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活纪律教育范文

生活纪律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纪律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活纪律教育

第1篇:生活纪律教育范文

1.广西河池市卫生学校,广西河池 547000;2.广西河池市第四人民医院,广西河池 547000

[摘要] 目的 调查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生活环境、性别、既往成绩与考前焦虑的关系。方法 用EMBU、SAS了解卫校应届毕业生417人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生活环境、性别、既往成绩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焦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EMBU因素I考前焦虑低于其他因素,与父母部分的因素III、Ⅵ,目前部分的因素II、III有显著相关。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既往成绩在86分者考前焦虑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既往成绩在75~85分和74分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25)。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I发生护士执业资格考前焦虑较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既往成绩在86分考前焦虑较高。

[

关键词 ] 父母教养方式;生活环境;性别;既往成绩;考前焦虑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a)-0023-02

Parenting, living environment, gender, previous results and exam anxiety analysis

JIANG Bin1 WEI Deihui2

1.Guangxi Hechi City Health School, Guangxi 547000 China; 2.Guangxi Hechi City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Guangxi 54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renting styles, family life, environment, gender, previous achieve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st anxiety. Methods Embu, SAS understand medical school graduates 417 parental education, family life, environment, gender, previous achievements and nurse licensing examination exam anxiety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Results The Embu factors I exam anxiety is lower than other factors, with parents part factors III, VI, part of the factors II, III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Family economic status of poor past performance higher than the previous results with better family economic status in 86 points exam anxiety the in 75-85 minutes and 74 minute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P<0.025) . Conclusion Parenting Style factors I happened the lower the nurse qualification exam anxiety; poor family economic status, past achievements in exam 86 points higher anxiety.

[Key words]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Environment;Gender;Previous results;Exam anxiety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护理及助产专业学生人生的大事件之,其考试成绩可能直接影响就业问题。此时,考生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焦虑反应。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否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生活环境、性别、既往的成绩如何有关?就这一问题,笔者于2011年、2012年对河池市卫生学校应届毕业的护士、助产士学生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现给予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来源于广西河池市卫生学校2011和2012年应届毕业生417人。发放问卷417份,收回有效问卷369份。369份样本中男28人,女341人;年龄16~18岁(16.9±0.63);生活环境在城镇学生137人,在农村的232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与当地生活水平比)者167人,较差的202人;既往平均成绩86分以上的172人,75~85分的106人,74分的91人。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本项调查全部采用问卷方式进行。工具为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焦虑自评量表”(SAS)。EMBU66个条目中,共分父、母两个部分,父亲部分包含“情感温暖和理解、惩罚和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和否认,过度保护”6个因素;母亲部分有5个因素,其中因素II为父亲的因素III、VI合成称为“过干涉、过保护”,其他四个因素与父亲相应因素相同。但父母各相同称谓的因素中,所含的条目则不尽一致。每个条目的评分为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4个等级。评分时要求被试回忆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其方式的印象进行选择;SAS共20个条目,主要用来评定被试对项目所定义症状在近一周来的主观感受。评定时按症状出现频度的多少依次为1=没有、2=小部分、3=相当多、4=全部时间。其中第5、9、13、17、19条目为反向计分。以总分的高低示焦虑程度的重与轻,49分以下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为中度焦虑,70为重度焦虑。

1.2.2 统计方法 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EMBU与SAS结果分析

父母两部分的EMBU因素I中度焦虑的发生率均普遍低于其他因素,χ2经统计处理,有意义的结果是:①父亲部分:因素I与因素III、因素VI比较,分别为χ2=19.88,P<0.005和χ2=9.12,P<0.05;②母亲部分:因素I与因素II、III分别比较为:χ2=8.82,P<0.05和χ2=19.04,P<0.005。除此之外父母两部分的因素I与其他因素,以及其他因素之间的SAS焦虑发生率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以往成绩及性别与SAS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样本的性别差异,以及所居住地是城镇或农村,SAS结果显示焦虑发生率虽存在百分比的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往成绩方面,86分焦虑发生率高于75~85分和74分两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13.9,P<0.005和χ2=10.52,P<0.025),而75-85分和74分以下两组之间焦虑发生率则无统计学意义(χ2=1.97,P>0.05)。关于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经济状况较差一组的焦虑发生率高于经济状况好的一组,差异即明显(χ2=11.07,P<0.025),有统计学的意义(表2)。

3 讨论

子女的教育,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家庭的主要任务之一,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可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如能给孩子一种良性的关怀,理解、积极的肯定态度或商量、讨论等朋友的沟通方法,可使子女的身心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当遇到问题时能正确的应对。而对子女过多的干涉和保护、不正确的批评或否定、甚至经常惩罚或拒绝等,这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和不良的亲子关系,对子女的身心发展影响极大,当他(她)们在处理问题时,可能会出现无主见;遇到困难时信心不足,怀疑自己的能力;对新环境会出现适应不良等等,且易出现紧张、焦虑不安、自卑等各种不良情绪反应。本调查的结果也反映出类似问题,如在EMBU各因素中,不论是父亲或母亲部分,因素I出现的中度焦虑均较其他因素低,尤其是与父亲部分的因素III、因素VI,与母亲部分的因素II、因素III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05)。由于社会的进步,对子女的正确教养方式问题,已引起很多家庭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本调查显示出性别、居住地的不同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考前焦虑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中国的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既使在农村也只允许生育二胎。由于子女少,父母的关怀和教育,不论是男、女孩,都能得到同等的重视;另外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镇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接近,差别也越来越小。这两种因素可能是性别差异和居住地的不同考前焦虑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虽然如此,社会在发展,人们的需求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所以,不论在何时代,差距总会存在。要改变这一现状,处于经济状况较差家庭的学生,就必须加倍努力,一般付出与压力是呈正比的,压力增加,使焦虑系数上升,这是否可解读经济状况较差家庭学生焦虑系数高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吧!

