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教学范文

数学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教学

第1篇:数学教学范文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通过一学期的辛勤工作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全部教学内容,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本学期我所任教的六(2)班在学校组织的月考中数学成绩在年级组中第一名。

二、采取的有效措施

首先,开学之初,我认真钻研了教材、研读了教学用书,仔细研究了教材重难点及注意点和关键,了解了教材前后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了班级情况,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思想动态,家庭情况及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情况。针对了解的情况,写出了符合班级情况的教案,并注意分析了上课得失,并适当写上了课后小记,以便知识的弥补和信息反馈。认真上好了每一节课,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业。在课前,我总认真熟记教案内容,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并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各个方面,努力提高了随堂课的教学质量。课后,我总是留给学生适量的适度的练习题,对学生的作业,我做到了认真及时、全批全改。有的还适时注明批评,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做好每一次的单元测验与课后辅导工作。

本学期教学工作中,教学完每个单元,就立即反馈检测,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单元测验,测验后我认真做出成绩单,对学生成绩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及时找出原因做相应的处理。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第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现如今办公室、家庭都有电脑了,我注意利用电脑进行学习。在上教研课时善于从网上搜集各种教学信息,比如在教学“位置的确定”一课时我看了好多网上发表的教学设计、课件、说课,还看了网上的示范课录象,根据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我的教案、课件。课上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得到了教研组同志们的好评,并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注意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在课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要加强师生交流,语言还得更有激情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呈现出的新经验、突出的特点

回顾自己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觉有优点更有失误和不足。要说优点,那就是我的经验是要提高数学成绩必须做到:

1、将学过的数学公式,性质、概念等必须让学生熟记。这样才能运用它们准确解答数学题,正确解决数学问题。如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周长公式,体积公式、还有利息公式、出勤率、比例尺等,又如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必须让学生记会。,

2、学好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前提。学生只有夯实了基础知识,熟练了基本技能和解题技巧,才能解答稍难的应用题,也才能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且能做到一题多解。

3、通过“兵教兵”形式将有关的数学知识适当过关,这样有利于提高数学平均成绩。如本学期解方程,解比例、简便运算等知识是必考的知识,就得人人过关。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用亲切,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数学,也才能提高数学成绩。5、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四、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原因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实践力度不够,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对培养优秀生的拔尖工作和中等生的培优的工作做得欠缺一些。

3、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不足,缺乏与家长的交流。

4、对个别学困生的辅导还不到位,进步不明显。

第2篇:数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活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他所著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种提法,是符合数学教育发展要求的,在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非常必要。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与同仁共勉。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他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

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思考积极的教学方法

第3篇:数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渗透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最初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这样,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人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数学正是研究各种抽象的“数”与“形”的模型结构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一门学科。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观当下的数学教学,由于过于关注对数学知识的积累、数学技巧的训练等,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和气度一点点地被剥落和丧失,并逐渐成为数学教育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因此,“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成为我们数学教育须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数学教育现状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而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素质。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可以提供学习专业技能所必须的基础知识,比如获取和利用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等,同时可以增强基本技能,提高思维能力,提升个人品质等。目前数学基础课教学内容是成型的、经过逻辑化的、封闭的数学知识体系。教育部从1995年开始就起动了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工作,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热潮此起彼伏。同其他自然科学课程相比,数学课程内容的更新改革似乎特别困难。这其中除了长期形成的数学传统之外,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往往强调数学知识传播的连续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推理。数学的抽象性与严谨性,使得不少学生觉得数学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学习起来很吃力,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心理,对学习缺乏热情,甚至讨厌数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数学无用”,没有必要多学。面对这样的困境,有些学校采取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期望以此来摆脱窘境。但数学不仅仅是一些演算规则和变换技巧,它的实质内容是让人终身受益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知识作为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如果被删减了,那又如何来体现呢?

