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制观念教育范文

法制观念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制观念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制观念教育

第1篇:法制观念教育范文

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国家的前途与社会进步。在现代社会,国民素质所包括的思想品德素质中的重要部分就是法律素质。我国已开展了二十多年的全民普法工作,依法办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全国人民的法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青少年作为一个群体,绝大多数是优秀的,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青少年法盲存在。他们对法律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更有甚者,在违法犯罪行为产生以后,有的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机关作完笔录后,竟然问办案的公安人员他是否可以回家了。再如,贵州一位二十岁的女青年仅仅因为两个年幼的女儿哭闹不止就杀死自己的两个女儿。还有一些省市城市及近郊专抢耳环、项链的作案犯等,大多是青少年。这些案例说明,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还任重而道远。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但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经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而这个问题主要的成因归根到底是大多数的青少年不具有系统的法律知识造成的。因此,在青少年中进行系统的法制宣传和教育,是当前社会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在我国,当代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主流是好的。但近几年来,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观念,这些观念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观念,传统的价值观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不良思潮和不良文化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不断增多,而且越来越呈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讲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快速成长、变化时期,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他们思想活跃、接受力强,常常把身边成人的行为作为模仿的对象,但由于明辨是非的能力差,无法分清成年人行为上的好坏就盲目地模仿;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而又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他们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又充满了青春的躁动,因此在思想上难免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产生波动。外界的诱惑,社会转型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感到困惑。在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同时,一些不良思想也影响着他们,好的思想、不良的思想,兼收并吸,使他们的世界观在形成的过程中发生偏差;遇事不考虑后果,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个人行为还要受到法律的约束。特别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绝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娇惯、社会的影响,使部分青少年养成了懒惰、怕吃苦、不思进取等一系列的不良习惯。若不及时地加以引导,就会质变为违法犯罪行为。在我国许多省市都发生过青少年的帮会活动,如偷盗、抢劫、杀人等违法犯罪现象,而且越来越频繁,手段越来越残酷,年龄越来越小。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这些青少年在犯罪之后,大多数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如何去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我们又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去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呢?

(1)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目的和方式进行必要地审视和思考,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另外,加上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大量的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由于这一系列的社会变化,使青少年群体在生活上、思想上都呈现出了多层次性,因此我们在普法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青少年群体进行相应的法制宣传教育。树立正确和科学的普法观念,加强青少年对我国《宪法》的学习,增强他们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该了解自己在自己的国家中能享有那些政治、经济、文化权利,那些是我们能够做的,而哪些又是我们不能够做的;同时,还了解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2)对待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在形式、内容和方法上要创新,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提高青少年学法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积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针对不同的青少年群体,我们的普法工作者要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我们的青少年群体可根据家庭情况来划分,例如具有城镇常住户口、家庭稳定的青少年,他们由于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因而能够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知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较高。这部分青少年犯罪概率较小,但也不能放松教育,他们也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因此针对这部分青少年,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加强法制教育。

(3)针对具有城镇常住户口而家庭不完整的青少年群体,这部分青少年由于家庭的破裂,跟着父亲或母亲单独生活,也就是社会上俗称的单亲家庭,他们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由于父亲或母亲忙于工作,从而疏忽了对子女们教育,再加上父母亲在婚姻问题上的不当处理,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很大们伤害,父母又没有及时的与他们进行沟通。这部分青少年容易形成偏执形性格,一旦遇到问题,挫折,特别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要加强他们对我国《刑法》和《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使青少年初步形成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了解《刑法》是对构成犯罪的人进行刑事处罚的刑事法律规范;《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对有轻微违法的人进行行政处理的行政规范,两者的共同点是对违法犯罪的人追究责任。通过学习,青少年可以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及鼓励的。增强自己对不良现象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减少社会犯罪,促进社会安定。

(4)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背井离乡到城镇工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民工。他们来到城镇后,为了生活,每天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上自身文化程度偏低,无法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子女,只好任由子女自由成长。有的农民工子女从小就要跟着父母去挣钱,看到同龄的城镇小孩所处的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他们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于是,有的农民工子女在长大后,从而形成仇视城里人的心理,加上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法律法规不了解,一旦与人发生矛盾,手段相当残忍,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对社会的危害相当大。针对这部分青少年的特点,他们应成为“六五”普法工作重点对象。我们不但要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还要组织他们参加法制社会实践,通过参观、访问、听专题报告、观看法制文艺演出、动手制作法制报等实践形式,帮助他们树立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第2篇:法制观念教育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10-02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转变时期,也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青少年加强价值观教育对于其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在迅猛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也在冲蚀着青少年的头脑,导致部分青少年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迷失,进入了价值观发展的瓶颈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用“德育”教育来给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用德育教育来探索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

一、德育教育的概述

(一)德育教育的含义及基本原则

德育教育源于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把遵从一定的法则来培养自由人的活动称为“德育”。到19世纪中期,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斯明确把教育活动分为“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也是把“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的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要求,本着一定目的有要求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展开系统的影响,它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政治准则以及思想特点等转化为一种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十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德育”则是实现全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德育教育的原则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德育教育过程的内在的规律性,是对德育教育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概括。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对于道德的认知和实践要统一并重。即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在严格要求同时要尊重信任。即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严格遵守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同时在关心学生时要坚持民主平等、要尊重学生自身人格、信任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自主的发展。3)“”,有的放矢。即在保证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总方向相一致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5)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统一。在坚持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重要性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德育教育的任务,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要做到这几方面的内容,以保证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格的形成。其一,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对祖国成就的认同和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其对祖国同胞的热爱,这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和谐统一。其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觉自律,坚持做到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觉自律教育有利于他们坚持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这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三,科学的“三观”教育,这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四,坚持民主法制观念的教育,深刻他们对于宪法和法律的认识,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民主法制观念。其五,坚持社会公德教育,促使青少年学生将社会公共道德的内化在自身的行为当中,为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做好基础。

