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

北大荒的秋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北大荒的秋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北大荒的秋天

第1篇:北大荒的秋天范文

一、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在教学中,如果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激情,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那么一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体验不一样的语文课堂,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易学、爱学、乐学。

如教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秋天》一课时,孩子们因为都生活在城市里,很少见过秋天农作物丰收的景象,他们对于书中的描写较为陌生。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然后,我通过多媒体把北大荒秋天的美景展现在他们面前。短短几分钟情境的创设,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一个本来与大家相隔甚远的事物如在眼前,或者说是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多媒体的引入,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二、对比揣摩,擦燃灵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些课文是有前后联系的。如果能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看到事物的变化过程,或者前后的不同,那么,对于他们理解课文是有很大的助益的。他们可在对比中揣摩,自己发现,自己提问,并自己去找到答案,这样可锻炼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思索中学会新的知识,他们会更有成就感。

如学《北大荒的秋天》时,在孩子们欣赏了现在的北大荒秋天的美景之后,为了推进教学,我不失时机地引导道:“今天的北大荒是多么美呀,现在老师带大家到几十年前的北大荒,让你们看看以前的北大荒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随着画面的变化,音乐也由优美的抒情变得低沉了,一片荒凉的景象呈现在孩子们眼前。树木都是光秃秃的,土地是高低不平的,河水是干涸的,农田里更是寸草不生。孩子们看着这样的景象,都默不作声,有的眉头紧蹙,有的轻轻地翻看着书,还有的在小声讨论……在多媒体课件创造的静的磁场中,我仿佛感到了学生们心灵的震动、思维的闪光,让人不禁感觉到多媒体的使用,使他们兴趣盎然,心中也产生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欲望。而图片和音乐的辅助手段,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意境,让他们如临其境,深受触动。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无疑为语文课堂推开了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注入了新鲜怡人的空气。

三、挖掘资源,拓展思维

我们在课堂上不仅仅可让孩子们看到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内容,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让他们看到更多、更好、更有实用价值的优秀素材。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为孩子们创设条件,让他们在学习语文时,也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如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之后,我让孩子们回忆一下北大荒秋天的特征,孩子们能很快地回答出。然后,为了拓宽他们的视野,我问他们:“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北大荒的秋天,那么,你们想知道它的春天、夏天和冬天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吗?”孩子们听了,立刻来了精神,他们眼睛又亮了起来,等待着我带领他们欣赏美景。但是这时,我给他们留了一个问题,我让他们在看的时候,要注意北大荒的春天、夏天和冬天又有何特征。之后,我才开始播放课件,当课件上出现了连环画似的画面时,他们的思绪也跟着转动。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出了他们对于美丽景色的向往。

第2篇:北大荒的秋天范文

一、关注情智落差,形成阅读动力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心境与情怀有所不同,阅读的感受、见解、情感也会有所不同。在与学生对话交流时,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要把握学生思考感悟的不同层次。根据学生的情智落差,抓住能引发学生思考、触动学生心灵世界的言语细节,放大情感态度的差异,让学生因有所不同而产生探究的欲望,形成再次深入阅读的动力,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思维和情感的波澜,焕发出言语生命的灵性。

例如,自读《雪儿》一课后,我让学生描述一下雪儿是什么样子的,许多学生用“洁白、雪白”等词语进行了描述,另一位学生出乎意料地说,雪儿是蔚蓝色的。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其他同学觉得不可思议。我抓住这一教学细节,引发争议,激活思维,引导学生用心读书。

师:同学们不同意你的说法,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鸽子没有蔚蓝色的。请你说说雪儿是蔚蓝色的理由。

生:因为雪儿是信鸽,它非常向往蔚蓝色的天空,那儿才是它的家。

师:你这样说,同学们还难以接受。让我们读读课文第4~5自然段,再发表意见。(学生读书思考后交流)

生:雪儿只有飞在蓝天之中,才感觉自由快乐。雪儿飞翔时与蓝天融为了一体,说它是蔚蓝色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生:雪儿是蓝天的信使,是蔚蓝色的信使。

生:说雪儿是蔚蓝色的,仿佛让人看到雪儿又飞到了高高的蓝天上,如果说它是雪白的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师:在你们的心中,雪儿是蔚蓝色。其实除了我们,还有一个人更希望雪儿是蔚蓝色的。