2.数学文化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数学文化”,现在还没有具体的定义,但目前关于“数学文化”一词,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解释,则是除这些以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因此, 数学文化的基本内容既包括“知识性成分”和“观念性成分”,又包括超越数学自身意义的作用于社会各领域的那些因素(如解读世界等),还包括社会各领域作用于数学并且沉积在数学文化中的那些因素(如民族色彩等),其构成如下图。

3.数学文化教育的意义

数学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不但拥有独特的数学内容,而且“拥有广泛的超越数学自身意义的因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介入数学文化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的东西总是使人愿意欣赏,使人留连忘返。数学作为一门艺术,就好比画家画画一样。画家的画给人以美感,让人陶醉。同样数学家的定理、公式也以美的方式呈现给人们。数学的美贯穿于数学的各个方面,比如:数学符号、数学语言、数学表达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数学以美的形式表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数学,享受数学当中领悟数学;让学生在对美的追求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通过数学史的讲解,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更可以提高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能力和对数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当然,渗透数学史教育并不是单纯以历史为目的,而是为了促进数学教学,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重点。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针对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迷茫,不知数学从何而来又向何去,从而对数学失去兴趣的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讲解的方式,尽力交代清楚数学知识背景、出处和数学知识产生过程,以及它们对数学和其它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应用。教师应通过告诉学生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原始创新;通过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去处,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数学基础课由于它在专业中的基础性位置,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思想。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情感等素质教育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学生实施能动的心理和智能的引导。因此,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上,不应单纯介绍数学知识。例如讲解概念时,教师应着重讲清概念形成的背景;讲微积分部分时,应突出变量的数学思想;讲概率统计部分时,应理解不确定现象的数学规律,等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4.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数学基础课教学既要为培养具有原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人才这一目标服务,又要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传播数学文化。那如何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基础课的教学中呢?

(1)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单一讲解或学生自学。但是“数学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所以以前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文化”的内涵美。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充分体现“数学文化”的内容,如采用多媒体上课的模式,让学生通过图片或视频去领略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上网查找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人文知识,让学生通过自习,了解该知识体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

(2)教学内容中多角度地结合体现数学文化

例如概念的讲解本身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可以引用数学史中一些相关的趣事逸闻,抓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这一心理特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和思维,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古人的聪明智慧。这样既可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又可增强学生探索数学的欲望,增加学生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

文化源于生活,又反过来影响生活,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数学与其他学科、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最值的应用、微分方程等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许多物理、化学、生物、日常生活等现实模型,构建数学模型,用数学知识处理模型,再回到现实解决模型。如此,学生可以充分体验数学的实用性,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3)改变作业形式

中学的新课程中增加了一定数量的阅读与思考材料,开辟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与应用”等拓展性栏目,为有兴趣、有特长、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教师可以借鉴中学教学中的优点,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促进知识的交流,使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世界,还要拓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

总之,教师必须摒弃过去那种简单的“灌输”和“训练”的数学教学,而应更注重将数学文化有机地整合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通过各种的途径,形式多样地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教师应以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精神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和精神,实现“以数学来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钧.关于对职校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想法.成才之路,2007,(34).

[1]王新民,马岷兴.新课程中“数学文化”的含义诠释.教学与管理,2006,(9).

[2]顾沛.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及其中的素质教育.理工科通讯,2006,(9).

[3]方艳溪.大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文化教学探究.数学通报,2009,(9).

第4篇:数学教学范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加速知识的接收、贮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要使学生感到数学认识活动是种轻松的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和思维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实践也证明,爱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把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矫正学生对数学恐惧心理的突破口。愉悦感是积极情感的心理表现,具有主动积极学习的倾向性,它是数学学习最佳心态的催化剂。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愉悦感,学习起来就会兴趣十足,积极主动,思维机制的运转就会加速。心理学告诉人们:严谨作风会迁移到教学活动中去,而数学教学活动又能形成严谨的作风,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报导过程。解题过程中,必须思路清晰,因果分明,牪辉市韻有任何遗漏与含糊之处,重视解题后的回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分肯定学生的一点一滴成绩,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一种独特的成功快乐和自我欣赏与陶醉,因为成功感是学习的“内动力”,是促使创造性思维引发的巨大精神力量。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进取心态。

