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社会现象评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现象评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论文摘 要:抽象绘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不仅丰富了绘画的艺术种类,其理论研究和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设计的发展。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抽象绘画理论与现代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文中笔者将从形式的构成、色彩的意蕴等几个方面,谈谈抽象绘画理论对现代屏幕设计的启示。

一、形式的构成

康定斯基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纯粹的形式都是抽象的,而所谓的“纯粹的物象形式”是不存在的,所以画家想要通过自己的绘画而复制自然界中的物象,那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画家只能能通过对其抽象的精神的描绘和表达才能实现纯粹形式。因此,画家笔下要思考画作的构成问题。基于这种理论认识,康定斯基著有当艺《点线面》一书,在书中他专门对不同的绘画形式的各种属性和元素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中存在的和表达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思考进行了分析。

克利对于这种看法是持肯定态度的,另外他还说道:“艺术创作的本质是创造形式”,即在绘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自由的发挥和创造,那么将无法实现艺术的绘画。克利对于绘画过程中的各种自由运方式的运用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画家只有实现了对线条和颜色的自由的运用,才能实现真正的艺术造型。他认为处理这些绘画元素时,应该注意的不是有规律的排列,而是要产生一个新的秩序,并在新秩序中寻求更合理的艺术创作。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康定斯基和克利关于绘画的理论都带有较为强烈的表现主义的色彩创作理念,而与他们不同的是,蒙德里安对于抽象绘画的理论分析中,对于垂直以及水平的线条的艺术表达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在对称图形中,这种有规律的水平或者垂直线条是一种抽象的几何切割,也即是说通过这类线条画家可以实现更加和谐的造型关系,因此,在蒙德里安的研究中,将线条、平面和色彩的构成关系作为重点内容,并认为这三种因素才是艺术表达的最主要的手段。

二、色彩的意蕴

康定斯基对于绘画中的色彩的理论分析认为,单独的色彩在表达的过程中可以划分为冷暖和明暗两种,具体来说,也就是将色彩分为不同的四大类,即亮暖色、暗暖色、亮冷色和暗冷色四种。冷色调的色彩主要是偏向于蓝色,而暖色调主要偏向于黄色。由于将颜色做了冷暖的对比,所以如果冷色和暖色放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水平运动的感觉,也就会形成一种分离的视觉运动效果。

上文中我们说过康定斯基和克利是表现主义画家,所以康定斯基对于抽象绘画的形式和色彩的理解还会带有一定的精神意蕴的表达,也就是说在色彩表达的过程中,由于颜色的轮廓的模糊性,使得其呈现方式要更加的抽象化,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拥有色相和外形。而形式除了外在轮廓的表面意义,还具有内在的表达意义,两个层面的意义决定了它的目的。康定斯基说“色彩通过心理联想引起眼睛及其他感官的生理反应”,所以他认为黄色是粗俗的、不安的,而蓝色是脱俗的、深刻的,白色是静谧的,黑色是死寂的。这些理论感性而情绪化,构成康定斯基抽象绘画理论的重要部分。

蒙德里安关于色彩的理论分析要更加的理性,他对于色彩的理解要更加的形式化,他认为“所有的艺术风格都有一个永恒的内容和一个短暂性的外在表现”,为获得一种普遍的形式,除了抽象的形体,纯粹的色彩也是画面构成中的合理要素。蒙德里安受逊马克的“物质世界是由纵横两种结构组成的,世界上的三个基本颜色是红色、黄色和蓝色”的哲学理论的影响,选择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两色作为其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段,与传统绘画中以光为表现中心的方式区分开来。

通过画面中的造型关系,线、面、体的张力和强弱度,自然色彩的纯度和和谐搭配,蒙德里安走向了“直线化、平面化和均衡化的发展”。而由蒙德里安绘画发展起来的设计风格渐渐成为“风格派”运动的“核心视觉因素”,这种“简单的、理性的、数学统计的、纵横直线的形式和单纯的原色计划”成为新时代的形式特点。

三、结论

王受之在《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写到,真正造成包豪斯基础课程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其理论基础课程,“无论是伊顿、克利,还是康定斯基,他们的基础课程都建立在严格的理论体系基础之上……基础课程对于技术的强调是本质内容,理论的依据和支持则是基础课程的精神内容,两个方面相互协调,因此,基础课程的本质和精神,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通过理论的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为进一步的设计之路打下基础,这是包豪斯学院的成功之处。康定斯基、克利和蒙德里安这三位在现代平面设计史上具有影响力人物留下的关于形式的构成和色彩的意蕴的理论阐述,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其艺术创作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当代平面设计也依然具有重要启示。

