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网络媒体平台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和领域
新媒体的特性和功能使其具备了引导、协调和整合的能力,它的信息传播可以使人们逐渐消除不确定性,同时网络所传递的信息也会引导人们按照网络媒体所设置的方式来认识事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低成本、高效率、强互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精神沟通、情感共鸣、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新媒体对社会大众已经形成了一种无法回避的包围性力量。
1.2网络媒体技术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超时空性和无障碍性
网络媒体超大的信息量和较高的文化与科技含量,可以运用文化、艺术、时尚的元素和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治本含在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信息中,把正确的思想内容和价值理念嫁接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相关文化产品中。这种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多维度的传播,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在寻求视觉听觉愉悦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网络媒体的即时性特点可以使其迅速发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舆论倾向,并能及时通过技术手段和传播模式,纠正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言行和不良现象。
2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构建途径
2.1把握网络发展方向,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及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等方面。这些内容落实到大学生身上,主要体现为有极强的政治信仰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操守,有诚实守信、待人真诚友善的可贵品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该围绕这些基本内容进行。“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价值标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大学生网络媒体使用者的头脑中,成为人们的共同理想和自觉追求。
2.2运用网络技术优势,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方式
网络以其独特的技术特点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载体和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应适应网络融合的特点,运用新思维,采取新方法,利用新媒介,制作新产品,将单向的疏导教育转变为双方的互动分享,将枯燥的理论灌输转化为自觉的欣赏接受。要采用创意传播的形式,适应大学生审美心理、知识结构和审美特征,采取渗透以及双向互动的交流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直接或渗透的方式融入各种资讯形式为手段,整合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各类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在获得有用资讯时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撼,自觉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的网络媒体。建立家校联动平台,实现“四位一体”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学生的成长,价值观的形成受各方力量的影响,是需要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个人四方力量共同努力,形成一体,方能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最大化。
2.3掌握网络传播规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效果评估体系
一、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
1、信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是一种科学理论,同时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加强信仰教育,坚定广大青年学生的信念,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反对和抵制非科学信仰尤其是反对和抵制封建迷信的必要保证。进行信仰教育,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培养出合格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2、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是一个公民、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3、职业道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4、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内涵,也应该有其自身的位置。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5、诚信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和其它优秀文化传统一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时代都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都会为它打上政治、经济和阶级的烙印。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现代诚信既是对传统诚信的传承,又是对传统诚信的发展和超越。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社会,哪个阶层,诚信的人都是社会所称赞的,是为人处事的最重要的品德。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的道德传统。“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倡导并力求遵循的行为准则,因此,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
6、人文精神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及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其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7、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深刻领会“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规范的内容,正确理解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对待荣辱问题、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上。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学生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的关系,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尊重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潜力;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处理好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培养大学生在学习知识、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善于发现、不断创新,促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的观点,处理好学习环境与育人环境的关系,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观念;统筹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合力,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要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与机制,形成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学校与社会相统一、优秀传统与时代特征相统一的思想教育新格局,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既能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又能促进工作持续开展。
三、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内容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同构成人的思想教育的核心部分。由于中学阶段的教育,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确定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高等学校应该把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坚持不懈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义利观、苦乐观,养成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四、以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基础内容
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资源具有浅显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道德和法制教育重在实践,当前,高等学校要把“八荣八耻”作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基本内容,精心设计开展道德和法制为主题的日常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大学生“讲学习创新、讲文明诚信、讲团结友爱、讲安全守纪”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1、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什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什么样的道路?弘扬什么样的精神?凝聚什么样的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为什么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各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8、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9、党的宗旨是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深刻含义是:一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利益;二是我们的一切言行以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为标准;三是我们始终和人民一道艰苦奋斗。
10、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1、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什么?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什么?
密切联系群众;脱离群众。
12、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什么?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3、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的“五种时代精神”是什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1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是什么?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5、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6、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8、伟大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1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是什么?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
20、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着眼于那几个方面?
(1)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2)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3)维护社会和谐稳定;(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1、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22、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重在建设、正面引导,把道德教育贯穿全过程,着力激发道德自觉;找准突出问题,坚持多措并举,集中进行整治;充分依靠群众,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坚持标本兼治,完善法规制度,持之以恒抓出成效。
2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2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2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8、“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大力倡导的“六大文明交通行为”是什么?
大力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机动车按序排队通行、机动车有序停放、文明使用车灯、行人/非机动车各行其道、行人/非机动车过街遵守信号等文明交通行为。
29、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30、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1、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32、群众性精神文明三大创建活动具体内容是什么?