反思起我们目前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到学校来,诚然是需要接受若干现成的知识,学会老师传授的解题方法,但若止于此,则是远远不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尽快走出“描红”天地,这就必须教师能在教会知识的同时,刻意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耐,主动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学会创造、有所发现的本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数学工作者并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当作自己的“翻录磁带”,学生回答问题如果不和自己的备课笔记一致的,则一概不予肯定;考卷上有主观题是虽有独见,但不合“标准答案”,也照样扣分不误。在这样的教育下,迅速的学习怎么会有主动性与创造性?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新教育大纲(2000年新教材)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为学生营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而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那种“仓储式”的人才已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课堂教学要不断扩展自身的功能,努力使知识到传播、信息的辐射跟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学生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各种媒体中获得的,因而,作为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如何去选择信息,把信息变为知识,使学生能在课后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里纲举目张,触类旁通。从而能够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活动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笔者曾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规定“上课答问、提问时不必举手,答案可以突破老师现成的结论”,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有时课堂就像一个“大茶馆”,学生学的主动性大大激发了教者教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也更加有活力、有生机。

第5篇:数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应用;探索;实践;实用;乐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86

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欧美相继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场教育革新运动中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的新教育思潮。也出现了一批新思潮的代表人物,其中以教育家蒙台梭利最为典型,他还设计了新的教学模式并与旧教学模式相对照:

随后,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意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也出台了各具特色的课程实施方案,可以说课程改革已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热点。国家教育部也当机立断,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用较短的时间研制出一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于2001年6月向全国颁发了文件,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与试行,而且在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有一条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数学这一学科来讲,这就是要求我们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

数学这门课程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枯燥、单调、乏味。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什么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数学呢?据一项研究发现,学生是否对数学有兴趣,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数学内容是否对自己有用,包括在生活中、数学中和其他学科中等。而且这种现象随年龄的增长更为明显。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数学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认识数学的用途,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所以,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就必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这就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切入点,恰当地引导。笔者就是从运用数学的角度来进行数学课教学的,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特别足。那么,如何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呢?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了解数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并能恰当地处理好它们,这样才能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行高效的教学。

一、数学的特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它的基本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 高度的抽象性

恩格斯在他的经典论断“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中指出,数学的内容不是在头脑中凭空构思出来的,而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抽象出来的。我们知道,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是一种抽象能力。它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而且是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因此,通过数学学习,培养抽象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例如,进行相交线的教学中,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右图,平面上有A、B、C、D四个村庄,为解决当地缺水问题,政府准备投资修建一个蓄水池。

(1)不考虑其他因素,请画出蓄水池H的位置,使它与四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小。

(2)计划把河中的水引入蓄水池中,怎样挖可使开凿的水渠最短?说明理由。

本题就是看你能否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抽象出一个纯数学问题来,其实就是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题目,也是相交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充分体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性,自然就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逻辑的严谨性

逻辑的严谨性反映了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与逻辑结构的严密性。凡是数学结论的获得都要经过严格的演绎推理,从条件出发,根据公理、已证明的定理,按照正确的推理规则得出结论。在新的结论的推证过程中,要步步有依据,处处合乎逻辑要求。因此,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笔者问一个个子最大的同学:你一步最多能迈出多远?能通过今天的知识加以说明吗?然后,笔者给同学们一个问题:如果把ABC的三条边分别记作a,b,c,那么请说明:a+b>c,b+c>a,a+c>b。

本题是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来推导“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性质的问题,在于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行为的训练,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在学习数学时,严谨的逻辑推理是多么重要,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处处都要用到这种数学的逻辑推理思维。

3. 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一方面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几乎无处不碰到涉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问题,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研究中,出现了“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的趋势。数学不仅是它的内容,而且还包括它的思想和方法。同时,数学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工具。因此,向学生传授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的。

例如,在学习“利用二次函数性质求最值”时,笔者选了这样一个题:某公司要设计一种无盖的长方体包装箱,用一块正方形木板,其边长为1米,如何设计才能使这个包装箱的容积最大?请画出设计图。

此题在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自行设计方案,学以致用,体会数学知识用途之广,同时也强化了数学的应用过程,感觉到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确实离不开数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学生的年龄特征

中学教育的对象是十一二岁至十六、七岁的青少年,从思维发展的特征看,他们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以及经验方面的不足,在教W中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太高、太深、太广,而应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