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尤其重要。首先,可以从本质上完善青少年学生的内在品质。哲学家康德说过:人的天职和目的是向善以完善人性,使自身成为道德的存在。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来讲就是对其进行一种质的规定,使其具备做到的属性。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也越来越关注社会问题和改革举措,但由于他们对社会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还缺乏一定的认同,导致他们在做出一些价值判断时,多数会以他们自身经历的事实为依据。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可以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一定的价值观念。最后,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越来越好,接受新事物的渠道越来越广,接受意识和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多元化的社会实况总会对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影响,许多学生喜欢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和行为来引起关注,甚至有时候还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这就急迫需要德育教育的大力推进。

二、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现状呼吁德育教育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华民族也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我们的社会变迁、经济结构、文化发展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在这种趋势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开始由以前的一元化状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种科技充斥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局面下,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迷失。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其中“主德”的传统文化精华对于人生修养和价值观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当前这种独特的价值文化资源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却被束之高阁,依然不被重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就不会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科学态度。第二,对于价值观主体的迷失。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社会所呈现的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相互交错的多元的社会,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下人们面临着多种信息渠道,接受着不同文化和思想,其思想意识也变得更加开放,这有利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但是伴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汇,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意识等也逐渐失去了主流价值观的统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被随之而来的文化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所取代。第三,价值观教育方法迷失。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并没有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其授课教师基本上是一些难以胜任“主科”教学的老师担任,这种明显的不被重视造成教师教学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加重了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率。

三、以德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主德”思想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其中“主德”思想是现阶段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渊源和积淀。首先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原则。“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以孝悌为本的一种对人处事的原则,其基本思想是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在各种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社会,用这种思想来指导青少年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次是“贵和尚中”的思路。“和”和“中”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在待人处世的过程中主张“中”与“和”,反对“过”与“不及”,即运用辩证统一的方式来判断。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而言,有了这些精神和品质,就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地吸收和利用各种文化思潮和先进科学,早日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最后,是传统孝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对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促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孝文化的正确传播和传承,有利于青少年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所以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面临的这种现状背景下,挖掘传统孝文化的现实价值并传播和传承这些价值,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自身成长,以及社会和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建

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现实社会充斥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青少年的价值观时刻受到这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这已经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单独承担的了,所以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必须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建模式,这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必须坚持的原则和价值观教育成功的关键。

首先是学校教育方面,必须承担起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地位。学校教学模式设置要重视价值观教育,要安排合适的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起价值观教育教学,对于教学模式和方式,不能再采取单纯的灌输式和纯理论式教学,而应该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价值观教学当中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用主动的创造性的方式来践行这个具有生命意义的学科。其次是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必须重视到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所接受到的第一个教育环境,家长是孩子最为信赖的人,对于青少年有着重要的榜样效用,家长对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作用非凡,不能再单纯地认为价值观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和职责,家长也要重视起来,要加强和学校、老师的联系与沟通,要和学校有机配合。最后是社会教育方面,要把“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中去,正确把握好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净化心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王仕民.德育功能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3]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第3篇:法制观念教育范文

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进行的是教育观念的革命。教师们应突破框架,抛弃落后的、违背教育规律的传统理念,尽快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现代教育观。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发展的主题。在这一进程中,教师是其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要关注“人”,即学生的“全人”发展。承认学生是有巨大潜能的和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美国心理学教授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论,为我们在这一观点上达成共识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确实,学生之间在八种智慧上所拥有的量参差不齐,组合、运用及发展上各有特色,如果我们总以静态的“老眼光”看人,认准了一个方面看人,则看不到学生在各自不同起点上的发展,就会给学生进一步、多方面的发展制造障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尽力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思想,就会多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多种形式,来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由于受传统评价制度影响(包括对教师及对学生的评价),造成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功利心日益膨胀,进而造成不少教师的短视行为,认为只要在自己任教的过程中,学生能考好过关就行,而很少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上做文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从而导致学生在规划人生能力方面的缺失。

第三,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不够重视。有的教师还抱着“一桶水”、“红烛”、“学一阵子,用一辈子”等观念,却不知在当今这个时代,光一桶水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况且学生的多元智能并非两个容器间的传递;而“红烛”也终将越烧越短,失去光明。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还应充分重视自身的发展,这两者也是紧密相关的。

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二——课程和教材观

在不少教师观念中,尚未改变课程观,认为教材、计划、大纲就是课程,是既定的和封闭的,其实不然。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因此它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能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它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华中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观应当是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以英语课程为例,它不是给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动态的和可再创造的;它也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多学科的整合,并强调跨文化交际;它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活动体系,教学活动应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及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还要和社会联系起来,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生活、社会到书本,再由书本到更丰富的生活和社会。

“课程改革嘛,不就是再换本新教材来教教。”好多教师有着这样的想法。新课程的启动,很多学科是换了教材,而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英语教材还是已试用近三年的人教版英语教材,这样一来,有前面这种想法的教师肯定会很迷茫,也许在纳闷:教材都不换,也叫课程改革?在换教材时有的英语教师就已是“穿新鞋,走老路”,现在“新鞋”都没有,那岂不是必走老路无疑?在中学英语教师中,有这样一种想法者为数不少,他们认为:教材内容不断增加,词汇量要求不断攀升,课时可能还要降下来,这教材怎么教得完?

