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日常行为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对策思考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说,就是要养成习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奠基工程,好的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下面笔者谈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一、制定规范明确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导向,要做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工作,首先要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明确要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
1.感恩父母,尊敬长辈,孝道要好;
2.离家上学,主动道别,礼貌讲好;
3.进入校园,仪表端庄,校服穿好;
4.学生胸卡,不脏不烂,随时戴好;
5.停放单车,注意上锁,规范放好;
6.遇见老师,主动招呼,问早问好;
7.开门推窗,动作轻柔,安全做好;
8.值日工作,耐心细致,认真做好;
9.讲究卫生,垃圾入桶,习惯养好;
10.教室整洁,桌凳整齐,班容良好;
11.预备铃响,快速入座,用具备好;
12.课堂之上,坐姿端正,专心听好;
13.课间休息,举止文雅,行为要好;
14.同学交往,相互尊重,语言要好;
15.待人处事,一言九鼎,诚信要好;
16.集会做操,精神饱满,快静齐好;
17.眼保健操,闭目坐正,穴位按好;
18.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走好;
19.食堂就餐,排队等候,秩序要好;
20.保护绿化,爱护公物,财产护好;
21.办公室内,非请勿入,规矩守好;
22.晚上自习,专心致志,时间用好;
23.离开教室,熄灯停扇,门窗关好;
24.宿舍环境,干净整洁,公物完好;
25.晚寝纪律,安安静静,睡眠要好;
26.周末离校,遵章守纪,安全做好。
二、强化宣教提高认识
学校要通过讲座,主题班会等方式逐条对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讲解,要让学生知道规范的具体要求,明确它蕴含的道理;要在学校宣传栏、校门口、草坪上、道路旁、班级宣传栏等地方设立行为规范提示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要通过理论测试、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熟记规范,认同规范,并逐步把规范内化为日常言行。
三、对照目标强化训练
目标是行动的导向,行动是达成目标的关键。为使行为规范的养成落到实处,我们必须遵循知行统一、循序渐进、抓实抓细、他律与自律的原则,严格按照目标从小处入手,逐条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感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涵。
四、严格督查增强实效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行为习惯就像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过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条“新索”来自督查。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督查机制,组织德育处、年段长、班主任、班干部等做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督查工作,充分利用早操、课间操、年段集会、班会课等时间,时时处处提醒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做好督查整改工作。
五、严格考核奖惩激励
要让学生清楚自身行为习惯的好与坏,考核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要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细则,每月由班主任组织,通过自评、小组评定、班主任评定等方式逐条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并评定等级。通过小组讨论、班主任寄语等形式,对学生提出改进的意见。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我们不仅要通过评选“文明之星”“道德之星”“美德少年”等活动,对行为规范做得好或有进步的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也要对常违反日常行为规范的同学进行必要的惩罚,以矫正其不良行为。
六、自省自律内化规范
朱熹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省”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是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方法。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自省,要以行为规范的“标兵”为榜样,反思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有哪些,促使自己努力赶上;反思自己或别人的不良行为,吸取教训并努力改正,使自己从他律走向自律。
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又细致的工程,需要我们长期的精雕细刻。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实质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是由于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灌输作用,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过于重视教育的目标建设而忽略教育环节的建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必须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并且要同时实施导师制教育模式。
一
2006年4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实质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第一次做了明确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2006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继续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学生基本政治态度和政治观点正确,高度关注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关的大事,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总体良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体现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上:大学生政治思想健康向上,政治评价趋于积极,但政治思想上存在功利倾向和模糊认识;绝大多数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出功利化、短期化的趋向;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状况主流是好的,但在道德评价和实践上存在偏差;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所增强,但在成长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惑和不适应分析后可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并不是体现在大是大非的重大事件上,而是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指的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并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缺乏实效性。因此,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新变化,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应该转移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
