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

生产劳动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产劳动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产劳动实践报告

第1篇: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

一般认为,产学研三结合是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的确,产学研结合的原则是从高等教育提出来的,但它的深层次意义在于,它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产、学、研都是不同的知识运行的形式,只不过三者的社会任务和运行程序有所不同而已。学——传承知识。以学习已有知识为主的学,主要是知识的传承,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求学习者有所创新,但主要是教育者传授已有的知识给年轻一代。研——创新知识。无论从事何种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或开发性研究,都是在进行知识的创新。产——应用知识。生产活动是把已有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产出社会所需的各种产品。因此,无论是产还是学和研,本质上都是知识运行的活动形式。围绕知识运行,现代的产、学、研是相互依存的:产——依存于掌握知识的专门人才,即依存于“学”;产还有赖于技术的开发,即依存于“研”。只有依靠专门人才与创新的科研成果,才能不断提高生产能力,更新产品。因此,产离不开人与科技,即学与研。研——首先,依存于掌握知识的专门人才。研究的主体是人,需要学校培养科研人才从事研究;其次,科研的课题从何而来?可以说,无论直接还是间接,绝大多数科研的课题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有些科研的课题,虽属于抽象的基础理论,包括最抽象的数学,实质上也或多或少间接地反映了生产能力与社会生活提高的需求。因此,研必须依存于“学”与“产”,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应用。学——必须联系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即平常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必须依靠“产”。同时,学要重视学习最新的成就,只有传承最新的科技新成就,才能培养出站在科技一线的高质量专门人才。从上述意义而言,围绕着知识运行,产学研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在现代建设中,产学研是相互依存的。

二、产学研结合的时代性

无论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些思想早已有之:德国的洪堡在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高水平的人才;英国所流行的“三明治”教学,有的也叫做“合作教育”,或者“产学交替”的教育,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已经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事实上,当时也已提出过教学、生产劳动与科学研究结合的问题。笔者就曾在20世纪50年代撰文论述过三者的矛盾与统一。[1]不过,无论是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还是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或是中国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都未能充分体现产学研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产学研结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时代来临之前,理解难以深入。举例说:中国20世纪50年代虽已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把它作为教育方针,但当时的生产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粗放阶段,不需要太多科技知识;当时所强调的是生产劳动的思想教育意义。其后由于“阶级斗争”的需要,生产劳动更演变为惩罚手段。只有一定的时代到来之际,相应的理解才能逐步深入。具体而言:

(1)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产学研三者的结合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就是说,掌握高新科技的人才,将知识运用于生产和社会文明建设中,才能不断地驱动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如果产、学、研各自为政,互不相关、互不支持,它们就难以结合成为经济社会的核心驱动力。

(2)市场经济的发达,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全球性发展,使人们相信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人才,如何把产学研相结合作为教育的方针,更加引起关注。

(3)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过去,学术型人才尚可以在象牙塔中培养。今天,应用型人才绝不能仅仅在象牙塔中培养,必须要结合“产”与“研”。

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的发达、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中,可以发现产学研结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产学研结合不仅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其人才培养有逐步高位移的趋势。20世纪上半叶,大学主要培养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型人才,也叫做传统的精英型人才。当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大学的任务,只是中学阶段的职业学校的任务,这一点不论是在二战之前的发达国家,还是解放前的中国,都是如此。二战之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到六七十年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不能满足于中等职业教育水平,于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这从美国社区学院职能的变化就可以看出。美国的社区学院,本来称为初级学院,主要是为方便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就近入学而出现的。二战之后,要求提高职业技能的青年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初级学院大量开办职业培训,名称也纷纷改为社区学院。如今,美国的社区学院80%是培养应用性和职业性人才,只有20%是招收普通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这说明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需要高职。不仅如此,很多高职还上升到本科水平,促使文理学院大量开设应用性、职业性本科课程。进而还出现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课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也是侧重于培养应用性人才。这就是说,产学研结合的时代特点是逐步推进、逐步提高的。我国的政策制定在反映这一趋势方面略显滞后。20世纪90年代初,对职业技术教育重视的仍只是中等职业教育。当然,中等职业教育也应重视,因为我国的产业大多数技术水平还不高,不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到90年代末,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才大量发展高职。近期,国务院,特别是总理的几次报告,都着重强调高职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规划培养高职毕业生达1100万人。但对于如何发展,大家的意见还不一致,毕竟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工业化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进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因此应该发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现在的本科教育也应大量建设成为应用性本科。

