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制观念的内涵范文

法制观念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制观念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制观念的内涵

第1篇:法制观念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职法制教育 法律素质 教师

十报告、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高职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高职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高职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他们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高职法制教育的困境与对策讨论如何加强高职法制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一、高职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法制教育的性质为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为法律素质教育。【1】“05方案”将“98方案”独立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一门课程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并明确规定该课程的任务“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以法律素质教育为导向的高职法制教育取得了明显教育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013年笔者对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进行了法律意识问卷调查,反映出高职生法制教育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2013年在校高职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

1.对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遇到法律20次以上的学生6%,5-10次的学生28%,5次以上的学生35%,从来没有的学生11%;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的36%,一般45%,法律不如权利10%;认为自己较好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20.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法律问题已经是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问题,约2/5的学生对法律的作用认识不足,1/2的学生认为造成法律知识缺乏的原因为法制教育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对法律理念正确的认识,缺乏法律信仰。

2.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主要来源

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容乐观,学校法制教育难以满足学生法制知识的需求。认为我国效力最高的法律是刑法的学生9.3%,民法2.4%;辱骂致人死亡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进45%,不负责任26%,不知道29%;37%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42%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21%。78.6%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或深入学习法律知识。

3.遵守纪律、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遵守纪律、有意识的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曾经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37%;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益的学生54%,通过“关系”解决问题的学生24%,用武力解决的5.5%。如参加勤工俭学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仅占51%,无意向的人占49%。

(二)高职法制教育主要问题分析

1.高职生自身法律意识相对缺乏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违法犯罪事件来看,我国一部分高职生缺乏从总体上准确理解和把

握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有感性法律意识,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在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职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一种传统意义上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悖逆,缺乏法律信仰和权利的积极行使。

2.法制教育手段相对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多是课堂讲授的形式,而且主要集中在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课堂教学有利于系统法律理论学习,但一定程度上缺少灵活多样的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方式方法。法制课程是理论性兼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而在实际教学中高职法制教育的实践活动开展较少且形式有限。法制教育如果缺乏实践活动的配合,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难让学生对法律理念、知识有切实体会。

由于法制教育多是课堂讲授,法制教育的考核方式也多是根据课程设置试卷。考核内容也主要围绕概念、要点等展开。这样往往最后是老师划范围,走出考场,什么也不记得。这严重打压了大学生主动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也无法让大学生对法律产生敬畏和信仰,从而使得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目标落空。

3.高职法制教育缺乏专业教师

在高职法制教育中,承担法制教育工作的往往是非法律专业教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教师学习和研究方向多是哲学、历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法学专业的教师比例相当少。这种师资的限制给高职法制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路径

为了更好的法制教育,确保教学效果,解决高职生自身法律意识缺乏、法制教育手段单一和缺乏专业教师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活动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三个维度来优化法制教育。

1、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高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重视课堂教学。

首先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必须准确,课堂教学必须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结合起来。有的教师认为高职法制教育的任务就是普及法律常识,有的教师认为该课程较受学生欢迎的原因就在于能给学生一些实用性法律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教材“法律基础”部分章节顺序由原来相对独立的第七八章(末尾)调至五六章,完全并入了素质教育系列;内容则侧重于“法律精神、宪法、法律体系、法制理念、法律权威、法律程序”,原教材第八章实体法部分压缩至第五章第三节的一个点“法律体系的构成”。教材本身的变化直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点――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需要法律知识,更需要法制观念。【2】如果没有法制观念的支撑,就失去了对法律的尊重与信赖,即使有丰富的法律知识,仍可能经受不住私欲的诱惑而违法乱纪甚至犯罪。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也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包括法律方面的。问卷调查中显示“从未遇到法律问题的”仅占11%。“基础”课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承担着帮助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任务,教学重点应该集中在与学生密切相关人身权、就业等方面。

其次,增加课时量。充足的课时量是完成法制课堂教育的必要保障。法制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了依法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观念,依法规范生产和生活即依法办事的观念,依法监督国家权力行使的观念,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观念等。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也较为广泛,这些理念的教育内容的讲解都需要充足的课堂时间作为保障。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分配中,应适当倾向法律基础部分,为法制课堂教育提供保障。

2.教育活动创新

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和模拟法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栏目,聘请学者、法官、律师来高校开展法律专题讲座,丰富法制教育内容;举办以“12?4”为中心的法制宣传周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

3.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大学法律教师的培养教师队伍的法律素质是提高法律教育的关键,法律教师的好坏决定着大学生法律素质能否提高。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知高校教育规律和法制教学规律,而且还应具备比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建立“起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专业化机制,着手建立人员选拔、培训、岗前考核一体的专业授课人员选拔机制,通过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聘任教师,形成一批具有专门法律知识的教师队伍,提高法律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使得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改善。【3】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大文.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

[3].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

第2篇:法制观念的内涵范文

 

一、前言

 