关键词:德育内容;分类;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078-01
一、德育内容的确定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由于历史与文化条件的不同,不同时期的德育内容也是不同的。德育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德育内容的确定大致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第一,国际环境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制度,都要在国际这个大环境中生存。为了更好地展现在国际舞台上,德育内容要有共享性和国际性。第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发展都对德育内容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政治的推动、经济的进步,德育作为其一大推力,必须更新内容,突出时代性,以更好地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第三,人的身心发展。人是社会的人、时代的人,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有时代赋予的观念、价值和理性。又由于人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德育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个人心理发展的规律,适时适当地进行德育教育。
二、德育内容的分类
我国的德育是“大德育”下的德育,在此环境下可将德育内容分为: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按个体思想品德发展轨迹,可把德育基本内容分为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理想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根据德育内容的重要程度区分主要的和基本的德育内容。根据德育内容的稳定性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容,一为灵活安排的、可变性的内容。按照德育的目标要求,把德育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即:方向性内容、认知性内容、规范性内容和实践性内容。从德育内容涉及的对象领域来划分,包括三个层次内容:关于学生个体的德育内容,关于个体和他人的德育内容,关于个体和国家的德育内容。按德育内容主导作用区分为道德主导型、政治主导型、思想主导型和法纪主导型。如按层次划分德育内容,檀传宝教授认为学校德育内容包括四个主要的层次:一是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三是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四是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道德”的教育。黄向阳博士把德育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的规范功能:道德理想教育主要起激励作用,道德原则教育主要起主导作用,道德规则教育主要起约束作用。
总体来看,我国德育内容的分类系统不统一,内容多而广,繁而杂,不具有系统性。传统的德育内容分类有“三要素说”和“五要素说”。不管是三要素还是五要素,还是上面的那些分类,每个类别又不是那么的清晰,容易混淆,这样在教育分工的时候就会产生各自偷懒,相互推卸责任。如果单从学校这一方面来说,老师教得乱,学生学的难。因此,寻求一种适合我国的德育内容分类体系对于我国的德育发展十分重要。如何去寻找?首先要考虑社会大环境,再结合个人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要多,只求精即可。比如,可分为人作为“个人”需要的教育,人作为“社会中人”需要的教育,人作为“国人”需要的教育,人作为“国际中人”需要的教育。
三、中西方德育内容比较
笔者认为,要比较中西德育的话,必须在同一环境、同一定义下进行。因此,最好选取学校德育进行比较。虽然我国与西方国家社会制度不同,学校德育内容有差异性,但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1.我国德育内容与西方德育内容的相似点。
首先,都具有政治倾向性,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增强本国本民族的凝聚力,德育内容必须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其次,重视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在西欧等具有深厚宗教文化的国家中,普遍重视在学校中加强宗教教育。而我国也强调把优秀文化传统道德教育作为各级学校德育大纲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一。第三,德育内容都具有多样性和涵盖面大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所提出来的,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是顺应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第四,德育内容构建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由于德育内容的庞杂,不管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西方国家相对来说,德育内容的阶段性和层次比较清晰。
2.我国德育内容与西方德育内容的差异性。
第一,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不同。西方国家所提倡和崇尚的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比较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价值。我国是比较重视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第二,德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由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德育内容侧重点就不一样。西方国家强调个性的发展,强调自尊、权利、平等,同时十分重视人格的培养。我国是侧重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第三,公德私德有偏差。中西学校都有公德和私德教育内容,相对来说,西方重视公德,我国重视私德。我国学校德育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西方国家仅限于道德教育。第四,西方德育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力。第五,中西学校德育均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学校中的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而我国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比重较大,道德规则内容却相当贫乏。
3.西方德育内容对于我国德育内容的可借鉴之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与西方德育相比较,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具有自身的特点,但也有些不足之处,可从西方德育中予以借鉴。
首先,在强调集体主义同时,还要注意个人的发展。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个人发展好了,我们社会这个大集体才能更好地发展。其次,重视私德的同时,更要重视公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素质,展现给外人的主要是以公德的形式。因此,我们不能再过分强调私德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公德。第三,加强道德规则教育。要调整学校德育内容,加强道德规则的教育,改变以往那种“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第四,注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我国学校过分强调知识教学和行为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总之,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西方德育内容还是有许多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在借鉴的同时一定要有我们自己德育的主干。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杨国荣,朱美芳.中外学校德育内容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04,(4).
