大减少。又例如,上面提到的卤素的实验,氯气的制备就采用微型化的注射器和具支试管。具支试管(5ml)装入KMnO4,注射器(5ml)中吸有浓HCl,这就是气体的发生装置。SO2的制备也是用这样的装置,并与点滴板联合,进行性质实验,最后用碱液吸收多余的气体。这样药品用量很少,又不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缩短了实验时间,改善了实验环境,降低了废气和废液的排放量,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语

绿色化学是在环境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在传统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化学。作为高校化学教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把传授绿色化学知识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用实际生动的范例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按照范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将绿色化学知识自然、生动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使绿色化学的理念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贯穿于他们以后的工作中。实践证明,将绿色化学渗透到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做法是可行的。通过绿色化学教育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渗透,学生反映他们的知识面扩展了,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了解了绿色化学,接受了绿色化学。因此,这种有效的做法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为推动我国的绿色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保护我们的家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nastas P T,Williamson T C.Green chemistry – designingchem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M\].ACS Symoposium Series 626th,Washington D C: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96.

\[2\]苏惠,徐翠莲.基础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探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5(3):65-66.

\[3\]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0.

第3篇:纪律教育计划范文

一、低碳经济和绿色化学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社会出现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生产、消费模式。以碳为主的能源物质在被人类利用之后,都变成了以CO2为主要物质的气体,造成了温室效应、蝴蝶效应。在多哈提出低碳经济理念之后,全国乃至全球都在倡导低碳模式经济。Lowcarbon是低碳的英文诠释,是指排放更少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而低碳经济是一种高效的、环保的经济模式,其特点是耗能更低、污染更少、排放减少等,要求在利用能源时提高使用效率,且着重于清洁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从碳到低碳是一个从化学到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它与我国的化学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联。绿色化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通过清洁能源、原子经济等内容的学习,可实现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对化学原理的转化,通过化学方法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和应用,在研究过程中,弱化有害、有毒作用,强化其绿色作用,从技术和经济角度分析,绿色化学能够从源头、生产过程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减少并降低污染。因此,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贯彻“低碳经济”的观念,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化学教育中重视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教育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以及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化学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化学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利用化学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同时,学生能够从化学教育中了解化学物品给人们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影响,且能够借助化学手段治理环境污染,开发并且利用化学资源。另外,化学教育中要强调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心,当学生在遇到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时,能够利用化学知识科学地解决问题。由此可知,我国新课程对中学化学有了全新的诠释和要求,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对中学生进行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教育的基本策略

中学化学教学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突出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主题,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学教育与人性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在平时的化学教育中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贯彻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观念

让学生接受绿色化学思想,把绿色化学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初中和高中的化学课本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绿色化学都有涉及,但仅是停留在书本的概念之上。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绿色化学的理解。如利用周末时间带学生到化学工业园进行参观、实践,亲身接触化学物质的转变和生产过程,形象地说明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低碳经济的影响力。介绍空气污染及防治,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绿色化学及其主要特点,在教学中尽可能渗透、强化绿色化学的思想理念。例如教授温室效应及其危害与防治,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同时通过绿色化学的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正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

(二)建立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意识

人教版新课程下的化学教材,着重于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内涵、概念。例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述了酸雨、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的关联;介绍了循环操作、交换剂再生、催化剂中毒等概念;介绍了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介绍了与绿色化学相关的再生、使用替代产品、回收以及重复使用的工业化学内容。其中包含了许多低碳经济的理念,例如:以海水为原料提取镁、接触法制硫酸……这些绿色化学技术充分说明了低碳经济并不一定需要极高的成本,也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做好自己,就能很好地应对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为地球尽一份力量。

(三)从实验中体验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

绿色化学实验具有基本的5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ycling(回收)、reuse(循环使用)、rejection(拒绝使用)、regeneration(再生)。从化学试剂的选择、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化学反应结束后三废的处理等,充分体现了能源、化学试基础教育剂、化学反应、反应产物、剂量等的低碳化等特点。这些具体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化学实验微型化,实现绿色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要避免出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实验应在小烧杯或小试管中进行,在点滴板上观察。由于实验药品剂量的普遍减少,既节约了药品资源,又减少了化学污染,同时还能够直观地观察实验结果,效果非常明显。

2.优化实验内容、装置和方法。化学实验离不开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产物,部分实验产物具备毒性或者对环境、人体有害的特点,因此,实验中既要保证实验的效果,还要对实验的内容和仪器、方法进行改善,尽可能在密闭条件下或在通风橱中进行,以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

3.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化学实验为了能够得到科学、真实的实验数据,往往要产生许多废弃物,而这些产物却没有较好地得到处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反应洗涤、吸收或转化,将有害产物回收利用。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绿色环保和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还能给学生及早灌输低碳经济的观念,将普通的化学实验最终提升为绿色化学实验。

(四)实践低碳生活

第4篇:纪律教育计划范文

    有些有机化学实验因为仪器本身和实验操作的限制,不能设计成微型实验,必须选择做常规性实验。但是有机化学实验所用的试剂大多毒性比较大,而现有的实验教材中试剂的用量都比较大,为了实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教师可以提前预做实验,减少相关试剂的用量,如果实验效果较好,而且又不影响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等实验要求时,就可以适当减少试剂的用量。特别对于性质实验,在不影响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试剂的用量也可以采取微量化。