初中的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部分,为了使初中学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教育并行,学校积极开展了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当法制观念在政治的课堂上被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保证在学生步入社会以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也能够理解社会上什么事情是可以接触的,什么事情是完全不可以触碰的。

 

二、法制与法治

 

法制和法治的区别其实还是很大的。法制代表的是国家对于法律的制度,而法治则是指国家依法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从内涵上讲,法制是小层面的人民群众可以接触的且必须遵从的制度,而法治则是国家政府机关部门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层面。

 

三、法制教育对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很多年间,初中的政治教育凡是涉及到法律层面的都会被忽略。这不仅仅是初中政治教师对于法律知识的不理解,还代表了其对于法制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的教科书当中既然被补充了法律的知识,那自然代表着初中生是需要这些知识的。但由于教育的忽略,导致学生错失了对于该部分法律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可能就因为不懂法律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现今社会很多的少年犯罪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从而自己冲动行事,进而触犯了法律条例。可见,其实在初中的政治教育当中,法律部分的教育是应该被重视的。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在未成年期间本身就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初中的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孩子做人的道理,更是为了帮助其树立其自我保护的意识。法律是一项很好的自我保护的手段,初中的政治教育需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从而使初中生更好的接触法律,懂得法律,使其在遭受侵害时,知道怎样来保护自己。

 

四、法制教育与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教学方法

 

(1)更新法制教育观念

 

面对学校与教师对于法制教育的忽视,学校要在社会大环境的要求下及时更正自己的思想,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学习环境。教师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教师在充实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而使法制教育与政治教育真正的结合起来。对于更新法制教育观念这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进行宣传,利用板报、讲座等多重形式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引起对法制教育的重视,从而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念,学生也就能够欣然接受法律知识的学习。

 

(2)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面对计算机技术的发达,初中政治教育当中自然也要融合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以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依托,从而帮助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互结合。法律与政治的知识都是属于理论性的东西,初中学生的贪玩天性使其不会愿意接受这些知识,为了改变初中政治课堂上的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放映视频图片等带有画面感的知识,教师利用视频等趣味性的东西来改善政治教育园与法律知识的枯燥乏味,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的学习来激发学习法律的兴趣,进而对法律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多媒体的运用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抽象意义,利用法制教育的宣传片等从侧面向学生表明法律的真正含义。

 

(3)在实践中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授学生法律知识的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多多开展课堂实践。教师将生活当中真是存在的案例在课堂上对学生一一讲解,并以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说出自己对于事件的真实看法,从而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了解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法律知识运用的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思想观点错误的学生及时进行纠正。教师在教学当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法律,又能够在教授其做人的同时教授其法律,使其在步入社会以后能够规范自身的行为。初中学校通过将法制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多方面的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规范教育,帮助其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也帮助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

 

五、结论

 

初中学校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在政治课堂上进行观念的灌输再合适不过了。同样是对于学生思想的教育,只不过一方面关乎了道德,一方面关乎了法律。但在社会上就是这样,一旦在道德的底线上越界,就是触碰了法律,所以法律是在道德的层面之上对人最好的约束手段。在初中生当中不但要树立道德观念更好树立法制观念,使其能够在社会当中做更好的自己。

第3篇:法制观念的内涵范文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指对高等院校的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法律基本知识的教育。而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普通公民的法制教育相比,大学生更侧重于理论教育,对于普通公民进行的法制教育主要是法律条文的教育,而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则不能简单的进行法律条文教育,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大学生不会像中小学生一样简单的服从家长和学校,而是对许多社会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他们不仅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再是对法律单一的认识和接受,而是更多的探讨和论证,法律为什么会这样规定?会给我带来什么?这些都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特点。当然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不可能学习所有的法律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如果想更多的了解某一门法律课程,则可以通过其自学能力得以解决,所以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心应该是提高法律意识和树立法律信仰。

二、现代学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地位

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根本环节,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学校的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律信仰的基本途径。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和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一条真理。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依归,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只有法律信仰才可能守法。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的存在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律信仰更是空中楼阁。现代教育的系统性、规模性和科学性有组织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育受教育者的法治信仰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的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为最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刑事犯罪逐年上升。

总结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不计后果。这些很多都是因为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较差而导致的严重后果。一些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加上法制观念极其缺乏等,其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而学校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的施加法制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能够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法制教育的欠缺使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认知

现在很多高校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和法制教育。我国从1987年就在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而后又于1998年设置“两课”,以及后来的05年课改后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后面简称《基础》),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都流于形式。尤其05年课改以后,道德与法律结合,压缩了原有的课程内容,并且很多老师原来要么是学德育的要么是学法律的,其上课也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将该课程上成单一的德育课或者法律课程,没有起到应有地效果。另外一些高校内部本身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班主任或辅导员责任心不强,缺乏对学生必要地关心和了解,以至于学生不良行为的发展,甚至沦丧到违法犯罪。另外由于学校管理不严,规章制度不落实,对大学生迟到旷课,考试作弊和打架斗殴等违规违纪行为未能及时的处理和有效控制,这无疑助长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和反叛心理,使一些不正之风愈演愈烈。

