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德行为教育范文

道德行为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行为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德行为教育

第1篇:道德行为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培育期;定向期;就业实践期

在21世纪,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那么,这一切取决于什么呢?我想莫过于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表现,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事业获得成功,那么首先就要提高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变动性的整体,各个因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欠缺,都会造成人的整体素质的降低。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注重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

1.供过于求。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每年都在做着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好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等好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并建立有自己的实习工厂,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职业道德行为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职业道德行为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应该说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比如机械工程系的远大班、中联班、博世班等。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高职学校教育中不同阶段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1.打好基础。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做准备

顺利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做长期规划。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大学生们在大一学期间就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大一是“培育期”,学生应多与学长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想从事职业的情况,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学习。

在各类招聘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高职高专类毕业生企业普遍表示更欣赏他们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据了解,参加招聘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包括著名的房地产集团、酒店、IT行业等等,显示出民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渴切。而且在今年,企业“人才高消费”的观念有所改变,有不少企业就表示:“能用大专生,就不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这说明,学得一技傍身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正逐渐以过硬的专业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企业也开始转变用人观念,不再一味追求高学历,而更加推崇“实用的才是最好的”择才理念。

因此,大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实际的事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以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每学期为了考试而学习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是为了今后就业打基础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大一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要在职场上拥有过人的实力,必须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为最终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打好基础。

2.扎实专业知识基本功,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基石。

大二为“定向期”,学生应考虑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开始尝试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我院推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希望学生积极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相关证书考试,在毕业时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招聘会上,参加应聘的人成千上万,用人单位凭什么选择你呢?在同等学历下,你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那就要懂得展示自己的优势,展示别人没有而你拥有的东西。作为大二的学生,不妨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培养一项专长。它会为你今后就业增加一项砝码。

3.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动手能力培养是养成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

第2篇:道德行为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人才为主,而目前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章按照行业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从强化职业道德认知、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转向自律,养成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三阶段探讨高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真正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对人才有这样的评价:“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的是。”在第四届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表彰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有德有才重点用,有德无才培育用,无德无才弃之用。这代表了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这表明了企业很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人才为主,在重视对学生技能进行培养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所谓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对这种实践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称之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Ⅷ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落实到职业活动中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根据个体对社会道德的内化规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需要经过“基于感性认识的功利需要和他律、基于理性道德认识的道德自律、自由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无律’三个发展阶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接受某种理论,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认同、同化和内化。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认为高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以课堂教学为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认知

职业道德的内化最初是基于道德对自身有利的感性认识,出于对道德的表面认识,出于对道德的畏惧和功利的需要而讲道德,把社会道德作为外在的道德主体的异己力量,道德还停留在外在的约束或强制阶段,以“必须”“服从”的形式来实现,属于道德他律阶段。这时,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具有不自觉性和不稳定性、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点。‘眼据这些特点,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

(一)高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思想品德课程。这两门课程涉及了职业道德的内容,但所讲的只是共性的、普遍的、放之诸业皆准的职业规范和要求,而且所占篇幅较少,因此,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职业渗透,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挖掘、开发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并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如营销专业在讲到培养职业经营风格时,应结合营销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强调诚信经营;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学生顾客至上的服务态度。

(二)专业课教学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是与专业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职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职业技能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编排教学计划,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明确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c4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熟悉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课教师应明确自己所教学科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关于仓储管理知识的同时应渗透有关吃苦耐劳、工作细心的职业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特有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同时将职业道德认知转变为职业道德行为,进而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三)通过见习和实习活动深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养成职业道德行为

除了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讲解外,学校还应该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这是因为“践行某一思想道德观念或信念的次数越多,它的固化程度也就越深,久而久之便转化为人的行为习惯。道德信念就是通过反复的践行而固化于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中,形成一种道德思维定式,从而转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的”。@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这种授课形式利于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如果没有直接的道德体验,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就可能是表面的、肤浅的,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和感受职业道德,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管理系从2006年开始,利用暑假组织学生由教师带队到企业进行专业见习、实习。在见习、实习中带队教师要时时注意学生的见习、实习状况,尤其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学生在见习、实习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体验,达到认识专业、走进专业、训练专业技能和培养职业情感的目的,明确道德规范,发现自己的不足,分析原因,从而促进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在见习、实习中,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把这种规范养成习惯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从他律转化为自律。

