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个人专题总结范文

教师个人专题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个人专题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个人专题总结

第1篇:教师个人专题总结范文

一、领导重视、管理到位

为了使这次暑期师德培训活动顺利有效的进行,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多位领导为小组成员的师德培训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暑期师德教育活动方案》,明确了培训活动时间,落实了管理措施,严格签到制度,将教师参加培训考勤情况与师德学分挂钩,促进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计划周全、内容具体

根据师教育局师德培训的要求,我校采取了集中学习和自由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统一,紧紧围绕学习主题展开学习讨论,努力提高培训活动的实效。

1、8月25日,全体教师在阶梯教室召开“暑期师德培训动员大会”,认真听取了蒲纺教办梁主任对此次培训工作的安排以及要求,明确了今年师德培训的内容。下午,有政教主任章华主持召开班主任工作、学生德育教育专题会。

2、8月26日,上午由教务主任刘智汉主持召开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要求专题会。下午全体教师参加义务劳动,从实践中学习。

3、8月27日,上午由办公室主任王里程主持召开劳动纪律专题会。随后开展““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师德模范”等先进个人评选推荐活动。下午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学校师德考评工作。

4、组织教师交流,教师写学结材料。

三、严格考勤、强调会风

在本次培训过程中,我们加强考勤管理。教师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如遇特殊情况,由校长室审批。培训期间,老师们都能准时参加学习,认真听取报告并做好笔记。本次培训在会风、学风等方面都保持了良好的师德师风状态。

四、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这次师德培训活动,形式多样,有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先进典型教师报告等,并把师德培训的内容落实到实践中去,大大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师德修养,为如何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指明了方向,构建了新的教育理念体系,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定位,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的工作目标有了新的要求,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有了新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认真总结、不断反思

第2篇:教师个人专题总结范文

校本培训以反思性教学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参与式培训为主要形式,它的基本策略有自我反思、集体备课、互动研讨、案例学习、专题论坛和课题研究。校本培训是教师培训的主渠道,是引领教师走进新课改的关健。为此,我们结合校本培训策略,依据我校校本实际,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1 自我反思-促进教师能力提高

教师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通过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阶段,对教育问题的反省、思考,探索并做出理性的选择、判断与整理,从而促进自己观念转化,能力提升。要求教师每月写出一份教学反思,写出自己的行为记录(学生分析、策略分析、亮点分析),得出经验的积累,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在这一活动中,青年教师进展很快。结合教学实际,集中反馈,促进自身教学能力快速提高,今年有13人参加了市、区教学新秀、能手评比。

2 集体备课-促进教师资源共享

集体备课主要突出交流与反思。程序是个人备课、集体议课、专人整理、反思 修改。每学期中心校范围内举办两次集体备课活动。具体由教研组长负责按集体备课程序进行,备课结束后要向教导处进行汇报。为避免集体讨论和交流流于形式,中心校教学人员进行实地考查,对在集体备课中认真准备,提出有价值的建议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在这一活动中,受益最深的是村小教师,因为他们每学年只有一个班,平时没有机会与同学年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集体备课是同学年组共同研讨的最好时机。

3 互动研讨-促进教师优势互补

互动研讨是围绕典型课例进行的,突出教师参考的培训形式。环节:集体听课-分组讨论-大会交流-专家分析-总结评估等环节进行。互动研讨的重点是提供“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模式,是为了解决问题。互动研讨按不同的学科每两月开展一次,教师在互动研讨中,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这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内在潜力,使教师间经验得以互相借鉴。

4 案例学习-促进教师经验积累

为更好地开展案例学习,培训者注重收集典型案例,引导教师定期“讲述自己的故事”,反省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通过案例解读、课件演示、角色转换、情境模拟等方法激发参训教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培训者对案例要做全面、深刻和点评。即要把优点说够,要给人以鼓舞,又要把问题说透,给人以鞭策。

5 专题论坛-促进教师能力提高

专题研讨的内容主要基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对于个性的问题由学年组间探究解决;对于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的问题,由教研组协调研究解决。这种专题性论坛促进教师围绕专题查阅大量资料,总结思考自己的经验,通过调研访谈、同伴质疑,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6 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提高功效

第3篇:教师个人专题总结范文

1.阅读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策略

1.1专题阅读方法指导

学习目标:确定专题,学习阅读方法。操作要领:此环节要在“专题”上动脑筋,花功夫。指导内容要目标集中,每次只能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甚至一种方法的一个方面。如品味性的精读可以分为词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多个专题。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方法;可以学生先阅读尝试,然后总结方法;也可以由教师运用实例进行专题讲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但本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

1.2学生阅读实践

学习目标:运用方法,进行阅读体验,形成技能。操作要领:在初步了解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阅读体验,通过实践,巩固所学,形成技能。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在学生阅读期间进行巡视,及时回答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随时指导。尤其要注意帮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此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为了便于训练,学生阅读的材料可以由教师统一发放或规定,可限制范围。如指导了浏览性的泛读方法后,可布置阅读报纸或故事类书刊;指导了探求性的速读方法后,可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阅读与此相关的材料寻找答案;而指导了品味性的精读方法后,就要引导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1.3畅谈收获体会

学习目标:畅谈方法,交流收获,共同提高。操作要领:教师有组织地让学生结合阅读实践体验,谈出自己怎样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的,可以说这样阅读的好处、收获,也可以谈自己在实践中领悟出的新方法、发现的新问题等。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方法运用情况,及时调控矫正。并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阅读体验,以利于彼此之间的启迪和提高。此环节要注意在交流过程要有组织,有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偏离了专题。时问控制在15分钟以内。