战后几十年中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理论,依其基本主张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主要的类别。
一、新传统派教育理论
30年代末,首先在美国出现了新传统派教育思潮。它以反对现代派教育为出发点,直接抨击现代派教育理论、坚决要求恢复传统教育原则的新传统派教育理论,它们包括要素主义(Essentialism)、永恒主义(Perennialism)、新托马斯主义等派别。
1、要素主义教育理论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是新传统派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派别。它强调在民族生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知识要素,同时也坚决主张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应是现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与其它一些理论流派不同,它不是某一种哲学理论在教学问题上的表述,也不仅仅是阐述教育的一般的、思辨性的基本原理,它完全立足于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探讨现存教育、教学制度之弊病,阐明教育、教学的理想实施原则、内容与方法,它批评、指责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支柱的现代派教育措施中的种种缺点,而重新论证已为近代传统教育所证实的诸种教育原理,并使其与当代需要相适合。
要素主义的核心人物、美国教育家巴格莱(WilliamChandlerBagley1874-1946),19世纪末做过公立学校和师范学校教师,有丰富的教育经验。1917年后,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教授。本世纪20、30年代他出版过《教育过程》、《教学概论》等书。在这些著作中,表述了重视传授系统知识和重视发展智力的基本观点。
要素主义教育的几项基本要求:
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加强对学生的严格训练;教育过程的核心应是吸收预先规定的教材,必须重新考虑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建立;开展天才教育;重申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
2、永恒主义的教育理论
永恒主义也是在上世纪38年代产生的一派属
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者基本一致的认为主要包括权利与责任意识教育、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公平与公正意识教育、自由与法治意识教育、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等内容。大学生是公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鉴于大学生的特殊公民身份及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应突显差异性并突出针对性。经过调研掌握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后,我认为当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公德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四个方面。
(一)强化道德形象教育,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
一般来说,公德意识是公民对公共道德的认识、理解与态度。道德品质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道德品质的最低层次要求是公德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②公民的公德意识状况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更体现了公民对他人的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是民主法制社会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公民中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是社会的精英,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他公民公德意识的提升,大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能促进其他公民公德意识的提高。大学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通过强化大学生的道德形象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通过强化道德形象教育,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逐步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的良好公德意识。
(二)强化诚实守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
诚信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大学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大学生能否拥有强烈的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是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科学信念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必须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格,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是公民对他人、社会集体和国家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公民对自身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即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责任教育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实现和中敢于担当、敢于献身。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必须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
(四)强化民主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始终贯穿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之中。加强民主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大学生树立法律的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依法办事的观念,要使大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
教育的路径当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体系尚未建立,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等。但公民社会的逐步形成迫切需要大学生具备公民意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主要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其别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重点,综合运用政治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本规律,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科学教学活动来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主要有三条路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
作为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之前设定的预期成果,它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受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取向的影响,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目标定为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很少有教师意识或者关注到该课程的公民意识教育功能。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国家现代化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公民意识淡薄也制约着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基本都成长在传统环境中,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授课教师公民意识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民意识教育的自觉性。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授课教师除要不断提升自身公民意识外,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应该把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作为其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将公民意识
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2006年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统编教材虽然多次改版,但基本内容变化不大,主要包括四大模块教学内容,分别是入学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在这个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中要突出公民意识教育,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在不过度打乱教材章节的前提下,必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达到重点穿插和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在入学教育模块中,必须强调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增强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思想教育模块中,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强调要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立志;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中华民族的“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抵御外辱”优良爱国传统为引导,以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灿烂文化、骨肉同胞和自己的国家为基本内容,强化大学生振兴中华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人生观教育必须以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为中心内容,强调责任意识。在道德教育模块中,将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作为主要内容,重点培育大学生公德意识。在法律教育模块,通过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权力和义务观念教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平等意识等。在课程结束时,适当安排一定时间总结这门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系统地向大学生强调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文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当今我国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社会西化很严重,但传统思想在国民意识形态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的行为会不知不觉的以儒家规范为准则,受到儒家规范的约束。