二、内因、外因双管齐下,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要将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行,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识,使道德主体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到道德对公民个体和社会的价值,从理『生上认同社会道德,从情感上真诚地接受社会道德,愿意践行社会道德,并在意志上能够坚持持久,道德从他律阶段转向自律阶段。《根据这些特点,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育是为了不教育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

“所谓‘自主建构’是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是其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而不是教育者灌输和模仿的结果。”⑦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是通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的,包含着内隐活动和外显活动两个方面。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实现,也可以通过Et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智力动作也要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维果茨基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是通过同化、顺应、慎独、反省、体验、交往等形式得以实现的。@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两方面:

1.经常自觉地进行自省。自省是我国古代道德修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其基本含义是在个人遇到道德矛盾或自己出现道德过错时,应先从自己主观动机上寻找原因,并责求自己承担道德责任,自觉自愿地修正自己的错误。如“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都说明白省的重要性,对于现在的道德教育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目前,许多高职生责任意识不强,出现差错时很少寻找自己的主观原因,而是千方百计从客观上寻找原因,推卸责任。为此,应该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针对已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进行自我批评。通过反反复复的活动,学生的品德得到了提高,责任意识得到了加强。

2.树立榜样,努力做到慎独。慎独的主要含义是指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机会并且不会被人发觉的情况下,仍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行事,而不做任何坏事。有些高职学生就不能做到慎独,如有人监督时表现良好,无人监督时表现较差。心理学家詹姆士说得好:“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比好多回才能缠绕上去的还多。”为此,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人物,使其不断鞭策自己,自觉进行慎独,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营造有利于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职业道德氛围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活的物质条件。”⑨任何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一定物质生活条件而存在,因而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道德品质总是要被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即环境造就人。优良的环境有利于人的发展,不良的环境会阻碍人的发展。高职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大学校园,学校的校风、学风、教师的精神面貌、校园文化等因素对高职生的健康成长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具有导向、熏陶、激励的作用。学校应营造一个好的校园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这里健康成长。

1.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大力开展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创建活动,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日常活动中;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活动,大力倡导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等职业道德规范;三是通过网络、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请已毕业的学生与在校生进行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经验交流,激发学生爱岗敬业、乐业勤业、艰苦创业的意识。

2.抓好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美国学者麦金太尔和奥黑尔指出:“可以确定的是教师会带着一定的价值体系进入课堂,而你的学生也必定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你与教学环境、学生、其他教师的交流方式,你说的笑话、你带进教室的个人习惯无一不成为学生的行为示范。”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我们要让每位教职员工都树立“我是学生的榜样”的观念。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以身作则,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一线教师,教书育人;管理人员,管理育人;服务人员,服务育人,形成全员育人的大局面,时时以一个优秀从业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鼓励。

三、加强职业理想、事业信念教育,促进自由自觉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所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必须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如杜威所言,“道德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实际的理想、目的和责任相关。作为道德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满足和不满足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结果”。@道德教育应从日常生活开始,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也是如此。高职院校应以日常生活为切人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应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两方面:

1.从小事做,严格遵守行为规范。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靠某个阶段的教育或强化就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人生连续不断的许许多多个日子有意识的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即“不以善小而不为”。在积善的同时,要防微杜渐,即“不以恶小而为之”,所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任何不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言行,都应该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施教者与被教者共同重视“小节”,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从我做起,从自己的身边做起。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自己的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行为规范入手,从行为习惯训练抓起,克服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道德信念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人的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面貌、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行一致的主要标志。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职业道德信念,因为道德信念是道德行为的最基本推动力,职业道德的自由自觉是道德主体基于对职业道德认识上的理智自觉、情感上的真诚自愿、意志上的强烈持久、信念上的坚定不移,根据职业道德必然性自觉行动,不再把职业道德视为一种自我约束,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道德信念的教育。

第3篇:道德行为教育范文

【关键词】道德 知识性 规范性 敏感性 生命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21-03

一、道德规范与道德教育的两个层面:知识性(可理解性)和规范性

在传统道德哲学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集中于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普遍性和不偏倚性,因而总是聚焦于道德原则或伦理规范的客观性、普遍性论证。与此相对应,在道德教育中,尤其是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总体上都用知识性教育的方法,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传授活动来进行。这其中既有应试教育的根源,也有道德哲学理论和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认识方面的缺陷。