2.阅读欣赏课教学策略

2.1选择读物学习目标

教师(或学生)选择推荐感兴趣的读物。操作要领:在上课前一周,教师或者学生自由选择读物。选择读物时,主要选取符合学生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启智增知。注重推荐名家名篇。

2.2创设情境,触发阅读欲望

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进入作品情景,唤起阅读欲望。操作要领:教师借助插图、课件、文章精彩片断、配乐欣赏、语言描述等各种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唤醒学生欣赏的热情。此环节要不能脱离阅读情景,注意手段与阅读内容的有机结合。时间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

2.3自主阅读,品评作品

学习目标: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理解、欣赏作品能力。

操作要领:此环节是重点环节,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欣赏为主。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层次。这一环节大致又分为“快读初步感知――精读勾画批注”两个层次进行操作,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能力,独立品评,勾画词句,批注所感。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

2.4交流汇报,各抒己见

第4篇:教师个人专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作品制作教学方式

Abstract:LearningActivitiesarenotapureprocesstoattainknowledgeinagood-designedandteacher-centeredenvironment.Theefficiencywillriseifthestudentsshowgreatinterestsinlearningandareactuallyparticipateineachlearningactivity.Thispaperdiscusseshowtheteachersandstudentsin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carryoutanewlearning-teachingprogrammetoexploreamultimedia-authormodelforlearningandteachingbymakingfulluseofresourcesininformationage.

Keywords:multimedia-authormodellearningandteaching

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在一个设计好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里获取信息的过程,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们切实参与了各项学习活动时,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有很大提高。但是,现在许多课程都只侧重于传输知识,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预先决定好所有或大部分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计划,然后按计划在一定时间内教完一定的内容。尽管有的教师也利用一些新的教学媒体,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工作或课堂活动等来进行教学,但是这些新媒体和新方式也只是用于加强教师讲课的内容或强化问题的答案。技术在这里仅仅只是说教式教学的补充,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多少年来,寻找新的传授知识和组织学习方式的道路上一直充满困难和挑战。许多教育研究者和理论家认为,教学法(包括教师怎样利用技术进行教学)不仅仅只是纯粹地传输信息。通常,单纯传输信息的教学方式是不会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老师给予的信息,根本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就使得学生过于迷信书本知识而不会主动应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与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刚入学时,就有一定的差异--学习动机、学习目标(有的可能与老师规定的相符,有的可能相差甚远)、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资质和学习态度等各不相同。同时,他们还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出学习作品,建构知识概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在高校本科生中进行了基于多媒体学习作品制作的教学方式探索。本文主要介绍我们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所做的各种工作和记录的一些资料,并分析了以学生作为多媒体作品设计者和制作者的新型教学方式的优点与不足,初步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各自的角色和作用。

一、课程简介

我们开设的这门课程初步定名为"学习理论与实践",对象为高校所有本科生;开课形式为选修课,时间为一个学期,每周四节课;以施良方著的《学习论》、林崇德主编的《当代心理学习丛书》等为参考教材。该课程已经开展了三次教学:99年上下学期各一次,2000年上学期一次。

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是:讲授学习论的知识、方法;通过半年的学习,使每个学生认识和反思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验与习惯;克服学习的障碍,激发学习创造性,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尤其要使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交流与协作中学习;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

该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是:(1)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热情和参与程度的评价;(2)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成果、收获与发展的评价,尤其要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展;(3)对一系列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建设与发展的评价;(4)对教学经验总结成果的评价;(5)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课程、教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评价。

二、研究引导

当今教育存在的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学生不会学习。大学生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学习,但还是不会学习。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连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怎样让大学生学会学习?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信息社会大学本科生的教育和学习模式?本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开始了研究工作。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归纳如下:学生对真正意义的学习概念了解多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他们在学期末完成的作业揭示了他们真正的学习情况吗?学生需要学习哪些技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满意的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起什么作用(例如教师要花多少时间给学生讲课,何时给学生提供所需信息,怎样给学生个别辅导,何时与学生开展讨论等)?这种学生作为多媒体设计者和制作者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还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这些问题引导着我们不断进行研究。

三、教学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专题设定

我们经过协商讨论,并参考了学生的意见,把这门课分为六个专题,分别是:

(1)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革命

(2)什么是学习?

(3)学习活动的结构和规律

(4)学习类型与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5)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

(6)学习评价与学习效率

2.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学生自由分配组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开始进入技术学习阶段的学习。这一阶段为期两周,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Excel等基本文字与表格处理软件以及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我们先集中给学生上一次技术课,介绍这些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其余的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学生水平不一,学习进展差异较大。但每个组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学生自告奋勇教那些技术不好的学生学习电脑操作和软件使用方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精神在这门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第五周开始,各专题研究小组开始进行第三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的学习。这一阶段为期六周。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阅读我们给他们推荐的相关学习理论书籍,深入分析各派学习理论,做好学习笔记,把自己的观点和收获添加到个人学习网页中去,丰富个人的学习作品。第十一周后,学生开始了本课程与各专业整合研究阶段。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以系为单位,组成专业研究小组,根据本系的特征,结合我们这门课程,进行研究,并创作出各专业小组的作品--学习网页、录像、专业论文等。这一阶段我们规定为七个星期。在第三和第四阶段,我们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教的方式。各专题或专业研究小组的学生认真阅读我们推荐的书和资料,记下学习感受,备好本专题或专业的课,然后给其他学生上课,介绍他们的研究情况。教师参与各专题小组的备课活动,不定期和学生开展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进展情况。第四阶段的学习完成后,教师对这门课程以及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做出评价和总结,并评选出优秀学习作品。