1、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2、义: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指导思想: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价值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爱,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概括和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雷锋精神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我们党用中国化成果武装教育青年的重要成果。在他身上体现出的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反映了党的宗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凝结崇高理想信念、制度价值精神和个人道德品格于一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高度契合,代表了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崇高价值追求和高尚道德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雷锋精神的内在灵魂,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现。
二、活动目的
“向雷锋同志学习”继承优良传统,积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用雷锋精神治校育人、塑灵魂,赋雷锋精神以时代性,使学雷锋活动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
三、活动对象 全体师生
四、活动时间 2014年3月1日——2014年4月30日
五、活动过程
1、学生代表在国旗下讲话,发出学雷锋活动的倡议,宣传雷锋精神。
2、组织一次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先锋”的主题班会。雷锋精神可以概括为:生活上艰苦朴素,工作上忘我劳动,学习上刻苦钻研,集体中助人为乐的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进行教育实践活动。
3、各班根据活动办好教室内的黑板报,体现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各班积极组织学生配合总务处、团委的做好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劳动,清除卫生死角,创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
5、鼓励同学们学习雷锋精神对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在学习、生活、集体中积极践行雷锋精神。
6、立足学习,开展“一帮一”活动,各班组织学习互助小组,发扬雷锋“钉子”精神和助人为乐精神,鼓励成绩好的,有特长的班干部或同学与班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结成学习互助小组,共同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学习互助小组可列入班级学雷锋计划并长期进行。
7、鼓励同学们学先进,赶先进,结合学雷锋活动做好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学雷锋标兵、文明寝室等评选活动。
六、活动要求
1、各班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班主任要全盘谋划、精心设计、借势造势,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学生的时机,要做好活动的指导和引领。
2、讲求实效,不要流于形势。各班收集本班的好人好事情况,善于在生活中寻求典型,积极推进活动开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一)公民教育的内涵:公民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以培养公民在民主与法制的框架内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为目的,是与公民作为法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相关的政治、法律、道德、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公民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个具有基本的公民素质、公民道德、公民社会参与能力、公民知识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职业学校学生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职校学生的主体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意识、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具备参与公共事务所需的积极的政治参与精神、参与能力及公民义务感等。哈贝马斯说,“公民既不是炫耀其权利的人,又不是顺从于合法权利的人,而是参与反观社会过程的意识主体。”因此,学校的公民教育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培养以批判的态度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自由与自主公民的一种学习过程。(二)公民教育与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关联:同一性。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在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上与公民教育有较高的一致性。在基本任务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由此可见,公民教育本来就是职业学校德育的应有之意,二者在基本任务上是趋同的。在基本内容上,公民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以培养公民在民主与法制的框架内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为目的,是与公民作为法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相关的政治、法律、道德、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公民教育一般包括价值观、知识、技能、品德、公共精神五个方面。现行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有明确规定:(1)民族精神教育;(2)理想信念教育;(3)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4)遵纪守法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6)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德育课在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上与公民教育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应借助职业学校德育主渠道———德育课为载体进行公民教育。差异性。德育课在基本任务及基本内容上与公民教育有着质的同一性,但二者也存在差异。公民道德尽管涉及公民意识,但二者不能等同。道德教育仅仅是道德范畴,公民教育还有政治与法律范畴的含义,公民教育既包括法律、政治教育,又包括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是伦理道德教育。也就是说,公民教育内涵比思想道德教育广,但缺少道德教育也不是完整的、真正的公民教育。德育教学是以应然的道德性为本的教育,公民教育则是以实然的合理性为本的教育。前者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好公民”,而公民教育是教育学生如何做“合格公民”,是一种面向所有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底线教育”。因此前者比后者追求的境界更高,后者比前者更具普适性。如果在德育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那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就会比较全面。
二、职业学校学生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基本素质普遍不高,道德水平有待提升,职业学校德育主要偏重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及道德行为的教育。导致并且过于重视道德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受教育者只能在伦理的范围内判断是非善恶,缺乏对国家、民族,对社会、他人,对法律、规章,对权利、义务与个人的关系的思考与处理,导致职业学校的一些学生缺乏做合格公民的身份诉求。职业学校一些学生公民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权利、义务意识认知模糊。不明确与自身权利相关的法律规定,甚至对自己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不关注和了解。虽然维权意识较强,但多会盲目维权,而且在权利受损时,寻求救济较为被动。对权利义务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对公民的义务知之甚少或感到反感。(二)规则意识存在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分离现象。学生关于规则知识学得很多,对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序良俗,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有一定掌握。但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比较欠缺,现实生活中“知”、“行”分离,不遵守规则的事时有发生,不愿意受纪律的约束。(三)责任意识淡薄。部分学生缺乏对他人,对集体,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多以自我为中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国家、集体事务缺乏关心。在日常生活中,只顾自己,少虑国家;追求索取,不讲奉献;强调权利,不讲义务;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社会意识淡化,只求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却不强调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四)主体意识相对淡薄。主体意识,是指公民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定位,意识到公民是社会的主体、主人。职业学校学生都有爱国之心,但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大学生往往注重的是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不能自觉关心和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荣誉和安全。认识不到自己和国家、社会的相关性。(五)法治意识不足,守法的自觉性较差。学生对待是非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态度不够坚决,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致使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犯或自身的行为触犯法律。(六)公德意识方面。部分学生道德水平认知较低,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行为的水平较低,缺乏为他人着想、为社会服务的观念,更缺乏对公德的严格遵守。综上所述,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在德育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