    2开设微波实验

    近年来,微波促进有机化学反应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微波辐射加热试剂用量少,生成物更纯净,回收率高,废弃物较少,不污染环境。因此可以将某些有机实验选择地改造为微波化学实验,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了环境污染。微波反应中的干反应避免了大量有机溶剂的使用,对防止环境污染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干反应成为微波化学反应研究的热点。尽管微波反应中的干反应需要载体,但有些干反应不需要载体却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如微波辐射合成阿司匹林[5]。计算机模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有些有机化学实验尽管污染比较严重,毒性比较大,但不能通过改进而减少污染,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采用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将实验讲解、规范操作等一系列的实验过程呈现出来。这样做既减少了以往性质实验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理回收处理“三废”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乱倒废液、废渣,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对于某些溶剂如乙醇、乙醚等要回收处理后循环利用。对实验中产生的废酸、废碱及其他污染物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另外,实现有机化学实验环境的绿色化还可以通过改进催化剂,不排放或少排放有害物质[6],这样可以对“三废”进行最大限度地控制。

第5篇:纪律教育计划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旅游;服务

所谓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所形成的,并且得到本企业所有成员信奉与遵守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与礼仪等内容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所含有的共同理想、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均是作为群体心理定势与氛围而存在于旅游企业员工当中的。员工在工作当中应当自觉自愿地遵照企业所具有的共同价值观及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所产生的作用不仅是无形的,而且也是无法加以度量的,就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那样调节着员工们的各种行为。旅游业是旅游企业服务人员和游客进行深入接触的一种服务业。旅游企业是一种感情密集型的企业。所以,对旅游企业而言,创造出一种更为优秀的而且更为重视提供优质服务与游客导向观念的企业文化显得更加重要。在旅游企业当中,员工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相互接触、交往非常频繁而且广泛,在此过程中的社交性礼节与感情交流均显得十分重要。鉴于旅游行业之特点,其企业文化之塑造不同于其他类型企业的文化建设。

一、企业打造旅游服务文化的必要性

旅游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要想取得成功,往往与关系营销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企业的这一营销方式确定了旅游企业很有必要打造旅游服务文化。关系营销之中心在于对客户忠诚。对客户忠诚之前提是让客户满意,而客户满意之关键在于让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一旦客户把他们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绩效感知和欲望进行比较之后,就能决定其欲望是不是会产生。期望、欲望和感知绩效所存在的差异程度是形成满意感之来源,期望一致与欲望一致的程度如果越高,属性满意与信息满意的程度自然也会越高,从而达到对产品与服务的高度满意。建立与维护客户关系之基础在于企业提供给客户以相应价值。笔者所说的价值主要是指客户从拥有与运用某一种产品服务当中所得到的收益和取得产品付出成本之差,主要体现为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质量与客户满意度等。旅游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价值就是其良好的旅游服务。

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旅游服务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服务岗位员工的旅游服务质量

企业服务岗位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方式将对服务质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旅游企业的调查证明,旅游服务岗位人员的信心、工作满意度与适应能力将影响到服务岗位员工的服务能力,从而影响到服务的质量。所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企业服务人员应当相信自身能做好这些客户服务工作。在服务当中,企业客户服务人员通过持续积累经验,提升服务能力与自信心。只要从事服务工作的员工坚信自身之能力,就会更为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从而克服客户服务之中的各类困难,全力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已经证实,服务岗位员工的自信心将对旅游服务的实际成效产生非常大的正面影响。二是企业员工会觉得自身工作能够实现或者将有助于对自身工作的价值观形成积极而愉快的情感。工作满意度这一概念之内涵十分丰富。企业员工的职务与工作环境当中的所有特点均将影响到旅游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主要包括了对企业管理人员、同事、客户、工资及晋升机会等诸多方面的满意度。在从事旅游服务的过程中,服务岗位员工的满意度肯定会影响到服务岗位员工的行为方式。能够提供满意服务的服务岗位员工更有可能积极地帮助客户,从而得到较好的服务态度,并为客户提供最满意的服务。三是服务人员所具有的适应能力主要是指服务岗位员工应当依据客户之要求,从而调整自身行为方式之能力。在适应能力当中,一个方面是服务人员应当依据事先所确定的服务项目,为全体客户提供相同的高质量服务,而另一个方面则是企业服务人员依据客户具体需求,灵活机动地为客户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但是,如果只是盲目地依据服务项目为客户提供服务,服务岗位人员就更有可能出现错误,从而难以满足客户所提出的个性化需求。所以,为了提高服务的质量,旅游企业管理层人员一定要采用授权与行为评估等各种措施,不断提升本企业员工的信心与工作满意度,激励其采用客户导向型行为方法,不断提高员工的适应能力,让优质服务真正成为全体企业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采取各种方式留住本企业优秀员工

旅游企业员工可以说是企业的代表,而企业中客户服务人员的行为习惯将对客户感觉当中的服务质量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为了给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企业应当全力吸引、招聘与培养本企业的优秀员工,并把优秀员工视为本企业中最为珍贵的资产。旅游企业在招聘服务岗位员工的过程中,应当运用正式的筛选程序,通过模拟旅游销售、导游及客户接待等服务岗位实际工作,充分考察应聘者是否具有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及相应的服务能力。现实中,许多企业管理层愿意耗费巨资去改善企业的硬件设施,从而提升服务设施之档次,但是却不愿意花更少的经费去改进员工们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也不会考虑到提高员工们的经济收益。实际上,一旦企业中最优秀的员工选择跳槽,那么就肯定会给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所以,企业管理曾应当深入了解本企业员工之所以跳槽的主要原因,并及时采取各项应对措施留住这些优秀员工,从而解决这一事关本企业生存的重要问题。