(二)研究数据的收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不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每周参与学生备课等方式,获取了大量有用的信息。例如在讨论时,学生会诉说近期有了哪些收获,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明白,或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多给学生指导或帮助等;在与学生共同备课时,学生会积极告诉我们他们在专题研究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找到了哪些新颖的信息;运用哪些媒介来讲课才能更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怎样去搜集与自己主题有关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利用哪些技术手法来创作自己的作品等)。

我们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信息、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学习进展情况等都做好了记录,并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每次指导老师与各专题组的学生备课时,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并建议他们使用哪种新颖而有效的讲课形式。教师通过与学生开展讨论、对学生进行访谈,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我们与学生讨论时,提供了以下几个问题供他们参考:1)是否已经非常明确本专题的目标?2)引用的例子和观点是否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自己的专题?3)对本专题的论述是否结构清晰、语言流畅?4)自己学习作品中的图片、表格、链接、配制的音乐、录像是否与自己研究的专题一致?5)对这一专题的研究有什么创新和突破?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认真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并把个人的想法和观点添置到个人和小组的学习网页中去,一步步完善个人和小组的学习网页和其他学习作品。我对2000年上学期所有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得到了下面的数据:

67.5%的学生懂得了真正学习的含义;75%的学生懂得了协作学习的重要性;100%的学生会使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软件和用PowerPoint来制作幻灯片;32.5%的学生知道如何运用价值标准来评价学习。

四、研究结果

1.学生的收获

这门课程使学生懂得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含义、树立了学好其它课程的信心。有一个一年级的本科生对我们这门课非常感兴趣,但由于听课名额的限制,她只好旁听。她加入了第一专题组的学习与研究。但她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于是他们组一位计算机系的学生就主动帮助她学习。她学习积极性很高,进步非常快。在自己的学习网页里,她说"我懂得了自主学习的含义。我独立完成我的学习网页,这是我的第一张小板凳,虽然暂时不漂亮,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提高,将会有第二张、第三张……,而且会一张比一张漂亮、精彩"。那个计算机系的学生说道:"通过教其他的同学,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也知道了如何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与同学进行协作学习。"各专题组的同学共同制作学习网页,共同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共同备课、上课,这既培养了他们协作学习的能力和与他人共处的能力,也提高了个人在信息社会的学习与生存能力。

这门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开始这门课的教学前,我们给学生观看一些他人的作品,让学生亲身感受这种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从而萌发创作自己学习作品的欲望。学生看后,学习积极性提高。有许多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计划中写道:"……完成个人主页,注意质量,做出一个有个性的个人主页,在本专题的研究中有所创新。"有的学生直截了当地对指导老师说,他们一定要在本专题的研究中超过前面的学生。于是,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他们认真钻研理论书籍,积极通过Internet搜查资料,兴趣盎然地进行专题研究。在进行小组集体讲课时,各小组的学生争先恐后,各出奇招。他们采用了说相声式、演小品式、讲故事型的讲课方式。抽象的理论,深奥的道理,经过这样的形式传输出来,给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效果也就不同。通过小组共同备课和讲课,每一位同学都在与他人交流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2.教师的作用

在这门课的教学里,教师课堂上课时间少了很多,但教师的工作量却没有减少,相对来说可能有所增加。因为教师得融入这种学习环境,给学生正确指导,记录好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教师在这门课的教学时间分配关系如下表所示:

讲授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第一阶段)教学生学习技术(第二阶段)教学生理论,组织学生讨论并与学生备课(第三阶段)组织讨论会,给学生提供信息(第四阶段)课程评价与总结(第五阶段)

第1-2周:4小时/周共计:8小时(11%)第3周:3小时第4周;1小时共计:4小时(6%)第5-10周:1.5小时/周共计:9小时(13%)第11-17周:0.5小时/周共计:3.5小时(5%)第18周:4小时共计:4小时(6%)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师给学生进行课堂讲课的时间约17%,组织学生讨论,与学生共同备课的时间约占18%,其余的时间全是学生自学。教师不再象传统教学那样,是知识的灌输者,说教人,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导航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伙伴。

总结

在世纪之交,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学校教育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者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便达到教学目的与知识结构的联接。我们对"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里如何开展大学本科教与学的道路,从而使大学本科生获得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提高自己在新世纪的生存能力。

未来的教育该向何处发展?怎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学习与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这门课程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头,借此抛砖引玉,形成一股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与生存能力研究的浪潮,把对新世纪教与学的研究推上一个高峰。

第5篇:教师个人专题总结范文

20**年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培训对象与条件

培训对象为全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集体组织报名,全员培训,原则上不得缺额。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要求,对学校尚未开设的课程,也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高中学校要提供教师上网学习条件,教师要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能够坚持全过程的远程学习。培训期间平均每天学习视频课程2学时,每天参与学校及区域组织的面对面研讨和在线交流研讨时间不少于4小时。

三、培训时间

全省高中教师按市地分两批培训。

第一批:**月13日—25日(***)

**月13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学时;

**月14日—25日:完成各学科**个专题的研修。

第二批:**月2**日—8月8日(**)

**月2**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学时;

**月28日—8月8日:完成各学科**个专题的研修;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0天,每天**学时,共计**0学时。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2天,每门学科课程分为六个研修专题,每个专题2天,每天学习**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面对面研讨、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共计**2学时。

每个专题第一天学习通过高中新课程的视频案例分析,引导学员进入情景,直面问题和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互动交流,并以作业或讨论等形式,发表看法,分享智慧。第二天学习,通过视频讲课、专家文稿、相关文章、评论、课程简报,学员提交作业及互动交流,获得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各学科研修进度以课程团队制定的课程表为准。

培训期间,研修平台24小时开放;集中培训结束后,所有参训教师仍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参与讨论。