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采用单一的学科教材,使教师把教材当成“控制”教学的“法律”。不少教师把教材奉为圣经,惟其规定的教法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由此可见,课程改革中,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我们知道:哪怕由最新理念指导编写的教材,如果由理念陈旧的教师来上,就不能或很少会体现这种新的理念。我们应认识到: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应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

因此,我们必须由教材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向教材开发和创造的过程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不是 “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 “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

首先,要善于灵活地运用教材。恰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或者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或是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及调整教学顺序等。正如龚亚夫先生所说,“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要全部教;教的并不要求全教会;会的并不要求全部考”。

其次,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新教材以单元为单位,以话题为主线,因此,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话题,进行教学资源的积累,甚至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经历调查资料的积累,并进行加工,从而为更高效地使用教材打下良好基础。

再次,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学科整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外语最终是为了用语言吸取和处理信息。因此,英语教材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如新版的人教版英语教材中,涉及的话题有环境、人口、网络、旅游、天文等,这些内容,在其它学科如社会、政治、科学中也先后出现,教师可以在与其它学科教师讨论后,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加强学科的整合。

最后,以教材为基础,开发教材。教师和学生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开发教材,是在教师及学生的实践、反思中进行的。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新思维,在师生互动,共同开发教材,为建设校本教材进行有益的探索。

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三——师生观

传统教育中,教师常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他们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对象;强调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个性发展得如何,是不言而喻的。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树立起“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关注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学生观,相信学生是有巨大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他们自己的感知、体验、实践和参与,这些是教师所不能包办代替的。

传统的教师观中教师形象是知识的传播者,靠一张嘴、一本书和一支粉笔打天下,被称为“Chalk and talk”,俨然一个“传教士”。而新课程提倡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观。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对大部分教师而言,在观念转变上还不是特别难,但要真正付诸行动,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当今教学中有较多的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当小组活动有问题时,教师是他们的帮助者,当活动进程受到阻碍时,教师又应担当起促进者这一角色。

此外,应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的互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所谓互动,即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互动,事实上就不存在或未发生真正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与教师具有同样价值的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和谐的。对教师而言,师生交往互动不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还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这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凸现、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释放。这样认识教学,教师便不会“满堂灌”,学生也不会把教师讲的不加思考地“照单全收”,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思考和探索,相互影响和补充,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同发展。

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四——合作观

郭元祥教授提出了“不独教而无友”的观点。他侧重指教师间教学上的合作,而笔者由此还想到了师生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甚至是与社会的合作。

英国和美国的课程改革经验告诉我们,教师教育成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间的合作。因此,必须改变教师间由来已久相互隔绝甚至是“窝里斗”的状况,在学校中形成合作的文化氛围,使教师们相互学习、分享经验,从而获得共同提高。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整体优势,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益。教师间的合作,不仅是指英语学科,而且要特别注意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加强学科的整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师生的合作。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这里的合作,不仅是生生间的合作,也是师生间的合作。教学任务的设计、课堂教学、课后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等,都需要师生间的合作。在合作中,师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和走向成功,并分享喜悦。

再次是教师与家长及社会的合作。在尝试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中,笔者曾布置学生就社区环境(或所在村环境)进行调查并分析对策,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设计方案,完成这个项目(project)。几位学生在反馈中提到,对于这次作业,父母的反应有:①这也算作业?②孩子,你不会做的话,我给老师打个电话,跟他说不做了吧。③考试中又不会这样考在令人惊讶的同时,这些问题更引人思考: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让每一个家长都理解新课程提倡的理念,认可新课程倡导的活动,进而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如果家长理解了,那随之而来的是教师、学生及家长间的合作,家长具有覆盖面宽的优势,在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帮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课程改革不应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怪圈,而应是植根于老百姓心中的鲜活的细胞。因此,作为教师,还有义务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课改、支持课改的良好氛围。采用多种方式,如通过家长会、印发家长信和课程改革社会宣传提纲等方式面向家长及全社会宣传课程改革工作,使全社会都了解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当然,这个层面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得依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

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五——多元教学观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在国际外语教育界,相继使用过语法翻译法、直接法、自觉对比法、集中学习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法、沉默法、沉浸法、咨询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可谓兼收并蓄,各有所长。在不同时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及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为着某一特定的培养目标,这些外语教学法都曾起过不同的积极作用。在我国一百多年的外语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或多或少地借鉴过这些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特别是解放后,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借鉴国外教学法和前人的经验,积极探索创造符合中国实际的外语教学法,如:“结构·情景·交际法”、“张思中教学法”等。前几年,我国外语教育界积极推行的是交际法,强调外语的交流功能。在不断转变的过程中,虽然有的教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法,但认定单一的、落后且不合现代教学法的教师还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这种落后的理念如果不转变,不管是用何种教材,学生的兴趣、积极性、真实交际能力的培养,都将是困难重重。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但这并不等于否定了其它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它是对交际法的继承和发展。在学习、运用这一教学途径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这种教学理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先后出现了不少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专家,如Long、Doughty、Prabhu、Nunan等,他们在这方面的专著或论文及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对它有了一定了解后,就可分析所教班级实际,尝试运用它,然后在实践中加以创新,寻找适合本地实际的做法。在运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了解任务型教学的实质和任务的特点,考虑任务的组合、排序和难度等问题,以保证语言意义和形式的平衡,以及语言的流畅度、准确度的平衡发展,主要应关注这样几个方面:

① 任务的真实性。Nunan在介绍设计一个综合语言课程的七条原则时,第一条就是材料的真实性。它体现在语言输入的真实性、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的真实性、对语言学习有益的练习活动的真实性和语言课堂所需再现的社会情境的真实性。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呈现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因此,在导入阶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往往能较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而在任务的目标指向上,又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体现“做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② 任务的可完成性。制定明确的目标,并让学习者先知道任务所要达到的结果,然后以他们各自的方式探索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果设计的任务不可完成,将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

③ 任务的阶梯性。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构建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以新教材为例,笔者在设计任务时,不仅注意每一课的任务,还关注单元高级任务的设计,这样,一个单元下来,不仅是完成了一系列的独立任务,还使它们成为最后综合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④ 任务的合作性。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合作,每一个学习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第4篇:法制观念教育范文