例如,笔者在一本资料书中看到这样一道填空题:n名同学参加乒乓球比赛,每两名同学之间赛一场,一共需要进行 场比赛。这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难了,甚至无法下手了。笔者后来把它改为:5名同学参加乒乓球比赛,每两名同学之间赛一场,一共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10名同学呢?n名同学呢?这样,就把难度分散了,而且学生也容易找出规律来,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有潜力的,因此,一些较抽象、较深奥的数学初步知识,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

因此,在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之后,就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从实际应用中来传授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用性,体会到数学为学生毕业后适应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并且也是学习其他有关课程的工具。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有兴趣了。另外,从运用数学数学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还有以下几个优点:

1.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

通过许多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景来引入课题,并用新知来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原本乏味的数学课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易于接受新知。

2. 提供给学生充分实践、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在新教材中编写了大量的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就是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等来解决问题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不断地尝试用各种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也将与他人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加深了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积累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也养成了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勇于质疑、不怕困难等习惯,而这些习惯都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课题学习“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就需要学生分组合作,认真分析、思考,与同伴共同来完成,体现了团队精神。

3. 加强数学知识之间及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感受知识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篇:数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观念;教学目的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多是“传道,授业”,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

我们要灵活使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学生参与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地艺术。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通常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还是更多关注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体验快乐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你再好好想想!”“你怎么连这个问题也不会。”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地提问与答问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选择了消极坐等,课堂上的“听众”越来越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年级升得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愿“再好好想想”,也不是他们真的“连这个问题都不会”,而是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他们得不到仔细思考、判断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将答写的重点由激活学生思维偏向检查答案的正确与否,避免给反应迟钝的学生过大的压力,造成关注老师脸色比思考问题多的局面,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我们所说的训练,是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到两点:一是深钻全套教材,将每一课的训练内容,都置于知识整体结构之中;二是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教学的进度设计出训练内容。训练是以知识中最原始的基本概念为魂,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再现。在知识再现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对旧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个“新”,蕴含着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提示”,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朝着教师提示的方向去探索、去发现、去认识、去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发现的机会,有充分思考、探索、研究的时间,使他们都能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见解,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各自不同的思路,确定训练内容和方法。学生在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若干次错误或不完善的思考。教师则努力使他们在活跃的思维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长,数学能力随之逐步提高。把较难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使他们将难于理解的东西变得容易,达到通过现象揭示本质,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目的。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提出一个发散性问题,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不断地变化观察的角度和思维的方向,从而开阔思路,使思维更

加深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对前面的问题再次思索,激发学生的灵感,唤起学生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思维更加严谨、周密、深刻,这对于学生来说非常。使能力差的学生有消化理解的时间,使能力强的学生有发挥潜能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益。另外,质疑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学生积极思维,灵感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时给他们一个思索提问的机会,无形中又激起千层浪,为后面学习探索创造了良好的思维基础。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

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虽然不可能找到固定的模式,但是同仁们不断地摸索中一定可以取得突破和创新,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温晓娟.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年05期

[2]肖世兵.呼唤数学教育回归本质——读《数学教育教师为本》有感[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1年03期

[3]赵晓艳.美哉武邑中学,壮哉武邑中学![j].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1年05期

[4]万丽丽.浅议中学色彩教学[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5]魏从波.绿色的数学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年08期

[6]赵稼.多读书、多感悟、多积累——阅读教学的根本[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2期

[7]席卫权.国内普通中学艺术设计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第7篇:数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兴趣;兴趣氛围;挖掘教材;兴趣语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03-01

所谓兴趣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借助形象思维和富有激励、吸引式的教学方式,去调动学生的课堂情趣的一种方法。即指运用一堂课的思维情境及趣味因素,适时适度地创设课堂情趣,使课堂迭起,妙趣横生,从根本上改变数学枯燥无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让他们“有情“、“有趣”、“有得”是数学情趣教学的目的。

一、构建和谐轻松环境,营造兴趣学习的的空间

1、教师用爱和热情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相联系的,情感对学生的认识活动有很重要的影响。数学教学的情趣化,需要灵动、弹性和温情。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和幸福,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由衷敬佩和学习的热情。2、教师构建平等对话,尊重孩子的课堂氛围。爱护和尊重学生是情感交流的基础。唯有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和尊重,教师才能真正受到学生的尊敬。师生彼此的尊重,课堂上才能出现和谐气氛。老师要置身学生之中,一道探究、合作、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向自己质疑问难。3、教师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与教师相比,学生在年龄、阅历、认知、情感等多方面存在着差距。他们的思想单纯、想象丰富,情感却不深透、不稳定。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孩子的注意。