四、培训方式

采取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充分发挥行政和学校管理优势,推动远程网络为平台的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评判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网络平台系统: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记录学员网上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参与互动研讨点评情况、讨论记录和作业成绩等,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五、培训工作流程

1、管理系统数据审核(**月1日—10日,各高中学校)

各高中学校利用已经注册的“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陆管理系统,补充、修订、审核确认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及个人信息。

2、综合管理培训(**月9日,各市教育局)

各市教育局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省项目办组织的集中培训,熟悉“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了解数据审核、报名、编班以及指导教师配置等工作要求与流程。

3、报名、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月11日—15日,各高中学校、各市教育局)

各高中学校利用“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填报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本工作于**月10日—13日完成。各市教育局按照区域就近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对于教师人数少的学科,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跨区域,或以市为单位组班),每学科、每100人左右编为一个学科虚拟班级;各市教育局根据相关标准(附件)选拔成立本市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本市各学科班级数,为每个学科班配备指导教师1-2人。此项工作于**月14日—15日进行。

4、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月19日,省项目办及各市教育局)

**月19日,省项目办通过山东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各学校领取课程资源,并下发至参加培训的教师手中。

5、熟悉学习平台(**月21日—**月10日,各市教育局、各高中学校)

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下载整理各类手册,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校培训场所、设备是否正常,为正式培训做好准备。

**、试点培训

**月21日—**月初,拟组织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培训。试点培训方案另行通知。

**、培训实施(**月13日—8月8号):

(1)各学校根据统一要求,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播放已经准备的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学校在区域教科研部门指导下组织本校学科教师开展面对面的互动研讨;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校技术人员在本校依托“山东教师继续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考核评价

第6篇:教师个人专题总结范文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挑战,随着环境不断恶化,仅仅依靠治理是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的,只有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让保护环境成为一个通识,才是治本之法。因此,开展环境教育对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环境教育课程目的是让广大学生深入、全面了解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各国的对策,掌握环境保护的常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引领全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社会。但是,由于近些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各高校的扩招等措施,使得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众多高校出现教学资源短缺的情况。因此,环境教育课程教学大多采用大班讲座授课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缺少实践机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等。在二战之前,西方的社会理论学家如奥尔波特、沃森等人就发现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工作和学习相比于个人具有更高的效率,进而创立了合作性学习理论,开始提倡合作性教学模式[1]。之后通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合作性教学模式现已成为西方国家教学的一种常用模式,这种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和表达观点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教学效果[2]。“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一种重要的合作性教学模式之一。教学过程通常分为两部分,先是以大班形式授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再是以小班形式进行研讨,进行合作式学习。该教学模式可以在尽可能小地占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下,达到实现合作性学习的目的。大课一般采用问题式教学,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课内学习自然延续到课外。学生在课余通过课外阅读思考这些问题,也可以围绕这个专题提出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回小班研讨课。此外,本课程倡导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强化教学效果。课外实践教学将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环保科技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和环保实践活动。这样既弥补了传统大班教学“注入式”授课方式导致学生课堂积极性不够的缺陷,同时也发挥了合作性学习的优势,促使学生主动学习[3]。

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

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为例,探索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方法在环境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课程按照7个专题、32学时进行授课,每个专题由这一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大班讲座授课2学时,辅助教师组织小班研讨2学时,此外,集体自主学习2学时,期末课内考查2学时[4]。第一个专题的主题是环境与人类健康,该专题介绍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了解当今人类在环境领域所面临的几大全球性问题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二个专题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讲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科学发展观。第三个专题是环境法规与管理制度,主要介绍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国际环境法与环境保护公约,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各类环境管理制度,树立守法意识。第四个专题为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介绍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的思想以及主要行业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节能减排的措施和相关的评价体系。第五个专题为大气环境保护,该专题介绍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让学生了解全球大气污染的现状、趋势与对策以及我国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第六个专题为水环境和海洋环境保护,该专题介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海洋环境正面临的污染及生态破坏,让学生掌握水污染各种指标、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和各种污水处理技术的原理,并了解水污染和海洋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对策。第七个专题为固体废物资源化与噪声污染控制,介绍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城市垃圾、工业废物、农业废弃物和危险固体废物等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原理,介绍噪声、放射性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热污染、光污染等的来源、分类、危害以及控制技术。

(二)组建教师团队

根据专题内容和教师擅长的内容,确定教学团队,入选团队的教师必须在自己参与的专题领域有丰富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经历。教师团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授课班级的特点,共同制订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以及案例交流和备课任务分工。教学团队定期召开会议,汇总一周的教学情况。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具体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展示教研成果,为小组成员的教学观摩提供资源背景[5]。

(三)大班授课

合作性教学模式中的大班授课要区别于传统的授课形式,其核心要求不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更加注重对知识架构传授,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而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则会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小班讨论时相互分享学习来获得[6]。因此,讲座授课采用问题式教学,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课内学习自然延续到课外。每次讲座授课后设计或提出讨论问题,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思考这些问题,在小班研讨课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和意见。

(四)小班研讨的课前准备

研讨课的课前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教师团队要确定讨论主题,一个科学合理并且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热情的主题可以大大提升研讨效果。讨论主题有多个来源:一是可以来自教材,与大班授课的内容相衔接,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通过在研讨课上分析辩论相关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可以通过汇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由教师团队从中挑选学生最感兴趣且研讨性高的主题,保证学生的研讨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2.指导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充分。指导教师除了在课前安排并通知学生讨论课的教室和时间,在研讨课上,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在课前准备时也会遇到无法解答的难题,需要指导教师为学生指点迷津,由于这些问题在课前是未知的,因此,指导教师充分备课,每一个环节认真设计、组织和安排。对讨论的主题要有深入认识,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确保研讨的良好效果[7]。3.学生作为研讨课的主体,一定要提前准备。在教师布置讨论课题之后,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构思自己的论点论据,在研讨课上和同学分享讨论,也可以将自己在查找资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与教师、同学共同讨论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如做演示文稿、学术报告等。