而道德原则或伦理规范的根本特征在于其规范性。这根源于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的行动指导功能和意义。“规范”一般用来指称一种行为标准、行动指导、规则、“应该”陈述或指令,一个规范就是一个人能够遵守或者不遵守的东西。伦理道德规范之作为“规范”所具有的特性和要求,可以称为规范性。规范性就是指一个规范、标准、规则、原则等对行动者的生活和行为所具有的某种主导意义,规范性与它的行动制向的力量相关,一个规范能够对我们提出某种命令、支配和要求,或者向我们推荐某个东西,引导我们去做某件事。也就是说,如果它们被看做权威性的,就必须能够以某种方式成为一个行动者的动机,其中突出的方面就是相对于行动者的权威性和约束性。因而规范性具有实践性、应该性和第一人称性的特征,理解规范性的根本特征和要求,是把握伦理道德规范本质以及道德教育根本方向的前提。

从道德原则要求与伦理规范的规范性特征和权威约束力来看,伦理学关于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的研究需要侧重其实践性和第一人称性要求和特征,并且对它们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论证,需要对行动者遵守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而行动的动机作出合理的说明,并提出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基础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相应地,道德教育也必须以伦理道德规范原则的实践性和行动指导性为侧重点。

仅仅注意到这方面还远不够,问题在于,不论是对于伦理学理论研究来说,还是对于道德教育实践来说,一个行动者可能在种种道德情境中做很好的推理,支持以最严格的不偏倚性标准去检验他的法则与道德原则,并在慎思当中驾轻就熟。然而,除非他把道德情境感知为道德情境,除非他准确地感知它们的道德特征,否则,他的道德原则与慎思技巧将是徒然的,可能引他误入歧途。事实上,人们之间最重要的美德差别之一就是,对于摆在他们面前的情境的种种道德特征,有些人于焉不察,有些人则看到了。也就是说,知道了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的要求是什么,并不一定导致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所要求的行动。道德理论和道德知识并不必然带来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所要求的规范性权威和行动动机。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可理解性问题与规范性问题,是理论研究和道德教育实践的两个需要进行区分的层面。正是因为没有注意区分这两个层面,使我们把道德原则要求的知识性传授与伦理规范的规范性要求和权威混淆不分。

道德一般原则或规范与具体情境中的道德判断和规范性要求之间的中间环节是道德感知。道德行为的动机是一种规范原则与特定情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在接受、同意一般伦理规范,到具体情境中的道德行为,中间需要道德感知、判断、动机等中间环节。这些中间环节不单纯是对伦理规范一般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所能解决。

二、规范性与道德敏感性

康德曾将道德世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能够得到严格的辩护,因为它同理性生活的观念联系在一起。而第二个层次同一种同情观念联系在一起。这实质上也可以理解为就是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的知识性与规范性之间的关系。规范性需要情感、动机因素,因此需要处理作为具有可理解性的规范原则与作为具有规范性权威的规范,或者说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区分的意义。可以在第三人称层次上得到合理性辩护或理论论证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并一定在第一人称层次上获得遵循或动机推动力量。不是规则,而是行动者的某种其他的道德能力告诉他,他面对的那一特殊情境归于一种给定的规则之下。对特殊情境准确或恰当的评估――封细节的认知和感知――并不是仅仅由对规则本身的获得来解决的。一个行动者如何知道一种情境的哪些特征是相关的、哪些是不相关的,这本身就是一个道德问题。

如果没有一种具体的道德感,就无法得出具体的道德标准。在道德的理性辩护与道德感之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即使所有人都理解、同意甚至接受某种道德原则、规范,但不能对某一情境都具有相关的道德感知,更不可能所有的人在同一时间、为同一件事情所感动。在这里,道德感动应为道德感知的一种形式或者一种表现。但二者之间确实有具有一些重要的区别,比如前者重在情感的表现,后者重在认知的方面,但根据在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来看,可以不需要这样的特意的区分。我们日常所讲的诸如“同情”、“恻隐”等等,大都可以归入“道德感知”的范畴之列。