生:文中的“我”。

师:“我”希望雪儿是蔚蓝色的,是因为。(再读第4~5自然段,填空)

生:“我”希望雪儿早日飞上蓝天,希望雪儿能够自由快乐。

二、察觉言语冲动,发掘言语潜能

语文教学,既是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触动内心世界的过程,又是学生对作者的言语表达不断觉醒,唤起主体言语表达的自觉意识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言语细节,觉察到学生言语表达的冲动,诱发其强烈的表达愿望,在自主言说中,点化学生的言语禀赋,发掘其言语潜能,让他们的言语焕发出灵性。

譬如,在学习了《哪吒闹海》一课哪吒与夜叉、三太子的打斗场景后,学生相互比划起来,他们口中还念念有词:“看我的宝贝,接招!”类似的故事学生读了很多,这样的打斗情景符合学生的游戏心理,引发了他们言语冲动。这是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于是我抓住这个教学细节,激发他们的言语潜能。

师:同学们,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宝贝?(鼓励学生想象和创造)

师:用上你们的宝贝,同桌之间比划一下。(提醒学生要描述出宝贝的作用)

师:大家可以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混天绫和乾坤圈在打斗中的作用的。(生读书)

师:可以把你和同桌的打斗过程写下来吗?写之前,先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打斗过程的。

生:要抓住打斗时的动作,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

生:还可以描写打斗时双方的语言、神态。

结果,这个随堂练笔很多学生写得绘声绘色、生动形象。

三、捕捉言语天性,打开诗意幻想

语文教学要开发儿童的言语潜质,保护他们童真世界里的言语灵性。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儿童的言语天性,抓住偶然间迸发的童心童趣、童言童语,顺应他们的言语天性,激发学生敞开诗意的幻想。请看《北大荒的秋天》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文第4自然段后,你感觉北大荒的秋天怎样?

生:我感觉北大荒的秋天很热闹,豆荚在笑,高梁在演唱。

生:一派丰收的景象,让我感觉很快乐……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北大荒,和豆荚一起欢笑,和高梁一起演唱,和榛树叶子一起热闹吧。

生:我感觉秋天像一个爱热闹的老人。

师:你的感觉很有创意,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生:因为他把豆荚逗笑啦,把高梁灌醉了,让它乐呵呵地唱着歌,还让榛树举着火把,像过节一样热闹。

生:秋天是一个画家,他把北大荒的原野,涂得一片金黄,一片黑红,一片火红。

生:秋天是写给农民伯伯的信,给农民伯伯送去丰收的喜讯。

第3篇:北大荒的秋天范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可能主动去探究知识,兴趣越浓厚,探究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才能获得较高的实效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不断被探索和总结出来,如激趣导入方式的有效运用,教师通过深入研读教材,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就会由此被调动起来。

比如,在执教《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上课开始,老师首先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一些美丽的秋天景色的图片,再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图片的感受。针对他们的谈论,老师就势引导他们观看北大荒的秋景图片。小学生看了后激动地说:“好美啊,北大荒的秋天简直是人间仙境啊。”教师随机动情地说道:“进入九月,一片片树叶象完成了使命般纷纷地落到大地上,北大荒的秋天就正式到了。同学们,今天就叫我们去美丽的北大荒看看吧。”美丽而又形象的画面,刺激了学生的视觉,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非常急切地想了解北大荒的秋之美景,带着这样的向往再进行自主朗读课文的环节,每个学生都会对北大荒的秋色发现各不相同的美。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只有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教学实践证明,恰到好处的情境创设,可以实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标。情境的创设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首先,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真诚友好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充满热忱、激励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由此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置身于学习主人的位置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其次,教师要给予每位学生同样的学习机会,使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在学生取得了点滴的进步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所带来的愉悦感,产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

2.组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的探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熟读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相互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比如,在《小露珠》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1)小露珠是怎么形成的?(2)为什么小动物都喜欢小露珠……针对这些问题的提出,教师对学生提出了表扬,接着引导说其实这些问题课文里面都有答案,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试试能不能找到。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使那些没有找到答案的学生,在交流谈论中获得启示,小组谈论后,教师再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引导谈论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获得知识,找到方法。