(五)研讨课中的正确引导

在研讨课进行的过程中,指导教师除了要维持好课堂纪律,认真听取学生发言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研讨中来,支持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有学生提出创新观点时,要给予表扬,提高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指导教师的语言要起到穿针引线、回归主题的作用,占用时间不宜过长,要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在研讨结束之时,指导教师要对本次研讨进行总结和点评,对好的讨论形式、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突出表现等给予肯定,对偏激的观点进行全面分析和引导,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纠正[8]。

(六)研讨课后分析总结

在研讨进行时,每个班要有专门的学生负责记录研讨内容,首先,记录课上各位学生的方案和观点,这一部分是学生课前准备的集中展示,不仅是期末成绩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还可以筛选出优秀的方案,在大班授课时展示给其他研讨班的学生,共同学习。当一个研讨主题出现多个不同的观点时,还可以在大班上进行互相的辩论,丰富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更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次,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要做好记录,统计出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大班授课时深入讲解。最后,记录指导教师在研讨课上提出的观点和对问题的解答。教师的解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总结,能给学生答疑解惑,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纠正原有的错误观点,澄清原有的模糊认识[9]。而教师团队通过这些课堂记录,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得出学生感兴趣的环境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内容。

三、合作性教学模式实践效果分析

(一)问卷设计

针对研究对象,教师团队为参与合作性教学模式的学生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性别、专业、年级)、对教学模式的评价、该教学模式对其自身的帮助以及还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

(二)问卷的方法与回收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共向学生发放100份,回收98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采用李克特量表方法进行测量,最有利选项的赋值为5,最不利为1,中间选项按照有利因素的程度大小依次为4、3、2,并对数据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四)结果分析1.学生对合作性教学模式各环节重要性的评价。新型的合作性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大班授课,另一块是小班研讨。其中,大班授课又可以分为理论知识教学和研讨题目布置两部分。而小班讨论则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可以细分为指导教师概述、学生陈述个人观点、集体讨论、指导教师点评总结等四个环节。根据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超过60%的学生认为,布置研讨题目、陈述个人观点、集体讨论这三个环节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研讨题目可以保证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对讨论的题目感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查找资料文献。个人观点的陈述环节给了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恰恰是传统的大班授课最欠缺的一环。而集体讨论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还能进一步提炼各自的观点并产生新的想法。而从表2中可以看出,集体讨论环节不但均值最大,而且标准差最小,这说明这一环节被多数学生视为合作性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应着重改良这一环节。2.合作性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参与合作性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我们选取其中主要的六项,包括语言表达、思维创新、团队合作、环保意识、文献查阅、论文撰写,进行调查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合作性教学对语言表达、文献查阅、环保意识这三项能力的提高帮助最大,三项都有超过75%的学生选择了很重要。而表3显示,这三项的均值都在4.5以上,且标准差较小,说明学生普遍认为参与合作性教学模式能够提高以上三项个人素质。在小班讨论中,学生陈述个人观点和集体讨论两个环节给了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外,每次讨论课之前,学生需要准备自己的观点与论据,需要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高了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和知识运用总结能力。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反馈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表示认可。学生认为在传统单一的大班授课模式下,他们更多时间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各种考试也主要是考核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这样学到的有限知识是不能满足工作实践要求的,当他们一旦独立面对问题时,会缺乏主动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变得束手无策。

第7篇:教师个人专题总结范文

校(园)本研修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实施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造就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结合我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以教师校本培训新模式:“网络学习、专业引领、同伴合作、个人反思。”为模式,制订2021年春学期校本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以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校本研修模式为中心,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培训目标:

通过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培训使教师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学校围绕办学目标和特色进行自主研修,达到整体素质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

三、培训内容:

1、师德师风培训:

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开展教师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坚持依法施教、依法办学。

2、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加强新一轮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结合高密市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的研讨,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

按照教师职业基本功和专业基本功的要求,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注意引导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对教育教学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共享,促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性、示范性、参与性的特点。

四、培训形式:

1、专题讲座。

2、开展主题研讨。

3、案例教学研究。

4、围绕主题研究组织教学观摩活动。

5、教学竞赛。

五、校本培训的实施:

(一)实施办法:

1、专题学习:学校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专家专题讲座,教师围绕专题自学。

2、训练与应用: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观看优质课教学录像片、赛课、骨干教师上研究课。

3、分层指导: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师理论素养、知识水平、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对教师进行评价。把培训对象分成几个层次,按不同层次的培训目标和要求进行培训。

4、教改科研:引导教师探讨、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课题研究形式开展小组活动。

5、发展提高:学校对已经比较优秀的教师通过校本培训,使其巩固成果,不断提高,争取成为学科带头人和名师。

第8篇:教师个人专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教学方式;研究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21-02

就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而言,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在整个学习阶段关注的重点,其决定着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已在研究生群体当中形成共识,而相应的结果就是,研究生普遍对开题前的基础学习不够重视,其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或是上课一脸茫然,或是低头玩手机或其他,一年半下来,大部分学生都是浑浑噩噩地度过,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混够学分而已。为了改善这种局面,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在给研究生进行“现代不动产专题”授课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从改变给研究生授课的方式出发,期间经过不断完善,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认为任务型教学法可以有效并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师对研究生专题课程的被动授课局面,教学及反馈效果较好。