为持续推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提升法治观念,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本年度我镇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的具体情况,现将我镇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思想统一,领导重视,根据县文件精神,镇政府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并出台了活动方案,把开展好本次“祖国在我心中  法律伴我成长”宣传活动,作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精心组织实施。

2、保证了成效。把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与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依法治校创建活动、聘任法治副校长、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了宣传声势,保证了实效。

3、协调配合得当。法治宣传主管部门加强了指导,周密部署,教育行政部门接到通知均制定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在落实法治宣传等方面起了关健作用。

二、多措并举,突出教育内容

在本次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周期间,全镇上下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形式,以部门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社会人人动员,学生个个参与,部门积极配合,各方齐抓共管,让青少年在活动中每时每刻、每处每地都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之中:

1、争取党委、政府重视,下发专门文件。

2、召开教育行政负责人专门会议,部署方案。

3、在木塘垸中学召开“祖国在我心中  法律伴我成长”青少年法治宣传的动员会,在会上由学生代表宣读倡议书,学校教导主任做总结汇报,最后,由学生自发在横幅上签名,以活跃的氛围,切身体验的宣传方式将此次青少年法治宣传周的活动推向,营造出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4、在木塘垸中学,以班级为单位开主展“我身边的法律故事”主题班会,就宪法的地位、宪法的重要作用、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蕴含的重要精神、宪法规定的基本内容等,进行了认真讨论,交流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此次宣传教育周活动的认识和感受。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将以此宣传周为活动契机,继续深入扎实地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治教育网络,为切实增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传播法律知识和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作出新的贡献。

第5篇:法制观念教育范文

日常运作规范化。主要表现为:有制度管事,有机构领事,有队伍干事。20__年12月份,县普法办出台《关于“五五”普法期间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对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工作方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规范运作。同时成立了县普法办、县综治办、团县委、县教育局有关人员组成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开展全县青少年法制教育。为进一步促进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落到实处,还组建了一个讲师团和两支队伍,即由律师、青少年工作专家组成县青少年法律咨询与法制教育讲师团;由1000人组成法制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队伍,其中全县65家中小学校配备了由公、检、法、司等部门骨干担任的法制副校长;由25名法律工作者组成青少年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今年上半年开展法律进学校102次,组织法律竞赛、演讲130次,在校和校外青少年接受法制教育比例分别为100%和35%。

法制教育实践化。重视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创建了县法院民事审判庭等6个省级“青少年维权岗”,其中县司法局基层科还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着眼于建设青少年法律教育基地,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跃龙街道怡惠社区建立了青少年法律教育基地,注重推动青少年法律教育深入基层、深入居民住宅区,使青少年在其所生活的社区就能受到法制教育。同时,重视青少年法律援助案件办理,通过体验案件办理过程,让青少年实实在在接触法律、体验到法律的作用与威严。20__年12月—20__年8月,共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137起,有力地维护了青少年权益。

工作经验典型化。重视及时总结工作中好的做法、经验并加以推广,起到以点带面、以先进促一般的作用。近年来,重点推介了三个经验:一是具有首创意义的“__县中小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以学校作为阵地,以班主任和学校政教老师作为负责人,对在校学生中个别行为失范的同学,争取“事前预警、提前介入”的教育方式,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前瞻性。二是茶院经验。锁定三类人员准确定位预防对象,成立志愿者队伍,因人而异分类施教:重点对象“盯”着管;一般对象“带”着管;外出对象“跟”着管;贫困对象“扶”着管,遏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三是柔石中学工作模式。抓好班级、年级段、政教处和学校四级管理,构建四道防线,预防和减少学生不良行为。这些经验和做法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推介,并经浙江法制报、宁波日报等刊物多次宣传。

教育手段多样化。一方面以正常教育为主渠道,98所学校做到了“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占全县中小学校总数的96.1%。每年在校生接受法制教育不少于10课时,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人手一本《小学法制教育》读本,中小学教师每人一本《中小学生自我保护100问》,并按年级确定普法重点。另一方面,通过课外教育、社会实践以及学生模拟法庭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并利用校园网、校电视台广播等,向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团县委开通了“96015461”阳光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开展“与法相伴· 呵护未来”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教育活动,还联合县教育局、司法局开展青少年法制影片进学校、进社区活动,集中播放《法官妈妈》、《为了明天》等优秀法制影片。县教育局开展“我的预警故事”优秀个案案例评选、“法在我心中”法律知识竞赛、预警机制工作论坛等多场活动,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青少年遵纪守法意识。

第6篇:法制观念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师教学观念学生个性发展

1 中职教师教学观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1.1 中职教师对师生关系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认识近年来,合作教学的兴起为我们探求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利、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基础。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仅有一方存在的教育教学是不成立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是一种知识传授与发展智能基础上的关系。首先,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更不应该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学生也不唯命是从,因为学生有权与教师平等地沟通思想,有权向自己的教师要求他们所希望所需要的东西,他们也有权对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对教科书提出批判性意见。其次,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实现自我发展。师生教学间的平等民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1.2 中职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从理论上讲,教师都深刻地清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却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框定在升学或就业标准的模式里。“成绩好”、“就业”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以分数论英雄,教学中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许多学生不得不尽力压制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奴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以致学生知识结构畸形、个性发展狭隘乃至萎缩。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学习必须谨小慎微,不能做与考试学习无关的事,不能凭自己的个性去从事感兴趣的事。所以,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在其萌芽状态期间,就有可能被只具传统观念的教师所湮灭,在分数的标尺面前,被教师无情地判为没有出息,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残忍的压制。事实证明:学生试卷上分数的高低,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往往是划不上等号的。教学目的的核心应是学生的个性发展。

1.3 中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掌握分寸,努力使自己全部的教学技能多样化。学生作为主体,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中,自觉、自主地手脑并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独立性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活动是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创造活动中,个人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需要、性格、知识和能力。

