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家劳动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企业参与教学的形式仍较单一,校企合作沦为“岗前培训”。企业参与教学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1部分实践性课程由企业委派熟练的技术人员或者中层管理人员到学校授课,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教学的内容是和企业经营运作相关的案例或者企业的管理制度,这些案例都是企业已经完成的经营项目,学生也只能坐在教室里听听而已,却并不能参与其中,可见,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该形式与其说是企业参与教学,不如说是企业将其“岗前培训”的工作放在了学校。此外,专业教师讲理论、企业人员讲案例的形式将理论和实践分割开来,学生相当于是在两个时段完成学习,这样由于理论和实践教学并没有很好的糅合在一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虽然比起纯理论教学得到了提高,但并不完全。2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达到教学的目的。订单班的学生通常还要经过企业考试,只有通过了考试的学生才能进入企业的各个下辖的门店工作,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在企业实习的机会,这就造成教学效果的不均衡。另外,通过了考试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为了节省用工,有的企业只是将实习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使用,主要从事基层的操作性的工作;有的时候学生顶岗实习只是旁观,工作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责任,对顶岗实习也没有一个标准的考核方法。
2、课堂教学本质上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五段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合作的过程中,理论性课程由学校专业教师授课,部分实践性课程由企业人员到学校授课,但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企业人员授课,教学环节本质上还是传统的“五段式”模式,主要由五个方面体现:诱导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这五个环节均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教学环节的把握与过渡,教学容量的设计,教学媒体的配搭和应用,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课程气氛的调动统统由教师负责。虽然课堂采取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实质上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挖掘和发展。而学生缺乏的这些能力却正是企业对中层管理人才的要求。学生到企业工作后,如果要达到这些要求成为中层管理人员,则至少还需要2-3年的时间,但按照连锁企业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显然这个等待的时间太长了。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创新研究
1、“校企共讲”教学。“校企共讲”的教学方法一般用于理论性的课程教学。“校企共讲”指的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基层或中层管理人员共同在课堂上授课。授课形式则是以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在讲台上就某一项主题或多项主题进行对话,学生在下面边听对话边提问,进行多向交流。比如市场营销的课程,就可以请企业的营销主管在讲台上交谈品牌的市场定位、目标客户群体、下一季的产品研究与开发、广告目标及策划、营销策略等等。在专业教师和企业营销主管交谈的过程中,学生会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或者自己的见解,那么再由专业教师或者营销主管解答,这样从专业教师和营销主管的交流又转化为教师对学生、企业人员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或者学生对企业人员的多向交流,通过这样的多向交流,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也逐步转变成主动学习的状态,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校企共讲”的形式从客观上也要求学生们必须在课前要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那么学生们也不得不主动地去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在课堂学习结束后,学生们还要对各个主题知识写出总结性的报告,在写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对课前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以及课堂的笔记进行归纳整理,将所学到的知识又进行巩固。最后总结性报告也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来共同批改打分。
关键词:养老服务;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黑龙江省养老服务现状及成就
(一)大力建设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第一,实现城镇公办养老机构的基本覆盖。黑龙江省投入5500万元建设黑龙江省社会福利院和黑龙江省老年公寓,使黑龙江省老年公寓拥有床位达到350张;13个地市以及农垦、森工两个系统都建设拥有200张床位以上的标准化公办老年福利机构至少1处;58个县(市)建设拥有100张床位以上的规范化老年福利机构至少1处。目前我省城镇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已达115家,床位已达2.1万张。第二,实施农村敬老院的整合改造。从2005年至今,黑龙江省新建、改建和扩建县级中心养老院94家、区域性中心养老院66家、乡镇养老院34家、五保家园170家,床位总数超过7万张,使农村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率达到了51%。
2015年,黑龙江省进一步加大对公办、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新建民办养老机构180个,新建公办养老机构18个。民办养老机构的总投资额达到95亿元,公办养老机构的总投资额达到9.07亿元。
(二)全面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第一,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开展。在城镇,有超过2/3的街道、1/2的社区已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超过90万的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2015年,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是新建和扩建289个城镇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室),从而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室)在城镇的覆盖率达到82%以上;二是黑龙省拨出3214万元福彩公益金,用于6个农村敬老院的整合改造,838个农村幸福院建设项目得到资金支持。第二,社区养老设施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开展“星光计划”,为社区提供老年福利服务项目,包括街道和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托老所、老年公寓,共计达到726个,床位已达到4100余张。
(三)大力推进候鸟(旅居)式养老
2015年,黑龙江省进一步打造候鸟式养老服务品牌,设立以“整合资源、宣传推介、优化服务”为核心的工作指导思路。2015年,直接由我省养老服务机构、旅游机构组织和接待的候鸟式养老人就接近5万人,所推出了10余条“候鸟养老”品牌旅居线路备受欢迎,建立起“宣传推介、组织对接、服务接待”的一体化模式。
(四)全面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目前在黑龙江省的养老机构中,内部设有医疗机构的比例达到30%以上,50%以上养老机构同医疗机构签订有合作协议,并且在医疗机构中建立了专门为养老机构开设的绿色通道;在社区居家老年人中,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覆盖率也达到90%以上,全省新增10多家大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二、黑龙江省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机构供需失衡
我省养老机构的发展速度仍然落后于老龄化人口的增长速度。我省各类养老机构约有1600家,床位近11万张,床位总数仅占全省的老年人口的2%,与国家要求的3%-5%的比例仍有很大的差距,但同时仍有许多养老机构的还存在床位空缺的状况,造成了目前养老服务体系供需失衡的局面。
(二)养老服务人员供需失衡
在黑龙江省的养老服务体系中,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和专业技能较差,多以下岗女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在入职前一般只进行短期的有关护理、专业知识等的培训,无法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周到的服务,精神层面上的服务更无从谈起。
(三)养老服务内容供需失衡
在黑龙江省的养老服务体系中,目前的服务内容主要专注于老年人在饮食、住宿、护理以及就医等方面的需求,缺乏对于老年人精神层面需求的服务内容,成为养老服务内容与老年人情感需求失衡的主要原因。如果这种失衡局面长期存在而不能有效解决,将会使老年人在情感方面出现空缺、内心陷于寂寞,也容易引发一系列老年人意外事故。
三、完善黑龙江省养老服务的对策
(一)建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的联动配合机制