三、产学研的矛盾统一

产学研相结合在本质上存在必然联系,但是它们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性活动,各有自己的目标、任务,应当遵循各自的运行规律和活动过程。产的任务是创造物质财富,提高经济效益。它所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规律,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效益最大化);研的任务是创新科技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所遵循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追求的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学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它所遵循的是教育规律,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这三者任务不同,所遵循的规律不同,达到的目的也各异,因此矛盾的存在是必然的。只有重视客观存在的矛盾,才能正确地解决或者消除矛盾。以下通过教学与生产的矛盾来说明这一道理。

(1)教学任务与生产任务的矛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生产的主要任务是制造产品。培养人与生产产品是两码事,是两种不同的任务。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学培养与企业的生产往往会产生矛盾。

(2)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矛盾教学过程主张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生产流程往往是固定、单调的,具有不断的重复性以生产同一模式的产品。教学的循序渐进与生产的重复性使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产生矛盾。比如,学生从学校进入工厂参与生产实践,最初也许兴趣高涨,认为能够学到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反复从事同样的操作,就会认为学不到新东西,他们的兴趣就会有所淡化,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与生产流程发生矛盾。

(3)课程组织与工艺组织的矛盾课程组织基本上是按照学科进行的,而工艺组织,并不是按单一学科组织。一种工艺,往往凝聚了多种学科;一个学科,往往可以应用在多种工艺上。即使是工艺性课程,同生产流程中的工艺组织也有所不同。

(4)人才知识与岗位技能的矛盾学生掌握的知识面要有一定宽度,不能固定于一种工种。人才培养的知识需要宽、厚,岗位技能则更多地要求专一、熟练。宽、厚与专一、熟练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客观存在的矛盾不能不重视。如果我们仅仅按照教学任务、教学过程、课程组织的需要对待产学研,这种合作很难持续进行。尤其是一些高校学生,参加工厂、企业的生产劳动,学校考试或寒暑假期间,都要停工,不顾生产单位的生产任务,必然不受生产部门的欢迎。那么如何应对呢?下面,提出几点原则性意见。

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原则

解决产学研的矛盾,可以遵循下列原则:

(1)互利性原则(双赢原则)。在产学研结合中,坚持互利、双赢的原则非常重要。仅仅对一方有利的合作难以长久,因此,在合作中,不是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是相互关心对方利益,尽量使对方利益最大化,使对方困难或损失最小化,力求做到平等、自愿、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协调性原则。在合作过程中,要共同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就是目标统一、内容明确、责权分明,各方受益。如果确属不能同等受益,一方应主动对另一方提供适当的补偿。例如高校提出以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协助解决生产上难题以补偿产业部门在学生实训期间所受的损失。

第2篇: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社会实践;学校;德育途径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中小学普遍只重视智育而轻德育,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没有地位。为了探求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之路,我们积极寻求社会的广泛支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设劳动技术课程,成立各种兴趣小组

劳动技术课是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校更好地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相衔接的有效措施,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使中学教育从“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定的社会环境也要求我们改变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大力开展劳技教育。

同时,开展劳技教育,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工作中,德、智、体、美、劳都是重要的,他们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配合着。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而劳动教育就是架起德、智、体、美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劳技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同时,从心理学角度看,劳技教育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发展与技能发展是相互统一的。动作技能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的体现者,心智活动又是外部动作的调节者,两者相互渗透。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心智技能,还需要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不断熟练,有助于心智技能的发展,可以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得到升华。劳动教育还能满足不同层面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

我们从落实双重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出发,克服了一无劳技教师、二无劳技教材、三无劳技设备、四无劳技基地的困难,经过认真的准备,在全校各年级分别开设了中英文打字、植物栽培、工艺美术、计算机操作、电气维修等六门劳动技术课。学校自筹资金两万多元,建立了专门的劳技教学和活动基地,并购置设备,选聘兼职教师,逐步做到了师资、教材、基地和经费的四落实。