二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与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灌输作用,直接导致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丧失填鸭式的灌输教育理论认为,一种理论不会自发地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需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灌输。这是20世纪20年代由苏联教育专家针对当时苏联的境况而提出。当时的苏联面对严重的“红白”两种对立思潮,为了防止另外一种思潮的侵袭,作为执政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群众直接“灌输”自己的思想,因此,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当时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在我国,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强调系统的教育,注重思想理论知识的传授;概念、知识、理论讲得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体验品味后外化为外在行为的少。这实际上与苏联采取的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感受的灌输教育一样:忽视学生的内心实际想法与实际感受,传输着一些施教者的感受与想法。很显然,这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常规道理,这种灌输方式和方法在当时苏联特定的情形下具有一定作用,但在我国特别是在今天却不适用。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是造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灌输的几乎都是正面的东西,讲大道理,唱高调,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对改革进程中客观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尽量回避,即使偶尔涉及,也不能从理性思维的高度进行科学而透彻的分析。虽然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还残留着旧时的印记,关注的内容仍然过于“大”、“空”,与现今的时代背景脱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问题与大学生的实际不相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了实效性和针对性,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导学生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立德,但学生在现实中看到的却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现象,教育者没有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常常避而不谈。因此,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了巨大的反差,使学生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产生了怀疑,进而影响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教育的目标建设而忽略教育环节的建设,导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
从逻辑上讲,环节是目标的阶梯,目标是大而明确的,环节是小而琐碎的、寓于生活细节中的。正是缘于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环节上的建设,而一味强调目标建设。一般的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会急于求成地强调“应该怎样”、“需要怎样”,却很少谈及“怎样才能这样”,即使谈及,也是简单化、片面化、表演化地走过场。诸如在教育方式上一般采取灌输式,将教育者单方面确定的内容强硬地灌输给受教育者,而不顾受教育者的感受和需求。即便是采取渗透式的教育方式,也是流于形式,不能引导受教育者在活生生的社会背景下去思考自己、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环节的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教育细节、教育环节的建设,而教育细节和教育环节是存在于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因此,从教育规律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日常化、生活化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至于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三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所不同,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详尽探讨和论述,笔者仅就以下两个方面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建构进行探讨。
(一)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这种教育更能增强教育效果的长久性和实效性。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学会了多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喜欢探究事物的根源,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他们在发展顺向思维的同时,也发展了批判性和逆向思维,开始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标准来衡量。显性教育则是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直接地展示给学生,虽然简单明了、迅速有效,但是违背了上述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隐性教育的特点是将教育内容、教育目的隐藏于校园环境、校园活动、制度建设等各种环节中,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将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达到了教育目的。因此,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变显陛教育为隐性教育。
(二)实施导师制
导师制是源于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教育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创新教育;班级管理;经验借鉴;学习习惯