我省应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服务保障网络。在居家养老方面,扩大居家养老的覆盖内容,加强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使居家养老老年人获得更加周全和便利的服务。在社区养老方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强化社区对居家养老的服务性支持功能,可以有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率。在机构养老方面,持续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入力度,尤其是结合市场机制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
(二)合理配置资源,发展老年照护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完善老年照护服务补助制度:从保基本、低标准做起,首先从保障特别困难的老年人的日常照护需求起步,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扩大老年照护服务的覆盖范围,以及提高补助水平。
我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应增加和增强医疗护理功能、康复护理功能、急救护理功能、临终护理功能、善后处理功能等,这就要求提高各种护理设备和护理设施的配置质量和完整性。
(三)完善养老服务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第一,以“互联网+养老”为中心,促进相关部门、养老行业人员形成“开放、协同、创新、市场、产业”的互联网思维,在政策体系、管理体制、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创造创新,为养老服务业的互联网化提供动力。第二,抓好典型推进,引导人才生成。积极运用校企、院企合作办学等方法,自身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建设既熟悉互联网技术,又熟悉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队伍。
(四)打造黑龙江特色的候鸟式养老模式
充分利用我省的资源优势打造整体的良好生态化条件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打造良好的医疗服务条件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打造丰富的旅游资源支持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打造绿色食品安全环境为养老服务产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那翠兰.发展候鸟式养老产业与建立“天鹅颐养联盟”的思考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5(08).
[2]伍海霞.“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5(04).
[3]陈淑君.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08).
规定的实施方案(附致家长的倡议)
2021年,教育部专门提出了抓好“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的号召,并研究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为贯彻落实“五项管理”的相关要求,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根据
“五项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精神,XX职业技术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方案,请家长朋友认真阅读,积极配合,切实承担起监督和教育的职责,家校共育促进孩子全面、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作业管理篇
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的发展,学校就作业管理将重点实施两个方面措施:
一是严控作业总量。
各科作业总量不超过90分钟。如学生有特殊需求,请您及时与学校沟通,学校将根据学生情况或需求,合理设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内容、作业量、作业形式。
二是提高作业质量。
学校将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提高针对性,避免机械无效作业。
同时,禁止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等任何形式布置书面作业。
向家长提出倡议:
请家长朋友对孩子居家学习进行监督管理, 孩子需要帮助时,家长可以先给予提示,然后让孩子思考如何做,不要盲目批评指责;
不要凭感觉给孩子随意布置课堂以外的作业;
不要根据自身喜好给孩子报过量的兴趣班;
要督促孩子合理安排好居家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
要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二.睡眠管理篇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初中生睡眠时间达到9小时,高中生睡眠时间达到8小时。
向家长提出倡议:
不要在睡前训斥孩子,尽可能避免让孩子带着不好的情绪入眠,影响睡眠质量;
不要一味只要求孩子注重睡眠,需以身作则,共同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睡前习惯,睡前一小时进行图书的阅读或听一些舒缓的音乐;
要为孩子设立固定的睡眠时间,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控制室内光源及噪音。
三.手机管理篇
手机本应是联络工具,但现阶段部分学生过度使用手机,造成视力健康有所损害,或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影响正常学习生活。为此,请您不要让孩子带手机、电话手表等进入校园,如果确有需求,请您向学校(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审核通过方可带入。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
向家长提出倡议:
不要为孩子购买智能手机;
不要对孩子私自将手机带入校园的行为听之任之;
要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监督管理,加强与学校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沟通与联系;
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科学合理使用手机,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要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共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
四.读物管理篇
书,记载着人类的成长历程,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和智慧,读书可以使孩子们开阔视野、充实思想、增加底蕴、陶冶情操,学校将有计划地开展晨读、课堂阅读及课外阅读等活动。
向家长提出倡议:
要有选择性地向孩子推荐健康书目,鼓励孩子认真阅读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书籍;
要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走走,让孩子从喜爱看书入手,培养爱读书、勤读书的好习惯;
要记录读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孩子从读本中汲取营养,在阅读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建议家长朋友们,和孩子一起读书,分享读书成果,营造家庭读书氛围,为孩子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五.体质管理篇
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学习的根本保证,学校将不断开展足球、篮球等具有特色的体育活动,结合学生实际开设各类体育社团,在“教会”的基础上“勤练”“常赛”,适时布置体育家庭作业,锻炼学生体魄,增强学生体质。
向家长提出倡议:
要指导孩子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和体育锻炼的习惯,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
要引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实践活动或社会公益活动;
要在体育锻炼中鼓励孩子克服困难的同时,更要注意运动安全,懂得量力而行,避免造成运动损伤;
要关注孩子动态的身体状况,发现疾病要及时诊治,并及时报告学校,特别要向孩子说明是否能够参加高强度的体育锻炼;
【关键词】经济 养老 管理
据《2013-2017年中国养老保险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中国人口10%左右,人口老龄化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据预测,“十二五”末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为74.5岁,比改革开放初期的67.7岁提高6.8岁。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的特点,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在5000-1万美元,我国仅1000美元。经济社会及养老事业面临诸多问题:一是适龄劳动力人口相应减少,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0-14岁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6%,而1990年为27.7%,新生儿童快速下降,大城市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人口结构中老年化比重偏大;二是社会养老保障基金压力增大,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社保层面凸显“未备先老”,养老保障制度处建立过程中,覆盖面窄,保险额低,护理保险为空白。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和放宽生育政策, 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实行并轨也成为近年讨论的热点;三是家庭主要劳动力承担的养老责任和压力加大。特别是双独子女组成的家庭,父辈已逐步到达退休年龄,2个青壮年养4个父辈,1-2个子女,甚至包括2-4个祖父辈,这样2个青壮年养7-10个老人及小孩,压力很大,有的子女也无能为力。而老龄人口体质差、长寿不健康凸显,失能和部分失能的老人占1/5。明天如何养老?
