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资源计划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财务管理,实践运用,发展前景
1. 企业资源计划的内涵
ERP就是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它依靠IT的技术和手段,通过信息系统有效地组织、计划和实施企业的“人”“财”“物”管理,并保证其信息的集成性、实时性和统一性。“而企业资源”是指支持企业业务运作和战略运作的事物,也就是常说的“人”“财”“物”。
从管理思想上看,ERP系统“是一套将财会、分销、制造和其他业务功能合理集成的应用软件系统”,其实质是在MRPU“(制造咨询计划”)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
从管理系统上看,ERP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从软件产品上看,ERP是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成果,以ERP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
2. 企业资源计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实践运用
2.1从宏观层面讲,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长期以来主要体现在事后收集和反映会计数据上,在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功能相对较弱,不论是时效性上,还是针对性上,都难以展现它的作用。当企业发生危机时,它又总是首先反映在财务危机上,不是缺少现金,就是缺乏持续经营所需的资本。在引入ERP以前,随着电脑的普及,会计系统的信息处理一般都是应用电脑作业,或是引入其它硬件来提高其自动化水平,这对满足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来说已是一大进步。但在业务流程的临近和与其它系统的集成上,则受到技术与功能不足的限制。然而随着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不仅相当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的缺陷,而且,依托这样的平台,还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包括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和网络、各地制造工厂等的各种经营资源、信息资源的集成,从而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更好更深入的服务。
2.2从微观层面讲,ERP物理模块和功能越来越细化,具体涉及到ERP在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2.2.1 ERP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会计核算主要是记录、核算、反映和分析资金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变动过程及其结果,它是由总账、应收账、应付账、现金、固定资产等部分构成的。因此,从物理层面看,ERP的会计核算模块,涉及总账模块、应收账模块、应付账模块、现金管理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等等。以总账模块和现金管理模块为例,总账模块主要是处理记账凭证录入并输出日记账、明细账以及总分类账,编制出主要会计报表,总账模块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其他模块都是以总账模块为核心来传递信息的。现金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现金流的控制以及零用现金及银行存款的核算,它包括对硬币、纸币、支票、汇票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在ERP软件中,一般都具有票据维护、票据打印、付款维护、银行清单打印、付款查询、银行查询和支票查询等和现金有关的功能。此外,它还和应收账、应付账、总账等模块集成,自动产生凭证,过入总账。
2.2.2 ERP在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在企业预算管理中,ERP的应用为企业预算的编制、控制和分析提供了一个更为有效的平台,它侧重于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并支持企业从销售计划生产计划采购计划费用计划投资计划资金计划损益计划资产负债计划的全面预算编制过程,此外还提供在执行数据的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的预算的滚动编制,支持预算的多版本方案,比如ERP系统提供的全面预算是全面模拟业务过程的综合体系,它从销售计划开始建立一整套预算的ERP体系,可以提供仿真的运行环境。
2.2.3 ERP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能协调地计划、监控和管理企业各种成本发生的全面集成化系统是现代成本管理提出的一项新的需求,满足这一需求能够协助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都面向市场来进行运作。在典型的ERP系统中,所有的成本管理应用程序都共用同样的数据源并且使用一个标准化的报告系统,用户界面的同一结构使这个系统具有容易操作的特点,成本与收入的监控可贯穿所有职能部门。差异或有问题的项目一旦出现就能被分离出来,并可采取措施去纠正。典型的或高层次的ERP成本管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成本中心会计、定单和项目会计、获利能力分析等系统。
2.2.4 ERP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应用。在ERP中绩效考核通常是与责任中心会计相联系的,它通过将企业的总体目标按各责任中心的可控范围进行分解,制定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及时、准确地核算各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以便发现其脱离责任预算的差异;对各责任中心脱离责任预算和企业目标的不利活动进行矫正,充分发挥其控制职能;责任会计对责任会计中心的工作业绩进行分析评价,以便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2.2.5 ERP在其他方面的应用。ERP吸收并内嵌了许多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改善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同时在支持企业的全球化经营上,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平台,同时也能支持各国当地的财务法规和报表要求,如提供多币种会计处理能力,支持各币种间的转换;支持多国会计实体的财务报表合并等;支持基于Web的财务信息处理。为支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和基于Internet的应用系统(如销售订单处理等),部分财务信息还可以通过Web方式收集和。总之,这一切倘若在非ERP的环境下,即使付出再多的人力来做此项工作,其效果也是很有限的。
3. 企业资源计划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就整体而言,我国企业在应用ERP上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各个企业差距较大,能够真正成功地全面实施ERP管理系统的企业并不是很多,而且,ERP实施成功的模块主要集中在财务和供应链上。究其原因,首先是对ERP的认识不够,片面认为ERP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只重视信息流,忽视物流,对物流的控制作用认识不足。其次,企业领导重视与参与程度不够。再有,对咨询服务的价值认识不够,这使企业在软件选型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我国拥有庞大的E R P市场,在应用ERP上,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应用层面看,我国企业应用ERP的态势,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量的扩张,二是质的提升。从前者来看,企业应用ERP的领域,不仅只是制造业,还包括服务业和其它领域。从后者来看,由于我国企业数目庞大,各个企业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市场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ERP应用上,多数是走“量身定制”这一模式。