三、创造精彩课堂,充分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只有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乐趣、智慧的精彩的语文课堂中,才能无拘无束展示真实的自我,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致力于精彩课堂的打造,通过多种方式激活课堂,具体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善于设疑辩论,学生只有在产生了疑问的情况下,才会对问题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教师通过学生的疑问可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从而做到结合实际的针对性的教学,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开展辩论、主动探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其次,挖掘学生智慧潜能,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情感体验及对生活的感悟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他们的朗读也会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第三,引入激励性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小学生爱表现、爱竞争、喜欢听到教师表扬等特点,经常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特别是对具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的鼓励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使学生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更进一步张扬自己的个性。

第4篇:北大荒的秋天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爱;诗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78-01

语文课堂应是怎样的课堂?“传道授业解惑”,还是“稻花香里说词句,听得书声一片”?本来课如人面,千姿百态,各有特色。可是,现在不少语文课堂都是千人一面,一个模样,缺少活力,缺乏生机。为此,现代教育,亟待追求有个性、有特色,构建富含教师个人风格和班级班情魅力的课堂。教师应想方设法建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学得轻松、愉悦。否则,语文课堂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命是美好的,应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课堂是生动的,教师应追求“使课堂如夏花之绚烂”。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如夏花般绚烂呢?

一、用爱充实课堂的空间

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是营造氛围,帮助学生丰富精神,引领学生快乐成长。为此,教师的角色应该发生根本变化。魏书生曾经说过:“我不是站在学生对面指挥、命令学生的长官,而是深入学生内心,辅助、帮助、协助他,要求学生上进的那部分脑细胞成长、壮大、扩大范围的服务员。”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不必遵循教师既定的思维套路,可以天马行空,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教师才不会生搬硬套给学生画地为牢,可以顺势而为,跟着学生一起徜徉。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教师才不会只盯住冰冷的教学任务,才会更多地关注人,关注学生的存在与发展。Y同学性格内向,初来这个新班级时,一直只是默默地听课。偶尔有一次,我发现她的手似举非举,于是我马上叫她起来回答。虽然声音很轻,但我还是“狠狠地”表扬了她,全班同学都为她的勇敢鼓起了掌。就这样,她慢慢有了转变。现在的课堂上,我经常能看到她那胖乎乎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只要教师心中有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鼓励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有了这样的观念做指导,有了这样的理念作铺垫,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绚烂多彩,让本该属于孩子们的灵性尽情舒展开来。

二、用诗意渲染课堂的温度

诗意地生活着,便不辜负美好的生命。怎样的课堂才是富有诗意的?诗意的课堂文本只是平台或载体,在平台上跳跃和起舞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而且在跳跃和起舞中还要实现双方的交融。诗意总是和打破常规相连,诗意总是在突破预设中自然生成,自然流淌。比如,一次听公开课时,教室外原本黑暗的天空飘起了片片雪花。那本来因为教室后排坐了很多来听课的老师而显得过于沉寂的课堂有些骚动,一些学生开始变得不安分起来,学生以及教师的视线和精力都悄然之间转移到了课堂之外,教室之外。这时的课堂就是处于一种预设被打破的状态,授课教师强行要求回归自然可以,毕竟那么多老师坐镇,毕竟教师还是有权威的,毕竟学生是可以被强制要求的。但如果真的这样做,就与诗意背道而驰了,就只有冰度,没有温度了。这时,只见授课老师提问道“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意外之景?”授课教师通过这种方式直接把课堂界面进行了切换,并引导学生们有序地走到窗前、门外进行观察,请听课教师们帮忙分组进行指导。然后分组进行交流,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或诗歌、或叙事、或说明等对雪景进行描述。授课老师成了应急的导演和现场指挥,学生成了应景需要的演员和作家,而且还是各种不同风格的小作家。更令人振奋的是,听课教师居然成了合作小组的参与者和指导者,课堂从室内延伸到室外,学习地点从课桌转移到了各个便于观察、便于交流的场所。这样的课题自然是诗意的恣意流淌,教室内,充满了春意盎然的诗意。