一、老有所养需落实好生活待遇
(一)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养老
2013年2月2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全国社保工作会上说,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如今已达到4.84亿人。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养老保险费用来源一般由国家、企业或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我国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实行“双轨制”,即企业养老保障制度,企业在职职工按照工资的8%缴纳养老保险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财政统一支付。
(二)商业保险养老
是以获得养老金为主要目的的长期人身险,它是年金保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为退休金保养老险,是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被保险人在交纳了一定的保险费之后,就可以从一定的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市场上可覆盖养老需求的保险产品主要有四种:传统型养老险、分红型养老险、万能型寿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型寿险和投资连结保险的领取方式比较灵活,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提出申请,传统型养老保险和分红型养老保险通常有保证领取、终身领取或一次性趸领3种方式。商业养老保险提供了更多种返还计划的选择, 险种兼具储蓄与投资的功能, 使理财主体更加多元化, 提高了养老规划的保障水平。
(三)病有所医需保障好医疗需求
老年人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特别是对于高龄、患病的老年人来说,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是关系到老年人安全的最大问题。老年人的医疗待遇主要通过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参加的一种社会保险。此外,老年人也可以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依一定数额交纳保险金,遇到重大疾病时,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数额的医疗费用。
二、老有所依需发挥好社区作用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离休人员平均年龄约84岁,退休人员平均年龄接近70岁,“空巢”比例在50%以上。调查显示,100%老干部选择居家养老(不足1%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人员未在调查之列)。在居家养老中,和老伴一起生活及两代人一起生活的占81%,独自生活的占19%。居家就与社区联系在了一起。社区养老融合了传统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关怀,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各地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应建立专业管理人员和志愿者助老服务人员两支队伍。由单一的生活服务变为生活服务与精神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由封闭式的服务方式变为开放式的服务方式。细化服务内容,做好“整合医疗资源,构建医疗保健网”、“整合社区行业资源,构建社区生活服务网”、“整合社区人才资源,构建社区志愿者扶助网”这三项资源整合工作,完善医疗服务、家政服务、学习活动服务、精神服务等四项服务内容。
三、老有所助需建立好帮扶机制
随着高龄老人、“空巢”、孤寡增多,目前,老年人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重病导致经济压力大,看病难,子女不在身边,精神比较孤寂等,为此单位需要建立离退休人员困难帮扶机制,社区需要建立老年人的困难帮扶机制。探索帮扶的多种路径。主要通过困难补助,缓解经济压力,生活上多关怀,提供精神文化滋养。社区可对70岁以上、有特殊困难、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老人安装“家庭紧急呼叫系统”,以便老人在突发紧急情况时能得到及时救助。
四、开发“老龄人口红利”
“老龄人口红利”是指老年人口通过第二次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社会角色,从赋闲人员转变为有所作为的志愿者、工作者,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从而收获人口转型红利。从世界角度看,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都很重视这一块。
1.退休干部再就业可以补充人力资源的不足。退休干部已经过几十年的工作、学习、教育、培训,对其适时开发、合理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力资源的产出,延长其发挥作用的时间,又可消除他们的失落感和孤独感,有利于身心健康。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难以顺应庞大需求。中央早已经预见了这个养老难题,为了积极对应人口老龄化,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实践经验,国务院于2011年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早已经提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一、城市中利用信息技术养老条件已经成熟
(1)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如今,互联网的应用在生活中已经非常普及,网络购物、远程视频、网上约车、远程教育、网络政务等已经对我们不再陌生。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带宽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将供求双方的各种资源高效对接起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高效和便捷。同时,配合大数据分析数据,事半功倍。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城市之中已经广泛应用,为信息化养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城市老年人收入稳定需求日益多样化
一般来说,相对于农村老年人,城市老年人的经济能力较强,收入来源也较为稳定,因此仅提供物质援助已无法充分满足其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通过对全国城乡 60 岁以上老年人收入来源的比较,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超过一半的城市老年人其主要收入来源为离退养老金(占 66.30%),其比例大大超过乡村(占 4.60%),因此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更加均衡和稳定;l村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劳动收入(占 41.18%)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47.74%),其不确定性更大(老龄科学研究 2014年 第7期)。
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基本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老年人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经济保障,而对非物质方面的要求更高,他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利用信息化手段养老,用城市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医疗条件,基于物联网连接开发的新理念,是发展创新城市养老服务业的重要途径。
(3)老年人的使用信息化设备的素养在不断提高
如今的70年代后出生的人群已经因为各种原因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方法,如平板电脑、手机、语音或者手势识别设备等。这些设备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无孔不入,他们利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进行着看视频、交友、工作、购物、求职、出行等。所以,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们已经完全可以适应在高度信息化的环境中生活。