(三)注重于塑造旅游服务文化

一是要不断提升企业的内部服务质量。内部服务质量主要是对应于员工对于本企业所具有的归属感及工作热情而言的,是提升员工满意度的迫切需要。虽然企业文化之塑造主要是由本企业领导所发起并以身作则地去加以贯彻实施的,但是,来自于企业员工的基础性支持也是一样重要的。员工的行为动力主要来自于需要得到了满足。因此,企业就需要掌握其内部员工的情感,并切实建立起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有力情感支撑,从而让员工们的情感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并且促进旅游服务文化之形成以及发展。旅游企业在这一方面应当尤其注意,因为来自于员工的主动服务和强迫服务对于客户而言完全是不一样的心理体验。它会直接关系到客户服务质量的提升程度。在塑造旅游服务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切实形成以人为本和以价值为本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就一定要在企业内部做到真诚为人,切实以员工为主体,全心全意依靠员工,一心一意为了员工,唯有如此,企业才能获得员工的尊重,也才能从更高的层次上积极调动与激发员工们的工作动力。企业要想形成能够得到认同的服务价值观,就需要有一个能积极倡导与灌输这一价值观,而且能够为之做出榜样甚至牺牲的管理者,而员工也愿意付出巨大的努力,从而努力丰富与发展本企业的服务文化。

二是要不断提升企业的外部服务质量。要通过实施客户满意这一战略,塑造出客户满意的服务文化,进而提高其对服务的满意度。因为服务意识实质上是服务文化的一种内隐物,它能够内化于员工们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员工们的自觉工作行为。在服务意识的训练上,主要可以分为了解企业理念、分析服务的得失,建立服务意识等步骤。在此基础上,应当建立起独立性的服务指标。这种服务指并不直接地发生产品交换之类的服务。独立的优劣将直接决定本企业的前途与命运。对于旅游企业来说,独立指标更是凸显服务文化的重要标志,并且应当将指标视为考核与奖惩等的依据。一旦员工依据企业所拟定的服务指标圆满完成了让客户满意的服务之后,企业一定要对其行为予以强化,从而鼓励员工继续发扬这一行为,而强化的形式主要有赞许、奖赏、参与以及职务提升等。

(四)认真收集各类市场信息

旅游企业在目前这样复杂而多变的市场环境当中,不仅要及时收集、分析与处理各种类型的市场信息,从而及时作出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而且还应当面向客户群体收集有用的信息。虽然这项工作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的经费与时间。但是,事实上客户的信息是最为重要、最为可靠的。一个十分方便的来源就是直接和客户深入接触的企业服务人员。企业中的一线服务人员往往能够从众多客户那里收集到信息,从中就能了解到本企业服务工作当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容易引发客户的不满情绪,为何合乎不再购买与消费本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而竞争对手又要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来强夺本企业目前的市场份额等。因此,企业管理层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向一线服务人员了解市场信息与服务人员的自身意见,从而改进本企业的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第6篇:纪律教育计划范文

关键词:游憩、绿道、绿地系统、绿道系统

Abstract: The recreation is one of the city's main functions. Urban green space as an urban open space important part, no doubt assume people living recreation main carri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rban recreational and urban greenways system relevance, and in Xuancheng, for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reation summed urban greenways system planning ideas and methods.

Keywords: recreation, greenway, green system, greenway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基本概念

1.1 游憩

游憩,原意是指“业余消遣或娱乐的方式”。学术界对游憩的标准定义上存在争论。本文比较认同吴承照对游憩的定义,他认为游憩主要包括以下特征:非强制性;是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道德标准;是一种状态、过程和体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载体进行;多元共融性。简单地说游憩就是发生在居住地城市中的各种休闲活动。

1.2 绿道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聚居区等。绿道由“绿廊+ 慢行道+ 配套设施”构成。绿廊主要体现绿道的生态功能,是绿道的生态本底。慢行道是绿道休闲运动功能的主要载体。建设基本的配套设施是为了方便居民正常、安全地使用绿道。只有构成完整、串联成网的绿道,才能充分发挥生态、休闲、教育、经济多重功能。

1.3 绿道系统

虽然业内对绿道的定义较为详细,但对绿道系统规划还没有明确的解释。有学者从城市绿道系统规划的角度提出过绿道系统规划的个人观点,其表述为:城市绿道系统规划是指建立在绿地系统规划基础上,通过不同层级的绿道将城市、城郊、城镇、乡村之间的线型绿色空间有机联系起来,构建集生态保育、休闲游憩、经济产业、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网络系统。

2、基于游憩视角的城市绿道系统规划影响因素

游憩功能影响城市绿道系统的布局,因此从城市游憩的角度分析城市绿道系统规划必将产生一些重要的导向性因素,这些因素是通过分析城市居民的游憩行为特征而得来的。本位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2.1 游憩需求

游憩需求由游憩者的个体属性及游憩动机构成,游憩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属性、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收入情况都影响游憩者的游憩偏好。游憩需求是游憩活动发生的推动力,因此调查游憩者的构成特征以及他们对于游憩的需求对优化城市游憩结构、指导城市绿地布局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根据空间距离、游憩活动性质、游憩者数量和花费时间等因素,城市游憩规划一般分为3个层级:居住区游憩、城区游憩和地区游憩。由此推出城市绿道系统也可以从这3个层级上来进行规划布局。

2.2 城市游憩资源

城市游憩资源是指城市中能够激发游憩者游憩动机,进行游憩活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商业效益的游憩对象。其内容包括城市公园绿地、文娱教育设施、商业游憩设施以及城市特色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前期,应将各类游憩资源纳入城市游憩网络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合理分配这些游憩资源,通过游憩节点的设置和游憩廊道的组织,合理地利用土地,从而提高城市的游憩价值。