致如本调查结果反映出来的,成绩好(86分)考前焦虑发生的几率都高于(P<0.005和P<0.025)成绩一般(75~85分)的和较差者(74分),并且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成绩好,学生以及家庭,甚至学校对之期望值过高导致,成绩中下者期望值可能相对较低有关。心理门诊在接待学生求助者中,大多也是成绩较好者,有的甚至是学校的佼佼者,也能说这一问题。太多的关注、期望值过高,压力会上升,一般期望与焦虑也是并存的。成绩一般的或较差者认为:即使自己努力“希望也不大”或“没有希望”,出于此种心理压力会小,焦虑也会轻。

[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心理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126-128.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8-40.

[3] 杨庚林,张薇,马明怡,等.8~12岁维、汉儿童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气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3):220-221

第2篇:生活纪律教育范文

烧伤对人体破坏性很大,烧伤后患者常伴有焦虑情绪,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本文探讨护理干预对中等面积烧伤患者焦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加深对此类疾患的认识及护理。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5月中等面积烧伤患者100例,男78例,女22例,年龄15-73岁,平均43.1岁。纳入标准:⑴烧伤面积10%~30%,其中III度烧伤10%以下;⑵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能理解并准确回答问卷中的内容;⑶住院时间20~50 d。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二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烧伤面积、文化程度、并发症及烧伤原因的比较中无差别,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入院指导、烧伤知识宣教、饮食指导、基础护理、创面指导及常规心理护理等[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贝克认知疗法和音乐疗法,连续进行2周。干预中取得家属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向家属强调感情支持的重要性,鼓励家属陪伴,亲友探视。

贝克认知疗法:⑴启发烧伤患者寻找不良认知,包括烧伤时的恐惧、异常的思维及患者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探讨其内心的需要;⑵协助患者暴露认知曲解或逻辑错误,并加以讨论、检验、合理推论;⑶通过反复“诘难”改变烧伤患者的负性思维,放弃原有的错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转变烧伤患者的错误观念,并进行强化。

音乐疗法:参考吴玉斌等[3]介绍的方法,其心情分为疲乏、不安、厌世、忧郁、急躁、充满希望等。疲乏时选择大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管弦乐组曲《大海》、组曲《水上音乐》;不安时选择《幻想曲和赋曲》、交响诗《死亡舞蹈》、舞剧组曲《火鸟》第一乐章;厌世时选择清唱剧《弥赛亚》、《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忧郁时选择《第 40交响曲》、《忧郁圆舞曲》、《蓝色狂想曲》第二部分;急躁和渴望时选择《焰火音乐》、《风暴》、《鞑靼人的舞蹈》;充满希望时选择《意大利协奏曲》、《蓝色多瑙河》、《卡门》[3]。

1.3 焦虑及生活质量评分

应用Hamilton焦虑量表评价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情况。出院后15 d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价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AS 6.1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评分

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前焦虑评分无明显差别(23.56±2.67) vs(23.53±2.35)(P>0.05),但干预后观察组评分(17.58±2.94)明显低于对照组(23.12±2.63)(P<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躯体功能与物质生活评分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二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烧伤可引起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4],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甚至可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中等面积烧伤患者肉体创痛和精神苦闷交织在一起[5],使其负性情绪增加,同时可引起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焦虑是一种内心的紧张与不安,不利的、不愉快的心境和体验[6]。生活质量是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健康观的需要而产生的新一代健康指标,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7]。烧伤后,由于瘢痕增生、挛缩、皮肤瘙痒等,常使病人情绪急燥。烧伤面积越大,其留下的后遗症越多,给患者躯体功能的改变就越多,生活质量随之越低;而且中等面积烧伤创面经植皮后,由于丧失汗腺致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需要经过较长时间适应,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影响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示对中等面积烧伤患者应及早进行认知疗法和音乐疗法。中等面积烧伤患者在干预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了解患者的需求、受伤时恐惧的原因及伤后的心理状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纠正错误心理。在干预中,适当的音乐疗法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音乐疗法可影响烧伤后患者的大脑右半球,并使脑垂体分泌内啡呔,缓解焦虑作用明显[8]。烧伤患者听音乐时,其节律性的的声音律动,经外耳、中耳进入耳蜗管,由听觉细胞将信息通过神经冲动上传至网状结构,产生不分化的情绪反应,然后在下丘脑被整合,初步形成基本的情绪分类,同时信号被扩散,既上行至大脑皮层进行评估,也下行反馈到外周组织和内脏器官,调节情绪反应及植物神经功能[9],进而起到调节负性情绪的作用。音乐治疗还可以明显降低皮质醇浓度,有效缓解焦虑状态。有研究认为音乐可以使人进入自由想象的境界,产生独有的内心体验,降低对当前应激事件的敏感性[10]。本研究也观察到,依据患者的不同心情选择不同的音乐,并通过和谐的节奏刺激神经、肌肉,使患者产生愉快的情绪,对提高生活质量能起到重要作用;家属和亲友细致的关怀与照顾亦可为病人直接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进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小红,邢桃红.大面积烧伤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原医刊,2004,12(31):50-51.

[2]姚 娜,庞久玲,刘 悦.5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2):5 080-5 081.

[3]吴玉斌.护理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4.

[4]王 东,吴孝平,宋中金,等.帕罗西汀联合音乐治疗中重度烧伤患者:抑郁情绪与炎症因子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 527-10 529.

[5]臧红平.心理干预对烧伤患者焦虑状况及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5):6-7.

[6]李利娜,陈瑞君,徐冬梅.婚姻质量与妊娠中后期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9):2 634-2 636.

[7]庞久玲,肖红双,刘 悦.护理干预对老年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8):2 389-2 390.