二、信息化养老的创新性改变
(一)从点对点、包对包到包对点的转变
所谓点对点的服务模式,即老年人在特定地点接受上门服务,比如雇佣一个钟点工或者清洁工一对一进行服务。点对点的服务模式的优点就是针对性较强,老年人的各种需求都可以被满足,但缺点是成本较高,会消耗较多的人力服务资源。包对包的服务模式是指将老年人集中在一起,提供统一的养老服务,即养老院模式。这种服务模式优点是能够实现规模效应,缺点是服务半径有限,并且难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信息化养老的模式,就是为了打破点对点、包对包这两种固有的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包对点的服务。可运用相关技术将养老资源集成到芯片上,该芯片一边连接着个人,即服务点,另一边连接着各式服务终端,即服务包。这样就可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实时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护服务需求,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益和质量。
(二)从单一的服务提供商到聚合全社会资源的转变
在传统的情况下,一般是一家机构提供所有老人所需要的服务,这样对机构的要求必然是需要面面俱到,要在各方面都非常专业必定难度很大。同时,机构用于养老的成本会相对较高。进入养老院养老,是目前养老最普遍和直接的形式,但是养老成本仍然巨大,不是每个市民都可以接受。如果采用信息化创新养老方式,就能把日渐照料,精神慰藉,健身娱乐等功能让全社会参与进来,让专业的机构做相应专业的事情,让老人甚至在家就可以享受到优质周到的服务。
目前已经有多家平台开始整合某一个领域的资源。如果能够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将供求双方精准对接,那么将出现养老事业和服务商"双赢”的局面。
(三)从简单的人工化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变
传统的养老服务方式,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停留在人工养老服务的阶段。人工养老服务有其面对面、直接性、互动性的特点,但以目前我国养老服务领域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来看,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养老需求。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完善的统筹,弥补了人力养老服务资源严重不足的缺陷,同时智能化的服务手段也将服务的人为风险降至最低。可以说,信息化创新型养老体现了养老服务由人工化向智能化、自动化的转变,提高了养老服务的便捷性与准确性,是我国养老服务业与时俱进的表现。
(四)从高成本向低成本转变
“公办养老院难进,民办又太贵”。以上可以看出,养老成本高,资源建设跟不上养老需求是非常突出的矛盾。以信息化创新养老方式的做法不需要特定的场地,无需投入场地建设的费用,只需要前期投较低的硬件建设费用;相对传统养老方式,投入人力也较少;同时,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和个人的介入也能够大大降低养老成本。
三、操作中的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加强高科技和人才的支撑。政策上应不断鼓励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不断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低成本的好设备或者项目。同时,在后台管理方面也需要大量精英人才,用好的政策和待遇引进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养老事业中来。
(二)抓住关键环节,制定建设标准。应抓住养老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关键环节上下功夫,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所以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细化不同的硬件标准和服务标准,使得项目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三)整合全社会的资源。除了整合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的资源,还应当调动个人参与养老事业。
关键词:五险 二金 意义 探讨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以合法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内容、以政府强制实施为特点的一种保障制度。“五险”是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二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
“五险二金”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虽然推行多年,但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有的个别企业无视国家法律规定,擅自拖欠和不按时按量向社会保障中心缴纳足额的基金。程度不同地侵害了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五险二金”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普遍存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完善的建议,对于保障企业和职工的基本权益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关于养老保险
1.1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能永远年轻。养老问题是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课题。泱泱中华大国,四十年的计划生育在抑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老龄化社会也不可避免地悄然而至。人力资源大国的优势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养老负担。国家政府有责任通过社会保障让其国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有义务为国人提供并实施稳妥健全、行之有效的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的养老体制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对于保障城镇离退休人员和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减轻子女养老负担,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2职工养老现状
目前城镇退休职工仍以居家养老为主流方式。但是,我国目前处在经济增速的换档期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两极分化短期内难以遏制。青壮年在就业、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山大”,有能力或者主动供养老人的家庭越来越少。城市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来自社会保障中心的养老金和退休初期的打工积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等深层次问题的逐步显现,社会化服务和保障体系在适应老龄化社会到来上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如企业普遍反映养老保险缴费率过高,高昂的劳动成本在压缩着社会就业弹性。当前坊间又对推迟退休年龄的议题炒的沸沸扬扬等等。各地经济资源的不平衡,势必造成人口跨代之间的收入再分配的不平等。造成不同地区养老保险基数的不相等,甚至差距很大,仿佛人为地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1.3养老所面临的问题
一是空巢老人的剧增。在城市,因外出求学、工作频繁的人口流动和住房条件的限制,多子女成家即分家、独生子女结婚即单过,造成谁家不是代际分离的空巢已属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二是老年人认为生活无保障。老人享有的养老保险,勉强能够应付日常生活。部分老人入不敷出,生活拮据。愿意采用进敬老院等非居家养老方式老人呈逐年递增趋势。三是老人会因缺乏沟通交流和心灵关爱而感到孤独和失落,幸福感受到极大影响。