二、挖掘教材深度,呼唤真实的生命兴趣

1、模拟生活实例。如,我在教学中遇到这么一道题:平面内有n条直线,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证明:这n条直线的交点个数为。我首先让学生研究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某地区有n条直线型公路,在每两条公路的交点处设一个红绿灯,问:至多要设多少个红绿灯?由学生研究:何时最多?用怎样的数学模型研究?从而抽象出合理的教学模型:平面内有n条直线,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问这n条直线有多少个交点?再让学生探索问题的结论。可引导其实验探索:直线条数1 2 3 4 5…交点个数0 1 3 6 1 0…增加交点个数1 2 3 4 …从中发现规律,明确增加的原因,进行直觉猜想,最后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这个问题的研究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和强烈的问题意识都是十分有益的,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事实是科学研究中触发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2、结合多媒体。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数学的知识生硬灌输给学生,学生记住了大堆的概念,操练了大量的习题作业,但在他们走出学校后仍不知道数学为何物,数学有何用。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将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现象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充满生活的氛围。由于为学生虚拟出一个生活场景,从而引发了学生的生活联想,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积累,使之学习更主动,思维更活跃。

3、“提问――答写”。教师采用“提问――答写”策略,就是让所有的学生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快速写下自己的答案。答写为所有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同时促使所有学生都去认真地思考。当大多数学生写完答案,老师问“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时,由于前面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各自的“产品”,举手自然也就踊跃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将答写的重点由激活学生思维偏向检查答案的正确与否,避免给反应迟钝的学生过大的压力,造成关注老师脸色比思考问题多的局面,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三、进行思维训练,诱发学生的兴趣

1、差异练习

是指学生在解题时,由于思路不同会得到不同结论的练习。用结论的差异性诱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对差异的进一步研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一题多变,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适当变化题目的已知或结论,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3、一题多解,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进行一些适当的变式训练,不仅能巩固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能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教学语言的幽默趣味

第8篇:数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美学化;美学化教学

数学教学在有些人看来似乎与美无缘。一提起小学数学,他们总觉得那不过是1+1,好像数学无非是由一些枯燥的数字组成的算式,或是由一些简单的字母凑成的公式罢了,哪有什么美感可谈?由此,很少有人从美育的角度去研究小学数学,而数学教学日益对美育的影响也就成了不知属于谁的无名区。

一、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新课题———审美教育

虽然字母平凡,数字枯燥,看来似与美学相距甚远,但那些普通的石块,在没有精雕细琢而成为优美的雕塑之前,人们也不以它们为美的。数字与字母经过头脑的加工,美就会像万花筒那样变幻无穷。数学家韦纳指出:“数学是智慧的体操。”智慧通常闪烁美的火花,体操具有美的旋律,“智慧的体操”当然是“锦上添花”。华罗庚也称赞数学“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因而,古今中外有许多科学家愿为之花毕生的精力潜心研究。但很多学生却认为数学很枯燥、很难,只是因为数学是一门主课,非学好不可,才勉强为之。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还未领悟到数学中存在的美,另一方面也是在数学教学中不够注重美的教育,致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真正地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真的学好数学了。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加强美的教育,让学生在一开始接触数学时,就能感受到数学中的美。美,体现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仅是作业整洁,条理分明,思路清晰,富有逻辑。美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莫大于心灵的感受。学生遇到一道未尝做过的题目,开始有畏难情绪,但在教师指导和自己努力下,终于得到了答案。这时,学生会异常兴奋,也就是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所说的“”,这种“”就是“特别的审美情感”。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经常使学生得到这种“”“特别的审美情感”,学生就有可能喜爱数学,甚至偏爱数学。只有当学生喜欢数学时,他们才乐于开动脑筋,才有可能发展思维,学好数学。因此,可以说,审美教育是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起点和源头。