第3篇:生活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护理干预;消化性溃疡;生活质量;抑郁和焦虑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包括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同时也是常见的心身疾病之一[1],常引起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部分发生癌变,且治疗后复发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生活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2],本病患者具有较强的抑郁、焦虑情感,其心理异常率为76.1%[3]。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发挥护理人员的优势,对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进行干预,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消化性溃疡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即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到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32.54±10.45)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2.23±0.87)年,其中胃溃疡19例,十二指肠溃疡21例。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33~61岁,平均年龄(32.56±10.49)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2.25±0.89)年,其中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溃疡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布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医嘱给予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系统治疗,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环境护理,健康宣教,用药护理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饮食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干预、中医特色护理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饮食干预 合理饮食是治疗溃疡的关键,饮食以保证营养,以以脂肪、蛋白质为主,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同时嘱患者避免进食酸性食物,多食碱性食物,勿食过冷、过硬、过热,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酒、浓茶、大蒜和辣椒等;嘱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详细向患者说明烟酒的危害,鼓励吸烟饮酒患者戒除烟酒;建议患者多食用花生、萝卜、芝麻糊、枣子,养成吃苹果、喝蜂蜜水的习惯。

1.2.2 心理干预 使患者充分认识抑郁和焦虑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如紧张、悲愤、怨恨、焦虑可使胃部充血,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胃运动增强,加速了胃黏膜自身的消化作用;而悲伤、沮丧、消沉、可使胃黏膜苍白,分泌物减少,降低黏膜的防御作用等,并告知患者自责、责备他人可与引起负性情绪。教会患者学会自我放松如气功松弛法、自我催眠法、想象疗法、听音乐等;病室内配置录音机,由经过培训护士,按选择的音乐处方,每周一、三、五15:00定时播放能缓解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的清新舒缓乐曲,30min/次。患者取自己最舒适的,轻闭双眼全身放松。治疗后,健康教育护士同患者交谈,询问心理感受,进一步征求患者的建议,完善音乐疗法,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注意倾听患者的感受,通过微笑、点头等动作表示自己的理解和同情。鼓励患者参加太极拳、八段锦、散步、跳舞等活动,促使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提高患者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

1.2.3健康教育干预 采取发放宣传册和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同时可小组讨论法与个人自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育,每次健康教育时间不少于30min。重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消化性溃疡的诱因、病因、发病机制、主要治疗方法、药物的作用、服用方法以及疾病预防方法等。培养患者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食物清洁,做到餐具、洁具消毒,病室、洗手间及便器应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同时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有研究显示健康信念模式可以改变消化性消化患者的不良行为[4]。

1.2.4中医特色护理干预 鼓励适量饮用温开水,在清晨和午睡后饮1杯温开水,促进肠胃蠕动。指导患者进行穴位按摩。选择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等穴位。用拇指或中指于相应穴位处施以点、按、揉、压等手法。以患者感到局部酸、麻、胀、重等为度。每个穴位点按摩2min,3次/d。

1.3观察指标 以2w为1个治疗周期,在治疗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WHOQOL-100)进行生活质量调查,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D)观察两组抑郁和焦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对试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情况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治疗前(P

2.2 两组患者抑郁和焦虑情况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和焦虑情况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和焦虑情况优于治疗前(P

3 讨论

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式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等,但是本病常反复发作,有研究显示复发与除了与幽门螺杆菌、还与患者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有关[5]。既往对于本病的治疗护士护理干预对其治疗作用,有研究显示护理干预情景性因素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活动表现起到促进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6]。焦虑、抑郁、烦躁等可以降低治疗效果并影响疾病的康复,还有可能导致病情复发,其机制可能[7]是负性情绪刺激迷走神经反射导致胃酸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使胃黏膜血管收缩缺血.胃运动减弱,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兴奋导致皮质酮释放,进而胃酸分泌增加,胃黏液分泌减少导致溃疡。音乐疗法是新兴的一种治疗手段,可以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具有良好的康复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抑郁等,提高其生活质量[8-9]。而中医特色护理,穴位按摩所取之穴均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穴位,既能促进脾胃运化,又可减缓脾胃功能,从中医角度来说,具有健脾和胃之功。我们的研究发现经过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情况。所以笔者认为在临床治疗的同时配合护理干预能更好的治疗本病。

参考文献:

[1]张继志.精神医学与心理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

[2]陆忠红,仇训华,黄丽儿.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3):83-84.

[3]张翼林.心理因素、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J].现代医药卫生杂志,2003,19(10):1237.

[4]刘玲,蒋桂芝,付文惠,等.健康信念模式在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2):10-12.

[5]周丽雅,林三仁,沈祖尧,等.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溃疡病及再感染的五年随访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2):76-79.

[6]竹士荣.护理干预情景性因素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1):119-120.

[7]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2.

第4篇:生活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培智学校;信息技术;生活语文;教学效率

因为大脑器质性损伤,智障儿童智力低下,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他们缺乏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能力低,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兴起对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具有集图像、文字、声音、活动影像等于一身的特点,充分调动了智障学生多种感官,打破了学科的界限,有效地与生活语文学科进行整合,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生活、走入社会。

兴安盟特殊教育学校在课堂中整合运用了信息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以生活语文学科为例,谈谈信息技术手段在此学科教学中是怎样提高教学效率的。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生活语文的教学效率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对智障儿童来说,语言更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智障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的发展速度很缓慢,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话语的含义。因此,在生活语文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提高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讲授上海辅读教材《游野生动物园》一课时,老师在“动物世界”栏目中分别截取了火烈鸟、熊、梅花鹿、老虎的视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学生非常喜欢动物,他们屏住呼吸,认真地看着视频。在不断重复播放的过程中,老师逐个提出了以下问题:“说一说在野生动物园里,你看到了什么动物?有几种?找一找,这里哪种动物的腿又细又长?你喜欢哪一种动物?”问题逐步加深难度,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话语来回答问题,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回答正确后,动物的图片便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有一种成功感。个别智力水平差一点的学生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强化刺激和教师的个别辅导来实现语言的理解和提高。“火烈鸟全身火红色,两条又细又长的腿在水里来回走动,好像在寻找食物。”通过一遍一遍地出示图片,老师边指图边教学生说句子,老师先说“火烈鸟全身”,学生说“火红色”,老师说“火烈鸟”,学生说“全身火红色”,老师指着图片,学生说“火烈鸟全身火红色”。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再由词语、短句、长句的积累,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以强化。