2.3 游憩绿地承载力

绿地承载力也称为绿地的环境容量,是一个从生态学中发展起来的概念,而游憩环境容量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水准给旅游者使用,而不破坏环境和影响游客体验的利用强度,是反映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

2.4 可达性

可达性在城市游憩研究中,主要是用来评价不同区位群体对于城市游憩资源享用的公平程度,并由此确定城市中缺乏游憩资源供给的区域,进而在城市绿道系统规划中予以重点考虑。许多学者已将可达性的研究范围拓展到城市游憩廊道的研究,提出了绿道、公园连接道、风景道等概念。

3、宣城市绿道系统规划

3.1 基于游憩视角的宣城市绿地调查研究

3.1.1 宣城市游憩需求的调研与分析

调查选取宣城市鳌峰公园、梅溪公园、响山公园、敬亭山公园、宛溪河风光带作为问卷发放场所。调查共发放了4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64份,有效率为91%。这364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16~24岁的居民占31%,24~35岁的居民占22%,50~65岁的居民占29%,这3个年龄段在游憩者构成中数量最多,而35~50岁左右的中年以及65岁以上的老年数量较少,可见青少年和50~65岁的老年人是城市公园等游憩绿地主要的使用人群。

调查显示,社区公园以及街头绿地是居民最重要的游憩场所,占到了居民出行去向的5成左右;社区游园、街头绿地和离居住区较近的综合公园、专类公园使用频率较高;而距居住区较远的大型公园,近郊远郊的游憩绿地使用频率较低,居民仅会在周末或节假日前往休闲游玩,大多在每月一次左右。

3.1.2 宣城市游憩资源调查与分析

宣城市绿地资源十分丰富。根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市区风景林地面积为22.7平方公里,生态景观绿地约为5.2平方公里,公园绿地1.0平方公里,防护绿地为3.2平方公里,生产绿地为0.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18.6平方公里。

宣城市区内有鳌峰公园、烈士陵园、谢眺公园和敬亭山公园,响山公园,宛溪河综合整治一期公园等,这些公园承担着宣城市民日程的游憩需求。宣城市郊野公园包括敬亭山风景区、夏渡森林公园、鳄鱼湖公园、水阳江沿岸湿地以及南部山区等,这些风景林地和郊野公园为城郊游憩绿地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承载宣城市民及其周边县市的游憩者节假日和周末的游憩需求。

3.2 绿道规划策略

城市中蕴含着大量的城市碎片,各种不同的碎片以不同的肌理为载体分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通过绿道系统规划,有效的将各种碎片有机串联起来,不仅满足城市绿化的需求,也为市民提供一个游憩的平台。

在横向上,以游憩距离、时间、可达性等因素为要素,通过“游憩环”的形式将城市碎片分类整理,形成主题鲜明的各类绿化环道,对城市碎片进行初步梳理。在纵向上,以河流、道路、绿地等元素为载体,通过“游憩射线”的形式将城市碎片再次分类,形成特色鲜明的绿道射线,与“游憩环”相连接,形成完整的城市游憩系统。

3.3 绿道系统规划

从区域游憩的角度出发,利用山体走势、河道水系、公路系统,建立完备的生态绿化廊道,将市区内的城镇绿地、农业生态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城区绿地融为一体,形成“一心、三环、七廊、五片区”的绿道网络。

“一心”:敬亭山风景区,市区生态绿地系统的核心。

“三环”:敬亭山、水阳江、鳄鱼湖、夏渡森林公园,结合的青弋江、南漪湖、麻姑山、南部群山及星罗密布的水系够成市区绿地生态网络的骨架。

内城观光带(内环):由合杭高速南段防护绿地,鳄鱼湖、水阳江中断、敬亭山风景区组成,形成绕中心城区的绿地生态廊道。

环城防护带(中环):外环路防护绿带构成

环城游憩带(外环):由南漪湖、水阳江北段、青弋江、南部山区、水阳江南段、麻姑山山脉组成。

“七廊道”:水阳江生态廊道,沿合杭高速生态廊道,宛溪河——鳄鱼湖——夏渡森林公园生态廊道,鳄鱼湖——采金湖——青弋江生态廊道,敬亭山——西部山丘——青弋江生态廊道,敬亭山——官塘湖生态廊道,双溪河生态廊道。

3.3.1交通绿化廊道

交通绿化廊道主要为防护廊道,分为高速公路、铁路、对外交通道路绿化廊道另附带高压走廊绿化廊道。

高速公路两旁绿化各留50-100米;环城路两侧各留50米; 铁路两旁绿化各留50米,共100米宽;对外交通道路两旁绿化各留20米,共40米宽高压走廊两旁绿化各留50米,共100米宽。交通绿化廊道内禁止各种开发建设,允许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

3.3.2河流绿化廊道

河流绿化廊道不仅包括水阳江、青弋江绿化廊道,也包括其支流绿化廊道,同时还包括各种生态湿地绿化廊道。

水阳江、青弋江两侧绿化廊道不低于100米;宛溪河,双溪河以及青弋江、水阳江的其他一级支流两岸绿化廊道不低于50米;梅溪河、道叉河、泥河、清溪河等其他二级支流两岸绿化廊道不低于20米。其他生态湿地四周的留出至少50米生态缓冲区。

以上各廊道两侧和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两侧的绿化宽度,决不能以任何理由减少绿化宽度。