一、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task-driven)通过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目标或动机来组织教学,强调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履行并完成任务,展示任务成果。最早在外语教学方法中所推荐和提倡。

区别于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在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处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以学生的学习和习得过程为重心的教学方式,提倡以动态发展的过程和开放的途径学习,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充满反思、顿悟、自省等心理活动,以此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当前,整个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研究生在教师授课学习中缺乏自主性,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对研究生而言是缺乏体现的。以下就结合笔者在“现代不动产专题”教学中的实践,阐述如何让教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在研究生自身驱动和教师外部引导的协调下,充分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进而提升研究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使研究生“不学”为“要学”,“苦学”为“乐学”,“学会”为“会学”。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研究生“现代不动产专题”教学中的实践

由于近年来我国不动产市场发展起伏较大,政策更新频繁,因此“现代不动产专题”教学要求紧跟形势,实现动态教学,加上这门专题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参与性强及互动性强的特点,与任务型教学法的要求十分吻合,非常适合采取这种教学方法。以下就笔者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的实践教学介绍如下:

(一)“现代不动产专题”课程任务型教学法实施准备

首先,笔者会给研究生介绍任务型教学法的主导思路和实施想法,同时,结合“现代不动产专题”教学要求,为研究生讲解该专题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理念,让研究生理解任务型教学法,并对“现代不动产专题”课程有整体了解与把握。

其次,在前面介绍任务型教学法的基础上,全面综合考虑,将任务型教学法的理念、“现代不动产专题”的课程特点以及学生需求等多方面相结合,了解研究生对“任务”的具体看法、理解程度和意见建议,为下一阶段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施做好准备。

接下来,借鉴以往学者的相关研究,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根据“任务”的内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条件,笔者初步设计出几种任务型教学实施模式,通过深度访谈等形式听取研究生的意见和评价,并结合“现代不动产专题”课程要求以及研究生的特点,最终确定出较为适宜的“现代不动产专题”课程任务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设计中结合“任务”的几大要素,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对“现代不动产专题”课程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方式加以详细设计,最终形成任务型教学大纲与实施方案,现已在2010-2014级公共管理学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加以实施。

最后,当初步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构建之后,还有必要不断重复以上几个阶段,进行新任务的试用、反馈、修订和固化,以不断构建或完善“现代不动产专题”课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二)“现代不动产专题”课程任务型教学法教学实践

笔者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大体遵循如下三阶段任务循环模式:

在任务前阶段,主要是做好准备工作。教师按照“现代不动产专题”课程的特点及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要求,介绍专题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讲解任务中的相关背景,阐明考核的标准与方式等,为任务的布置、研究生对任务的接受和实施做好准备。

在任务中阶段,是“任务”的下达与执行。教师合理地组织、引导研究生按照任务型模式的要求执行任务。首先,布置任务,教师会结合当前的不动产热点话题设置一些题目方向,由研究生自愿组合三人一组任意抽取题目,或者研究生抛开给定话题,自行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题目,但需要通过教师审核同意。例如,2014级研究生在自愿分组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新闻热点自行确定专题任务选题“不动产登记对楼市的影响分析与研究”、“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问题研究”、“征收房地产税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小产权房的出路研究”、“保障性住房的融资渠道分析”等。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研究生如有需要,可以向教师求助,教师也有必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对有偏离方向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辅导和纠正。

在任务后阶段,是进行总结与评价。任务完成后,研究生要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并和全体研究生组成答辩评审组,各组依次汇报各组专题完成情况,之后教师和研究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些问题质疑或提出讨论,由汇报组进行答疑,提出汇报组的意见。

笔者在最近的一次研究生“现代不动产专题”教学中进一步进行探索,尝试了“任务驱动”+“辩论赛汇报”的形式,基本流程同上,只是在任务选题上每组4人,每两组选用同一个辩题(如“我国应不应该征收房屋空置税”,“房地产政策是不是影响我国楼市的最主要因素”等),这两组分别作为正方与反方完成任务,同样需要分别完成书面的专题报告,最后汇报时严格遵循辩论赛的规则以及流程,按立论、驳立论、质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几个阶段进行。实践证明,这种形式非常能够锻炼研究生,每位研究生都会紧张地投入其中、认真备战且每个研究生都有表达并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够充分体现出其团队合作意识及个人综合素质。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带来的教学效果

1.有效地完成了“现代不动产专题”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让研究生掌握了完成现代不动产专题所必需的相关理论与知识,也让研究生切切实实做到了对理论的充分应用及与现实问题的有机联系与结合。同时,任务完成后的反馈表明,在整个任务的执行及完成过程中,研究生不但提高了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进一步提升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与能力。

2.培养了研究生的认知主动性。通过提出任务、解析任务直至完成任务,教学目标变得有趣而具体,一系列任务交流活动有效地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和以新的方式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促进了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又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精神,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螺旋式上升的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3.对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及效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任务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要实现三个转变: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以及转变功能。改变了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作风,教师在任务型教学法实施中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解答以及点评作用,注重形成以研究生为主体和中心,研究生和教师双向互动的学习氛围,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教师要根据每组成员的汇报做出点评并总结归纳,而这一点最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水平和权威性,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为渊博的知识储备和更为宽广的胸怀,要对研究生所做出的成绩给予鼓励和肯定,获取研究生的充分信任和尊重,要能够与研究生之间实现信息和情感的充分沟通,激发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与潜力。