结语
1、ERP系统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员工及决策层提供决策手段的管理平台。
2、它是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优化了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了市场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的要求。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ERP系统:
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员工及决策层提供决策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是从MRP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优化了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了市场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的要求。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全面预算管理与ERP概述
(一)全面预算管理概述。全面预算就是关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不超过一年)经营、财务等各个方面的总体预算,完整的预算制度应包括四大部分,即:预算规划、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编制前,应做好预算规划与分析工作。一个健全而完美的企业预算制度,应同时兼顾预算规划、编制、执行及控制各阶段,而欲使各阶段均完善,则必须同时兼顾企业预算的技术面与人性面。如果只着眼于技术面而忽略人性面,则如同一个完善的工具而无人使用;如果只着眼于人性面而忽略技术面,则必难以编制一套完美的制度,故二者不可偏废。
(二)ERP概述。ERP是在西方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多年实践产生的科学管理概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综合。它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的,是信息时代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更高层管理模式。它既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又是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它致力于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加以集成和综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二、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的理论融合基础
(一)以财务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是ERP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盈利,为达到这个目
标需要通过预算分门别类、有层次地表达企业的各种目标,包括销售、生产、成本、费用、收入和利润等,这些企业的总目标,通过预算被分解成各级部门的具体目标,体现在ERP上就是“事先计划”。其次,计划一经确定,就进入了实施阶段,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入控制,即设法使经济活动按计划进行。ERP能在事中实时监控整个过程。控制过程包括经济活动状态的计量、实际状态和标准的比较,以及两者差异的确定和分析,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等。预算是控制经济活动的依据,衡量其合理性的标准。当实际状态和预算有了较大差异时,要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通过ERP软件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结果可以作为业绩考核的依据。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见,以财务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ERP价值流与全面预算管理。在ERP中,可以将企业的研究开发、设计、采购、生产以及销售等职能看作一个价值链,产品通过整个过程的流动,体现出其附加价值。价值链被视为一个整体,管理者通过其控制着整个价值流的总成本。价值流的体现主要通过管理会计来实现,通过管理会计模块,可以方便地查询企业的成本构成和各种影响因素,为管理人员提供分辨可降低成本的高价值活动。但ERP系统缺乏对企业价值流的全面预算,管理会计只是在成本发生后进行统计核算,再将价值流信息用于“成本核算”模块中进行成本控制,这就导致成本分析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图1)
因此,在价值流管理中加入全面预算管理信息是必要的。ERP中融入全面预算信息,体现了ERP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三部曲”统一原则。如图1所示,成本发生前先预算;成本实际发生时,价值流与预算价值流并行,通过管理会计模块对比、分析控制;最后将实际成本信息与预算的差距进行及时反馈。
三、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的融合优势
在ERP中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将给企业带来以下方面益处:
(一)实现了企业经济业务、预算、会计控制与计算机的有机融合。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的融合不仅能有效协调业务、预算、会计三大职能,而且把这三大职能有机地整合于计算机软件系统中,成为具有互相配合、协调的新型管理模式。概而言之,两者的融合将预算、具体经济业务、会计核算这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了计算机系统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职能部门整合为一体,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 管理信息系统
对大多数钢铁企业来说,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在于发展科技进步、挖掘自身潜力,在企业管理模式上形成新的突破,将企业的各种管理信息按客观规律高度集成、科学分析和快速处理,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日常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为决策者和管理人员对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和沟通,从而为企业规范管理运作、优化作业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管理方法,并可至始至终实时监控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最终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经过近4年运作,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韶钢集团管理中显示出了不可代替的优势和潜力。
1.钢铁生产企业的整体计划
1.1 ERP 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企业生产运作ERP 的思想是指通过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建立信息处理系统,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进行系统优化,为企业决策层及管理人员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决策平台和面向管理人员的运作工具。主要从管理思想、智能管理程序、执行系统3 个层次给出ERP 的概念。ERP 最初是由美国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er Group Inc.创立出来的一整套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其思想方法是在生产资源计划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整个生产运作的管理思想。