实际上,道德感知本身就已经蕴涵着一种判断在内,道德感知同时就是一种道德判断,道德敏感性与感知能力与其说是一种先天的自然本能,不如说更是后天社会化与道德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尤其是如果要获得“稳定”的道德感知能力,本身就是道德德性的一种表现。虽然道德感知本身可能还不一定是一种道德行为,但它无疑是引发道德行为的一种力量和一个条件。这里涉及道德感知(动)与道德动机的关系。道德感知(动)已经包含了一定的动机因素,即使还没有行动。

从道德感知(动)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来看,首先,道德感动具有“亲身性”。也就是“第一人称性”,一定要身临其境才可能会有感知或感动。其次,道德感知(动)主要是一种情绪状态,而不是逻辑推理或理论推论,主要不是由道德原则或理论或规范的可理解性或者知识性所产生的。第三,道德感知(动)不是一个理论思辨行为,它在本质机制上与行动有关。在道德感知(动)中,行动者经验到道德的约束性和力量,体现了道德“规范性”特征。

行动者的动机与行动是以对情境的接受和感知为条件和基础的。如果道德教育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道德原则或者规范,但不能培养出这样的道德敏感性和感知能力,就不能产生相应的道德动机和我们所期望的道德行动。因为道德原则、伦理规范只是相对于一定“类型”的行动而言的,落实到具体情境中的道德行动,中间还有道德判断、感知、动机等因素。

从一般道德原则规范到道德行动,这中间需要道德感知,其中,可靠的敏感性是一种必要的基础条件。这种敏感

性是一种感知能力。但是,“可靠的”,敏感性,却需要一定的教育和培养,甚至达到了道德原则所要求的“普遍性”程度,也就是说,对于相同或者类似的情境,能够产生稳定的道德情感反应和感知能力。由可靠的敏感性构成的知识是获得美德的必然条件。

因此,道德行动的基础不只是需要一般性的伦理规范,更是情境的道德感知性问题。这些动机、情感、感知等等,不是被规则、规范所决定的,动机,就像道德感知一样,既与美德倾向相关,也需要可靠的动机倾向,具有普遍性问题,但又是特殊性的,并非一般规则就能解决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道德感知和动机可能是不同的,特殊的,但对一个道德的人,具有道德美德的人来说,道德感知和动机又是稳定、可靠的,具有普遍性,即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形下,表现共同的感知能力和动机倾向。

三、生命道德教育的意义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认为,“今人乍见孺子将人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为什么设置这样一个“孺子将入於井”的情景,来说明人皆有恻隐之心呢?或许就是因为,生命、生死问题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最为基本的感知(动)就是关乎生命现象和生命问题的感知。如果对于“孺子将入於井”这一现象或者情境都麻木不仁,无所触动,或者说,如果对于人类的生命都不能表现出敏感性和感知能力,那么就不可能具有其他道德感知能力了。人们感知特殊情境的方式,以及他们辨别出特殊情境的有道德意义之特征的能力,并非神秘的和不可言说的,而是与人们的品格以及他们的道德构成的一般特征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在孟子看来所谓先天的恻隐之心及不忍人之心,尤其是它们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实际上来自已经具有的美德品质与行动倾向,它是道德培养的结果。

从现实的状况来看,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普遍认为,许多社会问题和学校教育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缺乏对生命价值和生命道德的教育。生命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是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它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体现。如果说,由于现代范式的学校道德教育无视或蔑视生命的现象非常严重,才使生命道德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正是现代道德教育的知识性教育特征,以及现代伦理学研究的理论、逻辑论证追求,忽略了道德原则与伦理规范的可理解性和理论逻辑性说明,以及道德感知与敏感性培养,从而忽略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与规范性要求这种现实状况和问题,使得提出生命道德教育对于道德教育具有基础的地位和意义。

生命作为一种最为基本的特殊对象,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生命道德教育的意义所在,不仅是针对漠视生命这种现象本身,而在于道德感知与道德行动动机的整体培养教育中,对生命的感知与敏感性是最为突出和基础性的。这就是孟子对恻隐之心表现中,见孩童将落入井这种生命危险的例子的作用。对生命的危险与消亡的同情、侧隐,是人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和敏感性。

就目前已有的一些研究来看,大多数生命道德以及生命道德教育的倡导者所提出的,关于生命道德所针对的问题,或者生命道德教育的现实性意义,就在于,面对现实的生命的丧失、生命意识的淡漠、生命意义的迷失等现状,既有的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道德并不能有效地调节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