(二)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冲击

现实生活中很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金钱与权力凌驾于法制之上;权钱交易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遵纪守法、热心助人的人没有得到褒奖甚至还受到诬赖误解;还有一些以低俗下流挣人眼球,甚至还以次成为名人,这一切都让大学生迷惘、彷徨,导致一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认知产生错觉,甚至导致其不能明辨是非。另外社会上对一些现象的误读,也使大学生无所适从,很多学生对违法犯罪认识片面,就像药家鑫一样,认为交通事故中撞人不如撞死,怕受害人难缠进而犯罪。相信权力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拿钱买命,无法无天。有这些思想的人还不在少数,这些都是舆论媒体的片面报道对大学生所产生的一些误导,而这些误导有些却引导着大学生行为。最后网络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其中一些低俗、下流、污秽不堪的东西冲击着大学生地视野,这些极具刺激和诱惑力的东西很容易让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毁掉自己,近来大学生犯罪其中很多都和网络有关。

(三)家庭教育的欠缺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传播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部分家长要么过分溺爱孩子,要么对孩子过于严厉。过分溺爱的孩子会使孩子过分自我、缺乏磨砺、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而过于严厉会使孩子形成冷酷自卑的心理。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低下,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新时期大学生法制教育构建

(一)充分有效地利用《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基础》不是原来两门课程内容的罗列,也不是两种知识简单的相加,而是要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门新课程。该课程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放到首要位置,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领悟法制精神和道德精神以及两种精神的实质,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综合素质。为此,该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只熟悉自己所教的学科,还要通过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应当提高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教师要能够寓法制教育于道德教育中,使学生认识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以道德自觉为目标,而道德的最底线就是法律。教师要建立“整体教育观”,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融合,而不是割裂两部分的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懂得自觉地学法、守法、护法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从根本上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学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让学生懂得把基本道德义务纳入法律规范,有助于人们道德情操的养成。因为如果只靠个人的良心和社会舆论来保障道德要求的实施,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利用法律强制手段加强法律的执行环节,才会使道德义务的约束力从“软约束”变为“硬约束”。这样既可以增强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和敬畏,又可以增强人们对道德的认同,从而保证道德教育的成果。

(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在了解和懂得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法律意识,使他们对法律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这也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及大学生社会化的必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和融入社会,更快地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道德教育的理想结果是培养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如果一个人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他的内心道德标准就会要求他遵守法律的规范,因为能够遵守法律的规范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法制教育的理想结果则是培养一个知法、守法的人,而法律的基本原则都是来源于道德,对法律规范的深入理解和内化就是对道德规范的遵循。因此,我们法制教育的成果除了培养良好的法制观念外,还可以进一步升华为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的成果除了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外,还可以促进良好法制观念的形成,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统一起来,有利于法律规则和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地调整大学生的行为,也有利于指引和保障大学生的健康。

(三)课堂教学与社会化教育相融合

法制教育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教育者必须学会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法制教育。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把握一切有利机会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改变传统“课堂说教”式教学,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纪律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如何在社会上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如何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当然主流媒体也要积极地引导,褒扬楷模,批判错误。对社会道德模范大力褒扬广泛宣传,而对于少数的不法分子进行大力的批判,以警示社会公众。这对于正处于身心重要发展阶段的大学生,给他们现实有力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第4篇:法制观念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法治;法治观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此,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已经从一般的经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 作为一种“着眼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发展并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疑将会起到导航灯的重要作用。在当前依法治国已经被确立为我国当代社会主旋律而依法治国也已经被明文载入宪法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和把握法治,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战略目标上来讲,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是由人治逐步过度到法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实现依法治国。这一伟大的战略目标既需要相应理论作为指导,更需要相应的观念与之配合或为之服务。然而,就目前来看,人们对法治还存在很多观念上的误区,这不仅使我们对法治的理解发生了易位,严重曲解了法治的内涵与意义,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实现法治化的进程。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讨能够理性指导我国法制建设的科学法治观,便成为本文的主旨。

一、法治观及其意义

法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学说理论、治国方略和社会文化现象。法治这一概念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法治主义”、“法律主治”、“以法治国”、“依法治国”、“rule by law”、“government by law”等等。尽管法治作为一种理论学说自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且颇受人们的争议,但通常认为,现代法治具有或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内涵:(1)法治意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在这一点上,它是与人治和德治相对应的;(2)法治意指依法办事的原则,人人平等地依法办事是法治的精髓;(3)无论作为治国方略,还是作为依法办事的原则,法治最终都要表现为一种良好的法律秩序;(4)法治代表某种具有价值规定的社会生活方式;(5)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效益等的完善结合,是一个融会多重意义的综合概念和社会理想。 以法治的上述社会内涵为基点,所谓法治观,实际上就是法治观念的简称,它是对法治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的抽象,是人们对法治的态度、信念亦即对法治价值、法治要素、法官等的认识、评价、反映以及要求等的泛称,是法治所有社会内涵在人们心目中的映射与回应。法治观的核心是法治的实质价值观与法律权威观。前者主要是指人们关于正义、自由及平等的看法,后者则重在指人们对法律的感知和信仰。