1.4对养老保险的改进建议
在当前,社会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未富先老”现象带来了养老保险资金预算的巨大压力和资金缺口。在此社会经济背景下,需要不断地进行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的综合养老保险制度,从而缓解养老保险供不应求的社会矛盾。
一是政府应该加快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通过立法维护社会保险费用征缴和使用的法律效力,强化对养老金使用效率的监管。二是整合重组高效的养老保险机构,实现全国各省统一的缴费率标准,便于全国统筹。三是建立养老保障金的定期调整机制,加大对社保的补贴比例。四是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从养老金的支付管理中解脱出来。或者采取更主动的执行方式确保所有养老保险覆盖的企业注册,所有注册企业如实报告其缴费基数并缴纳相应保费。五是制定社会福利机构扶持政策,形成国家扶持、社会资源投入共同兴办养老福利事业的机制。六是强化健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功能,将养老设施建成兼顾日托、长住、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功能的综合服务性实体。六是逐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恢复“一对夫妻两个孩”,减轻未来居家养老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2.关于医疗保险
2.1医疗保险的保障作用
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是通过国家立法确定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并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当个人因疾病需要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医疗费用补偿,尤其对大病治疗提供必要的保障。
2.2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透明度,每月医保上卡金额职工根本不掌握。职工享受保险的程度完全建立在对单位和医疗保险机构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报销比例和数额全由机构决定。如住院结账的账单一般职工根本看不懂,只好听之任之。二是现行医疗保险只能报销手术和药物等治疗性费用,不能报销体检、健身、维生素、营养品和食疗咨询等预防性支出。这种重疾病药物治疗,轻营养保健预防,容易形成过度医疗,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甚至损害身体健康。
2.3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改进建议
一是充分尊重职工对医疗保险政策的知情权。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基本权益不受损害。二是要真正落实全民健康以预防为主的精神,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3.关于失业保险
3.1失业保险的意义和作用
失业保险是在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暂时失去工作,导致收入中断而失去维持生计来源时,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项目。其为保障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3.2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以省为界,统筹层次较低。二是规定超过法定劳动年龄而未能享受退休待遇的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时限上的产生覆盖空白。三是失业保险制度强调事后救济,在稳定就业、预防失业、风险应急方面作用不明显。
3.3强化失业保险保障功能的建议
一是取消户籍限制,实现失业保险基金的全国统筹,增强其整体抗风险能力和保障水平。二是实行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在时限上无缝衔接,在未享受养老待遇前取消失业保险的年龄限定,三是实现消极失业救济向积极就业保障转变。提高预防和抵御区域性失业风险的能力。
4.关于工伤保险
4.1工伤保险的保障作用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测意外事故而负伤、致残、死亡时,或者因工作环境引发的职业疾病,对其本人或供养亲属给予经济补偿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制度的好处在于无论的责任在谁,受伤者都要得到由工伤社会保险机构提供的经济补偿。工伤保险的各项待遇比其他保险待遇优厚很多,只要符合工伤条件,不受年龄和缴费时间的限制。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的职业关怀和体恤,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对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4.2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保险基金的征缴覆盖面不全的问题。没有办理工伤保险的单位,一旦工伤发生后就会千方百计地隐瞒事故,百般阻挠职工进行工伤认定申报,以逃避应承担的工伤赔偿责任。雪上加霜地为工伤劳动者增加了寻求工伤赔偿的司法救济成本。二是法律条文对工伤认定范围存有程度不统一的现象。《民法通则》及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人身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显严于《工伤保险条例》。这对保护雇员或劳动者权益是非常不利的,很容易让雇主摆脱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往往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雇员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赔偿。
4.3工伤保险制度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求所有用人单位全部实行工伤保险制度,提高工伤保险费征缴的覆盖面。二是对逃避征缴费义务,拒不执行征缴规定的单位加大处罚力度。三是劳动监察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督促。一旦有员工发生人身伤害,可以通过工伤保险使伤者得到及时救治和经济补助。及时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劳动用工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5.关于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是我国生育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国家针对女性生育行为、生育特点,通过社会保险立法的强制手段征集生育保险基金,对于女工在怀孕期、生产期和哺乳期间,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保健服务和物质帮助,保障参保母子的基本生活和身心健康,确保社会人口再生产和妇女、儿童权益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育龄妇女在怀孕、分娩和哺乳期间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和成本,无论原有企业女工还是外来女性务工人员,都应该享有同等的生育保险。使女工在生育期间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和健康保障,使她们的身体迅速得到恢复,从而投入生产劳动之中。
6.关于住房公积金
6.1住房公积金及其作用
住房公积金是国家规定的、在职职工以工资为基数并按比例交纳的与住房有关的公共积累基金。住房公积金归职工个人所有,主要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己家的房屋。职工可以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和偿还购房贷款本息,还可补贴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房租等。
6.2住房公积金现行管理模式的弊端
一是渠道单一,使用率过低。住房公积金只能定向解决住房问题,信贷机制呆板,大量资金沉淀,没有实现资金的运转增值。二是管理机构设置不通畅、工作活力不够,为民服务不善,没有充分体现出优越性