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既磨练了思想,掌握了一些劳动、生活的本领,同时也开发了智力。由学生自己栽培管理的学校植物园,不仅美化了校园,而且向外提供优良花卉苗种,创经济效益十多万元;工艺美术组制作的根雕等艺术品受到外省兄弟单位的高度赞扬;中英文打字、电子计算机和家用电器维修技术课同样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之美。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学到了不少生产知识,受到了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勤俭节约的思想,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每学期末,学校对劳动技术课同其他课程一样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试、考核并对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等进行成绩的综合评定;规定劳技课成绩不足80分不能评为“三好学生”,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劳技课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必修课。学生在这样活跃的环境中成长,个性、兴趣和爱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学生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开辟校外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寻求社会的广泛支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两年前,本校与巴陵石化公司锦纶厂建立了厂校共建对子,成立了校外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厂校长期稳定合作的联系制度。我们动员工厂企业参与学校管理,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任务、定目的”的“四定”方式,营造全厂重视、全民动员、全社会办教育的局面,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与生命力。我们聘请工厂领导、工人、技术员为校外辅导员,经常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参与学校有关教育教学会议,深入课堂听课,并就办学情况向学校提出咨询、批评和建议。每逢节日和重大活动,厂校互派代表共庆。每年暑假,工厂帮助学校在营地举办各种主题的夏令营,组织学生定期到工厂参观、学习、劳动,熟悉化学工业的工艺流程,听取厂史和劳动模范事迹介绍。工人师傅忘我的工作精神、严明的劳动纪律、娴熟的操作技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最好的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发地与工人师傅结成了朋友,他们互赠礼品,互通书信,相互激励,并肩奋进。

三、创建劳动基地,提供社会实践场所

根据实际,我们在学校植物园、临近的荷花村和巴陵公司锦纶厂短丝车间建立了三个劳动基地,引导学生热爱工农群众,热爱劳动,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我们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劳动教育序列,原则上安排一个年级参加一个基地的主要劳动。这些基地平时由学校教师和农民、工人代表共管,再由他们确定劳动内容,保证了基地平时有人管、活儿大家干。大家为学校植物园栽花种树,挖坑掏沟;到农村积肥除草、割稻;到工厂搬运货物。一个学期后,到劳动基地参加生产劳动的学生达3500多人次。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一粒种子经过劳动者的播种、育苗、锄草、灌溉而丰收的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亲自体验到了粮食从粗糙的原料变为精美的产品所经过的几十道工序,不仅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珍爱劳动人民的道理,而且体验到了人类驾驭大自然的神奇之美。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生产劳动虽然是艰苦的,但所获劳动果实是甘甜的,它给人们带来喜悦,使人们感受到辛勤劳动就是美,不劳而获就是丑。”这些活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那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人是美的,那些能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人也是美的。有的同学激动地说:“劳动不仅能创造人、锻炼人、美化人,改造人的形体,改造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形体,美化人的心灵,这就是古往今来人们讴歌劳动神圣的理由。”

在办好三个基地的同时,学校还给学生每人发了家庭劳动联系卡,记载家务劳动情况。通过这种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辅助劳动,大大地克服了当前学生中的娇、骄二气和好逸恶劳的恶习,既培养了他们从小吃苦耐劳、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美德,而且训练了他们自己,培养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如自己收拾床铺,打扫屋子,洗换衣服,为家庭买菜、购粮,做简单的饭菜。这些劳动不仅美化了学生自己的生活,而且还美化了他们的心灵,从小培育了一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每年暑假,我们还要求学生参加“当一个星期家”的活动,培养他们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良好品德和自治能力。把“在学校当个好学生,在家里当个好孩子,在社会当个好青年”的教育活动系统地结合起来。

四、组织校外小队活动,丰富假期教育内容

鉴于学生会在寒暑假中出现教育间断状况,学校以生活区为单位组织起“快乐的校外小队”20余个。每学期末,在教师的分头指导下,要求队员们以主人翁的精神,自订计划,自定内容,自聘校外辅导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有益活动。