法治观对于法治社会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作为人们对法治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的抽象,对法治的实现具有直接的影响。首先,法治观是制度创设与政策变迁的前提。一个国家在法治状态下的法律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的体现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然而,这种体现为生产关系并为商品经济发展所推动甚至决定的法律制度要成为现实,就必须首先要以法治观念的形式通过人们的头脑。“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 就此而言,如果人们不先形成科学的法治观念,就不可能创制科学的法律制度;同样,如果人们不先经过科学法治观念的洗脑,也不可能通过政策迁或制度创新,把一种法律制度提升到一个新的、更为科学的高度。

其次,法治观还可以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即弥补法律的缺陷。历史上一直存在人治与法治之争,人治论者反对法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法律是僵化、死板且不可能周详、全面和完备无遗的,而人治则可以避免法治的这一缺陷。例如,柏拉图就认为,治国的最佳方略在于贤人治国,而最好的贤人就是了解善或代表知识的哲学家,“用法律条文来束缚哲学家——国王的手脚是愚蠢的,就好象是强迫一个有经验的医生从医学教科书的处方中去抄袭药方一样。” “法律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准确地给社会的每个成员作出何为善德、何为正义的规定,也不可能制定出可以绝对运用于所有问题的规则。因此,最高理想的方法并不是给予法律以最高权威,而是给予贤主名君以最高权威。” 一言以蔽之,尚法不如尚智,尚智不如尚学。 现代的不少法学家们也发现了法律的各种缺陷,如僵化性、保守性等等。但法治论者却并未因此就否定法治,他们在承认法律具有上述这些弊病的同时认为,要克服这些缺陷与弊端,最理性的方法绝不是实行人治,而是力行法治,因为人治所造成的危害要远远大于法律上述弊病和缺陷所带来的危害。法治论者指出,一方面,立法者在科学法制观念的引导下,可以不断地制定、修改和矫正法律,为人的自由的实现设定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司法者与执法者(亦即法律的操作者)可以遵从法律的精神,公正地处理相关的纠纷,解决法律所规定的不周详之处,近代英美等国家所创行的判例法或衡平法就是依据法治观念来克服法律过于僵化、保守等弊病的科学、有效机制之一。

法治观对法律制度、法治状态的制约首先并主要是通过成熟、健全的公民心态对法律制度、法治状态的制约来实现的。正如欧内斯特•比埃里所指出的:“实现政治自由的最大危险不在于宪法不完备或者法律有缺陷,而在于公民的漠不关心。” “民众对法律、尤其是宪法的冷漠和麻木,最终会导致在冷冰冰的世界里窒息宪法和法律,使宪法和法律成为漠不关心的牺牲品。因而,当人们在谈到法律时说:这和我有什么相干?那我们就可以料定法治的不幸遭遇。” 法律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众的信任:对立法者的信任,对法官、检察官、警察、狱政人员的信任,对法律制度的信任等等。没有这些信任,人们就不会产生对法律的巨大热情,也不可能会把法律奉作神圣的东西并忠诚于法律,从而也不会形成一个法治的社会。

第5篇:法制观念的内涵范文

1.行政人员的影响

文化对于人们观念的影响是长远深刻的,而行政文化对行政人员观念的影响也符合这个特征,行政文化往往通过行政活动作用在行政人员的习惯、信仰和观念等方面。行政人员作为行政活动的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人员的观念通常能够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而行政人员的思想观念也与行政文化氛围具有密切联系,行政文化的积极或消极作用,也会在一定范围的行政体系或具体行政活动中形成不同的行政观念,并影响到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行政文化对行政人员的影响是直接且全面的,不仅涉及到行政管理的决策环节,也影响着行政管理的执行环节,而行政文化的开放程度也会影响到决策者和执行者的行为出现偏差。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并对行政人员的整体素质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行政文化中包含的价值观念,不仅能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起到理性指导作用,还能为行政人才的开发和行政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提供舆论准备和理论基础,从而对行政人员的价值观念和行政行为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2.行政组织的影响

行政文化是社会文化通过行政体系表现出的特殊形式,而行政文化也是指行政人员或工作人员在某种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一定时间的行政实践的经验积累,从而形成的行政体系、行政态度和行政原则等方面,而行政文化表现出的核心则是行政价值。行政文化属于一种多层次的符合文化,形成过程中会受到环境、制度、文化、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行政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的缓慢过程,一旦形成了某种行政文化便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的影响作用,是基于行政组织作为行政管理物化存在形式,在某种特定的行政文化中行政组织需要通过对价值观念进行整合,才能为行政文化提供完整的观念系统,从而弥补行政组织在制度方面和柔性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