6.3对住房公积金的改进思考
一是将住房公积金落实为“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期间,以解决和改善居住条件为目的,由劳动者个人与其所在单位共同缴存,由政府机构集中管理运行,最终归缴存者个人所有的一项长期住房基金”。真正发挥出解决职工住房的保障作用。二是保障资金安全,减少公积金沉淀,更不能把公积金作为银行赚取信贷利润的工具。三是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发挥公积金制度在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中的作用。
7.关于企业年金
7.1企业年金是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自愿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好处是将来领取期间,将保险储蓄转换为养老金。企业年金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实行的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
7.2企业年金执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自主性太强。是否按时提取年金以及提取多少都由企业决定,如果个别企业管理欠规范,就有可能少提甚至不提企业年金。二是企业年金作为第二支柱,在现行的确定缴费计划模式下,其风险也是完全由员工自己承担,因此,企业在我国现行模式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尚未承担风险,而仅靠国家和员工个人的力量,这样的风险分配结构显得有些单薄。
7.3对企业年金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老龄人口;家政服务;问题探析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数据和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字显示,2014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高出2013年0.6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可以说中国现在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而随着老年人口增速加快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大幅增加。根据相关报告显示,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目前中国空巢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一半,而未来这一比例预计将突破70%。目前,面对如此大的养老家政服务需求,专业而系统的养老家政服务供给却显得严重不足,笔者据此对我国养老家政服务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为促进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提供有益参考。
一、家政服务需求拓展加速,家政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1.家政服务需求旺盛
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亿,且这一数字仍在急剧增加,加之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具备了相应的消费支付能力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由简单地关注衣、食、住、行,转向给予更多关注在身体健康、生存质量等领域,使家庭服务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由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准和护理知识的家政服务人员,需要正规、专业的家政服务机构,需要养老产业的大力发展,给予老人家庭提供优质、专业的家政服务,可以说人口老龄化给家政服务行业提供了极大的拓展空间。
2.家政服务供给匮乏
对于急速增加的养老家政服务需求,家政服务供给却显得严重不足。根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一线城市普遍的家政从业人员供需缺口均在10万至20万人之间,春节前后一个月更是会遭遇30%至50%的从业人员缺口,其中典型需求集中在住家保姆和老人护理,尤其是居家养老缺口高达70%至80%。专业化服务队伍的欠缺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关注。需求与供给方面的巨大落差,主要是由养老家政服务需求拓展加速、家政从业人员职业认可度低、家政服务行业发展缓慢造成的,同时跟当前家政行业工资普遍较低、工作自由受限制、工作时间弹性大等不无关系,这些原因都使得家政服务行业的队伍一直无法得到大幅扩充,造成家政从业人员缺口巨大。
此外,老年人对服务的需要与服务的提供不匹配,不能因人而提供服务也是造成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缺口巨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满足老年人具体需求方面,有的老年人注重沟通、交流,而有的老年人则需要较好的日常护理服务,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其自身情况有很强的相关性。据相关调查表明,在性别方面,男性老人较看重于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文体娱乐。在选择需要“家庭护理”中,男性比例是 41.6%,而女性比例是 38.6%,男性比女性高出 3%。在选择需要“文体娱乐”中,男性比例是 51.3% ,而女性比例是 47.8%,前者比后者高约 4个百分点。女性老人则更需要“家政服务”和“老年教育”。在选择需要“老年教育”中,女性比例是 34.9% ,而男性比例是 30.8%,两者相差 4.1%。目前我国所提供的养老家政服务项目可谓不具有特殊性,服务种类、服务项目比较单一,且并未综合考虑老年人的个性需求及其自身实际情况如收入、职业、性别等对需求的影响。如此停留在单一同质重复家政服务竞争之中,势必会造成需求与供给不相适应,造成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供给不足的现象。
二、家政服务行业发展缓慢,职业化、规范化严重滞后
1.家政服务行业发展缓慢
国家八部委2015年初下文要开展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建设,指出推动以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病患陪护服务为重点的家庭服务行业规范化、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化,是保障家庭服务供给、提高家庭服务质量、促进家庭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我国老年家政服务行业目前还处于一个缺乏知名度和关注度的地位,并未受到重视。因此在市场管理上,就出现了种种不良状况,老年家政服务员、雇主、家政公司三方的权益难以得到较好的保障和维护。行业标准没有建立健全,正处于摸索状态,各项指标都亟待规范。目前,老年家政服务市场既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也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市场价格标准。大部分老年家政服务机构是零散和不规范的,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后续服务。在从业人员质量和保证家庭安全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对老年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家政服务职业认可度不高
家政服务的需求巨大,行业前景一片光明,但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可度却不高。家庭对家政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预示该行业将具有较好发展前景,但是相关调研数据却显示大多数家庭对家政服务职业认可度低,不愿意自己的子女从事这一职业,能够接受子女从事家政服务职业的家庭寥寥可数。这主要是基于传统社会的观点,以家庭保姆、搬运、清洁为主的家政服务被社会认为是较为低级的工作,在该行业中缺少高学历且高技能的人员引领行业的发展,让该职业缺少职业吸引力。另外,据笔者了解,我国开办家政专业的高校也仅有几所,且发展较为缓慢,为培养专业人才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与社会发展亦不相适应。由此,不难看出尽管行业亟待发展,但是人才的缺乏势必会影响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对社会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3.家政服务专业性不强