他们到农村、机关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在改革开放中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工厂,调查劳动致富的农村专业户等等。耳闻目睹的事实,使学生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写出了大量有思想、有水平的考察报告和小论文,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之情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油然而生。一位学生在参观一个纺织工厂后在日记中写道:“平时我只知道衣服要穿得好看,不知道生产一件衣服要经过多少人的辛勤劳动呀!今天工人师傅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使我体会到了工人为四化建设付出的艰苦劳动。今后,我要更加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一名学生在考察了工厂计算机指挥中心后,大开眼界,在作文中写道:“我进一步懂得了国家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千百万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同样需要具有高等文化科学知识的高层次劳动者。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从现在开始就要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掌握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同时,在假期中学生们自发组织联欢会、智力竞赛、法制讲座、理想畅谈会、学雷锋服务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亲自体验到了党的各项改革开放政策和措施的生命力,激发了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每学期开学初,我们针对假期举行的活动,举办了“家乡新闻会”、“寒暑假调查报告评选”、“‘祖国在前进’摄影展”,让学生在亲自经历的事实面前坚信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此外,本校还积极组织科技实践和军事训练。例如,组织学生到工厂科研开发部门参加活动,调查现代科技管理需要具备的现代科技知识以及现代科技人员应具备的智能和品质;邀请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学习军人无私的个人奉献精神,严格的组织纪律,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第3篇: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80-02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劳动型的人才。教育部第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本文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就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做如下探讨。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工学结合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方面,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含义,即知识和劳动相结合,强调过程的结合;另一方面,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即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合作,强调对象的结合。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均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企业、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项目开发中提高能力,在真实的生产性实训环境中得到最有效的锻炼。

2.教学与生产相促进。高职学院一般拥有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和规范的教育服务体系,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主要场所,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但一般缺乏生产性实践场所特别是与产品制造技术同步发展的大型设施、设备。企业拥有的生产线和施工现场成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在这里可以得到最真实的技能训练,企业的技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以在生产现场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和实训。另外,教师通过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参与企业的应用性课题研究,既服务了企业,也提高了“双师”素质。

3.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校能迅速而准确地明确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能力标准,通过对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结合。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从专业调整和课程开发入手,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有利的施展空间。第一,专业调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就是围绕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为企业培养合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出发,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是至关重要的。我系于2011年5月开始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回访了中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的部分我院学生的就业企业,如上海正泰、广东托奇、武汉凯迪电力等多家电力或建筑行业的公司,根据目前企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一步明确了我系各专业的方向。同时,我系还邀请多名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第二,课程开发。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并以此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2010和2011年,我系先后通过了《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和《发电厂电气一次部分》两门“省级精品课程”的验收,再加上我们之前已经建设的《电机及拖动》等院级精品课程和多个院级科研项目,都大大推动了我系课程建设的力度。同时,我系还结合新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展配套的教材建设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

2.将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基本平台。所谓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就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我系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另一方面以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项目为载体,例如通过以制作某电子作品为任务,要求学生学会制作、调试。其工作任务包括读懂电路、器件插装、线路板焊接、电路调试、撰写项目报告等。通过亲手制作和最后研讨,学生既掌握了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同时,把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则将更好地让学生在掌握高技能的同时,缩短岗位差距,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提高就业竞争力。如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的建设,一方面,我们将安排学生参加实训,另一方面,在生产实训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新产品的研发。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产品,既符合企业培养规律,又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

3.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以,要真正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下大力气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近年来,我系一方面在学院有关文件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双师”队伍建设制度,要求每位教师在假期下企业锻炼学习,并每年不定期地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各级各类培训,鼓励考取“高级技师”证书等。同时,在不影响基本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倡导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提高个人研究水平,并为其个人成长和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另一方面,我系还主动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核心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4.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必要条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首先,着力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随着学院加大了对我系实验实训室建设的力度,特别是电力电子实训中心的建立满足了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需要。其次,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近年来,我系一直致力于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从而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且这一做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结语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它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重要载体。

一、研究性学习

活动内容:通过理论培训、学生研究、教师指导、撰写报告,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新意识和整合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评价策略:采取学分制,学分分为基本分和奖励分,对完成任务的给基本分,对有创见的另加奖励分。研究性学习学分修满后,由学校颁发证书。具体评价内容:一是从研究者的态度、意志等方面看,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自信心和踏实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等。二是从研究者的能力方面看,包括课题设计能力,收集加工信息能力,知识、信息能力,使用科研方法和手段的能力,调查研究的组织能力,课题研究的质量等。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精神和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社区服务

活动内容:

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城乡科技、科普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城乡文体活动;中小学生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等。

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城乡环境卫生,城乡绿化、美化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等。