第4篇:道德行为教育范文

一、上下齐心努力,争创“人人做德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只有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对策,工作才会有效。为此,我校强调要以教师的师德风范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要对学生进行一定方向的引导,使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时代特征。我们学校领导经常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各种各样的渠道、多种方式组织教职工学习,加强师德修养,强化教师的榜样作用。全校教职工以端庄的仪表、勤奋开拓的精神、谦和礼让的态度为学生做出了高尚道德行为的示范。

二、高目标,低起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我校的德育除通过德育课、职业道德课教学和各门课程渗透外,还特别强调日常深入细致的行为规范教育。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是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所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训练是作好基础道德教育最好的切入点。所以每年从新生一入学,我们就坚持天天抓、时时抓、反复抓,一天一通报,一周一反馈,一月一考核,一学期一评比,从小事做起,逐一达标。比如,本学期早晨入学我们抓了四件事:进门和老师问好,校卡和校徽的佩带,仪表仪容,迟到。校园内我们抓了环境卫生、文明休息、课堂纪律、早操的进退场等方面。这些虽然都是一些所谓的小事,但我们深知对于德育工作,做与不做不一样,力度大与力度小不一样,认真与不认真不一样。

教育的针对性,不仅要求我们从本校学生的整体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的规范和思路,而且还要求我们在注意针对性的同时注重教育内容的层次性。针对我校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情况,我校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确定了不同的行为规范训练目标。

我们不仅在行为规范的要求上要有层次,在教育的内容上也要有层次。比如一年级我们着重作业、上课、待人接物等养成教育环节的强化;二年级则注重于技能操作、就业指导、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的强化。

三、加强管理,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内容涉及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全员参与,展示全程管理。因此我们采取了三项措施:

第一,建立“分级管理、层层把关”责任制,以此加快学生由“他律”到“自律”转化的进程。

(1)政教处重点负责对全体学生面上的养成教育以及训练、评比与检查,对特殊学生进行正面疏导,综合治理。

(2)各年级组针对本年级学生实际,着重进行“养成良好习惯”的培养,逐步拉平班级之间的差距。

(3)各班对照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树立良好班风,并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要求每位学生对自己的任何一个行为均要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二,立体值勤,全方位掌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动态。

(1)设立学生文明服务值勤岗,发挥其示范、管理、监督、执法四大功能作用。

(2)组织团委、学生会干部进行行为规范检查,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

(3)学校领导班子、科任教师组成值勤队伍,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氛围。

第三,开展各项评比,将行为规范落到实处。

(1)分四大块,即班级管理、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规范、奖惩情况对班级工作进行全面量化考核。

(2)开展纪律、卫生流动红旗评比活动。

(3)建立校文明班、市区先进班集体的评比制度。

四、突出职教特点,加强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

在职校中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又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为了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热爱劳动、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优秀品质,促进他们良好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学校成立了一支勤工俭学队伍。同时也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减轻了家庭负担。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决不仅仅是让学生干了点活,更重要的也许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

第5篇:道德行为教育范文

一方面,中职德育课程的新教材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德育课是德育工作的一大主渠道,也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强化中职德育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中设置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都十分适合应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它们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改变中职学生德育学习现状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欠缺热情,他们很多都是家长逼迫或者没有办法才来到学校学习的。所以,相对来说,在德育课程的学习现状也并不理想,不少德育课堂上出现“特困生”,一上课就开始睡觉、开小差,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失败的。鉴于此,笔者认为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动手实践的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他们的特长。因此,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具有必要性。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包括对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以及最终的评价等一系列工作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并探索创新。而小组工作又是项目教学法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德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这样做:首先,可以把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可分配4-6人,由各组成员为小组设定名字和口号,并设置组长、发言人、资料员、书记员等职务。然后结合德育教材的教学内容,拟订若干个项目任务分派给各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自行合作讨论完成,在此过程中可做适当的引导,比如从什么方向入手。最后在教师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或者作出总结之前,由各项目小组上台展示。在这样的行为导向教学过程中,不仅激励了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而且使得学生之间形成了默契,德育学习好的带动学习较差的,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二)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又叫“仿真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的背景中,把现实中的情境渗透到模拟课堂中,并运用专门的教学工具进行模拟讲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比如,中职德育教师在讲解“双向选择与竞争就业”这个内容时,就可以在教室内组织一个模拟招聘会,把学生分配成面试官、应试者、现场工作人员等不同角色,然后让各位学生现场发挥,各自想象招聘会的情景自由进行模拟,最后让全体学生和老师共同点评。通过这个模拟活动,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就业和择业心理,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还能够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人特长帮助学生设计职业规划。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实用性,也能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三)案例教学法