三、用创新构筑课堂的高度

课堂的高度其实就是学生达成的目标的高度,课堂的高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创新。从课题的引入到问题的设计,从学生的讨论到思考的归纳,从合作的分工到小组的指挥,从问题的回答到角度的剖析,无一不是创新的可着力之处。我在设计《北大荒的秋天》时,布置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假如你是一位小作家,你会怎样赞美北大荒的秋天?假如你是一位小诗人,你会怎样赞美北大荒的秋天?假如你是一位小画家,你会怎样赞美北大荒的秋天?假如你是……你会这样赞美北大荒的秋天吗?这样的作业不同于一般的课后作业,它立足于一个问题,却给出了多个角度,首先给孩子的就是思维宽泛度,其次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确立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因为他的思维切入口就是他的选择方向。同时,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创新之功效可见一斑。

四、结束语

让课堂如夏花之绚烂,让生命如夏花之绚烂。语文教师应以充满爱意的热情,充满创新的精神,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师生徜徉于生机勃勃的课堂,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势必如夏花之绚烂。

参考文献:

第5篇:北大荒的秋天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30-01

小学第二学段学生初步接触习作,他们对习作还未建立自信,因而不感兴趣,缺乏激情。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词汇贫乏,习作最大的困难是无内容可写,即使有了内容,也不知如何下手。针对中年级的这种通病,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依照语言生成规律,巧妙运用教材,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不断积累,丰富内化;指导学生学习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从句式、段式等写法方面模仿,实现“内化―模仿―迁移”的逐步深入。

一、丰富内化

(一)熟读成诵促内化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神形兼备的美文,其中的好词佳句为学生积累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如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都是描写景色的优美散文,“清澈见底”、“一碧如洗”、“心旷神怡”、“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些美词妙句在课文中俯拾皆是。在教学中以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为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想象情景,熟读成诵,化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为习作“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打下言语基础。

(二)以词带词促内化

随着课文阅读的开阔,学生接触的词语也越来越多,在教学中以新词、关键词作为拓展、积累、运用的训练点,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适机引导,由一词带一串,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在训练中让学生不断积累。例如,教学《掌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学生学习“默默地”、“慢吞吞”、“一摇一晃”等词语后,让学生模仿写出AAB和ABB式的词语和一()一()的词语。教学《卧薪尝胆》,引导学生归纳赵王勾践的品质,引申出“忍辱负重、以屈求生、奋发图强、救亡图存”等词语,由课内引向课外,把意思相关的词语串到一块,通过比较、联想、内化,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与优美,丰富语言储备。

(三)拓展说话促内化

积累词语的目的是能灵活地运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机会,利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词语,通过寻找教材的空白点,预设拓展说话进行训练,积极地运用所学到的新词、好词,养成乐于用词、善于表达的好习惯。如教学《蒲公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孩子们,在快乐的旅行中,你见到了什么?你想住哪儿?学生看图自由说话,老师充当记者采访学生,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到实践,在说话中引导学生积极运用积累的词语,丰富积累的内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勤于模仿

中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习作,虽然积累了不少习作资料,但不懂如何表达出来,写出的文章大多平铺直叙,显得苍白、平淡无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借助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写作方法,从而掌握习作的方法,形成技巧。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豆和高粱满心的欢喜,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的田野;用比喻的方法把北大荒人丰收的喜悦之情融在了对景色的描绘中;第四自然段写秋天丰收的田野是运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学生习作《秋游》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构段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一学生在习作片段中写到:

最有意思的要数野炊了,你瞧,大伙儿有的烧火、有的倒水、有的切菜……个个兴高采烈,锅下的团团火焰直往上窜,一会儿,水开了,蟹犹如穿礼服的新娘子摆动着婀娜多姿的身体;鱼丸像一个虎头虎脑的精灵,不停地伸出它那可爱的小脑袋……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真让人垂涎三尺,我们一边品尝着这美味佳肴,一边望着碧蓝的天空,宽阔的河滩,远处……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仿佛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这欢乐的气氛里了……

对于刚学习习作的中年级学生,模仿是起点,是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良好的示范、正确的模仿是引领学生走进习作大门的钥匙。

三、创新迁移

教师要有意识分阶段地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触意,让学生逐步顿悟,由模仿升华为创新,抛开原有的框架,忘却模仿的招招式式,灵活变通,形成自己特有的表述风格、独到的视觉角度和见解,将言语表达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用个性化的语言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人云亦云,增添灵动,洋洋洒洒,真正达到“用我笔写我心”。