由于养老家政需求各异,对家政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对养老家政服务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康复、保健、营养、心理、生活看护等方面要求的提高,这些专业性的要求需要家政服务人员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实现。但相关研究表明,专业化程度高的家政服务项目需求满足度很低,一方面是家庭对于家庭健康、家庭管理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自然对专业化程度高的家政服务期待值有所提高,而目前家政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服务效果显然和家庭的期待值还是有明显差距;另一方面,家政服务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家政行业规范化还有欠缺,难以形成如此专业的家政服务人员。
三、家政企业规模效应、品牌效应不明显
1.家政服务企业自身发展受限
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完善,人们法制观念的愈发增强,消费者对于家政公司的资质与正规与否更加看重,而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家政公司多为中介公司,并不规范,这也大大制约了人们的消费需求。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并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大批家政公司随之成立,但在服务质量、服务收费、人员培训、等级评定等标准缺失的情况下难以评定等级,家政公司服务质量可谓良莠不齐、服务定价方面也各自为政,由此造成了诸多矛盾,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据相关调查发现,目前家政服务企业注册门槛很低,很容易就可以注册一家家政公司,有的家政公司甚至不需要任何正规的办公场所,只要开通一个电话以后,招保姆上门,给雇主推荐保姆出去,两头收取介绍费,市场处于无序化状态。由此可知,家政服务行业市场准入条件较低,大多数服务机构规模小,资金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家政服务机构负责人往往缺乏长期品牌发展的战略意识,诚信等问题成为品牌效应形成的桎梏;大多家政企业与家政服务人员没有签订正式劳动合同,雇佣关系不稳定,家政服务者劳动时间弹性大,工资制定缺乏统一标准,难以规范家政服务人员队伍。家政行业普遍“非正规性”,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小的现状,使得正规家政服务在国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力。
2.家政企业电子商务化普及度不高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的应用为家政服务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平台。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十佳家政企业”之一的安子新家政19周年庆典,智慧家庭生活的倡导者安子大力推荐了安子家庭商城电商平台,这是一个从家庭的需求出发,打造网上超级智慧家庭Mall,让人人都享受新生活的平台。“网上家政”也可以更直观地使消费者了解家政公司、家政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如,各公司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以及服务员的详细资料等方面,实现交易的双向选择;从业者也可以随时查看雇主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进行服务。我国唯一上市的家政企业木兰花家政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武汉市各区居家养老“一键通”信息平台的家政服务供应商,其还准备投资建设覆盖服务区域的电子商务平台,将业务承揽、业务监督、售后反馈等业务环节与信息化产品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升家政服务的质量。据调查,目前家政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行业内比较有名的公司在推行,大部分公司还仅仅限于宣传,并未有互动。
四、家政从业人员培养、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1.家政从业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国家八部委提出要强化家庭服务业专门人才培养,推动支持有条件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开设家政学等社会急需的家庭服务类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快培养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开设家政学本科专业的只有吉林农业大学、湖南女子学院等几所本科高校,家政学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专业人才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家政从业人员培训比例较低
据海南省就业局数据显示,海南省有2万多人从事家政服务行业,却仅有2336人经过专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我国目前大部分家政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正规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的从业人员比例极低,职业素质、服务意识以及管理水平都较为低下。这与当下家政从业人员的构成不无关系,目前家政从业人员由以下几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年龄比较高的,据统计年龄在45 岁以上的占85%;另一部分是学历比较低, 学历在初中水平或以下的占到了87%。这些从业者并不是主动向投入这个行业,而是受文化水平与年龄限制,难以找到其他工作或下岗后暂时从业。这对于满足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城镇居民对家政服务更多层次的需求还相差甚远。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意识的转变,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家政行业也有了较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将求职目光投入到了家政行业,高文化水平、高职业素质的从业者是家政服务供给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但此类从业者多从事管理工作,且相比于国内家政市场的大量需求还远远不够。由此,要有效增强家政行业市场发展潜力,满足养老家政服务的需求,必须要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熊海鸥.中国经济的人口图谱[EB/OL]..
[3]高少华.调查显示:一线城市家政人员供需缺口在10万至20万人之间[EB/OL].http:///fortune/2014-11/02/c_1113079408.htm.
[4]朱奕臻,侯志阳.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以及对策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
[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家庭服务业“两化”建设座谈会举行[EB/OL].http:///xinwen/ 2015-01/06/content_2800758.htm.
[6]孙 慧.海南2万多家政服务人员仅2336人有资格证[EB/OL].http:///hainan/minsheng/minshengliebiao/2015/ 01/20/2219722.shtml.
[7]吴雅妮.家政行业国内市场潜力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经济,2008,7(12).
[8]陈 延,朱晓卓.宁波市城市居民家政服务需求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03).
[9]迟玉芳.家政服务介入居家养老的有效性研究[J].社会福利,2013(03).
[10]耿邦成.创建“示范福利企业基地”打造“诚心爱心”品牌[J].社会福利, 2012(08).