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培育、引导、训练每个学生的开发创造潜能的意识、方法和习惯。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以培养听话的学生为荣耀的片面观念,消除对顽皮学生的错误偏见,大胆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积极表现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地尝试和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会拥有更多的学习自。

2 当前中专学生个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忽视和教育引导的缺乏,以及对个性的否定性评价倾向,扼杀了一些学生的个性,导致个性发展不健全。首先体现为缺乏积极的主体进取性,不敢面对问题,采取逃避的做法,削弱了成就需要、持久需要等积极的人格倾向,强化了谦卑需要、攻击性需要等消极人格特征,造成个性和人格的缺陷,缺乏探索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其次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中专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12.73%有自责倾向,12.17%学生有恐怖倾向,16.81%有冲动倾向;4.72%的学生有综合情况。以至于不断出现学生伤害亲人惨剧。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第三,在一些学生的眼里,个性仅仅被当作或是服饰上的怪异,或是行为中的张狂,或是价值观上对传统的一味反叛,或是对纪律的抵制。他们把个性这一内在稳定的心理特征外化为一种浮躁、虚华和叛逆,以外在的“标新立异”来体现富有个性的“我”,抹杀了个性的内在稳定性。

3 中职教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3.1中职教师应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寻找欠缺,改进教育方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些方面相互促进,但不能相互替代。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的缺乏,将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现在许多学生在未上学之前,吵着、闹着、盼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走进那梦寐以求的“天堂”和“乐园”。然而,思维单一、未谙世事的他们,一旦进入校门,在就业压力和不良社会现象的诱惑面前,有的便开始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发生逃学等不良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能,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3.2 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努力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可以从开设活动课、选修课、劳技课等课程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活动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内容更新周期较短,有利于因材施教,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发展个性特长,提高整体素质。此外,因考试具有教育性,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所以还可从调整考试的导向性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3 提高中职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青少年中专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保证人文素质是指人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位。由于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些问题,造成了学生的素质缺陷,毕业生走上社会以后,没有个性和独立的思想,没有激情,缺乏诗意和想象力,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甚至缺乏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体验与能力,只有一点狭窄的专业知识。这种状况引起人们的深思,从而引发了关于加强初中和中专学生素质教育的讨论,并达成共识,这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中职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是将教育学生做人列为教师的首要职责的传统。二是加强教师个人道德修养,在青少年学生中倡导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3.4 做名副其实的实践指导教师,做一名合格的中职教师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而对于所教专业的生产实际过程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是无法担当起实践指导教师的重任的。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各行各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或服务型人才。实际动手能力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创造财富和赖以生存的自我本钱;也是职业教育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闪光点。因此,在学习期间对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真刀真枪的操作本领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教师的重要职责。以上四点是转变中职教师教学观,从而改变教学实践,并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建议。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是具有职业技术人才成长的摇篮,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中职教师就要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就要担负起重任,就要端正教育方向, 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

[2]范才生.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兴洲.非教学因素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1)

[4]王公安,袁桂萍.论21世纪职教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J].现代技能开发2000(6)

[5]赵太平.浅谈素质教育中职教教师观念的转变[J].职教论坛,2003(10)

第7篇:法制观念教育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机制

学校领导班子要深刻认识到做好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加强自身政治素养和管理能力的建设,明确管理重点,强化工作力度,把法制安全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范畴,优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法制责任体系。

二、拓宽法制教育渠道,充分发挥德育主阵地的育人功能

1、法制教育要经常化。在内容上,可以宣传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在形式上,要充分发挥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班会课教育等为主体的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学生集会、专题法制讲座、黑板报、宣传栏、讨论会、座谈会、知识竞赛、张挂图片等途径及时通报典型治安案例,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让学生明法理、懂法规、守法纪。

2、专项活动要具体化。学校每学期至少要安排两周的专项法制安全教育活动。专项教育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内容、有实效,班级结合专项活动开展好具体活动。如:开一节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开展一次学法、用法、守法的大讨论;出一期以“法制教育”为内容的文化橱窗;写一份遵纪守法的承诺;评选一名行为规范优秀生。

3、专题活动要系列化。要充分利用班会、国旗下演讲、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以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活动。

可以以礼貌用语周、纪律周、卫生周、文明月、法制安全月,进行专项教育;以报告会、演讲会、主题班会、品德课、法制课进行集中教育;通过团队倡议、个人承诺、个别交流、学生民主评议、“告别不良行为”签字宣誓、“争做文明中学生”演讲比赛,实现自我教育;利用国旗下演讲、校园广播、张贴宣传画、自办墙报、橱窗,净化环境实现环境教育;利用值周、监督岗、领导各处室交叉督查、午休督查、校外督查,进行强化教育;领导、教师包班包人、定人定责、深入家庭、深入村社、交流谈心,建立“重点生”转化档案,对他们生活上解难、思想上解惑、学习上指导、行动上纠偏,实现责任跟踪教育;以“行为规范优秀生”,每周、每月、每学期“文明之星”评选,“三好学生”,文明班级,优秀班团干部,班级“十最”评选活动为内容,开展激励教育。

4、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QQ、微博、论坛、电子邮箱等途径与学生建立最适宜的交谈方式,耐心、细心地引导、释疑,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或缓解各种心理问题与心理困惑,促进学生遵纪守法意识的形成。 三、以加强班级管理为关键,强化法制教育

1、实行班级管理目标责任制。

学校每学期与班主任签订《班级管理目标责任书》、《法制安全目标责任书》,责任目标设置涵盖班级建设、教育氛围、学校活动要求落实、法制安全教育成效等,把班级的活动开展情况和学生的教育效果作为班主任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大领导抽查与值周检查力度,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及时纠正。

2、实行学校领导包挂年级、班级制度。

包挂年级领导全面负责本年级的日常管理、督导、检查。包挂班级领导负责所包挂班级的思想、纪律、法制、安全、卫生等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及督导、检查、管理工作。明确分工,明确责任,上下联动,交叉管理,既可对班级管理进行全方位的督查与指导,又可及时掌握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为制定全盘的计划和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