第6篇:北大荒的秋天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诵教学 朗诵指导 审美教育

朗诵是语文教学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通过熟读、背诵,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有效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诵训练,加强对朗诵的指导。

一、指导朗读,感受语言韵律美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的指导要精,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训练的细节要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时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练习。例如教学《雨点》时,朗读第一句“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启发学生想象平静的池塘,一点儿波纹也没有,从而读出平静的感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睡觉”的安适,从缓缓流淌的小溪中,联想到人们散步的悠闲自得;“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用多媒体播放江河奔腾的场景,让学生联想平时赛跑的样子,进而读好“奔跑”一词;“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借助小雨点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又摔到浪底的图景,让学生读出跳跃的欢快来。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和自评、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和热情,读出诗的语言美,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二、反复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努力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则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作者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北大荒的天空、原野。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空中几缕流云、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到:“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从原野上的植物的笑、唱、燃烧体会到“原野的热闹非凡”,进而由衷地感悟:“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三、教师范读,进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北大荒的秋天》、《西湖》、《庐山的云雾》、《九寨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如《庐山的云雾》:“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云雾弥漫山谷,它是……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中不但浮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景象”,“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也油然而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雾刚刚还是……转眼间这神秘的色彩就变成……”;“明明是……没等看清楚,又变成……”神秘感诱发学生观察自然,感受着自然的美。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中,而教师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让学生入境入情,从而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产生美的共鸣,让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四、学好朗诵,享受高雅艺术

学习艺术能提高一个人的品位,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可很少有家长让孩子学朗诵,在他们看来朗诵并不是艺术,只是说话、只是语言表达。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其实,朗诵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说它是艺术是因为:首先朗诵者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文章内容、文学形式,通过朗诵可以让人接触大量优秀的美文,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艺术境界和素质内涵。其次,朗诵的过程是我们不断地把语言文字艺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它的二度创作,需要朗诵者不断地调动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技巧来实施,大量的朗诵能大大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而艺术本身就是把思想、境界、情感、技巧综合表达。再次,朗诵是朗诵者将自身作为载体来创作声音艺术作品,无需借助第二载体。为此,朗诵更直接,更具有感召力,它能把一个真实而具有美学价值的东西直接表达出来。一次好的朗诵所带来的震撼力,绝非其他艺术所能达到的。所以,学好朗诵,就是学好语言表达艺术。

总之,为了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有必要在小学生中开展朗诵活动。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借助这一艺术手段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获得艺术享受,有必要开展朗诵活动。朗诵可以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郁舒琳.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第7篇:北大荒的秋天范文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饶有趣味

1.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集形、声、色、光于一身的多媒体情景交融,突破时空限制,备受小学生的青睐,实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课件展示里,忽而美国,忽而朝鲜,忽而火车长啸驰去,忽而飞机翱翔飞来;忽而歌声阵阵,忽而流水潺潺,忽而大象漫步,忽而袋鼠飞奔,忽而群狼狩猎,忽而孔雀独舞,忽而千里冰封,忽而桃花烂漫……多媒体让课堂趣味浓浓,让课程清晰明了,语文课堂得到优化,变得活力四射。学生们学习起来乐此不疲,下课铃声响起仍然意犹未尽。教学效率明显提升,每次测试,学生们的学习效果都良好。

2.想方设法突破课文重点

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课时,我向同学们介绍这篇文章重在写景,细致地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旖旎风光和丰收景象,赞美了北大荒的富饶美丽,此文文字洗练、清词丽句,全篇流畅优美,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原野热闹非凡”。我让学生们找出关于“热闹”的句子,学生们马上划出诸如“乐呵呵地演唱”“哗啦啦的笑声”,我给予鼓励以后,发现“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没有引起学生们的注意,这是因为学生们感性认识比较薄弱,所以人们的喜悦之情无法感染他们。

我播放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成片豆荚、高粱成熟时发出的声响,人们在田地里欢快的收割”的兴奋之情,体会到了“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的意境,使得教学高效,突破课文重点,轻松地理解了难点。学生们静静地上课,没有喧闹,没有心神不定,下课了,还沉浸在课件的美丽画面中。