二、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使学生掌握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把传授知识和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在《钉纽扣》一课中,红红的纽扣掉了,她跟着妈妈学习钉纽扣。老师出示钉纽扣的分步视频,穿针、引线、打结、钉扣子。学生按照步骤学习钉扣子,一边做一边说,不仅在生活语文课上进行了听说的训练,还学会了钉扣子这一生活本领。本节课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优势,实行训练、实验、演播三结合,学生亲自体验,反复进行播放进行示范,让学生观察、学习,然后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有效实现课程的预期目标,圆满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育资源,挖掘教师潜能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教师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者,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设计、课程实施的最终决策者,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教什么”“怎样教”“策划哪些教学活动”“选择哪些媒体”,以更好地为智障学生服务。

信息技术以它特有的优势走进了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堂当中。教师在激发自身潜力的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语言,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使学生逐步掌握服务自我、走进社会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第5篇:生活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冠心病;黛力新;焦虑;抑郁;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115―02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多项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常常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与冠心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降低了生活质量[1]。焦虑抑郁情绪被认为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不利影响。因此,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除了给予抗心肌缺血治疗,用药控制焦虑抑郁情绪至关重要。我院心内科近年来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96例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入选标准:①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冠脉造影结果显示血管有50%以上的狭窄,或者曾经得过心肌梗死;②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50分,或(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53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慢性感染、认知与情感障碍、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患者均已排除在外。9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4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0.2±6.7)岁,病程3~181个月,16例以焦虑为主(SAS≥50分,SDS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改善心肌代谢等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黛力新治疗,每片含0.5mg二盐酸氟哌噻吨和10mg盐酸美利曲辛,1片/次,2次/d,早晨和中午各一次。4周后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心率、血压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进行SAS和SDS评分。然后将黛力新改为每天早晨口服1片治疗,半年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1.3观察指标 (1)心绞痛和心电图改善有效率:心绞痛疗效根据《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工作原则》中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心电图疗效分显效(静息状态下,心电图正常)、有效(静息状态下ST段下降,经治疗ST段回升1.5mm以上,或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无效(静息状态下,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加重(静息状态下,ST段较治疗前下降≥0.5mm,或T波加深≥50%,或T波转为倒置)。显效和有效计为总有效率。(2)焦虑和抑郁改善情况:SAS、SDS评分减少≥50%定为有效。(3)心率和血压改变情况。(4)生活质量评定:采用“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包括体力状况、病情、医疗状况、一般生活、社会心理状况、工作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在SPSS17.0软件上统计,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c2检验,检验标准以P

2结果

2.1心绞痛和心电图改善有效率 研究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9%;研究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4%,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P

2.2焦虑和抑郁改善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

2.3心率和血压改变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收缩压均显著降低,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2.4生活质量评定 半年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中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多项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对预后有不利影响。焦虑抑郁情绪能够引起交感神经高度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脂质代谢紊乱、血管紧张素大量释放等生理病理改变,从而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供血不足,大大增加了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2-3]。因此,对于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给予药物控制焦虑抑郁情绪至关重要。

黛力新是氟哌噻唑和美利曲辛组成的一种复发制剂,被广泛用于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氟哌噻唑是硫杂蒽类药物,小剂量应用时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进而促进多巴胺大量释放;美利曲辛是新型环类药物,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从而提高两者的水平。通过以上机制,黛力新可以作用于和焦虑抑郁相关的多种神经递质,从而发挥很好的抗焦虑抑郁作用[4-6]。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黛力新,能够显著减轻焦虑抑郁情绪,疗效肯定,同时能够增加抗心肌缺血治疗的疗效,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另外有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若合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将大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半年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中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总之,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黛力新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 陈永辉.黛力新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伴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0(17):3638-3639.

[2] 陈光影,宁观林.黛力新联洛丁新治疗高血压病伴焦虑症状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6):1006-1007.

[3] 肖继明,徐军,缪东培.冠心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的心理干预[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9):927-929.

[4] 叶庆红,陈志斌,唐锴,等.舒肝解郁胶囊与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6(5):807-808.

[5] 谢东阳,肖丽霞.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以厌食消瘦为主要表现的抑郁症1例[J].广东医学,2012,33(3):1001-1003.

[6] 刘永芬,陈希平,刘金丽,等.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伴郁抑性精神障碍灼口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27(6):867-868.

第6篇:生活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纪律精神;道德教育;涂尔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6-0014-04

一、涂尔干纪律精神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的巨大转型使得整合社会秩序的法制和道德出现了断裂,整个社会道德文明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这正如涂尔干所描述的:“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危机的时期,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莫过于近百年的欧洲社会。传统的集体纪律已丧失其权威,这从公众良心的涣散以及由此产生的公众普遍的忧虑中即可见之。”[1]欧洲传统农业社会背景下的道德教育依附于宗教,通过宗教戒律来规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但自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历史科学的巨大进步使得宗教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权威地位日渐式微,而适应工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道德规范还没有产生,致使整个法国社会处于道德失范状态:人们热衷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个人主义盛行,蔑视公共道德,无视社会集体生活。涂尔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境遇下思考自己的历史责任。