ERP 是综合应用了计算机处理系统、数据处理平台、图形处理界面、计算机应用程序、网络通信等信息产业技术和成果,结合现代信息处理方法,以ERP 管理思想为手段的软件产品。
ERP 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处理功能于一体的企业资源,如决策机构、业务部门、营运流程、生产管理、内部信息等进行整合,以加强协作、科学管理、提高效率。
1.2 企业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从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资源信息管理的范围和功能可大致分为以下阶段:
a. 信息收集及管理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阶段;
b. 生产计划及物料需求采购计划(Materiai Reguire Pianning)阶段;
c. 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管理(Manufacture Resource Planning)阶段;
d. 企业各种资源计划ERP 阶段;
e. 电子商务时代的ERP。
1.3 ERP 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
ERP 的基本思想就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条国家产业政策、生产资料供应商、企业本身、分销网络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紧密联接的供应链,企业内部又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部门与员工的绩效考核等,还包括市场信息和对竞争对手的监视管理。企业同供应商、销售和客户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业务往来关系,而是在利益互相依存的合作关系。
ERP 的主要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企业生产运作的实时监控和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对整个上游资源进行预测和估计;对整个生产、同步项目和敏捷工程的思想及预先计划与生产过程中控制的思想。
1.4 ERP 的程序结构与具体操作
ERP 的系统构成比较复杂,它充分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全面覆盖了从整体生产经营计划、原材料采购、产品库存、生产运作、企业决策、销售价格与策略、财务管理、薪酬管理、售后服务、利润结算等部分,涉及到了企业的每个环节,要处理的各种信息量特别巨大,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是不可能完成的。ERP 在企业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ERP 系统开发首先是一个预先管理过程,先是设计好整个运作程序,然后才是具体技术实施、生产运作过程。从ERP的本质来看,钢铁生产企业ERP 的实施方案是由管理诊断(问题的发现及解决方案)、向管理人员培训ERP 基础、ERP 方案确定、选型或开发、实施前准备工作、软件实施及售后服务等部分组成。
2.钢铁企业的ERP 系统
2.l 钢铁企业的ERP 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根据钢铁生产企业自身的特点,整个系统从功能模块上可综合成: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系统、薪酬分配管理系统、市场及政策分析系统、决策支持系统、OA 系统、行政管理和综合查询等9个大模块,详细划分如图1所示。
2.2 钢铁生产企业ERP 的信息管理结构实施
为了实现钢铁生产企业ERP 软件集成系统对各种信息的收集、集成处理、科学的管理,提出如图2 所示,整体信息管理共有4 层结构方案。
其中基础功能子系统主要是反映钢铁生产企业核心生产流程与管理业务职能。高层决策支持子系统负责实现系统对企业高层决策管理人员做重大政策的信息支持。ERP软件系统还通过分布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类信息采集点以广泛获取有用的信息。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实施对系统的实时监测、维护、安全、技术综合处理等职能。作为企业一切信息管理的中枢,进行系统对输入的基础数据进行管理、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分析,实现决策管理层与各基本管理人员的指挥、联系与协调,管理与提取各基本功能子系统和数据采集点的各类上报数据和信息,形成向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外部有关单位的具有科学说服力的报表与信息。
2.3 钢铁生产企业EPR 的信息处理方案
在信息采集与处理方面,由于内部局域网上运行的客户机/ 服务器C/ S模式,不受外界网络信息干扰,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的灵活性,ERP 系统发展之初采用C/ S 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浏览器/WEB 服务器/ 数据处理服务器B/ W/ D模式在ERP 系统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如实时计算、信息处理、生产运行分析等。具体的结构如图3 所示。
3.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入世以来,经济全球化步伐已经明显加快。把我国的企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而立于不败之地已经是我国企业家和政府的共识。实践表明,ERP运用钢铁企业,无疑掀起了一场在钢铁生产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的革命。面对知识经济的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的挑战,钢铁生产企业也必须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钢铁生产企业通过对ERP学习、吸收和再创造,相信不久将在钢铁生产企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业 信息化 战略对策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伴随经济全球化,我国正在成为世界机械制造业的中心,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械制造业不仅制造工艺装备陈旧、生产自动化技术落后、企业管理粗放、缺乏自主创新产品与先进技术等,而且在快速、高品质、低成本,以及优质服务方面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正确分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并依据不同类型制造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制造业的信息化战略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机械制造业正在面对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更为开放的国际市场,正在成为全球的机械制造基地。依靠资源消耗、低劳动力成本的机械制造业是难于维持可持续发展。因此缺乏自主创新技术与品牌的机械制造企业,迫切需要改善自己的竞争环境,才有可能使我国从机械制造大国逐步发展成为制造强国。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国际市场竞争提出的挑战:一是快速方面,国际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日益个性化,龙头企业纷纷实行“零库存管理”以降低库存风险,而这些库存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向配套厂家转嫁。这也就对制造企业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条件:订单交货期更短,数量更少,品种更多。市场对制造业提出了新产品推出速度和订单交货速度“更快”的严峻挑战。