3、实行班级自动化管理。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治作用,让班级每一个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把班级事务划分到每一个同学的人头下,分工明确,靠实责任,把握导向,提高质量,构建“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班级管理格局。

4、以“细”和“勤”的工作态度做好班级管理。

班主任既要细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更要潜心了解学生的心理、交往状况,从而知道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认识上的偏差、困难、需要。班主任要尽可能地深入到学生吃、住、行、学的地方,做到勤观察(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想所需)、勤研究(研究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及形成原因、应采取的教育措施)、勤记录(记录每位学生的优点、不足、兴趣、爱好、特长)、勤表扬(表扬优秀生、表扬进步生、表扬特长生)。

5、加强特殊学生教育。

第8篇:法制观念教育范文

[关键词]关系营销;动态信息库;转换成本;可持续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新型的继续教育途径,但是教育全球化日益明显,网络教育机构(以下简称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营销理论证明保持一个老顾客的费用远低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与机构内部学生保持密切的关系,进而拥有较高的学生保持率是所有网络教育机构即将面临的问题;教育产业化过程中,许多机构将服务理念引入网络教育领域,然而有些机构却对学生逐渐增加的选择自主性认识不足,其办学方向上的功利倾向和短期行为十分明显,出现教学质量降低、服务缺少个性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下试从关系营销的理念以及在此理念指导下内外部关系的处理、机构服务的提供、学生的保持等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一、关系营销理念

关系营销是美国营销学家杰克逊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将企业的所有营销活动看作是企业与所有关系者通过互利交换以及共同履行诺言,从而谋求共同发展的互动作用过程。关系营销是一种经营理念、一种策略指南,在所有关系中,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保持与发展是关键内容,以人际交流建立和保持客户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与客户在产品开发、服务等环节展开合作,形成战略同盟式的利益共同体,有利于竞争优势的长期保持。关系营销理论应用于网络教育,即在人本管理的内部营销与共赢的外部营销基础上通过各种教育服务的提供密切与学生的关联,在关联的过程中吸纳学生参与设计,对学生的需求有快速、准确的反应。对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管理,获得可持续的利益来源,最终形成网络教育的竞争优势。

1.以内部关系营销带动外部服务

网络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与传输者、学习活动的监督者与促进者、肩负着辅助个体继续学习的使命。教师在情感沟通与知识传递方面起到了桥梁性的关键作用,发展机构与学生的关系必须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互动和情感沟通来实现。

教师桥梁性作用有效发挥的前提是机构完善的内部营销理念:机构需要实施人本管理,建立起平等、自由、民主的内部环境;建立双向互动的沟通体系,将员工当作顾客(学生)来提供服务,给予员工充分的关注和认可: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培养员工,提高其专业素养。以科学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把机构目标与个人理想联系起来,激发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为共同目标与价值而努力的热情。通过建立良好的机构文化,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提高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将对机构的情感转化为对工作的热情,以其服务质量成为义务宣传员。

2.以外部关系营销保障机构发展

网络教育并不是各机构独立完成教学过程的概念,而是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大系统中与周围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机构不仅要注重关系的识别与建立,而且要注重关系的维持与巩固,通过利益各方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磨合,形成稳定的、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与一切“参与者”的良好关系是机构顺利发展的保障。

网络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机构要在政府部门监督和宏观调控之下,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加强自身对政策的把握,做好沟通工作,赢得有关部门的支持与肯定,拓展网络教育发展的空间。

网络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与不同地区的关系是外部关系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了解地方教育特色,以高质量的教学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相关部门与公众的认可,辅助地方教育发展.为机构的区域化发展铺平道路。

与本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良好关系是维持机构发展的重要条件。网络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及时了解各行业发展动态与需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合格人才,逐步建立并维系与各行业的伙伴关系;机构需要与竞争者在统一的法律制度与行业标准下协调发展,为机构间交流、资源共享提供便利的大环境。

二、服务的提供

西沃特认为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它是知识与信息的提供和所有辅导咨询以及学习帮助的混合物,是一种全方位的支持服务,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根据学生特征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能够实现教学信息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在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环节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

(一)以动态信息库为依据分析学习者特征

学习支持服务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以客户为导向”的市场理念,学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西沃特曾经指出:任何远程教学系统的支持服务系统都是独特的,其构建必须适应学生各种不同的需要。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是支持服务有效性的保障。

机构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各种方法对新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挖掘,确定新生的初始特征与核心需求,创建学生动态信息库,这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动态更新。建立信息库的目的一方面是实现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个别学生学习进度情况、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情况、与他人交流内容的水平与偏向等方面进行记录,监督分析,确定现阶段学生学习基本特征,同时关注学生需求的变化(尤其是已经存在而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并对信息库相关内容进行更新,作为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库原始资料与更新资料的深入挖掘预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制定阶段目标并为其制定针对下一阶段学习的支持服务。另外,全体学生数据的整合有利于发现教学问题,以此作为改变学习材料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以及改革教学的依据。

(二)提供高质量的支持服务

1.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与激烈竞争,许多院校降低入学标准与考核难度,宽进宽出,导致网络教育受到多方质疑,出现了信任危机。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是学生既是学校的产品又是学校的客户,两者集于一身,低质量的教学不仅会降低学生对机构的信任而转学,而且会导致社会对机构产品(学生)的否定,严重损害了机构与网络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机构必须明确办学理念。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以及健全的监管制度,严把质量关,做到严进严出或宽进严出,树立良好的机构形象,加强学生对机构的忠诚,树立良好的口碑,增加社会中潜在学生的从众效应,从而保证生源,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2.智能服务