四、结语

较之其他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的确能够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研究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观念和集体合作意识,而且在执行任务时,由于教师的完全不干预以及研究生必需的任务完成汇报,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精确性也进一步得到锻炼与提高,尤其是辩论赛形式的任务驱动更是能让研究生人人参与,个个主动。作为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与时俱进,依据教学内容与特点、研究生知识背景与储备,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条件,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选择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学科、专业的发展动态与现有知识相结合,让研究生自己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才真正符合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虽然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从语言类教学中诞生的方法,它仍然有很大的普适性,笔者只是进行了浅显的初步尝试,也还存在诸多尚待解决与完善的问题。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所有的教学工作者需秉承并坚持创新,以深化教学改革并将改革成果推广到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教育的各个层面为己任,长期以往,必定会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一片光明的前程。

参考文献:

第9篇:教师个人专题总结范文

我们认为共同体建设须从各个学校的校情实际出发,整合已有的和潜在的教育资源,帮扶引领,使其从借力发展走上自主发展之路。其中,关键是做优教师队伍,因为学校教育的落脚点是聚焦课堂;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质量,应在教育的源头——教师队伍专业成长上进行思考。为此,宜兴外国语学校通过搭建各种研训平台,开辟多种研训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研训活动,来激活被帮扶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积淀教师专业成长的底蕴,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帮助每个教师自信地行走在“合格教师——优秀教师——特色教师——品牌教师”的专业旅程中,进而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为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提供强大的软实力支撑。

一、健全教师专业研训组织体系

由于教育共同体是一种松散型组织,要真正发挥共同体学校研训活动的作用,关键要靠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引导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为此,宜兴外国语学校牵头三所农村学校,建立了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由四校校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相应项目负责人担任组员。通过校际交流、专题讨论、典型解剖、经验提升等,对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问题,进行了多轮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研究与论证,形成了加强学术领导、严密组织管理、注重周密规划、切实提高实效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宜兴外国语学校与三所学校签订了共同体建设责任状,明确成员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设立共同体学校教育工作督导室和学科教研员,严格遵照章程实施共同体建设活动。督导室依据成员学校的校情,以学期为周期,规划共同体学校教师研训的阶段目标和实施要求,部署阶段研训活动;各学校教务处和教科室依据督导室对教师研训工作的部署及本校对教师发展的整体要求,制定本校教师研训的阶段目标和实施要求。学科教研员按照期初制定的教师研训规划,组织共同体学校的每次教师研训活动,直接策划研训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方式、活动的准备和活动的实施,做好学科内教学研究活动的通讯报道工作等,将现代教学的信息传递、经验推介、理论点化、实践提高等穿插其中,渗透其中,主动走近教师,走向课堂,“贴地而行”,进行基于草根、关注实时、着眼现场、聚焦细节的本色指导和本真对话,使研训切实有效,让教师切实得益。

二、完善教师专业研训运行机制

在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中,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亦即成熟并高度固化的工作方式、工作思路、工作序列,对教师专业研训和专业成长而言,是一种卓有成效的保障,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外力依托。因此,我们在完善组织的同时,进行组织的运行机制研究,强化其职能,实化其效果。其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元素上着力:

1.通过举行专题例会统率教师研训。专题例会分两个层面、两个时段进行,共同体学校教育工作督导室为一个层面,分学科由共同体学校学科教研员召集,各校相关学科的分管行政人员和学科教研组长参与。期初由共同体学校教学工作督导室提出关于共同体学校教师研训的意向,了解各校教师研训的需求及校本研训设想,进行双向探讨,选取最佳思路,形成上下两级相互匹配、相互支撑的教师研训方案;期末总结交流各校教师研训的经验与成效,从中发现共性,揭示规律,以便形成具有发展和指导价值的材料。另一层面为各个学校,专题例会由学科分管教导各自召集,相关教研组长和学科骨干参与。期初按照共同体学校教育工作督导室组织的例会所形成的研训方案,具体设计本校的教师研训实施计划,确定全学期的研训时间、研训对象、研训主题、研训方式等;期末总结交流教师自身参与研训的具体成绩及目标达成情况、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相互碰撞,取长补短,为本学期学校研训举措的改进和教师研训效果的提高总结实践依据和经验借鉴。

2.通过组织专题评赛促进教师研训。专题评赛,即指向教师专业发展、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反映教师专业发展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考核评比和竞赛活动,内容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科背景知识,教学理论素养,学术研究水平,课题研究状况,课堂教学能力,语言、书写、课件制作与操作等基本技能。以学年为周期,在共同体学校中积极开展“六A骨干教师考核评选”活动,即结合教学实际以测评形式进行“1A合格型教师、2A优秀型教师、3A骨干型教师、4A名师型教师、5A专家型教师、6A首席型教师”评选活动,积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促进成员学校教师的不断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让教师活力释放得更彻底。其次是积极开展校本化特色的“参与杯”教学能力类评比竞赛,每年组织一次覆盖所有学段所有学科的以“参与式教学”为主题的经验论文评比和课堂教学比赛,共同体学校的学科专家代表与学科教研员组成联合评审组,对经验论文和课堂教学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然后将结果公布于校务公开栏,大力宣传表彰,营造舆论氛围,从而感染到每一位教师。

3.通过实施专题考核激励教师研训。专题考核,主要指向骨干教师,根据共同体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确定了师德表现、教育(学)工作、教师带培、教育(学)研究等六个板块的考核内容,囊括了热爱教育、坚守岗位、履行职责、改革教学、关心学生、培养教师、参与课题、撰写论文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工作,每个板块、每个方面都对具备不同层级骨干称号的教师提出了不同要求的定性定量有机结合的评定指标。每年年底由共同体学校成立的教师综合考评小组在共同体学校教育工作督导室指导下单独进行骨干教师发展业绩的专项考核,对照标准依次先由骨干教师自评打分,再由考评小组核查打分,确定最终得分,达合格和优秀档次的骨干教师,在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中实施相应的奖励,对不合格者则由校长室进行诫勉谈话并取消其下年度参与考核的资格。