二、应当确立和把握数学教材本身的审美内容

数学的美在于能将模糊的、混乱的东西变得清晰、有条理。我们使用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就体现了这方面美的特征。比如教材列举10对矛盾,由浅入深,每册课本围绕一对矛盾展开,知识迁移接连不断,练习设计形式多样,通过对10对矛盾的探讨,能够不断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概言之,挖掘教材本身所包含的美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抽象美、形态美、逻辑美。数学常给人一种抽象的感觉,其实抽象本身就是一种美。它透过众多纷繁的事物,提取出最精华的部分,就如最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既可表示这些事物,又可表示那些事物,甚至还可表示大千世界。在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容。数学中的公式、定律、法则和性质等也很抽象,但它们都是经过千百题验证、多次反复提炼而得到的。这些抽象的东西在推导或演算过程中会变得异常神奇,像开门的一把把钥匙,如同法宝一样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满足。数学中的算式、计算步骤和环节都充满了美感。如带分数加法和减法,带有知识综合运用的性质,繁而不难。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处理好互化和进位、退位问题。例如分数部分分母不同时,需要通分;计算结果不是既约分数的需要化成既约分数,相加后分数部分有的需要化成带分数,并把整数加到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做减法时,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时,需要由整数部分借位等等。一句话,带分数加法和减法比较复杂,但我们觉得并不太难。如果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学生掌握得牢固,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会有多大困难。但应引导学生处理好计算中的每个环节。例如计算4(2/3)+2(5/8),其步骤如下:4(2/3)+2(5/8)=(4+2)+(2/3+5/8)=6+(2×8/3×8+5×3/8×3)=6+(16+15)/24=6+31/24=6+1(7/24)=7(7/24)教学带分数减法时,可适当分散一下难点。例如可先教学被减数和减数的分数部分的分母相同并且不需要借位的,例如4(7/8)-1(5/8)之类的题目。然后再教学分数部分需要通分但不需要借位的,例如4(5/6)-2(7/12)之类的题目;再进一步引出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需要借位的,例如,计算6(1/4)-1(7/8)之类的题目。总之,要适当分散难点,一步一步地增加计算的难度。这样,学生容易掌握。而这样的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是教学的形式(列算式、计算步骤以及重难点的处理)都充满了美感。再比如应用题,不管它结构多么复杂,但它都是由基本的数量关系组成的。如:路程=速度×时间,总量=部分量+部分量=每份数×份数,对应量=“l”的量×对应分率,……这些关系式看上去很抽象,但它浓缩了大量的内容,而且每一个关系式都可以互逆而派生出另外的关系式。也正因为可以互逆,才有助于解题正确与否的检验。因此,抽象是概括的美,并且也是理解的美。数学在形态方面特别能体现美。例如数字的递增:3,6,9,12……数字的递减:36,6,1/6,1/36……数字的排列组合:135,153;315,351;513,531……数学中的算式:这些数字和算式都能引导学生从它们的变幻中寻找规律,从而发现它们的形态美。还有,形体的变迁和变换,可引起学生思索、寻找解题的最佳方法;图形的对称和对应,能帮助学生理解,开拓思路。数学的各种形态,给人以美感,它们新鲜醒目,简洁明了。学生如果认识、把握了这些形态,也就能够慢慢地认识、把握数学中的形态美,为他们喜爱数学、学好数学奠定基础。数学离不开思维,其中所体现的思维美也即逻辑美。教材从一开始就注意用比较和抽象或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如把具有共同特征的物体放在一起,把不同特征的物体区别开来,然后通过数各类物体的个数,最后抽象出数。再如,因为5>4,4>3,所以5>3,等等。这些思维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之中。随着年级增高和知识的扩宽,学生的思维也更丰富、灵活,他们可以将学过的知识和抽象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等加以灵活运用。如:(99×125×1990)÷(375×33)=(99×125×1990)÷(125×3×33)=(99×125×1990)÷125÷99=1990许多像这样的计算习题,只要进行逻辑思维,美也就在其中了。应用题教学,可以用分析法进行思考,也可用综合法进行推理。至于六年级的应用题,思考的方法更加多样,常常既可用分数应用题方法解,也可用比例方法解,甚至按比例分配基本应用题解。思维的灵活多样能为学生开拓思路,数学中的逻辑思维集中地体现了数学的美,因而也是最能吸引学生的。