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及助残帮困活动等。

评价策略:社区服务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参考服务工作的完成情况。主要从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量、态度、收获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是学生每次活动过程中填写的《吴江市中学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学生上交《吴江市中学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后,由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核实,并利用以上的表格进行考评,凡得分超过60分者便可获得2个学分。最后还应送交学校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审核并登记学分。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通过学生在社区的服务活动,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使学生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力,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三、社会实践

活动内容:

军训。必修,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养成教育。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宣传甚至于政策制订,参与企业策划等。

科技性实践活动。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评价策略:对于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有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的学生个人或小组,等级认定为A者,学校给予表彰;对于三项活动评价均获A等的学生,学校给予专项奖励;如果社会实践成果经专家认定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学校给予特殊奖励。

第5篇: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新兴专业,专业课程体系由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践模块、素质模块等四大模块组成。其中基础模块大约占64.0%,专业、实践和素质教育模块大约占46.0%。实验课是该专业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在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各种实验现象,建立合理的实验模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方面的教学价值是其它课程的实验环节难以比拟的。因此,在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实验课程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作用。

实验课程教学大体分为验证型和研究型:验证型实验教学中学生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教师或讲义的要求,使用实验室已规定的仪器设备、实验方法,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然后按照规定的格式完成实验报告。验证型实验教学在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通过实验,树立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的能力明显提高,为进入研究型实验教学平台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种形式的实验教学使学生会产生很大的依赖性,不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不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创新欲望。

研究型实验是在掌握基础型实验和具备综合实验知识及能力后,对今后开展科学实验全过程进行初步训练的一种教学实验。它意在培养学生依据一定的原理、原则、规律等制定出具体实现实验目的和要求的方法、步骤、手段、程序、注意事项等,并为此所做的实验。它是一种介于基础教学实验和实际科学实验之间的,具有对科学实验全过程进行初步训练的教学实验。是在学生掌握了较强的实验技能后,让他们来完成实验课题。研究型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查阅文献、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诸方面得到全面训练。研究型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高级形式和阶段,是学生实验能力真正生成的重要标志。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的搭建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实践平台的搭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校企联合搭建专业实验教学平台。企业为学生实验教学提供场所,必要的后勤保障,以及运行经费支持。学校结合企业生产实践,开放专业实验室,为教学平台提供硬件支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的技术难题,研发新产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实验技能,融入企业,接触了解社会。在对扬州大学资源环境科学专业2009届的27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85.2%的同学认为,加入校企联合实验平台学习能够明显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但有利于提高实验技能,而且可以有效的帮助他们接触了解社会需求,提升专业认同和专业自信。同时在对12家与学校共同搭建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的企业的调查中,有10家认为学生的专业实验教学能有效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有11家企业认为学生的专业实验教学有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拓展企业专业视野。

二是结合教师科研工作搭建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科研课题的研究目标明确,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教师结合科研课题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型实验教学,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提升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野外调查取样、对样品进行室内处理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与统计,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通过这类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的学习训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使学生更能符合未来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对12名专业指导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教师都认为结合教师科研工作开展专业实验教学,不但有利于科研课题的实施,而且对培养、提升学生实验能力,形成专业思维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有91.7%的教师表示在招录研究生是优先考虑参加过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学习的同学。

第6篇: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

生物科技活动素质教育作用素质教育就是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生物科技活动是指在课堂以外开展的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行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生物科学、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从小关心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些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启发青少年认识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发现、培养生物后备人才奠定基础。课外科技活动以其较强的实践性和极大的灵活性,对素质教育的贯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外生物科技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选择生物科技活动的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争做到课题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针对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环境问题,组织学生调查学校附近的环境保护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根据当地的情况收集了当地关于空气质量的报道,以及有关治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报道;调查了农田或菜园中施用农药和化肥的情况,重点了解施用农药的种类和毒性;了解了当地汽车尾气超标情况及为治理尾气超标所采取的措施;走访了学校附近的工厂和餐馆,了解了这些单位产生的废气、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理措施。调查完成后,对调查情况做出调查报告,在班级内报告调查结果和提出建议,经过讨论汇总,对当地的环境质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改进当地环境保护工作的书面建议。这项活动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还结合初中生物课的教学,开展课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使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生物科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乐于探索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二、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