当前,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较为普遍,这是因为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起来相对简单,学生更乐于接受。它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列举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锻炼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法律基础知识”这一内容时,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可以列举著名的“马加爵案”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在教师阐明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后,可以组织学生对整个案例进行讨论,谈谈该案给自己带来的教训和启示。有的学生可能会对马加爵给予同情,也可能会对马加爵深恶痛绝,,但德育教师应当允许各抒已见,这样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三、结束语

第6篇:道德行为教育范文

关键词: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 关键能力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正在形成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靠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它不仅重视职业基本能力,更强调关键能力(是指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取的跨专业、多功能、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和具有不断地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以培养专业人员为目的的中等职业学校,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就这样应运而生,并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源于德国,在德国的教育领域已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在我国,行为引导型教法还是个新事物,部分省、市先后引进德国新的教学法进行试点探索,也有了初步的成效。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实质在于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有意义的活动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其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促进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向“组织、引导、协调、推进、监督、终止”学生学习的角色的一种教学方法,老师是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而非标准答案的给予者。教师的角色类似于节目的主持人,也可以是节目的参与者,起到咨询和引导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将使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换为“双向互动、多元互动”,调动了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包括:图示思维、卡片展示、案例教学法、角度扮演、项目法、引导课文法、模拟教学法等。

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该教学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词汇教学中,我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尽可能地运用图片进行教学。如:在学习有关pollute一词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环境污染的图片,把一些单词和词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想想下列单词和词组中哪些会出现在课文中:

pollution

polluted air energy

environment consume

petrol refrigerator

waste matter cancer

disease radiation

oxygen traffic

……

学生们很快就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一系列课文中将出现的生词,并且超出我写的范围。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测出学生懂得哪些词,而且为读前练习起到了热身的作用,并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我校培养的学生大多将来要从事医务工作,根据这一特点,我把课文改编成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在剧中扮演医患双方、主治医生和实习医生等各不相同的角色。

下面是一段Attending(主治医生)与Intern(实习医生)的对话:

The Patient First

Attending: You know that you have to keep an eye on all the patients'changes.For example,changes in t.p.r.(体温、脉搏、呼吸),changes in color,their mental state,and anything on his record card.I must say it seems an awful lot

Intern: They gave us a list of things to look for in the training school.I expect I'll get used to it soon.

Attending: Don't forget that it's very inportant to chat with patients.If you get on friendlyterms with them,it's a grest help.

Intern: Why?

Attending: Well,it makes them more relaxed.Also they may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lives which has some bearing on their illness.Even though you're rushed off your feet you must find time to talk to people.And you must always keep in mind“the patient first,to meet the patients' needs is a must.”

在扫清了生词障碍后,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协作小组,学生们积极参与表演,为了创造更为逼真的场景,我还让他们穿上白大褂。当他们在对话时遇到困难时,我在一旁辅导,对话表演完成后,我就文中的内容加以强调,并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给出正确答案。通过这样多次的练习,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了自己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应尽的义务。那就是:The patient first ,to meet the patients' needs is a must.(病人第一,必须满足病人的需要。)

就这样,在生动有趣的情景操练中,学生加深了对一些枯燥的单词、专有名词、医学术语的印象。在游戏式的教学中,师生互相合作,组织学生身、心、脑一起活动投入学习,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以培养学生具备英语会话的“关键能力”,他们能学以致用了,在适当的场景中能运用所学知识自如地用英语进行交流,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渐渐地,他们能主动地去记单词,背课文了。这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形相比,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学到了secondhand(二手的、旧的)一词,我便联想到了flea market(跳蚤市场),我教给学生一些相关的短语,并要求学生熟记在心。我鼓励、引导学生拿出自己闲置的一些物品,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举办了一个跳蚤市场活动,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易,学生自己定价,学生之间可以互换物品,可以讨价还价。结果现场气氛相当热烈,学生们用熟练或结巴的英语兴致勃勃地进行着买卖,当天的总收入达到265元,我们一致同意把这笔钱捐给了一名身患重病的校友。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认为所学的东西派上了用场,书本上的知识在实战中加深了印象,并且迫不急待地想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极大地调动了他们 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他们都感到了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而这种成就感是坐在教室中无法体验到的。我想,学生在这种充分的活动中能得到知识,得到锻炼,得到能力,并且最终能获得求职、保职、敬业、适业的关键能力。另外,在这样的活动中,师生之间构建起了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关系,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让学生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枯燥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变为生动、有趣,充满好奇心与成就感的快乐过程,师生之间能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这无疑对学生学好课程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学习、积极运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加强各方面的交流,多学习,开拓视野,增强自身教学能力,精心地设计教学课程方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医务人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叶昌元、冯建平,2001——11