二是高品质方面,许多机械制造企业纷纷致力于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对品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常常形式多于实质,尤其在许多细节方面做得不够科学合理。如面对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压力,制造企业往往采取尽可能降低产品制造成本,这往往带来产品质量的下降,增加产品的维修和服务成本,随着客户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则影响客户满意度。三是成本控制方面,我国机械制造业依靠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制造大国,但这种优势属于相对优势和短期优势,因此,如何通过成本控制和提高生产效率建立机械制造企业持续的价格竞争优势,就成了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四是优质服务方面,大多数机械制造企业领导的观念还停留在重销售产品,轻销售服务,这就象不进行诊断就乱吃药一样,是十分可怕的。因此必须通过市场调查,根据市场需要决策新产品研制与开发,通过售后技术培训、维修服务来诊断产品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通过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以增强企业的诚信度。
二、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及意义
随着国内大多数机械制造行业产品供大于需,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已逐步过渡到以销定产的销售模式,通过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而获得利益。然而,现阶段我国不少机械制造企业追求的目标只是自身利润最大化,这种短期目标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和行为的“短视”,而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的追求目标。制造企业应将企业、供应商和用户作为利益的共同体,通过高效有序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吸引、获得、留住和发展有价值的客户,并与其保持终身的互动协作关系,了解并有计划地满足其需求,最终实现企业与客户双赢。只有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价值链的每个要素都能够赢利,整个价值链才能够持续发展。因此,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应该形成互利的良性竞争环境,共同维系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多赢的良好局面。
为了实现“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企业追求目标,机械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差异化的企业价值定位和竞争战略。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当今机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演变为快速、高品质、低成本和优质服务这四个方面。制造企业要建立和培育这些核心竞争能力,需要以产品设计能力,制造工艺技术、加工设备等工程技术为保障;同时,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制度,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一是要通过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信息化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开发质量和水平。
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实现集中管理。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和OA自动化管理系统,机械制造企业实现以流程为基础的规范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能力。 三是要通过协同产品开发、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三、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对策
由于机械制造企业所处行业、经营产品和规模差异较大,根据不同制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差异,将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分为品牌优势型、技术优势型和成本优势型的制造企业。对于同一行业领域,同样存在着品牌优势型、技术优势型和成本优势型的不同企业。不同类型制造企业应有相应的信息化对策。
1.品牌优势型的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品牌优势型的机械制造企业的典型特点是品牌知名度很高,如国产品牌机床企业、国产品牌汽车企业等,这类制造企业能够把握和引领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品种繁多的时尚产品,拥有强大的营销渠道,它们往往是同行业的领跑者和标杆企业,也是产品链的链主,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定价能力。对于品牌优势型的制造企业,其核心竞争能力在于产品的设计能力、产品的营销渠道、对客户需求的了解、产品的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其信息化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加强客户需求管理和分销商的管理,建立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DMS经营商管理系统;(2)建立SCM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规划产品供应链中各成员的制造能力,实现供应链各成员的信息共享;(3)通过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或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产品研发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包括产品数据、工艺过程、设计创新等方面统一管理;(4)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实现以流程为基础的规范化管理;(5)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实现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供应商的协同商务与应用;(6)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建立核心业务和管理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和模型,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所需的决策数据。
2.技术优势型的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技术优势型的机械制造企业是指能够持续不断开发高质量、高技术的产品,拥有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可以为产品设计技术或者制造技术。对于技术优势型的制造企业,其国际化核心竞争能力在于产品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拥有核心的设计技术或机械制造加工技术、高级质量管理能力和优质产品服务水平,其信息化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以产品研发过程的信息系统(PLM或PDM)为信息化核心, 其他CRM客户管理系统、ERP工程资源计划系统、MES生产制造过程系统、OA系统需要与PLM或PDM系统相集成,从PLM或PDM系统获得产品数据、工艺信息,制造装配信息等。(2)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或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实现产品研发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利用PLM或PDM系统统一管理CAD、CAM、CAPP、CAE等众多CAX系统的产品数据、版本管理和设计创新。(3)应用ERP、办公自动化OA系统,企业实现以流程为基础的规范化管理。(4)利用CRM系统有效管理客户信息、销售过程、销售商机信息,使用MES系统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5)通过应用协作开发平台,实现企业与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协同产品开发。