绿化廊道内禁止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允许相应的配套设施的建设。

3.3.3山体绿化廊道

山体绿化廊道主要有:从西部山区经敬亭山到水阳江沿岸山丘绿化廊道,从南部山区经夏渡森林公园伸向主城区的绿化廊道。

山体绿化廊道以山体轮廓线为界,局部地区需为廊道的连续性留出一定的绿化空间。

山体廊道内禁止任何开发建设,除了必要的配套设施外,还可以适当的保留居民点,山体绿化廊道可以结合林地等生态型农业用地。

4、结语

绿道系统的建立是涉及各个层面的系统工程,需要规划部门、交通部门、旅游部门等多方面的配合与努力,并充分借鉴国内外绿道系统的先进政策经验。随着我国社会游憩需求的不断增长,如何使城市绿地系统全面发挥游憩功能、满足居民日常休闲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居民是规划行业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吴承照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城市游憩学朱立新东南大学出版社

(3)人居环境绿地系统体系规划李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第7篇:纪律教育计划范文

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友好化学,是指[1]在制造和应用化学品时,应有效利用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危险的化学试剂和溶剂。其目的是节约资源,从源头防止污染,将治理环境从治标转向治本。其两个最显著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通过化学转换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子。理想的原子性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100%)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即实现废物的零排放。

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

我院无机化学实验是为材化、生工、化药学院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非常重要,当学生进入实验室做第一个实验时,指导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结合实验可能用到的有毒、有害药品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这些药品对环境和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它们的主要来源,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方法。例如:实验室经常用到的硫酸.硫酸具有腐蚀性、强酸性。废弃硫酸会对地下水,对土壤造成污染,实验中应尽量减小其用量。在无机化学实验中还经常遇到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有Hg、Pb、Cd、Cr等毒性显著的元素,它们是主要的水污染物和土壤污染物,也应严格控制用量。通常无机化学性质实验取用试剂一般1-2ml,可改为点滴板操作,试剂取用的量几滴即可,.尽量减少药品用量,减少污染源。通过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有毒有害物质就在我们身边,无机化学实验是一个不可怱视的污染源,废液、废气、废渣都会对环璄造成污染,从而改变学生在实验室随意大量使用试液,乱倒废液、废渣的现象,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按照绿色化学理念,无机化学实验中使用化学品应遵循4R原则[2]:减少用量(Reduce)、不用危险品(Reject)、循环使用(Recycle)、回收重用(Reuse)(1)减少用量例如:在检验SO42-离子的实验中,学生往往一下子加入了较多的BaCl2溶液。假如在实验前向学生讲解钡类化合物中毒性最大的是易溶于水的BaCl2,水中钡离子最大允许浓度为1.0mg/L,过量的BaCl2转入废液中会造成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并且让学生通过查表知道BaSO4是溶解度很小的不溶性盐,在1L水中仅溶解1.05×10-5mol(25℃),只要加入少量的BaCl2溶液即可观察到明显的白色沉淀现象,这样既节省了试剂,又达到了实验目的,更重要的是净化了实验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2)不用危险品例如:做沉淀反应的目的是根据溶度积规则及平衡移动原理验证沉淀的生成、分步沉淀及沉淀转化。传统沉淀反应实验选用的试剂有:Pb(NO3)2、AgNO3、K2CrO4,而Pb2+、Cr6+是有毒金属离子,Ag+是贵金属离子。根据绿色化理念在选择试剂时,尽量不用有毒化学试剂,而用低毒或者无毒试剂代替,可将沉淀离子及沉淀剂改为Cu2+、Zn2+、硫化钠、氢氧化钠,这样在降低了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的同时,也达到了验证溶度积规则及平衡移动原理的目的。传统实验和改进实验的对比分析详见表1。(3)循环使用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实验中过氧化氢氧化性的验证,传统实验是Pb2++S2-=PbS黑色沉淀,PbS+4H2O2=PbSO4+4H2O,Pb2+是有毒金属,从绿色化学角度考虑应淘汰,将这个实验改为I-与H2O2反应则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棕红色,即可证明H2O2将I-氧化成了I2此实验方案现象明显,使用试剂种类少,且碘是可再生原料,符合绿色化学原理。.(4)回收重用例如:四氯化碳萃取碘的水溶液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然后在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紫红色刚好消失,利用反萃取把四氯化碳分离出耒,最后进行蒸馏,使四氯化碳回收再利用。通过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做实验旳兴趣,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及创新精神,加深了对绿色化学提倡“更安全”概念的理解。

3推广微型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校为解决化学专业耗资巨大的三废处理问题、实验安全问题及一些试剂价格过于昂贵而发展兴起的一种新实验方法,它的试剂用量是常量实验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目前常规无机化学实验,药品用量较大,不仅造成浪费,还污染环境。因此在高校无机化学实验中开展微型实验非常必要,制备实验的产品数量要以不超过后期测定的需要为原则,性质实验点滴化。将常规实验裝置进行改进或采用先进的微量手段代替以往的常量测定。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仪器,如:红外、紫外、色谱、核磁共振等,可以有效的将合成与鉴定融合,并对少量产物进行定性、测定。从而实现了以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目标。如性质实验,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试剂的浓度,减少试剂的用量。微型化学实验的主要优越性在于:试剂用量大大减少,同时减少了相关辅助材料、水电的消耗,降低了实验成本,大大的节约了费用,也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此外,因为微型化学实验产生的“三废”量很少,不但改善了实验环境条件,而且极大的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微型化学实验具有减少污染、安全、节约实验经费与时间等优点,是化学实验绿色化的重要手段,值得大力提倡和采用。