第7篇:道德行为教育范文

【关键词】兴趣;小学语文;快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的改革让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语文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做好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趣味语言启发学生

趣味性是学好语文的一把钥匙,教师应该将静止的课本语言用风趣幽默的口语表达出来。由于小学生很难长时间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特别是他们比较爱玩,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较短,因此需要有趣的讲课内容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给学生创造一个欢愉、趣味的教学课堂,使学生们能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笔者以小学三年级下册的《寓言两则》为例,在深入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发问:为什么养羊人会不断的丢羊?学生们的回答多种多样,很是搞笑。然后就可以对学生说:你们谁想做做名侦探柯南来彻底查清楚丢羊事件?学生的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大家都积极地深入课文去阅读分析,教学效果良好。

二、以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有趣味性,还要恰当的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激活语文课堂。小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都渴望能被教师鼓励,这样能提高他们的上进心,培养他们的荣誉感,实现全面发展。教师通过神态、眼神、举止来丰富肢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聆听学生积极而热情的发言,对于讲得精彩的学生,教师要多为他们鼓掌,竖大拇指赞美他们,这是对学生最好的奖励。有的学生十分聪明,但是比较内向,在课堂答问时都比较胆怯,不敢举手,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的热情帮助。当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有的学生比较胆怯,教师应该及时给予他们鼓励的眼神,暗示他能行,并针对学生回答带头鼓掌,用掌声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能够在课堂上变得更加活跃,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巧妙的肢体语言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又能够树立他们积极的生活、学习信心。

三、以趣味情境教学调动语文学习欲望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兴趣这个基本条件。因此,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就是来源于他们的兴趣。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兴趣通常都是比较直观的兴趣,观察触摸具体的实物能够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提高,丰富的活动能够让学生积极表现自己,幽默诙谐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这些学习特征,利用愉悦而趣味的教学情境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我们以《小木偶的故事》为例,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歌曲《笑比哭好》,之后通过语言过渡来学习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在《笑比哭好》这首歌曲中开始新课学习,我们就从‘笑’讲起,大家都爱笑吧?”然后让学生谈谈对笑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进行总结:生活离不开微笑,笑能够让大家忘记伤心,能够提高大家的信心,还能够巩固友情――微笑多么重要!不过,在小木偶的故事中,我们会对笑有更多的理解。就这样通过情景感染,活跃语文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提高。

四、以任务驱动法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通过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在新知识的学习中体验乐趣。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让学生的学习和行动结合起来,才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好动,难以长时间集中学习注意力,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有针对性的布置学习任务,利用驱动法加强学生的认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一些有趣味性、有目的性的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比如,我们以《王二小》为例,学生们对我国的历史没有太多的了解,缺乏深刻的认识。在上新课以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回家听长辈讲述历史,或者在家长的指导下去查阅相关资料。这样一来,在给学生讲解该课时,他们能够顺利的体会到王二小的人物形象,通过感人的语句来刺激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处于激情的学习状态。课外作业的布置对于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也对历史有了了解的欲望和兴趣。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教师的教学有很多方法,但是没有唯一的方法。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好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就会主动学习,在学习中体验语文的妙趣和重要性,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值得教师们认真反思。