二、让学生从小就关注语文

生活中无处不有语文,语文和生活如影随形。我告诉学生们,语文,分析这个语字的构成,就能知其意义,就是我说话,就是“吾运用讠(言字旁)”,语言最大的功能是交际,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巧,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能。”这百分之八十五中,语文的综合素养是其核心,由此可见语文对于人生的成败来说举足轻重,它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左膀右臂。

小学语文教学对孩子们一生的教育尤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小学是学习的起点。教小学生语文要懂得心理学,要遵照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孩子们的持久力不强,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潜质都有差别,教学要因材施教,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语文课的重要。交际、沟通、表达思想是语文的重任,也只有语文的成绩优秀,才会是一个现代化社会合格的人才。

三、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情景的创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

教师创设情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适当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热情。教师可以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热点问题设置情境;也可以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笑话、趣闻轶事来进行教学,必定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欢乐的笑声中观察问题、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学生创设情景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布置收集有关资料的任务,并使其在课堂上竞相发言,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文本的、图片的、动画的;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观察力,课堂气氛活跃,在热烈的思辨中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

四、语文教师重视师生关系的维系

1.期待学生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共同进行的活动,若要学生热爱学习、喜欢教师,教师必须做到敬岗爱业和关心学生,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宽容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优者赞美,学习差者鼓励。

2.遵循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规律

《教育论》中谈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每一个教师都应牢记于心。

3.对学生充满爱心

良好的师生情感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纯洁的心灵沟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善于激励和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五、通过阅读诗歌,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诗歌来源于生活,但是已经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活经过了诗人的加工,便成了一个具体的诗人的产品,所以阅读一个诗人的诗,就是和这个诗人进行沟通,就是和这个诗人进行情感交流,就是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仔细阅读的结果,就是在整个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完美地让诗人的情感再现,让诗人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在这个阅读诗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达到让诗人笔下的诗作和学生朗读的文字,二者合一。这就要求阅读诗歌的人,不仅仅要有一定的鉴赏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加上有一定的心理感知,以此才能感悟到诗歌的内涵,品味出高层次的、优美的诗情画意。

说到这里就涉及一个关键的环节:想象和联想。这就要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质,进行丰富的想象,甚至是创造,通过头颅中形成的画面,来感受诗歌的文字。通过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感悟的加深,创造力也得到了增强。

第8篇:北大荒的秋天范文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现代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秉承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改进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以下是本人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几点研究。

一、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而语文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开展交际活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例如,讲解《田忌赛马》时,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仔细品读文中描写人物对话的提示语,并深入体会孙膑“胸有成竹”,田忌“垂头丧气”,齐威王“得意洋洋”等各种心情,让学生自己领悟到恰当的词汇可以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得活灵活现。在学生感受之后,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如:“恰当的提示语,能够引领我们进入当时的情景”、“以后写作文描写人物对话时,我们也要学习使用适当的提示语,增强作文的形象感和真实感”,课堂氛围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领略文章字里行间所包含的不同的韵味与情味,抓住课文的中心段落或文字,认真推敲、触发、琢磨、体会和鉴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字鉴赏能力,使学生懂得品味和欣赏文字,学会让自己在各种美丽的画面中流连忘返、心驰神往,触动学生敏感的思维,激发其思维的飞跃。如,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时,教师应缩短对王安石变法以及京口、瓜州、钟山地理位置的讲解时间,增加文字的解说,让学生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丽风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心情,感受浓厚的文学气息。

二、构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一味的灌输与传授中,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与指导者,意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语文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加强小学生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以及写作等各种基本能力。例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首先以学生实际生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文章,并自主探究:北大荒的秋天是怎样的?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出了北大荒秋天的主要特点?之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并从中找出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词典查阅明确了透明、波纹、绛紫、燃烧、清澈、几缕、山岭、荡起以及一碧如洗等名词的意义,并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然后引导学生以文章的描写为基准,进一步描述当地秋天的特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牢牢掌握语文知识,提高文学修养。