4实验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中的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无机化学实验由于实验项目内容覆盖面大,实验所需要试剂和药品种类繁多,学校实验室一般废弃物大多简单处理就直接排放,特别是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缺乏回收处理,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也是成为实验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3]。因此引导学生把用过的酸类、碱类、盐类等各种废液、废渣分别回收,达到一定量后,根据其性质进行处理,这样对减少浪费和减轻污染十分必要。对于废酸可用于冲洗厕所,也可以进行中和处理并达到规定的pH值[4]后排放。对于重金属及其盐可加入碱、碳酸盐、硫化钠使金属离子变成氢氧化物、碳酸盐、硫化物沉淀。对于有的可利用离子,可以保存在专门的废液试剂瓶中,用于其它实验。无用残渣埋于地下。废铬酸洗液用高锰酸钾氧化后循环使用;含银废液可制成硝酸银变废为宝;含氰化物废液可倒入碱性亚铁盐溶液处理;汞:可以用注射器收集起来放入瓶中用水覆盖,微小汞粒撒上硫磺粉。总之,废弃物的处理应根据“变废为宝、安全废弃、分别处理”的原则。

5多媒体仿真实验是实施

绿色化实验教学的最佳选择之一多媒体实验教学可将一些试剂耗量大、价格昂贵、毒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且不易控制的化学实验采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也能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实现化学实验“零排放”、“零污染”。它的实施将对化学实验绿色化,以及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无机化学实验中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如Cl2、SO2、H2S、CO等气体的制备及其性质实验,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它不仅严重地危害了人体健康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环境,若将这部分实验釆用多媒体模拟化学仿真试验,用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的效果,使学生在虚拟实验室里做实验并达到身临其摬的感受,既能够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又能够帮助学生清晰、生动地观察无机化学实验现象和实验方法,又避免了污染,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取得在真实的化学实验中难以实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8篇:纪律教育计划范文

一、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改变以往“重概率、轻统计”和“重运算技巧、轻数学思想”的传统教学思想,删减其中一些复杂的计算,加强统计中基本理论和基本数学方法的教学。减少概率论课时,加大统计内容,增加统计课时。

1.概率方面,古典概型概率、期望与方差等

内容在中学接触过,学生接受较快故可以弱化;减少概率论课时,将重点放在条件概率、乘积公式、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上,加强随机变量的内容。

2.统计方面,突出“厚基础”“重应用”的特色,增加统计课时,强调假设检验和回归分析等原理的分析与实际应用,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统计中的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方法、原理、公式的引入,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印象深刻的是从贴近生活的问题及案例引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从每个概念的直观背景入手,精心选择一些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实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概率论部分的教学。(1)概率论内容的学习中,学生一般不能很好地理解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的原理。举例:某大学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兴趣程度可分为四个层次:很感兴趣,较感兴趣,一般,没有兴趣。最近的一项调研统计表明此四个层次的学生数之比为:1∶3∶4∶2。而这在四类同学中该课程一次性能通过的可能性分别为:0.98,0.88,0.50,0.20。1)考试在即,在即将参加此门课程考试的学生中任抓一学生考察,试问该生此次考试该门课程一次性通过的可能性为多大?2)考试结束,阅卷老师发现某名学生顺利通过此次考试,试问该生对此课程兴趣层次是属于一般的可能性有多大?身边的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1)的解答很快让学生理解全概率公式,通过2)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贝叶斯公式的原理。(2)大数定理的教学。大数定理是概率论中非常重要的定理,在教学中如果仅仅将定理的内容告诉学生,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讲课时举例子:在装有7白球与3黑球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一个记下结果再放回去,当抽取白球时计1,抽到黑球时计0,不停地重复下去,就得到一组由1、0构成的数字,如一人抽取得到:10010111010111000101111111100000001010010111011000从数据中你看不出任何特征与规律,换一个人来重复这一试验,他也会得到这样一串由1、0构成的数据,同样杂乱无章,但结果与第一人的结果不同。虽然如此,当做的试验次数越来越多时,这一串串杂乱的数中1所占的比例随做的试验次数的增加愈来愈稳定到一个值上,这个值就是盒子内白球的比率7/10。比率的稳定性只有在数串长度足够大(实验的次数足够多)时才能表现出来,这就是大数定理这个名称的由来。历史上概率论方面重要的学者雅各布?伯努利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当试验次数愈来愈大时,频率愈来愈接近于概率”,这个结论称为伯努利大数定理。此定理的意义在于对经验规律的合理性给出了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甚至于不可能达到伯努利大数定理中的理想化条件,但大部分的情况下与之非常接近,因此伯努利证明的结论“基本上”能适应。

2.统计部分的教学。学生经常觉得统计部分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内容杂、头绪乱。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案例,对每一个案例进行分析:(1)要解决什么问题?(2)有些什么方法,而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合理性?(3)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4)如何将这些方法运用于实际问题中?这样能使学生理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统计的基本思想,如假设检验可以用食品生产线上的产品质量检验的案例分析;回归分析可以用资源评估的案例来分析等。

3.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让他们运用统计方法解决一些专业上的统计分析问题,如对生物、食品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将自己做的实验数据以统计的方法处理,对于海洋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进行海洋环境数据分析;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了解一些基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经济与管理模型。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第9篇:纪律教育计划范文

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化;法制保障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5-0018-03

The Socialization of Athletics from the Aspect of Law

CHANG Li-fei

(Marxism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chun 130033, Jilin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post Olympic time, one of China’s most important tasks is to deepen the socialistic refor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becoming a sport power. The socialization of athletics must to be don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law, but also shall be secured by law. However, at present, the law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athletics is very weak in China, and there are still alot of problems in this field. However, the research relating to this field isrelatively few. By the research, the paper proposes its viewpoint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ng the law system of socialization of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Key words: athletics; socialization; legislative guarantee