对于建立一种什么样的适应当时工业社会发展的道德教育的问题,涂尔干明确指出,“我们决定让我们的儿童在国立学校里接受一种纯粹世俗的道德教育。至关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一种不是从启示宗教派生出来的教育,而是一种仅仅取决于只对理性适用的那些观念、情感和实践的教育,一句话,是一种纯粹理性主义教育。”[2]要建立这样一种道德教育,就必须使道德教育从对宗教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然而,涂尔干通过分析却发现,道德和宗教之间的联系并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以致于“某些道德观念会因为不存在相应的宗教观念而消失,或因有相应的宗教观念而显得完善”[3]。故而,他认为要建立理性主义道德教育,就必须找到宗教观念的合理替代物。通过对宗教本质的分析,涂尔干找到的这个替代物就是社会。于是,用社会代替宗教成为涂尔干建构道德教育思想的逻辑出发点。

二、涂尔干纪律精神思想的主要内容

涂尔干致力于建立纯粹理性主义的道德教育,认为“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可以说有两种存在,……一种是由仅仅适用于我们本身以及我们个人生活事件的所有心态构成的:我们称之为个体存在。另一种是一套观念、情感和实践体系,……它们是、道德信仰和实践、民族或职业传统以及各种类型的集体意见。它们的总体构成了社会存在。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形成这种社会存在”[4]。而且,“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生活领域的起点,就是集体生活的起点,换言之,只有在我们作为社会存在的意义上,我们才是道德存在”[5]。涂尔干据此提出了道德三要素,即纪律精神、对群体的依恋和自主或自决。其中,纪律精神是首要要素。

(一)纪律精神是什么

涂尔干认为,必须把道德看作一个事实,否则就不能明白道德应该是什么。作为事实的道德属于义务领域,“是由预先决定行为表现的行动规范体系所组成的。这些规范规定着一个人在既定的情境中应该怎样行动;举止得当,就是从良知上服从。”[6]道德规范规定着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就像具有限定性边界的模具框定着人们的行为。而且,道德规范之所以能够限定人们的行为,是因为规范之中包含着权威观念,而正是这种权威观念使道德规范具有了真正的力量,当人们的欲求和需要变得过度时,这些力量能够产生对抗的作用。而这种权威观念是什么呢?涂尔干认为它是社会,“不仅社会是一种道德权威,我们还完全有理由认为社会是所有道德权威的典型与根源。”[7]

涂尔干指出,“在道德生活的根基中,不仅有对常规性的偏好,也存在着道德权威的观念。进一步说,道德的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两者的统一性来源于一个更为复杂的、能够将两者都涵括在内的观念。这就是纪律的概念。”[8]纪律能够使行为在确定的环境条件下重复出现,而权威又是纪律出现的前提和基础,“常规意义与权威意义构成的只是一种复杂状态的两个方面而已,我们可以把这种状态称为纪律精神。这样,我们便有所有道德气质的第一个基本要素,即纪律精神。”[9]在涂尔干看来,纪律精神就是一种道德气质,是类似于道德性情的存在物,培养儿童的纪律精神是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纪律精神有何功能

涂尔干认为,对于纪律的功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他特别批判了边沁和功利主义者只看到纪律中“恶”的方面和把纪律作为苦行主义的概念。在他看来,纪律精神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对集体和社会而言的使其维持有序状态的功能,二是对个体而言的使人性完善的功能。

他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存在,它是为了社会而被制定出来的。道德的所有设计都是为社会而存在的,在此意义上,道德就是一种纪律,是一个广泛的禁忌体系,道德的目标就是限制个人行为的范围,使这些行为正常地发生,以维持社会的有序发展。这正如涂尔干自己所讲的那样,“只有当我们限制某些倾向,压制某些欲望,减弱某种趋势的时候,行为才能成为合乎道德的行为。与此同时,就像关于某种相对确定或一成不变的事物的所有规范,都凌驾于所有个人变化无常的特性之上一样,就像道德规范比其他所有规范都显得更稳定一样,学会合乎道德地行动,也就是学会有秩序的行为。”[10]所以,道德规范就是一种这样的力量,它可以对人们过度的激情、冲动和欲望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使人们正常的行为反复出现,进而使集体和社会处于有序状态。

涂尔干认为,“纪律是有用的,不仅对社会利益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因为没有这种工具,常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而且对个人自身的福利来说也是有用的。”[11]在他看来,纪律是人性本身所需要的,人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个人的存在不可能不顾及他人的存在而无限扩张自己的欲望,纪律能够教会人们怎样按捺个人的欲望,并为他的各种各样的渴望确定限度,而这种限制是幸福和道德健康的条件。而且,通过纪律,个人才能学会自我控制,没有这种自我控制的能力,个人就不可能成为他自己的主人。正因为纪律或规范可以教会我们约束和控制自己,所以规范也是解放和自由的工具。涂尔干认为,规范与自由并不是两个彼此排斥和对立的概念,而且,唯有前者,后者才有可能,所有的自由都是规范的结果,通过道德规范实践,人们养成一种能够支配和规定自身的能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纪律精神促进个体人性完善的价值和功能才能展现出来。

(三)怎样培养纪律精神

对于怎样培养儿童的纪律精神这个问题,涂尔干是从分析儿童的心理特点着手的。他认为,儿童心理的最大特点是不稳定性。儿童心理的这个特点跟纪律精神所要求的常规性是不吻合的,他说,“在儿童的出发点与必须把他引领到的目的地之间,有多大距离啊:一方面,是心灵无休无止的运动,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变化多端、瞬息万变,是一往无前、竭而后止的情绪性的行为;另一方面,却是对常规行为和节制行为的偏好。”[12]但他又发现儿童身上有两个与生俱来的本性,即受习惯支配的特征和易受暗示的特征。正是有了这两个特征的存在,才使得儿童纪律精神的培养成为了可能。而且,学校已经预先为儿童设定了一套行为规范体系,如按时上课,必须完成功课等等,这些构成了学校纪律。正是通过对学校纪律的实践,儿童才养成习惯,学会尊重教师的权威地位,这样,我们才能够给儿童灌输纪律精神。涂尔干又指出,儿童的道德构成依然脆弱易变,不能够充分地面对义务纯粹严格的那一面。因此,把规定儿童行为的规范与道德制裁联系起来就成为必要。而作为道德制裁的手段一般有两种,即惩罚与奖赏。