学生是认知发展的主体,机构要为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动态信息库记录学 生频繁访问的路径集,将它们之间的超链接提供给学生,节省搜索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依据信息库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分类,呈现不同学习资源、学习训练的同时保证学生选择的自主性;不断调整相关学习内容的广度、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通过教师找出具有相似特征的学生,组成学习社区,便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共同进步;利用信息挖掘获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事件序列关系,从学生的学习情况预测出最近发展区,为其提供知识目标的建议。

3.交互服务

莫尔与桑普认为开放远程教育服务所面对的是个别学生的个别需求,学习支持服务概念的核心应集中体现在教与学的互动功能上,主要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及人机之间的互动,其中人际之间的互动最为关键。机构要在交互平台的提供与快速反馈方面做好工作:建立诸如教学资源库、网上论坛、网上小组协作、实时聊天系统等平台,为各种异步或同步交互提供便利条件,使教师及时获取和反馈教学信息,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导航与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学生在交互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参与质量;在空间分离状态下满足学生感情归属的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三、学生的保持

学生的保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的满意度。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通过对一项学习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与自身的期望值比较后,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状态。如果当前机构的服务效果高于期望值则学生会产生满意的情感体验,在考虑转入其他机构时对该机构的期望值就会提高,由于起始阶段很难了解该生的需求特点,服务不易到位,则学生不容易有满足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对机构越满意,学生重新选择的范围就会越小。另一方面是转换成本。“转换成本是指当顾客从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转向另一个提供者时所产生的一次性成本。顾客承担的转换成本包括:信息搜索成本、改变消费习惯的心理成本……选择未知供应商所带来的风险”当顾客转移后的收益小于或者等于其转移成本时,顾客就面临锁定。在网络教育中,学生通过对机构行为能力的预见、履行义务能力的判断等方面来计算利弊,进行选择。在与现机构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心理依赖,更换教育机构就意味着新的成本投入与风险。基于这种特点,机构首先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因为由教学质量导致的转换成本是最高的,其次可以强化教学的独特性.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附加服务提高学生满意度的同时增加转换成本,保持学生。但是教学效果具有延迟性,与学生关系的保持、加强要依靠持续的服务。为使学生目前的高满意度得到巩固,机构需要不断创新,为此机构必须要有前瞻性以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机构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以战略思维和眼光指导当前的教学实践,不断创造新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变化日新月异,学生很难意识到新技术或社会需求的动态方向,机构要扮演导航者的角色,不断以新知识、新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他们一种前进的动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终身学习者。远程教育希望的最优教学结果是学生在完成本机构的学习后,将来有继续学习需求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该机构。良性循环过程是将求学者发展成为机构学生,同时随着课业完成、关系的巩固,将机构毕业生发展成为潜在学生的过程,为此机构必须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育问题。另一种开发市场、促进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开拓公共教学区域,让非本机构的参与者免费参加一些培训,体验机构的服务,还可以根据他们的爱好,建立分类的讨论区,机构对讨论中有效信息进行捕捉的同时吸引潜在学生。再者,因为行业竞争的存在,机构还必须通过对学生信息库中数据的挖掘找出学生潜在的需求,先于竞争者创造出适度教育产品来满足学生。

第9篇:法制观念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教育技术;知识价值链

知识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它关于知识及与知识相关的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可以为教育技术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的拓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概述

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管理的概念首次出现在管理学领域。知识管理是对组织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流、整合、内化、评价、改造的全过程管理,其目的在于实现知识共享,增加组织的知识总量,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从宏观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关注整体,是对一个组织系统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及相关资源的管理,任何一个管理过程都应考虑组织整体效益的实现。组织还应有与外部环境交换知识的通道,从而保证知识来源的丰富性。组织成员通过共同努力,更新组织的知识,提高组织的知识总量。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显隐知识的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个人首先通过摹仿习得他人的隐性知识;接着将这一部分隐性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出来后,外化成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再与先前的显性知识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在组织内共享;最后组织中的成员将其内化为个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在实际的转换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隐性知识社会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重新组合、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这四个转换环节是知识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知识增值系统。

从微观角度来说,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清除影响知识价值链形成的阻碍因素,加快价值链的形成速度,使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通过对知识管理定义与管理过程的分析,知识价值链可以具体化为如图1所示的K9知识链。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管理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即知识生成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由此又形成诸多知识管理工具。网络技术、人工能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常见的专家系统、数据仓库等都在知识管理中得到了应用。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教育技术在发展中注重创造新的资源和过程,重视技术手段的运用,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也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同时,教育技术一直是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来促成自身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飞跃发展都能带动教育技术的进步,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也能引发教育技术的关注。知识管理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意义也正是如此。教育技术关注较多的仍然是可以传播和表达的显性知识,未能对价值更大的隐性知识进行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也未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而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隐性知识比显.陛知识更能创造价值。从这点出发,教育技术可吸收和借鉴知识管理关于隐性知识的管理理念。

二、教育技术借鉴知识管理理念的可能性分析

如前所述,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两者却存在着诸多相同或相似的方面,这就为教育技术借鉴知识管理的理念提供了可能。

1.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都具有整体观

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所需实现的都是组织的整体效益。知识管理关注的是提高组织的知识总量与核心竞争力,组织的知识储存量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后续发展潜力。教育技术服务于整个教育系统,注重提高系统的绩效,并且一直致力于去寻找能够完成这一使命的方式方法。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在教育技术领域中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即可说明这点。归结起来,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和学习,进而提升个人素质,组织智慧。

2.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都具有相同的知识观

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一系列开发过程,实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达成管理目标。教育技术则从关注信息转变为关注知识,通过对知识进行整体研究,实现教育组织中知识的发现与再创造。而两者最终都需创设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平台,增进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同时需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促使知识流动系统的形成。

3.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都倡导人本主义的思想

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存在于知识管理中,也存在于教育技术领域。知识管理认为只有组织中的人才能创造知识、更新知识、利用知识,因此对知识的管理最终须体现在对人的管理上。教育技术也一直强调人本主义思想,即不仅要关心学习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还要积极倡导为教育者提供一个再学习的平台。