生物科技活动是需要动脑、动眼、动手的活动。通过生物科技活动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多种能力,受到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锤炼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在校园周围的田野林地有很多生物资源,我们在每年六月份组织学生到校外去采集植物标本。捕捉昆虫标本,同学们兴趣盎然,路边、田野的小草、林地的树木,草丛中的昆虫、蜘蛛等小动物,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细心的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认真研究植物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认真观察各种小动物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特点,并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照加深理解。将采集到的植物、昆虫经过整形、压干、上台纸等一系列过程制成腊叶标本和昆虫标本。切实掌握了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技术和昆虫标本的制作技术。提高了动手能力。生物科技小组制作的标本,作为直观教具在课堂上运用,也促进了课堂教学。生物科技小组的同学还饲养了蜗牛、蚯蚓、河蚌、金鱼等,以观察软体内动物、环节动物、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同学们还观察到了蜗牛的生殖。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们还知道了蜗牛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通过观察知道了蜗牛的生殖过程。蜗牛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动物。蜗牛的生殖器官位于头部触角的稍后处。生殖季节,蜗牛的生殖器官向外突起,在寂静的黎明或黄昏时间,两只蜗牛的长触角互相摩擦,身体前端互相交叉,完成异体受精。蜗牛的受精卵大小如红豆,外包有卵膜、白色。若将完好的受精卵放入装有沙土的塑料袋或罐头瓶内,卵上盖以湿纱布,并保持纱布湿润。容器口盖一块玻璃板,在室内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约经7d-14d卵即孵化成小蜗牛。同学们通过饲养和观察了解了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殖,并写了观察日记。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观察效果不好的问题,组织学生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同学们自行设计,分成小组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对比试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学生提出对固定方法进行改进,把教材中的“捆式”改为“夹式”。将两根铁丝互相拧在一起,在不同位置预留三个较大的孔用来夹种子,这样改进易固定种子,可反复利用。有的小组提出增加对照试验,把两组实验增加为四组,第一、二两组使用完好的种子,第三组使用煮熟的种子,第四组使用不完整的种子。然后将第一、三、四组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组放在寒冷的地方让其萌发。然后将萌况作对比,最后分析、讨论、总结,得出种子萌发条件。通过这些活动,使同学们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学会了观察、分析、对比、综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三、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课外生物科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野外实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学习一些实践技术,使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少年,大多数将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要非常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在课余时间,组织科技兴趣小组到大棚去学棚蔬菜栽培技术;到食用菌栽培专业户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到果园学习果树嫁接技术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有了一技之长,而且也使他们看到生物科技在农业、林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他们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到劳动的光荣,受到了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教育;进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感情,以及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责任感。

四、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契机,教师若能及时点拨,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7篇: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

1.开展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科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选择生物科技活动的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课题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如白岸乡的黄巢岩山海拔较高,山上生长着一种罕见植物“山蔓菁”,听当地牧羊人说,它的肉质根可重达20kg,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为了弄清“山蔓菁”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白岸乡中学生物教师带领科技活动小组,跋山涉水,对“山蔓菁”进行了几次考察,详细记录了它的生态环境及茎、叶、花的形态特点,并将其移栽到生物园地观察实验,同学们还撰写了《高山探寻“山蔓菁”》的小论文,路志亮同学的小论文被《中学课程辅导》刊登。