二、行政文化与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由于行政文化属于复杂的文化现象,对于行政文化的内涵界定也在学界中有不同的见解,通常从广义角度分析,可将行政文化归纳为行政组织的管理制度、管理思想、行政思维、心理状态、工作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因素,也是行政管理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而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可将行政文化的内涵定义为行政主体道德、信仰和观念所导致的行政习惯、传统和观念等因素。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的软环境,也是行政体系的深层次结构,在社会转型时期行政文化的任务也将更为关键。而行政管理现代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内涵主要是行政管理过程中包括物质、制度和文化等层面的现代化。行政管理现代化属于动态的多维度发展过程,由于行政管理是完整的实践过程,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行政环境中,也具有不同的现代化标准。

三、行政文化对反腐工作的重要性

由于行政文化建设能够影响到行政人员的行为方式和思维观念,因此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对我国进行反腐工作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腐败动机和腐败行为模式的消除和规整,转变传统行政文化导致的各种官僚病,通过进行廉政文化建设,杜绝转型期的市场经济改革成为行败的钻营漏洞。近年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现象已经成为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重大隐患,而这部分的国家机关干部通常是受到经济利益理念的影响,从而确立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政目标,因此解决腐败问题并不能仅仅局限在监督和处罚方面,还应当在大环境层面上进行行政文化建设,从根源解决的本质性成瘾,加强行政活动与行政文化环境的联系,才能落实行政管理现代化对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影响作用。

四、行政文化的角度看实现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途径

1.行政观念与行政思想方面

实现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应当明确认识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加强政府管理工作的民主程度、法制观念和责任感。传统社会中由于行政管理的政治统治功能较为强烈,因此传统行政文化也造成官员具有心理优越感。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行政管理现代化应当避免这种落后的行政观念,并不仅仅是维持政治的稳定,还应当重视公民的利益诉求,由传统行政文化向现代行政文化转变[2],在行政思想方面也应当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政府职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政府社会中心的地位已经替换成为市场,市场机制有效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作用,而行政思想也应当向高效、开放和法制的方向进行发展。

2.行政道德与行政心理方面

第6篇:法制观念的内涵范文

1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立法不足

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作为宣言性立法,缺乏实践性和可诉性;而《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又给高校过于广阔的空间,导致在对学生进行处理时偏向于主观判断而缺乏法律依据。同时高校中存在的法制不统一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范性,这种随意既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不规范,同时也浪费了管理资源。

2在违纪学生的处理中未能保证全程法制化

首先是一些管理者没有充分重视起事前预警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做的不到位,以至于出现了违法违纪事件。其次是在处理违纪的学生时,没有接受监督并且及时听取申辩,导致处理结果不够公正,很多高校的思政管理者在观念上仍然未能转变,没有倾听学生的声音,调查事件中不能保证证据确凿、事实清楚,处理的过程也没有公开并接受监督,所以很难保证公正和公平。并且在处理结束后也没有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和关怀,可能会导致部分被处分的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变得自卑甚至产生厌世情绪或者报复心理,使得事态进一步扩大化。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制化的对策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在管理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内容违法、制定程序不规范、解释混乱等。想要真正建立健全教育法制就要从以下四个原则出发:保持教育法制内部的一致性、稳定性、统一性以及实体和程序并重的原则。首先是完善教育法体系,符合立法的规律以及时代的要求,保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法可依,同时做好教育立法的协调和领导工作。对于学校内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不符合法律规范的坚决修改或废除,合法的可以作为法律法规的延伸而存在;这些规范性文件要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严肃执行,不可朝令夕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动制定一个规范。其次是完善教育法的监督,来消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包括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以及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使其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制

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政治品德,高校的法制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一个强调公平与秩序的法治环境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并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而健全的制度可以更好的树立起法律的权威,通过依法管理学生来营造出一种“法律至上”的氛围,当学生对法治有了肯定的态度后,自然就会信任法律、遵守法律,这在无形中增强了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提升了其法律意识。这就要求高校从客观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积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客观环境来说是要提高管理以及综合治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来保持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以及和谐;从精神环境来说就是要建设良好的校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更好地维护大学生的权益并且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下去,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好了,才能真正建立起适合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同时高校还应该积极的加强法治的宣传与教育,对教师进行法律法规方面的岗前培训,通过讲解学生管理案例来提高教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对于学生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例如《教育法概论》或是《教育行政法》,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或者报纸、宣传栏等进行宣传;还可以采用座谈会或者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3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队伍进行管理法治理念方、面的教育教育者自身也是需要教育的,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法律意识都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水平。首先,要让管理者对各项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都有所了解并且熟练运用。其次,是让管理者认识到法律不仅是一种制度和工具,更是一种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再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依法管理。最后,是在工作中要严格依法管理,不能因为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侵犯学生的权利,在对学生进行各种评选中要保持公平、公正、公开,对于学生的管理要以教育为先,严格管理的同时慎用处分。学生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教育管理对象,更是整个高校的主体,学校应该改变以往重管理而轻服务的模式,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而学生也不应该继续沉默下去,当自身权力受到侵害时,应该主动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高等学校作为行政主体,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服务,将教育管理的重心向学生主体方向进行转移,从而更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以学生为本”这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既是时代的进步所要求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必然结果。