三、利用生活体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教学服务于生活。凡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后才能获得体验和产生感悟,学习课文也是同样的道理。乌申斯基指出:儿童的思维是建立在声音、感觉、色彩和形象基础之上的。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去体验生活,提升语文素养。通过各种逼真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生动展现教材所描绘的情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采用体验转移的模式,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加深体验和感受。以《走向生活》一课为例,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呼吁人们要珍惜生活,广泛结交朋友,如果单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学生的感受可能不会很深刻,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制定一个“交友计划”,并依照这个方案到实际生活中去结交朋友,实施一段时间后组织讨论会,让他们展开互相交流交友心得,或者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方法,教师毫不费力,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总之,作为小学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付出更大的努力。根据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寻找优秀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尽职尽责,踏踏实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湘蓉.对语文新课程、新理念的若干思考[J].湖南教育,2002,(17)

[2] 周庆元.对新形势下语文教育的思考和认识[J].湖南教育,2002,(06)

第9篇:北大荒的秋天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应用;点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环境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尤其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学生年龄较小,对事物的感知还停留在比较随意和无意识的阶段,一堂课上集中精力听课的时间有限,有时单靠老师一个人讲授知识,难免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无法全程集中精力,也就达不到有效地吸收全部课堂内容。而多媒体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不仅能为课堂带来新的气息,还能让学生灵活多样地体会知识,比如:文字、图像等素材能让学生思路清晰地了解课文,分析课文;声音和动画视频的使用能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由于知识含量大,知识范围广,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很多,环节也要安排得很紧凑。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探究和感悟,值得关注的是在课堂预习导学环节,学生能否迅速和愉快接受知识,融入课堂。因此,想要较好地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乐于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预习环节就应把多媒体资源用好、用活。

在当今课堂教学众多的多媒体资源中,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点课”。以往大家对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的概念更多停留在对课件的使用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微课、翻转课堂等诸多新颖的多媒体教学形式逐渐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近些年“微课”以其时间简短,内容集中的优势被不断地广泛利用。而本文谈到的“点课”,与微课的形式很相近,都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以简短的时间对某个知识环节进行讲授的多媒体应用。但“点课”与“微课”的不同之处在于点课的主要教学大多集中在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选取的内容更加细小,所用时间更短,大多在两三分钟左右即可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即“点课”是在“微课”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更加高效、有针对性地接受知识。

按照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主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如果说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和感知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那么预习导入环节则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牵引、激发兴趣、引起思考以及评估学生预习效果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提前掌握积累,而老师精心准备的传统课件或微课,往往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而被一缩再缩甚至一带而过,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以往的多媒体资源,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语文课堂知识量大,内容繁多,因此,在教育界不断提倡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更应广泛使用“点课”这种多媒体应用。

下面,我们来具体阐述一下“点课”与语文课堂预习环节的结合使用。

第一,点课需要的时间极短,更加适合语文课堂预习环节。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 语文新教材教学容量比较大,如果不充分预习的话,课堂教学中老师关注的内容很多,难于突出重点,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为了让学生有的放矢,老师布置预习后,还会配有相应的导学案,为学生的预习指明方向。比如苏教版三上第五课《北大荒的秋天》,在导学案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北大荒的秋天?这个问题涉及到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但学生对于中心句的概念掌握不是很好,找出中心句自然不容易。在预习时,教师可以制作关于中心句的点课,首先出示中心句的概念,再通过出示几段典型含有中心句的文字,画出中心句。学生自然对中心句的含义和找出中心句的技巧迅速掌握。这样一个小小的点课只要一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课文,找出文章梗概。绝大多数学生会迅速在文中找到中心句,知道作者是奶炜铡⑿『雍驮野这几方面来描写北大荒的秋天的。

第二,点课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知。比如苏教三上第六课《西湖》,如果只是学生回家自行阅读课文,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没有太多的感知,基本读上一两遍课文就算预习结束了,而教师如果按照课文中作者的观察顺序,在制作点课时把西湖的各处景观直接标识出来,教师配以有感情地朗读,就像导游在给游客讲解一样,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西湖岸边,学生在预习时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西湖各处景观,加深印象,仿佛自己就在西湖游览,并通过教师的阅读对西湖产生美的感知。学生自己读课文的时候,头脑中就能浮现出西湖各处的景观,对西湖有了初步的印象。那么在分析课文的时候,师生通过品味文章自然而然就能对西湖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产生美的体验,和作者达到情感交融,喜爱上西湖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