一、着力构建好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在建工”的前提。
知识更新、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当今是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即时掌握新知识,才能掌握规律,发现问题。首先机关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更新知识,树立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思想工作作风。
其次是正确引导各建筑企业着眼全局,不断学习,着力提升整体资质水平、资本实力和品牌含金量及企业队伍的人文素质,全力打造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努力把“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顾客至上,信誉第一”的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进而形成企业上下一条心,行业内部一盘棋的局面,为打造建筑强市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科学发展在建工”的手段。
建工行业的特点、内在的发展规律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迫使我们在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途径上,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不断提高产业升级,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发展多元经济和特色经济上加速推进。
(一)统筹大企业做强与小企业做精,优化产业结构。
构筑如皋建筑业综合总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梯次结构。积极发展专业承包企业,以新一轮资质升级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引导、支持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特色专业门类和特色经济结构。
(二)推进由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接轨。
发挥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优势,延伸房屋建筑主导产业,形成从设计、勘探、基础到主体、安装、装璜及居家办公、物业管理等一条龙服务的综合能力。同时,顺应国家建设投资走向,积极向非房屋建筑领域渗透,逐步培育路桥、市政、机电安装、环保、水利、桩基、消防、钢结构、防水、装饰等方面的综合总包和专业承包能力,不断增强市场服务功能。
三、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服务是“科学发展在建工”的有力保障。
虽然已是政企分开,虽然已是进入市场经济,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培育和引导。加强政策引导,实施相关配套政策,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全面服务,切实为企业做实事,做好事,做成事。在服务对象上,不分企业类型,一视同仁,在服务方式上,努力寻求优质服务与监督管理的最佳结合点,在服务手段上,政策引导、业务指导和协会服务联动并进,努力为全市建筑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有力保障。
四、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是“科学发展在建工”的不竭动力。
大力实施科技领先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知高智人才,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经验、加快自主创新,实现全市建筑业由粗放型向科技型、技术型的转变。
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或相关院校之间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鼓励技术创新,帮助龙头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快专业技术和先进工法的开发之路,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不断增加企业的核心技术储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与落后地区的横向联合。针对一线劳动力紧缺的状况,争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在当地设立农民工学校、建立劳务基地。与当地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以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予以支撑,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设计、施工要以营造“绿色建筑”为目标,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影响。使建筑业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桃源居社区开发商与政府和社区全体居民的良好互动,不仅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居民自治管理机制的形成,而且还给开发商、政府和居民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了和谐共赢的局面。
社区建设的核心是管理和服务
伴随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的社会性职能、企业的社会性职能均向社区转移,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趋集中在城市社区,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培育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
桃源居社区以一体化和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带动,构建社区共同体。社区居民在同一个社区公约下,共享社区发展的福利。
作为一个拥有5万居民的社区,桃源居的功能定位准确、规划平衡、开发有序、管理自治。桃源居就像一个和谐融洽的大家庭,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都能得到相应的服务。首先,桃源居开发了18万平方米商业面积,解决了12%的本社区居民就业;其次,已入驻的业主,有30%是重复置业,即一次置业为居住,二次置业为投资,拥有稳定的收入;再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使老人既享受到与家人共住的天伦之乐,又能得到社区专门为老人设置的养老设施和服务,让老人真正过上“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成”的幸福生活;第四,社区20-45岁的妇女,可免费享有在社区女子大学一书多证的成人教育权益(即一个大学毕业证,一个职业培训证和一个素质培训证);第五,社区实现了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三对接体系,即孩子可在清华学校学知识,在社区儿童中心学特长,在社区儿童泛会所接受情感教育,独生子女可以在群聚的玩乐中健康成长;第六,社区虽无低保和失业者,但对一些尚未达到低保条件的特困户,社区则给予一定的救助和再就业培训。
桃源居社区良好的公共服务源于有一个自治自救的社区服务体系。首先,社区依据“政府救助我救助、政府奖励我奖励”的原则,为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家园的义工和社工设立了奖励机制,培养居民的家园意识;其次,社区建设者将80%的公建设施营运收入用于公益性和福利,使社区服务得到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再次,社区的公共服务由过去政府大包大揽,逐步转变为政府公共服务、企业市场服务与社区民间组织慈善救助机构服务共同支撑社区发展之路。
实践中认识到,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必须以社区的自治为基础。有效的社区管理,良好的社区服务和完善的社区功能,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社区组织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桃源居之所以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区,关键在于借鉴了西方国际人居社区的理念,结合中国社区管理的国情,并充分利用位于深圳这个现代化城市的区位优势。在制定社区发展战略规划的初期,社区从三万多名业主选出7名代表,与开发商一起,到澳洲学习考察社区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澳洲的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民主自治、民间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给我们很多启发。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桃源居社区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和升华社区民主自治组织的管理体系。
经深圳市政府批准,桃源居成立了社区发展服务中心,对社区服务组织实行了紧密型的管理。即由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来管理和协调若干个社区民间组织,共同为社区提供公益性和福利。桃源社区发展服务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社区理事会,理事会由社区各方举荐的代表组成。桃源社区发展服务中心开创了中国社区服务组织的先河,将社区服务与社区福利有效地融为一体。
理顺“三长”关系是社区发展的保障
我们这里讲的三长是指政府“市长”、企业的董事长、社区的“社长”和入住社区的“家长”。我们所说的关系是指代表政府的“市长”能依法行政,为董事长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作为“董事长”则依法经营,在实现企业预期利益的同时,主动承担企业的公民责任。作为一个社区的地产商,它的责任不仅仅是盖好房子,还要帮助政府管好社区,协助百姓过上好生活。只有市长、董事长、社长三长联手,目标一致,才能造福今后入驻社区的万千 “家长”。
人因血缘而结亲,人因地缘而结邻。社区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今后百姓的生活和权益,要让千万“家长”住上好房子,过上好生活,需要社会各方的通力合作。健康有序的“三长”关系,是建立和谐社区的基础和保障。
桃源居社区倡导的是,企业借政府之势发展,政府借企业之水行舟,开发要为管理打基础,管理为发展助力。到2009年开发商撤离社区时,不能把问题留给社区,而要把社区培育的社区资产及人力资源留给社区,为社区长久的平安与和谐打下基础。
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是改善人居环境。不同社区功能,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工业社区、商业社区、旅游社区、综合社区与纯居住区,对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
桃源居,一个社区、两大市民广场、三大社区公园、四大功能分区、五个会所,社区的公共服务自成一体。18万平方米的社区商业,可带动12%居民就业,30%居民已重复置业,社区年年是深圳的纳税大户,而社区的公共服务成本只相当中国同类城市社区的三分之一。在社区结束开发后,社区税源仍然可保持不断发展。其让社区充满活力的源泉,在于社区在规划开发建设期,就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社区的政府公共服务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服务互补,既解决社区闲散劳动力,又降低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尤其是社区民间组织的创建,使社区资产增值,并催生出社区福利体系,直接改善了人居环境。社区商业与社区企业的税源,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