4加强大学生法纪方面的教育

时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改革,这是一种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良好素质教育的大学生也应该拥有法律素质,守法、懂法并且可以利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人才培养方面来说,加强学生的法律素质也会对其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产生积极影响。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大学时期很可能会因为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的误导而影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时候如果高校因势利导,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就能更好地保证他们健康成才。同时很多学生法律知识的严重匮乏也会让他们受到了侵害却无法解决,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各种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加强法律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依法办事能力。

三结束语

第7篇:法制观念的内涵范文

一 、当前档案信息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档案信息与业务环节之间的联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档案部门仅仅按照规定将信息立卷归档,没有结合收集的科学技术、经营、市场开发动态等数据,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档案信息资源得不到共享。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合理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当前档案工作者所要面临的难题,当下人们依然受封闭观念的影响,认为档案信息不能流通,只作为一种保管资料,大大降低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有效性。

(三)传播媒介的安全性。为了强化档案开发理念,提高信息能力,档案人员更加主动地开展工作,通过各种档案刊物、网站等传播媒介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力,但往往没有制定相关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实施细则,缺乏规范化、标准化、安全性。

(四)档案工作人员素质落后。档案工作者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资源的加工、分析和输出能力,随着档案工作中各类问题不断涌现,人们对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档案工作者往往故步自封,思想意识跟不上新发展,限制了档案部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主动性。

二、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中几点新思路

(一)合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直接或间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深入,企事业单位档案内容不断丰富和增加,档案工作者不断健全企业自身的档案信息开发编研体系。然而在处理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档案信息的积累,而忽略档案信息与生产潜力、经营管理、科技创新之间的联系。要发挥档案最大效益,就要在信息利用过程中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地掌握规律和特点,重视信息资源交流,实现档案信息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真正实现档案存在的价值。

(二)重视档案信息反馈,保证准确性,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我们要知道,信息的收集往往不是最终目的,档案部门必须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定性和定时综合对比分析,找出利用工作规律,在领导的指导下,进行财务、经营、生产等专题和利用趋势的分析、预测以及业务、市场开发利用方针,经营计划的修正、补充等方面工作内容,使作出的决策符合客观实际,为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提高认识,加强档案工作者在信息利用过程中的法制观念。新时期下,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传递效率是现有形势发展的需要,然而在追求开放的同时,需要提供者时刻保持警醒状态。比如档案馆藏中多数下发的文件构不成密级文件,但有的关于技术成果、产品开发、科研成果、财务数据等资料有其自身的市场价值,可谓是企业的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要求档案管理者必须严格遵守保密法规的规定,在档案开发利用阶段,依照相关手续为借阅者提供相关的资料,避免发生丢失、擅自涂改、泄密等行为,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四)增强档案服务水平,打造精明强干的专业化队伍。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档案人员做好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工作需要。企业需要培养一支具备广博扎实的档案基础知识,娴熟掌握计算机信息、现代化管理创新理念和使用各种现代化检索工具的技能,还要能够运用较强的逻辑思维、信息分析能力对档案信息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为企业生产经营建设提供多层次信息的专业化队伍。

第8篇:法制观念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学生工作;思想观念;管理方式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通过教育、管理、服务等渠道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心理等非智力因素,使大学生不仅需要适应时代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从而建构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1]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发展,高校近几年的连续扩招,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及基本素质较之以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作为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必须适时转变思想观念,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和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做好学生工作。

一、 关于思想观念的转变

1.从精英教育思想向大众化教育思想转变,进而科学、合理地确立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质量标准。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已不可逆转,随着扩招,生源情况发生变化已成为客观现实。因此,不能用精英教育的思想来评价现在的学生,那样容易得出学生素质差的悲观结论。必须树立大众化教育思想,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质量标准不能沿袭过去,一承不变,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生变化;不能单一化,应该分层确立,提倡多样性。否则,对于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无异于拔苗助长。

2.从教育享受观念向教育消费观念转变,进而使学生工作由教育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只是少数成绩优秀学生的特权,他们享受国家给予的培养费用。而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过渡,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高等教育已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社会消费领域,学生的培养费用部分由学生家庭承担。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生工作者,应该从代表国家行使教育管理权的角色向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角色转变,在服务中贯彻育人思想、培养理念。

3.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使学生工作由经验型向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轨道推进。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坚持依法治校,对于国家实施依法治国的伟大方略,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学校管理工作重点的学生工作必然需要引入法律理念,转变以往的管理思路,用法治精神指引日常工作行为,依法治教,依法管理,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必须牢固树立法制思想,依法行使管理和服务职能,避免与学生及其家庭的法律纠纷。学校对学生的学籍、思想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规定,必须体现法制精神,不能与现有的法律规定冲突。学生工作者,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要尊重学生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同时要积极地履行服务的义务。