投稿日期:2009-11-13

基金项目:2007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07】第399号。

作者简介:常立飞,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法。

1 法治是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必然

1.1 法治是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先进理念 北京奥运会作为国际性赛事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和可借鉴的东西,如西方体育强国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模式和经验就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领悟其中之道,以他山之石,完善自己,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之路。所谓竞技体育社会化学术界认为是竞技体育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社会力量融合,使其自身得到发展的过程。笔者从法律的角度将其界定为是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组织在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将其享有的社会资源与竞技体育有机融合,推动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并从中创造和获得经济效益的路径和方式。可见,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实质是调动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让社会力量成为竞技体育的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形成多元力量办竞技体育的格局。竞技体育社会化是西方国家率先探索并成功实施的,应该说是西方走向体育强国的重要路径,然而这条路径是法治之路。他们在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一手抓社会化,一手抓法制化,两手一起抓,建立起了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法律成为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最高“统治者”,一切依法进行,保障了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众化的项目推向了社会,其余项目仍由国家包办,所以,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程度相对不高。已经社会化了的项目,由于改革时间较短,经验不足,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观念和习惯之中,法制建设相对薄弱,管理方式和手段滞后现实,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但是,竞技体育社会化是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总趋势,受其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将会有更多的项目走进社会化的行列,这是必然的。法治是现代社会管理的最高价值追求,它是一个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的治体方略。法治与人治是相对的,法治薄弱,人治就强,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依据和导向,那就只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治难免带来人祸。事实告诉我们,竞技体育社会化必须与法制建设同行,保障竞技体育社会化顺利有效地进行,取得实在的效果。

1.2 法制建设对竞技体育社会化的价值体现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竞技体育如果缺乏雄厚资金支持不但难以发展,还会逐渐萎缩。竞技体育要可持续的发展,必须“逐步加大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努力拓宽社会投入渠道,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新格局。”以保障竞技体育的必要物质需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财富快速增长,国家要逐步加大对竞技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力度,吸引众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竞技体育之中,这也是西方体育强国的成功经验。社会力量之所以自主投资竞技体育,关键之处是竞技体育本身具有可利用和开发的经济价值,是有利可图的事业。所以,无论是自然人、法人还是其他组织可以通过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形成体育产业,而且竞技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竞技体育社会化归根结底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期不存在竞技体育社会化的问题。竞技体育社会化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通过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合理配置资源,使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达到最佳状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是市场经济的准则,它要求社会投资主体必须在法律的规范和指导下进行经济活动。根据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现状,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建立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竞赛体制以及与竞技体育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使竞技体育社会化具有合法地位;另一方面建立统一、开放的竞技体育市场体系,能够使各种要素自由流动,打破条条块块的分割、封锁和垄断,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竞争会导致垄断,有正当竞争就会有不正当竞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会约束市场功能的实现,妨碍资源配置的优化,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而市场本身又无力消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竞技体育市场主体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有效地反对垄断,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实现市场功能。否则,竞技体育社会化就难以有效、有序的进行,法制为竞技体育社会化保驾护航。

2 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存在的法制问题

2.1 重行政法律,轻民商法律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相关法律并不健全,有碍竞技体育社会化的进程。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尚处于探索阶段,特别需要法律的引领和规范。总体上来说,我国已制定并实施的具有法律性质的规范性文件绝大多数都属于行政规章,都是从行政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反映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如1995年制定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就属于行政法部门。竞技体育社会化不仅涉及行政法,而且还涉及到民商法,在一定程度上民商法应占主导地位。竞技体育社会化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它更多的属于民商事活动,所反映的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和商事关系。与此相符,应将竞技体育社会化作为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由民商法来调整,保障竞技体育社会化活动在民商事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由于我国竞技体育是“举国体制”,立法机构还没有将竞技体育提升到市场经济这一层面,其意识中还坚守着已有的观念,其现实是一旦发生涉及平等主体间的纠纷案件只能比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来处理,很难做到准确、及时、科学、合理。更何况竞技体育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有些现象是竞技体育自己独有的,没有参照物,法律在这些方面是空白,造成相关争议的解决无法可依,而且耗费大量的人财物。

2.2 竞技体育市场主体不规范 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规定,竞技体育市场存在着主体资格法律认定不清、主体地位不平等、权利义务不明确、主体行为失范等现象。其核心的问题是没有将作为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投资主体授予独立的法律人格,即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独立的法律主体。我国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仍然控制着相当重要的竞技体育市场资源,如运动员人力资源、大型体育场馆、体育单项协会、体育院校、各级运动训练机构等。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双重身份违反了市场最基本原则,即公平竞争原则,弱化了体育中介组织的社会化的服务功能,影响了竞技体育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社会化的积极性。

2.3 法律规范之间相互矛盾 现行的各种竞技体育市场管理法规或规章与现行法律存在冲突,而现行法律对竞技体育社会化调整存在空白。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市场管理法规文件多数是上个世纪九十年布的,但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行政许可法》、《物权法》、《合同法》、《公司法》等的颁布和实施,一些原有的规范性文件与现行有效的法律存在冲突。虽然,国务院法制局受国务院的委托近年来清理和废止了一大批与市场经济法治相背离的规范性文件,但新的大量的以竞技体育社会化为内容的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还没有制定出来,致使大量的竞技体育社会化活动既存在着法律规范的冲突性,也存在着法律依据的空白。

3 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法制保障之路径

3.1 从立法方面尽快修改和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3.1.1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之后增加“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从事竞技体育社会化活动”的内容,使原有的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完整地表述为“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积极从事竞技体育社会化活动。”这样使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法治思考从宪法层面上加以确认,为制定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民商事法律规范提供宪法依据,使发展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法律制度成为我国的一个宪法原则。