涂尔干认为,“为纪律赋予权威的,并不是惩罚;而防止纪律丧失权威的,却是惩罚,如果允许违规行为不受惩罚,那么纪律的权威就会逐渐为违规行为所侵蚀。”[13]为了维护纪律的权威,就必须合理地运用惩罚。首先,涂尔干反对对儿童实施体罚。他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在儿童身上激发出一种人类的尊严感,而体罚却是对这种感情的亵渎,会使人陷入道德混乱之中。他还通过回顾体罚在制度化学校中的发展历程,发现惩罚会随着文明水平的上升而得到增强,目的是为了追求文明传播的效率,而要消除它,学校就必须增加开放度,接受公共良知的监督。另外,涂尔干提倡指责式的惩罚,认为惩罚中包含的指责才是它存在的真正理由。其次,涂尔干认为,教师运用惩罚手段时要果断、明确,决定一旦作出就不能更改,教师的优柔寡断会使儿童对纪律权威产生怀疑;教师在运用惩罚手段时要谨慎,既不能感情用事,鲁莽冲动,也不能对儿童的过失行为无动于衷,因为这既无助于维护纪律的权威,又不能触及儿童的心灵;同时,教师要少用惩罚手段,他说,“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倘若没有少见的例外情况,就不应该进行大剂量的惩罚;惩罚的影响只能通过人们明智地稀释惩罚而得到强化。”[14]

与惩罚不同,涂尔干认为奖赏主要是作为激励智力的手段来使用的,而不是作为激励心灵和性格方面的手段,它是智力文化的工具,而不是道德文化的工具。用酬报天才方法来酬报道德功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对于道德来讲,奖赏更体现为一种情感表达,“在一种内心平静的状态中,在德性带给我们的那种尊敬感与同情心中,以及由此产生的惬意中,人们才能发现对德性的真正奖赏。”[15]教师对那些天资不高但却努力学习的学生表现出爱心和友善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

三、涂尔干的纪律精神思想的道德教育启示

反思我国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的现实,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以及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不能不看到,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人们对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大公无私、无私奉献、道德理想、理想人生等等都讲得少了”[16],而更注重个人的利益得失以及物质享受;另一方面,我国在经历了过分强调集体主义的历史阶段后,西方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尤其是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在国内得到了热捧。在这种社会现实背景下,传统的道德秩序受到严重冲击,道德失范现象增多,致使整体社会道德状况滑坡。为此,学校道德教育中注重培养儿童的纪律精神,重树社会良好的道德秩序,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学校教育要重视儿童纪律精神的培养

涂尔干认为,学校犹如一个小社会,各种关系都存在。在他看来,教育就是促使年轻一代社会化的过程,学校就是儿童社会化的理想场所,通过学校生活来增强儿童身上的社会存在性。在学校里,班级就是儿童生活的“小社会”,每个班级都有班级规章制度,儿童纪律精神的培养首先来自对班级纪律的遵守。儿童遵守纪律不仅维持了班级的正常运转,而且对于他们自身人格的完善有利,可以培养其自我约束能力,使其成长为自主自立的人。当前,我国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实践使得道德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教师往往把纪律仅仅理解为是一种从外在约束儿童的手段,而忽视了纪律本身所具有的促进儿童人格完善的功能。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必须了解纪律精神本身所具有的双重功能,从促进儿童社会化和促使其人格完善的双重目标出发来培养儿童的纪律精神。这“给当今学校道德教育效率低下的问题带来了新的出路——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基本道德力,即道德的基本要素纪律的培养上”[17]。

(二)恰当处理纪律精神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纪律往往以维持课堂秩序的面目出现,整齐划一的教学设计抹杀了儿童的个性。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要发展儿童的个性,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纪律精神培养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呢?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纪律精神和个性发展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纪律精神有助于个性的完善,个性发展有助于纪律精神的养成。另一方面,纪律的制定和实施要尊重儿童的个性,既要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个性健全的人的培养,纪律只能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而已。

(三)合理使用惩罚和奖赏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存在一种倾向,就是轻惩罚而重奖赏,这从目前中小学盛行的“赏识教育”“愉快教育”等中可见一斑。而当前由于个别教师对儿童实施惩罚教育过度,致使儿童身心受到伤害的极端事件频频出现,使得教育部门对教师的惩戒权作出了种种限定,以致于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功能不能得到发挥。当然,仔细考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扬奖赏抑惩罚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其缘由和依据,但惩罚和奖赏作为教育方式,有其适用的范围和限度,使用不当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师在教育中要慎用惩罚和奖赏,并不是惩罚越多,儿童的纪律精神就越强,也不是奖赏越多,儿童的积极性就越高,要做到当罚则罚当奖则奖,这个时机如何把握依赖于教师自身的教育体悟和教育智慧,以及对儿童个体的认识。另外,教师还要掌握惩罚和奖赏的“度”,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对不同儿童作出适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Emile Durkheim.Moral Education:A Study i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M].New York:Free Press,1961:101.

[2][4][5][6][7][8][9][10][11][12][13][14][15][法]爱弥儿·涂尔干.道德教育[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208,50,21,68,27,29,37,39,100,123,145,150.

[3]戚万学.冲突与整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78.