4、树立国际化教育思想,强化素质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创造性人才。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功能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包含现代和市场两个要点。从“现代”的角度,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注重科学化、个性化,更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从“市场”角度,强调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实用和创造。因此,必须改变目前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状况。一方面以传授基础知识为立足点,强化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措施;另一方面,调整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奖惩措施,突出能力、素质的价值取向。把学生引导到在能够掌握较为广博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有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轨道上来。

二、 关于教育、管理方式和手段的改进

1.改进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方式,建立职业理想教育体系。随着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已成为毕业生基本就业方式,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现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追求的基本目标。因此,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不能不切实际地单纯强调思想性,忽视与个人实际问题的结合,必须以职业理想教育为核心,建立按年级、分层次、多渠道的职业理想教育体系。一年级可通过入学教育、“两课”等方式,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公民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二、三年级主要进行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紧密联系的实践教育、专业素质和技能训练活动;四年级主要进行择业观念教育、创业精神教育和考研辅导等。这样,通过入学后的“定向”教育,学习过程中的“导向”教育,毕业前的“去向”教育,培养学生乐于从业,奋发有为的思想。

2.以消费向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实现教育和管理的目的。高等教育的消费与普通的商品消费在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消费目的等方面是不同的。但作为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性质却是相同的。因此,高校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服务。而作为学生工作者,则应该转换角色,以消费向导的方式,从学生进校之日起,就引导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明确学习目的,了解专业培养方式,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适应学校的环境与各项管理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提供奖、贷、勤、免、补等经济扶持手段、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和社会活动空间。建立信息传输、查询、反馈系统,及时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也便于学生了解学校的各项改革措施、社会需求信息等。

3.推进分级教学和宿舍融合的管理方式,为培养创造性人才进行积极的探索。在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统一的教学要求既会造成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又会造成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应该推行分级教学方式,目前学校推行的“试点班”教学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应该进一步扩大分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和培养目标,既让基础好的学生加快发展,也让基础差的同学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人的创造性来源于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目前按行政班级安排宿舍的方法不利于这种交流,应该打破传统观念,将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思想和文化传统、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到同一宿舍,促进交流与融合。这可能会在管理上带来一些不便,但通过调整辅导员和管理方式是可以克服的。

4.加强网络建设,促进教育和管理手段的更新。网络的产生和应用,给高等教育和大学生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为网络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开放的自由的信息化环境,学生沉溺于以文字和符号进行人机对话的网络空幻世界中,就会淡化人际感情,容易产生冷漠、自私、孤僻、仇视等心理问题。[2]另外,现在很多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一方面,这使学生能够学习新知识,了解各种社会信息,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玩游戏、聊天、阅览不健康的内容等机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因势利导,加强管理。应该建立学生工作网站,将各类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通过该网站,吸引大部分学生的浏览兴趣,同时,通过它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发挥其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作用。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另外,教师通过网上辅导答疑,有关部门通过网上征求意见并回复,使网络真正成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工具。

三、小结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促进学生发展应是学生工作的根本使命,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智力、情商以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四者是学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发展学生的智力。[3]因此,作为学生管理者,一方面转变思想观念,从精英教育思想向大众化教育思想转变,进而科学、合理地确立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质量标准;从教育享受观念向教育消费观念转变,进而使学生工作由教育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使学生工作由经验型向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轨道推进;树立国际化教育思想,强化素质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另一方面,改进教育和管理方式,建立职业理想教育体系,以消费向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实现教育和管理的目的,加强网络教育,推进分级教学和宿舍融合的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创造型人才的的培养。

总之,面对新形势,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担负起具有历史意义的重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应高校实际的学生工作运行模式,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开创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沈兴全.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9).

[2]费文晓,蒋平.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

第9篇:法制观念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理国 教育 引导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44-02

爱国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是个人对国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在维护国家形象和荣誉等事件上,往往充当了先锋。任何事物都在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爱国主义的内容和精神内涵也不断地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主要的建设力量,但在思想上还有不成熟的一面,对爱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可能欠缺领悟,缺乏理性思考,某些方面表现过于偏激,因此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的理性化教育、引导尤为必要。

1 大学生理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法制教育不足

爱国主义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伦理现象,从情感层面讲,爱国不需要任何理由,但从理性层面讲,爱国需要方法、策略和理论指导[1]。爱国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表现爱国也不是一腔热血的头脑发热,时代要求我们表现爱国情怀时需要理性。大学生在表达爱国情感时表现偏激、暴躁,缺乏理性,原因在于大学生爱国教育体系中对法制教育的缺失,没有法制观念的约束,没有对违法造成严重后果的意识,表现地无所顾忌,最后往往因此酿成严重过失。例如,在中日争端中,我国各地大学生组织示威游行,不仅阻碍了当地交通运行,而且还出现打砸日本商店等恶劣事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中,对法制教育的投入严重滞后,正规的、专业的法律教材不足,课程安排偏少,在理国教育中,往往只是片面的情感熏陶,而忽略了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大学生普遍呈现出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的状态。