三、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完善和扩展学生的审美体验

美需要在各科教学中体验。小学阶段学习数学不像学体育、美术那么轻松愉快,也远没有音乐、语文那么富有感染力,这就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美感教育,追求美学化的数学教学,使数学的课堂教学富有吸引力。为此,教师应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几方面审美条件,同时考虑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特点以及好动、好学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认识需求,提供适合他们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经常体验智力活动的愉快,享受成功的欢乐。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刚进校的学生算算术喜欢摆弄两只手,因为幼小的儿童还不能把数与形完全分开,做算术时总希望寻找适当的“形”来帮助计算。因此,他们的两只小手自然就是最方便、合适的替代物了。用双手帮助计算,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不能不称之为最优方法。因为学生还可利用它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从中获得成功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用手势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既动手,又动脑。如教师用手势表示一个数,让学生用两只手分解。再如,教师打出手势表示一个数,让学生也相应打出手势凑成十,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化了,并且运用起来也方便、省时,可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同时这也改变了课堂教学通常的习惯,变有声为无声,使动静结合,使无声胜于有声。学生很感兴趣,精神非常集中。通过一段时间的操练,学生逐渐能将数与形分开,自然也不必再借助双手计算了。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采用这样一种手法:如果要表扬某个学生,就让大家为他鼓掌,“比3多l下”“比5少2下”等等。这种“计算鼓掌法”一举多得,既表扬了某个同学,又让大家动手动脑,同时也借此调整一下课堂气氛,学生学得非常开心。他们好动,可让他们摆学具,就是摆弄简单的火柴棒,也能学会数的分解与组合。如果拿7根火柴棒随便让他们摆,便会摆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图案。这时如果引导得好,让学生领会数学的作用,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由有趣变为乐趣。洛维契克在《学习与兴趣》中谈到“魔力圈”问题。他说的“魔力圈”有两种情况:一是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另一种是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正如人们常看到的现象,有的学生讨厌数学,根本没兴致学数学,结果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越学越不好;而有些学生喜欢数学,拿到题目就想做一做,试一试,不懂的地方硬是想法弄懂它,结果这也通了,那也通了,一通百通,越学越好。课堂教学应设法引导,让那些陷入学习上的恶性循环“魔力圈”的学生用力扳住车轮,并逐步往良性循环的“魔力圈”靠拢。教师要善于观察他们学习上的需求,5.重视完善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改变意味着教学评价也必然要发生改变,在主题单元整体的教学方式下,老师也要改变自身传统单一的课堂评价方式。能够结合每位同学的个人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展开评价和考核,其中包括其自身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等;教师要从客观的角度去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同时也要让同学之间进行互评。通过展开更加全面的教学评价,不断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水平。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学会从整体上来设计单元教学的目标。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能够对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良好的梳理,围绕学生的需求去设计课程。同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结合多种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高讲解和教学的效率。不但要传授给其基础的知识,还要重视提高其自身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水平,以此有效提高其自身的英语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秀惠.英语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生英语思维品质的培养[J].校园英语,2021(16):145-146.

[2]李永.积极整合单元提升英语教学效果[J].名师在线,2021(07):14-15.

[3]薛洪玉,施燕容.建构主义学习观下初中英语单元话题复习模式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2):38-39.

[4]俞位芬.基于主题语境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实践与思考[J].英语教师,2020,20(24):134-137+140.

[5]李兰芳.例谈初中英语中考单元整合复习的有效教学设计[J].初中生世界,2018(48):64-65.

[6]潘祥粉.初探任务型教学在一节牛津初中英语模块下的单元整合复习课中的应用与反思[J].新课程(中学),2018(07):71.

[7]吴华珠.如何有效开展英语单元整合教学[J].新课程(中),2017(01):65.

第9篇:数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启蒙教育 示范导行 数学教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都必须重视这一点,并在教学中切实落实,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呢?

一、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以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用到;三年级教学“三步计算式题”时,可以介绍“小括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运算顺序中的作用。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要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教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解放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以及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三、相互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了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