3.成本优势型的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对策
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多数选择成本优势的对策,通过对成本的控制,以低价的产品来获取市场份额和较低的毛利润。对于成本优势型的制造企业,其核心竞争能力在于产品制造过程的低成本控制和高生产效率,其信息化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为信息化核心,其他MES、CRM、CAD/CAM、OA系统需要与ERP系统相集成,向ERP系统提供客户、订单、产品设计数据、生产制造数据,从ERP系统获取生产计划、产品库存、订单执行等信息。二是实施ERP系统,需要以生产计划MPS/MRP为核心,此外还需要应用财务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车间管理等系统。通过应用ERP系统,提高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实现计划和能力的平衡,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从而获得低成本的优势。三是用CRM系统有效管理客户信息、销售过程、销售商机信息,MES系统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OA系统帮助企业实现以流程为基础的日常管理。四是通过决策支持系统或商业智能系统,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所需的决策数据。
总之,机械制造企业只有明确自身的产品优势类型,采取有效的竞争战略对策,实施切实可行的竞争方案,通过信息化系统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坚持培育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海成祁国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
[2]温咏棠:MRP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10
[3]李敏波:中国制造企业信息化的竞争战略与信息化策略[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06,(8):21~23
关键词:ERP;信息化;财务管理;标准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管理思想。ERP能够为企业提供决策手段,可以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合一。目前,ERP极大化的优化了资源的配置,使得企业的财务工作效率提升了很多。其中ERP系统基于标准成本的成本核算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成本的控制也是目前各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突破口,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有力保障。所以探讨ERP系统基于标准成本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ERP 系统成本核算原理
ERP系统中成本计算主要包括:采购成本、材料定额、各种费用率。这些基本的数据是分别在物料主文件、物料清单、工作中心和工艺路线等保存。这些基本的数据中,分为数量性数据和价格性数据。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了成本计算的效果。进行成本计算需要先确定计算成本的对象,然后确定相应的计算周期。最后核算出成本的实际情况,在分配各项的费用,最后确定出成本。
ERP 系统中,成本的计算方法是滚加法。滚家法往往是按照低层向高处逐步的累积计算,涵盖了成本的全部相关者。这样成本的计算就能够与成本的产生同步。材料信息和生产技术信息的动态产生的时候,成本信息也就跟着生成了。这样就能够达到控制计划的同时也控制了资金信息,可以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三者统一。滚加法的计算中将成本分解的较细致,这样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满足不同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更好的适用于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成本计算方法。滚加法计算的时候,其结构和依据是产品的物料清单。在清单中,本层发生的增值成本和地层累积的成本是其中包含的重要部分。最底层的是生产的直接费用,然后上一层就是间接成本费用,或者成为增值成本。然后将各项成本累加在一起,则就构成了最后本层的成本。一直到顶层,经过各项的计算,最后形成最终的成本。这就是ERP系统成本核算原理,但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其中的细节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二、ERP 系统采用标准成本体系的核心
ERP系统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通常包括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实际成本法一般包括加权平均法和先进先出以及后经后出的方法。生产制造企业在使用ERP系统的时候,因为不同的生产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不同,有些甚至没有了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计算的方法。根据生产出的产品的价格波动的特点,一般采用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核算体系的核心是计划—目标—实际成本。在系统中,重要包括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成本核算。事前进行计划成本核算工作。事中进行目标成本和计划成本的比较工作。事后进行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对比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的分析比较,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样差异都是具有输入输出的。所以需要对差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确定差异是否有效性。这样才能够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标准成本核算的另一个核心是标准成本的估算。对标准进行估算,然后根据市场的波动,进行相应的修改变动。这样成本差异分析就能够考虑到市场价格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三、ERP 系统采用标准成本法通过差异预测和控制成本
若ERP系统中采取实际成本法,则需要考虑到销售成本。需要考虑到批次、成品存货、退货的还原等问题。采用标准成本法,则物料是跟着计划成本流转的。最后在月结算的时候,弥补计划于实际成本之间的偏差。实际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差异就是需要进行控制的点。ERP系统相对较多复杂,在计算的过程中,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直接的差异影响因素较多。例如:物料价格、物料消耗差异,库存转储差异等。差异明细到具体的物料上,差异的分摊直接影响产品实际成本的准确性。ERP 系统在月结时,运行单、多层物料账,就把差异追溯分摊,最终得出物料(产品)的实际成本。RRP以合理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然后确定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以后。系统会自动将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进行比较。然后记录出差异的位置。并根据差异性,让成本分析人员提出警告。这样便于成本分析人员顺藤摸瓜,找出引起问题的原因。以此,就能够达到对成本差异的有效控制,可以根据计划成本实现对真正物料的成本控制。