第2篇: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近几年,张培合接连出版了《慧思集》《静思集》《微思集》等著作。另外,张培合的新著《广思集》也即将出版。其四部著作的面世,极大地丰富了张培合的思想理论体系,使之名副其实地成为“复兴传统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张培合作品引热议

在张培合作品《微思集》研讨会上,名流云集。周明、红孩、李炳银、何西来等著名陕籍作家、评论家专程从北京赶来,蒋惠莉、贾平凹、雷涛、李星、冯积岐、孟西安、李勇、吴克敬、雷珍民等文艺界知名人士,以及来自张培合家乡甘肃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上,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张培合的创作成就,认为他的散文作品以生活哲学和社会现象为主题,诠释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现象、企业管理、人生哲理等多个方面,用传统文化解读当代社会现象,用质朴文字传递人生真谛。

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周明评价张培合的3部著作《慧思集》《静思集》《微思集》文风质朴自然,直至心灵,时而像一个故友在坦陈心迹,时而像一个哲人在谈古论今,时而像一个浪漫诗人在低吟浅唱、时而像一个思想者在痛斥时弊……张培合的文字带给读者愉悦、启迪和思想的冲击。

“从培合的三思集中,我联想到法国雕塑家罗丹著名的雕塑《思想者》,一个中年男子坐在那里,一只攥紧的拳头,支着下颌做深邃的深思。在我看来《慧思集》是多想出智慧的意思,即是思想家主体的一种品格,一种素养,也是思考的结果和目的。《静思集》则是思索的一种方式和状态。”著名文学评论家何西来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比》的发言中如此说。

陕西省政协常委、文教委主任雷涛说,张培合近年来的散文作品以古都长安为中心,提出了种种文化的叩问,将人文情怀升华,将文化思考上升。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则对张培合奉行“修齐治平”胸怀天下的精神高度称赞,他认为张培合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其核心思想。

而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作为冰心散文奖的负责人之一,认为张培合的作品给他很多想象,他的随笔确定性很强,它接地气,是真正的生活哲学。他的《微思集》荣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堪称实至名归。

另外,来自张培合老家甘肃省宁县政协主席刘政则说:“从散文狭义的观念来说,培合这个散文是靠边的,但是从陕西大散文的观念,按照现代散文的观念,培合的散文则是很好的散文,前面有人评价说是语录体散文,有些老师评价是企业文化性质的散文,有些说是演讲性质的散文,这个用传统的观念来定,可能不属于传统散文,但是以现在观念来看,有突破、有思考、有社会价值,有教育意义,有美感,我认为就是很好的散文。”

人民日报社驻陕西记者站原站长孟西安评价张培合有理想、有梦想,是“商界大儒、文学大家、人生大将”。

而著名作家冯积岐则认为与其说张培合是独立文化学者,不如说他是一个思想者:“他的思考深邃、博大;有力度,有气魄。他的思考纯粹而有力量。”

语录体散文《微思集》

评论家刘宁在研讨会中首次提出张培合作品《微思集》的最大特点是语录体散文,是直接用一种日常白话的口语写作而形成了一种文体形式,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和思考,由于是采用了这种语录体,在我看来这种文体简约凝练,意在言外。

对此,贾平凹给予肯定:“刘宁讲的好,她里面谈到语录体散文,这个在别的会上还没有人说过这个话,把培合的特点也抓的很准,这个观念我觉得也是极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冰心散文奖是与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类)、鲁迅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并列的我国文学界散文类最高奖项。贾平凹、吴克敬、陈长吟等陕西作家曾先后获此殊荣。该奖是根据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作家冰心先生生前遗愿并捐资,于2000年设立的,每三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和提携中青年散文作家以及对中国散文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作家、理论家、散文编辑和社会相关人士。

第六届冰心散文奖评奖征稿范围为2012年到2013年在中国大陆正式公开出版发表的散文单篇作品、散文集、散文理论作品。奖项设单篇散文奖15篇,提名5篇;散文集15部,提名5部;散文理论5部(篇)。

第3篇: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1、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总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寓言中讽刺的对象是目光短浅的人。

2、启发借鉴:意为由于只了解事物的局面,产生了认识上的片面性。人们在评论一个人、一部电视剧或一种社会现象,往往因为只看到局部而下结论,便造成了片面性。要避免这种现象,唯一的办法是多观察,多了解,不要轻易下结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什么是社会学?学了社会学能干什么?看到“社会学”这三个字,你的脑中是不是冒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说起来,社会学在中国仍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对于很多人来讲,这门专业似乎很新奇,很高深,很玄乎。

其实生活中处处皆有社会学,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社会学家。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动物中只有人是主动要穿衣服的,你会不会光着身子在大街上逛?上课的时候,你会不会随意走动、高声谈笑?在公交车上遇到步履蹒跚的老人,你会不会让座?……类似的情形数不胜数,面对这些情形,相信绝大部分人的行为都是一致的,因为我们正是在运用社会学的思维去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

你是一个社会人,是在这个社会中长大的,社会教会了你如何在其中生活,而你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样的教化。知道“狼孩”吗?同样是人,他们就没法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因为狼孩没有社会学思维,他们无法理解这个社会。

当你呱呱坠地的时候,就注定了将成为一个社会人,你会慢慢学会如何去对待社会上的人和事。比如同辈之间可以嬉戏打闹、不分彼此,面对长辈就要敬重端庄。但是,你想过为什么要这么做吗?为什么我们直呼长辈的名字会被说成没教养,而在国外却没有这样的规矩?你可曾想过为什么你是这样的你,而不是你同学那样的或者你父母那样的?你可曾想过你是谁?你又将在这个社会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如果你想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想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这个社会,那么你不妨走进“社会学”这个大千世界。

社会学专业,培养你的“社会学想象力”

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一门专业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社会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只要是这个社会中的人和事都可以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如“消费”这种社会现象,一直以来,人的消费行为往往被认为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经济学里有个著名的“经济人假说”,按照这个假说,人们作出的投资、消费决策都是理性的,在一定成本和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益最大化。但这如何解释大街上跑着那么多奔驰、宝马?桑塔纳、QQ不是一样能代步吗?为什么有些人省吃俭用一年就为买一个LV的包包?……这些社会现象我们该如何去解读? 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在消费社会里,商品不仅具有物质形态上的使用价值,还具有文化意义上的象征价值,因而成为了人们“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购买奢侈品或其他昂贵商品来向别人传达一种信号,体现自身的身份和地位。

由于我们所处的社会包罗万象,因此社会学也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分各个研究方向,比如家庭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虽然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五花八门,但研究的思路是共通的,都要用到“社会学想象力”。

在社会学里,“社会学想象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能力是社会学人的基本专业素养。它要求我们在观察一个人或一件事时,要学会从社会这个大环境去看、去想,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这个人或这件事本身。我们都听说过“时势造英雄”,英雄固然是能力很强、有胆有识的人,但英雄的产生更有其社会的、时代的原因。只有将视野放大,放大到社会环境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你身边的人、事和现象。社会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教你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及其社会背景。

社会学人的N种出路

总的来讲,社会学学科专业性不是特别强,所以没有特别对口的就业渠道。但是社会学学科涉及面广,因而就业的面比较宽。从我身边的同学来看,工作去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No 1. 各种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人力公司和猎头公司。我的同学中就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的,他们说大学期间学的“社会心理学”“劳动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等课程,在工作中非常有帮助。

No 2. 专业调查公司,包括市场调查公司、媒体调查公司,如零点调查公司、北京赛迪数据有限公司等。这是社会学人的一大就业去向。社会学的课程中包含了“高等数学”“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技术”等一系列调查统计类课程,因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从事此类工作是非常适合的。

No 3. 各类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等的策划、采编、社会评论员等。社会学专业素养使得社会学人对时事、社会现象方面的报道、评论视角更独特,也更有深度。很多大的媒体单位都设有社会调查部,这也是社会学专业毕业生非常适合的工作部门。

No 4. 公务员。学社会学的人对社会现象有着独特且深入的分析视角,而这种视角正是公务员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一般而言,街道、社区、民政系统、统计部门、新闻出版系统等更倾向于招收社会学方面的人才。

【主干课程】

《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会统计软件与应用(SPSS)》《高等数学》《国外社会学学说》《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心理学》《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工作概论》《组织社会学》《社会问题》等

第5篇: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思想入时

1.创新思想,引领思潮。江西《新余日报》2013年3月29日发表的评论《节约也有时代特点》,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神州大地上掀起“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劲风为写作背景,指出“节约的时代特点”应该体现在:一是把节约与反腐,与改进工作作风紧密联系起来,遏制公款开支和消费;二是把节约更多地体现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上;三是把树立节约的观念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联系起来。观点更符合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以人为本等理念,更具有创新思想、引领思潮的意义,因而也更具有时代感和认识价值。

2.回应热点,引导多元。多年来面对突发事件、热点新闻,全国各媒体有责任感的新闻评论工作者纷纷予以点评,旗帜鲜明地甄别是非、释疑解惑,形成主流声音。2012年6月,《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栏目连续发表5篇题为《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的系列署名时评,通过对当下存在的几种畸形社会现象(心态)的深度剖析,并旗帜鲜明地指出在一个泥沙俱下的转型社会,我们应该怎样遵守公共规则、捍卫底线伦理,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价值选择。

3.针砭时弊,抨击腐恶。除了舆论导向的功效,新闻评论还应发挥舆论监督利器的作用。尤其是在各种矛盾日益突出的社会转型、改革攻坚期,新闻评论更要敢于“亮剑”,抨击和鞭答各种腐败现象和不良之风,以有效的舆论监督捍卫正义,维护公平,传递正能量。

文风入时

1.更注重求真务实。摆事实、讲道理是新闻评论的显著特性之一,因此新闻评论工作者要不断向假话、空话、大话、套话、官话、废话等党八股文风开刀,把以事实为论据、用论据服务论点的做法当作端正文风、革故鼎新的首要任务。

2.更注重及时主动发声。新闻评论是一种时效性很强的议论文体,它所评论的内容几乎都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甚至经常与新闻报道“捆绑发送”,因此在当今“大众麦克风时代”,进一步提高时效性,让新闻评论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声显得尤为重要。

3.更注重亲民、接地气。近两年,新闻界深入持续开展“走转改”活动,新闻评论的运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亲民更接地气,体现出越来越鲜明的“平民化”趋势。

4.更注重战斗性。尤其是针砭时弊、抨击假恶丑的时评,不仅要切中时弊,警醒世人,而且要力求深邃、犀利、泼辣,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读之有味。机制入时

当前比较有时代新意的新闻评论工作机制有这么几种:

1、评论采访机制。近几年来,一些新闻媒体鼓励新闻记者动手撰写评论,并尝试设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新闻评论作者也要到一线采访,以采访到的第一手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和基础,力求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大大增强了舆论的引导能力。

2、专版策划机制。近些年来,国内一些报纸在经营新闻时评专版,影响比较大的有《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青年时报》的时评专版。时评专版机制注重策划包装,话题集中,观点信息量大,有规模效应,写作队伍趋于民众化。

3、报网互动机制。在媒介融合时代,存在着主流媒体和以网络媒体为主的“两个舆论场”,不少媒体顺应时展,积极运用共振传播理论中的多媒体传播策略,开设新闻评论互动栏目,与新兴媒体互动、互融、互补,创造性地发挥了网络、微博、手机报、微信等多种新媒介的力量,打通了“两个舆论场”,实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语感入时

第6篇: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性是所有新闻体裁的共同特点。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飞速增长,使得体育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强调。评论新闻化,使新闻与评论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报道的分量,大大增强传播效果。体育新闻评论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追求强烈的时效性

体育新闻报道讲究及时性,而传统的新闻评论对于时效性并不苛求。如今,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就是评论的生命,体育新闻评论本身所具有的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力量,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时效性对于引导舆论至关重要,也是争夺“眼球”的法宝,追求时效本身已成为体育媒体竞争的主题。新闻性要求体育新闻评论与体育新闻报道一样,讲究时效。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体育媒体在新世纪更为重视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为了加强时效性,许多体育报纸开辟了评论员专栏或专版。这些言论是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体育新闻事件、现象、问题进行评论,言论与新闻常常是同步见报。而网络上的体育评论其时效性就体现得更为突出,往往是比赛一边进行,网络们的评论就已经“出炉”,不受刊发时间和版面的限制。

2.讲究现实针对性

新闻竞争已由独家新闻之争进入到独家观点或独家视角之争的态势,言论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点之一。“体育时评”盛行,是体育新闻评论讲究现实性的一大表现。一些市场化报纸如《体坛周报》等新能取得成功,体育新闻时评功不可没。

从评论的题材上看,触及现实是体育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体育新闻评论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人们对于“高、大、空”的体育评论兴趣不在,需要的是针对现实社会中的新鲜的、敏感的、热烈讨论和大众关心的体育事件与话题进行评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需要传媒去伪存真,帮助受众梳理与解析体育事件。

3.“新闻性信息”与评论相结合

随着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体育新闻评论和体育新闻报道正由各自独立呈现出相互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传播“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有机地结合。

在版面编排上,体育新闻评论常常与体育新闻报道同时见报。言论与新闻同步见报,说明体育新闻评论突破旧新闻观,重视新闻性信息对评论的作用与影响,重视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的结合。体育新闻评论依托体育新闻报道而发表,如时评、评论员文章、按语等,以发掘体育新闻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在写作手法上看,报纸体育新闻评论常常在写作中直接输入作者所见所闻的新闻性信息和事实,以此作为立论的由头和依据,缘此引发议论。体育新闻评论运用事理交融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手法。这种难度较大的论述方法在体育新闻述评等评论写作中常用。有时很难区分新闻稿件与评论的界限。

二、“多元化”趋势明显

体育新闻评论的多元化特色具体表现在:

1.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广泛,“评论员”身份“多元化”

现在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不仅有体育赛事方面的,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医疗、保健、娱乐等等内容。评论员队伍除专业人员和学者外,还会邀请名人,明星或者业余撰写评论。同时注重吸引体育迷参与评说,各媒体也把受众参与作为刺激销量的重要手段。

2.体育新闻评论的角度和意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各种各样的选题立论敢于面对众所关注的各种的话题,进行释疑解惑的积极引导。有正面的,也有批评谴责的,既有阐释说明的,也有建议、探讨、争鸣、商榷和研究的。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倍受受众欢迎。

三、“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各行其道

如今,新闻媒体面对的是越来越成熟的公众,面对的是越来越多样的媒体群。这对体育新闻评论写作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家型”的评论员是各大体育媒体竟相争夺的对象。“专业化”程度高的体育新闻评论是体育媒体的标志和旗帜,也是体育媒体树立“品牌”的重要手段。

“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并存是体育评论的一大特色。两者的目标受众群并不重合,传播目的也不相同。体育专业人员,专家,职业记者所做的评论针对的是资深的体育迷和体育专业人士的受众群体,目的是体现媒体的专业水准。,而“平民化”甚至“娱乐化”的体育新闻评论针对的是更为广阔的普通受众和市场,目的是为了普及知识,培养受众以及增加评论的趣味性,开发体育新闻评论的多样价值。许多大型赛事举办期间,报纸都会策划风格各异,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评论专栏。专业人员侧重理性分析,而非专业人员的“感性宣泄”也会获得很多读者的欢迎。

四、“解读”趋势——深度评论发展迅速

新闻信息已经由“传播”时代进入“解读”时代。解读,就是媒体分析、说明、解释新闻的意义。即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或问题,或政策法规等进行针对性地解读——在评论中对于新闻事件进行切中时弊、鞭辟入理的分析,并提出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深层解读与提供观点相结合,是新世纪体育新闻评论突出的特点。观点深刻、公正与否,解读深入、准确与否,决定着评论的成败优劣。例如,

“对艾东梅不得已出售体现自己过往人生价值的奖牌一事,公众普遍表示了同情。不出意外,艾冬梅将能赚到她所预计的租个柜台卖童装的启动资金。……

然而,此事虽然有光明的一面,更多的却是带给人们的沉重思考。目前我国注册的专业运动员约5万人,在非奥运年有近万名运动员退役,奥运会年的退役规模则更大。但得到“妥善安置”的却仅有千人左右。其他都只能进行所谓‘一次性补偿’,补偿金额由各地方体育局自己做主。……可以说,艾冬梅的境遇很有代表性。许多运动员在“举国体制”下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由艾冬梅卖奖牌谈“举国体制”》2007年04月12日,来源:新华网)

这篇评论由一个运动员的经历,引申到对于我国体育体制的探讨,对于事件发生的根源和造成个人境遇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观点深刻且独到。

述评性的体育深度报道由于结合了新闻深度报道和深度评论两者的长处,在实现“解读新闻”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因为写作周期长,在体育杂志上,这类稿件较多。报纸和网络媒体较少。

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的力量,在于它的思想穿透力,理性的力量最终要靠深刻独到的观点取胜。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不仅是新闻题材的竞争,更是在对新闻事件、新闻题材总体把握上的新闻解读之争,进入新世纪的报刊体育新闻评论更追求对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的、全局性的、前沿性的体育新闻事件作深度解读,为公众提供“独家”观点、“独家”角度。

第7篇: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一、暑期活动的内容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只要是积极健康、富有意义、周密计划的活动都可以设计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走出去看世界,开拓视野;

假期里,你可以和家人、朋友游山玩水、观海看景,不仅可以增进和亲人的感情,丰富阅历,陶冶性情,还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当地文化、风土人情。你可以看大海(青岛日照、大连烟台等),览名山(登泰山、黄山、武夷山等),到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也可以游名胜(苏州园林、杭州西湖……),赏古迹(西安兵马俑、殷墟甲骨文……);当然,也可以到时下热门的“世博会”观瞻高新技术,了解各国文化,一睹世博风采……

2、看一看发评论,关注社会;

生活变化气象万千,社会现象千姿百态。走出家门,走向街头,看现象,多思考,发评论,做一名小小社会家。你可以,到农村、种植养殖示范区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到殷墟、马氏庄园、烫印羑里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到中华路、长江大道观看安阳新貌;到老城区的胡同,了解地名的变迁;到人大、政协、市政大楼接受政治启蒙教育;还可以到气象站、环境监测站开展环保教育;到社区、进家属院了解百姓生活;走向街头、走进商场为社会现象打分……总之,社会是我们成长的大舞台,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可以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生活技能。

3、做一做去了解,体验生活;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许多内容需要我们去深入了解。你可以到豆腐坊了解豆浆、豆腐脑和豆腐的制作过程;到蛋糕房看看制作精美的蛋糕需要几道程序;也可以到邮局了解一封信的“旅行”,到电视台看看精彩的节目如何制作;还可以到部队了解战士们规律的生活和严明的纪律,到工厂看一件产品如何制作完成;你甚至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上一天班,了解他们的职业,体会他们的辛苦,向他们学习……总之,只要是生活中存在的,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探讨,去参与。

郑州有一个“点点梦想城”,是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各种职业的(如厨师、医生、警察等等),很有趣,很有意义,家长带孩子值得一去。

4、动动手做宣传,影响大家;

作为社会的小公民,我们要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影响社会。你可以结合创卫活动,在自己居住的社区搞一次卫生行动,做一次义务宣传,号召大家讲究卫生,爱护家园;可以制作环保卡到街头去发放,向人们宣传低碳生活,呼吁人们用实际行动保护地球妈妈;也可以组织一场小小的运动会,向亲人宣传健康的重要性;还可以制作环保袋,告诉人们别再使用塑料制品……

也许我们的力量是弱小的,也许我们的声音是微弱的,但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宣传就有影响。用我们的真情和行动去感染大家,影响社会……

5、练一练更出色,发展特长;

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自己,不光要学习好,还有有自己的特长。还记得我们学校墙壁上“校长的话”吗?“全面发展打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暑假,是发展自己特长的好机会。喜欢画画,你就尽情地画吧;喜欢打乒乓球,你就尽情地练吧;喜欢英语,你就大声地说吧,喜欢毛笔字,你就好好地写吧;喜欢钢琴,你就认真地弹吧;喜欢唱歌,你就好好地学吧……还有下棋、轮滑、游泳、小发明、小制作……多多动手,坚持练习,你会拥有更多本领,享受生活,快乐成长。

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

你可以邀请你的同学或朋友组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3—5人比较合适。大家在一起商量设计一个“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计划”,可以听听爸爸妈妈的意见,聘请一位值得信赖的成人(有时间、有爱心、有经验)做你们的“活动辅导员”。