1.2 认知水平不足

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维护国家利益和荣誉上也要根据不同情况而采取恰当的行为方式,国际关系的变化和时展时爱国主义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大学生处于大学校园,长期接受传统爱国式教育,生活范围相对狭小,对国家事物和国际状况了解不充分,加上认知水平的局限,使得大学生盲目追随网络,接受负面消息的引导,从而导致大学生行为的失当[2]。国际关系和民族矛盾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在维护国家利益上需要具备全面的认知水平,能够清醒认清国际形势,考虑全局。例如,面对国际上大的争端,网络上经常有煽动战争的言论,大学生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被言论所左右,没有考虑到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而变成了别人恶意用心的传声筒。大学生的年龄阶段以及阅历方面的特点和状况决定他们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加强理国的认知意识。

1.3 教材编写不当

在大学生爱国教育中,理性教育的效果往往不明显,原因在于大学爱国教育方面教材的编写不恰当。爱国教材的更新力度尽管比较大,但在内容的编写上仍然侧重学生的感国教育,片面渲染学生的爱国热情。许多大学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方法陈旧,模式僵化,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感的熏陶,而对理性意识的培养不足。例如,在讲解林则徐爱国教育上,着重于林则徐的英雄气概和销烟的爱国魄力,把御敌于国门外作为爱国的最好表现,而不对当时国家情况、中外形势做深入分析,片面强调了爱国,忽略了对学生理性思维的挖掘和培养。

2 引导大学生理国的策略

2.1 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培养理性克制能力

理性是一种行为自我约束能力,理国教育要达到培养理性的效果,就必须做好自我行为约束能力的养成工作[3]。法律是保证国家正常运行的武器,也是约束国人行为的准则,因此法律意识的强化对大学生爱国理性化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4]。在大学理国教育中,应该增设法律课程,由专业的法律老师进行讲学,传授法律知识,对出现的法律案件进行具体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事件,正确行使国家权利的能力,避免行为偏激,做出不恰当的行为。例如某大学在爱国教育课上,老师问同学们当抓住一个偷自己东西的日本小偷时该怎么办?有同学回答说打,老师就结合我国法律知识,告诉学生不能故意伤人,应当交由警察处置。该校在爱国教育方面采取了与相关法律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了学生的法制意识,潜移默化,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法制思维,克制个人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就事论事,提高了学生辨析事物的能力,以及培养了理国思想。

2.2 加强爱国教育宣传,营造理国氛围

环境对人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理国教育应当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爱国教育应当从点滴做起,注重在学生之间的宣传。具体地要结合学校的实际以及社会情势,完善爱国教育相关设施的配备,如宣传栏、黑板报、网站等爱国宣传载体的丰富与内容的充足。加强理国活动的开展,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如某校定期组织大学生观看爱国教育方面的电影,提高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2.3 加强教材更新,丰富爱国教育模式

传统的爱国教学注重情感熏陶,忽视了理国内容的讲解,因此,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跟进相关教材的更新[5]。在爱国教材中要增加理国的内容篇幅,积极发挥书面教材对大学生理国培养的作用。同时,要促进大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丰富爱国教育教学的模式,提高教学水平,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结合当前国际情势,国家面临具体状况,使爱国教学贴近现实,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对爱国理性的培养。如某大学改进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模拟教学法,以争端为案例进行现场模拟,充分分析中日形势,针对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声音,说明盲目爱国造成的危害性以及理国对国家利益维护的重要来对学生在比较中加以教育引导,达到了大学生理国教育的效果。

2.4 加强科学引导,拓展理国视野

爱国教育要使学生具备充分的理性,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知识和单调的课堂教学,还应当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加以培养。大学生理国教育中,学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引导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性,不能盲目引导,避免适得其反。要针对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特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限,人生阅历不足,在教育教学上要注重大学生认知视野的开拓,经常组织大学生研讨会,向学生讲解国际情势,分清国家在国际中的扮演角色、所处地位,分享国际理国典型事例,更新学生的爱国观念,深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某校针对举行爱国教育,向学生讲解具体形势,以及分析国际和平大势,从思想上和实践上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意识到盲目地煽动战争情绪不是爱国的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理国教育适应时展的需要,应当在大学生教育中大力提倡。大学生的理国教育在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相关方面加以引导和改进方法,提高对大学生爱国教育理性化的效果,做到科学化地引导。

参考文献

[1] 王军,田晓放.新时期大学生理国教育引导的途径和方法[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10(87):25-28.

[2] 鄢月,逄方圆.如何引导大学生理国初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3):71-74.

[3] 柳礼泉,黄艳.爱国情感与理国相统一的辩证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3,15(18):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