现如今,小学生上学的第一天就是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且还要求背诵,企图用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小学生定力浅,长篇大论的大道理让他们觉得枯燥无味。甚至在开学第一天就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大胆的创新教育方法。例如:一个教师就拿《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了如下尝试: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写成《日常行为规范歌》这些都成了规范学生行为的“活”教材,学生常把这些话带到嘴边,可以明显提高自律能力,很快的形成良好的班风,有效地提高了班级管理效果。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即使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背下来了,但纪律性、规范性却没有较大的改变,犯了错误后,学生很快道歉:“老师我错了,下回不干了”。认错态度极好,但依然置行为规范于不顾,依然犯错。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大胆创新,一方面,对能主动向教师问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和在全班面前鼓励,形成示范效应;另一方面,要求自己改变“教为长者”的观念,自己见到学生也主动的和学生打招呼,由此拉近师生关系,从而引领学生养成见到师长能主动问好的好习惯,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班级管理的一个重头戏,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因此,教师应当适时地组织学生召开班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建立一个有条不紊的班级,给学生构建一个畅所欲言、平等自主、共同交流管理班级的方案和措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明白怎样与教师共建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班级。
积极地开展课堂活动,发掘学生的表现欲望,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认可,所以,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发掘学生的自我表现的需要,同时也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适时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变得乐学、好学。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创新教育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一、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注重学生的仪容仪表起步
十年前,面对我校办学遇到的实际困难,我们便决定从抓学生的仪容仪表起步:一是学生每天早晨入校时,便组织人员检查:学生需着校服,男生不能留长发,女生不能涂脂抹粉,佩戴各种饰品,仪容整洁大方。课堂上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坐姿端正。体育课教师必须要求学生站立时身姿挺拔,行走时挺胸抬头;二是每年秋季入学时举行一周的新生站、行、跑步等训练;三是每年对入校新生举行为时三天的入学教育。不到两年时间,我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引起了家长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要求进入我校的学生逐渐增多,使我校生源困难局面得到极大改善。
二、 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要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
长期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首先要明确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内容是什么?实践中如何操作?《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教育部的纲领性文件,为此,我们动员全校教师,从学生早晨入校开始,全天候按《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
对迟到次数较多、乱扔垃圾等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一经发现便给这些学生另行开班上课,课程内容就是背诵《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特意组织他们参加捡垃圾的活动,进而体会乱扔垃圾给校园面貌带来的不良观瞻。久而久之,全校学生中迟到的少了,乱扔垃圾和说脏话的少了。每学年新生入校我们都将学习讨论、背诵《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入学教育的重点内容。
三、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列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
家庭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境。当前许多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往往忽略,更有许多家长只要学生成绩暂时好,便容任学生的某些不良习惯。究其根本原因是家长不了解良好行为习惯(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便利用家长会反复阐明良好行为习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动员广大家长成为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参与者和监督者,使家庭成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四、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必须着重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突出“以人为本”、以“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为载体,结合以往活动中经验及教训,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养成教育、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少年儿童爱国思想,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少先队员思想建设
继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安全教育,通过板报、手抄报、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二)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体,狠抓文明礼仪教育
(三)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习惯
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教育活动,举行《守则规范记我心》演讲赛。
(四)健全值周制度
“四岗”检查每周一小结及时通报,通过表扬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形成。
三、各月份工作要点:
二月分:1、健全少先队机构,制订各中队计划。
2、出一期“新学期伊始”板报。
3、整顿校容校貌。
三月分:1、庆三八活动,享受亲情、感谢母亲。
2、出一期“安全教育”为主题板报。
3、出一期手抄报。
四月份:1、学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以“节约资源”为主题出一期板报。
3、举行“文明礼仪记心中”演讲赛。
五月份:1、开展热爱劳动教育。
2、以“劳动节”为主题板报。
3、出一期手抄报。
六月份:1、出一期“儿童节”为主题板报。
2、六一节目。
3、少先队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班结合《中小学学生守则》、《中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狠抓养成教育,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从细微之处抓好学生文明习惯和行为的养成。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结合学校工作要点和少先队工作,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不断加强班级少先队基础建设,努力开创班级工作新局面。