ERP系统可以形成成本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的整个体系,主要通过事后分析来实现。实际成本是成本差异和标准成本的总和。控制差异程序执行,取代了传统成本会计事后核算的局限性,能够达到事前计划和事后分析相结合的目的。例如:某物料采购,在两年前采购了100件,单价是100元/件。然后没有使用,防止仓库闲置。现在,又采购相同的物料20件,单价是50元/件。则120件的加权平均成本为91.66元/件。成本偏离在80%以上,不利于指导销售。对于企业的边际利润的预测分析不利。但是若采取标准成本,原 100 件 × 100 元因成本核算方法的改变而产生 100 件 × ( 100 元 -50 元) =5000 元差异,期末时在账务上进行分摊处理,即随物料的消耗转移逐级分摊。这样就能够实现对成本控制的目的,并且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
四、充分利用 ERP 资源,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ERP系统中,成本管理应用程序的数据源是相同的。同时报告系统使用的是一个标准的,没有差异性。成本和收入的监控是每个部门都必须参与进去的。这样就能够实现企业业务处理的一体化。即时性和集成是系统重要的特点,会计子系统、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相互融合。这样融合集成的结果是系统可以发挥出集成的优势,能够实现对业务数据的记录计量。同时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使得信息管理会计能够落实到实处。ERP系统,能够精简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得企业的业务的运行更加的规范化。这样能够为财务前瞻性分析与预测提供坚实的基础。充分地利用ERP资源能够提高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五、结语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去是企业改革的趋势。制造业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成本控制是其中的重点内容。ERP系统基于标准成本的成本核算与控制,能够促进生产制造业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ERP 系统采用标准成本法通过差异预测和控制成本,能够对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使得制造业财务控制工作效率大大的提升。目前,ERP系统在制造业的使用还不是很普遍,在以后应用的过程中会面临的较多的挑战。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然后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落实ERP的使用,才能够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江,陈小鹏,韦海英.企业资源计划(ERP):原理·实施·应用(第 3 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关键词:ERP;企业资源计划;企业会计系统;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57
1ERP 的概念及内涵
ERP的英文全称为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译作企业资源计划,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它是由制定计划、系统实施、系统维护三个部分组成,是在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上,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整个企业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是一种可以提供实时信息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ERP通过共享的信息和数据流整合企业流程。它试图将企业内的所有部门和功能整个在一个单一的计算机系统中,并满足各部门的特定需求。从管理学的角度,ERP定义为整合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它通过对企业内部供应链上所有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集成,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水平,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ERP 对我国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会计财务管理是ERP的核心职能。ERP的财务模块与一般的财务软件不同,它是以总账为核心,而且相互之间有信息传递,财务模块和系统中的其他模块之间有相应的接口,能够相互集成。在ERP系统中,通过会计处理子系统,实现了企业对资金流的处理和控制。
ERP对财务管理将企业的资金流和实物管理集成起来统一管理,同时供应循环和制造系统高度集成,从而使得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财务管理事后反映财会信息的方式的转变。并且ERP的财务管理可以获取丰富有关公司战略性财务信息,提供强大的财务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同时强调面向全部业务过程的财务信息收集、分析和控制,加强了对资金流的全局管理,提供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3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3.1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ERP的核心思想是实现企业的运作的流程管理。在ERP环境下,企业在供应链、产成链、销售链的全面控制,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处理的一体化。一方面,ERP的实施会给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另一方面,ERP的实施也满足了企业环境下的新特征和新要求,给内部控制带来了益处。
高度集成化的ERP使得原始数据一经输入系统,便由计算机自动处理,责任高度集中于数据处理系统。ERP结构复杂,难免存在某些功能繁多,难免存在某些功能不足或缺陷。ERP一般是商品化的软件,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配置,软件功能和与企业的契合程度等都影响ERP的正常运行,给内部控制带来新的潜在风险。
在ERP环境下,由于企业通过协同管理、实时管理、远程管理,决策者和执行者能够快速沟通,企业的内部控制层级明显减少,控制责任更加明确,控制效率更高,企业运作更加灵活。ERP环境下的内控体系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数据检查、核对等繁琐的、消耗大量时间和人力的工作,提高了运行效率,使企业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并提高管理水平。
3.2对会计信息凭证的影响
随着数据收集与使用方法的改变,人工操作的工作随之减少,其效率也不及自动化系统。首先在交易信息输入到自动化系统之前,信息技术就大大减少了信息审核所需要的时间。各个子系统的交易明细资料都是会计凭证的原始依据。如果各交易资料正确,则生成的各种相关信息也不会错误,会计凭证只是相关信息其中之一。如果未能确定原始交易资料的正确性,在编制会计凭证是才发现问题,则各关信息早已错误,而各种不良影响当然都发生过了,所以应在各交易单据输入计算机的时候,就应谨慎地查核。
传统的会计业务流程是以凭证账簿报表的会计循环方式设计的,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传递程序和授权管理,具有较强的控制功能。在控制薄弱的系统里,在对企业经营造成重大影响之前,很难发现错误或舞弊行为,尤其是在实时、分布式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里。而ERP系统里的配置增加了自动化内部控制与安全程序的重要性。
3.3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的影响