针对当地鼠害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何灭鼠”的活动,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制“铁猫”捕鼠,有的同学用酒泡大米灭鼠,夜里进行连续观察,随后总结成了《酒泡大米灭鼠》的论文。这项活动对消灭当地鼠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羊范镇中学结合初中动植物课的教学,开展课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两年来他们因陋就简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150多件。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2.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生物科技活动是需要动脑、动眼、动手的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提高多种能力,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锤炼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邢台西部山区的白云山山高林密,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浆水中学每年6月份都要组织学生到白云山采集植物标本。同学们兴趣盎然,路边、山脚的小草,山坡上的参天林木,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细心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认真研究植物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并与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对照,加深理解。将采集的标本经过整形、压干、上台纸等一系列过程,切实掌握了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技术,提高了动手能力。生物科技小组同学制作的标本,作为直观教具在课堂上运用,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学校附近的前南峪村是我县实施生态农业的典型,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到此参观考察,了解荒山绿化治理带来的变化,并撰写考察报告。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还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后认真整理材料,撰写调查报告和科学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步骤多、难度大的特点,教师组织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同学们自行设计,分成A、B组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制取滤液时用纱布代替脱脂棉,加快了过滤的速度,在层析时用刻上小口的透明胶片代替培养皿盖,既可固定滤纸条,又便于观察。由于个别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性不够重视,粗心大意,导致实验失败,教师可借此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学会了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搞科学实验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3.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课外科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野外实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学习一些实用技术,使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少年,大多数将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县白岸乡地处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属于深山区,昼夜温差大。该乡出产的柿饼柿霜洁白,柿肉透红爽口,但近几年由于柿树的老龄化和柿疯病的肆虐,很多树一个果也不挂。针对这一现状,白岸乡中学教师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学习柿树嫁接技术,他们选择黑枣树作为嫁接树,教师向学生传授嫁接苗的削法,怎样在嫁接树上切口,怎样插嫁接苗,怎样包裹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然后学生在教师选择好的黑枣树上进行实际操作,以后每个星期都要去观察,打掉黑枣树的芽。经过统计嫁接的成活率为81%。学生学到技术后,利用星期天帮助家长或乡亲们嫁接柿树,3年来共嫁接成活1000多棵柿树。这些柿树抗病性强,长势喜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项活动受到了乡政府的表彰,在第四届生物百项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活动奖、河北省二等奖。

路罗中学是一所农林技术学校,有农场、林场、食用菌厂。课余时间教师带领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学习苹果树、板栗树的修剪技术以及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有些学生还帮助家长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有了一技之长,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生物科技在农业、林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更加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他们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到劳动的光荣,受到了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教育;进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责任感。

4.开展科技活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8篇: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困境;对策

企业顶岗实习是高职工科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是以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前提,以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的形式将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获得真实职业体验,提高工作能力,达到从业基本要求,最终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一步。

一、高职院校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急功近利影响了企业配合力度

1.对学生指导不利。大部分企业以“准员工”的身份招收实习生后,常常可能只是安排两周左右的上岗培训,然后将学生充实到工作岗位,开始从事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企业没有安排什么指导师傅,实习学生承担着与正式员工一样的工作任务,同样要加班,同样须从事危险性的操作。对于企业来说,实习生已是企业的一员,企业更多关注他们创造的产值、他们的劳动纪律,几乎不会过问他们有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技能上有没有发展。

2.企业的保障措施不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许多企业只着眼于眼前利益,把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学生的实习补助、工作时间、生活等问题没有得到保障。

3.实习岗位不对口。对于企业来说,不可能所有的岗位都正好适合实习生,企业为了保障自身运转及利益,不可能让大批量的学生进行轮岗或自由选择岗位,往往造成实习生觉得顶岗实习是白白浪费时间,学不到什么。

(二)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工作不完善

1.对顶岗实习重视不够。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管理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倾向。表现在:一是对顶岗实习环节的意义认识不清,从而把顶岗实习当作一个走过场的环节;二是对指导实习重视不足,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特别是在分散实习比较多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往往顾此失彼,乃至放任自流。

2.管理制度不健全。大多数的院校都缺乏对实习的规范性文件,有的学校虽然有文件,但也是比较旧的版本,没有能够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实习的内容与形式的改变而提出新的管理办法。

3.管理难以到位。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实习的方式日益显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与模式,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了许多选择的余地,但却为管理带来了难题。在高职院校持续扩大招生的情况下,师资紧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分派毕业指导教师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顶岗实习班级却增多,时间又相对集中,如果学生分散实习,地点又比较分散,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就更大。造成学院和教师对学生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学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本来对实习就不太重视,在管理上就更难以完全到位。

(三)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不懂得珍惜现有的工作机会

1.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学生对顶岗实习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有一定的认识,由此激发了他们参加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和学习专业技能的欲望,但对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缺乏认识,以致不能正确对待岗位分配。学生在下厂前都希望能学到专业技术和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学会生产组织和管理,这种期望值与顶岗实习的实际相差太远,当他们面对单一的生产岗位时会感到非常失落,甚至不愿意接受分配的岗位。