二、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共计19名学生,其中有男同学9人,女生10人。他们已经过四学年的教育和训练,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大部分学生成绩不错,素质也比较高,上进心强,并且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较差,还出现了偏科现象。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自制力又较弱,这种自身的矛盾要求教师应用新的工作方法,让工作更有针对性,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这些都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这种概况,我决心下大力气,讲究技巧,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争取在这学期班级工作上再上新台阶。
三、工作目标:
1、健全班队委,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在学期初,对原有的班队委进行调整,让每位班队干部都发挥应有的作用,带动全班同学认真学好每一门功课,搞好各项活动。
2、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礼貌、讲卫生、讲文明、守纪律的好少年。
3、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4、加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由“他律”逐渐向“自律”过渡。
5、.配合学校开展纪律、卫生、两操、礼仪的四项竞赛活动。
6、形成竞争氛围,互相帮、赶、超,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互帮、互学、互比的良好学习风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7、协调好与其他任课老师的关系,共同对学生施加教育。
8、切实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9、积极开展少先队活动和主题队活动。
10、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
四、工作安排:
9月份:
1、组织学生报到,了解学生假期活动情况,排位,进行教育。
2、健全班队委,明确分工。
3、“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活动。
4、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5、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教育活动。
10月份:
1、开展“好习惯从身边做起”主题教育活动。
2、开展手抄报比赛等活动。
3、作好“十一小长假”的安全教育工作。
4、开展做文明学生活动,定期评选文明学生。
5、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教育活动。
7、进行爱国英雄故事赛。
11月份:
1、加强阅读指导,开展阅读、普通话、演讲比赛。
2、重点抓卫生、文明礼貌、养成教育。
3、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教育活动。
12月份:
1、抓好复习,参加期末考试。
1992年底,刚出任福建省教委主任仅3个月的郭荣辉同志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德育要在实效上下功夫,在全省中小学开展了一项加强基础文明的教育活动。
首先,省教委对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区文化环境的中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在调查的近3000名学生中,有60%的学生显示出不诚实倾向;52%学生很少或从未干过家务事;25%学生很不情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26%学生受挫能力较弱;90%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等。中小学生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1993年6月,福建省教委召开专题研讨会,提出了以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分年级实施不同德育内容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从小学到大学一个目标、一种模式、一个方法的一般化作法;按郭荣辉的话说,就是扎扎实实地教育中小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健康向上的基础道德,最终升华到理想信念、政治觉悟上。。
为了使基础道德教育贴近学生,更富有实效;福建省教委颁发了《福建省中小学道德教育实验指导纲要》,确定了“自尊、自爱、诚实正直、勤劳俭朴、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爱国爱乡”等20条德育品质纲目及其实验操作的细则,并在全面部署的基础上,分两批选定140所中小学作为全省道德教育首批试点校。
与此同时,福建省教委在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95年3月颁发了《关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若干具体要求》,从生活自理、家务劳动、生活俭朴、吃苦磨练和孝敬父母等五个方面分别对学生、家长和学校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要求。如要求小学生每天应做15分钟以上、中学生应做30分钟以上家务劳动;上学不能带矿泉水、易拉罐及其它零食;学生参加春、秋游及校外活动,小学中年级、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应分别步行3公里、5公里、 8公里、10公里以上;长辈生病时,要主动问候,端茶送药,看电视不与长辈争频道等。这些要求,虽然细小,但具体明了,便于检查测评。
为使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常抓不懈,福建省教委还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基础道德的具体表现贯穿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游玩、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并探索了学校、家庭、社会行为规范的内涵。确定了学生进校、离校、集会等校园规范,起床、就寝、用餐等家庭规范,行路、购物、游览等社会规范。以体现德育工作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精神。
通过几年来坚持开展中小学生基础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福建省中小学德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推动了中小学德育的系统性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广大德育工作者以开展中小学生基础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契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使德育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单一走向系统,形成了浓厚的理论研究氛围,为德育改革提供了近100万字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班共有学生45名,其中男生20人,女生25人。这些学生大部分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对班级非常热心。但是有几个孩子自制力比较差,管不住自己,如唐啸林、刘洋、胡鸣月等。还有几个同学行为习惯差,特别好动、偷懒,精力不集中。又因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娇生惯养,没有养成劳动的好习惯,不会劳动。不少同学思想中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不知要为班级和他人着想。为了把六(1)班培养成一个凝聚力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让学生的一切成为自觉。为此我在本学期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二、工作计划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这条主线,大力抓好班风班貌、学生文明礼仪。充分发挥班队会德育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推动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特点,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前提下,有重点的开展几项工作。