参考文献

第8篇:道德行为教育范文

通过这种制作活动不但能发展其注意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满足孩子们好动的心理需求,极大地激发其兴趣,让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教师须注意,在活动过程中不能包办代替,而应以孩子的制作为主,教师只能在孩子们遇到问题时适时指导和点拨,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这样不但能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其探究问题的热情。幼儿教师还可在玩的过程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丰富其知识,发展其能力。因为孩子们都喜欢玩,在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孩子们更多的情感体验,让他们通过各种玩具去表现活动的内容和自身的情感。譬如当孩子们在玩一根小棒子时,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孩子们想出多种多样的玩法,例如把棍棒当作孙悟空的金箍棒、当作钓鱼竿以及小船的船桨。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把棍棒一物多用,这样不但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更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2以问题为媒介激发孩子兴趣

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茅于燕曾说过:“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为此,教师可充分结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寻找各种教育契机,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与手段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譬如通过提问培养孩子的兴趣就是一个有效方法。”可见,培养孩子的兴趣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有了兴趣,孩子们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才会产生主观能动性,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之情。而就幼儿的心理特点而言,以问题为媒介能大幅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但在很多时候不少幼儿教师却忽视了此点,从而令孩子们的积极性受到限制,最终钳制了他们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发展。据此,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通过问题去激发孩子的兴趣:首先,教师要高度重视孩子们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因为孩子们受年龄特征的影响,这一时期会对身边的很多事物产生新鲜、好奇之感,随之就会提出较多的探究性问题。譬如:“太阳为什么是红色的?”“为什么人会死亡?”“为什么黑夜很黑?白天很亮?”“人是怎样生出来的?”等单纯幼稚的问题,而且孩子们这一时期感兴趣的问题特别多,有些教师会感到厌烦,但这将严重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从本质上而言,这些问题是孩子们探究知识的表现,是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的浓厚兴趣,也是发展其智力的最佳契机。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孩子们的提问,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幼稚、如何可笑,都要给予耐心、细致地引导、开发,以此保护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惑,以便让孩子对知识的探寻能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们提问的机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思维方式,然后再提出与他们思维特点相吻合的具体问题,进一步激发其兴趣,开发其智力。

3结语

第9篇:道德行为教育范文

关键词:导入;趣味;情境;问题;目标

一、基于学生视角的趣味导入

数学史总结了几千年来数学发展的进程,如,著作《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几何原本》等,它们都是数学史的光辉成就.在八年级《勾股定理》的课堂导入时,适时引入数学史,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作理论的证明.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古今中外,人们对它趋之若鹜,已有三百多种证明方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展示了勾股定理的魅力,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真理的前提.一个人只有有了学习兴趣和愿望,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导入行为激发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源于学生生活的情境导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将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融入数学课堂中,有助于学生进入数学学科的精彩世界.

七年级《丰富的图形世界》这节内容是初中几何学习的第一课,学生将从这打开几何的大门.我从学生都有去游览的“嬉戏谷”游乐园,贴近学生生活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家耳熟能详的武进市民广场,区政府大楼,世贸中心大楼的视频航拍短片为导入,鼓励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来看短片中的场景.短片中的场景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几何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学习的必要性,同时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戒心”.学生尤其对世贸中心大楼顶端的“棱锥”感兴趣,学生通过对这种新几何体的描述、搭建,纷纷表示这是一种与圆锥不同的椎体,兴趣盎然地进入本堂课的学习.这样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研究的主动性.

情境创设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知识,源于学生生活的情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数学学习品质,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导入

数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和解题技能,更应该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传承数学的研究精神.在课堂中,提问是开启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最直接和最常用的教学方式.

教师提问导入时,若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过难,会无法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无从下手,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一节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进行设计例题提问.如图所示,在ABC和DEF中,(1)若ABC≌DEF,你能找出哪些相等的量,请说明理由;(2)若AB=DE,能使ABC≌DEF?(3)两个三角形具备多少对边或角分别相等的条件时,这两个三角形就全等呢?

设计这三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体验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四、明确学习内容的目标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数学课堂的导入既要关注数学的知识性,更应重视教师导入行为对明确学习内容的有效性,避免产生“误”导的现象.

七年级《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一课,我设计了以古诗导入的环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古诗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是在数学课堂上吟诵古诗,难道数学老师要上语文课了吗?我微笑着说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认为观察事物应该要像这首古诗所描述从不同角度观察才能够全面呢?”学生纷纷点头称是,看到大家的表现,我接着说:“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就与这首诗有关,通过对简单几何体从三个方向观察,能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轻松愉快,又直接点明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数学教学行为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营造良好的导入氛围.教师俯下身子,从学生视角,设计一堂数学课的导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参考文献: