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工作环境范文

教师工作环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工作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工作环境

第1篇:教师工作环境范文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 教师自主 自主策略 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08-03

进入21世纪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受世界各国的重视,日益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和师资建设的趋势。我国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发展要求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育发展。名师工作室的出现契合了这个时代的预期,已成为促进教师发展、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形式。名师工作室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其核心在于成员之间的主动参与、合作互动、交流分享。内驱力+自我变革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行动——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如何激发教师自主,是名师工作室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一 名师工作室的功能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以课题研究、学术研讨、理论学习、名师论坛、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内凝聚、带动,向外辐射、示范,引领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团队组织。名师工作室不是一个普通的培训班,它是一个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为优秀教育人才的成长创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主要应从提高学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人格修养这三方面入手,坚持“教研与培训”相结合,实现“教、学、做合一”,倡导“研究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研究”和“研究为了教学,教学促进研究”的理念。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与传统教师研训方式相比,名师工作室可以被视为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在专家的组织下,旨在通过对话、合作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从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上来说,教师个体自主的反思和探究是资源生成与共享的前提,而教师群体的资源共享则为教师个体自主探究提供必备的环境支持。

名师工作室环境下,需要教师在作出教学、研究和实践决策时体现出自身的能力、自由和责任,改善自身理念和行为,提升自觉意识,教师的自我反思、探究和合作成为解决现实问题和自我更新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自主在名师工作室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二 教师自主的内涵

1.教师自主的内涵

“自主”这一概念源于古希腊的政治术语,用来描述希腊城邦的自我规范和自我管理,如今这一概念应用于个人并获得非常广泛的含义,如它往往包含个人的自我决定,自我规范,权利自由,做自己的主人等方面的意思。Little认为教师自主是一种自主的职业行为能力。成功教师的自主性体现在通过不断的反思、分析及对教学过程中的感性和认知控制的实践,自主形成强烈的教学责任感。Smith把教师自主分为两个层面:(1)职业行为;(2)职业发展。他强调教师的自主性职业发展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后现代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理论”提出:自主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也是教师的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

具体而言,我们认为教师自主是指教师发挥自主性,运用自主策略,在元认知的调控下获得发展的过程,它表现为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激发责任感,积极开发自身潜能,建构性地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选择职业发展内容、途径和策略,通过自我监控、评价和反思等方式,自觉主动地调节和引导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动机、认知和行为方式,从而获得发展。

2.教师怎样实现自主

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者,要实现教师自主,教师应做好终身学习的充分准备。这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阐述教师自主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从外界因素来说,相关的机构或单位应给予教师适当的权利和自由,使教师能在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有利环境中达到教师自主。“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至专业成熟的境界。”

第一,教师需要形成以改造实践为指向的明确的个体学习行为。名师工作室环境需要一个研究型教师团队,而教师作为研究者需要双重积累:实践积累和理论积累,并要在教学实践情境中实现两者的积极转换。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学习和读书,不断提供新思想、新认识、新视野,因而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与对话”,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对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第二,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发展过程开展内省式的研究。Schon认为,“从业者针对亲身经历中的疑惑,通过一系列的反思、研究活动来寻求解决方法,是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在“实践——反思——实践的改进——进一步的反思”这一不断循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中,教师获得成长,教育实践得以改进,这个过程就是研究,其中不断反思是关键,它使得教学研究得以不断进行下去。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独自或与人一起不断学习和发展优质的专业思想、知识、技能和情感智能。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批判性,因为教师不是知识和技能的受容器,而是一支强大内驱力的变革力量。

三 名师工作室环境下的教师自主发展策略

名师工作室环境以“教师发展为本”,改变过去单一的、一次性的教研模式,以多元的活动方式在特定内容和地域范围中相互间有效互动、整合,来形成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运行基础是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只有教师自己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体,外界和他人的强制要求以及促进与协助作用的发挥,都要围绕教师这个主体来进行,都要得到教师主体的积极认同和努力践行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是教师的自觉和自主。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能自主、自为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并付诸实践,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教师自主性的存在和发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源泉。笔者提出以下若干教师自主发展策略,以期提高名师工作室教学研究的成效。

1.自主开展系列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阅读,才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涵养,才能打开眼界在教师专业知识和学识素养上提升自己。作为教师,选择学科专业、教学策略和方法、教育心理等方面的书籍阅读,对教学工作大有裨益,但也不应只局限于这些实用性强的读物。名师工作室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阅读,包括阅读的量和质。工作室的导师们可以经过挑选与推荐,让成员进行经常性的读书活动。阅读是一种输入,要让阅读的知识产生输出的动能,就必须对它进行加工。工作室成员可以在阅读时做读书笔记,或写书评,这样的阅读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读书活动的开展为教师提高专业素养、进一步促进教师自我完善和文化的积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自我设计研究问题

现代教育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找到自己教育教学思想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差距,找到自己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找到自己的文化素养与新课程改革的差距,要善于从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能从教育的深度看到问题。教师自己提出问题才意味着教师已成为该问题的“参与者”和“当事人”,意味着教师是教学研究的行动主体。它着眼于教师自己的问题、是日常教学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问题”,是教师直接感受到、无法回避并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并能将这些问题概括、提炼、升华为有价值的课题。教师不仅要“身处教育情境”,更要用心深入体验教育生活,关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体验、感受、困惑、烦恼以及心灵深处的悸动,并善于和勤于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自主进行教学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并明确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也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经验反思是导致一部分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而另外一部分人却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的重要原因。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能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都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从“行中思”来发展专业知识,也使教师能发展出自我“行中思”的能力,就可以达到行中有思、思中有行,行而后思、思而后行的境界。

4.主动参与合作讨论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是指学习者结成一定的小组,在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从而促进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态度等方面得到积极发展的学习活动。

名师工作室倡导参与体验、互动开放的教学、科研、培训环境,让教师主动在教研活动中学习,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实践,变单向的、静态的教研活动为双向的、动态的、共振互补型的活动,实现平等参与、共同发展。基于教师自主的工作室环境中,教师既要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进展情况选择、综合、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反思研究等,同时教师也应谨防把教师自主研究等同于闭门造车和单打独斗的研究,所以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自身和周边资源,包括专家资源、同伴资源、网络资源等。工作室成员的讨论都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出发,有实践、有事例、有个案,探讨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等,使参与的成员从一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长处,改进不足,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四 创新名师工作室思路,激发教师自主参与意识

赫德等学者认为,共同理想和集体责任是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构成这一特征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支持与共享的领导、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协作学习及其应用、支持性条件和共享的个人实践等。名师工作室要注意创设探究性、支持性、持续性和协作性的工作环境,要注意创设一种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创新工作室建设思路,充分发挥教师自主。

1.翻转式教研的开展

受“翻转式课堂教学”启发,原来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的常规教研活动转变成基于名师工作室思路的“翻转式教研”,即采用“活动主题——自主探究——发现问题——交流互动——解决方案”的途径,激发参与教师的主动研究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通过主动地收集素材、找出问题、开展研究并对这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微课程的展开

受“微课程”启发,名师工作室的任务主要以“微课题”形式展开,针对教师在教学、科研、竞赛、信息化等方面存在或遇到的普遍问题、疑难问题和棘手问题进行专项研讨,通过对典型问题进行提炼和处理,形成一个个微型课题,以此作为教研的主题。以非常小的切口组织学员进行培训研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注重活动的内涵和实效

采用菜单式、沙龙式、开放式的研究,注重每一次活动的内涵和实效。通过加强对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反馈等环节的全程管理来确保每次活动能步步落实,产生实效,寻求名师工作室环境下的教学研究从形式到实质、从随意到精心、从粗糙到精致的突破。

名师工作室环境要求教师在共同体研究中从被动到主动到自动,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以自主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就能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主动建构个人的专业内涵,增进其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促进教育理想的建立和教育智慧的获得,从而加快其专业成长的步伐。

参考文献

[1]Schon,D.A.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2]朱旭东、周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7(1)

[3]华维芬.试论外语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定位[J].外语研究,2001(3)

[4]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2篇:教师工作环境范文

一、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的文化氛围,让教师的正能量得到充分发挥

幼儿园也像一个企业一样,会存在这样几种文化:一是老鹰文化,老鹰是比较长寿的一种飞禽,到一定岁数时,它的喙变得又弯又长,不能吃东西,爪子开始老化不能捕食,羽毛很厚,无法飞行,于是它就用喙猛击岩石,去掉老喙让新喙长出来,把羽毛和指甲一根跟拔出,而后新的羽毛和爪子长了出来,获得了重生;二是“土虱”文化。土虱(生长在南方的一种鱼类动物)生性就喜欢攻击其他鱼类,有经验的钓鱼者都会预先在鱼篓里准备一条土虱,把它和所钓到的鱼放在一起,即便钓到的鱼在篓中放上个把小时,也会为了躲避土虱的攻击不停地跳、躲、闪,从而保持了鱼儿的活性,这就是土虱文化;三是“雁行”文化,即大雁在飞行的时候,此起彼伏的叫声,相互鼓励,提醒雁群一定要向目标飞去。大雁非常懂得空气流动学,要么成“一”字形,要么成“人”字形,知道怎么样利用前一只大雁飞行时所带来的上升力,让自己省力些,相互借力,直到最后一只大雁在飞的时候几乎不需要付出多大力气就能紧跟队伍,所以最后的大雁都是老弱病残的,但却都是一个整体,一只也不落下地在飞行。这些文化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要求幼儿园管理者一是自身要有鹰的精神,二是善于用渔者的办法管理队伍,三是要做好老师队伍的领头“雁”。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需要管理者首先要练好“内功”,发挥鹰的精神勇于创新,不断用新办法管理教师队伍,否则不但当不了领头“雁”,反而还会在飞行中被其他大雁所淘汰。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应善于用渔者的办法管理队伍,需要用像土虱一样的骨干为幼儿园注入正能量。骨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员,比较接“地气”,他们的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有骨干老师和工作人员帮着为幼儿园注入正能量,幼儿园面貌必定焕然一新。管理者的管理不仅仅是指责和批评,更多是像大雁一样起引领和帮助作用,比如在检查工作时,你不能老是讲,你这个地方没做好,扣你几分,那个地方不好,需要罚款多少,这样并没能真正解决问题,而应该说,你这个计划没写好,应该这样这样做,这个活动不够放手,应让孩子自己那样那样做等等,所以幼儿园管理者应是全心全意去引领和帮助大家沿着先进的、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困难的老师也能在大家的关照下,发挥自己能发挥的作用,这时老师们会心存感激,切实做到目标更明确,方法更科学,能力也会在这种和谐的、自然的状态下逐步提高,从而更容易达到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快乐接受建议的目的。有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老师们会更和谐、自豪和快乐。否则因为管理人员和被管理人员之间没有信任感,或者老师之间天天都是矛盾不断,就会引起整个幼儿园教职工的混乱,在那种紧张而消极的状态下,幼儿园老师思想状态会很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就会很大,从而也不利于培养人才,不利于整个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一个幼儿园要想留住人才,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让老师干得舒心、获得快乐。当幼儿园形成了这样向上的群体氛围的时候,气顺了,心齐了,工作热情自然就提高了,这样的雁群会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二、创设公平的人员交往环境,使教师感到愉悦

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秩序,管理者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要以公正为基础,不偏不倚,保证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园领导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幼儿的态度,也会影响教职工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所以要做到与每位教师坦诚相见,平等对待,做每位教师的知心朋友,不能亲疏有别,搞小集团,更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判断、肯定、否定一些人和事,领导与每位同志的距离应是一样远近,这样才能公平、公正地安排工作,处理事情,才能让老师们不产生误会和心理负担。二是以情感为手段,得到老师们的信任与理解。要清楚地了解每位教师的心理需要,真心实意去尊重每位教师;用情感温暖人心,体贴、关心、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用诚挚的语言给予教学上的指导;做到以情动人,以爱换心,使幼儿园中的每个成员“被爱”“被关怀”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得到愉悦的心情,开心地工作。三是建立和疏通信息沟通渠道,充分做到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让每个教师都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幼儿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充满人情味的人际环境,无疑成为理顺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剂”,形成平等、宽松的情感环境,使教师们在宽松环境中愉悦地工作。

三、组织教师参与团体社会活动,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组织教师参与团体社会活动是增强老师队伍凝聚力的有效办法之一。比如利用节假日,组织教师们参加远足、登山、体育游艺比赛、才艺展示等团队集体活动,组织教师们参加一些合唱比赛、体育活动比赛、自愿者服务等社会活动。利用多种形式为每位职工集体过生日等等,教师们可以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在单位这个大集体工作的自豪、快乐、感动和温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思考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营造宽松、人性化的良性环境,来尊重、关心、帮助老师,从而提高老师的成熟度并快乐去工作,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第3篇:教师工作环境范文

(一)完善环境教育体系,进一步开展环境教育培训工作。今年将继续聘请市委党校、市委宣传部的教师组织一次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环境教育讲座,提高领导者、决策者的环境意识;机关工委要对党政机关国家公务员举办一期环境教育专题培训;各排污企业组织员工开展以清洁生产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市农委组织乡镇进行一次环境教育师资培训;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将组织开展全民环境教育组织网络负责人的培训工作。

(二)继续开展环境教育。从业人员教育面达到60,农民受教育面达到50,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开课率达到85。各乡镇、街道(社区、宣传监督站)、市直机关工委、企事业单位要制定好年度环境教育工作计划,完善组织,确定责任人,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全民环境教育各项活动档案。教委将环境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保证课时安排,要搞好绿色学校(幼儿园)和“环保小卫士”创建工作。

(三)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面和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宣传媒体扩大宣传。各乡镇、街道社区利用有线电视、广播站、宣传栏、厂报或社区监督站,加强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宣传。排污企业要建立宣传站,做到有专人负责、宣传计划、播报记录。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纪念日活动。在各乡镇、街道(社区、宣传监督站)、学校、成员单位、企事业单位,精心策划组织开展“4.22”、“6.5”地球日和世界环境日等重大环境纪念日宣传活动,要设立宣传台,挂横幅、贴标语、散发宣传单,并做好文字、图片、音影像资料存档工作。

(五)搞好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深化环境教育工作。通城街道(新华社区)、和平街道(黑龙江省岁宝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和玉泉镇(老营村)做好全民环境教育试点创建工作。结合自己实际,确定好试点方向和内容。要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学习计划,建立学习活动档案,设置好环境教育宣传栏和宣传口号,做好组织开展和总结工作。同时对20__年三个试点单位试点内容进行规范和验收。

(六)完善环境教育组织网络,确保环境教育顺利开展。各乡镇、街道(社区)企事业进一步完善环境教育组织网络,形成乡镇、企事业、街道(社区)三位一体的组织网络,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及时反馈工作信息,达到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网络的组织协调教育作用。明确联络方式、地点和人员。

二、组织领导

__市全民环境教育指导委员会

主任:韩景远(市委常委、市政府副 市长)

副主任:杨桂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淑霞(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

王守义(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成员:黄文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张春雨(市委党校副校长)

杨继斌(市教育局副局长)

那荣柏(市科信局副局长)

曹景亚(市民政局副局长)

刘耀华(市司法局副局长)

吴铁忠(市财政局副局长)

华国梁(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史宝申(市人事局副局长)

王佐忠(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于韶辛(市建设局副局长)

魏鸿军(市规划局副局长)

安永林(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李宝祥(市农委副主任)

杭玉科(市林业局副局长)

刘臣(市文化局副局长)

赵文星(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邓雨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

李树贵(市总工会副主席)

李大鹏(共青团市委副书记)

鲍红宇(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

主任:华国梁(兼)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摆上位置。各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将全民环境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主管领导亲自抓,责任人具体抓。

第4篇:教师工作环境范文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认真组织学习中央、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市委、市府环境保护工作目标,确保“一控双达标”、“三年实施意见”环保目标任务在本辖区、本单位的贯彻落实。

根据《关于加强上海市环境保护和建设XX—XX年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结合XX年市环保宣传工作重点和环保实事工程,开展保护水资源宣传系列活动及“迈向新世纪绿色生活行动”,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大力推进社区、学校争创“环保绿色小区”、“绿色学校”活动,争创大气污染物排放和噪声达标街道(镇),积极开展无燃煤社区的创建,全面推进普陀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围绕环保工作目标,进一步深化“让上海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静、居更佳”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着重宣传、报道新世纪、新变化、新机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本区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实施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历程。

结合环保系统行业规范服务管理达标活动,在“六.五”期间加强环保行业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宣传,让市民进一步了解、支持、配合,做好环保工作。

主要活动:

六月五日这天,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挂横幅,出黑板报、版报,张贴环保公益广告,进行环保专题广播,开展环保咨询服务,参加环境整治公益活动等,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环境质量。

在《新普陀报》上刊登“六.五”宣传专版,请区有线电视台作专题报道,营造宣传氛围。

五月份进行区“绿色学校”、“环保绿色小区”的验收评审,“六.五”期间举行授牌仪式。

与区计生委、建委、总工会联合组织开展“为了美好的明天”人口、资源、环境知识竞赛活动。四月二十八日进行预赛,五月二十三日举行总决赛。届时邀请市区有关部门领导参加。

开展“XX环境千年,金洲、真八小手携大手,行动起来”环保宣传活动,即:学校、社区共创共建的联合展示活动。内容有:签定共创千年新环境协议书;红领巾(资源再利用作品—纸吧、木吧、泥吧、壳吧、石吧、环保吧、粉笔雕等)环保作品拍卖会;资源再利用交易;绿色便民服务;环保文艺节目演出;环保宣传板报展示,环保金点子专题讲座,发文明信及社区环境整治等。

与华东师大一起开展“新世纪绿色行”活动。组织大学生到长风、甘泉等社区进行“走进生活”环保宣传,开展问卷调查、“绿色生活承诺”活动、垃圾分类、无烟日宣传及“关心地球母亲”摄影图片展、进行绿色社区、绿色生活讲座等。并组织参观社区和企业的环保治理设施,如废水治理设施、垃圾三分类及有机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设施等。新晨

在区中小学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的指导下,各中小学、幼儿园师生要积极投入到“六.五”宣传活动中去,围绕环境教育“八个一”开展系列活动,并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

区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环保局联合发出《提高普陀区环境质量XX—XX年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意见》。

充分调动区环科学会中环保专家的力量,深入社区、学校开展环保知识讲座、环保咨询,组织科普展览参观活动等。

结合环保行业达标活动,开展问卷调查,接受市民的意见、建议和监督。

第5篇:教师工作环境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参与实践,了解设计市场行情才能在进入公司后,更好更快的适应设计工作。工作室模式是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培养社会需求人才发展的必然。

一、教学模式的调整敦促工作室的广泛化

同以前的教学模式相比,工作室教学模式保留了对基础知识培养的根本,就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好基本功一样,基础知识的训练仍然是工作室教学最基础的。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工作室教学以实际项目为平台,使学到的基础知识更好地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巩固和发挥,不但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学习结果以设计结果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设计方案也才有可能进入市场,最终使学生的价值真正得到实现。

当前,很多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都采取了工作室模式教学,但是,不少工作室挑选学生的流程是在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学生中,挑选一部分成绩优异对工作室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工作室,进行专业巩固和拓展。其它没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则较少的接触工作室的实践工程,与日新月异的设计市场脱节,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应该给与更多的学生参与工作室的机会,在工作室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方式、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如果学生数量是工作室广泛化的横向思路,在纵向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在学生挑选方面,甚至可以跨年级挑选。在工作室中学生类型架构上,学生能力层次的梯队性能对课程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并且一个课题是由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完成的,混搭的方式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如果一直是以教室为单位,将教学割裂开来,不仅学生的沟通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在一个学校里,学生直到毕业都不认识自己的学长或学弟,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二、教学模式的调整敦促工作室的个人化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客观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每个班级难免会出现一些迟到、矿课、拖交作业、作业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学生。有时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也会矿课,他们多是想增加自己的活动时间,去课堂外进行专实践,这些问题的使得学校的教学成了个空骨架,教师的教学积极也不高。学校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也实行了相对的管理措施,严格的教学检查和日常考勤是常用手法,但也给学生和教师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结果是学生的厌学情绪更加严重。

而工作室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并参与到项目中去,这样在实际的环境方案设计中,学生不仅可以参与各个环节,而且在其中学生会逐渐了解到自己的特长,慢慢地在无形中锻炼自己的专业特长。教师指导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既互相合作,又互相帮助,不仅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也成为了朋友,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多,更加个人化,就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和能力来对学生做专项技能的重点培养,从而学生也对自己产生了信心,就能够主动学习。教师专业的知识、高技术含量的技能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模式的调整敦促工作室的“专精化”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教学的组织者,其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师资状况的满意度并不高,部分学校甚至出现有些科目因专业教师紧缺而更改课程,或是由一些非设计类教师来执行设计教学。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极大的违背了设计教学基本原则,削弱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当今社会,设计人才的培养对设计专业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提高设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需要运用到的生产设备,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如果不需要使用实体设施而是进行理论与思维的训练时,就能脱离工作室独立完成。而真正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是将教学项目融入到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教学当中,教学都是围绕工作室而进行的。在以项目为平台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中,与专家的合作中教师也会学到企业最先进的设计技术,在团队中大家的创新理念和设计也为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与企业中的专家接触,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教学中与社会严重脱节的现象,对教师和学生来讲,都能够了解到社会的真正需要。

第6篇:教师工作环境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教育;大学生;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81-03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进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线技术更是帮助网络进行无缝隙覆盖,加之智能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设备迅速普及,人们衣食住行都产生着数据,这些数据量增长惊人,数据处理能力随之提高,数据挖掘和应用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大学是很多高科技诞生和应用的地方,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大学生,他们都是非常“忠实”的网民,网络时代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影响至深。大数据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行为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挑战和新的机遇,如何利用大数据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一、什么是大数据

目前,学术界对“大数据”的定义还未给出标准答案,但对大数据的作用在认识层面是趋于统一的。在被相关领域从业者称赞为迄今为止最好的关于“大数据”论述的著作《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对“大数据”做如下界定:“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该著作的作者维克托・迈尔和肯尼思・库克耶,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他指出大数据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我国著名学者涂子沛在著作《大数据》中描述: “大数据(Big Data)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大容量数据。大数据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容量之大,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则是这样定义“大数据”的:通过高速捕捉、发现、分析,从大容量数据中获取价值的一种新的技术架构。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大数据的特征,主要是指容量( Volume)、种类( Variety)、速度( Velocity)、价值( Value)等四个方面,即4V。容量,是指数据存有量巨大和数据非常完整;种类,是指数据的类型众多,且数据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联;速度,是指数据处理的效率高;价值,是指从大量、繁多、关联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这是研究大数据的意义所在。

二、大数据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大数据给社会进步、行业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高校作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前沿阵地,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尤其是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发挥其作用。

(一)大数据可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时效性

大数据的“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各种信息平台,大数据将各种信息平台的数据进行汇集,实现无缝连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如今大学生已经全部普及手机、计算机等网络终端,高校校园互联网通过有线、无线网络的无缝隙覆盖,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显示自己的思想行为。相同情况下,针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数据收集、分析、反馈,也在同步进行,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则可以及时通过系统平台获知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并做出快速的反应。与传统的获知方法比较,大数据系统平台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壁垒,提高了高校思想教育的成效。

(二)大数据可扩大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覆盖面

1.扩大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对象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人数急剧上升,而相对的师资力量则还未跟上,尤其是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师资。目前,还有很多高校专职辅导员与学生人数的比例没有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力,同时还需要承担繁重的事务性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和强度已经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对于高校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一现象的情况,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无非是一支强心针,在不改变师生比的现状下,借助大数据系统平台,关注更多的学生和处理更多的事务。

2.扩大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研究范围

随着高校思想教育的细化和深入,研究环境和研究对象都发生了变化,对应的研究工作也必须紧跟而行,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在运用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到研究的质量。受地域、人力、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研究高校思想教育的课题时,研究者只能在有限的样本空间里选取较少样本数量进行问题定性分析,并提出课题的研究结论。然而,在此研究中,样本空间和数量的选取将直接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适应性。而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研究者利用大数据平台,借助网络轻而易举就可以扩大研究样本的空间和增加调研对象的数量,所研究的内容也更加具体和深入,因而所获得的数据和分析的结论更具准确性、科学性和适应性。

(三)大数据可拓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大学生思想教育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非常重视,但贴着 “90后”标签的当代大学生所特有的特征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挑战,他们喜欢“宅”、“碎片化”、“网络”等等,传统的思想教育途径已经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很难了解或掌握到准确的信息。而在当今大数据环境下,思想教育工作者结合传统思想教育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改变了思想教育的成效。例如,传统调查方式的信息收集转变为了数据平台汇集,思想教育工作者有效地避免与大学生面对面交谈所带来的压迫感和距离感,进而能够采集到更加全面的数据信息,并且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出这些数据信息中大学生某些心理发展规律或行为变化趋势,以便提前介入或者进行预警。

三、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的构建

从大数据的主要特征可以看出,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来说有很大的促进力,也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一个很好的机遇。笔者试从当下大学生的特性和高校普遍校园网络条件下,构建出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

(一)模式构建的思路

该模式的构建思路是将各种信息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并把各类信息数据汇集在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汇集的数据进行特定算法的分析和加工,以寻找出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对于加强思想教育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将思想教育工作者之前的研究对象大学生转化为由大学生所产生的数据,从这些抽象的数据中发现规律,并应用于具体的工作中。如图1所示,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大数据平台模式网络拓扑图。

该模式框架主要是将大学生在日常使用的校园各类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数据汇集在大数据共享云平台中,这些数据涵盖了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兴趣、消费、健康、时间安排、活动地点等信息。大数据共享云平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加工,从中挖掘出大学生专业学习状况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心身状况的发展规律等重要的信息。

(二)模式运用探究

1.运用于学生个人对象

大数据来源于学生,也应用于学生。在学习方面,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学习的其他因素,并对其成绩出现下滑进行及时预警。在生活方面,通过分析学生的消费记录数据,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济状况的变化,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地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在人际关系方面,通过学生各类时间的分配、网络在线情况、兴趣娱乐活动等,可以了解学生参与群体性活动内容和频率,从而推测其性格倾向,为做好分类指导提供前期参考。在就业指导方面,通过对学生在校行为轨迹、学业状态、就业情况等数据分析,寻找出影响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为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化就业指导提供重要的依据。

2.运用于学生群体对象

大数据技术不仅实现了大学生个性化思想引导教育,也能够在大学生群体行为导向上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高校基本上实现了网络校园全覆盖,甚至提供了无线网络,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访问互联网,此时大数据系统平台则可以对大学生网上的行为轨迹进行跟踪分析,例如搜索的热门关键词、频繁登录的社交网站以及转发量或浏览量较大的帖子等,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的数据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对国内外突发事件的认识和态度。对学生群体的行为动向有了更准确的预判,可以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引向正确的舆论,及时化解矛盾冲突,维护好校园的安全稳定,引导学生思想积极向上。

四、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带给社会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无疑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给其带来新的机遇,也会给其带来挑战,只有扬长避短,顺应时展,才能更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1.对于思想教育主体的挑战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体之一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大数据环境下,对当前所有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的需要,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能力上能够使用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2.对于数据安全性方面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是基于大学生日常行为所产生的海量信息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这些数据必然涉及学生的个人隐私,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些数据和避免侵犯学生的隐私权,仍然需要我们认真去探索研究。

3.对预判的准确性方面的挑战

虚拟网络具有开放性、隐蔽性,这样一方面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便利,另一方面则会影响到信息精准性。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产生的数据复杂多样,除了有直观、具体可用的信息数据外,有大量的非结构性的信息,例如视频、图片。这些信息不仅容量大、内容多,在数据格式上各式各样,在分析过程中因此可能出现误判,因而有可能影响到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预判的精准性。

大数据技术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教育途径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虽然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诸多问题和困难,但大数据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需顺应时代潮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大数据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英]维克托・迈克-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9-15.

[2] 人民日报记者.寻找通往未来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3-02-01.

[3] 凌小萍,邓伯军.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第7篇:教师工作环境范文

>> 以工作室为中心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 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的应用研究 高职艺术教育中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模式教学改革初探 基于BIM技术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 对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 关于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制”项目化的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创业指导体系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师工作室的体制机制研究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如何面向市场展开工作室教学 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改革的思考 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机制研究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高职艺术设计类工作室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构建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关于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研讨 论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建设模式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发现教学法与工作室构建关系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发现教学法与工作室构建关系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赵少俐")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急需的不是单纯“知识”型学生,而是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但事实上是由大量的社会中小企业代为完成了。将发现教学法与工作室构建相结合,创造一个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实践环境,满足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我国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发现教学法;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构建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49-01环境艺术设计是以空间环境为依托,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和技术手段,协调自然、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充分满足人在环境中的需求,解决人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不同国家、民族、地域、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以达到创造优秀的生活生存环境为目的的设计行为。其专业涉及绘画,雕塑,装饰,建筑,园林,人体工程学,材料,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元化上,环境艺术设计在艺术设计学科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教学中面向当今社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专业素质和主动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是该专业得以发展的动力。在专业教学中所运用的“发现教学法”是把握社会需求状况,进行需求调查和需求预测,有的放矢解决设计问题的有效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概括地说,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资源或情境自觉地主动地探索,从而不断发现问题,达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能把设计思想和设计新概念变成现实,理解抽象理论并将其变成具体的物质形象的专业能力。要充分理解和贯彻发现教学法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一、发现的主体是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发现者,他必须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教和学把学生塑造成自我决策者、批判性思维者和问题解决者。所以,学生的学习要以技能为基础、探究为中心,缺一不可。探究学习需要学生发挥极大的学习积极性、自我发现的主动性。探究学习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能发现问题和有足够的主动性去不断地追求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空间表达方法);必须动用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这首先就需要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与实际的施工生产相结合,了解和熟悉施工生产过程,除了能熟练地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如草图思考、平立面图、效果图等)表达设计意图外,还应参与实际的施工生产活动。在实践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目前我们的多数院校选择与企业合作,但是问题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校外施工生产实习或毕业设计实习。目前校外实习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设计公司和施工企业的运作、产品加工及其组织、场地和车间管理以及作为一个技术人员任职前的见习。实际情况是,相关企业的设备管理较严,高、精、尖设备的生产利用率一般较高,不可能有空余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因此,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践能力培养得靠校内的实训机构来实现,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状。加强校内实验室、实习场所、训练中心建设是营造良好实践环境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证。在校内实训场,学生可在比较从容的时间和环境中,逐步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流程。校内实习场所的建立应该有明确的定位,要细化和定位基本技能训练的项目及内容、训练方法及考核标准,以保证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具备较为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为“发现教学法”的实施奠定基础。我们的专业工作室体系构建,正是为了解决这个环节的问题而提出的,学生在工作室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真实的工作氛围,取得专业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与社会接轨的创作环境,为以后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做好铺垫。二、发现的过程主要是一种“再发现”过程“问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学生的发现不局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凭自己的力量对自己未曾认识的事物的认识。这种再发现不是原原本本地沿着专业理论的验证过程进行的,而是要符合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认识规律。工作室体系构建性质的另一个层面是营造一个对外的社会实践窗口,在这里,社会实践针对的是教学的两个不同层次:一为教师;二为学生。社会实践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至关重要,学科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对社会实践成果的不断认识、归纳、提炼和总结,应尽可能把握该专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脉搏,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社会不断实践中去,以“再发现”的视角从实践中得到新的体验和总结,继而充实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做为施教者,如果几十年如一日地闭门造车,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内容贫泛,意识陈旧,方法单调,这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毁灭。在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背景下,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同样迅速,他们欢迎教师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个性见解(再发现)。学生渴望和追求日新月异的专业知识信息,借此刺激自己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期望通过社会实践去验证自己的知识价值。作为设计教育,其成果离不开在社会实践的应用,专业工作室的一切课题均源于社会。教师通过社会承接项目,有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或以实题为课题把实践项目融到具体教学中,使学生短距离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再发现”,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科研、实践,甚至是产业化经营为一体的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

三、发现过程的自发性、灵活性、适应性、非正规性

教师的指导不设固定的模式,一切都依据师生双方的实际情况而定。程序设计方法有固定公式可循,但发现方法却没有固定公式可循,没有哪些预定步骤是教师非采取不可的,没有特定顺序是教师非遵循不可的,没有什么教师非遵守不可的规则或固定的模式。事实上也不可能有,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现式学习方法的全部内容就是自发性、灵活性、适应性、非正规性等,这也正是工作室教学框架的特点。

第8篇:教师工作环境范文

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里说中国网民的数量达7.31亿,其中大学生网民已经达6亿。伴随着微信、微博等移动客户端的迅速普及,社会迎来了“微时代”。“微时代”是指“以数字信息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为核心媒介,以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为基本载体,以微内容、微传播、微公益等为表现形式的新传播时代”。

以手机为代表的小巧便捷的信息传输与接收终端扩大了交流范围,“微时代”下,网络的普及与应用,“微阅读”等形式的“微生活”已经成了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等。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积极顺应“微时代”这股潮流,通过使用各种微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等工作。

2.“微时代”下的“95后”大学生特点分析

在现今的“微时代”环境下,人们能够接受到打破时空限制的信息大餐,每个人进入了自由平等的网络空间。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源头,这种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前的时代。“微时代”打破了传统的“反哺教育”,学生受传媒影响大,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传统的传授知识的主导方式受到了挑战,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流动变成了双向性的。

“95后”大学生活跃在这样一个“有着自由的社会环境、丰裕的物质基础、发达的信息技术”的地球村。微信、美团、师兄帮帮忙、微博、超级课程表、有道等APP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APP。“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有着优点,但同时存在以下问题:

(1)泛娱乐化下的游戏人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高速信息化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干扰,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追韩剧,造成上课时玩手机、宿舍里打游戏,手机成了无时无刻不在的伙伴。网络信息监管往往力度不大,网络信息良莠不齐,“95后”的孩子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久而久之容易受到不健康思想的影响。

(2)虚拟社会化下的人际交往。一些大学色沉迷于网络世界,比如在微信、微博上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不关注其他信息,造成看问题观点片面,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满足于在虚拟的游戏空间里交际,成为虚拟空间的“英雄”。

(3)网络助推下的消费欲望。大学生的消费观超前,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购,消费超前,受骗上当,带来极其不利的后果。

3.“微时代”呼唤思政教育工作转型

高校教育者应及时转换学生教育工作的理念,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途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3.1高校思想政教育观念的转型

(1)视野的转变,学生工作要从国内视野转变为世界视野。“微媒体”日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势必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国外舆论通过互联网影响着大学生,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科学民主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在网络信息识别、网络交往中的自我认知、辨别能力。

(2)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攻击。引导学生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从追随青年偶像明星转变为学习青年楷模。

(3)在泛娱乐化的风潮下,由消极观望转变为积极引导。要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反对娱乐至上的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4)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从思想灌输转变为分析批判能力的培养。微时代下,虽然人人都发言,但是要有理性行为。

3.2高校思想政教育主体角色转型

在“微时代”下,教育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思考与适应主客体的转化,与被教育者一起成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微时代是平等自由的时代,在课堂上,有师生之分,在与学生在网络上交流时,必然要考虑角色的转换与平等。有时,学生更乐意在平等的网络上与教师、辅导员倾诉心声。正是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下,高校一线教育工作者要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为目标。

3.3高校思想政教育管理方法的转型

正是因为“微时代”,给教育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从依靠个人经验的说教式教育转变为使用网络资源教育;从社会话语体系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等话语体系;从传统的管理转变为法制化管理。

(1)载体一――微媒平台,开启“键对键”日常教育。“微时代”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运用多种微媒体为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和专业教育注入活力,运用微媒平台,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工作,这样的新模式更关注学生的接受和生成,它将德育教育等变得小而精,变得生动形象而富有生命。

作为一线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要增强网络能力,创新思政工作形式。我们要熟悉学生常用的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需要了解网络用语,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语言与他们交流沟通,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第9篇:教师工作环境范文

[关键词] 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复发;预防

中图分类号:R7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5-053-03

DOI:10.11876/mimt201605020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MP)是女性常见子宫内膜病变,以子宫内膜基底层局限性良性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发病率约为5.7%~25.0%[1]。随着微创理念及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宫腔镜下切除术已成为EMP治疗的“金标准”,其成功率在80%以上,可有效解决患者月经不规律、经量增多、阴道流血等临床症状[2]。然而,由于宫腔镜手术对操作技巧要求较高,易因息肉跟部内膜残留导致复发,严重者可发生子宫腺肌病甚至进展至子宫肌瘤[3]。因此,有效预防EMP术后复发是保证患者预后质量的关键。本研究就屈螺酮炔雌醇片、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预防EMP术后复发的效果与安全性进行比较,旨在为EMP术后复发预防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行宫腔镜下AMP切除术随访时间在2年以上的3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按照相关标准确诊EMP[4],按照术后方案,将接受屈螺酮炔雌醇治疗的129例患者纳入A组,将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的123例患者纳入B组,将未接受药物预防治疗的10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NC组)。各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月经量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出血、贫血等,其年龄、息肉长径、息肉数量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临床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于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宫腔镜EMP切除术,包括电切术、钳夹切除加诊刮术等,术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再次明确诊断,口服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持续3 d[5]。A组患者术后第1开始口服短效避孕药屈螺酮炔雌醇片,每日1次,每次3 mg,第1次月经来潮后停用,至第2次月经来潮后5 d恢复使用,共持续3个月;B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月经5~7 d放置曼月乐;NC组患者术后不进行处置[6]。

1.3 随访与观察

各组患者均接受为期2年的随访,B超测量其手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变化,并记录其不良反应以及术后2年复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校正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厚度变化

与术前比较,各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

A组治疗期间共发生不良反应18例(13.95%),B组共发生不良反应5例(4.06%),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复况

A组、B组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复发率低于NC组,B组复发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EMP发病高峰年龄接近50岁,恶变率可达1%~10%[7-8]。摘除息肉、消除炎症、减少复发是EMP治疗的首要原则,随着近年来超声及宫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EMP的诊治效果已上升至新的阶段,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于术后2年内再次发生EMP[9-11]。最新研究发现,EMP术后复发与局部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因此,术后对抗持续高雌激素作用是预防息肉复发的关键[12]。

以屈螺酮炔雌醇片为代表的短效避孕药可有效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反馈机制,同时促进内膜萎缩、内膜生长,不仅能够促进宫腔镜术后受损的子宫内膜,还可抵抗高雌激素状态诱发的子宫内膜过度增生,随着子宫内膜正常生理环境的逐渐恢复,患者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可得到明显缩短,EMP复发率亦有所降低[13-14]。本研究结果示,A组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EMP复发率分别为10.08%、20.16%,低于NC组。

曼月乐为宫腔缓释系统,每天大约有20mg左炔诺孕酮被释放入宫腔内[15],使子宫内膜的左炔诺孕酮浓度增高,从而抑制了位于子宫内膜上的雌激素受体的合成,而使子宫内膜对血液循环中的雌二醇反应性降低,从而有效地对抗子宫内膜的增生。与之相比,屈螺酮炔雌醇弊端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1)口服药物宫腔局部分布浓度有限,强度较低的药物无法有效抑制雌激素在子宫内膜增生中发挥的作用[16];2)口服药停用后,其抑制雌激素引起的子宫内膜异常增生的作用解除,若患者EMP高危因素仍持续存在,即可于短期内出现复发。而曼月乐在子宫内膜局部药物浓度较高且十分稳定,其主要通过降低雌激素受体合成,发挥拮抗雌激素引发内膜增生作用,故可有效控制EMP复发[17]。

综上所述,EMP术后应用激素类药物是预防息肉复发的关键,屈螺酮炔雌醇、曼月乐均可明显降低患者EMP复发风险,而曼月乐具有更佳的预防效果及更高的安全性。

参 考 文 献

[1] AlHilli M M, Nixon K E, Hopkins M R,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after intrauterine morcellation vs hysteroscopic resection of endometrial polyps[J]. 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13, 20(2): 215-221.

[2] 户月.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120例临床分析[D]. 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 2014.

[3] 万颖. 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价值[D]. 银川:宁夏医科大学, 2012.

[4] Paradisi R, Rossi S, Scifo M C, et al. Recurrence of endometrial polyps[J]. Gynecol Obstet Inves, 2014, 78(1): 26-32.

[5] 冯力民, 王伟娟, 张红霞,等. 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分析[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10):611-613.

[6] 郑天津. 诊断性刮宫术后应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疗效分析[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3, 21(7): 458-460.

[7] Jiménez-Lopez J S, Granado-San Miguel A, Tejerizo-Garcia A, et al. Effectiveness of transcervical hysteroscopic endometrial resection based on the prevention of the recurrence of endometrial polyp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 BMC women’s health, 2015, 15(1): 1.

[8] Smith P P, O’Connor S, Gupta J, et al. Recurrent postmenopausal bleeding: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14, 21(5): 799-803.

[9] 许燕丽, 陈婉秋, 邹丽兰. 曼月乐宫内节育器对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效果分析[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5, 22(3): 195-198.

[10] Smith P P, Middleton L J, Connor M, et al. Hysteroscopic morcellation compared with electrical resection of endometrial polyp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Obstet Gynecol, 2014, 123(4): 745-751.

[11] 覃晓, 徐文生. TCRP术后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相关因素研究[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2(3): 446-448.

[12] El-Hamarneh T, Hey-Cunningham A J, Berbic M, et al. Cellular immune environment in endometrial polyps[J]. Fertil Steril, 2013, 100(5): 1364-1372.

[13] ?il A S, Bozkurt M, Kara D, et al. Giant endometrial polyp protruding from the external cervical os in a postmenopausal woma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hysteroscopic findings[J]. Proc Obstet Gynecol, 2013, 3(3): 1-9.

[14] Chang-Halpenny C N, Natarajan S, Hwang-Graziano J. Early stage papillary serous or clear cell carcinoma confined to or involving an endometrial polyp: outcomes with and without adjuvant therapy[J]. Gynecol Oncol, 2013, 131(3): 598-603.

[15] Wong A W Y, Chan S S C, Yeo W, et al. Prophylactic use of levonorgestrel-releasing intrauterine system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treated with tamoxif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Obstet Gynecol, 2013, 121(5): 94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