2、工作原则
(1)、发展原则:即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2)、民主原则:班内的工作和学生互相商量,讨论决定,有问题求大同存小异,探讨解决。加强师生的合作,形成合力,提高班级凝聚力。
3、工作目标:
(1)、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上形成特色。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六年级的毕业考试夯实基础。
4、工作重点:
(1)、紧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2)、建设班风和学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
5、主要工作:
(1)进一步抓好行为规范教育.常规教育
充分利用班队会及晨会的时间学习《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将在班级对班干进行合理分工,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并在放学前进行一日总结,通过班干的汇报,评出最佳拇指奖.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加强教育,加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与教育,进行“国旗下讲话”、“十分钟队会”、“晨会”、“主题班队活动”、“讲德育故事”等途径,提高规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重点抓学习习惯、遵章守纪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劳动卫生习惯的教育和训练。引导队员按照《纲要》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做“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好学生。
近年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要搞好班级工作,应该坚持"一个标准",(处理班级事务时,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调动"两个积极性",(学生参加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自觉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积极性),依靠"三个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发挥"四套班子"(少先队中队委、小队委、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下面就班级管理工作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学校通常在开学初期都要用大量时间狠抓学生常规,可见,常规训练对学生的重要性,它是搞好班级管理的中心环节,只有有了"规矩",才有了"方圆",才可言其他,诸如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等等;才能够保证孩子们会有所进步。
上学期当我成为54名孩子的班妈妈时,心中虽激动,但说不上高兴。因为我知道这54名孩子中只有8名是公司的孩子,其他的46名全是外来务工子女,且不说他们的成绩如何,就是各种各样的坏习惯就够人头疼的啦。向刘照华同学在同学上厕所时用一把小刀在同学的下面晃来晃去吓唬同学,班上经常会有同学丢失东西,很多同学整天弄的脏系系的天一热教室臭烘烘的简直让人忍无可忍。面对这种情况我把抓好常规训练作为实施班级管理的首要前提。首先利用班会、队会给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再结合班上实际制定出班规。如:上课铃声响要做到“三句话六个字”既“闭嘴、拿书、做好”把书放在右上角,安安静静等老师来上课;严禁翻围墙,放学上学路上不允许打打闹闹,要靠右行;不求穿的最好但要穿的干净;至少每月剪一次指甲;扫地时不能把扫把当武器打别人,认真扫地不能吵闹;认真听课,大胆发言,按时完成作业;放学不在学校逗留等。
二、坚持使用"一个标准"处理班级事务
坚持"一个标准",即是说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执法,一定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如处理偏颇,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我坚持了一个标准,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转了班风。
三、扶着孩子做主人,加强"三自"(自学、自理、自控)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另一方面,在管理班级时,要求自己既不做"棒棒班主任",也不做"神仙班主任",而是扶着学生做主人,谨记“懒妈妈养勤快女”、爱孩子不能越俎代庖。因此,在工作中从不帮学生做事和解决问题,而是教会他们做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教他们如何做清洁;教学习委员怎样组织早读;教小组长如何收发作业本等。教时手把手,干时放手干。发现漏洞,马上补,发现错误,马上改。
四、采取多种途径,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记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规矩”虽然定下来了,然而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为建设良好的班风,我以课堂生活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采取以下多种途径加强了对学生课堂纪律、作业、两操、礼貌、卫生、安全和劳动等方面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的能力。
第一、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督促学生良好习惯形成。如每逢班、队会课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规”为依据,由老师逐条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规”,按照每条5分,合计20条共100分来先自评,80分以上为优,60——80分为良,60分以下是不合格。然后让一些做的好的同学介绍以下经验,最后让"四套班子"公布整理好的记录,让学生互评,投票产生“明日之星”和“希望之星”。
第二、每日“五分钟”整体优化班风班貌。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班规“三句话六个字”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 条而言的。具体操作是:每节课铃声响后,由学生推选出来的值得同学们信任的学生进行监督,把遵守最好的和最不好的又不听劝阻的同学名字记在黑板上;把在上课中被老师点名批评和表扬的同学名字记在本子上,每天下午放学利用五分钟时间进行公布,对违纪的进行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的给予处罚;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记上一朵小红花,并且作为“明日之星”的优先考虑对象。
第三、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管理,激发培养学生参加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向在去年严禁学生在校门口买东西以及路上安全问题时,就采取的是发动学生进行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互相督促的形式,一旦发现要敢于制止加以劝阻,对不听劝阻的要及时向老师反映交由老师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