4.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在技术手段上的相同点

两者在技术层面也有着共同之处,即两者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由这两种技术还衍生出来许多新型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如Blog、网络社区、电子邮件系统、知识资源库等。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的经验和成果。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学习平台,营造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教育组织的绩效。管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教育功能的实现,吸收知识管理的理念,也是教育技术为完成这一任务而进行的一次努力。

三、利用知识管理,创新教育技术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思想、知识转化理论、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等理念,均可以引入到教育技术中来。通过借鉴这些理念,教育技术可以为学习者营造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学习者或者教育者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面对面交流、网络社区等直接或间接共享到他人的经验、技能等,从而最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组织智慧。

1.知识分类思想对教育技术的意义

知识管理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胜知识,而且更关注隐性知识。教育技术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将显性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学习者,并为学习者所熟知和掌握。学习者对更加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学习则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或多或少能够通过一些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到隐性知识。但是在非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就被完全忽略知识分类思想提醒教育技术相关人员应该更加关注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

2.知识转化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启示

教育技术必须关注隐性知识对学习者的作用,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创设一种能让学习者感觉到这种知识的存在,并且学习和使用这种知识的环境。知识转化理论详细阐述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并且强调隐性知识只有被转化成显性知识才能被认识,而显性知识在被学习者学习并内化为隐性知识后才能达到提升个人素质的目的。教育技术已经能够成功地将显性知识利用信息技术转化成各种产品,然后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也能够利用这些产品来促进自身的学习。但是教育技术还未能创造出一种有效的机制去利用隐性知识。教育技术通过借鉴知识转化理论,思考利用隐性知识的途径,创设能促进隐性知识转化成能被学习者利用的显性知识的环境教育技术还应该具备合并显性知识和显眭知识的能力,以及鼓励学习者与教育者将自身的知识拿出来共享。

3.教育技术对k9知识价值链的借鉴

K9知识价值链的对象是知识,如前所述包含有九个过程。教育技术在AECT94定义中则划分为五个范畴——设讥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对象界定为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相比之下,K9知识价值链更具有操作性,同时还揭示出知识在传递过程会不断地增值。教育技术可按照K9知识链的划分方法,将实际开发知识的过程细分为获取、开发、利用、管理、更新和评价知识。此外,教育技术还应该要创造出具有增容性的学习环境——能支持知识的螺旋上升,提高知识的总量和价值。

4.知识管理环节的划分对教育技术的启迪

知识管理通过总结k9知识价值链,得出知识管理包含四个过程: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和知识交流管理。从这点出发,教育技术在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时,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明确教育知识的来源:应该包括已经被认识到的可以拿来学习的知识、还掌握在少数教师、专家、学习者头脑中不能被传播的知识以及新创造的但还未纳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知识。其次,应该运用一定的鼓励机制和技术手段识别、提取和组织这些知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当拥有了大量的知识之后,教育技术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库、专家系统等手段将这些知识积累起来,并进行管理。学习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库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自身独有的知识拿出来供所有人使用。知识通过交流和共享获得增值,这也为产生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5.教育技术在技术层面上吸收知识管理的成熟经验

知识管理运用了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教育技术可以吸收这些技术在知识管理中应用的成熟经验,来促进自身技术能力的提高。教育技术和知识管理一样都很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网络可以整合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创设组织成员的交流平台,还能利用其中的群件技术为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知识共享的基础通讯设备。知识管理应用的另一核心技术就是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已经在实践过程中尝试使用人工智能,如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等,但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技术可以尝试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使用人工智能。

知识管理为发现、分析和管理教育信息资源提供了一条综合的途径。教育技术可以吸收和借鉴知识管理的很多东西。何克抗教授在其主编的((教育技术学》一书中,甚至将知识管理视为教育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教育技术相关人员已经开始试着去研究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应用知识管理的途径。

四、知识管理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现状

1.校园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建构校园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社会对于教育技术提出的要求。教育技术通过构建校园知识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知识源和知识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网工程后,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但由此也引发了赢息垃圾、信息冗余和信息无序化等新问题。教育技术利用技术手段建立校园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校园中存在的信息如学生信息、教学信息、教育资源、头脑中的知识、知识行为、知识资产等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校园内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完成创新知识的目标。

2.远程教育中的知识管理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借助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已经成为远程教育的新特征。然而,在远程教育领域,存在着一对亟待解决的矛盾:一方面网络信息膨胀,另一方面学习者迫切需要精炼的知识。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借鉴知识管理的理念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是知识管理可以为远程教育的核心——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理念和技术。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要达到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佳化、教与学效果的最优化。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其实质就是一个知识流的过程,即知识如何以最佳方式和最好的效果从教育者传播到学习者的过程。另外,深度标引技术、知识挖掘技术、知识关联技术等知识管理技术也可以应用于资源库建设。

其次,远程教育的另一核心要素就是卜学习者和教育者。两者均可借助个人知识管理来提高个人的知识总量,完成学习和工作的目标。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帮助个人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知识,准确地表达知识,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个人的竞争力。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和教育者是分离的,但是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可以让任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心得都能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外化为一个学习组织可以分享的知识,教育者也可以针对这些情况做出最为恰当的指导。

五、结论

知识管理对教育技术的发展究竟有多大的推动作用,到目前为止,是无法得出结论的。但是可以肯定地说,知识管理能够促进教育技术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深入。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预测教育技术今后将关注的焦点:关注整个教育系统。传统学校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教育形式都应纳入到教育系统这个整体中来。教育技术应该从整体出发,探讨系统利用教育知识的方式。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应该能够使用公共的教育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系统的效益最优化。

实现对知识最大程度的开发。教育技术需同时关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开发,通过创造学习环境,完成知识从获取到评价的一系列过程,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帮助教育者和学习者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