第7篇:生活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纪律;结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49-02

班级依靠纪律来运转,而纪律又通过班级来展现,一个拥有纪律的班级是可贵的,因为他们懂得纪律对集体的重要性,依靠纪律来使班级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心,同时依托于纪律来实现教学也是教育不断进步的前提,以一个有纪律的集体来前行将会取得与其他教学不同的巨大成功。同时班主任通过纪律来了解班级学生,在纪律的作用下使得班级凝聚成一个整体。

1.纪律的重要性

班级是一个大集体,以班主任为主各个班干部为辅以及其他同学共同构成一个大家庭,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也应该具有自己的纪律。"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注重纪律的集体必定是一个成功的集体,依靠纪律可以尽量让同学取得公平,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能够一条一条罗列出来。古时的军队讲究急行如风,步合一致,可百战,这就是纪律的重要性,具有纪律的军队能够百战百胜,三国时期的曹操在行军途中也有严令新军途中要秋毫无犯,违者斩,可见纪律是多么重要。

班级在纪律的作用下可以更好的运行,以纪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以纪律来约束学生的道德思想,以纪律来调配劳务等等。纪律在一个班级里可以说是一种规则的体现,在纪律的调控下可以使班级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同学们也能够相处融洽。

2.如何让纪律与教育结合

学生在班级里学习需要依靠纪律来约束,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依靠纪律来使自己的教学能够较好的施行下去,依靠纪律学生能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学习氛围比较浓厚的环境,而老师也能在一种比较安静的环境里认真的教学,而不是在课堂上反复不停的强调纪律,这不仅比较花费课堂时间,同时也会扰乱老师的正常教学,并且也会造成教师思维不连续,无法与前面所讲的知识融合。

在纪律的作用下,同学们往往能够学的更好,以我个人在做班主任的生涯中的看,学生就需要在学习中拥有纪律,教育教学需要纪律,也只有纪律才能让教学正常进行下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拥有自觉,因此维持纪律是一个班级、一个集体稳定发展的前提。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纪律与教育能够相互融合、相互包容,以纪律来调控教育可以在不失学习的条件下让教学活动更容易的开展,甚至于能够在纪律的条件下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听的认真,什么事都怕认真,学习也一样,纪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以纪律为依托进行教育可以让同学们学的更加出色。老师不必用多余的时间去让学生适应刚刚下课的心情,也不必再临近下课的时候躁动不安,因此以纪律配合教育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取得进步。

3.做好班主任

很多老师在做班主任的时候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包括学生的也包括自己的,每个学生都不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生观等等,但是他们在学校都是学习和汲取知识,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个时候班主任的作用就开始发挥出来了。

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班主任应该施以帮助,而这个问题又包括生活、学习、心理等等,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其实是很茫然的,他们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同时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下也会变得比较的压抑,这时班主任应该主动去与学生交流,但是也要注意交流的方法。很多时候学生对于班主任的态度是比较恐惧的,在先天的心理暗示下,学生遇到班主任一般都会隐藏自己的天性,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的去和班主任反应,如何取得学生的信任与认同感是班主任取得个人成功的第一步。

做好一个班主任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学习好,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交流是作为班主任的基本手段,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同时也能够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以一个朋友的角度来与学生交流,平等的谈话往往能够使学生等到一种尊重,这会使他们为了得到这种尊重而不断努力学习来增强自己在班主任内心的存在感,通过交流也可以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以交流的方式来让学生取得自身认同并且不断的进步。

4.班主任与纪律的关系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人物,纪律又是一个班级存在的必备条件,当两者兼得的情况下,这个班级才能蓬勃发展,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态度来面对学习中的苦与乐。班主任需要通过纪律来让学生们明白自己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同时也需要通过纪律来让学生知道班级是一个大家庭,不容许他人的恶意破坏,通过纪律班主任能够更好的调控学生与学习的关系,并不断的以纪律来约束学生以一种正常的学习方式来获得成功,可以说纪律就是班主任的天平不偏不倚,既不让好学生吃亏也不让坏学生开心。

纪律不是空谈,是需要切实施行的,没有施行的纪律就像个笑话,因此作为班主任就需要去维护纪律的公平公正,要做到不偏不倚,不能让纪律变成空话,班主任依靠纪律来施行教育,同时纪律也在通过教学展现它的作用,以纪律的约束性来作为教育的前提才能让学习变得更加的可控。

5.学生与纪律的关系

第8篇:生活纪律教育范文

警示教育片《警鉴高悬》观后感

近日,单位组织全体民警观看了《警鉴高悬》警示教育片,充分运用发生在公安民警身边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把警示教育贯穿于纪律作风教育的始终。大力开展素质养成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以贯彻落实《纪律条令》为契机,从小利、小礼、小廉、小耻教育抓起,从培养民警的社会正义感着手,注重加强以“忠诚、勇敢、奉献、为民”为主题的业务操守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是全国公安机关第一部规范警察纪律行为的规章,对于加强公安机关队伍正规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更好的履行职责。从刚开始应付学习到现在变为主动学习,从刚学习时存在畏难情绪到现在变得胸有成竹,《纪律条令》在我眼中从 “紧箍”条令变成了“宝典”条令。我觉得每一名人民警察都应该认真学习《纪律条令》,从而更有效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更好地文明执法、依法办事。本人针对条令进行逐条学习,深刻的领会了条令精神实质,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执法、守法意识。现谈谈我几点的学习体会:

一是牢记“严”字,做到“警钟长鸣”,才能守住执法的底线。思想重视,把学习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充分认清《纪律条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来公安队伍内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不仅给公安队伍全面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而且也损坏了人民公安的形象。如果发生违法违纪,从单位的角度看,直接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损害单位的荣誉和形象,从个人角度看,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纪律条令》实施以来,对我们平时在对一些小的违法行为查处过程中、对自己日常工作中、在服务群众时及作为民警个人的言行、举止、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管理,虽说处理相对较轻,但对我们平常的生活、工作有作不可忽缺的作用。因此,我们每个同志要充分认清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纪律观念,以对单位、家庭、自己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纪律条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二是牢记“心”字,做到“敬业奉献”,才能保持一颗良好的执法心态。“心”就是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带着一种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进行工作,尽最大努力完成好本职工作。“心”还要有一颗敬业之心,兢兢业业投身工作,在《纪律条令》的保护下实现公正执法和服务民生。我认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并不在于一味地去追求金钱,而在于自我的价值能否得到实现。具体来讲就是在一个单位,你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工作能力等能否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接纳,在这种环境里,工作和生活是否快乐,你的工作潜力有没有全部被发掘出来。公安民警应借《纪律条令》颁布实施之机,对自己人生追求来一次重新定位,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多做一点实事、好事。