3.1.2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四十二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自筹资金发展体育事业,鼓励组织和个人对体育的捐赠和赞助。”修改为“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自筹资金发展体育事业,也可以自主从事体育产业,实行有偿经营。鼓励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对体育的捐赠和赞助。”以此为依据落实体育法的要求,国务院须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自主从事体育产业并实行有偿经营的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国务院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必须废止一批限制和禁止各种市场主体准入体育行业的规范性文件,使市场主体通过依法经营竞技体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进而为竞技体育事业的社会化发展创造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3.1.3 制定法规和规章 国务院应尽快制定有利于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法规和规章,使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法律保障得以落实。国务院及其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际竞技体育的普遍做法,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我国体育事业30年来的成就,及时制定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符合竞技体育发展实际的法规和规章。体育部门各行业协会及体育社会团体积极在实践中探索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实践经验和做法,为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立法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实践基础。

3.2 建立行之有效的解决竞技体育社会化纠纷的诉讼、仲裁、调解机制 竞技体育社会化既有竞技体育的职业特点,也有与其它的法律行为相一致的共性,即社会性。所以,竞技体育也同样存在着因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行为不当而引发的行政诉讼行为,或因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失衡而产生的民事诉讼行为。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运用法律手段并依法解决诉求离不开诉讼、仲裁、调解的基本方式路径。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纠纷的解决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确认的诉求,给付的诉求,赔偿的诉求。

3.2.1 确认的诉求 一般指在体育竞赛过程中运动员之间、运动员与裁判员之间、运动员与竞赛组织者之间、运动员与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因赛事活动所发生的确认事项,要求相关部门予以确认的请求。如运动员因名次、是否违规等行为与裁判员发生的纠纷就属于此类。此类纠纷的特点是行为确认,因常常发生在赛事进行之中,必须立即当场确认,迅速解决纷争,以利于体育竞赛活动的顺利完成。该纠纷解决的特点具有非常突出的时效性,所以,设立纠纷解决机制必须体现出及时、便利的特色。

3.2.2 给付的诉求 此类纠纷经常发生在运动员与赛会组织者、赛会投资者之间,通常是诉讼当事人根据契约关系而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失衡产生的,或因一方、或因双方应发生给付义务而拒不履行的行为产生的。此类诉讼因有经济内容且经过一段时间或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产生的,具有不易当即解决的特点,一般情况下适用于诉讼的普通程序,或适用仲裁程序,也可以选择调解的办法解决。所以,给付之诉较之确认之诉更加适用于民事诉讼等民商事诉讼程序,具有普通的民商事诉讼的共性。竞技体育社会化活动一经发生给付之诉,可以比照普通的一般类型的民商事诉讼的程序进行。

3.2.3 赔偿的诉求 竞技体育社会化所发生的赔偿之诉求,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侵权行为。侵权行为包括侵害运动员的生命、身体、财产的违法行为。这样的侵权行为其性质可能是刑事犯罪行为,可能是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也可能是行政侵权行为。不管哪一种其损害结果一经发生,就会产生赔偿的内容;二是违反合同行为。因契约法律关系中存在着权利义务关系,因一方或双方违反,致使一方或双方产生经济损失,依据民法的基本原则其赔偿行为应与违反合同的行为而产生的赔偿义务行为是相一致的。解决赔偿诉求应以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为依托,也可以通过仲裁程序、或调解程序加以解决。

3.3 加快我国竞技体育制度的改革以适应竞技体育社会化法律制度的建立

3.3.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各项事业要协调、可持续发展,它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目前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缺少活力、较浓重的人治思想严重的束缚了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改革。我党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怎样发展至关重要。竞技体育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思考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问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投入机制、管理体制、思想观念等方面打破旧框框,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归根结底受经济基础制约,它的发展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否则就是落后,落后就是倒退。

3.3.2 完善以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并重的机制 当今我国竞技体育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而这精神成效是倾国之力实现的。竞技体育本身具有造血功能,它完全可以产生较大的经济成效,支持自身的发展,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由于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不平衡,一些社会化程度低的项目可以继续由国家投入,其它项目要放开,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可以投资运动员的培养、教育、管理以及通过竞赛活动获得收益,也可以通过运动员或体育竞赛组织的商事人权获得收益等;举办重大赛事活动国家仍是投资的主体,但同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或境外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积极投资融资,并获得收益。国家投资的部分也积极倡导有偿经营,并逐年收回投入,实现投入资本的良性循环。

3.3.3 改革现行的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包办的体制 国家应适当放开管理权,管得过多、过死,使本来充满生气和活力的竞技体育,变得死气沉沉,问题很多。制定政策,建立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联办、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利益共得、风险共担的机制,这既可以解决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投资严重不足、资金严重匮乏,制约体育发展的问题。也可以为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提供一个新的投资途径,实现双赢;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也可以独立投资成立体育俱乐部,或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竞技体育产品,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依法纳税、依法经营;也允许境外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在我国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根据国际惯例融资或投资我国的竞技体育产业,通过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获得收益。

参考文献:

[1] 杨树安.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大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 2003(5):3-5.

[2] 许宝源.对加强体育法制建设的思考[J].体育学院学报, 2003,22(2):15-16.

[3] 张杰.论我国体育法律体系的完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2):43-44.

[4] 韩冠宙.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程序正义的缺失与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7(1):29-31.

[5] 王景波.加强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1):18-20.

[6] 张贵敏,曹继红,林勇,等.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与行政干预的若干问题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