运行机制的健全,做到了计划、过程和效果三管齐下,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努力有方向,表现有舞台,成效有肯定,不仅迅速地提升了骨干队伍的专业素养,而且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共同体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进步。近三年来,共同体学校的研训成果斐然:两人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十多名教师被评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和宜兴市学科带头人,二十多人被评为无锡市和宜兴市教学能手,六位教师在江苏省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三十多位教师在宜兴市、无锡市级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几十位优秀教师应邀在本市其他学校或到外地上示范课,七百多篇教研论文、案例发表或获奖,学校教学质量连年稳居全市前列……

三、丰富教师专业研训实践方式

健全的组织体系,完善的运行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构筑了制度平台,形成了管理保障,使教师专业研训活动的开展有了固定的实现空间。以这种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为有力依托和有利条件,我们精心筹划,积极引导,着力探索学校层面教师专业研训的实践方式,帮助共同体成员学校多方挖掘有益的研训资源,充分激发教师的潜能。在探究、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归纳,典型的教师研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体独立研训。这是教师个人针对教育教学进行自我思索、自我省察、自我行动的一种研训方式,它是真正能体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强烈内需和高度自觉的研训,因而是最终能实现成效的研训。这种研训是其他研训的起点和前提,对其他方式的研训具有奠基性和生成性价值;同时,这种研训,不限时间,不限空间,也不拘形式,十分自由,十分便捷。有鉴于此,我们提出“教师研训,从自己开始,向四周辐射”的理念,积极倡导成员学校根据本校实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最大限度消除控制因素,提供实践自由,开放思想空间,充分激发教师个体独立研训的热情。从而使得教师备课能“基于标准”,上课“追求创意”,观课时随记随评,对话时专注聆听、质疑辩论。现在,教师的独立研训,时时都出“风景”,处处都有“金矿”,而教师也正是在这样的研训之中,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专业成长。

2.同伴互动研训。教师的成长在与周围同伴交互活动中发生,受着周围同伴学术水准的影响。同伴互动研训方式,正是依据个体与群体的这种互变关系提出,力图在教师个体之间建立一种互动互变的积极关系,营造一种共融共进的学术氛围。我们共同体学校确立的同伴互动研训的思路主要有两条:以课堂教学为轴心,遵循教学基本过程的逻辑,依次围绕“备课作课观课评课成课”等“节点”展开研训;以课题研究为轴心,遵循课题生成实施的逻辑,依次围绕“发现问题生成课题探索实践反思改善总结提升”等“节点”展开研训。互动研训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个体随机的互动,即空间位置邻近的教师,随时随地转身照面,就自己教学中的点滴疑义进行求解;小组内部的互动,即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定期集中于室内,就近期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展开探讨;学校层面的互动,即学校按照完善教学和发展教师的整体需要,不定期确定相应专题,召集教师进行学术沙龙。

3.骨干带培研训。不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水平也各不相同,呈现出发展层次或优势方面的差异。我们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研训平台,宗旨不仅在于发现和培养教学骨干,打造和成就学科精英,更在于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全面提升共同体学校的教学水准。因此,我们又着力推行骨干带陪的教师研训方式,将其有机融入同伴互动研训之中。目前,我们实行了两种形式的骨干带培:一种是校际带陪,由宜兴外国语学校的骨干教师跟结对的成员学校相应学科教师建立带陪关系,通过常态交流和活动指导两种方式,进行专业研训和帮带培养;一种是立足自身的校内带培,这种带培主要由成员学校根据自身师资状况和教师专业发展构想,以一定年限为期,分批签约确定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带培关系,进行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帮带培养。两种形式的骨干带培研训,都包含双方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著述研读、经验总结等若干目标达成要求,并将达成情况纳入双方研训成绩的专项考核。骨干带培的研训方式,“就地取材”,简便易行,让骨干教师在自我加压中快速成长,也让普通教师在外力“裹挟”下不断提高,进而促进了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4.专家引领研训。对于教师而言,尤其对于骨干教师而言,如果仅仅将自身发展囿于实践层面,满足于教学技能技巧的熟练和提高,是注定无法实现超越、达到专业成长完美境界的。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大力推行专家引领式的教师研训。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利用宜兴外国语学校所拥有的学术协作资源,为成员学校引介资深专家、知名学者、“名特优”教师,另一方面发挥成员学校自身的能动作用,支持成员学校挖掘自身独特的外部学术资源,聘请或邀请专家加盟和参与学校的教师研训。专家引领研训,形式灵活多样,有课堂示范引领,为教师直接作课放样,演绎某种教学理念;有课例点评引领,为教师解读教学实例,依据理念揭示得失;有专题讲座引领,为教师实时最新教育信息,以拓展视野,或为教师系统讲述前沿教育理论,以开启思路,或为教师深度剖析先进教改典型,以提供实践借鉴,或为教师开设教学对话沙龙,以面对面接受咨询,指点迷津,帮助教师解除困惑,升华思想,提升素养。

5.网络平台研训。依托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以及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积极开展辅助研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了校本教研途径,使教师从被动走向了主动,从参加走向了参与,唤醒了教师的职业追求,提升了校本研究的质量。为此共同体学校成立了网络研修领导小组,各校分管校长亲自抓,通过校园BBS、百度帖吧、QQ群、教师博客群等,构建了网络学习与交流、展示与示范的平台,建设了专题资源网站,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有力地激励了教师自主参与研修活动,留下了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问题讨论等草根教研的足迹,为学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教研资源和个人成长经验,也激发了教师进行深度研修的热情,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