2.学生的适应性差。从学校到企业,从课堂到现实岗位,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里面有一个思想转变问题。有的同学缺乏这种思想的转换,不理解顶岗实习的重要性,不明白高职学生未来毕业的就业方向,对专业期望值较高,表现出不能尽快适应企业生活和工作方面的要求,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无形中就拉开了同企业的“距离”。部分同学可能就无法承受相对繁重的劳动任务,于是就会产生“东家不打打西家”的念头,从而出现了频繁变更实习单位的现象。

3.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学生认为自己是实习生,不考虑企业方面的状况,例如学生自己认为自己不适合的岗位,要求企业调岗,企业没有立即调动,就认为企业对他不够重视,不尊重实习生的意见,以此做为自己离岗的理由,不考虑企业目前是否有可调用的人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经济利益也有促成学生许多偏激想法,一旦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薪资学生们就开始抱怨,心理上就有一种落差,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没有拿到应有的报酬。

二、解决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问题的对策

1.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校企合作。企业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是无可非议,但要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社会效益,则需要企业领导有更高的境界和更远的眼光。应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相关优惠政策的引导,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则应多开辟与企业的沟通管道,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应与实习企业签定校外顶岗实习协议书。学校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广泛接触企业,优先为合作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还可利用自己的师资、设备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还可把企业的文化理念引入前期的教学活动之中。

2.搭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平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是想通过接收实习学生,找到适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学校必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寻求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利益的结合点,体现“多赢”,才能保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为了让学生真正达到去企业顶岗实习的目的,学院应主动与顶岗实习单位联系。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碰到的困难,及时与企业协调,让企业指定专门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获得较为满意的顶岗实习效果。

3.制定科学的实习计划。学生的基本能力主要靠学校培养,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光靠学校培养是远远不够,学校只能为学生打下一定的基础,主要还得依托行业企业开展顶岗训练。这就需要学校主动地深入到生产一线,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尤其要注重结合生产实际制定既符合教学规律又有利于开展生产的顶岗实习计划。在制定顶岗实习计划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顶岗实习目标划分成若干个专业方向,选定顶岗实习单位时,应选择与上述专业方向相符,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以解决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单一和专业不对口问题,保证实习期间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一种以上岗位操作技能,具备上岗能力和一定的岗位转移能力。

4.加强顶岗前的教育。根据实习计划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把顶岗实习前教育做为一项专门的工作来做,不能仅仅通过几个报告就完成,应贯穿高职教育的始终,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在顶岗实习中问题最大的不是学生不会做工作,而是没有做好“我已工作”的心理准备,缺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磨练心态、磨练意志、观察社会、增长做人才干的意识。实践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的不只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缺少端正的工作态度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后者在学生就业中更为重要。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应加大心理健康、就业与创业、心理指导、公关礼仪等课程的比重。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学会同领导、同事、同学如何相处、如何共事、如何协调,虚心接受企业的每一级领导的工作安排和批评,逐渐学会尊敬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和善待人,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发展和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是保障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一步。

5.建立一支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确保顶岗实习取得成效。学校要加强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应把企业内的能工巧匠聘请为校内兼职教师,学校对企业的兼职指导教师付一定的报酬,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校内导师作为学生的主责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学生工作事宜及与企业导师的沟通。对于实习地点分散的学生可采取专业教师轮流带队的制度:一方面加强对校内专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顶岗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在工作和生活中会出现了各种问题,如岗位不适应、生活不适应、转岗、加班等问题,校内导师指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稳定同学们的情绪,使其在岗位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同时强化对学生岗位职业要求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指导,确保顶岗实习效果。

6.增强责任意识,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实习效果必须由学校和顶岗实习单位共同进行考核评定。严格顶岗实习考核,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内容做好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结。企业指导教师要以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实习态度、实习效果等做好记录,并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填写学生顶岗实习鉴定表;校内教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的要求,结合企业的评定及学生的实习报告、总结,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通过严格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

三、结语

提高顶岗实习质量,需要学校、实习单位、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要从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加强顶岗前教育等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行业企业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己任,把顶岗实习和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驾齐驱。学生要严格遵守签订的实习协议,遵纪守法、虚心求学、吃苦耐劳、依法维权。只有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技术手段构成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体系,才能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学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叶小明.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3]吴建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学业管理问题探讨[J].职业圈.2007(20)

[4]何辉.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研究[J].高等建筑育.2009,18(2):134~136

第9篇: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 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 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个小分队和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

()社会热点问题调查;

()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 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