三是牢记“小”字,做到“公平公正”,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执法习惯。好习惯和坏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形成的,作为一名执法者要以“公平公正”作为自己每一次执法的要求,在整个《警鉴高悬》故事片,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都是从第一次违法开始而一步步走了犯罪之路,这样血的教训确实让警示。因此说,培养良好的纪律习惯,就应该从“小”字入手,违反纪律的事情再小也不做,事关纪律的事情一点也不能含糊。个别同志由于没有养成时刻遵守纪律的习惯,在关键时刻没有把好方向刹住车,最后滑向犯罪的深渊。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三个一样”:一是领导在与领导不在一个样。我们有的同志当单位领导在的时候比较注意遵守纪律,当领导不在的时候,就不那么注意,甚至还背着领导做违反纪律的事情。大家应该懂得,我们遵守纪律既不是领导强迫的,也不是做给领导看的。这是作为人民警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单位外和单位内一个样。一般来说,我们在单位内比较注意遵守纪律,但离开单位后,有的同志就淡薄了纪律观念,放松自身要求,尤其是我们工作时间之余和出差在外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这个方面。我们要明白,执行纪律不分单位内外。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要严格遵守纪律,这是我们人民警察具有高度自觉性的具体表现,也是我们大力提倡的道德行为。三是单独行动与集体行动一个样。相对来说,在集体的组织领导下守纪律比较容易些。单独行动时,没有领导和周围同志的监督,完全靠自己管自己。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处处按纪律规定办事,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遵章守纪的好警察。

第9篇:生活纪律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小班 常规纪律

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纪律,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纪律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而言,建立良好的常规纪律会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就要建立良好的常规纪律。在小班的常规纪律培养中,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更加注重幼儿的全面性与个别性,采用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这更有利于幼儿各项常规纪律的培养及形成。

一、良好的师幼情感是前提

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纪律的前提。小班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心理上不适应,会让幼儿感到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这个时候,老师要用爱安抚幼儿情绪,让幼儿信任、喜爱老师,从而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弱,对于不会做的,教师要有耐心的手把手的教,让幼儿感受到温暖,对老师不再存戒备心理,从而与幼儿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基础,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纪律。

二、常规纪律培养统一性是基础

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纪律是在不断的巩固中建立的,这就要求班上老师的教育方法、教育要求统一。如果常规纪律训练时,老师们的方法、要求不相同,期望值存在差异,会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幼儿搞不清楚到底要怎么做,长期下去,会使幼儿养成散漫的习惯,不利于幼儿常规纪律的培养。因此,老师们要多在一起讨论、沟通,尽量使教育方法、教育要求保持一致,结合班级幼儿实际制定各时期的重点培养目标,做到常规纪律培养的统一性与连续性。同时,幼儿常规纪律培养要注重过程的连续性,既包括老师对每个幼儿的整个要求一致,还包括每一个老师在一日活动的不同环节要求一致,不能随心所欲。

三、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是重点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幼儿的思维形象性强,具体形象的要求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一个活动后是幼儿喝水用点心的时候,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你推我挤的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剪下脚丫图后,把它们贴在水桶前面。先使他们产生好奇,从中还可以在此跨步游戏走,结果没出我的所料,幼儿特别的感兴趣,一个个抬着小脚合着脚丫在上面走,没有了你推我挤的现象了,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

2.通过故事、儿歌、比赛等形式加强幼儿常规纪律。幼儿比较喜欢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比赛、朗朗上口的儿歌等,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选择一些适宜的儿歌等,加强幼儿常规纪律的培养。如培养幼儿吃东西前要洗手的习惯时,可以让幼儿一边洗手一边唱儿歌:我是一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先去洗洗手,要是手脏别碰我。这样幼儿自然的就领悟到吃东西前要洗手。幼儿对比赛的激情也很高,老师可以通过举行有教育意义的比赛培养幼儿常规纪律,如吃饭比赛,比一比哪个幼儿吃饭最快最干净,并设立相应的奖项。这样的比赛,既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纪律。

3.通过教师自身为幼儿树立榜样。老师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举一动都会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小班幼儿年龄小,老师的一些习惯或话语都会给幼儿的常规纪律带来不良影响,比如幼儿午休时要求安静,老师却在接电话,这样幼儿也会和其他小朋友说话,如果午睡时安安静静的,想说话的幼儿也会打消念头的。可见,老师要严格要求自身,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4.通过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为此,我在班级墙上设计了五大块内容:积木不掉地、饭粒不洒地、午睡不嘘嘘、盥洗有秩序、活动期间不打闹。让每一位幼儿准备一张全身照,在此我又设计了一些公主裙和王子装。因为女孩子一般都很喜欢漂亮的公主裙,来秀一把自己;男孩子一般都喜欢王子装,来表示一下自己的帅、酷样。所以我抓住他们的心里特点设计了这些服装,在表现棒时给他们贴一条裙子或一套王子装,张贴在五大块内容中。就这样引起了宝宝们的兴趣,在无形中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四、家园配合是关键

幼儿常规纪律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老师与家长要形成教育合力,做到家园同步,这是幼儿常规纪律养成的关键。对家长来说,小班幼儿刚入园,他们比较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老师可以通过家长接送幼儿的时间,简短的给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并对家长提出有关幼儿常规纪律养成的要求,如养成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等习惯,只有做到了家园配合,才能巩固良好的常规纪律。

总之,幼儿常规纪律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幼儿良好的习惯要在不断地练习中才能养成并稳定。作为幼儿老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给幼儿营造自由、和谐的成长空间,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