ERP系统很好地通过电子信息系统将数据集合保证了数据的集成度。内部控制制度作为解决问题的控制手段,其主体是会计控制。本质也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使用过程。内部控制制度能按既定的目的实现控制,就是因为该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该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信息的流通和反馈。
会计信息是内部控制的基础。ERP系统能够恰当地确认各种信息地采集工作,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地执行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的内部经营发生了
质的变化,企业所有的工作流程都按照面向客户、面向信息网络、面向软件应用的要求进行了重组,相当一部分的内部控制点已建立于系统的应用程序中,由计算机自动执行各种检验、监督以及对系统各功能实用的权限,大大规范了控制效果。
4完善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对策
4.1确保信息安全,避免未经授权的披露
ERP系统采用的数据源和数据库具有单一性,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必须重视最初数据的审核,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避免数据应用过程中发生的失误,避免一些违反事件的发生。会计是信息的中心,也是非中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永远是个矛盾,其之间的沟通工作处理得好与不好,出来政策问题,往往与会计系统有着重要的联系。会计的集中相比权利之比带有更强大的工作艺术,这也便要求确保企业信息的安全性,不能被别有用心的利用,避免未经授权的披露。
4.2企业要执行职责分离政策
组织的结构不应该允许数据处理的所有环节责任依赖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部门,而是要求进行职责分离。初始化、输入、审核和检查数据的功能应该分离,以确保没有人可以在发生错误、遗漏或其他不当行为的同时,还能够授权,或者掩盖修改欺瞒的证据。企业内部控制更好的执行与提升企业有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密不可分,确保提升有关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
4.3加强变更程序的各项规范
其中包括识别程序变更需求、详细地记录变更的具体要求并提交程序变更申请、业务影响评价和风险评估、批准程序变更申请、变更程序的开发和测试、检查并实施程序变更的过程、检查、验证程序变更是否达到预期、记录变更的版本号,存档变更文档和变更升级程序。
4.4完善系统数据的可用性
企业要能按规定向有关方面提供有用的信息,其他单位能及时向会计部门提供客观、正确的核算资料,信息没有弄虚作假,是客观存在的;能合理、合法地反映财务收支成果;能按照规定、按时间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能够针对业务、管理层的需求,随时随地提供可用的信息。其中信息的可用性也包括从数据和系统服务的损失或中断中恢复的能力,以及从信息中心重大灾难中进行恢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尤苏费利,F阿什,胡可,陈明坤.ERP系统整合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01).
[2]朱岩,荀娟琼.企业资源规划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3).
[3]荀娟琼,常丹.ERP原理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03).
[4]郑称德,陈曦.企业资源计划(ERP)[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4).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 管理 整合 共享
0 引言
随着制造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联盟的发展,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前,我国的制造企业大都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投入巨大却产出不高,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次序混乱、管理机制僵化。企业存在盲目采购现象,库存积压过大、资金占用过多的现象十分普遍;财务预算不严谨,财务报告不准确,成本管理方法不科学,难以科学地分析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业务流程不顺畅,工作效率低下;各种信息不准确,缺乏集成,企业决策及日常工作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我国制造业在现代化管理方面与欧美制造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我国制造企业中引入ERP系统可以有效的减少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存在的差距,以信息化技术带动制造业的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引入ERP系统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新发展。
1 ERP系统概述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ERP系统是基于ERP企业管理理念上的高度集成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实现自动化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
ERP软件,即企业资源规划软件,是一种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应用软件。它是一种运用了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数据仓库技术、网络技术和INTERNET技术,在MRPII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制造管理等功能于一身的高度集成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可见,ERP软件系统是直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服务的,以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具有高度的集成性能的管理信息系统。ERP软件的直接服务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自己的业务流程、实现自己的管理和决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和经济风险、实现企业的经营利润、市场份额和发展目标。
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类似,ERP软件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和演化,如今己经是一项从理论和技术上均非常成熟的系统。到目前为止,已经投入市场的成熟的ERP软件就有包括欧美数十家人的ERP软件公司所提供的数十个系统,如德国SAP公司的R/3系统和美国ORACLE公司的ORACLE应用系统等ERP软件系统的前身应该是以生产计划与控制为主线的运用于企业的生产制造、产供销以及财务管理的MRP和MRPII系统。从发展历史上看,ERP软件系统基本上走过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分别是:MRP阶段:从60年代到70年代,以物料需求计划为主。利用物料清单(BOM),库存数据和主生产计划等计算物料的需求。这一阶段的实验和开发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企业。MRP使得企业的生产制造具有了对于物料的初步的需求计划。从而大大改进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闭环MRP阶段:从70年代到80年代,在MRP的基础上,集成了粗能力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生产和采购,形成了反馈,构成了一个闭环的循环。MRPII阶段:从80年代到90年代,制造资源计划,在闭环MRP的基础上,集成了财务、供应链管理和制造,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流程。ERP阶段:从90年代至今,在MRPII的基础上,系统的集成能力更强,系统的适应性更强,能够适用于多种行业,并适用于全球化的企业运作。
2 ERP系统在我国制造业的应用情况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制造业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状况是:各管理职能科室实现独立的计算机管理应用的企业占60%,部分功能管理集成和共享的企业占10%,而ERP系统应用的企业不到l%,这既说明制造企业管理软件行业的发展空间大,同时也表明行业发展的艰难。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的制造企业就开始尝试应用ERP软件,当然他们所用的是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国外厂商的ERP,如Oracle ERP,SAPERP等。虽然资金和人力投入都很大,但实施成功的企业却很少,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不是由于资金不足,被迫停止,就是因为实施难度太大,半途而废,有的企业实施也完成了,但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后来,又有部分中小企业把注意力转向了国产ERP软件,虽然有个别企业取得了成功,但总的来说效果不好,成功率不到3%。根据我国制造业的现有国情,决定了ERP在我国制造业将大有用武之地。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将ERP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认识和操作,才有可能增强其适应力和竞争力,解决制造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与管理模式问题,解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较好的实施ERP系统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管理起到较好的改善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对企业的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和共享
制造企业可以利用在企业实施的ERP系统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工作流集成和整合成信息流。这样就可以将企业的基础管理进行集成,并能优化现有的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工作流程科学化,并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能力。如果企业实施了ERP系统,其必将成为企业的神经系统。企业可通过ERP系统整合整个企业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合理控制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企业的信息来自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层次,因此若想信息准确、实时,一定要重视ERP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基础数据。制造企业基础数据有物料、物料清单、工艺路线、工序、提前期、制造日历、工作中心等。这些基础数据的联系的企业资源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因素。企业管理理念的核心,是优化和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企业资源通过基础数据的形式表现在ERP系统中,ERP系统对基础数据的各种加工处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相应的企业资源管理和配置的过程。要想有效地控制制造企业的信息,就要明确这引起基础数据的特点和作用理解基础数据之间的关系;认清基础数据在ERP系统的位置,最终达到正确、充分且有效利用这些基础数据提高生产准确性的效果。
3.2 对企业的任务进行整合
ERP系统除了可以对企业的信息进行整合,还可以对企业的各种任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制造企业,其管理任务主要分为三类:即销售任务、生产任务、采购任务。其中销售任务确定了生产任务,而生产任务确定了采购任务。这三项任务实际上是在驱动着企业的一个物流过程,即制造企业采购原辅料、包装材料,加工成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再将产品销售出去的过程。至于三个订单间的关联关系,则可由ERP系统中经典的物料需求计划来建立。
物料需求计划MRP是一种物料管理和生产方式,是ERP系统的重要组件,它建立在主生产计划MPS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的物料清单BOM、工艺路线、批量政策和提前期等技术和管理特征,生成原材料、毛坯和外购件的采购作业计划和零部件生产加工、装配的生产作业计划,从而达到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物料流动的微观计划。通过物料需求计划,可以解决制造企业在安排生产时的几个重要问题,包括:产品的需求时间及其数量;构成产品的物料的需求时间及其需求数量;对库存物料的需求;对采购物料的需求等。
3.3 控制企业资金流和生产成本
ERP系统还能控制企业资金流,使企业生产成本合理化。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现在的企业如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要有适应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控制生产成本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控制企业资金流合理流动。
而ERP系统作为企业的信息整合平台,为企业资金管理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控制和丰富的分析功能。ERP系统中的标准成本体系可以优化成本控制流程,减少大量繁琐的日常核算和核对工作。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中,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均以标准成本计价,并同时记录成本差异,可以大大减少期末成本计算的工作量,简化日常账务处理。同时,采用ERP成本管理,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报表,并保证各种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的关系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量。
4 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制造业规模的不断增大,企业对信息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ERP管理信息系统正是通过对业务流程的优化、对业务流程的集成管理达到高效率管理的目的。ERP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可以对企业在生产、物流、财务、销售等不同部门之间进行信息整合,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着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avid C.Yen. A Synergic analysis for Web-based 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system. [M].computer standards2 002.
[2]Hong Kyung-kwon. The success factors for ERP implement [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2002.
[3]李健等.企业资源计划(ERP)及其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4]胡彬.ERP项目管理与实施.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