活动前要考虑周全,制定尽可能详细的活动计划;活动中要有记录,可以拍照片、摄像、文字记录等;活动后要有总结,可以开讨论会,写感受等。

当然,也可以有别的形式,参加旅行团,组织自助游,设计“假日小对”等。

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

安全是活动的保障。假期组织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活动计划的制定要把安全措施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地考虑周全。如注意防晒、消暑、防溺水、交通安全等。安全措施到位,计划才能顺利开展。

2、准备充分

把活动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在先,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可以请大人为你们的计划把把关。如宣传环保要提前制作好环保卡;外出旅行要提前设计好出行路线;看世博要带好“行头”(小马扎、遮阳伞等)……

3、注重形象

外出活动,要注重形象。懂礼貌、讲卫生、守纪律,听从指挥,分工合作,爱护公物,注意环保等。时时处处以良好的形象展现新时期少年儿童的风采,展现人民大道小学少先队员的风采。

4、及时总结

第8篇: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关键词]新闻评论栏目;生存发展;问题;对策

一、城市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新闻资源的相对匮乏制约栏目的发展

城市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在其设置之初,大多被定位为侧重参与城市生活,兼顾农村题材, 以报道重大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提供新闻背景为己任。这种定位是城市电视新闻总体结构的需要,也符合城市电视新闻受众的需求。但是这种定位也严重限制了新闻评论栏目的生存空间,这种限制主要来源于新闻资源的相对匮乏。对城市人口少于200万的中小城市来说,每天确定重大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而作为评论性栏目,如果因选题相对匮乏而减少播出密度,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播出密度的减少意味着栏目将逐步失去其权威性,并因此减少栏目自身的影响力和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性。同时,由于城市电视台信号覆盖范围的限制、又决定了新闻评论栏目不可能过多的跳出信号覆盖范围和城市行政覆盖范围进行选题,特别是日常的批评性选题。也就是说,城市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没有中央电视台或省级卫星电视的新闻资源优势。

(二)复杂的城市人际关系使新闻评论栏目面临人情关的考验

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担负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任务,其选题应是重大新闻事件、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和典型人物以及与之相关关的新闻背景,具有较为宽泛的选题空间。但是,由于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影响,在创办初期,城市新闻评论栏目往往以舆论监督为己任,这―类的题材在选题中占有相当的数量,这种栏目定位虽然使新闻评论栏目在创办初期快速成长,并在受众当中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但是,却忽略了自身与中央电视台在传输信号覆盖和行政隶属关系上的差异。因此,在经过快速成长期之后,栏目陷入了人情关系引发的一种尴尬。在城市规模相对狭小的状况下,复杂的社会网络和无处不在的人际关系,使舆论监督类的选题在采制播出出过程中,面临两难的境地。

二、解决现存问题的策略

(一)评述结合,以“评”立身

当前,各家电视台大都注重新闻立台,着力增加新闻性节目播出总量,集中新闻栏目的综合力量来强化电视台的声音,树立电视台的形象。然而,在相当多的电视新闻性栏目出现在同一频道的同时,由于地方电视台新闻资源的相对狭窄,必然会出现新闻题材的相对重叠,也就造成许多新闻栏目面目相似、栏目的个性特色不够分明。作为城市焦点性新闻评论栏目,要想在众多激烈的频道、栏目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应该从栏目特有的个性出发,大力突出栏目的评论特点,力争成为城市电视台树立形象、表达观点的“发言人”。

现代新闻节目更多强调的是提供事实,而把评判的权力交给了受众,但是,把事实交给观众去评判并不表示栏目可以不亮出自己的观点。作为担当城市电视台“发言人”的新闻评论性栏目,既要注重对新闻事实的展示和开掘,让观众通过自身的理解评判感受到是非曲直、同时强调要有画龙点睛、一针见血的评说、明确表达出栏目的观点和倾向,通过恰到好处的点评树立栏目的权威性.增强观众对于栏目的信服力,从而使新闻评论性栏目树立自身的形象,以区别于一般的面目模糊的新闻性节目。

评论自身也能为城市电视台评论性栏目创造了更多的生存空间。由于城市电视台所处的空间有限,不可能像中央台(焦点访谈)一样面向全国,时刻都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选题,城市性新闻评论性节目的选题范围较小,题材的重大性也相对较弱,大量的线索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生活的社会新闻类题材。如何把这些选题从社会新闻类题材摆脱简单的叙述形式,使之转化为适合新闻评论性栏目的题材,就要深入挖掘,加大评论力度,从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主题。

(二)抓好新闻落点,凸现时效性

作为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性是生存的关键,因此新闻评论栏目在选题的确定、采制、播出等环节均要强调时效性,通过对新闻时效性的把握以及区别于其他新闻栏目的落点,强化栏目的特点,开拓广泛的发展空间。

1.以栏目的品牌形象为基础,充分发挥栏目的影响力,在规模相同、特点相近的城市之间开展横向联系,拓展栏目的生存空间,强化栏目的生存能力城市新闻评论栏目之间的横向联系,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

首先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之间的横向联系是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这种联系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同时出于城市的发展考虑,经验的借鉴可以减少城市发展中的许多负面影响,加快城市的发展速度。而对与市民相关的领域的经验借鉴,媒体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

其次是受众心理的需要。一般来讲.城市市民对于与自己城市特性相近的城市有着较为密切的关注,而对于其他城市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尤其是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的事件有着一种特殊的好奇心理。这种心理为城市新闻评论栏目之间的横向联系提供了良好的收视基础。

2.发挥栏目的边际效应,利用品牌影响力,培植新的附加产品也是城市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实现创新的一种形式。

三、结论

作为电视新闻中的新生力量,新闻评论栏目因其特有的活力在城市新闻中吸引着受众的目光,也正是因为年轻,城市电视新闻栏目也为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所围困。克服因年轻而有的缺陷,避免因成熟而有的惰性,通过创新实现突围,这是城市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必须也是应该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言人.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现状与前

景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5(05).

第9篇: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一、在“玩中”寻找中国春节的传统文化

春节是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但对小学生来说,关于春节的知识知道的却寥寥无几:比如春节的由来,为什么春节要燃放爆竹、吃饺子?2011年为什么说是兔年?让孩子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搜集关于春节的祝福用语、故事、春联等,使孩子在玩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生活,提升孩子的文化水平和文化品位,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二、在大自然中,丰富孩子学习生活的内涵

寒假中,家长可以根据自家假期时间表自行安排,让孩子走出去,到户外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了解当地或外地一些自然景观,让孩子在玩中感受这个美丽的冬天,丰富孩子的生活,陶冶孩子的情操,开阔孩子的视野。

三、走亲戚,找朋友,感受那份久违了的亲情

平日里的忙碌,亲朋好友难得相聚。借着春节,让孩子们走走亲戚,找找朋友,乡下孩子可以到城市中的亲朋家住些日子,感受一下城市里华灯初上的生活环境;城市孩子可以到乡下亲朋家住上一段时间,体验一下农村里落日余晖的美丽景色。既加深亲朋之间的感情,又可以体验城市、农村的生活,何乐而不为?

四、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实践劳动

1. 当一天爸爸妈妈。参与家庭管理和家务劳动,让孩子体会家长对他们的关爱,从而懂得感恩。

2. 学包饺子。根据中国传统习俗:春节吃饺子,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包饺子的乐趣,既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又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 学会购物。春节期间家长购物比较多,趁此机会,家长带孩子一起到商场或集市上购物,让孩子在购物中学会分辨商品的好坏,了解什么是“六折”、“九折”,把课本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孩子上一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五、让孩子走进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1. 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名小小社会家。生活变化气象万千,社会现象千姿百态。让孩子走出家门,走向街头,看现象,多思考,发评论,做一名小小社会家。让孩子到农村种植养殖示范区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到人大、政协、市政大楼接受政治启蒙教育;还可以到气象站、环境监测站开展环保教育;去社区、进家属院了解百姓生活;走向街头、走进商场为社会现象打分……

总之,社会是我们成长的大舞台,让孩子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生活技能。

2. 做一做,看一看,体验社会生活。生活丰富多彩,有许多内容需要孩子去深入了解。让孩子到豆腐坊了解豆浆、豆腐脑和豆腐的制作过程;到蛋糕房看看制作精美的蛋糕需要几道程序;也可以到邮局了解一封信的“旅行”,到电视台看看精彩的节目如何制作;还可以到部队了解战士们规律的生活和严明的纪律;到工厂看一件产品如何制作完成;甚至可以让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上一天班,了解他们的职业,体会他们的辛苦,向他们学习……

总之,只要是生活中存在的,都值得孩子去了解,去探讨,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